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暂予监外执行

试论暂予监外执行制度

内容摘要:暂予监外执行是我国一项重要的刑罚执行制度,是指对于被处有期徒刑或者拘投刑的罪犯,在符合法定情形下,决定暂不收监或者收监以后又决定改为暂时监外服刑,由公安机关执行并由基层组织或者罪犯的原所在单位协助进行监督的刑罚执行制度。这一制度的设立体现了我国惩罚罪犯与改造罪犯相结合和人道主义的刑事政策,有利于对罪犯的教育和感化。由于该制度涉及到行刑方式变更中的许多具体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司法实践的深入,随之出现的一些具体问题也值得我们认真探讨,逐步进行完善。

关键词:监外执行 适用程序 保外就医 完善方式

一、 暂予监外执行制度的概念和特点

根据《刑事诉讼法》和《监狱法》规定,暂予监外执行是指被判处有期徒刑、拘役的罪犯,如果患有严重疾病需要保外就医,或者是怀孕或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或者生活不能自理,适用暂予监外执行不致危害社会的,依照法定的程序审批后可以不在监狱等刑罚执行场所关押服刑,而放在社会上由公安机关执行监督管理的刑罚执行方式。

由上述暂予监外执行制度的含义可以看出,这一制度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行刑方式变更的暂时性。如前所说,暂予监外执行有两种。一种是由人民法院决定的暂予监外执行,是指对被判刑人本来应当以监禁方式执行刑罚,因其符合暂予监外执行的条件,由作出生效判决

的人民法院决定以非监禁方式执行刑罚;另外一种是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监狱管理局决定的暂予监外执行,是指对正在监狱以剥夺自由方式执行刑罚的罪犯,因其具有了暂予监外执行的情形,而由服刑地的监狱局决定以限制自由的方式执行其刑罚。

行刑方式变更的暂时性,时间的不确定性是暂予监外执行制度最显著的特征。当罪犯所处的环境或者自身的情况发生变化了,其条件不再适合监外执行了,刑罚执行机关要及时予以收监。

(二)确保不致危害社会前提条件下的刑罚执行的人道性。由法定的暂予监外执行的条件可以清楚地看出,不管是对于患有严重疾病需要保外就医的罪犯,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罪犯,还是生活不能自理的罪犯,所体现的都是刑罚执行的社会主义人道性原则。但是,这种行刑人道性原则是有前提的,即必须要确保罪犯在监外执行期间不致危害社会,否则,即使符合暂予监外执行的条件,也不得暂予监外执行。

(三)专门机关与群众路线相结合的管理政策约束或者监督监外执行。这一规定所体现的正是我国同犯罪分子作斗争所一贯坚持的专门机关与群众路线相结合的刑事政策。在实践中只有认真执行这一政策,才能确保监外执行犯不致再危害社会。

二、暂予监外执行的适用程序

暂予监外执行有两种,一种是由人民法院决定的,另一种是由罪犯服刑地的监狱局决定的。本文对于前者的程序只作一般性的简单介绍,对于后者力求详加说明,且主要侧重于保外就医程序。

(一)对于由人民法院决定的暂予监外执行程序,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三百五十三条有明确规定,即对于被判处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的罪犯,有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一十四条第一款或者第五款规定的情形之一,人民法院决定暂予监外执行的,应制作《暂予监外执行决定书》,需要写明罪犯基本情况、判决确定的罪名和刑罚、决定暂予监外执行的原因、依据等内容,并抄送人民检察院和罪犯居住地的公安机关。这是关于人民法院在判处罪犯刑罚的同时,因发现其具有暂予监外执行的情形而决定的暂予监外执行。此外还有一种情况,即人民法院在判决时并未发现罪犯应当暂予监外执行,而是监狱在对公安机关送交的罪犯进行入监身体检查时,发现其具有暂予监外执行的情形而拒绝收监。对于这种情况的处理,《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二百七十六条有明确规定:“将罪犯交付执行,监狱不予收监的,公安机关应当提请交付执行的人民法院作出是否收监执行的决定。对于决定收监的,应当将罪犯交付监狱执行;对于决定暂予监外执行的,由看守所将罪犯交付罪犯居住地的公安机关执行。”

(二)根据《刑事诉讼法》二百一十四条、《监狱法》第二十六条、第二十七条和司法部、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印发的《罪犯保外就医执行办法》等规定,对于正在监狱服刑的有期徒刑犯,发现其身体患有严重疾病需要保外就医或者生活不能自理需要暂予监外执行的,其处理程序是:

第一,由罪犯所在监狱监区或分监区的区务会上讨论通过,然后

报狱政科讨论并邀请驻监狱的检察院人员列席参加,初审同意后,进行病残鉴定。

第二,由省级人民政府指定的医院开具证明文件。证明文件应由医院业务院长签字,加盖公章,并附化验单、照片等有关病历档案。 第三,对于符合暂予监外执行情形的,监狱应当填写《罪犯保外就医征求意见书》,征求罪犯家属所在地公安机关意见,并与罪犯家属联系,办理取保手续。取保人和被保人应当在《罪犯保外就医取保书》上签名或者盖章。

第四,对需要保外就医的罪犯,由监狱填写《罪犯保外就医审批表》,连同《罪犯保外就医征求意见书》、有关病残鉴定和当地公安机关意见,报省、自治区、直辖市监狱局审批。同时将上述副本送给担负检察任务的派出机构。监狱局批准同意保外就医的,应将《罪犯保外就医审批表》副本3份送交报请审批单位。

第五,对批准保外就医的罪犯,监狱应当办理出监手续,发给《罪犯保外就医证明书》,并对罪犯进行遵纪守法和接受公安机关监督的教育,同时,应将《罪犯保外就医审批表》、《保外就医罪犯出监所鉴定表》、人民法院判决书复印件或者抄件,及时送达罪犯家属所在地的县级公安机关和人民检察院。

第六,保外就医罪犯由取保人领回到当地公安机关报到。保外就医罪犯在规定时间内不报到的,公安机关及时通知其所在的监狱,由监狱负责寻找。

三、暂予监外执行制度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意见

暂予监外执行制度作为一种行刑方式的变更制度,虽然在总结司法实践和立法经验的基础上使其不断得到完善,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行刑方式的灵活性和行刑的社会主义人道性,但还不能说它已尽善尽美,从已经暴露出来的问题看,仍有待进一步的完善。我认为有以下几点需要改进。

(一) 暂予监外执行程序的某些环节还不够清楚,需要进一步的明确。

1、在程序方面应当进一步明确的第一个问题, 是当前暂予监外执行监督中存在的问题。原《刑事诉讼法》仅用一个条文即第一百五十七条,对暂予监外执行的对象、条件和行刑主体等问题进行规定,没有关于人民检察院法律监督方面的内容,我认为这应当是个缺陷。《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一十五条是在吸收《监狱法》第二十六条第二款内容的基础上增补的,其目的在于与《监狱法》的规定相衔接。根据本规定,批准暂予监外执行的机关应当将批准的暂予监外执行决定书抄送人民检察院。人民检察院认为暂予监外执行条件不充足的,应当自接到通知之日起一个月以内将书面意见送交批准暂予监外执行的机关,批准暂予监外执行的机关接到人民检察院的书面意见后,应当立即对该决定进行重新检查。 可见刑事诉讼法强调了事后监督的原则,事后监督的不足在于违法的危害后果已经发生,纠正的难度大、时间长,而且容易导致不必要的民事、行政诉讼问题的发生。根据法律规定,检察机关认为暂予监外执行决定不当的,应当在接到决定书后一个月内提出纠正。

对于这些有待进一步明确的问题,笔者的意见是:监狱管理局作出批准暂予监外执行的决定后,立即生效,但不立即执行。在法定期限内人民检察院没有提出“认为暂予监外执行不当的”书面意见的,法定期限过后立即执行。如果提出上述书面意见,监狱管理局应当立即对该决定进行重新核查。经核查如果认为原决定确有错误,应立即收回原已作出的关于批准暂予监外执行的决定;如果认为原决定正确的,应将“重新核查”结果书面通知人民检察院,并立即执行。

2、在程序方面应当进一步明确的第二个问题,是关于延长保外就医期限的手续问题。根据《罪犯保外就医执行办法》第十二条规定,对于实行保外就医的罪犯,“根据罪犯病情,可以一次批准决定保外就医时间半年至一年。期满前,监狱应当派干警实地考察或者发函调查。保外就医罪犯病情经县级以上医院证明尚未好转的,由监狱提出意见,报省、自治区、直辖市监狱管理局批准,办理延长保外就医期限手续,每次可以延长半年至一年。”根据这一规定,当保外就医期满前监狱以发函的方式调查保外就医犯的病情变化时,罪犯若想延长保外就医期限,只要到县级以上医院开一个病情尚未好转的证明寄往监狱,监狱就可以以此证明到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监狱局办理延长保外就医时间的手续。这一规定显然失之过宽,漏洞也很多,特别是在当个别人员收受贿赂的情况下,开一个这样的证明是非常容易的。如不尽快完善这一制度,必将损害暂予监外执行制度的严肃性,背离这一制度的宗旨。为此,我们建议将这一规定改为:保外就医期满前,病情尚未好转需要继续保外就医的,经被保人和取保人共同书面申

请,由罪犯居住地的省级人民政府指定的医院对病情进行鉴定,或者由原出具病情鉴定证明的医院重新对病情作出鉴定,出具证明,报经监狱管理局审查批准。同时应将延长保外就医的决定,及时通知当地公安机关和人民检察院。

3、程序方面需要完善的第三个问题,就是保外就医的罪犯,在保外就医期满前擅自外出不归,在发现其下落时已临近甚至已超过释放日期,对于这种情况应如何处理,目前尚无明确规定。在司法实践中,有的地方将保外就医罪犯擅自外出,至保外就医期满仍不回归的行为视为脱逃行为,将其尚未执行的刑罚和脱逃罪所判处的刑罚实行数罪并罚。我们认为这种做法是欠妥的。因为脱逃罪的主体是依法被关押的罪犯,罪犯在保外期间未被关押,其擅自外出不归的行为自然也不构成脱逃罪。正确的做法应当是首先将罪犯抓获押回,查明该罪犯在外出期间是否有新的犯罪行为,然后再区分两种情况处理:一种情况是如果罪犯在外出期间没有新的犯罪行为,可参照前述处理罪犯骗取保外就医期间不计入执行刑期的程序,将其自保外期满至被抓获前(如果抓获时已过释放日期,则至释放日)的期间,从其刑期中扣除,然后将释放截止时间向后顺延。另一种情况是如果在外期间有新罪发生,则应由负责审判新罪的法院,按照《刑法》第七十一条所规定的数罪并罚办法处理。

(二)监管职责不明确,监管措施不落实。

监管暂予监外执行犯的实践表明,这一制度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监管职责不明确,监管措施不落实。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取保人的职责不明确。《罪犯保外就医执行办法》第七条规定:“取保人应当具备管束和教育保外就医罪犯的能力,并有一定的经济条件。”这仅仅是取保人应具备的资格条件。至于具备这种资格的取保人平时应如何管束和教育保外就医犯,则缺乏具体而明确的规定。因监管职责不明确,自然也就谈不上监管措施的落实。目前的实际状况是,取保人只要将被保人领回,就算完成了取保任务。至于被保人平时干些什么,则没有约束力。二是作为行刑主体的公安机关,其职责也不够明确。《罪犯保外就医执行办法》第十四条规定:“保外就医罪犯,由所在地公安机关负责日常性监督考察”。至于“日常性监督考察”的具体内容,则缺乏具体明确的规定。目前的实际状况是,只要是被保人不离开居住地到本县、市以外的地方,公安机关就不过问。公安机关因终日忙于其他社会治安问题,而很少有专人负责此项工作。三是协助监督单位的职责不明确。如前所说,基层组织或者罪犯原所在单位的职责是协助公安机关对暂予监外执行犯进行监督。但究竟如何协助,具体职责却无章可循。由于监管职责不够明确,有的虽然明确但不落实,致使暂予监外执行犯名为罪犯,实则如刑满释放一样,无任何约束。四是缺乏一种改造教育的环境和平台,管理监督机关只管不教,大大的背离了刑罚执行的宗旨。鉴于上述情况,当务之急是认真总结监管暂予监外执行犯的经验、教训,对取保人、公安机关和协助监督单位,制定明确的监督职责,并积极探索和建立司法部目前开展的“社区矫正”教育平台,认真落实规定,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做好暂予监外执行的后期延续工作。对于严重不负责任造成危害后果

的,要明确追究有关直接责任人的法律责任的规定。

(三)收监执行的情形有疏漏

根据现有规定,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收监:骗取保外就医的;疾病痊愈或者病情基本好转的;以自伤自残等手段拖延保外就医时间的;违反监督管理规定经教育不改的;违法犯罪的等等,可称之为法定收监情形。但是这些规定均忽略了以下三种情形:

一是保外就医罪犯因经济困难无力就医的

二是暂予监外执行罪犯的扶养义务人不能尽扶养义务的

三是取保人不能履行担保职责的

对前两种情形,《罪犯保外就医执行办法》第13条第1款虽然规定:“罪犯在保外就医期间的生活和医疗费用,由其负有扶养义务的亲属负担;个别确有困难的,经当地公安机关证明,监狱可以酌情予以补助。”但对于不宜采取经济补助方法解决或采取此法也解决不了的,该办法未提及。笔者认为,对患有严重疾病或者生活不能自理的罪犯批准暂予监外执行,目的就是让罪犯能够在扶养义务人的照料下更好的生活和医疗。当罪犯在监外无法得到和维持这样的生活和医疗时,刑罚执行机关就不应再采取监外执行的方式。笔者在实践中发现确有一些罪犯因经济困难无法继续就医要求监狱收监,有的扬言监狱如拒收就上访等。这已经成为一个应当面对的现实问题。笔者主张:对确有困难无力就医的,监狱可酌情予以补助或收监;如罪犯的扶养义务人死亡或者丧失劳动能力或者对罪犯有虐待、遗弃甚至加害行为

的,监狱可予收监。这样做不但符合立法初衷,也有利于消除罪犯因求助无门可能引发的不安定因素。对后一情形,如取保人死亡或者丧失劳动能力或者不尽职责、不愿继续为罪犯担保的,监狱应要求罪犯重新提供担保人,罪犯不能重新提供担保人的,监狱可考虑收监。上述三种情形, 可称之为酌定收监情形,建议纳入立法。

另外,对取保人的职责及其恶意不履行担保职责的如何处罚,立法上也存在空白,应当尽快完善。

暂予监外执行是我国刑罚执行制度的重要环节 , 对于保障刑罚执行的正常秩序有很重要的意义。在如何发展和完善此项制度的方向上还需要积极的探索。

参考文献:

1.王国枢主编:《刑事诉讼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万洪义: 《关于加强暂予监外执行监督的若干思考》,法律出版 社,2001年版 。

3.王秉中主编: 《监所执法实务》,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4.王国枢主编:《刑事诉讼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5.杨殿升主编:《监狱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试论暂予监外执行制度

内容摘要:暂予监外执行是我国一项重要的刑罚执行制度,是指对于被处有期徒刑或者拘投刑的罪犯,在符合法定情形下,决定暂不收监或者收监以后又决定改为暂时监外服刑,由公安机关执行并由基层组织或者罪犯的原所在单位协助进行监督的刑罚执行制度。这一制度的设立体现了我国惩罚罪犯与改造罪犯相结合和人道主义的刑事政策,有利于对罪犯的教育和感化。由于该制度涉及到行刑方式变更中的许多具体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司法实践的深入,随之出现的一些具体问题也值得我们认真探讨,逐步进行完善。

关键词:监外执行 适用程序 保外就医 完善方式

一、 暂予监外执行制度的概念和特点

根据《刑事诉讼法》和《监狱法》规定,暂予监外执行是指被判处有期徒刑、拘役的罪犯,如果患有严重疾病需要保外就医,或者是怀孕或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或者生活不能自理,适用暂予监外执行不致危害社会的,依照法定的程序审批后可以不在监狱等刑罚执行场所关押服刑,而放在社会上由公安机关执行监督管理的刑罚执行方式。

由上述暂予监外执行制度的含义可以看出,这一制度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行刑方式变更的暂时性。如前所说,暂予监外执行有两种。一种是由人民法院决定的暂予监外执行,是指对被判刑人本来应当以监禁方式执行刑罚,因其符合暂予监外执行的条件,由作出生效判决

的人民法院决定以非监禁方式执行刑罚;另外一种是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监狱管理局决定的暂予监外执行,是指对正在监狱以剥夺自由方式执行刑罚的罪犯,因其具有了暂予监外执行的情形,而由服刑地的监狱局决定以限制自由的方式执行其刑罚。

行刑方式变更的暂时性,时间的不确定性是暂予监外执行制度最显著的特征。当罪犯所处的环境或者自身的情况发生变化了,其条件不再适合监外执行了,刑罚执行机关要及时予以收监。

(二)确保不致危害社会前提条件下的刑罚执行的人道性。由法定的暂予监外执行的条件可以清楚地看出,不管是对于患有严重疾病需要保外就医的罪犯,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罪犯,还是生活不能自理的罪犯,所体现的都是刑罚执行的社会主义人道性原则。但是,这种行刑人道性原则是有前提的,即必须要确保罪犯在监外执行期间不致危害社会,否则,即使符合暂予监外执行的条件,也不得暂予监外执行。

(三)专门机关与群众路线相结合的管理政策约束或者监督监外执行。这一规定所体现的正是我国同犯罪分子作斗争所一贯坚持的专门机关与群众路线相结合的刑事政策。在实践中只有认真执行这一政策,才能确保监外执行犯不致再危害社会。

二、暂予监外执行的适用程序

暂予监外执行有两种,一种是由人民法院决定的,另一种是由罪犯服刑地的监狱局决定的。本文对于前者的程序只作一般性的简单介绍,对于后者力求详加说明,且主要侧重于保外就医程序。

(一)对于由人民法院决定的暂予监外执行程序,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三百五十三条有明确规定,即对于被判处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的罪犯,有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一十四条第一款或者第五款规定的情形之一,人民法院决定暂予监外执行的,应制作《暂予监外执行决定书》,需要写明罪犯基本情况、判决确定的罪名和刑罚、决定暂予监外执行的原因、依据等内容,并抄送人民检察院和罪犯居住地的公安机关。这是关于人民法院在判处罪犯刑罚的同时,因发现其具有暂予监外执行的情形而决定的暂予监外执行。此外还有一种情况,即人民法院在判决时并未发现罪犯应当暂予监外执行,而是监狱在对公安机关送交的罪犯进行入监身体检查时,发现其具有暂予监外执行的情形而拒绝收监。对于这种情况的处理,《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二百七十六条有明确规定:“将罪犯交付执行,监狱不予收监的,公安机关应当提请交付执行的人民法院作出是否收监执行的决定。对于决定收监的,应当将罪犯交付监狱执行;对于决定暂予监外执行的,由看守所将罪犯交付罪犯居住地的公安机关执行。”

(二)根据《刑事诉讼法》二百一十四条、《监狱法》第二十六条、第二十七条和司法部、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印发的《罪犯保外就医执行办法》等规定,对于正在监狱服刑的有期徒刑犯,发现其身体患有严重疾病需要保外就医或者生活不能自理需要暂予监外执行的,其处理程序是:

第一,由罪犯所在监狱监区或分监区的区务会上讨论通过,然后

报狱政科讨论并邀请驻监狱的检察院人员列席参加,初审同意后,进行病残鉴定。

第二,由省级人民政府指定的医院开具证明文件。证明文件应由医院业务院长签字,加盖公章,并附化验单、照片等有关病历档案。 第三,对于符合暂予监外执行情形的,监狱应当填写《罪犯保外就医征求意见书》,征求罪犯家属所在地公安机关意见,并与罪犯家属联系,办理取保手续。取保人和被保人应当在《罪犯保外就医取保书》上签名或者盖章。

第四,对需要保外就医的罪犯,由监狱填写《罪犯保外就医审批表》,连同《罪犯保外就医征求意见书》、有关病残鉴定和当地公安机关意见,报省、自治区、直辖市监狱局审批。同时将上述副本送给担负检察任务的派出机构。监狱局批准同意保外就医的,应将《罪犯保外就医审批表》副本3份送交报请审批单位。

第五,对批准保外就医的罪犯,监狱应当办理出监手续,发给《罪犯保外就医证明书》,并对罪犯进行遵纪守法和接受公安机关监督的教育,同时,应将《罪犯保外就医审批表》、《保外就医罪犯出监所鉴定表》、人民法院判决书复印件或者抄件,及时送达罪犯家属所在地的县级公安机关和人民检察院。

第六,保外就医罪犯由取保人领回到当地公安机关报到。保外就医罪犯在规定时间内不报到的,公安机关及时通知其所在的监狱,由监狱负责寻找。

三、暂予监外执行制度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意见

暂予监外执行制度作为一种行刑方式的变更制度,虽然在总结司法实践和立法经验的基础上使其不断得到完善,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行刑方式的灵活性和行刑的社会主义人道性,但还不能说它已尽善尽美,从已经暴露出来的问题看,仍有待进一步的完善。我认为有以下几点需要改进。

(一) 暂予监外执行程序的某些环节还不够清楚,需要进一步的明确。

1、在程序方面应当进一步明确的第一个问题, 是当前暂予监外执行监督中存在的问题。原《刑事诉讼法》仅用一个条文即第一百五十七条,对暂予监外执行的对象、条件和行刑主体等问题进行规定,没有关于人民检察院法律监督方面的内容,我认为这应当是个缺陷。《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一十五条是在吸收《监狱法》第二十六条第二款内容的基础上增补的,其目的在于与《监狱法》的规定相衔接。根据本规定,批准暂予监外执行的机关应当将批准的暂予监外执行决定书抄送人民检察院。人民检察院认为暂予监外执行条件不充足的,应当自接到通知之日起一个月以内将书面意见送交批准暂予监外执行的机关,批准暂予监外执行的机关接到人民检察院的书面意见后,应当立即对该决定进行重新检查。 可见刑事诉讼法强调了事后监督的原则,事后监督的不足在于违法的危害后果已经发生,纠正的难度大、时间长,而且容易导致不必要的民事、行政诉讼问题的发生。根据法律规定,检察机关认为暂予监外执行决定不当的,应当在接到决定书后一个月内提出纠正。

对于这些有待进一步明确的问题,笔者的意见是:监狱管理局作出批准暂予监外执行的决定后,立即生效,但不立即执行。在法定期限内人民检察院没有提出“认为暂予监外执行不当的”书面意见的,法定期限过后立即执行。如果提出上述书面意见,监狱管理局应当立即对该决定进行重新核查。经核查如果认为原决定确有错误,应立即收回原已作出的关于批准暂予监外执行的决定;如果认为原决定正确的,应将“重新核查”结果书面通知人民检察院,并立即执行。

2、在程序方面应当进一步明确的第二个问题,是关于延长保外就医期限的手续问题。根据《罪犯保外就医执行办法》第十二条规定,对于实行保外就医的罪犯,“根据罪犯病情,可以一次批准决定保外就医时间半年至一年。期满前,监狱应当派干警实地考察或者发函调查。保外就医罪犯病情经县级以上医院证明尚未好转的,由监狱提出意见,报省、自治区、直辖市监狱管理局批准,办理延长保外就医期限手续,每次可以延长半年至一年。”根据这一规定,当保外就医期满前监狱以发函的方式调查保外就医犯的病情变化时,罪犯若想延长保外就医期限,只要到县级以上医院开一个病情尚未好转的证明寄往监狱,监狱就可以以此证明到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监狱局办理延长保外就医时间的手续。这一规定显然失之过宽,漏洞也很多,特别是在当个别人员收受贿赂的情况下,开一个这样的证明是非常容易的。如不尽快完善这一制度,必将损害暂予监外执行制度的严肃性,背离这一制度的宗旨。为此,我们建议将这一规定改为:保外就医期满前,病情尚未好转需要继续保外就医的,经被保人和取保人共同书面申

请,由罪犯居住地的省级人民政府指定的医院对病情进行鉴定,或者由原出具病情鉴定证明的医院重新对病情作出鉴定,出具证明,报经监狱管理局审查批准。同时应将延长保外就医的决定,及时通知当地公安机关和人民检察院。

3、程序方面需要完善的第三个问题,就是保外就医的罪犯,在保外就医期满前擅自外出不归,在发现其下落时已临近甚至已超过释放日期,对于这种情况应如何处理,目前尚无明确规定。在司法实践中,有的地方将保外就医罪犯擅自外出,至保外就医期满仍不回归的行为视为脱逃行为,将其尚未执行的刑罚和脱逃罪所判处的刑罚实行数罪并罚。我们认为这种做法是欠妥的。因为脱逃罪的主体是依法被关押的罪犯,罪犯在保外期间未被关押,其擅自外出不归的行为自然也不构成脱逃罪。正确的做法应当是首先将罪犯抓获押回,查明该罪犯在外出期间是否有新的犯罪行为,然后再区分两种情况处理:一种情况是如果罪犯在外出期间没有新的犯罪行为,可参照前述处理罪犯骗取保外就医期间不计入执行刑期的程序,将其自保外期满至被抓获前(如果抓获时已过释放日期,则至释放日)的期间,从其刑期中扣除,然后将释放截止时间向后顺延。另一种情况是如果在外期间有新罪发生,则应由负责审判新罪的法院,按照《刑法》第七十一条所规定的数罪并罚办法处理。

(二)监管职责不明确,监管措施不落实。

监管暂予监外执行犯的实践表明,这一制度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监管职责不明确,监管措施不落实。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取保人的职责不明确。《罪犯保外就医执行办法》第七条规定:“取保人应当具备管束和教育保外就医罪犯的能力,并有一定的经济条件。”这仅仅是取保人应具备的资格条件。至于具备这种资格的取保人平时应如何管束和教育保外就医犯,则缺乏具体而明确的规定。因监管职责不明确,自然也就谈不上监管措施的落实。目前的实际状况是,取保人只要将被保人领回,就算完成了取保任务。至于被保人平时干些什么,则没有约束力。二是作为行刑主体的公安机关,其职责也不够明确。《罪犯保外就医执行办法》第十四条规定:“保外就医罪犯,由所在地公安机关负责日常性监督考察”。至于“日常性监督考察”的具体内容,则缺乏具体明确的规定。目前的实际状况是,只要是被保人不离开居住地到本县、市以外的地方,公安机关就不过问。公安机关因终日忙于其他社会治安问题,而很少有专人负责此项工作。三是协助监督单位的职责不明确。如前所说,基层组织或者罪犯原所在单位的职责是协助公安机关对暂予监外执行犯进行监督。但究竟如何协助,具体职责却无章可循。由于监管职责不够明确,有的虽然明确但不落实,致使暂予监外执行犯名为罪犯,实则如刑满释放一样,无任何约束。四是缺乏一种改造教育的环境和平台,管理监督机关只管不教,大大的背离了刑罚执行的宗旨。鉴于上述情况,当务之急是认真总结监管暂予监外执行犯的经验、教训,对取保人、公安机关和协助监督单位,制定明确的监督职责,并积极探索和建立司法部目前开展的“社区矫正”教育平台,认真落实规定,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做好暂予监外执行的后期延续工作。对于严重不负责任造成危害后果

的,要明确追究有关直接责任人的法律责任的规定。

(三)收监执行的情形有疏漏

根据现有规定,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收监:骗取保外就医的;疾病痊愈或者病情基本好转的;以自伤自残等手段拖延保外就医时间的;违反监督管理规定经教育不改的;违法犯罪的等等,可称之为法定收监情形。但是这些规定均忽略了以下三种情形:

一是保外就医罪犯因经济困难无力就医的

二是暂予监外执行罪犯的扶养义务人不能尽扶养义务的

三是取保人不能履行担保职责的

对前两种情形,《罪犯保外就医执行办法》第13条第1款虽然规定:“罪犯在保外就医期间的生活和医疗费用,由其负有扶养义务的亲属负担;个别确有困难的,经当地公安机关证明,监狱可以酌情予以补助。”但对于不宜采取经济补助方法解决或采取此法也解决不了的,该办法未提及。笔者认为,对患有严重疾病或者生活不能自理的罪犯批准暂予监外执行,目的就是让罪犯能够在扶养义务人的照料下更好的生活和医疗。当罪犯在监外无法得到和维持这样的生活和医疗时,刑罚执行机关就不应再采取监外执行的方式。笔者在实践中发现确有一些罪犯因经济困难无法继续就医要求监狱收监,有的扬言监狱如拒收就上访等。这已经成为一个应当面对的现实问题。笔者主张:对确有困难无力就医的,监狱可酌情予以补助或收监;如罪犯的扶养义务人死亡或者丧失劳动能力或者对罪犯有虐待、遗弃甚至加害行为

的,监狱可予收监。这样做不但符合立法初衷,也有利于消除罪犯因求助无门可能引发的不安定因素。对后一情形,如取保人死亡或者丧失劳动能力或者不尽职责、不愿继续为罪犯担保的,监狱应要求罪犯重新提供担保人,罪犯不能重新提供担保人的,监狱可考虑收监。上述三种情形, 可称之为酌定收监情形,建议纳入立法。

另外,对取保人的职责及其恶意不履行担保职责的如何处罚,立法上也存在空白,应当尽快完善。

暂予监外执行是我国刑罚执行制度的重要环节 , 对于保障刑罚执行的正常秩序有很重要的意义。在如何发展和完善此项制度的方向上还需要积极的探索。

参考文献:

1.王国枢主编:《刑事诉讼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万洪义: 《关于加强暂予监外执行监督的若干思考》,法律出版 社,2001年版 。

3.王秉中主编: 《监所执法实务》,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4.王国枢主编:《刑事诉讼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5.杨殿升主编:《监狱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相关内容

  • 发布|司法部印发[监狱暂予监外执行程序规定](全文)
  • 8月22日,司法部印发了<监狱暂予监外执行程序规定>,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司法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司法局.监狱管理局,认真贯彻执行. 该<程序规定>对暂予监外执行的原则,诊断.检查.鉴别程序,以及提请.审批.交付.收监和释放程序作了详细说明,规定自2016年10月1 ...

  • 我国暂予监外执行的几点思考
  • [摘要]2012年修改的<刑事诉讼法>在暂予监外执行方面完善了很多,将无期徒刑罪犯如果怀孕或者处于哺乳期的妇女加入适用对象,检察院的监督不再是事后监督而是同步监督.但是从实践中看,仍有很多问题,扼待解决.本文主要从立法方面进行分析,执法者的自律并非总是可靠的,解决问题还是要靠完善法制,尽 ...

  • 论暂予监外执行的再完善
  • [摘 要]暂予监外执行制度深刻体现了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基本原则,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虚假鉴定.权力腐玫,脱管逃跑和收监困难等违规现象.因此,应严格执法,认真贯彻法律规定. [关键词]暂予监外执行:保外就医:监督机制 暂予监外执行体现了我国刑罚的人道性,具体表现在:对患有严重疾病需要保外就医的罪犯,怀孕 ...

  • 暂予监外执行规定
  • 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 公安部 司法部 国家 卫生计生委关于印发<暂予监外执行规定>的通知司发通[2014]112 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厅(局) . 司法厅(局) .卫生计生委,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生产建 设兵团分院.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民检察 ...

  • 原厅局级以上职务犯罪罪犯减刑.假释需报最高检备案审查
  • 人民网北京6月24日电(记者 李婧)今天,记者从最高检获悉,为强化对职务犯罪罪犯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的法律监督,加强上级人民检察院对下级人民检察院办理刑罚变更执行案件工作的领导,最高人民检察院日前制定印发了<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对职务犯罪罪犯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案件实行备案审查的规定&g ...

  • 浅谈社区矫正工作主体的执法权
  • 浅谈社区矫正工作主体的执法权 自社区矫正工作开展以来,中央综治办."两院"."两部"便赋予了司法行政机关社区矫正工作职责,社区矫正正在稳步推进,并取得了可喜成果,社区矫正逐步成熟规范.但公安机关与司法行政机关在社区矫正执法权问题上,还存在不同认识及衔接问题,即 ...

  • 最高法规范监外执行 公布罪犯生活不能自理鉴别标准
  • 原标题:最高法规范监外执行 明确罪犯生活不能自理鉴别标准 中新网9月26日电 据最高人民法院网站消息,为确保暂予监外执行工作依法规范开展,近日,最高人民法院下发通知,公布了<罪犯生活不能自理鉴别标准>(以下简称<标准>). 据介绍,2014年4月24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 ...

  • 从驻狱检察工作出发探讨
  • 结合驻狱检察工作实际 略谈监所检察体制改革 监所检察是我国宪法和法律赋予检察机关的一项重要法律监督职能,是检察机关最基本的业务之一.近年来,各级人民检察院监所检察部门认真履行刑罚执行和监管活动监督职能,积极查办监管人员职务犯罪案件,打击被监管人员的犯罪活动,为促进监管人员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 ...

  • 第二十三章执行
  • 第二十三章 执行 第一节 执行概述 一.执行的概念和特点 (一)执行的概念 刑事诉讼中的执行,是指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及刑罚执行机关等将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所确定的内容依法付诸实施及解决实施中出现的变更执行等问题而进行的活动. (二)执行的特点 1.合法性.执行的合法性是指刑罚执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