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图片,学"活"古诗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巧用图片,学“活”古诗

作者:蒋华

来源:《考试周刊》2013年第103期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中国古代诗词语言精练,节奏明快,寓意深刻,于方寸之间见浩然天地。然而,小学生在学习古诗时,由于时代差异,语言习惯不同,对古诗中精练、含蓄的语言及其反映出的形象、情感、韵味产生“隔膜”,学习时难免因困惑不解而兴趣索然,于是流于死记硬背、一知半解。直观教学在儿童的学习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直观教学具有形象、生动、鲜明的特点,它能一下子吸引儿童的注意力,产生兴奋的良好情绪,引领儿童曲径通幽,深入浅出。如果能恰如其分地运用图片,便能积极有效地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降低理解难度,提高审美能力,使得古诗这种文化瑰宝“活”起来。

一、利用图片,吸引学生走进诗情画意的天地

著名教育家顾泠沅说:“在课堂教学范围里对教师最有意义的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也就是要使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感兴趣,对有了兴趣的事学生就会认真地把它学好。”这表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最强大的动力。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学习。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对形象直观、色彩鲜明的事物特别感兴趣。因此,尽管古诗对小学生来说含义艰深,但如果能恰当地运用与古诗相关的插图,诱导他们身临诗情画意的天地,就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例如教学《池上》这首诗时,我出示插图,一个光着上身、头戴荷叶的胖娃娃,一双忽闪忽闪的大眼睛。大家一看都忍不住笑了,我问:“这个娃娃给你什么感觉?”“真是太可爱了!”“很调皮的样子!”“很机灵的样子!”“就像我家那天真的小弟弟!”显然,这幅生动的画面引发了儿童的学习兴趣,这个娃娃做了什么事情?作者想表达什么样的情感?由此,教师再进入学诗的过程。同学们阅画解诗,解诗知情,诗情画意了然于胸,而且展开想象,创造出更新的情景,兴趣盎然。又如学习《咏华山》一诗时,我准备了高山、红日、白云还有小山丘的卡片,边学习古诗,边让学生上黑板将卡片组合起来,怎么组合呢?学生动手又动脑,积极踊跃。学生不再是由教师牵引进入古诗而是自主地走进古诗,学好古诗就水到渠成了。

二、利用图片,帮助学生解开诗中字词的困惑

古代诗词是文人墨客千锤百炼的结晶。有些字词本来就凝练概括,再加上随着社会的发展,古诗中有些字词到了现代,字音或意思发生了改变,小学生往往难以理解,字意就成了整个诗意理解乃至诗境体会的“拦路虎”。有时,即使教师说出了词义,学生也不能将整首诗意联系起来,难以在心中形成完整画面。此时,若适当运用图片,让学生借助图理解,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学习《草》这首诗时,对诗句“一岁一枯荣”中的“枯”、“荣”,学生难以理解。教学时,运用两幅图片:一幅是春夏季节生长茂盛的芳草图;一幅是秋冬季节已经枯萎、凋零的衰草图。学生看着这两幅图再联系诗句,很快就能领悟“枯”、“荣”二字在古诗中的意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巧用图片,学“活”古诗

作者:蒋华

来源:《考试周刊》2013年第103期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中国古代诗词语言精练,节奏明快,寓意深刻,于方寸之间见浩然天地。然而,小学生在学习古诗时,由于时代差异,语言习惯不同,对古诗中精练、含蓄的语言及其反映出的形象、情感、韵味产生“隔膜”,学习时难免因困惑不解而兴趣索然,于是流于死记硬背、一知半解。直观教学在儿童的学习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直观教学具有形象、生动、鲜明的特点,它能一下子吸引儿童的注意力,产生兴奋的良好情绪,引领儿童曲径通幽,深入浅出。如果能恰如其分地运用图片,便能积极有效地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降低理解难度,提高审美能力,使得古诗这种文化瑰宝“活”起来。

一、利用图片,吸引学生走进诗情画意的天地

著名教育家顾泠沅说:“在课堂教学范围里对教师最有意义的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也就是要使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感兴趣,对有了兴趣的事学生就会认真地把它学好。”这表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最强大的动力。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学习。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对形象直观、色彩鲜明的事物特别感兴趣。因此,尽管古诗对小学生来说含义艰深,但如果能恰当地运用与古诗相关的插图,诱导他们身临诗情画意的天地,就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例如教学《池上》这首诗时,我出示插图,一个光着上身、头戴荷叶的胖娃娃,一双忽闪忽闪的大眼睛。大家一看都忍不住笑了,我问:“这个娃娃给你什么感觉?”“真是太可爱了!”“很调皮的样子!”“很机灵的样子!”“就像我家那天真的小弟弟!”显然,这幅生动的画面引发了儿童的学习兴趣,这个娃娃做了什么事情?作者想表达什么样的情感?由此,教师再进入学诗的过程。同学们阅画解诗,解诗知情,诗情画意了然于胸,而且展开想象,创造出更新的情景,兴趣盎然。又如学习《咏华山》一诗时,我准备了高山、红日、白云还有小山丘的卡片,边学习古诗,边让学生上黑板将卡片组合起来,怎么组合呢?学生动手又动脑,积极踊跃。学生不再是由教师牵引进入古诗而是自主地走进古诗,学好古诗就水到渠成了。

二、利用图片,帮助学生解开诗中字词的困惑

古代诗词是文人墨客千锤百炼的结晶。有些字词本来就凝练概括,再加上随着社会的发展,古诗中有些字词到了现代,字音或意思发生了改变,小学生往往难以理解,字意就成了整个诗意理解乃至诗境体会的“拦路虎”。有时,即使教师说出了词义,学生也不能将整首诗意联系起来,难以在心中形成完整画面。此时,若适当运用图片,让学生借助图理解,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学习《草》这首诗时,对诗句“一岁一枯荣”中的“枯”、“荣”,学生难以理解。教学时,运用两幅图片:一幅是春夏季节生长茂盛的芳草图;一幅是秋冬季节已经枯萎、凋零的衰草图。学生看着这两幅图再联系诗句,很快就能领悟“枯”、“荣”二字在古诗中的意


相关内容

  • 古诗配画教学设计
  • <古诗配画>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学期主要学习在WORD 中编辑图文并茂的文档,本课是十九课重点学习文本框的使用方法. 由于插入文本框比较枯燥,故我将语文课中祖国山河的古诗与之整合,设计了古诗配画教学网,让学生在网络环境中学习让插入文本框成为一种工具方法,学生在信息技术课读古诗.写古诗 ...

  • 幼儿园大班古诗教学:[悯农]
  • 幼儿园大班古诗教学:<悯农> 活动目标: 初步理解诗句意思,感受农民的辛苦和粮食的来之不易. 活动准备: 课件,图片,录音,米饭,场地布置(杂草地). 活动过程: 1.情境导入引出主题,激发幼儿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师角色扮演并提出问题. 提问:你们知道香喷喷的大米是从哪儿来的吗?农民伯伯 ...

  • 望庐山瀑布说课稿
  • <望庐山瀑布>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望庐山瀑布>是苏教版国标本教材三年级下册地第13课中的一首古诗.本课还编排了一首<绝句>,这两首诗的作者分别是李白和杜甫,是唐朝最著名的两位大诗人.通过这两首诗的学习,让学生感受自然景观的魅力,体会诗人借景抒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 ...

  • 多媒体中的[天净沙?秋思]
  • [摘要]世界发展到二十一世纪,我们进入了数字化信息时代.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及计算机的大量普及,给现代社会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探索具体学科素质教育的实施中,多媒体教学已正式向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迈进.尤其是初中古诗文教学,这无疑给初中古诗文教学改革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为改变传统的注重认知.灌 ...

  • 关于小学古诗词教育的探究
  • [摘要]古诗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但由于古诗的表现手法和我们现在所使用的不一样造成了教学的困难.本文将从古诗词的教学形象化,以及通过多媒体的形式辅助教学来对小学古诗词教育进行几点探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形象化:多媒体教学:语言因素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

  • 夜书所见教案
  • 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道?镇中心小学 叶小娟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一.教材简说 <夜书所见>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9课<古诗两首>其中一首.<夜书所见>这 ...

  • 小班古诗教案:静夜思
  • 活动目标 1.能理解图片的内容,学会念古诗:静夜诗. 2.体验诗中离开家乡的人的思乡之情. 3.鼓励幼儿大胆地念古诗,培养他们专心学习的习惯. 活动准备 课件:<静夜思>图片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出示图片 小朋友看一看,图片中的诗人在什么地方?做什么? 2.帮助幼儿初步体验古诗的意境 ...

  • 冯德全早教方案
  • 0-1岁培养方案 这一年龄段的宝宝身体柔软,活动能力差.可根据宝宝的月龄大小,尝试不同的亲子游戏. ·1岁以内宝宝发展目标 ·1岁以内宝宝的亲子游戏 ·1岁以内宝宝语言活动目标 ·1岁以内宝宝语言游戏 ·1岁以内宝宝常识活动目标 ·1岁以内宝宝常识活动 ·一岁宝宝美工活动 ·1岁以内宝宝体育活动 1 ...

  • 村居 教案
  • <村居>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及理论依据: 古诗以其形式上的创作不一,内容上的丰富多彩,成为我国古代文学艺苑中的一朵奇葩.小学低年级语文教材中出现的古诗多数是绝句.律诗,儿童通过学习这些古诗,既可受到文化的熏陶与感染,提高语文素养,又可以从情感上得到美的体验.新课标明确指出低年级学生&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