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钟书散文[窗]教学设计

钱钟书散文《窗》教学设计

这篇文章是必修二议论散文单元的一篇文章,上课之前,思考这么几个问题:一篇散文应该怎么教?散文的教学内容应该如何确定?

传统的文学理论形成了传统的文学解读模式:时代背景—作者生平—作品内容—艺术特色。这一模式被应用到文学教学中,直接转变为文学教学的程式化模式:时代—作者—社会内容—艺术特点。这一固定的程式模式经过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已经在语文教师的心目中根深蒂固,成为一种教学的思维定势,这种教学模式指向的是知识的学习和理解,难以转化为学生的经验和人生体验。新课标的阅读理念关注读者,强调对话,从而使文学教学模式产生变化:整体感知—重点研读—深入研读—拓展延伸,始终把学生的感悟和理解放到教学的中心位置,把文学与学生的生命体验结合起来。

因此,在设计这堂课时,有意识的让自己回归文本,在引导学生阅读时,不走到课文之外,始终抓住散文里“个人化的言说对象”,细读文本,少让或者不让文本之外的内容,比如作者生平和个性,或者“外在的言说对象”——比如形形色色的门——黏附在解读过程之中。学生参与与作者的心灵对话,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对作品进行评判,让学生体会到由浅入深地阅读所能带来的乐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体会课文的深刻的思想和哲理,学习于平凡中见深意的观察方法和思想方法。

2、过程与方法:

学习议论文以自我的情感体验、观察理解为基础,书写个人的见解和感受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会从新的角度、用新的眼光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从熟悉的事物和现象中去发现新颖的东西,体会出不一样的情感,得出不一般的认识。

教学重难点

理解作者在对比门和窗之于人的不同意义时所阐发的独到见解。

教学方法

①引导——揣摩——领悟——体会——品味——分析——总结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细致揣摩作品,领悟文章丰富深邃的内涵,体会文章思想的深刻性和新颖性,品味文章语言的韵味,分析总结文章的结构特点和语言风格。 ②把握重点,化难为易。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经过课前的预习,大家对这篇文章已经有了初步认识,我提一个比较直接一点的问题:这篇文章好不好懂?《荷塘月色》与《窗》,哪一篇好读一些?

两篇都是散文,阅读难度不一样,因为他们的类型还是有些不同,朱自清的文章我们可以把它称作抒情散文,而窗呢?议论散文

抒情散文重在一个情字,而议论散文重在一个理字。他们在阅读时需要调用的器官也不大相同,抒情散文我们要用心去体会,哲理散文我们则要用脑。哲理散文往往对我们身边习以为常司空见惯的事物具有独到的思考,见人所未见,思人所未曾思。给人的启迪也是不一样的。

二、新课讲授

㈠从第四段切入文本

师:关于窗,有一句话大家都很熟悉:“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这句话什么意思?(透过眼镜可以看见人的心灵。)

从修辞上看,这是个什么句子?(比喻句)

比喻句的本体与喻体应该具有相似性,那么,窗与眼睛有什么相似性呢?(能从外而内看清)

钱钟书也进行了一些思考,那么他思考之后又看到窗和眼睛另有哪些相似处呢?我们打开课本66页。

请学生朗读文章第四段,其余同学拿出笔,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

学生回答明确

相同点有三个:有内窥外,由外窥内,自由开合(可以关闭)

经过钱钟书的思考,窗户在我们面前展现出一些新的特性,双向,自由。这就是思考的乐趣。

把两个事物放在一起作比较以找出相似点,这种写作手法我们叫做类比。

把两个事物放在一起作比较以找出不同点,我们把它叫做对比。

㈡文本梳理

我们已经通过类比发现了窗和眼睛的诸多相似之处,在文中,窗还和另一种事物进行了比较,窗在文中常常和什么做对比?(门)

你们认为窗和门哪一个更重要?

前提:一个屋子没门没窗,当然门重要;然而,一个屋子有门有窗,门和窗哪一个对于主人更有意义?我们看一看钱钟书的思考。

分组,找关键句,讨论

明确(抓关键语句及联想点):

关键句:

第一段:又是春天,窗子可以常开了。

春天是该镶嵌在窗子里看的,好比画配了框子。

为什么说屋外的春天是贱的,有什么表现?

学生齐读相关语句。

(讨论)这样一个不好的春天镶在窗子里就好了,这是什么道理?

第二段:门和窗有不同的意义。

门许我们追求,表示欲望,窗子许我们占领,表示享受。

(讨论)窗子许我们占领,我们占领什么?怎么占领?为什么在钱钟书心中,占领比追求好?占领化他物为己物,追求永远是他物。

对于美景的态度是这样,对于美女的态度也很有意思。

得到美女的方式有两种,那两种?(敲门和爬窗)

(讨论)为什么钱钟书欣赏第二种?主人和客人的区别。

参照第三段的女人的胜利段落。教师朗读,学生理解。

第三段:窗比门代表更高的人类进化阶段。门是住屋子者的需要,窗多少是一种奢侈。 (讨论)奢侈是不是高级的物质享受?文中那些地方有答案?(精神享受)

这一段还有区别:作得主和做不得主的。

㈢重难点突破

我们现在来总结下:窗比门好太多了。

我们解决了这篇文章写了什么的问题。(用类比和对比找到窗的独到之处)

那么,钱钟书为什么要思考窗和门关系的问题呢?

给时间让学生充分思考,请学生回答

这篇文章选自《写在人生边上》这本散文集,谈的应该是有关人生的问题,人生的问题有很多,归结起来就是个人和社会的关系问题。

钱钟书认为:个人有两种方式和社会建立联系,也是两个通道,一个通道是窗,一个通道是门。

请同学回答,钱锺书认为通过门出去,将获得什么,通过窗出去将得到什么。

钱锺书选择了窗,我们也就知道了钱钟书的追求,简要概括一下,就是:能自主,追求精神享受,淡泊,宁静。

三、课堂反馈

我们来看几个有关钱钟书的资料,看一看钱钟书是不是这样做的。

投影展示资料,学生结合《窗》思考、讨论、回答对资料的理解

其一

据黄永玉先生讲“文革”期间,某天忽然有部门通知学部要钱钟书去参加国宴。钱锺书道:“我不去,哈!我很忙,我不去,哈!”

“这是江青同志点名要你去的!”“哈!我不去,我很忙,我不去!”

“那么,我可不可以说你身体不好,起不来?”

“不!不!不!我身体很好,你看,身体很好!哈!我很忙,我不去,哈!”结果钱先生没有出门。

其二

“文革”时他被送去干校劳动改造,能看的只有寥寥几本书,但只要抱起书本来,就能兴致盎然。第一批“大赦”回京的名单中,没有钱锺书,也没有杨绛。他们夫妻二人平静地走回窝棚,杨先生说:“给咱们这样一个棚,咱们就住下,行吗?”钱先生歪着脑袋认真的想了一下,说:“没有书。”

其三

钱钟书字默存

最后展示钱锺书的两张照片,结束这堂课的教学。

板书:略

教学反思:

《窗》是一篇议论散文,阅读难度稍大,合理取舍和切入就显得较为重要,对文本的处理原本是有两种选择的,一种是带领学生品味作者“高度个人化的言说方式”,亦即散文所表现出来的的睿智、幽默,作者的知识广博、学贯中西;一种是引领学生认识作者依其独特的境遇所生发的极具个人色彩的感触、思量。课时关系,只能舍弃前者而紧抓后者。散文

教学中,抛开写作背景、时代环境、作者生平的“裸读”,是否可行,是否矫枉过正,值得探讨,比如《荷塘月色》,如果不去讲朱自清为什么“心里颇不宁静”,也放弃那种隔鞋搔痒式的写景技巧的研究,如何教出文学味,也值得思考。

本文是与莫利的《门》一起出现在同一篇文章里的,没有将两篇文章一起处理也是一种遗憾。

钱钟书散文《窗》教学设计

这篇文章是必修二议论散文单元的一篇文章,上课之前,思考这么几个问题:一篇散文应该怎么教?散文的教学内容应该如何确定?

传统的文学理论形成了传统的文学解读模式:时代背景—作者生平—作品内容—艺术特色。这一模式被应用到文学教学中,直接转变为文学教学的程式化模式:时代—作者—社会内容—艺术特点。这一固定的程式模式经过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已经在语文教师的心目中根深蒂固,成为一种教学的思维定势,这种教学模式指向的是知识的学习和理解,难以转化为学生的经验和人生体验。新课标的阅读理念关注读者,强调对话,从而使文学教学模式产生变化:整体感知—重点研读—深入研读—拓展延伸,始终把学生的感悟和理解放到教学的中心位置,把文学与学生的生命体验结合起来。

因此,在设计这堂课时,有意识的让自己回归文本,在引导学生阅读时,不走到课文之外,始终抓住散文里“个人化的言说对象”,细读文本,少让或者不让文本之外的内容,比如作者生平和个性,或者“外在的言说对象”——比如形形色色的门——黏附在解读过程之中。学生参与与作者的心灵对话,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对作品进行评判,让学生体会到由浅入深地阅读所能带来的乐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体会课文的深刻的思想和哲理,学习于平凡中见深意的观察方法和思想方法。

2、过程与方法:

学习议论文以自我的情感体验、观察理解为基础,书写个人的见解和感受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会从新的角度、用新的眼光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从熟悉的事物和现象中去发现新颖的东西,体会出不一样的情感,得出不一般的认识。

教学重难点

理解作者在对比门和窗之于人的不同意义时所阐发的独到见解。

教学方法

①引导——揣摩——领悟——体会——品味——分析——总结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细致揣摩作品,领悟文章丰富深邃的内涵,体会文章思想的深刻性和新颖性,品味文章语言的韵味,分析总结文章的结构特点和语言风格。 ②把握重点,化难为易。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经过课前的预习,大家对这篇文章已经有了初步认识,我提一个比较直接一点的问题:这篇文章好不好懂?《荷塘月色》与《窗》,哪一篇好读一些?

两篇都是散文,阅读难度不一样,因为他们的类型还是有些不同,朱自清的文章我们可以把它称作抒情散文,而窗呢?议论散文

抒情散文重在一个情字,而议论散文重在一个理字。他们在阅读时需要调用的器官也不大相同,抒情散文我们要用心去体会,哲理散文我们则要用脑。哲理散文往往对我们身边习以为常司空见惯的事物具有独到的思考,见人所未见,思人所未曾思。给人的启迪也是不一样的。

二、新课讲授

㈠从第四段切入文本

师:关于窗,有一句话大家都很熟悉:“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这句话什么意思?(透过眼镜可以看见人的心灵。)

从修辞上看,这是个什么句子?(比喻句)

比喻句的本体与喻体应该具有相似性,那么,窗与眼睛有什么相似性呢?(能从外而内看清)

钱钟书也进行了一些思考,那么他思考之后又看到窗和眼睛另有哪些相似处呢?我们打开课本66页。

请学生朗读文章第四段,其余同学拿出笔,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

学生回答明确

相同点有三个:有内窥外,由外窥内,自由开合(可以关闭)

经过钱钟书的思考,窗户在我们面前展现出一些新的特性,双向,自由。这就是思考的乐趣。

把两个事物放在一起作比较以找出相似点,这种写作手法我们叫做类比。

把两个事物放在一起作比较以找出不同点,我们把它叫做对比。

㈡文本梳理

我们已经通过类比发现了窗和眼睛的诸多相似之处,在文中,窗还和另一种事物进行了比较,窗在文中常常和什么做对比?(门)

你们认为窗和门哪一个更重要?

前提:一个屋子没门没窗,当然门重要;然而,一个屋子有门有窗,门和窗哪一个对于主人更有意义?我们看一看钱钟书的思考。

分组,找关键句,讨论

明确(抓关键语句及联想点):

关键句:

第一段:又是春天,窗子可以常开了。

春天是该镶嵌在窗子里看的,好比画配了框子。

为什么说屋外的春天是贱的,有什么表现?

学生齐读相关语句。

(讨论)这样一个不好的春天镶在窗子里就好了,这是什么道理?

第二段:门和窗有不同的意义。

门许我们追求,表示欲望,窗子许我们占领,表示享受。

(讨论)窗子许我们占领,我们占领什么?怎么占领?为什么在钱钟书心中,占领比追求好?占领化他物为己物,追求永远是他物。

对于美景的态度是这样,对于美女的态度也很有意思。

得到美女的方式有两种,那两种?(敲门和爬窗)

(讨论)为什么钱钟书欣赏第二种?主人和客人的区别。

参照第三段的女人的胜利段落。教师朗读,学生理解。

第三段:窗比门代表更高的人类进化阶段。门是住屋子者的需要,窗多少是一种奢侈。 (讨论)奢侈是不是高级的物质享受?文中那些地方有答案?(精神享受)

这一段还有区别:作得主和做不得主的。

㈢重难点突破

我们现在来总结下:窗比门好太多了。

我们解决了这篇文章写了什么的问题。(用类比和对比找到窗的独到之处)

那么,钱钟书为什么要思考窗和门关系的问题呢?

给时间让学生充分思考,请学生回答

这篇文章选自《写在人生边上》这本散文集,谈的应该是有关人生的问题,人生的问题有很多,归结起来就是个人和社会的关系问题。

钱钟书认为:个人有两种方式和社会建立联系,也是两个通道,一个通道是窗,一个通道是门。

请同学回答,钱锺书认为通过门出去,将获得什么,通过窗出去将得到什么。

钱锺书选择了窗,我们也就知道了钱钟书的追求,简要概括一下,就是:能自主,追求精神享受,淡泊,宁静。

三、课堂反馈

我们来看几个有关钱钟书的资料,看一看钱钟书是不是这样做的。

投影展示资料,学生结合《窗》思考、讨论、回答对资料的理解

其一

据黄永玉先生讲“文革”期间,某天忽然有部门通知学部要钱钟书去参加国宴。钱锺书道:“我不去,哈!我很忙,我不去,哈!”

“这是江青同志点名要你去的!”“哈!我不去,我很忙,我不去!”

“那么,我可不可以说你身体不好,起不来?”

“不!不!不!我身体很好,你看,身体很好!哈!我很忙,我不去,哈!”结果钱先生没有出门。

其二

“文革”时他被送去干校劳动改造,能看的只有寥寥几本书,但只要抱起书本来,就能兴致盎然。第一批“大赦”回京的名单中,没有钱锺书,也没有杨绛。他们夫妻二人平静地走回窝棚,杨先生说:“给咱们这样一个棚,咱们就住下,行吗?”钱先生歪着脑袋认真的想了一下,说:“没有书。”

其三

钱钟书字默存

最后展示钱锺书的两张照片,结束这堂课的教学。

板书:略

教学反思:

《窗》是一篇议论散文,阅读难度稍大,合理取舍和切入就显得较为重要,对文本的处理原本是有两种选择的,一种是带领学生品味作者“高度个人化的言说方式”,亦即散文所表现出来的的睿智、幽默,作者的知识广博、学贯中西;一种是引领学生认识作者依其独特的境遇所生发的极具个人色彩的感触、思量。课时关系,只能舍弃前者而紧抓后者。散文

教学中,抛开写作背景、时代环境、作者生平的“裸读”,是否可行,是否矫枉过正,值得探讨,比如《荷塘月色》,如果不去讲朱自清为什么“心里颇不宁静”,也放弃那种隔鞋搔痒式的写景技巧的研究,如何教出文学味,也值得思考。

本文是与莫利的《门》一起出现在同一篇文章里的,没有将两篇文章一起处理也是一种遗憾。


相关内容

  • [谈中国诗]优秀教案
  • <谈中国诗>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2.了解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的异同. 能力目标 1.熟知中国诗歌特点,提高解读诗歌的能力. 2.掌握比较研究的方法,并学会借此研究其他文学现象.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热爱生活,热爱诗,热爱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教学 ...

  • 谈杨绛追忆亲人类散文的艺术风格
  • 第21卷第3期山东工会论坛 ShandongTradeUnions'Tribune Vol.21No.3 谈杨绛追忆亲人类散文的艺术风格 王 亚 (山东管理学院人文学院,山东济南250357) [摘要]杨绛的散文向来以"缄默"".冷静"".达观&qu ...

  • 如果人生是一部书,[写在人生边上]是钱钟书对人生的精辟论述!
  • 大家好,我是知书,今天为大家推荐的书是<写在人生边上>.如果把人生看作是一本大部头的著作,每个读这本书的人都会在书边上写点儿感受,做个批注,这就是钱钟书先生这本书写在人生边上最想表达的意思.人生,本来是一个多么宏大的问题,钱先生却用一个注解的方式来讨论,篇篇犀利,字字珠玑,语言幽默,见解 ...

  • 2014年高考语文考点讲解精练8纳内容要点.把握文章思路.概括中心意思
  • 2014高考语文常考基础20练8 归纳内容要点.把握文章思路.概括中心意思 (一)1. 阅读下文,请分别用八个字概括每个段落的要点,用一句话概括全文中心. 做简单的人(节选) 刘艺 1做简单的人就是让我们从冗繁忙乱的生活中,从复杂迷离的社会中走出来,让我们在蓝○ 天白云的简炼中忘却烦恼,让我们对自己 ...

  • 主题话题素材巾帼文杰倩影留芳(1)杨绛
  • 蒙阴县实验中学导学案 主题话题素材 主备人:徐华 使用人 2016年6月_____日 巾帼文杰,倩影留芳(一) 1.人生边上,淡泊自在--杨绛 一.人物事迹 杨绛(jiàng),1911年7月17日生于北京,本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中 国著名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钱锺书夫人. 杨绛通晓 ...

  •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周萍)
  • 大学语文教案 周萍 2007年7月 修订 目 录 教学大纲 讲 义 绪 论 大学语文与素质教育(周萍) 一.蒹葭(<诗经>) 二.涉江(屈原) 三.短歌行(其一)(曹操) 四.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五.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 六.秋兴八首(其一)(杜甫) 七.长恨歌(白居易) 八 ...

  • 2014山东教师招聘考试语文文学常识知识问答四
  • 2014山东教师招聘考试语文文学常识知识问答四 76. 鲁迅作品集中属于历史小说集的是哪一部? 答:<故事新编>. 77. <写在人生边上>是哪位作家的散文集? 答:钱钟书. 78. 抒情长诗<放声歌唱>和<雷锋之歌>的作者是谁? 答:贺敬之. 79. ...

  • 论钱钟书幽默讽刺观及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
  • 论钱钟书幽默讽刺观及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 尹 申 (绥化学院中文系,黑龙江绥化151100) [摘要]在中国现代幽默讽刺文学的长河中,钱钟书在四十年代中期,刚显露文坛,"便以光芒四射,才情横溢的笔 墨,震惊读者,震惊了像他一样正从事小说创作和同行".其幽默和讽刺艺术实现了从传统向现 ...

  •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题目汇总
  •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题目 一. 现代汉语部分 1.著名作家作品语言运作特色的研究 2.讽刺语言中的文化底蕴 3.语法中的语义因素 4."是"字用法研究 5.语用与语法的关系 6.新兴词缀研究 7.祈非主谓句的修辞作用 8.论动词重叠式的使用条件 9.论句群纳入中学语文教学的实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