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作为新兴会展城市的发展思考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会展业是通过会议和展览实现商品和技术信息的交流。它不仅给城市带来了场租费、搭建费、广告费、运输费等直接收入,还带动了商贸、旅游、物流、餐饮、交通、通讯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因此,它被形象地成为城市发展的“助推器”、“现代城市的面包”[1]。

会展业从发展之初,就和城市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从1851年首届世界博览会开幕之日起,现代会展业就开始向城市展现自己独特的魅力,它深刻的影响着一座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的面貌。国际上著名的展览城市如巴黎、伦敦、纽约等,每年都会从会展业中获得巨额利润和经济的空前繁荣。据统计美国每年举办展览会达13000个,直接受益达120亿美元,创造综合消费达到1250亿美元,展览会的拉动系数达到了1:10;德国展览会年销售收入约45亿马克,创造社会综合价值410亿马克,并创造了23万个就业岗位。

今天,中国是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是世界最大,最具潜力的消费市场。入世后国内市场的 对外开放将进一步扩大,国际市场也将对我们更加开放,两个市场的开放必将促使中国的内需外贸和经济活动更趋活跃。我国许多城市都希望通过发展会展业来实现自身社会、经济的大跨越,然而在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区域发展条件不均衡的现实条件下,当前会展产业的发展也存在极大的不均衡性,在空间分布上,会展产业主要分布在三大产业带:环渤海会展产业带、长三角会展产业带、珠三角会展产业带;在发展程度上,主要形成了三大层次:北京、上海、广州三大会展中心城市为第一层次,另外以省会城市为代表的区域型会展中心城市为第二层次,其他具有会展活动的中小城市为第三层次。中国80%以上会展产业集中在三大会展产业带,其中又以北京、上海、广州最为集中,表现出极大的非均衡性[ 2 ]。

论文通过对北京、上海、广州三大第一层次的会展中心城市的成功要素分析,发掘武汉会展业发展所具备的优势因素,找出存在的问题和症结,针对性地提出发展武汉会展业的建议和措施,对武汉会展业的发展将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2 相关研究领域发展概况

1.2.1 国外研究概况

第一, 会展对经济的影响

布劳恩(Braun ,1992)指出会展活动的总体影响要远远大于会展活动本身。“会展相关的每一美元花费都会引起更为广泛的经济影响,并在区域经济的其他部门产生额外的经济效应”,如果加上间接收入,会展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应当是会展本身的两倍甚至于三倍。凯姆等(Kimetal ,2003)利用投入产出模型估算了会展旅游对韩国经济的影响[3]。阿尔诺博士(2003)通过分析德国汉诺威世博会在准备和执行阶段的支出对萨克森州整体经济产量、就业、增加值、发展潜力的影响来研究汉诺威世博会对区域经济的影响[4]。

日益繁荣的展览活动不仅有利于引导有关产业发展,提升制造业水平,促进生产要素流动、优化资源配置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有力的推动、配合了中国企业发挥比较优势、走向国际市场、参与国际商品供应链,实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

第二,会展地点的选择

会址的确定对于会展组织者和会展举办地都具有重大意义, 对会展组织者来说, 会展地点的确定会影响到会展的出席率, 也就决定了会展的成败. 因此有关会展选址的研究已经成为学者们最为关心的领域. 格奥和张(Go and Zhang,1999)将会址选择影响因素分为目的地因素和会展设施因素. 克劳奇和路维尔(Crouch and Louviere,2003) 建立了会址选择过程的概念模型, 提出会址选择过程的五个阶段, 包括会站前计划、可选会址分析、会址决策、会展举行和会后评价[5]。

第三,会展管理和服务组织

主要从如何推动一个国家会展业的发展,提高会展管理、营销、服务效率的角度对会展管理和服务组织机构的定位、职能、运作模式进行研究。韦伯(Weberk ,2001)认为随着各地举办会议的竞争日益激烈,目的地首要营销组织的会议旅游局的作用尤其重要[6]。墨尔森(Morrison ,1998)提出美国会议观光局(CVB )在会展旅游的良好城市形象,为会议组织者提供目的地产品信息,代表目的地从事会议和展览促销,组织促销活动,以及提供会展方面的相关服务[7]。

1.2.2 国内会展理论研究综述

第一,城市会展业的实证分析

从1981年后尤其是1985~2000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我国会展业步入蓬勃发展时期。在北京、上海、大连等城市举办了一批有影响力的知名展览会。于是在90年代中期后国内众多学者在前一阶段的研究基础上,对上海、北京、深圳、杭州等大城市进行个案研究,探讨当地会展发展的状况及对策,从而涌现出了一大批实证性研究成果。白祖诚(1994)认为北京应大力发展会议旅游产品,优化北京旅游产品结构,增加旅游吸引力。冷晓(1999)通过杭州会展业与北京、上海。大连等城市会展业的比较对杭州会展业的发展提出对策。

第二,区域会展业的现状.

随着我国三大会展城市群, 即以北京为中心的渤海会展城市群/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会展城市群/以广州为中心的珠三角会展城市群会展业的的迅猛发展, 对于区域会展业的研究也日益增多. 刘春济(2003)从政府/市场和企业等角度探讨了长三角洲区域会展业的合作策略, 突出区域会展产业应当协调发展的观点. 刘大可(2004)以杭州、宁波、温州等会展中心城市所掌握的城市资源、经济资源、市场资源、区位资源、交通资源、场馆资源、人才资源等诸多会展资源为切入点,分析浙江省会展旅游发展的条件和经济功能。张娟(2005)从会展产业与产业集群之间的互动关系入手,揭示珠三角会展经济发展的本质原因[8]。

第三,会展业与城市竞争力评价

主要研究城市会展产业竞争力的评价及微观个体的核心竞争力。代表性论文有赵丽(2006)以迈克尔·波特的“钻石体系”为研究框架,结合会展业的产业特点和发展规律,分析城市会展业竞争力的相关影响因素,构建城市会展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北京、上海、广州作出实证分析。戚能杰(2007)结合会展旅游业自身特点,构建由环境支持力、竞争潜力及竞争实力三个层次组成的会展旅游城市竞争力模型。胡平(2009)以钻石理论剖析了会展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并运用专家咨询法量化了这些因素的影响权重,提出了一套评价城市会展业竞争力的指标体系[9]。

1.3 研究内容

目前,随着会展业的进一步发展,各位专家与学者对会展业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特别是对一些会展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及新兴的会展城市。武汉会展业的发展现处于发展期,通过对会展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的发展经验分析,结合武汉会展业的发展现状,为武汉市会展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提供相关的理论与实践方面的建议。

首先,论文对中国会展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从政治背景、行业背景、地域背景出发探讨现今中国会展业发展呈现的特点。然后,在中国整个会展业发展的大背景下,分析武汉会展业在国内所处的层次与呈现的特点,随后,对国内一些会展发达城市的成功经验进行分析,主要探讨了北京、上海、广州三个会展中心城市的发展优势,将这些优势要素进行提炼分析总结,并结合武汉会展业的发展现状,一一对比分析武汉会展业的优势与不足,最后在此基础上,为武汉市会展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提供相关的理论与实践方面的建议。

2. 中国会展业发展现状及特点

2.1 中国会展业发展现状

我国的会展业自改革开放以来,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 以年均近20%的速度递增, 自上世纪90年代, 中国的展览业更是在全球展览业中异军突起, 形成了一个新兴的展览业市场。我国的会展业经过多年的发展, 已经基本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实力, 初步具备了独特的魅力和风采。会展数量增加、展览面积增大, 举办展览次数增加, 会展业直接总收入增加, 从事会展组织、场馆经营以及相关服务的专业公司数量也增加, 一批会展企业和品牌获得了国际认证。会展业初步体现了强有力的竞争力, 得到了国内以及国际社会的肯定。据统计, 2003 年, 中国会展业直接产值约80 亿元人民币; 截至2004年底, 全国正式注册并具有举办经济技术展览会条件的展览馆118个, 其中2004年正式办展的展览馆为90个, 共举办展览会2467个。初步形成了一批有影响力的会展品牌, 如广州出口商品交易会、深圳高新技术交易会、南宁中国—东盟博览会、厦门对台出口商品交易会, 以及北京的国际机床展、汽车展、国际通讯展等。上海世博会更是成为新时期中国会展业发展的重要标志。会展业正在成为中国服务业中增长快、发展潜力大、前景看好的行业之一,

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我国发展会展经济取得了不小的成效, 但与发达国家相 比, 我国会展业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 存在场馆规模小、配套服务水平低、品牌展会缺乏、专业人才缺乏、产业综合竞争力不强等问题, 会展在国民收入中比重还较低。要想加强会展业的发展, 使其具备更好的发展环境和发展动力, 应在战略规划及人才培养上进行全面提升[ 10]。

2.2 中国会展业发展特点

与世界上会展业发达的国家相比,尽管当代中国会展业的起步比较晚、起点比较低,但发展很快。目前,中国会展业与国外主要大国相比,有一下五个特点:

第一、展览项目持续增长,数量扩张明显

中国会展业“起步晚,发展快”。我国1997年的展出项目数首次突破1000个,到2001年突破2000个,2002年就超过3000个,到2005年估计约为3800个。就展览项目的国际比较而言,我国已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二,项目数仅比美国少一些,成为一个“展览大国”。但是,我国的展览项目绝大多数是中小项目,规模大的项目和品牌项目屈指可数。尽管这些展览的总展出面积也是一个巨大的数字,但就展览收入而言,我国还不是一个展览强国[11]。

第二,展馆建设方兴未艾,成为城市必要设施

今年来中国会展业快速发展的另一个显著现象是,在发展会展经济热潮带动下,各地大建展览场馆的势头一浪高过一浪。目前,我国的展览场馆数量在全世界可排在第三位,仅比美国和英国少一些。展览场馆的总面积也在全世界中名列前茅,但出租率比发达国家而言要低得多。

第三,展览主办多元发展,政府主导色彩浓烈:

我国的展览活动大多由政府或半官方机构主导。就展览主办机构而言,尽管目前参与者众多,多元化特征明显,但大体上有五大办展主体,即政府(包括政府及部门、政府临时机构、贸促会等半官方贸易促进机构)、商协会、国有企事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12]。

第四, 展览地区集中程度高,经济发达地区领先

现在全国除西藏外,各省市都有了自己的展馆,或多或少都有在本地举办的展览活动,并且,越来越多的省份提出要大力发展会展业。但是,中国的会展业实际上主要集中在少数一个省市,而且集中程度相当高。就城市而言,公认的三

大展览城市是北京、上海、广州:以省份为单位来看,广东、北京、上海、浙江、江苏居前5位。这也反映了我国会展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和经济发达省份的现状特点。

第五,展览直接收入增长缓慢,主要靠社会效益驱动:

相对于展览项目的地位,我国的展览直接收入比很多国家都少得多。展览经济总量比美国、德国、日本、英国、法国、澳大利亚等许多国家都小。展览收入占GDP 比重在发达国家一般在0.1%~0.2%之间,而我国展览的产业化和市场化程度还很低,就展览收入而言,我国还不是一个大国[13]。

综上所述,客观上,由于城市才具备开展会展活动的硬件设施和活动环境,因此,会展活动为城市特有。同时,一个城市要发展会展产业,必须要该城市的产业结构、区位条件、开放和市场化程度、城市基础设施,科技文化等方面达到一定水平,形成一定条件。而城市间发展不平衡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普遍现象,所以会展产业不是每个城市都有,也不是每个城市都可以发展。就算具备发展会展产业条件的城市,在发展条件上也存在优劣程度的差异,进而决定了不同城市会展产业发展规模和方向的不同。

3. 武汉会展业发展现状

3.1 武汉会展业发展概况

武汉是华中地区特大的经济中心,发展会展经济具有优势。展馆建设较早,历史上曾和北京、上海、广州并为全国四大展览中心,然而现在北京、上海、广州会展业远远超过了武汉,武汉只能算是一个二类的会展城市。会展业是拉动性很强的产业,投资具有极大乘数效应,武汉市人民政府已经认识到会展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为了加快会展经济的发展,武政[2004]10号文发出了《关于加快武汉会展业发展的若干意见》,2005年12月武汉市“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不失时机发展现代服务业,按照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的方向,巩固发展商贸会展、金融和房地产三大主导产业等等”。

武汉现有专业会展场馆两座,可供展览使用面积8万平米,可搭建国际标准展位3800个。其中,武汉国际会展中心室内展馆3万平方米,可搭建国际标准展位2000个:室外展场2万平方米:武汉科技会展中心室内展馆3万平凡米 ,可搭建国际标准展位1300个。目前正在抓紧建设的武汉国际博览中心,是

一座以展览、展示位主导功能,集会展、科技、商务、文化休闲旅游于一体的多功能复合型的国际博览城、总建筑面积超过100万平平方米,预计到2010年展馆建成完工。

2007年全市举办会展149个,其中展出面积在1万平米以上的大中型会展27个。全年会展呈现出以政府及相关行业协会主办的专业性展览为主,商品展销、人才交流会为辅的展览市场格局。

3.2 武汉市近几年会展发展特点

第一,致力于打造品牌会展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武汉市成功举办了机博会、食博会、光博会、农博会、汽车展等品牌展览,旅游节、杂技节等重要节庆活动以及华创会、台湾周、国际咨询顾问团会等极具影响力的国际性会议。机博会连续多次被评为中国会展业最佳展览会,其中去年举办的第八届机博会芸萃世界机电领域 领先技术、前沿产品和重量级企业,有37家世界500强企业参会,为参展企业和参会客商提供了展示、交流、合作的最佳平台。第十六届食博会汇聚了来自美、英、法、比利时、智利、日、韩以及港台等12个国家(地区)及国内其它省市的进口食品生产企业和代理商参展,吸引超过38万人次参观洽谈采购。今年4月下旬,在商务部的大力支持下,在中部六省的共同努力下,第三届中国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在武汉市成功举办。大会吸引了来自26个国家的300多个组团,其中,16个国外政府机构和友好城市代表团组,15个境外著名商协会团组和37世界500强跨国公司中国区副总裁以上级别的高层负责人出席了会议,拜别了省、市领导,参加了一系列招商引资活动。中部六省各界人士和海内外嘉宾齐聚武汉,进一步加强中部地区之间的经贸合作和技术交流。

第二,努力吸引各类大型展会

目前外资加速向武汉市会展业聚集,众多大型展会主办方均有意落地武汉。2002年,前国际展览联盟(UFI )主席、蒙哥马利展览集团终身主席蒙哥马利先生来汉访问;2004年,第五届机博会率先引进香港讯通展览公司。近几年,外资会展企业纷至沓来,2006全球最大的展览会主办机构——励展集团中国区总裁兰德龙和德国展览集团代表分别来汉考察。经历一年的洽谈,湖北致命会展企业好博和英国会展业巨头塔苏斯成功联姻,武汉会展业对外资的吸引力不断升

温。这些不仅为武汉带来更加先进的会展管理模式,而且吸引了众多海外大客户、大财团聚集武汉。逐鹿中部,为武汉会展业整体水平的快速提升,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三,逐步显现拉动效应

伴随着武汉整个会展业的迅速发展,特别是中博会、医博会等大型巡回展在汉召开,机博会、食博会等品牌的不断成长,会展业对武汉经济的拉动效应正在逐步呈现。据专业认识估算,仅2004年医博会在汉举办的短短几天时间里,到会的参展商和12万专业观众给武汉的宾馆、餐饮、零售、娱乐消遣、交通运输等汗液带来的收入高达10亿人民币。今年4月,第三届中博会吸引来自英国、法国、德国、荷兰、瑞典等26个国家和地区百个代表团、众多企业参会,博览会期间全市餐饮、旅游、娱乐业生意火爆,酒店住宿爆满。大型会展对城市的拉动效应由此得到充分体现[14]。

4. 北上广会展业发达城市的优势启示

北京与上海、广州分别被称为中国三大会展都市,三大城市占有全国会展市场总量的51%,其中北京29%,上海18%,广州8%。武汉作为近几年崛起的新兴会展城市,北上广的展览业发展历程值得借鉴与思考。

4.1 北京会展业发展优势

第一,北京市强大的经济实力

2005年,北京人均GDP 已达到6000美元,步入中等发达国家的经济水平,第三产业所占比重约70%左右。

第二,北京市政府重视

2004年成立了“北京会议与展览 协会”,并把会展业纳入“十五”规划中,制定了《北京会展业发展规划》[15]

第三,北京充足的媒体资源

北京拥有众多的新闻媒体,而传媒和信息传播可以有效促进北京会展业发展,促进产业的发展。北京有200多家国内传媒,190多家外资传媒,对北京经济发展有积极作用。

第四,北京会展资源供给充分

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组织资源充分,中央机关、部委及所属单位众多;二

是全国性的行业协会大多在北京, 具有综合性的专业分工特点;三是会展设施齐全。

第五,北京会展需求强劲

北京服务贸易占全国的19% ,是重要的市场中心。巨大的市场需求表现在:高水平观众多,市场影响力大,市场位置重要[16] 。

4.2 上海会展业发展优势

第一,地理位置优势

上海是中国的经济中心、重要的海空港和交通讯枢纽,其有强大的经济集聚和扩散效应。由于地处经济发达、市场消费有很强的辐射效应的长三角地区,上海以及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正成为国内外商贸投资人士所关注的焦点,国际上一些大型的跨国公司的亚洲研发中心和采购中心迁至上海。

第二,经济与市场优势

上海作为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1992年至2004年GDP 连续13年实现两位数增长,2004年上海人均GDP 达到5629美元,居全国十大城市人居GDP 之首,已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在华东诸城市中,上海的产品、技术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商务信息快捷丰富,外商光临频率最高,人才相对集中,上海作为华东地区的会展龙头,加速了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第三,行业规模优势

由于上海云集了半数以上 全球排名前100的跨国公司,全球性经济论坛纷纷选择在上海举行,2005年在上海共举办国际展览会项目276个,展出总面积376万平方米,展览会的主题也基本覆盖所有行业。上海目前每年所举行的国际展会在数量上已超过德国 ,上海已发展成为亚太地区会展行业的重镇之一,上海会展业有如此好的发展状况以及良好的发展趋势,主要的得益于上海具有发展会展业的良好环境。

第四,硬件优势

场馆的规模直接制约展览业的发展。国际知名展览中心都是以大规模的展览支撑的。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一期建成后,室内外展馆总面积的18.88万平方米,待全部建成后,上海新国博览中心室内外展馆总面积将达到43.88万平方米左右,位居世界前列。

第五,政策环境优势

根据上海市“十五”计划,明确要求要将上海建设成为“国际会议和展览中心”。上海市政府致力通过各项政策推动和法规保障,力求为上海会展业的发展创造相对宽松的环境。上海市政府通过了《上海市展览业管理办法》,其内容主要体现在健全展览业管理体制、规范招展与办展行为、加强行政监管与协调等方面。它有利于规范展览经营行为,对进一步完善本市发展环境,增强上海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推动展览市场健康发展将起到积极作用[17]。

4.3 广州会展业发展优势

第一,政策优势

广州市政府一方面积极引进一些国外知名会展企业进驻广州,另一方面推动政府及相关旅游组织和会展企业家兔国际性的会展组织协会。此外,广州市成立了广州会展业管理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广州会展业发展的组织、规划和协调工作。

第二,经济优势

国际博览会曾发表报告认为,一个城市或地区如果基础设施相对完备、人均收入在世界中等水准以上、服务业在GDP 的比重超过制造业且过半、外贸总额占GDP 的比重超过100%、行业协会的力量相对较强,那么会展经济就会在该城市或区域得以强势增长,并发挥作用。据统计,2002年广东省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的11%,外贸出口总额占全国的36%,社会消费零售总额占全国的12%。珠三角地区经济总量大,既是国内甚至是国际的轻加工业制造基地,又是国内对外贸易的视窗,生产资料市场和消费市场巨大。而广州作为广东省的省会,是广东队经济中心,也是珠三角地区的枢纽,其经济优势是不言而喻的,这是广州进一步发展的产业基础[18]。

第三,区位优势

广州位于最具活力的珠三角腹地,是中国南方区域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最大集散地,又毗邻港澳,链接东南亚,素有祖国南大门之称,是我国历史悠久的对外通商口岸。

第四,硬件优势。广州现有专业场馆11个,展览面积49万平方米,可利用来办展会的体育场馆及各大酒店面积65万平方米。亚洲最大的会展中心——琶洲国际会议展览中心,该中心建筑总面积70万平方米,首期占地43万平方米,

建筑面积39.5万平方米,已建好16个展厅。

第五,资源特色

独特的自然旅游资源、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深厚的多元文化是知名的会展城市的共同特征。如夏威夷、大连、博鳌等旅游胜地城市都具有较强的会展吸引力。在珠三角区域捏,广州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山水风物兼具,历史文化厚重,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唐宋明清中国对外贸易的第一大港:同时广州文化善变、兼容,有浓郁的商业色彩,是改革开放的前沿,是最先接收到外面世界信息的地方, 各种流行文化也紧贴世界潮流,走在全国的最前线;广州的城市建设风格、社会生活节奏、市民观念意识等都体现出现代商业文化气度与风范。

第六,城市形象的魅力

现代会展地的竞争,从总体上讲是城市会展形象的竞争,集中表现在城市的环境、信息、科技和城市流通能力的竞争。一个协调、高效、文明、活跃的肠坏死人文环境是会展业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广州这几年在城市建设与市容改造方面取得了瞩目的成绩,正向着更加人性化的居住环境发展,是全国乃至东南亚著名旅游城市四,国际知名度日益提高[19]。

5. 影响会展业发展的要素分析

5.1 北上广的发展优势总结

综合北上广的会展业发展优势我们可以看出, 中国会展业发达城市的发展经验及优势在于:

第一,区位优势

北京、上海、广州会展能够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优越的区位。沿海是中国经济最发达、文化最先进、服务设施最完善、对外交流与合作最密切的地区。它依托于环渤海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圈和珠三角三大经济圈,借助于四通八达的海陆交通线,将东南亚、西欧、北美等一些发达国家吸引到中国投资与参展,继而产生贸易往来,并积极引进国外大企业、大品牌参展。

第二,雄厚的经济实力

改革开放后,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北上广作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军,经济得以快速发展,而众多世界五百强企业的不断注资,也给这些城市的经济发展增加了活力。在这几十年里,沿海地区产业结构不断得到优化,这些

地区GDP 总值在全国GDP 总值中占相当大的比重。在城市化建设方面,沿海地区已基本实现了城乡一体化的格局。这些无疑奠定了沿海地区在全国经济发展中的领头羊地位,而这雄厚的经济实力同时又是会展业发展的坚实基础,也是沿海地区会展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20]。

第三,政府重视与政策支持

会展业作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其发展潜力不容忽视,而它对服装、餐饮、旅游等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更是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基于会展业对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所起的作用,政府为了扶持和鼓励会展业的发展,不断出台一系列的政策,积极鼓励发展会展业。在发展策略上,政府采取了优先发展中心城市和特色城市的原则来对会展业进行区域性优化,而上海,大连等沿海城市在城市风光和交通方面的优势也使得它们成为了特色城市中的典范[21]。

第四,较完善的城市服务设施

近年来,随着政府完善城市公用服务体系力度的加大,北上广等地区在公共交通一体化建设和政府针对服务设施的法规体系的不断完善给发展会展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奇迹和便利条件,而这也是沿海地区有利于发展会展业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五,人才密集地区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发生了人才集中向沿海地区流动的现象,这是由于经济、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经济方面,改革开放后,政府对沿海地区的政策扶持力度大,经济体制变化明显,使得中国沿海经济发展迅猛,这些成为沿海地区吸引人才的根本原因:环境方面,沿海地区环境优美,气候适宜,这是各大高校毕业生选择发展地点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些使得沿海地区对人才的吸引力不断加大,巨大的人才优势也成为沿海地区发展会展业的绝对优势[22]。

5.2 影响会展业发展的要素分析

会展业成功发展的城市很多,将这些会展城市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有许多因素影响会展业的发展。通过归纳总结全球会展业发展的经验和具体案例,将这些要素总结后划分为两类:基本要素和增值要素。

表5-1:会展业发展状况表

6. 武汉发展会展业的各因素对比

6.1 武汉发展会展业的优势

第一,经济发展水平和基础设施

武汉是华中地区最大的工商业城市,工业,商业发达,经济发展高速增长。航空、公路、铁路等交通网健全,供水供电等一系列市政项目完善。目前有武汉科技会展中心和武汉国际会展中心以及武汉国际博览中心三个专业场馆。其中,武汉国际博览中心展馆可提供室内展览面积15万平方米,室外展览面积4万平方米,展览规模位居全国第三,华中第一。这一现代化展馆由成都世纪城新国际会展中心经营管理团队接管,提供专业、规范、人性化的会展服务。2013年,

建筑面积达10万平方米的国际会议中心将投入运营。会议中心共有会议及接待厅74个,其中6000平方米的超大宴会厅,可容纳4000人以上,能够同时满足举办大型会议和宴会的要求。此外,内设客房约490间的五星级洲际酒店、海洋主题乐园和约有640间客房的四星级假日酒店等二期项目将于2014年全部完工。届时,完善的配套设施将与展馆形成联动发展。通过3—5年时间,武汉国际博览中心将建设中国一流的博览城,成为中国中部地区展览、会议和活动的首选地。

第二,城市区位和交通条件

武汉位于江汉平原,素有“九省通衢”之称,是京珠、胡蓉两条国道主干线的十字交汇处, 京广线和京九线两条铁路主干线经过湖北省,把武汉市纳入了全国的铁路运输网络;武汉地处长江“黄金水道”的中游,水运发达,为会展业发展提供了重要自然条件,但其城市内部的交通水平还不高,和上海、北京等城市存有相当的差距。交通优势是武汉会展业发展重要的支撑,武汉历来被称为九省通衢,是中国内陆最大的水陆空交通枢纽,武汉距离北京、距离上海、距离广州、距离成都、距离西安,中国大城市,都在一千公里左右,是中国经济地理的心脏,具有承东启西,沟通南北,维系四方的作用。作为国家铁路四大枢纽,客运枢纽之一,六大货运枢纽之一,四大维修基地之一的定位,进一步得到了确认。高铁作为一种大运量、高速度的公共运输方式,将给沿线地区经济、社会、环境发展带来一系列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目前以武汉为圆心的四小时经济城市圈已经清晰可见,高铁时代的到来,又为我们武汉会展业的发展将掀起一个发展的高潮[23]。

第三,城市的社会文化条件和品牌文化

武汉有较深厚的文化底蕴,良好的城市生态系统,完善的公共设施,丰富多样的娱乐项目,这些都为武汉打造会展城市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武汉市依山傍水,滨江滨湖,两江交汇,三镇鼎力,具有独特的城市魅力。盘龙文化、知音文化、楚文化、首义文化、抗战文化、领袖文化,源远流长!这深深地吸引四海宾朋,八方来客,让他们及参加会展,又领略到武汉城市魅力和丰富的文化遗存。进的来,留得住,放大会展效应。

第四,城市产业结构

武汉对外开放程度较高,三大产业协调发展,城市产业结构较为合理,并且

有商业街、创意产业基地、高新技术区等产业集群,为会展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会展经济的发展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也需要服务、交通、旅游、餐饮等相关产业为其提供便利,2008年武汉市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总生产总值50.8%,显示了其第三产业的发展与实力。据统计,武汉市共有星级宾馆、酒店上百家,其中饮食业规模在全国首屈一指,各种小吃闻名全国,各种美食兼容并蓄,这些较完善的城市服务功能为会展经济提供了便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产业优势是武汉会展业持续发展的生命力,武汉市是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商业贸易活跃,是华中地区最大的物流中心,市场容量和辐射能力巨大,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和资金流通总额占全国副省级城市的第二位。近几年来,通过实施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精品、名品战略,培育出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形成钢铁、汽车、光电子信息、装备制造、能源环保五大支柱产业,食品、烟草、生物医药、纺织服装、轻工等一批优势行业,工业实力进一步得到增强,特别是随着东风汽车(3.39,0.31,10.06%)公司总部迁入武汉,法国的标志雪铁龙集团,日本的日产、本田这样三大世界汽车巨头齐聚武汉,已经构成了中国汽车市场的武汉板块。作为全国自主创新示范区,武汉东湖高新(5.68,0.08,1.43%)技术开发区,我们又称中国光谷,经过近20年的发展,光谷的研发实力应该说是我们国家的最高水平。我们还建立了国家级的新能源与环保产业基地,武汉应该说有基础、有条件、有责任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走在全国的前列,进入全国第一方阵。未来五年,武汉的工业发展布局将着力打造钢铁、化工及装备制造、光电子信息及生物产业,汽车及机电产业,食品及零工产业四大产业发展极,这些产业的繁荣,必将为武汉会展业的迅速发展奠定新的良好的基础。

第五,科技优势

武汉市科技教育发达,拥有数量居全国第三的高等院校,科教实力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三位,光纤光缆、通讯、生物医药、激光、计算机软件、新材料、水产等领域的研究领先全国。武汉的科教优势是武汉会展业长期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保障。武汉市是全国的教育大市、人才强市,科教综合实力是全国大城市里的第三位,融汇了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知名院校,在校大学生一百多万人,科研院所也是一百多所。形成了以高等教育为中心的教育群,为武汉市人文、科技、教育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和保证。同样,也为我们武汉会展业的

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

第六,商业优势

武汉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最大的商业流通中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和资金流通总额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商业发达,还有全国首屈一指的汉正街批发中心以及其他各种专业市场[24]。

6.2 武汉发展会展业的劣势

尽管武汉会展经济在全国有一定的知名度,但与国际会展和国内沿海省份大城市的会展产业相比,目前武汉会展仍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第一,展览市场不规范

2008年,武汉共举办会展161个,同比增加12个,其中展出面积达1万平方米以上的展会有21个,占19%;展出面积在5000平方米至1万平方米之间的展会有56个,占50%。然而,武汉会展市场尚不成熟,规模大、上档次的展会不多。另外,武汉现有大型展览公司近百家,经常重复办展。类似的展会太多,不仅分流了参展商,导致展会规模变小、效益下降,而且阻碍了武汉会展市场的健康发展。

第二,会展还未引起相关的行业的足够重视

目前武汉市会展业的发展大都局限在流通领域,与其他产业的分工协作还未形成,突出反映在为会展提供配套服务的技术、信息、营销、金融、运输等相对滞后,制约了会展业规模经济效益的发挥。

第三,缺乏高素质的专业展览人才和展览公司

从整体上看,武汉会展组织者、管理者的专业水平相对偏低。尤其是缺乏高素质的会展策划、设计与营销人才,为会展提供配套服务的技术、信息等相对滞后,这些制约了展览规模经济 发挥。

第四,会展的硬件设施不够国际发展的要求

武汉现有的最大展馆——武汉国际会展中心的布展面积只有3.5万平方米,和上海、广州20万平方米的展馆相比,差距较大,要举办国际性会展,仍有许多的欠缺。展览软件设施的不足,也来越影响武汉会展业的发展。

第五,武汉的会展软包装也应改善

展览场馆经营单位应对会展全方位的优质服务 ,并严格按照合同范围收费,

不得擅自扩大收费范围或提高收费标准;政府要为展览会提供必要的协调、监督、服务;交管部门在布展、撤展时在周边实行交通管制,疏散人流,建立会展业绿色通道;质检部门在现场提供咨询服务[25]。

7. 武汉发展会展业所要采取的对策

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中小会展城市在发展会展业上,与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相比,并不占绝对优势,但是中小会展城市仍具有自身的比较优势,产业优势、旅游优势、地域优势、成本优势等。一线会展城市北京、上海、广州并不是所有产业的优势集中地。四川是中国白酒业优势产地之一,也造就了成都糖酒会的盛况。海南小镇博鳌利用其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和沿海的区位优势举办了博鳌经济论坛,并成为了中国展会名地。另外,中小会展城市具有更加廉价的土地和地租,降低了会展企业的办会成本,也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城市会展业的发展。中小会展城市在发展会展业中应该紧紧抓住和依靠其比较优势,才能形成自身的特色会展业。武汉发展会展产业应充分利用后发优势,积极研究国际及国内会展中心城市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发展模式、方法、途径,借鉴其发展经验,在充分研究、对比、学习的基础上走一条适合自身的会展经济之路,促进城市会展业的更加快速的发展,提高会展业国际竞争力[26]。

第一,提高人们的会展经济意识,全面、科学地认识其作用

如文前所述,会展经济具有巨大的作用。在武汉,要想快速健康地发展会展经济,首先要教育市民特别是政府及企业的领导全面、科学地认识会展经济的作用。其次要提高市民的会展经济意识,提高其参与度。只有认识提高了,意识增强了,才能加大发展会展经济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才能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来发展会展经济。

第二,进一步完善武汉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及交易场馆建设

要抓住当前经济发展的有利时机,积极实施项目带动。搞好相应的环境建设,努力改善交通、商贸、旅游以及商检、海关等配套设施;尽快建设功能齐备、设施齐全、高规格的国际会展中心,为会展业的发展提供载体支持,提高展会的层次和辐射吸引力。

第三,探索会展运作新机制,实现由政府主导向市场化转型

其一,市场化是政府主导型展会转型的必然路径。要逐步树立 " 依靠市场"

而不是 " 依靠市长" 的埋念,按市场规律办事,明确市场主体,通过市场配置招展、招商、展会活动的组织以及各种配套服务的各种资源。

其二,减少政府部门直接运作商业性会展。政府管理重点转变到规划引导、政策指导、加强服务、协调推进上来。转变以临时设立的组委会及其下属临时机构为运作主体的组织模式,建立以实体承办单位(企业或企业化事业) 为运作核心的模式。企业或企业化的事业单位作为展会的经营主体和产权归属单位,促进展会品牌的培育和运作主体利益与展会自身发展的有机融合。政府不再作为展会的市场经营主体,转为主要参与策划,组织协调,提供保障,发挥影响。

其三,发挥会展行业协会作用。强化会展行业自律机制,以" 服务、代表、协调、自律" 为基本职能,通过制定和建立会展业行规、会展企业资质认证制度、会展等级认证制度和会展服务评估制度等规章制度,培育市场主体,组织行业交流合作,加强行业协调自律,提高行业整体素质,搞好统筹协调,克服多头办展、重复办展、资源分散、价格多轨制等不合理的现象,创造公平、公开、公正的会展市场坏境和竞争秩序。

其四,提高国有及国有控股会展企业的竞争力。按照" 政府控股、企业运作" 模式,经营管理政府投资的重点会展场馆。鼓励国有资产经营公司通过重组、兼并等方式跨行业、跨所有制进人会展行业,与国际知名会展公司开展合资、合作,灵活高效地运作会展项目:形成市场竞争机制。利用价格和展期等市场机制培育扶持政府支持的重点会展。

其五,发挥各行业协会和其他同业商会 (同业商协会) 的作用。同业商协会代表各自行业利益,掌握具体行业的详细信息和最新动态,办展具有针对性,能较好地满足参展商和用户的需要; 与国内外同行有广泛的联系,有庞大的网络系统相影响力; 容易得到政府的支持,也容易得到企业的信赖。政府要鼓励支持同业商协会主导主办,或者参与政府和企业办展。

第四, 强化武汉会展品牌建设,提升会展产业水平

其一,培育一批综合性、专业性国际会展品牌,以树立武汉会展业的城市名片形象。优先发展符合武汉产业发展方向的重要会展项目,大力培育循环经济类会展,重点发展钢铁、汽车、机械装备等传统优势产业,光电子、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物流、金融、文化、商务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的会展项目等。

其二,高标准办好现有定期展会。充分利用政府资源,加强对定期展的宣传,不断提升国际化程度。展览会的定期化有利于形成固定的客商和展商群,对于提升展会的质量和效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结合我市实际和产业优势创新展览形式和内容,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定期展项目,对我市己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的会展,如" 中国国际机电产品博览会" 、" 中国光谷国际光电子产品博览会" 、" 中国食品博览会" 等进行重点培育,使其成为独具特色的品牌会展,发挥示范、辐射、带动作用,让更多的专业会展借助定期品牌展会平台脱颖而出。

其三,高度重视发展特色常年会展。我市要以特色产业会展,如房地产、物流、旅游、餐饮等行业的展览项目为常年展示形式。引进适合市场需求的新常年展贸主题和先进管埋埋念,提高常年展的服务能力和水平。常年展弥补了定期展受时间、场地限制等局限性,为人驻商户采取持续性的营销策略和周期性的产品更新提供了便利,其展贸合一的特点己经受到越来越多商户的重视。

其四,多方面拓展会展领域。依托我市区位和产业优势,按照专业化发展方向," 细分市场定位,大力拓展会展领域。积极培育机械设备、光电子、汽车及配件等新兴产业展,为中小制造企业提供会展平台; 打造石化、钢铁、电力、环保新能源等大型工业展,为临港型大中企业提供会展平台; 拓展教育、人力资源、网络硬件与钦件、旅游、装饰、住宅产品等现代服务产业展,为服务业发展提供会展平台; 办好纺织、服装、家纺、机械、建材等传统产业展,为传统产业提供会展平台; 发展蔬果、食品等农副产品展,为农、林、牧、副、渔业发展提供会展平台。市级各职能部门、行业协会和会展企业要充分发挥各自职能和优势,多渠道拓展新的会展资源,促成更多的全国性、国际性大型会展活动来武汉举办。积极发展会议、节庆等各种形式的展会活动。充分拓展会展功能,在办好现有国际、国内重要论坛的基础上,加强与国际、国内经济组织、学术机构、大专院校和新闻单位的合作,积极引进和兴办档次高、影响大、且对经济社会发展有推动作用的论坛、会议。加强 " 会、展、节、赛、演" 的有机结合,取得良好的会展综合效果。按照继承传统、开拓创新、面向未来的办节思路,促使我市重要节庆活动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办出实效。

其五,推动网上展览会发展。随着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的进一步发展,网上展览有望成为现代展览业的主体之一。网上展具有受众面广、形象清晰、没有时

间和地域限制、费用低、信息容量大等特点。我市大型展会要通过互联网,开展网上展示和洽谈活动,形成永不落幕的网上展览会,一些规模较小但信誉较好、管理经验丰富的展览馆或展览公司,可以凭借网上展览开拓发展空间。

第五,培育和引进会展企业,强化会展产业核心环节

其一,加快与国际接轨的步伐,重点发展办展机构、展装企业,大力培育设计策划、咨询中介等会展服务企业,培育一批具备较强竞争力的会展领军企业等,不断增强中心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推动我市会展经济加快发展。

其二,积极培育会展业市场主体。引导我市会展企业通过有序竞争,联合重组,建立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多元化的现代会展企业。做强国有会展主体,不断壮大民营会展实体,积极引入境外会展载体。支持会展龙头企业加强与国内和国际展览公司的对接," 促进其规模化、专业化和国际化,不断增强竞争实力。加快培育实力型会展场馆经营企业、会展策划组织企业、会展设计和器材租赁企业、展品运输企业及其他服务配套企业。大力发展会展中介服务公司,为会议和展览提供广告宣传、组织联络等各类服务。

其三,加强会展业规范管理。引导会展企业执行各项会展管理规定,提高服务质量,在服务专业化,标准化、规范化等方面,逐步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推行展览企业、展览装修和搭建企业资质认定工作。鼓励展览、展馆管理、装修相搭建等企业进行GB/19001一2000, GB/T28001一2001等相关行业认证,并在会展现场管理、时间管理、危机管理等方面形成科学合理的服务运营体系。同时,对展览公司以及会展主办者的资质进行动态评估和认证,不断提高会展参与者的素质。

其四,加大会展业引进力度。要按照市场运作和国际惯例,鼓励外商投资武汉会展业,吸引国际大型会展公司,著名会展服务公司以及国外政府组织到武汉举办各种类型的会展。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和合作,引进国际会展业的运作规范、先进经验,尽快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从整体上提高武汉会展业的层次和水平。

其五,强化会展业跨地区合作。充分发挥武汉区域中心城市优势; 不断整合会展资源,加强国内外、省内外会展业同行的交流合作,促进会展业跨地区、跨部门的区域合作,形成在协作中竞争,在竞争中有序发展的格局,不断增强中心

城市服务功能。发挥我市区位交通优势,以会展业协作组织的形式建立 " 友城会展联盟" 等形式,建立会展业协作网络,形成影响华中,辐射全国的区域会展经济。

第六, 要加快人才培养,塑造富有管理经验的专业队伍。

要利用武汉丰富的高效教育资源,加强对会展工作人员的在职培训和对高素质专业策划、 管理人才的培养,改善会展业的软件环境。武汉市政府应协调武汉市教育局,重点支持武汉市综合院校开设会展本科专业,利用综合类院校开设会展本科专业,利用综合类高校的师资优势和教学资源,培养高水平的本科、研究生层次的会展人才;同时,大连市展览办应协助高校做好会展企业与会展人才的对接,培养符合企业要求的会展应用型人才。对社会上的会展策划师资格认证培训,武汉市政府应协同大连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做好培训机构的资质审查,制止乱收费现象。最后,武汉市人事局要将专业会展人才引进纳入武汉市人才引进计划,出台优惠政策吸引高级会展人才来汉发展,为武汉会展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第七, 加强规范管理,建立一个权威机构

武汉市民应着手建立一个专门的、具有权威的管理机构,规范武汉会展业的市场,严格把握住质量关,改善和优化会展环境,尽快定制并完善有关的法律法规,健全会展经济的游戏规则,明确会展市场的准入机制和主办主体的资质条件,使会展经济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走上法制化的轨道。

加快成立会展行业协会。为了实现会展业市场化运作,必须尽快成立会展行业协会,使其成为政府与企业交流的平台和行业内部的协调者。会展行业协会要在协调会展举办权、理顺行业准入资格、制定行业评级标准、会展人才培训等方面有所作为,要有一定的实际职能,能协助工商和司法等部门共同监管会展市场,能帮助会展企业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要有一定的市场调控能力,能在同类展会的场地选择、展会排气和展览题材的取舍等上面有一定的影响力;要有一定的权威性,行业协会提供 行业信息和服务要能代表一定的水平和档次,能令人信服;要能统领行业内各层次 企业,要有行业内企业的积极参与,不能仅仅是政府某一部门的职能延伸。

第八, 转变政府职能,加快市场化步伐,走会展产业化的路子

必须转换会展企业的经营机制,使其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展览公司应走上市场,走产业化之路,靠市场竞争发展壮大,并在竞争中进行跨地区、跨部门的战略重组,组件展览集团,实现资本扩张,提高企业组织规模,增加竞争实力。当地政府要大力支持会展业素来享有“经济建设的加速器和助推器”、“城市的面包”等美誉的产业, 具有极强的产业关联性和拉动性,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创造就业岗位等多项功能。一个产业,特别是新兴产业,要想发展,没有政策和当地政府的扶持很难兴旺。对于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极大的推动性的会展业,当地政府应该给予大力支持,从资金、政策方面扶持会展企业;并做好相关服务工作,保障会展业顺利发展。

8. 总结

论文主要探讨了在中国会展行业发展现状下武汉会展业的发展状况,并通过对北京、上海、广州三大第一层次的会展中心城市的成功要素分析,发掘武汉会展业发展所具备的优势因素,找出存在的问题和症结,针对性地提出发展武汉会展业的建议和措施,对武汉会展业的发展将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春雷. 中国会展旅游发展的优化模式建构[J].旅游学刊,2002(2):44-48

[2] 戚能杰. 会展旅游城市竞争力评价模型[J].改革与开放,2007(3):27-28

[3] 孔汉思、库舍尔编,何光沪译. 全球伦理[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

[4] 许启贤. 经济伦理研究述评——经济伦理的几个问题[J].高校理论战线.2002

[5] Braun,BM.The economic comtribution of conventions: the case of orlando, Florido[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2002.30(2):32-37

[6] GOF,Wzhang.Applying importance to performamce analysis to beijing as an inernational

meeting destination[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2007.35(4):42-49

[7] Kim,Schon.KKYChung.Convention industry in South Korea:an economic impact

analysis[J].Tourism Management,2003,24(5):533-541

[8] 肖国庆. 现代会展基础与实务[M].北京:中国人士出版社,2006(9)

[9] 金本香. 我国会展经济的现状、发展趋势及对策.[J].江苏商论,2003:34

[10] 王维晓. 当前会展业发展现状分析.[J].现代商业,2004:191

[11] 杨立. 我国会展经济的现状、发展趋势和对策.[J].巢湖学院学报,2003(5):35

[12] 甄明霞、欧阳斌. 会展经济——城市经济的助推器[J].上海经济研究,2001(6)

[13] 胡晓:会展经济与城市发展[J]经济. 问题探讨,2002(6)

[14] 唐世海. 发展武汉会展经济的思考[J].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07(3)

[15] 储祥银. “十一五”期间北京市展览业发展概况[R].2007

[16] 邹树梁、王铁骊. 会展、会展业与会展经济的演进分析[J].湖南社会科学,2003(7)

[17] 郑建瑜:上海会展业现状及发展趋势[J].旅游学刊,2000(6)

[18] 廖东明. 新形势下再创广州会展经济新优势[J].研究与决策.2003(7)

[19] 程丛喜,熊琪. 武汉会展业与广州会展业比较研究[J].区域经济,2007

[20] 过聚荣. 中国会展经济发展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21] 刘松萍. 城市政府如何与会展经济握手[J].决策,2006(9)

[22] 苏勇军,董鸿安. 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的长三角会展合作研究[J].北方经济,

2006(19):46

[23] 邓爱民,许杭军. 武汉市发展会展旅游的SWOT 分析与对策[J].湖北社会科学.2005(3)

[24] 余向平. 会展业的产业带动效应及其经济学分析[J].商业研究,2006(18)

[25] 王英哲. 影响武汉会展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分析[J].发展论坛,2010(11)

[26] 王颖. 武汉会展经济研究. 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27] 马敏. 关于加快发展武汉会展业的若干思考[J]学习与实践,2006(10)

致 谢

感谢我的导师白萍老师,她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作风一直是我工作、学习中的榜样;她循循善诱的教导和不拘一格的思路给予我无尽的启迪,这篇论文的每个细节都都离不开她的细心指导。

感谢我的室友们,从遥远的家来到这个陌生的城市里,是你们和我共同维系着彼此之间姐妹般的感情,维系着寝室那份家的融洽。四年了,仿佛就在昨天。四年里,我们没有红过脸,没有吵过嘴,没有发生上大学前所担心的任何不开心的事情。我们在一起的日子,我会记一辈子的。

感谢我的爸爸妈妈,焉得谖草,言树之背,养育之恩,无以回报,你们永远健康快乐是我最大的心愿。

在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我的心情无法平静,从开始进入课题到论文的顺利完成,有多少可敬的师长、同学、朋友给了我无言的帮助,在这里请接受我诚挚的谢意!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会展业是通过会议和展览实现商品和技术信息的交流。它不仅给城市带来了场租费、搭建费、广告费、运输费等直接收入,还带动了商贸、旅游、物流、餐饮、交通、通讯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因此,它被形象地成为城市发展的“助推器”、“现代城市的面包”[1]。

会展业从发展之初,就和城市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从1851年首届世界博览会开幕之日起,现代会展业就开始向城市展现自己独特的魅力,它深刻的影响着一座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的面貌。国际上著名的展览城市如巴黎、伦敦、纽约等,每年都会从会展业中获得巨额利润和经济的空前繁荣。据统计美国每年举办展览会达13000个,直接受益达120亿美元,创造综合消费达到1250亿美元,展览会的拉动系数达到了1:10;德国展览会年销售收入约45亿马克,创造社会综合价值410亿马克,并创造了23万个就业岗位。

今天,中国是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是世界最大,最具潜力的消费市场。入世后国内市场的 对外开放将进一步扩大,国际市场也将对我们更加开放,两个市场的开放必将促使中国的内需外贸和经济活动更趋活跃。我国许多城市都希望通过发展会展业来实现自身社会、经济的大跨越,然而在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区域发展条件不均衡的现实条件下,当前会展产业的发展也存在极大的不均衡性,在空间分布上,会展产业主要分布在三大产业带:环渤海会展产业带、长三角会展产业带、珠三角会展产业带;在发展程度上,主要形成了三大层次:北京、上海、广州三大会展中心城市为第一层次,另外以省会城市为代表的区域型会展中心城市为第二层次,其他具有会展活动的中小城市为第三层次。中国80%以上会展产业集中在三大会展产业带,其中又以北京、上海、广州最为集中,表现出极大的非均衡性[ 2 ]。

论文通过对北京、上海、广州三大第一层次的会展中心城市的成功要素分析,发掘武汉会展业发展所具备的优势因素,找出存在的问题和症结,针对性地提出发展武汉会展业的建议和措施,对武汉会展业的发展将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2 相关研究领域发展概况

1.2.1 国外研究概况

第一, 会展对经济的影响

布劳恩(Braun ,1992)指出会展活动的总体影响要远远大于会展活动本身。“会展相关的每一美元花费都会引起更为广泛的经济影响,并在区域经济的其他部门产生额外的经济效应”,如果加上间接收入,会展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应当是会展本身的两倍甚至于三倍。凯姆等(Kimetal ,2003)利用投入产出模型估算了会展旅游对韩国经济的影响[3]。阿尔诺博士(2003)通过分析德国汉诺威世博会在准备和执行阶段的支出对萨克森州整体经济产量、就业、增加值、发展潜力的影响来研究汉诺威世博会对区域经济的影响[4]。

日益繁荣的展览活动不仅有利于引导有关产业发展,提升制造业水平,促进生产要素流动、优化资源配置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有力的推动、配合了中国企业发挥比较优势、走向国际市场、参与国际商品供应链,实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

第二,会展地点的选择

会址的确定对于会展组织者和会展举办地都具有重大意义, 对会展组织者来说, 会展地点的确定会影响到会展的出席率, 也就决定了会展的成败. 因此有关会展选址的研究已经成为学者们最为关心的领域. 格奥和张(Go and Zhang,1999)将会址选择影响因素分为目的地因素和会展设施因素. 克劳奇和路维尔(Crouch and Louviere,2003) 建立了会址选择过程的概念模型, 提出会址选择过程的五个阶段, 包括会站前计划、可选会址分析、会址决策、会展举行和会后评价[5]。

第三,会展管理和服务组织

主要从如何推动一个国家会展业的发展,提高会展管理、营销、服务效率的角度对会展管理和服务组织机构的定位、职能、运作模式进行研究。韦伯(Weberk ,2001)认为随着各地举办会议的竞争日益激烈,目的地首要营销组织的会议旅游局的作用尤其重要[6]。墨尔森(Morrison ,1998)提出美国会议观光局(CVB )在会展旅游的良好城市形象,为会议组织者提供目的地产品信息,代表目的地从事会议和展览促销,组织促销活动,以及提供会展方面的相关服务[7]。

1.2.2 国内会展理论研究综述

第一,城市会展业的实证分析

从1981年后尤其是1985~2000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我国会展业步入蓬勃发展时期。在北京、上海、大连等城市举办了一批有影响力的知名展览会。于是在90年代中期后国内众多学者在前一阶段的研究基础上,对上海、北京、深圳、杭州等大城市进行个案研究,探讨当地会展发展的状况及对策,从而涌现出了一大批实证性研究成果。白祖诚(1994)认为北京应大力发展会议旅游产品,优化北京旅游产品结构,增加旅游吸引力。冷晓(1999)通过杭州会展业与北京、上海。大连等城市会展业的比较对杭州会展业的发展提出对策。

第二,区域会展业的现状.

随着我国三大会展城市群, 即以北京为中心的渤海会展城市群/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会展城市群/以广州为中心的珠三角会展城市群会展业的的迅猛发展, 对于区域会展业的研究也日益增多. 刘春济(2003)从政府/市场和企业等角度探讨了长三角洲区域会展业的合作策略, 突出区域会展产业应当协调发展的观点. 刘大可(2004)以杭州、宁波、温州等会展中心城市所掌握的城市资源、经济资源、市场资源、区位资源、交通资源、场馆资源、人才资源等诸多会展资源为切入点,分析浙江省会展旅游发展的条件和经济功能。张娟(2005)从会展产业与产业集群之间的互动关系入手,揭示珠三角会展经济发展的本质原因[8]。

第三,会展业与城市竞争力评价

主要研究城市会展产业竞争力的评价及微观个体的核心竞争力。代表性论文有赵丽(2006)以迈克尔·波特的“钻石体系”为研究框架,结合会展业的产业特点和发展规律,分析城市会展业竞争力的相关影响因素,构建城市会展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北京、上海、广州作出实证分析。戚能杰(2007)结合会展旅游业自身特点,构建由环境支持力、竞争潜力及竞争实力三个层次组成的会展旅游城市竞争力模型。胡平(2009)以钻石理论剖析了会展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并运用专家咨询法量化了这些因素的影响权重,提出了一套评价城市会展业竞争力的指标体系[9]。

1.3 研究内容

目前,随着会展业的进一步发展,各位专家与学者对会展业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特别是对一些会展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及新兴的会展城市。武汉会展业的发展现处于发展期,通过对会展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的发展经验分析,结合武汉会展业的发展现状,为武汉市会展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提供相关的理论与实践方面的建议。

首先,论文对中国会展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从政治背景、行业背景、地域背景出发探讨现今中国会展业发展呈现的特点。然后,在中国整个会展业发展的大背景下,分析武汉会展业在国内所处的层次与呈现的特点,随后,对国内一些会展发达城市的成功经验进行分析,主要探讨了北京、上海、广州三个会展中心城市的发展优势,将这些优势要素进行提炼分析总结,并结合武汉会展业的发展现状,一一对比分析武汉会展业的优势与不足,最后在此基础上,为武汉市会展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提供相关的理论与实践方面的建议。

2. 中国会展业发展现状及特点

2.1 中国会展业发展现状

我国的会展业自改革开放以来,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 以年均近20%的速度递增, 自上世纪90年代, 中国的展览业更是在全球展览业中异军突起, 形成了一个新兴的展览业市场。我国的会展业经过多年的发展, 已经基本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实力, 初步具备了独特的魅力和风采。会展数量增加、展览面积增大, 举办展览次数增加, 会展业直接总收入增加, 从事会展组织、场馆经营以及相关服务的专业公司数量也增加, 一批会展企业和品牌获得了国际认证。会展业初步体现了强有力的竞争力, 得到了国内以及国际社会的肯定。据统计, 2003 年, 中国会展业直接产值约80 亿元人民币; 截至2004年底, 全国正式注册并具有举办经济技术展览会条件的展览馆118个, 其中2004年正式办展的展览馆为90个, 共举办展览会2467个。初步形成了一批有影响力的会展品牌, 如广州出口商品交易会、深圳高新技术交易会、南宁中国—东盟博览会、厦门对台出口商品交易会, 以及北京的国际机床展、汽车展、国际通讯展等。上海世博会更是成为新时期中国会展业发展的重要标志。会展业正在成为中国服务业中增长快、发展潜力大、前景看好的行业之一,

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我国发展会展经济取得了不小的成效, 但与发达国家相 比, 我国会展业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 存在场馆规模小、配套服务水平低、品牌展会缺乏、专业人才缺乏、产业综合竞争力不强等问题, 会展在国民收入中比重还较低。要想加强会展业的发展, 使其具备更好的发展环境和发展动力, 应在战略规划及人才培养上进行全面提升[ 10]。

2.2 中国会展业发展特点

与世界上会展业发达的国家相比,尽管当代中国会展业的起步比较晚、起点比较低,但发展很快。目前,中国会展业与国外主要大国相比,有一下五个特点:

第一、展览项目持续增长,数量扩张明显

中国会展业“起步晚,发展快”。我国1997年的展出项目数首次突破1000个,到2001年突破2000个,2002年就超过3000个,到2005年估计约为3800个。就展览项目的国际比较而言,我国已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二,项目数仅比美国少一些,成为一个“展览大国”。但是,我国的展览项目绝大多数是中小项目,规模大的项目和品牌项目屈指可数。尽管这些展览的总展出面积也是一个巨大的数字,但就展览收入而言,我国还不是一个展览强国[11]。

第二,展馆建设方兴未艾,成为城市必要设施

今年来中国会展业快速发展的另一个显著现象是,在发展会展经济热潮带动下,各地大建展览场馆的势头一浪高过一浪。目前,我国的展览场馆数量在全世界可排在第三位,仅比美国和英国少一些。展览场馆的总面积也在全世界中名列前茅,但出租率比发达国家而言要低得多。

第三,展览主办多元发展,政府主导色彩浓烈:

我国的展览活动大多由政府或半官方机构主导。就展览主办机构而言,尽管目前参与者众多,多元化特征明显,但大体上有五大办展主体,即政府(包括政府及部门、政府临时机构、贸促会等半官方贸易促进机构)、商协会、国有企事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12]。

第四, 展览地区集中程度高,经济发达地区领先

现在全国除西藏外,各省市都有了自己的展馆,或多或少都有在本地举办的展览活动,并且,越来越多的省份提出要大力发展会展业。但是,中国的会展业实际上主要集中在少数一个省市,而且集中程度相当高。就城市而言,公认的三

大展览城市是北京、上海、广州:以省份为单位来看,广东、北京、上海、浙江、江苏居前5位。这也反映了我国会展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和经济发达省份的现状特点。

第五,展览直接收入增长缓慢,主要靠社会效益驱动:

相对于展览项目的地位,我国的展览直接收入比很多国家都少得多。展览经济总量比美国、德国、日本、英国、法国、澳大利亚等许多国家都小。展览收入占GDP 比重在发达国家一般在0.1%~0.2%之间,而我国展览的产业化和市场化程度还很低,就展览收入而言,我国还不是一个大国[13]。

综上所述,客观上,由于城市才具备开展会展活动的硬件设施和活动环境,因此,会展活动为城市特有。同时,一个城市要发展会展产业,必须要该城市的产业结构、区位条件、开放和市场化程度、城市基础设施,科技文化等方面达到一定水平,形成一定条件。而城市间发展不平衡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普遍现象,所以会展产业不是每个城市都有,也不是每个城市都可以发展。就算具备发展会展产业条件的城市,在发展条件上也存在优劣程度的差异,进而决定了不同城市会展产业发展规模和方向的不同。

3. 武汉会展业发展现状

3.1 武汉会展业发展概况

武汉是华中地区特大的经济中心,发展会展经济具有优势。展馆建设较早,历史上曾和北京、上海、广州并为全国四大展览中心,然而现在北京、上海、广州会展业远远超过了武汉,武汉只能算是一个二类的会展城市。会展业是拉动性很强的产业,投资具有极大乘数效应,武汉市人民政府已经认识到会展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为了加快会展经济的发展,武政[2004]10号文发出了《关于加快武汉会展业发展的若干意见》,2005年12月武汉市“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不失时机发展现代服务业,按照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的方向,巩固发展商贸会展、金融和房地产三大主导产业等等”。

武汉现有专业会展场馆两座,可供展览使用面积8万平米,可搭建国际标准展位3800个。其中,武汉国际会展中心室内展馆3万平方米,可搭建国际标准展位2000个:室外展场2万平方米:武汉科技会展中心室内展馆3万平凡米 ,可搭建国际标准展位1300个。目前正在抓紧建设的武汉国际博览中心,是

一座以展览、展示位主导功能,集会展、科技、商务、文化休闲旅游于一体的多功能复合型的国际博览城、总建筑面积超过100万平平方米,预计到2010年展馆建成完工。

2007年全市举办会展149个,其中展出面积在1万平米以上的大中型会展27个。全年会展呈现出以政府及相关行业协会主办的专业性展览为主,商品展销、人才交流会为辅的展览市场格局。

3.2 武汉市近几年会展发展特点

第一,致力于打造品牌会展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武汉市成功举办了机博会、食博会、光博会、农博会、汽车展等品牌展览,旅游节、杂技节等重要节庆活动以及华创会、台湾周、国际咨询顾问团会等极具影响力的国际性会议。机博会连续多次被评为中国会展业最佳展览会,其中去年举办的第八届机博会芸萃世界机电领域 领先技术、前沿产品和重量级企业,有37家世界500强企业参会,为参展企业和参会客商提供了展示、交流、合作的最佳平台。第十六届食博会汇聚了来自美、英、法、比利时、智利、日、韩以及港台等12个国家(地区)及国内其它省市的进口食品生产企业和代理商参展,吸引超过38万人次参观洽谈采购。今年4月下旬,在商务部的大力支持下,在中部六省的共同努力下,第三届中国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在武汉市成功举办。大会吸引了来自26个国家的300多个组团,其中,16个国外政府机构和友好城市代表团组,15个境外著名商协会团组和37世界500强跨国公司中国区副总裁以上级别的高层负责人出席了会议,拜别了省、市领导,参加了一系列招商引资活动。中部六省各界人士和海内外嘉宾齐聚武汉,进一步加强中部地区之间的经贸合作和技术交流。

第二,努力吸引各类大型展会

目前外资加速向武汉市会展业聚集,众多大型展会主办方均有意落地武汉。2002年,前国际展览联盟(UFI )主席、蒙哥马利展览集团终身主席蒙哥马利先生来汉访问;2004年,第五届机博会率先引进香港讯通展览公司。近几年,外资会展企业纷至沓来,2006全球最大的展览会主办机构——励展集团中国区总裁兰德龙和德国展览集团代表分别来汉考察。经历一年的洽谈,湖北致命会展企业好博和英国会展业巨头塔苏斯成功联姻,武汉会展业对外资的吸引力不断升

温。这些不仅为武汉带来更加先进的会展管理模式,而且吸引了众多海外大客户、大财团聚集武汉。逐鹿中部,为武汉会展业整体水平的快速提升,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三,逐步显现拉动效应

伴随着武汉整个会展业的迅速发展,特别是中博会、医博会等大型巡回展在汉召开,机博会、食博会等品牌的不断成长,会展业对武汉经济的拉动效应正在逐步呈现。据专业认识估算,仅2004年医博会在汉举办的短短几天时间里,到会的参展商和12万专业观众给武汉的宾馆、餐饮、零售、娱乐消遣、交通运输等汗液带来的收入高达10亿人民币。今年4月,第三届中博会吸引来自英国、法国、德国、荷兰、瑞典等26个国家和地区百个代表团、众多企业参会,博览会期间全市餐饮、旅游、娱乐业生意火爆,酒店住宿爆满。大型会展对城市的拉动效应由此得到充分体现[14]。

4. 北上广会展业发达城市的优势启示

北京与上海、广州分别被称为中国三大会展都市,三大城市占有全国会展市场总量的51%,其中北京29%,上海18%,广州8%。武汉作为近几年崛起的新兴会展城市,北上广的展览业发展历程值得借鉴与思考。

4.1 北京会展业发展优势

第一,北京市强大的经济实力

2005年,北京人均GDP 已达到6000美元,步入中等发达国家的经济水平,第三产业所占比重约70%左右。

第二,北京市政府重视

2004年成立了“北京会议与展览 协会”,并把会展业纳入“十五”规划中,制定了《北京会展业发展规划》[15]

第三,北京充足的媒体资源

北京拥有众多的新闻媒体,而传媒和信息传播可以有效促进北京会展业发展,促进产业的发展。北京有200多家国内传媒,190多家外资传媒,对北京经济发展有积极作用。

第四,北京会展资源供给充分

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组织资源充分,中央机关、部委及所属单位众多;二

是全国性的行业协会大多在北京, 具有综合性的专业分工特点;三是会展设施齐全。

第五,北京会展需求强劲

北京服务贸易占全国的19% ,是重要的市场中心。巨大的市场需求表现在:高水平观众多,市场影响力大,市场位置重要[16] 。

4.2 上海会展业发展优势

第一,地理位置优势

上海是中国的经济中心、重要的海空港和交通讯枢纽,其有强大的经济集聚和扩散效应。由于地处经济发达、市场消费有很强的辐射效应的长三角地区,上海以及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正成为国内外商贸投资人士所关注的焦点,国际上一些大型的跨国公司的亚洲研发中心和采购中心迁至上海。

第二,经济与市场优势

上海作为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1992年至2004年GDP 连续13年实现两位数增长,2004年上海人均GDP 达到5629美元,居全国十大城市人居GDP 之首,已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在华东诸城市中,上海的产品、技术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商务信息快捷丰富,外商光临频率最高,人才相对集中,上海作为华东地区的会展龙头,加速了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第三,行业规模优势

由于上海云集了半数以上 全球排名前100的跨国公司,全球性经济论坛纷纷选择在上海举行,2005年在上海共举办国际展览会项目276个,展出总面积376万平方米,展览会的主题也基本覆盖所有行业。上海目前每年所举行的国际展会在数量上已超过德国 ,上海已发展成为亚太地区会展行业的重镇之一,上海会展业有如此好的发展状况以及良好的发展趋势,主要的得益于上海具有发展会展业的良好环境。

第四,硬件优势

场馆的规模直接制约展览业的发展。国际知名展览中心都是以大规模的展览支撑的。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一期建成后,室内外展馆总面积的18.88万平方米,待全部建成后,上海新国博览中心室内外展馆总面积将达到43.88万平方米左右,位居世界前列。

第五,政策环境优势

根据上海市“十五”计划,明确要求要将上海建设成为“国际会议和展览中心”。上海市政府致力通过各项政策推动和法规保障,力求为上海会展业的发展创造相对宽松的环境。上海市政府通过了《上海市展览业管理办法》,其内容主要体现在健全展览业管理体制、规范招展与办展行为、加强行政监管与协调等方面。它有利于规范展览经营行为,对进一步完善本市发展环境,增强上海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推动展览市场健康发展将起到积极作用[17]。

4.3 广州会展业发展优势

第一,政策优势

广州市政府一方面积极引进一些国外知名会展企业进驻广州,另一方面推动政府及相关旅游组织和会展企业家兔国际性的会展组织协会。此外,广州市成立了广州会展业管理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广州会展业发展的组织、规划和协调工作。

第二,经济优势

国际博览会曾发表报告认为,一个城市或地区如果基础设施相对完备、人均收入在世界中等水准以上、服务业在GDP 的比重超过制造业且过半、外贸总额占GDP 的比重超过100%、行业协会的力量相对较强,那么会展经济就会在该城市或区域得以强势增长,并发挥作用。据统计,2002年广东省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的11%,外贸出口总额占全国的36%,社会消费零售总额占全国的12%。珠三角地区经济总量大,既是国内甚至是国际的轻加工业制造基地,又是国内对外贸易的视窗,生产资料市场和消费市场巨大。而广州作为广东省的省会,是广东队经济中心,也是珠三角地区的枢纽,其经济优势是不言而喻的,这是广州进一步发展的产业基础[18]。

第三,区位优势

广州位于最具活力的珠三角腹地,是中国南方区域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最大集散地,又毗邻港澳,链接东南亚,素有祖国南大门之称,是我国历史悠久的对外通商口岸。

第四,硬件优势。广州现有专业场馆11个,展览面积49万平方米,可利用来办展会的体育场馆及各大酒店面积65万平方米。亚洲最大的会展中心——琶洲国际会议展览中心,该中心建筑总面积70万平方米,首期占地43万平方米,

建筑面积39.5万平方米,已建好16个展厅。

第五,资源特色

独特的自然旅游资源、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深厚的多元文化是知名的会展城市的共同特征。如夏威夷、大连、博鳌等旅游胜地城市都具有较强的会展吸引力。在珠三角区域捏,广州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山水风物兼具,历史文化厚重,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唐宋明清中国对外贸易的第一大港:同时广州文化善变、兼容,有浓郁的商业色彩,是改革开放的前沿,是最先接收到外面世界信息的地方, 各种流行文化也紧贴世界潮流,走在全国的最前线;广州的城市建设风格、社会生活节奏、市民观念意识等都体现出现代商业文化气度与风范。

第六,城市形象的魅力

现代会展地的竞争,从总体上讲是城市会展形象的竞争,集中表现在城市的环境、信息、科技和城市流通能力的竞争。一个协调、高效、文明、活跃的肠坏死人文环境是会展业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广州这几年在城市建设与市容改造方面取得了瞩目的成绩,正向着更加人性化的居住环境发展,是全国乃至东南亚著名旅游城市四,国际知名度日益提高[19]。

5. 影响会展业发展的要素分析

5.1 北上广的发展优势总结

综合北上广的会展业发展优势我们可以看出, 中国会展业发达城市的发展经验及优势在于:

第一,区位优势

北京、上海、广州会展能够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优越的区位。沿海是中国经济最发达、文化最先进、服务设施最完善、对外交流与合作最密切的地区。它依托于环渤海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圈和珠三角三大经济圈,借助于四通八达的海陆交通线,将东南亚、西欧、北美等一些发达国家吸引到中国投资与参展,继而产生贸易往来,并积极引进国外大企业、大品牌参展。

第二,雄厚的经济实力

改革开放后,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北上广作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军,经济得以快速发展,而众多世界五百强企业的不断注资,也给这些城市的经济发展增加了活力。在这几十年里,沿海地区产业结构不断得到优化,这些

地区GDP 总值在全国GDP 总值中占相当大的比重。在城市化建设方面,沿海地区已基本实现了城乡一体化的格局。这些无疑奠定了沿海地区在全国经济发展中的领头羊地位,而这雄厚的经济实力同时又是会展业发展的坚实基础,也是沿海地区会展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20]。

第三,政府重视与政策支持

会展业作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其发展潜力不容忽视,而它对服装、餐饮、旅游等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更是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基于会展业对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所起的作用,政府为了扶持和鼓励会展业的发展,不断出台一系列的政策,积极鼓励发展会展业。在发展策略上,政府采取了优先发展中心城市和特色城市的原则来对会展业进行区域性优化,而上海,大连等沿海城市在城市风光和交通方面的优势也使得它们成为了特色城市中的典范[21]。

第四,较完善的城市服务设施

近年来,随着政府完善城市公用服务体系力度的加大,北上广等地区在公共交通一体化建设和政府针对服务设施的法规体系的不断完善给发展会展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奇迹和便利条件,而这也是沿海地区有利于发展会展业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五,人才密集地区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发生了人才集中向沿海地区流动的现象,这是由于经济、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经济方面,改革开放后,政府对沿海地区的政策扶持力度大,经济体制变化明显,使得中国沿海经济发展迅猛,这些成为沿海地区吸引人才的根本原因:环境方面,沿海地区环境优美,气候适宜,这是各大高校毕业生选择发展地点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些使得沿海地区对人才的吸引力不断加大,巨大的人才优势也成为沿海地区发展会展业的绝对优势[22]。

5.2 影响会展业发展的要素分析

会展业成功发展的城市很多,将这些会展城市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有许多因素影响会展业的发展。通过归纳总结全球会展业发展的经验和具体案例,将这些要素总结后划分为两类:基本要素和增值要素。

表5-1:会展业发展状况表

6. 武汉发展会展业的各因素对比

6.1 武汉发展会展业的优势

第一,经济发展水平和基础设施

武汉是华中地区最大的工商业城市,工业,商业发达,经济发展高速增长。航空、公路、铁路等交通网健全,供水供电等一系列市政项目完善。目前有武汉科技会展中心和武汉国际会展中心以及武汉国际博览中心三个专业场馆。其中,武汉国际博览中心展馆可提供室内展览面积15万平方米,室外展览面积4万平方米,展览规模位居全国第三,华中第一。这一现代化展馆由成都世纪城新国际会展中心经营管理团队接管,提供专业、规范、人性化的会展服务。2013年,

建筑面积达10万平方米的国际会议中心将投入运营。会议中心共有会议及接待厅74个,其中6000平方米的超大宴会厅,可容纳4000人以上,能够同时满足举办大型会议和宴会的要求。此外,内设客房约490间的五星级洲际酒店、海洋主题乐园和约有640间客房的四星级假日酒店等二期项目将于2014年全部完工。届时,完善的配套设施将与展馆形成联动发展。通过3—5年时间,武汉国际博览中心将建设中国一流的博览城,成为中国中部地区展览、会议和活动的首选地。

第二,城市区位和交通条件

武汉位于江汉平原,素有“九省通衢”之称,是京珠、胡蓉两条国道主干线的十字交汇处, 京广线和京九线两条铁路主干线经过湖北省,把武汉市纳入了全国的铁路运输网络;武汉地处长江“黄金水道”的中游,水运发达,为会展业发展提供了重要自然条件,但其城市内部的交通水平还不高,和上海、北京等城市存有相当的差距。交通优势是武汉会展业发展重要的支撑,武汉历来被称为九省通衢,是中国内陆最大的水陆空交通枢纽,武汉距离北京、距离上海、距离广州、距离成都、距离西安,中国大城市,都在一千公里左右,是中国经济地理的心脏,具有承东启西,沟通南北,维系四方的作用。作为国家铁路四大枢纽,客运枢纽之一,六大货运枢纽之一,四大维修基地之一的定位,进一步得到了确认。高铁作为一种大运量、高速度的公共运输方式,将给沿线地区经济、社会、环境发展带来一系列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目前以武汉为圆心的四小时经济城市圈已经清晰可见,高铁时代的到来,又为我们武汉会展业的发展将掀起一个发展的高潮[23]。

第三,城市的社会文化条件和品牌文化

武汉有较深厚的文化底蕴,良好的城市生态系统,完善的公共设施,丰富多样的娱乐项目,这些都为武汉打造会展城市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武汉市依山傍水,滨江滨湖,两江交汇,三镇鼎力,具有独特的城市魅力。盘龙文化、知音文化、楚文化、首义文化、抗战文化、领袖文化,源远流长!这深深地吸引四海宾朋,八方来客,让他们及参加会展,又领略到武汉城市魅力和丰富的文化遗存。进的来,留得住,放大会展效应。

第四,城市产业结构

武汉对外开放程度较高,三大产业协调发展,城市产业结构较为合理,并且

有商业街、创意产业基地、高新技术区等产业集群,为会展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会展经济的发展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也需要服务、交通、旅游、餐饮等相关产业为其提供便利,2008年武汉市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总生产总值50.8%,显示了其第三产业的发展与实力。据统计,武汉市共有星级宾馆、酒店上百家,其中饮食业规模在全国首屈一指,各种小吃闻名全国,各种美食兼容并蓄,这些较完善的城市服务功能为会展经济提供了便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产业优势是武汉会展业持续发展的生命力,武汉市是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商业贸易活跃,是华中地区最大的物流中心,市场容量和辐射能力巨大,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和资金流通总额占全国副省级城市的第二位。近几年来,通过实施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精品、名品战略,培育出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形成钢铁、汽车、光电子信息、装备制造、能源环保五大支柱产业,食品、烟草、生物医药、纺织服装、轻工等一批优势行业,工业实力进一步得到增强,特别是随着东风汽车(3.39,0.31,10.06%)公司总部迁入武汉,法国的标志雪铁龙集团,日本的日产、本田这样三大世界汽车巨头齐聚武汉,已经构成了中国汽车市场的武汉板块。作为全国自主创新示范区,武汉东湖高新(5.68,0.08,1.43%)技术开发区,我们又称中国光谷,经过近20年的发展,光谷的研发实力应该说是我们国家的最高水平。我们还建立了国家级的新能源与环保产业基地,武汉应该说有基础、有条件、有责任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走在全国的前列,进入全国第一方阵。未来五年,武汉的工业发展布局将着力打造钢铁、化工及装备制造、光电子信息及生物产业,汽车及机电产业,食品及零工产业四大产业发展极,这些产业的繁荣,必将为武汉会展业的迅速发展奠定新的良好的基础。

第五,科技优势

武汉市科技教育发达,拥有数量居全国第三的高等院校,科教实力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三位,光纤光缆、通讯、生物医药、激光、计算机软件、新材料、水产等领域的研究领先全国。武汉的科教优势是武汉会展业长期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保障。武汉市是全国的教育大市、人才强市,科教综合实力是全国大城市里的第三位,融汇了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知名院校,在校大学生一百多万人,科研院所也是一百多所。形成了以高等教育为中心的教育群,为武汉市人文、科技、教育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和保证。同样,也为我们武汉会展业的

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

第六,商业优势

武汉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最大的商业流通中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和资金流通总额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商业发达,还有全国首屈一指的汉正街批发中心以及其他各种专业市场[24]。

6.2 武汉发展会展业的劣势

尽管武汉会展经济在全国有一定的知名度,但与国际会展和国内沿海省份大城市的会展产业相比,目前武汉会展仍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第一,展览市场不规范

2008年,武汉共举办会展161个,同比增加12个,其中展出面积达1万平方米以上的展会有21个,占19%;展出面积在5000平方米至1万平方米之间的展会有56个,占50%。然而,武汉会展市场尚不成熟,规模大、上档次的展会不多。另外,武汉现有大型展览公司近百家,经常重复办展。类似的展会太多,不仅分流了参展商,导致展会规模变小、效益下降,而且阻碍了武汉会展市场的健康发展。

第二,会展还未引起相关的行业的足够重视

目前武汉市会展业的发展大都局限在流通领域,与其他产业的分工协作还未形成,突出反映在为会展提供配套服务的技术、信息、营销、金融、运输等相对滞后,制约了会展业规模经济效益的发挥。

第三,缺乏高素质的专业展览人才和展览公司

从整体上看,武汉会展组织者、管理者的专业水平相对偏低。尤其是缺乏高素质的会展策划、设计与营销人才,为会展提供配套服务的技术、信息等相对滞后,这些制约了展览规模经济 发挥。

第四,会展的硬件设施不够国际发展的要求

武汉现有的最大展馆——武汉国际会展中心的布展面积只有3.5万平方米,和上海、广州20万平方米的展馆相比,差距较大,要举办国际性会展,仍有许多的欠缺。展览软件设施的不足,也来越影响武汉会展业的发展。

第五,武汉的会展软包装也应改善

展览场馆经营单位应对会展全方位的优质服务 ,并严格按照合同范围收费,

不得擅自扩大收费范围或提高收费标准;政府要为展览会提供必要的协调、监督、服务;交管部门在布展、撤展时在周边实行交通管制,疏散人流,建立会展业绿色通道;质检部门在现场提供咨询服务[25]。

7. 武汉发展会展业所要采取的对策

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中小会展城市在发展会展业上,与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相比,并不占绝对优势,但是中小会展城市仍具有自身的比较优势,产业优势、旅游优势、地域优势、成本优势等。一线会展城市北京、上海、广州并不是所有产业的优势集中地。四川是中国白酒业优势产地之一,也造就了成都糖酒会的盛况。海南小镇博鳌利用其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和沿海的区位优势举办了博鳌经济论坛,并成为了中国展会名地。另外,中小会展城市具有更加廉价的土地和地租,降低了会展企业的办会成本,也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城市会展业的发展。中小会展城市在发展会展业中应该紧紧抓住和依靠其比较优势,才能形成自身的特色会展业。武汉发展会展产业应充分利用后发优势,积极研究国际及国内会展中心城市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发展模式、方法、途径,借鉴其发展经验,在充分研究、对比、学习的基础上走一条适合自身的会展经济之路,促进城市会展业的更加快速的发展,提高会展业国际竞争力[26]。

第一,提高人们的会展经济意识,全面、科学地认识其作用

如文前所述,会展经济具有巨大的作用。在武汉,要想快速健康地发展会展经济,首先要教育市民特别是政府及企业的领导全面、科学地认识会展经济的作用。其次要提高市民的会展经济意识,提高其参与度。只有认识提高了,意识增强了,才能加大发展会展经济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才能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来发展会展经济。

第二,进一步完善武汉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及交易场馆建设

要抓住当前经济发展的有利时机,积极实施项目带动。搞好相应的环境建设,努力改善交通、商贸、旅游以及商检、海关等配套设施;尽快建设功能齐备、设施齐全、高规格的国际会展中心,为会展业的发展提供载体支持,提高展会的层次和辐射吸引力。

第三,探索会展运作新机制,实现由政府主导向市场化转型

其一,市场化是政府主导型展会转型的必然路径。要逐步树立 " 依靠市场"

而不是 " 依靠市长" 的埋念,按市场规律办事,明确市场主体,通过市场配置招展、招商、展会活动的组织以及各种配套服务的各种资源。

其二,减少政府部门直接运作商业性会展。政府管理重点转变到规划引导、政策指导、加强服务、协调推进上来。转变以临时设立的组委会及其下属临时机构为运作主体的组织模式,建立以实体承办单位(企业或企业化事业) 为运作核心的模式。企业或企业化的事业单位作为展会的经营主体和产权归属单位,促进展会品牌的培育和运作主体利益与展会自身发展的有机融合。政府不再作为展会的市场经营主体,转为主要参与策划,组织协调,提供保障,发挥影响。

其三,发挥会展行业协会作用。强化会展行业自律机制,以" 服务、代表、协调、自律" 为基本职能,通过制定和建立会展业行规、会展企业资质认证制度、会展等级认证制度和会展服务评估制度等规章制度,培育市场主体,组织行业交流合作,加强行业协调自律,提高行业整体素质,搞好统筹协调,克服多头办展、重复办展、资源分散、价格多轨制等不合理的现象,创造公平、公开、公正的会展市场坏境和竞争秩序。

其四,提高国有及国有控股会展企业的竞争力。按照" 政府控股、企业运作" 模式,经营管理政府投资的重点会展场馆。鼓励国有资产经营公司通过重组、兼并等方式跨行业、跨所有制进人会展行业,与国际知名会展公司开展合资、合作,灵活高效地运作会展项目:形成市场竞争机制。利用价格和展期等市场机制培育扶持政府支持的重点会展。

其五,发挥各行业协会和其他同业商会 (同业商协会) 的作用。同业商协会代表各自行业利益,掌握具体行业的详细信息和最新动态,办展具有针对性,能较好地满足参展商和用户的需要; 与国内外同行有广泛的联系,有庞大的网络系统相影响力; 容易得到政府的支持,也容易得到企业的信赖。政府要鼓励支持同业商协会主导主办,或者参与政府和企业办展。

第四, 强化武汉会展品牌建设,提升会展产业水平

其一,培育一批综合性、专业性国际会展品牌,以树立武汉会展业的城市名片形象。优先发展符合武汉产业发展方向的重要会展项目,大力培育循环经济类会展,重点发展钢铁、汽车、机械装备等传统优势产业,光电子、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物流、金融、文化、商务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的会展项目等。

其二,高标准办好现有定期展会。充分利用政府资源,加强对定期展的宣传,不断提升国际化程度。展览会的定期化有利于形成固定的客商和展商群,对于提升展会的质量和效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结合我市实际和产业优势创新展览形式和内容,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定期展项目,对我市己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的会展,如" 中国国际机电产品博览会" 、" 中国光谷国际光电子产品博览会" 、" 中国食品博览会" 等进行重点培育,使其成为独具特色的品牌会展,发挥示范、辐射、带动作用,让更多的专业会展借助定期品牌展会平台脱颖而出。

其三,高度重视发展特色常年会展。我市要以特色产业会展,如房地产、物流、旅游、餐饮等行业的展览项目为常年展示形式。引进适合市场需求的新常年展贸主题和先进管埋埋念,提高常年展的服务能力和水平。常年展弥补了定期展受时间、场地限制等局限性,为人驻商户采取持续性的营销策略和周期性的产品更新提供了便利,其展贸合一的特点己经受到越来越多商户的重视。

其四,多方面拓展会展领域。依托我市区位和产业优势,按照专业化发展方向," 细分市场定位,大力拓展会展领域。积极培育机械设备、光电子、汽车及配件等新兴产业展,为中小制造企业提供会展平台; 打造石化、钢铁、电力、环保新能源等大型工业展,为临港型大中企业提供会展平台; 拓展教育、人力资源、网络硬件与钦件、旅游、装饰、住宅产品等现代服务产业展,为服务业发展提供会展平台; 办好纺织、服装、家纺、机械、建材等传统产业展,为传统产业提供会展平台; 发展蔬果、食品等农副产品展,为农、林、牧、副、渔业发展提供会展平台。市级各职能部门、行业协会和会展企业要充分发挥各自职能和优势,多渠道拓展新的会展资源,促成更多的全国性、国际性大型会展活动来武汉举办。积极发展会议、节庆等各种形式的展会活动。充分拓展会展功能,在办好现有国际、国内重要论坛的基础上,加强与国际、国内经济组织、学术机构、大专院校和新闻单位的合作,积极引进和兴办档次高、影响大、且对经济社会发展有推动作用的论坛、会议。加强 " 会、展、节、赛、演" 的有机结合,取得良好的会展综合效果。按照继承传统、开拓创新、面向未来的办节思路,促使我市重要节庆活动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办出实效。

其五,推动网上展览会发展。随着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的进一步发展,网上展览有望成为现代展览业的主体之一。网上展具有受众面广、形象清晰、没有时

间和地域限制、费用低、信息容量大等特点。我市大型展会要通过互联网,开展网上展示和洽谈活动,形成永不落幕的网上展览会,一些规模较小但信誉较好、管理经验丰富的展览馆或展览公司,可以凭借网上展览开拓发展空间。

第五,培育和引进会展企业,强化会展产业核心环节

其一,加快与国际接轨的步伐,重点发展办展机构、展装企业,大力培育设计策划、咨询中介等会展服务企业,培育一批具备较强竞争力的会展领军企业等,不断增强中心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推动我市会展经济加快发展。

其二,积极培育会展业市场主体。引导我市会展企业通过有序竞争,联合重组,建立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多元化的现代会展企业。做强国有会展主体,不断壮大民营会展实体,积极引入境外会展载体。支持会展龙头企业加强与国内和国际展览公司的对接," 促进其规模化、专业化和国际化,不断增强竞争实力。加快培育实力型会展场馆经营企业、会展策划组织企业、会展设计和器材租赁企业、展品运输企业及其他服务配套企业。大力发展会展中介服务公司,为会议和展览提供广告宣传、组织联络等各类服务。

其三,加强会展业规范管理。引导会展企业执行各项会展管理规定,提高服务质量,在服务专业化,标准化、规范化等方面,逐步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推行展览企业、展览装修和搭建企业资质认定工作。鼓励展览、展馆管理、装修相搭建等企业进行GB/19001一2000, GB/T28001一2001等相关行业认证,并在会展现场管理、时间管理、危机管理等方面形成科学合理的服务运营体系。同时,对展览公司以及会展主办者的资质进行动态评估和认证,不断提高会展参与者的素质。

其四,加大会展业引进力度。要按照市场运作和国际惯例,鼓励外商投资武汉会展业,吸引国际大型会展公司,著名会展服务公司以及国外政府组织到武汉举办各种类型的会展。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和合作,引进国际会展业的运作规范、先进经验,尽快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从整体上提高武汉会展业的层次和水平。

其五,强化会展业跨地区合作。充分发挥武汉区域中心城市优势; 不断整合会展资源,加强国内外、省内外会展业同行的交流合作,促进会展业跨地区、跨部门的区域合作,形成在协作中竞争,在竞争中有序发展的格局,不断增强中心

城市服务功能。发挥我市区位交通优势,以会展业协作组织的形式建立 " 友城会展联盟" 等形式,建立会展业协作网络,形成影响华中,辐射全国的区域会展经济。

第六, 要加快人才培养,塑造富有管理经验的专业队伍。

要利用武汉丰富的高效教育资源,加强对会展工作人员的在职培训和对高素质专业策划、 管理人才的培养,改善会展业的软件环境。武汉市政府应协调武汉市教育局,重点支持武汉市综合院校开设会展本科专业,利用综合类院校开设会展本科专业,利用综合类高校的师资优势和教学资源,培养高水平的本科、研究生层次的会展人才;同时,大连市展览办应协助高校做好会展企业与会展人才的对接,培养符合企业要求的会展应用型人才。对社会上的会展策划师资格认证培训,武汉市政府应协同大连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做好培训机构的资质审查,制止乱收费现象。最后,武汉市人事局要将专业会展人才引进纳入武汉市人才引进计划,出台优惠政策吸引高级会展人才来汉发展,为武汉会展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第七, 加强规范管理,建立一个权威机构

武汉市民应着手建立一个专门的、具有权威的管理机构,规范武汉会展业的市场,严格把握住质量关,改善和优化会展环境,尽快定制并完善有关的法律法规,健全会展经济的游戏规则,明确会展市场的准入机制和主办主体的资质条件,使会展经济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走上法制化的轨道。

加快成立会展行业协会。为了实现会展业市场化运作,必须尽快成立会展行业协会,使其成为政府与企业交流的平台和行业内部的协调者。会展行业协会要在协调会展举办权、理顺行业准入资格、制定行业评级标准、会展人才培训等方面有所作为,要有一定的实际职能,能协助工商和司法等部门共同监管会展市场,能帮助会展企业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要有一定的市场调控能力,能在同类展会的场地选择、展会排气和展览题材的取舍等上面有一定的影响力;要有一定的权威性,行业协会提供 行业信息和服务要能代表一定的水平和档次,能令人信服;要能统领行业内各层次 企业,要有行业内企业的积极参与,不能仅仅是政府某一部门的职能延伸。

第八, 转变政府职能,加快市场化步伐,走会展产业化的路子

必须转换会展企业的经营机制,使其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展览公司应走上市场,走产业化之路,靠市场竞争发展壮大,并在竞争中进行跨地区、跨部门的战略重组,组件展览集团,实现资本扩张,提高企业组织规模,增加竞争实力。当地政府要大力支持会展业素来享有“经济建设的加速器和助推器”、“城市的面包”等美誉的产业, 具有极强的产业关联性和拉动性,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创造就业岗位等多项功能。一个产业,特别是新兴产业,要想发展,没有政策和当地政府的扶持很难兴旺。对于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极大的推动性的会展业,当地政府应该给予大力支持,从资金、政策方面扶持会展企业;并做好相关服务工作,保障会展业顺利发展。

8. 总结

论文主要探讨了在中国会展行业发展现状下武汉会展业的发展状况,并通过对北京、上海、广州三大第一层次的会展中心城市的成功要素分析,发掘武汉会展业发展所具备的优势因素,找出存在的问题和症结,针对性地提出发展武汉会展业的建议和措施,对武汉会展业的发展将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春雷. 中国会展旅游发展的优化模式建构[J].旅游学刊,2002(2):44-48

[2] 戚能杰. 会展旅游城市竞争力评价模型[J].改革与开放,2007(3):27-28

[3] 孔汉思、库舍尔编,何光沪译. 全球伦理[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

[4] 许启贤. 经济伦理研究述评——经济伦理的几个问题[J].高校理论战线.2002

[5] Braun,BM.The economic comtribution of conventions: the case of orlando, Florido[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2002.30(2):32-37

[6] GOF,Wzhang.Applying importance to performamce analysis to beijing as an inernational

meeting destination[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2007.35(4):42-49

[7] Kim,Schon.KKYChung.Convention industry in South Korea:an economic impact

analysis[J].Tourism Management,2003,24(5):533-541

[8] 肖国庆. 现代会展基础与实务[M].北京:中国人士出版社,2006(9)

[9] 金本香. 我国会展经济的现状、发展趋势及对策.[J].江苏商论,2003:34

[10] 王维晓. 当前会展业发展现状分析.[J].现代商业,2004:191

[11] 杨立. 我国会展经济的现状、发展趋势和对策.[J].巢湖学院学报,2003(5):35

[12] 甄明霞、欧阳斌. 会展经济——城市经济的助推器[J].上海经济研究,2001(6)

[13] 胡晓:会展经济与城市发展[J]经济. 问题探讨,2002(6)

[14] 唐世海. 发展武汉会展经济的思考[J].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07(3)

[15] 储祥银. “十一五”期间北京市展览业发展概况[R].2007

[16] 邹树梁、王铁骊. 会展、会展业与会展经济的演进分析[J].湖南社会科学,2003(7)

[17] 郑建瑜:上海会展业现状及发展趋势[J].旅游学刊,2000(6)

[18] 廖东明. 新形势下再创广州会展经济新优势[J].研究与决策.2003(7)

[19] 程丛喜,熊琪. 武汉会展业与广州会展业比较研究[J].区域经济,2007

[20] 过聚荣. 中国会展经济发展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21] 刘松萍. 城市政府如何与会展经济握手[J].决策,2006(9)

[22] 苏勇军,董鸿安. 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的长三角会展合作研究[J].北方经济,

2006(19):46

[23] 邓爱民,许杭军. 武汉市发展会展旅游的SWOT 分析与对策[J].湖北社会科学.2005(3)

[24] 余向平. 会展业的产业带动效应及其经济学分析[J].商业研究,2006(18)

[25] 王英哲. 影响武汉会展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分析[J].发展论坛,2010(11)

[26] 王颖. 武汉会展经济研究. 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27] 马敏. 关于加快发展武汉会展业的若干思考[J]学习与实践,2006(10)

致 谢

感谢我的导师白萍老师,她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作风一直是我工作、学习中的榜样;她循循善诱的教导和不拘一格的思路给予我无尽的启迪,这篇论文的每个细节都都离不开她的细心指导。

感谢我的室友们,从遥远的家来到这个陌生的城市里,是你们和我共同维系着彼此之间姐妹般的感情,维系着寝室那份家的融洽。四年了,仿佛就在昨天。四年里,我们没有红过脸,没有吵过嘴,没有发生上大学前所担心的任何不开心的事情。我们在一起的日子,我会记一辈子的。

感谢我的爸爸妈妈,焉得谖草,言树之背,养育之恩,无以回报,你们永远健康快乐是我最大的心愿。

在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我的心情无法平静,从开始进入课题到论文的顺利完成,有多少可敬的师长、同学、朋友给了我无言的帮助,在这里请接受我诚挚的谢意!


相关内容

  • 会展经济在我国的发展及前景浅析
  • 摘 要: 在现代经济体系中,展会活动已成为经济活动的重要方式之一,对国民经济发展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本文作者结合当前蓬勃发展的展会产业现状,通过分析存在的问题,对进一步保持会展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 会展经济 发展 前景 全球金融危机给我国的经济运行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国内诸多行业均 ...

  • 2016年会展业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 2016-2022年中国会展业市场深度调查分析 及发展趋势研究报告 报告编号:1850290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者了解该行业整体发展态势及经济运行状况,旨在为企业或 ...

  • 河南省会展业发展的优势分析
  • [摘要]河南省具有得天独厚的会展业发展的区位优势.河南省占据中原腹地,是中国铁路.公路.航空.信息兼具的重要综合性交通通讯枢纽之一.河南地处中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河南省内各城市和地区经济门类齐全,互为补充的产业集群优势明显.本文就是对河南省会展业发展的优势条件进行一个简要 ...

  • 合肥市会展业发展对策研究
  • ·服务经济· 合肥市会展业发展对策研究 ●杨皖苏,侯祝松 (合肥工业大学预测与发展研究所,安徽合肥230009) [关键词]会展业:合肥市:发展[摘 要]作为全国会展新锐城市,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合肥市各种会议和展 览的数目也在逐年增加,由此产生了众多商机和经济效益,会展业已成为一个令人瞩目的新兴产 ...

  • 广州会展业发展现状
  • 广州会展业发展概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会展业以年均近20%的速度递增,成为国民经济的助推器.会展业具有中介有效.成本低廉.增加就业.推动经济的特点,是高效益.无污染而且对相关产业带动力极强的产业.据权威资料表明,国际会展业对相关产业如交通.商业.餐饮.旅游等具有积极的带动效应.展会在产品销售中也承担 ...

  • 展览公司社会实践实习报告范文
  • 引言会展业素有“城市的面包”和“经济的晴雨表”之称,做为一个新兴的产业倍受关注。随着会展业的兴起,从筹划到中间阶段的会展营销及会展所带来的收益到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普遍关注。做为会展行业的一个重要中间营销商展览公司的经营模式也必然受到社会的广泛的关注及思考。展览公司的工作怎么样?海外会展电话如何营销? ...

  • 毕业生展览公司社会实践实习报告
  •   展览公司社会实践实习报告引言会展业素有“城市的面包”和“经济的晴雨表”之称,做为一个新兴的产业倍受关注。随着会展业的兴起,从筹划到中间阶段的会展营销及会展所带来的收益到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普遍关注。做为会展行业的一个重要中间营销商展览公司的经营模式也必然受到社会的广泛的关注及思考。展览公司的工作怎 ...

  • 会展工作总结
  • 会展工作总结 篇一:关于展会的工作总结 关于展会的工作总结---怎样了解客户需求,明确客户需求 6月的展会马上就要到了,工作颗粒未收,在这里反思和总结一下,比如说高佳平说的盖房子我就没全弄明白.下去得再好好想想.还有就是对会展运营那边的佩服.后台看他们跟踪过的一些客户,会发现很多北京的客户他们都是面 ...

  • 会展行业分析
  • 1. 会展行业概述 1.1 会展业相关介绍 1.1.1 会展业的定义 会展业(或会展经济)是指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会议和展览.展销,能够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一种经济现象和经济行为.会展业产业链长.产业关联度大,它不仅可以拉动和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而且对整个国民经济乃至社会发展也会产生深远的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