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泊中的社稷情怀--[杜甫诗三首]整体教学设计

263.net创意无限/yui.s@

漂泊中的社稷情怀

———《杜甫诗三首》整体教学设计

■张孟光

【设计思想】

高中语文课标强调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审美育人功能,让学生在受到优秀文化熏陶的同时,能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加深对个人与家国、个人与社会的思考和认识。课标还强调要注重对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和有个性地发展自己。因此,通过对三维目标的融会整合,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语文学习的效率,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人教版高中课标教材必修3第五课《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其三)》《登(《秋兴八首(其一)》高》),都是杜甫在“安史之乱”后,于公元765年离开成都草堂举家东迁,在漂往湘、鄂途中,滞留在夔州时(766-767年)写下的作品。这三首诗有一些共同点:1.都反映了杜甫的漂泊生活;2.都写于秋天;3.都表达了思念家国之情;4.诗风都显得沉郁顿挫。抓住这四点来进行“整合”教学,既能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培养学生学习诗歌多方面的能力,又能很好地突出新课程理念,切实提高学习语文的效率。

【教学目标】

杜甫诗三首》中所寓含的漂泊情怀。1.理解《

2.联系杜甫的生平经历,朗读品味三首诗歌,着重理解诗中蕴含的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感。

杜甫诗三首》3.背诵《,并品味杜诗的整体风格———沉郁顿挫。

【教学方法】朗读法、整合法、概括分析法、合作探究法等。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流程】一、课文导入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生活在致君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从小便立下了“

的伟大的政治抱负。为了实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现这一抱负,他35岁以前都在读书游历,开阔眼界,可以说作了充足的准备。然而,杜甫在长安呆了十年也只不过做了个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相当于仓库管理员)。不久“安史之乱”爆发了,杜甫从此开始了长达十五年的漂泊生涯,他先后辗转西南各地,后来又举家东迁,在从成都漂往湖湘一带时,中途在夔州滞留了两年。经历过多次漂泊后流寓到夔州的杜甫,生活状况和精神状态怎样?他当初的政治理想动摇了吗?此时的杜甫每天想的是什么?让我们通过《杜甫诗三首》,去体味诗人的情怀吧。

二、朗读诗歌,初步感悟诗意

铺垫:课前要求学生早自习认真预习三首诗歌,注意字音,翻译文章,疏通文意。

1.学生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清节奏,读

出语气)。

节奏、语2.学生听诗歌朗读磁带(纠正字音、

气方面的朗读错误)。

3.全班学生朗读诗歌;思考导语提出的问题。

三、再读诗歌,整体感悟诗歌的共同特点铺垫:学生自由朗读,小组讨论,自由发表感悟。设问:读了这三首诗歌,你能发现它们有哪些共同特点?

学生讨论后明确:

1.都写于流寓夔州的漂泊时期;

三首直接写秋);2.都是写于秋天(一、

3.都反映了杜甫的思家念国之情;4.诗风都显得沉郁顿挫。

教师点拨:作诗一首,概括杜甫漂泊中的情

怀,引发学生思考。

流寓到夔州,独思在深秋。家国身世恨,都入漂泊中。

备课・设计

中学语文教学2008.9

四、重点分析杜甫的漂泊情怀

1.思考:流寓夔州的杜甫是什么样的生活状况和精神状态呢?

提示:抓住诗歌关键词句分析。学生朗读思考,小组讨论后明确:(1)《秋兴八首(其一)》孤独(孤舟)

悲伤(泪)

焦急(催、急)怨恨(分明怨恨曲

(2)《咏怀古迹(其三)》凄凉(独留青冢向黄昏)中论)

登高》(3)《漂泊(常作客)颓失意(潦倒)

孤独(独登台)

穷愁多病(百年多病;艰难苦恨繁霜鬓)

3.总括三首诗的诗旨:从杜甫三首诗歌,可以看

出流寓夔州的杜甫怎样的情怀?(用一句话概括)

学生小组讨论,整合三首诗歌的共同主旨。点拨:三首诗歌都写出了杜甫在漂泊的时侯所抒发的羁旅的愁思、家国的忧伤和对身世的感慨,诗风沉郁厚重,悲凉凄清。

五、探究

你怎样理解杜甫这位伟大的漂泊者社稷情怀?

提示:1.联系杜甫的生平经历;2.联系杜甫的杜甫诗三首》。思想;3.联系《

投影显示:杜甫的生平经历以及杜甫当时所处的唐代社会背景(帮助学生理解)。

学生思考、小组探究后明确:

“安史之乱”使强大的唐帝国由盛转衰,使广大人民陷入动乱之中,杜甫也由一个朝廷小官跌入普通逃难者之列。这期间,杜甫亲眼看到饿殍载道的惨相,亲身经历了妻离子亡的痛楚,和人民一起共同承受了这场灾难。灾难使杜甫变得更加坚强,使他与人民的感情更加亲近,对祖国的挚爱更加强烈,思想也更加成熟。在漂泊中,即使孤独寂寞、穷愁多病,壮志难酬,也始终没有动摇他的伟大的政治抱负,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始终没有忘记家国天下,始终没有忘记血肉相连的黎民百姓。漂泊中的社稷情怀,足以说明杜甫是一个真正的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

六、延伸拓展

阅读下列杜甫作于成都草堂时(公元759-

2.概括与分析:试用一句话概括每首诗的主

旨并加以分析。

概括要求:1.每句话只用七个字;2.要把诗题带进去。

把学生分成三个小组,每个小组概括分析一首诗歌。

学生朗读思考,小组讨论后明确:(1)《秋兴八首(其一)》主旨:秋兴触景思故园。

点拨:引导学生围绕“思”字分析景物描写对表现诗歌主旨的作用。

意象:玉露,枫树林,波浪,风云。特征:凄凉,衰败,动荡,阴沉。意境:悲愁,萧森。

衰败的唐代社会。作用:象征当时动荡、(2)《咏怀古迹(其三)》诗旨:咏怀古迹怨朝廷。

点拨:引导学生围绕“怨”字来分析“借古讽今”的手法对表现诗歌主旨的作用。

借古:记叙昭君一生的悲剧:(1)对比:去(朔漠)

留(青冢);(2)对比:生(不识春风面)

765年)的两首诗歌,然后思考杜甫暂居在成都草

堂时心中有什么“梦想”?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学生讨论后明确:

在兵荒马乱的岁月里,在成都的浣花溪畔,饱经忧患的诗人在朋友的资助下暂时有了一个安稳的家。其间,他写了大量的写景抒情的诗歌,诗风清新质朴、优美从容。诗人在这两首诗中描绘了大自然的自由和美丽,尽情倾吐了对理想人居环境的由衷渴望。草堂是杜甫梦想的寓所,寄寓

(魂归)。

抒怀:抒发诗人一生漂泊、功业无成的感慨。(3)《登高》

诗旨:重阳登高忧家国。

点拨:引导学生围绕“忧”字来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

意象:秋风,天空,猿猴,飞鸟,落木,长江。特征:萧瑟,动荡。

作用:既象征当时的社会状况,也烘托出诗人孤苦悲伤、时光易逝、壮志难酬、忧国忧民之情。

备课・设计

263.net咬文嚼字/yui.s@

《蒲柳人家》几处时间和人物问题

■王佳伟

最近翻阅人教版《语文》教科书九年级下册(2003年12月第1版,2007年11月第7次印刷)。发现其中《蒲柳人家》一文有多处注释内容值得商榷。

冀东事变”发生在何时?1.“

殷汝耕”的注释中提到冀东事变:第42页对“

“冀1935年1月,在日本帝国主义指使下,制造‘东事变’,成立‘冀东防共自治政府’。”

“冀东事变”是发生在1935年1月吗?人民出版社《毛泽东选集》第一卷“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一文中提到“冀东事变”,并在该文后面附有注释:

一九三五年十一月二十五日,日本帝国主义嗾使国民党河北省政府滦榆、蓟密两区行政督察专员殷汝耕在通县成立傀儡政权,名为“冀东防共自治委员会”(一个月后改称“冀东防共自治政府”),使当时河北省东部二十二个县脱离了中国政府的管辖。这就是“冀东事变”。

《辞海》对“华北事变”的注释中也写到“冀东防共自治委员会”成立于1935年11月。所以“冀东事变”应发生在1935年11月才对。

满洲国”哪一年成立?2.“

第42页“小宣统的满洲国”的注释为:“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东北三省后建立的傀儡政权。”“满洲国”是1931年建立的吗?打开《辞海》第满洲国”: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中1170页即可得知,“

国东北后制造的傀儡政权。1932年3月9日在长春成立,扶清废帝溥仪为“执政”,年号“大同”。

蒙疆政府”中的“德王”是谁?3.“

第42页“德王的蒙疆政府”的注释为:“即蒙疆联合自治政府,是日本帝国主义指使我国蒙古族上层反动分子组成的傀儡政权。德王,即德穆楚克栋普鲁,是伪蒙疆联合自治政府主席。”

其实,这里的“德王”应为德穆楚克栋鲁普,注释中将该人名的最后两个字弄颠倒了。(可参见本文第4条)(本文编者注:上海辞书出版社《辞海》德王”条,为“德穆楚克栋2002年1月第一版有“鲁普”)

那一年”不可能是1936年。4.“

第29页有“那一年是1936年”,然而在第42页该文也有写“又在口外立了个德王的蒙疆政府”,并在文下注释“德王的蒙疆政府,即蒙疆联合自治政府”。

了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心愿。可见,无论在漂泊中,还是在安定时,“天下安定,黎民安居”始终是杜甫追求的梦想。

七、背诗与总结

学生再次品味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当堂背诵《杜甫诗三首》。

总结:“自古逢秋悲寂寥”,杜甫三首诗歌,不但悲自然之秋,更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这位伟大的漂泊者的社稷情怀将永远感动着每一个后来的中国人!

八、课后思考探究

学生课后搜集杜甫忧国忧民的诗句并诵读,进一步加深对杜甫忧国忧民思想的理解。

(湖南省资兴市立中学

辞海》蒙“那一年”是1936年吗?查《1974页“疆联合自治政府”: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唆使中国蒙古族上层反动分子组织的傀儡政权。初以归绥(今呼和浩特)、张家口、大同三地为中心,成立了蒙古联盟自治政府、察南自治政府、晋北自治政府等伪政权。1937年11月22日在张家口设立蒙疆联合委员会,作为三个伪政权的统一指导机关。1939年9月1日日本帝国主义将蒙古、察南、晋北三个伪政权合并为蒙疆联合自治政府。蒙奸德穆楚克栋鲁普(简称德王)任主席。1945年8月随着抗日战争的胜利而覆灭。

既然“蒙疆联合自治政府”是1939年才成立的,那1936年又何来“德王的蒙疆政府”?

(广东省东莞市东城区佳华学校

423400)

备课・设计

511700)

263.net创意无限/yui.s@

漂泊中的社稷情怀

———《杜甫诗三首》整体教学设计

■张孟光

【设计思想】

高中语文课标强调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审美育人功能,让学生在受到优秀文化熏陶的同时,能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加深对个人与家国、个人与社会的思考和认识。课标还强调要注重对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和有个性地发展自己。因此,通过对三维目标的融会整合,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语文学习的效率,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人教版高中课标教材必修3第五课《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其三)》《登(《秋兴八首(其一)》高》),都是杜甫在“安史之乱”后,于公元765年离开成都草堂举家东迁,在漂往湘、鄂途中,滞留在夔州时(766-767年)写下的作品。这三首诗有一些共同点:1.都反映了杜甫的漂泊生活;2.都写于秋天;3.都表达了思念家国之情;4.诗风都显得沉郁顿挫。抓住这四点来进行“整合”教学,既能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培养学生学习诗歌多方面的能力,又能很好地突出新课程理念,切实提高学习语文的效率。

【教学目标】

杜甫诗三首》中所寓含的漂泊情怀。1.理解《

2.联系杜甫的生平经历,朗读品味三首诗歌,着重理解诗中蕴含的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感。

杜甫诗三首》3.背诵《,并品味杜诗的整体风格———沉郁顿挫。

【教学方法】朗读法、整合法、概括分析法、合作探究法等。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流程】一、课文导入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生活在致君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从小便立下了“

的伟大的政治抱负。为了实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现这一抱负,他35岁以前都在读书游历,开阔眼界,可以说作了充足的准备。然而,杜甫在长安呆了十年也只不过做了个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相当于仓库管理员)。不久“安史之乱”爆发了,杜甫从此开始了长达十五年的漂泊生涯,他先后辗转西南各地,后来又举家东迁,在从成都漂往湖湘一带时,中途在夔州滞留了两年。经历过多次漂泊后流寓到夔州的杜甫,生活状况和精神状态怎样?他当初的政治理想动摇了吗?此时的杜甫每天想的是什么?让我们通过《杜甫诗三首》,去体味诗人的情怀吧。

二、朗读诗歌,初步感悟诗意

铺垫:课前要求学生早自习认真预习三首诗歌,注意字音,翻译文章,疏通文意。

1.学生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清节奏,读

出语气)。

节奏、语2.学生听诗歌朗读磁带(纠正字音、

气方面的朗读错误)。

3.全班学生朗读诗歌;思考导语提出的问题。

三、再读诗歌,整体感悟诗歌的共同特点铺垫:学生自由朗读,小组讨论,自由发表感悟。设问:读了这三首诗歌,你能发现它们有哪些共同特点?

学生讨论后明确:

1.都写于流寓夔州的漂泊时期;

三首直接写秋);2.都是写于秋天(一、

3.都反映了杜甫的思家念国之情;4.诗风都显得沉郁顿挫。

教师点拨:作诗一首,概括杜甫漂泊中的情

怀,引发学生思考。

流寓到夔州,独思在深秋。家国身世恨,都入漂泊中。

备课・设计

中学语文教学2008.9

四、重点分析杜甫的漂泊情怀

1.思考:流寓夔州的杜甫是什么样的生活状况和精神状态呢?

提示:抓住诗歌关键词句分析。学生朗读思考,小组讨论后明确:(1)《秋兴八首(其一)》孤独(孤舟)

悲伤(泪)

焦急(催、急)怨恨(分明怨恨曲

(2)《咏怀古迹(其三)》凄凉(独留青冢向黄昏)中论)

登高》(3)《漂泊(常作客)颓失意(潦倒)

孤独(独登台)

穷愁多病(百年多病;艰难苦恨繁霜鬓)

3.总括三首诗的诗旨:从杜甫三首诗歌,可以看

出流寓夔州的杜甫怎样的情怀?(用一句话概括)

学生小组讨论,整合三首诗歌的共同主旨。点拨:三首诗歌都写出了杜甫在漂泊的时侯所抒发的羁旅的愁思、家国的忧伤和对身世的感慨,诗风沉郁厚重,悲凉凄清。

五、探究

你怎样理解杜甫这位伟大的漂泊者社稷情怀?

提示:1.联系杜甫的生平经历;2.联系杜甫的杜甫诗三首》。思想;3.联系《

投影显示:杜甫的生平经历以及杜甫当时所处的唐代社会背景(帮助学生理解)。

学生思考、小组探究后明确:

“安史之乱”使强大的唐帝国由盛转衰,使广大人民陷入动乱之中,杜甫也由一个朝廷小官跌入普通逃难者之列。这期间,杜甫亲眼看到饿殍载道的惨相,亲身经历了妻离子亡的痛楚,和人民一起共同承受了这场灾难。灾难使杜甫变得更加坚强,使他与人民的感情更加亲近,对祖国的挚爱更加强烈,思想也更加成熟。在漂泊中,即使孤独寂寞、穷愁多病,壮志难酬,也始终没有动摇他的伟大的政治抱负,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始终没有忘记家国天下,始终没有忘记血肉相连的黎民百姓。漂泊中的社稷情怀,足以说明杜甫是一个真正的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

六、延伸拓展

阅读下列杜甫作于成都草堂时(公元759-

2.概括与分析:试用一句话概括每首诗的主

旨并加以分析。

概括要求:1.每句话只用七个字;2.要把诗题带进去。

把学生分成三个小组,每个小组概括分析一首诗歌。

学生朗读思考,小组讨论后明确:(1)《秋兴八首(其一)》主旨:秋兴触景思故园。

点拨:引导学生围绕“思”字分析景物描写对表现诗歌主旨的作用。

意象:玉露,枫树林,波浪,风云。特征:凄凉,衰败,动荡,阴沉。意境:悲愁,萧森。

衰败的唐代社会。作用:象征当时动荡、(2)《咏怀古迹(其三)》诗旨:咏怀古迹怨朝廷。

点拨:引导学生围绕“怨”字来分析“借古讽今”的手法对表现诗歌主旨的作用。

借古:记叙昭君一生的悲剧:(1)对比:去(朔漠)

留(青冢);(2)对比:生(不识春风面)

765年)的两首诗歌,然后思考杜甫暂居在成都草

堂时心中有什么“梦想”?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学生讨论后明确:

在兵荒马乱的岁月里,在成都的浣花溪畔,饱经忧患的诗人在朋友的资助下暂时有了一个安稳的家。其间,他写了大量的写景抒情的诗歌,诗风清新质朴、优美从容。诗人在这两首诗中描绘了大自然的自由和美丽,尽情倾吐了对理想人居环境的由衷渴望。草堂是杜甫梦想的寓所,寄寓

(魂归)。

抒怀:抒发诗人一生漂泊、功业无成的感慨。(3)《登高》

诗旨:重阳登高忧家国。

点拨:引导学生围绕“忧”字来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

意象:秋风,天空,猿猴,飞鸟,落木,长江。特征:萧瑟,动荡。

作用:既象征当时的社会状况,也烘托出诗人孤苦悲伤、时光易逝、壮志难酬、忧国忧民之情。

备课・设计

263.net咬文嚼字/yui.s@

《蒲柳人家》几处时间和人物问题

■王佳伟

最近翻阅人教版《语文》教科书九年级下册(2003年12月第1版,2007年11月第7次印刷)。发现其中《蒲柳人家》一文有多处注释内容值得商榷。

冀东事变”发生在何时?1.“

殷汝耕”的注释中提到冀东事变:第42页对“

“冀1935年1月,在日本帝国主义指使下,制造‘东事变’,成立‘冀东防共自治政府’。”

“冀东事变”是发生在1935年1月吗?人民出版社《毛泽东选集》第一卷“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一文中提到“冀东事变”,并在该文后面附有注释:

一九三五年十一月二十五日,日本帝国主义嗾使国民党河北省政府滦榆、蓟密两区行政督察专员殷汝耕在通县成立傀儡政权,名为“冀东防共自治委员会”(一个月后改称“冀东防共自治政府”),使当时河北省东部二十二个县脱离了中国政府的管辖。这就是“冀东事变”。

《辞海》对“华北事变”的注释中也写到“冀东防共自治委员会”成立于1935年11月。所以“冀东事变”应发生在1935年11月才对。

满洲国”哪一年成立?2.“

第42页“小宣统的满洲国”的注释为:“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东北三省后建立的傀儡政权。”“满洲国”是1931年建立的吗?打开《辞海》第满洲国”: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中1170页即可得知,“

国东北后制造的傀儡政权。1932年3月9日在长春成立,扶清废帝溥仪为“执政”,年号“大同”。

蒙疆政府”中的“德王”是谁?3.“

第42页“德王的蒙疆政府”的注释为:“即蒙疆联合自治政府,是日本帝国主义指使我国蒙古族上层反动分子组成的傀儡政权。德王,即德穆楚克栋普鲁,是伪蒙疆联合自治政府主席。”

其实,这里的“德王”应为德穆楚克栋鲁普,注释中将该人名的最后两个字弄颠倒了。(可参见本文第4条)(本文编者注:上海辞书出版社《辞海》德王”条,为“德穆楚克栋2002年1月第一版有“鲁普”)

那一年”不可能是1936年。4.“

第29页有“那一年是1936年”,然而在第42页该文也有写“又在口外立了个德王的蒙疆政府”,并在文下注释“德王的蒙疆政府,即蒙疆联合自治政府”。

了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心愿。可见,无论在漂泊中,还是在安定时,“天下安定,黎民安居”始终是杜甫追求的梦想。

七、背诗与总结

学生再次品味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当堂背诵《杜甫诗三首》。

总结:“自古逢秋悲寂寥”,杜甫三首诗歌,不但悲自然之秋,更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这位伟大的漂泊者的社稷情怀将永远感动着每一个后来的中国人!

八、课后思考探究

学生课后搜集杜甫忧国忧民的诗句并诵读,进一步加深对杜甫忧国忧民思想的理解。

(湖南省资兴市立中学

辞海》蒙“那一年”是1936年吗?查《1974页“疆联合自治政府”: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唆使中国蒙古族上层反动分子组织的傀儡政权。初以归绥(今呼和浩特)、张家口、大同三地为中心,成立了蒙古联盟自治政府、察南自治政府、晋北自治政府等伪政权。1937年11月22日在张家口设立蒙疆联合委员会,作为三个伪政权的统一指导机关。1939年9月1日日本帝国主义将蒙古、察南、晋北三个伪政权合并为蒙疆联合自治政府。蒙奸德穆楚克栋鲁普(简称德王)任主席。1945年8月随着抗日战争的胜利而覆灭。

既然“蒙疆联合自治政府”是1939年才成立的,那1936年又何来“德王的蒙疆政府”?

(广东省东莞市东城区佳华学校

423400)

备课・设计

511700)


相关内容

  • 老病孤舟社稷心(诗词赏鉴)
  • --杜甫<登岳阳楼记>赏析 周笃文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5年08月25日   第 07 版)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这首被誉为盛唐五律第一的诗,作于大历三年(公元768年)的冬日.这 ...

  •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单元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1.目标的设定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八个字既是诗歌欣赏的目标,也是诗歌形象鉴赏的方法之一,是考纲"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这一能力要求在课内的具体再现,也是必修课诗歌鉴赏的延 ...

  • 家国情怀 释义
  • 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 在中国,说不完道不尽的,正是家国情怀.史书万卷,字里行间都是"家国"二字.无论社会变迁沧海桑田,不管乡野小农高官巨贾,人皆知"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的规则,都遵循"敬天法祖重社稷"的古训. "家是最小国,国是 ...

  • 高中语文2.5[杜甫诗三首]说课稿新人教版必修3
  • 5.<杜甫诗三首>说课稿 各位同仁,大家好!今天我给大家介绍人教版高一必修三第二单元--<杜甫诗三首>的教学设计.本课三首诗都是诗圣杜甫晚年漂泊西南天地间,借山川风物表达自己人生感慨的诗作.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人生理想化为泡影,国家动荡,半生潦倒,晚境更惨.悲从中来,&l ...

  • 杜甫诗三首答案
  • <蜀相>导学案答案 学习目标: 杜甫对"蜀相"诸葛亮的仰慕和惋惜之情,了解杜甫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精神 学习重难点: 1.诗歌颔联所表现的意境,"空"."自"两字的作用 2.诗中有关蜀相的典故:诗歌的尾联 学习时数:一课时 学习内 ...

  • 杜甫"眼泪"诗作的情感意蕴探析
  • 杜甫"眼泪"诗作的情感意蕴探析 摘 要:杜甫是"诗圣",也是"情圣",其诗作总是饱含着个人稠密的情感.这种情感既有对国家社稷的关怀,也有对大众的担忧,既有儿女情长的真性情,也有胸襟千古的英豪志.而这些意蕴在他所作有关眼泪的诗作中体现的酣畅淋 ...

  • 杜甫的诗歌有哪些特点
  • 杜甫的诗歌有哪些特点 百度知道 > 文化/艺术 2011-2-12 杜甫在艺术上取得具有开创性的巨大成就,为了更好地说明杜诗的艺术成就,我们把杜诗大致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两类来讲. 一.杜甫的叙事诗 杜甫的诗,被后人称为"诗史".晚唐孟棨<本事诗·高逸第三 >说: ...

  • 6.[登岳阳楼]教案
  • 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6课:<登岳阳楼>(1课时) 课前预习: 1.有关岳阳楼或洞庭湖的诗词对联你知道那些呢?你最喜欢你最喜欢哪一首?说说你的理解. 2.对于杜甫你又了解多少呢?最喜欢他的哪些诗歌?收集有关杜甫及其诗歌的有关信息. 相关课程标准: "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显文言文, ...

  • 杜甫后期诗歌的漂泊意识分析
  • 摘要:漂泊意识是杜甫后期诗歌一条重要的情感主线.本文将从诗人的漂泊行踪.漂泊意识的语词表达.对漂泊苦难的直接面对以及强烈的现实生存关怀等方面进行论述,由此反映诗人浓烈的漂泊意识和真实的生命情怀. 关键词:杜甫:后期诗歌:漂泊意识 中图分类号:I20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