格瓦拉随想

一、那一年你正年轻

总觉得明天肯定会很美

那理想世界就象一道光芒

在你心里闪耀着

1928年6月14日,埃内斯托·切·格瓦拉生于阿根廷罗萨里奥市,母亲是西班牙贵族后裔,父亲是一个南美最富有家庭的曾孙,有西班牙和爱尔兰血统。1947-1953年,格瓦拉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国立大学医学系读书,当初选择医学院也并非是出于救死扶伤的崇高理想,而是他从小就有哮喘。青年时候的格瓦拉曾经对拉美大陆有过四次打工式长旅。如今我们无法获知他游历拉美的最初目的了,只是知道他从医学院毕业后进行最后一次长旅,他放弃了医生这一行,“一个美洲的战士出发了!”(《读书》1998年第5期《切·格瓦拉:永远的怀念》)

格瓦拉完全可以不这样选择,家境颇好,毕业以后再凭借自己的毅力和智慧,应该是个很好的医生,然后成为一个所谓的中产阶级,无论何时,中产阶级总是会包括医生这一行。还可以不时的接济一下周围的穷人,安抚一下自己的良心,博得所谓的社会声誉。然而格瓦拉最终还是固执地选择解放拉美作为自己的事业。或许在当时人看来,只是一个25岁的青年的荒唐理想而已。这使我想起了鲁迅,为了救国救民,弃矿从医,弃医从文。伟人的选择也许是相通的。最近听说有人考证鲁迅改变职业大部分是家境的原因。我无语。不知道什么时候有人会告诉我,格瓦拉是因为和父母闹矛盾而离家出走?

二、这么多年你还在不停奔跑

眼看着明天依然虚无缥缈

1959年1月2日,格瓦拉骑着一匹高头大马,率领纵队最先开进了哈瓦那城,成为不是古巴人的古巴英雄,并于2月9号成为古巴公民,获得与古巴人相同的权利。并且依次任职土地改革全国委员会工业司司长、古巴国家银行行长、工业部部长和中央计划委员会委员、革命统一组织书记处书记和经济委员会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和书记处书记等等(《切.格瓦拉生平简表》)。如果历史这样发展,格瓦拉最终会成为一个“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代表,世间只会多一个传统式英雄而非救世主,最终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1965年格瓦拉最终选择离开古巴,或者如中国人所说:出走。

在我眼中,出走这个词汇似乎是一种反应内情的一种现象,例如所谓的石达开出走天京。但是查来查去,我最终还是没有看到到一丁阴谋的成分。他可以选择类似东方习惯的归隐,也可以选择类似华盛顿一样的任职结束后离开。这都会告诉世人,格瓦拉不是爱慕权力的人。但他竟然是拿起武器去了非洲!人们至今还在试图理解格瓦拉为什么会在三十六岁时,放弃了权力,告别妻子和儿女,带着100多名古巴教官去了刚果。人们用各种世俗的想法揣度格瓦拉,却不得不在事实中低头。

面对历史老人的殷勤,格瓦拉转过身去,前面是一片荆棘。

三、在生存面前那纯洁的理想

原来是那么脆弱不堪

因为当地村民告密,格瓦拉在玻利维亚的La Higuera被抓,第二天就被枪决了,临刑前,格瓦拉面对行刑刽子手喊道:“开枪吧,懦夫!你要杀死的是一个堂堂的男子汉!”这句话为格瓦拉碧玉无瑕的人生划了个完美句号。时间在这一时刻定格,让人想起千年前钉在十字架上的耶稣。

四、这是什么地方依然是如此的荒凉

那无尽的旅程如此漫长

三十年了,格瓦拉为之富强而战斗的刚果和玻利维亚依然是贫穷不堪,格瓦拉曾经告诉那些村民,因为我们的来过,政府会为你们修路建医院。现在那些曾经出卖格瓦拉的村民的确是富了,却是依靠格瓦拉的遗物吸引着游客,以至不愿意看到格瓦拉的遗骨运回古巴。我为格瓦拉悲哀,为他的理想悲哀,为我们悲哀。世俗的力量迫使每个世俗的人有了世俗的想法,然后产生世俗的幸福。

五、 我曾是孤单的飞鸟

飘荡在远方的天空

就将要结束这篇文章的时候,无意中却看见一封他写给父母的信,写于1965年。信中是朴素的文字,是对父母是深深的爱意,自称是“20世纪渺小的征人”,是其中一个验证平凡道理的冒险家。他似乎预感到自己生命的结束,但却很平淡,颇有视死如归的神态。毛泽东曾经引用西乡隆盛那首“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诗赠给他的父亲,语气中充满抱负之情,犹如以天下为己任。几十年过去了,后者渐渐被提升到了一个神的位置,让我们无法接近;前者却依然让存活于人间,让人感到他并不遥远。

六、 那一些温暖在我心间

伴随我想你的今天

你让我长久沉重的心

感到从没有的轻盈

格瓦拉曾经有过很多选择,不要投身革命,不要离开古巴,或者在最后的关头向敌人低头,保住青山。但他都选择了我们常人想法中相反道路。鲁迅曾经说过: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格瓦拉的每一次选择让我们扼腕,这加剧了悲剧的色彩,也加深了我们对他的理解。他用自己的言行在每个人的心灵上刻划着理想的含义。

今天,格瓦拉头戴贝雷帽、帽上嵌一颗五角星的形象早已风靡全球。各式各样的人怀着不同的感情去La Higuera、圣克拉拉市或者哈瓦那追随这位革命者的足迹。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依靠智慧的力量告诉我们一个物理学上的结论:物体的质量就是能量;当物体的密度足够大的时候,可以使其周围的空间弯曲;当物体的速度足够快,以至达到光速时候,物体就可以超越时空,存在于宇宙中。埃内斯托·切·格瓦拉品行和精神早已超出人们对英雄评定标准的上界,达到一个无法企达的高度。他的品行让每个人心灵颤动,精神则超越国界和时间永存于这个世间。

这或许就是另一种相对论。

一、那一年你正年轻

总觉得明天肯定会很美

那理想世界就象一道光芒

在你心里闪耀着

1928年6月14日,埃内斯托·切·格瓦拉生于阿根廷罗萨里奥市,母亲是西班牙贵族后裔,父亲是一个南美最富有家庭的曾孙,有西班牙和爱尔兰血统。1947-1953年,格瓦拉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国立大学医学系读书,当初选择医学院也并非是出于救死扶伤的崇高理想,而是他从小就有哮喘。青年时候的格瓦拉曾经对拉美大陆有过四次打工式长旅。如今我们无法获知他游历拉美的最初目的了,只是知道他从医学院毕业后进行最后一次长旅,他放弃了医生这一行,“一个美洲的战士出发了!”(《读书》1998年第5期《切·格瓦拉:永远的怀念》)

格瓦拉完全可以不这样选择,家境颇好,毕业以后再凭借自己的毅力和智慧,应该是个很好的医生,然后成为一个所谓的中产阶级,无论何时,中产阶级总是会包括医生这一行。还可以不时的接济一下周围的穷人,安抚一下自己的良心,博得所谓的社会声誉。然而格瓦拉最终还是固执地选择解放拉美作为自己的事业。或许在当时人看来,只是一个25岁的青年的荒唐理想而已。这使我想起了鲁迅,为了救国救民,弃矿从医,弃医从文。伟人的选择也许是相通的。最近听说有人考证鲁迅改变职业大部分是家境的原因。我无语。不知道什么时候有人会告诉我,格瓦拉是因为和父母闹矛盾而离家出走?

二、这么多年你还在不停奔跑

眼看着明天依然虚无缥缈

1959年1月2日,格瓦拉骑着一匹高头大马,率领纵队最先开进了哈瓦那城,成为不是古巴人的古巴英雄,并于2月9号成为古巴公民,获得与古巴人相同的权利。并且依次任职土地改革全国委员会工业司司长、古巴国家银行行长、工业部部长和中央计划委员会委员、革命统一组织书记处书记和经济委员会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和书记处书记等等(《切.格瓦拉生平简表》)。如果历史这样发展,格瓦拉最终会成为一个“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代表,世间只会多一个传统式英雄而非救世主,最终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1965年格瓦拉最终选择离开古巴,或者如中国人所说:出走。

在我眼中,出走这个词汇似乎是一种反应内情的一种现象,例如所谓的石达开出走天京。但是查来查去,我最终还是没有看到到一丁阴谋的成分。他可以选择类似东方习惯的归隐,也可以选择类似华盛顿一样的任职结束后离开。这都会告诉世人,格瓦拉不是爱慕权力的人。但他竟然是拿起武器去了非洲!人们至今还在试图理解格瓦拉为什么会在三十六岁时,放弃了权力,告别妻子和儿女,带着100多名古巴教官去了刚果。人们用各种世俗的想法揣度格瓦拉,却不得不在事实中低头。

面对历史老人的殷勤,格瓦拉转过身去,前面是一片荆棘。

三、在生存面前那纯洁的理想

原来是那么脆弱不堪

因为当地村民告密,格瓦拉在玻利维亚的La Higuera被抓,第二天就被枪决了,临刑前,格瓦拉面对行刑刽子手喊道:“开枪吧,懦夫!你要杀死的是一个堂堂的男子汉!”这句话为格瓦拉碧玉无瑕的人生划了个完美句号。时间在这一时刻定格,让人想起千年前钉在十字架上的耶稣。

四、这是什么地方依然是如此的荒凉

那无尽的旅程如此漫长

三十年了,格瓦拉为之富强而战斗的刚果和玻利维亚依然是贫穷不堪,格瓦拉曾经告诉那些村民,因为我们的来过,政府会为你们修路建医院。现在那些曾经出卖格瓦拉的村民的确是富了,却是依靠格瓦拉的遗物吸引着游客,以至不愿意看到格瓦拉的遗骨运回古巴。我为格瓦拉悲哀,为他的理想悲哀,为我们悲哀。世俗的力量迫使每个世俗的人有了世俗的想法,然后产生世俗的幸福。

五、 我曾是孤单的飞鸟

飘荡在远方的天空

就将要结束这篇文章的时候,无意中却看见一封他写给父母的信,写于1965年。信中是朴素的文字,是对父母是深深的爱意,自称是“20世纪渺小的征人”,是其中一个验证平凡道理的冒险家。他似乎预感到自己生命的结束,但却很平淡,颇有视死如归的神态。毛泽东曾经引用西乡隆盛那首“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诗赠给他的父亲,语气中充满抱负之情,犹如以天下为己任。几十年过去了,后者渐渐被提升到了一个神的位置,让我们无法接近;前者却依然让存活于人间,让人感到他并不遥远。

六、 那一些温暖在我心间

伴随我想你的今天

你让我长久沉重的心

感到从没有的轻盈

格瓦拉曾经有过很多选择,不要投身革命,不要离开古巴,或者在最后的关头向敌人低头,保住青山。但他都选择了我们常人想法中相反道路。鲁迅曾经说过: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格瓦拉的每一次选择让我们扼腕,这加剧了悲剧的色彩,也加深了我们对他的理解。他用自己的言行在每个人的心灵上刻划着理想的含义。

今天,格瓦拉头戴贝雷帽、帽上嵌一颗五角星的形象早已风靡全球。各式各样的人怀着不同的感情去La Higuera、圣克拉拉市或者哈瓦那追随这位革命者的足迹。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依靠智慧的力量告诉我们一个物理学上的结论:物体的质量就是能量;当物体的密度足够大的时候,可以使其周围的空间弯曲;当物体的速度足够快,以至达到光速时候,物体就可以超越时空,存在于宇宙中。埃内斯托·切·格瓦拉品行和精神早已超出人们对英雄评定标准的上界,达到一个无法企达的高度。他的品行让每个人心灵颤动,精神则超越国界和时间永存于这个世间。

这或许就是另一种相对论。


相关内容

  • 小提琴家黄蒙拉的两个专辑
  • 黄蒙拉1980年1月8日出生于上海.黄蒙拉是当代最活跃的小提琴家之一.他辉煌的技巧和独特的演绎令欧洲.亚洲和北美的观众为之倾倒.2002年,黄蒙拉荣获第49届帕格尼尼国际小提琴大赛金奖,并同时获得了这届比赛中的帕格尼尼随想曲演奏奖和纪念马里奥罗明内里奖.著名的英国<留声机>杂志称赞&qu ...

  • 主题阅读:执着
  • 目录 1."迂腐"的新西兰人--张小平 2.梁从诫:悲壮的执著--陈光中 3.采花大盗东游记--简·基尔帕特里克 4.听一声虫鸣你会微笑--柳如 5.战胜命运并不难--陈敏 6.左拉面试记--陆恺 7.公交车随想曲--老鞠 "迂腐"的新西兰人 张小平 四十多年 ...

  • 给一般文学和思想酷爱者推荐的书目1
  • 给一般文学和思想酷爱者推荐的书目 所以弄这个书单,目的找一下问题,也为了避免走一些弯路,实际上正象一个朋友所说,作为一个文学和思想爱好者,应从有思想的作家和大家开始读起,书单中关于这一些是不够的,为了避免文字生涩走向伪学术,还是应多读唯美的作品,此外还应该注意名人传记,版本,故事技巧等. 1.王晓明 ...

  • 纪录片 为了永恒的胜利(切格瓦拉)
  • 国际范围内"格瓦拉热"几十年不衰,比格瓦拉本人的胜利和悲剧更值得人们思考.如今,在我们这个喧闹的世界上虽然物欲横流,人们需要物质利益,然而对美好精神境界的追求却没有泯灭.只要社会还存在着压迫和不公,切•格瓦拉那种为解放苦难者不惜献身的精神便永远会受尊崇,众多青年人仍会高呼着:&q ...

  • 切.格瓦拉
  • 20世纪中国政治发展论文 地质科学与工程学院 资源勘查工程10-1 学号:1001170903 姓名:陈伟 永远的切.格瓦拉 在人类纪元的起点上,一位年轻的拿撒勒人-耶稣基督-走 向了十字架.他遭到了捉拿他的士兵的戏弄,被戴刑冠,吐 唾沫,用苇子打.但他走的那样安详. 2000年后有一位英雄遭受了同 ...

  • 从二人转到[切?格瓦拉]
  • [中图分类号]:I26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15--01 我把两个大相径庭的事务捏在了一起,绝不是为了哗众取宠,而是在多年的创作生活和书本学习及实践碰撞中有了诸多的感叹与思考,借形成文字的机会总结,已砖示人. 一.一个地方的舞台应靠精品而鸣 从事戏 ...

  • 切格瓦拉语录
  • 切格瓦拉语录 我想,革命是不朽的 1967年10月8日,格瓦拉被政府军击伤并被捕.审讯者问:"你现在在想什么?"切如是说. 让我们面对现实,让我们忠于理想 1968年巴黎学生印在胸前的格瓦拉的一句名言 我是切·格瓦拉 1967年10月8日切腿部不幸中弹,包扎伤口时被捕,切平静的说 ...

  • 诗意的革命家
  • 美国中情局的前特工披露了切・格瓦拉被处死时的情形,使一直高烧不退的"格瓦拉热"再次升温.四十年前,他以近乎耶稣殉难式的死成就了自己一生的传奇,从而掩盖了他那病态般的革命激情和理想背后潜在的巨大的社会风险和牺牲,也避免了荣登恐怖分子之列的厄运.作家克里斯托弗・希金斯这样总结:&qu ...

  • 三个人的哈瓦那
  • 这里的热情和奔放,这里的雪茄和朗姆酒,再加上那个目光坚定的切・格瓦拉,那个大胡子卡斯特罗--古巴的首都哈瓦那既是这个加勒比岛国的核心,也是这个岛国和世界的连接点. 海明威的哈瓦那 当年,当那个穿越过战火.荆棘.空难的美国汉子踏上这片土地时,他未必会想到他生命中的三分之一将会在这里度过.当他写下&q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