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潮汕春节文化的调查报告

对潮汕习俗文化的研究

————你了解潮汕春节吗?

【前言】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而春节的习俗在不同的地域又有不同的特色。潮汕春节民俗文化作为潮汕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旧时潮汕地区的春节民俗活动,总免不了有祀神祭祖以及游神赛会的项目,既有祭祀色彩,又具有喜庆娱乐的气氛,成为潮汕人不可或缺的风俗。经过历代的演变,潮汕民间传统节日习俗在继承民族传统节日风俗的基础上,又表现出一定的地方特色。民俗活动在与各地大体相同的前提下,其不同之处在于反映了由于气候、环境的变化,饮食、工艺和奉祀等呈现出的地方特色,现今似乎已渐渐为新一代潮汕人所淡忘。

【关键字】潮汕习俗、春节、

一、 调查经过

【研究目的】

本次调查专题,就是为了了解潮汕春节各个节日的特色以及潮汕的民风民俗,继承和发扬潮汕文化的精华,摒弃封建迷信。从更深的层次反映了潮汕人的心理特点。

【研究方式】

结合地方文化,为了能更直观详细的得出结果,在本次调查中,采用了网络(论坛、QQ)、查阅有关书籍、文献、走访等形式来完成本次社会调查。

二、 调查结果

1. 关于节日及习俗介绍

1.1冬至

冬至,俗称“冻结”、“长至节”和“亚岁”等,它是我国自晋朝至今的传统节日。潮汕人在冬至那天,都要吃“汤圆”,这是传统习俗,象征合家团圆、诸事圆满。

昔时潮汕城乡在冬至日还有以甜糯米丸拜“司令公”,并备三牲祭祖和扫墓的习俗。冬至扫墓叫“过冬纸”,人去世未满三年,后代扫墓应在清明节“过春纸”,以后才“过冬纸”。冬至扫墓,因为冬天少雨,阳光充足,在山野举行祭祖较为方便,也借此郊游,有娱乐身心的作用。

1.2除夕

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夜我们称作平安夜,“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除夕的主要活动有三项:吃团圆饭,祭祀,守岁。

 团圆饭。

以前的团圆饭是杀一两只鸡炖人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一般的家庭会吃一些比如燕窝、鲍鱼等等比较名贵的食物。更有一些人为了方便,一家人到酒家去吃上一顿,毕竟辛苦一年了!吃完饭一家人在电视旁观看春节联欢晚会。此日当饮糯米甜酒,长沙称此为“屠苏酒”,实以甜酒应屠苏酒之名也;又吃年糕,寓“年高”之意,取悦于长者。

 祭祀。

祭祀是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习俗。这是封建制度下,人们进行自我安慰的一种方法。

 守岁。

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春节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1.3大年初一

农历正月初一称元日,为新岁之首、春天之始。天刚亮时街上喜炮连连,家中大厅红盘盛满柑(因为柑大于桔,与“大吉”谐音)、青橄榄以及各种糖果。早上家中后辈要向长辈请安,家中各成员互相给予春节祝福。大年初一主要活动有四项:红包,禁忌,拜年,游艺。

 红包

送压岁钱是潮汕春节习俗中重要的一项,长辈要分钱给后辈,能挣钱的后辈也要送钱给长辈。这些钱要装在一个红包中,俗称“压肚腰”,意思是一年从头到尾,腰包里都会满满实实、富富裕裕。小孩临睡前,父母必将一张大面值钞票放在小孩肚兜中,睡醒后即将钞票取回。

 禁忌

潮汕人在这一天,往往将水、土视作“财气”,将垃圾、粪便视为“肥水”,故这天不能扫地、倒垃圾,说是会把财气扫光。潮汕人在除夕将大小水缸装满之后,就用一个大的簸箕将井面盖住,然后祭拜井神。初一这天不能揭开簸箕,说是怕财气外流。

这一天米缸不能空着,以免一年之中有断炊之虞。这天早晨不吃稀饭,要吃干饭。整天不吃荤,要吃素食。关于这点有几种说法:一种是这一顿吃斋,其功用等于一年;另一种是暗喻勤俭治家,不可铺张浪费。不能杀生,杀生被认为会导致血光之灾。不吃药,不看医生,以求春节平平安安、无病无痛。这天还不能理发,因为人们在这一天总喜欢把理发同办丧事联系起来。

这一天债主不许上门讨债,人们认为这一天讨债对借贷双方均不吉利,也不能从别人口袋里掏东西,说是会有导致一年都被“掏空”的危险。  拜年

早餐后,大人携小孩带上柑到亲友家中拜年。拜年以亲疏顺序上门,故潮汕有俗谚:“有心拜年初一二,无心拜年初三四。”主客互相致吉利话,主人请拜访者吃柑、青橄榄,共品工夫茶。客人赠送主人柑,主人与柑回敬,俗称“换敬”,表示回敬美好祝愿。

 游艺

初一早晨,大街上热闹非凡,传统游艺节目有“打英歌”、“舞虎狮”、“舞金龙”、“擎标旗”和“笛套锣鼓队”等,使节日气氛显得十分热闹隆重。

1.4大年初三

闽南侨乡由于自古就有很多人到海外谋生,于是在家乡的亲人常常求神托佛,祈求保佑海外亲人平安、事业发达,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一种泛神崇拜的传统,因而家中奉祀各种神祗。

闽南侨乡民俗,农历十二月廿四日送诸神上天庭,让这些神仙在天上欢度春节,兼向玉皇大帝汇报一年来人间的善恶诸事。过了春节,在正月初三日,各家各户又得备办三牲果合,迎接诸神返回人间。

1.5大年初九

潮汕地区农村称正月初九为“天公生”,源自女娲娘娘开天地、造万物的故事。初一为鸡日,初二为狗日,初三为猪日,初四为羊日,初五为牛日,初六为马日,初七为人日,初八为谷日,初九为天日,初十为地日。

农历正月初九的早晨,家家户户都要在门前点上灯笼,多备清香花烛、斋碗,摆在天井巷口露天地方膜拜苍天,求天公赐福。在“天公生”这一天还有许多禁忌:早晨起来洗脸后洗脸水不可倒入污沟、地上,恐污了天公的脸;当天露

天场所不扫地,屋内扫的垃圾也要停放起来,第二天才倒;妇女内衣一律不准晾于外面,要晾在室内,否则有辱天公;农民不去挑粪,恐怕泼在地上污了天神、日爷。

1.6.元宵节(大年十五)

农历正月十五,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元宵节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重要的节日,也延续下来很多有趣的习俗。元宵节主要活动有五项:项吊喜灯,度桥,求喜物,做丁桌, 掷喜童。

 吊喜灯

灯火是光明喜乐的象征。从正月十一到正月十八,特别是元宵节这天,潮汕地区有点灯、吊灯的习俗。因潮语“灯”和“丁”同音,点灯和添丁是近音,故人们认为点灯即为添丁的佳兆。元宵佳节,人们纷纷提着灯笼、备齐纸银香烛,到乡中神庙点火,回来分别吊在家里的神龛和床头,这叫做“吊喜灯”。此外,如果去年元宵以后生了男孩子,农历正月十三起家人就必须挑起一对红灯笼,并在灯屏下贴红纸写上姓名,欢天喜地地挂到乡中宗族祠堂的灯架上,以此象征家中添了丁。每晚家人要抱着孩子到祠堂中,一面将自己灯笼里的蜡烛点燃,让灯笼烧得通红,一面接受周围乡人的祝贺。

 度桥

元宵节,潮汕大都有度桥的习俗。每逢元宵夜,男女老幼共同走过太平桥。过桥时不可回头,因为“回头不吉利”。过桥的人们还有摸石狮子的习俗,正在读书的小孩喜摸石狮鼻,谓“摸狮鼻,写雅字”;未婚的小伙子喜摸狮肚,谓“摸狮肚,娶雅女么”;而已怀孕的妇女则喜摸狮耳,说是“摸狮耳,生阿弟”。

 求喜物

元宵此日,乡村中多有设坛拜神活动。各神庙宗祠灯火齐明、烟雾弥漫,善男信女争先参拜,热闹非凡。神坛前所摆设的鸡、鹅、鸭、糖果、米果品、花烛和大吉(潮州柑)等祀品被视为神物。参拜的男女纷纷卜取祭品,取回家中,这就叫做“求喜物”。人们认为用了这些神物后,就可以让家门平安、添财添丁。

 掷喜童

乡村大都有人在祠堂大埕、街头巷尾的开阔处搭起一个彩棚,里面用泥土塑成一尊巨型的弥勒佛,袒胸露乳、笑容可掬。弥勒佛光秃秃的头、肩、肚脐和大腿等部位都设有男女泥喜童。人们站在一丈多远的竹栏杆外,用铜钱瞄准弥勒佛身上的泥喜童投掷,中者喜童即归其所有,而在一些较难命中的部位,如头顶、耳朵等,命中者则一赠二三不等;不中者铜钱即归摆弥勒佛的棚主所有,是一项老少都喜爱的活动。据说命中“男喜童”者,今后就生男孩。因此,那些结婚不久的年轻夫妻,或者刚娶儿媳妇又急于抱孙子的公公、奶奶们也积极参与此项活动。一经命中,棚主和周围的人就会向他喝彩、道贺。自己更是喜滋滋地把“男喜童”抱回家中,认为中了头彩、有好兆头,今年定能早生贵子、发大财。

 做丁桌

在潮汕乡村,上年生过男孩的人家,元宵夜还要在祠堂设宴请客,以庆“出丁”,俗称“做丁桌”。宴客时有两种席式,一种叫“龙船席”,即用好多只方桌连接起来,客人围在两旁吃饭,形同划龙船;另一种叫“走马席”,即无论亲朋疏厚,认识不认识的人都可以进来吃,吃完就走,主人再重新摆上饭菜,等候另一批客人的到来,接连不断。解放后,由于思想的进步,潮汕人虽仍有元宵办丁桌的习俗,但多改为在自己家里进行,且单限于宴请较亲的亲戚和较好的朋友,丰俭由人、无人计较。

2. 发展趋势

潮汕春节民俗是潮汕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涵了潮汕民俗及艺术的精髓。随着时代的发展,潮汕传统的春节民俗文化已经逐渐淡化了,许多不适合现代社会的习俗已经被淘汰。比如:在随时都可进补的今天,冬季进补的习俗已不像以前那么讲究,也并不是只在冬至和元宵节才可吃汤圆。

现在由于用上了自来水,往往是这里在举行封井祭神,那里却拧开水龙头,让水哗哗直流。因此,年初一盖井禁取水一俗已属徒有形式而已。禁扫地这一习俗也正在慢慢被淘汰,因为春节期间人来客往,不打扫一下的确有碍观瞻。因此,从卫生角度出发,不少年轻人也就对这些传统禁忌习俗不怎么讲究了。年初一不能看医生的禁忌,年老一辈仍然坚持这个说法,然而这对病人的身体健康是大大不利的,年轻一辈也大多不在意这个说法。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吃东西图个新鲜,也就没什么杀生会惹血光之灾的顾忌了。近年拜年不带柑,上门只以口称“大吉”为礼的风气越来越盛,由此可见潮汕人讲求实际的一面。随着时代步伐的加快,加上近年来汕头地区经济不甚景气,人们对游行活动的热忱程度大不如前,不少家庭放弃了对游行活动的参与或观看,春节的气氛也不似以前那么热闹隆重。

解放后,特别是近几年来,潮汕元宵节也有很大变化,一些落后、愚昧、迷信及过时的活动已被历史潮流所淘汰,代之的是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各类活动,如猜谜、篮球赛、舞龙、舞狮和卡拉OK等。

3. 总结

为了较深入了解如今潮汕春节的民俗情况,进行了节日的走访通过调查结果显示,可以知道:青年一代对于春节拜祭祖先的习俗已经不似上一辈那么重视,大多数青年人只是把祭祖当成上一辈的事,对于祭拜的实质并不了解,只是形式上的遵从。尽管对于拜祭的各种情况并不甚了解、重视,但是仍有一半比例的青年人认为春节祭拜神灵是有必要的,拜祭所花的费用属于不可节省的

正常开支。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过年应该拜神祭祖的想法是根深蒂固的,无论是这一代还是上一代,对于拜祭的花费带有一定的盲目性。

向亲友拜年的主要方式仍然是登门造访。随着手机的普遍,使用短信拜年的人数也逐渐增多,这点在青年人的身上体现得更为明显。另外网络也是青年人拜年的主要方式,而通过电话拜年的人比例不大。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联系方式,扩大了人们的交往圈子,使拜年变成手指上的功夫。少了面对面的一些客套,虽然节省了时间,可以把时间充分利用在其他事情上,但是似乎也少了一点儿人情味。

年初四大多数的家庭在这一天都有拜祭的习惯,而所花的费用大多在一两百块钱之间。有大部分的青少年并不知道这一天是什么日子、有什么习俗,不过认为春节时期的各种拜祭活动是不可避免的,而且必要的开支也属于正常。 在潮汕地区,农历正月初九并不为人所重视,不像台湾,将初九看作是春节后第一个大的节日。越年轻的一代对正月初九的认识就越少,甚至对某些青年人来说,他们对初九的认识几乎等于零。而对于中老年人来说,虽然他们大都知道正月初九是“天公生”,但都认为这只是一种对风俗的延续,对于它的来源,很少有人了解。

拜神仍然是潮汕地区春节的重要习俗,在除夕、大年初一等重要节日,大多数家庭仍然有祭拜的习惯。随着社会生活步伐的加快,观念的更新,也有不少家庭对拜祭的习俗并不讲究,年初四、年初九等日子的拜祭情况比年初一有所减少。

对潮汕地区的民俗展开调查,旨在使人们对民风民俗情况有进一步的了解。另外,我还顺便调查了封建迷信遗留下来的风俗——拜神。这是封建制度下,人们的一种精神寄托,一种自我安慰的方式。人们企图将生活中的各种不顺交给神灵解决。老一辈的人遇到困难就会求神拜佛,而不去想一些实际的解决办法。

三、 收获与建议

从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出:汕头地区春节节庆的气氛越来越淡,许多原有的春节民俗已经渐渐被淡化乃至遗忘。一些具有封建色彩的民俗被淡忘是好事,然而一些喜庆的民俗被淡忘就使得春节的汕头地区显得萧条冷清,许多人出现了“过年也没什么意思”的想法。

拜神是春节期间在潮汕地区乃至全国各地的传统节俗,然而这个习俗对整个社会的经济与思想的发展却是弊大于利,大致体现为下面几个方面:无谓花费巨大;宣传迷信思想;严重污染环境。针对以上几点,我提出几个建议:

1.尽量减少拜神中的无谓开销

潮汕地区花费在拜神上的金钱数目十分巨大。为了祭拜神明,首先就要将大量的金钱投在建筑寺庙上,用有限的金钱修建过多的寺庙,是一种巨大的浪费。现在潮汕的每个地区都有好几个寺庙,而且还有不少正在筹划中的项目,这些建筑固然为旅游业增加了景点,但是同时也在宣传迷信思想,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在经济上都对潮汕地区的发展不利。

2.宣传唯物主义思想,打击封建迷信思想

拜神已经不仅仅是一种信仰,而是直接关系到人们身心健康、社会主义发展建设的大问题。对神明的崇拜,并非是从人们的实践经验中总结出来的,而是想象出来的,非科学信仰。这种非科学的崇拜对一代又一代人认识客观真理造成严重障碍,特别是对思想尚未成熟的青少年,很容易产生误导思想,影响心理健康,使他们无法接受新思想、适应新时代。针对此问题,发挥社会舆论和政府部门的作用仍然是主要的手段。

3.禁放烟花爆竹,加强环境保护

以前过年总是炮声连连、烟花满天,现在汕头市区已经禁止这些活动。然而,在很多地方却仍然可以看到有人燃放烟火,市区环境不仅遭到污染,

而且容易引起火灾。对此,相关部门必须加强监督,加强环境的治理。人们应该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不燃放烟花爆竹。

4.摒弃迷信内容,弘扬优秀文化

拜神可以说是一种“恶习”,然而少了和拜神相关活动的春节却又不像春节了。而且,春节拜神的习俗是关系到群众的思想性的问题,并不是说根除就可以根除的,严令禁止只会得到相反效果。对待拜神的习俗,应该采取打击限制、改造利用的办法。

拜神的活动,也并非有百害而无一利,其中有些习俗蕴涵了优秀的民族文化,应该加以利用改造,将其变成新文化的内容,削弱迷信在春节拜神中所占的地位,使拜神活动的重心从封建迷信向民俗活动方向转化。比如在游神方面,在保持其原有形式的基础上,改变其封建迷信的内容,使之成为健康积极的活动,引导民众正确认识。

只要方向、目标正确,对拜神活动的利用改造一定会获得成功,春节的气氛不但不会很冷清,而且会逐渐以新的契机带动而热闹起来。

四、 参考文献

 《潮汕文化大观》 吴勤生、林伦伦主编、花城出版社

11

对潮汕习俗文化的研究

————你了解潮汕春节吗?

【前言】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而春节的习俗在不同的地域又有不同的特色。潮汕春节民俗文化作为潮汕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旧时潮汕地区的春节民俗活动,总免不了有祀神祭祖以及游神赛会的项目,既有祭祀色彩,又具有喜庆娱乐的气氛,成为潮汕人不可或缺的风俗。经过历代的演变,潮汕民间传统节日习俗在继承民族传统节日风俗的基础上,又表现出一定的地方特色。民俗活动在与各地大体相同的前提下,其不同之处在于反映了由于气候、环境的变化,饮食、工艺和奉祀等呈现出的地方特色,现今似乎已渐渐为新一代潮汕人所淡忘。

【关键字】潮汕习俗、春节、

一、 调查经过

【研究目的】

本次调查专题,就是为了了解潮汕春节各个节日的特色以及潮汕的民风民俗,继承和发扬潮汕文化的精华,摒弃封建迷信。从更深的层次反映了潮汕人的心理特点。

【研究方式】

结合地方文化,为了能更直观详细的得出结果,在本次调查中,采用了网络(论坛、QQ)、查阅有关书籍、文献、走访等形式来完成本次社会调查。

二、 调查结果

1. 关于节日及习俗介绍

1.1冬至

冬至,俗称“冻结”、“长至节”和“亚岁”等,它是我国自晋朝至今的传统节日。潮汕人在冬至那天,都要吃“汤圆”,这是传统习俗,象征合家团圆、诸事圆满。

昔时潮汕城乡在冬至日还有以甜糯米丸拜“司令公”,并备三牲祭祖和扫墓的习俗。冬至扫墓叫“过冬纸”,人去世未满三年,后代扫墓应在清明节“过春纸”,以后才“过冬纸”。冬至扫墓,因为冬天少雨,阳光充足,在山野举行祭祖较为方便,也借此郊游,有娱乐身心的作用。

1.2除夕

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夜我们称作平安夜,“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除夕的主要活动有三项:吃团圆饭,祭祀,守岁。

 团圆饭。

以前的团圆饭是杀一两只鸡炖人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一般的家庭会吃一些比如燕窝、鲍鱼等等比较名贵的食物。更有一些人为了方便,一家人到酒家去吃上一顿,毕竟辛苦一年了!吃完饭一家人在电视旁观看春节联欢晚会。此日当饮糯米甜酒,长沙称此为“屠苏酒”,实以甜酒应屠苏酒之名也;又吃年糕,寓“年高”之意,取悦于长者。

 祭祀。

祭祀是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习俗。这是封建制度下,人们进行自我安慰的一种方法。

 守岁。

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春节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1.3大年初一

农历正月初一称元日,为新岁之首、春天之始。天刚亮时街上喜炮连连,家中大厅红盘盛满柑(因为柑大于桔,与“大吉”谐音)、青橄榄以及各种糖果。早上家中后辈要向长辈请安,家中各成员互相给予春节祝福。大年初一主要活动有四项:红包,禁忌,拜年,游艺。

 红包

送压岁钱是潮汕春节习俗中重要的一项,长辈要分钱给后辈,能挣钱的后辈也要送钱给长辈。这些钱要装在一个红包中,俗称“压肚腰”,意思是一年从头到尾,腰包里都会满满实实、富富裕裕。小孩临睡前,父母必将一张大面值钞票放在小孩肚兜中,睡醒后即将钞票取回。

 禁忌

潮汕人在这一天,往往将水、土视作“财气”,将垃圾、粪便视为“肥水”,故这天不能扫地、倒垃圾,说是会把财气扫光。潮汕人在除夕将大小水缸装满之后,就用一个大的簸箕将井面盖住,然后祭拜井神。初一这天不能揭开簸箕,说是怕财气外流。

这一天米缸不能空着,以免一年之中有断炊之虞。这天早晨不吃稀饭,要吃干饭。整天不吃荤,要吃素食。关于这点有几种说法:一种是这一顿吃斋,其功用等于一年;另一种是暗喻勤俭治家,不可铺张浪费。不能杀生,杀生被认为会导致血光之灾。不吃药,不看医生,以求春节平平安安、无病无痛。这天还不能理发,因为人们在这一天总喜欢把理发同办丧事联系起来。

这一天债主不许上门讨债,人们认为这一天讨债对借贷双方均不吉利,也不能从别人口袋里掏东西,说是会有导致一年都被“掏空”的危险。  拜年

早餐后,大人携小孩带上柑到亲友家中拜年。拜年以亲疏顺序上门,故潮汕有俗谚:“有心拜年初一二,无心拜年初三四。”主客互相致吉利话,主人请拜访者吃柑、青橄榄,共品工夫茶。客人赠送主人柑,主人与柑回敬,俗称“换敬”,表示回敬美好祝愿。

 游艺

初一早晨,大街上热闹非凡,传统游艺节目有“打英歌”、“舞虎狮”、“舞金龙”、“擎标旗”和“笛套锣鼓队”等,使节日气氛显得十分热闹隆重。

1.4大年初三

闽南侨乡由于自古就有很多人到海外谋生,于是在家乡的亲人常常求神托佛,祈求保佑海外亲人平安、事业发达,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一种泛神崇拜的传统,因而家中奉祀各种神祗。

闽南侨乡民俗,农历十二月廿四日送诸神上天庭,让这些神仙在天上欢度春节,兼向玉皇大帝汇报一年来人间的善恶诸事。过了春节,在正月初三日,各家各户又得备办三牲果合,迎接诸神返回人间。

1.5大年初九

潮汕地区农村称正月初九为“天公生”,源自女娲娘娘开天地、造万物的故事。初一为鸡日,初二为狗日,初三为猪日,初四为羊日,初五为牛日,初六为马日,初七为人日,初八为谷日,初九为天日,初十为地日。

农历正月初九的早晨,家家户户都要在门前点上灯笼,多备清香花烛、斋碗,摆在天井巷口露天地方膜拜苍天,求天公赐福。在“天公生”这一天还有许多禁忌:早晨起来洗脸后洗脸水不可倒入污沟、地上,恐污了天公的脸;当天露

天场所不扫地,屋内扫的垃圾也要停放起来,第二天才倒;妇女内衣一律不准晾于外面,要晾在室内,否则有辱天公;农民不去挑粪,恐怕泼在地上污了天神、日爷。

1.6.元宵节(大年十五)

农历正月十五,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元宵节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重要的节日,也延续下来很多有趣的习俗。元宵节主要活动有五项:项吊喜灯,度桥,求喜物,做丁桌, 掷喜童。

 吊喜灯

灯火是光明喜乐的象征。从正月十一到正月十八,特别是元宵节这天,潮汕地区有点灯、吊灯的习俗。因潮语“灯”和“丁”同音,点灯和添丁是近音,故人们认为点灯即为添丁的佳兆。元宵佳节,人们纷纷提着灯笼、备齐纸银香烛,到乡中神庙点火,回来分别吊在家里的神龛和床头,这叫做“吊喜灯”。此外,如果去年元宵以后生了男孩子,农历正月十三起家人就必须挑起一对红灯笼,并在灯屏下贴红纸写上姓名,欢天喜地地挂到乡中宗族祠堂的灯架上,以此象征家中添了丁。每晚家人要抱着孩子到祠堂中,一面将自己灯笼里的蜡烛点燃,让灯笼烧得通红,一面接受周围乡人的祝贺。

 度桥

元宵节,潮汕大都有度桥的习俗。每逢元宵夜,男女老幼共同走过太平桥。过桥时不可回头,因为“回头不吉利”。过桥的人们还有摸石狮子的习俗,正在读书的小孩喜摸石狮鼻,谓“摸狮鼻,写雅字”;未婚的小伙子喜摸狮肚,谓“摸狮肚,娶雅女么”;而已怀孕的妇女则喜摸狮耳,说是“摸狮耳,生阿弟”。

 求喜物

元宵此日,乡村中多有设坛拜神活动。各神庙宗祠灯火齐明、烟雾弥漫,善男信女争先参拜,热闹非凡。神坛前所摆设的鸡、鹅、鸭、糖果、米果品、花烛和大吉(潮州柑)等祀品被视为神物。参拜的男女纷纷卜取祭品,取回家中,这就叫做“求喜物”。人们认为用了这些神物后,就可以让家门平安、添财添丁。

 掷喜童

乡村大都有人在祠堂大埕、街头巷尾的开阔处搭起一个彩棚,里面用泥土塑成一尊巨型的弥勒佛,袒胸露乳、笑容可掬。弥勒佛光秃秃的头、肩、肚脐和大腿等部位都设有男女泥喜童。人们站在一丈多远的竹栏杆外,用铜钱瞄准弥勒佛身上的泥喜童投掷,中者喜童即归其所有,而在一些较难命中的部位,如头顶、耳朵等,命中者则一赠二三不等;不中者铜钱即归摆弥勒佛的棚主所有,是一项老少都喜爱的活动。据说命中“男喜童”者,今后就生男孩。因此,那些结婚不久的年轻夫妻,或者刚娶儿媳妇又急于抱孙子的公公、奶奶们也积极参与此项活动。一经命中,棚主和周围的人就会向他喝彩、道贺。自己更是喜滋滋地把“男喜童”抱回家中,认为中了头彩、有好兆头,今年定能早生贵子、发大财。

 做丁桌

在潮汕乡村,上年生过男孩的人家,元宵夜还要在祠堂设宴请客,以庆“出丁”,俗称“做丁桌”。宴客时有两种席式,一种叫“龙船席”,即用好多只方桌连接起来,客人围在两旁吃饭,形同划龙船;另一种叫“走马席”,即无论亲朋疏厚,认识不认识的人都可以进来吃,吃完就走,主人再重新摆上饭菜,等候另一批客人的到来,接连不断。解放后,由于思想的进步,潮汕人虽仍有元宵办丁桌的习俗,但多改为在自己家里进行,且单限于宴请较亲的亲戚和较好的朋友,丰俭由人、无人计较。

2. 发展趋势

潮汕春节民俗是潮汕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涵了潮汕民俗及艺术的精髓。随着时代的发展,潮汕传统的春节民俗文化已经逐渐淡化了,许多不适合现代社会的习俗已经被淘汰。比如:在随时都可进补的今天,冬季进补的习俗已不像以前那么讲究,也并不是只在冬至和元宵节才可吃汤圆。

现在由于用上了自来水,往往是这里在举行封井祭神,那里却拧开水龙头,让水哗哗直流。因此,年初一盖井禁取水一俗已属徒有形式而已。禁扫地这一习俗也正在慢慢被淘汰,因为春节期间人来客往,不打扫一下的确有碍观瞻。因此,从卫生角度出发,不少年轻人也就对这些传统禁忌习俗不怎么讲究了。年初一不能看医生的禁忌,年老一辈仍然坚持这个说法,然而这对病人的身体健康是大大不利的,年轻一辈也大多不在意这个说法。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吃东西图个新鲜,也就没什么杀生会惹血光之灾的顾忌了。近年拜年不带柑,上门只以口称“大吉”为礼的风气越来越盛,由此可见潮汕人讲求实际的一面。随着时代步伐的加快,加上近年来汕头地区经济不甚景气,人们对游行活动的热忱程度大不如前,不少家庭放弃了对游行活动的参与或观看,春节的气氛也不似以前那么热闹隆重。

解放后,特别是近几年来,潮汕元宵节也有很大变化,一些落后、愚昧、迷信及过时的活动已被历史潮流所淘汰,代之的是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各类活动,如猜谜、篮球赛、舞龙、舞狮和卡拉OK等。

3. 总结

为了较深入了解如今潮汕春节的民俗情况,进行了节日的走访通过调查结果显示,可以知道:青年一代对于春节拜祭祖先的习俗已经不似上一辈那么重视,大多数青年人只是把祭祖当成上一辈的事,对于祭拜的实质并不了解,只是形式上的遵从。尽管对于拜祭的各种情况并不甚了解、重视,但是仍有一半比例的青年人认为春节祭拜神灵是有必要的,拜祭所花的费用属于不可节省的

正常开支。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过年应该拜神祭祖的想法是根深蒂固的,无论是这一代还是上一代,对于拜祭的花费带有一定的盲目性。

向亲友拜年的主要方式仍然是登门造访。随着手机的普遍,使用短信拜年的人数也逐渐增多,这点在青年人的身上体现得更为明显。另外网络也是青年人拜年的主要方式,而通过电话拜年的人比例不大。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联系方式,扩大了人们的交往圈子,使拜年变成手指上的功夫。少了面对面的一些客套,虽然节省了时间,可以把时间充分利用在其他事情上,但是似乎也少了一点儿人情味。

年初四大多数的家庭在这一天都有拜祭的习惯,而所花的费用大多在一两百块钱之间。有大部分的青少年并不知道这一天是什么日子、有什么习俗,不过认为春节时期的各种拜祭活动是不可避免的,而且必要的开支也属于正常。 在潮汕地区,农历正月初九并不为人所重视,不像台湾,将初九看作是春节后第一个大的节日。越年轻的一代对正月初九的认识就越少,甚至对某些青年人来说,他们对初九的认识几乎等于零。而对于中老年人来说,虽然他们大都知道正月初九是“天公生”,但都认为这只是一种对风俗的延续,对于它的来源,很少有人了解。

拜神仍然是潮汕地区春节的重要习俗,在除夕、大年初一等重要节日,大多数家庭仍然有祭拜的习惯。随着社会生活步伐的加快,观念的更新,也有不少家庭对拜祭的习俗并不讲究,年初四、年初九等日子的拜祭情况比年初一有所减少。

对潮汕地区的民俗展开调查,旨在使人们对民风民俗情况有进一步的了解。另外,我还顺便调查了封建迷信遗留下来的风俗——拜神。这是封建制度下,人们的一种精神寄托,一种自我安慰的方式。人们企图将生活中的各种不顺交给神灵解决。老一辈的人遇到困难就会求神拜佛,而不去想一些实际的解决办法。

三、 收获与建议

从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出:汕头地区春节节庆的气氛越来越淡,许多原有的春节民俗已经渐渐被淡化乃至遗忘。一些具有封建色彩的民俗被淡忘是好事,然而一些喜庆的民俗被淡忘就使得春节的汕头地区显得萧条冷清,许多人出现了“过年也没什么意思”的想法。

拜神是春节期间在潮汕地区乃至全国各地的传统节俗,然而这个习俗对整个社会的经济与思想的发展却是弊大于利,大致体现为下面几个方面:无谓花费巨大;宣传迷信思想;严重污染环境。针对以上几点,我提出几个建议:

1.尽量减少拜神中的无谓开销

潮汕地区花费在拜神上的金钱数目十分巨大。为了祭拜神明,首先就要将大量的金钱投在建筑寺庙上,用有限的金钱修建过多的寺庙,是一种巨大的浪费。现在潮汕的每个地区都有好几个寺庙,而且还有不少正在筹划中的项目,这些建筑固然为旅游业增加了景点,但是同时也在宣传迷信思想,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在经济上都对潮汕地区的发展不利。

2.宣传唯物主义思想,打击封建迷信思想

拜神已经不仅仅是一种信仰,而是直接关系到人们身心健康、社会主义发展建设的大问题。对神明的崇拜,并非是从人们的实践经验中总结出来的,而是想象出来的,非科学信仰。这种非科学的崇拜对一代又一代人认识客观真理造成严重障碍,特别是对思想尚未成熟的青少年,很容易产生误导思想,影响心理健康,使他们无法接受新思想、适应新时代。针对此问题,发挥社会舆论和政府部门的作用仍然是主要的手段。

3.禁放烟花爆竹,加强环境保护

以前过年总是炮声连连、烟花满天,现在汕头市区已经禁止这些活动。然而,在很多地方却仍然可以看到有人燃放烟火,市区环境不仅遭到污染,

而且容易引起火灾。对此,相关部门必须加强监督,加强环境的治理。人们应该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不燃放烟花爆竹。

4.摒弃迷信内容,弘扬优秀文化

拜神可以说是一种“恶习”,然而少了和拜神相关活动的春节却又不像春节了。而且,春节拜神的习俗是关系到群众的思想性的问题,并不是说根除就可以根除的,严令禁止只会得到相反效果。对待拜神的习俗,应该采取打击限制、改造利用的办法。

拜神的活动,也并非有百害而无一利,其中有些习俗蕴涵了优秀的民族文化,应该加以利用改造,将其变成新文化的内容,削弱迷信在春节拜神中所占的地位,使拜神活动的重心从封建迷信向民俗活动方向转化。比如在游神方面,在保持其原有形式的基础上,改变其封建迷信的内容,使之成为健康积极的活动,引导民众正确认识。

只要方向、目标正确,对拜神活动的利用改造一定会获得成功,春节的气氛不但不会很冷清,而且会逐渐以新的契机带动而热闹起来。

四、 参考文献

 《潮汕文化大观》 吴勤生、林伦伦主编、花城出版社

11


相关内容

  • 汕头中考潮汕地方史
  • 潮汕地方史(6分) 第一章 追古溯源 一:建制沿革 古代:1.前214年,秦设南海郡,下辖潮汕地区. 2.前111年,西汉设揭阳县,隶属中原最早政权建制. 3.隋--清属于潮州. 近代:4.二鸦后,1861年开埠,称汕头埠.(通商口岸) 5.1921年,出现汕头市. 现代:6.1949.10.24解 ...

  • 关于广东的春节习俗
  • 关于广东的春节习俗 潮汕地区的过年习俗 除夕 农历年的最末一天称岁除,这天晚上称除夕,潮汕习俗谓之"过年". 除夕前人们便忙碌张罗备办各式年货了:买鸡.鹅.鸭.鱼肉:添制新衣饰:新购家具.器皿:选购年画.春联等.尤其要买柑桔.青橄榄等水果作象征吉祥如意和迎送亲友的佳果.旧俗过年前 ...

  • 潮汕的春节特色
  •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由于地域不同,人们的生活方式.风土人情.民族风俗也不同.北京的春节热闹非凡:闽南的春节笑声不断:东北的春节饭菜可口:而潮州的春节又是怎样的呢?你们一定很想知道吧!那就随我一起去了解吧! 潮州人在腊月二十四那天,就开始迎接春节的到来了.潮州的特产特 ...

  • 关于汕头市旅游资源开发的调查报告
  • 关于汕头市旅游资源开发的调查报告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进行,"三农"问题急待解决.如何更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让农村的社会.经济和环境达到协调.可持续发展.总体效益得到明显提升.近几年来,汕头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人多地少,交通不畅,信息获取能力有限,环境污 ...

  • 2016春节放假安排
  • 2016年春节放假安排时间表(预测版)如下: 元旦: 2016年1月1日至1月3日,放假3天 2016年1月1日(星期五)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2016年1月4日(星期一)照常上班. 春节: 2016年2月7日至2016年2月13日,放假7日. 2月7日(星期日,农历除夕).2月8日(星期一,农历正月初 ...

  • 潮汕春节礼俗
  • 潮汕春节礼俗 春节,潮汕俗称过年.这个节日从农历正月初一延续到初四.不过,一般又特指正月初一,所以旧时称作元旦.元日. 春节是一年当中最重大的节日,也是最讲究传统伦理礼仪的节日.这个节日,潮汕人最注重的习俗,是祭祖和拜年.嘉庆<澄海县志>记载: 元旦,晨起拜祖先,燃烛焚香,具茶果酒馔.次 ...

  • 令人叹为观止的潮汕新春 营老爷
  • 令人叹为观止的潮汕新春"营老爷" 文:一路南风 摄影师:韩之渔.萍水相逢.周坤亮.CF等(详见标注) 很多地方过完正月初六,年(春节)基本就过完了,而在潮汕地区,一年中最热闹的时刻才刚刚开始.那就是营老爷. 营老爷的营字在古语是来回走动,飞来飞去的意思,<诗经>中便有 ...

  • 春节风俗调查报告
  • 除夕 农历年的最末一天称岁除,这天晚上称除夕,潮汕习俗谓之"过年". 除夕前人们便忙碌张罗备办各式年货了:买鸡.鹅.鸭.鱼肉:添制新衣饰:新购家具.器皿:选购年画.春联等.尤其要买柑桔.青橄榄等水果作象征吉祥如意和迎送亲友的佳果.旧俗过年前,男必新理发,女必"挽面&qu ...

  • 关于潮汕文化名人的调查问卷
  • 关于潮汕文化名人的调查问卷 您好!我们是澄海实验高中学生,为了调查近现代潮汕文化名人,我们需要占用您一点宝贵的时间帮我们填写这一份问卷调查.真诚谢谢您的配合! 1.您是潮汕人吗? A是 ( )B否( ) 2.您的年龄: A.18岁以下( )B.18-30( ) C.31-60( )D.60岁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