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陶行知

走近陶行知·教师读本

陶行知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人格魅力和教育思想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宝贵财富和重要资源。陶行知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是一本厚实的教科书。全书由十二个专题组成,分别是陶行知的教育人生;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教人求真,学做真人;乡村教师是改造乡村生活的灵魂,即知即传的小先生制;解放儿童的创造力;自动主义教育;教人做主人;做整个的校长}第一流的教育家。 从教第26年来,我习惯于忙碌而琐碎的工作,周考、月考、期中考、期末考、会考、高考,我陪伴着学生不断“赶考”,学生是考试的机器,而我是一个个量化指标的执行者。细细想来,竟想不起这26年的教学工作让我难忘和骄傲之事。最近七年在北师大读博与一些学者、专家或者名师在一起,受到博士导师的熏陶,我开始反思:我总在想我们的教育是不是哪里出了问题。我们老师都忙着赶路,而人生是不应该赶的,人生中沿途的风景和经历远比结果有意义。直到重读陶行知,才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

古今中外的伟大人物,对教育的本质有着相似的看法,教育应该培养怎样的人?应该培养和谐的、善良的、具有尊重热爱生命、悲天悯人普世情怀、求真求美的人。综观陶行知先生的教育观,我认为其最核心的观点便是“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不为功名,不为利禄,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一个和谐健全完善的人。所以教育不等于传授知识。爱因斯坦说“教育是忘掉学校所学后剩下的东西。”孔子弟子三千,而他独对

颜回评价最高,因为颜回是他一生教育理想的成功实践——一个真正的仁者。

想起我的学生,很多年后,他们大学毕业回来看我。问他们老师在高中三年教给他们的知识,他们大多忘了,他们记得的是什么?他们记得高二那年班里有位家境贫困的同学生重病,我带领他们为同学捐款;他们记得他们几个在大雪夜翻墙出去上网,我半夜找到他们的场景,当时我又气又急,开口却只说了句“赶紧回去睡觉”。他们感受到的是老师的宽容与关切。后来想想,我传递给学生的是什么——是做人的善良与宽容。生活即教育,我们不必刻意说教,有时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微笑都在传达着教育的意义。

陶行知先生的两大教育理念给了我启示。其一是“生活即教育”。这不不等于要学生直接走向社会,而是要让教育者把视野打开,校里校外,课堂内外、,到处是教育的契机。这不禁让我记得09年我带高一新生参加二中学校运动会,由于腼腆和不敢为人先,我们班六十五位学生竟放弃了所有的中长跑项目,我得知这一情况时运动会开赛在即,一切无法挽回。我跟同学们说“体育最大的魅力是竞技与拼搏,而你们恰恰放弃了这最精彩的部分,这个结果是大家选的,所以你们要承担起这个结果。”刚开始大家还不以为然,但当运动会最高潮的中长跑项目开始,广播里激动人心的音乐与全校师生的呼喊加油声汇成一片时,面对运动员矫健的身姿、我们班一片黯然。没有呼喊没有雀跃,因为连加油的对象都没有。我想那一刻他们已经体会到放弃有时就是永远不再拥

有。那次我的学生没有机会体会体育的拼搏与激情,但下次他们会更加慎重地对待放弃。生活中的挫折有时更让人难忘。生活即教育,我们大可不必把学习和生活割裂,作为人,迟早要接受生活的历练,那么不如从当下开始。我们的事业是培养人的事业,如此崇高的目标不能被猥琐地替代成一切为了分数。那么从何处改变呢?这就是我要讲的如何转变学困生:

一、和谐教育转变学困生的有效途径

教育学的人道主义精神就在于,要使学生体验到一种人类最崇高的乐趣——认识的乐趣、创造的乐趣、智力劳动的乐趣、要使一个在绝大多数学生来说能够胜任而偏偏在他来说不能胜任的学生,不要感到自己是一个不够格的人。正像医生细心地研究病人的机体,找出疾病的根源,以便着手进行治疗一样,教师也应当深思熟虑地、仔细耐心地研究学生的智力发展、情感发展和道德发展的情况,找出学生在学习上感到困难的原因,采取一些能够照顾个人特点和个别困难的教育措施。

如何培养学困生,陶行知先生给我的第二个理念是“社会即学校”。生命的内涵不尚空谈,应有具体的生活实践才能体现其价值。引导学生懂得惜福感恩、自食其力、回报社会。例如参加各类志愿者活动,可以收获与人为善的快乐;凭自己的力量去找份零工,即能体验自食其力的艰辛与满足;参加各类社会调查,能更清晰的认识我们的社会,不对人性抱过多的幻想亦不会消极沉沦。这些体验,是我们课堂上、书本无法得到的,但教育正因为有了这些生命的体验才有力量。我们老师教给了

学生很多知识,但是学生没有体验,纸上得来终觉浅。从明代的大思想家王阳明到陶行知再到毛泽东、邓小平,他们都非常推崇一个观点:实践出真知,即所谓 “知行合一”。陶行知先生几次改名,最后以“行知”自命,可见他对“行”,即实践的重视。所以学校教育要面向社会,当老师、家长、、为孩子付出了很多以后,我感觉有必要为孩子在生命与知识的体验之间搭一座桥梁。

二、学会赏识学生

我在赏识教育过程中不应该忽视孩子的缺点和退步,该指出的问题应当及时指出,该批评的问题应当及时批评,该制止的问题应当及时制止,这是不能含糊的。否则,会导致孩子在自我意识的建立过程中产生偏差;在集体中很难与别人相处,进而产生一系列问题,这会违背我们“赏识教育”的初衷。

任何学生都需要不断的赏识。被赏识就是被信任、被希望,就会产生一种被鼓舞、被期待的积极心理效应,就会更加向善向美。可见,赏识教育在学生的学习中是至关重要的。翻阅教学专业书,我才知道一个没有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过激励后,其能力是激励前的3至4倍,因而在学习过程中,激励的存在,至关重要,我试着让我的学生始终能看到自己的进步,“不要有任何一天使学生花费了力气而看不到成果”。我要让每一位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并让快乐能够延续。如今,我也试着用赏识的眼光来看待我的学生,不用分数

的高低来作为衡量一个学生的唯一的标准。我试着从课堂的点滴中来发现学生点滴的进步,并为他的进步欣喜。

三、寻找学生的“成就感”

“学困生”即差生,从激发“差生”兴趣入手进而转变“差生”,是陶行知“差生”教育观的重要理念之一。从哲学的角度看,启发“差生”寻找“成功感”,找回“自尊心”是“差生”教育的规律。转化“差生”首先要先帮他们找回自尊心,寻找他们的“闪光点”,这在我的教学中也开始慢慢渗入,也渐渐收到成效。差生学习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学习情绪状态低落,甚至厌学、逃学。陶行知把调动差生学习的积极性看作是启动转变差生工作的钥匙。他认为这项工作要做好两点:第一,要创造条件给差生大量的"智力劳动"机会,使差生学习心理处于积极活跃状态。第二,使差生树立自信心,树立克服困难的勇气。陶行知要求老师们应在每个孩子身上发现他最强的一面,找出他作为个人发展根源的机灵点。因此,陶行知基要求在教学中必须为差生学习过程就越能"在更大的程度上变为积极的智力活动,对知识的需要也就会感到更迫切。我们老师对"差生创造"探讨问题的情境"。因为"产生的问题越多",对“差生”是绝对行不通的。在陶行知看来,“学生在课本面前坐得越久,他就会显得越聪明”的观点,要通过对“差生”进行观察,寻找他们的闪光点。而这种针对性的教育,有一个曲折的过程。并不是每一个有闪光的“差生”都能被教师发现。在转变“差生”的过程中寻找“差生”的闪光点,

四、反思我的教学

任何一种教学方法,当它还只是存在于我们的观念中,当我还只是在字面上——在教案上分析它的优缺点、在教科书上时,这还不能算是真正的方法。我体会到转变学困生的教学方法是这样的:有了匠师才会有方法。在学校里的真正的创造性劳动,首先是探究性的思考和研究、生动的。即使是最精密、最好的教学法,只有在我加入了自己的个性,对一般的东西加入了自己的、经过深思熟虑的东西以后,它才能是有效的。写到这里,不由得我想起波兰的著名教育家亚努什·科尔恰克的话:“有些思想是要你自己在阵痛中去生产出来的,这样的思想才最宝贵。指望别人给你拿出现成的思想,无异于让别的女人替你生产你怀胎的孩子。”我想成为真正的能工巧匠,那就不要指望别人给你拿出现成的思想。只有我在其中倾注了自己活的思想、自己的智慧和教学方法,才是我最好最有效的方法。过往我只是看到学生的现在,没有关注学生的将来,而我应该利用现在为学生将来的发展打基础。这也是我做老师应审视自己的地方。陶行知不愧为伟大的教育理论大师,在书中,针对老师的困惑和不解,就好象与我面对面地交流一样,读来令我有豁然开朗的感觉。书中给老师的建议让我受益匪浅,使我在以后的教学中,有据可寻,同时也知道碰到相应的问题该如何去解决,少走弯路。作为老师的我必须是一个会思考的人,这样我才能胜任教学工作。我的人格魅力来源于对学生的信任和宽容。当学生有过失的时候,教师是不分青红皂白的批评一通,还是相信差生具有改正过失重新开始的能力,并给他们机会。

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除了吸收别人的方法,还需要我自己思考,寻找适合自己,适合学生的方法,教育是没有一劳永逸的事情,需要我不断探索,不断学习。而目前对于我较为方便直接的方法就是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提高我的教育水平,在教学时游刃有余,这就需要我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使自己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希望我能在教学岗工作中通过不断学习,充实和丰富自我,更好的继续我的教育工作. 读了《走近陶行知——教师读本》一书,深深被陶行知先生的求真、创新的教育思想所惊叹。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经过八十多年的考验,在今天看来仍然是先进的、具有生命力的。

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

教师没有爱就不能教育学生。对学生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自我体现。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温存慈祥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近。没有对学生的爱,即使教学也没有激情。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巧。只爱一部分学生,意味着对另一部分学生冷漠,那是偏爱,偏爱是一种非理智的情感。陶行知特别反对“纯以面貌美丑为取舍”的选拔法,他办育才学校施爱于所有难童,包括有生理缺陷或有病的难童,他做到了如谚语所说的那样:“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欢,只有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教师爱学生,就有教育,学生爱教师,于是教育产生效果。

当然,爱不是放纵,爱里有严,爱里有教育,陶行知为学生竭力改善生活条件时,又嘱之以俭朴为美德,绝不可浪费,特别是看到学生出现了不良生活和思想倾向时,就及时送上关怀与指导,这样学生在承受师爱的过程中找到前进的路。作为现代的教师更应如此。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创造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民主的教师必须要有虚心、宽容、与学生同甘共、跟民众学习、跟小孩子学习、肃清形式和先生架子、师生的严格界限等。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地位是平等的,教育要以学生为本,宽容对待学生。教师应尊重学生,重视在课堂中创设民主、和谐的情境,使师生达到情感交融,对每个学生都充满了爱,使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意见。因此课堂上我用微笑、点头、鼓掌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每个学生都是积极主动地去思考,这远比教师灌输性的教学要有效得多,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尊重学生还要学会欣赏学生,特别是对那些学习基础差、纪律松散的学生更要努力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把这闪光点放大,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在成就感中获得自信。当你面对“恨铁不成钢”的学生时,当你面对家庭和社会的烦恼时,一定要冷静。如果我们把指责、批评、抱怨,换成启发、表扬、激励会是另一种情景。陶老先生四块糖果的故事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个问题。

陶行知先生当校长的时候,有一天看到一位男生用砖头砸同学,便将其制止并叫他到校长办公室去。当陶校长回到办公室时,男孩已经等在那里了。陶行知掏出一颗糖给这位同学:“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先到办公室。”接着他又掏出一颗糖,说:“这也是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尊重我。”男孩将信将疑地接过第二颗糖,陶先生又说道:“据我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很有正义感,我再奖励你一颗糖。” 这时,男孩感动得哭了,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陶先生于是又掏出一颗糖:“你已认错了,我再奖励你一块。我的糖发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作为一个教育者,我想尊重理解孩子并不是挂在嘴上,写在纸上的总结,而应该铭记在我们心中,体现在我们教育教学的每一件小事上。在日常生活中或处理突发事件时,我们绝不能因一时冲动而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教育是一种智慧,宽容是一把钥匙。让我们常怀一颗宽容之心,打开智慧教育的大门,走进孩子的心灵深处。以适度宽容教育孩子是一门教育艺术。当孩子不慎犯有过失或错误时,他的内心会感到内疚、悔恨和痛苦,此时最需要的不是批评和训斥,而是理解和信任。这种理解和信任是一种感化,是以情动情,是唤起孩子的良知,是对孩子痛改前非、将功补过的愿望和积极性的启发、鼓励、促进和强化,而不是无原则的纵容、迁就、放任和姑息。雨果说:比大海更宽广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广的是人的心灵。宽容是一种美好的品质,是一种高尚的心灵,宽容让课堂充满宽松,宽容让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学会宽容吧,因为宽容,老师就能给学生撑起一片自由的天空,给学生一个无比广阔心灵成长的空间。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索,自主实践,生动活泼地发展。在教育活动中,要引导学生自觉地、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其中,把它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式,自主地、生动活泼地发展自我,促使受教育者成为教育的主体、发展的主体。

走近陶行知·教师读本

陶行知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人格魅力和教育思想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宝贵财富和重要资源。陶行知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是一本厚实的教科书。全书由十二个专题组成,分别是陶行知的教育人生;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教人求真,学做真人;乡村教师是改造乡村生活的灵魂,即知即传的小先生制;解放儿童的创造力;自动主义教育;教人做主人;做整个的校长}第一流的教育家。 从教第26年来,我习惯于忙碌而琐碎的工作,周考、月考、期中考、期末考、会考、高考,我陪伴着学生不断“赶考”,学生是考试的机器,而我是一个个量化指标的执行者。细细想来,竟想不起这26年的教学工作让我难忘和骄傲之事。最近七年在北师大读博与一些学者、专家或者名师在一起,受到博士导师的熏陶,我开始反思:我总在想我们的教育是不是哪里出了问题。我们老师都忙着赶路,而人生是不应该赶的,人生中沿途的风景和经历远比结果有意义。直到重读陶行知,才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

古今中外的伟大人物,对教育的本质有着相似的看法,教育应该培养怎样的人?应该培养和谐的、善良的、具有尊重热爱生命、悲天悯人普世情怀、求真求美的人。综观陶行知先生的教育观,我认为其最核心的观点便是“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不为功名,不为利禄,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一个和谐健全完善的人。所以教育不等于传授知识。爱因斯坦说“教育是忘掉学校所学后剩下的东西。”孔子弟子三千,而他独对

颜回评价最高,因为颜回是他一生教育理想的成功实践——一个真正的仁者。

想起我的学生,很多年后,他们大学毕业回来看我。问他们老师在高中三年教给他们的知识,他们大多忘了,他们记得的是什么?他们记得高二那年班里有位家境贫困的同学生重病,我带领他们为同学捐款;他们记得他们几个在大雪夜翻墙出去上网,我半夜找到他们的场景,当时我又气又急,开口却只说了句“赶紧回去睡觉”。他们感受到的是老师的宽容与关切。后来想想,我传递给学生的是什么——是做人的善良与宽容。生活即教育,我们不必刻意说教,有时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微笑都在传达着教育的意义。

陶行知先生的两大教育理念给了我启示。其一是“生活即教育”。这不不等于要学生直接走向社会,而是要让教育者把视野打开,校里校外,课堂内外、,到处是教育的契机。这不禁让我记得09年我带高一新生参加二中学校运动会,由于腼腆和不敢为人先,我们班六十五位学生竟放弃了所有的中长跑项目,我得知这一情况时运动会开赛在即,一切无法挽回。我跟同学们说“体育最大的魅力是竞技与拼搏,而你们恰恰放弃了这最精彩的部分,这个结果是大家选的,所以你们要承担起这个结果。”刚开始大家还不以为然,但当运动会最高潮的中长跑项目开始,广播里激动人心的音乐与全校师生的呼喊加油声汇成一片时,面对运动员矫健的身姿、我们班一片黯然。没有呼喊没有雀跃,因为连加油的对象都没有。我想那一刻他们已经体会到放弃有时就是永远不再拥

有。那次我的学生没有机会体会体育的拼搏与激情,但下次他们会更加慎重地对待放弃。生活中的挫折有时更让人难忘。生活即教育,我们大可不必把学习和生活割裂,作为人,迟早要接受生活的历练,那么不如从当下开始。我们的事业是培养人的事业,如此崇高的目标不能被猥琐地替代成一切为了分数。那么从何处改变呢?这就是我要讲的如何转变学困生:

一、和谐教育转变学困生的有效途径

教育学的人道主义精神就在于,要使学生体验到一种人类最崇高的乐趣——认识的乐趣、创造的乐趣、智力劳动的乐趣、要使一个在绝大多数学生来说能够胜任而偏偏在他来说不能胜任的学生,不要感到自己是一个不够格的人。正像医生细心地研究病人的机体,找出疾病的根源,以便着手进行治疗一样,教师也应当深思熟虑地、仔细耐心地研究学生的智力发展、情感发展和道德发展的情况,找出学生在学习上感到困难的原因,采取一些能够照顾个人特点和个别困难的教育措施。

如何培养学困生,陶行知先生给我的第二个理念是“社会即学校”。生命的内涵不尚空谈,应有具体的生活实践才能体现其价值。引导学生懂得惜福感恩、自食其力、回报社会。例如参加各类志愿者活动,可以收获与人为善的快乐;凭自己的力量去找份零工,即能体验自食其力的艰辛与满足;参加各类社会调查,能更清晰的认识我们的社会,不对人性抱过多的幻想亦不会消极沉沦。这些体验,是我们课堂上、书本无法得到的,但教育正因为有了这些生命的体验才有力量。我们老师教给了

学生很多知识,但是学生没有体验,纸上得来终觉浅。从明代的大思想家王阳明到陶行知再到毛泽东、邓小平,他们都非常推崇一个观点:实践出真知,即所谓 “知行合一”。陶行知先生几次改名,最后以“行知”自命,可见他对“行”,即实践的重视。所以学校教育要面向社会,当老师、家长、、为孩子付出了很多以后,我感觉有必要为孩子在生命与知识的体验之间搭一座桥梁。

二、学会赏识学生

我在赏识教育过程中不应该忽视孩子的缺点和退步,该指出的问题应当及时指出,该批评的问题应当及时批评,该制止的问题应当及时制止,这是不能含糊的。否则,会导致孩子在自我意识的建立过程中产生偏差;在集体中很难与别人相处,进而产生一系列问题,这会违背我们“赏识教育”的初衷。

任何学生都需要不断的赏识。被赏识就是被信任、被希望,就会产生一种被鼓舞、被期待的积极心理效应,就会更加向善向美。可见,赏识教育在学生的学习中是至关重要的。翻阅教学专业书,我才知道一个没有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过激励后,其能力是激励前的3至4倍,因而在学习过程中,激励的存在,至关重要,我试着让我的学生始终能看到自己的进步,“不要有任何一天使学生花费了力气而看不到成果”。我要让每一位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并让快乐能够延续。如今,我也试着用赏识的眼光来看待我的学生,不用分数

的高低来作为衡量一个学生的唯一的标准。我试着从课堂的点滴中来发现学生点滴的进步,并为他的进步欣喜。

三、寻找学生的“成就感”

“学困生”即差生,从激发“差生”兴趣入手进而转变“差生”,是陶行知“差生”教育观的重要理念之一。从哲学的角度看,启发“差生”寻找“成功感”,找回“自尊心”是“差生”教育的规律。转化“差生”首先要先帮他们找回自尊心,寻找他们的“闪光点”,这在我的教学中也开始慢慢渗入,也渐渐收到成效。差生学习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学习情绪状态低落,甚至厌学、逃学。陶行知把调动差生学习的积极性看作是启动转变差生工作的钥匙。他认为这项工作要做好两点:第一,要创造条件给差生大量的"智力劳动"机会,使差生学习心理处于积极活跃状态。第二,使差生树立自信心,树立克服困难的勇气。陶行知要求老师们应在每个孩子身上发现他最强的一面,找出他作为个人发展根源的机灵点。因此,陶行知基要求在教学中必须为差生学习过程就越能"在更大的程度上变为积极的智力活动,对知识的需要也就会感到更迫切。我们老师对"差生创造"探讨问题的情境"。因为"产生的问题越多",对“差生”是绝对行不通的。在陶行知看来,“学生在课本面前坐得越久,他就会显得越聪明”的观点,要通过对“差生”进行观察,寻找他们的闪光点。而这种针对性的教育,有一个曲折的过程。并不是每一个有闪光的“差生”都能被教师发现。在转变“差生”的过程中寻找“差生”的闪光点,

四、反思我的教学

任何一种教学方法,当它还只是存在于我们的观念中,当我还只是在字面上——在教案上分析它的优缺点、在教科书上时,这还不能算是真正的方法。我体会到转变学困生的教学方法是这样的:有了匠师才会有方法。在学校里的真正的创造性劳动,首先是探究性的思考和研究、生动的。即使是最精密、最好的教学法,只有在我加入了自己的个性,对一般的东西加入了自己的、经过深思熟虑的东西以后,它才能是有效的。写到这里,不由得我想起波兰的著名教育家亚努什·科尔恰克的话:“有些思想是要你自己在阵痛中去生产出来的,这样的思想才最宝贵。指望别人给你拿出现成的思想,无异于让别的女人替你生产你怀胎的孩子。”我想成为真正的能工巧匠,那就不要指望别人给你拿出现成的思想。只有我在其中倾注了自己活的思想、自己的智慧和教学方法,才是我最好最有效的方法。过往我只是看到学生的现在,没有关注学生的将来,而我应该利用现在为学生将来的发展打基础。这也是我做老师应审视自己的地方。陶行知不愧为伟大的教育理论大师,在书中,针对老师的困惑和不解,就好象与我面对面地交流一样,读来令我有豁然开朗的感觉。书中给老师的建议让我受益匪浅,使我在以后的教学中,有据可寻,同时也知道碰到相应的问题该如何去解决,少走弯路。作为老师的我必须是一个会思考的人,这样我才能胜任教学工作。我的人格魅力来源于对学生的信任和宽容。当学生有过失的时候,教师是不分青红皂白的批评一通,还是相信差生具有改正过失重新开始的能力,并给他们机会。

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除了吸收别人的方法,还需要我自己思考,寻找适合自己,适合学生的方法,教育是没有一劳永逸的事情,需要我不断探索,不断学习。而目前对于我较为方便直接的方法就是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提高我的教育水平,在教学时游刃有余,这就需要我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使自己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希望我能在教学岗工作中通过不断学习,充实和丰富自我,更好的继续我的教育工作. 读了《走近陶行知——教师读本》一书,深深被陶行知先生的求真、创新的教育思想所惊叹。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经过八十多年的考验,在今天看来仍然是先进的、具有生命力的。

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

教师没有爱就不能教育学生。对学生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自我体现。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温存慈祥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近。没有对学生的爱,即使教学也没有激情。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巧。只爱一部分学生,意味着对另一部分学生冷漠,那是偏爱,偏爱是一种非理智的情感。陶行知特别反对“纯以面貌美丑为取舍”的选拔法,他办育才学校施爱于所有难童,包括有生理缺陷或有病的难童,他做到了如谚语所说的那样:“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欢,只有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教师爱学生,就有教育,学生爱教师,于是教育产生效果。

当然,爱不是放纵,爱里有严,爱里有教育,陶行知为学生竭力改善生活条件时,又嘱之以俭朴为美德,绝不可浪费,特别是看到学生出现了不良生活和思想倾向时,就及时送上关怀与指导,这样学生在承受师爱的过程中找到前进的路。作为现代的教师更应如此。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创造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民主的教师必须要有虚心、宽容、与学生同甘共、跟民众学习、跟小孩子学习、肃清形式和先生架子、师生的严格界限等。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地位是平等的,教育要以学生为本,宽容对待学生。教师应尊重学生,重视在课堂中创设民主、和谐的情境,使师生达到情感交融,对每个学生都充满了爱,使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意见。因此课堂上我用微笑、点头、鼓掌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每个学生都是积极主动地去思考,这远比教师灌输性的教学要有效得多,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尊重学生还要学会欣赏学生,特别是对那些学习基础差、纪律松散的学生更要努力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把这闪光点放大,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在成就感中获得自信。当你面对“恨铁不成钢”的学生时,当你面对家庭和社会的烦恼时,一定要冷静。如果我们把指责、批评、抱怨,换成启发、表扬、激励会是另一种情景。陶老先生四块糖果的故事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个问题。

陶行知先生当校长的时候,有一天看到一位男生用砖头砸同学,便将其制止并叫他到校长办公室去。当陶校长回到办公室时,男孩已经等在那里了。陶行知掏出一颗糖给这位同学:“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先到办公室。”接着他又掏出一颗糖,说:“这也是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尊重我。”男孩将信将疑地接过第二颗糖,陶先生又说道:“据我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很有正义感,我再奖励你一颗糖。” 这时,男孩感动得哭了,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陶先生于是又掏出一颗糖:“你已认错了,我再奖励你一块。我的糖发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作为一个教育者,我想尊重理解孩子并不是挂在嘴上,写在纸上的总结,而应该铭记在我们心中,体现在我们教育教学的每一件小事上。在日常生活中或处理突发事件时,我们绝不能因一时冲动而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教育是一种智慧,宽容是一把钥匙。让我们常怀一颗宽容之心,打开智慧教育的大门,走进孩子的心灵深处。以适度宽容教育孩子是一门教育艺术。当孩子不慎犯有过失或错误时,他的内心会感到内疚、悔恨和痛苦,此时最需要的不是批评和训斥,而是理解和信任。这种理解和信任是一种感化,是以情动情,是唤起孩子的良知,是对孩子痛改前非、将功补过的愿望和积极性的启发、鼓励、促进和强化,而不是无原则的纵容、迁就、放任和姑息。雨果说:比大海更宽广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广的是人的心灵。宽容是一种美好的品质,是一种高尚的心灵,宽容让课堂充满宽松,宽容让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学会宽容吧,因为宽容,老师就能给学生撑起一片自由的天空,给学生一个无比广阔心灵成长的空间。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索,自主实践,生动活泼地发展。在教育活动中,要引导学生自觉地、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其中,把它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式,自主地、生动活泼地发展自我,促使受教育者成为教育的主体、发展的主体。


相关内容

  • 走近老师教案
  • 第三单元 师长情谊 第六课 师生之间 第1课时 走近老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老师职业特点,尊重老师的"不同". 能力目标:能够接纳不同风格的老师,学会与老师友好相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尊敬老师.热爱老师的道德情感.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教师职业特点. 难 ...

  • 2016年度江苏省第8届行知杯评选通知
  • 江苏省陶行知研究会 苏陶研 [2016]2号 关于举办第八届"行知杯"优秀论文评选活动的 通 知 各市陶研会.各专业委员会.各有关单位: 为了进一步推进群众性学陶师陶工作,进一步推动学习<走近陶行知>教师读本和学生读本的活动,提高我省研究和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水平,促 ...

  • 播下爱的种子,收获爱的希望
  •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5-319-01 引言:作为一名教师,对陶行知先生并不陌生,记得以前在学校的时候,经常学习到关于他的"教学做合一"."乡村教育"."平民教育"的理论知识,而最近 ...

  • 6.1走近老师
  • 第三单元 师长情谊 第六课 师生之间 第一课时 走近老师 [学习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尊敬老师.热爱老师的道德情感. 能力目标:能够接纳不同风格的老师,学会与老师友好相处. 知识目标:了解老师职业特点,尊重老师的"不同".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教师职业特点. 难 ...

  • 第六课走近老师教案
  • 第六课 师生之间 第1课时 走近老师 [学习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尊敬老师.热爱老师的道德情感. 能力目标:能够接纳不同风格的老师,学会与老师友好相处. 知识目标:了解老师职业特点,尊重老师的"不同".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教师职业特点. 难点:学会接纳不同风格 ...

  • 让科学走近生活
  • [摘      要]科学源于生活,生活中蕴涵科学.小学科学教学如何实现生活化,是很多科学教师一直努力探索的问题.文章就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小学科学教学生活化的探索:在生活中观察科学,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引导生活化的科技制作. [关键词]科学;生活 中图分类号:G6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

  • 中小学教师读书活动推荐书目
  • 中小学教师读书活动推荐书目 一.必读书目 1.<陶行知文集> 陶行知 江苏教育出版社 2.<新教育之梦> 朱永新 人民教育出版社 3.<学生第一> 李希贵 教育科学出版社 4.<好教育好人生> 肖川 江苏教育出版社 5.<论语译注> 杨伯峻 ...

  • 中学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学记>曰:"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太多,而我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再添,也有用尽的时候.我以为,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有& ...

  • 读[陶行知文集]有感
  • 教育来于生活.源于爱 --读<陶行知文集>有感 阳城镇刘指挥小学 郎俊巧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教师,没有对学生的爱.没有对教育事业的爱是无法教育好学生的.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