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阶]一课教学反思

《台阶》一课教学反思

刚刚与学生一起学习了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因为比较贴近生活,学生基本上能理解文中蕴含的刻骨铭心的亲情,而《台阶》一课中,作者家庭极端落后的经济条件离我们的学生要遥远一些,如何引导学生比较到位的理解主题,是备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我在深入分析教材和学生现状的基础上,经过认真思考,大致拟定了 “教学流程”:整体安排是以读为主,在读中感悟。一读课文,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感知父亲的形象。二读课文,找出文中最让自己感动的细节谈谈自己的理解。三读课文,对本文的主题该如何理解? 四读课文,拓展延伸,能结合自己的家庭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堂课下来,有些地方跟自己设想的一样,有些则让我感觉比较失败。我反思了整节课:第一遍读,按照我的设想,文章叙述的事情简单而清晰,学生很容易概括。但事实上,学生大都概括得很繁琐。于是我不得不提示他们抓住文眼概括。所以这个环节消耗的时间比预想的要长。

读第二遍时,我引导学生简单跳读,找出自己最感兴趣的或最有触动的细节再细读,并谈谈自己的理解。大部分学生找到了第五和第二十七自然段,这都是较典型的片段。第五段多角度的描写,二十七自然段反复的渲染都很有可读性,我于是指导他们反复阅读,效果较好。

到了第三遍时,学生对主题的把握出现了问题,我几次引导,学生的理解总是停在表层,我想:学生鉴赏能力的提高也是一个从认知到感悟的过程,只有让他们多接触一些更高一级的鉴赏,才能拔高他们的视野。在这个环节,课堂教学背离了原先的设想,教师又回到了讲解者的老角色。我又一次感觉到了课堂教学预设性和生成性的差异。

最后一个环节,我以为,学生一定会侃侃而谈,但实际情况却不理想,可能是现在的生活条件愈来愈好,学生对父母肩上的责任感受又不深,所以对父母的艰辛体会到的不多,当然其中也不乏惊喜,一个男生讲起父母为供养自己和妹妹上学,辛苦耕劳,不辞辛苦,真实动人,打动了不少同学。

回顾整堂课的教学,应该说基本上完成了教学目标。但是我也发现,虽然学生思维活跃,感情投入,对父亲的人物形象有了较深的体验。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悟力显然还远远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对作品的赏析很多都是肤浅的、片面的;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情感体验很大程度上还来源于教师的引导。因此,激发学生的情感将是自己以后教学中的重点。课后,为了弥补缺憾,我又选了几篇较为感人的短文与学生一起研读。并让学生以父亲或母亲为素材写作一篇真实感人的文章。希望藉此更好的落实情感目标。

我在想,学了《背影》,又读了《台阶》,对学生是否有触动?学生

会比以前更懂事了吗?如果他们能有点滴的变化,这段时间的教学就不仅是教学上的收获,也算是对父母们的一种告慰吧!

《台阶》一课教学反思

刚刚与学生一起学习了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因为比较贴近生活,学生基本上能理解文中蕴含的刻骨铭心的亲情,而《台阶》一课中,作者家庭极端落后的经济条件离我们的学生要遥远一些,如何引导学生比较到位的理解主题,是备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我在深入分析教材和学生现状的基础上,经过认真思考,大致拟定了 “教学流程”:整体安排是以读为主,在读中感悟。一读课文,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感知父亲的形象。二读课文,找出文中最让自己感动的细节谈谈自己的理解。三读课文,对本文的主题该如何理解? 四读课文,拓展延伸,能结合自己的家庭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堂课下来,有些地方跟自己设想的一样,有些则让我感觉比较失败。我反思了整节课:第一遍读,按照我的设想,文章叙述的事情简单而清晰,学生很容易概括。但事实上,学生大都概括得很繁琐。于是我不得不提示他们抓住文眼概括。所以这个环节消耗的时间比预想的要长。

读第二遍时,我引导学生简单跳读,找出自己最感兴趣的或最有触动的细节再细读,并谈谈自己的理解。大部分学生找到了第五和第二十七自然段,这都是较典型的片段。第五段多角度的描写,二十七自然段反复的渲染都很有可读性,我于是指导他们反复阅读,效果较好。

到了第三遍时,学生对主题的把握出现了问题,我几次引导,学生的理解总是停在表层,我想:学生鉴赏能力的提高也是一个从认知到感悟的过程,只有让他们多接触一些更高一级的鉴赏,才能拔高他们的视野。在这个环节,课堂教学背离了原先的设想,教师又回到了讲解者的老角色。我又一次感觉到了课堂教学预设性和生成性的差异。

最后一个环节,我以为,学生一定会侃侃而谈,但实际情况却不理想,可能是现在的生活条件愈来愈好,学生对父母肩上的责任感受又不深,所以对父母的艰辛体会到的不多,当然其中也不乏惊喜,一个男生讲起父母为供养自己和妹妹上学,辛苦耕劳,不辞辛苦,真实动人,打动了不少同学。

回顾整堂课的教学,应该说基本上完成了教学目标。但是我也发现,虽然学生思维活跃,感情投入,对父亲的人物形象有了较深的体验。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悟力显然还远远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对作品的赏析很多都是肤浅的、片面的;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情感体验很大程度上还来源于教师的引导。因此,激发学生的情感将是自己以后教学中的重点。课后,为了弥补缺憾,我又选了几篇较为感人的短文与学生一起研读。并让学生以父亲或母亲为素材写作一篇真实感人的文章。希望藉此更好的落实情感目标。

我在想,学了《背影》,又读了《台阶》,对学生是否有触动?学生

会比以前更懂事了吗?如果他们能有点滴的变化,这段时间的教学就不仅是教学上的收获,也算是对父母们的一种告慰吧!


相关内容

  • 教师成长的台阶--教学反思
  • 教师成长的台阶--教学反思 作者:吴宣 来源:<职业·下旬>2013年第10期 摘 要:教师在职校中成长与发展的途径主要有两个:一个是职业院校通过实践教学训练来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一个是平时教师自学教育理论,在上课后记录心得,总述为经验+反思=教师成长,这里的反思是指教学反思,通过反思, ...

  • 陈家尧:[台阶]解读
  • 人性的反思:个人价值的迷失 --关于<台阶>的解读 重庆市北碚区进修学院 陈家尧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的<台阶>是一篇意蕴十分丰富的小说,作品通过描述父亲为了改变自己的地位,奋斗了大半辈子,终于建成一栋有九级台阶的新屋,展示了中国劳动人民的平凡与伟大.小说的深层意蕴在于结尾的 ...

  • 青蛙看海反思
  • <青蛙看海>教学反思 周村小学 崔 霞 <青蛙观海>这篇课文主要讲长期生活在湖边的青蛙,很想看看大海,在苍鹰的指点下,跟着松鼠一个台阶一个台阶的跳,最后终于到达山顶,看到了大海.根据教材的特点和该年级的教学要求,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位于以下几点: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 ...

  • 青蛙教学反思
  • <快乐的小青蛙>教学反思 <快乐的小青蛙>是语文s版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讲的是一只小青蛙不小 心掉进枯井里,他不急不慌,在井里唱歌,最后被大象救出来的故事.课文告诉学生遇到困 难,要有乐观的态度,勇敢地面对,并积极动脑筋战胜困难.本课重点是正确.流利.有感 情地朗读 ...

  • 高一地理教学反思
  • 高一地理教学反思 杨轶菊 反思一:转换传统的师生角色,学生是课堂的主角. 在课堂的探究活动过程中,让学生充当探讨问题的主人.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从思维的角度讲,学习过程是一种具备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需针对不同情况做出适时反馈,引导使之朝有利于知识构建的方向发 ...

  • 教师个人年度发展规划2012
  • 教师个人年度发展规划2012.01-2012.12 海滨一小 林宝兰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觉得自己先要成为一名主动学习者,做学习型的教师,使自己成为适应时代发展,符合高品位要求的教育者."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做任何事情,只有在做之前有一个明确的目的和方向,才能在开展的时候 ...

  • 人民小学校本课程一年级下册
  • 人民小学校本课程一年级下册 庄国强 2012.2 鼓浪屿故事文化之奇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通过图片.视频.故事.演讲等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中初浅的了解鼓浪屿的基本状况,开始对鼓浪屿的有关文化产生感情.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鸡母山"."虎巷"的传说. 2. ...

  • 教师招聘真题:2013武汉事业单位教师招聘考试真题
  • 2013年武汉事业单位教师招聘考试真题 一.单项选择题 1.课程开发与利用的基本原则是(校内为主.校外为辅) 2.被实施者排除于学校课程体系以外的课程是(空无课程) 3."理解"这一层次水平属于的台阶目标是(学懂)"模拟应用"这一层次水平属于的台阶目标是(学会 ...

  • 新课程概念下青年教师成长规律与培养方法研究试验中期报告
  • <新课程概念下小学青年教师成长规律与培养 方法研究>中期报告 抚顺市望花区逸夫小学课题组 一.课题研究问题: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队伍建设与教师专业发展是目前学校管理工作中的一个热门话题.新课程理念较之先前更具有明显的人文性和鲜活性,作为落实新课程的教师当然必须具备相应的素质,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