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特点_动力机制及发展前景

第19卷第6期经  济  地  理V ol. 19, N o. 6                        1999年12月EC ONOMIC GE OG RAPHY Dec. , 1999文章编号:1000-8462(1999) 06-0079-05

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特点、动力机制及发展前景

段 杰, 李 江

(嘉应大学地理系, 中国广东梅州 514015) ①

摘 要:城市化是当今世界的主要趋势, 城市化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本文通过分析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主要特点和动力机制, 指出在城市化过程中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 并在此基础上, 预测了中国未来城市化的发展前景, 提出了具体的措施和建议, 以推动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中国; 城市化; 特点; 动力机制; 措施

中图分类号:F291.1文献标识码:A

城市化是当今世界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 重要标志。建国后, 我国进入了现代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时期, , , 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社会、经济问题。因此, , 问题, 并预测未来城市化的发展前景, 。

1 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特点

新中国成立后, ,50年的曲折发展, 既有成绩, 又有教训。中国城市化的主要特点表现在:

1. 1 , 经历了一个连续而又不稳定的发展阶段。这段曲折历程又可分为四个时期:①1949—1957年城市化短暂健康发展时期; ②1958—1965年城市化剧烈波动时期; ③1966—1978年城市缓慢发展和城市化徘徊停滞时期; ④1978年至今, 城市化进入持续稳定的加速发展时期。目前, 我国城市化水平已由1949年的10. 6%上升到1997年的29. 62%。

1. 2 城市化进程具有明显的计划性

我国城市化及其基础──工业化都是由政策的高强度计划所控制, 主要体现在:城市的建立和发展受政府支配, 城市的功能结构偏重于工业, 呈现出工业型城市化, 形成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二位一体的城镇网络; 其次, 政府是城市化的主体, 能通过各种强有力的措施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的盲目转移, 同时可使政府采取强有力的方式从农业中积累城市化、工业化初始阶段的建设资金。

1. 3 城市化进程较慢, 城市化水平较低

我国城市化进程总的来看起步晚, 速度慢, 水平低。尤其是在前30年, 我国城镇人口比重由9. 05%上升到13. 65%, 平均年增长率为0. 13%, 而同期世界人口比重由28. 2%上升到40%, 年增长率达0. 4%, 可见我国城市化水平远低于世界水平, 且发展速度缓慢, 城市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是自然增长, 严格控制人口流动的政策虽然防止了城市的过度膨胀, 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城市化的进程。自1980年以后, 中国城市人口增长速度明显加快,1996年我国城市化水平达29. 62%。但与世界平均52%的水平相比, 仍有较大的差距。

1. 4 具有二元城市化结构

我国的城市化是城市与乡村城市化并举的。一方面, 行政职能为主的综合性大中城市发展较快, 城市人口比重不断提高, 形成明显以大中城市优先发展的城市化; 另一方面, 乡镇工业发展迅速, 非建制镇也不断增加, 农业人口职业的非农化, 与定居地的城市化不同步发生。自80年代以来, 我国农村中已有大量农业劳动力就近转移到了非农领域, 形成乡村城市化, 或者称为“隐性城市化”, 因此, 我国城市化进程呈现出明显的“二元城市化”特

①收稿日期:1999-07-12; 修回日期:1999-11-15

80经  济  地  理                19卷征。

表1 我国城市化发展与世界水平比较

年份

城市数目/座

城市化水平/%

年均增长率/%

世界城市化水平/%

与世界的差距/%194914010. 6-28. 017. 4195918318. 40. 7831. 012. 6196917517. 5-0. 0937. 019. 5197921619. 00. 1540. 021. 0198945026. 20. 7249. 022. 8199666629. 60. 4852. 022. 4

1. 5 城市构成不协调, 城市分布地域差异显著

我国城市等级规模结构不协调, 大城市比重过高, 中小城市发展不足, 出现了头重脚轻的现象,1996年我国共有666个城市, 其中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有34个,50—100万人的大城市有44个, 二者城市人口合计占全国城市总人口的49. 6%,20—50万人的中等城市共有195个, 占全国城市人口的28. 6%, 小城市有393个, 却仅占城市人口的21. 8%。同时, 我国城市的空间分布也极不平衡, 无论是城市数量还是城市人口, 都偏集于东部沿海, 呈现东密西疏格局。占全国14. 2%的国土面积的东部分布了44. 7%的城市数和51. 2%的城市人口, 城市化水平达37. 2%; 而占56. 5%国土面积的西部地区仅分布了18. 5%城市数和14. 7%的城市人口, 城市化水平仅为23. 2%。

2 中国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而不断变化的, 。中国城市化的动力机制既具有普遍性, 又有自身独特的因素。

2. 1 产业结构的转换力

同全球发展趋势一样, , 也就是工业化过程。产业结构的, 。城市化发展的本身, 就是变落后的乡村社会, 所以农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 而在产业革命之后, , 由于资金、人力、资源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在有限空间上的高度集中和组合, 。中国“一五”时期和改革开放以后的快速城镇化过程, 也证明了工业化对城市化的巨大推动力量。随着工业化步入现代化阶段, 第三产业开始崛起, 并一跃成为城市产业的主角, 成为大城市的后续动力。中国城市经济成分多元化, 各发展阶段的特征均有表现, 大城市或沿海发达地区的城市中, 工业化后期(现代化) 的特征已十分明显, 而在广大中西部地区的中小城市中, 仍存在工业化初期的特征。

2. 2 科技进步的推动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会加速经济增长, 深刻地促进产业集聚及产业结构的转换, 影响城市化进程, 可以说技术进步是城市化发展的源动力。先进的农业技术推动人口向城市转移; 蒸汽机的发明, 导致了产业革命的产生和城市化的飞速发展; 而以汽车为代表的便捷的运输技术则对“城市郊区化”和“城市密集带”出现, 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发达的通讯技术, 计算机的应用则强化了城市的服务功能, 加快了城市化的步伐。这一切都说明科技进步对城市化具有深厚的影响力和推动力, 而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 开辟经济特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 积极引进外资和新技术, 大大促进了这些区域的城市化发展进程。

2. 3 国家政策的调控力

各种政策对城市化进程都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在中国, 由于长期实行中央集权领导, 国家政策的制订和调整对城市化进程的作用十分巨大。新中国成立以来, 直接影响城市化进程的政策主要是人口户籍管理政策和设市、设镇标准的变化, 前者限制了我国人口的自由流动, 在城乡之间人为设置一道屏障, 减缓了城市化进程; 而后者则使我国城市数量和人口经常发生波动, 不能真正体现我国城市化的真实水平。特别自1983年我国实行“市管县”体制以来, 城市人口急剧增加, 出现了城市化水平的虚假膨胀, 导致目前评估我国城市化水平口径不一, 说法各异。同时国家投资的大型项目建设(如大型钢铁基地、石油基地、港口等) 一般也会促进所在地区的城市化发展, 如我国的攀枝花(钢铁) 、大庆(石油) 、伊春(林业) 、克拉玛依(石油) 等城市的发展都是来源于重点项目建设的带动。另外我国自80年代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以来, 外资引进的刺激作用强度也越来越大, 尤其是沿海开放地区, 三资企业集聚, 形成了较强的外向型的经济体系, 吸引了大量的乡村剩余劳动力, 大大促进了这些的地区的

6期         段杰, 李江: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特点、动力机制及发展前景81城市化进程。如珠江三角洲、福厦经济带、山东半岛等地区城市发展迅速, 正是外资带动的结果。

2. 4 城乡间的相互作用力

城乡之间、城市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城市化发展的又一基本动力, 主要体现在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为代表的强大推力和城市经济快速增长, 以工业化和第三产业发展为代表的城市的巨大“拉力”之间的相互作用。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约在1. 2亿以上, 大约有7,000多万流动人口,90年代以来的“民工潮”也正是中国农民对城市化强烈渴求的反应, 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和流动人口构成了未来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非农产业比重的不断的提高, 大中城市自身也处于不断发展和扩散过程中, 中心城市的辐射力和吸引力也越来越强。但由于乡村劳动力过剩的压力过于巨大, 而城市的容纳能力又十分有限, 我国的一些经济发达, 人口密集的地区通过发展乡镇企业以吸引人口的集中, 并逐步推动乡村工业化和乡村城镇化进程, 这已成为我国城市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如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就是典型例证。

3 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 1 农村剩余劳动力持续增长与城镇有限容纳能力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随着农村人口的增加, 耕地面积的减少, 农村经济改革的深化, 我国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已达1. 2亿以上, 估计2000年将上升到2亿人, 而同时我国城市中也存在大量失业人口,1996年失业率达3. 9%, 再加上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 企业下岗职工日益增多等因素的影响, 城市对劳动力的需求日益减缓, 使得城市的容纳能力十分有限。同时我国流动人口增长迅速7,000万左右, 而城市是流动人口最集中的地方, 如此汹涌的人潮扑向城市, 令城市不堪重负。

3. 2 地区发展失衡, 城市之间的关系不协调

由于历史的原因, 我国东、中、, 改革开放以来, 这一差距日益扩大, , , ,1996年东部城市化水平为37. 2%, 城市数量占全国城市总数的3%、; 而西部城市化水平仅为23. 2%, 占全国城市总数的18. 95%, 1996年三大区域城市比例为1∶0. 87∶0. 44。城市间关系的不:, 大城市比重较高, 中小城市发展不足; ②城市职能分工不协调, 城。且城市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第三产业比重偏低,1996年城市第三产业2%, 城市功能欠缺而拉力不足; ③城市间基础设施建设布局不协调, 城市之间缺乏彼此的统一和协调, 重复建设严重, 导致所建项目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3. 3 城市发展重数量, 轻质量, 城市开发过热

80年代以来, 我国城市化速度不断加快, 除了促进城市发展的各种常规因素发挥作用外, 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实行“市管县”体制, 设市、设镇标准的调整和大量的撤县设市导致城市数量特别是小城镇的数量急剧增加, 城市总人口提高, 城市化水平虚假增长, 但这种行政手段的干预并未使城市发展的质量得到相应的提高, 城市功能单一, 基础设施落后, 公共服务不全, 第三产业比重小, 使城市处于发育不良状态, 从而大大削弱了自身的辐射力和向心力, 难以承担地区经济中心的职能。同时在城市开发过程中也面临着过多占用耕地、大城市过早郊区化的现象, 如何在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保护土地资源, 是今后亟待解决的难题。

3. 4 大城市过度集聚, 小城镇发展无序

城市只有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共同发挥作用, 才能推动城市健康发展。但我国城市普遍集聚功能很强而扩散功能很弱, 尽管我国长期实行的是控制大城市, 发展中小城市的方针, 但由于缺乏有效措施和调控机制, 效果却不尽如人意。一些大城市、特大城市人口和产业仍然过度集聚, 大城市的过速增长导致“大城市病”日益严重。而另一方面, 发展小城镇, 推动乡村城市化、乡村工业化进程, 已成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途径。近年来, 我国小城镇发展迅速, 但由于缺乏合理的规划和有效控制, 小城镇发展基本处于无序、自发状态。由于乡镇企业布局分散, 使得小城镇发展规模偏小, 空间形态不合理, 且占用大量耕地, 而且也不利于小城镇质量的提高和基础设施的改善。

4 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前景和措施

城市化水平最终决定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程度。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将极大地推动我国城市化进程,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以快速工业化为特征的新的成长阶段, 巨大城市化潜能的释放将会加快我国城市化发展速度, 可以预计未来15年中国将进入加速城市化阶段。以1996年城市化水平29. 62%为基

82经  济  地  理                19卷准, 根据我国城市化过程以及城市化水平同经济增长的关系, 利用灰色模型预测, 到2000年我国城市化水平将达到33%─35%, 相当于1965年世界的平均城市化水平, 到2010年城市化水平有可能达到42%─45%, 相当于80年代中期世界城市化水平, 我国与世界平均水平的差距可望得到缩小。若考虑计入流入城市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或“隐性城市人口”, 则到2000年和2010年我国城市化水平将达到42%和45%左右。同时考虑到影响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因素较为复杂, 因此, 对我国城市化水平发展前景的预测有相当难度, 只能给出粗略的估计。

4. 1 调整城市发展战略, 完善城镇体系

我国在城市发展的指导思想上, 一直贯彻“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 合理发展中小城市”的方针, 但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 这一方针已不适应城市化发展的要求, 因此, 应顺应潮流, 适应形势, 及时调整方针。目前应确立“发挥大城市的优势, 强化中小城市的功能, 积极发展小城镇”的指导思想, 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城镇体系。城镇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意味着城市化由低级向高级转化, 今后城镇体系的发展应立足于:①走多元化的的城市发展道路, 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农村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 ②城镇体系的发展逐步从“以大、中城市为主”转向“以中、小城市为主”; ③采取区域城市化方针, 在全国建立不同发展阶段, 各具特色的区域城镇体系, 并逐步形成以各级中心城市为核心, 交通干线为依托, 职能分工不同, 分布较为合理, 开放式、网络型的城市化格局。

4. 2 发挥大城市的优势, 促进其健康发展

大城市的发展一般占有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 客观上具有比中小城市更强的凝聚力, 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指挥、协调、控制与示范的作用。因此大城市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 充分发挥大城市业已形成的、或潜在的综合优势, 促进其健康发展, 。大城市的健康发展有两层含义:一是使一些发展条件和发展势头较好的中等城市, , 的作用; 二是加快现有大城市的发展, 提高其内涵质量, 步解决大城市所面临的集聚过度、基础设施落后、, 促进大城市的持续、健康发展。

4. 3 积极发展小城镇, , 有重点的选择和扶持一批县城和主要建制镇, , 推动乡村工业化和乡村城镇化, 这是我国城市化道路的重要途径之一。, 是大中城市发展的基地, 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实选择, 因此, 应充。目前在小城镇发展过程中也存在规模偏小, 布局不合理, 环境污染严重, 土地浪费严重, 户籍制度管理滞后等问题, 国家应给予高度重视, 并积极加以引导, 重点要搞好小城镇规划, 配套建设各项基础设施, 并逐步推进户籍管理制度的改革, 实现城乡经济的最终顺利接轨。城乡一体化是城市化道路的必然选择, 而小城镇的大力发展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

4. 4 加快区域城市化步伐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 各地区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显著, 城市化的发展道路也各不相同, 因此, 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必须采取区域性城市化的方式。东部地区城市化水平已处于中等发展阶段, 以特大城市为中心的城镇体系已初步形成, 今后应以城市现代化为目标, 走以扩散型城市化为主的城市化道路。以现有城市密集地区为重心, 合理布局城市职能分工, 加强中心城市的扩散作用, 积极发展小城镇, 在实现乡村城市化和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上先行一步。中部地区处在城市化的初期向中期加速发展阶段, 今后应以工业化和现代化为目标, 走集中型与扩散型城市化同时进行, 适度发展大中城市, 合理发展小城市的道路; 而西部地区目前仍处于城市化发展的初级阶段, 城镇体系发育程度很低, 今后应以工业化为目标, 走以发展大中城市为重点的集中型城市化道路, 重点应放在改造现有的中心城市和培育发展新的经济中心上, 逐步形成协调发展的、开放式的城镇体系雏形。

4. 5 加强政策管理

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 应大力强化土地利用管理, 提高城市规划的法律效力, 加强政府对城市建设的参与力度和对城市化发展的调控强度。政府应通过制定相关的法规和政策, 引导城市和产业的空间发展方向; 通过城市规划的真正实施, 调控城市和区域的土地利用结构。并尽可能应用新技术和新的管理手段, 提高政府决策部门的管理水平, 以推动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谢文惠, 等. 城市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6. 9.

[2] 蔡建明. 中国城市化发展动力及发展战略研究[J].地理译报,1997(2) .

6期         段杰, 李江: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特点、动力机制及发展前景

[3] 周一星. 城市地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5.

[4] 范春永. 我国城市化进程和对策[J].城乡建设,1997(9) . 83

CHARACTERISTICS , MOMENTUMS AN D DEVE LOPING

PROSPECTS ON CHINESE URBANIZATION

DUAN Jie ,LI Jiang

(Department of G eography , Jia Y ing University , Meizhou 514015, G uangdong , China )

Abstract :Urbanization is main trend of today w orld , urbanization level is the im portant signs of measur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standard.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and m omentums on Chinese urbanization , indicates the problems during its development. On the basis of it , the paper predicts the developing prospects of prom oting healthy development of Chinese ur 2banization.

K ey w ords ::Chineseurbanization ; characteristics ; m omentums ; countermeasures

作者简介:段杰(1970-) , 女, 讲师, 硕士。1995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地理系人文地理专业, 目前在嘉应大学地理系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 主要研究方向是区域经济和城市地理, 已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

第19卷第6期经  济  地  理V ol. 19, N o. 6                        1999年12月EC ONOMIC GE OG RAPHY Dec. , 1999文章编号:1000-8462(1999) 06-0079-05

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特点、动力机制及发展前景

段 杰, 李 江

(嘉应大学地理系, 中国广东梅州 514015) ①

摘 要:城市化是当今世界的主要趋势, 城市化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本文通过分析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主要特点和动力机制, 指出在城市化过程中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 并在此基础上, 预测了中国未来城市化的发展前景, 提出了具体的措施和建议, 以推动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中国; 城市化; 特点; 动力机制; 措施

中图分类号:F291.1文献标识码:A

城市化是当今世界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 重要标志。建国后, 我国进入了现代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时期, , , 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社会、经济问题。因此, , 问题, 并预测未来城市化的发展前景, 。

1 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特点

新中国成立后, ,50年的曲折发展, 既有成绩, 又有教训。中国城市化的主要特点表现在:

1. 1 , 经历了一个连续而又不稳定的发展阶段。这段曲折历程又可分为四个时期:①1949—1957年城市化短暂健康发展时期; ②1958—1965年城市化剧烈波动时期; ③1966—1978年城市缓慢发展和城市化徘徊停滞时期; ④1978年至今, 城市化进入持续稳定的加速发展时期。目前, 我国城市化水平已由1949年的10. 6%上升到1997年的29. 62%。

1. 2 城市化进程具有明显的计划性

我国城市化及其基础──工业化都是由政策的高强度计划所控制, 主要体现在:城市的建立和发展受政府支配, 城市的功能结构偏重于工业, 呈现出工业型城市化, 形成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二位一体的城镇网络; 其次, 政府是城市化的主体, 能通过各种强有力的措施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的盲目转移, 同时可使政府采取强有力的方式从农业中积累城市化、工业化初始阶段的建设资金。

1. 3 城市化进程较慢, 城市化水平较低

我国城市化进程总的来看起步晚, 速度慢, 水平低。尤其是在前30年, 我国城镇人口比重由9. 05%上升到13. 65%, 平均年增长率为0. 13%, 而同期世界人口比重由28. 2%上升到40%, 年增长率达0. 4%, 可见我国城市化水平远低于世界水平, 且发展速度缓慢, 城市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是自然增长, 严格控制人口流动的政策虽然防止了城市的过度膨胀, 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城市化的进程。自1980年以后, 中国城市人口增长速度明显加快,1996年我国城市化水平达29. 62%。但与世界平均52%的水平相比, 仍有较大的差距。

1. 4 具有二元城市化结构

我国的城市化是城市与乡村城市化并举的。一方面, 行政职能为主的综合性大中城市发展较快, 城市人口比重不断提高, 形成明显以大中城市优先发展的城市化; 另一方面, 乡镇工业发展迅速, 非建制镇也不断增加, 农业人口职业的非农化, 与定居地的城市化不同步发生。自80年代以来, 我国农村中已有大量农业劳动力就近转移到了非农领域, 形成乡村城市化, 或者称为“隐性城市化”, 因此, 我国城市化进程呈现出明显的“二元城市化”特

①收稿日期:1999-07-12; 修回日期:1999-11-15

80经  济  地  理                19卷征。

表1 我国城市化发展与世界水平比较

年份

城市数目/座

城市化水平/%

年均增长率/%

世界城市化水平/%

与世界的差距/%194914010. 6-28. 017. 4195918318. 40. 7831. 012. 6196917517. 5-0. 0937. 019. 5197921619. 00. 1540. 021. 0198945026. 20. 7249. 022. 8199666629. 60. 4852. 022. 4

1. 5 城市构成不协调, 城市分布地域差异显著

我国城市等级规模结构不协调, 大城市比重过高, 中小城市发展不足, 出现了头重脚轻的现象,1996年我国共有666个城市, 其中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有34个,50—100万人的大城市有44个, 二者城市人口合计占全国城市总人口的49. 6%,20—50万人的中等城市共有195个, 占全国城市人口的28. 6%, 小城市有393个, 却仅占城市人口的21. 8%。同时, 我国城市的空间分布也极不平衡, 无论是城市数量还是城市人口, 都偏集于东部沿海, 呈现东密西疏格局。占全国14. 2%的国土面积的东部分布了44. 7%的城市数和51. 2%的城市人口, 城市化水平达37. 2%; 而占56. 5%国土面积的西部地区仅分布了18. 5%城市数和14. 7%的城市人口, 城市化水平仅为23. 2%。

2 中国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而不断变化的, 。中国城市化的动力机制既具有普遍性, 又有自身独特的因素。

2. 1 产业结构的转换力

同全球发展趋势一样, , 也就是工业化过程。产业结构的, 。城市化发展的本身, 就是变落后的乡村社会, 所以农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 而在产业革命之后, , 由于资金、人力、资源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在有限空间上的高度集中和组合, 。中国“一五”时期和改革开放以后的快速城镇化过程, 也证明了工业化对城市化的巨大推动力量。随着工业化步入现代化阶段, 第三产业开始崛起, 并一跃成为城市产业的主角, 成为大城市的后续动力。中国城市经济成分多元化, 各发展阶段的特征均有表现, 大城市或沿海发达地区的城市中, 工业化后期(现代化) 的特征已十分明显, 而在广大中西部地区的中小城市中, 仍存在工业化初期的特征。

2. 2 科技进步的推动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会加速经济增长, 深刻地促进产业集聚及产业结构的转换, 影响城市化进程, 可以说技术进步是城市化发展的源动力。先进的农业技术推动人口向城市转移; 蒸汽机的发明, 导致了产业革命的产生和城市化的飞速发展; 而以汽车为代表的便捷的运输技术则对“城市郊区化”和“城市密集带”出现, 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发达的通讯技术, 计算机的应用则强化了城市的服务功能, 加快了城市化的步伐。这一切都说明科技进步对城市化具有深厚的影响力和推动力, 而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 开辟经济特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 积极引进外资和新技术, 大大促进了这些区域的城市化发展进程。

2. 3 国家政策的调控力

各种政策对城市化进程都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在中国, 由于长期实行中央集权领导, 国家政策的制订和调整对城市化进程的作用十分巨大。新中国成立以来, 直接影响城市化进程的政策主要是人口户籍管理政策和设市、设镇标准的变化, 前者限制了我国人口的自由流动, 在城乡之间人为设置一道屏障, 减缓了城市化进程; 而后者则使我国城市数量和人口经常发生波动, 不能真正体现我国城市化的真实水平。特别自1983年我国实行“市管县”体制以来, 城市人口急剧增加, 出现了城市化水平的虚假膨胀, 导致目前评估我国城市化水平口径不一, 说法各异。同时国家投资的大型项目建设(如大型钢铁基地、石油基地、港口等) 一般也会促进所在地区的城市化发展, 如我国的攀枝花(钢铁) 、大庆(石油) 、伊春(林业) 、克拉玛依(石油) 等城市的发展都是来源于重点项目建设的带动。另外我国自80年代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以来, 外资引进的刺激作用强度也越来越大, 尤其是沿海开放地区, 三资企业集聚, 形成了较强的外向型的经济体系, 吸引了大量的乡村剩余劳动力, 大大促进了这些的地区的

6期         段杰, 李江: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特点、动力机制及发展前景81城市化进程。如珠江三角洲、福厦经济带、山东半岛等地区城市发展迅速, 正是外资带动的结果。

2. 4 城乡间的相互作用力

城乡之间、城市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城市化发展的又一基本动力, 主要体现在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为代表的强大推力和城市经济快速增长, 以工业化和第三产业发展为代表的城市的巨大“拉力”之间的相互作用。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约在1. 2亿以上, 大约有7,000多万流动人口,90年代以来的“民工潮”也正是中国农民对城市化强烈渴求的反应, 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和流动人口构成了未来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非农产业比重的不断的提高, 大中城市自身也处于不断发展和扩散过程中, 中心城市的辐射力和吸引力也越来越强。但由于乡村劳动力过剩的压力过于巨大, 而城市的容纳能力又十分有限, 我国的一些经济发达, 人口密集的地区通过发展乡镇企业以吸引人口的集中, 并逐步推动乡村工业化和乡村城镇化进程, 这已成为我国城市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如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就是典型例证。

3 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 1 农村剩余劳动力持续增长与城镇有限容纳能力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随着农村人口的增加, 耕地面积的减少, 农村经济改革的深化, 我国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已达1. 2亿以上, 估计2000年将上升到2亿人, 而同时我国城市中也存在大量失业人口,1996年失业率达3. 9%, 再加上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 企业下岗职工日益增多等因素的影响, 城市对劳动力的需求日益减缓, 使得城市的容纳能力十分有限。同时我国流动人口增长迅速7,000万左右, 而城市是流动人口最集中的地方, 如此汹涌的人潮扑向城市, 令城市不堪重负。

3. 2 地区发展失衡, 城市之间的关系不协调

由于历史的原因, 我国东、中、, 改革开放以来, 这一差距日益扩大, , , ,1996年东部城市化水平为37. 2%, 城市数量占全国城市总数的3%、; 而西部城市化水平仅为23. 2%, 占全国城市总数的18. 95%, 1996年三大区域城市比例为1∶0. 87∶0. 44。城市间关系的不:, 大城市比重较高, 中小城市发展不足; ②城市职能分工不协调, 城。且城市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第三产业比重偏低,1996年城市第三产业2%, 城市功能欠缺而拉力不足; ③城市间基础设施建设布局不协调, 城市之间缺乏彼此的统一和协调, 重复建设严重, 导致所建项目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3. 3 城市发展重数量, 轻质量, 城市开发过热

80年代以来, 我国城市化速度不断加快, 除了促进城市发展的各种常规因素发挥作用外, 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实行“市管县”体制, 设市、设镇标准的调整和大量的撤县设市导致城市数量特别是小城镇的数量急剧增加, 城市总人口提高, 城市化水平虚假增长, 但这种行政手段的干预并未使城市发展的质量得到相应的提高, 城市功能单一, 基础设施落后, 公共服务不全, 第三产业比重小, 使城市处于发育不良状态, 从而大大削弱了自身的辐射力和向心力, 难以承担地区经济中心的职能。同时在城市开发过程中也面临着过多占用耕地、大城市过早郊区化的现象, 如何在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保护土地资源, 是今后亟待解决的难题。

3. 4 大城市过度集聚, 小城镇发展无序

城市只有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共同发挥作用, 才能推动城市健康发展。但我国城市普遍集聚功能很强而扩散功能很弱, 尽管我国长期实行的是控制大城市, 发展中小城市的方针, 但由于缺乏有效措施和调控机制, 效果却不尽如人意。一些大城市、特大城市人口和产业仍然过度集聚, 大城市的过速增长导致“大城市病”日益严重。而另一方面, 发展小城镇, 推动乡村城市化、乡村工业化进程, 已成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途径。近年来, 我国小城镇发展迅速, 但由于缺乏合理的规划和有效控制, 小城镇发展基本处于无序、自发状态。由于乡镇企业布局分散, 使得小城镇发展规模偏小, 空间形态不合理, 且占用大量耕地, 而且也不利于小城镇质量的提高和基础设施的改善。

4 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前景和措施

城市化水平最终决定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程度。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将极大地推动我国城市化进程,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以快速工业化为特征的新的成长阶段, 巨大城市化潜能的释放将会加快我国城市化发展速度, 可以预计未来15年中国将进入加速城市化阶段。以1996年城市化水平29. 62%为基

82经  济  地  理                19卷准, 根据我国城市化过程以及城市化水平同经济增长的关系, 利用灰色模型预测, 到2000年我国城市化水平将达到33%─35%, 相当于1965年世界的平均城市化水平, 到2010年城市化水平有可能达到42%─45%, 相当于80年代中期世界城市化水平, 我国与世界平均水平的差距可望得到缩小。若考虑计入流入城市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或“隐性城市人口”, 则到2000年和2010年我国城市化水平将达到42%和45%左右。同时考虑到影响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因素较为复杂, 因此, 对我国城市化水平发展前景的预测有相当难度, 只能给出粗略的估计。

4. 1 调整城市发展战略, 完善城镇体系

我国在城市发展的指导思想上, 一直贯彻“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 合理发展中小城市”的方针, 但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 这一方针已不适应城市化发展的要求, 因此, 应顺应潮流, 适应形势, 及时调整方针。目前应确立“发挥大城市的优势, 强化中小城市的功能, 积极发展小城镇”的指导思想, 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城镇体系。城镇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意味着城市化由低级向高级转化, 今后城镇体系的发展应立足于:①走多元化的的城市发展道路, 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农村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 ②城镇体系的发展逐步从“以大、中城市为主”转向“以中、小城市为主”; ③采取区域城市化方针, 在全国建立不同发展阶段, 各具特色的区域城镇体系, 并逐步形成以各级中心城市为核心, 交通干线为依托, 职能分工不同, 分布较为合理, 开放式、网络型的城市化格局。

4. 2 发挥大城市的优势, 促进其健康发展

大城市的发展一般占有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 客观上具有比中小城市更强的凝聚力, 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指挥、协调、控制与示范的作用。因此大城市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 充分发挥大城市业已形成的、或潜在的综合优势, 促进其健康发展, 。大城市的健康发展有两层含义:一是使一些发展条件和发展势头较好的中等城市, , 的作用; 二是加快现有大城市的发展, 提高其内涵质量, 步解决大城市所面临的集聚过度、基础设施落后、, 促进大城市的持续、健康发展。

4. 3 积极发展小城镇, , 有重点的选择和扶持一批县城和主要建制镇, , 推动乡村工业化和乡村城镇化, 这是我国城市化道路的重要途径之一。, 是大中城市发展的基地, 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实选择, 因此, 应充。目前在小城镇发展过程中也存在规模偏小, 布局不合理, 环境污染严重, 土地浪费严重, 户籍制度管理滞后等问题, 国家应给予高度重视, 并积极加以引导, 重点要搞好小城镇规划, 配套建设各项基础设施, 并逐步推进户籍管理制度的改革, 实现城乡经济的最终顺利接轨。城乡一体化是城市化道路的必然选择, 而小城镇的大力发展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

4. 4 加快区域城市化步伐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 各地区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显著, 城市化的发展道路也各不相同, 因此, 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必须采取区域性城市化的方式。东部地区城市化水平已处于中等发展阶段, 以特大城市为中心的城镇体系已初步形成, 今后应以城市现代化为目标, 走以扩散型城市化为主的城市化道路。以现有城市密集地区为重心, 合理布局城市职能分工, 加强中心城市的扩散作用, 积极发展小城镇, 在实现乡村城市化和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上先行一步。中部地区处在城市化的初期向中期加速发展阶段, 今后应以工业化和现代化为目标, 走集中型与扩散型城市化同时进行, 适度发展大中城市, 合理发展小城市的道路; 而西部地区目前仍处于城市化发展的初级阶段, 城镇体系发育程度很低, 今后应以工业化为目标, 走以发展大中城市为重点的集中型城市化道路, 重点应放在改造现有的中心城市和培育发展新的经济中心上, 逐步形成协调发展的、开放式的城镇体系雏形。

4. 5 加强政策管理

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 应大力强化土地利用管理, 提高城市规划的法律效力, 加强政府对城市建设的参与力度和对城市化发展的调控强度。政府应通过制定相关的法规和政策, 引导城市和产业的空间发展方向; 通过城市规划的真正实施, 调控城市和区域的土地利用结构。并尽可能应用新技术和新的管理手段, 提高政府决策部门的管理水平, 以推动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谢文惠, 等. 城市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6. 9.

[2] 蔡建明. 中国城市化发展动力及发展战略研究[J].地理译报,1997(2) .

6期         段杰, 李江: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特点、动力机制及发展前景

[3] 周一星. 城市地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5.

[4] 范春永. 我国城市化进程和对策[J].城乡建设,1997(9) . 83

CHARACTERISTICS , MOMENTUMS AN D DEVE LOPING

PROSPECTS ON CHINESE URBANIZATION

DUAN Jie ,LI Jiang

(Department of G eography , Jia Y ing University , Meizhou 514015, G uangdong , China )

Abstract :Urbanization is main trend of today w orld , urbanization level is the im portant signs of measur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standard.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and m omentums on Chinese urbanization , indicates the problems during its development. On the basis of it , the paper predicts the developing prospects of prom oting healthy development of Chinese ur 2banization.

K ey w ords ::Chineseurbanization ; characteristics ; m omentums ; countermeasures

作者简介:段杰(1970-) , 女, 讲师, 硕士。1995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地理系人文地理专业, 目前在嘉应大学地理系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 主要研究方向是区域经济和城市地理, 已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


相关内容

  • 中国城市化过程及其资源与生态环境效应机制
  • 第28卷第1期2009年01月 地理科学进展 PROGRESS IN GEOGRAPHY Vol.28, No.1Jan., 2009 中国城市化过程及其资源与生态环境效应机制 2 李双成1,赵志强1,,王仰麟1 (1.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北京100871:2.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城市人居环 ...

  • 建国后三次人口大迁徙的流动机制比较及启示
  • 建国后三次人口大迁徙的流动机制比较及启示 杨黎源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 浙江 宁波 315012) 摘 要:当代中国人口流动是在二元社会结构体系下发生的流动, 户籍管理制度不但是强制人口流动的手段, 而且是限制社会流动的枷锁; 同时, 现行的人口流动是在经济相对不发达或社会发生危机条件下的被迫性流动 ...

  • 浅析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 <现代经济>2008年第7卷第4期(总第86期) 9 浅析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刘 摘 杨 210093) (南京大学商学院经济系,江苏南京 要: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一般是指以社会化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城市经济和以小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农村经济并存的经济结构.城 乡二元经济对我国的经济和政治都造成了 ...

  • 非农经济.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发展
  • 经济非农化与农民非农化 顾益康1 经济非农化和农民非农化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迈向现代化必然要经历的变革.在国民经济中农业份额大和人口中农民占多数的发展中国家与地区,非农经济发展和农民分工分业分化是相辅相成的,也就是说经济非农化与农民非农化是密切相关的.在现实发展中经济非农化与农民非农化表现为同步与非同 ...

  • 我国城市用地空间扩展研究综述
  • 我国城市用地扩展研究综述 摘要:近年来,随着城市扩展问题的日益凸显,我国城市用地扩展研究也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本文从城市用地扩展的动力机制.扩展模式.扩展特征,研究技术以及扩展影响等方面对其进行了系统的归纳.通过研究发现,我国的城市用地扩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区域性及等级性,即处于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区 ...

  • 中国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 中国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1 导论 我国近十年来的城市发展不断加快,城市化1水平显著提高,但巨大的城市化浪潮也带来了诸多战略性问题,如城区扩张的无序与无度.城市经济的内聚和粗放.环境污染的加剧和转移.区域资源利用的过度与低效.城市社会的分层和内卷等,这些问题对我国的城市规划工作提出了巨大挑战.要解决这些 ...

  • 城市化动力机制
  • 城市化动力机制及实例探析 摘要:城市化就是由农业为主的乡村型社会向第二产业(工业)和第三产业(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转变的过程.城市化不仅是推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动力,还不同程度的改变着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而加快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前提就是深化我国城市化道路的理论研究,通过探讨城市化动力机制,准确 ...

  • 对职业教育发展未来30年的展望
  • 作者:马树超 教育与职业 2009年02期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08)27-0009-02 一.经济发展与工业化进程将对职业教育的需求持续增加,层次可能会逐步提升 有数据显示,到2020年,我国经济总量将超过10万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

  •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说课稿
  •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说课稿 高一地理组:周莉莉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下午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课型是新课.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六个环节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一)说课标: 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二)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