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第二语言教学语法的特点

汉语第二语言教学语法的特点

周小兵

【专题名称】语言文字学

【专 题 号】H1

【复印期号】2003年03期

【原文出处】《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广州)2002年06期第137~142页

【英文标题】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Characteristics of Instructional Grammar

ZHOU Xiao-bi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Sun Yat-sen University,Guangzhou,China)

【作者简介】周小兵(1955-),男,浙江镇海人,中山大学对外汉语教学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 对外汉语教学中心,广东 广州 510275

【关 键 词】汉语/第二语言/教学语法/习得second language/instructional grammar/acquisition

中图分类号:H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9639(2002)06-0137-06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高速增长和政治影响的日益扩大,汉语热正在世界范围内形成。我国加入世贸和申奥成功,使汉语热迅速升温。为满足社会需求,“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已成为“中国语言文学”下的二级学科,“对外汉语教学”则成为极为重要的学科方向。如何进行应用语言学学科建设,搞好对外汉语教学的系统研究,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为促进相关研究和学科建设,本文从教学语法入手,论述对外汉语教学的特点。

从教学语法的对象来说,母语学习者和第二语言习得者有本质区别。母语学习者大多是大中小学学生,已习得汉语并能用汉语进行交际。他们学的主要是语法知识,但不会按老师说的语法规则去说话。学习目的仅限于考试、教书、审稿改稿、翻译等。他们在交际中可能出现个别语法偏误,但一般不影响交际,很容易解释和纠正。第二语言学习者大多是成人,开始培养用汉语交际的能力,在习得语音词汇的同时,习得遣词造句联句成篇的汉语语法。他们的交际常出现障碍。他们需要学语法知识,而且会按老师教的规则去说话,去类推。这种类推会产生大量偏误,而对这些偏误的解释和纠正并不容易,相关汉语规则的解释更困难。外国学生常常抱怨:我们学汉语时出现病句,教师往往说:“不能那样说,应该这样说。没有为什么,是约定俗成。”一些外国人觉得,汉语好象没有语法,至少是没有人能讲清楚。

由于学习对象不同,母语汉语教学语法和第二语言教学语法有本质区别。前者注重理论、知识、语法的概括性和系统性、语法单位的分析;后者注重实用、能力、语法项目的分解、语法规则的细化和解释的简明通俗、语法单位的组合(陆俭明、郭锐,1998;赵金铭,1997)。

下面从8个方面论述汉语第二语言教学语法的特点,顺带谈谈它跟理论语法的关系。

(一)实用第一

教学语法的最大特点,是从汉语第二语言的教学实际需要出发,促使学生更快地习得汉语语法,而不拘泥于理论语法的理论性和系统性。

如“洗澡、游泳、见面、跑步”等动宾组合,理论语法认为是离合词。理由

是:两个语素不都是自由语素;中间可插入其他成分。许多对外汉语教材据此将它们定为词,并用相应的外语词对译,如"to bathe,to swim,to see,to run"。结果不少学生把它们类同于“洗、游览、会见、跑”等词,生成出“洗澡着、游泳起来、见面客人、跑步得很快”等偏误。构成语素有一个不是自由语素,因此判定整个语法单位是词,这是根据西方的理论语法。但这对汉语教学没有什么实用价值。而其他特征,如,可以插进其他成分,动态助词、带“得”补语等要放在头一语素后边,重叠式是重叠头一个单位,对汉语教学却很重要。而这些特征恰恰是非词的标志。从汉语教学的实用性来看,将它们处理为短语更合适一些。

(二)意义和形式并重

跟中国学生讲语法,有时可以少讲一些语义。但对外国学生来说,光讲形式会让他们难以理解。如:只给格式“把+名词+动词+在+处所名词”,而不做语义说明,学生就可能造出类似“把汉字学在课堂上”的句子。只有说明该格式中的动词必须有附着的语义,名词所指必须在动作发生后附着在处所名词所指之处,才可能生成合格的句子,如“把字写在黑板上”。

再如,依据“程度副词+性质形容词”的格式,可能生成正确的句子,如“有点脏”;也可能生成错误的句子,如“有点干净”。因此,在讲解这种格式时,必须说明程度副词“有点”一般跟贬义词和中性词结合,表示说话人的不满意。这样学生才能真正习得这一句式。

(三)考虑篇章和语用因素

传统语法研究认为应把语法研究的范围框定在句子内部。但在汉语第二语言教学中,像“也、反而、连”等词语的用法,光在句内很难解释清楚。一般语法书说“连”表强调,而且只讲单句,学生很难理解。其实,“连”字句涉及预设、蕴涵等因素,应结合篇章语用进行研究。在教学中列出一个系列进行教学,效果会比较好。如:

(1) 同事认不出他,好朋友认不出他,连妻子都认不出他了。

(2) 同事、好朋友认不出他,连妻子都认不出他了。

(3) 连妻子都认不出他了。

先从递进分句的(1)讲起,说明最后分句的句义在跟前两个分句的对比中受到强调;此外,它还常常表达人们认为最不可能发生的事情。这样讲留学生容易明白“连”字句的作用。然后再讲省略了某些成分的(2)(3)。复句中“连”表递进,整句的作用使“连”后的成分受到强调。因此,单句中的“连”就跟“都”(或“也”)一起有了强调的作用。

从历时来看,近代汉语中也是先有类似(1)(2)等有对比成分的句式,才有类似(3)的单句。可见,结合篇章教学,既符合句式产生的历史,也符合一般人(包括留学生)的认知顺序,留学生容易理解该句式的预设、蕴涵等用法(周小兵,1996)。显而易见,篇章语用分析,既是理论语法的重要内容,又是教学语法的必要环节,而且是二者的交接点。

(四)语法规则的细化和使用条件的充分

理论语法的概括性,对正在学汉语的留学生来说,难于理解,很难运用。赵金铭(1997)认为:当外国人要通过学习语法来掌握一种语言时,几条最一般的规律就不够了。这时候的语法就要深化和细化,一般的规则下还得有细则。

一般语法书只讲程度副词能修饰形容词心理动词;讲“比”字句可分为同类事物比较和程度差别随时间变化两组。但这些规则对汉语学习来说过于概括。下面是学生生成的偏误:

a. *三个人里边,他更高。 b. *他住在挺西边。 c. *他比小王越发胖了不少。 d. *我比他很/最高。

在教学语法中,还应将程度副词分为绝对程度副词和相对程度副词两大类,前者如“很、非常、相当、有点”等,不用于比较;后者如“最、顶、更、还、越发、稍微、”等,用于比较。相对程度副词中,“最、顶”等只用于多项比较,能修饰方位词语。“更、稍微”等只用于双项比较(因此a 句错),不能修饰方位词语(因此b 句错);“越发”只用于一个对象不同时点的比较(因此c 句错)。“比”字句表双项比较,句中只能用双项比较的相对程度副词,不能用多项比较副词,更不能用绝对程度副词(因此d 句错)。(周小兵,1996)可见,将程度副词进一步分类,讲清各类的具体用法,有助于留学生理解并掌握它们的用法,减少偏误的出现;对已出现的偏误也可以进行有效的解释。

(五)注意描写基础上的解释

描写主要是说明语法现象和语法规则“是什么”;解释主要说明“为什么”。描写基础上的合理解释,能促进教学。如,英语说"two hours and a half" 或"two and half hours",汉语说“两个半小时”;英语half 可以在后,也可以在中间,汉语“半”在中间;英语有and ,汉语没有相应成分;汉语有“个”,英语没有相应成分。这些都属于描写。

要解答学生提出的“为什么”,就属于解释了。英语、汉语上述句式的深层语义结构基本相同(汉语多了量词“个”),但转换程序有区别:

two hours + half an hour→two hours and a half

two hours + half an hour→two and half hours

两个小时+半个小时→两个半小时

英语是后删除或前删除(横线表被删除成分);加合关系有标记。汉语是间隔删除;加合关系无标记。因此,英语为母语的学生容易将该汉语格式误解为“2×半个小时”。转换程序不同的原因是:汉语重音律和谐,“两个小时/半”顾全了语义组合,但并列关系的四一组合在音律上不和谐;“两个半/小时”是三二组合,音律上就和谐了,尽管语义组合不够完美。

解释必然要涉及语义、篇章、语用甚至心理、社会等因素,属于中层语言学。它可以反过来促进描写的精确化,同时又是语法理论化的必由之路。

(六)语际对比既要考虑特性也要考虑共性

沈家煊指出:世界上的语言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语言变异有一定范围,受一定限制。某些看上去是汉语特点的东西其实是语言共性在汉语里的具体反映(张伯江、方梅,1996)。不同语言中的一些语法结构,表层有一些区别,但深层语义结构相同。如:

我们学校数学系的年轻女教师

即,越能表现中心语所指稳定的本质特征的,离中心语越近。说明在中心语和定语的关系上,三种语言的深层语义结构相同。此外,类似汉语语序的的还有韩语,类似越南语语序的还有泰语,类似英语的就更多了。

这也证明了普遍语法中原则与参数的观点。原则指所有语言共有的规则,它们有一些有限的参数。学习母语的过程就是给这些参数赋值。学第二语言,要按目的语特点重设参数值;而普遍语法的原则仍起作用。因此,语法教学既要讲汉语特性,又要讲人类语言的共性。

(七)注重习得研究

教学语法研究必须跟心理学交叉,考虑第二语言学习者的习得过程和心理特点。如习得顺序的考察和研究,就是教学语法研究的重要内容。现状是,某些语法单位(语素、词、短语等),在理论语法中的出现顺序跟留学生习得顺序不同。不少汉语教科书按理论语法的次序安排语法项目,教师和学生按这些顺序教和学。但学生实际的习得顺序却不同。

邓守信(Shou-hsin Teng,1999)的研究指出:一般教科书先出现完成体的“了[,1]”,再出现起始体的“了[,2]”。但据台湾师范大学第二语言中介语数据库进行的统计发现,母语为英语的第二语言学习者往往较早习得“了[,2]”,经过较长时间后才习得“了[,1]”。邓守信提出,在教学中“了[,2]”应该先于“了[,1]”出现。由于其容易学,应尽可能早出现。“了[,1]”应在学习了相当数量的基本动词和类似“昨天、上个星期、今天早上”等时间词语后才教。 施家炜(1998)使用北京语言文化大学“汉语中介语语料库系统”,探讨留学生习得相关句式的顺序及其成因。研究发现,一些在语法等级大纲中比较容易的句式,学生较晚习得;一些大纲中较难的句式,学生反而较早习得。如,S +把+O+V+RC(T7:他把我打哭了)在大纲中是甲级项目(应早掌握);S +把+O1+V(在/到/给)+O2(T8:我把书放在桌子上)是乙级项目(应晚一些掌握)。但学生的习得顺序相反。这跟3个制约因素有关。1. 习得难易度。光从句法结构上看,T8(我把书放在桌子上)比T7(他把我打哭了)要复杂。若施事主语不变,也不考虑篇章语用因素,T8很难换成非“把”字句(*我放书在桌子上),T7可以换成非“把”字句(他打哭了我)。学习有难度的新句式时,学生常采用回避策略,用已学句式表达相同意思。T8回避不了,就渐渐习得了;T7可以回避,习得时间就会长一些。2. 使用频率和广度。许多学生回避使用T7,平时听说这种句式的机会少,自然会影响习得。3. 教学难易度。在教授“把”字句时,T8比较容易演示和操练,课堂上可位移的东西很多,位移动作幅度较大,学生较容易掌握。相对来说,T7的演示和操练稍难一点。

(八)使用统计方法和实验方法

没有统计就概括出的规则,往往有偏差,并对汉语学习产生负面影响。如一般语法书说,双音节性质形容词能以AABB 形式重叠。留学生以为是普遍规律,造出类似“长得美美丽丽的”、“特特别别的衣服”的病句。经统计可知,约70%的双音节性质形容词不能重叠。应告诉学生双音节性质形容词大部分不能重叠,小部分可以;并在教学中随机说明。

陈小荷(1996)曾对北京语言文化大学“汉语中介语语料库系统”中的3367例“也”进行统计研究。发现“也”的使用率为0.63068%,比《现代汉语频率词典》统计出的0.53248%使用率要高。3367例中跟“也”有关的偏误328例,有4种类型:

第一类(37例,11.28%):“也”在主语前:课堂里也他表现得很突出。 第二类(30例,9.17%):“也”跟其他状语错位:我也刚才在那边找过半天。

第三类(26例,7.93%):“也”在周遍性词语中间:他一点也没有理解力。 第四类(235例,71.62%):误代和滥用:我今天也又跟他见面。

统计证实,“也”偏误最多的果然是误代和滥用。通过分析偏误产生原因和语境,还得出:“也”跟时间状语同现时,“刚才、以前”等句词一般在“也”前,“常常、时而”等副词一般在“也”后;并非如前人所说,两种顺序都可以。

可见,在统计基础上的分析,可使教学者准确划定偏误范围,有的放矢地进行语法教学。同时对语法规则的修正也有帮助。

实验方法,是使用人为控制和操纵手段,使某些需要观察的语言习得的行为、过程、特征集中地显示出来。实验法往往先有一个假设,再通过实验来证实或证伪。如张凯(2000)为考察SOV 语序对日韩学生习得的影响,在HSK 预测题语法部分放了一个实验题:

她____________________。

A 还没找到一份如意工作 B 一份如意工作还没找到

C 一份如意工作找到还没 D 一份如意工作还找到没

此题A 、B 两个选项都合语法。实验假设是:汉语语序SVO ,日韩语序SOV ;日韩学生水平高的选A ,水平低的选B 。结果129名日韩学生都选了A 或B 。其中选A 者94人,该考试其他题目的平均分131(全卷200题,每题一分);选B 者35人,该卷其他题目平均分117.5。实验结果证实了上述假设,并说明:1. 对日韩学生来说,SOV 先掌握,SVO 后掌握。2. 因普遍语法的作用,习得者不会产生野语法(无日韩学生选CD 两题)。可见,实验方法不但可以发现语言习得过程和特点,促进语法教学,还能验证理论语法的一些原则。

结语

汉语语法研究者和教学者应明确汉语第二语言教学语法的特点,致力建立一个老师好教、学生好学、简单明了、解释性实用性强的语法体系,以推动世界范围内的汉语教学。

上个世纪初以来,许多人把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来学习,给理论语法和母语教学语法提出不少难题,迫使理论语法界和教学语法界有更多的合作,结果英语二语教学语法体系形成并日趋完善,英语语法研究飞速发展。21世纪,当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来学习,理论语法界和教学语法界必将有更多的结合,使汉语语法研究出现历史性飞跃。

收稿日期:2002-06-25

【参考文献】

[1] 陈小荷. 跟副词“也”有关的偏误分析[J].世界汉语

教学.1996(2).

[2] Diane Larsen-Freeman and Michael H.Long.An

Introduction to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esearch

[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3] 李大忠. 外国人学汉语语法偏误分析[M].北京:北京

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6.

[4]

刘月华,潘文娱,故. 实用现代汉语语法[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3.

[5] 陆俭明,郭锐. 汉语语法研究所面临的挑战[J].世界汉语教学.1998(4).

[6] 施家炜. 外国留学生22类现代汉语句式的习得顺序研究[J].世界汉语教学.1999(2).

[7] Shou-hsin Teng.The Acquisitiong of “了·le ”in L 2 Chinese [J].世界汉语教学1999(1).

[8] 张伯江,方梅. 汉语功能语法研究[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

[9] 张凯. 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的基本问题和基本方法

[J].世界汉语教学.2000(3).

[10] 赵金铭. 汉语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7.

[11] 周小兵. 句法·语义·篇章[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12] 周小兵. 第二语言教学论[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汉语第二语言教学语法的特点

周小兵

【专题名称】语言文字学

【专 题 号】H1

【复印期号】2003年03期

【原文出处】《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广州)2002年06期第137~142页

【英文标题】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Characteristics of Instructional Grammar

ZHOU Xiao-bi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Sun Yat-sen University,Guangzhou,China)

【作者简介】周小兵(1955-),男,浙江镇海人,中山大学对外汉语教学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 对外汉语教学中心,广东 广州 510275

【关 键 词】汉语/第二语言/教学语法/习得second language/instructional grammar/acquisition

中图分类号:H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9639(2002)06-0137-06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高速增长和政治影响的日益扩大,汉语热正在世界范围内形成。我国加入世贸和申奥成功,使汉语热迅速升温。为满足社会需求,“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已成为“中国语言文学”下的二级学科,“对外汉语教学”则成为极为重要的学科方向。如何进行应用语言学学科建设,搞好对外汉语教学的系统研究,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为促进相关研究和学科建设,本文从教学语法入手,论述对外汉语教学的特点。

从教学语法的对象来说,母语学习者和第二语言习得者有本质区别。母语学习者大多是大中小学学生,已习得汉语并能用汉语进行交际。他们学的主要是语法知识,但不会按老师说的语法规则去说话。学习目的仅限于考试、教书、审稿改稿、翻译等。他们在交际中可能出现个别语法偏误,但一般不影响交际,很容易解释和纠正。第二语言学习者大多是成人,开始培养用汉语交际的能力,在习得语音词汇的同时,习得遣词造句联句成篇的汉语语法。他们的交际常出现障碍。他们需要学语法知识,而且会按老师教的规则去说话,去类推。这种类推会产生大量偏误,而对这些偏误的解释和纠正并不容易,相关汉语规则的解释更困难。外国学生常常抱怨:我们学汉语时出现病句,教师往往说:“不能那样说,应该这样说。没有为什么,是约定俗成。”一些外国人觉得,汉语好象没有语法,至少是没有人能讲清楚。

由于学习对象不同,母语汉语教学语法和第二语言教学语法有本质区别。前者注重理论、知识、语法的概括性和系统性、语法单位的分析;后者注重实用、能力、语法项目的分解、语法规则的细化和解释的简明通俗、语法单位的组合(陆俭明、郭锐,1998;赵金铭,1997)。

下面从8个方面论述汉语第二语言教学语法的特点,顺带谈谈它跟理论语法的关系。

(一)实用第一

教学语法的最大特点,是从汉语第二语言的教学实际需要出发,促使学生更快地习得汉语语法,而不拘泥于理论语法的理论性和系统性。

如“洗澡、游泳、见面、跑步”等动宾组合,理论语法认为是离合词。理由

是:两个语素不都是自由语素;中间可插入其他成分。许多对外汉语教材据此将它们定为词,并用相应的外语词对译,如"to bathe,to swim,to see,to run"。结果不少学生把它们类同于“洗、游览、会见、跑”等词,生成出“洗澡着、游泳起来、见面客人、跑步得很快”等偏误。构成语素有一个不是自由语素,因此判定整个语法单位是词,这是根据西方的理论语法。但这对汉语教学没有什么实用价值。而其他特征,如,可以插进其他成分,动态助词、带“得”补语等要放在头一语素后边,重叠式是重叠头一个单位,对汉语教学却很重要。而这些特征恰恰是非词的标志。从汉语教学的实用性来看,将它们处理为短语更合适一些。

(二)意义和形式并重

跟中国学生讲语法,有时可以少讲一些语义。但对外国学生来说,光讲形式会让他们难以理解。如:只给格式“把+名词+动词+在+处所名词”,而不做语义说明,学生就可能造出类似“把汉字学在课堂上”的句子。只有说明该格式中的动词必须有附着的语义,名词所指必须在动作发生后附着在处所名词所指之处,才可能生成合格的句子,如“把字写在黑板上”。

再如,依据“程度副词+性质形容词”的格式,可能生成正确的句子,如“有点脏”;也可能生成错误的句子,如“有点干净”。因此,在讲解这种格式时,必须说明程度副词“有点”一般跟贬义词和中性词结合,表示说话人的不满意。这样学生才能真正习得这一句式。

(三)考虑篇章和语用因素

传统语法研究认为应把语法研究的范围框定在句子内部。但在汉语第二语言教学中,像“也、反而、连”等词语的用法,光在句内很难解释清楚。一般语法书说“连”表强调,而且只讲单句,学生很难理解。其实,“连”字句涉及预设、蕴涵等因素,应结合篇章语用进行研究。在教学中列出一个系列进行教学,效果会比较好。如:

(1) 同事认不出他,好朋友认不出他,连妻子都认不出他了。

(2) 同事、好朋友认不出他,连妻子都认不出他了。

(3) 连妻子都认不出他了。

先从递进分句的(1)讲起,说明最后分句的句义在跟前两个分句的对比中受到强调;此外,它还常常表达人们认为最不可能发生的事情。这样讲留学生容易明白“连”字句的作用。然后再讲省略了某些成分的(2)(3)。复句中“连”表递进,整句的作用使“连”后的成分受到强调。因此,单句中的“连”就跟“都”(或“也”)一起有了强调的作用。

从历时来看,近代汉语中也是先有类似(1)(2)等有对比成分的句式,才有类似(3)的单句。可见,结合篇章教学,既符合句式产生的历史,也符合一般人(包括留学生)的认知顺序,留学生容易理解该句式的预设、蕴涵等用法(周小兵,1996)。显而易见,篇章语用分析,既是理论语法的重要内容,又是教学语法的必要环节,而且是二者的交接点。

(四)语法规则的细化和使用条件的充分

理论语法的概括性,对正在学汉语的留学生来说,难于理解,很难运用。赵金铭(1997)认为:当外国人要通过学习语法来掌握一种语言时,几条最一般的规律就不够了。这时候的语法就要深化和细化,一般的规则下还得有细则。

一般语法书只讲程度副词能修饰形容词心理动词;讲“比”字句可分为同类事物比较和程度差别随时间变化两组。但这些规则对汉语学习来说过于概括。下面是学生生成的偏误:

a. *三个人里边,他更高。 b. *他住在挺西边。 c. *他比小王越发胖了不少。 d. *我比他很/最高。

在教学语法中,还应将程度副词分为绝对程度副词和相对程度副词两大类,前者如“很、非常、相当、有点”等,不用于比较;后者如“最、顶、更、还、越发、稍微、”等,用于比较。相对程度副词中,“最、顶”等只用于多项比较,能修饰方位词语。“更、稍微”等只用于双项比较(因此a 句错),不能修饰方位词语(因此b 句错);“越发”只用于一个对象不同时点的比较(因此c 句错)。“比”字句表双项比较,句中只能用双项比较的相对程度副词,不能用多项比较副词,更不能用绝对程度副词(因此d 句错)。(周小兵,1996)可见,将程度副词进一步分类,讲清各类的具体用法,有助于留学生理解并掌握它们的用法,减少偏误的出现;对已出现的偏误也可以进行有效的解释。

(五)注意描写基础上的解释

描写主要是说明语法现象和语法规则“是什么”;解释主要说明“为什么”。描写基础上的合理解释,能促进教学。如,英语说"two hours and a half" 或"two and half hours",汉语说“两个半小时”;英语half 可以在后,也可以在中间,汉语“半”在中间;英语有and ,汉语没有相应成分;汉语有“个”,英语没有相应成分。这些都属于描写。

要解答学生提出的“为什么”,就属于解释了。英语、汉语上述句式的深层语义结构基本相同(汉语多了量词“个”),但转换程序有区别:

two hours + half an hour→two hours and a half

two hours + half an hour→two and half hours

两个小时+半个小时→两个半小时

英语是后删除或前删除(横线表被删除成分);加合关系有标记。汉语是间隔删除;加合关系无标记。因此,英语为母语的学生容易将该汉语格式误解为“2×半个小时”。转换程序不同的原因是:汉语重音律和谐,“两个小时/半”顾全了语义组合,但并列关系的四一组合在音律上不和谐;“两个半/小时”是三二组合,音律上就和谐了,尽管语义组合不够完美。

解释必然要涉及语义、篇章、语用甚至心理、社会等因素,属于中层语言学。它可以反过来促进描写的精确化,同时又是语法理论化的必由之路。

(六)语际对比既要考虑特性也要考虑共性

沈家煊指出:世界上的语言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语言变异有一定范围,受一定限制。某些看上去是汉语特点的东西其实是语言共性在汉语里的具体反映(张伯江、方梅,1996)。不同语言中的一些语法结构,表层有一些区别,但深层语义结构相同。如:

我们学校数学系的年轻女教师

即,越能表现中心语所指稳定的本质特征的,离中心语越近。说明在中心语和定语的关系上,三种语言的深层语义结构相同。此外,类似汉语语序的的还有韩语,类似越南语语序的还有泰语,类似英语的就更多了。

这也证明了普遍语法中原则与参数的观点。原则指所有语言共有的规则,它们有一些有限的参数。学习母语的过程就是给这些参数赋值。学第二语言,要按目的语特点重设参数值;而普遍语法的原则仍起作用。因此,语法教学既要讲汉语特性,又要讲人类语言的共性。

(七)注重习得研究

教学语法研究必须跟心理学交叉,考虑第二语言学习者的习得过程和心理特点。如习得顺序的考察和研究,就是教学语法研究的重要内容。现状是,某些语法单位(语素、词、短语等),在理论语法中的出现顺序跟留学生习得顺序不同。不少汉语教科书按理论语法的次序安排语法项目,教师和学生按这些顺序教和学。但学生实际的习得顺序却不同。

邓守信(Shou-hsin Teng,1999)的研究指出:一般教科书先出现完成体的“了[,1]”,再出现起始体的“了[,2]”。但据台湾师范大学第二语言中介语数据库进行的统计发现,母语为英语的第二语言学习者往往较早习得“了[,2]”,经过较长时间后才习得“了[,1]”。邓守信提出,在教学中“了[,2]”应该先于“了[,1]”出现。由于其容易学,应尽可能早出现。“了[,1]”应在学习了相当数量的基本动词和类似“昨天、上个星期、今天早上”等时间词语后才教。 施家炜(1998)使用北京语言文化大学“汉语中介语语料库系统”,探讨留学生习得相关句式的顺序及其成因。研究发现,一些在语法等级大纲中比较容易的句式,学生较晚习得;一些大纲中较难的句式,学生反而较早习得。如,S +把+O+V+RC(T7:他把我打哭了)在大纲中是甲级项目(应早掌握);S +把+O1+V(在/到/给)+O2(T8:我把书放在桌子上)是乙级项目(应晚一些掌握)。但学生的习得顺序相反。这跟3个制约因素有关。1. 习得难易度。光从句法结构上看,T8(我把书放在桌子上)比T7(他把我打哭了)要复杂。若施事主语不变,也不考虑篇章语用因素,T8很难换成非“把”字句(*我放书在桌子上),T7可以换成非“把”字句(他打哭了我)。学习有难度的新句式时,学生常采用回避策略,用已学句式表达相同意思。T8回避不了,就渐渐习得了;T7可以回避,习得时间就会长一些。2. 使用频率和广度。许多学生回避使用T7,平时听说这种句式的机会少,自然会影响习得。3. 教学难易度。在教授“把”字句时,T8比较容易演示和操练,课堂上可位移的东西很多,位移动作幅度较大,学生较容易掌握。相对来说,T7的演示和操练稍难一点。

(八)使用统计方法和实验方法

没有统计就概括出的规则,往往有偏差,并对汉语学习产生负面影响。如一般语法书说,双音节性质形容词能以AABB 形式重叠。留学生以为是普遍规律,造出类似“长得美美丽丽的”、“特特别别的衣服”的病句。经统计可知,约70%的双音节性质形容词不能重叠。应告诉学生双音节性质形容词大部分不能重叠,小部分可以;并在教学中随机说明。

陈小荷(1996)曾对北京语言文化大学“汉语中介语语料库系统”中的3367例“也”进行统计研究。发现“也”的使用率为0.63068%,比《现代汉语频率词典》统计出的0.53248%使用率要高。3367例中跟“也”有关的偏误328例,有4种类型:

第一类(37例,11.28%):“也”在主语前:课堂里也他表现得很突出。 第二类(30例,9.17%):“也”跟其他状语错位:我也刚才在那边找过半天。

第三类(26例,7.93%):“也”在周遍性词语中间:他一点也没有理解力。 第四类(235例,71.62%):误代和滥用:我今天也又跟他见面。

统计证实,“也”偏误最多的果然是误代和滥用。通过分析偏误产生原因和语境,还得出:“也”跟时间状语同现时,“刚才、以前”等句词一般在“也”前,“常常、时而”等副词一般在“也”后;并非如前人所说,两种顺序都可以。

可见,在统计基础上的分析,可使教学者准确划定偏误范围,有的放矢地进行语法教学。同时对语法规则的修正也有帮助。

实验方法,是使用人为控制和操纵手段,使某些需要观察的语言习得的行为、过程、特征集中地显示出来。实验法往往先有一个假设,再通过实验来证实或证伪。如张凯(2000)为考察SOV 语序对日韩学生习得的影响,在HSK 预测题语法部分放了一个实验题:

她____________________。

A 还没找到一份如意工作 B 一份如意工作还没找到

C 一份如意工作找到还没 D 一份如意工作还找到没

此题A 、B 两个选项都合语法。实验假设是:汉语语序SVO ,日韩语序SOV ;日韩学生水平高的选A ,水平低的选B 。结果129名日韩学生都选了A 或B 。其中选A 者94人,该考试其他题目的平均分131(全卷200题,每题一分);选B 者35人,该卷其他题目平均分117.5。实验结果证实了上述假设,并说明:1. 对日韩学生来说,SOV 先掌握,SVO 后掌握。2. 因普遍语法的作用,习得者不会产生野语法(无日韩学生选CD 两题)。可见,实验方法不但可以发现语言习得过程和特点,促进语法教学,还能验证理论语法的一些原则。

结语

汉语语法研究者和教学者应明确汉语第二语言教学语法的特点,致力建立一个老师好教、学生好学、简单明了、解释性实用性强的语法体系,以推动世界范围内的汉语教学。

上个世纪初以来,许多人把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来学习,给理论语法和母语教学语法提出不少难题,迫使理论语法界和教学语法界有更多的合作,结果英语二语教学语法体系形成并日趋完善,英语语法研究飞速发展。21世纪,当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来学习,理论语法界和教学语法界必将有更多的结合,使汉语语法研究出现历史性飞跃。

收稿日期:2002-06-25

【参考文献】

[1] 陈小荷. 跟副词“也”有关的偏误分析[J].世界汉语

教学.1996(2).

[2] Diane Larsen-Freeman and Michael H.Long.An

Introduction to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esearch

[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3] 李大忠. 外国人学汉语语法偏误分析[M].北京:北京

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6.

[4]

刘月华,潘文娱,故. 实用现代汉语语法[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3.

[5] 陆俭明,郭锐. 汉语语法研究所面临的挑战[J].世界汉语教学.1998(4).

[6] 施家炜. 外国留学生22类现代汉语句式的习得顺序研究[J].世界汉语教学.1999(2).

[7] Shou-hsin Teng.The Acquisitiong of “了·le ”in L 2 Chinese [J].世界汉语教学1999(1).

[8] 张伯江,方梅. 汉语功能语法研究[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

[9] 张凯. 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的基本问题和基本方法

[J].世界汉语教学.2000(3).

[10] 赵金铭. 汉语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7.

[11] 周小兵. 句法·语义·篇章[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12] 周小兵. 第二语言教学论[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相关内容

  • 刘珣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 精要版
  •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 绪论篇 第一章 对外汉语教育是一门专门的学科 第一节 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名称 一. 语言教学中有关语言的几个基本概念 1.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1) 2.母语和外来语(2) 3.本族语和非本族语(2) 4.目的语(3) 二. 学科名称的讨论 1.对外汉语教学(4) 2.汉语教学(5 ...

  • 99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证考试试题
  • 99-01年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考试对外汉语教学理论和语言学试卷 关键词: 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考试对外汉语教 对外汉语教学理论和语言学试题精华3(带答案) 1999年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考试试题 对外汉语教学理论和语言学试卷 (时间:120分钟) 对外汉语教学理论 一.填空(每空1分,共15分) 1. 从教学 ...

  • 对外汉语专业论文参考选题大全(500个)
  • 对外汉语专业论文参考选题大全(500个)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音教学 ★对外汉语语音教学原则与方法 ★汉语语音声母特点研究与对汉语教学研究 ★汉语语音韵母特点研究与对汉语教学研究 ★汉语语音声调特点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研究 ★论对外汉语声调教学 ★外国留学生语音偏误分析 ★专业待写论纹请加Q扣 一五六 ...

  • 国际汉语教师标准
  • <国际汉语教师标准> 模块一:语言基本知识与技能 标准一:汉语知识与技能 教师应掌握汉语语音.词汇.语法与汉字基本知识,并具备良好的汉语听.说.读.写技能. 标准1.1 教师应掌握汉语基本知识. 标准1.2 教师应具备良好的汉语听力理解能力. 标准1.3 教师应具备良好的汉语口头表达能力 ...

  •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
  •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 (一)对外汉语教学发展概述 一.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 1.初创阶段(20世纪50年代--60年代) 1950,清华,第一个对外汉语教学的专门机构: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 1960,北京外国语大学,非洲留学生办公室 2.巩固和发展阶段(20世纪60年代) 1962,第一个从事对外汉语 ...

  • 对外汉语专业论文参考选题大全(354个
  • 对外汉语专业论文参考选题大全(354个)汉语和英语的音系特点的对比研究汉语和英语的构词特点的对比研究 汉语和英语的句法特点的对比研究 汉英跨文化交际异同点的研究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词汇教学 留学生汉字习得规律与教学研究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法教学 对外汉语教学法初探 对外汉语专业课程设置初探 对外汉语口语 ...

  • 对外汉语教学法
  • 第五章 语音教学 一.语音教学的原则 (一)音素教学与语流教学相结合,短期集中训练与长期严格要求相结合. 音素教学:强调打好语音基本功,从声母.韵母和声调的单项训练开始,逐步过渡到词.句子和会话的教学. 语流教学:强调在语流中学习语音,一开始就从教句子入手,音素在会话中逐步掌握. (二)通过对比分析 ...

  • 对外汉语综合课的教学
  • 综合课教学 在第二语言教学语言类课程中,综合课是一门集语言要素教学.文化知识教学.语言技能与语言交际能力训练为一体的课程,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目的语的能力. 课程内容具有全面综合性的特点,一般作为基础课或主干课设置. 什么是综合课?  定义:综合课的"综合",具有两个方面的 ...

  •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习题04
  •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习题04 一.填空. 1. 从教学性质上看,对外汉语教学既是一种_第二语言教学__,又是一种_ 外语教学__. 2.第二语言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_言语能力和运用目的语进行交际 的能力_. 3.第二语言教学的全过程和全部教学活动包括总体设计_.__教材编写__. _课堂教学_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