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忆笔下的旧上海

王安忆笔下的旧上海

又是旧上海。王安忆说,上海是一个大的舞台,那儿上演着许多故事,这些故事我还没有写完。从《长恨歌》到《妹头》,到一系列有关的散文随笔,再到长篇《富萍》,王安忆在纸上营建了一个旧上海。

《富萍》是继刚刚荣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的《长恨歌》之后的新作,讲述的是上海中层和底层的人们如何汇入上海,又如何在这座城市表像的浮华下聚集起来的故事。王安忆写的并非是富萍的故事,而是这座城市的故事。人,只是城市的景而已。敏锐的观察力和敏捷的才思使得她的笔力可以渗透到场景之中的任何细微之处。写一条弄堂,她能从位于石库门、新东区和旧西区弄堂的形形种种,写到弄堂前门后窗阳台晒台的结构功用以及屋顶弄底路面的感性特征,及至弄堂房顶老虎天窗精雕细琢的窗扇、细工细排的屋瓦,再到晒台矮墙上脱落的水泥,外露的锈红色的砖以及山墙上的裂缝,裂缝里倒长的绿色的草„„当然,这不仅仅是描写,许多丰富的内涵蕴涵其中,让我在之后的种种故事中隐约地看到它们,并逐渐丰盈起来。这是我所喜欢的。

《富萍》中的人是个特殊的群体。这里的她们已经承袭了上海昔日的繁华和完整,却也摆脱不了偶然显露出来的乡音和不属于这个城市的某些举动。王安忆正是要描写这样一个群体,就如她早些常写的知青题材的文章一样,这个群体是她所熟悉的。六四、六五年的上海对她来说,是有感性经验的。

整本书的每一章看似不经意地错开,却最终发现故事在慢慢推进。这是《富萍》的特点,表面风平浪静,可平静流淌的生活表面下面,暗流涌动。这大概也是王安忆的特点,这一系列小说中,我读到的是内在的舒缓和从容。叙述者不是强迫人物去经历一次虚拟的冒险,或者硬要无中生有地创造出某种新的可能性。不,不是这样,叙述回归到平常的状态,它不需要刻意表现自己,突出自己的存在。这就是王安忆秉承的朴素的小说观念。

说到这里,实在不可避免的要说说《长恨歌》和《妹头》——两本同样讲述上海和上海人故事的书。王安忆是上海作家,在近几年中,她较多发挥了这种优势,以自身的视角注视这个城市。在《长恨歌》中她将长久以来一直使用绵密、繁复的文字把对话作为一种叙述来处理的手法推向了极致。王安忆说:“我追求文字上的华丽,很想写出繁华梦破灭的故事。” 一个平民出身,美丽善良却软弱的女性的悲剧命运在她的笔下徐徐展开,包含着对于由历史和传统所形成的上海“弄堂文化”的思考与开掘,对于那些远离了时代主流、不能把握自己命运的妇女与弱者的深深同情。

王安忆笔下的上海,是摩登女性们的上海,是“沪上淑媛”们的上海,是充满花香和脂粉气的上海。她充满感情地追忆记忆中的上海,然后用委婉有致、从容细腻的笔调细述上海的琐碎生活,让我们不难看到其驾驭长篇巨著的能耐。在这些“上海文化”中,王安忆又渗入了点滴的怀旧情怀,使这些书更是漫溢着令人难以释怀的艺术感染力。

王安忆说,我的写作只服从心灵的需要。感谢王安忆,让我们又一次看到了旧上海,领略了旧上海的风情:稍有惊心动魄而又旖旎多姿。

王安忆笔下的旧上海

又是旧上海。王安忆说,上海是一个大的舞台,那儿上演着许多故事,这些故事我还没有写完。从《长恨歌》到《妹头》,到一系列有关的散文随笔,再到长篇《富萍》,王安忆在纸上营建了一个旧上海。

《富萍》是继刚刚荣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的《长恨歌》之后的新作,讲述的是上海中层和底层的人们如何汇入上海,又如何在这座城市表像的浮华下聚集起来的故事。王安忆写的并非是富萍的故事,而是这座城市的故事。人,只是城市的景而已。敏锐的观察力和敏捷的才思使得她的笔力可以渗透到场景之中的任何细微之处。写一条弄堂,她能从位于石库门、新东区和旧西区弄堂的形形种种,写到弄堂前门后窗阳台晒台的结构功用以及屋顶弄底路面的感性特征,及至弄堂房顶老虎天窗精雕细琢的窗扇、细工细排的屋瓦,再到晒台矮墙上脱落的水泥,外露的锈红色的砖以及山墙上的裂缝,裂缝里倒长的绿色的草„„当然,这不仅仅是描写,许多丰富的内涵蕴涵其中,让我在之后的种种故事中隐约地看到它们,并逐渐丰盈起来。这是我所喜欢的。

《富萍》中的人是个特殊的群体。这里的她们已经承袭了上海昔日的繁华和完整,却也摆脱不了偶然显露出来的乡音和不属于这个城市的某些举动。王安忆正是要描写这样一个群体,就如她早些常写的知青题材的文章一样,这个群体是她所熟悉的。六四、六五年的上海对她来说,是有感性经验的。

整本书的每一章看似不经意地错开,却最终发现故事在慢慢推进。这是《富萍》的特点,表面风平浪静,可平静流淌的生活表面下面,暗流涌动。这大概也是王安忆的特点,这一系列小说中,我读到的是内在的舒缓和从容。叙述者不是强迫人物去经历一次虚拟的冒险,或者硬要无中生有地创造出某种新的可能性。不,不是这样,叙述回归到平常的状态,它不需要刻意表现自己,突出自己的存在。这就是王安忆秉承的朴素的小说观念。

说到这里,实在不可避免的要说说《长恨歌》和《妹头》——两本同样讲述上海和上海人故事的书。王安忆是上海作家,在近几年中,她较多发挥了这种优势,以自身的视角注视这个城市。在《长恨歌》中她将长久以来一直使用绵密、繁复的文字把对话作为一种叙述来处理的手法推向了极致。王安忆说:“我追求文字上的华丽,很想写出繁华梦破灭的故事。” 一个平民出身,美丽善良却软弱的女性的悲剧命运在她的笔下徐徐展开,包含着对于由历史和传统所形成的上海“弄堂文化”的思考与开掘,对于那些远离了时代主流、不能把握自己命运的妇女与弱者的深深同情。

王安忆笔下的上海,是摩登女性们的上海,是“沪上淑媛”们的上海,是充满花香和脂粉气的上海。她充满感情地追忆记忆中的上海,然后用委婉有致、从容细腻的笔调细述上海的琐碎生活,让我们不难看到其驾驭长篇巨著的能耐。在这些“上海文化”中,王安忆又渗入了点滴的怀旧情怀,使这些书更是漫溢着令人难以释怀的艺术感染力。

王安忆说,我的写作只服从心灵的需要。感谢王安忆,让我们又一次看到了旧上海,领略了旧上海的风情:稍有惊心动魄而又旖旎多姿。


相关内容

  • 弄堂里的长恨歌
  • 作者简介:奉隆瑜,男,西华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12级研究生,研究方向:审美教育. (西华师范大学 四川 南充 637009) 摘 要:小说家王安忆着墨描写过着平凡的生活却有着不平凡的经历与情感的都市小人物,在<长恨歌>里借描写柴米油盐的上海弄堂塑造典型的上海都市女性王琦瑶,也使得王琦瑶 ...

  • 女性生命欲望的书写--论王安忆_铁凝笔下的女性
  • 第28卷 第5期2009年10月 文章编号:1001-4373(2009) 05-0020-04 兰州交通大学学报 J ou rnal of Lanzh ou Jiaotong University V ol . 28N o . 5 O ct . 2009 女性生命欲望的书写 ---论王安忆.铁凝笔 ...

  • 时代的挽歌_解读王安忆的_长恨歌_
  • 第7卷 第1期 2005年3月 厦门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Xia men Educati onal College Vol . 7 No . 1Dec . 2005 时代的挽歌 ---解读王安忆的<长恨歌> 邱春晖 (, ) [摘 要]<长恨歌".通过她, ...

  •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参考
  •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参考 (有的为毕业论文选题范围) 语言学方面: "对立原则和XX方言的音位" "互补原则和XX方言的音位" 说汉语的音节 说同音词 说同义词 说汉语的词类划分 汉语的联合式构词法(偏正式,述补式也可以,任选一种) 递归性和汉语的句法结 ...

  • 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参考题目-汉语的借词
  • 一、语言学方面   对立原则和xx方言的音位   互补原则和xx方言的音位   说汉语的音节   说同音词   说同义词   说汉语的词类划分   汉语的联合式构词法(或偏正式、述补式等)   递归性和汉语的句法结构   虚字和汉语的语法形式   汉语的借词   二、现代汉语方面   现代汉语规范化 ...

  • 白流苏与王琦瑶对比
  • <倾城之恋>中白流苏和<长恨歌>中王琦瑶的对比 <倾城之恋>和<长恨歌>的作者张爱玲和王安忆,她们虽然身处不同年代,却都生活在上海的现代都市,对都市民间文化和市民生活的关注与热情,显示了接受中国五四新文化传统.具有人道主义精神的现代知识分子对大时代中小 ...

  • 海派,现代诗派
  • 海派文学 百科名片 海派的概念是与京派对立的,最初这两个名词是沈从文在上世纪30年代挑起的一场文学争论中提出的,上世纪30年代写实小说和抒情小说流派基本上分别被京派和海派所分割.海派作家应该是指活跃在上海的作家(未必是上海人).广义上的海派指所有活跃在上海的作家派别,包括左翼文学.新感觉派文学.鸳鸯 ...

  • 王安忆相关简介
  • 王安忆简介 •王安忆是中国当代文学一个独特而丰富的存在. •从1981年的<雨,沙沙沙>到2009年的新作<月色撩人>,20年以来,王安忆始终以一种顽强坚韧的姿态,畅快地书写着她的人生体验.精神历险和生命向往.•王安忆的小说,从未归属于任何一种小说流派,但在任何一个时期.任何 ...

  • 读[倾城之恋]
  • 读<倾城之恋> 题记---爱情是不是人类一个共同的美丽谎言?象皇帝的新衣一样,谁都看不见,但是谁都愿意装作看见了,谁都不肯说出它根本就不存在. 第一次看<倾城之恋>是在初一寒假,看得很纠结,文章到处充满了悲凉.虽然白流苏和范柳原最后因为战争在一起了,但结尾却说"到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