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梁启超的女子教育思想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53,-;530+50

(第%卷!""#年第$期

>(?$

(@(-?%!""#

总第!&期)

;)A>(?!&)

试论梁启超的女子教育思想

!

曹双丽,胡继嵘

(湘潭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湖南湘潭$BBB"#)

摘要:梁启超是维新运动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十分关注女子问题,尤其是女子教育问题。他从“相夫教

子”、“强国保种”、“伸张女权”三个方面阐述了女子教育的重要性,强烈批判了封建制度下人们对女子的错误观念,通过分析男女生理机制和引用一些学者的理论论证了女子有能力接受教育,并身体力行与一批有志之士倡导创设女学,为女子教育倡行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为中国女子教育发展史作出了伟大的贡献。关键词:女子教育;梁启超中图分类号:C!"%

文献标识码:4

文章编号:(!""#)B""DE$$#F"$E"!$DE"G

梁启超(BF%GEBD!D)字卓如,号任公,别号沧江,又号饮冰室主人。生于广东省新会县。中国近代著名改良主义思想家,教育家,维新运动重要领导人之一。在维新运动期间,他十分关注女子问题,尤其是女子教育问题,与其师康有为同道,积极主张男女平权,提倡女子教育,并撰写大量文章,对此进行广泛的宣传。仅两年时间在《时务报》上刊登有关女子问题的论文,译文,消息!"余篇,并在理论著作《变法通译》中专列《女学》一章。大力倡导设立女学,扶助创办中国第一所自办女学堂———经正女学,为女子教育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物工艺不如他们,因此必须向西方学习。于是在当时的教育领域里,出现了学西语、学西艺的热潮,这就是著名的经世致用教育思想、洋务教育思想。然而数十年来的效果并不显著,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落后挨打的局面。甲午战争后,一些先进的中国人深刻认识到:日本之所以战胜中国,并不只是器物上占优势,更重要的是其经过明治维新以后,政治体制改革了,国家富强起来了,因此最值得学习的应该是政治体制和与之相适应的维新教育思想。在学习过程中,维新派人士认为要达到象日本一样建立君主立宪制的目的,就必须扫除统治中国人数千年的封建伦理纲常。而要扫除这些思想障碍,梁启超认为必须要“开民智,兴民权”,要“开民智”就必须依赖教育,于是教育改革成为了维新变法的一个重要举措。同时他认为女子是受封建伦理毒害最深的阶层,她们的思想是最需要被开启的。因此作为维新运动主要倡导者梁启超积极投入到开启女子思想的活动中,一方面他痛斥“女子无才便是德”是虚妄之言;另一方面又将美国国力最强,不战而胜,英、法、德、日的强盛以及印度、伊朗等国屡遭他国凌辱都统统归因于女学的盛衰。进而他提出了女子教育是一切教育之根本,是“天下存亡,强弱之大源”,对女子接受教育作了详细的论述。

鸦片战争的一声炮响,标志着中国开始由传统的社会形态逐步步入新的社会形态即半殖民半封建社会。日渐腐朽的清政府经过几十年欧风美雨的冲击,使得在中国延续两千年的封建主义制度摇摇欲坠,日益走向尽头,但此时大部分中国人仍固守着“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妇女不仅受“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古训和缠足陋行所限,还受到“中西礼俗不同,未便设立女学”这种观点的束缚无法接受教育。这些都在客观上约束和钳制了女子教育的发展。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势力的不断入侵以及伴随而来的“西学东渐”,不仅改变了中国社会固有的运行轨迹,也改变了中国教育的性质,开始了出现了近现代新式教育。甲午战争前,一些有识之士认识到造成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被动局面主要是西方列强船坚炮利,我国器

探讨女子教育,首先面临的是为什么要加强女子教育问题。近代思想家梁启超从“相夫教子”“、强国保种”、

收稿日期:!""#E"FEB"

作者简介:曹双丽(BDF"E),女,河南许昌人,湘潭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近代史。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卷"**%年第$期总第"&期)

“伸张女权”等三个方面阐述女子教育思想的重要性。

“相夫教子”,这一思想主要以中国传统的封建伦理道德作为理论依据,依然是把家庭作为女子的活动天地。在封建伦理观念中,女子的全部责任就是相夫教子,贤妻良母便是女子最高德行。梁启超认为:妇人无学,则“以其于天地间之事物,一无所闻,而竭其终身之精神,以争

[!]

强弱讲交涉不求有功筐箧之间。”意思是说女子没有接受教育,对外面的世界一无所知,其活动局限于狭小的空间琐碎的小事,造成她们心胸狭窄,目光短浅。她们每天都为鸡毛蒜皮之类的小事上争强斗胜,使得家庭之间,终

["]

日不安。这样的家庭环境“损人灵魂,短人志气”,即便

[#]

是胸怀大志的男子也会因此“志量局琐,才气消磨”,教育下的小孩,则只能成长为“舍床第筐箧至猥极琐之事,

[$]

这样不仅会拖累丈夫成就事概乎无所闻见。”由此可见,

业,还会影响小孩健康成长。反之,女子接受教育则恰恰相反。当然,梁启超还特别强调,有才并非指具有“批风

[%]

的抹月,拈花弄草,能为伤春惜别之语,成诗词集斯卷”

能力,而是指具备一定的谋生能力,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之乐而乐”的胸怀。女子拥有了这种才能,便可以为家庭创造更多的财富,为丈夫免除后顾之忧;拥有了这种才能,就可明白事理,心忧天下,不会再为鸡毛蒜皮的小事耿耿于怀,搬弄事非。这样一来一方面夫妻相敬如宾,互勉互助,家庭其乐融融。另一方面作为母亲,有着良好的修养,又懂得善于教育的方法,根据孩子性情加以引导,因材施教,孩子何愁不成才!总之,女子在家庭这个狭窄范围内所具有的功能,正如梁启超所说:“上可相夫,下可教子,近可宜家,远可善种,妇道既昌,千室良

[&]善。”

“强国保种”这种思想是与“相夫教子”的思想一脉相承,目的都是为了治平天下。前者注重“相夫”,后者注重“教子”。梁启超认为当时中国最严重的问题莫过于教育不良,民智不开,人才缺乏。而要开启民智,培养人才必自女学始。他说:“治天下之大本有二,一曰正人心,二曰广人才。而二者之大本,必自蒙养始;蒙养之本,必自母教始;母教之本,必自妇学始。故妇学实天下存亡强弱之

[’]

大原也。”也即从民族危亡的角度来看,中华民族正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对于被称为“东亚病夫”的中华民族来说,要确保民族生存关键在于提高民族素质,而民族素质的提高又依赖于遗传素质和后天的发展。作为母亲,如果能通于学本,达于教法,必然会教子有方,训女有术。其结果不仅孩子终身受用,而且还可强国保种。反之智民少,无业众,从而使国家积弱不兴。一言以蔽之,

[(]

“欲强国,非造国民不可;欲造国民,非兴女学不可”。

“伸张女权”从女子自身的利益来看,接受教育是女子应该享有的一项基本人权。中国几千年的“男尊女卑”的传统思想,迫使女子参政权利丧失殆尽,若稍有“越轨”,便被污蔑为牝鸡司晨。梁启超认为男女同是“圆颅方趾横目睿心”之人,理当处于平等地位,拥有同样权利。对于如何才能求得平等,他认为男女“必智慧平等,然后能

"%*

[)]

从此话中可得知,他将力可以平等,故开女智为第一义。”

女子受教育看作求平等的手段。在作于!)""年《人权与女权》的演讲中,梁启超明确将女权运动划分为教育上的平等、职业上的平等和政治上的平等三个递进阶段,并指出政治上的平等和职业上的平等都是以教育上的平等为前提条件和基础的。男女平等和女子政治权利的获得需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就业能力求得经济独立,二是女性要觉醒,靠自己主动争取。当然这些权力的获得只有女子接受教育才能得到,否则“不从智识基础上求权力,权

[!*]

力断断乎得不到,侥幸得到,也断断乎保持不住。”女子为了保持和提高自身社会地位就必须接受教育。

阐明了女子必须接受教育之后,人们产生了新的顾虑,即女子是否具有接受教育的能力,女子智力是否低于男子等种种担心。的确,在封建社会,为了让女子心甘情愿接受奴役,传统制度下的男性们精心炮制了一系列等谬论。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女子与小人难养也”把女子与小人相提并论。之后,历史上许多无能昏庸的君主把自己的过错怪罪于其宠爱的妃子,造成女人是祸水的种种假象。这些腐朽的观念误导了人们的思想。面对这种情况,梁启超认为要进行女子教育就必须扫除一切障碍。首先,他尖锐地批判了“女子无才便是德”“、女子智力低于男子”“、女人是祸水”的荒谬理论,认为它实在是一种“祸天下之道”,同时,又对摧残女子身心健康的缠足行为给予了猛烈地抨击。他说,缠足必是起于“污居独

[!!]

夫民贼贱丈夫”他们只不过呈一时之欲,便起虎狼歹毒之心,任意斩杀荼毒之行径,做出这种冒天下之大不韪的事情来的。其次,他认为男女都是“躯体峙立,首函清阳者,其聪明必不甚相远,所以生差别者,在智慧之开与不

[!"]

开耳。”意思是说男女都是由清阳之气构成,男女的生理机制不会造成男女智力上的悬殊。女子不是愚蠢,而是因为没有受到教育,拥有的智慧得不到开启;男子有机会接受教育,他们的智慧能够得开启,所以才会产生男女之间在智力上的差异。据多数学者分析得出:女子的创造力不如男子,男子的整理力不如女子,社会是要不断地整理,这两种事业,正如车的两轮、鸟的两翼,缺一不可。

[!#]

断不能说整理的功劳和创造的功劳有优劣之分。”由此可知,男女学习能力存在的差异,并非优劣的等级区别,只是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如果女子接受教育则“往往有男子所不能穷之理,而妇人穷之;男子所不能创之法,而妇人创之。”从而进一步为人们接受女子教育扫清了障碍。

在封建社会,为了让女子心甘情愿地接受奴役,封建统治者对女子进行教化。它以家庭教育为主要组织形式,以“妇德、妇言、妇容、妇功”为主要内容,使女子遵循封建礼法,养成谦卑、谨慎、柔弱、顺从、忍让等德行为主要目

"

曹双丽试论梁启超的女子教育思想文化・历史

的。然而,梁启超所提倡的女子教育是一种新式的女子教育,与前者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主张的女子教育以“天赋人权”“、男女平等”为理论依据,通过帮助女性争取经济、政治和人格上独立来促进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

为此,他大力倡办女学。面对外国女学发达以及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创办女学进行文化侵略的现状,他大声疾呼中国人应该创办自己的女学堂,于是在康有为、梁启超等竭力扶助下,上海经正女学———中国第一所学堂于!"#"年$月%!日成立。上海女学堂的开办是梁启超女子教育思想的具体实践。做为中国人自己兴办的第一所女学,其在当时影响十分大“远近女童,争相入学”。据记载:“截止!"#"年底,前后入学的学生达&’余人”推动了国内女学的发展。他还亲自拟定了《女学堂试办略章》,其中包括“立学大意”一条、“办事人员章程”五条、“招选学生章程”五条、“学规”五条、“堂规”四条、“学成出学规则”二条等。在此略章中,第一、他把办理女学堂的宗旨归纳为“欲复三代妇学宏规,为大开民智张本,必使妇人各得其

[!(]自有之权,然后风气可开,名实相副。”第二、招生对象

面上男女平等,恰恰反映他思想深处仍残留着男女不平等的观念。但不管怎样他能提出尊重女子权力,开办女学堂的主张,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已经是很先进的思想了。是符合广大爱国人士的心愿的,从而也使得女子教育得到许多人士的支持,即为女子教育的发展争取到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作为一个由传统的封建文化转向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知识分子,梁启超从小深受四书五经的熏陶。一方面他不能摆脱封建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又对西方近代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哲学、社会政治学说以及科学技术产生了极其浓厚的兴趣,因而其思想出呈现出一种新旧并存、中西混杂的特征。这一点也体现在他所提倡的女子教育主张中。在他看来,女子教育并不是新事物,而是旧事物的复兴,女学是古已有之的,所谓“三百五篇之训,勤勤于母仪;七十后学之记,眷眷于胎教,宫中宗室,古经厘其规纲;德言容工,昏义程其课目,必待傅姆,《阳秋》之贤伯姬;言告师氏,《周南》之歌淑女,圣人之教,男女平等,施

[!)]

由此认为兴女学不过是“复前代之教劝学,匪有歧矣,”[!&]

遗规”“,必先圣之明训”。可以看出他是沿着“托古改

为"至!$岁的“良家闺秀”,在创办初期,缠足女子和天足均收,以后只收天足女子;但“奴婢娼妓一切不收”;第三,学堂课程设置,中西文各半,皆先识字,后学文法,再学“史志艺术治法性理之书”;第四,学校的管理,凡学堂中的教职员工“上至教习提调,下至服役之等,一切皆用妇人,”以严别内外。此外还给学生配备女教奴———“仆妇”,以监管学生的言行。每月考试一次,由教习命题,评甲乙两等,每季设大考一次,试卷由“通人评定”,并按考试成绩的好坏设等奖励,如学生因故未参加考试者,数月之后再举行;第五,学生学习成绩合格者,由学堂发给文凭,“他日即可以充当医生律师教习等任。”并要求对真正苦节之女“加以破格培养,使她们努力从事师范教育,“”秉贞母之赋

[!$]

畀,先觉觉后觉,或翼形端表正,防微杜渐。”从上不难

制”的路子小心翼翼地提出自己主张的。而且他创办的女学实质上仍然是让女子修身养性,注重德育。教学方针是以中学为基,兼习西学,一方面要“悉遵吾儒圣教”,另一方面又“采西方之美制”,实际上是袭用封建残余浓厚的日本教育制度。尽管他主张男女平等,但各规章的制订又透露出了不平等信息。

总而言之,尽管梁启超在女子教育的各项主张中存在着种种缺陷,但他提出让女子接受教育,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深远的意义。自从他扶助创办中国第一所自办女校———经正女学后,中国掀起了一股自办女校的高潮,这有利地推动了政府对女子教育的改革,打破了中国没有女子教育的历史,为女子教育的发展树立了一座伟大的丰碑。不仅如此,在当今世界范围内,女性教育状况仍令担忧、女性的文盲率远远高出男性、男女平等,妇女解放依旧是当今社会人们关注的焦点,所有这些都使梁启超的女子教育思想具有强烈地现实指导意义。!

看出,梁启超坚持认为女学堂就是女学堂,学堂内不准男子进入,甚至有要事相商,也必须在堂外商榷。这种严格的规定,表面上是坚持男女平等,实际上,就教育的发展来看,男女同校是最为合理和进步,最能体现教育上男女平等。他过分地强调女学堂的纯粹性以表明他在教育方参考文献:

[!][$]梁启超*变法通义・论女学[+][,]*饮冰室合集*!$、%#、!#、(#、!$*[-][%][(][!-]梁启超*中国近代学制史料[+][.]*变法通议・论女学*")#/"&$*[)][!%][!)][!&]梁启超*倡设女学堂启[+][,]*饮冰室合集*("、-’、-’、-’*[&]梁启超*论女学[0]*时务报,!"#&/’(/!-*["]师竹*论女学之关系[1]云南,(!"号)*!#’#*[#]梁启超*梁启超选集・湖南时务学堂札记批[,]*)!*[!’]梁启超*女权与人权[+][,]*饮冰室合集・文集三十九*"$*[!!]梁启超*戒缠足会叙[+][,]*饮冰室合集・文集一*!-’/!-!*[!(]梁启超*女学堂试办略章[+]梁启超年谱长编[]*,*&-*[!$]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下册)[,]*&#"2"’’*

-$!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53,-;530+50

(第%卷!""#年第$期

>(?$

(@(-?%!""#

总第!&期)

;)A>(?!&)

试论梁启超的女子教育思想

!

曹双丽,胡继嵘

(湘潭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湖南湘潭$BBB"#)

摘要:梁启超是维新运动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十分关注女子问题,尤其是女子教育问题。他从“相夫教

子”、“强国保种”、“伸张女权”三个方面阐述了女子教育的重要性,强烈批判了封建制度下人们对女子的错误观念,通过分析男女生理机制和引用一些学者的理论论证了女子有能力接受教育,并身体力行与一批有志之士倡导创设女学,为女子教育倡行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为中国女子教育发展史作出了伟大的贡献。关键词:女子教育;梁启超中图分类号:C!"%

文献标识码:4

文章编号:(!""#)B""DE$$#F"$E"!$DE"G

梁启超(BF%GEBD!D)字卓如,号任公,别号沧江,又号饮冰室主人。生于广东省新会县。中国近代著名改良主义思想家,教育家,维新运动重要领导人之一。在维新运动期间,他十分关注女子问题,尤其是女子教育问题,与其师康有为同道,积极主张男女平权,提倡女子教育,并撰写大量文章,对此进行广泛的宣传。仅两年时间在《时务报》上刊登有关女子问题的论文,译文,消息!"余篇,并在理论著作《变法通译》中专列《女学》一章。大力倡导设立女学,扶助创办中国第一所自办女学堂———经正女学,为女子教育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物工艺不如他们,因此必须向西方学习。于是在当时的教育领域里,出现了学西语、学西艺的热潮,这就是著名的经世致用教育思想、洋务教育思想。然而数十年来的效果并不显著,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落后挨打的局面。甲午战争后,一些先进的中国人深刻认识到:日本之所以战胜中国,并不只是器物上占优势,更重要的是其经过明治维新以后,政治体制改革了,国家富强起来了,因此最值得学习的应该是政治体制和与之相适应的维新教育思想。在学习过程中,维新派人士认为要达到象日本一样建立君主立宪制的目的,就必须扫除统治中国人数千年的封建伦理纲常。而要扫除这些思想障碍,梁启超认为必须要“开民智,兴民权”,要“开民智”就必须依赖教育,于是教育改革成为了维新变法的一个重要举措。同时他认为女子是受封建伦理毒害最深的阶层,她们的思想是最需要被开启的。因此作为维新运动主要倡导者梁启超积极投入到开启女子思想的活动中,一方面他痛斥“女子无才便是德”是虚妄之言;另一方面又将美国国力最强,不战而胜,英、法、德、日的强盛以及印度、伊朗等国屡遭他国凌辱都统统归因于女学的盛衰。进而他提出了女子教育是一切教育之根本,是“天下存亡,强弱之大源”,对女子接受教育作了详细的论述。

鸦片战争的一声炮响,标志着中国开始由传统的社会形态逐步步入新的社会形态即半殖民半封建社会。日渐腐朽的清政府经过几十年欧风美雨的冲击,使得在中国延续两千年的封建主义制度摇摇欲坠,日益走向尽头,但此时大部分中国人仍固守着“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妇女不仅受“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古训和缠足陋行所限,还受到“中西礼俗不同,未便设立女学”这种观点的束缚无法接受教育。这些都在客观上约束和钳制了女子教育的发展。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势力的不断入侵以及伴随而来的“西学东渐”,不仅改变了中国社会固有的运行轨迹,也改变了中国教育的性质,开始了出现了近现代新式教育。甲午战争前,一些有识之士认识到造成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被动局面主要是西方列强船坚炮利,我国器

探讨女子教育,首先面临的是为什么要加强女子教育问题。近代思想家梁启超从“相夫教子”“、强国保种”、

收稿日期:!""#E"FEB"

作者简介:曹双丽(BDF"E),女,河南许昌人,湘潭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近代史。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卷"**%年第$期总第"&期)

“伸张女权”等三个方面阐述女子教育思想的重要性。

“相夫教子”,这一思想主要以中国传统的封建伦理道德作为理论依据,依然是把家庭作为女子的活动天地。在封建伦理观念中,女子的全部责任就是相夫教子,贤妻良母便是女子最高德行。梁启超认为:妇人无学,则“以其于天地间之事物,一无所闻,而竭其终身之精神,以争

[!]

强弱讲交涉不求有功筐箧之间。”意思是说女子没有接受教育,对外面的世界一无所知,其活动局限于狭小的空间琐碎的小事,造成她们心胸狭窄,目光短浅。她们每天都为鸡毛蒜皮之类的小事上争强斗胜,使得家庭之间,终

["]

日不安。这样的家庭环境“损人灵魂,短人志气”,即便

[#]

是胸怀大志的男子也会因此“志量局琐,才气消磨”,教育下的小孩,则只能成长为“舍床第筐箧至猥极琐之事,

[$]

这样不仅会拖累丈夫成就事概乎无所闻见。”由此可见,

业,还会影响小孩健康成长。反之,女子接受教育则恰恰相反。当然,梁启超还特别强调,有才并非指具有“批风

[%]

的抹月,拈花弄草,能为伤春惜别之语,成诗词集斯卷”

能力,而是指具备一定的谋生能力,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之乐而乐”的胸怀。女子拥有了这种才能,便可以为家庭创造更多的财富,为丈夫免除后顾之忧;拥有了这种才能,就可明白事理,心忧天下,不会再为鸡毛蒜皮的小事耿耿于怀,搬弄事非。这样一来一方面夫妻相敬如宾,互勉互助,家庭其乐融融。另一方面作为母亲,有着良好的修养,又懂得善于教育的方法,根据孩子性情加以引导,因材施教,孩子何愁不成才!总之,女子在家庭这个狭窄范围内所具有的功能,正如梁启超所说:“上可相夫,下可教子,近可宜家,远可善种,妇道既昌,千室良

[&]善。”

“强国保种”这种思想是与“相夫教子”的思想一脉相承,目的都是为了治平天下。前者注重“相夫”,后者注重“教子”。梁启超认为当时中国最严重的问题莫过于教育不良,民智不开,人才缺乏。而要开启民智,培养人才必自女学始。他说:“治天下之大本有二,一曰正人心,二曰广人才。而二者之大本,必自蒙养始;蒙养之本,必自母教始;母教之本,必自妇学始。故妇学实天下存亡强弱之

[’]

大原也。”也即从民族危亡的角度来看,中华民族正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对于被称为“东亚病夫”的中华民族来说,要确保民族生存关键在于提高民族素质,而民族素质的提高又依赖于遗传素质和后天的发展。作为母亲,如果能通于学本,达于教法,必然会教子有方,训女有术。其结果不仅孩子终身受用,而且还可强国保种。反之智民少,无业众,从而使国家积弱不兴。一言以蔽之,

[(]

“欲强国,非造国民不可;欲造国民,非兴女学不可”。

“伸张女权”从女子自身的利益来看,接受教育是女子应该享有的一项基本人权。中国几千年的“男尊女卑”的传统思想,迫使女子参政权利丧失殆尽,若稍有“越轨”,便被污蔑为牝鸡司晨。梁启超认为男女同是“圆颅方趾横目睿心”之人,理当处于平等地位,拥有同样权利。对于如何才能求得平等,他认为男女“必智慧平等,然后能

"%*

[)]

从此话中可得知,他将力可以平等,故开女智为第一义。”

女子受教育看作求平等的手段。在作于!)""年《人权与女权》的演讲中,梁启超明确将女权运动划分为教育上的平等、职业上的平等和政治上的平等三个递进阶段,并指出政治上的平等和职业上的平等都是以教育上的平等为前提条件和基础的。男女平等和女子政治权利的获得需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就业能力求得经济独立,二是女性要觉醒,靠自己主动争取。当然这些权力的获得只有女子接受教育才能得到,否则“不从智识基础上求权力,权

[!*]

力断断乎得不到,侥幸得到,也断断乎保持不住。”女子为了保持和提高自身社会地位就必须接受教育。

阐明了女子必须接受教育之后,人们产生了新的顾虑,即女子是否具有接受教育的能力,女子智力是否低于男子等种种担心。的确,在封建社会,为了让女子心甘情愿接受奴役,传统制度下的男性们精心炮制了一系列等谬论。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女子与小人难养也”把女子与小人相提并论。之后,历史上许多无能昏庸的君主把自己的过错怪罪于其宠爱的妃子,造成女人是祸水的种种假象。这些腐朽的观念误导了人们的思想。面对这种情况,梁启超认为要进行女子教育就必须扫除一切障碍。首先,他尖锐地批判了“女子无才便是德”“、女子智力低于男子”“、女人是祸水”的荒谬理论,认为它实在是一种“祸天下之道”,同时,又对摧残女子身心健康的缠足行为给予了猛烈地抨击。他说,缠足必是起于“污居独

[!!]

夫民贼贱丈夫”他们只不过呈一时之欲,便起虎狼歹毒之心,任意斩杀荼毒之行径,做出这种冒天下之大不韪的事情来的。其次,他认为男女都是“躯体峙立,首函清阳者,其聪明必不甚相远,所以生差别者,在智慧之开与不

[!"]

开耳。”意思是说男女都是由清阳之气构成,男女的生理机制不会造成男女智力上的悬殊。女子不是愚蠢,而是因为没有受到教育,拥有的智慧得不到开启;男子有机会接受教育,他们的智慧能够得开启,所以才会产生男女之间在智力上的差异。据多数学者分析得出:女子的创造力不如男子,男子的整理力不如女子,社会是要不断地整理,这两种事业,正如车的两轮、鸟的两翼,缺一不可。

[!#]

断不能说整理的功劳和创造的功劳有优劣之分。”由此可知,男女学习能力存在的差异,并非优劣的等级区别,只是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如果女子接受教育则“往往有男子所不能穷之理,而妇人穷之;男子所不能创之法,而妇人创之。”从而进一步为人们接受女子教育扫清了障碍。

在封建社会,为了让女子心甘情愿地接受奴役,封建统治者对女子进行教化。它以家庭教育为主要组织形式,以“妇德、妇言、妇容、妇功”为主要内容,使女子遵循封建礼法,养成谦卑、谨慎、柔弱、顺从、忍让等德行为主要目

"

曹双丽试论梁启超的女子教育思想文化・历史

的。然而,梁启超所提倡的女子教育是一种新式的女子教育,与前者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主张的女子教育以“天赋人权”“、男女平等”为理论依据,通过帮助女性争取经济、政治和人格上独立来促进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

为此,他大力倡办女学。面对外国女学发达以及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创办女学进行文化侵略的现状,他大声疾呼中国人应该创办自己的女学堂,于是在康有为、梁启超等竭力扶助下,上海经正女学———中国第一所学堂于!"#"年$月%!日成立。上海女学堂的开办是梁启超女子教育思想的具体实践。做为中国人自己兴办的第一所女学,其在当时影响十分大“远近女童,争相入学”。据记载:“截止!"#"年底,前后入学的学生达&’余人”推动了国内女学的发展。他还亲自拟定了《女学堂试办略章》,其中包括“立学大意”一条、“办事人员章程”五条、“招选学生章程”五条、“学规”五条、“堂规”四条、“学成出学规则”二条等。在此略章中,第一、他把办理女学堂的宗旨归纳为“欲复三代妇学宏规,为大开民智张本,必使妇人各得其

[!(]自有之权,然后风气可开,名实相副。”第二、招生对象

面上男女平等,恰恰反映他思想深处仍残留着男女不平等的观念。但不管怎样他能提出尊重女子权力,开办女学堂的主张,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已经是很先进的思想了。是符合广大爱国人士的心愿的,从而也使得女子教育得到许多人士的支持,即为女子教育的发展争取到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作为一个由传统的封建文化转向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知识分子,梁启超从小深受四书五经的熏陶。一方面他不能摆脱封建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又对西方近代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哲学、社会政治学说以及科学技术产生了极其浓厚的兴趣,因而其思想出呈现出一种新旧并存、中西混杂的特征。这一点也体现在他所提倡的女子教育主张中。在他看来,女子教育并不是新事物,而是旧事物的复兴,女学是古已有之的,所谓“三百五篇之训,勤勤于母仪;七十后学之记,眷眷于胎教,宫中宗室,古经厘其规纲;德言容工,昏义程其课目,必待傅姆,《阳秋》之贤伯姬;言告师氏,《周南》之歌淑女,圣人之教,男女平等,施

[!)]

由此认为兴女学不过是“复前代之教劝学,匪有歧矣,”[!&]

遗规”“,必先圣之明训”。可以看出他是沿着“托古改

为"至!$岁的“良家闺秀”,在创办初期,缠足女子和天足均收,以后只收天足女子;但“奴婢娼妓一切不收”;第三,学堂课程设置,中西文各半,皆先识字,后学文法,再学“史志艺术治法性理之书”;第四,学校的管理,凡学堂中的教职员工“上至教习提调,下至服役之等,一切皆用妇人,”以严别内外。此外还给学生配备女教奴———“仆妇”,以监管学生的言行。每月考试一次,由教习命题,评甲乙两等,每季设大考一次,试卷由“通人评定”,并按考试成绩的好坏设等奖励,如学生因故未参加考试者,数月之后再举行;第五,学生学习成绩合格者,由学堂发给文凭,“他日即可以充当医生律师教习等任。”并要求对真正苦节之女“加以破格培养,使她们努力从事师范教育,“”秉贞母之赋

[!$]

畀,先觉觉后觉,或翼形端表正,防微杜渐。”从上不难

制”的路子小心翼翼地提出自己主张的。而且他创办的女学实质上仍然是让女子修身养性,注重德育。教学方针是以中学为基,兼习西学,一方面要“悉遵吾儒圣教”,另一方面又“采西方之美制”,实际上是袭用封建残余浓厚的日本教育制度。尽管他主张男女平等,但各规章的制订又透露出了不平等信息。

总而言之,尽管梁启超在女子教育的各项主张中存在着种种缺陷,但他提出让女子接受教育,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深远的意义。自从他扶助创办中国第一所自办女校———经正女学后,中国掀起了一股自办女校的高潮,这有利地推动了政府对女子教育的改革,打破了中国没有女子教育的历史,为女子教育的发展树立了一座伟大的丰碑。不仅如此,在当今世界范围内,女性教育状况仍令担忧、女性的文盲率远远高出男性、男女平等,妇女解放依旧是当今社会人们关注的焦点,所有这些都使梁启超的女子教育思想具有强烈地现实指导意义。!

看出,梁启超坚持认为女学堂就是女学堂,学堂内不准男子进入,甚至有要事相商,也必须在堂外商榷。这种严格的规定,表面上是坚持男女平等,实际上,就教育的发展来看,男女同校是最为合理和进步,最能体现教育上男女平等。他过分地强调女学堂的纯粹性以表明他在教育方参考文献:

[!][$]梁启超*变法通义・论女学[+][,]*饮冰室合集*!$、%#、!#、(#、!$*[-][%][(][!-]梁启超*中国近代学制史料[+][.]*变法通议・论女学*")#/"&$*[)][!%][!)][!&]梁启超*倡设女学堂启[+][,]*饮冰室合集*("、-’、-’、-’*[&]梁启超*论女学[0]*时务报,!"#&/’(/!-*["]师竹*论女学之关系[1]云南,(!"号)*!#’#*[#]梁启超*梁启超选集・湖南时务学堂札记批[,]*)!*[!’]梁启超*女权与人权[+][,]*饮冰室合集・文集三十九*"$*[!!]梁启超*戒缠足会叙[+][,]*饮冰室合集・文集一*!-’/!-!*[!(]梁启超*女学堂试办略章[+]梁启超年谱长编[]*,*&-*[!$]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下册)[,]*&#"2"’’*

-$!


相关内容

  • 浅议梁启超的职业教育思想与实践
  • 摘要:梁启超是教育思想家,同时也是教育实践者.他在19世纪末所上的<请变通科举折>中,率先提出"智农工商"的思想:他提倡女子教育并试办女学堂:他提出设立职教团体并成为由黄炎培发起创建中华职教社的重要参与者.同时,他还积极地对在校学生进行演讲,1922年,应中华职教社举 ...

  • 论张謇的妇女观
  • 论张謇的妇女观 张 飞 (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基础教学部,江苏南通,226006) 摘要:张謇先生在19 世纪下半叶中西方文化交汇.碰撞.融合的时代,对传统的妇女观既有继承又有超越.他角色的多重性决定了他在妇女观上的多重色彩.他虽没有为妇女的个性解放.人格独立.男女平等而呼吁.但为妇女的生存.发展和 ...

  • 关于近代中国"女国民"观念的历史考察
  • 作者:郑永福吕美颐 山西师大学报:社科版 2005年11期 在中国近代史上,显示女性社会身份的语汇很多,例如,贤妻良母.女国民.新妇女.新女性.女同志.女战士等.女性这种多元化身份,反映了不同时期和不同范畴社会对女性角色.地位.身份的认定.贤妻良母.新妇女.新女性基本是社会生活领域对女性的界定,女国 ...

  • 近代中国女性教育的发展
  • 近代中国女性教育的发展 众所周知,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其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教育是使上下五千年中华文化得以传承与延续的重要手段之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便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无论身份与地位,无论贫富与国籍,一概可以拥有接受教育的权利. 但纵观历史,其实 ...

  • 嗷嗷初啼 振羽远翔
  • 七月,又有大批的女性毕业生踏上她们的职业人生,周而复始的升学就业使得这种约定俗成看来再自然不过,然而在中国近代社会文化史上,职业妇女的出现却是一件惊世骇俗的历史事件,有着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初,在上海租界的烟馆内,为招揽顾客,雇用青年妇女跑堂,人称"女堂倌",这种 ...

  • 00402学前教育史自考--3清末的学前教育
  • 4.清末<癸卯学制>明确指出,蒙养院的宗旨是 A .蒙养院和家庭教育并重 B .以蒙养院代替家庭教育 C .家庭教育辅助蒙养院 D .蒙养院辅助家庭教育 2015.4 4. 清末学制提出蒙养院保育内容,除了游戏.歌谣.谈话外,还有[ ] A. 图画 B. 体育 C. 社会 D. 手技 5 ...

  • 娥眉执剑破鸿蒙
  • 当荷兰阿姆斯特丹<电讯报>的记者 Henri Borel在东直门外的土丘看着慈禧的送葬队伍从眼前经过时,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她是神圣和古老理念的最后一位代表――当另一个新的黎明降临在这个已经成为世界未来一部分的奇妙王国时,上述理念就会已经随她一起死去了."这话也适合于 ...

  •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 [知识拓展] 1.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主要特征及影响 特征:①发展不均衡,在通商口岸和大城市的人们社会生活近代化进程明显,农村和内地变化不大,②中国近代生活变化受西方舶来文明影响深刻,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化色彩,③变化过程中既有新旧冲突,又有东西文化碰撞,近代化特征越来越明显. 影响:①中国社会生活发生显 ...

  • 4位民国女作家共忆"男性史"
  • 儿童的性别角色社会化始于家庭,其机制是性别期望.性别认同和模仿.女作家冰心曾指出:童年有许多印象.许多习惯,深固地刻画在她的人格及气质上,而影响其一生.儿童性别观念的萌发,与父母亲的思想观念有很大关联.20世纪初,为人父母者的性别观念多少都受到传统性别偏见的影响,只有少数接受外来文化熏陶的先进人物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