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校德育制度的理性反思

  学校德育工作中,要坚持“教育为主,德育为首”的工作方针,为此出台的一系列德育管理制度为学校德育实施奠定了良好基础。尽管这样,学校德育始终无法走出低谷,导致德育低效。究其原因,从德育制度的制定、德育制度的内容和德育工作的评价与实施都存在着实质性的重心偏离和错位现象。      一、德育制度的制定漠视“生本位”      “人管人,累死人,制度管人是根本”,在德育制度的制定中还存在“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制定和内容硬,落实与评价软,制度是人为的,更是为人的。学校在制定德育制度时,漠视学生是德育的主体这一人的发展主旨,导致价值取向的错位。一是学校的所有德育制度都是学校管理者制定的,具有垄断性、指令性和单向性,即便是班级公约,也是由班主任“越俎代庖”,学生根本不可能民主参与德育制度的制定;二是在许多教育管理者眼里,制定制度是他们的特权,而学生作为受教育者,只能被动地接受规章制度;三是即使有时需要发扬民主,征求学生意见,也仅仅出于某种需要的形式而已。这种完全由管理者设计制定的制度,是机械地面对上级主管部门的规定要求而“上传下达”,生搬硬套的,缺乏生本理念,不能满足学生的道德内容,因此动辄得咎,不   会被学生真正认同和接受。由于学生对这样产生的制度消极应付,从而导致知行脱节。      二、德育制度的内容“压抑人的天性”(异化制度内容)      一是学校许多德育制度本身存在不道德、不合法的因素。如将《班级公约》演化为《惩罚公约》对学生实行高压;一些学校规定学生课间不得大声说话,不得奔跑等。二是学校过分强调德育规范,导致学生成为规范的奴隶。三是成人化、法律条文化倾向严重,抛开学生的年龄特点,借用法律术语等。德育的目的不是限制和防范学生,而是促进学生更好地生存和发展,过分强调规范性,学生的创造性被泯灭,成长也就无从谈起。四是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现实脱节。五是主流德育的共同性和个体认知的多元化脱节。      三、德育制度的执行和落实“唯上不唯下”      一是人人都强调德育工作的重要性,但实际上与教学工作相比就成了“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工作。二是一些学校制定德育制度的初衷仅仅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仅仅是写在纸上、挂在墙上、喊在口上的,花费许多时间、精力制定好后,还未在学生中执行便束之高阁。同时,有些德育制度很少关注执行情况及效果,“雷声大,雨点小”,甚至“光打雷不下雨”。三是制度形式化,引发德育潜规则的滋生。如评选“三好学生”仅仅依据学生成绩决定,“一好代替三好”;对犯了错误的学生也依其成绩及管理者的好恶来实施处罚。这类潜规则无疑告诉学生,首要的品质仅是“软指标”,而考试成绩才是“硬标准”。四是实施过程中的随意性。      四、德育评价制度“干好干差一个样”      学校在事关教师切身利益的年度考核中,对教师教研成果、公开课、学生学科成绩等条分缕析,赋分量化进行考核,对德育工作只是定性的、含糊的底线要求,导致教师“一心一意搞教学,三心二意抓德育”。由此可见,学校德育的实效性低也就不足为奇了。   德育制度只有被学生发自内心地认同和接受时,才能转化为学生真正的行动标尺。只有从学生成长的实际需要出发,关注学生在生活学习中的动态生成过程,赋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权,才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五、活动育人与活动单一性的错位      德育实践要求有多途径全方位和丰富多彩的育人途径,但学校德育的实际仅仅从理论上要求学生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游戏害怕不安全,运动害怕出问题……导致学生不敢越雷池半步。这都是学校德育工作之大忌。   (本文作者单位:甘肃省古浪县第五中学)

  学校德育工作中,要坚持“教育为主,德育为首”的工作方针,为此出台的一系列德育管理制度为学校德育实施奠定了良好基础。尽管这样,学校德育始终无法走出低谷,导致德育低效。究其原因,从德育制度的制定、德育制度的内容和德育工作的评价与实施都存在着实质性的重心偏离和错位现象。      一、德育制度的制定漠视“生本位”      “人管人,累死人,制度管人是根本”,在德育制度的制定中还存在“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制定和内容硬,落实与评价软,制度是人为的,更是为人的。学校在制定德育制度时,漠视学生是德育的主体这一人的发展主旨,导致价值取向的错位。一是学校的所有德育制度都是学校管理者制定的,具有垄断性、指令性和单向性,即便是班级公约,也是由班主任“越俎代庖”,学生根本不可能民主参与德育制度的制定;二是在许多教育管理者眼里,制定制度是他们的特权,而学生作为受教育者,只能被动地接受规章制度;三是即使有时需要发扬民主,征求学生意见,也仅仅出于某种需要的形式而已。这种完全由管理者设计制定的制度,是机械地面对上级主管部门的规定要求而“上传下达”,生搬硬套的,缺乏生本理念,不能满足学生的道德内容,因此动辄得咎,不   会被学生真正认同和接受。由于学生对这样产生的制度消极应付,从而导致知行脱节。      二、德育制度的内容“压抑人的天性”(异化制度内容)      一是学校许多德育制度本身存在不道德、不合法的因素。如将《班级公约》演化为《惩罚公约》对学生实行高压;一些学校规定学生课间不得大声说话,不得奔跑等。二是学校过分强调德育规范,导致学生成为规范的奴隶。三是成人化、法律条文化倾向严重,抛开学生的年龄特点,借用法律术语等。德育的目的不是限制和防范学生,而是促进学生更好地生存和发展,过分强调规范性,学生的创造性被泯灭,成长也就无从谈起。四是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现实脱节。五是主流德育的共同性和个体认知的多元化脱节。      三、德育制度的执行和落实“唯上不唯下”      一是人人都强调德育工作的重要性,但实际上与教学工作相比就成了“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工作。二是一些学校制定德育制度的初衷仅仅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仅仅是写在纸上、挂在墙上、喊在口上的,花费许多时间、精力制定好后,还未在学生中执行便束之高阁。同时,有些德育制度很少关注执行情况及效果,“雷声大,雨点小”,甚至“光打雷不下雨”。三是制度形式化,引发德育潜规则的滋生。如评选“三好学生”仅仅依据学生成绩决定,“一好代替三好”;对犯了错误的学生也依其成绩及管理者的好恶来实施处罚。这类潜规则无疑告诉学生,首要的品质仅是“软指标”,而考试成绩才是“硬标准”。四是实施过程中的随意性。      四、德育评价制度“干好干差一个样”      学校在事关教师切身利益的年度考核中,对教师教研成果、公开课、学生学科成绩等条分缕析,赋分量化进行考核,对德育工作只是定性的、含糊的底线要求,导致教师“一心一意搞教学,三心二意抓德育”。由此可见,学校德育的实效性低也就不足为奇了。   德育制度只有被学生发自内心地认同和接受时,才能转化为学生真正的行动标尺。只有从学生成长的实际需要出发,关注学生在生活学习中的动态生成过程,赋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权,才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五、活动育人与活动单一性的错位      德育实践要求有多途径全方位和丰富多彩的育人途径,但学校德育的实际仅仅从理论上要求学生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游戏害怕不安全,运动害怕出问题……导致学生不敢越雷池半步。这都是学校德育工作之大忌。   (本文作者单位:甘肃省古浪县第五中学)


相关内容

  • 我国中小学德育目标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思路
  • MODERNEDUCATIONSCIENCE 2007年第1期 我国中小学德育目标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思路 柳丽娜 (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安徽芜湖 241000) 摘要:当前我国中小学的德育目标表现出大而划一的状况,存在缺乏针对性,对学生个人的生活幸 福.情感强调不够,对学生民主品格.国际意识的培 ...

  • 2008中国教育研究前沿与热点问题年度报告
  • 2009年第4期(总第351期 ) EDUCA TIONAL RESEARCH No. 4,2009General ,No. 351 2008中国教育研究前沿与热点问题年度报告 本刊编辑部 2008年, 全国教育系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教育改革创新迈出新步伐, 取得了新的重要进展<国家中 ...

  • 中学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工作总结
  • 自xx年8月20日xx师大附中xx实验中学正式成立以来,在上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全体教职员工齐心协力,奋勇拼搏,学校办学成绩斐然.xx-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学校在xx师大附中及xx区委.区政府.区教育局的关心指导下,继续秉承xx师大附中优良的办学传统,坚持xx师大附中"以人为本,兼容并 ...

  • 交流&#183;分享&#183;反思&#183;提升--哈尔滨教育考察报告
  • 交流·分享·反思·提升--哈尔滨教育考察报告 10月29日,在沈校长的带领下,学校部分行政干部在哈尔滨开始了为期3天的教育考察活动.小学组参观考察了复华小学.花园小学.医科大学附属小学(逸夫小学).闽江小学.马家沟小学等5所学校. 短短3天的考察活动,我们一次次被震撼,一次次被感动.震撼于教师们富有 ...

  • 以人为本,注重理念创新崇真务实,增强德育实效
  • 以人为本,注重理念创新 崇真务实,增强德育实效 --平谷区贯彻中央<若干意见>和市委.市政府<实施意见>总结 为深入贯彻落实<若干意见>及市委.市政府<实施意见>精神,平谷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认真组织各委.办.局学习有关文件,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区教 ...

  • 校长的工作思路
  • 一、学校的基本情况 刘斌堡中学建于1971年,是普通农村山区初中校,现有教学班6个,学生161人,在岗员工44人,其中干部7人,专任教师21人。几年来经过干部教师的共同努力,逐步形成了教学的核心地位和研究业务的工作氛围,形成了稳定的管理运行状态和制度政策环境。明确了“创山区优质中学,办人民满意教育” ...

  • 2011学年教学工作计划
  • xx年学年教学工作计划 xx——xx年学年是我们中小学教研教学,电教工作充满机遇、希望和挑战的一年。本学年教学教研和电教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德育为首,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巩固、提高、深化、发展”的方针,继续贯彻执行教育局“抓管理、保稳定,德育为首;抓素质、保质量,教学为主”的二十字方针,以课程改 ...

  • 生命教育论文
  • 生命教育:培育青少年健全人格 吴增强 近年来,生命教育开始逐渐受到学校的关注,这是现代教育进一步深入到人的精神世界的一个重要趋向.生命教育是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和热爱生命的教育活动.教育的价值在于促进人的健康成长,而健康的价值在于提升人的生命意义与境界.从这个意义上讲,关怀生命是现代 ...

  • 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
  • 论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 广东省教育厅副厅长 李小鲁博士 摘 要:教育作为人的一种生存方式体现了受教育者和教育者的生存处境及其终极关注.高等教育承担着人才培养.知识的传递.传播和创新.社会服务等方面的重要职责,代表着社会良知.提供了人文关怀和可以坚守的精神家园.人才培养作为高等教育最首要和最核心的任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