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朗读方法的指导

字数:3155

关于阅读教学,《语文课程标准》作了这样的叙述:“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告诉我们,阅读是通过对文本的“读”才使读者与作者之间达到平等的对话和直接的交流。要从文本中提取信息,吸收知识,必须得“读”;要从文本中获得美感,净化心灵,必须得“读”。阅读实践从本质上讲就是“读”,舍弃了“读”,一切阅读都会落空。《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而且要贯穿于各学段的目标之中。

怎样在教学中坚持“以读为本”的理念,引导学生充分有效地读书呢?首先必须教给学生最常用的阅读方法。如:朗读法、默读法、精读法、略读法、速读法等。这些方法的掌握将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在这里,我主要讲讲关于“朗读”方法的指导。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在阅读教学中,以下三个方法是学生进行朗读时最快、最有效的方法。

一、范读感染法

教师是孩子们心中最完美的偶像。要使学生有感悟,有体验,教师首先要有感悟,有体验;要使学生被感动,教师首先要被感动。只有当教师热情投入、真情流露、热情洋溢、激情四射的时候,才能以情悟情、以心契心、以神会神,学生才能受到真正的熏陶和感染。

记得有一次我去一个班代课,那班的孩子(二年级)已经学了课文《可贵的沉默》,于是我就让几个孩子每人分别读一段话给我听。我听后很不满意,但没有表现出来。然后我又让他们班读书最好的同学再选自己认为读得最好的一段话读给我听,我听后还是不满意。觉得这些孩子在读的时候多是在唱读,没有体会到作者的心情,根本谈不上是有感情地朗读。于是我灵机一动,说:“我想向你们班读书读得最好的同学挑战,不知是否可以?”当然,大家很高兴就答应了。我选定了内容后,用了两分钟各自练习。我要他们练习的目的是希望他们能有感情去读书,别像开始那样很随意地读。

开始读了,那个被选作代表的孩子很认真地读完了该读的内容,大家听了不作声,有的同学对着我笑,好像在说,怎么样?你能比得赢吗?我看看大家,拿了书本,很认真地读到:“啊,我真快活!这一片沉默给了我多大的享受啊!在沉默中,这些小家伙终于懂得要回报父母对自己的爱了。”孩子们听后,都用劲地鼓掌。有个孩子还问道:“老师,你怎么读得这么好呀?”我回答道:“因为我体会到了作者的心情,我动了真情呀。假如你们也像老师这样想着作者心里想的去读课文的话,一定比老师读得更好!不信,你试试!”这时再看孩子们读书的神态呀,可就与先前大不一样了哟:有的睁大了双眼,有的微晃着脑袋,那神情可真专注!

正因如此,我在备课时,总是认真挖掘每篇课文的内涵,反复朗读、感悟课文,用自己的声音力求准确地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把最真最美的东西呈现给学生,使他们感受到强烈的震撼和深刻的感染。

朗读不是一种简简单单的见字发声的过程,而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是一种需要调动声音、情感和众多技巧来进行的艺术性的创造活动。在引导小学生时,无须过多的理论指导,教师的范读、带读、引读具有非常直观的指导作用。

二、情境渲染法

情境的渲染对学生的朗读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为人的情感体验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要做到感情朗读,就必须是在有了真实的情感基础上。如果教师善于创设情境,就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能有效地促使学生进行感情朗读。

1、利用多媒体辅助作用渲染情境

多媒体以它独特的音效、生动的画面、具体的图像深受孩子们的亲昵。借助多媒体课件,可使各种感官沉浸在课文中,有利于将语言材料变成形象感知的事物,从而获得丰富、生动、独特的感受,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作好铺垫。

我在执教《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时,先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思想。当学生有了一定的理解基础后,我预设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课件再现当年长安街上人们送别总理的情境,配上哀乐后,教师开始范读全文。学生看着送别的画面、听着悲凉的音乐和老师悲伤的声音,仿佛置身在长安街上和人们一道在为自己敬爱的总理送行,不知不觉中,学生敬仰总理、爱戴总理、怀念总理的思想感情便油然而生。学生一旦有了这样的感情基础,何愁不能进行感情朗读呢?

另外,课文中的插图对学生的朗读也有一定的辅助作用,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这一教学资源。在图画面前,学生看得清楚,感受得真切,容易进入情境。

2、模拟剧情,编演课本剧渲染情境

朗读的基础是理解。让学生站在课文的立场上深入课文,编演课本剧,不仅能把教材内容形成意象,同时还能很快地对课文内容进行理解,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如,我在执教《陶罐和铁罐》一文时就安排了让学生“模拟剧情,编演课本剧”这样一个环节。结果发现:学生在编演的过程中,把自己当成了有生命的“陶罐”和“铁罐”,他们不仅仅只是在再现课文中的情境,而且是在进行着心灵的对话:“傲慢”和“谦虚”并存,“惊喜”和“赞美”同在,孩子们的对话是那样地投入,那样地深情,此时根本就不需要教师再去讲应该怎样读了。

通过编、演课本剧,孩子们加强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知不觉中受到了熏陶、感染,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多种能力,作为教者又何乐而不为呢?

三、品读感悟法

“品读感悟”就是让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进行分析和理解,从而明确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使读者和作者之间产生情感共鸣。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只有重视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进行积极、主动的感受体悟,与言语现象发生共鸣,才能准确引导学生朗读。因为“感悟”首先应有所感,只有目视其文,口发其声,心同其情,耳醉其声,才能使文中的人、物、情、景等和读者已有的知识背景、感知经验碰撞、接通、共鸣,才能恍然大悟,豁然开朗、心领神会。

如,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时,因学生不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体会作者的情感就有了一定的难度。即使有的孩子理解到一些情感,那也只是停留在表面上,无法真正走进文本之中和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于是,我就用了“品读感悟法”来引导学生抓住文中重点语句去体会人们对总理的无限热爱之情。

例句: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

师:你怎样理解句中的“焦急而又耐心”?

生1:“焦急”和“耐心”看起来是一对反义词,是互相矛盾的。但假如文中只用“焦急”或者“耐心”的话,都无法准确地表达老奶奶此时的心情。

生2:是的,我也同意该同学的观点。从句中的“满头银发”不难看出老奶奶的年纪很大了,从她“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中的“拄”和“靠”知道老奶奶实在是站不住了,感觉她似乎就要倒下了,所以她等得好“焦急”;可她又是那么迫切地想最后再看一眼自己敬爱的总理,因此还是那样“耐心”地等待着。

……

师:大家真会理解!有谁能试着把老奶奶当时这样一种心情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呢?

孩子们开始自由朗读。这时大家都非常认真,非常投入地练习朗读,他们是要把所感受到心灵的感动诉诸于自己稚嫩的声音,那时而睁大眼睛,时而紧蹙眉头,时而又伤心的表情令人感动!

语文不是无情物,字词句读都是诗。作者的情感表达常常隐藏于文字深处。因此,语文教学要想让学生真情流淌,就必须牢牢地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关键句,读懂、读通、读深,让学生在品中感悟。

让学生抓住句子的重点词语,理解和体会句子的内容和外延,还可以采取换词增减法、变序法,比较出句子所表达的不同情感,然后再引导学生进行朗读。

字数:3155

关于阅读教学,《语文课程标准》作了这样的叙述:“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告诉我们,阅读是通过对文本的“读”才使读者与作者之间达到平等的对话和直接的交流。要从文本中提取信息,吸收知识,必须得“读”;要从文本中获得美感,净化心灵,必须得“读”。阅读实践从本质上讲就是“读”,舍弃了“读”,一切阅读都会落空。《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而且要贯穿于各学段的目标之中。

怎样在教学中坚持“以读为本”的理念,引导学生充分有效地读书呢?首先必须教给学生最常用的阅读方法。如:朗读法、默读法、精读法、略读法、速读法等。这些方法的掌握将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在这里,我主要讲讲关于“朗读”方法的指导。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在阅读教学中,以下三个方法是学生进行朗读时最快、最有效的方法。

一、范读感染法

教师是孩子们心中最完美的偶像。要使学生有感悟,有体验,教师首先要有感悟,有体验;要使学生被感动,教师首先要被感动。只有当教师热情投入、真情流露、热情洋溢、激情四射的时候,才能以情悟情、以心契心、以神会神,学生才能受到真正的熏陶和感染。

记得有一次我去一个班代课,那班的孩子(二年级)已经学了课文《可贵的沉默》,于是我就让几个孩子每人分别读一段话给我听。我听后很不满意,但没有表现出来。然后我又让他们班读书最好的同学再选自己认为读得最好的一段话读给我听,我听后还是不满意。觉得这些孩子在读的时候多是在唱读,没有体会到作者的心情,根本谈不上是有感情地朗读。于是我灵机一动,说:“我想向你们班读书读得最好的同学挑战,不知是否可以?”当然,大家很高兴就答应了。我选定了内容后,用了两分钟各自练习。我要他们练习的目的是希望他们能有感情去读书,别像开始那样很随意地读。

开始读了,那个被选作代表的孩子很认真地读完了该读的内容,大家听了不作声,有的同学对着我笑,好像在说,怎么样?你能比得赢吗?我看看大家,拿了书本,很认真地读到:“啊,我真快活!这一片沉默给了我多大的享受啊!在沉默中,这些小家伙终于懂得要回报父母对自己的爱了。”孩子们听后,都用劲地鼓掌。有个孩子还问道:“老师,你怎么读得这么好呀?”我回答道:“因为我体会到了作者的心情,我动了真情呀。假如你们也像老师这样想着作者心里想的去读课文的话,一定比老师读得更好!不信,你试试!”这时再看孩子们读书的神态呀,可就与先前大不一样了哟:有的睁大了双眼,有的微晃着脑袋,那神情可真专注!

正因如此,我在备课时,总是认真挖掘每篇课文的内涵,反复朗读、感悟课文,用自己的声音力求准确地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把最真最美的东西呈现给学生,使他们感受到强烈的震撼和深刻的感染。

朗读不是一种简简单单的见字发声的过程,而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是一种需要调动声音、情感和众多技巧来进行的艺术性的创造活动。在引导小学生时,无须过多的理论指导,教师的范读、带读、引读具有非常直观的指导作用。

二、情境渲染法

情境的渲染对学生的朗读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为人的情感体验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要做到感情朗读,就必须是在有了真实的情感基础上。如果教师善于创设情境,就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能有效地促使学生进行感情朗读。

1、利用多媒体辅助作用渲染情境

多媒体以它独特的音效、生动的画面、具体的图像深受孩子们的亲昵。借助多媒体课件,可使各种感官沉浸在课文中,有利于将语言材料变成形象感知的事物,从而获得丰富、生动、独特的感受,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作好铺垫。

我在执教《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时,先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思想。当学生有了一定的理解基础后,我预设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课件再现当年长安街上人们送别总理的情境,配上哀乐后,教师开始范读全文。学生看着送别的画面、听着悲凉的音乐和老师悲伤的声音,仿佛置身在长安街上和人们一道在为自己敬爱的总理送行,不知不觉中,学生敬仰总理、爱戴总理、怀念总理的思想感情便油然而生。学生一旦有了这样的感情基础,何愁不能进行感情朗读呢?

另外,课文中的插图对学生的朗读也有一定的辅助作用,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这一教学资源。在图画面前,学生看得清楚,感受得真切,容易进入情境。

2、模拟剧情,编演课本剧渲染情境

朗读的基础是理解。让学生站在课文的立场上深入课文,编演课本剧,不仅能把教材内容形成意象,同时还能很快地对课文内容进行理解,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如,我在执教《陶罐和铁罐》一文时就安排了让学生“模拟剧情,编演课本剧”这样一个环节。结果发现:学生在编演的过程中,把自己当成了有生命的“陶罐”和“铁罐”,他们不仅仅只是在再现课文中的情境,而且是在进行着心灵的对话:“傲慢”和“谦虚”并存,“惊喜”和“赞美”同在,孩子们的对话是那样地投入,那样地深情,此时根本就不需要教师再去讲应该怎样读了。

通过编、演课本剧,孩子们加强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知不觉中受到了熏陶、感染,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多种能力,作为教者又何乐而不为呢?

三、品读感悟法

“品读感悟”就是让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进行分析和理解,从而明确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使读者和作者之间产生情感共鸣。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只有重视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进行积极、主动的感受体悟,与言语现象发生共鸣,才能准确引导学生朗读。因为“感悟”首先应有所感,只有目视其文,口发其声,心同其情,耳醉其声,才能使文中的人、物、情、景等和读者已有的知识背景、感知经验碰撞、接通、共鸣,才能恍然大悟,豁然开朗、心领神会。

如,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时,因学生不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体会作者的情感就有了一定的难度。即使有的孩子理解到一些情感,那也只是停留在表面上,无法真正走进文本之中和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于是,我就用了“品读感悟法”来引导学生抓住文中重点语句去体会人们对总理的无限热爱之情。

例句: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

师:你怎样理解句中的“焦急而又耐心”?

生1:“焦急”和“耐心”看起来是一对反义词,是互相矛盾的。但假如文中只用“焦急”或者“耐心”的话,都无法准确地表达老奶奶此时的心情。

生2:是的,我也同意该同学的观点。从句中的“满头银发”不难看出老奶奶的年纪很大了,从她“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中的“拄”和“靠”知道老奶奶实在是站不住了,感觉她似乎就要倒下了,所以她等得好“焦急”;可她又是那么迫切地想最后再看一眼自己敬爱的总理,因此还是那样“耐心”地等待着。

……

师:大家真会理解!有谁能试着把老奶奶当时这样一种心情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呢?

孩子们开始自由朗读。这时大家都非常认真,非常投入地练习朗读,他们是要把所感受到心灵的感动诉诸于自己稚嫩的声音,那时而睁大眼睛,时而紧蹙眉头,时而又伤心的表情令人感动!

语文不是无情物,字词句读都是诗。作者的情感表达常常隐藏于文字深处。因此,语文教学要想让学生真情流淌,就必须牢牢地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关键句,读懂、读通、读深,让学生在品中感悟。

让学生抓住句子的重点词语,理解和体会句子的内容和外延,还可以采取换词增减法、变序法,比较出句子所表达的不同情感,然后再引导学生进行朗读。


相关内容

  • 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学习方法
  • 课堂教学,是由"教"与"学"两方面构成的,二者是相辅相成的.然而,过去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总是强调和重视教师的教法,从课前的备课到课堂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的设计,主导思想都是考虑教师如何教,强调的是教师的教法,却忽略了学生的学法的指导,忽略从学生这一角度来设计课堂教 ...

  • 关于小学低段阅读教学的论文
  • 关于小学低段阅读教学的论文 走出低年级朗读误区,让阅读教学健康起步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基本形式,小学低年级的阅读教学是否能够健康起步,更是直接关系到整个阅读教学的质量和效益.而在低年级的阅读教学中主要就是朗读教学.这是因为朗读不仅是一种解读文本的方式,也是一种积累语言.培养语感的有效方法.对于朗读,语 ...

  •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
  • 课堂上,常常有这样的情景:请大家自己读读课文第几段,学生刚读了没几分钟,老师一拍手,读完没读完的都停下了,接着教师开始讲讲问问,回答问题的也总是那么几个同学,别的学生课文还没有读熟练呢,不会也不敢举手回答,而我们呢,也不敢提问那些不举手的同学,因为他们读都读不对,找都找不到,叫起来多浪费课堂时间.一 ...

  • 阅读教学方法之朗读和默读
  • 阅读教学方法之朗读和默读 国标培训王漫教授主讲的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方法--朗读.默读.略读.浏览,我对朗读默读的认识,朗读和默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在课堂上要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至于每课书要读多少遍,每节课要读多少时间要因人而异.因课而异.现在不少教师正在探索不同年段的一节阅读课 ...

  • 小学语文如何进行有效朗读指导
  • 小学语文如何进行有效朗读指导 郝集小学 刘慎恒 <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重视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小学阅读教学 ...

  • 小学语文教学改革
  • xxxxxxxxxx小学语文教学改革 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学生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接受信息)、写作能力(书面表达)、口语交际等能力(出口成章)。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 ...

  • 各年级语文教学重点及具体操作方法
  • 东港市实验小学各年级语文教学重点及具体操作方法 东港市实验小学 快速识字 尽早阅读 东港市实验小学一年级组 我校一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就是识字,要求是认读2000左右常用汉字,所采取的方法是韵语识字.根据韵语识字所具有的特点,在教学中强调"整体输入,定位联想".我们的做法是: 一. ...

  • 一年级语文幸福阅读
  • 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一年级阅读计划 指导思想 让每一个孩子畅游书海,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从浓浓的书香中汲取营养",这是我们一年级孩子的读书目标.为了让每一位孩子都能够畅游知识的海洋,快乐读书,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感受中华文明的魅力,达到成功的彼岸! 阅读内容 国学经典:<疯狂背古 ...

  • 语文学习中"读"的重要性
  • 语文学习中"读"的重要性 作者:李政权 王丽艳 来源:<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1年第05期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向来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道门槛.可是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是"三少一多",即课堂上学生读的时间少,有目的.有针对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