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怀念母亲》 优秀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会写8个生字,学写“真挚、避免、朦胧、凄凉、引用、强烈、思潮起
伏、可见一斑”等词语。
2、准确认读课文中生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意思,一部分词语能运用。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对母亲外貌,动作,语言描写
的重点句,段品析,体会母亲的慈祥与善良。 4、揣摩重点语句,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那些表情达意的关键词句,通过朗读感悟,理解作者对两个
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三、教学难点
能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季羡林爷爷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 四、教学准备:
季羡林生平简介和他的相关作品。
五、教学方法:
通过朗读感悟,理解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六、教学时间:
两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提出学习目标
1、读题导入:
今天我们要一起走进季羡林的一篇文章——《怀念母亲》。“怀念母亲”,这简简单单的四个字,它使将近百岁老人季羡林终身遗恨, 度日如年,我们也带着终身遗恨, 度日如年的心情来读一读课题。(生:齐读课题。) 季羡林为什么终身遗恨, 度日如年呢? 让我们一起走进作者的内心。
2、引导学生(结合单元导读及课文提示) 提出学习目标。
①准确认读课文中生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意思,把课文读通读顺。
②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作者说“我一生有两个母亲”,是哪两个母亲?
③默读课文,画出能体现出作者“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的语句,并记录自己的体会。
④能结合对课文的理解,进行个性创作。
二、展示学习成果
要求:1、小组内按学困生——中等生——优等生的顺序进行展示。
2、别人展示时,其他同学要学会倾听,并做好点评。
(一) 基础知识展示(小组内)
1、小组内自学生字词,通过查字典词典及联系上下文理解,并在组内展示。
2、在不懂的地方做记号,准备与小组里的同学讨论。
3、与同学交流不懂的地方。
4、我知道文章主要写:我对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对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一直伴随着我度过了在德国的十年,在欧洲的十一年。
5、我知道文中的两个母亲分别指的是:一个是生身母亲,一个是祖国。
(二) 学文悟情展示(此环节有时可与“创造性展示”合为一体)
A 、交流对亲生母亲的敬意和爱慕之情
1. 小组自学,找出写怀念生母的句子,反复读,想想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2. 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你是从哪些关键的词句中体会到作者的感情的?
B 、互动交流,教师点拨:
1、交流:从哪些语句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亲生母亲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
重点语句:生:“我痛苦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这个句子让我感受到母亲的去世,让作者感到无比的伤心,一连痛苦了好几天,而且吃不下饭,可见作者对母亲有多么爱。
师:不仅吃不下饭,还“寝不安席”,你知道”寝不安席”是什么意思吗?
生; 就是睡不着觉,在床上翻来覆去。
师:是呀,最亲最爱的母亲的离去,让作者内心承受着巨大的痛苦,谁能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作者会如此痛苦不堪?
生:因为作者六岁就离开了母亲,而且平时也很少回家,没有很好地帮助母亲分担生活的压力,所以感到很内疚。
生:我觉得还有一点,母亲临终之前都没能看到自己日夜想念的儿子一眼,心里一定也很痛苦。
师:母亲是带着遗憾、带着不舍,离开这个世界,也离开了自己的孩子。一想到这些,作者真是心如刀绞。(指导朗读)
师:在这悲痛的日子里,在作者食不下咽,寝不安席的时候,他的脑海里会回想起什么? 生:会想起自己曾经依偎在母亲身边的情景。
生:会想起母亲为了这个贫困的家日夜操劳的情景。
师:这也许是存留在作者脑海中关于母亲最深刻的记忆了,因此当母亲突然去世,作者内心深处又怎能接受? 让我们一起读这句话。
师:“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请大家认真读读这句话,你能读懂些什么?
师:是呀,正如作者自己所说:出示资料:“我暗暗下定了决心,立下了誓愿: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然而没有等到我大学毕业,母亲就离开我走了,永永远远地走了。古人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话正应到我身上。我不忍想象母亲临终时思念爱子的情况,一想到,我就会心肝俱裂,热泪盈眶。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 可见母亲的离去,带给作者多大的伤痛,母亲的去世,更是作者的终生遗憾。
师:是呀,当作者即将大学毕业,即将有能力赡养母亲的时候,母亲却离开了自己,这怎么不让作者难过、悔恨? 带着这种感受一起读这段话。
C 、出示补充资料《赋得永久的悔》。这是留存在作者脑海中最深刻的记忆,因此,当母亲逝去时,作者内心又怎么能接受得了,你从哪句话读到了这种情感? 指读,交流体会。
D 、小结; 正如作者所说“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却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可见母亲的离去带给作者多大的伤痛,这也正能体现作者对母亲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三) 创造性展示(以小组形式全班展示)
1、小组自由选读最喜欢的一段话。
2、小组展示自己想象到的一位母亲着急等待儿子归来的情景与季羡林此时的心会想说的一些话。
三、朗读全文,师生小结。
四、课外知识拓展。
查找资料,搜集季羡林先生写的文章来读,并写一写体会。
第二课时
一、提出学习目标
1、启发导入。
我多少爱,多少温暖,远在异国他乡的作者怀念的仅仅是亲生母亲吗? 还有祖国母亲。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走进季羡林的《怀念母亲》。
2、引导学生提出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揣摩重点语句,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3)、收集有关的资料,扩大阅读面,加深对课文的感悟。
(4)、能结合对课文的理解,进行个性创作。
二、展示学习成果
要求:1、小组内按学困生——中等生——优等生的顺序进行展示。
2、别人展示时,其他同学要学会倾听,并做好点评。
(一) 、小组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文中的几则日记,并交流一下,你读懂了什么?(学生分组学习,教师巡回指导)
(二) 、汇报交流。(重点体会以下三个句子) :
1、出示第一句:我的祖国母亲,我这是第一次离开她。离开的时间只有短短几个月,不知道是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想想频来入梦是什么意思?(常常进入梦乡或梦境。) 祖国母亲频来入梦的原因是什么呢?(我第一次离开祖国,我热爱祖国) 从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作者有一颗爱国心。强烈的思国情。) 请有感情地读读这句话。
2、出示第二句:然而这凄凉却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为什么我在想到故乡、老朋友时,心里感到凄凉,却又是甜蜜的呢?(因为我深爱故乡、深爱老朋友,虽然我身在异国他乡,暂时不能与他们见面,但他们在我的心中永远都是美好的,所以我在想到故乡、老朋友时,心里感到凄凉,却又是甜蜜的。) 从这句话,我们能感受到什么?(作者认为故乡、朋友都是最可亲、可敬的,在心目中,不管身处何地,他们都是美好的,令人回味的。足以看出他的思乡情、爱国情。) 有感情地朗读。
3、出示第三句:天哪! 连一个清清楚楚的梦都不给我吗? 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在你的想象中,母亲的面影是怎样的?(由于作者长期在外求学,留在母亲身边的时候不多,必然对母亲的音容笑貌记忆不深,对母亲的怀念更多的是一个模糊的影子,因此尽管作者想努力回想母亲的样子和容颜,但无奈模糊不清,只能尽力地怀念,不断地回想。
一个是生身母亲,一个是祖国母亲,两位母亲在作者的心目中是如此伟大,地位是如此重要。齐读文章的最后一段和第1自然段。
4、小结:从几则日记中我们真实地感到了作者对祖国无限眷恋之情,这也正体现作者对祖国母亲的崇高敬意和真挚爱慕之情。
(三) 、创造性展示
1、作者对两位母亲的思念,文中有许多优美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说说自己的感受。 (学生自由谈,只要不偏离主题)
2、读文拓展,想象习作。
《寻梦》的开头一段和结尾一段都有(见课文) ,你能想象这篇文章的中间写了些什么吗? 学生想象,再写一写。
3. 学生交流习作片段,交流习作感受。
三、激发知识冲突(适时进行)
1. 通读全文,说说这篇文章的写法与其他的文章有些什么不同? 效果如何?(如摘录日记,摘录文章来表达思想感情等; 作者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自己两位母亲,字里行间特别是真实地引用日记写出了作者对两位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不忘的爱意。更能真真切切地看出季老先生对亲生母亲的一片孝心,对祖国母亲不变的爱心。)
四、听音乐读诗歌,升华情感,结束教学
1. 在1984年的春节联欢会上,香港歌星张明敏唱了一首歌,震撼了所有中国人的心,你知道那首歌的名字吗? 让我们随着音乐一起来唱唱这首《我的中国心》吧!
2. 朗诵文后诗歌《我的中国心》。
3. 唱完这首歌,你有什么想说的呢?
4. 总结:这首歌唱出了所有海外游子的心声,虽然他们常年漂泊在外,可他们始终不忘自己的祖国,不忘自己是一个中国人。
集体汇报交流
(一) 、体味对生母的情感
着重引导理解以下几个句子
1、我痛苦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①学生初读谈自己的理解,谈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读读这句话。
②问题设计:母亲去世,作者为什么会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再读读这一段,联系上下文想一想。
联系上文:“我六岁离开我的生母„„只活了四十多岁。”体会作者心中的伤心难过。 感情朗读
联系下文:“我真想随母亲与地下„„数十年如一日。”
问题设计:你知道作者有什么愿望吗?
补充资料:作者曾经暗下决心,一旦大学毕业找到工作,就立即迎养母亲,以弥补长久离开母亲的遗憾,然而没等作者大学毕业,母亲就离开了人世,作者的愿望永远无法实现了。 指导朗读:而今母亲去世了,即使他大学毕业,即使他找到了一份好的工作,还能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愿望吗? 此时此刻,你觉得充溢在作者心中的还仅仅是难过、伤心吗? 是什么?(遗憾、悔恨、自责) 带着这样的体会,谁来给大家读读。
2、下文中还有你关注的句子吗?
“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
理解后感情朗读“我痛苦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一、语调低沉; 二、语速缓慢)
感情朗读:“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世上还有比这更让人痛苦与遗憾的事吗? 让我们一起带着对母亲的爱慕,带着失去母亲的痛苦,也带着永远无法实现愿望的遗憾再读读这部分。
3、“看到她的神情,我想着自己长眠于故乡地下的母亲,真想哭! 我现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 ”
作者为什么真想哭? 再快速浏览这则日记,结合课外资料来谈。
感情朗读:刚才我们体会到作者伤心母亲去世了,而今他成了游子,对母亲的思念更加真挚,更加深厚,所以他连用两个感叹号,来表达心中喷涌的情感。大家读时要注意语气的把握,指名读,齐读。
4、在文中还有一句话也写出了作者对生身母亲的这种深厚情感,知道是哪句吗? 读给大家听一听。
过渡:读到这,老师不由得想到了王维的两句话“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远在异国他乡,季老怀念的还仅仅是自己的生母吗? 还有谁——(祖国母亲)
(二) 、体味对祖国母亲的情感
1、请同学们看看你们画出的描写对祖国母亲爱慕与敬意的词句中,哪句话最能表达他对祖国母亲的魂牵梦绕? 指名读
①理解“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这句也出现了一个“频来入梦”你是怎么理解的?
问题设计:祖国母亲为什么也会一次又一次走进作者的梦中呢? 让我们走进作者的日记。 ②在日记里找到了哪些关键句,哪个小组接着来汇报。
Ⅰ我想到故乡, 故乡的老朋友„„浓浓地糊在心头。
在这段的学习中,你们提出了什么问题吗?
预设:作者为什么而凄凉,为什么这凄凉又是甜蜜的,带着这个问题再读读课文,看看你能解决吗?
师小结指导朗读:作者运用凄凉与甜蜜这一看似矛盾,实则并不矛盾的词语巧妙的将自己远离家乡亲人的孤寂与想起亲人的甜蜜进行了对比,将自己对祖国母亲的怀念表达的非常充分。因此读这句时要注意前半句“酸酸的、有点凄凉”与“甜蜜的、浓浓的”语气上的区分。指名读
Ⅱ我现在还真是想家,想故国„„不能忍耐。
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情感?(思念) 这种思念你能用一个词、一句话或你积累的诗句来形容吗?
指导朗读:艾青曾有一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想借用一下来表达我此时的感受:“为什么我的眼里满是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同学们,这种深沉、这种刻骨铭心的思念,怎样通过读传达出来呢? 练习读一读
指名读
Ⅲ我仰躺在沙发上听风路过窗外„„
③通过刚才学习, 联系上文和下文, 你能回答为什么祖国母亲也会频来入梦吗?
2、引读
师:旅居海外的日子,作者的心中不断涌现着祖国的身影,不断回想着故国的生活,故国的亲人,这份情感在作者的心头不仅挥之不去,反而因地域的距离而变得更加强烈了,请同学们与老师一起再深情地朗读他的日记,再一次走进老人浓浓的思念——生:11月16日日记
师:这种思念是多么深切啊! 他在异国他乡想到故国的一切——生:11月20日日记 师:时间愈久,思国的神经愈发敏锐,即便是一丝轻轻地惊动,也能勾起游子对故国的无限眷恋——生:11月28日日记
(三) 体会《寻梦》的情感
过渡:为了更好的表达对两位母亲的敬意与爱慕,作者除了引用日记外,还引用了他的散文《寻梦》的开篇、结尾,让我们来读读这两段文字,用心去体会、感悟。(分男女生读) ①这样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②在你的想象中,母亲的面影是怎样的?(结合搜集的资料谈)
(四) 学习最后一段
过渡:这样的思绪可以在文章中找到许多许多,母亲已成了游子梦中一个重要内容,快速读读课文做后一段。
说说从这一段中的哪个词、哪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感情朗读
五、体会文章写法
1、浏览课文开篇、结尾
2、你发现文章在写法上的特点了吗? 能结合课文具体说说文章是怎样首尾照应的。
3、小结:像这样首尾照应就能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六、总结延伸
这篇课文首尾照应使每一个读此文的人都能深切的意识到作者在欧洲的十一年是对母亲思念异常强烈的十一年,生身母亲与祖国母亲化为一体,成为支撑他在国外漫长岁月中的巨大精神力量。课后请同学们把文中描写对祖国母亲魂牵梦萦的句子摘抄下来,愿意进一步了解季羡林先生的同学,可以读读《季羡林画传》、《重返哥廷根》、《季羡林论人生》。
第一课时
(三)、抓住重点语句,理解“生身母亲” 自由读文章第二自然段,感受对生
母的怀念。
重点研读以下几句:
1、“我痛哭了几天 ,食 不 下咽,寝不安席。
1. 理解“寝不安席”的意思:
2. 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作者会食 不 下咽,寝不安席?是不是仅仅
因为母亲的逝世?
2、“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
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
1、 联系上下文理解:“我的愿望”(随母亲于地下)“终 天之恨” 交流自己的理解。
2、真正让作者遗憾和痛恨的是什么?(无法尽孝,心存 )自责、愧疚
之情。
(二) 、研读“祖国母亲”感受作者对祖国母亲的怀念
作者是那样怀念母亲,数十年如一日。24岁那年,作者离开祖国,来到了德国一座孤寂的小城——哥廷根,然而地域的距离,并不能割断心中的怀念,相反,这怀念又增添了分量。
1、自由朗读文章,从字里行间去感受作者心中的怀念。
2、说说在作者的怀念中,又增添了什么?(对祖国母亲的怀念)
3、再读课文,思考: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生身母亲的怀念
时刻伴随着对祖国母亲的怀念?。
重点研读以下句子:
1、、“„„不知道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 ”梦。
说说自己的理解和体会。
[1]、你知道“频来入梦”的原因吗? (作者旅居在外,对生身母亲、对祖国母亲的怀念与日俱增,日有所思,夜有所想,两位母亲不断出现在作者的梦 )中。
[2]感情朗读。
2、“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 ”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1]“甜蜜”和“凄凉”是不是有矛盾?你怎么理解? (因为在远离家乡的
日子里,能时常回忆起在故国的生活情景,不断回想起故国的亲朋好友,感到他们无处不在,仿佛就在身边,心中自然又多了一丝安慰、一些宽心、一点甜蜜,少了一些凄凉、孤独。)
[2]感情朗读。
3. “想起自己长眠于故乡地下的母亲,真想哭!我现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
[1]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怎么样的?(关爱孩子、思念孩子)
[2]作者为什么要写房东太太的事情?
[3]感情朗读。
4. “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1]理解“怅望灰天”的意思。
[2]在作者脑海里,母亲的面影是怎样的?是清晰的,还是模糊的?
[3]在泪光里,作者模糊地看到了什么?
[4]感情朗读。
(三) 、感受文章写法,课外拓展
1、引读:一个是生身母亲,一个是祖国母亲,两位母亲在作者的心目中是如此伟大,地位是如此重要。因为—— 齐 读 文章 的最后一段和第1自然段。
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 看来生字词难不倒我们同学,接下去老师要考考你们大家有没有读懂课文了。从课题来看,这是一篇抒发怀念、思念之情的文章,怀念的对象是母亲,那么这个母亲仅仅是我们平常意义上说的母亲吗?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来告诉老师。 (请同学举手回答,这个问题设计意在让学生立足第一段) 明确:双重含义:亲生母亲、祖国母亲。
2. 作者对母亲有着怎样的感情? (请同学举手回答,这个问题答案同样在第一段) 明确:我对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3. 同学们有没有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到这样浓浓的爱与怀念?我们再来读读课文,找一找看看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两个母亲的深切感情。先来找找怀念亲生母亲的句子吧,用横线划出你找的句子,并注意边找边感悟。
4. 交流反馈,教师总结并及时板书。 怀念亲生母亲: ⑴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⑵如今到了德国,来到哥廷根这一座孤寂的小城,不知道是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 ⑶我看了她的神气,想到自己的在故乡地下卧着的母亲,我真想哭!
5. 再来找找怀念祖国母亲的句子。 怀念祖国母亲: ⑴我的祖国母亲,我这是第一次离开她。离开的时间只有短短几个月,不知道是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⑵我想到故乡,故乡里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却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⑶我现在还真是想家,想故国,想故国里的朋友。我有时简直想得不能忍耐。 ⑷心里思潮起伏,又想起故国了。 ⑸一想到我的母亲和祖国母亲,就心潮腾涌,惶惶不可终日,留在国外的念头连影儿都没有。 ⑹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⑺对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一直伴随着我度过了在德国的十年,在欧洲的十一年。)
6. 同学们找出来许多怀念祖国母亲的句子,这也是作者和我们常人想得不一样的地方。作者从什么时候开始特别怀念祖国的? (立足第三段) 明确并引导:到德国留学后(国外) 引导 怀念两个母亲 (国内) 引导 怀念亲生母亲
7.梳理文章两大块内容 ⑴国内:思念亲生母亲 ⑵国外:思念两个母亲 回归课文:对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一直伴随着我度过了在德国的十年,在欧洲的十一年。
四、回顾生母,感受敬慕
1.自由读文章第二自然段,感受对生母的怀念。(此块内容着重结合对《永久的悔》的阅读,进一步体会到作者对生母的敬意和真挚的情感,为理解对祖国母亲的情感作好铺垫。)
2.谈感受,质疑。
3.有感情地朗读重点句子。引导抓住食不下咽、寝不安席、终天之悔、泪流不止、频来入梦等词体会到作者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失去母亲的悲痛。
4. 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作者会食不下咽,寝不安席,会如此痛苦?同学们能理解吗? (同桌之间相互讨论,举手发言) 教师总结:这得从季羡林和母亲的关系说起。 ⑴感情好,母亲对作者无微不至的照顾。 补充资料:幼年时我大部分时间是和母亲形影不离。母亲走到哪里,我就跟到哪里。母亲到地里摘绿豆荚,我便跟到地里,在母亲身后跑来跑去,不停地问这问那。捉到一只蚱蜢,我一定要拿给母亲看一看。棒子上长了乌霉,我一定要问母亲这是为什么。母亲总是一边摘着豆荚一边耐心地回答我的问题,脸上露出慈祥的笑容。她总是把家中罕见的白面饼子给我吃,而自己一生都以难以下咽的高粱饼子为伴。 ⑵相处时间不多。见原文中“我六岁离开我的生母,到城里去住。中间曾回故乡两次,都是奔丧,只在母亲身边呆了几天,仍然回到城里。” ⑶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 ①联系上下文理解:“我的愿望”是什么? 出示资料:我暗暗地下定了决心,立下了誓愿: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 ②真正让作者遗憾和痛恨的是什么? 明确:无法尽孝,心存自责、愧疚之情。 出示资料:我不忍想象母亲临终时思念爱子的情况,一想到,我就会心肝俱裂,眼泪盈眶。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即使她一字也不识,即使整天吃“红的”。 ③你如何理解“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这句话? 明确:抓住依靠、精神支柱去感受 5. 结合资料,再谈谈自己对作者所流露出的感情的理解和感受。 6.再读整段话。 板书设计 怀念母亲 痛哭 食不下咽 寝不安席 终天之恨 泪流不止 亲生母亲 频来入梦 (崇高的敬意 真想哭 真挚的爱慕) 频来入梦 凄凉 甜蜜 祖国母亲 不能忍耐 思潮起伏 想起故国 心潮腾涌 留在国外的念头连影儿都没有
6《怀念母亲》 优秀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会写8个生字,学写“真挚、避免、朦胧、凄凉、引用、强烈、思潮起
伏、可见一斑”等词语。
2、准确认读课文中生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意思,一部分词语能运用。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对母亲外貌,动作,语言描写
的重点句,段品析,体会母亲的慈祥与善良。 4、揣摩重点语句,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那些表情达意的关键词句,通过朗读感悟,理解作者对两个
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三、教学难点
能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季羡林爷爷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 四、教学准备:
季羡林生平简介和他的相关作品。
五、教学方法:
通过朗读感悟,理解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六、教学时间:
两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提出学习目标
1、读题导入:
今天我们要一起走进季羡林的一篇文章——《怀念母亲》。“怀念母亲”,这简简单单的四个字,它使将近百岁老人季羡林终身遗恨, 度日如年,我们也带着终身遗恨, 度日如年的心情来读一读课题。(生:齐读课题。) 季羡林为什么终身遗恨, 度日如年呢? 让我们一起走进作者的内心。
2、引导学生(结合单元导读及课文提示) 提出学习目标。
①准确认读课文中生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意思,把课文读通读顺。
②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作者说“我一生有两个母亲”,是哪两个母亲?
③默读课文,画出能体现出作者“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的语句,并记录自己的体会。
④能结合对课文的理解,进行个性创作。
二、展示学习成果
要求:1、小组内按学困生——中等生——优等生的顺序进行展示。
2、别人展示时,其他同学要学会倾听,并做好点评。
(一) 基础知识展示(小组内)
1、小组内自学生字词,通过查字典词典及联系上下文理解,并在组内展示。
2、在不懂的地方做记号,准备与小组里的同学讨论。
3、与同学交流不懂的地方。
4、我知道文章主要写:我对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对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一直伴随着我度过了在德国的十年,在欧洲的十一年。
5、我知道文中的两个母亲分别指的是:一个是生身母亲,一个是祖国。
(二) 学文悟情展示(此环节有时可与“创造性展示”合为一体)
A 、交流对亲生母亲的敬意和爱慕之情
1. 小组自学,找出写怀念生母的句子,反复读,想想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2. 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你是从哪些关键的词句中体会到作者的感情的?
B 、互动交流,教师点拨:
1、交流:从哪些语句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亲生母亲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
重点语句:生:“我痛苦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这个句子让我感受到母亲的去世,让作者感到无比的伤心,一连痛苦了好几天,而且吃不下饭,可见作者对母亲有多么爱。
师:不仅吃不下饭,还“寝不安席”,你知道”寝不安席”是什么意思吗?
生; 就是睡不着觉,在床上翻来覆去。
师:是呀,最亲最爱的母亲的离去,让作者内心承受着巨大的痛苦,谁能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作者会如此痛苦不堪?
生:因为作者六岁就离开了母亲,而且平时也很少回家,没有很好地帮助母亲分担生活的压力,所以感到很内疚。
生:我觉得还有一点,母亲临终之前都没能看到自己日夜想念的儿子一眼,心里一定也很痛苦。
师:母亲是带着遗憾、带着不舍,离开这个世界,也离开了自己的孩子。一想到这些,作者真是心如刀绞。(指导朗读)
师:在这悲痛的日子里,在作者食不下咽,寝不安席的时候,他的脑海里会回想起什么? 生:会想起自己曾经依偎在母亲身边的情景。
生:会想起母亲为了这个贫困的家日夜操劳的情景。
师:这也许是存留在作者脑海中关于母亲最深刻的记忆了,因此当母亲突然去世,作者内心深处又怎能接受? 让我们一起读这句话。
师:“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请大家认真读读这句话,你能读懂些什么?
师:是呀,正如作者自己所说:出示资料:“我暗暗下定了决心,立下了誓愿: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然而没有等到我大学毕业,母亲就离开我走了,永永远远地走了。古人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话正应到我身上。我不忍想象母亲临终时思念爱子的情况,一想到,我就会心肝俱裂,热泪盈眶。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 可见母亲的离去,带给作者多大的伤痛,母亲的去世,更是作者的终生遗憾。
师:是呀,当作者即将大学毕业,即将有能力赡养母亲的时候,母亲却离开了自己,这怎么不让作者难过、悔恨? 带着这种感受一起读这段话。
C 、出示补充资料《赋得永久的悔》。这是留存在作者脑海中最深刻的记忆,因此,当母亲逝去时,作者内心又怎么能接受得了,你从哪句话读到了这种情感? 指读,交流体会。
D 、小结; 正如作者所说“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却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可见母亲的离去带给作者多大的伤痛,这也正能体现作者对母亲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三) 创造性展示(以小组形式全班展示)
1、小组自由选读最喜欢的一段话。
2、小组展示自己想象到的一位母亲着急等待儿子归来的情景与季羡林此时的心会想说的一些话。
三、朗读全文,师生小结。
四、课外知识拓展。
查找资料,搜集季羡林先生写的文章来读,并写一写体会。
第二课时
一、提出学习目标
1、启发导入。
我多少爱,多少温暖,远在异国他乡的作者怀念的仅仅是亲生母亲吗? 还有祖国母亲。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走进季羡林的《怀念母亲》。
2、引导学生提出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揣摩重点语句,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3)、收集有关的资料,扩大阅读面,加深对课文的感悟。
(4)、能结合对课文的理解,进行个性创作。
二、展示学习成果
要求:1、小组内按学困生——中等生——优等生的顺序进行展示。
2、别人展示时,其他同学要学会倾听,并做好点评。
(一) 、小组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文中的几则日记,并交流一下,你读懂了什么?(学生分组学习,教师巡回指导)
(二) 、汇报交流。(重点体会以下三个句子) :
1、出示第一句:我的祖国母亲,我这是第一次离开她。离开的时间只有短短几个月,不知道是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想想频来入梦是什么意思?(常常进入梦乡或梦境。) 祖国母亲频来入梦的原因是什么呢?(我第一次离开祖国,我热爱祖国) 从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作者有一颗爱国心。强烈的思国情。) 请有感情地读读这句话。
2、出示第二句:然而这凄凉却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为什么我在想到故乡、老朋友时,心里感到凄凉,却又是甜蜜的呢?(因为我深爱故乡、深爱老朋友,虽然我身在异国他乡,暂时不能与他们见面,但他们在我的心中永远都是美好的,所以我在想到故乡、老朋友时,心里感到凄凉,却又是甜蜜的。) 从这句话,我们能感受到什么?(作者认为故乡、朋友都是最可亲、可敬的,在心目中,不管身处何地,他们都是美好的,令人回味的。足以看出他的思乡情、爱国情。) 有感情地朗读。
3、出示第三句:天哪! 连一个清清楚楚的梦都不给我吗? 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在你的想象中,母亲的面影是怎样的?(由于作者长期在外求学,留在母亲身边的时候不多,必然对母亲的音容笑貌记忆不深,对母亲的怀念更多的是一个模糊的影子,因此尽管作者想努力回想母亲的样子和容颜,但无奈模糊不清,只能尽力地怀念,不断地回想。
一个是生身母亲,一个是祖国母亲,两位母亲在作者的心目中是如此伟大,地位是如此重要。齐读文章的最后一段和第1自然段。
4、小结:从几则日记中我们真实地感到了作者对祖国无限眷恋之情,这也正体现作者对祖国母亲的崇高敬意和真挚爱慕之情。
(三) 、创造性展示
1、作者对两位母亲的思念,文中有许多优美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说说自己的感受。 (学生自由谈,只要不偏离主题)
2、读文拓展,想象习作。
《寻梦》的开头一段和结尾一段都有(见课文) ,你能想象这篇文章的中间写了些什么吗? 学生想象,再写一写。
3. 学生交流习作片段,交流习作感受。
三、激发知识冲突(适时进行)
1. 通读全文,说说这篇文章的写法与其他的文章有些什么不同? 效果如何?(如摘录日记,摘录文章来表达思想感情等; 作者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自己两位母亲,字里行间特别是真实地引用日记写出了作者对两位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不忘的爱意。更能真真切切地看出季老先生对亲生母亲的一片孝心,对祖国母亲不变的爱心。)
四、听音乐读诗歌,升华情感,结束教学
1. 在1984年的春节联欢会上,香港歌星张明敏唱了一首歌,震撼了所有中国人的心,你知道那首歌的名字吗? 让我们随着音乐一起来唱唱这首《我的中国心》吧!
2. 朗诵文后诗歌《我的中国心》。
3. 唱完这首歌,你有什么想说的呢?
4. 总结:这首歌唱出了所有海外游子的心声,虽然他们常年漂泊在外,可他们始终不忘自己的祖国,不忘自己是一个中国人。
集体汇报交流
(一) 、体味对生母的情感
着重引导理解以下几个句子
1、我痛苦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①学生初读谈自己的理解,谈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读读这句话。
②问题设计:母亲去世,作者为什么会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再读读这一段,联系上下文想一想。
联系上文:“我六岁离开我的生母„„只活了四十多岁。”体会作者心中的伤心难过。 感情朗读
联系下文:“我真想随母亲与地下„„数十年如一日。”
问题设计:你知道作者有什么愿望吗?
补充资料:作者曾经暗下决心,一旦大学毕业找到工作,就立即迎养母亲,以弥补长久离开母亲的遗憾,然而没等作者大学毕业,母亲就离开了人世,作者的愿望永远无法实现了。 指导朗读:而今母亲去世了,即使他大学毕业,即使他找到了一份好的工作,还能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愿望吗? 此时此刻,你觉得充溢在作者心中的还仅仅是难过、伤心吗? 是什么?(遗憾、悔恨、自责) 带着这样的体会,谁来给大家读读。
2、下文中还有你关注的句子吗?
“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
理解后感情朗读“我痛苦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一、语调低沉; 二、语速缓慢)
感情朗读:“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世上还有比这更让人痛苦与遗憾的事吗? 让我们一起带着对母亲的爱慕,带着失去母亲的痛苦,也带着永远无法实现愿望的遗憾再读读这部分。
3、“看到她的神情,我想着自己长眠于故乡地下的母亲,真想哭! 我现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 ”
作者为什么真想哭? 再快速浏览这则日记,结合课外资料来谈。
感情朗读:刚才我们体会到作者伤心母亲去世了,而今他成了游子,对母亲的思念更加真挚,更加深厚,所以他连用两个感叹号,来表达心中喷涌的情感。大家读时要注意语气的把握,指名读,齐读。
4、在文中还有一句话也写出了作者对生身母亲的这种深厚情感,知道是哪句吗? 读给大家听一听。
过渡:读到这,老师不由得想到了王维的两句话“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远在异国他乡,季老怀念的还仅仅是自己的生母吗? 还有谁——(祖国母亲)
(二) 、体味对祖国母亲的情感
1、请同学们看看你们画出的描写对祖国母亲爱慕与敬意的词句中,哪句话最能表达他对祖国母亲的魂牵梦绕? 指名读
①理解“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这句也出现了一个“频来入梦”你是怎么理解的?
问题设计:祖国母亲为什么也会一次又一次走进作者的梦中呢? 让我们走进作者的日记。 ②在日记里找到了哪些关键句,哪个小组接着来汇报。
Ⅰ我想到故乡, 故乡的老朋友„„浓浓地糊在心头。
在这段的学习中,你们提出了什么问题吗?
预设:作者为什么而凄凉,为什么这凄凉又是甜蜜的,带着这个问题再读读课文,看看你能解决吗?
师小结指导朗读:作者运用凄凉与甜蜜这一看似矛盾,实则并不矛盾的词语巧妙的将自己远离家乡亲人的孤寂与想起亲人的甜蜜进行了对比,将自己对祖国母亲的怀念表达的非常充分。因此读这句时要注意前半句“酸酸的、有点凄凉”与“甜蜜的、浓浓的”语气上的区分。指名读
Ⅱ我现在还真是想家,想故国„„不能忍耐。
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情感?(思念) 这种思念你能用一个词、一句话或你积累的诗句来形容吗?
指导朗读:艾青曾有一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想借用一下来表达我此时的感受:“为什么我的眼里满是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同学们,这种深沉、这种刻骨铭心的思念,怎样通过读传达出来呢? 练习读一读
指名读
Ⅲ我仰躺在沙发上听风路过窗外„„
③通过刚才学习, 联系上文和下文, 你能回答为什么祖国母亲也会频来入梦吗?
2、引读
师:旅居海外的日子,作者的心中不断涌现着祖国的身影,不断回想着故国的生活,故国的亲人,这份情感在作者的心头不仅挥之不去,反而因地域的距离而变得更加强烈了,请同学们与老师一起再深情地朗读他的日记,再一次走进老人浓浓的思念——生:11月16日日记
师:这种思念是多么深切啊! 他在异国他乡想到故国的一切——生:11月20日日记 师:时间愈久,思国的神经愈发敏锐,即便是一丝轻轻地惊动,也能勾起游子对故国的无限眷恋——生:11月28日日记
(三) 体会《寻梦》的情感
过渡:为了更好的表达对两位母亲的敬意与爱慕,作者除了引用日记外,还引用了他的散文《寻梦》的开篇、结尾,让我们来读读这两段文字,用心去体会、感悟。(分男女生读) ①这样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②在你的想象中,母亲的面影是怎样的?(结合搜集的资料谈)
(四) 学习最后一段
过渡:这样的思绪可以在文章中找到许多许多,母亲已成了游子梦中一个重要内容,快速读读课文做后一段。
说说从这一段中的哪个词、哪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感情朗读
五、体会文章写法
1、浏览课文开篇、结尾
2、你发现文章在写法上的特点了吗? 能结合课文具体说说文章是怎样首尾照应的。
3、小结:像这样首尾照应就能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六、总结延伸
这篇课文首尾照应使每一个读此文的人都能深切的意识到作者在欧洲的十一年是对母亲思念异常强烈的十一年,生身母亲与祖国母亲化为一体,成为支撑他在国外漫长岁月中的巨大精神力量。课后请同学们把文中描写对祖国母亲魂牵梦萦的句子摘抄下来,愿意进一步了解季羡林先生的同学,可以读读《季羡林画传》、《重返哥廷根》、《季羡林论人生》。
第一课时
(三)、抓住重点语句,理解“生身母亲” 自由读文章第二自然段,感受对生
母的怀念。
重点研读以下几句:
1、“我痛哭了几天 ,食 不 下咽,寝不安席。
1. 理解“寝不安席”的意思:
2. 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作者会食 不 下咽,寝不安席?是不是仅仅
因为母亲的逝世?
2、“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
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
1、 联系上下文理解:“我的愿望”(随母亲于地下)“终 天之恨” 交流自己的理解。
2、真正让作者遗憾和痛恨的是什么?(无法尽孝,心存 )自责、愧疚
之情。
(二) 、研读“祖国母亲”感受作者对祖国母亲的怀念
作者是那样怀念母亲,数十年如一日。24岁那年,作者离开祖国,来到了德国一座孤寂的小城——哥廷根,然而地域的距离,并不能割断心中的怀念,相反,这怀念又增添了分量。
1、自由朗读文章,从字里行间去感受作者心中的怀念。
2、说说在作者的怀念中,又增添了什么?(对祖国母亲的怀念)
3、再读课文,思考: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生身母亲的怀念
时刻伴随着对祖国母亲的怀念?。
重点研读以下句子:
1、、“„„不知道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 ”梦。
说说自己的理解和体会。
[1]、你知道“频来入梦”的原因吗? (作者旅居在外,对生身母亲、对祖国母亲的怀念与日俱增,日有所思,夜有所想,两位母亲不断出现在作者的梦 )中。
[2]感情朗读。
2、“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 ”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1]“甜蜜”和“凄凉”是不是有矛盾?你怎么理解? (因为在远离家乡的
日子里,能时常回忆起在故国的生活情景,不断回想起故国的亲朋好友,感到他们无处不在,仿佛就在身边,心中自然又多了一丝安慰、一些宽心、一点甜蜜,少了一些凄凉、孤独。)
[2]感情朗读。
3. “想起自己长眠于故乡地下的母亲,真想哭!我现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
[1]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怎么样的?(关爱孩子、思念孩子)
[2]作者为什么要写房东太太的事情?
[3]感情朗读。
4. “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1]理解“怅望灰天”的意思。
[2]在作者脑海里,母亲的面影是怎样的?是清晰的,还是模糊的?
[3]在泪光里,作者模糊地看到了什么?
[4]感情朗读。
(三) 、感受文章写法,课外拓展
1、引读:一个是生身母亲,一个是祖国母亲,两位母亲在作者的心目中是如此伟大,地位是如此重要。因为—— 齐 读 文章 的最后一段和第1自然段。
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 看来生字词难不倒我们同学,接下去老师要考考你们大家有没有读懂课文了。从课题来看,这是一篇抒发怀念、思念之情的文章,怀念的对象是母亲,那么这个母亲仅仅是我们平常意义上说的母亲吗?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来告诉老师。 (请同学举手回答,这个问题设计意在让学生立足第一段) 明确:双重含义:亲生母亲、祖国母亲。
2. 作者对母亲有着怎样的感情? (请同学举手回答,这个问题答案同样在第一段) 明确:我对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3. 同学们有没有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到这样浓浓的爱与怀念?我们再来读读课文,找一找看看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两个母亲的深切感情。先来找找怀念亲生母亲的句子吧,用横线划出你找的句子,并注意边找边感悟。
4. 交流反馈,教师总结并及时板书。 怀念亲生母亲: ⑴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⑵如今到了德国,来到哥廷根这一座孤寂的小城,不知道是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 ⑶我看了她的神气,想到自己的在故乡地下卧着的母亲,我真想哭!
5. 再来找找怀念祖国母亲的句子。 怀念祖国母亲: ⑴我的祖国母亲,我这是第一次离开她。离开的时间只有短短几个月,不知道是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⑵我想到故乡,故乡里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却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⑶我现在还真是想家,想故国,想故国里的朋友。我有时简直想得不能忍耐。 ⑷心里思潮起伏,又想起故国了。 ⑸一想到我的母亲和祖国母亲,就心潮腾涌,惶惶不可终日,留在国外的念头连影儿都没有。 ⑹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⑺对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一直伴随着我度过了在德国的十年,在欧洲的十一年。)
6. 同学们找出来许多怀念祖国母亲的句子,这也是作者和我们常人想得不一样的地方。作者从什么时候开始特别怀念祖国的? (立足第三段) 明确并引导:到德国留学后(国外) 引导 怀念两个母亲 (国内) 引导 怀念亲生母亲
7.梳理文章两大块内容 ⑴国内:思念亲生母亲 ⑵国外:思念两个母亲 回归课文:对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一直伴随着我度过了在德国的十年,在欧洲的十一年。
四、回顾生母,感受敬慕
1.自由读文章第二自然段,感受对生母的怀念。(此块内容着重结合对《永久的悔》的阅读,进一步体会到作者对生母的敬意和真挚的情感,为理解对祖国母亲的情感作好铺垫。)
2.谈感受,质疑。
3.有感情地朗读重点句子。引导抓住食不下咽、寝不安席、终天之悔、泪流不止、频来入梦等词体会到作者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失去母亲的悲痛。
4. 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作者会食不下咽,寝不安席,会如此痛苦?同学们能理解吗? (同桌之间相互讨论,举手发言) 教师总结:这得从季羡林和母亲的关系说起。 ⑴感情好,母亲对作者无微不至的照顾。 补充资料:幼年时我大部分时间是和母亲形影不离。母亲走到哪里,我就跟到哪里。母亲到地里摘绿豆荚,我便跟到地里,在母亲身后跑来跑去,不停地问这问那。捉到一只蚱蜢,我一定要拿给母亲看一看。棒子上长了乌霉,我一定要问母亲这是为什么。母亲总是一边摘着豆荚一边耐心地回答我的问题,脸上露出慈祥的笑容。她总是把家中罕见的白面饼子给我吃,而自己一生都以难以下咽的高粱饼子为伴。 ⑵相处时间不多。见原文中“我六岁离开我的生母,到城里去住。中间曾回故乡两次,都是奔丧,只在母亲身边呆了几天,仍然回到城里。” ⑶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 ①联系上下文理解:“我的愿望”是什么? 出示资料:我暗暗地下定了决心,立下了誓愿: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 ②真正让作者遗憾和痛恨的是什么? 明确:无法尽孝,心存自责、愧疚之情。 出示资料:我不忍想象母亲临终时思念爱子的情况,一想到,我就会心肝俱裂,眼泪盈眶。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即使她一字也不识,即使整天吃“红的”。 ③你如何理解“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这句话? 明确:抓住依靠、精神支柱去感受 5. 结合资料,再谈谈自己对作者所流露出的感情的理解和感受。 6.再读整段话。 板书设计 怀念母亲 痛哭 食不下咽 寝不安席 终天之恨 泪流不止 亲生母亲 频来入梦 (崇高的敬意 真想哭 真挚的爱慕) 频来入梦 凄凉 甜蜜 祖国母亲 不能忍耐 思潮起伏 想起故国 心潮腾涌 留在国外的念头连影儿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