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葬重祭还是薄葬简祭

“厚葬重祭”还是“薄葬简祭”

张远强 二零一六年四月三日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年年清明,今又清明,倾巢出动墓地奔,全民祭先灵;…… 国恤人民敕清明为官假,民谢党国喜行路免交钱。于是高铁高速拥堵不堪,公墓私墓人满为患。于是香烛纸马化青烟而飨先灵,顶礼叩拜作榜样而育后生。一时天祖同祭,国民共扫,哀思遥寄,孝道传承。

余也常常回老家看望慈亲,清明节时也去祭祀先考。却是滿眼得见: 棺碑工厂生意格外红火,小镇商铺祭品特别热销,责任田里坟头鳞次栉比,扫墓路上人影熙熙攘攘。更见那孝家治丧:或停丧三日,或留灵一周;酒席流水,吊者穿梭;哀乐震天,鞭炮憾地;道士做法,孝子列跪;挽品盈堂,花圈集山;麻将连夜,丧鼓通宵;又墓不厌高、碑不厌大,送丧队伍,遥遥数里;以至劳人动千、耗资巨万,真是“一片风光。”还有那城市里的葬、祭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不再赘述。但当与乡亲们聊起现时的丧葬之仪、祭祀之礼时,多有痛恨且无奈之感,皆斥之为倒退,让余为之深思。

中国文化的核心是儒家学说,儒学特重礼仪,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丧礼和祭礼,其精神就是“慎终追远,明德归厚。”是使人通过其过程来体验生命的永恒,从而得到一种形而上的慰藉。“厚葬、久丧”是儒家坚持“亲亲”、“尊尊”基本原则的大礼。以孔子为先,荀子为继,而孟子最为甚者,都是推崇“厚葬久丧”的。《中庸》说:“事死

如生、死亡如存,仁智备矣。”《论语》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儒家的这种孝道观源于周代,其在宗教观上表现为尊祖,在伦理观上表现为孝祖,在丧葬观上表现为厚葬。虽然古代亦有如墨家墨子、齐相管仲、汉文刘恒、魏武曹操等的不少有识之士反对过、力行过,但是并没影响到它仍然成为从周至明清数千年以来我国古代的主流丧葬观,人民无论贫贱富贵,都深深地受其熏陶和影响。

民国更立,帝制崩塌。新思想、新革新也是层出不穷,厚葬、重祭之风也有一些扭转,然中国积弱,军阀混战,日寇强侵,人民涂炭,何能葬祭?

四九春雷,新中国立。破除迷信、移风易俗,破旧立新,摧枯拉朽,迅速荡涤了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污泥浊水,除了黄、赌、毒之外,其中也包括遗传数千年的丧葬、祭祀陋习,使之得到了根本的翻天覆地的革新,一种健康向上、文明进步的新的丧葬、祭祀习俗被建立了起来,加之黄赌毒害绝迹、贪污腐败遁形,又有新的党国领导人的身体力行、率先垂范,文化精神焕然一新,社会面貌神清气朗朗。

然自七六以来,凡四十年,中国泱泱,华夏昌昌。卫星升空而旗帜落地,经济腾飞而道德堕落,全民诚信缺失不以为耻,大众迷信盛行反以为荣。而其中之一便是“厚葬”、“重祭”之风的沉渣泛起、裹挟之下复辟而来,先进文化退回愚昧,社会资源为之扫蕩,并且在愈演愈烈之中却不见拨乱反正者,而人民切齿却深陷其中而不能自拔。

何以这种腐朽愚昧的“厚葬、重祭”之风又会卷土重来、比之往时犹甚呢?试简析如下:

首先,是落后愚昧的丧、祭观的长期影响,主要表现在 “厚葬显贵”、“善陵荫后”、“视死如生”等观念,加上鬼神迷信、攀比盛行、

经济强势、文化弱势,于是死灰复燃,并且愈演愈烈。其实我们只要看看那些帝王的陵寝,墓不可谓不豪华、葬不可谓不隆厚、祭不可谓不重视,然而朝代更替之速、后人死生之快,一如常识使然,而非那一座坟墓可以庇荫的。

其次,是社会的倡导作用弱化。虽然国家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有“文明”一词,讲的就是精神文明建设,其中也包括丧、祭文化。然而我们仍然是一手硬一手软,软就软在教育上,只重知识教育,弱化道德教育,愚昧不以为耻,迷信反以为荣,甚至“重祭轻养”,这是整个社会乃至每个人的责任。

第三,是社会先进分子的以身作则的作用缺失,不仅缺失,恰恰又是他们起到了负面的作用。高官们乃至低爵们、显贵们乃至隐富们,崇拜权力、崇拜金钱,老子天下第一,恣意妄为,反做了落后愚昧的丧、祭文化的负面榜样,社会跟风、诲淫诲盗,他们都难辞其咎。

第四,就是国家相关政策法规的缺失,没有从党纪国法方面着手,来去对落后丧祭的摈弃、对愚昧迷信的鞭挞;对文明丧祭的规范,对健康文化的引导。一定要有一些党纪、有一些国法、有一些乡规,有一些民约来进行健康、文明、向上的丧祭文化的规范和引导。比如有效管理私墓建造,大力推动绿色公墓建设;限制相关祭祀用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等等。现在共产党内已经开始这个方面的整治,让社会看到了新的曙光。

因此,我们要下大力气重建先进文明的丧祭观,要下大力气强化社会对先进文明丧祭文化的倡导作用,下大力气要求社会先进分子对此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下大力气进行先进文明丧祭文化的党纪国法、乡规民约的建设。万众一心、拨乱反正,还我朗朗中华的清风正气,

建立更为和谐的社会关系,形成对社会、国家、民族的感恩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余还以为,百善孝为先。对去世的长辈“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理所当然。尊重和缅怀先人,贵在传承其优秀的精神品格,但若以“厚葬厚祭”来体现孝心,则是对传统孝文化的误读。因此多一些生前关爱,少一些逝后攀比,不要空叹“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厚养薄葬”更是一种美德。特别是在环保理念日益为人们所接受的今天,传承孝道文化与移风易俗并不矛盾。推行绿色殡葬和文明祭祀,既顺应环保趋势,也符合节俭美德。

年年清明,复又清明,厚养薄葬适当祭,文明慰先灵。

“厚葬重祭”还是“薄葬简祭”

张远强 二零一六年四月三日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年年清明,今又清明,倾巢出动墓地奔,全民祭先灵;…… 国恤人民敕清明为官假,民谢党国喜行路免交钱。于是高铁高速拥堵不堪,公墓私墓人满为患。于是香烛纸马化青烟而飨先灵,顶礼叩拜作榜样而育后生。一时天祖同祭,国民共扫,哀思遥寄,孝道传承。

余也常常回老家看望慈亲,清明节时也去祭祀先考。却是滿眼得见: 棺碑工厂生意格外红火,小镇商铺祭品特别热销,责任田里坟头鳞次栉比,扫墓路上人影熙熙攘攘。更见那孝家治丧:或停丧三日,或留灵一周;酒席流水,吊者穿梭;哀乐震天,鞭炮憾地;道士做法,孝子列跪;挽品盈堂,花圈集山;麻将连夜,丧鼓通宵;又墓不厌高、碑不厌大,送丧队伍,遥遥数里;以至劳人动千、耗资巨万,真是“一片风光。”还有那城市里的葬、祭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不再赘述。但当与乡亲们聊起现时的丧葬之仪、祭祀之礼时,多有痛恨且无奈之感,皆斥之为倒退,让余为之深思。

中国文化的核心是儒家学说,儒学特重礼仪,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丧礼和祭礼,其精神就是“慎终追远,明德归厚。”是使人通过其过程来体验生命的永恒,从而得到一种形而上的慰藉。“厚葬、久丧”是儒家坚持“亲亲”、“尊尊”基本原则的大礼。以孔子为先,荀子为继,而孟子最为甚者,都是推崇“厚葬久丧”的。《中庸》说:“事死

如生、死亡如存,仁智备矣。”《论语》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儒家的这种孝道观源于周代,其在宗教观上表现为尊祖,在伦理观上表现为孝祖,在丧葬观上表现为厚葬。虽然古代亦有如墨家墨子、齐相管仲、汉文刘恒、魏武曹操等的不少有识之士反对过、力行过,但是并没影响到它仍然成为从周至明清数千年以来我国古代的主流丧葬观,人民无论贫贱富贵,都深深地受其熏陶和影响。

民国更立,帝制崩塌。新思想、新革新也是层出不穷,厚葬、重祭之风也有一些扭转,然中国积弱,军阀混战,日寇强侵,人民涂炭,何能葬祭?

四九春雷,新中国立。破除迷信、移风易俗,破旧立新,摧枯拉朽,迅速荡涤了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污泥浊水,除了黄、赌、毒之外,其中也包括遗传数千年的丧葬、祭祀陋习,使之得到了根本的翻天覆地的革新,一种健康向上、文明进步的新的丧葬、祭祀习俗被建立了起来,加之黄赌毒害绝迹、贪污腐败遁形,又有新的党国领导人的身体力行、率先垂范,文化精神焕然一新,社会面貌神清气朗朗。

然自七六以来,凡四十年,中国泱泱,华夏昌昌。卫星升空而旗帜落地,经济腾飞而道德堕落,全民诚信缺失不以为耻,大众迷信盛行反以为荣。而其中之一便是“厚葬”、“重祭”之风的沉渣泛起、裹挟之下复辟而来,先进文化退回愚昧,社会资源为之扫蕩,并且在愈演愈烈之中却不见拨乱反正者,而人民切齿却深陷其中而不能自拔。

何以这种腐朽愚昧的“厚葬、重祭”之风又会卷土重来、比之往时犹甚呢?试简析如下:

首先,是落后愚昧的丧、祭观的长期影响,主要表现在 “厚葬显贵”、“善陵荫后”、“视死如生”等观念,加上鬼神迷信、攀比盛行、

经济强势、文化弱势,于是死灰复燃,并且愈演愈烈。其实我们只要看看那些帝王的陵寝,墓不可谓不豪华、葬不可谓不隆厚、祭不可谓不重视,然而朝代更替之速、后人死生之快,一如常识使然,而非那一座坟墓可以庇荫的。

其次,是社会的倡导作用弱化。虽然国家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有“文明”一词,讲的就是精神文明建设,其中也包括丧、祭文化。然而我们仍然是一手硬一手软,软就软在教育上,只重知识教育,弱化道德教育,愚昧不以为耻,迷信反以为荣,甚至“重祭轻养”,这是整个社会乃至每个人的责任。

第三,是社会先进分子的以身作则的作用缺失,不仅缺失,恰恰又是他们起到了负面的作用。高官们乃至低爵们、显贵们乃至隐富们,崇拜权力、崇拜金钱,老子天下第一,恣意妄为,反做了落后愚昧的丧、祭文化的负面榜样,社会跟风、诲淫诲盗,他们都难辞其咎。

第四,就是国家相关政策法规的缺失,没有从党纪国法方面着手,来去对落后丧祭的摈弃、对愚昧迷信的鞭挞;对文明丧祭的规范,对健康文化的引导。一定要有一些党纪、有一些国法、有一些乡规,有一些民约来进行健康、文明、向上的丧祭文化的规范和引导。比如有效管理私墓建造,大力推动绿色公墓建设;限制相关祭祀用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等等。现在共产党内已经开始这个方面的整治,让社会看到了新的曙光。

因此,我们要下大力气重建先进文明的丧祭观,要下大力气强化社会对先进文明丧祭文化的倡导作用,下大力气要求社会先进分子对此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下大力气进行先进文明丧祭文化的党纪国法、乡规民约的建设。万众一心、拨乱反正,还我朗朗中华的清风正气,

建立更为和谐的社会关系,形成对社会、国家、民族的感恩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余还以为,百善孝为先。对去世的长辈“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理所当然。尊重和缅怀先人,贵在传承其优秀的精神品格,但若以“厚葬厚祭”来体现孝心,则是对传统孝文化的误读。因此多一些生前关爱,少一些逝后攀比,不要空叹“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厚养薄葬”更是一种美德。特别是在环保理念日益为人们所接受的今天,传承孝道文化与移风易俗并不矛盾。推行绿色殡葬和文明祭祀,既顺应环保趋势,也符合节俭美德。

年年清明,复又清明,厚养薄葬适当祭,文明慰先灵。


相关内容

  • 景公欲厚葬梁丘据晏子谏第二十二
  • 梁丘据死,景公召晏子而告之,曰:"据忠且爱我,我欲丰厚其葬,高大其垄1."晏子曰:"敢问据之忠与爱于君者,可得闻乎?"公曰:"吾有喜于玩好,有司未能我具也,则据以其所有共2我,是以知其忠也:每有风雨,暮夜求3必存4,吾是以知其爱也." 晏子 ...

  • 薄养厚葬诔[散文欣赏]
  • 时维清明,信步巿郊.此地天倾西南,地陷东北:山势跌宕起伏,宛若江河流动:松柏常青,阴宅密布,素有小八宝山之称,非有头有脸者,断难土葬于此.众墓之中,有一高大奢华者,坟堆嚇然,牌楼前竖:墓前有碑,碑后有志.志文大意如次: 先生讳某,生于民国季秋,家境贫寒,矢志攻读发迹.小学时人称神童,中学时特异独步, ...

  • 杨王孙传阅读答案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杨王孙传 班固 杨王孙者,孝武时人也.学黄.老之术,家业千金,厚自奉,养生亡所不致.及病且终,先令其子,曰:"吾欲裸葬,以反吾真,必亡易吾意.死则为布囊盛尸,入地七尺,既下,从足引脱其囊,以身亲土."其子欲默而不从重废父命欲从之心又不忍乃往见王孙友人 ...

  • 考古学论文
  • 1) 我们首先来了解历史上几个影响重大的盗墓人物与事件 曹操: 纵观历史上重大的盗墓事件,可见盗墓多是王者行为,这也说明一个问题,历史上大规模的盗墓行为都掺杂有官方性质.但设专职,设"盗掘办公室",有明确记载的,最早应该是三国时期的曹操.史书中称他在军中设"发丘中郎将& ...

  • 管仲破厚葬
  • 管仲破厚葬 [译文] 齐国人崇尚豪华的葬礼,结果产的布匹都用在了做寿衣上,而木材也都耗在了做棺材上.齐桓公为这事而担忧,就把这个情况告诉了管仲,说:"布匹都用光了我们就没有衣服穿,木材都耗尽了就没有用来制作防御器材的材料,而豪华葬礼的风气不能停息,怎样禁止呢?"管仲回答说:&qu ...

  • 准确识别和理解古诗文中的典故
  • 摘  要:引用典故是古诗文中的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法,分为明引和暗引.对于明引,人门容易看出来.而暗引是剪截古事古语,甚至是只融化为一个词或词组,这就易使人们误解文意.文章指出了<二十四史全译・晋书・第三册>翻译不当或错误的地方十二处,提醒读者准确理解典故和古诗文. 关键词:暗引典故  &l ...

  • 秦汉时的文化人
  • 个个有前途 秦汉时期,是中国文化气势恢弘的年代.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是令人赞叹的.英国和德国也有长城,英国的长城叫"哈德良长墙",是为防卫北方蛮族入侵修的,德国的长城是罗马人为防卫日耳曼人修的.这中间只有中国的长城才能叫做The Great Wall. 秦汉时期 ...

  • 昭穆制度 西汉帝陵分布之谜
  • 昭穆制度 西汉帝陵分布之谜 在咸阳原上有九座西汉帝陵,它们在排列上是否有规律?长期以来人们在不断争论探索.直线形状的排列不得不使人怀疑西汉帝陵是无规则随意分布的.长安城南面还有文帝和宣帝的霸陵和杜陵,为什么他们要远离祖先和后代葬到那里呢?这些问题引起了人们深深的思考. 西汉自高祖到平帝共有11个皇帝 ...

  • 夫子何命焉为
  • "夫子何命焉为"的句意商榷 摘要:对于公输夫子何命焉为"中的"焉为"理解为语气词,提出质疑. 焉相当于"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为理解为有.从语法结构和虚 化说的历史观点来考察各种为尾句的形成演化过程,试图给夫子何命 焉为句子找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