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苦创业课件

第六章 艰苦创业

• 艰苦创业,是沂蒙精神的精髓,它体现了沂蒙人民不管在什么困难条件下,都能自力更生、坚韧不拔、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良好精神风貌。

第一节 整山治水

一、厉家寨精神

二、九间棚精神

三、导沭整沂工程

四、“千库万塘”建设

第二节 脱贫致富

一、“造血”工程结硕果

二、沈泉庄的变迁

三、金锣集团的崛起

第一节 整山治水

贫困的地理、自然条件和长期的文化积淀,造就了沂蒙人民吃苦耐劳、不屈不挠的精神品格。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面对恶劣的自然条件和生存环境,面对长期战争后经济的孱弱和“一穷二白”的社会现实,勤劳顽强的沂蒙人民并没有被吓倒,他们继续发扬战争年代那么一股劲、那么一种拼命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在认识自然中改造自然,展开了一幅又一幅壮丽的画卷,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惊人的奇迹,极大地改变了沂蒙老区贫穷落后的面貌。

一、厉家寨精神

•厉家寨位于三山五岭两河之间,自然条件恶劣,人民群众生活困难。为战胜穷山恶水,厉家寨人发扬愚公移山精神,奋力拼搏,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探索,孕育形成了以“艰苦创业、敢为人先、团结实干、无私奉献”为主要内涵的厉家寨精神,厉家寨也成了沂蒙地区农业战线上最早涌现出的一个艰苦创业的先进典型。“愚公移山,改造中国”,则成为全国人民战天斗地、改造自然的座右铭。

厉家寨人艰苦奋斗

•厉家寨人以坚韧不拔的精神,艰苦奋斗,克服各种困难,累计凿通3道岭,搬掉11个岭头,填平21个大汪、300多道水沟,改修12条小河,把上千块横七竖八的小块地削高填洼,深翻整平118块大地,控制了水土流失,农业生产连年丰收。

厉月举受到毛主席的接见

•1957年10月毛主席批示后,厉家寨人又提出了“三山五岭摆战场,两条河流做文章,实现农业现代化,粮油再创高产,农林牧副全面发展”的思路,千人上阵整“三合一”梯田2680亩,治理河滩、荒山1200亩,新建水库4座、渠道28.5公里。随后近十年内,他们又克服重重困难,大战棋盘山、石人顶,建起了龙潭沟、龙门水库等农业基础设施项目,掀开了整山治水、战天斗地的新篇章。

陈永贵到厉家寨参观学习

今日厉家寨

二、九间棚精神

九间棚四面临崖,山高涧陡,地薄缺水,只有1条羊肠小道通往山外,全村共70户、214口人,可耕地面积210亩,自然条件十分恶劣,群众生活非常艰苦,1984年人均收入只有180元。1984年年底,刘嘉坤任村党支部书记,为了改变贫困面貌,他带领全村9名党员和全体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架电、修路、引水、植树,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在这块不毛之地上,创造了人间奇迹,一举改变了九间棚贫困恶劣的生产、生活条件,走上了致富之路,铸造了“团结奋斗、顽强拼搏、坚韧不拔、艰苦创业”的九间棚精神,在全国树起了艰苦创业的一面鲜艳旗帜。

•九间棚人从最贫困的起点起步,勒紧腰带搞工程,没有向国家要一分钱,经过6年的奋斗,投资24万元,投工10万个,奇迹般创造出新时期的典范。到1989年,全村人均收入由1978年的78元增加到800元,人均口粮350公斤,从根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80%以上的农户看上了电视。到1995年,全村仅果品总产量就达30万公斤,人均纯收入每年以50%以上的速度递增。 •从1991年开始,九间棚人立足山上发展农、林、果的同时,又先后在县城建起了花岗石厂、工程机械配件厂、塑料厂、金银花茶厂等企业,出现了“工业农业齐头并进,山上山下同步发展”的好局面,并且安排了几十名村民进厂务工,既转移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又增加了农民的务工收入。2005年,全村企业实现工业销售总值6000多万元、利税500多万元,安置村民和社会人员162500余人,职工人均收入达到8000余元。

•通过艰苦创业,目前九间棚村已形成了“山上农业加旅游、县城企业、农业科技园”三大经济板块,建成“北京九间棚农业科技园”、“平邑县九间棚旅游有限公司”、“九间棚金银花茶厂”“三个九间棚”。

•2009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2亿元,人均纯收入9200元。2010年,九间棚村实现工农业总产值2.6亿元,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3000元。九间棚村成为全国闻名的先进典型和富裕村。九间棚村依靠艰苦创业,立足于自己力量的基础上,克服困难,完成了前人未能完成的伟大事业。

三、导沭整沂工程

•徐悲鸿为导沭整沂工程作画

•沂河和沭河分别发源于鲁山和沂山南麓,是流经鲁东南大地的古淮河的两条支流。沂河全长386公里,沭河全长259公里,二河并行南流于古邳州(今邳县)以西、以东汇入泗河。沂、沭河上游大部为丘陵山区,加之流域中降水比较集中,致使来水快,洪峰高,流量大。陡涨暴落,每逢山洪暴发,下游宣泄不及,易于溃决成灾。故该区域是历史上多灾多难的地区。 •从1949年4月21日导沭第一期工程开工,至1953年11月,共进行了l0期导沭3期整沂,先后调动临沂、沂水、泰安、滕县、胶州、徐州等6个专区的34个县(市)民工114万人次参加施工。其中临沂地区就有18个县。英雄的沂蒙人民,又做出了英勇的惊天壮举。他们发扬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参军支前的那种热情和干劲,组织起上百万治淮大军,浩浩荡荡开赴导沭整沂工程战场。

•在整个导沭整沂工程中,由于技术落后、缺少设备,完全是靠人工操作,沂蒙民工付出了巨大的艰辛和沉重的代价,他们用汗水、热血乃至生命谱写了一曲曲艰苦奋斗的壮丽凯歌。据统计,10期导沭、3期整沂,临沂地区共涌现出1.5万多名功臣和劳动模范,先后有44名热血男儿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有370人因伤致残,失明者达数十人,有的人甚至完全丧失了劳动能力。 •沂蒙人民的巨大付出和艰苦奋斗,换来了导沭整沂工程的辉煌战绩。10期导沭、3期整沂,历时4年又7个月,动员了几百万人次的民工,用原始的劳动工具,在临沂地区境内共完成开挖河道116.6公里,筑坝192公里,修筑建筑物75座,整险护岸10.3公里,动用工日2458.5万个,累计完成土石方4827.4万立方米。

•导沭整沂工程的完成,使沭河2800立方水/秒洪水经沙河由临洪口入海,缩短路线130公里,承受沂河分洪lOOO立方米/秒,减少了鲁南、苏北1450万亩土地的洪涝灾害,对沂沭地区摆脱贫困、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对苏、鲁两省全面治理沂、沭河和南四湖流域创造了条件,在新中国治水的伟大实践中写就了壮丽的篇章。

四、“千库万塘”建设

•沂蒙人民根据沂蒙山脉和沂河、沭河的地理环境,在蒙山沂水的下游加高堤防,疏浚河道,采取以“泄”为主的导沭整沂措施后,在其上游则建水库塘坝拦水削减洪峰,采取以“蓄”为主的库塘蓄存措施,以解决山区、丘陵连年干旱缺水的问题。这样,自1956年始,在沂蒙大地掀起了“千库万塘”锁蛟龙的大办水利热潮。

•沂蒙儿女,在艰难条件下,挑着箩筐,拎起铁锨,扛着头,带着干粮,奔赴治水工地。沂蒙大地上4000多座大中小型水库、塘坝工程陆续开工,最多时可同时有300万人上阵,镢刨锨挖,人抬肩挑,一派热火朝天、大干社会主义的动人景象。可那又是多么艰苦的岁月!冬季风雪弥漫,哈气成冰;夏季骄阳似火,挥汗如雨。民工居住在山沟、野外的工地上,吃的是地瓜干煎饼和粮薯混做的窝窝头,干的却是手推千斤车、爬百米高坡、石夯举过头顶、钢钎铁锤打石窝的重体力活。大路上车辚辚马萧萧,工地上号声如潮,其气势犹如惊涛拍岸,何等壮怀激烈!堪称沂蒙水利建设史上一部壮丽史诗。

岸堤水库

岸堤水库开闸泄洪

•岸堤水岸的建成,给沂蒙人民带来了巨大收益。它能在汛期拦蓄洪水,使水库下游地区免受洪涝之灾,为确保沂沭河中下游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奠定了基础。它又能在旱季开闸放水,灌溉农田,确保下游几十万亩粮田旱涝保收。因此可以说,这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利民惠民工程。但这项工程也承载了沂蒙人民太多太重的心血。在整个建库过程中,有3名民工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有288名民工致伤致残,更有无数民工因缺乏基本的劳动保护而留下了病患病根儿。

跋山水库

•跋山水库建成于1959年,是沂河干流上惟一的一座水库,总库容5.2亿立方米,为山东省第三大水库,被誉为“沂蒙母亲湖”。该水库是以防洪、灌溉为主,结合发电、养鱼的大型水库。大坝呈弓形,西起无儿崮下的白腊顶,东接小跋山,横截沂河,全长1780米,最大坝高33.65米,坝顶宽6米。它的建成提高了抗御水旱灾害的能力,让防洪标准达到100年一遇,促进了当地农业生产的发展。

•沂蒙人民认真贯彻“以蓄为主、蓄泄兼顾、开发灌区”的治水方针,大兴“千库万塘”工程建设,10年的时间全区共建成大型水库11座、中型水库29座、小型水库1000多座、塘坝种3万多座,总库容34亿多立方米,控制流域面积7549平方公里。仅莒南一个县,就建成大中小型水库226座、塘坝1909座、扬水站443处、机井1687眼,真正形成了“千库万塘”的局面,水利工程设施初具规模,提高了抗御水旱灾害的能力。

第二节 脱贫致富

•由于历史和自然等方面的原因,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贫困一直是困扰沂蒙人民的突出问题,但勤劳顽强的沂蒙人民并没有被贫困所压倒,改革开放以来,他们继续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向贫困宣战,以惊人的气魄、胆识和毅力,追求更加富裕美好的生活,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和辛勤的汗水改变了老区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了新的贡献。

一、“造血”工程结硕果

•沂蒙山区自然条件差,经济基础薄弱,经济发展速度相对缓慢,到1984年年底,全区13个县中,仍有2896个村、52.7万户、198万人年均纯收入在150元以下,有5184个村庄不通车、4573个村子不通电、2188个村庄人畜吃水困难。沂水、沂南、蒙阴、平邑、费县、苍山、临沭7 县被国务院和山东省政府列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为全国18 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之一。

1、发展教育科技事业,提高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

到1995年年底,全区基本实现了九年义务教育,乡村中小学普遍告别了“土台子、黑屋子”,全区农村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8%。

已有30 多万农民拿到了农业科技方面的证书。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户至少有一人掌握了1—2 门实用技术,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显著提高。

2、筑路架桥,改变交通状况。

据统计,从开始扶贫到整体脱贫的10年间,沂蒙全区共新修干线公路1200多公里,建筑大桥200多座,县、乡柏油路每年以500公里的速度增长。全区公路通车总里程达5万余公里,

新增一、二级公路占公路通车总里程的25%,高级、次高级路面占79.4%。全区形成以临沂城为中心,以国道、省道为骨架,以县道、乡道为依托,干支相连、四通八达的公路网,乡镇和农村也实现了乡村连接、周边畅通的局面。

3、因地制宜,实施山区综合开发。

经过连续几年的艰苦奋战,全区所有的7200多座大小山头、1.8万条长短河流、7471平方公里的小流域面积得到了普遍治理,有效灌溉面积比新中国成立初期增长了118倍,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明显提高。

4、封山造林,绿化荒山。

经过几年奋战, 1993年底, 全区林地面积达到了512.2万亩,为1984年的1.63倍,林业产值达到了10.03亿元,为1984年的7.96倍。林木覆盖率达到了19.7%,比1984年增加4.6百分点。绿色已成为沂蒙山的希望,林业在这个地区特别是在山区的经济中逐步成为坚挺的支柱。

5、大力发展工业,抓好工业促农业。

目前,全市销售收入过100亿元的企业发展到2家,过10亿元的22家,拥有全国驰名商标2个、中国名牌5个、省名牌58个。境内外上市企业有11家,居全省前列。全市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100 多家,以此为依托,形成了粮油、畜牧、水产、蔬菜等专业化生产基地200 余万亩,发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基地100 多万亩, 辐射带动起了80%的农户,形成了十几个特色鲜明的绿色农业产业聚集带。

二、沈泉庄的变迁

王廷江:“党的富民政策让俺先富起来,俺要知党的情、报党的恩,一人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算富。”

王廷江在把自己600多万元家当献给全村人的同时,也把自己整个人献给了沈泉庄。该村在王廷江的带领下,打破旧的思想束缚,突破旧的产业壁垒,艰苦创业,创新发展,平均每年以高达42%的速度发展,由罗庄街道办事处的一个贫穷落后的村庄一跃成为沂蒙全区的富裕村。

2005年,江泉工业园实现销售收入112.6亿元,上交综合税金过4亿元,出口创汇8268万美元,完成进出口贸易总额1.16亿美元。其产值和利税分别比1989年增长了1万多倍和8000多倍,该村16年累计上缴税多金突破12.6亿元。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220亿元,上缴利税11亿元,村民人均收入5.6万元。

•沈泉庄村投巨资近3000万元建起了环境优美、设施配套齐全的高档老年公寓和幼儿园及实验学校。先后投资3200多万元硬化了村庄及工业园大小街道,建成了4万平方米的文化广场,广场内有竹园、凉亭、喷泉、雕塑、超市等应有尽有,村庄绿化面积达到了98%以上,实现了硬化、绿化、美化,全村楼房已达460座(套),村民住宅楼房化达到100%。

三、金锣集团的崛

金锣集团的前身是临沂市兰山区半程镇政府于1986年投资90万元兴建的肉联厂。因经营不善,企业连年亏损,濒临破产。1990年,曾任半程镇食品站会计的周连奎受命于危难之际,以超凡脱俗的气魄,据弃老路,不落俗套,大胆革新一切影响企业发展的机制和制度,及时调整产品结构,内抓企业管理,外抓市场开拓,肉联厂很快焕发了生机 。

周连奎

1994年,周连奎在全面考察了火腿肠市场行情后,大胆决策,购买了商丘肉联厂的两条闲置生产线,开始向肉类食品深加工进军。同年年底,他又以惊人的胆略投资2000万元,购置了8条火腿肠生产线,使企业的科技装备水平不断提高,企业效益也开始直线上升。1995年,金锣股份有限公司又先后兼并了半程镇养猪场、大豆蛋白厂、兰山区纸箱厂等企业,组建起山东金锣企业集团公司,为金锣集团的事业发展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经扩大生产规模,金锣集团年可屠宰加工生猪500万头、肉食鸡1200万只,生产火腿肠20万吨、猪肉脯和猪肉灌肠各3000吨、大豆分离蛋白1800吨,总冷藏能力3.7万吨,成

为全国同行业生产、加工、销售均第一的大型企业集团。

目前,集团公司拥有职工2.2万多名,其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4000余名,拥有资产32亿元,在全国设有26家分厂、42个销售办事处,拥有以山东、内蒙古、湖南、四川、黑龙江等生产基地为主的生猪、肉鸡屠宰及肉制品生产加工线。并在日本、俄罗斯、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设有6个海外贸易分公司专门从事公司国际业务的拓展。2006年,公司实现产值156.8亿元、销售收入156.7亿元、利税10.5亿元。

金锣企业集团由濒临倒闭的乡镇肉联厂,已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生猪屠宰加工和肉制品生产基地。目前集团拥有三大主业:肉制品深加工、大豆制品加工、污水处理。公司肉类产品主要有:“金锣”牌冻肉、冷鲜肉系列,高温火腿肠和低温肉制品系列。大豆制品主要有:“山松”牌大豆分离蛋白、大豆低聚糖、“提能”大豆肽和抵糖。

第六章 艰苦创业

• 艰苦创业,是沂蒙精神的精髓,它体现了沂蒙人民不管在什么困难条件下,都能自力更生、坚韧不拔、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良好精神风貌。

第一节 整山治水

一、厉家寨精神

二、九间棚精神

三、导沭整沂工程

四、“千库万塘”建设

第二节 脱贫致富

一、“造血”工程结硕果

二、沈泉庄的变迁

三、金锣集团的崛起

第一节 整山治水

贫困的地理、自然条件和长期的文化积淀,造就了沂蒙人民吃苦耐劳、不屈不挠的精神品格。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面对恶劣的自然条件和生存环境,面对长期战争后经济的孱弱和“一穷二白”的社会现实,勤劳顽强的沂蒙人民并没有被吓倒,他们继续发扬战争年代那么一股劲、那么一种拼命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在认识自然中改造自然,展开了一幅又一幅壮丽的画卷,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惊人的奇迹,极大地改变了沂蒙老区贫穷落后的面貌。

一、厉家寨精神

•厉家寨位于三山五岭两河之间,自然条件恶劣,人民群众生活困难。为战胜穷山恶水,厉家寨人发扬愚公移山精神,奋力拼搏,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探索,孕育形成了以“艰苦创业、敢为人先、团结实干、无私奉献”为主要内涵的厉家寨精神,厉家寨也成了沂蒙地区农业战线上最早涌现出的一个艰苦创业的先进典型。“愚公移山,改造中国”,则成为全国人民战天斗地、改造自然的座右铭。

厉家寨人艰苦奋斗

•厉家寨人以坚韧不拔的精神,艰苦奋斗,克服各种困难,累计凿通3道岭,搬掉11个岭头,填平21个大汪、300多道水沟,改修12条小河,把上千块横七竖八的小块地削高填洼,深翻整平118块大地,控制了水土流失,农业生产连年丰收。

厉月举受到毛主席的接见

•1957年10月毛主席批示后,厉家寨人又提出了“三山五岭摆战场,两条河流做文章,实现农业现代化,粮油再创高产,农林牧副全面发展”的思路,千人上阵整“三合一”梯田2680亩,治理河滩、荒山1200亩,新建水库4座、渠道28.5公里。随后近十年内,他们又克服重重困难,大战棋盘山、石人顶,建起了龙潭沟、龙门水库等农业基础设施项目,掀开了整山治水、战天斗地的新篇章。

陈永贵到厉家寨参观学习

今日厉家寨

二、九间棚精神

九间棚四面临崖,山高涧陡,地薄缺水,只有1条羊肠小道通往山外,全村共70户、214口人,可耕地面积210亩,自然条件十分恶劣,群众生活非常艰苦,1984年人均收入只有180元。1984年年底,刘嘉坤任村党支部书记,为了改变贫困面貌,他带领全村9名党员和全体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架电、修路、引水、植树,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在这块不毛之地上,创造了人间奇迹,一举改变了九间棚贫困恶劣的生产、生活条件,走上了致富之路,铸造了“团结奋斗、顽强拼搏、坚韧不拔、艰苦创业”的九间棚精神,在全国树起了艰苦创业的一面鲜艳旗帜。

•九间棚人从最贫困的起点起步,勒紧腰带搞工程,没有向国家要一分钱,经过6年的奋斗,投资24万元,投工10万个,奇迹般创造出新时期的典范。到1989年,全村人均收入由1978年的78元增加到800元,人均口粮350公斤,从根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80%以上的农户看上了电视。到1995年,全村仅果品总产量就达30万公斤,人均纯收入每年以50%以上的速度递增。 •从1991年开始,九间棚人立足山上发展农、林、果的同时,又先后在县城建起了花岗石厂、工程机械配件厂、塑料厂、金银花茶厂等企业,出现了“工业农业齐头并进,山上山下同步发展”的好局面,并且安排了几十名村民进厂务工,既转移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又增加了农民的务工收入。2005年,全村企业实现工业销售总值6000多万元、利税500多万元,安置村民和社会人员162500余人,职工人均收入达到8000余元。

•通过艰苦创业,目前九间棚村已形成了“山上农业加旅游、县城企业、农业科技园”三大经济板块,建成“北京九间棚农业科技园”、“平邑县九间棚旅游有限公司”、“九间棚金银花茶厂”“三个九间棚”。

•2009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2亿元,人均纯收入9200元。2010年,九间棚村实现工农业总产值2.6亿元,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3000元。九间棚村成为全国闻名的先进典型和富裕村。九间棚村依靠艰苦创业,立足于自己力量的基础上,克服困难,完成了前人未能完成的伟大事业。

三、导沭整沂工程

•徐悲鸿为导沭整沂工程作画

•沂河和沭河分别发源于鲁山和沂山南麓,是流经鲁东南大地的古淮河的两条支流。沂河全长386公里,沭河全长259公里,二河并行南流于古邳州(今邳县)以西、以东汇入泗河。沂、沭河上游大部为丘陵山区,加之流域中降水比较集中,致使来水快,洪峰高,流量大。陡涨暴落,每逢山洪暴发,下游宣泄不及,易于溃决成灾。故该区域是历史上多灾多难的地区。 •从1949年4月21日导沭第一期工程开工,至1953年11月,共进行了l0期导沭3期整沂,先后调动临沂、沂水、泰安、滕县、胶州、徐州等6个专区的34个县(市)民工114万人次参加施工。其中临沂地区就有18个县。英雄的沂蒙人民,又做出了英勇的惊天壮举。他们发扬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参军支前的那种热情和干劲,组织起上百万治淮大军,浩浩荡荡开赴导沭整沂工程战场。

•在整个导沭整沂工程中,由于技术落后、缺少设备,完全是靠人工操作,沂蒙民工付出了巨大的艰辛和沉重的代价,他们用汗水、热血乃至生命谱写了一曲曲艰苦奋斗的壮丽凯歌。据统计,10期导沭、3期整沂,临沂地区共涌现出1.5万多名功臣和劳动模范,先后有44名热血男儿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有370人因伤致残,失明者达数十人,有的人甚至完全丧失了劳动能力。 •沂蒙人民的巨大付出和艰苦奋斗,换来了导沭整沂工程的辉煌战绩。10期导沭、3期整沂,历时4年又7个月,动员了几百万人次的民工,用原始的劳动工具,在临沂地区境内共完成开挖河道116.6公里,筑坝192公里,修筑建筑物75座,整险护岸10.3公里,动用工日2458.5万个,累计完成土石方4827.4万立方米。

•导沭整沂工程的完成,使沭河2800立方水/秒洪水经沙河由临洪口入海,缩短路线130公里,承受沂河分洪lOOO立方米/秒,减少了鲁南、苏北1450万亩土地的洪涝灾害,对沂沭地区摆脱贫困、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对苏、鲁两省全面治理沂、沭河和南四湖流域创造了条件,在新中国治水的伟大实践中写就了壮丽的篇章。

四、“千库万塘”建设

•沂蒙人民根据沂蒙山脉和沂河、沭河的地理环境,在蒙山沂水的下游加高堤防,疏浚河道,采取以“泄”为主的导沭整沂措施后,在其上游则建水库塘坝拦水削减洪峰,采取以“蓄”为主的库塘蓄存措施,以解决山区、丘陵连年干旱缺水的问题。这样,自1956年始,在沂蒙大地掀起了“千库万塘”锁蛟龙的大办水利热潮。

•沂蒙儿女,在艰难条件下,挑着箩筐,拎起铁锨,扛着头,带着干粮,奔赴治水工地。沂蒙大地上4000多座大中小型水库、塘坝工程陆续开工,最多时可同时有300万人上阵,镢刨锨挖,人抬肩挑,一派热火朝天、大干社会主义的动人景象。可那又是多么艰苦的岁月!冬季风雪弥漫,哈气成冰;夏季骄阳似火,挥汗如雨。民工居住在山沟、野外的工地上,吃的是地瓜干煎饼和粮薯混做的窝窝头,干的却是手推千斤车、爬百米高坡、石夯举过头顶、钢钎铁锤打石窝的重体力活。大路上车辚辚马萧萧,工地上号声如潮,其气势犹如惊涛拍岸,何等壮怀激烈!堪称沂蒙水利建设史上一部壮丽史诗。

岸堤水库

岸堤水库开闸泄洪

•岸堤水岸的建成,给沂蒙人民带来了巨大收益。它能在汛期拦蓄洪水,使水库下游地区免受洪涝之灾,为确保沂沭河中下游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奠定了基础。它又能在旱季开闸放水,灌溉农田,确保下游几十万亩粮田旱涝保收。因此可以说,这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利民惠民工程。但这项工程也承载了沂蒙人民太多太重的心血。在整个建库过程中,有3名民工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有288名民工致伤致残,更有无数民工因缺乏基本的劳动保护而留下了病患病根儿。

跋山水库

•跋山水库建成于1959年,是沂河干流上惟一的一座水库,总库容5.2亿立方米,为山东省第三大水库,被誉为“沂蒙母亲湖”。该水库是以防洪、灌溉为主,结合发电、养鱼的大型水库。大坝呈弓形,西起无儿崮下的白腊顶,东接小跋山,横截沂河,全长1780米,最大坝高33.65米,坝顶宽6米。它的建成提高了抗御水旱灾害的能力,让防洪标准达到100年一遇,促进了当地农业生产的发展。

•沂蒙人民认真贯彻“以蓄为主、蓄泄兼顾、开发灌区”的治水方针,大兴“千库万塘”工程建设,10年的时间全区共建成大型水库11座、中型水库29座、小型水库1000多座、塘坝种3万多座,总库容34亿多立方米,控制流域面积7549平方公里。仅莒南一个县,就建成大中小型水库226座、塘坝1909座、扬水站443处、机井1687眼,真正形成了“千库万塘”的局面,水利工程设施初具规模,提高了抗御水旱灾害的能力。

第二节 脱贫致富

•由于历史和自然等方面的原因,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贫困一直是困扰沂蒙人民的突出问题,但勤劳顽强的沂蒙人民并没有被贫困所压倒,改革开放以来,他们继续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向贫困宣战,以惊人的气魄、胆识和毅力,追求更加富裕美好的生活,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和辛勤的汗水改变了老区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了新的贡献。

一、“造血”工程结硕果

•沂蒙山区自然条件差,经济基础薄弱,经济发展速度相对缓慢,到1984年年底,全区13个县中,仍有2896个村、52.7万户、198万人年均纯收入在150元以下,有5184个村庄不通车、4573个村子不通电、2188个村庄人畜吃水困难。沂水、沂南、蒙阴、平邑、费县、苍山、临沭7 县被国务院和山东省政府列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为全国18 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之一。

1、发展教育科技事业,提高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

到1995年年底,全区基本实现了九年义务教育,乡村中小学普遍告别了“土台子、黑屋子”,全区农村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8%。

已有30 多万农民拿到了农业科技方面的证书。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户至少有一人掌握了1—2 门实用技术,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显著提高。

2、筑路架桥,改变交通状况。

据统计,从开始扶贫到整体脱贫的10年间,沂蒙全区共新修干线公路1200多公里,建筑大桥200多座,县、乡柏油路每年以500公里的速度增长。全区公路通车总里程达5万余公里,

新增一、二级公路占公路通车总里程的25%,高级、次高级路面占79.4%。全区形成以临沂城为中心,以国道、省道为骨架,以县道、乡道为依托,干支相连、四通八达的公路网,乡镇和农村也实现了乡村连接、周边畅通的局面。

3、因地制宜,实施山区综合开发。

经过连续几年的艰苦奋战,全区所有的7200多座大小山头、1.8万条长短河流、7471平方公里的小流域面积得到了普遍治理,有效灌溉面积比新中国成立初期增长了118倍,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明显提高。

4、封山造林,绿化荒山。

经过几年奋战, 1993年底, 全区林地面积达到了512.2万亩,为1984年的1.63倍,林业产值达到了10.03亿元,为1984年的7.96倍。林木覆盖率达到了19.7%,比1984年增加4.6百分点。绿色已成为沂蒙山的希望,林业在这个地区特别是在山区的经济中逐步成为坚挺的支柱。

5、大力发展工业,抓好工业促农业。

目前,全市销售收入过100亿元的企业发展到2家,过10亿元的22家,拥有全国驰名商标2个、中国名牌5个、省名牌58个。境内外上市企业有11家,居全省前列。全市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100 多家,以此为依托,形成了粮油、畜牧、水产、蔬菜等专业化生产基地200 余万亩,发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基地100 多万亩, 辐射带动起了80%的农户,形成了十几个特色鲜明的绿色农业产业聚集带。

二、沈泉庄的变迁

王廷江:“党的富民政策让俺先富起来,俺要知党的情、报党的恩,一人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算富。”

王廷江在把自己600多万元家当献给全村人的同时,也把自己整个人献给了沈泉庄。该村在王廷江的带领下,打破旧的思想束缚,突破旧的产业壁垒,艰苦创业,创新发展,平均每年以高达42%的速度发展,由罗庄街道办事处的一个贫穷落后的村庄一跃成为沂蒙全区的富裕村。

2005年,江泉工业园实现销售收入112.6亿元,上交综合税金过4亿元,出口创汇8268万美元,完成进出口贸易总额1.16亿美元。其产值和利税分别比1989年增长了1万多倍和8000多倍,该村16年累计上缴税多金突破12.6亿元。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220亿元,上缴利税11亿元,村民人均收入5.6万元。

•沈泉庄村投巨资近3000万元建起了环境优美、设施配套齐全的高档老年公寓和幼儿园及实验学校。先后投资3200多万元硬化了村庄及工业园大小街道,建成了4万平方米的文化广场,广场内有竹园、凉亭、喷泉、雕塑、超市等应有尽有,村庄绿化面积达到了98%以上,实现了硬化、绿化、美化,全村楼房已达460座(套),村民住宅楼房化达到100%。

三、金锣集团的崛

金锣集团的前身是临沂市兰山区半程镇政府于1986年投资90万元兴建的肉联厂。因经营不善,企业连年亏损,濒临破产。1990年,曾任半程镇食品站会计的周连奎受命于危难之际,以超凡脱俗的气魄,据弃老路,不落俗套,大胆革新一切影响企业发展的机制和制度,及时调整产品结构,内抓企业管理,外抓市场开拓,肉联厂很快焕发了生机 。

周连奎

1994年,周连奎在全面考察了火腿肠市场行情后,大胆决策,购买了商丘肉联厂的两条闲置生产线,开始向肉类食品深加工进军。同年年底,他又以惊人的胆略投资2000万元,购置了8条火腿肠生产线,使企业的科技装备水平不断提高,企业效益也开始直线上升。1995年,金锣股份有限公司又先后兼并了半程镇养猪场、大豆蛋白厂、兰山区纸箱厂等企业,组建起山东金锣企业集团公司,为金锣集团的事业发展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经扩大生产规模,金锣集团年可屠宰加工生猪500万头、肉食鸡1200万只,生产火腿肠20万吨、猪肉脯和猪肉灌肠各3000吨、大豆分离蛋白1800吨,总冷藏能力3.7万吨,成

为全国同行业生产、加工、销售均第一的大型企业集团。

目前,集团公司拥有职工2.2万多名,其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4000余名,拥有资产32亿元,在全国设有26家分厂、42个销售办事处,拥有以山东、内蒙古、湖南、四川、黑龙江等生产基地为主的生猪、肉鸡屠宰及肉制品生产加工线。并在日本、俄罗斯、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设有6个海外贸易分公司专门从事公司国际业务的拓展。2006年,公司实现产值156.8亿元、销售收入156.7亿元、利税10.5亿元。

金锣企业集团由濒临倒闭的乡镇肉联厂,已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生猪屠宰加工和肉制品生产基地。目前集团拥有三大主业:肉制品深加工、大豆制品加工、污水处理。公司肉类产品主要有:“金锣”牌冻肉、冷鲜肉系列,高温火腿肠和低温肉制品系列。大豆制品主要有:“山松”牌大豆分离蛋白、大豆低聚糖、“提能”大豆肽和抵糖。


相关内容

  •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5我的童年教案
  • <我的童年>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理解.积累"生疏""琐事""孤苦伶仃""相依为命""不折不扣""溺爱""肃然起敬""不 ...

  • 2014大学暑假社会实践报告书范文
  • 今年x月,我加入了博思特教育发展有限公司,至今,我在贵公司的实践过程令我非常有感触,使我学到了很多自主创业,开办公司的宝贵经验,为我自己以后创办公司.自主创业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同时,也深切感受到了创业艰难百战多的社会现实. 博思特教育发展有限公司是一个非常有特色的教育机构,"博学 善思 独 ...

  • 教学设计第12课红军长征匡
  • 教学设计 第12课 红军长征 实验中学 匡国林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基本知识:识记红军长征的开始和结束的时间,长征的路线及重要战役,遵义会议的时间.内容及影响:理解长征的原因和胜利的历史意义等. 2.基本能力 通过预习找出本课知识要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作长征路线图,锻炼学生 ...

  • 艰苦奋斗开拓创新
  • 教学设想 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为了提高学生对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的重要性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大量生动事例,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进行讨论,提高思想觉悟.同时,通过与学生的对话交流,发挥学生的主体和能动作用,培养理解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 ...

  • [大学生创业指导]课程标准
  • <大学生创业指导>课程标准 一.课程简介 <职业指导------高职生创业指导>旨在通过创业教育教学,使学生掌握创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熟悉创业的基本流程和基本方法,了解创业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促进学生创业就业 ...

  • [中国创业榜样]高校行动执行手册(模版)
  • "中国创业榜样"高校行动 <执行手册> 第一部分 活动综述 一.活动目的 聚集社会各界力量,为中国创业者打造了一个正能量的超级平台,点燃青年人激情,激活青年人创业斗志,以创业带动就业,为全社会心怀创业梦想的有志青年,提供的一个前所未有的资源支持平台. 二.活动主题 寻 ...

  • 学校上半年工作总结下半年工作计划
  • 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以实际行动践行“三个代表”的xx年,公路技校在局党委的正确领导下,解放思想、务实创新、艰苦奋斗、谋求发展。在学校发展陷入困境的情况下,全体教职工团结协作,立志攻坚,圆满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主要工作及实绩在技校发展陷入困境的情况下,公路技校“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办学指 ...

  • 创业融资课件
  • 创业管理: 新创企业融资 清华大学经管学院 张帏 "(投资中)我所犯过的每一个错误,几乎 都是选错了人,而不是选错了创意." --著名创业投资家Arthur Rock 清华经管学院张帏 创业融资部分的主要讲授内容 从信息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来分析创业融 资难的原因 了解影响创业企业资 ...

  • 台阶说课稿
  • <台阶>说课稿 浮山县第三中学校 李秀珍 我说课的题目是:<台阶>,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下面我就按照说教材.说学生.说教法与手段.说教学过程设计四个部分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简介 <台阶>与本单元其他五篇不同,是小说,但也是叙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