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家尧:[台阶]解读

人性的反思:个人价值的迷失

——关于《台阶》的解读 重庆市北碚区进修学院 陈家尧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的《台阶》是一篇意蕴十分丰富的小说,作品通过描述父亲为了改变自己的地位,奋斗了大半辈子,终于建成一栋有九级台阶的新屋,展示了中国劳动人民的平凡与伟大。小说的深层意蕴在于结尾的发人深思:当新屋落成后,父亲反倒显得不自在。他的身体累垮了,人也衰老了,“一幅若有所失的模样”,“失去了生机”。这似乎有些出人意料,它为读者留下了深入思考的空间,为作品提供了多元解读的“空框”。

一、关于《台阶》的几种解读观点

关于《台阶》的解读,可谓众说纷纭。概括起来,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生产力低下说、谦卑说、文化说、相互尊重说。

“生产力低下说”和“谦卑说”以《教师教学用书》为代表,其认为:小说中父亲创业之艰难,根源在于农村经济的落后,小说展示时代的呼唤,亿万农民的希望在于先进生产力,以此迅速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结束老牛拉破车的日子。对于父亲在台阶造成后反倒“有些不自在”,则解释为“父亲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的品质”。

“文化批判说”以朱月君的《父亲为何“若有所失”——读李森祥〈台阶〉》1为代表,认为人们对于台阶高就象征地位高的思想已根深蒂固,从三级台阶提高到九级,也因为“九”为奇数之最,代表着至尊,代表权势。这是一种封建的、狭隘的文化心理。类似的观点还有王侠的《地方文化中的人生悲途——读李森祥〈台阶〉》,认为《台阶》是一篇反思地方文化的小说,描写的是落后的地方文化中的人生悲途。

“相互尊重说”是杨先武在《可敬而又可悲的父亲——〈台阶〉意蕴新探》文中所提出的,他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民的地位也有了较大的提高,但他们现在仍然是弱势群体,依旧受到各种各样的歧视,这种状况在有些地方还十分严重,决非一朝一夕可以改变。为农民走向致富创造条件,并营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和人与人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的良好氛围,才能切实改变他们的社会地位。这便是我们真正要筑的一道

2“台阶”。

以上观点不能说没有道理。但我觉得还是有一些缺陷。作者在文中并没有去渲染农村生活的凄苦,对于三级台阶的老屋,无论是对于对三块青石板的描绘,还是“我”对于青石板的生活记忆——趴、啃、蹦、跳,以及父亲“坐在台阶上很舒服”的描写,都不是着眼于“苦”,展示的却是一种“美”和“趣”。就是在新屋的建造过程中,作者虽然也突出了父亲艰辛的一面,但用意似乎更在于展示父亲“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是为了表现父亲对于实现人生目标的执著,是为塑造父亲的形象而存在的。至于文化说,其依据主要是“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地高”这一句,但是全文对此文化的批判我们却找不到依据,全文从父亲修建新屋的过程和建好新屋后的不适,都看不到这种文化的批判。父亲在建造起了九级台阶的新屋之后,照理说应该是地位提高了呀,但父亲为什么反而不适应了呢?文化说显然无法回答这一问题。至于相互尊重说,更是显得有些缺乏依据。没修新屋前没有任何乡人不尊重父亲;在修好高台阶的新屋后,也没人比先前更加尊重他。

因此,我个人觉得这几种解读,似乎都有着遗憾。细读小说,里面蕴含着更为丰富的内涵,那就是人性的反思,找寻个人价值。那么,小说是如何来揭示这一意旨的呢?

二、人性反思:找寻个人价值

1.伟大的父亲、尴尬的父亲

我们要把握小说的主旨,首先要把握文中父亲的形象,要走进父亲的内心世界。文中的父亲的形象可用四个字来概括:伟大、尴尬。

父亲的伟大,从他修屋的过程表现得极为充分。为了能垒起象征受人尊重的九级台阶的新屋,长年累月,捡砖拾瓦,砍柴攒钱,在零碎的角票几次填满瓦罐,在磨破的草鞋超过台阶之后,新房子终于破土动工。在修建新屋的过程,父亲起早贪黑,搬砖、筹划材料、踏黄泥„„一个人顶起了多个人的活。这其中所体现出来的父亲的要强、勤劳、坚忍与毅力无不让人动容、让人敬佩。他展示了中国农民“艰苦硬干”的精神,这一点是小说所展现的价值之一。有人认为父亲为了造新屋而付出了身体的代价是不值得的,我个人认为这种观点是站不住脚的。一个人能为自己的目标持之以恒,不懈奋斗,并最终达成目标,在任何时代这都是有价值的。基于此,父亲是伟大的。

但小说最可贵的是不仅停留于此,他还更为深刻地展现出父亲在新屋落成后的“不适”与“所失”,也就是展现出的尴尬的父亲形象。父亲在新屋落成之际,照理应该挺直腰板,扬眉吐气,但父亲却“两手没处放似的,抄着不是,贴在胯骨上也不是”,烟枪不能磕台阶了,有人打招呼也答错了,一幅若有所失的模样,显得十分的尴尬。这种尴尬是因为找不到自己的价值造成的。他为什么找不到自己的价值呢?

2.父亲的尴尬:个人价值的迷失

关于“价值”的本质,学术界存在着多种观点,学者李德顺认为:“价值这个概念所肯定的内容,是指客体的存在、作用及它们的变化对于一定主体需要及其发展的某种适合、接近或一致。”根据这一定义,父亲在对自身价值的确认之中,是以“高台阶的新屋和他人的评价”作为客体的。“他人的评价”在小说中表现为乡邻的目光和赞许。高台阶的新屋与他人的评价,虽为两者,实为一体,对高台阶的新屋的渴望最终也是为了获得他人关于“自己有地位”的评价。

对“高台阶”的依赖,在“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我们家的台阶低”两句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对“他人”的依赖,最明显的体现就是当新屋落成放鞭炮时,“他仿佛觉得有许多目光在望他”;有人从门口走过,见到父亲打招呼说“晌午饭吃过了吗?”父亲回答错了。父亲为什么会回答错呢?“正好那会儿有人从门口走过”,读这一句,我们似乎可以感受到“父亲”那期盼的目光、急切的心情。极有可能而实际上也应该是肯定的,他为等这一天,为等这一刻,已经不知在心底演练过多少遍,甚至应对的话都已经想好了。正如缪建琴在《解

3读〈台阶〉的一把钥匙》中所说,这个场景应该是这样的:

“哎呀,你家的台阶真高啊!”

“父亲”满面含笑道:“不高,不高。”传统的“父亲”不可能用肯定回答,他认为像他这样地位的人在这个时候应该表现一下谦虚和客套。

有了这个对话的场景后,“父亲”应该是越发喜欢坐在台阶上,喜欢找人聊。担水回来的场景也应该是这样:“人老了,不中用了。看样子,我造好高台阶,真该休息了。”他应该是自豪地把这个家庭重担交付给下一代,因为他有了成就感,已不枉人生一场。 但是演练过了许多遍的场景没有出现,而只是一个平常的“晌午饭吃过了吗?”难怪父亲会回答错了。

缺少了他人“你家台阶真高”这一地位确认,父亲即使在修建了高台阶的新屋之后仍然找不到自己的价值。父亲的尴尬正是将个人的价值寄托于“高台阶”这一外物和他人评价之下,而失去了自己内心的独立的判断。价值是一种内心的判断,将个人的价值与地位的判断完全寄托于“外物与他人”,注定是要落空的。父亲的尴尬正是在于内心之中缺乏对个人价值的正确判断,也就是个人价值的迷失。

3.追问:父亲的价值与地位何在? 也许有人会说父亲是没有地位的,确凿的证据就是文中有一句“父亲老实厚道低眉顺眼累了一辈子,没人说过他有地位,父亲也从没觉得自己有地位”。这一句是乡邻的评价(也没人说父亲没地位),也是父亲的内心感受。如果我们用自己的眼光来看看父亲的价值,并进而判断其地位,可能会更合理与科学。

在小说的开头部分,用了整整四段文字来写三块青石台阶。从三块青石板的来历来看,它是父亲一口气背到家的,且为此石匠还没收石料钱,对于这样一个非同一般的强壮有力的父亲,让石匠折服,也让我们折服。那三块青石板的台阶“宽敞阴凉,由不得人不去坐一坐,躺一躺”;此外,“我”对于台阶的美好记忆,以及对于父亲的“沟里嵌着沙子和泥土”的脚板的描绘,都是“我”对于父亲价值和地位的充分肯定。

在修建新屋的过程中,更是充分体现了父亲的价值。笔者在前面已用了“伟大”一词来阐释,这里不再赘述。

也就是说,父亲在家人的眼光中是有价值的,也是有地位的。在乡邻的眼光,作为父亲这样一个勤劳厚道,力大出奇的人来说,虽然没有人说他有位,但也不能说他是没有地位的。“ 人在世界之中,一方面是需求自己的生存发展完善之需要,另一方面是对自己所处的

4状态感知是否满意的过程。”正是因为父亲对自己所处的状态错误的认知,所以才没有充

分认识自己的价值,正确看待自己的地位。也正因为如此,所以在高台阶的新屋落成后父亲仍然失落,仍然找不到自己的价值。

4.反思:期待个人价值的回归

对于父亲而言,客观来看是有价值与地位的。但主观上却找不到自己的价值与地位,因此就必然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了。如何避免这种尴尬呢?在个人价值与地位的判断上,那就是掉转视线,将外视的目光,转而回视自我,将原本寄托于“外物与他人”的价值追寻路径,转而更加关注于自己的存在状态,确认自己存在的价值,确认自己的地位,才是价值的回归之路。

也许有人认为:地位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之上的,没有物质作保障,地位就无从提高。但在生活中,我们也常常发现:有的人经济上去了,却仍掩饰不了骨子里的自卑;有人一生贫穷,但能做到不卑不亢,这就是对自我价值与地位的一种确认。人啊,谁都渴望尊严与地位,但人的尊严与地位不能建立在物质之上,也不能完全建立在他人的评价之上,否则我们将永远也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不因贫穷落魄而自卑,不因富贵腾达而自傲,正确认识自己的价值,善待自己,也善待他人,不卑不亢,永远保持一份平静与从容,这才是人生应有的姿态。这篇小说的价值也正是在于此。

小说的结尾:

父亲好久之后,父亲又像问自己又像是问我:这人怎么了?

怎么了呢,父亲老了。

“这人怎么了?”是父亲对人生的一种追问与反思,也是作者的一种追问与反思。“父亲老了”这里的“老”字我更愿意理解为“父亲的这种价值观老了”,不能适应社会,也不能适应时代了,而不仅仅是指身体老了。

这篇小说以其含蓄性和深刻性超越了时代,因而具有了永恒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朱月君.父亲为何“若有所失”——读李森祥《台阶》[J].语文教学通讯,2006(4) 2.杨先武.可敬而又可悲的父亲——《台阶》意蕴新探[J].中学语文教学,2007(8) 3.缪建琴.解读《台阶》的一把钥匙[J].语文教学通讯,2008(3)

4.中国传统哲学人的价值内涵和现实表现及其地位 [J].中国国学网

人性的反思:个人价值的迷失

——关于《台阶》的解读 重庆市北碚区进修学院 陈家尧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的《台阶》是一篇意蕴十分丰富的小说,作品通过描述父亲为了改变自己的地位,奋斗了大半辈子,终于建成一栋有九级台阶的新屋,展示了中国劳动人民的平凡与伟大。小说的深层意蕴在于结尾的发人深思:当新屋落成后,父亲反倒显得不自在。他的身体累垮了,人也衰老了,“一幅若有所失的模样”,“失去了生机”。这似乎有些出人意料,它为读者留下了深入思考的空间,为作品提供了多元解读的“空框”。

一、关于《台阶》的几种解读观点

关于《台阶》的解读,可谓众说纷纭。概括起来,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生产力低下说、谦卑说、文化说、相互尊重说。

“生产力低下说”和“谦卑说”以《教师教学用书》为代表,其认为:小说中父亲创业之艰难,根源在于农村经济的落后,小说展示时代的呼唤,亿万农民的希望在于先进生产力,以此迅速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结束老牛拉破车的日子。对于父亲在台阶造成后反倒“有些不自在”,则解释为“父亲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的品质”。

“文化批判说”以朱月君的《父亲为何“若有所失”——读李森祥〈台阶〉》1为代表,认为人们对于台阶高就象征地位高的思想已根深蒂固,从三级台阶提高到九级,也因为“九”为奇数之最,代表着至尊,代表权势。这是一种封建的、狭隘的文化心理。类似的观点还有王侠的《地方文化中的人生悲途——读李森祥〈台阶〉》,认为《台阶》是一篇反思地方文化的小说,描写的是落后的地方文化中的人生悲途。

“相互尊重说”是杨先武在《可敬而又可悲的父亲——〈台阶〉意蕴新探》文中所提出的,他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民的地位也有了较大的提高,但他们现在仍然是弱势群体,依旧受到各种各样的歧视,这种状况在有些地方还十分严重,决非一朝一夕可以改变。为农民走向致富创造条件,并营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和人与人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的良好氛围,才能切实改变他们的社会地位。这便是我们真正要筑的一道

2“台阶”。

以上观点不能说没有道理。但我觉得还是有一些缺陷。作者在文中并没有去渲染农村生活的凄苦,对于三级台阶的老屋,无论是对于对三块青石板的描绘,还是“我”对于青石板的生活记忆——趴、啃、蹦、跳,以及父亲“坐在台阶上很舒服”的描写,都不是着眼于“苦”,展示的却是一种“美”和“趣”。就是在新屋的建造过程中,作者虽然也突出了父亲艰辛的一面,但用意似乎更在于展示父亲“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是为了表现父亲对于实现人生目标的执著,是为塑造父亲的形象而存在的。至于文化说,其依据主要是“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地高”这一句,但是全文对此文化的批判我们却找不到依据,全文从父亲修建新屋的过程和建好新屋后的不适,都看不到这种文化的批判。父亲在建造起了九级台阶的新屋之后,照理说应该是地位提高了呀,但父亲为什么反而不适应了呢?文化说显然无法回答这一问题。至于相互尊重说,更是显得有些缺乏依据。没修新屋前没有任何乡人不尊重父亲;在修好高台阶的新屋后,也没人比先前更加尊重他。

因此,我个人觉得这几种解读,似乎都有着遗憾。细读小说,里面蕴含着更为丰富的内涵,那就是人性的反思,找寻个人价值。那么,小说是如何来揭示这一意旨的呢?

二、人性反思:找寻个人价值

1.伟大的父亲、尴尬的父亲

我们要把握小说的主旨,首先要把握文中父亲的形象,要走进父亲的内心世界。文中的父亲的形象可用四个字来概括:伟大、尴尬。

父亲的伟大,从他修屋的过程表现得极为充分。为了能垒起象征受人尊重的九级台阶的新屋,长年累月,捡砖拾瓦,砍柴攒钱,在零碎的角票几次填满瓦罐,在磨破的草鞋超过台阶之后,新房子终于破土动工。在修建新屋的过程,父亲起早贪黑,搬砖、筹划材料、踏黄泥„„一个人顶起了多个人的活。这其中所体现出来的父亲的要强、勤劳、坚忍与毅力无不让人动容、让人敬佩。他展示了中国农民“艰苦硬干”的精神,这一点是小说所展现的价值之一。有人认为父亲为了造新屋而付出了身体的代价是不值得的,我个人认为这种观点是站不住脚的。一个人能为自己的目标持之以恒,不懈奋斗,并最终达成目标,在任何时代这都是有价值的。基于此,父亲是伟大的。

但小说最可贵的是不仅停留于此,他还更为深刻地展现出父亲在新屋落成后的“不适”与“所失”,也就是展现出的尴尬的父亲形象。父亲在新屋落成之际,照理应该挺直腰板,扬眉吐气,但父亲却“两手没处放似的,抄着不是,贴在胯骨上也不是”,烟枪不能磕台阶了,有人打招呼也答错了,一幅若有所失的模样,显得十分的尴尬。这种尴尬是因为找不到自己的价值造成的。他为什么找不到自己的价值呢?

2.父亲的尴尬:个人价值的迷失

关于“价值”的本质,学术界存在着多种观点,学者李德顺认为:“价值这个概念所肯定的内容,是指客体的存在、作用及它们的变化对于一定主体需要及其发展的某种适合、接近或一致。”根据这一定义,父亲在对自身价值的确认之中,是以“高台阶的新屋和他人的评价”作为客体的。“他人的评价”在小说中表现为乡邻的目光和赞许。高台阶的新屋与他人的评价,虽为两者,实为一体,对高台阶的新屋的渴望最终也是为了获得他人关于“自己有地位”的评价。

对“高台阶”的依赖,在“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我们家的台阶低”两句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对“他人”的依赖,最明显的体现就是当新屋落成放鞭炮时,“他仿佛觉得有许多目光在望他”;有人从门口走过,见到父亲打招呼说“晌午饭吃过了吗?”父亲回答错了。父亲为什么会回答错呢?“正好那会儿有人从门口走过”,读这一句,我们似乎可以感受到“父亲”那期盼的目光、急切的心情。极有可能而实际上也应该是肯定的,他为等这一天,为等这一刻,已经不知在心底演练过多少遍,甚至应对的话都已经想好了。正如缪建琴在《解

3读〈台阶〉的一把钥匙》中所说,这个场景应该是这样的:

“哎呀,你家的台阶真高啊!”

“父亲”满面含笑道:“不高,不高。”传统的“父亲”不可能用肯定回答,他认为像他这样地位的人在这个时候应该表现一下谦虚和客套。

有了这个对话的场景后,“父亲”应该是越发喜欢坐在台阶上,喜欢找人聊。担水回来的场景也应该是这样:“人老了,不中用了。看样子,我造好高台阶,真该休息了。”他应该是自豪地把这个家庭重担交付给下一代,因为他有了成就感,已不枉人生一场。 但是演练过了许多遍的场景没有出现,而只是一个平常的“晌午饭吃过了吗?”难怪父亲会回答错了。

缺少了他人“你家台阶真高”这一地位确认,父亲即使在修建了高台阶的新屋之后仍然找不到自己的价值。父亲的尴尬正是将个人的价值寄托于“高台阶”这一外物和他人评价之下,而失去了自己内心的独立的判断。价值是一种内心的判断,将个人的价值与地位的判断完全寄托于“外物与他人”,注定是要落空的。父亲的尴尬正是在于内心之中缺乏对个人价值的正确判断,也就是个人价值的迷失。

3.追问:父亲的价值与地位何在? 也许有人会说父亲是没有地位的,确凿的证据就是文中有一句“父亲老实厚道低眉顺眼累了一辈子,没人说过他有地位,父亲也从没觉得自己有地位”。这一句是乡邻的评价(也没人说父亲没地位),也是父亲的内心感受。如果我们用自己的眼光来看看父亲的价值,并进而判断其地位,可能会更合理与科学。

在小说的开头部分,用了整整四段文字来写三块青石台阶。从三块青石板的来历来看,它是父亲一口气背到家的,且为此石匠还没收石料钱,对于这样一个非同一般的强壮有力的父亲,让石匠折服,也让我们折服。那三块青石板的台阶“宽敞阴凉,由不得人不去坐一坐,躺一躺”;此外,“我”对于台阶的美好记忆,以及对于父亲的“沟里嵌着沙子和泥土”的脚板的描绘,都是“我”对于父亲价值和地位的充分肯定。

在修建新屋的过程中,更是充分体现了父亲的价值。笔者在前面已用了“伟大”一词来阐释,这里不再赘述。

也就是说,父亲在家人的眼光中是有价值的,也是有地位的。在乡邻的眼光,作为父亲这样一个勤劳厚道,力大出奇的人来说,虽然没有人说他有位,但也不能说他是没有地位的。“ 人在世界之中,一方面是需求自己的生存发展完善之需要,另一方面是对自己所处的

4状态感知是否满意的过程。”正是因为父亲对自己所处的状态错误的认知,所以才没有充

分认识自己的价值,正确看待自己的地位。也正因为如此,所以在高台阶的新屋落成后父亲仍然失落,仍然找不到自己的价值。

4.反思:期待个人价值的回归

对于父亲而言,客观来看是有价值与地位的。但主观上却找不到自己的价值与地位,因此就必然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了。如何避免这种尴尬呢?在个人价值与地位的判断上,那就是掉转视线,将外视的目光,转而回视自我,将原本寄托于“外物与他人”的价值追寻路径,转而更加关注于自己的存在状态,确认自己存在的价值,确认自己的地位,才是价值的回归之路。

也许有人认为:地位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之上的,没有物质作保障,地位就无从提高。但在生活中,我们也常常发现:有的人经济上去了,却仍掩饰不了骨子里的自卑;有人一生贫穷,但能做到不卑不亢,这就是对自我价值与地位的一种确认。人啊,谁都渴望尊严与地位,但人的尊严与地位不能建立在物质之上,也不能完全建立在他人的评价之上,否则我们将永远也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不因贫穷落魄而自卑,不因富贵腾达而自傲,正确认识自己的价值,善待自己,也善待他人,不卑不亢,永远保持一份平静与从容,这才是人生应有的姿态。这篇小说的价值也正是在于此。

小说的结尾:

父亲好久之后,父亲又像问自己又像是问我:这人怎么了?

怎么了呢,父亲老了。

“这人怎么了?”是父亲对人生的一种追问与反思,也是作者的一种追问与反思。“父亲老了”这里的“老”字我更愿意理解为“父亲的这种价值观老了”,不能适应社会,也不能适应时代了,而不仅仅是指身体老了。

这篇小说以其含蓄性和深刻性超越了时代,因而具有了永恒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朱月君.父亲为何“若有所失”——读李森祥《台阶》[J].语文教学通讯,2006(4) 2.杨先武.可敬而又可悲的父亲——《台阶》意蕴新探[J].中学语文教学,2007(8) 3.缪建琴.解读《台阶》的一把钥匙[J].语文教学通讯,2008(3)

4.中国传统哲学人的价值内涵和现实表现及其地位 [J].中国国学网


相关内容

  • 陈家店隧道施工安全风险与应急预案
  • 目 录 一.编制目的 ............................................................................................ 2 二.编制依据 ..................................... ...

  • 广州陈家祠 艺术大观园 --广州游记之四
  • 广州陈家祠 艺术大观园 --广州游记之四 (上图:广场上远看陈家祠) 走进花城广州,在大学同学的推荐下,来到陈家祠堂游览,欣赏广州市文化名片的魅力,领略岭南民间艺术的满目琳琅. 陈家祠堂,也叫陈氏书院,位于广州市荔湾区中山七路陈家祠地铁站旁,现是广东省民间工艺博物馆所在地,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陈 ...

  • 北师大重庆班主任培训
  • 北京师范大学老教授协会 关于举办 "全国中小学德育管理创新暨班主任工作技能提升高级研修班" 通 知 各有关教育局.教研单位.教师培训部门: 各有关教师进修学校.教育学会.各中小学:: 众所周知教师的教育教学素质是决定学校教育质量的最重要的因素.教学质量提高是没有止境的,教师也时刻 ...

  • 浅析广州祠堂文化特征
  • <建筑美学与岭南文化> 调 研 报 告 (2013 -2014学年第一学期) 题目:浅析广州祠堂文化特征 学生:罗菊菊 摘要:广州祠堂既是家族文化的寄托,更是一朵雅俗共赏的艺术奇葩,有着深刻的寓意和深厚的广府文化底蕴,是值得我们去仔细品位的艺术明珠. 关键词:广州祠堂 陈家祠 广府文化 ...

  • 中华民国五年版十八家王氏家谱序言解读
  • 三代以前 三代以前之名讳湮没无闻,可胜叹哉!余稍奉儒林之训,因起报本之念.谨以所知祖宗之名讳列于荐疏之内,以俟后人之有心者,集诸家谱,永垂世世,启我后嗣报本之孝思,不至遗忘祖宗之纲纪云尔. 四世孙子信氏印叙 释义: 上三代以上先祖的名讳已无法考证,不胜感叹,真是遗憾.我多少受过一点孔孟儒学的训教,知 ...

  • 玉山镇岭后村党支部工作总结
  • 一年来,我村党支部在上级党委的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和十六届三中、五中全会精神,扎实开展“五送融情”活动;今春以来,还在村领导班子和广大党员中,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并把这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作为开创我村党建工作新局面的重要机遇抓紧抓好,以此推 ...

  • 项目制:一个"控制权"理论视角
  • 项目制:一个"控制权"理论视角 2015年03月16日 09:56 来源:<开放时代> 作者:周雪光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分税制向上聚集财政资源的趋势(周飞舟,2006),项目制形式脱颖而出,成为自上而下资金配置的一个重要渠道和机制,其规模与影响日渐凸显, ...

  • 冰心[两个家庭]赏析
  • 冰心<两个家庭>赏析 大家好,欢迎收听与你同行-深度分享节目,我是今天的值班主持**,我们将用两期节目的时间深度赏析冰心的两篇小说,一篇是<两个家庭>,另一篇是<我的邻居>,希望通过我们的解读,不仅为您扩充了阅读量,还能够引发您在家庭建设和妇女发展上的深入思考,能 ...

  • 优秀党组织书记先进事迹材料杨天亮事迹材料
  • 优秀党组织书记先进事迹材料 --管头镇胡村党支部书记杨天亮 杨天亮同志出生于1958年4月26日,汉族,现任管头镇胡村村党支部书记.几年来他奋战在农村基层第一线,领导"两委"班子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在新农村建设中做出了显著成绩. 管头胡村,地处309国道边,距城10公里,下辖5个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