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写不尽的苍凉

2014年1月22日

三三

三三三三

星期

本版编辑高艳慧

E -mail:gyh366674824@163.com

手,与子偕老。’我看那是最悲哀的一首

诗,生与死与离别,都是大事,不由我们支配的。”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张爱玲作品的基调,我认为“苍凉”这个词是最合适不过的。苍凉是一种无可奈何的伤怀,是一种欲说还休的无奈,是一种泪枯心干的决绝。苍凉的意蕴,定格为一种凄凉的美,遗留下长久的伤怀和怅惘。“他们虽然不彻底,但究竟是认真的。他们没有悲壮,只有苍凉。悲壮是一种完成,而苍凉则是一种启示。”经历过大红大紫的热闹之后,张爱玲的人生走进了漫长的青丝化白发的寂寞生涯,只有张爱玲才可以同时承受灿烂夺目的喧闹和极度的孤寂,灿烂的年华如午夜的焰火,转瞬即逝,而漫漫长夜却是没有尽头的。晚年的张爱玲在美国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刻意躲避媒体的打扰,只安安静静地守着一份小市民的生活。

张爱玲被发现已经在1995年9月8日,

家中去世,她穿着一身赭红色的旗袍,躺在屋子中间的地毯上,样子十分安详宁静。旁边的桌子上,有一叠铺开的稿子、一支未合的笔。

“每一只蝴蝶都是一朵花的鬼魂,回来寻找它的前身。”她留下遗言:将骨灰撒到旷野中。她要做的,是将自己彻底地放逐。斯人已去,芳踪已杳,曲终人散之时,蓦然发现这个旷世才女身后的世界,既没有爱,也没有恨,有的只是无尽的苍凉。

本版电话:21279

《毕业歌》

严歌苓著

《毕业

歌》是严歌苓最新作品,新作中突破了以往那种“为爱受苦,为情痴迷,又为现实所虐”的感情模式。《毕业

歌》不仅点燃了几个年轻人的革命热情,更点燃了他们敢爱敢恨的青春激情,他们挣脱了理想与现实中的各种约束,演绎了一段独具青春印记的激情岁月。

定价:38.00元江苏文艺出版社

张爱玲:写不尽的苍凉

□唐宝民

作为曾经风靡华文世界的著名女

作家张爱玲,在大红大紫之后归于沉寂,成为美国邻居眼中一位“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中国老太太。特别是在大陆,很多年轻的读者竟然不知道有张爱玲这样一位作家存在。直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张爱玲重新被文坛发现,随之而来的便是持续不断的“张爱玲热”。张爱玲的文学价值能被重新发现,夏志清教授功不可没。在《中国现代小说史》这部重要的著作中,夏志清教授把张爱玲称为“中国现代小说史上唯一能与鲁迅并列”的天才女作家,这一评价再次引发了文坛对这位乱世才女的关注。

读张爱玲的小说,会发现她笔下的主人公很多都是没落贵族,之所以如此,缘于张爱玲显赫的家世:她的爷爷是前清翰林、马尾海战中顶着铜盆逃命的张佩纶;奶奶是权倾朝野的李鸿章的孙女。命运让张爱玲降生在一个钟鸣鼎食之家,然而,到了张爱玲这一代,这个家族已经走向穷途末路,家族成员充满了梦醒之后无路可走的苦痛,回荡在《红楼梦》中的千年挽歌已经奏响。也正因如此,我们读张爱玲的小说时,会发现作品中弥漫着一种浓浓的末世情怀。读张爱玲的小说,收获的往往是荒凉凄冷的感慨,充斥着一种深入骨髓的悲观。

“细节往往是和美畅快、引人入胜的,而主题永远悲观。一切对于人生的笼统观察都指向虚无。”呈现于张爱玲作品中的生命悲剧意识,源于她独特的人生体验和所受传统文化的浸染。

文学史上有一种现象:才女的爱情婚姻常常是一种伤害,如夏洛蒂·勃朗特、萧红……张爱玲也没能逃脱这样的命运,她与胡兰成的爱情,就是一场自始至终的伤害。对于这个风流俊秀、才华横溢的才子,她投入了全部感情,在送给他的照片上,她这样写道:“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喜欢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可他却不珍惜这种

“霜天乌桕,有日月相随,红袖护

诗”的情感生活,只把这段感情当成一次游戏,进而不断地出轨。她极力想留住他的心,可最终,繁华落尽,温柔褪去,蓦然回首,灯火阑珊处,她仍然是孑然一身的临水照花人。她选择了放手:“我想过,我倘使不得不离开你,虽不至寻短见,亦不能够再爱别

人,我将只是萎谢了!生命

残酷的,

看到我们缩小又缩小的、怯怯

望,我总觉得无限的惨伤。”对于这段爱情,她发出了这样的苍凉之语:“任何情感都是千疮百孔的。”这次爱的经历,让她对爱情产生了深深的恐惧:“‘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

《熟年》

伊北著

《熟年》

是一部关于倪家三代人之间亲情与养老的长篇小说。书中讲述了房子、生病、孤独、丧偶、婚变、养老、依靠等现实问

题,教会我们如何应对生活压力下的工作与家庭,如何担当起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顶梁支柱,如何让自己面对老去而带着一颗随遇而安的心去享受幸福……

年轻的时候,我们都是上升的太阳,拼命地散发光芒,觉得自己无穷无尽。即将熟年,我们要学会将自己的光芒收拢回来,学会珍惜与节制,用那些光照亮自己,温暖家人。

定价:32.80元长江文艺出版社

自强者最伟大

——读纳尔逊曼德拉《与自己对话》有感·

□张光茫

民主斗士、南非2013年12月5日,

前总统纳尔逊·曼德拉静静地走了。怀念曼德拉的同时,我想到了他的亲笔自传《与自己对话》。该书揭示了一个普通人的挣扎与意志、纠结与反抗、磨难与斗争,让我明白,自强者最伟大。

书中主要讲述曼德拉在重大历史关头,未曾面世的狱中笔记、书信和朋友谈话录音等内容。全书鲜活地诠释了曼德拉身为非洲自由运动先驱的磁性魅力,以及无穷的人格典范。在曼德拉笔下,种族歧视和种族隔离让有血性的非洲人无法容忍,唯有用生命的全部去消灭罪恶的制度;温妮,这位坚强地伴随在他身边与他一同为自由奋斗的妻子,同样通过坚持赢得世界的赞誉,最终却很无奈很遗憾地离开了他。自由的道路太艰难漫长了,迫害和误解如影随形,为了自由,为了胜利,不能放弃,不能泄气,不屈不挠。

曼德拉为争取南非自由解放作出了不懈斗争。他用尽一生诠释:每个人,不论种族肤色,都跟这缤纷世界密不可分。27年的牢狱生涯,追求自由的人老去,但他的每一天都是光辉岁月。在瑞佛尼亚法庭上,曼德拉的形象令人肃然起敬,他的发言振聋发聩。“在我的一生当中,我已经把自己献给了非洲人民争取生存权力的斗争。我与白人统治进行了斗争,也反对黑人控制,我珍视实现民主社会的理想,在那样的

社会里,所有的人都和睦相处,具有平

等的权利。我希望为这个理想而生活,并去实现它,但是如果需要,我也准备为这个理想献出生命。”此刻,曼德拉的语言让人感到震撼和富于节奏美。

《与自己对话》凝聚了曼德拉一生的智慧,他的很多名言对我们有很大的激励作用。“我们已成功地让我们千千万万的国人心中燃起希望。我们立下誓约,要建立一个让所有南非人,不论是黑人还是白人,都可以昂首阔步的社会。他们心中不再有恐惧,他们可以肯定自己拥有不可剥夺的人类尊严——这是一个在国内及与其他各国之间都保持和平的美好国度。”曼德拉还在书中建议:每天睡觉之前,和自己对话15分钟,反思自己全天的行为,去克服一些不好的方面,然后发挥出内在美好的一面。坚持尝试10次以后,在自我完善、自我成功上,就会看到良好的效果。由此可知,所谓圣人,其实就是不断努力改进自我的罪人。

曼德拉最伟大之处,在于他并没有为了黑人“站起来”,立志赶走白人,封锁外交,建立一个“黑人王国”。相反,他宽恕白人在南非犯下的所有罪行,努力使白人和黑人和解。曼德拉身上那种宽容的胸怀是非常难得的。人类历史上有太多的斗争、杀戮和报复,他用以德报怨真正地获得了绝大部分民众的支持。更难得的是,身居高位后,他

读书上没有的东西

□赵强

一位名人在谈及读书的问题时曾

说:“要读书上没有的东西。”德国著名诗人、剧作家歌德也曾说:“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面。”显而易见,这些名家之言告诫我们,读书不可停留在纸面上,更重要的是要认真思索书本以外的东西。

众所周知,读书可以获得知识,但前提是把糠和谷子分开。书中那些有益的句子和思想如同含金的矿石,我们只有将它打碎并加以熔炼,才能化石为金。

读书时,如果没有对全书进行深刻理解和周密思考,是不会获得成效的。如果像有些青年朋友那样,把读书当成“看热

闹”“消磨时光”也不会取得成效。

读书时,我们要读书上没有的东西。这不单是“知”的问题,而且还有一个“行”的问题。也就是说,不仅要把知识学到手,还要把学到的东西放到实践中去验证,循着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规律,不断增强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

儒家子思有句读书名言:“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意思是说,博览群书,学贵有疑,缜密思考,明辨是非,身体力行。这句话,言简意赅地道出读书的全过程,也可以说是对“要读书上没有的东西”的最好注释。

自觉地抵御权力的腐蚀,以身作则,尊重宪政框架对总统的制约,为新南非的官员们作出了良好的表率。所以,曼德拉之于新南非,犹如华盛顿之于美国。

为什么曼德拉能够如此宽容?通过阅读,我寻找到了答案:是牢狱岁月给了他时间与激励,使他学会了如何处理自己遭遇苦难的痛苦。曼德拉说:“感恩与宽容经常是源自痛苦与磨难的,必须以极大的毅力来训练。当我走出囚室、迈过通往自由的监狱大门时,我已经清楚,自己若不能把悲痛与怨恨留在身后,那么我其实仍在狱中。”这体现了曼德拉的宽容大度与仁爱正义。他传递的是一种正能量,这对所有追求正义事业的人来说是一种巨大的精神鼓舞。

阅读曼德拉的书是一种精神享受。他时刻提醒我们,他从来都不是一个完美的男人。和普通人一样,他也有缺点,但正是这些缺点启发和鼓舞了我们。如果我们能坦诚面对自己,就会发现,在战胜恐惧和疑虑的过程中,我们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挣扎和斗争。此刻,曼德拉的经历,或多或少地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与启示。曼德拉值得我们尊敬!

《梁思成与他的时代》

朱涛著

这是一个你所不熟悉的梁思成。他在1931年到1948年间,回应激荡世界的现代建筑潮流,和同仁们通过建筑史的调研和

写作,构筑起“中国建筑”体系,并积极思考该体系向中国现代建筑转换的可能。而在1949年到1959年间,他深陷新中国政治运动的漩涡。为跟上形势,他频繁进行自我否定和改造,有时也将批判矛头指向同道。他的思想历程充满急剧的扭转、中断和切换,到最后彻底迷失。他构筑起的“中国建筑”体系也在任意化的政治潮流冲击下分崩离析。

《梁思成与他的时代》以大量新史料追溯梁思成的心路历程,探讨中国现当代建筑发展与政权更迭和政治运动之间的复杂关系。那段历史远没有结束:政治任意化导致的建筑任意化,仍然主导着今天中国的空间图景。

定价:58.00元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爱,将使我们永存

□薛俊美

爱是永恒,爱是神秘,爱是高贵,爱

更是爱人如己。在两千多年的西方思想史中,爱的理想是希伯来和希腊文化的源头,经过基督教的洗礼,发展到最近两个世纪,已经由最初的上帝是爱,发展成了爱是上帝。当下,我们心中的爱是上帝要求人类爱他的方式。《希伯来圣经》中有句话可以浓缩爱的精华和骨髓:你要尽心、尽性、尽力爱耶和华——你的神。

西蒙·梅写作《爱的历史》一书,目的主要有三个:一是揭示爱如何走上扮演上帝的道路,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是如何在主要方面剥夺了其人性的一面;二是追踪傲慢的爱的一些苍白假象,如最迫切的真爱是无条件的;三是提出一种更接近其本性的、更真实的方法看待爱,已使得爱无须再背负人们对它不切实际的期望。我们也可以一管窥全豹,进而提炼本书的主题,对爱这一文化历史进行阐述。对照全书,无论爱上帝还是爱自己,你都能从书中找到熨帖和慰藉。总有一点儿真实,上面烙着我们的影子和心声。

审视历史上关于对爱的追问,我们可以一路探究爱的真谛和本质,从中得到和收获我们想要的一些哲理。古往今来的历史学家和哲学家,往往对爱有着不同的见解和分歧,敢于持不同的意见和观点,基于此,才使得对爱的追本溯源更有了价值和意义。质疑让真理越来越近,一步步撩开神秘的面纱,爱其实是有条件的,是对我们所认准了的人的自私自利的欲望,而正是这种欲望使爱具有了强大的奉献精神。

只有经历人情世故,我们才能认清生存的世界,才能认清存在的本性和缘由。蒙田说:“灵魂的伟大之处在于知道如何找到人在自然中的位置。”这才是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只有懂得死,才能懂得生。就算是孩童,最重要的事情依然是正确认识自我并发展自我。毕竟,一个人的位置再高,他仍然是一个人,而不是别的什么。爱的力量与爱的风险并存,高不可攀的观点和低级无趣的道德相伴相生。爱的对象是爱本身,是终极之善,正如生命是漫长的死亡,而死亡也是生命的铰链。体验爱和生命的现实,从精神层面更好地认识和发现自我,共度生命永恒平静之时。

文中引用了克尔凯郭尔的话:“对于生活,我们只能向前活着,向后解释。”我非常认同和欣赏这句话。爱是生活的源泉,爱是人类之源,爱就是爱,不是别的。

若干年前,雅典人为庆祝庞贝将军入城而刻下这样的铭文:“人只有先认清自己作为人的本性,才可能成为神。”综上所述,爱,承载了太多太多。爱,其实更像一面镜子,我们每个人都是在亲人的笑声中哭着来临的,而后又会在亲人的哭声中笑着离开。爱,最终使人做了自己的上帝,留下亘古的平静。爱,将使我们永存。

广告许可证[1**********]41

非洲的文化之旅

——V.S.奈保尔《非洲的假面剧》读后

□林颐

在当今文化全球化的趋势下,具

有多重文化身份的移民作家越来越被人们关注。其中,出身于特立尼达的印度裔英国作家、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V.S. 奈保尔,无疑相当令人瞩目。

奈保尔著作丰富,书写范围广泛,包括小说、散文、游记、历史随笔、社会评论等多种体裁。他的作品主要描写后殖民时代第三世界国家的历史、命运,以及各种文化中疏离于社会、努力寻找自我身份认同的个体。奈保尔

《非洲的假面剧》同样如2010年的新作

此。该书于2013年7月由南海出版公司引进我国,郑云翻译。

《非洲的假面剧》记录了奈保尔于2009年至2010年间在非洲乌干达等国家的游历见闻。和他的著名游记《印度三部曲》相比,《非洲的假面剧》少了些焦虑,多了些温和、宽容和平易。比如,在第一章《卡苏比王陵》中,奈保尔回顾了乌干达十九世纪苏纳王和穆特萨统治时期的历史,读者可以从中窥见非洲

文化的阴暗面:宫廷实施最暴虐的专制

统治,“像宰杀鸡鸭一般”把人随意处死。奈保尔平静地描述着非洲对于篝火的崇拜,恐怖的杀人仪式被作为美谈流传下来,这种令人不安的写实手法恰恰是奈保尔的胸襟,避免了不同文化碰撞时相互理解变成误解的状况。书中,奈保尔借苏珊和卡西姆王子之口表达了自己的观念。作为接受过西方文明熏陶、文化素质极高的乌干达高等知识分子苏珊和卡西姆王子,都表达了对乌干达传统文明沦丧的忧虑。苏珊说:“我从小到大信的都是基督教,不是传统宗教。可我知道有传统的宗教存在,我尊重它。我出生于殖民时期之后,我觉得那段岁月使乌干达饱受苦痛。”卡西姆王子说:“文化上的约束一旦消亡,国家就会陷入混乱和无政府状态……我们的宗教并不野蛮,其根基在于对祖先们的尊敬……传统的破坏以及文化约束的缺失,带来的只能是灾难,对那些被殖民势力东拼西凑地组合进某个国家的乌合之众来说尤其如此。”

邮政编码:110001

记者部23839

奈保尔的游记,从来不会只停留在

自然风光的描述上,他注重的是历史、政治、社会、文化的记录和观察,而这些大部分是通过一个又一个旅途中遇见的当地人的故事来展现的。离开了乌干达,奈保尔又先后去了加纳、尼日利亚、象牙海岸、加蓬以及非洲最南端的南非。奈保尔以一个旁观记录者的身份,将位高权重的国王、普通的贩夫走卒、外来宗教的皈依者、古老非洲信仰追随者们的百样形态一一记于笔下。一路上,我们领略了非洲独特的风土人情,更关注奈保尔笔下的非洲命运。艰苦的生活、动荡混乱的现状,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传统宗教的融合,政治分歧与种族冲突的根深蒂固……我们听到加纳的帕博说道:“来这儿的欧洲人和穆斯林都把我们看作异端。他们用先进的科技扼杀我们。我们本来有会飞的神婆,但一旦看到飞机,就开始嫌弃自己的文化了。”我们看到尼日利亚的莱拉讲述她和女儿梦娜的经历,非洲女性逐渐摆脱了低下的地位,从一夫多妻、唯夫所命的桎梏中摆脱出来,莱拉吃的苦,还有她所经历的后宫生活,都让梦娜变得坚强,不畏前路的任何风雨。在非洲的各个角落,我们都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位置和价值。无论异域文明怎样影响非洲,无论非洲戴上怎样的假面,那些古老的文化依然在非洲的血液里绵绵流淌。

对于中国读者而言,奈保尔的这一趟非洲文化之旅,和非洲各国人的一段段对话,不但引人入胜,也开拓了我们的视野,让我们得以了解不同文化的相遇、碰撞和互动,是多么错综复杂。这同样也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所要面对的课题,考问着我们的文化灵魂。23849

群工部22139

《时光机·我很忙》

莫峻著

他是独

木舟、夏七夕、烟罗、籽月的幕后监制,也是千万读者熟知的知名出版人,他做过设计总监,也当过某大型出版公司

的执行总经理。这十年他一直很忙,这一次他终于短暂地坐下,跟大家一起聊聊天。

本书精选了莫峻从业十年所写的专栏随笔,以及部分未发表内容。同时收录了大量照片,首次图文并茂地再现了莫峻的青春历程。书中有对青春的感悟,有对时光的追忆,有对工作的记录,也有对命运的感怀;有一针见血,也有插科打诨;有发人深省,也有引人共鸣。文章在杂志登载期间,备受读者关注和喜爱,数万网友争相手抄相传,被誉为最具温暖能量的文字。

定价:26.80元花山文艺出版社

社址:沈阳市和平区北六马路6号摄影美术部22089广告[**************]5发行22029沈阳铁路局锦州印刷厂印刷

2014年1月22日

三三

三三三三

星期

本版编辑高艳慧

E -mail:gyh366674824@163.com

手,与子偕老。’我看那是最悲哀的一首

诗,生与死与离别,都是大事,不由我们支配的。”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张爱玲作品的基调,我认为“苍凉”这个词是最合适不过的。苍凉是一种无可奈何的伤怀,是一种欲说还休的无奈,是一种泪枯心干的决绝。苍凉的意蕴,定格为一种凄凉的美,遗留下长久的伤怀和怅惘。“他们虽然不彻底,但究竟是认真的。他们没有悲壮,只有苍凉。悲壮是一种完成,而苍凉则是一种启示。”经历过大红大紫的热闹之后,张爱玲的人生走进了漫长的青丝化白发的寂寞生涯,只有张爱玲才可以同时承受灿烂夺目的喧闹和极度的孤寂,灿烂的年华如午夜的焰火,转瞬即逝,而漫漫长夜却是没有尽头的。晚年的张爱玲在美国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刻意躲避媒体的打扰,只安安静静地守着一份小市民的生活。

张爱玲被发现已经在1995年9月8日,

家中去世,她穿着一身赭红色的旗袍,躺在屋子中间的地毯上,样子十分安详宁静。旁边的桌子上,有一叠铺开的稿子、一支未合的笔。

“每一只蝴蝶都是一朵花的鬼魂,回来寻找它的前身。”她留下遗言:将骨灰撒到旷野中。她要做的,是将自己彻底地放逐。斯人已去,芳踪已杳,曲终人散之时,蓦然发现这个旷世才女身后的世界,既没有爱,也没有恨,有的只是无尽的苍凉。

本版电话:21279

《毕业歌》

严歌苓著

《毕业

歌》是严歌苓最新作品,新作中突破了以往那种“为爱受苦,为情痴迷,又为现实所虐”的感情模式。《毕业

歌》不仅点燃了几个年轻人的革命热情,更点燃了他们敢爱敢恨的青春激情,他们挣脱了理想与现实中的各种约束,演绎了一段独具青春印记的激情岁月。

定价:38.00元江苏文艺出版社

张爱玲:写不尽的苍凉

□唐宝民

作为曾经风靡华文世界的著名女

作家张爱玲,在大红大紫之后归于沉寂,成为美国邻居眼中一位“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中国老太太。特别是在大陆,很多年轻的读者竟然不知道有张爱玲这样一位作家存在。直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张爱玲重新被文坛发现,随之而来的便是持续不断的“张爱玲热”。张爱玲的文学价值能被重新发现,夏志清教授功不可没。在《中国现代小说史》这部重要的著作中,夏志清教授把张爱玲称为“中国现代小说史上唯一能与鲁迅并列”的天才女作家,这一评价再次引发了文坛对这位乱世才女的关注。

读张爱玲的小说,会发现她笔下的主人公很多都是没落贵族,之所以如此,缘于张爱玲显赫的家世:她的爷爷是前清翰林、马尾海战中顶着铜盆逃命的张佩纶;奶奶是权倾朝野的李鸿章的孙女。命运让张爱玲降生在一个钟鸣鼎食之家,然而,到了张爱玲这一代,这个家族已经走向穷途末路,家族成员充满了梦醒之后无路可走的苦痛,回荡在《红楼梦》中的千年挽歌已经奏响。也正因如此,我们读张爱玲的小说时,会发现作品中弥漫着一种浓浓的末世情怀。读张爱玲的小说,收获的往往是荒凉凄冷的感慨,充斥着一种深入骨髓的悲观。

“细节往往是和美畅快、引人入胜的,而主题永远悲观。一切对于人生的笼统观察都指向虚无。”呈现于张爱玲作品中的生命悲剧意识,源于她独特的人生体验和所受传统文化的浸染。

文学史上有一种现象:才女的爱情婚姻常常是一种伤害,如夏洛蒂·勃朗特、萧红……张爱玲也没能逃脱这样的命运,她与胡兰成的爱情,就是一场自始至终的伤害。对于这个风流俊秀、才华横溢的才子,她投入了全部感情,在送给他的照片上,她这样写道:“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喜欢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可他却不珍惜这种

“霜天乌桕,有日月相随,红袖护

诗”的情感生活,只把这段感情当成一次游戏,进而不断地出轨。她极力想留住他的心,可最终,繁华落尽,温柔褪去,蓦然回首,灯火阑珊处,她仍然是孑然一身的临水照花人。她选择了放手:“我想过,我倘使不得不离开你,虽不至寻短见,亦不能够再爱别

人,我将只是萎谢了!生命

残酷的,

看到我们缩小又缩小的、怯怯

望,我总觉得无限的惨伤。”对于这段爱情,她发出了这样的苍凉之语:“任何情感都是千疮百孔的。”这次爱的经历,让她对爱情产生了深深的恐惧:“‘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

《熟年》

伊北著

《熟年》

是一部关于倪家三代人之间亲情与养老的长篇小说。书中讲述了房子、生病、孤独、丧偶、婚变、养老、依靠等现实问

题,教会我们如何应对生活压力下的工作与家庭,如何担当起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顶梁支柱,如何让自己面对老去而带着一颗随遇而安的心去享受幸福……

年轻的时候,我们都是上升的太阳,拼命地散发光芒,觉得自己无穷无尽。即将熟年,我们要学会将自己的光芒收拢回来,学会珍惜与节制,用那些光照亮自己,温暖家人。

定价:32.80元长江文艺出版社

自强者最伟大

——读纳尔逊曼德拉《与自己对话》有感·

□张光茫

民主斗士、南非2013年12月5日,

前总统纳尔逊·曼德拉静静地走了。怀念曼德拉的同时,我想到了他的亲笔自传《与自己对话》。该书揭示了一个普通人的挣扎与意志、纠结与反抗、磨难与斗争,让我明白,自强者最伟大。

书中主要讲述曼德拉在重大历史关头,未曾面世的狱中笔记、书信和朋友谈话录音等内容。全书鲜活地诠释了曼德拉身为非洲自由运动先驱的磁性魅力,以及无穷的人格典范。在曼德拉笔下,种族歧视和种族隔离让有血性的非洲人无法容忍,唯有用生命的全部去消灭罪恶的制度;温妮,这位坚强地伴随在他身边与他一同为自由奋斗的妻子,同样通过坚持赢得世界的赞誉,最终却很无奈很遗憾地离开了他。自由的道路太艰难漫长了,迫害和误解如影随形,为了自由,为了胜利,不能放弃,不能泄气,不屈不挠。

曼德拉为争取南非自由解放作出了不懈斗争。他用尽一生诠释:每个人,不论种族肤色,都跟这缤纷世界密不可分。27年的牢狱生涯,追求自由的人老去,但他的每一天都是光辉岁月。在瑞佛尼亚法庭上,曼德拉的形象令人肃然起敬,他的发言振聋发聩。“在我的一生当中,我已经把自己献给了非洲人民争取生存权力的斗争。我与白人统治进行了斗争,也反对黑人控制,我珍视实现民主社会的理想,在那样的

社会里,所有的人都和睦相处,具有平

等的权利。我希望为这个理想而生活,并去实现它,但是如果需要,我也准备为这个理想献出生命。”此刻,曼德拉的语言让人感到震撼和富于节奏美。

《与自己对话》凝聚了曼德拉一生的智慧,他的很多名言对我们有很大的激励作用。“我们已成功地让我们千千万万的国人心中燃起希望。我们立下誓约,要建立一个让所有南非人,不论是黑人还是白人,都可以昂首阔步的社会。他们心中不再有恐惧,他们可以肯定自己拥有不可剥夺的人类尊严——这是一个在国内及与其他各国之间都保持和平的美好国度。”曼德拉还在书中建议:每天睡觉之前,和自己对话15分钟,反思自己全天的行为,去克服一些不好的方面,然后发挥出内在美好的一面。坚持尝试10次以后,在自我完善、自我成功上,就会看到良好的效果。由此可知,所谓圣人,其实就是不断努力改进自我的罪人。

曼德拉最伟大之处,在于他并没有为了黑人“站起来”,立志赶走白人,封锁外交,建立一个“黑人王国”。相反,他宽恕白人在南非犯下的所有罪行,努力使白人和黑人和解。曼德拉身上那种宽容的胸怀是非常难得的。人类历史上有太多的斗争、杀戮和报复,他用以德报怨真正地获得了绝大部分民众的支持。更难得的是,身居高位后,他

读书上没有的东西

□赵强

一位名人在谈及读书的问题时曾

说:“要读书上没有的东西。”德国著名诗人、剧作家歌德也曾说:“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面。”显而易见,这些名家之言告诫我们,读书不可停留在纸面上,更重要的是要认真思索书本以外的东西。

众所周知,读书可以获得知识,但前提是把糠和谷子分开。书中那些有益的句子和思想如同含金的矿石,我们只有将它打碎并加以熔炼,才能化石为金。

读书时,如果没有对全书进行深刻理解和周密思考,是不会获得成效的。如果像有些青年朋友那样,把读书当成“看热

闹”“消磨时光”也不会取得成效。

读书时,我们要读书上没有的东西。这不单是“知”的问题,而且还有一个“行”的问题。也就是说,不仅要把知识学到手,还要把学到的东西放到实践中去验证,循着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规律,不断增强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

儒家子思有句读书名言:“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意思是说,博览群书,学贵有疑,缜密思考,明辨是非,身体力行。这句话,言简意赅地道出读书的全过程,也可以说是对“要读书上没有的东西”的最好注释。

自觉地抵御权力的腐蚀,以身作则,尊重宪政框架对总统的制约,为新南非的官员们作出了良好的表率。所以,曼德拉之于新南非,犹如华盛顿之于美国。

为什么曼德拉能够如此宽容?通过阅读,我寻找到了答案:是牢狱岁月给了他时间与激励,使他学会了如何处理自己遭遇苦难的痛苦。曼德拉说:“感恩与宽容经常是源自痛苦与磨难的,必须以极大的毅力来训练。当我走出囚室、迈过通往自由的监狱大门时,我已经清楚,自己若不能把悲痛与怨恨留在身后,那么我其实仍在狱中。”这体现了曼德拉的宽容大度与仁爱正义。他传递的是一种正能量,这对所有追求正义事业的人来说是一种巨大的精神鼓舞。

阅读曼德拉的书是一种精神享受。他时刻提醒我们,他从来都不是一个完美的男人。和普通人一样,他也有缺点,但正是这些缺点启发和鼓舞了我们。如果我们能坦诚面对自己,就会发现,在战胜恐惧和疑虑的过程中,我们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挣扎和斗争。此刻,曼德拉的经历,或多或少地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与启示。曼德拉值得我们尊敬!

《梁思成与他的时代》

朱涛著

这是一个你所不熟悉的梁思成。他在1931年到1948年间,回应激荡世界的现代建筑潮流,和同仁们通过建筑史的调研和

写作,构筑起“中国建筑”体系,并积极思考该体系向中国现代建筑转换的可能。而在1949年到1959年间,他深陷新中国政治运动的漩涡。为跟上形势,他频繁进行自我否定和改造,有时也将批判矛头指向同道。他的思想历程充满急剧的扭转、中断和切换,到最后彻底迷失。他构筑起的“中国建筑”体系也在任意化的政治潮流冲击下分崩离析。

《梁思成与他的时代》以大量新史料追溯梁思成的心路历程,探讨中国现当代建筑发展与政权更迭和政治运动之间的复杂关系。那段历史远没有结束:政治任意化导致的建筑任意化,仍然主导着今天中国的空间图景。

定价:58.00元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爱,将使我们永存

□薛俊美

爱是永恒,爱是神秘,爱是高贵,爱

更是爱人如己。在两千多年的西方思想史中,爱的理想是希伯来和希腊文化的源头,经过基督教的洗礼,发展到最近两个世纪,已经由最初的上帝是爱,发展成了爱是上帝。当下,我们心中的爱是上帝要求人类爱他的方式。《希伯来圣经》中有句话可以浓缩爱的精华和骨髓:你要尽心、尽性、尽力爱耶和华——你的神。

西蒙·梅写作《爱的历史》一书,目的主要有三个:一是揭示爱如何走上扮演上帝的道路,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是如何在主要方面剥夺了其人性的一面;二是追踪傲慢的爱的一些苍白假象,如最迫切的真爱是无条件的;三是提出一种更接近其本性的、更真实的方法看待爱,已使得爱无须再背负人们对它不切实际的期望。我们也可以一管窥全豹,进而提炼本书的主题,对爱这一文化历史进行阐述。对照全书,无论爱上帝还是爱自己,你都能从书中找到熨帖和慰藉。总有一点儿真实,上面烙着我们的影子和心声。

审视历史上关于对爱的追问,我们可以一路探究爱的真谛和本质,从中得到和收获我们想要的一些哲理。古往今来的历史学家和哲学家,往往对爱有着不同的见解和分歧,敢于持不同的意见和观点,基于此,才使得对爱的追本溯源更有了价值和意义。质疑让真理越来越近,一步步撩开神秘的面纱,爱其实是有条件的,是对我们所认准了的人的自私自利的欲望,而正是这种欲望使爱具有了强大的奉献精神。

只有经历人情世故,我们才能认清生存的世界,才能认清存在的本性和缘由。蒙田说:“灵魂的伟大之处在于知道如何找到人在自然中的位置。”这才是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只有懂得死,才能懂得生。就算是孩童,最重要的事情依然是正确认识自我并发展自我。毕竟,一个人的位置再高,他仍然是一个人,而不是别的什么。爱的力量与爱的风险并存,高不可攀的观点和低级无趣的道德相伴相生。爱的对象是爱本身,是终极之善,正如生命是漫长的死亡,而死亡也是生命的铰链。体验爱和生命的现实,从精神层面更好地认识和发现自我,共度生命永恒平静之时。

文中引用了克尔凯郭尔的话:“对于生活,我们只能向前活着,向后解释。”我非常认同和欣赏这句话。爱是生活的源泉,爱是人类之源,爱就是爱,不是别的。

若干年前,雅典人为庆祝庞贝将军入城而刻下这样的铭文:“人只有先认清自己作为人的本性,才可能成为神。”综上所述,爱,承载了太多太多。爱,其实更像一面镜子,我们每个人都是在亲人的笑声中哭着来临的,而后又会在亲人的哭声中笑着离开。爱,最终使人做了自己的上帝,留下亘古的平静。爱,将使我们永存。

广告许可证[1**********]41

非洲的文化之旅

——V.S.奈保尔《非洲的假面剧》读后

□林颐

在当今文化全球化的趋势下,具

有多重文化身份的移民作家越来越被人们关注。其中,出身于特立尼达的印度裔英国作家、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V.S. 奈保尔,无疑相当令人瞩目。

奈保尔著作丰富,书写范围广泛,包括小说、散文、游记、历史随笔、社会评论等多种体裁。他的作品主要描写后殖民时代第三世界国家的历史、命运,以及各种文化中疏离于社会、努力寻找自我身份认同的个体。奈保尔

《非洲的假面剧》同样如2010年的新作

此。该书于2013年7月由南海出版公司引进我国,郑云翻译。

《非洲的假面剧》记录了奈保尔于2009年至2010年间在非洲乌干达等国家的游历见闻。和他的著名游记《印度三部曲》相比,《非洲的假面剧》少了些焦虑,多了些温和、宽容和平易。比如,在第一章《卡苏比王陵》中,奈保尔回顾了乌干达十九世纪苏纳王和穆特萨统治时期的历史,读者可以从中窥见非洲

文化的阴暗面:宫廷实施最暴虐的专制

统治,“像宰杀鸡鸭一般”把人随意处死。奈保尔平静地描述着非洲对于篝火的崇拜,恐怖的杀人仪式被作为美谈流传下来,这种令人不安的写实手法恰恰是奈保尔的胸襟,避免了不同文化碰撞时相互理解变成误解的状况。书中,奈保尔借苏珊和卡西姆王子之口表达了自己的观念。作为接受过西方文明熏陶、文化素质极高的乌干达高等知识分子苏珊和卡西姆王子,都表达了对乌干达传统文明沦丧的忧虑。苏珊说:“我从小到大信的都是基督教,不是传统宗教。可我知道有传统的宗教存在,我尊重它。我出生于殖民时期之后,我觉得那段岁月使乌干达饱受苦痛。”卡西姆王子说:“文化上的约束一旦消亡,国家就会陷入混乱和无政府状态……我们的宗教并不野蛮,其根基在于对祖先们的尊敬……传统的破坏以及文化约束的缺失,带来的只能是灾难,对那些被殖民势力东拼西凑地组合进某个国家的乌合之众来说尤其如此。”

邮政编码:110001

记者部23839

奈保尔的游记,从来不会只停留在

自然风光的描述上,他注重的是历史、政治、社会、文化的记录和观察,而这些大部分是通过一个又一个旅途中遇见的当地人的故事来展现的。离开了乌干达,奈保尔又先后去了加纳、尼日利亚、象牙海岸、加蓬以及非洲最南端的南非。奈保尔以一个旁观记录者的身份,将位高权重的国王、普通的贩夫走卒、外来宗教的皈依者、古老非洲信仰追随者们的百样形态一一记于笔下。一路上,我们领略了非洲独特的风土人情,更关注奈保尔笔下的非洲命运。艰苦的生活、动荡混乱的现状,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传统宗教的融合,政治分歧与种族冲突的根深蒂固……我们听到加纳的帕博说道:“来这儿的欧洲人和穆斯林都把我们看作异端。他们用先进的科技扼杀我们。我们本来有会飞的神婆,但一旦看到飞机,就开始嫌弃自己的文化了。”我们看到尼日利亚的莱拉讲述她和女儿梦娜的经历,非洲女性逐渐摆脱了低下的地位,从一夫多妻、唯夫所命的桎梏中摆脱出来,莱拉吃的苦,还有她所经历的后宫生活,都让梦娜变得坚强,不畏前路的任何风雨。在非洲的各个角落,我们都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位置和价值。无论异域文明怎样影响非洲,无论非洲戴上怎样的假面,那些古老的文化依然在非洲的血液里绵绵流淌。

对于中国读者而言,奈保尔的这一趟非洲文化之旅,和非洲各国人的一段段对话,不但引人入胜,也开拓了我们的视野,让我们得以了解不同文化的相遇、碰撞和互动,是多么错综复杂。这同样也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所要面对的课题,考问着我们的文化灵魂。23849

群工部22139

《时光机·我很忙》

莫峻著

他是独

木舟、夏七夕、烟罗、籽月的幕后监制,也是千万读者熟知的知名出版人,他做过设计总监,也当过某大型出版公司

的执行总经理。这十年他一直很忙,这一次他终于短暂地坐下,跟大家一起聊聊天。

本书精选了莫峻从业十年所写的专栏随笔,以及部分未发表内容。同时收录了大量照片,首次图文并茂地再现了莫峻的青春历程。书中有对青春的感悟,有对时光的追忆,有对工作的记录,也有对命运的感怀;有一针见血,也有插科打诨;有发人深省,也有引人共鸣。文章在杂志登载期间,备受读者关注和喜爱,数万网友争相手抄相传,被誉为最具温暖能量的文字。

定价:26.80元花山文艺出版社

社址:沈阳市和平区北六马路6号摄影美术部22089广告[**************]5发行22029沈阳铁路局锦州印刷厂印刷


相关内容

  • 没有罗曼蒂克,只有一片苍凉丨评张爱玲胡兰成定情小说[封锁]
  • 封锁期间的一切,等于没有发生 玖柒丨文 谈到<封锁>难免会想到胡兰成在<民国女子>一文中提到:"翻到一篇<封锁>,笔者张爱玲,我才看得一二节,不觉身体坐直起来,细细的把它读完一遍又读遍."那时的胡还不曾见到张爱玲,想必当时是真的被张的文笔所实心 ...

  • "死生契阔"的传奇
  • "死生契阔"的传奇 "他不过是一个自私的男子,她不过是一个自私的女人.在这兵荒马乱的时代,个人主义者是无处容身的,可是总有地方容得下一对平凡的夫妻."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原是这样的. --<倾城之恋> 白流苏,一个生活在社会变革时期封建保守家庭的女 ...

  • 张爱玲[爱]及赏析
  • 爱·张爱玲 这是真的. 有个村庄的小康之家的女孩子,生得美,有许多人来做媒,但都没有说成. 那年她不过十五六岁吧,是春天的晚上,她立在后门口,手扶着桃树.她记得她穿的是一件月白的衫子.对门住的年轻人同她见过面,可是从来没有打过招呼的,他走了过来,离得不远,站定了,轻轻的说了一声:"噢,你也 ...

  • [张爱玲文集]读后感
  • <张爱玲文集>读后感 那是最浓烈也最甘醇的美酒,岁月的蹉跎亦不曾泯灭其原始的野性分毫.炉中的沉香屑燃得正旺,透过酒盅边精致的孔环,你迷离了醉眼,向我问道:"世间有没有一座城市的陷落只为成全一段倾城的恋情?"我无言以对,才发现,是泪水浸得书卷沉甸甸. 三十年代,上海的月 ...

  • 译不尽的[老人与海]| 高存
  • "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半个多世纪前,一位异域他乡的老渔人,驾着一叶扁舟,只身一人,驶入苍茫无垠的大海,在时空的无涯的孤寂中,在孤注一掷的最后时刻,他发出了这倔强而决绝的声音.这一承载了人类高贵与尊严的声音,时至今日,仍在我们的耳边回荡,激励着我们.作家海明威,连同他 ...

  • 张爱玲小说经典语录
  • 1、因为懂得,所以慈悲——这是张爱玲对胡兰成说的话。 2、“死生契阔,与子成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一首悲哀的诗,然而它的人生态度又是何等肯定。我不喜欢壮烈。我是喜欢悲壮,更喜欢苍凉壮烈只是力,没有美,似乎缺少人性。悲哀则如大红大绿的配色,是一种强烈的对照。——出自张爱玲的散文《自己的文章》 3、 ...

  • 高考作文素材:人物篇--张爱玲
  • 张爱玲,一代才女,她一生既辉煌又寂寞,既精彩又冷清,既煊赫又悲凉.她是那个时代,大上海开出的一朵奇葩,冷艳之中略带凄楚. 张爱玲是大家闺秀,又是知识分子,更重要的是她是一个女人.封建社会不赞成女孩读书,可见女人有了知识还是了得的.当权者傲,富贵人傲,女人傲,文人傲.张爱玲只能是"傲&quo ...

  • 时代造就的文艺女青年
  • 时代造就的文艺女青年 张爱玲的小说,表现出在那个衰颓的时代,所独有的悲凉和深刻的苍凉感.她通过对一系列女性的生存悲剧的描写,给予读者强烈的视觉享受,同时又带来了出人意料的"痛感".她对于人物心理的刻画非常成功,人物的一举一动,甚至当时的场景,都表现了心理的变化,可谓透彻准确.同时 ...

  • 恋爱中的幸福格言
  • 张爱玲作为一名情感类作家,她的很多感悟都成为爱情的宣言。我们回顾这些名言,并探讨为什么这些话会成为“名言”!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张爱玲作为一名情感类作家,她的很多感悟都成为爱情的宣言。我们回顾这些名言,并探讨为什么这些话会成为“名言”! 1 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