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微时代_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及教育对策_以福建部分高校为例

2015年第2期(总第106期)

青少年学刊

No.2,2015No.106General,

“微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及教育对策

———以福建部分高校为例

*

陈燕红

[“微时代”摘要]的到来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挑战,加强大学生的媒

介素养教育刻不容缓。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一是政府要成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坚强后盾;二是社会要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创造良好的环境;三是高校要成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主阵地;四是大学生要进行自我教育,将理论应用于实践。

[关键词]微博;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对策

[作者简介]陈燕红,泉州师范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讲师,教育学硕士,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福建泉州362000)

DOI:10.16399/j.cnki.qsnyj.2015.02.012

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是指大学生面对各种媒介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制作能力、思辨的反应能力以及使媒介

[1]

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应用的能力。作为一种新的传播媒介,微博不仅是广大网民们获取、发布信息的新途径,也是大学生们关注时事、交流观点、表达思想的新平台,对大学生的信息获取、交友方式、思想观念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微博,加强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成为当前高校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新课题。

、“微时代”一福建高校学生媒介素养现状笔者随机选择福建部分高校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90份,从大学生对于微博的使用动机、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运用能力四个维度对福建

“微媒介”大学生的素养作了一个实证调查。调查对象中男生占52.8%,女生为47.2%;文科生占

46.5%,理工科生占53.5%。调查分析结果显示,目前福建省高校学生对微博的接触较为积极主动,

对微博特性的认知比较科学,但是对微博信息的甄别能力和运用能力明显不足,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大学生利用微博发展自我能力的意识相对薄弱,娱乐休闲倾向明显

大学生使用微博的动机是考察大学生能否有效地利用微博发展自我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你通过何种方式认知微博”,“自己主动上网了上解”占69.8%,大大高于“朋友或同学推荐”(23.2%)、“老师提及”(2.7%)、“其他”等方式,可见,大学生在接触微博时的态度、行为都比较主动,具有比较超前的媒介意识,能及时跟上媒介形“你为什么开通微博”,“及时态的变化。在调查中获取资讯”和“娱乐休闲”占比较高,分别为55.8%、53.6%,“记录生活和表达观点”、“关注名”、“学习”人紧随其后。可见,大学生在使用微博中目的性比较明确,能够利用微博上的媒介资源来

*本文系”、“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福建师范大学)资助”2014课题“‘微时代’“福建省高校辅导员专业委员会资助福建高校(项目编号:JBS14489)的阶段研究成果。学生媒介素养现状及对策研究”

—52—

满足自己的各种需求,

但从“娱乐休闲”的占比远高于“学习”上可以看出,大学生使用微博欠缺理性,倾向娱乐化,利用微博资源发展自我能力的意识比较薄弱。

2.对微博基本特性有所认知,但对深层知识掌握不足

大学生对微博的认知与理解是其运用微博的基础,只有真正地认知微博这一媒介才能积极地参

与传播。[2]

对“微博特性和弊端的认知”访谈调查中显示,大学生能较全面客观地认识微博的优劣

势,对微博媒介特性的认识比较科学。但在对微博

的深层知识调查中,如“你是如何看待微博这一媒介所构建的媒介社会

”、“微博对社会的影响”、“你知道的微博具体运营方式”等问题,发现大学生们对于包括微博在内的媒介认知只停留在表面,不注重挖掘其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存在“媒介会用就行”的认知,这与他们对媒介的认知水平较低及所受的媒介素养教育不够有关。

3.微博信息甄别能力具有一定基础,但批判意识不强

信息甄别能力是大学生媒介素养的一个重要

衡量指标。对“你能否辨别微博中的真伪信息”,58.9%的受访大学生认为“完全可以”或“基本可以”,而有41.1%的人认为“基本上不可以”或“完

全不可以”

。关于“影响你对微博信息作出判断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38.2%的大学生认为是“从众心理,看到很多人转发也转发”;其次是“信息简短,无法详细了解”,占24.2%;“信息传播太迅速”

占20.1%,“自身知识有限”占13.9%,“其他”占3.6%。可见,大部分学生具有一定的信息辨别能力,但他们也容易迷失于微博的信息海洋中,陷入

从众心理,人云亦云。对于“当你发现有人在微博上发布虚假信息时你会怎么做”一题,

39.5%的大学生选择“他发他的,跟我没关系”,16.8%的人表示“不知道”,仅有12.3%的大学生表示会“举报他”,31.4%的人表示“只是批评他的做法”,由此可见大多数大学生面对微博上的虚假信息态度是消极、茫然的,他们没能够以社会监督者的角色积极地、负责任地去批判谴责虚假信息,批判和监督意识不强。

4.微博参与积极性较高,但对微博的参与应用

能力不高

能否有效地创造和制作信息是衡量媒介素养

的又一个重要指标。本问卷设置了一些问题了解大学生参与微博互动、利用微博解决实际问题的情

况。在“你参与微博的形式”调查中,围观与关注、转发与传播占比较高,各占65.6%、68.9%,紧随其后的是表达利益诉求占36.3%,舆论监督占12.6%,提供建议占8.6%,由此可见即使大学生拥有了微博这个发言平台,他们大部分是在关注和围观、转发和传播他人的意见和观点,并没有充分发挥自己的话语权优势,对微博的参与能力较弱。对“你曾否利用微博解决过实际问题”,只有21.3%的受访大学生表示曾经借助微博解决过自己的实际问题。对于“在未来你是否会利用微博

去寻求帮助”,只有24.8%的人表示会求助,而37.2%的人明确表示不会去求助,其余的人则是看情况”或“不知道”的含糊其词的态度。可见,大多数受访大学生并没有使用微博解决过实际问

题,而且利用微博去寻求帮助的意愿不强,这方面的微博应用能力不强。

5.媒介素养教育处于自发状态,道德和法律意识较为淡薄

对于媒介素养教育的了解,68.5%的大学生表示“只听说过,但具体不清楚”。可以说,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仍处于自发状态。为了了解大学生的网络道德素养和法律意识,我们设置了大学生对网络黑客和黄色、暴力信息的看法两个问题。结果显示,有26.5%的大学生认同网络黑客,对网络黑客缺乏清醒的认识;有57.3%的大学生认为看黄色、暴力等网站光明正大不是件丢人的事,而且有5.2%的大学生表示经常偷偷浏览,42.2%的大学生表示偶尔访问。可见,当今大学生对网络道德规范认知总体比较模糊,法律意识比较薄弱,容易出现认知行为偏差。

二、“微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1.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是“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主题

微博以其资源的丰富性和交流的便捷化深得追求多元化、个性化的青年大学生们的追捧和依

—53—

赖。而在市场经济环境下

,“微媒介”传播的文化与高校校园文化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冲突与矛盾,其所构建的多元价值、个性张扬、丰富多彩的虚拟世界与校园日常生活以及现实社会之间存在一定的反差,从而影响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认知和解读。这就要求高校应与时俱进,在内容、形式、机制等方面努力进行创新和改进,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对大学生的“微媒介”行为、言论加以引导,增加媒介素养教育内容,使媒介素养教育成为“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主题,不断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2.大学生从“微媒介”获取、甄别信息的能力亟需提升

微博上充斥着五花八门的信息,简短而又零乱,这就考验着学生如何在沧海中摘取对自己有用的信息满足自身的求知欲。往往在短时间内海量的良莠真伪并存的微博信息同时将学生包围,而主流媒体经常难以第一时间摆出充分证据对信息加以判断和辨别,无法还原事件的真实面貌,这对大学生的是非判断力和真假辨别力是一个很大的考验。在真假莫辨的海量信息面前,大学生容易陷入盲从与轻信的泥潭,对于善恶、真假、美丑的界定容易模糊不清,这也将会对中国社会生态和政治语境的和谐与稳定产生严重消极影响,因此急需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提高他们驾驭媒介信息并能甄别和正确取舍信息的能力。

3.“微媒介”带来的“井喷”式传播力亟待引导规范

微博网络成为人们表达个人思想、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重要平台,网络舆论、网络民意在社会决策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微博并非完美,它也存在多种负面效应,别有用心的人若利用微博平台的开放性、匿名性和“井喷”式传播模式造谣生事或推波助澜,容易引发思想和舆论混乱;很多用户尤其是大学生因微博传播的直接性和快捷性容易陷入“浅阅读”的泥潭,从而抑制和弱化他们的理性思维能力,有的甚至会因沉溺于微博虚拟环境而对现实世界失去互动感知的兴趣,对外界漠不关心。可以说,“微时代”对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高要求,而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滞后正与之构成了尖锐的矛盾。[3]

—54—

4.“微媒介”素养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教育的一大重点就是

要培养大学生独立思考判断的能力,对媒介信息不盲从、不随波逐流。当今社会,“微媒介”已然是人们学习、娱乐和谋求自我发展必不可少的工具,正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方方面面,甚至重新塑造着人们的生活和看待世界的思维方式,因此,有专家呼吁,媒介素养应成为当代社会整体文化修养的重要内容,成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这方面的教育将有利于提高整体国民的综合素质。

[4]三、“微时代”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教育策略“微时代”的到来对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与时俱进,针对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有效的集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学校培育、学生自我教育“四位一体”的教育对策,以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1.政府要成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坚强后盾

美国著名未来学家托夫勒认为:“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就拥有了世界。”确实,在“微时代”,无法计数的信息正通过微博媒介传给千千万

万的受众们,而这给敌对势力及不法分子对我国大学生进行文化渗透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机会,因此,政府要高度重视微网络管理,重视对大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一是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相关技术的研究投入,从法律和技术两个方面加强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介的建设和管理,避免因新媒介发生不良事件;二是将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纳入高等教育改革体系中,从制度上规范和保障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有效实施,为媒介素养教育提供政策、智力、财政等支持,提高学生在“微时代”抵御不良文化侵袭的能力,这关乎着社会的和谐发展和民族的未来。

2.社会要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创造良好的环境

第一,借鉴国外经验,建设媒介素养教育的社

会专门组织。国外现有的经验表明,媒介素养教育需要一些强有力的社会专门组织的支持。我国媒介素养教育仍处于摸索阶段,可以借鉴国外的一些成功经验如加拿大媒体观察组织MediaWatch等,通过这些社会专门组织的建设来推动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系列活动,如召开相关媒介素养教育研讨会,开展与国外同行、国际组织互动合作等,开拓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渠道。第二,要发挥社会媒介机构的参与引导功能,参与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合作项目,为大学生提供实践平台。一方面媒介机构要当好“把关人”,规范和监管媒介信息的内容,从源头上屏蔽过滤色情、暴力等低俗内容,净化媒介环境;

[5]

另一方面要为大学生提供参与媒介活动的机会,鼓励、引导大学生客观、公正地发表自己的

观点,提高参与意识,遵守最基本的网络道德,不制

造、不转发虚假新闻,不恶意诋毁或攻击他人等,树立正确的媒介观念。

3.高校要成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主阵地第一,高校要构建“教师—教材—课程”的媒介素养教育系统。高校是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高校教育的轨道是媒介素养教育实现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的一个非常好的途径。一要培养和提升高校教师的媒介素养。高校教师是学校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角,必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相关师资的培训,为学校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提供师资保障。二要编写媒介素养教育的专业教材。媒介素养教育涵盖面较广,涉及传播学、教育学、心理学、美学等学科,特别是在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语境下还涉及到信息学科,要形成包括媒介知识、媒介观念、媒介能力和媒介道德等方面的比较系统的、适应大学教

育的课程内容体系[6]

。三要开设媒介素养的必修课或选修课。通过开设公共选修课或必修课,以修

学分的方式来“强制”性地推广媒介素养教育。在具体的课程教学中,应注意理论讲解的同时结合热

点的媒介事件和媒介现象的分析,使学生在案例学习中正确洞察传播者意图,看清“微媒介”环境,提高媒介利用能力。

第二,转变观念,将媒介素养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紧密结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中强调

,“要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

。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也指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充分

关注网络新媒体的影响,主动研究、积极利用网络新媒体为思想政治教育和学校稳定工作服务,不断

丰富工作的新手段,开拓育人的新空间。[6]

这就要求高校担当起教育主力军的角色,切实转变观念,在政府的宏观指导下将媒介素养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一方面与时俱进地把媒介素养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另一方面,媒介素养教育的实施也给高校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提供有力的补充措施,使思想政治教育与媒介素养教育相互交融、相互促进。

第三,发挥以校园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文化育人的作用,开辟媒介素养教育专题网。微博开辟了一个“人人都是传播者,人人都有麦克风”的“微时代”,成为了校园信息的集散地,成为了大学生获取信息、传播信息的新渠道,以微博为代表的“微文化”也成为了高校校园文化一道亮丽的风景。因此,一方面高校要发挥丰富的人才和智力优势,巧用微博等新媒体发声,牢牢把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主动权,如构筑以学校官方微博为龙头,协会微博、社团微博、微博协会等多种形式并存的立体化格局,引导校园文化舆论,发挥其文化育人的作用,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水平。另一方面,通过高校官方网站、网络等开辟媒介素养教育专题,充分发挥校园网络的独特优势,积极构建网上媒介素养教育体系,让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成为校园网络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多渠道、多途径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水平。

4.大学生要进行自我教育,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媒介素养的提升离不开大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大学生应积极开展自我教育,将理论应用于实践。

第一,努力学习媒介知识,善用新媒介。新媒体更应该成为高校学生获取知识、了解世界的重要工具,而非娱乐和休闲的平台。但调查显示,一大部分大学生却把大把的时间花在游戏、聊天上,对媒介的认知仅停留在表层。大学生应将具备的媒介素质和外在的媒介知识预先做个对比,然后对需要学习的内容进行自我学习,如了解媒介生产有关

—55—

知识,熟悉从准备资料到成稿、

编辑过程中的技术手段;了解不同的媒体存在差异化的价值取向,并受不同的利益群体的控制,因而需要对媒介出现的偏见作出判断等,善用新媒介。第二,媒介能力的自我培养,巧用新媒体。一是信息获取与鉴别等能力的培养。媒介信息泥沙俱下真伪难辨的特性以及选择信息时的主观复杂性需要大学生提高自身的质疑甄别能力;二是操作能力的自我培养,如信息的检索、信息的编写与发表、沟通交流等能力,提高自身的信息传播能力。第三,媒介品德的自我修养,实现媒介素养的内化”。一是大学生要增强对媒介社会的责任感,自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取向,培养爱国主义情感,主动担起弘扬社会文明风尚、维护社会道德规范和净化网络环境的责任。二是通过反省、克己和慎独来培养大学生媒介自律意识,提升媒介品质,在“反省自己媒介的不道德行为,进行自我反思和责备;克制自己存在的弱点,建立自我约束的机制;在面对没有道德约束的媒介之时保持道德上

的高度自觉”[7]

中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三是实现媒介素养的“内化”

。道德规范只有被“内化”,才能外化为道德行为。因此,大学生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内省和领悟,在面对芜杂的信息和不良内容的诱惑时能坚定信念,把握方向,实现道德规范的自我“内化”,这是大学生媒介素养形成的重

—56—

要一环。

参考文献:

[1]宫淑红,张洁.媒介素养教育理论与实践[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2010:3.[2]徐晓红,周海英.大学生博客使用调查分析—

——兼论当前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J].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0,(5):163.[3]冯支越,彭雪松.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培养方

式研究[

J].北京教育,2013,(1):23.[4]涂蕾.专家呼吁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工作势在必行[

EB/OL].[2004-10-12].http://www.xin-hua.net.

[5][6]高国伟,阎高程.“微传播”语境下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10):81,80.[7]李杉.新媒体时代“90后”大学生媒介素养教

育探究[J].思想战线(人文社科专辑),2006,(37):300.

[8]张娓娓,等.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途径探析[

J].新闻传播,2012,(8):131.[责任编辑:魏晓娟]

2015年第2期(总第106期)

青少年学刊

No.2,2015No.106General,

“微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及教育对策

———以福建部分高校为例

*

陈燕红

[“微时代”摘要]的到来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挑战,加强大学生的媒

介素养教育刻不容缓。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一是政府要成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坚强后盾;二是社会要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创造良好的环境;三是高校要成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主阵地;四是大学生要进行自我教育,将理论应用于实践。

[关键词]微博;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对策

[作者简介]陈燕红,泉州师范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讲师,教育学硕士,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福建泉州362000)

DOI:10.16399/j.cnki.qsnyj.2015.02.012

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是指大学生面对各种媒介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制作能力、思辨的反应能力以及使媒介

[1]

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应用的能力。作为一种新的传播媒介,微博不仅是广大网民们获取、发布信息的新途径,也是大学生们关注时事、交流观点、表达思想的新平台,对大学生的信息获取、交友方式、思想观念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微博,加强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成为当前高校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新课题。

、“微时代”一福建高校学生媒介素养现状笔者随机选择福建部分高校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90份,从大学生对于微博的使用动机、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运用能力四个维度对福建

“微媒介”大学生的素养作了一个实证调查。调查对象中男生占52.8%,女生为47.2%;文科生占

46.5%,理工科生占53.5%。调查分析结果显示,目前福建省高校学生对微博的接触较为积极主动,

对微博特性的认知比较科学,但是对微博信息的甄别能力和运用能力明显不足,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大学生利用微博发展自我能力的意识相对薄弱,娱乐休闲倾向明显

大学生使用微博的动机是考察大学生能否有效地利用微博发展自我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你通过何种方式认知微博”,“自己主动上网了上解”占69.8%,大大高于“朋友或同学推荐”(23.2%)、“老师提及”(2.7%)、“其他”等方式,可见,大学生在接触微博时的态度、行为都比较主动,具有比较超前的媒介意识,能及时跟上媒介形“你为什么开通微博”,“及时态的变化。在调查中获取资讯”和“娱乐休闲”占比较高,分别为55.8%、53.6%,“记录生活和表达观点”、“关注名”、“学习”人紧随其后。可见,大学生在使用微博中目的性比较明确,能够利用微博上的媒介资源来

*本文系”、“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福建师范大学)资助”2014课题“‘微时代’“福建省高校辅导员专业委员会资助福建高校(项目编号:JBS14489)的阶段研究成果。学生媒介素养现状及对策研究”

—52—

满足自己的各种需求,

但从“娱乐休闲”的占比远高于“学习”上可以看出,大学生使用微博欠缺理性,倾向娱乐化,利用微博资源发展自我能力的意识比较薄弱。

2.对微博基本特性有所认知,但对深层知识掌握不足

大学生对微博的认知与理解是其运用微博的基础,只有真正地认知微博这一媒介才能积极地参

与传播。[2]

对“微博特性和弊端的认知”访谈调查中显示,大学生能较全面客观地认识微博的优劣

势,对微博媒介特性的认识比较科学。但在对微博

的深层知识调查中,如“你是如何看待微博这一媒介所构建的媒介社会

”、“微博对社会的影响”、“你知道的微博具体运营方式”等问题,发现大学生们对于包括微博在内的媒介认知只停留在表面,不注重挖掘其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存在“媒介会用就行”的认知,这与他们对媒介的认知水平较低及所受的媒介素养教育不够有关。

3.微博信息甄别能力具有一定基础,但批判意识不强

信息甄别能力是大学生媒介素养的一个重要

衡量指标。对“你能否辨别微博中的真伪信息”,58.9%的受访大学生认为“完全可以”或“基本可以”,而有41.1%的人认为“基本上不可以”或“完

全不可以”

。关于“影响你对微博信息作出判断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38.2%的大学生认为是“从众心理,看到很多人转发也转发”;其次是“信息简短,无法详细了解”,占24.2%;“信息传播太迅速”

占20.1%,“自身知识有限”占13.9%,“其他”占3.6%。可见,大部分学生具有一定的信息辨别能力,但他们也容易迷失于微博的信息海洋中,陷入

从众心理,人云亦云。对于“当你发现有人在微博上发布虚假信息时你会怎么做”一题,

39.5%的大学生选择“他发他的,跟我没关系”,16.8%的人表示“不知道”,仅有12.3%的大学生表示会“举报他”,31.4%的人表示“只是批评他的做法”,由此可见大多数大学生面对微博上的虚假信息态度是消极、茫然的,他们没能够以社会监督者的角色积极地、负责任地去批判谴责虚假信息,批判和监督意识不强。

4.微博参与积极性较高,但对微博的参与应用

能力不高

能否有效地创造和制作信息是衡量媒介素养

的又一个重要指标。本问卷设置了一些问题了解大学生参与微博互动、利用微博解决实际问题的情

况。在“你参与微博的形式”调查中,围观与关注、转发与传播占比较高,各占65.6%、68.9%,紧随其后的是表达利益诉求占36.3%,舆论监督占12.6%,提供建议占8.6%,由此可见即使大学生拥有了微博这个发言平台,他们大部分是在关注和围观、转发和传播他人的意见和观点,并没有充分发挥自己的话语权优势,对微博的参与能力较弱。对“你曾否利用微博解决过实际问题”,只有21.3%的受访大学生表示曾经借助微博解决过自己的实际问题。对于“在未来你是否会利用微博

去寻求帮助”,只有24.8%的人表示会求助,而37.2%的人明确表示不会去求助,其余的人则是看情况”或“不知道”的含糊其词的态度。可见,大多数受访大学生并没有使用微博解决过实际问

题,而且利用微博去寻求帮助的意愿不强,这方面的微博应用能力不强。

5.媒介素养教育处于自发状态,道德和法律意识较为淡薄

对于媒介素养教育的了解,68.5%的大学生表示“只听说过,但具体不清楚”。可以说,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仍处于自发状态。为了了解大学生的网络道德素养和法律意识,我们设置了大学生对网络黑客和黄色、暴力信息的看法两个问题。结果显示,有26.5%的大学生认同网络黑客,对网络黑客缺乏清醒的认识;有57.3%的大学生认为看黄色、暴力等网站光明正大不是件丢人的事,而且有5.2%的大学生表示经常偷偷浏览,42.2%的大学生表示偶尔访问。可见,当今大学生对网络道德规范认知总体比较模糊,法律意识比较薄弱,容易出现认知行为偏差。

二、“微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1.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是“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主题

微博以其资源的丰富性和交流的便捷化深得追求多元化、个性化的青年大学生们的追捧和依

—53—

赖。而在市场经济环境下

,“微媒介”传播的文化与高校校园文化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冲突与矛盾,其所构建的多元价值、个性张扬、丰富多彩的虚拟世界与校园日常生活以及现实社会之间存在一定的反差,从而影响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认知和解读。这就要求高校应与时俱进,在内容、形式、机制等方面努力进行创新和改进,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对大学生的“微媒介”行为、言论加以引导,增加媒介素养教育内容,使媒介素养教育成为“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主题,不断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2.大学生从“微媒介”获取、甄别信息的能力亟需提升

微博上充斥着五花八门的信息,简短而又零乱,这就考验着学生如何在沧海中摘取对自己有用的信息满足自身的求知欲。往往在短时间内海量的良莠真伪并存的微博信息同时将学生包围,而主流媒体经常难以第一时间摆出充分证据对信息加以判断和辨别,无法还原事件的真实面貌,这对大学生的是非判断力和真假辨别力是一个很大的考验。在真假莫辨的海量信息面前,大学生容易陷入盲从与轻信的泥潭,对于善恶、真假、美丑的界定容易模糊不清,这也将会对中国社会生态和政治语境的和谐与稳定产生严重消极影响,因此急需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提高他们驾驭媒介信息并能甄别和正确取舍信息的能力。

3.“微媒介”带来的“井喷”式传播力亟待引导规范

微博网络成为人们表达个人思想、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重要平台,网络舆论、网络民意在社会决策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微博并非完美,它也存在多种负面效应,别有用心的人若利用微博平台的开放性、匿名性和“井喷”式传播模式造谣生事或推波助澜,容易引发思想和舆论混乱;很多用户尤其是大学生因微博传播的直接性和快捷性容易陷入“浅阅读”的泥潭,从而抑制和弱化他们的理性思维能力,有的甚至会因沉溺于微博虚拟环境而对现实世界失去互动感知的兴趣,对外界漠不关心。可以说,“微时代”对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高要求,而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滞后正与之构成了尖锐的矛盾。[3]

—54—

4.“微媒介”素养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教育的一大重点就是

要培养大学生独立思考判断的能力,对媒介信息不盲从、不随波逐流。当今社会,“微媒介”已然是人们学习、娱乐和谋求自我发展必不可少的工具,正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方方面面,甚至重新塑造着人们的生活和看待世界的思维方式,因此,有专家呼吁,媒介素养应成为当代社会整体文化修养的重要内容,成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这方面的教育将有利于提高整体国民的综合素质。

[4]三、“微时代”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教育策略“微时代”的到来对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与时俱进,针对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有效的集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学校培育、学生自我教育“四位一体”的教育对策,以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1.政府要成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坚强后盾

美国著名未来学家托夫勒认为:“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就拥有了世界。”确实,在“微时代”,无法计数的信息正通过微博媒介传给千千万

万的受众们,而这给敌对势力及不法分子对我国大学生进行文化渗透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机会,因此,政府要高度重视微网络管理,重视对大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一是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相关技术的研究投入,从法律和技术两个方面加强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介的建设和管理,避免因新媒介发生不良事件;二是将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纳入高等教育改革体系中,从制度上规范和保障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有效实施,为媒介素养教育提供政策、智力、财政等支持,提高学生在“微时代”抵御不良文化侵袭的能力,这关乎着社会的和谐发展和民族的未来。

2.社会要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创造良好的环境

第一,借鉴国外经验,建设媒介素养教育的社

会专门组织。国外现有的经验表明,媒介素养教育需要一些强有力的社会专门组织的支持。我国媒介素养教育仍处于摸索阶段,可以借鉴国外的一些成功经验如加拿大媒体观察组织MediaWatch等,通过这些社会专门组织的建设来推动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系列活动,如召开相关媒介素养教育研讨会,开展与国外同行、国际组织互动合作等,开拓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渠道。第二,要发挥社会媒介机构的参与引导功能,参与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合作项目,为大学生提供实践平台。一方面媒介机构要当好“把关人”,规范和监管媒介信息的内容,从源头上屏蔽过滤色情、暴力等低俗内容,净化媒介环境;

[5]

另一方面要为大学生提供参与媒介活动的机会,鼓励、引导大学生客观、公正地发表自己的

观点,提高参与意识,遵守最基本的网络道德,不制

造、不转发虚假新闻,不恶意诋毁或攻击他人等,树立正确的媒介观念。

3.高校要成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主阵地第一,高校要构建“教师—教材—课程”的媒介素养教育系统。高校是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高校教育的轨道是媒介素养教育实现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的一个非常好的途径。一要培养和提升高校教师的媒介素养。高校教师是学校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角,必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相关师资的培训,为学校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提供师资保障。二要编写媒介素养教育的专业教材。媒介素养教育涵盖面较广,涉及传播学、教育学、心理学、美学等学科,特别是在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语境下还涉及到信息学科,要形成包括媒介知识、媒介观念、媒介能力和媒介道德等方面的比较系统的、适应大学教

育的课程内容体系[6]

。三要开设媒介素养的必修课或选修课。通过开设公共选修课或必修课,以修

学分的方式来“强制”性地推广媒介素养教育。在具体的课程教学中,应注意理论讲解的同时结合热

点的媒介事件和媒介现象的分析,使学生在案例学习中正确洞察传播者意图,看清“微媒介”环境,提高媒介利用能力。

第二,转变观念,将媒介素养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紧密结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中强调

,“要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

。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也指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充分

关注网络新媒体的影响,主动研究、积极利用网络新媒体为思想政治教育和学校稳定工作服务,不断

丰富工作的新手段,开拓育人的新空间。[6]

这就要求高校担当起教育主力军的角色,切实转变观念,在政府的宏观指导下将媒介素养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一方面与时俱进地把媒介素养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另一方面,媒介素养教育的实施也给高校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提供有力的补充措施,使思想政治教育与媒介素养教育相互交融、相互促进。

第三,发挥以校园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文化育人的作用,开辟媒介素养教育专题网。微博开辟了一个“人人都是传播者,人人都有麦克风”的“微时代”,成为了校园信息的集散地,成为了大学生获取信息、传播信息的新渠道,以微博为代表的“微文化”也成为了高校校园文化一道亮丽的风景。因此,一方面高校要发挥丰富的人才和智力优势,巧用微博等新媒体发声,牢牢把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主动权,如构筑以学校官方微博为龙头,协会微博、社团微博、微博协会等多种形式并存的立体化格局,引导校园文化舆论,发挥其文化育人的作用,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水平。另一方面,通过高校官方网站、网络等开辟媒介素养教育专题,充分发挥校园网络的独特优势,积极构建网上媒介素养教育体系,让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成为校园网络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多渠道、多途径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水平。

4.大学生要进行自我教育,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媒介素养的提升离不开大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大学生应积极开展自我教育,将理论应用于实践。

第一,努力学习媒介知识,善用新媒介。新媒体更应该成为高校学生获取知识、了解世界的重要工具,而非娱乐和休闲的平台。但调查显示,一大部分大学生却把大把的时间花在游戏、聊天上,对媒介的认知仅停留在表层。大学生应将具备的媒介素质和外在的媒介知识预先做个对比,然后对需要学习的内容进行自我学习,如了解媒介生产有关

—55—

知识,熟悉从准备资料到成稿、

编辑过程中的技术手段;了解不同的媒体存在差异化的价值取向,并受不同的利益群体的控制,因而需要对媒介出现的偏见作出判断等,善用新媒介。第二,媒介能力的自我培养,巧用新媒体。一是信息获取与鉴别等能力的培养。媒介信息泥沙俱下真伪难辨的特性以及选择信息时的主观复杂性需要大学生提高自身的质疑甄别能力;二是操作能力的自我培养,如信息的检索、信息的编写与发表、沟通交流等能力,提高自身的信息传播能力。第三,媒介品德的自我修养,实现媒介素养的内化”。一是大学生要增强对媒介社会的责任感,自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取向,培养爱国主义情感,主动担起弘扬社会文明风尚、维护社会道德规范和净化网络环境的责任。二是通过反省、克己和慎独来培养大学生媒介自律意识,提升媒介品质,在“反省自己媒介的不道德行为,进行自我反思和责备;克制自己存在的弱点,建立自我约束的机制;在面对没有道德约束的媒介之时保持道德上

的高度自觉”[7]

中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三是实现媒介素养的“内化”

。道德规范只有被“内化”,才能外化为道德行为。因此,大学生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内省和领悟,在面对芜杂的信息和不良内容的诱惑时能坚定信念,把握方向,实现道德规范的自我“内化”,这是大学生媒介素养形成的重

—56—

要一环。

参考文献:

[1]宫淑红,张洁.媒介素养教育理论与实践[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2010:3.[2]徐晓红,周海英.大学生博客使用调查分析—

——兼论当前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J].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0,(5):163.[3]冯支越,彭雪松.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培养方

式研究[

J].北京教育,2013,(1):23.[4]涂蕾.专家呼吁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工作势在必行[

EB/OL].[2004-10-12].http://www.xin-hua.net.

[5][6]高国伟,阎高程.“微传播”语境下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10):81,80.[7]李杉.新媒体时代“90后”大学生媒介素养教

育探究[J].思想战线(人文社科专辑),2006,(37):300.

[8]张娓娓,等.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途径探析[

J].新闻传播,2012,(8):131.[责任编辑:魏晓娟]


相关内容

  • 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现状分析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互联 网等媒介 的技术几乎能无 限制地满 足人们 的视听感官 需要 , 大众 文化信息对社会 的影响 达到 了 " 方位 " 使 全 . " 全天候 "的程度 , 人们越来越 习惯于 在 " 介现实 ...

  • 2017年度省规划课题评审结果公示
  • 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课题评审结果公示 序号编号12017CG0757722017CG0761632017CG0763142017CG0766352017CG0769562017CG0769972017CG0773382017CG0773992017CG[1** ...

  • 新媒体时代的"知沟"现状
  • 摘 要 摘 要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我国国内的阶层分化与区域矛盾日趋紧张,"知沟假设"作为一个能够对社会转型期间种种信息传播上的不平等和信息获取上的差距量进行曝露的议题,其相关的理论研究在我国越来越受到业界的关注.尤其是来到网络传播时代,"数字鸿沟"现象的出现使 ...

  • 全民阅读与图书馆资料
  • [1]朱丹; 侯建立; 李泽玉; 图书馆引导全民阅读的效用分析与研究[J].晋图学刊,2011,(02):4-6+39. 摘要:文章对阅读的含义.方法.目的.意义及趋势进行了相关概述, 结合" 全民阅读" 的主题思想.重要性和作用, 着重分析了图书馆在引导" 全民阅读& ...

  • 高校三位一体素养教育模式构建的研究
  • 关键词:阅读素养; 媒介素养; 信息素养; 三位一体; 教育模式 摘要:文章阐述了阅读素养.媒介素养.信息素养教育融合的重要性,分析了国内外阅读素养.媒介素养.信息素养教育的现状,强调在我国开展阅读素养.媒介素养.信息素养教育融合的必要性,论述了开展阅读素养.媒介素养.信息素养教育融合的可行性,提出 ...

  • 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调查
  • 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调查 摘要 以南昌航空大学为例,对我国当代大学生使用媒介的情况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分析大学生接触媒介动机.主要接触媒介.使用媒介时间.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媒介可信度.媒介对大学生生活的影响等方面的现状,发现大学生在使用媒介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有针对性提出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教育对策 ...

  • 从就业数据看社会对泛媒体人才的需求
  • 就在高校毕业生遭遇最冷就业寒流之际,笔者所在的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却捷报频传,成为高校人才市场上的"香饽饽".据了解,就业形势相对较好的还有不少新闻院校.然而,到传统媒体的并不多,大部分到了与媒体相关的泛媒体岗位.这种现象正常还是不正常?值得关注和探讨. 高就业率下的低传统媒体 ...

  • 新闻学本科学位论文新闻素养新媒体
  • 学号 密级 武汉大学东湖分校本科毕业论文 论多媒体时代媒介素养 --降低媒介依赖性 院(系)名 称:传媒与艺术设计学院 专 业 名 称 :新闻学 学 生 姓 名 : 指 导 教 师 :张彩霞 二○一二年五月 BACHELOR'S DEGREE THESIS OF DONGHU COLLEGE WUH ...

  • 新闻传播学类学年论文.毕业论文选题参考方...
  • 新闻传播学类学年论文.毕业论文选题参考方向-更新版 新闻学 一.新闻职业道德与法规方面 1.中国电视节目低俗化现象(娱乐化倾向)与规制 2.新闻炒作的道德思考 3.有偿新闻在中国当下的具体表现及其治理 4.论当下我国新闻职业道德失范现象 5.论新闻自由与个人隐私(隐私权.知情权和采访权的冲突与平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