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中医的治疗学(二)

  扶正与祛邪   正与邪,也是一个相互对立的概念。正,即“正气”,也称“真气”,是生命机能的总称,包括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及维持健康、抵抗致病因素的侵害和修复肌体损伤的能力;邪,即“邪气”、或称“病邪”,是各种致病因素的总称。   疾病的发生、发展与变化、预后,主要取决于正、邪双方力量的对比。正胜则邪却,病向愈;正衰邪进则病加重,预后差。故中医学最为重视正气的作用,强调“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当然,重视正气在发病和治疗中的作用,并不排除邪气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重要影响。因为,在一定条件下,邪气对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预后,也会起到主要作用。因此《内经》也特别强调要“避其毒气”,“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基于对发病机理的上述认识,形成了治疗疾病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扶助正气,祛除邪气,以改变正邪双方的力量对比,使疾病向痊愈的方向转化。   扶助正气的治则,主要用于各种虚证,即所谓“虚则补之”。但虚有气、血、阴、阳之虚,故举凡益气、养血、填精、滋阴、温阳等治法,都属于扶正治则的范畴;而祛除邪气的治则,主要用于各种实证,即所谓“实则泻之”。但实证有停痰、积饮、气聚、血瘀、热结、寒凝等不同,故举凡发汗、涌吐、攻下、消导、温饮、化痰、理气、活血、散寒、清热、祛湿等,都属于祛邪的治则。   需要强调的是,扶正的具体方法不仅仅是药物治疗,也还需配合其他的措施。因为人体正气的强弱,除先天因素外,还取决于体质因素、精神因素、生活环境及营养、锻炼等情况。体质因素虽然与先天的禀赋有关,但后天的调养、锻炼等,也一定程度影响体质的强弱;至于人体的精神状态,也能通过对脏腑气血功能活动的影响,进而影响到人体正气的强弱。因此,扶助正气的措施,在服用药物的同时,还需辅以对病人的饮食宜忌、生活起居、体育锻炼等方面的指导。   这里还必须指出的是,扶正或祛邪法在单独运用时,扶正,只能在单纯正虚而无外邪的情况下运用;祛邪,则是在单纯有邪而正气不虚的情况下方能运用。同时还要注意,扶正不宜大剂骤补,宜缓缓图功。并且在补药中应加用流通之品,如补中益气汤中加陈皮,就是这个意思。在祛邪时要中病即止,不宜反复应用,所谓“无使过之,以伤其正”。   单纯虚证或单纯实证的情况在临床并不多见,而虚实相兼的证候较为常见。在此种情况下,就需扶正与祛邪同时使用,一般称之为“攻补兼施”。但虚实相兼的证候又有以虚为主,或以实为主的不同,因而在运用攻补兼施的治法时,要分清虚实的主次,以决定攻、补的主次。一般说来,以正虚较为急重的,应以扶正为主,兼顾祛邪。例如,脾肾阳虚,水湿内聚所致的水肿(如慢性肾炎),就要以温肾健脾为主,兼予渗湿利水的治法,常用“真武汤”方加减。药如附子、肉桂、巴戟等温肾助阳;茯苓、白术、车前子等健脾利水,加芍药以敛阴柔肝并有行气利水之功。反之,以邪实为主而正虚不甚的证候,应以祛邪为主,兼顾正虚。例如,由于肝肾阴虚,水不涵木,肝阳上亢所致的眩晕耳鸣、颜面潮红、烦躁易怒等病症的,就要采用平肝潜阳,清火熄风的治法,一般多选用“天麻钩藤饮”方加减治疗。方中以天麻、钩藤、石决明平肝熄风;栀子、黄芩清肝泻火;牛膝、益母草活血利水;寄生、杜仲滋补肝肾等,从而体现了以祛邪为主,扶正为辅的治疗法则。   在虚实夹杂的证候中,有时还要依据正邪双方各自的急重情况,决定扶正祛邪的孰先孰后:或先扶正后祛邪,或先祛邪后扶正。如正气过于虚弱者,由于不能耐受攻伐,虽兼有邪气也要先予扶正,待正气有所恢复再祛邪。此时若扶正祛邪兼顾,则正气更伤,邪反难去,即所谓“贼去城空”;反之,若邪气太盛,正虽虚但尚能耐受攻伐,此时若兼顾扶正反会助邪之势,则应以祛邪为先,然后扶正。举例说:肝硬化腹水(臌胀)病人,表现出疲乏无力、食欲不振、尿少便秘、脉沉细弱等症状者,属于脾胃虚弱,水湿停滞的虚实夹杂证候,但因病程较短,正气尚未过度消耗,治疗就要以逐水攻邪为先,使邪去正安,然后再疏肝理脾,培补正气,以防腹水再起;但若病程延久,腹部胀满膨大,肢冷水肿,倦怠无力,畏寒喜暖,食少便溏,小便不利,脉细弱无力者,则是脾肾阳虚,正气损耗,正不胜邪之证,治疗宜先温补脾肾,扶正为先,方如理中汤合济生肾气丸加减,待正有所恢复再转而祛邪为主。此时扶正是为攻邪做准备。   总之,祛邪与扶正的运用,应通常达变,灵活掌握,视具体情况而选择不同的用法。   1.薛××,女,52岁。   自诉右胁阵发性疼痛向背部放射已5天,伴发热(体温39℃)、胸闷、胃口不好、大便秘结、小便赤热。5年来类似疼痛时有发作,西医诊断为“胆囊炎”。按脉弦滑数,视苔黄厚腻。   辨证为肝胆湿热,治以疏泄肝胆,清热利湿法。处方:柴胡9克,黄芩9克,川楝子9克,元胡索6克,广郁金9克,生山栀6克,大黄6克(后下),厚朴6克,瓜蒌皮15克,木通9克,碧玉散15克(包煎)。   上方服l剂症状轻减,服4剂痛止,发热退净。   按:本例为实热证,多因饮食所伤,湿热内生,阻于肝胆,络脉不畅所致。治疗原则是祛邪通络,采用疏泄肝胆,清热利湿法。方中柴胡、川楝、元胡、郁金、蒌皮等疏泄肝胆;黄芩、栀子、大黄、木通、碧玉散等清利湿热。药证合拍,故而效捷。   2.李××,男,49岁。   半年来失眠多梦,伴有头晕眼花、耳鸣、健忘、咽干喜凉饮、胸中时有热感、腰膝无力、便干溲黄,舌红无苔,脉弦细数等症。   辨证:阴虚火旺。治法:滋阴清热,养心安神。处方:熟地黄、生地黄各15克。女贞子、旱莲草各15克,沙参、麦冬各15克,茯神、泽泻各9克,丹皮、竹叶各6克,炒枣仁15克。   上方连续服用15剂,夜寐得酣,诸症缓解。病人要求服丸药,遂以六味地黄丸合天王补心丹加减化裁,为制丸药方贰料,以资巩固。   按:本例之阴虚包括心阴及肝肾阴虚;火旺则包心、肝火旺。心阴虚、心火旺,心神不安,故失眠多梦;腰膝酸软无力、头晕耳鸣、健忘,则是肝肾阴虚、肝火旺。由于阴虚火旺,故有胸中热、咽干喜凉饮、便干溲黄、舌红无苔等症。其证候特点属虚实兼夹、虚证为主者,故在治疗上以扶正为主兼予祛邪,采用滋阴清热、养心安神之法。如生、熟地、沙参、麦冬、女贞、旱莲草等皆是养阴滋肝肾之品;竹叶、丹皮清火;茯神、枣仁养心安神。后期所制之丸药方,则重点在滋阴扶正为主。

  扶正与祛邪   正与邪,也是一个相互对立的概念。正,即“正气”,也称“真气”,是生命机能的总称,包括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及维持健康、抵抗致病因素的侵害和修复肌体损伤的能力;邪,即“邪气”、或称“病邪”,是各种致病因素的总称。   疾病的发生、发展与变化、预后,主要取决于正、邪双方力量的对比。正胜则邪却,病向愈;正衰邪进则病加重,预后差。故中医学最为重视正气的作用,强调“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当然,重视正气在发病和治疗中的作用,并不排除邪气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重要影响。因为,在一定条件下,邪气对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预后,也会起到主要作用。因此《内经》也特别强调要“避其毒气”,“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基于对发病机理的上述认识,形成了治疗疾病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扶助正气,祛除邪气,以改变正邪双方的力量对比,使疾病向痊愈的方向转化。   扶助正气的治则,主要用于各种虚证,即所谓“虚则补之”。但虚有气、血、阴、阳之虚,故举凡益气、养血、填精、滋阴、温阳等治法,都属于扶正治则的范畴;而祛除邪气的治则,主要用于各种实证,即所谓“实则泻之”。但实证有停痰、积饮、气聚、血瘀、热结、寒凝等不同,故举凡发汗、涌吐、攻下、消导、温饮、化痰、理气、活血、散寒、清热、祛湿等,都属于祛邪的治则。   需要强调的是,扶正的具体方法不仅仅是药物治疗,也还需配合其他的措施。因为人体正气的强弱,除先天因素外,还取决于体质因素、精神因素、生活环境及营养、锻炼等情况。体质因素虽然与先天的禀赋有关,但后天的调养、锻炼等,也一定程度影响体质的强弱;至于人体的精神状态,也能通过对脏腑气血功能活动的影响,进而影响到人体正气的强弱。因此,扶助正气的措施,在服用药物的同时,还需辅以对病人的饮食宜忌、生活起居、体育锻炼等方面的指导。   这里还必须指出的是,扶正或祛邪法在单独运用时,扶正,只能在单纯正虚而无外邪的情况下运用;祛邪,则是在单纯有邪而正气不虚的情况下方能运用。同时还要注意,扶正不宜大剂骤补,宜缓缓图功。并且在补药中应加用流通之品,如补中益气汤中加陈皮,就是这个意思。在祛邪时要中病即止,不宜反复应用,所谓“无使过之,以伤其正”。   单纯虚证或单纯实证的情况在临床并不多见,而虚实相兼的证候较为常见。在此种情况下,就需扶正与祛邪同时使用,一般称之为“攻补兼施”。但虚实相兼的证候又有以虚为主,或以实为主的不同,因而在运用攻补兼施的治法时,要分清虚实的主次,以决定攻、补的主次。一般说来,以正虚较为急重的,应以扶正为主,兼顾祛邪。例如,脾肾阳虚,水湿内聚所致的水肿(如慢性肾炎),就要以温肾健脾为主,兼予渗湿利水的治法,常用“真武汤”方加减。药如附子、肉桂、巴戟等温肾助阳;茯苓、白术、车前子等健脾利水,加芍药以敛阴柔肝并有行气利水之功。反之,以邪实为主而正虚不甚的证候,应以祛邪为主,兼顾正虚。例如,由于肝肾阴虚,水不涵木,肝阳上亢所致的眩晕耳鸣、颜面潮红、烦躁易怒等病症的,就要采用平肝潜阳,清火熄风的治法,一般多选用“天麻钩藤饮”方加减治疗。方中以天麻、钩藤、石决明平肝熄风;栀子、黄芩清肝泻火;牛膝、益母草活血利水;寄生、杜仲滋补肝肾等,从而体现了以祛邪为主,扶正为辅的治疗法则。   在虚实夹杂的证候中,有时还要依据正邪双方各自的急重情况,决定扶正祛邪的孰先孰后:或先扶正后祛邪,或先祛邪后扶正。如正气过于虚弱者,由于不能耐受攻伐,虽兼有邪气也要先予扶正,待正气有所恢复再祛邪。此时若扶正祛邪兼顾,则正气更伤,邪反难去,即所谓“贼去城空”;反之,若邪气太盛,正虽虚但尚能耐受攻伐,此时若兼顾扶正反会助邪之势,则应以祛邪为先,然后扶正。举例说:肝硬化腹水(臌胀)病人,表现出疲乏无力、食欲不振、尿少便秘、脉沉细弱等症状者,属于脾胃虚弱,水湿停滞的虚实夹杂证候,但因病程较短,正气尚未过度消耗,治疗就要以逐水攻邪为先,使邪去正安,然后再疏肝理脾,培补正气,以防腹水再起;但若病程延久,腹部胀满膨大,肢冷水肿,倦怠无力,畏寒喜暖,食少便溏,小便不利,脉细弱无力者,则是脾肾阳虚,正气损耗,正不胜邪之证,治疗宜先温补脾肾,扶正为先,方如理中汤合济生肾气丸加减,待正有所恢复再转而祛邪为主。此时扶正是为攻邪做准备。   总之,祛邪与扶正的运用,应通常达变,灵活掌握,视具体情况而选择不同的用法。   1.薛××,女,52岁。   自诉右胁阵发性疼痛向背部放射已5天,伴发热(体温39℃)、胸闷、胃口不好、大便秘结、小便赤热。5年来类似疼痛时有发作,西医诊断为“胆囊炎”。按脉弦滑数,视苔黄厚腻。   辨证为肝胆湿热,治以疏泄肝胆,清热利湿法。处方:柴胡9克,黄芩9克,川楝子9克,元胡索6克,广郁金9克,生山栀6克,大黄6克(后下),厚朴6克,瓜蒌皮15克,木通9克,碧玉散15克(包煎)。   上方服l剂症状轻减,服4剂痛止,发热退净。   按:本例为实热证,多因饮食所伤,湿热内生,阻于肝胆,络脉不畅所致。治疗原则是祛邪通络,采用疏泄肝胆,清热利湿法。方中柴胡、川楝、元胡、郁金、蒌皮等疏泄肝胆;黄芩、栀子、大黄、木通、碧玉散等清利湿热。药证合拍,故而效捷。   2.李××,男,49岁。   半年来失眠多梦,伴有头晕眼花、耳鸣、健忘、咽干喜凉饮、胸中时有热感、腰膝无力、便干溲黄,舌红无苔,脉弦细数等症。   辨证:阴虚火旺。治法:滋阴清热,养心安神。处方:熟地黄、生地黄各15克。女贞子、旱莲草各15克,沙参、麦冬各15克,茯神、泽泻各9克,丹皮、竹叶各6克,炒枣仁15克。   上方连续服用15剂,夜寐得酣,诸症缓解。病人要求服丸药,遂以六味地黄丸合天王补心丹加减化裁,为制丸药方贰料,以资巩固。   按:本例之阴虚包括心阴及肝肾阴虚;火旺则包心、肝火旺。心阴虚、心火旺,心神不安,故失眠多梦;腰膝酸软无力、头晕耳鸣、健忘,则是肝肾阴虚、肝火旺。由于阴虚火旺,故有胸中热、咽干喜凉饮、便干溲黄、舌红无苔等症。其证候特点属虚实兼夹、虚证为主者,故在治疗上以扶正为主兼予祛邪,采用滋阴清热、养心安神之法。如生、熟地、沙参、麦冬、女贞、旱莲草等皆是养阴滋肝肾之品;竹叶、丹皮清火;茯神、枣仁养心安神。后期所制之丸药方,则重点在滋阴扶正为主。


相关内容

  • 漫谈医圣张仲景的贡献与成就
  • LISHIKAOZHENG 漫谈医圣张仲景的贡献与成就 □ 第四军医大学图书馆刘瑛孙金立孙艳 摘要张仲景,后汉医学家.经过其自身多年刻苦钻研医术和多年行医积累的丰富临床实践,成为中国医学史上一位杰出的 医学家.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撰写出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对中国医学史影响深远,张仲景 ...

  • 漫谈中医的治疗学(九)
  • 三.下法(二) 下法与汗法.吐法均属于祛除病邪的治法,而下法的应用尤为广泛.前文已大体介绍了下法的适应范围和具体运用的方法.另外,就泻下作用的强弱不同,下法还有峻下.缓下之分. 峻下法的泻下作用猛烈,须在大实大聚.病势急迫.病人体质尚健的情况下方能使用.例如,在肠胃实热.燥屎内结,痞.满.燥.实.坚 ...

  • 站桩养生漫谈
  • 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王芗斋先生在上海创立意拳距今差不多一个世纪的时间,因不主张招式没有套路褒贬伴随意拳发展至今.不过意拳健身.自卫价值深受武术爱好者重视.在北方特别是北京逐渐延伸至不同年龄.性别,喜好这种锻炼的人群日众,受益者谈起意拳对身心的改变如数家珍.近年在南方尤其深圳有越来越多的喜好者. 上个世纪 ...

  • 教你做智慧的班主任(十九)教育与中医
  • 我的很多教育思想理念,都来自于和教育界的同行们的探讨.无主题的漫谈有时是最能激发人的灵感的. 8月27日,应邀去北京密云县第二小学讲学.赶到密云时已经将近晚上十点了,接机的王书记和来老师都还没有吃饭,饭店基本都关门了,好在密云不大,都有熟人,找了一家他们熟悉的餐馆,还没打烊,于是大家坐下来吃涮羊肉. ...

  • 中风病中西医诊疗与调养电子书
  • 您的位置:超星读书  > 医学  > 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 神经病学  > 脑血管疾病  > 中风病中西医诊疗与调养 0评价 我来评价 给个评价吧? 想要纸本书?按需印刷服务 中风病中西医诊疗与调养 作者:钟嘉熙 出版日期:2002 页数:299 关键词:中风 中西 ...

  • 漫谈气功养生(下)
  • 海牙讲:炼气功要有老师"点化",没有老师指导也可以练功,但就像没有受精的鸡蛋一样,孵不出小鸡来.女人同男人,老人同小孩,在开始练功时是不同的,也不容易说得清楚. 请问老师,他们的不同在哪里? 海牙答:古人对男女老少的修炼,都有不同的要求.一般来说,男子先要断白虎(即炼精化气):女 ...

  • 漫谈中医养生文化
  • 课程14. 漫谈中医养生文化 养生,指有意识地通过各种手段或方法护养人体生命的主客观行为,是根据人体生命过程的活动规律所进行的一切物质与精神的心身护养活动. <黄帝内经>指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 ...

  • 名中医老年病方汇
  • 陈乔林,生于1937年,湖南益阳市人.出身中医世家,1962年毕业于广州中医学院.现为云南中医学院主任医师.教务处长,兼任云南省中医学会常务理事.中华全国中医学会老年医学会委员.陈氏注重中医理论和临床研究,尤着力于外感热病和老年病.其治热病既融汇贯通仲景六经辨证和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学说,又注意摄取以 ...

  • 国内外居家护理概况及对我国居家护理发展方向的思考
  • ,:爹嚣"二趣 爹湔露誊警貉蓄盔玉玉参蓄番茹丞茹鲫.-赫l蠢誊. 中国护理管理 Topic on Management管理漫谈 国内外居家护理概况及对我国居家护理发展 万方数据 方向的思考 静陈璐陈湘玉 [中图分类号]R47 爱"1. 我国一些患者在达到临床路径的出 2.1出院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