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图书馆的公共经济学分析

公共图书馆的公共经济学分析

摘要:本文从公共经济学的角度探讨了公共图书馆的公共经济学属性,从而分析公共图书馆在开展公益性服务中的问题,并对公共图书馆完善自身公益性服务提出了一些看法。

关键词:公共经济学 公共产品 公共图书馆 公益性服务

图书馆作为图书收藏、管理、保存和利用的机构,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也促进了文化的共享与传播。公共图书馆作为图书馆的一个重要分支,不同于高校图书馆、专门图书馆和非专门图书馆,其是为公众服务的图书馆,一般由政府税收来支持,并由公职人员来运作。在中国,公共图书馆事业虽起步较晚,但随着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进行,公共图书馆事业可谓是稳步发展。至2003年底,全国县以上公共图书馆为2709个,其中国家图书馆1个,省级图书馆37个,县级图书馆2240个。并且,全国公共图书馆数量逐年增加。以2009年为例,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2850个,比2000年增加175个,大大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因此如何综合利用公共图书馆,在保图书馆自身正常运转的前提下,促进图书馆的公益性服务,充分发挥公共图书馆的社会功能已成为目前研究图书馆管理的重要课题。本文试图从公共经济学角度, 讨论公共图书馆的产品性质,进而发现公共图书馆在提供公益性服务中存在的问题,一些对策和建议以提高公共图书馆的公共经济效益。

1. 公共图书馆的准公共产品属性

从公共经济学角度来说,公共图书馆因各项运营经费主要由政府提供,它应隶属于公共产品范畴,与私人产品相比,公共产品具有以下三个特性:第一,效用的不可分割性,即公共产品向整个社会成员共同提供,具有共同收益或联合消费的特点。第二,消费的非竞争性,也就是说,每增加一个消费者不会减少任何其他消费者对公共产品的消费量,或者说,每增加一个消费者的边际成本为零。第三,受益的非排他性。即在技术上没有办法将拒绝为之付款的个体排除在公共产品的受益范围之外。只有同时满足上述三个条件才可称为纯公共产品,三个条

[1]件均无法满足的称为纯私人产品,介于二者之间的称为准公共产品。从理论看,

如果政府所提供的经费能完全满足图书馆发展需求,那么,公共图书馆就可以作为纯公共产品而存在,也就理所当然为全体社会大众提供全面公益服务。但是,从现实看,包含我国在内的很多国家的公共图书馆并不具备纯公共产品特性。比如,数字图书馆作为公共图书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已经孕育出了含内容提供商、技术提供商、高校在内的庞大产业链,著名的数字图书馆超星数字图书馆就是一家有限责任公司。为何本应作为公共产品的公共图书馆却经不起纯公共产品特性的检验,为何理论与现实之前存在差距,这值得我们深思。而这些也阻碍了公共图书馆公益性服务的开展。

2. 我国公共图书馆在开展公益性服务中的问题

2.1图书馆经费不足为公益性服务水平的提高带来了阻碍

虽然国家对公共图书馆经费投入一直有所增加,但与相当一部分公共图书馆面临的现实困难相比可谓杯水车薪。一方面,图书价格不断上涨,使得购书经费隐性下跌。1978年,我国图书的每印张平均定价为0.097元,到了1988年,每

印张平均定价变为了0.231 元,10年间上涨了2.4倍。到了1998年,每印张平均定价则变为了1.065元,10年间上涨了4.6倍[2]。这就是说,对于经费有限的图书馆在采购文献时的副本量是受到限制的,即每增加一个读者就会影响到其他读者对于文献的“消费量”, 其“ 消费”是具有竞争性的。另一方面,随着现代技术不断攀升, 应用于图书馆领域的数字化技术越来越多,虽然在虚拟空间读者的增加并不会造成边际成本的增加,但只有不断应用这些技术才能带来相应的效用。所以,经费保障才是为读者带来便利的基本前提。

2.2行政管理体制陈旧阻碍了公共图书馆的公益性步伐

我国现行的图书馆事业管理体制是按照图书馆主管机构的行政隶属关系建立起来的, 不管是从行政管理还是资金支持都采取“各自为政”的孤立发展模式, 各个图书馆依附于所在系统的各级行政管理部门而存在, 缺乏一个具有法定地位、能独立行使职权, 跨系统、跨行业的图书馆事业常设管理机构,从而使我国图书馆事业缺乏全局性的发展规划和行业化管理。这种不合理的行政管理体制最终导致信息传递不畅,其所带来的竞争非排他性阻碍了公益性步伐。

2.3图书馆行业立法缺失使公益性无法真正实施

据统计, 目前全世界已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制定了250 多部图书馆法规,

[3]有1 /3 的国家为图书馆立法,图书馆法规在图书馆的服务性、民主性、免费

及图书馆员的专业性等方面对图书馆健康持续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只有通过立法才能将全体社会大众毫无例外的纳入到享受公共产品所带来利益的范围之内, 从而消除受益的排他性。但在我国目前尚无一部完整的国家级图书馆法律法规,很多地方的公共图书馆,尤其是中小型公共图书馆,在网点设置、规划建设、人员设施配备、经费投入上都缺乏科学标准,使得图书馆公益性处于一种无序发展状态,这一切都亟待通过立法来予以保障。

3. 公共图书馆提升公益性服务水平的对策分析

3.1完善经费保障机制、制定保障措施

目前公共图书馆在开展公益性服务上还存在保障机制问题。经费是免费服务保障机制的物质基础,因此要进一步完善财政投入保障机制。首先,多途径解决经费来源。推进公益性服务不仅要考虑效率的提高、成本的节约,更重要的是制定经费的保障措施。其次,落实保障政策,加强人、财、物的保障机制。由政府出台免费开放专项补贴办法,推出免费开放服务与之相适应的配套政策和措施,在人、财、物等方面给予保障,保证公共图书馆公益性开放正常运转。将公益性服务经费补贴常规化,并且明确补贴的测算依据、标准及使用管理方法。对免费开放所需经费财政要及时跟进,并保持每年补助适度递增,以确保图书馆免费服务的正常运作。最后,在政府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对免费服务实施多元投资、引入社会资本,是免费服务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要寻求发挥文化体制外的群众社团、企业、个人的积极性,组织社会捐资、捐书、捐设备、担当义工,形成政府支持、图书馆主导、社会参与、民众配合的四方共赢机制,最大限度地提升图书馆免费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3.2加强法制建设。

尽快推出与图书馆相关的法规纲领性文件,使图书馆有法可依,向上申请人、财、物" 出师有门" 说话有据,从体制、法律上保障图书馆事业的平稳较快发展。条例的制订要有前瞻性、普遍性和可操作性,为基层图书馆建设提供法律依据。

3.3完善交流机制。

为了缓解经费短缺、资源受限的困扰,要紧密图书馆间合作,实现资源互通、网络互联。加大政府的政策支持力度,争取专项资金在馆际间、地区间广泛开设主题演讲、学术交流、业务研讨,相互学习相互促进。

3.4充分发挥图书馆功能

在公益性服务中充分揭示图书馆收集、保存、提供、教育、开发的本质属性、基本功能,并结合信息技术发展、社会需求对专属功能进行整合如少儿馆的少儿文献数据库、区县馆的地方文献数字资源,还要充分发挥图书馆的主导功能、现代功能、公益功能、休闲功能、娱乐功能、草根功能,并对未来潜在的新功能进行激活转换。注重公益性服务向馆外延伸,加强为农村、社区、学校比较缺少文献信息资源边远地区的市民服务,充实图书馆分馆、流通点的文献信息资源。挖掘图书馆潜能,在国家、省、市、区县、街镇、社区村6级图书馆网络中,积极发挥市级中心馆的人力、藏书、设备、资金优势,协调市属公共图书馆提供更优质、更广泛的公益性服务。加强分馆、流通服务点、汽车图书馆、自助图书馆建设,开展送书上门、服务入基层进机关,组织图书飘流、图书以旧换新活动。对图书馆一些潜在的功能因条件不成熟还没运行,要创造条件促成运转发挥作用如深层次的资源开发利用。

[1] 周游. 公共经济学概论[M].武汉:武汉出版社,2002: 27

[2] 李金定. 公共图书馆发展的经济学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 (16):6-7

[3] 吴慰慈. 图书馆学概论[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176

公共图书馆的公共经济学分析

摘要:本文从公共经济学的角度探讨了公共图书馆的公共经济学属性,从而分析公共图书馆在开展公益性服务中的问题,并对公共图书馆完善自身公益性服务提出了一些看法。

关键词:公共经济学 公共产品 公共图书馆 公益性服务

图书馆作为图书收藏、管理、保存和利用的机构,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也促进了文化的共享与传播。公共图书馆作为图书馆的一个重要分支,不同于高校图书馆、专门图书馆和非专门图书馆,其是为公众服务的图书馆,一般由政府税收来支持,并由公职人员来运作。在中国,公共图书馆事业虽起步较晚,但随着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进行,公共图书馆事业可谓是稳步发展。至2003年底,全国县以上公共图书馆为2709个,其中国家图书馆1个,省级图书馆37个,县级图书馆2240个。并且,全国公共图书馆数量逐年增加。以2009年为例,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2850个,比2000年增加175个,大大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因此如何综合利用公共图书馆,在保图书馆自身正常运转的前提下,促进图书馆的公益性服务,充分发挥公共图书馆的社会功能已成为目前研究图书馆管理的重要课题。本文试图从公共经济学角度, 讨论公共图书馆的产品性质,进而发现公共图书馆在提供公益性服务中存在的问题,一些对策和建议以提高公共图书馆的公共经济效益。

1. 公共图书馆的准公共产品属性

从公共经济学角度来说,公共图书馆因各项运营经费主要由政府提供,它应隶属于公共产品范畴,与私人产品相比,公共产品具有以下三个特性:第一,效用的不可分割性,即公共产品向整个社会成员共同提供,具有共同收益或联合消费的特点。第二,消费的非竞争性,也就是说,每增加一个消费者不会减少任何其他消费者对公共产品的消费量,或者说,每增加一个消费者的边际成本为零。第三,受益的非排他性。即在技术上没有办法将拒绝为之付款的个体排除在公共产品的受益范围之外。只有同时满足上述三个条件才可称为纯公共产品,三个条

[1]件均无法满足的称为纯私人产品,介于二者之间的称为准公共产品。从理论看,

如果政府所提供的经费能完全满足图书馆发展需求,那么,公共图书馆就可以作为纯公共产品而存在,也就理所当然为全体社会大众提供全面公益服务。但是,从现实看,包含我国在内的很多国家的公共图书馆并不具备纯公共产品特性。比如,数字图书馆作为公共图书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已经孕育出了含内容提供商、技术提供商、高校在内的庞大产业链,著名的数字图书馆超星数字图书馆就是一家有限责任公司。为何本应作为公共产品的公共图书馆却经不起纯公共产品特性的检验,为何理论与现实之前存在差距,这值得我们深思。而这些也阻碍了公共图书馆公益性服务的开展。

2. 我国公共图书馆在开展公益性服务中的问题

2.1图书馆经费不足为公益性服务水平的提高带来了阻碍

虽然国家对公共图书馆经费投入一直有所增加,但与相当一部分公共图书馆面临的现实困难相比可谓杯水车薪。一方面,图书价格不断上涨,使得购书经费隐性下跌。1978年,我国图书的每印张平均定价为0.097元,到了1988年,每

印张平均定价变为了0.231 元,10年间上涨了2.4倍。到了1998年,每印张平均定价则变为了1.065元,10年间上涨了4.6倍[2]。这就是说,对于经费有限的图书馆在采购文献时的副本量是受到限制的,即每增加一个读者就会影响到其他读者对于文献的“消费量”, 其“ 消费”是具有竞争性的。另一方面,随着现代技术不断攀升, 应用于图书馆领域的数字化技术越来越多,虽然在虚拟空间读者的增加并不会造成边际成本的增加,但只有不断应用这些技术才能带来相应的效用。所以,经费保障才是为读者带来便利的基本前提。

2.2行政管理体制陈旧阻碍了公共图书馆的公益性步伐

我国现行的图书馆事业管理体制是按照图书馆主管机构的行政隶属关系建立起来的, 不管是从行政管理还是资金支持都采取“各自为政”的孤立发展模式, 各个图书馆依附于所在系统的各级行政管理部门而存在, 缺乏一个具有法定地位、能独立行使职权, 跨系统、跨行业的图书馆事业常设管理机构,从而使我国图书馆事业缺乏全局性的发展规划和行业化管理。这种不合理的行政管理体制最终导致信息传递不畅,其所带来的竞争非排他性阻碍了公益性步伐。

2.3图书馆行业立法缺失使公益性无法真正实施

据统计, 目前全世界已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制定了250 多部图书馆法规,

[3]有1 /3 的国家为图书馆立法,图书馆法规在图书馆的服务性、民主性、免费

及图书馆员的专业性等方面对图书馆健康持续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只有通过立法才能将全体社会大众毫无例外的纳入到享受公共产品所带来利益的范围之内, 从而消除受益的排他性。但在我国目前尚无一部完整的国家级图书馆法律法规,很多地方的公共图书馆,尤其是中小型公共图书馆,在网点设置、规划建设、人员设施配备、经费投入上都缺乏科学标准,使得图书馆公益性处于一种无序发展状态,这一切都亟待通过立法来予以保障。

3. 公共图书馆提升公益性服务水平的对策分析

3.1完善经费保障机制、制定保障措施

目前公共图书馆在开展公益性服务上还存在保障机制问题。经费是免费服务保障机制的物质基础,因此要进一步完善财政投入保障机制。首先,多途径解决经费来源。推进公益性服务不仅要考虑效率的提高、成本的节约,更重要的是制定经费的保障措施。其次,落实保障政策,加强人、财、物的保障机制。由政府出台免费开放专项补贴办法,推出免费开放服务与之相适应的配套政策和措施,在人、财、物等方面给予保障,保证公共图书馆公益性开放正常运转。将公益性服务经费补贴常规化,并且明确补贴的测算依据、标准及使用管理方法。对免费开放所需经费财政要及时跟进,并保持每年补助适度递增,以确保图书馆免费服务的正常运作。最后,在政府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对免费服务实施多元投资、引入社会资本,是免费服务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要寻求发挥文化体制外的群众社团、企业、个人的积极性,组织社会捐资、捐书、捐设备、担当义工,形成政府支持、图书馆主导、社会参与、民众配合的四方共赢机制,最大限度地提升图书馆免费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3.2加强法制建设。

尽快推出与图书馆相关的法规纲领性文件,使图书馆有法可依,向上申请人、财、物" 出师有门" 说话有据,从体制、法律上保障图书馆事业的平稳较快发展。条例的制订要有前瞻性、普遍性和可操作性,为基层图书馆建设提供法律依据。

3.3完善交流机制。

为了缓解经费短缺、资源受限的困扰,要紧密图书馆间合作,实现资源互通、网络互联。加大政府的政策支持力度,争取专项资金在馆际间、地区间广泛开设主题演讲、学术交流、业务研讨,相互学习相互促进。

3.4充分发挥图书馆功能

在公益性服务中充分揭示图书馆收集、保存、提供、教育、开发的本质属性、基本功能,并结合信息技术发展、社会需求对专属功能进行整合如少儿馆的少儿文献数据库、区县馆的地方文献数字资源,还要充分发挥图书馆的主导功能、现代功能、公益功能、休闲功能、娱乐功能、草根功能,并对未来潜在的新功能进行激活转换。注重公益性服务向馆外延伸,加强为农村、社区、学校比较缺少文献信息资源边远地区的市民服务,充实图书馆分馆、流通点的文献信息资源。挖掘图书馆潜能,在国家、省、市、区县、街镇、社区村6级图书馆网络中,积极发挥市级中心馆的人力、藏书、设备、资金优势,协调市属公共图书馆提供更优质、更广泛的公益性服务。加强分馆、流通服务点、汽车图书馆、自助图书馆建设,开展送书上门、服务入基层进机关,组织图书飘流、图书以旧换新活动。对图书馆一些潜在的功能因条件不成熟还没运行,要创造条件促成运转发挥作用如深层次的资源开发利用。

[1] 周游. 公共经济学概论[M].武汉:武汉出版社,2002: 27

[2] 李金定. 公共图书馆发展的经济学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 (16):6-7

[3] 吴慰慈. 图书馆学概论[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176


相关内容

  • 全民阅读与图书馆资料
  • [1]朱丹; 侯建立; 李泽玉; 图书馆引导全民阅读的效用分析与研究[J].晋图学刊,2011,(02):4-6+39. 摘要:文章对阅读的含义.方法.目的.意义及趋势进行了相关概述, 结合" 全民阅读" 的主题思想.重要性和作用, 着重分析了图书馆在引导" 全民阅读& ...

  • 信息公平性评价方法及其在公共图书馆资源配置评价中的应用
  • 信息公平性评价方法及其在公共图书馆资源 配置评价中的应用 孙成江/吴正荆 2012-10-26 8:16:59 来源:<情报资料工作>2011年02期 [英文标题]Evaluation Methods of Information Equity and Its Application i ...

  •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述评
  •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述评 作者:夏国锋 吴理财 来源:<理论与改革>2011年01期 发布时间:2011年4月12日 http://www.ccrs.org.cn/show_7570.aspx 摘要: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提出"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再次重申和强 ...

  • 公共图书馆
  • 2015-2020年中国公共图书馆运行现状及投资机会研究报告 Report Description报告描述 本研究报告由华经视点公司领衔撰写.报告以行业为研究对象,基于行业的现状,行业运行数据,行业供需,行业竞争格局,重点企业经营分析,行业产业链进行分析,对市场的发展状况.供需状况.竞争格局.赢利水 ...

  • 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创新
  • 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创新 摘要:当前的大数据形势,公共图书馆以其知识性服务的特性而为人们所普遍关注,它在引领人们汲取知识.智慧开启的道路上,用知识服务和数字化服务的创新理念,利用公共图书馆海量的数据资源,对人们进行喷涌的知识灌入,将沉淀的.静态的公共图书馆知识转化为动态.创新服务的应用型知识,在创新服务 ...

  • 杭州市区级图书馆调研报告
  • 杭州市区级图书馆调研报告 摘要:区级图书馆是按照城市行政区划组建的地域性综合图书馆,是各个城区的中心图书馆,是丰富居民业余生活,体现社区文化内涵的基础设施,同时也是省.市级图书馆和其它类型图书馆的补充.在公共图书馆中,区级图书馆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我们对其现状进行分析并将之反馈. 关键词:区级图书馆 ...

  • 图书馆服务价值量化评估方法的思考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图书馆服务价值量化评估方法的思考 作者:陈方锐 来源:<河南图书馆学刊>2014年第06期 关键词:成本收益法:条件价值法:投资回报法:评估方法体系 摘 要:简述图书馆价值评估历程,介绍成本收益法.条件价值法.投资回报法在图书馆 ...

  • 我国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演变与治理
  • 总第232期 [文章编号]1002-2031(2014)11-0079-07 城市问题2014年第11期 [DOI]10.13239/j.bjsshkxy.cswt.141114 我国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演变与治理 庞娟段艳平 [摘要]认为长期以来我国城市治理强调空间的经济效益,忽视城市社会空间的多元 ...

  • 论公共文化服务创新
  • [摘 要] 本文阐述了"真人图书馆"的概念,对比分析了新兴事物"真人图书馆"与传统公共图书馆之间的共性与差别.得出结论, 认为应从理念创新.制度创新和资源渠道创新等几个角度,寻求当下公共文化服务创新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 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创新:&qu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