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为什么可能

2008年5月第29卷第3期

外语教学

ForeignLanguageEducation

May.2008Vol.29No.3

! ! ! ! "

专栏:修辞研究的新进路

!!!!!!!!!!!!!!!!!"

!!!! "

栏目主持人:徐盛桓(上海外国语大学

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

[主持人的话]

! ! ! ! ! ! ! ! ! ! ! ! ! ! ! ! ! "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修辞研究既古老又新兴。说它古老,是因为两千年前的亚里士多德老夫子就已写了《修辞学》一书;说它

新兴,是因为修辞研究几经转型,到了当代的认知语言学研究,一些主要的修辞现象例如隐喻转喻,已经历了词语层次--概念层次--思维层次研究的转移,当前成了显学。我国的现代意义的修辞研究也有一百年的历史;从二十世纪初开始到现在,修辞研究同《易经》所说的“修辞立其诚”的“修辞”,相距已经很远了。

修辞研究同其他语言现象的研究一样,可以有三个方面:是什么、如何实现、为什么能实现。传统的修辞研究在是什么和如何这两个方面作了卓有成效的工作,成果彪炳。认知语言学对修辞的研究集中在隐喻转喻,超出了言词层次,成了对人们的认知能力和思维特征的研究,所得到的认识具有开拓性。认知语言学的研究主要是在对隐喻转喻是什么作了新的说明的基础上,对二者是如何实现的作了全新的解释,为揭示人类的认知能力、语言能力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入门钥匙;同时也为修辞研究可能的新进路提供了十分可取的理论导向。但这些研究似乎对隐喻转喻为什么可能说得还将认知语言学理论的见解同话语分析的不多;而且,尽管对隐喻转喻的这些研究已在多方面取得了划时代的进展,但“

程序结合起来,以便广泛地考察隐喻在交际中的作用的研究还不多见。”(Caballero,2005:4)而认知语言学的这一不足,正是过去认知语言学研究如下的一个弱点在隐喻研究中的表现,即认知语言学“只专注于研究说话人和受话人的心智,而忽视了语言用于交际这一核心功能和用于社会交往的作用。”(Croft&Cruse,2004:329)

出于上述的考虑,作为修辞研究的新进路,我们以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立场为立论基础,把我们的研究设定在修辞语言运用的层次,运用“自主-依存分析框架”,希望能进一步揭示修辞为什么可能的问题。

*本专栏的研究得到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的资助,谨表谢意。

隐喻为什么可能

徐盛桓

(河南大学外语学院河南开封475001)

摘要:隐喻的发生,依靠隐喻所涉及的两个概念(或称两个认知域和同一个认知域下的两个次认知域)在内涵和外延有传承关系;传承可以归结为若干模式。隐喻表达还涉及对可能世界逻辑的运用。关键词:隐喻;外延内涵传承;可能世界逻辑

文章编号:1000-5544(2008)03-0001-07

Abstract:Theoccurrenceofmetaphorreliesontheinheritanceofthedenotationandconnnotationfromonedomaintoanotherdomainofthetwoconceptsconcerned.Thedifferentsituationsoftheinheritancemaybeshownassomepatterns.Onsomeoccasionsthemetaphoricalexpressionmighthavesomethingtodowiththeapplicationofpossibleworldslogic.Keywords:metaphor;inheritanceofdenotationandconnotation;possibleworldslogic

1.前言

本文是“转喻与逻辑”(研究之一、之二)(徐盛桓,

2.为什么要研究隐喻为什么可能

为什么要研究隐喻为什么可能?简单地回答,这是因为这个问题迄今还没有认真地做过研究,目前还没有给过切实的答案。

对隐喻的研究如同对许多语言现象的研究一样,至少有三个方面:是什么、如何、为什么,例如对于隐喻来说就是隐喻是什么、隐喻是如何运作的、隐喻为什么能这样运作。隐喻是如何运作的和隐喻为什么能这样运作都是说明隐喻机理的,而后者更涉及隐喻思维的实质。目前,对隐喻是什么、隐喻是如何运作的都有相当深刻的研究;本文着重在隐喻为什么能这样

・1・

2008ab)的姐妹篇。那两篇论文的研究都是围绕着转

喻为什么可能这个问题展开的。本文研究隐喻为什么可能,同那两篇论文的基本观点是一致的,即认为转喻/隐喻之所以可能,是因为转喻/隐喻所涉及的两个概念(或称两个认知域和同一个认知域下的两个次认知域)在内涵和外延有传承关系(inheritance),而隐喻转喻的运用都同可能世界逻辑有关。因此本文同那两篇论文在论点和表述上会有一些重复、修正或发展。

运作上。

隐喻作为修辞的运用是人们十分熟悉的。在上一个世纪中叶以前的两千年的研究中,隐喻主要是从语言层面进行研究的,虽然也有为数不多的研究已经提到隐喻涉及隐喻的本体和喻体的抽象概念图像及其在大脑中的互动(例如Richards,1936:93-94;Black,

射到目的域,而源域的认知拓扑结构(topology)投射到目的域后不变。以此喻彼就是这样得以实现的;这就是对隐喻是如何运作的研究。但是,无论是两个认知域投射的假设还是四个心理空间合成的模型都没有告诉人们,是什么因素和过程能将源域的多方面的特点系统地投射到目的域,从而能将一些具体的内容被投射或被合成;或者说,投射或合成是以什么为中介。例如,在

1962:25-47;1979:19-45)。

从语言层面进行的研究主要是修辞学科里进行的,将现在统称为“隐喻”的语言现象抽象为比喻基本结构的三个部分:本体、喻体、喻词,而据这三部分的出借喻等的区分;在现情况作出诸如明喻、暗喻(隐喻)、这些基本类型基础上再根据比喻的这三个部分的有无及其结合或扩展的情况,做出更为细致的下类区分,诸如博喻、倒喻、反喻、缩喻、扩喻、回喻、互喻、曲喻等等。这些研究大体属于隐喻/比喻是什么的研究。

无论是修辞学对隐喻/比喻的研究以及一些相关的理论如替代论、比较论、互动论等,还是后来的合成论的研究,都把Lakoff和Fauconnier的投射论、

握住了隐喻结构的基本特征,即无论明喻还是“暗喻”,其基础必定是由两项构成的:比喻项和被比喻项。在不同的理论中,由于对隐喻的看法不同,将隐喻的研究置于不同的层次展开:文字层次、概念层次、思维层次等,因而对这两项赋予了不同的名称:本体-喻体;主要对象(principalsubject)-从属对象(secondary

TIMEISMONEY/LIFEISAJOURNEY/ARGUMENT

ISWAR等的概念隐喻中,是什么因素使得有关的具

体内容能从一个认知域“投射”到另一个认知域,并且,例如在MONEY-TIME中,是什么能实施“不变原则”因素和过程使得MONEY的许许多多的特征“不变”地投射到TIME去的?而在Fauconnier的有名例子My

surgeonisabutcher中,Fauconnier把同surgeon和

合成”butcher有关的一系列的事物都开列出来作为“

的内容,但是什么原因能将这两个“输入”合成起来的?这些问题还有待回答。看来,这两大理论的有关论述还缺乏对这些关键原因做出抽象和概括。对此,Croft&

Cruse(2004:209)也有察觉。Croft&Cruse认为,概念合

成理论在好些方面要比投射论深化了,但是“概念合成理论所设想的‘将一物看作另一物’的认知过程是如何引起合成的,人们仍然还不清楚”。换句话讲,这些理论尽管告诉我们,“将一物看作另一物”即隐喻的运作过程是认知域之间的“投射”或“合成”,但“投射”或“合成”为什么能运作还有待解释。因此我们还想追问:为什么能发生这样的“投射”或“合成”,亦即隐喻为什么能这样运作。

subject);目的域(targetcognitivedomain)-源域(source

cognitivedomain)等等,这样的区分把握住了上面所开

列的各种基本类型及其扩展的各小类的隐喻结构的本质特征,不但为隐喻是什么的研究铺垫了很好的开局(隐喻是如何运作的研究也要以对隐喻是什么有合理充分的认识为前提),而且为隐喻是如何运作的和隐喻为什么能这样运作的研究打下很好的基础。

3.隐喻构成的特征

隐喻表述的基本特征是“本体即是喻体”(抽象为“,见下),如下面各例(引自“百度百科”)。例x是y”

(1)传统上称为明喻。

20世纪80年代,Lakoff&Johnson(1980)从认知

科学的角度将隐喻的研究从语言层面转向了揭示思维规律的层面,从而展开了隐喻机理的研究,即探讨在思考以此喻彼的思维过程中,人们的认知官能(cognitive认知特点、认知策faculty)是如何运作的,其认知取向、

略是怎样的。这就是隐喻是如何运作的研究。

迄今对隐喻机理研究影响最大的当属Lakoff&

(1)叶子(本体)出水很高,像(喻词)亭亭的舞女

的裙(喻体)。

(2)更多的时候,乌云四合,层峦叠嶂(本体)都成了(喻词)水墨山水[画了](喻体)。

黑云”是本(3)天上张著灰色的幔(喻体)。(“

体,但没有出现。意为“天上的黑云(本体)是(喻词)天上张著的灰色的幔(喻体)”。)

在上述(2,3)例中,隐喻作为语言的运用,使用什么喻词、本体是否出现等不同的情况,所形成的比喻的表达式是有不同的,正如上文的分类;但有一点是共同的:施喻者都是在认识上把喻体的事物看作是本体的事物,即“本体即是喻体”(x是y)。再如:

Johnson(1980)的两个认知域投射的假设和Fauconnier

他们的理论&Turnner(1963:116)的心理空间合成假设。

对隐喻的认知研究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至今还有重大的影响和启示;这两种理论都有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对隐喻运作过程的说明做出了比较详尽的说明,对隐喻认知研究具有里程碑的意义。Lakoff提出了制约投射的是“不变原则”(invarianceprinciple),以说明投射是如何实施的,即源域的多方面的特点会系统地投・2・

(4)IfClintonweretheTitanic,theicebergwould

sink.(http://www.whitehouse.gov/news/releases/2004/11/

20041118-3.html)

这里将Clinton作为本体,theTitanic作为喻体,但用了虚拟语气:were作为喻词。虚拟语气显示说话人并不认为是真的,那么怎说明施喻者是在认识上把喻体的事物看作是本体的事物呢?原来,[CLINTON

是本体,但没有出现。attention”

只从逻辑关系上分析,“x是y”大体表征三种情况(以事物为例):1)等同关系:x等同于y(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我国的首都是北京);2)包含关系:x被y包含,x是y中的一员(香港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特别行政区=香港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特别行政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特别行政区是香港);3)属性关系:x具有y的某些基本的、主要的属性(山的中间部分是山腰=山的中间部分具有“腰”的某些基本的、主要的属性)。当隐喻涉及动作、情形、状态等大体仿此;例形容词、副词、介词分别表示动作、情形、如,以动词、

状态等,绝对等义词可构成x等同于y;在特定语境下可以建立起类似于上下位关系的两动作、情形、状态等,可以表示x是y中的一种,如Stormyweatheris

BETHETITANIC]作为一个命题,是同[THEICE-BERGSINK]命题结成一定关系而存在的;这里的虚

拟语气所表示的是这二者的关系:要是前一个命题真的存在,就会导致下一个命题的发生。一个命题本身是不依附于时、体、语态、语气的,当要对某一命题的情态作出规定时,必要时可以采用加下标的方式。所以,上述各例和ClintonweretheTitanic的命题可用形式化表示如下:

)[层峦叠嶂是水墨山水(画)](2’

)[黑云是灰色的幔](3’

(4’)[CLINTONBETHETITANIC]

这就表明,施喻者是在认识上把喻体的事物看作是本体的事物的。所以,本文不再拘泥于不同类型的比喻,都把施喻者设定在认识上把喻体的事物看作是本体的事物,即其认知特点在本质上是相同的。抽象如下:

badweather=Stormyweatherisasortofbadweather

仿义表达≠Badweatherisstormyweather;许多近义、

可能构成x具有y的某些属性的关系。

那么,从对隐喻的分析来说,隐喻的“x是y”表征的是哪种情况呢?

让我们再从隐喻的角度回顾诸如(2、3、4、6)的例子并抽象为“x是y”([层峦叠嶂是水墨山水(画)]、

(5)x是y

值得注意的是,将“x是y”用于表征隐喻的表述结构,x同y必须同时是同指事物、动作、情形或状态等,同时二者应有相似性,但二者在概念上又应分属在事物、动作、情形、状态等中的不同的“类”,如“黑幔”是“纺织制品”的一类。下云”是“天象”的一类,而“面举一个涉及动作的例子1,斜体的是隐喻所涉及的动作:

[黑云是灰色的幔]、[CLINTONBETHETITANIC]、[READINGBOOKONLYINPARTSBETASTING

喻”,这就表明BOOK])。修辞学认为,这些表达都是“

不可能认为例如“层峦叠嶂”就是实实在在的“水墨山水(画)”;投射论、合成论则认为是源域的多方面的特点系统地投射到目的域,这当然也不是认为一个是另一个的其中一员甚至二者是等同的。所以,(5)“x是所表示的应是:x具有y的某些主要的属性。“y”x具

有y的某些主要属性”其实就是以y的特征为参照点来审视x,并发现x具有y的某些基本的、主要的属性。所谓“以y的特征为参照点来审视x”的过程就是源域的特点投射到目的域的过程;“x具有y的某些基本的、主要的属性”,就是源域的认知拓扑结构投射到目的域后最大限度地不变。因此,“‘所表示x是y’这一认识为研究的应是x具有y的某些主要的属性”

隐喻为什么可能提供了思路。据此,可将“隐喻为什么可能”的研究分解为两个问题:在隐喻表达式“x是(如“层峦叠嶂是水墨山水(画)”)中,y”

(一)x为什么会具有y的某些主要属性?(“层峦叠嶂”为什么会具有“水墨山水(画)”的某些主要属性?)

(二)在说明了上述问题之后,还要说明,x只是具有y的某些主要属性,为什么在表达中可说成x是层峦叠嶂”只具有“水墨山水(画)”的某些主要属y?(“

性,为什么在表达中可直接说成“层峦叠嶂是水墨山

・3・

(6)Somebooksaretobetasted,otherstobeswal-

lowed,andsomefewtobechewedanddigested;[thatis,somebooksaretobereadonlyinparts;otherstoberead,butnotcuriously;andsomefewtobereadwholly,andwithdiligenceandattention.](F.Bacon)(书有可浅尝辄止者,有可囫囵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换

言之,有只须读其部分者,或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

对上例本体的分析,可借用培根本人的说法大体说明如下:

——大(6’)a)somebooksaretobetasted(喻体)—体上“是本体,但没有出现,tobereadonlyinparts”

taste和read都表动作,下同;

——大体上“b)otherstobeswallowed(喻体)—to

是本体,但没有出现;beread,butnotcuriouslyonly”

c)somefewtobechewedanddigested(喻体)

———大体上“tobereadwholly,andwithdiligenceand

水(画)”?)

篇幅关系,本文只能讨论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容另文再述。

在我们的认识中,任何一个事物都是世2000:53-68)。

界事物结构中某一层级中的某一个类中的一个单体。例如一头猪,这个单体同与它具有类属相似性的其他的猪构成一小类“猪”;猪又同例如牛羊、水里游的鱼、天上飞的鸟、地上爬的虫等分别构成几个大一点的类: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这些类又可以抽象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并进而构成再大一点的类:“动物”。这些大大小小的类可分成界、门、纲、目、科、属、种及其亚类等,例如虎在类层级结构中的位置就是:动物界-脊索动物门-哺乳纲-食肉目-猫植物科-豹属-虎(种)。可以仿此构成如此的类如“界”。“动物(界)”、“植物(界)”又可以形成一个更上位的类“生物”。生物同动物、植物;动物同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植物同藓苔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及其下位的各门、纲、目、科及其亚类等,就是各个不同的类层级。值得注意的是,猪、牛、羊、青鱼、草鱼、鲫鱼等等不但可以抽象为“动物”,还可能从它们所具有的另外的特性同水稻、麦子、蔬菜等构成一个“食品”的大类。又如,着重从所处的分布来看,月球可归入卫星类———天体类;着重从物理特性看,月球又可以归入具有中心力场事物类。因此,理论上说,单体、类和层级的区分与类聚都是难于穷尽的,这样纵横交错,形成一个超大型的类层级结构。而且,随着人们对世界万物认识的扩展和深化,作为开放性体系的类和层级还会处于发展和变动之中。因此这个超大型的类层级结构是一个开放型结构。在这个类层级结构里,越处于下位,具体性越大;越往上位,抽象性越强,例如抽象到了某一个层级,钢铁、木材等彼此具有更抽象的相似性,抽象出例如“物质”这样一个上位层级类。“物质”和“思想”又有可能进一步抽象出“存在”这样一个上位层级的类。越是处于世界事物类内的成系统类层级结构的下位层级,其个体之间、员之间或类与类之间的相似性就越具体明显,越易为人们注意和利用,反之就越抽象微弱,越不易为人们注意和利用。为了简明,上面只是以类层级结构的其中的一类结构为例进行说明,而且只是结构中的很小一部分,挂一漏万。

类层级结构分两类:分类类层级结构(taxonomic

4.类层级结构的说明

本文认为,x之所以会具有y的某些主要属性,这是因为x和y之间发生了外延和内涵的传承。要说明这个问题,先要说一说说明人们认识事物的一个假设: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发生在对类层级结构(type

hierarchystructure)的把握之中的。

人们正常的基本思维形式是思维的同一律、排中律和不矛盾律,即是A就不能同时是非A(–A),例如,就不能同时是“非层是“层峦叠嶂”、“水墨山水(画)”峦叠嶂”、“非水墨山水(画)”。这是经典逻辑的基石,形成了分类逻辑。因此,[层峦叠嶂是水墨山水(画)]是“违反”了这一最基本的思维形式的。但是,研究表明,隐喻的运用却是以分类逻辑为基础的。这说明隐喻思维同样也是一种有条理的、合乎逻辑的思维。作为修辞的运用,隐喻的表达也就是在看似“违反”而实际并不违反的张力中获得它的魅力。

心理模型理论(例如徐盛桓,2007ab;2008ab)认为,人们对任何一个事物的认识都是把它假设存在于世界事物结构网络的一个适当的位置。这个世界事物结构网络是一个以事物之间的常规关系为纽带把事物连结成的一个庞大的、复杂的、纵横交错的类层级结构———既分类(type)又分层级(hierarchy)的巨型网络,类层级结构是人们认识事物分类的基础。我们还说明,对事物间常规性的关系可以进一步抽象为相邻和相似两个维度,即[相邻±]、[相似±](徐盛桓,

2007b:2-9;2007c:1-6;徐盛桓,2007d);换句话说,人

们对事物分类的规约性认识,可以体现为对事物以相邻和/或相似这两个维度来把握。这样,类层级结构即世界事物结构就可以说成是以事物的相邻-相似关系建构起来的。这样来概括事物间的关系,对刻画一个事物在类层级结构里的适当位置很有帮助。所谓一个事物在这样的类层级结构里的适当位置,就是指符合它的外延和内涵特征分布的位置———我们在下文会说明,可以运用类层级结构对事物的外延和内涵特征做出很好的刻画。

类层级结构的研究早期是从计算机科学对人工智能的研究发展起来的,其基本观点认为,人类储存知识的重要形式依赖类层级结构。类层级结构是将“共同兴趣域”(domainofinterest)里的单体(entity)加以分类和罗列,构建起“相似空间”(spaceofsimilar-

typehierarchy)和构成(整体-部分)类层级结构(com-

positional(part-whole)typehierarchy)。

分类类层级结构是由同类的集结所形成网络结构,例如上位层级的类为“动物”,则是由处于不同下位层级的各类如“脊椎类动物”、“哺乳类动物”、“灵长类动物”猪、狮等构成(它们自身当......及其单体如人、然还各构成了若干大小类,不详叙;上述举例与“动物”内部分类无关),都在能体现出“动物”的内外特性

ity),内里的单体由于都具有其上位类(super-class)的

共同特征而被认为归属同一类(Barrière&Popowich,

・4・

方面有较大的相似性,所以在人们的认识中,会特别感受到它们的相似性,或者说猪、狮、螃蟹、蝴蝶等(在都能体现出“动物”的多方面内外特性上)彼此有不同程度的相似关系。它们分别作为“动物”的一类或一例,在逻辑上称为“动物”不同层级的外延。换句话说,在分类类层级结构中,某一层级的单体或类的“属性、特征与关联均由处在其下层的亚类型(本文称为下位类)所继承”,具体表现为下一层级的“类”呈现出上一层级的相应的“类”的关键性原特征(参见安军、郭贵春,2007:101)。

整体-部分类层级结构是单体或类的不同性质的组成部分的集结,例如上位类仍为“动物”(或“人”、“猪”等的单体),则由其下位单体如身体外表肢体和内部器官等构成;手、脚,呼吸器官、消化器官等是“动(或“人”、“猪”等)的组成部分(这些部分当然也是物”

可分类分层级的,不详叙)。由于它们作为“动物”的组成部分,彼此是连结在一起的,尤其当它们处于同一层级的时候,所以人们在认识上强调它们的相邻性:如“动物”同头、手、脚、身躯等有领属相邻关系,头、手、脚、身躯等彼此有同属相邻关系(从另一角度也可以说有空间相邻关系)。可以利用整体-部分类层级结构对一个类或单体的内涵作出分析。内涵是一类事物或一个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总和”(《汉英双语现代汉语词典》,2004年版);事物的本质属性是从一般属性即事物的全部内外特性抽象出来的,因此我们可以说,事物的全部内外特性都包括在事物的所谓“内涵”的总体内容里。例如“人”的内涵的总体内容包括了“人”的内外结构、各种属性、各种功能、各种特征,等等。值得注意的是,结构、属性、功能、特征等每一项都可能包括若干分项,即其结构或其属性等等的的外延;而每一分项又可能进行内涵内容的分析。这样看来,内涵外延的分析也是相互关联的,所谓一个事物在世界事物网络中的适当位置就是指它在类层级结构里符合它的外延和内涵特征的位置。在构成世界事物的整体类层级结构时,分类类层级结构和整体-部分类层级结构是交织在一起的。分类牵涉整体和部分的划分;整体和部分的划分又必然同分类有关。

上面对类层级结构所作的分析归根到底表明一点: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即对它的内涵和外延的认识,是把事物作为世界事物系统中的某一类层级中的某一个类的一个单体来认识的;单体、类之间可以从横向认定其程度不同的相邻/相似关系,邻接的上下位层级也可以从纵向认定其不同程度的相邻/相似关系。事物之间的相邻关系和相似关系并不是两种截然分割的关系,二者是相辅相成的,“相似性规定了邻近,而邻近又反过来保证了更多的相似性”(福柯:2001:

25)。

类层级结构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一种分类方式,成为人们头脑中关于知识的分类分层级的意识,形成对分类结构和整体-部分结构的深刻体验,从而能在有意或无意中意识到属-种、整体-部分、部分-部分之间的相邻和相似关系。徐盛桓的心理模型理论指出,具有相邻或相似关系的两关系体x同y,一关系体的存在总是内在地蕴含着另一关系体的存在;在一定的语境下,提到x就可能领会到y,或者说提到x就可能想到y(相邻/相似律)。

上面我们花了一些篇幅说明世界事物的类层级结构及其相关的相邻相似概念和内涵外延概念,这是为提出以“内涵外延传承”说来解释隐喻为什么可能作出理论铺垫。

内涵外延传承”分析框架5.“

将‘种’的名称赋予Ricoeur对隐喻有一段描述:“

‘属’或用例如第二项的名称来指称平列的第四项或反过来”属,就是(Ricoeur,1997:22)。Ricoeur所说的种、这里所说的类层级结构中上下位层级的关系;第二项指称平列的第四项或反过来,就是同一层级中不同单体的关系。如上面所说,下位层级的单体相对于其上位层级的类来说是它的外延,而作为上位层级的单体或类的属性、特征会由处在其下位层级相关的单体所继承,那么就可以说,上下相邻层级的类与相关的单体之间就有外延与内涵的传承关系。我们就是试图从内涵外延传承的角度对隐喻为什么可能作出解释。下面试建构隐喻“内涵外延传承”分析框架:

试分析隐喻“式。从一个方面说,x和y本x是y”来分属X和Y类,x和y分别为X和Y的外延,并且分别继承了X和Y的属性、特征即其内涵的主要内容。例如上文(3)“天上张着灰色的幔”([黑云是灰色的幔]),“云”和“幔”归为两个不同的类:“(黑)云”是“天象”的一类,“(灰色的)幔”是“纺织制品”的一类,分别是“天象”和“纺织制品”的外延,并继承了“天象”和“纺织制品”的特征和属性。但从另一个方面说,x和y还可以依据它们其他的特征、属性、外形等来做不同的分类,例如,幔看起来是张开撑起来的东西,而云也是看起来像张开撑起来的东西,二者就可以以此为相似点归为一类:“张开撑起来的东西”类(例

・5・

W)。作为一般的认识,x与y原来不属一类,经过分类

的格式塔转换后在认识上归属为同一类(W)了,就可以说二者都继承了W的属性,因而x就具有y的某些主要的、基本的属性。分类的格式塔转换之所以能发生,这里的关键是y在Y类基础上越出Y类。y是

的其他某些天体以其相似性进行类聚,就抽象出一类天体:“太阳系”。就像“树”这一类的植物包含了若干太阳系”这一类的天体可能也包含了若干棵树一样,“

个太阳系3,设为(太阳)系1、系2、...系n,地球所处的太阳系只是其中的一个。系1、系2、...系n是太阳系外延成分,除分别有自己某些特性外,又同时继承了其处于上位层级的“太阳系”的关键性特征,都呈现太阳系内涵的重要内容,即呈现出同构性(automorphism)。

太阳系是这样的一种天体:它有若干行星(可抽象为物质)围绕它运动,而这些物质的运动不会是无缘无故的,都是由中心力场(centralforcefield)所引发的引力、斥力、转力这三种力场相互作用形成的。这些方面可体现为太阳系的系统、构造、特征、动力、运动规律......等等若干项,综合起来可以成为太阳系内涵的基本内容,其中其关键性的特征是它具有中心力场。

如果世界上没有任何事物在任何一个方面能同太阳系有任何相似之处,“的隐喻是不能x是太阳系”发生的。但是我们发现,在宏观、中观、微观世界,表现出具有中心力场作用的事物(下文称“中心力场物”,并简称“物”)除了太阳系之外,还有不少,例如原子、漩涡等等(不详列)都是中心力场物的外延。又如果我们借以认识世界的类层级结构在我们的认识结构里只能有一种固定的组织形式(例如猪只能认识为动物类而不能认识为食物类,见上),隐喻也是不能发生的。现实世界刚好不是这种情况,事物和事物之间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发现它们之间的相似性;人们认识有能动性,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建立类层级结构。例如对于太阳系,可以看成是天体的一类,也可以看成是中心力场物的一类;原子可以看成是粒子的一类,也可以更为狭义地看成是中心力场物的一类。示意如下:

Y类,是指y是Y的外延并具有Y的主要的和基本

的属性;但从y的内涵所涉及的某一(些)方面来说,又可能同其他类的事物的内涵所涉及的某种情况相似,如幔的看起来是张开撑起来的东西之于云也是看起来是张开撑起来的东西。在这里,y作为Y的外延,先继承了Y的内涵的主要内容,并以其内涵的某方面内容(如β)同x联系起来,使原来从外延来说是属于

X类的x其内涵内容之一的β得以彰显,从而以β

为特征与y临时归结为同一类(如W);或者说,这是引入了常常为人们所忽略的更高层次或更为x和y“

抽象的联系”(way,1991:187),使得y和x成为临时的同类并具有某一(些)共同的内涵内容;根据我们在上文提到的相邻/相似律,具有相邻或相似关系的两关系体x同y,一关系体的存在总是内在地蕴含着另一关系体的存在;在一定的语境下,提到x就可能领会到

y,或者说提到x就可能想到y,以y喻x就成为合理

的、可通达的了。这就从原则上说明了隐喻为什么可能。这个过程是一个外延内涵传承(传和承)的过程:内涵上有传承关系;1)y同Y在外延、

2)y在这些内涵内容的基础上提取β传给x,并激活x中的β;x中的β此前是荫蔽的、未被感知的,是y给予明晰化的,在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是y将内涵内容β“传”给了x,或者说x将此“继承”了;

3)x、y以β为特征归结为一类W,x、y又同W建立起传承关系,实现Ricoeur所说的隐喻过程:“将‘种’的名称赋予‘属’或用例如第二项的名称来指称平列的第四项或反过来”(Ricoeur,1997:22)。

这就以“外延内涵传承”说说明了隐喻为什么可能。下面再以例(7)作一说明。

(7)Anatomisatinysolarsystem.(http://www.

school-for-champions.com/science/solaratoms.htm)

这一隐喻可抽象为[ABESS]。施喻者将“原子”同

“太阳系”置于“的隐喻轴上,表明施喻者认为x是y”太阳原子具有太阳系的主要的或基本的特征,即以“系”喻“原子”。那么作为源域的“太阳系”的多方面的特点是如何系统地投射到作为目的域的“原子”上去的,或者说,这个隐喻为什么可能呢?

“太阳系”的外延内涵可以在表示天体构造的类层级结构中的某一个位置加以确定。在表示宇宙的类层级结构中,银河系是构成宇宙的一部分,太阳系又是构成银河系的一部分;将同银河系的太阳系相类似・6・

原子是粒子的一种,是参与发生化学反应的最小粒子(在图中的粒子和太阳系排在同一个层级是为了制图简便)。原子和太阳系除分别继承粒子和太阳系的某些特性外,二者还呈现出作为中心力场物的同构性,即引入此前所忽略了的这一更为抽象的联系。这个过程也就是上文所揭示的外延内涵的传承过程,从而实现了“原子[隐喻性地]是一个小太阳系”隐喻表达,

以天文学已经揭示了的太阳系是中心力场物的已

知知识,形象地说明当时人们还知之不多的原子的系统、构造、特征、动力、运动规律等等。

隐喻的“外延内涵传承”说可以简单地借用一个人们熟悉的说法“类-比”(不是analogy)加以概括,“类”就是y将某一内涵内容传给x后建立新类;“比”就是在新类里进行y对x的比拟、比照。

外延内涵传承的过程是这样的:在隐喻结构式“里,x是y”

维过程中必定会涉及的两个方面,用外延内涵来揭示隐喻运作机制,减少了隐喻的神秘感,有助于揭示隐喻的逻辑属性,进而有助于揭示隐喻的思维特性的实质。

我们这个研究还是初步的,作为入门阶段的研究,至少有三个问题在本文还来不及谈:1)为什么在隐喻表达中可说成“本体是喻体”(即“)?2)喻x是y”体(y)是如何选定某一属性(β)同x发生传承关系的?比3)y喻x的隐喻关系的模式(如y对x的比例关系、照关系、比较关系、支配关系、配对关系等)具体来说是怎样的?这些问题我们打算在日后的深化研究中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人文科学考古学[M].莫伟民,译.上海:上海三[1]福柯.词与物——

联书店,2001.

1)以常规关系确定x、y在分类类层级结构里的

类属;

,引入更抽象的联系,建2)提取y的某一特性β立以β为特性的新类;

3)x和y分别发生分类类层级结构的格式塔转

移,归入新类(如原属“天体”外延的“太阳系”和原属“粒子”外延的“原子”转移为更高层级的“中心力场物”的外延);

4)x和y分别发生整体-部分层级结构的格式塔

转移,继承新类的属性(如原继承“天体”内涵的“太阳系”和原继承“粒子”内涵的“原子”都转移到继承更高层级的“中心力场物”)的内涵);

[2]王文斌.隐喻的认知构建与解读[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3]徐盛桓.生成整体论与认知语言学研究[Z].认知语言学讲习班讲稿,

2007年7月,福州。2007a.

[4]盛桓.基于模型的语用推理[J].外国语,2007b(3):2-9.[5]徐盛桓.认知语用学研究论纲[J].外语教学,2007c(3):1-6.[6]徐盛桓.心理模型和类层级结构[Z].认知语言学讲习班讲课提纲

(2007,5,长沙)。2007d.

5)确立以y喻x的隐喻关系,可以归纳为若干模式,例如认定y对于x的关系是比例关系、比照关系、

比较关系、支配关系、配对关系等,寻求理解。

[7]徐盛桓.转喻为什么可能[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a

(1).

[8]徐盛桓.转喻与分类逻辑[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b(2).

re,C.&F.Popowich,Expandingthetypehierarchywithnonlex-[9]Barriè

icalconcepts[A].Hamilton,H.&Q.Yang(eds).LectureNotesinCom-puterScience,Vol.1822,Proceedingsofthe13thBiennialConferenceoftheCanadianSocietyonComputationalStudiesofIntrlligence:Ad-vancesinArtificialIntelligence[C].London:Springer-Verlag,2000.[10]Black,M.Metaphor[A].ModelsandMetaphors[C].M.Black(ed).New

York:CornellUniversityPress,1962:25-47.

[11]Black,M.Moreaboutmetaphor[A].MetaphorandThought[C].A.Ortony

(ed).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79:19-45.

[12]Croft,W.andA.D.Cruse,CognitiveLinguistics[M].Cambridge:

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4.

[13]Lakoff,G.&M.Johnson.MetaphorsweLiveby[M].Chicago:TheU-

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80.

[14]Richards,I.A.,ThephilosophyofRhetoric[M].Oxford:OxfordUniver-

sityPress.

[15]RosarioCaballero.Re-ViewingSpace:FigurativeLanguageinArchitects’AssessmentofBuiltSpace[M].MoutondeGruyter,2005.[16]Way,E.C.,KnowledgeRepresentationandMetaphor[M].Dordrecht:

KluwerAcademicPublishers,1991.

6.结束语

隐喻研究是语言学研究的一块沃土。它一头联系着语言运用,一头联系着思维现象,而语言运用和思维都是社会人所不可以或缺的;隐喻研究有着久远的历史,蕴藏了丰富的学术积淀,但又有着“新兴学科”的优势,成为认知语言学的显学;它联系着许多大家的名字,从亚里士多德、昆体良、理查德到雷可夫、约翰逊、佛坎里亚以及他们背后的有着广泛影响的重要理论和重大进展,而他们的研究所获得的重大进展也同时启发我们进行更为深刻的思考。彪炳于隐喻研究史上的替代论、比较论、互动论、投射论、合成论,对揭示隐喻是什么和隐喻如何可能这些问题作出了在那个时代的开拓性的贡献,成为隐喻研究的可贵的学术资源。任何研究都只能是解决那个时候能提出的问题。我们正是在这些丰硕的成果基础上,试图提出传承论,用以研究隐喻为什么可能的问题。

传承论以人们思考时必定涉及的概念中的外延内涵为具体内容,试图说明隐喻思维中能以一物喻另一物的中介因素,使“投射”或“合成”不但可以感觉到,而且有可能加以实际描写和说明。由于外延和内涵是人们熟悉的概念,这就使得“外延内涵传承”说较为简明易懂。还由于外延和内涵是人们语言运用和思

作者简介:徐盛桓,河南大学外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

要研究方向为认知语言学、语用学。

收稿日期责任编校

2007-12-18

通达

・7・

2008年5月第29卷第3期

外语教学

ForeignLanguageEducation

May.2008Vol.29No.3

! ! ! ! "

专栏:修辞研究的新进路

!!!!!!!!!!!!!!!!!"

!!!! "

栏目主持人:徐盛桓(上海外国语大学

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

[主持人的话]

! ! ! ! ! ! ! ! ! ! ! ! ! ! ! ! ! "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修辞研究既古老又新兴。说它古老,是因为两千年前的亚里士多德老夫子就已写了《修辞学》一书;说它

新兴,是因为修辞研究几经转型,到了当代的认知语言学研究,一些主要的修辞现象例如隐喻转喻,已经历了词语层次--概念层次--思维层次研究的转移,当前成了显学。我国的现代意义的修辞研究也有一百年的历史;从二十世纪初开始到现在,修辞研究同《易经》所说的“修辞立其诚”的“修辞”,相距已经很远了。

修辞研究同其他语言现象的研究一样,可以有三个方面:是什么、如何实现、为什么能实现。传统的修辞研究在是什么和如何这两个方面作了卓有成效的工作,成果彪炳。认知语言学对修辞的研究集中在隐喻转喻,超出了言词层次,成了对人们的认知能力和思维特征的研究,所得到的认识具有开拓性。认知语言学的研究主要是在对隐喻转喻是什么作了新的说明的基础上,对二者是如何实现的作了全新的解释,为揭示人类的认知能力、语言能力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入门钥匙;同时也为修辞研究可能的新进路提供了十分可取的理论导向。但这些研究似乎对隐喻转喻为什么可能说得还将认知语言学理论的见解同话语分析的不多;而且,尽管对隐喻转喻的这些研究已在多方面取得了划时代的进展,但“

程序结合起来,以便广泛地考察隐喻在交际中的作用的研究还不多见。”(Caballero,2005:4)而认知语言学的这一不足,正是过去认知语言学研究如下的一个弱点在隐喻研究中的表现,即认知语言学“只专注于研究说话人和受话人的心智,而忽视了语言用于交际这一核心功能和用于社会交往的作用。”(Croft&Cruse,2004:329)

出于上述的考虑,作为修辞研究的新进路,我们以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立场为立论基础,把我们的研究设定在修辞语言运用的层次,运用“自主-依存分析框架”,希望能进一步揭示修辞为什么可能的问题。

*本专栏的研究得到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的资助,谨表谢意。

隐喻为什么可能

徐盛桓

(河南大学外语学院河南开封475001)

摘要:隐喻的发生,依靠隐喻所涉及的两个概念(或称两个认知域和同一个认知域下的两个次认知域)在内涵和外延有传承关系;传承可以归结为若干模式。隐喻表达还涉及对可能世界逻辑的运用。关键词:隐喻;外延内涵传承;可能世界逻辑

文章编号:1000-5544(2008)03-0001-07

Abstract:Theoccurrenceofmetaphorreliesontheinheritanceofthedenotationandconnnotationfromonedomaintoanotherdomainofthetwoconceptsconcerned.Thedifferentsituationsoftheinheritancemaybeshownassomepatterns.Onsomeoccasionsthemetaphoricalexpressionmighthavesomethingtodowiththeapplicationofpossibleworldslogic.Keywords:metaphor;inheritanceofdenotationandconnotation;possibleworldslogic

1.前言

本文是“转喻与逻辑”(研究之一、之二)(徐盛桓,

2.为什么要研究隐喻为什么可能

为什么要研究隐喻为什么可能?简单地回答,这是因为这个问题迄今还没有认真地做过研究,目前还没有给过切实的答案。

对隐喻的研究如同对许多语言现象的研究一样,至少有三个方面:是什么、如何、为什么,例如对于隐喻来说就是隐喻是什么、隐喻是如何运作的、隐喻为什么能这样运作。隐喻是如何运作的和隐喻为什么能这样运作都是说明隐喻机理的,而后者更涉及隐喻思维的实质。目前,对隐喻是什么、隐喻是如何运作的都有相当深刻的研究;本文着重在隐喻为什么能这样

・1・

2008ab)的姐妹篇。那两篇论文的研究都是围绕着转

喻为什么可能这个问题展开的。本文研究隐喻为什么可能,同那两篇论文的基本观点是一致的,即认为转喻/隐喻之所以可能,是因为转喻/隐喻所涉及的两个概念(或称两个认知域和同一个认知域下的两个次认知域)在内涵和外延有传承关系(inheritance),而隐喻转喻的运用都同可能世界逻辑有关。因此本文同那两篇论文在论点和表述上会有一些重复、修正或发展。

运作上。

隐喻作为修辞的运用是人们十分熟悉的。在上一个世纪中叶以前的两千年的研究中,隐喻主要是从语言层面进行研究的,虽然也有为数不多的研究已经提到隐喻涉及隐喻的本体和喻体的抽象概念图像及其在大脑中的互动(例如Richards,1936:93-94;Black,

射到目的域,而源域的认知拓扑结构(topology)投射到目的域后不变。以此喻彼就是这样得以实现的;这就是对隐喻是如何运作的研究。但是,无论是两个认知域投射的假设还是四个心理空间合成的模型都没有告诉人们,是什么因素和过程能将源域的多方面的特点系统地投射到目的域,从而能将一些具体的内容被投射或被合成;或者说,投射或合成是以什么为中介。例如,在

1962:25-47;1979:19-45)。

从语言层面进行的研究主要是修辞学科里进行的,将现在统称为“隐喻”的语言现象抽象为比喻基本结构的三个部分:本体、喻体、喻词,而据这三部分的出借喻等的区分;在现情况作出诸如明喻、暗喻(隐喻)、这些基本类型基础上再根据比喻的这三个部分的有无及其结合或扩展的情况,做出更为细致的下类区分,诸如博喻、倒喻、反喻、缩喻、扩喻、回喻、互喻、曲喻等等。这些研究大体属于隐喻/比喻是什么的研究。

无论是修辞学对隐喻/比喻的研究以及一些相关的理论如替代论、比较论、互动论等,还是后来的合成论的研究,都把Lakoff和Fauconnier的投射论、

握住了隐喻结构的基本特征,即无论明喻还是“暗喻”,其基础必定是由两项构成的:比喻项和被比喻项。在不同的理论中,由于对隐喻的看法不同,将隐喻的研究置于不同的层次展开:文字层次、概念层次、思维层次等,因而对这两项赋予了不同的名称:本体-喻体;主要对象(principalsubject)-从属对象(secondary

TIMEISMONEY/LIFEISAJOURNEY/ARGUMENT

ISWAR等的概念隐喻中,是什么因素使得有关的具

体内容能从一个认知域“投射”到另一个认知域,并且,例如在MONEY-TIME中,是什么能实施“不变原则”因素和过程使得MONEY的许许多多的特征“不变”地投射到TIME去的?而在Fauconnier的有名例子My

surgeonisabutcher中,Fauconnier把同surgeon和

合成”butcher有关的一系列的事物都开列出来作为“

的内容,但是什么原因能将这两个“输入”合成起来的?这些问题还有待回答。看来,这两大理论的有关论述还缺乏对这些关键原因做出抽象和概括。对此,Croft&

Cruse(2004:209)也有察觉。Croft&Cruse认为,概念合

成理论在好些方面要比投射论深化了,但是“概念合成理论所设想的‘将一物看作另一物’的认知过程是如何引起合成的,人们仍然还不清楚”。换句话讲,这些理论尽管告诉我们,“将一物看作另一物”即隐喻的运作过程是认知域之间的“投射”或“合成”,但“投射”或“合成”为什么能运作还有待解释。因此我们还想追问:为什么能发生这样的“投射”或“合成”,亦即隐喻为什么能这样运作。

subject);目的域(targetcognitivedomain)-源域(source

cognitivedomain)等等,这样的区分把握住了上面所开

列的各种基本类型及其扩展的各小类的隐喻结构的本质特征,不但为隐喻是什么的研究铺垫了很好的开局(隐喻是如何运作的研究也要以对隐喻是什么有合理充分的认识为前提),而且为隐喻是如何运作的和隐喻为什么能这样运作的研究打下很好的基础。

3.隐喻构成的特征

隐喻表述的基本特征是“本体即是喻体”(抽象为“,见下),如下面各例(引自“百度百科”)。例x是y”

(1)传统上称为明喻。

20世纪80年代,Lakoff&Johnson(1980)从认知

科学的角度将隐喻的研究从语言层面转向了揭示思维规律的层面,从而展开了隐喻机理的研究,即探讨在思考以此喻彼的思维过程中,人们的认知官能(cognitive认知特点、认知策faculty)是如何运作的,其认知取向、

略是怎样的。这就是隐喻是如何运作的研究。

迄今对隐喻机理研究影响最大的当属Lakoff&

(1)叶子(本体)出水很高,像(喻词)亭亭的舞女

的裙(喻体)。

(2)更多的时候,乌云四合,层峦叠嶂(本体)都成了(喻词)水墨山水[画了](喻体)。

黑云”是本(3)天上张著灰色的幔(喻体)。(“

体,但没有出现。意为“天上的黑云(本体)是(喻词)天上张著的灰色的幔(喻体)”。)

在上述(2,3)例中,隐喻作为语言的运用,使用什么喻词、本体是否出现等不同的情况,所形成的比喻的表达式是有不同的,正如上文的分类;但有一点是共同的:施喻者都是在认识上把喻体的事物看作是本体的事物,即“本体即是喻体”(x是y)。再如:

Johnson(1980)的两个认知域投射的假设和Fauconnier

他们的理论&Turnner(1963:116)的心理空间合成假设。

对隐喻的认知研究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至今还有重大的影响和启示;这两种理论都有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对隐喻运作过程的说明做出了比较详尽的说明,对隐喻认知研究具有里程碑的意义。Lakoff提出了制约投射的是“不变原则”(invarianceprinciple),以说明投射是如何实施的,即源域的多方面的特点会系统地投・2・

(4)IfClintonweretheTitanic,theicebergwould

sink.(http://www.whitehouse.gov/news/releases/2004/11/

20041118-3.html)

这里将Clinton作为本体,theTitanic作为喻体,但用了虚拟语气:were作为喻词。虚拟语气显示说话人并不认为是真的,那么怎说明施喻者是在认识上把喻体的事物看作是本体的事物呢?原来,[CLINTON

是本体,但没有出现。attention”

只从逻辑关系上分析,“x是y”大体表征三种情况(以事物为例):1)等同关系:x等同于y(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我国的首都是北京);2)包含关系:x被y包含,x是y中的一员(香港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特别行政区=香港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特别行政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特别行政区是香港);3)属性关系:x具有y的某些基本的、主要的属性(山的中间部分是山腰=山的中间部分具有“腰”的某些基本的、主要的属性)。当隐喻涉及动作、情形、状态等大体仿此;例形容词、副词、介词分别表示动作、情形、如,以动词、

状态等,绝对等义词可构成x等同于y;在特定语境下可以建立起类似于上下位关系的两动作、情形、状态等,可以表示x是y中的一种,如Stormyweatheris

BETHETITANIC]作为一个命题,是同[THEICE-BERGSINK]命题结成一定关系而存在的;这里的虚

拟语气所表示的是这二者的关系:要是前一个命题真的存在,就会导致下一个命题的发生。一个命题本身是不依附于时、体、语态、语气的,当要对某一命题的情态作出规定时,必要时可以采用加下标的方式。所以,上述各例和ClintonweretheTitanic的命题可用形式化表示如下:

)[层峦叠嶂是水墨山水(画)](2’

)[黑云是灰色的幔](3’

(4’)[CLINTONBETHETITANIC]

这就表明,施喻者是在认识上把喻体的事物看作是本体的事物的。所以,本文不再拘泥于不同类型的比喻,都把施喻者设定在认识上把喻体的事物看作是本体的事物,即其认知特点在本质上是相同的。抽象如下:

badweather=Stormyweatherisasortofbadweather

仿义表达≠Badweatherisstormyweather;许多近义、

可能构成x具有y的某些属性的关系。

那么,从对隐喻的分析来说,隐喻的“x是y”表征的是哪种情况呢?

让我们再从隐喻的角度回顾诸如(2、3、4、6)的例子并抽象为“x是y”([层峦叠嶂是水墨山水(画)]、

(5)x是y

值得注意的是,将“x是y”用于表征隐喻的表述结构,x同y必须同时是同指事物、动作、情形或状态等,同时二者应有相似性,但二者在概念上又应分属在事物、动作、情形、状态等中的不同的“类”,如“黑幔”是“纺织制品”的一类。下云”是“天象”的一类,而“面举一个涉及动作的例子1,斜体的是隐喻所涉及的动作:

[黑云是灰色的幔]、[CLINTONBETHETITANIC]、[READINGBOOKONLYINPARTSBETASTING

喻”,这就表明BOOK])。修辞学认为,这些表达都是“

不可能认为例如“层峦叠嶂”就是实实在在的“水墨山水(画)”;投射论、合成论则认为是源域的多方面的特点系统地投射到目的域,这当然也不是认为一个是另一个的其中一员甚至二者是等同的。所以,(5)“x是所表示的应是:x具有y的某些主要的属性。“y”x具

有y的某些主要属性”其实就是以y的特征为参照点来审视x,并发现x具有y的某些基本的、主要的属性。所谓“以y的特征为参照点来审视x”的过程就是源域的特点投射到目的域的过程;“x具有y的某些基本的、主要的属性”,就是源域的认知拓扑结构投射到目的域后最大限度地不变。因此,“‘所表示x是y’这一认识为研究的应是x具有y的某些主要的属性”

隐喻为什么可能提供了思路。据此,可将“隐喻为什么可能”的研究分解为两个问题:在隐喻表达式“x是(如“层峦叠嶂是水墨山水(画)”)中,y”

(一)x为什么会具有y的某些主要属性?(“层峦叠嶂”为什么会具有“水墨山水(画)”的某些主要属性?)

(二)在说明了上述问题之后,还要说明,x只是具有y的某些主要属性,为什么在表达中可说成x是层峦叠嶂”只具有“水墨山水(画)”的某些主要属y?(“

性,为什么在表达中可直接说成“层峦叠嶂是水墨山

・3・

(6)Somebooksaretobetasted,otherstobeswal-

lowed,andsomefewtobechewedanddigested;[thatis,somebooksaretobereadonlyinparts;otherstoberead,butnotcuriously;andsomefewtobereadwholly,andwithdiligenceandattention.](F.Bacon)(书有可浅尝辄止者,有可囫囵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换

言之,有只须读其部分者,或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

对上例本体的分析,可借用培根本人的说法大体说明如下:

——大(6’)a)somebooksaretobetasted(喻体)—体上“是本体,但没有出现,tobereadonlyinparts”

taste和read都表动作,下同;

——大体上“b)otherstobeswallowed(喻体)—to

是本体,但没有出现;beread,butnotcuriouslyonly”

c)somefewtobechewedanddigested(喻体)

———大体上“tobereadwholly,andwithdiligenceand

水(画)”?)

篇幅关系,本文只能讨论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容另文再述。

在我们的认识中,任何一个事物都是世2000:53-68)。

界事物结构中某一层级中的某一个类中的一个单体。例如一头猪,这个单体同与它具有类属相似性的其他的猪构成一小类“猪”;猪又同例如牛羊、水里游的鱼、天上飞的鸟、地上爬的虫等分别构成几个大一点的类: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这些类又可以抽象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并进而构成再大一点的类:“动物”。这些大大小小的类可分成界、门、纲、目、科、属、种及其亚类等,例如虎在类层级结构中的位置就是:动物界-脊索动物门-哺乳纲-食肉目-猫植物科-豹属-虎(种)。可以仿此构成如此的类如“界”。“动物(界)”、“植物(界)”又可以形成一个更上位的类“生物”。生物同动物、植物;动物同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植物同藓苔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及其下位的各门、纲、目、科及其亚类等,就是各个不同的类层级。值得注意的是,猪、牛、羊、青鱼、草鱼、鲫鱼等等不但可以抽象为“动物”,还可能从它们所具有的另外的特性同水稻、麦子、蔬菜等构成一个“食品”的大类。又如,着重从所处的分布来看,月球可归入卫星类———天体类;着重从物理特性看,月球又可以归入具有中心力场事物类。因此,理论上说,单体、类和层级的区分与类聚都是难于穷尽的,这样纵横交错,形成一个超大型的类层级结构。而且,随着人们对世界万物认识的扩展和深化,作为开放性体系的类和层级还会处于发展和变动之中。因此这个超大型的类层级结构是一个开放型结构。在这个类层级结构里,越处于下位,具体性越大;越往上位,抽象性越强,例如抽象到了某一个层级,钢铁、木材等彼此具有更抽象的相似性,抽象出例如“物质”这样一个上位层级类。“物质”和“思想”又有可能进一步抽象出“存在”这样一个上位层级的类。越是处于世界事物类内的成系统类层级结构的下位层级,其个体之间、员之间或类与类之间的相似性就越具体明显,越易为人们注意和利用,反之就越抽象微弱,越不易为人们注意和利用。为了简明,上面只是以类层级结构的其中的一类结构为例进行说明,而且只是结构中的很小一部分,挂一漏万。

类层级结构分两类:分类类层级结构(taxonomic

4.类层级结构的说明

本文认为,x之所以会具有y的某些主要属性,这是因为x和y之间发生了外延和内涵的传承。要说明这个问题,先要说一说说明人们认识事物的一个假设: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发生在对类层级结构(type

hierarchystructure)的把握之中的。

人们正常的基本思维形式是思维的同一律、排中律和不矛盾律,即是A就不能同时是非A(–A),例如,就不能同时是“非层是“层峦叠嶂”、“水墨山水(画)”峦叠嶂”、“非水墨山水(画)”。这是经典逻辑的基石,形成了分类逻辑。因此,[层峦叠嶂是水墨山水(画)]是“违反”了这一最基本的思维形式的。但是,研究表明,隐喻的运用却是以分类逻辑为基础的。这说明隐喻思维同样也是一种有条理的、合乎逻辑的思维。作为修辞的运用,隐喻的表达也就是在看似“违反”而实际并不违反的张力中获得它的魅力。

心理模型理论(例如徐盛桓,2007ab;2008ab)认为,人们对任何一个事物的认识都是把它假设存在于世界事物结构网络的一个适当的位置。这个世界事物结构网络是一个以事物之间的常规关系为纽带把事物连结成的一个庞大的、复杂的、纵横交错的类层级结构———既分类(type)又分层级(hierarchy)的巨型网络,类层级结构是人们认识事物分类的基础。我们还说明,对事物间常规性的关系可以进一步抽象为相邻和相似两个维度,即[相邻±]、[相似±](徐盛桓,

2007b:2-9;2007c:1-6;徐盛桓,2007d);换句话说,人

们对事物分类的规约性认识,可以体现为对事物以相邻和/或相似这两个维度来把握。这样,类层级结构即世界事物结构就可以说成是以事物的相邻-相似关系建构起来的。这样来概括事物间的关系,对刻画一个事物在类层级结构里的适当位置很有帮助。所谓一个事物在这样的类层级结构里的适当位置,就是指符合它的外延和内涵特征分布的位置———我们在下文会说明,可以运用类层级结构对事物的外延和内涵特征做出很好的刻画。

类层级结构的研究早期是从计算机科学对人工智能的研究发展起来的,其基本观点认为,人类储存知识的重要形式依赖类层级结构。类层级结构是将“共同兴趣域”(domainofinterest)里的单体(entity)加以分类和罗列,构建起“相似空间”(spaceofsimilar-

typehierarchy)和构成(整体-部分)类层级结构(com-

positional(part-whole)typehierarchy)。

分类类层级结构是由同类的集结所形成网络结构,例如上位层级的类为“动物”,则是由处于不同下位层级的各类如“脊椎类动物”、“哺乳类动物”、“灵长类动物”猪、狮等构成(它们自身当......及其单体如人、然还各构成了若干大小类,不详叙;上述举例与“动物”内部分类无关),都在能体现出“动物”的内外特性

ity),内里的单体由于都具有其上位类(super-class)的

共同特征而被认为归属同一类(Barrière&Popowich,

・4・

方面有较大的相似性,所以在人们的认识中,会特别感受到它们的相似性,或者说猪、狮、螃蟹、蝴蝶等(在都能体现出“动物”的多方面内外特性上)彼此有不同程度的相似关系。它们分别作为“动物”的一类或一例,在逻辑上称为“动物”不同层级的外延。换句话说,在分类类层级结构中,某一层级的单体或类的“属性、特征与关联均由处在其下层的亚类型(本文称为下位类)所继承”,具体表现为下一层级的“类”呈现出上一层级的相应的“类”的关键性原特征(参见安军、郭贵春,2007:101)。

整体-部分类层级结构是单体或类的不同性质的组成部分的集结,例如上位类仍为“动物”(或“人”、“猪”等的单体),则由其下位单体如身体外表肢体和内部器官等构成;手、脚,呼吸器官、消化器官等是“动(或“人”、“猪”等)的组成部分(这些部分当然也是物”

可分类分层级的,不详叙)。由于它们作为“动物”的组成部分,彼此是连结在一起的,尤其当它们处于同一层级的时候,所以人们在认识上强调它们的相邻性:如“动物”同头、手、脚、身躯等有领属相邻关系,头、手、脚、身躯等彼此有同属相邻关系(从另一角度也可以说有空间相邻关系)。可以利用整体-部分类层级结构对一个类或单体的内涵作出分析。内涵是一类事物或一个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总和”(《汉英双语现代汉语词典》,2004年版);事物的本质属性是从一般属性即事物的全部内外特性抽象出来的,因此我们可以说,事物的全部内外特性都包括在事物的所谓“内涵”的总体内容里。例如“人”的内涵的总体内容包括了“人”的内外结构、各种属性、各种功能、各种特征,等等。值得注意的是,结构、属性、功能、特征等每一项都可能包括若干分项,即其结构或其属性等等的的外延;而每一分项又可能进行内涵内容的分析。这样看来,内涵外延的分析也是相互关联的,所谓一个事物在世界事物网络中的适当位置就是指它在类层级结构里符合它的外延和内涵特征的位置。在构成世界事物的整体类层级结构时,分类类层级结构和整体-部分类层级结构是交织在一起的。分类牵涉整体和部分的划分;整体和部分的划分又必然同分类有关。

上面对类层级结构所作的分析归根到底表明一点: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即对它的内涵和外延的认识,是把事物作为世界事物系统中的某一类层级中的某一个类的一个单体来认识的;单体、类之间可以从横向认定其程度不同的相邻/相似关系,邻接的上下位层级也可以从纵向认定其不同程度的相邻/相似关系。事物之间的相邻关系和相似关系并不是两种截然分割的关系,二者是相辅相成的,“相似性规定了邻近,而邻近又反过来保证了更多的相似性”(福柯:2001:

25)。

类层级结构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一种分类方式,成为人们头脑中关于知识的分类分层级的意识,形成对分类结构和整体-部分结构的深刻体验,从而能在有意或无意中意识到属-种、整体-部分、部分-部分之间的相邻和相似关系。徐盛桓的心理模型理论指出,具有相邻或相似关系的两关系体x同y,一关系体的存在总是内在地蕴含着另一关系体的存在;在一定的语境下,提到x就可能领会到y,或者说提到x就可能想到y(相邻/相似律)。

上面我们花了一些篇幅说明世界事物的类层级结构及其相关的相邻相似概念和内涵外延概念,这是为提出以“内涵外延传承”说来解释隐喻为什么可能作出理论铺垫。

内涵外延传承”分析框架5.“

将‘种’的名称赋予Ricoeur对隐喻有一段描述:“

‘属’或用例如第二项的名称来指称平列的第四项或反过来”属,就是(Ricoeur,1997:22)。Ricoeur所说的种、这里所说的类层级结构中上下位层级的关系;第二项指称平列的第四项或反过来,就是同一层级中不同单体的关系。如上面所说,下位层级的单体相对于其上位层级的类来说是它的外延,而作为上位层级的单体或类的属性、特征会由处在其下位层级相关的单体所继承,那么就可以说,上下相邻层级的类与相关的单体之间就有外延与内涵的传承关系。我们就是试图从内涵外延传承的角度对隐喻为什么可能作出解释。下面试建构隐喻“内涵外延传承”分析框架:

试分析隐喻“式。从一个方面说,x和y本x是y”来分属X和Y类,x和y分别为X和Y的外延,并且分别继承了X和Y的属性、特征即其内涵的主要内容。例如上文(3)“天上张着灰色的幔”([黑云是灰色的幔]),“云”和“幔”归为两个不同的类:“(黑)云”是“天象”的一类,“(灰色的)幔”是“纺织制品”的一类,分别是“天象”和“纺织制品”的外延,并继承了“天象”和“纺织制品”的特征和属性。但从另一个方面说,x和y还可以依据它们其他的特征、属性、外形等来做不同的分类,例如,幔看起来是张开撑起来的东西,而云也是看起来像张开撑起来的东西,二者就可以以此为相似点归为一类:“张开撑起来的东西”类(例

・5・

W)。作为一般的认识,x与y原来不属一类,经过分类

的格式塔转换后在认识上归属为同一类(W)了,就可以说二者都继承了W的属性,因而x就具有y的某些主要的、基本的属性。分类的格式塔转换之所以能发生,这里的关键是y在Y类基础上越出Y类。y是

的其他某些天体以其相似性进行类聚,就抽象出一类天体:“太阳系”。就像“树”这一类的植物包含了若干太阳系”这一类的天体可能也包含了若干棵树一样,“

个太阳系3,设为(太阳)系1、系2、...系n,地球所处的太阳系只是其中的一个。系1、系2、...系n是太阳系外延成分,除分别有自己某些特性外,又同时继承了其处于上位层级的“太阳系”的关键性特征,都呈现太阳系内涵的重要内容,即呈现出同构性(automorphism)。

太阳系是这样的一种天体:它有若干行星(可抽象为物质)围绕它运动,而这些物质的运动不会是无缘无故的,都是由中心力场(centralforcefield)所引发的引力、斥力、转力这三种力场相互作用形成的。这些方面可体现为太阳系的系统、构造、特征、动力、运动规律......等等若干项,综合起来可以成为太阳系内涵的基本内容,其中其关键性的特征是它具有中心力场。

如果世界上没有任何事物在任何一个方面能同太阳系有任何相似之处,“的隐喻是不能x是太阳系”发生的。但是我们发现,在宏观、中观、微观世界,表现出具有中心力场作用的事物(下文称“中心力场物”,并简称“物”)除了太阳系之外,还有不少,例如原子、漩涡等等(不详列)都是中心力场物的外延。又如果我们借以认识世界的类层级结构在我们的认识结构里只能有一种固定的组织形式(例如猪只能认识为动物类而不能认识为食物类,见上),隐喻也是不能发生的。现实世界刚好不是这种情况,事物和事物之间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发现它们之间的相似性;人们认识有能动性,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建立类层级结构。例如对于太阳系,可以看成是天体的一类,也可以看成是中心力场物的一类;原子可以看成是粒子的一类,也可以更为狭义地看成是中心力场物的一类。示意如下:

Y类,是指y是Y的外延并具有Y的主要的和基本

的属性;但从y的内涵所涉及的某一(些)方面来说,又可能同其他类的事物的内涵所涉及的某种情况相似,如幔的看起来是张开撑起来的东西之于云也是看起来是张开撑起来的东西。在这里,y作为Y的外延,先继承了Y的内涵的主要内容,并以其内涵的某方面内容(如β)同x联系起来,使原来从外延来说是属于

X类的x其内涵内容之一的β得以彰显,从而以β

为特征与y临时归结为同一类(如W);或者说,这是引入了常常为人们所忽略的更高层次或更为x和y“

抽象的联系”(way,1991:187),使得y和x成为临时的同类并具有某一(些)共同的内涵内容;根据我们在上文提到的相邻/相似律,具有相邻或相似关系的两关系体x同y,一关系体的存在总是内在地蕴含着另一关系体的存在;在一定的语境下,提到x就可能领会到

y,或者说提到x就可能想到y,以y喻x就成为合理

的、可通达的了。这就从原则上说明了隐喻为什么可能。这个过程是一个外延内涵传承(传和承)的过程:内涵上有传承关系;1)y同Y在外延、

2)y在这些内涵内容的基础上提取β传给x,并激活x中的β;x中的β此前是荫蔽的、未被感知的,是y给予明晰化的,在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是y将内涵内容β“传”给了x,或者说x将此“继承”了;

3)x、y以β为特征归结为一类W,x、y又同W建立起传承关系,实现Ricoeur所说的隐喻过程:“将‘种’的名称赋予‘属’或用例如第二项的名称来指称平列的第四项或反过来”(Ricoeur,1997:22)。

这就以“外延内涵传承”说说明了隐喻为什么可能。下面再以例(7)作一说明。

(7)Anatomisatinysolarsystem.(http://www.

school-for-champions.com/science/solaratoms.htm)

这一隐喻可抽象为[ABESS]。施喻者将“原子”同

“太阳系”置于“的隐喻轴上,表明施喻者认为x是y”太阳原子具有太阳系的主要的或基本的特征,即以“系”喻“原子”。那么作为源域的“太阳系”的多方面的特点是如何系统地投射到作为目的域的“原子”上去的,或者说,这个隐喻为什么可能呢?

“太阳系”的外延内涵可以在表示天体构造的类层级结构中的某一个位置加以确定。在表示宇宙的类层级结构中,银河系是构成宇宙的一部分,太阳系又是构成银河系的一部分;将同银河系的太阳系相类似・6・

原子是粒子的一种,是参与发生化学反应的最小粒子(在图中的粒子和太阳系排在同一个层级是为了制图简便)。原子和太阳系除分别继承粒子和太阳系的某些特性外,二者还呈现出作为中心力场物的同构性,即引入此前所忽略了的这一更为抽象的联系。这个过程也就是上文所揭示的外延内涵的传承过程,从而实现了“原子[隐喻性地]是一个小太阳系”隐喻表达,

以天文学已经揭示了的太阳系是中心力场物的已

知知识,形象地说明当时人们还知之不多的原子的系统、构造、特征、动力、运动规律等等。

隐喻的“外延内涵传承”说可以简单地借用一个人们熟悉的说法“类-比”(不是analogy)加以概括,“类”就是y将某一内涵内容传给x后建立新类;“比”就是在新类里进行y对x的比拟、比照。

外延内涵传承的过程是这样的:在隐喻结构式“里,x是y”

维过程中必定会涉及的两个方面,用外延内涵来揭示隐喻运作机制,减少了隐喻的神秘感,有助于揭示隐喻的逻辑属性,进而有助于揭示隐喻的思维特性的实质。

我们这个研究还是初步的,作为入门阶段的研究,至少有三个问题在本文还来不及谈:1)为什么在隐喻表达中可说成“本体是喻体”(即“)?2)喻x是y”体(y)是如何选定某一属性(β)同x发生传承关系的?比3)y喻x的隐喻关系的模式(如y对x的比例关系、照关系、比较关系、支配关系、配对关系等)具体来说是怎样的?这些问题我们打算在日后的深化研究中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人文科学考古学[M].莫伟民,译.上海:上海三[1]福柯.词与物——

联书店,2001.

1)以常规关系确定x、y在分类类层级结构里的

类属;

,引入更抽象的联系,建2)提取y的某一特性β立以β为特性的新类;

3)x和y分别发生分类类层级结构的格式塔转

移,归入新类(如原属“天体”外延的“太阳系”和原属“粒子”外延的“原子”转移为更高层级的“中心力场物”的外延);

4)x和y分别发生整体-部分层级结构的格式塔

转移,继承新类的属性(如原继承“天体”内涵的“太阳系”和原继承“粒子”内涵的“原子”都转移到继承更高层级的“中心力场物”)的内涵);

[2]王文斌.隐喻的认知构建与解读[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3]徐盛桓.生成整体论与认知语言学研究[Z].认知语言学讲习班讲稿,

2007年7月,福州。2007a.

[4]盛桓.基于模型的语用推理[J].外国语,2007b(3):2-9.[5]徐盛桓.认知语用学研究论纲[J].外语教学,2007c(3):1-6.[6]徐盛桓.心理模型和类层级结构[Z].认知语言学讲习班讲课提纲

(2007,5,长沙)。2007d.

5)确立以y喻x的隐喻关系,可以归纳为若干模式,例如认定y对于x的关系是比例关系、比照关系、

比较关系、支配关系、配对关系等,寻求理解。

[7]徐盛桓.转喻为什么可能[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a

(1).

[8]徐盛桓.转喻与分类逻辑[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b(2).

re,C.&F.Popowich,Expandingthetypehierarchywithnonlex-[9]Barriè

icalconcepts[A].Hamilton,H.&Q.Yang(eds).LectureNotesinCom-puterScience,Vol.1822,Proceedingsofthe13thBiennialConferenceoftheCanadianSocietyonComputationalStudiesofIntrlligence:Ad-vancesinArtificialIntelligence[C].London:Springer-Verlag,2000.[10]Black,M.Metaphor[A].ModelsandMetaphors[C].M.Black(ed).New

York:CornellUniversityPress,1962:25-47.

[11]Black,M.Moreaboutmetaphor[A].MetaphorandThought[C].A.Ortony

(ed).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79:19-45.

[12]Croft,W.andA.D.Cruse,CognitiveLinguistics[M].Cambridge:

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4.

[13]Lakoff,G.&M.Johnson.MetaphorsweLiveby[M].Chicago:TheU-

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80.

[14]Richards,I.A.,ThephilosophyofRhetoric[M].Oxford:OxfordUniver-

sityPress.

[15]RosarioCaballero.Re-ViewingSpace:FigurativeLanguageinArchitects’AssessmentofBuiltSpace[M].MoutondeGruyter,2005.[16]Way,E.C.,KnowledgeRepresentationandMetaphor[M].Dordrecht:

KluwerAcademicPublishers,1991.

6.结束语

隐喻研究是语言学研究的一块沃土。它一头联系着语言运用,一头联系着思维现象,而语言运用和思维都是社会人所不可以或缺的;隐喻研究有着久远的历史,蕴藏了丰富的学术积淀,但又有着“新兴学科”的优势,成为认知语言学的显学;它联系着许多大家的名字,从亚里士多德、昆体良、理查德到雷可夫、约翰逊、佛坎里亚以及他们背后的有着广泛影响的重要理论和重大进展,而他们的研究所获得的重大进展也同时启发我们进行更为深刻的思考。彪炳于隐喻研究史上的替代论、比较论、互动论、投射论、合成论,对揭示隐喻是什么和隐喻如何可能这些问题作出了在那个时代的开拓性的贡献,成为隐喻研究的可贵的学术资源。任何研究都只能是解决那个时候能提出的问题。我们正是在这些丰硕的成果基础上,试图提出传承论,用以研究隐喻为什么可能的问题。

传承论以人们思考时必定涉及的概念中的外延内涵为具体内容,试图说明隐喻思维中能以一物喻另一物的中介因素,使“投射”或“合成”不但可以感觉到,而且有可能加以实际描写和说明。由于外延和内涵是人们熟悉的概念,这就使得“外延内涵传承”说较为简明易懂。还由于外延和内涵是人们语言运用和思

作者简介:徐盛桓,河南大学外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

要研究方向为认知语言学、语用学。

收稿日期责任编校

2007-12-18

通达

・7・


相关内容

  • 明喻隐喻产生的先后顺序
  • 从<诗经>看明喻和隐喻产生的先后顺序 彭宣维 (北京师范大学 功能语言学研究中心 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北京100875) [摘要]:比喻中的明喻和隐喻两种修辞方式,在人类的认知历程上,其产生究竟孰先孰后?作者对<诗经>的研究发现,其中部分隐喻可能是经由明喻发展来的,但绝大部分隐 ...

  • 从认知语言学和功能语言学角度看英语语
  • 山东外语教学 ShandongForeignLanguageTeachingJournal 2007年第1期(总第116期) 从认知语言学和功能语言学角度看英语语法及其教学 撒忠清,董宏乐 1 2 (1.江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无锡 214122;2.复旦大学外文学院大学英语教学部,上海 20043 ...

  • 隐喻理论在二语习得中的应用
  • 2003年第6期 外 国 语 总第148期 No.6, November 2003 Journal of Foreign Languages General Serial No.148 文章编号:1004-5139(2003)06-0038-08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隐喻理论在二语 ...

  • 论贾平凹[带灯]中的隐喻毕业论文
  • 题目: SJ006-1 毕 业 论 文 毕业设计(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设计(论文),是我个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组织已经发表或公布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我为获得 及其 ...

  • 论中国古诗的女性隐喻与翻译策略_以_关雎_英译为例
  • 作家杂志WriterMagazine2010No.12思考与言说 论中国古诗的女性隐喻与翻译策略 ---以<关雎>英译为例 王方路 摘要中国文学史中有一个传统,用美人与爱情故事隐喻诗人的内心活动与政治抱负和理想世界.这与古代 社会(包括中国封建社会)无处不在的等级观念有很大关系.女人从属 ...

  • 隐喻和转喻的区分_研究现状和分歧
  • 2009年2月第25卷 第1期 外国语文 ForeignLanguageandLiterature Feb.,2009Vol.25 No.1 隐喻和转喻的区分:研究现状和分歧 张 辉 杨 波 (南京国际关系学院<外语研究>编辑部,江苏南京 210039) 提 要:转喻研究似乎一直处于隐喻 ...

  • 杨虎涛:演化经济学
  • 演化经济学中的生物学隐喻--合理性.相似性与差异性 时间:2011-11-21 18:08:58 来源: 作者:杨虎涛 [内容提要] 生物学隐喻对演化经济学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启示性意义.这种借用之所以可能,是因为演化经济学和生物进化论看待事物的基本理念均建立在反类型论思维的基础上.但由于研究对象和类比 ...

  • 对概念隐喻理论的反思
  • 11·第期2011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ofTaiYuanUrbanVocationalcollege 总第124期 Nov2011 对概念隐喻理论的反思 翁朝袅 (漳州师范学院,福建漳州363000) [摘要]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崛起,概念隐喻研究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密切关注,学者们对 ...

  • 儿童时间隐喻表征能力的发展研究
  • 606心 理 科 学 2001年 第24卷 第5期 儿童时间隐喻表征能力的发展研究 周 榕 黄希庭 (西南师范大学心理学系, 重庆,400715) 1 引言 有研究表明, 时间概念是隐喻性表征的, 即时间概念是由别的语义域概念投射映现于时间而形成的, 如"时间是金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