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习俗的调查报告2

春节习俗的调查报告

一、 调查背景:

春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

二、 调查目的:

探究春节习俗,了解人们是如何度过春节的。

三、 调查内容:

1.贴春联

春联亦名“门对”、“春帖”,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故名。春联的一个源头是桃符。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后来画门神像于桃木上,再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发展为春联。春联真正普及始于明代,与朱元璋的提倡有关。

据清人陈尚古的《簪云楼杂说》中记载,有一年朱元璋准备过年时,下令每家门上都要贴一副春联,以示庆贺。原来春联题写在桃木板上,后来改写在纸上。桃木的颜色是红的,红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联大都用红纸书写。但庙宇用黄纸,守制(服孝未满)用白、绿、黄三色,第一年用白纸,第二年绿纸,第三年黄纸,第四年丧服满才恢复用红纸。因满族尚白,清宫廷春联用白纸,蓝边包于外,红条镶于内。

2. 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

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

心。 周、秦时期每年将尽的时候,皇宫里要举行"大傩"的仪式,击鼓驱逐疫疠之鬼,称为"逐除",后又称除夕的前一天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为大除,即大年夜。

3. 放鞭炮:

当午夜交正子时,新年钟声敲响,整个中华大地上空,爆竹声震响天宇,在我国有两千多年历史。最早的爆竹,是指燃竹而爆,因竹子焚烧发出噼噼叭叭的响声,故称爆竹。说起爆竹的起源,有个有趣的传说。《神异经》上说:“西方山中有焉,长尺余,一足,性不畏人。犯之令人寒热,名曰山魈惊惮,后人遂象其形,以火药为之。”这是爆竹起源最早的记载,说明当初人们燃竹而爆,是为了驱吓危害人们的山魈。春节放鞭炮,作为我国人民欢度春节的习俗,历史悠久,这种活动,虽然可以给节日增添欢乐的气氛。在大年三十晚上的0时整放鞭炮也是一种特殊的习俗,它寓意着"辞旧岁,迎新春"。

4.给红包

给红包春节习俗中重要的一项,长辈要分钱给后辈,能挣钱的后辈也要送钱给长辈。这些钱不能直愣愣地送,而要很讲究地装在一个利市包中.这俗称为“压肚腰”,意谓一年从头到尾,腰包里都会满满实实、富富裕裕。

5.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亲朋好友家和邻居那里祝贺新春,旧称拜年。汉族拜年之风,汉代已有。唐宋之后十分盛行,有些不必亲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贺。东汉时称为“刺”,故名

片又称“名刺”。明代之后,许多人家在门口贴一个红纸袋,专收名帖,叫“门簿”。

6、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

7、灯会 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唐玄宗(公元685—762)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

柳州文庙灯会:

“过大年到文庙 祈福许愿吉灯照”

紧扣龙城文化特色,融“声、光、形、动、新、奇、高、精”于一体,通过“龙马精神”、“鲤鱼跃龙门”、“五子登科”、”独占鳌头“、“财神送福”等二十多组主题花灯,给观众以强烈的视觉和听觉震撼,打造全新的彩灯盛会。

四、结论:春节是中国最传统,最隆重的节日,象征着美好、幸福。是新的一年的开始。由于时代的发展,很多传统的旧习俗也有了新的变化。但不管生活变得多么现代化,春节依然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我希望中华民族的传统的璀璨文化可以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春节习俗的调查报告

一、 调查背景:

春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

二、 调查目的:

探究春节习俗,了解人们是如何度过春节的。

三、 调查内容:

1.贴春联

春联亦名“门对”、“春帖”,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故名。春联的一个源头是桃符。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后来画门神像于桃木上,再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发展为春联。春联真正普及始于明代,与朱元璋的提倡有关。

据清人陈尚古的《簪云楼杂说》中记载,有一年朱元璋准备过年时,下令每家门上都要贴一副春联,以示庆贺。原来春联题写在桃木板上,后来改写在纸上。桃木的颜色是红的,红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联大都用红纸书写。但庙宇用黄纸,守制(服孝未满)用白、绿、黄三色,第一年用白纸,第二年绿纸,第三年黄纸,第四年丧服满才恢复用红纸。因满族尚白,清宫廷春联用白纸,蓝边包于外,红条镶于内。

2. 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

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

心。 周、秦时期每年将尽的时候,皇宫里要举行"大傩"的仪式,击鼓驱逐疫疠之鬼,称为"逐除",后又称除夕的前一天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为大除,即大年夜。

3. 放鞭炮:

当午夜交正子时,新年钟声敲响,整个中华大地上空,爆竹声震响天宇,在我国有两千多年历史。最早的爆竹,是指燃竹而爆,因竹子焚烧发出噼噼叭叭的响声,故称爆竹。说起爆竹的起源,有个有趣的传说。《神异经》上说:“西方山中有焉,长尺余,一足,性不畏人。犯之令人寒热,名曰山魈惊惮,后人遂象其形,以火药为之。”这是爆竹起源最早的记载,说明当初人们燃竹而爆,是为了驱吓危害人们的山魈。春节放鞭炮,作为我国人民欢度春节的习俗,历史悠久,这种活动,虽然可以给节日增添欢乐的气氛。在大年三十晚上的0时整放鞭炮也是一种特殊的习俗,它寓意着"辞旧岁,迎新春"。

4.给红包

给红包春节习俗中重要的一项,长辈要分钱给后辈,能挣钱的后辈也要送钱给长辈。这些钱不能直愣愣地送,而要很讲究地装在一个利市包中.这俗称为“压肚腰”,意谓一年从头到尾,腰包里都会满满实实、富富裕裕。

5.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亲朋好友家和邻居那里祝贺新春,旧称拜年。汉族拜年之风,汉代已有。唐宋之后十分盛行,有些不必亲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贺。东汉时称为“刺”,故名

片又称“名刺”。明代之后,许多人家在门口贴一个红纸袋,专收名帖,叫“门簿”。

6、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

7、灯会 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唐玄宗(公元685—762)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

柳州文庙灯会:

“过大年到文庙 祈福许愿吉灯照”

紧扣龙城文化特色,融“声、光、形、动、新、奇、高、精”于一体,通过“龙马精神”、“鲤鱼跃龙门”、“五子登科”、”独占鳌头“、“财神送福”等二十多组主题花灯,给观众以强烈的视觉和听觉震撼,打造全新的彩灯盛会。

四、结论:春节是中国最传统,最隆重的节日,象征着美好、幸福。是新的一年的开始。由于时代的发展,很多传统的旧习俗也有了新的变化。但不管生活变得多么现代化,春节依然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我希望中华民族的传统的璀璨文化可以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相关内容

  • 对长沙春节习俗变迁的调查报告
  • 对长沙春节习俗变迁的调查报告 摘要: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春节习俗在现代发生了很大的变迁.本文在查阅了长沙及湖南省多种本土新闻报刊报道的前提下,对相关居民进行面对面口述采访的辅助下,考察个人及家庭实践视角下的春节习俗变迁.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探讨:一.在家庭经济视角下,春节习俗具有"层化 ...

  • 2011年市民春节期间消费调查报告
  • 一. 引言 春节是中国民俗传统中最热闹浓重的节日,代表着新一年的到来,以及新的开始.不管你愿不愿意,你都会被这种浓烈的氛围包围着去与家人团聚.给亲人和朋友拜年祝福,还免不了发红包或接收红包.发短信或接收短信.请客吃饭或被请客吃饭„„然而,也不管你愿不愿意,转型期的中国,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开始发 ...

  • 春节文化活动调查报告
  • 春节春雨春花艳,新年新岁新日红.值此新春佳节之际,广东省华南师范大学南海校区知行学社的部分成员利用寒假的闲暇之余就"春节文化"这个课题在广东省梅州市展开热火朝天的调查活动,经过一系列的访谈.观察和问卷的形式对梅州地区的春节文化进行认知.了解,最后对调查春节传统习俗.春节期间的活动 ...

  • 中国春节送礼文化调研报告
  • 中国春节送礼文化调研报告 [摘要] 春节,作为一种特有的民族情结符号,是中华民族和全世界华人的共同节日.春节文化延承着几千年的古老传统,传递着特有的文明,已成为中华民族璀璨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中,送礼文化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为研究中国春节送礼文化的现状及变化情况,2008年寒假北京科技大学共有6 ...

  • 2015年除夕放假调查
  • 中国人民大学调查中心称:调查问卷呈现一边倒情况 中国人民大学调查中心就春节法定节假日安排以社会抽样调查和网上调查等方式公开征求意见.该调查中心称,此次调查"受有关部门和单位委托".这是全国假日办"改编"成立国务院旅游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后,首个关于放假的调查问 ...

  • 关于春节民俗调查报告
  • 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俗称过年.而春节的习俗世世代代的流传下来,现在,许多国家也有了过春节的习俗. 在世界上,据统计,除了中国外还有,中国.韩国.朝鲜.日本.越南.泰国.新加坡.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家把春节定为法定节日. 他们也有过春节的习俗.比如:新加坡:成千上万 ...

  • 关于潮汕春节文化的调查报告
  • 对潮汕习俗文化的研究 ----你了解潮汕春节吗? [前言]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而春节的习俗在不同的地域又有不同的特色.潮汕春节民俗文化作为潮汕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旧时潮汕地区的春节民俗活动,总免不了有祀神祭祖以及游神赛会的项目,既有祭祀色彩,又具有喜庆娱乐的气氛,成为潮汕人 ...

  • 关于台州市居民春节期间饮食情况调查报告
  • 关于台州市居民春节期间饮食情况 调 查 报 告 指导老师 :______________孟晓蕾____________________ 调查组组长:______________苏格_____________________ 调查组成员:_________何振南__蔡平安_______________ ...

  • 小学生"春节的习俗"调查报告
  • 一.调查目的 了解中国春节有哪些习俗,这些习俗的由来,感受人们过春节时的喜悦心情和欢乐气氛. 二.调查时间 春节期间 三.调查方式 1.利用谈话的形式,询问长辈. 2.跟爷爷奶奶准备.干活,亲身感受迎接新年的到来. 3.查阅资料,了解春节习俗. 四.调查内容 1.除尘 腊月二十四这天,爷爷早早把我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