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基础知识68

《345林业基础知识综合》入学考试大纲

第一部分 土壤学

第一章 绪论

1. 土壤: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特征的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土壤学:土壤学是以地球表面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层为对象,研究其中的物质运动规律及其与环境间关系的科学,是农业科学的基础学科之一。

土壤肥力:土壤能够稳、匀、足、适的提供给植物水、热、气、肥的能力 土壤的特点:具有肥力

2.土壤肥力的生态相对性:土壤肥力的高低是由土壤内状况,及其植被转化程度所决定的,土壤的肥沃与否,应从植物的生态要求出发来认识,只能针对某种或是某些生态要求上相同的植物而言,而不是任何的植物而言,

第二章 土壤的地学基础

1. 常见矿物及岩石的识别特征:

岩浆岩:

指地球内部熔融岩浆上浸地壳的一定深度或喷出地表冷却凝固所形成的岩石。 沉积岩:

地壳表面的岩石经风化、搬运、沉积等作用后,在一定条件下胶结硬化所形成的岩石。其约占地表总面积的75%。常见地质作用。2.地形地貌及景观特征。

变质岩:

沉积岩、岩浆岩经过高温高压或受岩浆侵入的影响,其矿物组成、结构、构造,以至化学成分发生剧烈改变后形成的。

土壤中的原生矿物

(一)长石类矿物

正长石,又称钾长石,是土壤中钾元素的重要来源。

(二)云母类

白云母,又称钾云母,是土壤中钾元素的来源之一。黑云母也是钾元素的来源,更易分

解,风化。

(三)角闪石与辉石类矿物

含盐基丰富,化学稳定性低,容易被彻底分解。

(四)石英矿物

不易风化,是土壤中砂粒的主要来源。

第二章

土壤母质:岩石在地表受到种种外力作用,逐渐破碎成为疏松物质,这一过程叫做风化作用。所产生的疏松物质就是土壤母质(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

Fe2O3(赤铁矿)……………………………红色

2Fe2O3 ⋅ H2O(赤褐铁矿)…………………浅红棕色

Fe2O3 ⋅ H2O(针铁矿)……………………棕色

2Fe2O3 ⋅ 3H2O(褐铁矿)…………………棕黄色

Fe2O3 ⋅ 2H2O(褐铁矿)……………………黄色

矿物质: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

第三章 土壤的形成过程

1.成土母质的分类:残积母质,运积母质

风化产物母质类型:坡残积母质、洪积母质、河积母质、湖积母质

土壤的形成及发展:土壤的形成是由于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

岩石的风化作用使土壤形成和发育的先决条件

影响因素:母质、生物、气候、地形、时间

2. 土壤剖面:是土壤至上而下的垂直切面,使土壤内部性质的外在表现,或是显示土壤序列以及组合状况。

土壤剖面的形态特征:有机质层(O)---淋溶层(A)---淀积层(B)---风化层(C)---基岩层(R)

有机质层的特点:

(1) 由于腐殖质包裹着土块,使得该层的土块颜色常教下面的土层较暗,具有团粒

结构

(2)

(3)

(4) 疏松透水 含有较多植物生长所必须的营养元素 腐殖质的厚度与土壤肥力有密切的联系,因此常作为土壤肥力的标准

琳溶层的特点:

(1) 淋溶作用占优势,以溶解在水分中携带向下淋溶

(2) 是营养元素减少,质地较松,反应偏酸,肥力很低

(3) 混有相当数量的腐殖质,因为与有机质层相连

(4) 由于腐殖质层的染色,使得该层的颜色较深

(5) 浅层和灰化层,主要以石英为主

淀积层的特点:

(1) 强烈的淀积作用是其主要的特征

(2) 在淋溶层之下常出现一些硅酸盐的粘粒或是铁铝氧化物和腐殖质大量聚集

(3) 干旱地区,微溶性的碳酸钙,硫酸钙溶解在其中

(4) 质地粘重,紧实不透水,含养分较多

(5) 直接受淋溶强度的影响,淋溶作用越强,淀积层越明显

风化层的特点:

(1) 原地层岩直接风化的产物,而有些则是异地搬运的沉积物

(2) 未受成土作用的影响,基本上保持着母岩的特点

岩石层的特点:

(1)花岗岩、石灰岩,有些土壤与岩石有发生上继承关系,有些则没有

第四章 土壤有机质和土壤生物

1. 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动植物、微生物的残体及分泌物和排泄物,以及人工施加有机肥

土壤有机质的组成:碳水化合物,含氮化合物,有机磷、硫化合物,纤维素木质素 土壤有机质的类型:新鲜的有机质、半分解的有机质、腐殖质

土壤有机质的转化: 化学转化过程:水的淋溶,酶解作用 土壤有机质的矿化过程 动物转换过程: 微生物转化过程:对含N/P/S有机质

土壤有机质的腐殖化:矿质化是腐殖化的前提

3.土壤有机质的作用:

(1)有机质在土壤肥力上的作用

a、有机质是植物营养的只要来源之一

b、促进植物生长发育

c、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

d、促进微生物和土壤动物的活动

e、提高土壤的保肥性和缓冲性

f、有机质具有活化磷的作用

(2)有机质在生态环境上的作用

a、有机质对农药等有机污染物具有固定的作用

b、有机质可降低或是延缓重金属的污染

c、有机质对全球碳平衡的影响

第五章 土壤的物理性质

1.土壤的机械组成,土壤粒级的矿物组成和理化特性,土壤质地和肥力的关系? 粘质土的保水保肥性强,养分含量丰富,但是透水性差

2. 土壤结构,包括土壤孔隙度、比重(土粒密度)、容重(土壤密度)。

土壤孔隙度=(1—土壤密度/土粒密度)X100%

土粒密度:单位容积固体颗粒的质量(不包括空隙)

土壤密度:在自然状态下,单位容积土壤的烘干质量

第六章 土壤的化学性质P212

1. 土壤的酸碱性2.土壤的交换性;3. 土壤的缓冲性。

第七章 土壤水、空气和热量

1. 土壤水分;2. 土壤空气。

第八章 土壤养分

1. 土壤养分的来源:

(1)土壤矿物质。有机质的分解

(2)大气降水,坡渗水和地下水进入

(3)人工施肥和灌溉

土壤养分的消耗:

(1) 植物的吸收利用

(2) 淋失、转化损失

(3) 由于人为活动引起的

2.土壤中氮(铵态氮,硝态氮、亚硝态氮)磷(有机磷、无机磷)钾(无效态钾、缓效钾、速效钾)

钾的循环:钾的固定:钾离子可以被重新固定在2:1的粘性矿物晶层中P260

3.微量元素的植物吸收形态及在植物体内的流动性。

铁:2价和3价铁离子,主要通过根部

硼:硼酸

铜:

锰:

第九章 植物营养与施肥原理

1. 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及其生理功能

必须:C、S、Ca、p、K、Mg。。。。。。。

生理功能:任何一种必需元素的缺乏都会阻碍植物的生长,从而影响其整体生命过程、CHO是植物体的基本组成成分,占植物体质量的90%,他的评定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1) 由于该元素的缺乏,植物就不能完成完整的生活史

(2) 去除了,就是产生缺症现象

(3) 在植物的营养生理上表现直接的效果

2.植物对土壤养分的吸收过程;

3.施肥的基本原理:

(1)最小养分率

(2)报酬递减律和米采利希学说

4.肥料:以提供植物养分为主要功能和部分兼有改善土壤性质的物料,一般可分为:无机肥料、有机肥料、微生物肥料

5.合理施肥的原则:

(1)平衡施肥原则

(2)依据环境条件施肥原则

(3)有机无机相结合的原则

第十章 土地资源利用与管理

1.土壤退化:在各种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下,导致的土地生产力,环境调控潜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下降甚至完全丧失的过程,总而言之,就是土地的数量和质量减少

2.土壤质量:土壤在生态系统的范围内,维持生物的生产力,保护环境质量以及促进动植物以人类健康的行为

3.土壤污染:当排入土壤的污染物超过土壤的自净化能力,破坏了土壤系统原来的平衡,引起的土壤系统成分,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就发生了土壤污染

4.土壤分类与分布:(土壤发布的地带性规律和空间组合规律)

土壤的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

6. 我国主要土壤类型的分布、剖面构型、理化性状及利用改良;

7.土壤调查。

第二部分 普通生态学

第一章 生物与环境

1.环境:某一特定的生物体或是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直接或是间接影响生物体和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生态因子:对植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是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生态因子的分类:

(1) 按性质,特征和作用方式:气候、土壤、地形、生物、火、人为因子

(2) 按稳定性:第一周期、次周期、非周期因子

生态因子的作用规律:

(1) 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

(2) 生态因子中的主导因子

(3) 生态因子的直接和间接作用

(4) 生态因子的阶段性作用

(5) 生态因子的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

2.、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规律

(1)环境对生物的限制作用

(2)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反作用

3.光的生态效应:(1)太阳光由红外光、可见光和紫外光三部分构成,不同光质对生物有不同的作用。光合作用的光谱范围只是可见光区;红外光主要引起热的变化;紫外光主要促进维生素D的形成和杀菌作用等。

(2)可见光对生物生殖、体色变化、迁徙、毛羽更换、生长、发育等也有影响。

生物对光的适应类型 :阳生、阴生和耐阴植物

4.温度:最高温度、最低温度、最适温度

积温:每种植物生长所需的最低温度

有效温度:高于积温对生物的生长发育起有效作用的温度

温度的变化规律

光照时间对有些植物(草本植物较常见)开花有影响.植物和动物对昼夜长短日变化和年变化的反应称为光周期现象

温度对森林生物的生态作用:

(1) 温度与森林生物的生长与发育

(2) 变温环境对森林生物的影响

温度对植物分布的影响:南北差异(南方的引入北方较难,北方引入南方教易)

 温度是限制物种分布的主要因子之一.一方面与年平均温度,最冷月平均温度

相关,另一方面与积温相关.

 我国根据气温≥10℃天数、≥10℃的积温值、1月平均气温等划分出寒温带、

温带、暖温带、亞热带、热带、赤道带等6个气候带.

 每个气候带的植物种类、森林类型都不同,以热带的植物种类最丰富.从热带至

寒温带生物多样性逐渐变稀少.

生物对温度的适应 :

(1) 森林植物对节律性变温的适应

(2) 森林生物对极端温度的适应

(3) 森林生物的地理分布

5.水对生物的影响及生物对水分的适应

(1)水生植物: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

(2)陆生植物:湿生植物和中生植物

(3)旱生植物:多浆液植物和少浆液植物

6.土壤的组成及其生态意义

7.地形:海洋和大陆,他们虽然成因不同,但是在一定的地质条件下和内力、外力的共同作用形成。从而在地球表面表现处一定的形态特征,我们把这些地球的外貌特征称为地形 地形的基本类型:平原(原始平原、湖成平原、冰水沉积平原、侵蚀平原)丘陵、山地、高原(隆起高原、熔岩高原、黄土高原、大冰原)盆地

地形要素物的生态作用

8.林火的生态作用

生物对火的适应:种子对于高温的适应、叶片对于火的适应、树皮对于火的适应、芽的保护方式、根的无性繁殖、抗火树芽和耐火树种

第二章 种群生态学

1.种群:生活在同一地区中,属于同一物种个体的集合

种群的基本特征 :空间特征、数量特征、遗传特征

2.种群动态及其调节

3.种内、种间关系

种内竞争:争夺和分摊

种间竞争:干扰和利用

4.种群生活史对策 :(1)r型和K型对策

(2)C-S-R生活对策史

第三章 群落生态学

1.群落:一种空间和特定环境下,生物种群的规律的组合(有一定的外貌和结构,彼此之间的影响是相互的)

群落的基本特征:

(1) 具有一定的外貌

(2) 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

(3) 群落中各物种间的影响是相互的

(4) 群落具有自己的内部环境

(5) 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

(6) 具有一定的分布

(7) 具有边界特征

(8) 各物种具有同等的群落学重要性

(9) 具有一定的结构

2.群落的种类组成和数量特征

3.群落的结构与群落的生物多样性

4.群落的演替

5.群落的分类与分布规律

第四章 生态系统

1.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各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形成的一个功能单位

一般特征 :

(1) 非生物环境:太阳能辐射、无机物质、有机物质 生物成分:生产者、分解者、消费者

(2) 功能特征:信息传递,价值增值、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第五章 应用生态学

涉及环境、资源、农业、生态安全等的一些生态学问题

二、考试要求

林业基础知识综合是考察学生对林业科学基本知识的综合理解和掌握程度,其中把握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是核心内容。要求掌握有关普通生态学和土壤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并加以应用,能对生产实践中相关具体问题进行综合分析。要求了解土壤学、生态学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掌握其中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方法。掌握土壤的理化性质及其与土壤肥力的关系,土壤养分元素与植物养分的吸收形态、土壤的分类与分布。掌握种群的增长规律与种群内和种间相互关系;群落的结构、类型和分布、群落的演替规律;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其基本功能。理解生态学的基本观点,并能够应用土壤学和生态学的观点深入分析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及其对环境的影响,指导人类的生产实践。

三、试卷结构

(一)、单项选择题

(二)、填空题

(三)、名词解释

(四)、简答题

(五)、论述题

以上题型各占20%左右,题目难、中等、基础题各占为20%、30%和50%左右。

四、考试方式和时间

考试方式为笔试,时间为180分钟。

五、主要参考书

1、李俊清主编,森林生态学,2006,年高等教育出版社

2、孙向阳主编,土壤学,2005年,中国林业出版社

《345林业基础知识综合》入学考试大纲

第一部分 土壤学

第一章 绪论

1. 土壤: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特征的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土壤学:土壤学是以地球表面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层为对象,研究其中的物质运动规律及其与环境间关系的科学,是农业科学的基础学科之一。

土壤肥力:土壤能够稳、匀、足、适的提供给植物水、热、气、肥的能力 土壤的特点:具有肥力

2.土壤肥力的生态相对性:土壤肥力的高低是由土壤内状况,及其植被转化程度所决定的,土壤的肥沃与否,应从植物的生态要求出发来认识,只能针对某种或是某些生态要求上相同的植物而言,而不是任何的植物而言,

第二章 土壤的地学基础

1. 常见矿物及岩石的识别特征:

岩浆岩:

指地球内部熔融岩浆上浸地壳的一定深度或喷出地表冷却凝固所形成的岩石。 沉积岩:

地壳表面的岩石经风化、搬运、沉积等作用后,在一定条件下胶结硬化所形成的岩石。其约占地表总面积的75%。常见地质作用。2.地形地貌及景观特征。

变质岩:

沉积岩、岩浆岩经过高温高压或受岩浆侵入的影响,其矿物组成、结构、构造,以至化学成分发生剧烈改变后形成的。

土壤中的原生矿物

(一)长石类矿物

正长石,又称钾长石,是土壤中钾元素的重要来源。

(二)云母类

白云母,又称钾云母,是土壤中钾元素的来源之一。黑云母也是钾元素的来源,更易分

解,风化。

(三)角闪石与辉石类矿物

含盐基丰富,化学稳定性低,容易被彻底分解。

(四)石英矿物

不易风化,是土壤中砂粒的主要来源。

第二章

土壤母质:岩石在地表受到种种外力作用,逐渐破碎成为疏松物质,这一过程叫做风化作用。所产生的疏松物质就是土壤母质(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

Fe2O3(赤铁矿)……………………………红色

2Fe2O3 ⋅ H2O(赤褐铁矿)…………………浅红棕色

Fe2O3 ⋅ H2O(针铁矿)……………………棕色

2Fe2O3 ⋅ 3H2O(褐铁矿)…………………棕黄色

Fe2O3 ⋅ 2H2O(褐铁矿)……………………黄色

矿物质: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

第三章 土壤的形成过程

1.成土母质的分类:残积母质,运积母质

风化产物母质类型:坡残积母质、洪积母质、河积母质、湖积母质

土壤的形成及发展:土壤的形成是由于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

岩石的风化作用使土壤形成和发育的先决条件

影响因素:母质、生物、气候、地形、时间

2. 土壤剖面:是土壤至上而下的垂直切面,使土壤内部性质的外在表现,或是显示土壤序列以及组合状况。

土壤剖面的形态特征:有机质层(O)---淋溶层(A)---淀积层(B)---风化层(C)---基岩层(R)

有机质层的特点:

(1) 由于腐殖质包裹着土块,使得该层的土块颜色常教下面的土层较暗,具有团粒

结构

(2)

(3)

(4) 疏松透水 含有较多植物生长所必须的营养元素 腐殖质的厚度与土壤肥力有密切的联系,因此常作为土壤肥力的标准

琳溶层的特点:

(1) 淋溶作用占优势,以溶解在水分中携带向下淋溶

(2) 是营养元素减少,质地较松,反应偏酸,肥力很低

(3) 混有相当数量的腐殖质,因为与有机质层相连

(4) 由于腐殖质层的染色,使得该层的颜色较深

(5) 浅层和灰化层,主要以石英为主

淀积层的特点:

(1) 强烈的淀积作用是其主要的特征

(2) 在淋溶层之下常出现一些硅酸盐的粘粒或是铁铝氧化物和腐殖质大量聚集

(3) 干旱地区,微溶性的碳酸钙,硫酸钙溶解在其中

(4) 质地粘重,紧实不透水,含养分较多

(5) 直接受淋溶强度的影响,淋溶作用越强,淀积层越明显

风化层的特点:

(1) 原地层岩直接风化的产物,而有些则是异地搬运的沉积物

(2) 未受成土作用的影响,基本上保持着母岩的特点

岩石层的特点:

(1)花岗岩、石灰岩,有些土壤与岩石有发生上继承关系,有些则没有

第四章 土壤有机质和土壤生物

1. 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动植物、微生物的残体及分泌物和排泄物,以及人工施加有机肥

土壤有机质的组成:碳水化合物,含氮化合物,有机磷、硫化合物,纤维素木质素 土壤有机质的类型:新鲜的有机质、半分解的有机质、腐殖质

土壤有机质的转化: 化学转化过程:水的淋溶,酶解作用 土壤有机质的矿化过程 动物转换过程: 微生物转化过程:对含N/P/S有机质

土壤有机质的腐殖化:矿质化是腐殖化的前提

3.土壤有机质的作用:

(1)有机质在土壤肥力上的作用

a、有机质是植物营养的只要来源之一

b、促进植物生长发育

c、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

d、促进微生物和土壤动物的活动

e、提高土壤的保肥性和缓冲性

f、有机质具有活化磷的作用

(2)有机质在生态环境上的作用

a、有机质对农药等有机污染物具有固定的作用

b、有机质可降低或是延缓重金属的污染

c、有机质对全球碳平衡的影响

第五章 土壤的物理性质

1.土壤的机械组成,土壤粒级的矿物组成和理化特性,土壤质地和肥力的关系? 粘质土的保水保肥性强,养分含量丰富,但是透水性差

2. 土壤结构,包括土壤孔隙度、比重(土粒密度)、容重(土壤密度)。

土壤孔隙度=(1—土壤密度/土粒密度)X100%

土粒密度:单位容积固体颗粒的质量(不包括空隙)

土壤密度:在自然状态下,单位容积土壤的烘干质量

第六章 土壤的化学性质P212

1. 土壤的酸碱性2.土壤的交换性;3. 土壤的缓冲性。

第七章 土壤水、空气和热量

1. 土壤水分;2. 土壤空气。

第八章 土壤养分

1. 土壤养分的来源:

(1)土壤矿物质。有机质的分解

(2)大气降水,坡渗水和地下水进入

(3)人工施肥和灌溉

土壤养分的消耗:

(1) 植物的吸收利用

(2) 淋失、转化损失

(3) 由于人为活动引起的

2.土壤中氮(铵态氮,硝态氮、亚硝态氮)磷(有机磷、无机磷)钾(无效态钾、缓效钾、速效钾)

钾的循环:钾的固定:钾离子可以被重新固定在2:1的粘性矿物晶层中P260

3.微量元素的植物吸收形态及在植物体内的流动性。

铁:2价和3价铁离子,主要通过根部

硼:硼酸

铜:

锰:

第九章 植物营养与施肥原理

1. 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及其生理功能

必须:C、S、Ca、p、K、Mg。。。。。。。

生理功能:任何一种必需元素的缺乏都会阻碍植物的生长,从而影响其整体生命过程、CHO是植物体的基本组成成分,占植物体质量的90%,他的评定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1) 由于该元素的缺乏,植物就不能完成完整的生活史

(2) 去除了,就是产生缺症现象

(3) 在植物的营养生理上表现直接的效果

2.植物对土壤养分的吸收过程;

3.施肥的基本原理:

(1)最小养分率

(2)报酬递减律和米采利希学说

4.肥料:以提供植物养分为主要功能和部分兼有改善土壤性质的物料,一般可分为:无机肥料、有机肥料、微生物肥料

5.合理施肥的原则:

(1)平衡施肥原则

(2)依据环境条件施肥原则

(3)有机无机相结合的原则

第十章 土地资源利用与管理

1.土壤退化:在各种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下,导致的土地生产力,环境调控潜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下降甚至完全丧失的过程,总而言之,就是土地的数量和质量减少

2.土壤质量:土壤在生态系统的范围内,维持生物的生产力,保护环境质量以及促进动植物以人类健康的行为

3.土壤污染:当排入土壤的污染物超过土壤的自净化能力,破坏了土壤系统原来的平衡,引起的土壤系统成分,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就发生了土壤污染

4.土壤分类与分布:(土壤发布的地带性规律和空间组合规律)

土壤的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

6. 我国主要土壤类型的分布、剖面构型、理化性状及利用改良;

7.土壤调查。

第二部分 普通生态学

第一章 生物与环境

1.环境:某一特定的生物体或是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直接或是间接影响生物体和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生态因子:对植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是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生态因子的分类:

(1) 按性质,特征和作用方式:气候、土壤、地形、生物、火、人为因子

(2) 按稳定性:第一周期、次周期、非周期因子

生态因子的作用规律:

(1) 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

(2) 生态因子中的主导因子

(3) 生态因子的直接和间接作用

(4) 生态因子的阶段性作用

(5) 生态因子的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

2.、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规律

(1)环境对生物的限制作用

(2)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反作用

3.光的生态效应:(1)太阳光由红外光、可见光和紫外光三部分构成,不同光质对生物有不同的作用。光合作用的光谱范围只是可见光区;红外光主要引起热的变化;紫外光主要促进维生素D的形成和杀菌作用等。

(2)可见光对生物生殖、体色变化、迁徙、毛羽更换、生长、发育等也有影响。

生物对光的适应类型 :阳生、阴生和耐阴植物

4.温度:最高温度、最低温度、最适温度

积温:每种植物生长所需的最低温度

有效温度:高于积温对生物的生长发育起有效作用的温度

温度的变化规律

光照时间对有些植物(草本植物较常见)开花有影响.植物和动物对昼夜长短日变化和年变化的反应称为光周期现象

温度对森林生物的生态作用:

(1) 温度与森林生物的生长与发育

(2) 变温环境对森林生物的影响

温度对植物分布的影响:南北差异(南方的引入北方较难,北方引入南方教易)

 温度是限制物种分布的主要因子之一.一方面与年平均温度,最冷月平均温度

相关,另一方面与积温相关.

 我国根据气温≥10℃天数、≥10℃的积温值、1月平均气温等划分出寒温带、

温带、暖温带、亞热带、热带、赤道带等6个气候带.

 每个气候带的植物种类、森林类型都不同,以热带的植物种类最丰富.从热带至

寒温带生物多样性逐渐变稀少.

生物对温度的适应 :

(1) 森林植物对节律性变温的适应

(2) 森林生物对极端温度的适应

(3) 森林生物的地理分布

5.水对生物的影响及生物对水分的适应

(1)水生植物: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

(2)陆生植物:湿生植物和中生植物

(3)旱生植物:多浆液植物和少浆液植物

6.土壤的组成及其生态意义

7.地形:海洋和大陆,他们虽然成因不同,但是在一定的地质条件下和内力、外力的共同作用形成。从而在地球表面表现处一定的形态特征,我们把这些地球的外貌特征称为地形 地形的基本类型:平原(原始平原、湖成平原、冰水沉积平原、侵蚀平原)丘陵、山地、高原(隆起高原、熔岩高原、黄土高原、大冰原)盆地

地形要素物的生态作用

8.林火的生态作用

生物对火的适应:种子对于高温的适应、叶片对于火的适应、树皮对于火的适应、芽的保护方式、根的无性繁殖、抗火树芽和耐火树种

第二章 种群生态学

1.种群:生活在同一地区中,属于同一物种个体的集合

种群的基本特征 :空间特征、数量特征、遗传特征

2.种群动态及其调节

3.种内、种间关系

种内竞争:争夺和分摊

种间竞争:干扰和利用

4.种群生活史对策 :(1)r型和K型对策

(2)C-S-R生活对策史

第三章 群落生态学

1.群落:一种空间和特定环境下,生物种群的规律的组合(有一定的外貌和结构,彼此之间的影响是相互的)

群落的基本特征:

(1) 具有一定的外貌

(2) 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

(3) 群落中各物种间的影响是相互的

(4) 群落具有自己的内部环境

(5) 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

(6) 具有一定的分布

(7) 具有边界特征

(8) 各物种具有同等的群落学重要性

(9) 具有一定的结构

2.群落的种类组成和数量特征

3.群落的结构与群落的生物多样性

4.群落的演替

5.群落的分类与分布规律

第四章 生态系统

1.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各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形成的一个功能单位

一般特征 :

(1) 非生物环境:太阳能辐射、无机物质、有机物质 生物成分:生产者、分解者、消费者

(2) 功能特征:信息传递,价值增值、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第五章 应用生态学

涉及环境、资源、农业、生态安全等的一些生态学问题

二、考试要求

林业基础知识综合是考察学生对林业科学基本知识的综合理解和掌握程度,其中把握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是核心内容。要求掌握有关普通生态学和土壤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并加以应用,能对生产实践中相关具体问题进行综合分析。要求了解土壤学、生态学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掌握其中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方法。掌握土壤的理化性质及其与土壤肥力的关系,土壤养分元素与植物养分的吸收形态、土壤的分类与分布。掌握种群的增长规律与种群内和种间相互关系;群落的结构、类型和分布、群落的演替规律;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其基本功能。理解生态学的基本观点,并能够应用土壤学和生态学的观点深入分析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及其对环境的影响,指导人类的生产实践。

三、试卷结构

(一)、单项选择题

(二)、填空题

(三)、名词解释

(四)、简答题

(五)、论述题

以上题型各占20%左右,题目难、中等、基础题各占为20%、30%和50%左右。

四、考试方式和时间

考试方式为笔试,时间为180分钟。

五、主要参考书

1、李俊清主编,森林生态学,2006,年高等教育出版社

2、孙向阳主编,土壤学,2005年,中国林业出版社


相关内容

  • 国家林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规划纲要
  • 国家林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规划纲要 (2006-2020) [征求意见稿] 林业科技创新体系是国家创新体系的组成部分,是提高林业自主创新能力.支撑林业又快又好发展的重要平台.依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 ...

  • 全国林业科学技术大会
  • 一. 回良玉在全国林业科学技术大会上强调:实施科技兴林战略,加快现代林业建设 新华社北京9月24日电9月24日,全国林业科学技术大会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全国绿化委员会主任回良玉在会上强调,近些年我国林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在新的历史阶段推进林业发展,必须更加重视发挥 ...

  • 林业调查规划工作的若干思考
  • 摘要:指出了林业调查规划是林业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林业产业发展过程中,必须要积极加强对林业资源的调查和规划,从而促进林业产业的快速发展.分析了林业产业发展过程中的林业调查规划管理存在的问题,探讨了相应的应对策略,旨在提高林业产业发展水平. 关键词:林业调查规划: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S ...

  • 基层林业工作站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 一.我省基层林业站建设简要回顾 回顾我省林业站建设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一是1956年至1987年的缓慢发展阶段.为适应林业建设需要,我省于1956年开始在重点林区设置区.乡(镇)林业站,但发展一直比较缓慢.到1987年底,林业站只有55xxxx,职工仅199xxxx.二是1988年至1 ...

  • 乡镇林业站在林业生态建设的必要性
  •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退耕还林工程和天然林保护工程等林业工程不断深入,造林和林业资源的保护也变得更加繁琐.而乡镇林业站如何才能进一步发挥自身的林业生态建设中的重要性已经成为各个林业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乡镇:林业站:林业生态建设:重要性 乡镇林业站作为我国林业中最基层的管理机构 ...

  • 林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摘要)
  • 林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摘要)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 ...

  • 林业无形资产价格评估
  • 林业无形资产价格评估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和发展,无形资产评估逐渐形成自己的体系和规范.2001年,我国<资产评估准则--无形资产>出炉.至此林业无形资产价格评估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有了彰显.本文对林业无形资产价格评估的解读.我国林业无形资产价格评估的产生与发展.当前我国 ...

  • 新时期基层林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和策略
  • [摘要]:新时期,林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伴随着我国经济体系不断增长,我国基层林业也有很大的改善,林业技术也在大中城市有着完善的技术体系,但是在基层林业技术方面存在很多问题亟需解决,本文就是针对基层林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对应问题提出相关发展对策,促进新时期 ...

  • 东莞市生态林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 东莞市生态林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为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东莞"的目标,以现代林业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生态宜居东莞为核心,以转变林业发展方式为重点,完善林业管理体制,实施精细化管理,努力提供更多生态文 ...

  • 贾寨镇林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 贾寨镇林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2016-2020年) 贾寨镇人民政府 二○一六年三月 贾寨镇林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2016-2020年) 贾寨镇位于茌平县西部,区域总面积56平方公里,辖37个行政村,耕地5.6万亩,人口3万. "十三五&qu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