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钟书与杨绛:扶持一路的幸福

  《圣经》有言:“有的时候,人和人的缘分,一面就足够了。因为,他就是你前世的爱人。”文坛伉俪钱钟书和杨绛的爱情便应了这句话。

  一百年过去了,岁月的风尘却难掩她的风华,多年前,钱钟书便给了她一个最高的评价:“最贤的妻,最才的女”,现在,她是这个喧嚣躁动的时代一个温润的慰藉,让人看到,“活着真有希望,可以那么好。”

  相识:人生若只如初见

  杨绛出生在无锡一个书香门第,清逸温婉,知书达理。1928年,杨绛高中毕业,她心心念念想报考清华大学外文系,孰料那年清华大学开始招收女生,但是南方没有名额。无奈之下,杨绛选择了东吴大学。

  1932年初,杨绛本该读大四下,东吴大学却因学潮而停课。为了顺利完成学业,杨绛毅然北上京华,借读清华大学,终于圆了清华梦。仿佛冥冥中,清华园的钱钟书正在召唤着姗姗来迟的她。

  3月的一天,风和日丽,幽香袭人。杨绛在清华大学古月堂的门口,幸运地结识了大名鼎鼎的清华才子钱钟书。当时钱钟书穿着青布大褂,脚穿一双毛布底鞋,戴一副老式眼镜,目光炯炯有神,谈吐机智幽默,满身浸润着儒雅气质。

  两人一见如故,侃侃而谈。钱钟书急切地澄清:“外界传说我已经订婚,这不是事实,请你不要相信。”杨绛也趁机说明:“坊间传闻追求我的男孩子有孔门弟子‘七十二人’之多,也有人说费孝通是我的男朋友,这也不是事实。”恰巧两人在文学上有共同的爱好和追求,这一切使他们怦然心动,一见钟情。

  两人恋爱时,除了约会,就是通信。钱钟书文采斐然,写的信当然是撩人心弦的情书,杨绛的那颗芳心被迅速融化。有一次,杨绛的回信落在了钱钟书父亲钱基博老先生的手里。钱父好奇心突发,悄悄拆开信件,看完喜不自禁。原来,杨绛在信中说:“现在吾两人快乐无用,须两家父母兄弟皆大欢喜,吾两人之快乐乃彻始彻终不受障碍”,钱父大赞:“此诚聪明人语!”在钱父看来,杨绛思维缜密,办事周到,这对于不谙世事的儿子,是可遇不可求的贤内助。

  1935年7月13日,钱锺书与杨绛在苏州庙堂巷杨府举行了结婚仪式。

  劫难:衣带渐宽终不悔

  1966年,钱锺书和杨绛都被革命群众“揪出来”,成了“牛鬼神蛇”,被整得苦不堪言,杨绛还被人剃了“阴阳头”。她连夜赶做了个假发套,第二天照常出门买菜。

  群众分给她的任务是清洗厕所,污垢重重的女厕所被她擦得焕然一新,毫无秽气,进来的女同志都大吃一惊。杨绛特意把便池帽擦得一尘不染,闲时就坐在上面掏出书看,倒也无人打扰。

  钱锺书在中国社科院文学所被贴了大字报,杨绛就在下边一角贴了张小字报澄清辩诬。这下群众炸窝了,身为“牛鬼蛇神”的杨绛,还敢贴小字报申辩!她立刻被揪到千人大会上批斗示众。

  当时一起被批的还有宗璞、李健吾等,其他人都低着头,只有杨绛在被逼问为什么要替资产阶级反动权威翻案时,她跺着脚,激动地据理力争:“就是不符合事实!就是不符合事实!”这“金刚怒目”的一面,让许多人刮目相看。

  1969年,他们被下放至干校,安排杨绛种菜,这年她已年近六十了。钱锺书担任干校通信员,每天他去邮电所取信的时候就会特意走菜园的东边,与她“菜园相会”。

  而在此期间,钱锺书仍写出了宏大精深的传世之作《管锥篇》,杨绛也完成了译著讽刺小说的巅峰之作八卷本《堂吉诃德》。八年后从干校回来,杨绛动笔写了《干校六记》,名字仿拟自沈复的《浮生六记》,记录了干校日常生活的点滴。这本书自1981年出版以来在��内外引起极大反响。

  胡乔木很喜欢,曾对它下了十六字考语:“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缠绵悱恻,句句真话。”赞赏杨绛文字朴实简白,笔调冷峻。

  女儿钱瑗一语道破:“妈妈的散文像清茶,一道道加水,还是芳香沁人。爸爸的散文像咖啡加洋酒,浓烈、刺激,喝完就完了。”

  相守:此情可待成追忆

  爱女阿圆出生时,钱钟书致“欢迎辞”:“这是我的女儿,我喜欢的。”杨绛说女儿是自己“平生唯一的杰作”。

  回国后,这个三口之家一直居无定所。1962年8月,一家人迁居干面胡同新建的宿舍,有四个房间,还有一个阳台,他们又添置了家具,终于有了个舒适的家。这个三口之家,很朴素,很单纯,温馨如饴,只求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

  时光静静流逝着,再美好的故事总有谢幕的一天。

  1994年,钱锺书住进医院,缠绵病榻,全靠杨绛一人悉心照料。不久,女儿钱瑗也病中住院,与钱锺书相隔大半个北京城,当时八十多岁的杨绛来回奔波,辛苦异常。

  钱锺书已病到不能进食,只能靠鼻饲,医院提供的匀浆不适宜吃,杨绛就亲自来做,做各种鸡鱼蔬菜泥,炖各种汤,鸡胸肉要剔得一根筋没有,鱼肉一根小刺都不能有。

  “锺书病中,我只求比他多活一年。照顾人,男不如女。我尽力保养自己,争求‘夫在先,妻在后’,错了次序就糟糕了。” 1997年,被杨绛称为“我平生唯一杰作”的爱女钱瑗去世。

  一年后,钱锺书临终,一眼未合好,杨绛附他耳边说:“你放心,有我呐!”内心之沉稳和强大,令人肃然起敬。“锺书逃走了,我也想逃走,但是逃到哪里去呢?我压根儿不能逃,得留在人世间,打扫现场,尽我应尽的责任。”

  女儿走了,丈夫走了,昔日其乐融融的家庭不复存在,只剩下杨绛孤零零一个人。2003年,《我们仨》出版问世,这本书写尽了她对丈夫和女儿最深切绵长的怀念,感动了无数中国人。

  钱钟书曾用一句话,概括他与杨绛的爱情:“绝无仅有的结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这对文坛伉俪的爱情,不仅有碧桃花下、新月如钩的浪漫,更融合了两人心有灵犀的默契与坚守。纵然两人已离世,其深情依旧在岁月的轮回中静水流深,生生不息。

  《圣经》有言:“有的时候,人和人的缘分,一面就足够了。因为,他就是你前世的爱人。”文坛伉俪钱钟书和杨绛的爱情便应了这句话。

  一百年过去了,岁月的风尘却难掩她的风华,多年前,钱钟书便给了她一个最高的评价:“最贤的妻,最才的女”,现在,她是这个喧嚣躁动的时代一个温润的慰藉,让人看到,“活着真有希望,可以那么好。”

  相识:人生若只如初见

  杨绛出生在无锡一个书香门第,清逸温婉,知书达理。1928年,杨绛高中毕业,她心心念念想报考清华大学外文系,孰料那年清华大学开始招收女生,但是南方没有名额。无奈之下,杨绛选择了东吴大学。

  1932年初,杨绛本该读大四下,东吴大学却因学潮而停课。为了顺利完成学业,杨绛毅然北上京华,借读清华大学,终于圆了清华梦。仿佛冥冥中,清华园的钱钟书正在召唤着姗姗来迟的她。

  3月的一天,风和日丽,幽香袭人。杨绛在清华大学古月堂的门口,幸运地结识了大名鼎鼎的清华才子钱钟书。当时钱钟书穿着青布大褂,脚穿一双毛布底鞋,戴一副老式眼镜,目光炯炯有神,谈吐机智幽默,满身浸润着儒雅气质。

  两人一见如故,侃侃而谈。钱钟书急切地澄清:“外界传说我已经订婚,这不是事实,请你不要相信。”杨绛也趁机说明:“坊间传闻追求我的男孩子有孔门弟子‘七十二人’之多,也有人说费孝通是我的男朋友,这也不是事实。”恰巧两人在文学上有共同的爱好和追求,这一切使他们怦然心动,一见钟情。

  两人恋爱时,除了约会,就是通信。钱钟书文采斐然,写的信当然是撩人心弦的情书,杨绛的那颗芳心被迅速融化。有一次,杨绛的回信落在了钱钟书父亲钱基博老先生的手里。钱父好奇心突发,悄悄拆开信件,看完喜不自禁。原来,杨绛在信中说:“现在吾两人快乐无用,须两家父母兄弟皆大欢喜,吾两人之快乐乃彻始彻终不受障碍”,钱父大赞:“此诚聪明人语!”在钱父看来,杨绛思维缜密,办事周到,这对于不谙世事的儿子,是可遇不可求的贤内助。

  1935年7月13日,钱锺书与杨绛在苏州庙堂巷杨府举行了结婚仪式。

  劫难:衣带渐宽终不悔

  1966年,钱锺书和杨绛都被革命群众“揪出来”,成了“牛鬼神蛇”,被整得苦不堪言,杨绛还被人剃了“阴阳头”。她连夜赶做了个假发套,第二天照常出门买菜。

  群众分给她的任务是清洗厕所,污垢重重的女厕所被她擦得焕然一新,毫无秽气,进来的女同志都大吃一惊。杨绛特意把便池帽擦得一尘不染,闲时就坐在上面掏出书看,倒也无人打扰。

  钱锺书在中国社科院文学所被贴了大字报,杨绛就在下边一角贴了张小字报澄清辩诬。这下群众炸窝了,身为“牛鬼蛇神”的杨绛,还敢贴小字报申辩!她立刻被揪到千人大会上批斗示众。

  当时一起被批的还有宗璞、李健吾等,其他人都低着头,只有杨绛在被逼问为什么要替资产阶级反动权威翻案时,她跺着脚,激动地据理力争:“就是不符合事实!就是不符合事实!”这“金刚怒目”的一面,让许多人刮目相看。

  1969年,他们被下放至干校,安排杨绛种菜,这年她已年近六十了。钱锺书担任干校通信员,每天他去邮电所取信的时候就会特意走菜园的东边,与她“菜园相会”。

  而在此期间,钱锺书仍写出了宏大精深的传世之作《管锥篇》,杨绛也完成了译著讽刺小说的巅峰之作八卷本《堂吉诃德》。八年后从干校回来,杨绛动笔写了《干校六记》,名字仿拟自沈复的《浮生六记》,记录了干校日常生活的点滴。这本书自1981年出版以来在��内外引起极大反响。

  胡乔木很喜欢,曾对它下了十六字考语:“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缠绵悱恻,句句真话。”赞赏杨绛文字朴实简白,笔调冷峻。

  女儿钱瑗一语道破:“妈妈的散文像清茶,一道道加水,还是芳香沁人。爸爸的散文像咖啡加洋酒,浓烈、刺激,喝完就完了。”

  相守:此情可待成追忆

  爱女阿圆出生时,钱钟书致“欢迎辞”:“这是我的女儿,我喜欢的。”杨绛说女儿是自己“平生唯一的杰作”。

  回国后,这个三口之家一直居无定所。1962年8月,一家人迁居干面胡同新建的宿舍,有四个房间,还有一个阳台,他们又添置了家具,终于有了个舒适的家。这个三口之家,很朴素,很单纯,温馨如饴,只求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

  时光静静流逝着,再美好的故事总有谢幕的一天。

  1994年,钱锺书住进医院,缠绵病榻,全靠杨绛一人悉心照料。不久,女儿钱瑗也病中住院,与钱锺书相隔大半个北京城,当时八十多岁的杨绛来回奔波,辛苦异常。

  钱锺书已病到不能进食,只能靠鼻饲,医院提供的匀浆不适宜吃,杨绛就亲自来做,做各种鸡鱼蔬菜泥,炖各种汤,鸡胸肉要剔得一根筋没有,鱼肉一根小刺都不能有。

  “锺书病中,我只求比他多活一年。照顾人,男不如女。我尽力保养自己,争求‘夫在先,妻在后’,错了次序就糟糕了。” 1997年,被杨绛称为“我平生唯一杰作”的爱女钱瑗去世。

  一年后,钱锺书临终,一眼未合好,杨绛附他耳边说:“你放心,有我呐!”内心之沉稳和强大,令人肃然起敬。“锺书逃走了,我也想逃走,但是逃到哪里去呢?我压根儿不能逃,得留在人世间,打扫现场,尽我应尽的责任。”

  女儿走了,丈夫走了,昔日其乐融融的家庭不复存在,只剩下杨绛孤零零一个人。2003年,《我们仨》出版问世,这本书写尽了她对丈夫和女儿最深切绵长的怀念,感动了无数中国人。

  钱钟书曾用一句话,概括他与杨绛的爱情:“绝无仅有的结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这对文坛伉俪的爱情,不仅有碧桃花下、新月如钩的浪漫,更融合了两人心有灵犀的默契与坚守。纵然两人已离世,其深情依旧在岁月的轮回中静水流深,生生不息。


相关内容

  • 今日聚焦:怀念杨绛先生,是怀念这样一种态度.一种生活--
  • 著名文学家.翻译家,钱钟书的夫人杨绛先生2016年5月25日凌晨逝世,终年105岁. 这位百岁老人的去世,在网络上引起了很多人的缅怀. 杨绛先生只有一个,每个人心中的杨绛却千差万别. 我们都在缅怀杨绛先生,但是我们缅怀的却可能都是独特的"这一个". 有人缅怀的是钱钟书夫人.对于很 ...

  • 主题话题素材巾帼文杰倩影留芳(1)杨绛
  • 蒙阴县实验中学导学案 主题话题素材 主备人:徐华 使用人 2016年6月_____日 巾帼文杰,倩影留芳(一) 1.人生边上,淡泊自在--杨绛 一.人物事迹 杨绛(jiàng),1911年7月17日生于北京,本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中 国著名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钱锺书夫人. 杨绛通晓 ...

  • 就这样被[我们仨]感动
  • 比起时尚文化的煽情和火暴,杨绛先生的<我们仨>是淡得不能再淡的文字作品,可它却一下子切中了我心中最柔软的地方,其间不知多少次,我不得不放下书,任泪水在脸上流淌.已经很久没有体验到这种来自阅读的感动了! 面对这样一本书,我感觉自己已不是在欣赏美文,也不是在寻找思想,而是作为一个生命在聆听另 ...

  • 人物素材杨绛
  • 人物素材--杨绛 杨绛的一生是传奇的.钱钟书给了她一个最高的评价:"最贤的妻,最才的女",现在,她是这个喧嚣躁动的时代一个温润的慰藉,让人看到,"活着真有希望,可以那么好..下面是"小编收集的2017高考人物素材:杨绛,希望对你们有用! 一百年过去了,岁月的风 ...

  • 老王教学实录
  • 课前导入:播放音乐<二泉映月> 一.导入 师:上课. 生:起立.敬礼. 师:请坐.(展示幻灯片,图片为一个年迈佝偻的老车夫形象) 师:一个是高级知识分子,一个是普通的人力车夫.他们之间会有怎样的故事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杨绛先生的<老王>. 二.初读文本 1.了解作者 师: ...

  • 关于幸福生活的5个秘诀
  • 关于幸福生活的5个秘诀 最近在看<我们仨>,看了两遍还是会满眼泪水,尤其是前两部分,"我们俩都老了"和"我们仨失散了"的部分. 前两部分都很短,但却被排版在前面,刚开始看可能会有点迷糊.杨绛说自己做了一个长达万里的梦,而这两部的文字也确实游走在半梦 ...

  • 杨绛:"最贤的妻,最才的女"
  • 杨绛:"最贤的妻,最才的女" 杨绛:"最贤的妻,最才的女"土车阿里 杨绛:"最贤的妻,最才的女" 一百年过去了,岁月的风尘却难掩她的风华,多年前,钱钟书便给了她一个最高的评价:"最贤的妻,最才的女",现在,她是这个喧嚣躁 ...

  • 百岁杨绛:令人敬仰的一生
  • 杨绛,1911年7月17日生于北京,本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中国著名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钱钟书夫人.5月25日凌晨,杨绛在北京协和医院病逝,享年105岁. 杨绛先生1932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1935-1938年留学英法,回国后曾在清华大学任教.主要文学作品有<洗澡>. ...

  • 怀念杨绛先生_梁筱荃
  • 怀念杨绛先生 2016-05-25 15:22阅读: 怀念杨绛先生 初夏的北方,天空飘着小雨:阴郁的天气,有风掠过.心情本就似乎因这种阴郁的天气而压抑,又通过澎湃新闻讣告,得知被誉为"最贤的妻,最才的女"的105岁杨绛先生,于2016年5月25日凌晨病逝了.筱荃放下手中握着的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