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区农村文化建设经验交流材料

大力培植农村文化中心户 构建农村文化建设新格局

近年来,XX区为繁荣农村文化、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着力培植发展农村文化中心户,使之成为农民群众自己的文化活动点。截止目前,全区共培植市区级农村文化中心户35户,在阵地建设和活动开展上逐步实现了阵地家庭化、队伍社会化、活动经常化、建设市场化。

(一)思路创新,找准农村文化建设的“着眼点”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飞速发展,农民的文化娱乐等精神生活的需求明显增强,出现了“求富、求知、求乐”这一综合性的特点。这可以说是新形势下农村文化需求带有根本性的变化,也是农民文化需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探索农村文化发展的新思路,就必须适应农民文化需求的变化,抓住农民“求富、求知、求乐”这一兴奋点,综合运用各种文化手段,为农村经济和农民群众科技致富服务,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需求。为此,我们按照“政府推动、以户为主、社会支持、多方参与”的思路,在农村建设文化中心户,把农村宣传文化阵地向农户辐射,使这些“文化中心户”成为知识传播的“大学校”,信息交流的“交换台”,技术推广的“农技校”,民情收集的“前哨所”,农民自娱自乐的“俱乐部”。

在文化中心户的对象选择上,我们坚持五个条件,即,一是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二是热心公益事业,家庭成员大多支持文化活动,三是居信相对集中,环境卫生,有活动场所,四是有较高的文化素养,邻里关系和睦,五是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办有商店或农家乐或是科科技示范户。同时结合我区农村的实际,我们制定了“三要三能”标准,即场所要固定、设施要配套、管理要规范,理论能宣传、科技能讲解、活动能组织。通过层层筛选,我们最后确定市级文化中心户5个,区级文化中心户30个,乡级中心户60个。市区级文化中心户均做到了“六有”,即有专用书柜和500册以上图书,有2种以上报纸,有电视机、影碟机,有活动场所,有3种以上的文化娱乐器材,有规章制度和借阅登记簿。

(二)方法创新,培植文化中心户的“支撑点”

一是输血性支援,齐抓共建。文化中心户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社会的大力支持和多方参与。我们采取“户主自投,政府推动,结对帮扶,自愿捐助”的办法,帮助文化中心户建书架、购图书、添活动器材。去年,我们组织市区级文明单位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全区30个文明单位为每个文化中心户赠送宜昌日报、三峡商报各一份,价值1万多元,在全区“三下乡”活动启动式上,为文化中心户赠送科技图书5000多册。伍家乡文体服务中心为文化中心户钟世柏赠送了价值达2000多元的唢呐、狮子等。同时,针对村级图书无人管理、流失严重、发挥作用不大的问题,提出了“村书户管”,即把村图书室藏书下放到文化中心集中管理和使用,全区16个村级图书室共下放书籍3万多册,极大地充实了文化中心户的文化设施。

二是造血性发展,增强后劲。只有不断增强文化中心户的自我造血功能,才能使农村文化建设得以“可持续发展”。共同村文化中心户陈发华在村委会的支持下,将学校附近的一排房子全部买断,建起了图书室、棋牌活动室、音像出租屋、餐馆等服务项目,在硬件设施上形成了一定规模,在为村民免费提供活动场所的同时,适当实行有偿服务,探索了一条以文养文、以商养文的路子。共升村农民钟世柏自筹资金2万多元,添置了狮子、龙灯、腰鼓、彩莲船等文体设施及服装、道具,网络了60多位文艺骨干,组建了花轿队、狮子队、安塞腰鼓队、唢呐队等,经常组织队伍到广场、社区、居民点演出,并应邀参加公司开业、大型节庆活动、各种会议的商业演出,实现劳务创收,去年一年,他带领民间文艺队共参加各种商业演出17场,创收达5万元。全区35个文化中心户中,每一个农户都有一到二个增收渠道,其中农家乐户4户,科技示范户25户,个体工商户6户。

三是奖励性扶持,以奖代补。对文化中心户开展活动进行监督管理,对活动经常开展、器材发挥作用较好的中心户实行以奖代补,奖励价值1000至1500元的文体器材,如乒乓球桌、书柜、图书等,扶持他们。今年我们还积极争取市委宣传部的支持,为市级文化中心户曾维松赠送家庭影院一套、彩电一台。目前全区文化中心户建设基本形成了以户主自投为主、社会多渠道资助为辅的格局,实现“一屋一室一场一台”,即每一个文化中心户建有图书屋、文化娱乐室、球场和戏台。

(三)活动创新,抓住农民需求的“兴奋点”

一是满足农民“求知”的需求,开展理论教育。把传统民俗的文化活动与现代文化活动结合起来,把宣传教育活动和文化艺术活动、娱乐活动、体育活动、科技活动结合起来,让更多更广泛的农民群众参与进来。这是我们开展文化中心户建设的主旨。以共升村钟世柏为代表的一批民间文艺队,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计划生育知识和婚育新风、法律法规等内容,编进三句半、渔鼓、快板、莲响唱词等传统文艺形式中,自编自演节目,深受群众喜欢。在农村税费改革中,火光村有几个农民开始思想不通,不配合村里的工作。村干部与“圣火之光俱乐部”的几个骨干党员联系,组织了一次文艺演出,把税费改革政策编进节目中,通过演出,使这一部分农民的思想豁然开朗,自觉地执行税费改革方案。

二是满足农民“求乐”的需求,弘扬先进文化。采取群众喜闻乐见、丰富多彩、行之有效的活动方式,不断创新农村文化活动内容,使农民群众经常“有戏看、有书看、有电影看、有活动”,把他们从牌桌上、赌场里、低级庸俗的活动中拉出来。我们选定的文体中心户多数都在当地具有一定威望和影响力的农户,他们贴近农户,了解农民疾苦,村民有什么家庭矛盾、邻里纠纷,都愿意找他们倾诉和调解。伍家乡联丰村中心户李声宏是该村老支书,退休后仍发挥余热,把村里的老年人组织起来建立了老年人健身队,以活动联系干部、加强干群之间、村民之间的联系和沟通,并自编唱词,宣传计划生育、土地管理等国策,主动调解村民纠纷,维护了一方稳定,弘扬了文明新风。去年,伍家乡共联村依托文化中心户,在全村开展了“五好”评选活动,在全村推出了50个“好媳妇、好公婆、好丈夫、好女婿、好妻子”,全村社会风气明显好转。

三是满足农民“求富”的需求,推广实用科技。在农村,农民盼望致富奔小康,渴求通过科技尽快改变面貌的愿望十分强烈,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引导文化中心户开展科技普及、文化教育、法律知识的培训及讲座,到田间地头咨询、定期发布科技信息、介绍致富经验,达到“学科学治愚、学技术致富、学马列治本、学法律治乱、学医学治病、学文化治愁”的目的。全区文化中心户中有24个户是科技示范户,他们现身说法,把科技致富的经验、最新科技信息介绍给邻里乡亲,帮助更多的群众找到了致富的门路。市文化中心户曾维松是一位有名的科技能人,他经常免费给农民传授科技方法,给农民配猪鱼饲料。共强村一农民借钱承包了一口鱼塘,由于不懂科学养殖,满塘的鱼生病了,急得望着鱼塘号啕大哭起来。曾维松得知情况后,立即赶到现场,分析病情,组织劳力给鱼治病,使一塘的鱼全部得救。近五年来曾维松共推广介绍科技信息6000多条,发展水产养殖1200多亩,为周边养殖户抢救生病成鱼,挽回经济损失近20万元。

(四)管理创新,打造文化中心户建设的“着力点”

其一、建立激励驱动机制。我们制定了文化中心户的考评标准和管理措施,通过层层评选考核,实行滚动管理,对文化活动经常组织开展的、三个作用成效明显的文化中心户除给了精神鼓励外,还进行适当的物质奖励,以推动文化中心户向纵深发展。

其二、建立利益保障机制。建立起合理的分配关系,使文化中心户和农民群众得到双赢,才能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真心实意地支持和参与到文化中心户的建设和活动中去。我们把完善文化中心户对象的利益保障机制作为一个重要环节来抓,积极创造条件,鼓励有文艺特长、有经营才能、有管理水平、有组织能力的中心户户主,采取“五个结合”的办法,即自娱自乐与劳务创收相结合、租书与卖书相结合、图书借阅与音像出租相结合、文化娱乐与体育健身相结合、有偿经营与无偿服务相结合,实行以文养文、以商养文,较好地保障了中心户户主的合理利益。

其三、建立规范管理机制。我们将规范化管理作为农村文化中心户建设的基础来抓,建立健全了目标管理制度、领导责任制度、文化活动考核奖惩制度和检查考评体系。坚持做到乡村有文化活动目标规划、有责任书、有活动安排、有大事记、有先进实绩榜。

大力培植农村文化中心户 构建农村文化建设新格局

近年来,XX区为繁荣农村文化、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着力培植发展农村文化中心户,使之成为农民群众自己的文化活动点。截止目前,全区共培植市区级农村文化中心户35户,在阵地建设和活动开展上逐步实现了阵地家庭化、队伍社会化、活动经常化、建设市场化。

(一)思路创新,找准农村文化建设的“着眼点”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飞速发展,农民的文化娱乐等精神生活的需求明显增强,出现了“求富、求知、求乐”这一综合性的特点。这可以说是新形势下农村文化需求带有根本性的变化,也是农民文化需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探索农村文化发展的新思路,就必须适应农民文化需求的变化,抓住农民“求富、求知、求乐”这一兴奋点,综合运用各种文化手段,为农村经济和农民群众科技致富服务,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需求。为此,我们按照“政府推动、以户为主、社会支持、多方参与”的思路,在农村建设文化中心户,把农村宣传文化阵地向农户辐射,使这些“文化中心户”成为知识传播的“大学校”,信息交流的“交换台”,技术推广的“农技校”,民情收集的“前哨所”,农民自娱自乐的“俱乐部”。

在文化中心户的对象选择上,我们坚持五个条件,即,一是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二是热心公益事业,家庭成员大多支持文化活动,三是居信相对集中,环境卫生,有活动场所,四是有较高的文化素养,邻里关系和睦,五是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办有商店或农家乐或是科科技示范户。同时结合我区农村的实际,我们制定了“三要三能”标准,即场所要固定、设施要配套、管理要规范,理论能宣传、科技能讲解、活动能组织。通过层层筛选,我们最后确定市级文化中心户5个,区级文化中心户30个,乡级中心户60个。市区级文化中心户均做到了“六有”,即有专用书柜和500册以上图书,有2种以上报纸,有电视机、影碟机,有活动场所,有3种以上的文化娱乐器材,有规章制度和借阅登记簿。

(二)方法创新,培植文化中心户的“支撑点”

一是输血性支援,齐抓共建。文化中心户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社会的大力支持和多方参与。我们采取“户主自投,政府推动,结对帮扶,自愿捐助”的办法,帮助文化中心户建书架、购图书、添活动器材。去年,我们组织市区级文明单位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全区30个文明单位为每个文化中心户赠送宜昌日报、三峡商报各一份,价值1万多元,在全区“三下乡”活动启动式上,为文化中心户赠送科技图书5000多册。伍家乡文体服务中心为文化中心户钟世柏赠送了价值达2000多元的唢呐、狮子等。同时,针对村级图书无人管理、流失严重、发挥作用不大的问题,提出了“村书户管”,即把村图书室藏书下放到文化中心集中管理和使用,全区16个村级图书室共下放书籍3万多册,极大地充实了文化中心户的文化设施。

二是造血性发展,增强后劲。只有不断增强文化中心户的自我造血功能,才能使农村文化建设得以“可持续发展”。共同村文化中心户陈发华在村委会的支持下,将学校附近的一排房子全部买断,建起了图书室、棋牌活动室、音像出租屋、餐馆等服务项目,在硬件设施上形成了一定规模,在为村民免费提供活动场所的同时,适当实行有偿服务,探索了一条以文养文、以商养文的路子。共升村农民钟世柏自筹资金2万多元,添置了狮子、龙灯、腰鼓、彩莲船等文体设施及服装、道具,网络了60多位文艺骨干,组建了花轿队、狮子队、安塞腰鼓队、唢呐队等,经常组织队伍到广场、社区、居民点演出,并应邀参加公司开业、大型节庆活动、各种会议的商业演出,实现劳务创收,去年一年,他带领民间文艺队共参加各种商业演出17场,创收达5万元。全区35个文化中心户中,每一个农户都有一到二个增收渠道,其中农家乐户4户,科技示范户25户,个体工商户6户。

三是奖励性扶持,以奖代补。对文化中心户开展活动进行监督管理,对活动经常开展、器材发挥作用较好的中心户实行以奖代补,奖励价值1000至1500元的文体器材,如乒乓球桌、书柜、图书等,扶持他们。今年我们还积极争取市委宣传部的支持,为市级文化中心户曾维松赠送家庭影院一套、彩电一台。目前全区文化中心户建设基本形成了以户主自投为主、社会多渠道资助为辅的格局,实现“一屋一室一场一台”,即每一个文化中心户建有图书屋、文化娱乐室、球场和戏台。

(三)活动创新,抓住农民需求的“兴奋点”

一是满足农民“求知”的需求,开展理论教育。把传统民俗的文化活动与现代文化活动结合起来,把宣传教育活动和文化艺术活动、娱乐活动、体育活动、科技活动结合起来,让更多更广泛的农民群众参与进来。这是我们开展文化中心户建设的主旨。以共升村钟世柏为代表的一批民间文艺队,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计划生育知识和婚育新风、法律法规等内容,编进三句半、渔鼓、快板、莲响唱词等传统文艺形式中,自编自演节目,深受群众喜欢。在农村税费改革中,火光村有几个农民开始思想不通,不配合村里的工作。村干部与“圣火之光俱乐部”的几个骨干党员联系,组织了一次文艺演出,把税费改革政策编进节目中,通过演出,使这一部分农民的思想豁然开朗,自觉地执行税费改革方案。

二是满足农民“求乐”的需求,弘扬先进文化。采取群众喜闻乐见、丰富多彩、行之有效的活动方式,不断创新农村文化活动内容,使农民群众经常“有戏看、有书看、有电影看、有活动”,把他们从牌桌上、赌场里、低级庸俗的活动中拉出来。我们选定的文体中心户多数都在当地具有一定威望和影响力的农户,他们贴近农户,了解农民疾苦,村民有什么家庭矛盾、邻里纠纷,都愿意找他们倾诉和调解。伍家乡联丰村中心户李声宏是该村老支书,退休后仍发挥余热,把村里的老年人组织起来建立了老年人健身队,以活动联系干部、加强干群之间、村民之间的联系和沟通,并自编唱词,宣传计划生育、土地管理等国策,主动调解村民纠纷,维护了一方稳定,弘扬了文明新风。去年,伍家乡共联村依托文化中心户,在全村开展了“五好”评选活动,在全村推出了50个“好媳妇、好公婆、好丈夫、好女婿、好妻子”,全村社会风气明显好转。

三是满足农民“求富”的需求,推广实用科技。在农村,农民盼望致富奔小康,渴求通过科技尽快改变面貌的愿望十分强烈,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引导文化中心户开展科技普及、文化教育、法律知识的培训及讲座,到田间地头咨询、定期发布科技信息、介绍致富经验,达到“学科学治愚、学技术致富、学马列治本、学法律治乱、学医学治病、学文化治愁”的目的。全区文化中心户中有24个户是科技示范户,他们现身说法,把科技致富的经验、最新科技信息介绍给邻里乡亲,帮助更多的群众找到了致富的门路。市文化中心户曾维松是一位有名的科技能人,他经常免费给农民传授科技方法,给农民配猪鱼饲料。共强村一农民借钱承包了一口鱼塘,由于不懂科学养殖,满塘的鱼生病了,急得望着鱼塘号啕大哭起来。曾维松得知情况后,立即赶到现场,分析病情,组织劳力给鱼治病,使一塘的鱼全部得救。近五年来曾维松共推广介绍科技信息6000多条,发展水产养殖1200多亩,为周边养殖户抢救生病成鱼,挽回经济损失近20万元。

(四)管理创新,打造文化中心户建设的“着力点”

其一、建立激励驱动机制。我们制定了文化中心户的考评标准和管理措施,通过层层评选考核,实行滚动管理,对文化活动经常组织开展的、三个作用成效明显的文化中心户除给了精神鼓励外,还进行适当的物质奖励,以推动文化中心户向纵深发展。

其二、建立利益保障机制。建立起合理的分配关系,使文化中心户和农民群众得到双赢,才能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真心实意地支持和参与到文化中心户的建设和活动中去。我们把完善文化中心户对象的利益保障机制作为一个重要环节来抓,积极创造条件,鼓励有文艺特长、有经营才能、有管理水平、有组织能力的中心户户主,采取“五个结合”的办法,即自娱自乐与劳务创收相结合、租书与卖书相结合、图书借阅与音像出租相结合、文化娱乐与体育健身相结合、有偿经营与无偿服务相结合,实行以文养文、以商养文,较好地保障了中心户户主的合理利益。

其三、建立规范管理机制。我们将规范化管理作为农村文化中心户建设的基础来抓,建立健全了目标管理制度、领导责任制度、文化活动考核奖惩制度和检查考评体系。坚持做到乡村有文化活动目标规划、有责任书、有活动安排、有大事记、有先进实绩榜。


相关内容

  • 交通局农村公路建设管理经验材料
  • 2011年,我区农村公路建设按照全市交通工作会议精神,狠抓落实,一方面加大建设力度,另一方面积极探索通村油路建设管理,取得了明显成效.我区共有14个乡镇,8个街道办事处,247个行政村,21个居民委员会,全区人口总数为53.9万人,农村公路总里程1154.3公里,其中县级公路232.7公里,乡村公路 ...

  • 全州社区消防建设暨农村消防工作经验交流材料
  • 各位领导.同志们: 天城是红河州的北大门,辖区总面积4004平方公里,距省会昆明143公里,昆河公路纵贯腹地93公里,滇越铁路沿西境跨越78公里,具有良好的区位和交通优势.全县共辖3乡10镇,129个村委会,1073个村民小组.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用火.用电.用气 ...

  • 乡镇妇联工作汇报材料
  • xxx镇"双学双比"工作汇报材料 我镇"双学双比"工作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农业"双增"目标,明确工作思路,加强网络建设,强化科技培训,拓宽服务领域,注重示范带路,带领广大妇女学文化.学技术.比成绩.比贡献,组织引导广大农村妇 ...

  • 农村公路建设经验材料:市人民政府开拓进取负重奋进 推动农村公路改造跨越式发展
  • 去年以来,我们紧紧抓住国家加快农村公路建设这一历史性机遇,立足本市农村公路改造任务重.困难大的实际,开拓进取,负重奋进,在全市组织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农村公路改造攻坚战,全市新修农村油路2117公里,其中列入省补项目30个,总里程1776公里.改造老油路88公里,新建大桥2座.中桥1座,总投资1 ...

  • 农村党建工作经验交流材料
  • 农村党员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直接关系到广大农村的发展和稳定.××县适应新的形势,采取"比"."学"."赶"."帮"四大举措,多途径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取得了较好效果. 一."比&qu ...

  • 全市新农村示范片建设经验交流材料
  • 古蔺县新农村示范片建设成片推进 发言材料 古蔺县人民政府 (2010年8月13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 按照会议的安排,我就古蔺县市级新农村示范片建设工作,向大会作做如下汇报,不当之处,恳请批评指正. 一.我县新农村建设基本情况 我县共有两片市级新农村示范片.其中,一类示范片一片:即大寨-箭竹以烤烟为 ...

  • 2010农村挂职锻炼个人工作总结
  • 2010年5月19日,我非常荣幸满怀信心、心潮澎湃地来到了xx镇xx村,开始了为期半年的基层实践锻炼生活。在这期间,我及时转变角色,积极与村干部群众交朋友,很好地融入到了这个大家庭中。村书记及其他村干部都给了我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帮助,所以我很快就适应了这里的工作和生活。我时刻保持一种谦虚的态度,努力工 ...

  •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经验交流材料
  • 加快转移农村劳动力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经验交流材料 -年8月25日 加快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新形势下实施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迫切要求,是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的重要举措,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我县坚持"富裕农民,首先要减少农民"的指导思想, ...

  • 农村学校寄宿制经验交流材料
  • 一.高标准推进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 近年来,*市教育局在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思想指导下,合理调整城乡教育布局,大力发展农村寄宿制学校,努力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化.标准化.规范化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年市政府出台"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标准",并投资3.2亿元重点在每个乡镇建设1所高标准寄宿 ...

  • 乡镇新农村建设经验材料
  • 今年以来,***乡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指导和大力支持下,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以建设富裕.整洁.文明的新家园为目标,强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并取得了显著成效.2010年5月,区政府在我乡召开了全区镇容村貌整治工作现场推进会,充分肯定了我们新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