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知识学习新的

《大学语文》知识要点

第一讲:《诗经·秦风·蒹葭》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

2、《诗经》共分风(160篇)、雅(105篇)、颂(40篇)三大部分。 “风”—风土之曲,即民间歌谣。“雅”—是“正”的意思,乃王畿之乐,分为大雅、小雅。“颂”—是“庙堂之音”,是用于宗庙祭祀的乐歌。分为周颂、鲁颂、商颂。

3、赋 比 兴

赋:铺陈其事;比:比喻、比拟;兴:预言其事,先咏他事,以启其事。

4、意境赏析:

意境空灵:缘景生情,情景相生,意到境成。清寥

空灵的深秋之境与惆怅迷茫的怀人之思,浑然无间。

意象朦胧:蒹葭、白露

湖水:冰清玉洁 流注不止

伊人:在水一方 宛在……

诗人:溯洄 溯游

闻一多:“我们很难确定它究竟是招隐还是怀春,只觉得它百读不厌。”

比兴手法:三章开篇皆是比兴,渲染出三幅深秋之晨河畔不同的时间背景,状诗人等待伊人,时移不至,心愈迫切,心情如画。

节奏旋律:全诗回环复沓,往复歌咏,凄婉动人,细细吟哦,余音袅袅。 方玉润:“玩其词,虽若可望不可即。味其意,实求之而不远,思之而即至者。”《(诗经原始》)

《人间词话》:“《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具有“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和“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

第二讲:屈原《渔父》

1、楚辞——泛指楚地的歌辞,以后才成为专称,指以战国时楚国以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

楚辞构思奇特,想象丰富,文辞绚丽,容纳复杂的内涵,表现丰富的思想情感。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2、屈原形象分析:

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举世皆浊我独清, 众人皆醉我独醒。” 深思高举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乎?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第三讲:陶渊明 诗二首 《饮酒》(其五)、《移居》(其二)

• 一、《饮酒·其五》:

这首诗的意境是和平静穆的,表现诗人淡然忘世的态度。所以王安石说:“渊明诗有奇绝不可及语,如„结庐在人境‟四句,由诗人以来无此句。”只有思想真正远离官场,心远地偏,才能在采菊见山之际,景与意会,兴致悠然。诗歌巧妙地运用了象征手法。“鸟倦飞而知还”,那只在晚照中翩然归来的鸟和那个悠然见山的人,心神契合,仿佛都在这幽静的山林中找到了自已的归宿。

《饮酒·其五》的末尾两句涉及魏晋玄学中的玄言之辩,此乃当时的士大夫普遍关心的问题。陶渊明无意用诗歌的形式作玄学的图解,他只是从生活中体验到一点真理,想说又觉得不必说、不好说,于是采用一种含蓄的手法。但真意是

什么呢?飞鸟晨出夕返,眷念山林;宇宙万物亦莫不顺乎自然。人当然也是顺应自然之理,生,受气于大块;死,托体于山阿。这就是诗人在看到南山归鸟时的一瞬间突然悟出的道理。

二、《移居》(其二):

本篇写移居后与邻人相处的情景。全篇列举了日常生活中邻里过从的几件琐事:登高赋诗,有酒招饮,披衣言笑。看似点点滴滴,无甚章法,而其间流贯着闲旷自适的气韵,构成了一片天真纯朴的情境。

“过门”二句,一扫士大夫的儒雅酸气,大呼小叫,有酒辄喝,于粗朴中见出淳厚的乡情。而“农务”四句,更是将乡里风俗写得淳朴可爱。在这里,没有虚文褥礼,一切都那么自然。充溢着一派纯真之乐。

诗人用平淡散缓的笔墨经营出这个自然淳朴的天地。进而在其中化人一段渊深朴茂的哲理:“衣食当须记,力耕不吾欺。”诗人认为,人生必须以自营衣食为根本,只有努力躬耕,方能真正领略生活中的自然真趣。显然,这是他从自己的生活实践中悟得的人生真谛。全篇叙事言情,理在其中,确实具有淡而不枯,质而实绮的特点。

《移居》充分展现陶渊明倾心于自然之趣:有酒互酌,有暇互访;过门相呼,披衣谈笑;无虚礼矫饰,有直率纯真。本诗最后两句和陶渊明的《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中的“人生归有道,衣食同有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意思相近:人生所归,归向于道,但不管归什么道,首先要吃饭穿衣。所以经营衣食是归道的起点,躬耕劳动是实践自然之义的开端。

第四讲《春江花月夜》

一、题解:

诗篇题目以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这首诗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而名垂诗史。

二、全诗述评

这是一首抒情诗。诗人细致地描绘了江南春江花月之夜清幽静谧的自然景色,并由此而生发出对宇宙无穷、人生短促的思索和对明月今宵、游子思妇却天各一方的惋惜。诗中尽管不无人生苦短的伤感,然而读来轻曼如烟,悠悠惆怅中还交织着对生命的依恋,对青春的珍惜,对“人生代代无穷已”、得以与明月长久共存相伴的一丝欣慰;尽管也有夫妇别离的哀愁,但是写来柔婉似水,绵绵相思中饱和着“借明月寄相思”的脉脉温情,含蕴着对重逢的美好企盼。

从表层看,明月长圆而人情不圆,显示了景物与人情的乖背;明月长在而人生不再,则展示了宇宙与人生的矛盾。但从深层看,“借明月寄相思”又显示了人心与自然的和谐,而“人生代代无穷已”与“江月年年只相似”,展示了生命与宇宙的同一。

作者对天人关系的思索,超越了前人仅仅哀叹生命短暂的窠臼,表现出对生命的热爱和对人生幸福的追求,在礼赞自然的同时礼赞生命。这既体现了诗人本身对生命意义的深切体认和对天人关系的深刻认识,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天人一体同仁”的传统精神。

三、艺术特色

1、情、景、理交融,意境幽美邈远。诗人将传统题材注入新义,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赞叹自然,讴歌爱情。对游子思妇的同情心,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在诗中交相融会,氛围惝恍迷离,意境深邃美丽。

2、背景寥廓,主线清晰。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 “月”情景兼融,犹如一条生命纽带,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月光中的景物组成完整的诗歌形象,展现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

3、诗的韵律节奏极有特色,诗人的内在感情与诗的韵律协调一致,扬抑回旋。既热烈深沉,又自然平和。全诗共三十六句,四句一换韵,共换九韵,韵脚平仄交错,高低相间。全诗随着韵脚的转换变化,一唱三叹,前呼后应,回环反复,又层出不穷,音乐节奏感强烈而优美 。

第五讲:白居易《长恨歌》

一、题解:

长恨歌,即“歌长恨”。 这首长篇叙事诗以精炼的语言,优美的形象,叙事和抒情结合的手法,描述了唐玄宗李隆基和贵妃杨玉环的爱情故事。

作者未拘泥于史实,创造了一个宛转动人的故事,再用回旋往复、缠绵悱恻的诗句吟咏出来。从此,该诗历代传诵,永久不衰。

《长恨歌》艺术特色综合分析

一、 主题三说:

1.讽刺说 2.爱情说 3.双重主题说

关于爱情说:

作者改动或回避了某些史实,尽可能从政治和道德上对李杨加以净化,表现了对他们爱情的赞扬与同情。

作者有诗句:“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可见,此诗被排除在讽喻诗之外。在他看来,李杨之间“情之所钟,帝王家罕有”。

此诗留给读者的,是对爱情的深深感动,而非中国传统故事中常见的道德教训。

二、故事情节宛转曲折

具有浪漫主义的传奇色彩,故事情节宛转曲折,出人意料、一波三折的写法引人入胜。

三、生动传神的肖像和心理描写

肖像描写: 表面上没对人物肖像集中描写,但几处肖像描写都精致、生动、传神。

心理描写:古代小说和民间叙事诗较少心理描写。本诗则有较多细致的心理描写。

四、缠绵浓郁的抒情气氛与语言魅力

叙事、写景和抒情相结合,具有浓郁的抒情气氛;语言优美,音节和谐,比喻新鲜,对仗工整能够深切地感染和打动读者。

第六讲:陆游《沈园二首》

陆游创作分期 他的创作特别丰富,集中存诗共约9300余首。大致可以分为三期:

第一期是从少年到中年(46岁)入蜀以前,现存诗最少,约 200首,这是因为他将早年那些“但欲工藻绘”的作品尽行删去的结果。

第二期是入蜀以后到54岁罢官东归,前后近20年,存诗2400余首。此时期他从军南郑,深入国防前线,豪迈战斗的生活和雄奇壮伟的山川,使他加深了现实体验,激发了爱国情怀,诗风也随之一变。此时期诗歌创作的成熟和丰富,奠定了他作为一代文宗的崇高地位。

第三期是长期蛰居故乡山阴一直到逝世,亦有20年,现存诗近6500首。

此时期他生活较平静,与农民接触较多,再加宦海沉浮,饱经忧患,且年事渐高,因此在诗中表现为一种清旷淡远的田园风味,并不时流露着苍凉的人生感慨。 陆游诗歌类型:

(1)爱国诗。是作品中的最重要部分。内容上有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有对统治阶级的谴责,有对侵略者的憎恨。诗人通过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品表达自己强烈的悲愤之情。如《关山月》、《书愤》等。

(2)田园诗。多以清新疏朗的笔墨描绘充满情趣的农村图景,风格平淡自然,有朴素之美。如《游山西村》、《临安春雨初霁》等。

(3)爱情诗。《沈园》二首。纪念爱妻唐婉。

艺术特色:

(1)在创作方法上,兼具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传统,且多方面的服务于爱国主义主题。如《楼上醉书》《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等。

(2)取材广泛,立意新颖。提取丰富的多样化的题材入诗歌。

(3)诗歌形式多种多样。古近体兼备。成就最高的是七古、七律。

(4)艺术风格兼具豪迈奔放与清新流利两种格调。

• 第一首: 城上斜阳画角哀,

• 沈园非复旧池台。

• 伤心桥下春波绿,

• 曾是惊鸿照影来。

开头以斜阳和画角,把人带进了一种悲哀的情调中。寻旧已不可能,唤起回忆或幻觉,也成奢望。伤心桥下春水绿,倩影不再。这番沈园游的潜意识,是寻找青春幻觉,寻找曾有的美的瞬间。

首句以“城上斜阳”与角声的哀鸣烘托悲怆的氛围和心态。次句写经过数十年的沧桑变化,沈园的楼台已非当年与唐氏相遇时的楼台,抚今忆昔,以“物换”暗寓“人亡”。三、四两句触景怀人,时空叠合,再现了四十四年前的一个特定镜头,真是神来之笔!当然,影视中的特写镜头长于写景而短于抒情,而这两句诗,则是情景交融的。“桥下春波绿”,本是美景,却冠以“伤心”二字。为什么见“桥下春波”而“伤心”,就因为当年唐氏从桥上走过的时候,“桥下春波”曾照出她的倩影。可是如今呢?连她的影子也没有了!

第二首: 梦断香消四十年,

沈园柳老不吹绵,

此身行作稽山土,

犹吊遗踪一泫然。

承接“惊鸿照影”的幻觉,追问鸿影今何在?“香消玉殒”四十年,寻梦之举已成生者与死者的精神对话。只是天荒地老人也老,曾经点缀满城春色的杨柳也已无絮,不再飞花了。即将化土,也割不断一线情思,神差鬼使地来寻遗踪,也只能独自泫然落泪。

第二首 首句叙事,写唐氏抑郁而死,至今已四十余年。次句因景兴情,以物喻人。当年与唐氏相遇之时所见的柳树,已经枯老得不生柳絮,人安得不老?第三句正面写人老,却不用“衰老”之类的词语作抽象说明,而说“此身行作稽山土”,哀婉动人,由此托出结句。结句句首的“犹”字,承上转下,既承第三句,也承前两句。时间过了这么久,柳老不吹绵,人将埋在稽山,化为尘土,四十多年前的往事应该淡忘了。可是,还是忘不掉,还是凭吊遗踪,忍不住泫然泪下。其爱恋之深,忆念之切,恻恻感人,读者不能不一洒同情之泪。

“亘古男儿一放翁”的爱国诗章悲壮激昂,而沈园诗篇又展示了他的儿女情长之趣,他甚至在被摧折的初婚情爱中,年复一年地体验生命的青春,并且至老不渝。当年相遇时,他未忘昔日山盟海誓,写下了发散生命热力的《钗头凤》词;如今体验惊鸿照影的虚无飘渺时,他已感受到香消为土、柳老无绵的生命极限了。在生命极限处,爱情在申辩自己的永恒价值,这是《沈园二首》留给后人的思考 第七讲:苏轼《定风波》

苏轼是我国北宋时期一位伟大的文学家,他在诗、文、词、书、画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和深刻的见解。苏轼的词摧毁了狭隘的藩篱,为词坛开辟了广阔的天地。他以诗为词,达到“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的境地,风格上别开豪放与旷达,对词的发展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苏轼的著作相当丰富,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易传》、《书传》等。

这是苏轼的一首旷达词,作于黄州谪所。借途中遇雨的生活小事,抒写作者任天而动、苦乐随缘、开朗达观、意存归隐的人生态度和坦荡胸怀。

上片写雨中,下片写雨后,描绘了一幅极传神的“东坡行吟图”,表现了处变不惊、笑对苍茫、“何妨吟啸且徐行”的潇洒气度,流露出闲散江湖、“一蓑烟雨任平生”的隐逸之思,揭示了“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归去”妙境。

这首词道眼前景,写心中事,以曲笔直写胸臆,言在此而意在彼,以小见大,富含哲理。全词言简意赅,不事藻绘,却能够于简朴中见深意、寻常处生波澜,语意双关,令人回味无穷。

这首词的上阕借写自然界的风雨以象征政治场上的风雨,表现了作者履险如夷,不为忧患所动摇的修养。他集中了三组形象来表现旷达风貌:一曰“何妨吟啸且徐行”,一曰“竹杖芒鞋轻胜马”,一曰“一蓑烟雨任平生。”这都是他最得意的放旷行为,自然也是他最得意的内心世界的外化。

词的下阕进一步深化主题,在表现自己外在形象的基础上进而写其对人生经验的深刻体会,表现自己忧乐两忘的胸怀。直言之,他所追求的并非外在“身”的退隐,而是内在“心”的退隐;所欲归之处,也并非家乡眉州,而是一个能使他敏感复杂的灵魂得以安放的精神家园。“此心安处,即是吾乡”。也正因如此,词人以“也无风雨也无晴”收束全篇,精警深刻,耐人寻味。

第八讲:李清照《一剪梅》

李清照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和文艺熏陶,她天资聪颖,擅长于词,亦工于诗文,通晓音律,能诗善画。

她的前期词作多写少女、少妇时期的闺阁家园生活;南渡后的词大多为感伤时事,悲今悼昔之作。

李清照词是婉约派的代表,世称“易安体”,词风婉约,造语工致、自然、生动、善于创意,有较高的艺术成就。后人辑有《漱玉集》《漱玉词》。

这是作者抒发对丈夫赵明诚的思念之作。 上阕中,作者先点绘出深秋季节的景象和感受:荷花香消叶残,竹席泛凉意。造出一种寒瑟氛围。接下来作者把自己的举动切入词中,她“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形只影单,不免意兴萧索。她抬头望见天上云雁,想着鸿雁传书的传说,希望所思念的人能寄回书信,但直等到月光倾酒西楼,大雁归飞,依旧没有消息。思念之情,写得缠绵而含蓄。

下阕首句表面写 景,实际上两个“自”字,流露出对时光流逝的怅惘; 既是写景,也是写情。“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这两句工整自然、语意浑成,写自己的相思,也联想到他对自己的思念。“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道出了离别之情无法排除的愁苦之态,从表情到内心,愁情驱之不去,描写十分细腻。

整首词格调柔婉缠绵, 文笔清新精 致,语句直白,意味隽永,展示了女词人的细腻笔法。

第九讲:卞之琳《断章》

卞之琳诗艺精湛,诗歌语言富于变化,擅长以戏剧化手法刻划典型场景和人物心理,诗作格律严谨而体式活波,在新诗口语化、现代化上做了种种试验,对新诗的发展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

《断章》用清新直白而余韵无穷的语言,表现了对世界相对关系的认识和思考,集中反映出卞之琳传达现代人经验、感受的精微和敏锐,以及他那反复、沉潜的诗风。

诗的上节以写实的笔法曲折传出了那隐抑未露的桥上人对风景的一片深情,以及楼上人对桥上人的无限厚意,构成了一幕“落花有意,流水无情”的戏剧性场景。但多情总被无情恼,那无情的风景,那忘情于景的桥上人能否会以同样的深情厚意,来回报那钟情于己的多情之人呢?

面对着生活中这司空见惯的、往往是以无可奈何的遗憾惋惜和不尽的怅惘回忆而告终的一幕,诗人在下节诗里以别开生面的浪漫之笔给我们作了一个充溢奇幻色彩、荡漾温馨情调的美妙回答。时间移到了月光如洗的夜晚。桥上人和楼上人都带着各自的满足与缺憾回到了自己的休憩之所。可谁又能想到,在这一片静谧之中,白日里人们所作的感情上的投资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回报。

诗的上节撷取一幅白日游人观景的画面。它虽写的是“看风景”,但笔墨并没挥洒在对风景的描绘上,只是不经意地露出那桥、那楼、那观景人,以及由此可以推想得出的那流水、那游船、那岸柳……它就像淡淡的水墨画把那若隐若现的虚化背景留给读者去想象,而把画面重心落在了看风景的桥上人和楼上人的身上,确切地说,是落在了两个看风景人在观景时相互之间所发生的那种极有情趣的戏剧性关系上。自然之景以其特有的方式回报了桥上人的多情,而桥上人又该以怎样的方式来回报楼上人的一片美意呢?诗以“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这一想象天外的神来之笔对此作了饶有情致的回答,从而使楼上人那在现实生活中本是毫无希望的单恋之情得到了惬意的渲泄。

第十讲:北岛《回答》

北岛是中国当代诗歌“朦胧诗派”的主要代表。二十世纪70年代开始写诗,1978年创办著名民间诗歌刊物《今天》。80年代末移居国外。出版有《北岛诗选》、《北岛顾城诗选》、《太阳城札记》等诗集和小说、随笔、译著等。十年三度入选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

《回答》分析:开头两句先声夺人。强烈反差构成了触目惊心的阅读效果,痛苦与冷峻的反思使诗具有了思想深度和高度悲剧感。接着,以充满激情和浪漫色彩的象征意象,用悲愤与纯真,向黑白颠倒的世界发问、挑战。最后,准备承担历史苦难的悲壮,和对民族复兴的执着信念,凝成了一声惊世骇俗的回答,震撼着历史的天空。全诗凝重、冷峻,闪耀着思想与艺术的光彩。是一代人的深邃思考和宣言。

「朦胧诗派」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现在中国诗坛上,给现实主义诗歌的一统天下带来了强烈冲击。它重主体的创造和内心感情的抒发,追求诗的自我价值,以现代意识思考人的本质,具有批判意识、忧患意识与自我意识。

「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品流露出了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渗透着强烈的公民意识和道德热情,在当时代表着普遍的社会良知,向非人道的政治发出了不满和抗议。

「朦胧诗派」广泛吸收现代主义的艺术经验,大胆开拓诗歌的艺术领域,用非传统的审美观念和表现手法来传达思想和抒发感情。

「朦胧诗派」重视诗人自我的内心表达,多用虚写和抽象的方法,打破时空秩序,捕捉瞬间感受,结构具有跳跃性;还喜用通感、象征、隐喻等手法。其诗歌意象新颖奇特,常具有多义性和不确定性。

「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北岛、舒婷、顾城、芒克、杨炼、江河等。 第十一讲: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1、海子是中国八十年代中国现代诗歌的代表人物之一。在短暂的生命历程中,他全力冲击文学与生命的极限,在极端贫困、单调的生活环境中创作了将近二百万字的作品。

2、海子诗的魅力与价值

诗坛评价:

骆一禾:“海子是我们祖国给世界文学奉献的一位有世界眼光的诗人。” 谢冕:“他已成为一个诗歌时代的象征。”

张炯主编的《新中国文学五十年》评价说:“他创造了仅仅属于他自己的意象 系列,他的诗歌语言与前此流行的新诗潮的语言全然有别。他建立了属于自己的诗歌风格。他是当代最具独创性的一位诗人。”

3、诗歌文本的部分分析:宣布: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诗人关注的全是尘世的幸福生活吗?诗人为何要从“明天起?”因为现在的诗人仍然无法靠近俗世的幸福——让“明天的我”去做吧,“今天的我”仍挣扎在对终极价值和终极真理的探索的痛苦之中。海子是一个沉湎于心灵的孤独之旅的诗人。他所追求的“大诗”的理想,他对真理和永恒的超越性探究,他对生命的终极存在的关怀与眷顾,在某种意义上是与世俗生活无法共存的。因此,这首《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表达的“在尘世获得幸福”的憧憬,只存在于诗人一时间的想象中。他把祝福更多地留给了世人,而诗人自己却没有(或不愿)找到尘世的幸福生活。

4、海子诗歌的意义:

海子的精神视野还聚焦于生命存在主题,这使他作品中的抒情具有了哲学的深度与高度,极大地丰富了诗的内涵。

海子的诗充盈着对生存意义、生存的本质、对时间和死亡的思索,对人类的出路的思索,对终极价值和终极真理的探索。

海子的诗超越时空的魅力与价值,凸现了诗作为一门心灵与精神的艺术所具有的普遍意义,为中国新诗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深刻启示。

第十二讲:庄子《逍遥游》

庄子,名周,与孟子同时代或稍后, 与老子并称“老庄”。庄子生活贫困,但拒绝做官,认为做官戕害人的自然本性,不如在贫贱生活中自得其乐。庄子的思想受老子的影响,而又有特点,主要是探求个人在沉重黑暗的社会中如何实现自我解脱和自我保全的方法。

《庄子》里的文章大都构思精巧,想象丰富,文笔恣肆,词藻瑰丽,并多采用寓言形式,善作连类比喻,富有浪漫色彩。《逍遥游》是《庄子》的开篇和灵魂之作。它借助一系列寓言故事和形象比喻,援事说理,表现了对功名利禄的蔑视和对不受时空限制的绝对自由的追求。

逍遥:是超然物外,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意思。逍遥游——指无条件的绝对的精神自由。

庄子追求的绝对精神自由不属于物质的、外向的,而是精神的、内向的,是一种自我安慰、自我解脱、自我麻醉的、无待 、无己的自由。

他把人分为四种:俗人、圣人、神人、至人,认为只有至人才获得了绝对的精神自由。

庄子散文艺术特色:

1、文章气势磅礴,汪洋恣肆,机趣横生。

2、大量吸收神话传说,采用和虚构寓言故事,以艺术形象来阐明哲学道理。

3、想象奇幻丰富,夸张大胆离奇,词藻瑰丽 多彩。

4、结构奇特,看似不严密,常常突兀而来,行所欲行,止所欲止,变化无端,任意跳荡,但思想却能一线贯穿。

第十三讲:《论语》二则

孔子教育方式很民主,在第四则中用启发式与学生自由谈话,自然而然地将学生的志向由低向高、由眼前向远大引导。在第五则中, 对学生的回答报以微笑,并不横加指责,当曾点踌躇时,马上加以鼓励。这种尊重个性与思想自由的现象, 反映了“百家争鸣”的时代精神 。

他主张“有教无类”,认为“学而优则仕”,以“文行忠信”作为教育的主要内容,主张治学要先立人,提倡“ 学而时习之”。注重言传身教,提倡“知之为知之”的老实态度,要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在教学中他讲究教育方法,注重启发 、诱导 ,有的放矢,因材施教。他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最深远的第一位教育家。 第十四讲:王国维《人间词话》

王国维是近代中国最早运用西方哲学、美学、文学观点和方法剖析评论中国古典文学的开风气者,是将历史学与考古学相结合的开创者。他集史学家、文学家、美学家、考古学家、词学家、金石学家和翻译理论家于一身,生平著述62种,批校古籍逾200种。被誉为“中国近三百年来学术的结束人,最近八十年来学术的开创者”。

《人间词话》熔中国古典文论与西方哲学、美学于一炉,建立起自己的一套文艺理论体系,备受后代学者推重;其中提出的“境界”说,成为他的艺术论的中心与精髓,此说阐释和发展了中国古典美学的“意境”理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王国维对人生问题有其独特的认识。《人间词话》就是他生命底蕴的流露,是他对宇宙与人生、生命与死亡等问题深入思考的结晶。

“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中的一个很重要很有特色的概念。境,最初与“竟”同义,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竟(境),乐曲尽也。”走路到尽头,也叫“竟”,所以,境首先是对空间与时间的限定,进而引申为艺术审美空间。

王国维是意境论的集大成者:

他在意境说的基础上提出了“境界”二字:“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并解释境界说:“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此即云:有境界的作品,言情必沁人心脾,写景必豁人耳目,即形象鲜明,富有感染力量。他还进一步提出境界分“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二种,境界的创造有“写境”和“造境”二种。

第十五讲:《大闹天宫》(《西游记》节选)

吴承恩(约1500-1582)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明代杰出的小说家,著名神话小说《西游记》的作者。 从小天资聪明,有着广泛的兴趣爱好和多方面的才能。他精于绘画,擅长书法,爱好填词度曲,对围棋也很精通,还喜欢收藏名人

的书画法贴。

少年时代他就因为文才出众在故乡出了名,受到人们的赏识,认为他科举及第,“如拾一芥”。可是事实恰恰相反,他在科举场上极不得志。考了多少次竟连个举人都没考中,直到45岁才考上一个岁贡生。由于科场失意,境遇不好,生活贫困,他曾遭到势利之行徒的笑骂。这种种遭遇使他加深了对封建官场、科场的腐败以及社会上的炎凉世态的认识,心灵里埋下了不平和反抗的种子。

在《西游记》的神话世界里,处处有人间的影子:神圣的天宫表面气派不凡,至高无上的玉帝却贤愚莫辨,十分昏庸,天庭和人间的王朝相仿佛;地府森严,官官相护,贪脏枉法,无辜的人有冤难伸,和地上的衙门并无两样;妖魔鬼怿杀人吃人,贪财好色,仗着魔力法术称霸一方,无恶不作,简直是人间恶霸、官僚的化身。《西游记》还写到了一些人间国度,那里的统治者大多是“文也不贤,武也不良,国君也不是有道的”,这同样是明朝廷君臣祸国殃民罪行的写照。

吴承恩塑造的孙悟空,嫉恶如仇,神通广大,一切称凶逞狂的妖魔鬼怪在它的金箍棒下都推动失去了往日的威风,或一命呜呼,或束手就擒,这都反映了吴承恩扫荡社会丑恶现象和丑恶势力的强烈愿望,也是《西游记》民主性精华之所在。

大闹天宫的故事,生动地塑造了一个蔑视皇权、神通广大、敢于造反的孙悟空的英雄形象,表现了作者对反抗传统、反抗权威、蔑视等级制度等反封建的叛逆思想和斗争精神的热情歌颂。第二部分在结构上起一个过渡和联结的作用,在思想上表现了较明显的宗教迷信的观念。第三部分取经故事,由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的41个小故事组成,着重表现孙悟空斩妖除怪、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积极乐观的斗争精神和美好品德。

《西游记》在艺术上有鲜明的特色,取得了杰出的成就。

1、它塑造了孙悟空这样一个理想化的神话英雄形象,这在中国小说史上是独特的创造。书中的许多人物,既是神奇的,又有强烈的现实感,这在古代神魔小说中是极为罕见的。神性(幻想性)、人性(社会性)、物性(自然性)三者的有机结合,是《西游记》人物塑造的一个突出特点。

2、《西游记》创造了神奇绚丽的神话世界,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天上地下,龙宫冥府,人物的活动有广阔的天地,可以无拘无束地充分施展其超人的本领。情节生动、奇幻、曲折,表现了丰富大胆的艺术想象力。

3、《西游记》的语言生动流利,尤其是人物对话,富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富有浓烈的生活气息,表现了一种幽默诙谐的艺术情趣。吴承恩善于提炼人民生活中的口语,吸收它的新鲜有力的词汇,利用它的富有变化的句法,加工成为一种优美的文学语言。

第十六讲:汪曾祺《受戒》

《受戒》的本质是在除戒,汪氏立足于现实生活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化心态进行了生活化的再现。在汪曾祺的笔下,我们见不到儒家森严的等级制度和秩序,儿女和父母之间、劳力者和劳心者之间并不执意表现对尘世的超脱和退隐,而是出于一种对审美的人生态度和理想人格的赞赏。

一、佛世界有情有义有人情味

1、作者说:“和尚也是一种人,他们的生活也是一种生活,凡作为人的七情六欲,他们皆不缺少,只是表现方式不同而已。”

2、聪明精干的三师父、多才多艺的石桥方丈、人所共知的“风流韵事”都充满人情味。

二、俗世界的超脱美

1、小英子的家倒有几分超凡脱俗。居住环境幽雅,俗世界的超脱美。

2、俗人自有特色:样样精通的全把式赵大伯,“格挣挣”的赵大娘守着两个心灵手巧健康美丽的女儿,绝没有农村人“无儿绝后”的焦虑,一家人甜甜蜜蜜,幸福美满。

三、汪曾祺引用沈从文的话所说:“你们能欣赏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作品背后隐藏的热情却忽略了;你们能欣赏我文字的朴实,照例那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也忽略了。”

四、汪曾祺是在以《受戒》来唤起人们:在新的时期必须打破那个时代束缚人们思想的清规戒律,重塑民族的品德。

《大学语文》知识要点

第一讲:《诗经·秦风·蒹葭》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

2、《诗经》共分风(160篇)、雅(105篇)、颂(40篇)三大部分。 “风”—风土之曲,即民间歌谣。“雅”—是“正”的意思,乃王畿之乐,分为大雅、小雅。“颂”—是“庙堂之音”,是用于宗庙祭祀的乐歌。分为周颂、鲁颂、商颂。

3、赋 比 兴

赋:铺陈其事;比:比喻、比拟;兴:预言其事,先咏他事,以启其事。

4、意境赏析:

意境空灵:缘景生情,情景相生,意到境成。清寥

空灵的深秋之境与惆怅迷茫的怀人之思,浑然无间。

意象朦胧:蒹葭、白露

湖水:冰清玉洁 流注不止

伊人:在水一方 宛在……

诗人:溯洄 溯游

闻一多:“我们很难确定它究竟是招隐还是怀春,只觉得它百读不厌。”

比兴手法:三章开篇皆是比兴,渲染出三幅深秋之晨河畔不同的时间背景,状诗人等待伊人,时移不至,心愈迫切,心情如画。

节奏旋律:全诗回环复沓,往复歌咏,凄婉动人,细细吟哦,余音袅袅。 方玉润:“玩其词,虽若可望不可即。味其意,实求之而不远,思之而即至者。”《(诗经原始》)

《人间词话》:“《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具有“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和“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

第二讲:屈原《渔父》

1、楚辞——泛指楚地的歌辞,以后才成为专称,指以战国时楚国以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

楚辞构思奇特,想象丰富,文辞绚丽,容纳复杂的内涵,表现丰富的思想情感。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2、屈原形象分析:

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举世皆浊我独清, 众人皆醉我独醒。” 深思高举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乎?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第三讲:陶渊明 诗二首 《饮酒》(其五)、《移居》(其二)

• 一、《饮酒·其五》:

这首诗的意境是和平静穆的,表现诗人淡然忘世的态度。所以王安石说:“渊明诗有奇绝不可及语,如„结庐在人境‟四句,由诗人以来无此句。”只有思想真正远离官场,心远地偏,才能在采菊见山之际,景与意会,兴致悠然。诗歌巧妙地运用了象征手法。“鸟倦飞而知还”,那只在晚照中翩然归来的鸟和那个悠然见山的人,心神契合,仿佛都在这幽静的山林中找到了自已的归宿。

《饮酒·其五》的末尾两句涉及魏晋玄学中的玄言之辩,此乃当时的士大夫普遍关心的问题。陶渊明无意用诗歌的形式作玄学的图解,他只是从生活中体验到一点真理,想说又觉得不必说、不好说,于是采用一种含蓄的手法。但真意是

什么呢?飞鸟晨出夕返,眷念山林;宇宙万物亦莫不顺乎自然。人当然也是顺应自然之理,生,受气于大块;死,托体于山阿。这就是诗人在看到南山归鸟时的一瞬间突然悟出的道理。

二、《移居》(其二):

本篇写移居后与邻人相处的情景。全篇列举了日常生活中邻里过从的几件琐事:登高赋诗,有酒招饮,披衣言笑。看似点点滴滴,无甚章法,而其间流贯着闲旷自适的气韵,构成了一片天真纯朴的情境。

“过门”二句,一扫士大夫的儒雅酸气,大呼小叫,有酒辄喝,于粗朴中见出淳厚的乡情。而“农务”四句,更是将乡里风俗写得淳朴可爱。在这里,没有虚文褥礼,一切都那么自然。充溢着一派纯真之乐。

诗人用平淡散缓的笔墨经营出这个自然淳朴的天地。进而在其中化人一段渊深朴茂的哲理:“衣食当须记,力耕不吾欺。”诗人认为,人生必须以自营衣食为根本,只有努力躬耕,方能真正领略生活中的自然真趣。显然,这是他从自己的生活实践中悟得的人生真谛。全篇叙事言情,理在其中,确实具有淡而不枯,质而实绮的特点。

《移居》充分展现陶渊明倾心于自然之趣:有酒互酌,有暇互访;过门相呼,披衣谈笑;无虚礼矫饰,有直率纯真。本诗最后两句和陶渊明的《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中的“人生归有道,衣食同有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意思相近:人生所归,归向于道,但不管归什么道,首先要吃饭穿衣。所以经营衣食是归道的起点,躬耕劳动是实践自然之义的开端。

第四讲《春江花月夜》

一、题解:

诗篇题目以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这首诗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而名垂诗史。

二、全诗述评

这是一首抒情诗。诗人细致地描绘了江南春江花月之夜清幽静谧的自然景色,并由此而生发出对宇宙无穷、人生短促的思索和对明月今宵、游子思妇却天各一方的惋惜。诗中尽管不无人生苦短的伤感,然而读来轻曼如烟,悠悠惆怅中还交织着对生命的依恋,对青春的珍惜,对“人生代代无穷已”、得以与明月长久共存相伴的一丝欣慰;尽管也有夫妇别离的哀愁,但是写来柔婉似水,绵绵相思中饱和着“借明月寄相思”的脉脉温情,含蕴着对重逢的美好企盼。

从表层看,明月长圆而人情不圆,显示了景物与人情的乖背;明月长在而人生不再,则展示了宇宙与人生的矛盾。但从深层看,“借明月寄相思”又显示了人心与自然的和谐,而“人生代代无穷已”与“江月年年只相似”,展示了生命与宇宙的同一。

作者对天人关系的思索,超越了前人仅仅哀叹生命短暂的窠臼,表现出对生命的热爱和对人生幸福的追求,在礼赞自然的同时礼赞生命。这既体现了诗人本身对生命意义的深切体认和对天人关系的深刻认识,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天人一体同仁”的传统精神。

三、艺术特色

1、情、景、理交融,意境幽美邈远。诗人将传统题材注入新义,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赞叹自然,讴歌爱情。对游子思妇的同情心,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在诗中交相融会,氛围惝恍迷离,意境深邃美丽。

2、背景寥廓,主线清晰。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 “月”情景兼融,犹如一条生命纽带,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月光中的景物组成完整的诗歌形象,展现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

3、诗的韵律节奏极有特色,诗人的内在感情与诗的韵律协调一致,扬抑回旋。既热烈深沉,又自然平和。全诗共三十六句,四句一换韵,共换九韵,韵脚平仄交错,高低相间。全诗随着韵脚的转换变化,一唱三叹,前呼后应,回环反复,又层出不穷,音乐节奏感强烈而优美 。

第五讲:白居易《长恨歌》

一、题解:

长恨歌,即“歌长恨”。 这首长篇叙事诗以精炼的语言,优美的形象,叙事和抒情结合的手法,描述了唐玄宗李隆基和贵妃杨玉环的爱情故事。

作者未拘泥于史实,创造了一个宛转动人的故事,再用回旋往复、缠绵悱恻的诗句吟咏出来。从此,该诗历代传诵,永久不衰。

《长恨歌》艺术特色综合分析

一、 主题三说:

1.讽刺说 2.爱情说 3.双重主题说

关于爱情说:

作者改动或回避了某些史实,尽可能从政治和道德上对李杨加以净化,表现了对他们爱情的赞扬与同情。

作者有诗句:“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可见,此诗被排除在讽喻诗之外。在他看来,李杨之间“情之所钟,帝王家罕有”。

此诗留给读者的,是对爱情的深深感动,而非中国传统故事中常见的道德教训。

二、故事情节宛转曲折

具有浪漫主义的传奇色彩,故事情节宛转曲折,出人意料、一波三折的写法引人入胜。

三、生动传神的肖像和心理描写

肖像描写: 表面上没对人物肖像集中描写,但几处肖像描写都精致、生动、传神。

心理描写:古代小说和民间叙事诗较少心理描写。本诗则有较多细致的心理描写。

四、缠绵浓郁的抒情气氛与语言魅力

叙事、写景和抒情相结合,具有浓郁的抒情气氛;语言优美,音节和谐,比喻新鲜,对仗工整能够深切地感染和打动读者。

第六讲:陆游《沈园二首》

陆游创作分期 他的创作特别丰富,集中存诗共约9300余首。大致可以分为三期:

第一期是从少年到中年(46岁)入蜀以前,现存诗最少,约 200首,这是因为他将早年那些“但欲工藻绘”的作品尽行删去的结果。

第二期是入蜀以后到54岁罢官东归,前后近20年,存诗2400余首。此时期他从军南郑,深入国防前线,豪迈战斗的生活和雄奇壮伟的山川,使他加深了现实体验,激发了爱国情怀,诗风也随之一变。此时期诗歌创作的成熟和丰富,奠定了他作为一代文宗的崇高地位。

第三期是长期蛰居故乡山阴一直到逝世,亦有20年,现存诗近6500首。

此时期他生活较平静,与农民接触较多,再加宦海沉浮,饱经忧患,且年事渐高,因此在诗中表现为一种清旷淡远的田园风味,并不时流露着苍凉的人生感慨。 陆游诗歌类型:

(1)爱国诗。是作品中的最重要部分。内容上有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有对统治阶级的谴责,有对侵略者的憎恨。诗人通过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品表达自己强烈的悲愤之情。如《关山月》、《书愤》等。

(2)田园诗。多以清新疏朗的笔墨描绘充满情趣的农村图景,风格平淡自然,有朴素之美。如《游山西村》、《临安春雨初霁》等。

(3)爱情诗。《沈园》二首。纪念爱妻唐婉。

艺术特色:

(1)在创作方法上,兼具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传统,且多方面的服务于爱国主义主题。如《楼上醉书》《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等。

(2)取材广泛,立意新颖。提取丰富的多样化的题材入诗歌。

(3)诗歌形式多种多样。古近体兼备。成就最高的是七古、七律。

(4)艺术风格兼具豪迈奔放与清新流利两种格调。

• 第一首: 城上斜阳画角哀,

• 沈园非复旧池台。

• 伤心桥下春波绿,

• 曾是惊鸿照影来。

开头以斜阳和画角,把人带进了一种悲哀的情调中。寻旧已不可能,唤起回忆或幻觉,也成奢望。伤心桥下春水绿,倩影不再。这番沈园游的潜意识,是寻找青春幻觉,寻找曾有的美的瞬间。

首句以“城上斜阳”与角声的哀鸣烘托悲怆的氛围和心态。次句写经过数十年的沧桑变化,沈园的楼台已非当年与唐氏相遇时的楼台,抚今忆昔,以“物换”暗寓“人亡”。三、四两句触景怀人,时空叠合,再现了四十四年前的一个特定镜头,真是神来之笔!当然,影视中的特写镜头长于写景而短于抒情,而这两句诗,则是情景交融的。“桥下春波绿”,本是美景,却冠以“伤心”二字。为什么见“桥下春波”而“伤心”,就因为当年唐氏从桥上走过的时候,“桥下春波”曾照出她的倩影。可是如今呢?连她的影子也没有了!

第二首: 梦断香消四十年,

沈园柳老不吹绵,

此身行作稽山土,

犹吊遗踪一泫然。

承接“惊鸿照影”的幻觉,追问鸿影今何在?“香消玉殒”四十年,寻梦之举已成生者与死者的精神对话。只是天荒地老人也老,曾经点缀满城春色的杨柳也已无絮,不再飞花了。即将化土,也割不断一线情思,神差鬼使地来寻遗踪,也只能独自泫然落泪。

第二首 首句叙事,写唐氏抑郁而死,至今已四十余年。次句因景兴情,以物喻人。当年与唐氏相遇之时所见的柳树,已经枯老得不生柳絮,人安得不老?第三句正面写人老,却不用“衰老”之类的词语作抽象说明,而说“此身行作稽山土”,哀婉动人,由此托出结句。结句句首的“犹”字,承上转下,既承第三句,也承前两句。时间过了这么久,柳老不吹绵,人将埋在稽山,化为尘土,四十多年前的往事应该淡忘了。可是,还是忘不掉,还是凭吊遗踪,忍不住泫然泪下。其爱恋之深,忆念之切,恻恻感人,读者不能不一洒同情之泪。

“亘古男儿一放翁”的爱国诗章悲壮激昂,而沈园诗篇又展示了他的儿女情长之趣,他甚至在被摧折的初婚情爱中,年复一年地体验生命的青春,并且至老不渝。当年相遇时,他未忘昔日山盟海誓,写下了发散生命热力的《钗头凤》词;如今体验惊鸿照影的虚无飘渺时,他已感受到香消为土、柳老无绵的生命极限了。在生命极限处,爱情在申辩自己的永恒价值,这是《沈园二首》留给后人的思考 第七讲:苏轼《定风波》

苏轼是我国北宋时期一位伟大的文学家,他在诗、文、词、书、画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和深刻的见解。苏轼的词摧毁了狭隘的藩篱,为词坛开辟了广阔的天地。他以诗为词,达到“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的境地,风格上别开豪放与旷达,对词的发展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苏轼的著作相当丰富,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易传》、《书传》等。

这是苏轼的一首旷达词,作于黄州谪所。借途中遇雨的生活小事,抒写作者任天而动、苦乐随缘、开朗达观、意存归隐的人生态度和坦荡胸怀。

上片写雨中,下片写雨后,描绘了一幅极传神的“东坡行吟图”,表现了处变不惊、笑对苍茫、“何妨吟啸且徐行”的潇洒气度,流露出闲散江湖、“一蓑烟雨任平生”的隐逸之思,揭示了“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归去”妙境。

这首词道眼前景,写心中事,以曲笔直写胸臆,言在此而意在彼,以小见大,富含哲理。全词言简意赅,不事藻绘,却能够于简朴中见深意、寻常处生波澜,语意双关,令人回味无穷。

这首词的上阕借写自然界的风雨以象征政治场上的风雨,表现了作者履险如夷,不为忧患所动摇的修养。他集中了三组形象来表现旷达风貌:一曰“何妨吟啸且徐行”,一曰“竹杖芒鞋轻胜马”,一曰“一蓑烟雨任平生。”这都是他最得意的放旷行为,自然也是他最得意的内心世界的外化。

词的下阕进一步深化主题,在表现自己外在形象的基础上进而写其对人生经验的深刻体会,表现自己忧乐两忘的胸怀。直言之,他所追求的并非外在“身”的退隐,而是内在“心”的退隐;所欲归之处,也并非家乡眉州,而是一个能使他敏感复杂的灵魂得以安放的精神家园。“此心安处,即是吾乡”。也正因如此,词人以“也无风雨也无晴”收束全篇,精警深刻,耐人寻味。

第八讲:李清照《一剪梅》

李清照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和文艺熏陶,她天资聪颖,擅长于词,亦工于诗文,通晓音律,能诗善画。

她的前期词作多写少女、少妇时期的闺阁家园生活;南渡后的词大多为感伤时事,悲今悼昔之作。

李清照词是婉约派的代表,世称“易安体”,词风婉约,造语工致、自然、生动、善于创意,有较高的艺术成就。后人辑有《漱玉集》《漱玉词》。

这是作者抒发对丈夫赵明诚的思念之作。 上阕中,作者先点绘出深秋季节的景象和感受:荷花香消叶残,竹席泛凉意。造出一种寒瑟氛围。接下来作者把自己的举动切入词中,她“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形只影单,不免意兴萧索。她抬头望见天上云雁,想着鸿雁传书的传说,希望所思念的人能寄回书信,但直等到月光倾酒西楼,大雁归飞,依旧没有消息。思念之情,写得缠绵而含蓄。

下阕首句表面写 景,实际上两个“自”字,流露出对时光流逝的怅惘; 既是写景,也是写情。“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这两句工整自然、语意浑成,写自己的相思,也联想到他对自己的思念。“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道出了离别之情无法排除的愁苦之态,从表情到内心,愁情驱之不去,描写十分细腻。

整首词格调柔婉缠绵, 文笔清新精 致,语句直白,意味隽永,展示了女词人的细腻笔法。

第九讲:卞之琳《断章》

卞之琳诗艺精湛,诗歌语言富于变化,擅长以戏剧化手法刻划典型场景和人物心理,诗作格律严谨而体式活波,在新诗口语化、现代化上做了种种试验,对新诗的发展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

《断章》用清新直白而余韵无穷的语言,表现了对世界相对关系的认识和思考,集中反映出卞之琳传达现代人经验、感受的精微和敏锐,以及他那反复、沉潜的诗风。

诗的上节以写实的笔法曲折传出了那隐抑未露的桥上人对风景的一片深情,以及楼上人对桥上人的无限厚意,构成了一幕“落花有意,流水无情”的戏剧性场景。但多情总被无情恼,那无情的风景,那忘情于景的桥上人能否会以同样的深情厚意,来回报那钟情于己的多情之人呢?

面对着生活中这司空见惯的、往往是以无可奈何的遗憾惋惜和不尽的怅惘回忆而告终的一幕,诗人在下节诗里以别开生面的浪漫之笔给我们作了一个充溢奇幻色彩、荡漾温馨情调的美妙回答。时间移到了月光如洗的夜晚。桥上人和楼上人都带着各自的满足与缺憾回到了自己的休憩之所。可谁又能想到,在这一片静谧之中,白日里人们所作的感情上的投资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回报。

诗的上节撷取一幅白日游人观景的画面。它虽写的是“看风景”,但笔墨并没挥洒在对风景的描绘上,只是不经意地露出那桥、那楼、那观景人,以及由此可以推想得出的那流水、那游船、那岸柳……它就像淡淡的水墨画把那若隐若现的虚化背景留给读者去想象,而把画面重心落在了看风景的桥上人和楼上人的身上,确切地说,是落在了两个看风景人在观景时相互之间所发生的那种极有情趣的戏剧性关系上。自然之景以其特有的方式回报了桥上人的多情,而桥上人又该以怎样的方式来回报楼上人的一片美意呢?诗以“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这一想象天外的神来之笔对此作了饶有情致的回答,从而使楼上人那在现实生活中本是毫无希望的单恋之情得到了惬意的渲泄。

第十讲:北岛《回答》

北岛是中国当代诗歌“朦胧诗派”的主要代表。二十世纪70年代开始写诗,1978年创办著名民间诗歌刊物《今天》。80年代末移居国外。出版有《北岛诗选》、《北岛顾城诗选》、《太阳城札记》等诗集和小说、随笔、译著等。十年三度入选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

《回答》分析:开头两句先声夺人。强烈反差构成了触目惊心的阅读效果,痛苦与冷峻的反思使诗具有了思想深度和高度悲剧感。接着,以充满激情和浪漫色彩的象征意象,用悲愤与纯真,向黑白颠倒的世界发问、挑战。最后,准备承担历史苦难的悲壮,和对民族复兴的执着信念,凝成了一声惊世骇俗的回答,震撼着历史的天空。全诗凝重、冷峻,闪耀着思想与艺术的光彩。是一代人的深邃思考和宣言。

「朦胧诗派」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现在中国诗坛上,给现实主义诗歌的一统天下带来了强烈冲击。它重主体的创造和内心感情的抒发,追求诗的自我价值,以现代意识思考人的本质,具有批判意识、忧患意识与自我意识。

「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品流露出了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渗透着强烈的公民意识和道德热情,在当时代表着普遍的社会良知,向非人道的政治发出了不满和抗议。

「朦胧诗派」广泛吸收现代主义的艺术经验,大胆开拓诗歌的艺术领域,用非传统的审美观念和表现手法来传达思想和抒发感情。

「朦胧诗派」重视诗人自我的内心表达,多用虚写和抽象的方法,打破时空秩序,捕捉瞬间感受,结构具有跳跃性;还喜用通感、象征、隐喻等手法。其诗歌意象新颖奇特,常具有多义性和不确定性。

「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北岛、舒婷、顾城、芒克、杨炼、江河等。 第十一讲: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1、海子是中国八十年代中国现代诗歌的代表人物之一。在短暂的生命历程中,他全力冲击文学与生命的极限,在极端贫困、单调的生活环境中创作了将近二百万字的作品。

2、海子诗的魅力与价值

诗坛评价:

骆一禾:“海子是我们祖国给世界文学奉献的一位有世界眼光的诗人。” 谢冕:“他已成为一个诗歌时代的象征。”

张炯主编的《新中国文学五十年》评价说:“他创造了仅仅属于他自己的意象 系列,他的诗歌语言与前此流行的新诗潮的语言全然有别。他建立了属于自己的诗歌风格。他是当代最具独创性的一位诗人。”

3、诗歌文本的部分分析:宣布: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诗人关注的全是尘世的幸福生活吗?诗人为何要从“明天起?”因为现在的诗人仍然无法靠近俗世的幸福——让“明天的我”去做吧,“今天的我”仍挣扎在对终极价值和终极真理的探索的痛苦之中。海子是一个沉湎于心灵的孤独之旅的诗人。他所追求的“大诗”的理想,他对真理和永恒的超越性探究,他对生命的终极存在的关怀与眷顾,在某种意义上是与世俗生活无法共存的。因此,这首《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表达的“在尘世获得幸福”的憧憬,只存在于诗人一时间的想象中。他把祝福更多地留给了世人,而诗人自己却没有(或不愿)找到尘世的幸福生活。

4、海子诗歌的意义:

海子的精神视野还聚焦于生命存在主题,这使他作品中的抒情具有了哲学的深度与高度,极大地丰富了诗的内涵。

海子的诗充盈着对生存意义、生存的本质、对时间和死亡的思索,对人类的出路的思索,对终极价值和终极真理的探索。

海子的诗超越时空的魅力与价值,凸现了诗作为一门心灵与精神的艺术所具有的普遍意义,为中国新诗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深刻启示。

第十二讲:庄子《逍遥游》

庄子,名周,与孟子同时代或稍后, 与老子并称“老庄”。庄子生活贫困,但拒绝做官,认为做官戕害人的自然本性,不如在贫贱生活中自得其乐。庄子的思想受老子的影响,而又有特点,主要是探求个人在沉重黑暗的社会中如何实现自我解脱和自我保全的方法。

《庄子》里的文章大都构思精巧,想象丰富,文笔恣肆,词藻瑰丽,并多采用寓言形式,善作连类比喻,富有浪漫色彩。《逍遥游》是《庄子》的开篇和灵魂之作。它借助一系列寓言故事和形象比喻,援事说理,表现了对功名利禄的蔑视和对不受时空限制的绝对自由的追求。

逍遥:是超然物外,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意思。逍遥游——指无条件的绝对的精神自由。

庄子追求的绝对精神自由不属于物质的、外向的,而是精神的、内向的,是一种自我安慰、自我解脱、自我麻醉的、无待 、无己的自由。

他把人分为四种:俗人、圣人、神人、至人,认为只有至人才获得了绝对的精神自由。

庄子散文艺术特色:

1、文章气势磅礴,汪洋恣肆,机趣横生。

2、大量吸收神话传说,采用和虚构寓言故事,以艺术形象来阐明哲学道理。

3、想象奇幻丰富,夸张大胆离奇,词藻瑰丽 多彩。

4、结构奇特,看似不严密,常常突兀而来,行所欲行,止所欲止,变化无端,任意跳荡,但思想却能一线贯穿。

第十三讲:《论语》二则

孔子教育方式很民主,在第四则中用启发式与学生自由谈话,自然而然地将学生的志向由低向高、由眼前向远大引导。在第五则中, 对学生的回答报以微笑,并不横加指责,当曾点踌躇时,马上加以鼓励。这种尊重个性与思想自由的现象, 反映了“百家争鸣”的时代精神 。

他主张“有教无类”,认为“学而优则仕”,以“文行忠信”作为教育的主要内容,主张治学要先立人,提倡“ 学而时习之”。注重言传身教,提倡“知之为知之”的老实态度,要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在教学中他讲究教育方法,注重启发 、诱导 ,有的放矢,因材施教。他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最深远的第一位教育家。 第十四讲:王国维《人间词话》

王国维是近代中国最早运用西方哲学、美学、文学观点和方法剖析评论中国古典文学的开风气者,是将历史学与考古学相结合的开创者。他集史学家、文学家、美学家、考古学家、词学家、金石学家和翻译理论家于一身,生平著述62种,批校古籍逾200种。被誉为“中国近三百年来学术的结束人,最近八十年来学术的开创者”。

《人间词话》熔中国古典文论与西方哲学、美学于一炉,建立起自己的一套文艺理论体系,备受后代学者推重;其中提出的“境界”说,成为他的艺术论的中心与精髓,此说阐释和发展了中国古典美学的“意境”理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王国维对人生问题有其独特的认识。《人间词话》就是他生命底蕴的流露,是他对宇宙与人生、生命与死亡等问题深入思考的结晶。

“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中的一个很重要很有特色的概念。境,最初与“竟”同义,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竟(境),乐曲尽也。”走路到尽头,也叫“竟”,所以,境首先是对空间与时间的限定,进而引申为艺术审美空间。

王国维是意境论的集大成者:

他在意境说的基础上提出了“境界”二字:“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并解释境界说:“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此即云:有境界的作品,言情必沁人心脾,写景必豁人耳目,即形象鲜明,富有感染力量。他还进一步提出境界分“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二种,境界的创造有“写境”和“造境”二种。

第十五讲:《大闹天宫》(《西游记》节选)

吴承恩(约1500-1582)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明代杰出的小说家,著名神话小说《西游记》的作者。 从小天资聪明,有着广泛的兴趣爱好和多方面的才能。他精于绘画,擅长书法,爱好填词度曲,对围棋也很精通,还喜欢收藏名人

的书画法贴。

少年时代他就因为文才出众在故乡出了名,受到人们的赏识,认为他科举及第,“如拾一芥”。可是事实恰恰相反,他在科举场上极不得志。考了多少次竟连个举人都没考中,直到45岁才考上一个岁贡生。由于科场失意,境遇不好,生活贫困,他曾遭到势利之行徒的笑骂。这种种遭遇使他加深了对封建官场、科场的腐败以及社会上的炎凉世态的认识,心灵里埋下了不平和反抗的种子。

在《西游记》的神话世界里,处处有人间的影子:神圣的天宫表面气派不凡,至高无上的玉帝却贤愚莫辨,十分昏庸,天庭和人间的王朝相仿佛;地府森严,官官相护,贪脏枉法,无辜的人有冤难伸,和地上的衙门并无两样;妖魔鬼怿杀人吃人,贪财好色,仗着魔力法术称霸一方,无恶不作,简直是人间恶霸、官僚的化身。《西游记》还写到了一些人间国度,那里的统治者大多是“文也不贤,武也不良,国君也不是有道的”,这同样是明朝廷君臣祸国殃民罪行的写照。

吴承恩塑造的孙悟空,嫉恶如仇,神通广大,一切称凶逞狂的妖魔鬼怪在它的金箍棒下都推动失去了往日的威风,或一命呜呼,或束手就擒,这都反映了吴承恩扫荡社会丑恶现象和丑恶势力的强烈愿望,也是《西游记》民主性精华之所在。

大闹天宫的故事,生动地塑造了一个蔑视皇权、神通广大、敢于造反的孙悟空的英雄形象,表现了作者对反抗传统、反抗权威、蔑视等级制度等反封建的叛逆思想和斗争精神的热情歌颂。第二部分在结构上起一个过渡和联结的作用,在思想上表现了较明显的宗教迷信的观念。第三部分取经故事,由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的41个小故事组成,着重表现孙悟空斩妖除怪、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积极乐观的斗争精神和美好品德。

《西游记》在艺术上有鲜明的特色,取得了杰出的成就。

1、它塑造了孙悟空这样一个理想化的神话英雄形象,这在中国小说史上是独特的创造。书中的许多人物,既是神奇的,又有强烈的现实感,这在古代神魔小说中是极为罕见的。神性(幻想性)、人性(社会性)、物性(自然性)三者的有机结合,是《西游记》人物塑造的一个突出特点。

2、《西游记》创造了神奇绚丽的神话世界,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天上地下,龙宫冥府,人物的活动有广阔的天地,可以无拘无束地充分施展其超人的本领。情节生动、奇幻、曲折,表现了丰富大胆的艺术想象力。

3、《西游记》的语言生动流利,尤其是人物对话,富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富有浓烈的生活气息,表现了一种幽默诙谐的艺术情趣。吴承恩善于提炼人民生活中的口语,吸收它的新鲜有力的词汇,利用它的富有变化的句法,加工成为一种优美的文学语言。

第十六讲:汪曾祺《受戒》

《受戒》的本质是在除戒,汪氏立足于现实生活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化心态进行了生活化的再现。在汪曾祺的笔下,我们见不到儒家森严的等级制度和秩序,儿女和父母之间、劳力者和劳心者之间并不执意表现对尘世的超脱和退隐,而是出于一种对审美的人生态度和理想人格的赞赏。

一、佛世界有情有义有人情味

1、作者说:“和尚也是一种人,他们的生活也是一种生活,凡作为人的七情六欲,他们皆不缺少,只是表现方式不同而已。”

2、聪明精干的三师父、多才多艺的石桥方丈、人所共知的“风流韵事”都充满人情味。

二、俗世界的超脱美

1、小英子的家倒有几分超凡脱俗。居住环境幽雅,俗世界的超脱美。

2、俗人自有特色:样样精通的全把式赵大伯,“格挣挣”的赵大娘守着两个心灵手巧健康美丽的女儿,绝没有农村人“无儿绝后”的焦虑,一家人甜甜蜜蜜,幸福美满。

三、汪曾祺引用沈从文的话所说:“你们能欣赏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作品背后隐藏的热情却忽略了;你们能欣赏我文字的朴实,照例那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也忽略了。”

四、汪曾祺是在以《受戒》来唤起人们:在新的时期必须打破那个时代束缚人们思想的清规戒律,重塑民族的品德。


相关内容

  • 近十年中国高校语文教育改革简述
  • 摘要:中国高校的语文教育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同时也充满着发展的机遇.近10年间,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研究高校语文教育改革的热潮,成果层出不穷,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就地区来讲,已经形成了有着鲜明特色的上海.北京.南京.武汉四大研究中心.就成果类型来讲,当前的语文教改模式主要有& ...

  • 大学语文教案
  • 主要内容 •大学语文是一门什么课程? •我们为什么学习大学语文? •我们怎么样学好大学语文? •教学进度 •考核方式 • 一.大学语文是什么(递进讲解,) 科. 在中国台湾省,汉语文被称为"国文"或者叫"国语". 语文知识包罗万象,语文能力是学习其它学科和科学 ...

  • 理想中的大学语文课 论文
  • 理想中的大学语文课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科目,其实就是培养你的语言能力 , 理解能力,交际能力,让人与人相处,让你从知识的谷底升到知识的天堂,让知识的宝藏在生活无处不在.语文简单地说,就是语言文字.语文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最便捷的认知工具.为了培养自己的文化素养.语文知识和写作水平,本学期我选择了& ...

  • 论大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提升大学生道德境界
  • [摘要]大学语文教学有着极其丰富的德育资源,通过语文教学内容和教学引导,能够实现对大学生的德育教育,进而全面提升大学生的道德境界.所谓教书育人,大学语文教学不能重复中小学阶段为考试而读书的思想,而是要充分发挥出大学语文教学的育人作用,使大学语文教学成为培养大学生优秀道德品质的制胜法宝.因此,文章分析 ...

  • 大学语文学习心得体会
  • 早在,大一上学期开学的的时候就已经拿到了语文课本,一直都很向往,可是,却一直都没有上课。终于,在大一的下学期开始了《大学语文》学习的快乐旅途。 时间犹如东流的逝水,匆匆而过,如今,转眼之间,便已经和大学语文亲密接触快一个学期了,仍然清晰记得,在上第一堂课时,老师的热情,老师的博闻强记的演说,都已经深 ...

  • 中文教研活动小结
  • 一.教研活动目的 高等学校要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教育部发起并委托中文教育指导委员会和大学语文研究会合作召开的研讨会上,专家们一致呼吁,应把大学语文当成大学课程里的公共必修课.目前,加强大学语文教育的氛围和共识已基本形成,但是,大学语文究竟应该如何定位?这门课程的功能.目标究竟是什么?它应该 ...

  • 专题教学法在大学语文课堂的创新性研究
  • ◎陈 露 张 晨 本文主要探讨创新大学语文教学实践的一种模式,即专题式教学模式的概念和运用,发挥这个教学实践模式的引领作用,构建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中的重要作用.通过专题式探究教学实践模式的研究,推动学校创造专题集中学习的条件,推动教师转变授课方式的思维,推动学生形成自主感悟学习的风气.通过这种模 ...

  • 中文教研活动小结2篇
  • 一、教研活动目的 高等学校要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教育部发起并委托中文教育指导委员会和大学语文研究会合作召开的研讨会上,专家们一致呼吁,应把大学语文当成大学课程里的公共必修课。目前,加强大学语文教育的氛围和共识已基本形成,但是,大学语文究竟应该如何定位?这门课程的功能、目标究竟是什么?它应该 ...

  • 诸葛亮舌战群儒习题
  • 诸葛亮舌战群儒习题 一.填空题 1.<诸葛亮舌战群儒>选自 ,作者 . 答案:<三国演义>,罗贯中 难度:1 知识点:大学语文 /文体知识 2.<诸葛亮舌战群儒>中作者通过舌战,塑造了一位智慧之星 . 答案:诸葛亮 难度:1 知识点: 大学语文 /课文理解 3.& ...

  • 高校语文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 摘 要:语文是高校教学中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对于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综合素质具有重要作用.但是从目前高校语文教学实践来看仍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主要对高校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及改进策略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高校语文教学:问题:改进策略 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基础文化学科,在培养学生高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