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本答案

论民本(一)

6、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7、本层的含义:得民心与有天下之间的关系。

8、《离娄上》孟子以桀纣为例意在说明什么?

那些不修仁政的暴虐之君,就是为渊驱鱼为丛驱雀。本段的用意在以此来提醒君主都应“志于仁”。

9、“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驱矣。虽欲无王,不可得已。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为不畜,终身不得。”用了什么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 用比喻的修辞说明君主只有施行仁政才能受到民众拥戴的道理。

论民本(二)

2、怎样理解孟子的“民贵君轻”的主张?

意为从天下国家的立场来看,民是基础,是根本,民比君更加重要。

“以民为本”的思想,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优良传统之一。从先秦著作中可以看出,民本思想已成为当时的一种时代思潮;相比较而言,儒家所代表的民本思想最强烈、最集中。孟子的民本思想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批判统治者横征暴敛,荒淫无度,无视人民利益,以至于“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二是强调人民的生存权,必须保证百姓“不饥不寒”、“养生丧死无憾”;否则,无异于“率兽而食人”的独夫民贼。三是强调统治者首先必须获得民心,并进而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石破天惊观念。四是强调主政者应设身处地为民着想,忧民之忧,乐民之乐,把民本思想升华到一个相当自觉的政治道德境界。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在古代历史发展中一直保持着其思想的先进性,是中华民族很早就留下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虽然它与现代以人为本的理念还有区别、有差距,但在精神实质上却有内在联系,应当予以充分肯定和发扬

3、 “五十步笑百步”说明了什么道理?

孟子的五十步笑百步,其实是告诉别人,不要只看见别人的缺点去嘲笑别人,说不定自己也有相同的不足,只是因为程度的不同而嘲笑别人,其实是有问题的。应该先省吾身,再教育别人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比喻自己跟别人有同样的缺点错误,只是程度上轻一些,却毫无自知之明地去讥笑别人。 说明看事物应当看到事物的本质与全局,不能只看表面和局部。

4、孟子的仁政思想在《梁惠王上》中是如何表现的?

孟子梁惠王上》中的孟子抓住了梁惠王渴望称王天下, 建立霸业的心里, 集中阐述了“保民而王, 莫之能御”的仁政思想. 孟子以设问的手法引人就范, 以日常习见的小事喻说道理, 环环相扣, 生动有趣, 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充分反映了孟子的语言风格, 表现了孟子的机敏和雄辩

5、从本文可以看出《孟子》的语言有什么特点?结合文本做简要分析。

排比的特点:三个“得乎”既是排比,句子间还有着层层递进的关系。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1

比喻的特点:“为渊驱鱼,为丛驱雀”比喻暴政的“为汤武驱民”,用“五十步笑百步”比喻梁惠王所谓“尽心于国”不比邻国之政好多少,形象贴切。

用典的特色:在孟子的文章里,常用《诗》《书》的语句。如第二部分中,引用《诗经》的句子,活泼生动,充分显示出孟子对儒家经典的精熟。

6、根据你对历史的了解,谈谈孟子的民本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1

教师归纳:

第一,平民性。孟子的学说是平民利益的代表,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有尊重民权的意味;强调统治者应尊重民心、民意。将人民置于国家和个人之上。这一“民本”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第二,批判性。孟子过分夸大了道德力量在社会历史活动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固然有其局限性,但孟子依此来批判不义之战和暴政,对后世督导君权、激励贤良及封建社会的自我完善产生了深远影响。千百年来,它一直成为明君贤臣进行自我反省、追求治国安邦理想的理论武器,为其统治人民、维护社会稳定提供了警醒作用。

第三,进步性。孟子重视个人在社会中的位置,从理论上证明了人具有先天平等性,并且以德抗位,尚道蔑势;提出制约君权的思想;提出了许多以利民为本的仁政王道的具体措施,显示了其高度的人文关怀精神和理性主义精神,具有进步意义。

可见,孟子不仅是一个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而且是一个非常进步的政治家,他的“以民为本”思想显示了其匡时济世、救民水火的抱负胸襟和孜孜不倦、为民请命的使命感。

(不限于这几点,学生讨论时教师要善于倾听,肯定其合理的一面,以上仅为参考。)

对后世的影响:

例1,太宗李世民采用租庸调制,轻徭薄赋,减轻农民的负担;实行均田制,还农民以一定的土地;采取科举制,选贤与能。从而出现了初唐“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

例2,唐代柳宗元“反苛政”。

例3,宋代范仲淹“忧民之忧”。

例4,明代张居正“为民请命”。

2

在长达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老百姓始终是被剥削、被压迫的对象,没有任何政治地位可言。这是因为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只是产生了重民、贵民的思想萌芽,并没有真正具备“以民为本”的思想内涵,也没有在政治统治中得到体现。其理想目标是使统治者成为“民父母”,把君民关系由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转化为父慈子孝的伦理关系。同时,孟子毕竟是封建士大夫,他的学说客观上对百姓有利,但其出发点仍是为了巩固君王的政权。对他的一些学说应一分为二的看,比如孟子认为,百姓与士人不同,士人没有恒产也能有恒常之心;而一般百姓则是无恒产便无恒心。这其中虽有唯物的一面,但歧视百姓的一面也是很明显的。

论民本(三)

1.解析 C 项,“数”读“cù”,“鹯”读“zhān”。答案 C

2 2.解析 D 项,“胥”是“相互”的意思。答案 D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3. 解析 B 项“爵”通“雀”。C 项“无”通“毋”,不要。D 项“颁”通“斑”。A 项中没有通假字。答案 A

4. 解析 A 、B 、C 三项都是状语后置句,D 项属宾语前置句。答案 D

5. 解析 A 、B 、C 三项都为名词作动词,D 项为形容词作动词。答案 D

阅读与鉴赏

一、课内精读

6. 解析 畜:畜养。答案 C

7.解析 A 项中“也”表句中停顿;B 项中“也”表疑问;D 项表判断;C 项和题干中的“也”均表肯定。答案 C

8.解析 题干的句子与A 、C 、D 三句都是介词结构后置句。 答案 B

9. 解析 “招贤纳士,广开言路”在文中没有体现出来。答案 B

10.答案 (1)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就使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后顾之忧了。(2)七十岁的人穿丝织的衣服吃肉食,老百姓不饥不寒,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而称王,是不曾有过的事。

二、课外拓展

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完成11~15题。

11. 解析 齿:年龄。答案 D

12.解析 题干中的“长”是形容词用作动词,意思是“抚养”。②⑤⑥都是形容词用作动词。①③④是名词用作动词。答案 A

13. 解析 A 、B 、C 三项都是讲究辞令的话。A 项的意思是齐王不想拜见孟子的托词;B 项的意思是孟子对齐王的做法不满;C 项表达的是孟仲子搪塞使者的话。

答案 D

14. 解析 A 、B 、C 三项内容分别是文段内容的三个方面的概括,不符合文意。 答案 D

15.答案 (1)在家庭里有父子,在家庭外有君臣,这是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伦理关系。(2)所以,大有作为的君主一定有他不能召唤的大臣。如果他有什么事情需要出谋划策,就亲自去拜访他们。

【参考译文】

孟子准备去朝见齐王,恰巧齐王派了个人来转达说:“我本应该来看您,但是感冒了,吹不得风。明早我将上朝处理政务,不知您能否来朝廷上,让我见到您?”孟子回答说:“不幸得很,我也有病,不能上朝廷去。”第二天,孟子要到东郭大夫家里去吊丧,公孙丑说:“昨天您托辞生病谢绝了齐王的召见,今天却又去东郭大夫家里吊丧,这或许不太好吧?”孟子说:“昨天生病,今天好了,为什么不可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3

以去吊丧呢?”齐王打发人来问候孟子的病,并且带来了医生。孟仲子应付说:“昨天大王命令来时,他正生着病,不能上朝廷去。今天病刚好了一点,已经上朝廷去了,但我不知道他能否到达。”孟仲子又立即派人到路上去拦孟子,转告孟子说:“请您无论如何不要回家,而赶快上朝廷去!”孟子不得已而到景丑(齐国大夫) 的家里去住宿。

景丑说:“在家庭里有父子,在家庭外有君臣,这是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伦理关系。父子之间以慈爱为主,君臣之间以恭敬为主。我只看见齐王尊敬您,却没看见您尊敬齐王。”孟子说:“哎!这是什么话!在齐国人中,没有一个与齐王谈论仁义的,难道是他们觉得仁义不好吗?他们心里想的是‘这样的王哪里配和他谈论仁义’呢,这才是他们对齐王最大的不恭敬。至于我,不是尧舜之道就不敢拿来向齐王陈述。所以,齐国人没有谁比我更对齐王恭敬了。”景丑说:“不,我不是说的这个方面。礼记上说过:‘父亲召唤,不等到应诺;君王召唤,不等到车马备好就起身。’(可您呢) ,本来就准备朝见齐王,一听到齐王的召见却反而不去了,这似乎和礼经上所说的不大相合吧。”孟子说:“原来你说的是这个呀!曾子说过:‘晋国和楚国的财富,没有人赶得上。不过,他有他的财富,我有我的仁;他有他的爵位,我有我的义。我有什么不如他的呢?’曾子说这些话难道没有道理吗?应该是有道理的罢。天下有三样最尊贵的东西:一样是爵位,一样是年龄,一样是德行。在朝廷上最尊贵的是爵位;在乡里最尊贵的是年龄;至于辅助君王治理百姓,最尊贵的是德行。他怎么能够凭爵位就来怠慢我的年龄和德行呢?所以,大有作为的君主一定有他不能召唤的大臣。如果他有什么事情需要出谋划策,就亲自去拜访他们。这就叫尊重德行喜爱仁道,不这样,就不能够做到大有作为。因此,商汤对于伊尹,先向伊尹学习,然后才以他为臣,于是不费大力气就统一了天下;桓公对于管仲,也是先向他学习,然后才以他为臣,于是不费大力气就称霸于诸侯。现在,天下各国的土地都差不多,君主的德行也都不相上下,相互之间谁也不能高出一筹。没有别的原因,就是因为君王们只喜欢用听他们的话的人为臣,而不喜欢用能够教导他们的人为臣。商汤对于伊尹,桓公对于管仲就不敢召唤。管仲尚且不可以被召唤,更何况连管仲都不屑于做的人呢?”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4

论民本(一)

6、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7、本层的含义:得民心与有天下之间的关系。

8、《离娄上》孟子以桀纣为例意在说明什么?

那些不修仁政的暴虐之君,就是为渊驱鱼为丛驱雀。本段的用意在以此来提醒君主都应“志于仁”。

9、“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驱矣。虽欲无王,不可得已。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为不畜,终身不得。”用了什么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 用比喻的修辞说明君主只有施行仁政才能受到民众拥戴的道理。

论民本(二)

2、怎样理解孟子的“民贵君轻”的主张?

意为从天下国家的立场来看,民是基础,是根本,民比君更加重要。

“以民为本”的思想,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优良传统之一。从先秦著作中可以看出,民本思想已成为当时的一种时代思潮;相比较而言,儒家所代表的民本思想最强烈、最集中。孟子的民本思想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批判统治者横征暴敛,荒淫无度,无视人民利益,以至于“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二是强调人民的生存权,必须保证百姓“不饥不寒”、“养生丧死无憾”;否则,无异于“率兽而食人”的独夫民贼。三是强调统治者首先必须获得民心,并进而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石破天惊观念。四是强调主政者应设身处地为民着想,忧民之忧,乐民之乐,把民本思想升华到一个相当自觉的政治道德境界。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在古代历史发展中一直保持着其思想的先进性,是中华民族很早就留下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虽然它与现代以人为本的理念还有区别、有差距,但在精神实质上却有内在联系,应当予以充分肯定和发扬

3、 “五十步笑百步”说明了什么道理?

孟子的五十步笑百步,其实是告诉别人,不要只看见别人的缺点去嘲笑别人,说不定自己也有相同的不足,只是因为程度的不同而嘲笑别人,其实是有问题的。应该先省吾身,再教育别人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比喻自己跟别人有同样的缺点错误,只是程度上轻一些,却毫无自知之明地去讥笑别人。 说明看事物应当看到事物的本质与全局,不能只看表面和局部。

4、孟子的仁政思想在《梁惠王上》中是如何表现的?

孟子梁惠王上》中的孟子抓住了梁惠王渴望称王天下, 建立霸业的心里, 集中阐述了“保民而王, 莫之能御”的仁政思想. 孟子以设问的手法引人就范, 以日常习见的小事喻说道理, 环环相扣, 生动有趣, 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充分反映了孟子的语言风格, 表现了孟子的机敏和雄辩

5、从本文可以看出《孟子》的语言有什么特点?结合文本做简要分析。

排比的特点:三个“得乎”既是排比,句子间还有着层层递进的关系。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1

比喻的特点:“为渊驱鱼,为丛驱雀”比喻暴政的“为汤武驱民”,用“五十步笑百步”比喻梁惠王所谓“尽心于国”不比邻国之政好多少,形象贴切。

用典的特色:在孟子的文章里,常用《诗》《书》的语句。如第二部分中,引用《诗经》的句子,活泼生动,充分显示出孟子对儒家经典的精熟。

6、根据你对历史的了解,谈谈孟子的民本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1

教师归纳:

第一,平民性。孟子的学说是平民利益的代表,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有尊重民权的意味;强调统治者应尊重民心、民意。将人民置于国家和个人之上。这一“民本”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第二,批判性。孟子过分夸大了道德力量在社会历史活动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固然有其局限性,但孟子依此来批判不义之战和暴政,对后世督导君权、激励贤良及封建社会的自我完善产生了深远影响。千百年来,它一直成为明君贤臣进行自我反省、追求治国安邦理想的理论武器,为其统治人民、维护社会稳定提供了警醒作用。

第三,进步性。孟子重视个人在社会中的位置,从理论上证明了人具有先天平等性,并且以德抗位,尚道蔑势;提出制约君权的思想;提出了许多以利民为本的仁政王道的具体措施,显示了其高度的人文关怀精神和理性主义精神,具有进步意义。

可见,孟子不仅是一个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而且是一个非常进步的政治家,他的“以民为本”思想显示了其匡时济世、救民水火的抱负胸襟和孜孜不倦、为民请命的使命感。

(不限于这几点,学生讨论时教师要善于倾听,肯定其合理的一面,以上仅为参考。)

对后世的影响:

例1,太宗李世民采用租庸调制,轻徭薄赋,减轻农民的负担;实行均田制,还农民以一定的土地;采取科举制,选贤与能。从而出现了初唐“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

例2,唐代柳宗元“反苛政”。

例3,宋代范仲淹“忧民之忧”。

例4,明代张居正“为民请命”。

2

在长达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老百姓始终是被剥削、被压迫的对象,没有任何政治地位可言。这是因为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只是产生了重民、贵民的思想萌芽,并没有真正具备“以民为本”的思想内涵,也没有在政治统治中得到体现。其理想目标是使统治者成为“民父母”,把君民关系由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转化为父慈子孝的伦理关系。同时,孟子毕竟是封建士大夫,他的学说客观上对百姓有利,但其出发点仍是为了巩固君王的政权。对他的一些学说应一分为二的看,比如孟子认为,百姓与士人不同,士人没有恒产也能有恒常之心;而一般百姓则是无恒产便无恒心。这其中虽有唯物的一面,但歧视百姓的一面也是很明显的。

论民本(三)

1.解析 C 项,“数”读“cù”,“鹯”读“zhān”。答案 C

2 2.解析 D 项,“胥”是“相互”的意思。答案 D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3. 解析 B 项“爵”通“雀”。C 项“无”通“毋”,不要。D 项“颁”通“斑”。A 项中没有通假字。答案 A

4. 解析 A 、B 、C 三项都是状语后置句,D 项属宾语前置句。答案 D

5. 解析 A 、B 、C 三项都为名词作动词,D 项为形容词作动词。答案 D

阅读与鉴赏

一、课内精读

6. 解析 畜:畜养。答案 C

7.解析 A 项中“也”表句中停顿;B 项中“也”表疑问;D 项表判断;C 项和题干中的“也”均表肯定。答案 C

8.解析 题干的句子与A 、C 、D 三句都是介词结构后置句。 答案 B

9. 解析 “招贤纳士,广开言路”在文中没有体现出来。答案 B

10.答案 (1)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就使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后顾之忧了。(2)七十岁的人穿丝织的衣服吃肉食,老百姓不饥不寒,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而称王,是不曾有过的事。

二、课外拓展

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完成11~15题。

11. 解析 齿:年龄。答案 D

12.解析 题干中的“长”是形容词用作动词,意思是“抚养”。②⑤⑥都是形容词用作动词。①③④是名词用作动词。答案 A

13. 解析 A 、B 、C 三项都是讲究辞令的话。A 项的意思是齐王不想拜见孟子的托词;B 项的意思是孟子对齐王的做法不满;C 项表达的是孟仲子搪塞使者的话。

答案 D

14. 解析 A 、B 、C 三项内容分别是文段内容的三个方面的概括,不符合文意。 答案 D

15.答案 (1)在家庭里有父子,在家庭外有君臣,这是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伦理关系。(2)所以,大有作为的君主一定有他不能召唤的大臣。如果他有什么事情需要出谋划策,就亲自去拜访他们。

【参考译文】

孟子准备去朝见齐王,恰巧齐王派了个人来转达说:“我本应该来看您,但是感冒了,吹不得风。明早我将上朝处理政务,不知您能否来朝廷上,让我见到您?”孟子回答说:“不幸得很,我也有病,不能上朝廷去。”第二天,孟子要到东郭大夫家里去吊丧,公孙丑说:“昨天您托辞生病谢绝了齐王的召见,今天却又去东郭大夫家里吊丧,这或许不太好吧?”孟子说:“昨天生病,今天好了,为什么不可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3

以去吊丧呢?”齐王打发人来问候孟子的病,并且带来了医生。孟仲子应付说:“昨天大王命令来时,他正生着病,不能上朝廷去。今天病刚好了一点,已经上朝廷去了,但我不知道他能否到达。”孟仲子又立即派人到路上去拦孟子,转告孟子说:“请您无论如何不要回家,而赶快上朝廷去!”孟子不得已而到景丑(齐国大夫) 的家里去住宿。

景丑说:“在家庭里有父子,在家庭外有君臣,这是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伦理关系。父子之间以慈爱为主,君臣之间以恭敬为主。我只看见齐王尊敬您,却没看见您尊敬齐王。”孟子说:“哎!这是什么话!在齐国人中,没有一个与齐王谈论仁义的,难道是他们觉得仁义不好吗?他们心里想的是‘这样的王哪里配和他谈论仁义’呢,这才是他们对齐王最大的不恭敬。至于我,不是尧舜之道就不敢拿来向齐王陈述。所以,齐国人没有谁比我更对齐王恭敬了。”景丑说:“不,我不是说的这个方面。礼记上说过:‘父亲召唤,不等到应诺;君王召唤,不等到车马备好就起身。’(可您呢) ,本来就准备朝见齐王,一听到齐王的召见却反而不去了,这似乎和礼经上所说的不大相合吧。”孟子说:“原来你说的是这个呀!曾子说过:‘晋国和楚国的财富,没有人赶得上。不过,他有他的财富,我有我的仁;他有他的爵位,我有我的义。我有什么不如他的呢?’曾子说这些话难道没有道理吗?应该是有道理的罢。天下有三样最尊贵的东西:一样是爵位,一样是年龄,一样是德行。在朝廷上最尊贵的是爵位;在乡里最尊贵的是年龄;至于辅助君王治理百姓,最尊贵的是德行。他怎么能够凭爵位就来怠慢我的年龄和德行呢?所以,大有作为的君主一定有他不能召唤的大臣。如果他有什么事情需要出谋划策,就亲自去拜访他们。这就叫尊重德行喜爱仁道,不这样,就不能够做到大有作为。因此,商汤对于伊尹,先向伊尹学习,然后才以他为臣,于是不费大力气就统一了天下;桓公对于管仲,也是先向他学习,然后才以他为臣,于是不费大力气就称霸于诸侯。现在,天下各国的土地都差不多,君主的德行也都不相上下,相互之间谁也不能高出一筹。没有别的原因,就是因为君王们只喜欢用听他们的话的人为臣,而不喜欢用能够教导他们的人为臣。商汤对于伊尹,桓公对于管仲就不敢召唤。管仲尚且不可以被召唤,更何况连管仲都不屑于做的人呢?”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4


相关内容

  • 第一章试题及答案
  •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一.选择题 1."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是古代什么时期的教育特征? ( ) A .中国 B .埃及 C .希腊 D .罗马 2.以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为教育目的的是古代 ( ) A .斯巴达 B .埃及 C .希腊 D ...

  • 张分田:专制与等差是孔孟之道的核心
  • 张分田:专制与等差是孔孟之道的核心 2015-05-27 10:1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我有话说 张分田:专制与等差是孔孟之道的核心 --访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张分田 阅读提示 ●许多人只知道儒家有"仁者爱人"的说教,不知道儒家还有"仁者杀人&quo ...

  • 中国招教网: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 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1.著名的实用主义教育家及代表作是( ). A.布鲁纳<教育过程> B.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 C.赞克夫<教学与发展> D.凯洛夫<教育学> 2.标志着规范教育学建立的是( ). A.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B.卢梭 ...

  • 2012新课标语文
  • 2012河北省名校名师俱乐部高三调研考试语文试卷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题前,请考生务必将答题卷左侧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卷上,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 ...

  • 论述类文本阅读训练题
  • 论述类文本阅读训练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今年是抗战胜利70周年,当全国人民都在纪念抗日英雄的时候,现实生活中却有一种不良的文化现象屡屡发生,这就是英雄叙事的扭曲问题.比如,大量抗战"雷剧""神剧"涌现,将严肃的抗战历史娱乐化:有人对抗战中 ...

  • 高二历史(必修三)经典例题(含答案)
  • 高二历史(必修三)经典例题复习(含答案) 一.选择题(有且只有一个选项符合要求) 1.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这段话体现的是( ) A .民本思想 B .礼治为先 C .礼法并重 D .仁政思想 2."厚葬久 ...

  • 中国古代民本思想为何成了空话?|民本思想|民本
  • 核心提示:众所周知,在秦汉以下的中国历史上,"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政治虽然仍是重要的官方意识,但从未制度化与法律化,实际上已经异化为统治者手中玩弄的用民之道.御民之术,成了一句"口惠而实不至"的政治空话. 本文摘自:<博览群书>2007年04 ...

  • 中国古代民本思想为何成了空话?
  • 中国古代民本思想为何成了空话? 记得几年前,一部热播的电视剧中的两句歌词家喻户晓:"得民心者得天下,看江山由谁来主宰?""得民心"与"得天下"的关系,以及如何"得民心",两千多年前的孟老夫子早已说得非常清楚.<孟子 ...

  • 领导学基础作业及答案
  • <领导学基础>综合作业(2013年5月18日) 年级 专业 学号 姓名 评分 请每位学生用A4纸自行下载,于2013年6月2日前做完,交给科任老师.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领导权力 2.非正式群体: 3. 自然性影响力: 4. 领导方式: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