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大学生焦虑症的咨询案例报告

  [摘要]本案例报告是关于一个患有焦虑性神经症的大一女生的咨询及治疗。咨询师在深入了解事实和认真收集资料的基础上,运用专业知识对求助者做出诊断。在诊断之后,与求助者共同制定了咨询目标和咨询方案,主要采用了合理情绪疗法,使求助者意识到导致负性情绪的真正原因并非事件本身,而是自己的认知偏差和错误的推理,通过合理情绪疗法,帮助求助者缓解情绪、改变睡眠,并逐渐形成理性的生活观。   [关键词]焦虑性神经症;合理情绪疗法;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B8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0)12-0127-02      一、一般资料      (一)张某,女,19岁,四川达县人,中文系大学一年级学生。父亲是当地政府部门公务员,母亲在学校工作,家庭经济状况良好,父母事业心强,对她要求严格,在家主要由爷爷奶奶照顾。独自一人来咨询室,自诉因心理有问题,想要退学,前来征求意见。   (二)心理测验与分析焦虑自评量表(SAS)测验结果:标准分为65分,按照中国常模的结果属于中度焦虑。艾森克人格问卷(EPq)测验结果:E=36,N=62,P=54,L=35。性格内向,偏抑郁质。      二、主诉和个人陈述      大一第一学期,张某发现入学时做的16PP的报告单,在报告单上看到了自己的名字,感到难以置信,难以接受,之后开始怀疑,想到自己一直人际关系不好,可能就是心理有问题造成的,相信自己有严重的心理疾病,开始有意识地回避同学,每天都食欲不振,提心吊胆,晚上失眠,经常性头痛。时常感到坐立不安,无法集中注意力,胸闷,心跳加速,流汗。      三、观察和他人反映      (一)一般印象:求助者衣着简单朴素,神情疲惫,落座后不停地抖腿,交谈时,目光闪避,害怕与咨询师正视。   (二)咨询师了解到的其他资料:张某的老师介绍,张某专业成绩比较好,性格细腻。但是她比较内向,不爱参加集体活动,近来也发现她有些异常,在课堂上常常发呆,不愿学习。      四、诊断与评估:诊断为焦虑性神经症      (一)心理诊断及依据:1.根据病与非病的三原则,该求助者的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协调一致,知情意统一,人格相对稳定,自知力完整,求治欲强,并且没有表现出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2.根据许又新教授的神经症临床评定方法,病程三个月以上(2分),该求助者对正常的工作和学习难以正常进行,而且已经泛化,社会功能严重受损(2分),经过一个月的休息,症状仍无法得到缓解,心里痛苦完全无法摆脱(3分)。对照评分三标准,该求助者得分为7分,可诊断为神经症。4.该求助者的问题表现为:有焦虑的情绪体验(烦躁,坐立不安,头痛);有植物性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的症状,表现为胸闷,心跳加速,流汗。符合焦虑性神经症的诊断要点。5.结合心理测验结果与咨询师观察结果,且符合焦虑症诊断标准因此诊断为焦虑性神经症。   (二)鉴别诊断:对该求助者应做的鉴别诊断为:1.与器质性病相鉴别:求助者自述有失眠、头痛,胸闷等躯体症状,但近期体检表明身体状况良好,可以与器质性病症相鉴别。2.与精神病相鉴别:根据病与非病的三原则,该求助者的主客观一致,知情意协调,个性相对稳定,自知力完整,求治欲强,并且没有表现出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   (三)病因分析:1.生物原因:该求助者的症状无明显的生物学原因。2.社会原因:求助者从小受到父母的严格教育,自我要求较高。缺乏心理倾诉的对象,容易形成错误的自我认知。3.心理原因:在现实生活中,长期的社会交往能力差是其潜在的心理困扰,形成了错误的因果逻辑。      五、咨询目标      近期目标:1.缓解焦虑情绪。2.改变人际交往状况。   远期目标:建立良好的人际沟通模式,完善求助者的人格。      六、咨询方案      (一)咨询方法的选择。   (二)合理情绪疗法。      七、咨询过程      (一)咨询阶段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1.诊断阶段。咨询师应与求助者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并收集求助者的相关信息,进行心理诊断,确定主要症状、制定咨询目标和方案。   2.咨询阶段。咨询阶段是最核心、最重要的实质阶段。帮助求助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分析求助者症状产生的社会学、生物学、认知方面的原因,运用合理情绪疗法消除症状。   3.结束与巩固阶段。做好咨询总结,巩固咨询成果。   (二)具体咨询过程   第一次咨询:2009年10月15日   目的:   1.了解基本情况。   2.建立良好的治疗关系,让来访者自由联想、宣泄情绪。   3.确定主要问题。   4.探寻改变意愿。   5.进行咨询分析方法:会谈,心理测验。   过程:通过与求助者的交谈,收集资料,与求助者探寻心理冲突,协商咨询目标及方案,向求助者介绍合理情绪疗法的基本原理,并完成EPQ、SAS心理测验的测定。家庭作业:与同学、老师多沟通,寻找人际支持。   第二次咨询:2009年10月22日   目的:   1.加深治疗关系。   2.学习放松技巧。   3.按照ABC理论模式分析不合理的信念方法:会谈法,行为放松训练。   过程:   1.引导求助者察觉并领悟自己焦虑情绪产生的真正原因,不是看到测量结果这一事件,而是自身的认知偏差和逻辑错误。   2.与求助者探讨其思维中存在的不合理的地方。帮助其弄清楚不合理的信念与其情绪困扰之间的关系,促进其领悟什么是合理的信念。   3.反馈上次的家庭作业情况,并用剩余时间教给求助者自我放松的方法。家庭作业:(思考其思维中不合理的信念,领悟合理的信念。按照咨询师教给的方法对自我进行放松练习。   第三次咨询:2009年10月28日   目的:   1.与不合理的信念辩论,学会对生活事件做合理的评价。   2.引导来访者进行自我反思   3.学会以平常的心态面对生活和工作   方法:与不合理的信念辩论,“产婆术”的辩论技术。   过程:求助者说出认为心理有问题所以造成自己长期人缘不好,朋友少让求助者明白这种因果推理是错误的。让其明白用理性的思维方式取代非理性的思维方式,是解决面临困扰的关键。并认识到放弃非理性思维的重要性,并主动加以矫正。   第四次咨询:2009年11月5日   目的:   1.巩固认知重建效果   2.消除焦虑情绪方法:会谈法,并利用合理情绪想象的技术消除焦虑情绪。   过程:首先使求助者在想象中产生并进入不适当的情绪情景之中,让他体验这种情景下的情绪反应。然后帮助求助者改变这种不适当的情绪体验,并使他体会适当的情绪反应,最后停止想象,让求助者讲述自己的情绪有哪些变化,改变了哪些观点学到了哪些观念。   第五次咨询:2009年11月12日   目的:   1.巩固咨询效果。   2.结束咨询方法:会谈法,心理测验法。   过程:引导求助者建立并完善适合自己的一套理性生活观和行为模式;对咨询效果进行评估,SAS:40分;对咨询过程进行总结:帮助来访者做好结束的心理准备。半年后,对其做电话随访,来访者反映临床症状消除,能适应新的生活。      [参考文献]   [1]郭念峰,心理咨询师(三级),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2]许又新,神经症,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   [3]张嘉伟,怎样治疗焦虑症,长春:长春出版社,1996年,第1版   [4]张仲明,李世泽,心理诊断学,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郭念峰,心理咨询师(二级),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6]王希林,GerhardZarbeck,现代行为疗法纵谈[J],中国心理卫生,2002,(11):770-772

  [摘要]本案例报告是关于一个患有焦虑性神经症的大一女生的咨询及治疗。咨询师在深入了解事实和认真收集资料的基础上,运用专业知识对求助者做出诊断。在诊断之后,与求助者共同制定了咨询目标和咨询方案,主要采用了合理情绪疗法,使求助者意识到导致负性情绪的真正原因并非事件本身,而是自己的认知偏差和错误的推理,通过合理情绪疗法,帮助求助者缓解情绪、改变睡眠,并逐渐形成理性的生活观。   [关键词]焦虑性神经症;合理情绪疗法;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B8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0)12-0127-02      一、一般资料      (一)张某,女,19岁,四川达县人,中文系大学一年级学生。父亲是当地政府部门公务员,母亲在学校工作,家庭经济状况良好,父母事业心强,对她要求严格,在家主要由爷爷奶奶照顾。独自一人来咨询室,自诉因心理有问题,想要退学,前来征求意见。   (二)心理测验与分析焦虑自评量表(SAS)测验结果:标准分为65分,按照中国常模的结果属于中度焦虑。艾森克人格问卷(EPq)测验结果:E=36,N=62,P=54,L=35。性格内向,偏抑郁质。      二、主诉和个人陈述      大一第一学期,张某发现入学时做的16PP的报告单,在报告单上看到了自己的名字,感到难以置信,难以接受,之后开始怀疑,想到自己一直人际关系不好,可能就是心理有问题造成的,相信自己有严重的心理疾病,开始有意识地回避同学,每天都食欲不振,提心吊胆,晚上失眠,经常性头痛。时常感到坐立不安,无法集中注意力,胸闷,心跳加速,流汗。      三、观察和他人反映      (一)一般印象:求助者衣着简单朴素,神情疲惫,落座后不停地抖腿,交谈时,目光闪避,害怕与咨询师正视。   (二)咨询师了解到的其他资料:张某的老师介绍,张某专业成绩比较好,性格细腻。但是她比较内向,不爱参加集体活动,近来也发现她有些异常,在课堂上常常发呆,不愿学习。      四、诊断与评估:诊断为焦虑性神经症      (一)心理诊断及依据:1.根据病与非病的三原则,该求助者的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协调一致,知情意统一,人格相对稳定,自知力完整,求治欲强,并且没有表现出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2.根据许又新教授的神经症临床评定方法,病程三个月以上(2分),该求助者对正常的工作和学习难以正常进行,而且已经泛化,社会功能严重受损(2分),经过一个月的休息,症状仍无法得到缓解,心里痛苦完全无法摆脱(3分)。对照评分三标准,该求助者得分为7分,可诊断为神经症。4.该求助者的问题表现为:有焦虑的情绪体验(烦躁,坐立不安,头痛);有植物性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的症状,表现为胸闷,心跳加速,流汗。符合焦虑性神经症的诊断要点。5.结合心理测验结果与咨询师观察结果,且符合焦虑症诊断标准因此诊断为焦虑性神经症。   (二)鉴别诊断:对该求助者应做的鉴别诊断为:1.与器质性病相鉴别:求助者自述有失眠、头痛,胸闷等躯体症状,但近期体检表明身体状况良好,可以与器质性病症相鉴别。2.与精神病相鉴别:根据病与非病的三原则,该求助者的主客观一致,知情意协调,个性相对稳定,自知力完整,求治欲强,并且没有表现出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   (三)病因分析:1.生物原因:该求助者的症状无明显的生物学原因。2.社会原因:求助者从小受到父母的严格教育,自我要求较高。缺乏心理倾诉的对象,容易形成错误的自我认知。3.心理原因:在现实生活中,长期的社会交往能力差是其潜在的心理困扰,形成了错误的因果逻辑。      五、咨询目标      近期目标:1.缓解焦虑情绪。2.改变人际交往状况。   远期目标:建立良好的人际沟通模式,完善求助者的人格。      六、咨询方案      (一)咨询方法的选择。   (二)合理情绪疗法。      七、咨询过程      (一)咨询阶段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1.诊断阶段。咨询师应与求助者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并收集求助者的相关信息,进行心理诊断,确定主要症状、制定咨询目标和方案。   2.咨询阶段。咨询阶段是最核心、最重要的实质阶段。帮助求助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分析求助者症状产生的社会学、生物学、认知方面的原因,运用合理情绪疗法消除症状。   3.结束与巩固阶段。做好咨询总结,巩固咨询成果。   (二)具体咨询过程   第一次咨询:2009年10月15日   目的:   1.了解基本情况。   2.建立良好的治疗关系,让来访者自由联想、宣泄情绪。   3.确定主要问题。   4.探寻改变意愿。   5.进行咨询分析方法:会谈,心理测验。   过程:通过与求助者的交谈,收集资料,与求助者探寻心理冲突,协商咨询目标及方案,向求助者介绍合理情绪疗法的基本原理,并完成EPQ、SAS心理测验的测定。家庭作业:与同学、老师多沟通,寻找人际支持。   第二次咨询:2009年10月22日   目的:   1.加深治疗关系。   2.学习放松技巧。   3.按照ABC理论模式分析不合理的信念方法:会谈法,行为放松训练。   过程:   1.引导求助者察觉并领悟自己焦虑情绪产生的真正原因,不是看到测量结果这一事件,而是自身的认知偏差和逻辑错误。   2.与求助者探讨其思维中存在的不合理的地方。帮助其弄清楚不合理的信念与其情绪困扰之间的关系,促进其领悟什么是合理的信念。   3.反馈上次的家庭作业情况,并用剩余时间教给求助者自我放松的方法。家庭作业:(思考其思维中不合理的信念,领悟合理的信念。按照咨询师教给的方法对自我进行放松练习。   第三次咨询:2009年10月28日   目的:   1.与不合理的信念辩论,学会对生活事件做合理的评价。   2.引导来访者进行自我反思   3.学会以平常的心态面对生活和工作   方法:与不合理的信念辩论,“产婆术”的辩论技术。   过程:求助者说出认为心理有问题所以造成自己长期人缘不好,朋友少让求助者明白这种因果推理是错误的。让其明白用理性的思维方式取代非理性的思维方式,是解决面临困扰的关键。并认识到放弃非理性思维的重要性,并主动加以矫正。   第四次咨询:2009年11月5日   目的:   1.巩固认知重建效果   2.消除焦虑情绪方法:会谈法,并利用合理情绪想象的技术消除焦虑情绪。   过程:首先使求助者在想象中产生并进入不适当的情绪情景之中,让他体验这种情景下的情绪反应。然后帮助求助者改变这种不适当的情绪体验,并使他体会适当的情绪反应,最后停止想象,让求助者讲述自己的情绪有哪些变化,改变了哪些观点学到了哪些观念。   第五次咨询:2009年11月12日   目的:   1.巩固咨询效果。   2.结束咨询方法:会谈法,心理测验法。   过程:引导求助者建立并完善适合自己的一套理性生活观和行为模式;对咨询效果进行评估,SAS:40分;对咨询过程进行总结:帮助来访者做好结束的心理准备。半年后,对其做电话随访,来访者反映临床症状消除,能适应新的生活。      [参考文献]   [1]郭念峰,心理咨询师(三级),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2]许又新,神经症,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   [3]张嘉伟,怎样治疗焦虑症,长春:长春出版社,1996年,第1版   [4]张仲明,李世泽,心理诊断学,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郭念峰,心理咨询师(二级),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6]王希林,GerhardZarbeck,现代行为疗法纵谈[J],中国心理卫生,2002,(11):770-772


相关内容

  • 一例大学生考试焦虑的案例报告
  • 一例大学生考试焦虑的案例报告 [摘 要]结合求助者焦虑及失眠的实际情况以及SAS.SCL-90等测验结果,采用合理情绪疗法及放松训练技术对求助者进行5次咨询,根据咨询最终评估结果显示,此次咨询为有效咨询. [关键词]大学生 考试焦虑 自卑 合理情绪疗法 放松训练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

  • 一例大学生环境适应不良的案例报告
  • 国家职业资格全国统一鉴定 论文类型: 论文题目: 姓 名: 身份证号: 准考证号: 所在省市: 所在单位:心理咨询师论文 (国家职业资格二级) 案例分析报告 一例大学生环境适应不良的案例报告 一例大学生环境适应不良的案例报告 山西医科大学 王斌 [摘要]本文是一例大学生环境适应不良的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

  • 一例中学生厌学问题的咨询案例报告
  • 国家职业资格全国统一鉴定 心理咨询师论文 (国家职业资格二级) 论文题目: 案例报告 一例中学生厌学问题的咨询案例报告 姓 名: 韩 军 身份证号: 一例中学生厌学问题的咨询案例报告 韩军 摘要:求助者梁洁(化名)是一名初一女生,一月前因上课尿裤子被同学嘲笑,由此上课时注意力难以集中,入睡困难,产生 ...

  • 一例女大学生社交焦虑严重心理问题的案例报告
  • 国家职业资格全国统一鉴定 心理咨询师文章 (国家职业资格二级) 文章类型:案例分析报告 文章题目:一例女大学生社交焦虑严重心理问题的案例报告 姓 名: 身份证号: 准考证号: 所在省市: 所在单位: 一例社交焦虑严重心理问题的案例报告 单位:武汉行友广告有限公司 [摘要]求助者张某,女,18 岁,大 ...

  • 基于认知疗法对大学生社交焦虑障碍咨询案例报告
  • 基于认知疗法对大学生社交焦虑障碍咨询案例报告 [摘要]本案例咨询员主要运用当事人中心疗法和理性情绪疗法,针对一例被诊断为社交焦虑障碍的男大学生进行咨询.通过咨询,来访者症状明显缓解,人际关系改善,对自己接纳程度提高,认知方式改良.这一案例咨询成功表明,当事人中心疗法和理性情绪疗法针对大学生社交焦虑障 ...

  • 一例大学生社交焦虑的案例报告
  • 一例大学生社交焦虑的案例报告 杨葳 [摘要]应用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成功干预一名大学生的社交焦虑问题.在干预过程中利用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应原理分析来访者问题形成,利用放松训练让来访者在高效状态下重新学习对于社交情境的适应性行为及情绪反应.同时利用情感组织者技术调动来访者的积极情绪,让来访者站在一个更高 ...

  • 一例焦虑情绪案例分析报告
  • 2011年第1期SCIENCE&TECHNOLOGYINFORMATION○高校讲坛○科技信息 一例焦虑情绪案例分析报告 李超 (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摘要]本文是一个研一学生因论文压力和师生关系引发的焦虑情绪分析报告.揭示了焦虑产生的心理机制及社会.心理因素,运 ...

  • 一例合理情绪疗法治疗焦虑症的案例报告
  • 社会心理科学第24卷总第105期2009年第5期总第605 页 ·心理咨询师论坛· 作者简介:吴心灵,女,毕业于中山大学医学院,现任职于大连医科大学心理学系,医学硕士,心理学讲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现从事研究领域为健康心理学.生理心理学.近3年参编.发表主要专著.论文5篇. 一例合理情绪疗法治疗焦 ...

  • 一例中学生厌学心理咨询案例报告1
  • 一例中学生厌学心理治疗案例报告 摘要:本校初中男学生靳某,语文课堂在全体学生面前受到教师的指责,内心 受到伤害,产生了厌学心态.我作为班主任经过收集靳某的基本资料,与靳某及家人商定了阶段性的治疗目标,我主要运用认知疗法.系统脱敏法等方法进行心理治疗,效果明显. 一.基本情况 靳某,男,16岁,汉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