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法律文化对比差异的讨论

东西方法律文化对比差异的讨论 ——以《窦娥冤》与《威尼斯商人》为引

在不考虑鲍西亚玩文字游戏的条件下,为什么在《威尼斯商人》中折射出来的西方法律文化是理性的,理所当然的?相反的是,在《窦娥冤》中反而从来都是冤假错案,以一种牺牲少部分人利益完成大部分人利益的形式呢?我想,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正是东西方文化起源和背景不相同,才导致了东西方观念的差异,进而其体现在社会的方方面面。自古以来,中西方的法律文化的差异一直存在,但客观地说,近两百年来中国法制现代化确实是在西方法律文化冲击下起步的。我们先来看西方的法律文化,我们从《威尼斯商人》中所看到的的是人物们将法律看作是行使权利、管理冲突矛盾的工具,即西方对法律的认识主要以权利为轴心。尽管法律会随着执政者的偏好进行小幅度的倾斜,但是由于国会等立法机构的存在,有着政权分散的机构,这就使得在西方各阶层的权利利益等都能得到一定程度上的保障,因此获得一体遵行的效力。这是与中国“一枝独秀”不一样的地方。那么在东方呢?执政党的威信与尊严自然不用过于强调了。可以这么说,法律在整个东方认知概念内都被当做是一种惩戒的工具,而不是一种约束的方式,其核心行驶方式始终是“邢”,从窦娥冤里面尤为明显的就是屈打成招了。而更为令人恐惧的是,邢的实施,完全是由法官一个凭自身权势就可以完成的,这一现象尽管在现在已经改善了许多,但还是有很多不足的地方需要改善。中国既然是以邢为核心,那么我们就可以简要的推测到中国法律文化的宗旨就是追求秩序的正常与社会的长治久安,相反的,西方的宗旨总是趋向于通过法律来为自己获得自由以及自己应该拥有的那一部分利益。除此之外,在西方法律文化中,往往以天平作为象征,天平不仅代表着公平,还折射出理性的思维方式。事实上,法律作为西方社会统治的最高原则,排斥了伦理、感情等非理性因素对它的影响,走上了一条理性化的道路。这一点在《威尼斯商人》中得到了良好的体现,无论原告和被告是什么关系,在法律层面上该怎么样就怎么样,不用考虑太多的道德因素。从这里我们可以引出这样一个观点,那就是西方的法律文化的灵魂是法律,即法制,在执法官的眼里,人人生而平等,谁有着足够多的证据就能赢得诉讼,反之败讼。而中国的法律文化灵魂则是人,也就是人治。它强调的是执法人员素质、智慧、理性、公正等,这也将成为案件的决定性因素。这就是中国传统法文化的“礼法结合”,法与道德、法与政治不分与西方法律的相对分化、自治和独立性相冲突。我看过《安提戈涅》,关于道德与理性的法律悖论在这一作品中得到了完美的呈现。在安提戈涅看来,一个亲人的去世能得到亲友的安葬自然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同时也是道德层面上的一个要求,但是作为城邦之主,在既定的法律下,为了维护法律自身的严肃以及有效性,克瑞翁就不得不坚守法律,将自己弟弟的未婚妻安提戈涅处死,导致了一系列悲剧。那么除了理性与感性的区别之外呢,我们将视线放到整个世界来看,中国的法律是具有封闭性的,也就是说我们的法律只能在自己国家内实行,而与欧美的具有一定开放性是有所不同的。中国法律更多的体现的就是一个律字,也就是对法律进行注解的律学,而缺乏西方那种围绕正义而展开的具有批判功能的法学。那么由此我们又可以延伸到另外一个从威尼斯中反映出的不同的地方,也就是陪审团制度,我们可以将影片中的群众当做是另类的陪审团,这样一来,在西方的审判现场就会更加多了一些不可

控的因素,反观窦娥,午时开斩就是午时,不会出现太大的变数,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不完善以及专制。

讨论完中西方的种种差异,我们再来就中国的“奴性”去做一些讨论。我个人也认为,导致窦娥冤死的罪魁祸首就是中国人的奴性,那么为什么这么说呢?如果说,窦娥没有从“牺牲小我完成大我”这一理念出发,也就不会有了之后的屈打成招。窦娥如果不承认自己的过错,到最后也许获得的下场是窦娥和她婆婆都被暴政所折磨致死,但这在当时应该说是不少见的,冤假错案历史上实在是太多太多。而《窦娥冤》这一作品的悲剧色彩就在于窦娥在被逼无奈的情况下只能牺牲自己的生命去拯救婆婆的生命,完成自己对婆婆的抱养之恩,接着就是远在京城的爹爹来信不够及时,最终是窦娥冤死在暴政之下,此时上天应验了她六月飞雪的诅咒。那么,这件案件中体现的是“孝”,这我本人也是十分赞同的,窦娥内心的孝至真至诚,感动上天。但同时这个故事不也是体现了一个“奴性”么?原本这就不应该是窦娥应该承担的后果,结果由于暴政的存在,摆在窦娥面前的只有两条路可以走:一是抚养自己的婆婆替罪而死,二是自己替罪,让婆婆生存。这原本不是自己的,却又强加在自己身上,然后自己也不得不从之中做出一个自己看起来稍微还不错的结果,并去承受。大家谈到中国人的奴性,总会自然而然想起鲁迅的一篇文章,里面就有两个境界:一是想成为奴隶而不得的境界,二是尚且成为奴隶并自喜的境界。那么所谓的奴性又是怎么在中华文化中衍生出来的呢?儒家思想中的糟粕部分大概是源头了。人们经常被问到中国人在现代的种种劣迹应该归因与什么的时候,总有很多人会说归因与近代的帝国主义侵略战争,实际上,倒不如说是酱缸文化的后果。西方各个国家一稍微出现一点风吹草动就会有各种形式的反抗,游行示威,罢工等等。而在中国,除非是挺严重的事情,不然大家都会想忍忍吧,就算了吧,那这样跟窦娥忍忍自己替罪又有什么区别呢?

东西方法律文化对比差异的讨论 ——以《窦娥冤》与《威尼斯商人》为引

在不考虑鲍西亚玩文字游戏的条件下,为什么在《威尼斯商人》中折射出来的西方法律文化是理性的,理所当然的?相反的是,在《窦娥冤》中反而从来都是冤假错案,以一种牺牲少部分人利益完成大部分人利益的形式呢?我想,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正是东西方文化起源和背景不相同,才导致了东西方观念的差异,进而其体现在社会的方方面面。自古以来,中西方的法律文化的差异一直存在,但客观地说,近两百年来中国法制现代化确实是在西方法律文化冲击下起步的。我们先来看西方的法律文化,我们从《威尼斯商人》中所看到的的是人物们将法律看作是行使权利、管理冲突矛盾的工具,即西方对法律的认识主要以权利为轴心。尽管法律会随着执政者的偏好进行小幅度的倾斜,但是由于国会等立法机构的存在,有着政权分散的机构,这就使得在西方各阶层的权利利益等都能得到一定程度上的保障,因此获得一体遵行的效力。这是与中国“一枝独秀”不一样的地方。那么在东方呢?执政党的威信与尊严自然不用过于强调了。可以这么说,法律在整个东方认知概念内都被当做是一种惩戒的工具,而不是一种约束的方式,其核心行驶方式始终是“邢”,从窦娥冤里面尤为明显的就是屈打成招了。而更为令人恐惧的是,邢的实施,完全是由法官一个凭自身权势就可以完成的,这一现象尽管在现在已经改善了许多,但还是有很多不足的地方需要改善。中国既然是以邢为核心,那么我们就可以简要的推测到中国法律文化的宗旨就是追求秩序的正常与社会的长治久安,相反的,西方的宗旨总是趋向于通过法律来为自己获得自由以及自己应该拥有的那一部分利益。除此之外,在西方法律文化中,往往以天平作为象征,天平不仅代表着公平,还折射出理性的思维方式。事实上,法律作为西方社会统治的最高原则,排斥了伦理、感情等非理性因素对它的影响,走上了一条理性化的道路。这一点在《威尼斯商人》中得到了良好的体现,无论原告和被告是什么关系,在法律层面上该怎么样就怎么样,不用考虑太多的道德因素。从这里我们可以引出这样一个观点,那就是西方的法律文化的灵魂是法律,即法制,在执法官的眼里,人人生而平等,谁有着足够多的证据就能赢得诉讼,反之败讼。而中国的法律文化灵魂则是人,也就是人治。它强调的是执法人员素质、智慧、理性、公正等,这也将成为案件的决定性因素。这就是中国传统法文化的“礼法结合”,法与道德、法与政治不分与西方法律的相对分化、自治和独立性相冲突。我看过《安提戈涅》,关于道德与理性的法律悖论在这一作品中得到了完美的呈现。在安提戈涅看来,一个亲人的去世能得到亲友的安葬自然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同时也是道德层面上的一个要求,但是作为城邦之主,在既定的法律下,为了维护法律自身的严肃以及有效性,克瑞翁就不得不坚守法律,将自己弟弟的未婚妻安提戈涅处死,导致了一系列悲剧。那么除了理性与感性的区别之外呢,我们将视线放到整个世界来看,中国的法律是具有封闭性的,也就是说我们的法律只能在自己国家内实行,而与欧美的具有一定开放性是有所不同的。中国法律更多的体现的就是一个律字,也就是对法律进行注解的律学,而缺乏西方那种围绕正义而展开的具有批判功能的法学。那么由此我们又可以延伸到另外一个从威尼斯中反映出的不同的地方,也就是陪审团制度,我们可以将影片中的群众当做是另类的陪审团,这样一来,在西方的审判现场就会更加多了一些不可

控的因素,反观窦娥,午时开斩就是午时,不会出现太大的变数,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不完善以及专制。

讨论完中西方的种种差异,我们再来就中国的“奴性”去做一些讨论。我个人也认为,导致窦娥冤死的罪魁祸首就是中国人的奴性,那么为什么这么说呢?如果说,窦娥没有从“牺牲小我完成大我”这一理念出发,也就不会有了之后的屈打成招。窦娥如果不承认自己的过错,到最后也许获得的下场是窦娥和她婆婆都被暴政所折磨致死,但这在当时应该说是不少见的,冤假错案历史上实在是太多太多。而《窦娥冤》这一作品的悲剧色彩就在于窦娥在被逼无奈的情况下只能牺牲自己的生命去拯救婆婆的生命,完成自己对婆婆的抱养之恩,接着就是远在京城的爹爹来信不够及时,最终是窦娥冤死在暴政之下,此时上天应验了她六月飞雪的诅咒。那么,这件案件中体现的是“孝”,这我本人也是十分赞同的,窦娥内心的孝至真至诚,感动上天。但同时这个故事不也是体现了一个“奴性”么?原本这就不应该是窦娥应该承担的后果,结果由于暴政的存在,摆在窦娥面前的只有两条路可以走:一是抚养自己的婆婆替罪而死,二是自己替罪,让婆婆生存。这原本不是自己的,却又强加在自己身上,然后自己也不得不从之中做出一个自己看起来稍微还不错的结果,并去承受。大家谈到中国人的奴性,总会自然而然想起鲁迅的一篇文章,里面就有两个境界:一是想成为奴隶而不得的境界,二是尚且成为奴隶并自喜的境界。那么所谓的奴性又是怎么在中华文化中衍生出来的呢?儒家思想中的糟粕部分大概是源头了。人们经常被问到中国人在现代的种种劣迹应该归因与什么的时候,总有很多人会说归因与近代的帝国主义侵略战争,实际上,倒不如说是酱缸文化的后果。西方各个国家一稍微出现一点风吹草动就会有各种形式的反抗,游行示威,罢工等等。而在中国,除非是挺严重的事情,不然大家都会想忍忍吧,就算了吧,那这样跟窦娥忍忍自己替罪又有什么区别呢?


相关内容

  • 高一地理1.4地域文化与人口湘教版
  • 高一地理1.4 地域文化与人口湘教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文化与地域文化的概念. 2.举例说明外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和中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3.收集资料,对比不同地区人口的文化差异.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培养学生分析实例的能力. 2.通过收集资料, ...

  • 论中西方价值观差异及表现
  • 2002年12月 渝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双月刊) 第19卷第6期 Dec.20012 JOURNAL0PYUZHOU UNrvERSrIY(Soc"SciencesEdi60n) VoL19 N0.6 论中西方价值观差异及表现啭 许果,梅林 (1.重庆邮电学院对外交流合作处,重庆400 ...

  • 公民道德法律意识-结业论文
  • 看中美公民意识 引言:读<象棋方程>一书后,突然发现中西方象棋的联系和差异,比如:国际象棋里多了"王后",一个左冲右突,英勇无比的棋子:与中国象棋中"官大无能"相反的勇士一般的"相":还有可以升变的"兵"棋. ...

  • 从中西委婉语的对比透视中西文化差异开题报告
  •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系(届 题目课题类型学生姓名 专业理论研究课题来源学号自选年级班职称指导教师 填写日期:2012年03月12日一.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目的和意义 1.1.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委婉语是人类使用语言过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是人们谈论那些令人不快或尴尬的事情时所使用的较为礼貌的说法 ...

  • 东西方婚礼习俗的对比研究
  • 东西方婚礼习俗的对比研究摘要:本文具体讨论了中国与西方在婚礼文化上的不同.主要是通过 对中西方婚礼风俗的不同进行分析对比,探讨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不 同文化中所表现出来的民俗差异, 探讨跨文化交际中价值观中的不同 差异.关键词:婚俗文化价值观 跨文化交际1.引言文化是同一群体对信仰.习俗.价值观念.行 ...

  • (全英文论文)论商务英语信函写作的语篇衔接与连贯
  •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封面 ( 2015 届) 论文(设计)题目 作 者 学 院.专 业 班 级 指导教师(职称) 论 文 字 数 论文完成时间 大学教务处制 英语原创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200个) 一.论文说明 本写作团队致力于英语毕业论文写作与辅导服务,精通前沿理论研究.仿真编程.数据图表制作, ...

  • 中美商务谈判风格差异的文化解析_彭治民
  • 国际经贸 中美商务谈判风格差异的文化解析 彭治民 商洛学院 [摘 要] 中美商务谈判风格存在着差异.中方注重"先原则,后细节"的策略,而美方重视细节胜过重视整体:中方在谈判决策时,通常要进行集体协商,而美方谈判代表通常有足够的权力,在授权范围内可以直接对谈判议题做出决策:在谈判目 ...

  • 第6课北京故宫与巴黎凡尔赛宫
  • 第六课北京故宫与巴黎凡尔赛宫(说课稿) 各位评委,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山东美术出版社高中美术鉴赏教材第六课<北京故宫与巴黎凡尔赛宫>.下面我主要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六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本册书第二单元<中西美术作品比较>的第四课,讲 ...

  • 文化差异对于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
  • 东西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 孙玲 (西安翻译学院外国语学院 710105) 摘要:国际商务谈判是对外经贸活动中普遍存在的经济活动,是调整和解决不同国家和地区政府及商业机构间经济利益冲突的必要手段.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推进和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国际商务谈判已越来越频繁的出现在经济活动中.东西方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