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唐书·则天本纪]探源

2011年5月第38卷第3期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ShanxiNorm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Edition)

May,2011V01.38

No.3

《旧唐书・则天本纪》探源

(郑州大学文学院,郑州450001)

摘要:是否承认武氏的女皇地位,乃是唐宋史臣们在书写这段历史时争议的焦点之一。对史官而言,有关武则天的历史定位,不仅牵涉书史采用何种体例,更关系到对史学主旨的根本认识。作为唯一承认武氏女皇地位的正史著作,《旧唐书・则天本纪》原稿既是神龙至开元时期政治斗争的反映,也集中体现了唐代前期的官方修史思想。

关键词:《则天本纪》;修史思想;女皇地位中图分类号:l(20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957(2011)03-0118-04

武则天在正史中官方身份究竟为何?是垂帘听政的太后?还是名正言顺的女皇?由盛唐至北宋,三百年间史臣们就此聚讼不已。争议的核心乃是借以确定武则天历史地位的两个史学体例问题:其一,对武氏的称谓,称之为“太后”还是“上”;其二,年号问题,是采用武后“光宅”、“天授”等年号,还是以“帝在房州”来系年。吴兢、沈既济、欧阳修等著名史臣先后卷入这一争论。作为正史中唯一承认武氏女皇地位的著作,《旧唐书・则天本纪》本出自于唐史臣吴兢,然而《则天本纪》原稿问世不久,即受到后世史臣的质疑。考之史籍,可知吴兢这样做并非其一己之见,而是神龙至开元时期政局与唐代前期官方修史思想的集中体现。

十八卷。…3023

经详考,笔者认为《旧唐书・则天本纪》几为吴兢所著之原貌,有以下依据:

第一,沈既济《论则天不宜称本纪议》云:“吴兢撰国史,为《则天本纪》,次高宗下”。[2]4866沈既济为代宗、德宗时人,德宗时由杨炎荐入史馆,曾修《建中实录》。《论则天不宜称本纪议》著于建中元年(780年),距吴兢辞世不过三十一年,应不为误。第二,《旧唐书・则天皇后本纪论赞》云:“观夫武氏称制之年,英才接轸,靡不痛心于家索,扼腕于朝危,竞不能报先帝之恩,卫吾君之子。”其中所用之“先帝”、“吾君”之语颇为可疑,后代史臣追叙前朝旧事怎可能使用“先帝”、“吾君”这样的词语来指前朝君王?两《唐书》中所见“吾君”一词共12处,皆是以直接引语的形式出现、以第一人称的口气来指说话人当朝的君王。如:

建德谓其纳言宋正本、内史侍郎孔德绍日:“吾为隋之百姓数十年矣,隋为吾君二代矣。今化及杀之……”

[2122zs

一、《旧唐书・则天本纪》与唐史臣吴兢

事实上,《旧唐书・则天本纪》并非出自五代史臣刘晌、赵莹等人之手,而是源于唐史臣吴兢之纪传体断代史著作《唐书》。吴兢于《唐书》中立则天事为本纪,《旧唐书》的前半部分基本出自“《唐书》”旧稿,故而,《则天本纪》应取自吴兢之底稿。…

《唐书》旧稿作者吴兢(669q49年)为唐代著名史学

家,《旧唐书》称其“励志勤学,博通经史”。长安三年(703年)吴兢由朱敬则、魏元忠举荐入史馆修史,历仕武后、中宗、睿宗、玄宗四朝,乃盛唐时期重要史臣,几与刘知几齐名。吴兢所撰《唐书》起于隋大业十三年,止于开元十四年春,共九

窦建德所言“吾君”即指隋文帝和炀帝,乃本朝君王。史臣在论赞中称“吾君”,足可证明史臣所论乃本朝之事。据此推测,五代史臣此处极可能照录唐人原文,一如《顺宗纪・论题史臣韩愈》、《宪宗纪・论题史臣蒋系》等。可知,《旧唐书・则天本纪》不仅采用吴兢旧稿,且极可能只字未改,故

收稿日期:2010-12-03

作者简介:李娜(1979一),女,河南焦作人,现为郑州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

①(清)永珞等著《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今观所述,大抵长庆以前,《本纪》惟书大事,……是《唐书》旧稿,实出吴兢。啕等用为蓝本,故具有典型”,中华书局,1931年版,第10册,33页。(清)赵翼著、王树民校正《廿二史劁记校正》卷十六,“《旧唐书》前半全用实录、国史旧本”条,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345页一347页。

一118—

万方数据

其中对武后的评价也应为原作者吴兢的观点。二、吴兢《则天本纪》对武氏的定位与评价

显然,吴兢承认武则天作为帝王的历史地位。他不仅将武氏之事立为本纪,还按照时间限度,分别称武氏为“太后”、“神皇”、“上”,将武氏在不同时期的身份严格区分,纪年也采用武后年号:

(垂拱四年)五月,皇太后加尊号日圣母神皇。

载初元年春正月.神皇亲享明堂。大敖天下。……乙酉,加尊号日圣神皇帝,降皇帝为皇嗣。

证圣元年春一月,上加尊号曰慈氏越古金轮圣神皇帝。……

万岁登封元年腊月甲中,上登封于嵩岳,大赦天下,改元,大醣九日。【2]Il卜Ⅲ

可见,在称谓和年号这两个最敏感的问题上,吴兢明确表态他和他所代表的官方修史群体承认武氏的女皇地位。但这并不说明吴兢对武后的所作所为全无异议,他在《则天本纪论赞》中说:

史臣日:治乱,时也,存亡,势也……观夫武氏称制之年,英才接轸,靡不痛心于家索,扼腕于朝危,竟不能报先帝之恩,卫吾君之子。俄至无辜被陷,引颈就诛,天地为笼,去将安所?悲夫!昔掩鼻之谗,古称其毒;人彘之酷.世以为冤。武后夺嫡之谋也,振喉绝襁褓之儿,菹醢碎椒涂之骨,其不道也甚矣,亦奸人妒妇之恒态也。然犹泛延谠议,时礼正人。初虽牝鸡司晨,终能复子明辟,飞语辩元忠之罪,善言慰仁杰之心,尊时宪而抑幸臣。听忠言而诛酷吏。有旨哉,有旨哉!

赞日:龙豢易貌.丙殿昌储。胡为穹昊,生此夔魑?夺攘神器。秽亵皇居。穷妖白首,降鉴何如。B¨”在论词中,吴兢强烈批评武则天残害王皇后、萧淑妃以及杀戮李氏子孙的残暴行径;并在赞词中痛骂武氏篡夺大权、蓄养男宠,称其为“夔魑”、“妖”,言辞激烈;对武氏善终吴兢也表示不满,“穷妖白首,降鉴何如”,认为武氏应受到严惩。但同时他又对武氏任用魏元忠、狄仁杰等名臣、诛杀酷吏并最终传位太子表示欣赏。可见,吴兢不仅承认武氏为女皇,对她的功过也并未全部否定。

三、后世对吴兢《则天本纪》的评价

尽管吴兢《则天本纪》对武后多有批评,但由于武则天本身的争议性,《则天本纪》注定会给吴兢招来诸多是非。

(一)沈既济对昊兢《则天本纪》的批驳

吴兢卒后不过三十年,德宗之史官沈既济即有异论。建中元年七月,沈既济上表专论此事,据《旧唐书・沈既济传》载:

既济以吴兢撰《国史>,以则天事立本纪,奏议非之日...…・夫则天体自坤顺,位居乾极,以柔乘刚,天纪倒张,进以强有,退非德让。今史臣追书,当称之太后,不宜日“上”……孝和以始年登大位,以季年复旧业,虽尊名中夺,而天命未改,足以首事,足以表年,何所拘阂。裂为二纪?昔鲁昭之出也,《春秋》岁书其居,日“公在乾

万方数据

侯”。且君在,虽失位,不敢废也。今请并《天后纪》合《孝和纪>,每于岁首,必书孝和所在以统之,书日某年春正月,皇帝在房陵,太后行某事,改某制云云。则纪称孝和,而事述太后,俾名不失正,而礼不违常;……其姓氏名讳,入宫之由,历位之资,才艺智略,年辰崩葬,别纂录入《皇后传》,列于废后王庶人之下,题其篇日“则天

顺圣武后”云。事虽不行。而史氏称之。f2]“删

沈氏此说完全不承认武氏的女皇地位,不仅欲合武后事于中宗纪,纪年亦弃则天之年号。以沈氏之说,武氏生前虽未治其谋逆大罪,但在其身后于史册中也应予以“审判”,将其归于废后之类。

以沈既济之观念,为实现惩恶扬善的宗旨,修史需以儒家道德为标准来评判历史人物的功过,效仿《春秋》“微言大义”之法,《论则天不宜称本纪议》开篇即称:

史氏之作,本乎惩劝,……不止属辞比事,以日系月而已。故善恶之道,在乎劝诫;劝诫之柄,存乎褒贬。是以《春秋》之义,尊卑轻重升降,几微仿佛,虽一字二字,必有微旨存焉。[2]4034

在沈既济眼中,武氏的所作所为实属大恶之类,吴兢却立其事为本纪,严重违背“微言大义”的史学法则。沈氏言辞激切,似乎是代表李唐皇室审判武氏,但德宗皇帝并未领情,甚而五代史臣编纂《旧唐书》时亦未认同。

(二)欧阳修对吴兢《则天本纪》的赞誉

至宋代,欧阳修编修《新唐书》本纪,同样注重《春秋》笔法,以微言示褒贬,这与沈氏的史学观念不谋而合。在记述武则天事时,欧阳修部分采用了沈既济的意见,仅称武氏为“皇后”、“太后”,并将武后事分载于《则天皇后・中宗本纪》、《后妃传》。但欧阳修仍以武氏之年号纪年,在《后妃尽管欧阳修赞同沈既济之说,但他并不反对立则天事为赞日:昔都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其于杀君篡国之主,皆不黜绝之,岂以其盗而有之者,莫大之罪也,不没其实,所以著其大恶而不隐欤?自司马迁、班固皆作《高后纪>,吕氏虽非篡汉,而盗执其国政,遂不敢没其实,岂其得圣人之意欤?抑亦偶合于《春秋》之法也。唐之旧史因之,列武后于本纪,盖其所从来远矣……武后之恶,不及于大戮,所谓幸免者也。[3】I∞史学原则,二是学习司马迁、班固记吕后事。欧阳修认为这就实质而言,沈既济、欧阳修并无分歧,无论是否赞成立为武氏本纪,都全面否定武氏以女主称制。他们认为,武则“体自坤顺,位居乾极,以柔乘刚,天纪倒张”,因而只将武氏

一119一

传》中按时间顺序将武氏列于高宗王皇后之下,而非玄宗废后王氏之下。

本纪,反而极力赞扬吴兢的做法,《新唐书・则天皇后・中宗本纪赞》云:

在欧阳修看来,吴兢将武氏列入本纪,一是本着不隐其恶的样做恰恰为了昭示武后的罪行,正是取法于前代史学惯例的

表现,合于《春秋》惩恶扬善之旨。在这一点上,欧阳修与沈既济的看法又背道而驰。

天“盗执国政”,破坏了儒家道统对女性的政治定位,所谓

的统治定性为太后摄政。然而,作为为武则天立传的第一位史臣,吴兢同样也是一位大儒,他又何以会在史册中承认武氏为女皇呢?

四、唐代官方对武后地位的认识与

吴兢《则天本纪》

对武氏篡位之事,唐代统治者并未如诸史臣之所想。他们非但不能正视史实,反而一再为此寻找“合法解释”。武后驾崩之时,崔融撰《高宗则天皇后哀册文》中有“从宜称制,于斯为美”之语,明言武后乃承高宗顾托,掌权称制皆为

权宜之策。[4]嬲开元四年(716年)睿宗谢世,涉及陵庙礼仪

之事,太常姜皎等人就武后于太庙神主之题名曾有谏议,其中沿用崔氏之说:“伏寻昔居宠秩,亲承顾托,因摄大政,事乃从权。”…951此虽为回护皇家脸面的堂皇之词,但“亲承顾托”之语也确有高宗遗诏为据,这种说法也就“顺理成章”成为唐王朝对武后夺权的官方解释。

至于对武后的历史定位,唐代统治者的态度更令史臣失望。自神龙元年(705年)至开元四年十余年间,中宗、睿宗都未能对武后事认真反省,甚至还一度追复其帝号,《新唐书・则天本纪》载:

(神龙元年)丙午,皇帝复于位。丁未,徙后于上阳宫。戊申,上后号日则天大圣皇帝。十一月,崩,谥日大圣则天皇后。唐隆元年,改为天后;景云元年,改为大圣天后;延和元年,改为天后圣帝,未几,改为圣后;开元四年,改为则天皇后;天宝八载,加谥则天顺圣皇后。p¨”武则天逊位之后,其名号依然为皇帝,并享有类于太上皇的地位和礼遇,《新唐书・后妃传》亦载:“中宗於是复即位。徙太后上阳宫,帝率百官诣观风殿问起居,后率十日一诣宫,俄朝朔、望。”[3]瑚5如此隆重的礼节即使是太宗对禅位后的高祖都未曾使用过。睿宗即位后,更是一步步改变武后谥号并最终归复武氏之帝号。

事实上,中宗、睿宗对武后地位的认定与武三思、太平公主等人有极大关系。自中宗复位(705年)至太平公主被诛(712年),八年之间,武三思、太平公主等人为借武后之名谋求自己的政治利益,想方设法维护并抬高武则天及武氏陵庙的地位。围绕武后尊号、武氏陵庙的礼制及存废等问题,他们与拥护李唐正统的大臣几乎展开了拉锯战,历经两个回合才分出胜负。《新唐书・后妃传》载:

中宗於是复即位,……迁东都武氏庙於崇尊庙,更号崇恩,复唐宗庙。诸武王者成降爵。是岁,后崩,年八十一。遗制称则天大圣皇太后,去帝号。谥日则天大圣后,拊乾陵。会武三思蒸韦庶人,复用事。於是大旱,祈陵辄雨。三思林帝诏崇恩庙祠如太庙,斋郎用五品子。博士杨孚言:“太庙诸郎取七品子,今崇恩取五品,不可。”帝日:“太庙如崇恩可乎?”孚日:“崇恩太庙之私,以臣准君则借,以君准臣则惑。”乃止。及韦、武党诛,诏则天大圣皇后复号天后,废崇恩庙及陵。景云元年,号大圣天后。太平公主奸政,请复二陵官,又尊后日天后圣帝,俄号圣后。太平诛,诏黜周孝明皇帝号,复为太原

郡王,后为妃,罢吴、顺等陵。【3]姗删

一120一

万方数据

武则天谢世之后,以中宗之昏、睿宗之懦皆未能正确认识这段历史,宠信武三思、太平公主等人,非但没能清算武后之罪,还尊崇武氏之陵庙,使之享有等同于昭陵的礼制。唐玄宗即位后又推崇《孝经》,宣扬以孝治天下,就更无法治自己嫡亲祖母之罪,让自己背上“不孝”之名。

君王如此,大臣又是如何看待武后呢?武则天实际统治唐帝国近半个世纪,历时甚久,期间大力提拔士人,知人善任,并最终恢复中宗李显太子之位,这些都使得武后本人深得士人之心。且神龙至延和年间,武三思、太平公主用事;开元时,武后朝重臣如姚崇、宋琼、张说等人又先后入居相职,这些政要都曾为武后的亲信重臣,使得武则天政治地位始终稳如泰山,朝野上下自无人敢言武后之罪。

综上可知,神龙至开元年间,朝野上下,于君于臣,皆无清算武后之意,甚至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一度追复武后之帝号,以致武后作为合法统治者的地位愈加稳固。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中宗返正后大赦天下,独独未赦免起兵反武后的徐敬业,《旧唐书・中宗睿宗本纪》:

甲申,制文明巴来破家臣僚所有子孙,并还资荫。其扬州构逆徒党,唯徐敬业一房不在免限,余并原宥。[3]啪

尽管此为武后遗诏,但中宗并未作任何改变,此后的唐代帝王也都视徐敬业起兵为谋逆。甚而至于后世,徐敬业始终身背反臣之骂名。《旧唐书》语及此事,皆称之为“作乱”、称其军士为“贼”。因反武后而定罪为叛逆,也暗示唐代帝王已承认武则天也是代表唐王朝利益的统治者之一。

既然皇室官方都对武氏的统治甚至帝号予以承认,史臣书史若偏离此旨,又何称为“史”?故而,吴兢立《则天本纪》合乎史实。然而,同样作为儒士,吴兢为何未如沈既济所想以“微言大义之法”对武后进行审判呢?

五、吴兢《则天本纪》与唐代前期

官方修史思想

其实,吴兢《则天本纪》与唐代前期的官方修史思想渊源极深。贞观年间,唐王朝大规模编修前代史,唐太宗所提倡的“直书实录”精神成为官方修史主导思想,据《贞观政要》“文史”条:

尚书左仆射房玄龄、侍中魏征,散骑常侍姚思廉……以贞观十一年撰成周、齐、梁、陈、隋等《五代史》奏上。太宗劳之日:“良史善恶必书,足为惩劝。……[4],钾为实现“直书”,太宗强调史官必须做到“不隐恶”。在唐太宗看来,史学的价值在于其作为社会道德教科书的角色。为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直书实录”,不应有任何讳饰。此后的著名史臣刘允济、朱敬则、刘知几等人皆奉之为圭臬,“直书不讳”作为唐代前期官方修史思想的主流得以在一任任史官手中传承延续。

据《唐会要》载:“长安二年,风阁舍人修国史刘允济尝云,史官善恶必书。言成轨范,使骄主贼臣,有所知惧。”一年后,朱敬则上《请择史官表》予以响应,提出从史官人选上来保证“善恶必书”的实现:

国之要者,在乎记事之官。……及文宣即位,又尝

敕收日:“好直笔,勿谓惧。”我终不作魏太武诛史官。又周文帝之为相也,纳柳虬之说,特命书法不隐,其志在惩劝如此。……且董狐南史,岂知生於往代,而独无於此时?…1735

朱敬则认为,选择史官需以“董狐”、“南史”等为准的,他本人在史学撰述中也坚持这一原则。据《新唐书・朱敬则传》载,侍中韦安石曾读到朱敬则之史稿,赞叹道:“董狐何以

加!”C314220

初与刘子玄撰定《武后实录》,叙张昌宗诱张说诬证魏元忠事,颇言“说已然可,赖宋碌等邀励苦切,故转祸为忠,不然,皇嗣且殆。”后说为相,读之,心不善,知兢所为,即从容谬谓日:“刘生书魏齐公事,不少假借,奈何?”兢日:“子玄已亡,不可受诬地下。兢实书之,其草故在。”闻者叹其直。说屡以情蕲改,辞日:“徇公之情,何名实录?”卒不改。世谓今董狐云o[314529

上述诸位良史皆将“直书不讳”作为史官的最大责任,身体力行。值得注意的是,朱敬则、吴兢皆被唐人赞比董狐,这也意味着当时社会主流思想认同以“实录直书”作为史学的终极意义。在这样的史学氛围之中,吴兢修《则天本纪》焉得不以史实为要?

综上可知,吴兢立《则天本纪》承认武则天的女皇地位,既是对当世史实的忠实反映,也是初盛唐时期官方修史思想的集中体现。若非吴兢秉笔直书,武则天在正史中恐怕只能拥有太后的名号,二十四史中唯一的女皇也就不复存在。

与此同时,史学家刘知几更是将“直书”上升为史学的最高标准,以之审视此前的所有史作,甚至大胆批判《春秋》未能坚持“实录直书”精神,多有“讳书”之弊:

……夫史官执简,宜类于斯。苟爱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善恶必书,斯为实录。观夫子修《春秋》也,多为贤者讳。狄实灭卫,因桓耻而不书;河阳召王,成文美而称狩。斯则情兼向背,志怀彼我。苟书法其如是也,岂不使为人君者,靡惮宪章,虽玷白圭,无惭良史也乎?

……[5】镕二册.炉I∞

刘知几推崇“直书”为史学之最高原则,为此不惜挑战《春秋》的经学地位,甚至对万世景仰的孔夫子都毫不留情,指责其有悖于“良史”之义。此举在惊世骇俗的同时也将太宗提倡的实录精神发挥到了极致。

作为朱敬则擢拔的史臣,吴兢同样秉承了实录精神,他在《请总成国史奏》云:“臣愚以为国史之作,在乎善恶必书”,此与太宗之言几无二致。他坚持直书,不惜得罪当朝权相张说,留下“吴兢不改史”的佳话,《新唐书・吴兢传》载:

参考文献:

[1]董诰,等.全唐文[z].北京:中华书局,1983.[2]刘晌,等.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3]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4]谢保成.贞观政要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3.[5]刘知几.史通[M].四部丛刊本.北京:商务印书馆,

1929.

TheOrginofOld死甥・The

BiographicSketches

UNa

oftheEmpressZetian

(Schoolof

Literarture,University

of

Zhengzhou,Zhengzhou,Henan

450001,China)

ofthedisputesofthehistori—

Abstract:WhetherWuZetianshouldberecognized鹬theempress

Rns

or

notis

one

inTangandSongDynasties。Forhistorians,thestatusofWunotonlyinvolvesthewritingstyleofhistory,but

alsorelatedtotheessentialunderstandingofhistory.Astheonlyofficialhistorybookacknowledgingher鹪anem-press,TheOldTang:TheBiographicSketches

yearsto

oftheEmpressZetianreflectsthepoliticalstrugglefromtheDragon

Kaiyuanyearsandtheofficialhistoricalthoughtsduringthattime.

Keywords:TheBiographicSketches

oftheEmpressZetian;thoughts

on

history—writing;statusofempress

一121—

万方数据

《旧唐书·则天本纪》探源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

李娜, LI Na

郑州大学,文学院,郑州,450001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HANXI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2011,38(3)

参考文献(5条)1. 董诰 全唐文 19832. 刘昫 旧唐书 1974

3. 欧阳修;宋祁 新唐书 19754. 谢保成 贞观政要集注 20035. 刘知几 史通 1929

引用本文格式:李娜. LI Na 《旧唐书·则天本纪》探源[期刊论文]-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3)

2011年5月第38卷第3期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ShanxiNorm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Edition)

May,2011V01.38

No.3

《旧唐书・则天本纪》探源

(郑州大学文学院,郑州450001)

摘要:是否承认武氏的女皇地位,乃是唐宋史臣们在书写这段历史时争议的焦点之一。对史官而言,有关武则天的历史定位,不仅牵涉书史采用何种体例,更关系到对史学主旨的根本认识。作为唯一承认武氏女皇地位的正史著作,《旧唐书・则天本纪》原稿既是神龙至开元时期政治斗争的反映,也集中体现了唐代前期的官方修史思想。

关键词:《则天本纪》;修史思想;女皇地位中图分类号:l(20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957(2011)03-0118-04

武则天在正史中官方身份究竟为何?是垂帘听政的太后?还是名正言顺的女皇?由盛唐至北宋,三百年间史臣们就此聚讼不已。争议的核心乃是借以确定武则天历史地位的两个史学体例问题:其一,对武氏的称谓,称之为“太后”还是“上”;其二,年号问题,是采用武后“光宅”、“天授”等年号,还是以“帝在房州”来系年。吴兢、沈既济、欧阳修等著名史臣先后卷入这一争论。作为正史中唯一承认武氏女皇地位的著作,《旧唐书・则天本纪》本出自于唐史臣吴兢,然而《则天本纪》原稿问世不久,即受到后世史臣的质疑。考之史籍,可知吴兢这样做并非其一己之见,而是神龙至开元时期政局与唐代前期官方修史思想的集中体现。

十八卷。…3023

经详考,笔者认为《旧唐书・则天本纪》几为吴兢所著之原貌,有以下依据:

第一,沈既济《论则天不宜称本纪议》云:“吴兢撰国史,为《则天本纪》,次高宗下”。[2]4866沈既济为代宗、德宗时人,德宗时由杨炎荐入史馆,曾修《建中实录》。《论则天不宜称本纪议》著于建中元年(780年),距吴兢辞世不过三十一年,应不为误。第二,《旧唐书・则天皇后本纪论赞》云:“观夫武氏称制之年,英才接轸,靡不痛心于家索,扼腕于朝危,竞不能报先帝之恩,卫吾君之子。”其中所用之“先帝”、“吾君”之语颇为可疑,后代史臣追叙前朝旧事怎可能使用“先帝”、“吾君”这样的词语来指前朝君王?两《唐书》中所见“吾君”一词共12处,皆是以直接引语的形式出现、以第一人称的口气来指说话人当朝的君王。如:

建德谓其纳言宋正本、内史侍郎孔德绍日:“吾为隋之百姓数十年矣,隋为吾君二代矣。今化及杀之……”

[2122zs

一、《旧唐书・则天本纪》与唐史臣吴兢

事实上,《旧唐书・则天本纪》并非出自五代史臣刘晌、赵莹等人之手,而是源于唐史臣吴兢之纪传体断代史著作《唐书》。吴兢于《唐书》中立则天事为本纪,《旧唐书》的前半部分基本出自“《唐书》”旧稿,故而,《则天本纪》应取自吴兢之底稿。…

《唐书》旧稿作者吴兢(669q49年)为唐代著名史学

家,《旧唐书》称其“励志勤学,博通经史”。长安三年(703年)吴兢由朱敬则、魏元忠举荐入史馆修史,历仕武后、中宗、睿宗、玄宗四朝,乃盛唐时期重要史臣,几与刘知几齐名。吴兢所撰《唐书》起于隋大业十三年,止于开元十四年春,共九

窦建德所言“吾君”即指隋文帝和炀帝,乃本朝君王。史臣在论赞中称“吾君”,足可证明史臣所论乃本朝之事。据此推测,五代史臣此处极可能照录唐人原文,一如《顺宗纪・论题史臣韩愈》、《宪宗纪・论题史臣蒋系》等。可知,《旧唐书・则天本纪》不仅采用吴兢旧稿,且极可能只字未改,故

收稿日期:2010-12-03

作者简介:李娜(1979一),女,河南焦作人,现为郑州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

①(清)永珞等著《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今观所述,大抵长庆以前,《本纪》惟书大事,……是《唐书》旧稿,实出吴兢。啕等用为蓝本,故具有典型”,中华书局,1931年版,第10册,33页。(清)赵翼著、王树民校正《廿二史劁记校正》卷十六,“《旧唐书》前半全用实录、国史旧本”条,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345页一347页。

一118—

万方数据

其中对武后的评价也应为原作者吴兢的观点。二、吴兢《则天本纪》对武氏的定位与评价

显然,吴兢承认武则天作为帝王的历史地位。他不仅将武氏之事立为本纪,还按照时间限度,分别称武氏为“太后”、“神皇”、“上”,将武氏在不同时期的身份严格区分,纪年也采用武后年号:

(垂拱四年)五月,皇太后加尊号日圣母神皇。

载初元年春正月.神皇亲享明堂。大敖天下。……乙酉,加尊号日圣神皇帝,降皇帝为皇嗣。

证圣元年春一月,上加尊号曰慈氏越古金轮圣神皇帝。……

万岁登封元年腊月甲中,上登封于嵩岳,大赦天下,改元,大醣九日。【2]Il卜Ⅲ

可见,在称谓和年号这两个最敏感的问题上,吴兢明确表态他和他所代表的官方修史群体承认武氏的女皇地位。但这并不说明吴兢对武后的所作所为全无异议,他在《则天本纪论赞》中说:

史臣日:治乱,时也,存亡,势也……观夫武氏称制之年,英才接轸,靡不痛心于家索,扼腕于朝危,竟不能报先帝之恩,卫吾君之子。俄至无辜被陷,引颈就诛,天地为笼,去将安所?悲夫!昔掩鼻之谗,古称其毒;人彘之酷.世以为冤。武后夺嫡之谋也,振喉绝襁褓之儿,菹醢碎椒涂之骨,其不道也甚矣,亦奸人妒妇之恒态也。然犹泛延谠议,时礼正人。初虽牝鸡司晨,终能复子明辟,飞语辩元忠之罪,善言慰仁杰之心,尊时宪而抑幸臣。听忠言而诛酷吏。有旨哉,有旨哉!

赞日:龙豢易貌.丙殿昌储。胡为穹昊,生此夔魑?夺攘神器。秽亵皇居。穷妖白首,降鉴何如。B¨”在论词中,吴兢强烈批评武则天残害王皇后、萧淑妃以及杀戮李氏子孙的残暴行径;并在赞词中痛骂武氏篡夺大权、蓄养男宠,称其为“夔魑”、“妖”,言辞激烈;对武氏善终吴兢也表示不满,“穷妖白首,降鉴何如”,认为武氏应受到严惩。但同时他又对武氏任用魏元忠、狄仁杰等名臣、诛杀酷吏并最终传位太子表示欣赏。可见,吴兢不仅承认武氏为女皇,对她的功过也并未全部否定。

三、后世对吴兢《则天本纪》的评价

尽管吴兢《则天本纪》对武后多有批评,但由于武则天本身的争议性,《则天本纪》注定会给吴兢招来诸多是非。

(一)沈既济对昊兢《则天本纪》的批驳

吴兢卒后不过三十年,德宗之史官沈既济即有异论。建中元年七月,沈既济上表专论此事,据《旧唐书・沈既济传》载:

既济以吴兢撰《国史>,以则天事立本纪,奏议非之日...…・夫则天体自坤顺,位居乾极,以柔乘刚,天纪倒张,进以强有,退非德让。今史臣追书,当称之太后,不宜日“上”……孝和以始年登大位,以季年复旧业,虽尊名中夺,而天命未改,足以首事,足以表年,何所拘阂。裂为二纪?昔鲁昭之出也,《春秋》岁书其居,日“公在乾

万方数据

侯”。且君在,虽失位,不敢废也。今请并《天后纪》合《孝和纪>,每于岁首,必书孝和所在以统之,书日某年春正月,皇帝在房陵,太后行某事,改某制云云。则纪称孝和,而事述太后,俾名不失正,而礼不违常;……其姓氏名讳,入宫之由,历位之资,才艺智略,年辰崩葬,别纂录入《皇后传》,列于废后王庶人之下,题其篇日“则天

顺圣武后”云。事虽不行。而史氏称之。f2]“删

沈氏此说完全不承认武氏的女皇地位,不仅欲合武后事于中宗纪,纪年亦弃则天之年号。以沈氏之说,武氏生前虽未治其谋逆大罪,但在其身后于史册中也应予以“审判”,将其归于废后之类。

以沈既济之观念,为实现惩恶扬善的宗旨,修史需以儒家道德为标准来评判历史人物的功过,效仿《春秋》“微言大义”之法,《论则天不宜称本纪议》开篇即称:

史氏之作,本乎惩劝,……不止属辞比事,以日系月而已。故善恶之道,在乎劝诫;劝诫之柄,存乎褒贬。是以《春秋》之义,尊卑轻重升降,几微仿佛,虽一字二字,必有微旨存焉。[2]4034

在沈既济眼中,武氏的所作所为实属大恶之类,吴兢却立其事为本纪,严重违背“微言大义”的史学法则。沈氏言辞激切,似乎是代表李唐皇室审判武氏,但德宗皇帝并未领情,甚而五代史臣编纂《旧唐书》时亦未认同。

(二)欧阳修对吴兢《则天本纪》的赞誉

至宋代,欧阳修编修《新唐书》本纪,同样注重《春秋》笔法,以微言示褒贬,这与沈氏的史学观念不谋而合。在记述武则天事时,欧阳修部分采用了沈既济的意见,仅称武氏为“皇后”、“太后”,并将武后事分载于《则天皇后・中宗本纪》、《后妃传》。但欧阳修仍以武氏之年号纪年,在《后妃尽管欧阳修赞同沈既济之说,但他并不反对立则天事为赞日:昔都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其于杀君篡国之主,皆不黜绝之,岂以其盗而有之者,莫大之罪也,不没其实,所以著其大恶而不隐欤?自司马迁、班固皆作《高后纪>,吕氏虽非篡汉,而盗执其国政,遂不敢没其实,岂其得圣人之意欤?抑亦偶合于《春秋》之法也。唐之旧史因之,列武后于本纪,盖其所从来远矣……武后之恶,不及于大戮,所谓幸免者也。[3】I∞史学原则,二是学习司马迁、班固记吕后事。欧阳修认为这就实质而言,沈既济、欧阳修并无分歧,无论是否赞成立为武氏本纪,都全面否定武氏以女主称制。他们认为,武则“体自坤顺,位居乾极,以柔乘刚,天纪倒张”,因而只将武氏

一119一

传》中按时间顺序将武氏列于高宗王皇后之下,而非玄宗废后王氏之下。

本纪,反而极力赞扬吴兢的做法,《新唐书・则天皇后・中宗本纪赞》云:

在欧阳修看来,吴兢将武氏列入本纪,一是本着不隐其恶的样做恰恰为了昭示武后的罪行,正是取法于前代史学惯例的

表现,合于《春秋》惩恶扬善之旨。在这一点上,欧阳修与沈既济的看法又背道而驰。

天“盗执国政”,破坏了儒家道统对女性的政治定位,所谓

的统治定性为太后摄政。然而,作为为武则天立传的第一位史臣,吴兢同样也是一位大儒,他又何以会在史册中承认武氏为女皇呢?

四、唐代官方对武后地位的认识与

吴兢《则天本纪》

对武氏篡位之事,唐代统治者并未如诸史臣之所想。他们非但不能正视史实,反而一再为此寻找“合法解释”。武后驾崩之时,崔融撰《高宗则天皇后哀册文》中有“从宜称制,于斯为美”之语,明言武后乃承高宗顾托,掌权称制皆为

权宜之策。[4]嬲开元四年(716年)睿宗谢世,涉及陵庙礼仪

之事,太常姜皎等人就武后于太庙神主之题名曾有谏议,其中沿用崔氏之说:“伏寻昔居宠秩,亲承顾托,因摄大政,事乃从权。”…951此虽为回护皇家脸面的堂皇之词,但“亲承顾托”之语也确有高宗遗诏为据,这种说法也就“顺理成章”成为唐王朝对武后夺权的官方解释。

至于对武后的历史定位,唐代统治者的态度更令史臣失望。自神龙元年(705年)至开元四年十余年间,中宗、睿宗都未能对武后事认真反省,甚至还一度追复其帝号,《新唐书・则天本纪》载:

(神龙元年)丙午,皇帝复于位。丁未,徙后于上阳宫。戊申,上后号日则天大圣皇帝。十一月,崩,谥日大圣则天皇后。唐隆元年,改为天后;景云元年,改为大圣天后;延和元年,改为天后圣帝,未几,改为圣后;开元四年,改为则天皇后;天宝八载,加谥则天顺圣皇后。p¨”武则天逊位之后,其名号依然为皇帝,并享有类于太上皇的地位和礼遇,《新唐书・后妃传》亦载:“中宗於是复即位。徙太后上阳宫,帝率百官诣观风殿问起居,后率十日一诣宫,俄朝朔、望。”[3]瑚5如此隆重的礼节即使是太宗对禅位后的高祖都未曾使用过。睿宗即位后,更是一步步改变武后谥号并最终归复武氏之帝号。

事实上,中宗、睿宗对武后地位的认定与武三思、太平公主等人有极大关系。自中宗复位(705年)至太平公主被诛(712年),八年之间,武三思、太平公主等人为借武后之名谋求自己的政治利益,想方设法维护并抬高武则天及武氏陵庙的地位。围绕武后尊号、武氏陵庙的礼制及存废等问题,他们与拥护李唐正统的大臣几乎展开了拉锯战,历经两个回合才分出胜负。《新唐书・后妃传》载:

中宗於是复即位,……迁东都武氏庙於崇尊庙,更号崇恩,复唐宗庙。诸武王者成降爵。是岁,后崩,年八十一。遗制称则天大圣皇太后,去帝号。谥日则天大圣后,拊乾陵。会武三思蒸韦庶人,复用事。於是大旱,祈陵辄雨。三思林帝诏崇恩庙祠如太庙,斋郎用五品子。博士杨孚言:“太庙诸郎取七品子,今崇恩取五品,不可。”帝日:“太庙如崇恩可乎?”孚日:“崇恩太庙之私,以臣准君则借,以君准臣则惑。”乃止。及韦、武党诛,诏则天大圣皇后复号天后,废崇恩庙及陵。景云元年,号大圣天后。太平公主奸政,请复二陵官,又尊后日天后圣帝,俄号圣后。太平诛,诏黜周孝明皇帝号,复为太原

郡王,后为妃,罢吴、顺等陵。【3]姗删

一120一

万方数据

武则天谢世之后,以中宗之昏、睿宗之懦皆未能正确认识这段历史,宠信武三思、太平公主等人,非但没能清算武后之罪,还尊崇武氏之陵庙,使之享有等同于昭陵的礼制。唐玄宗即位后又推崇《孝经》,宣扬以孝治天下,就更无法治自己嫡亲祖母之罪,让自己背上“不孝”之名。

君王如此,大臣又是如何看待武后呢?武则天实际统治唐帝国近半个世纪,历时甚久,期间大力提拔士人,知人善任,并最终恢复中宗李显太子之位,这些都使得武后本人深得士人之心。且神龙至延和年间,武三思、太平公主用事;开元时,武后朝重臣如姚崇、宋琼、张说等人又先后入居相职,这些政要都曾为武后的亲信重臣,使得武则天政治地位始终稳如泰山,朝野上下自无人敢言武后之罪。

综上可知,神龙至开元年间,朝野上下,于君于臣,皆无清算武后之意,甚至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一度追复武后之帝号,以致武后作为合法统治者的地位愈加稳固。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中宗返正后大赦天下,独独未赦免起兵反武后的徐敬业,《旧唐书・中宗睿宗本纪》:

甲申,制文明巴来破家臣僚所有子孙,并还资荫。其扬州构逆徒党,唯徐敬业一房不在免限,余并原宥。[3]啪

尽管此为武后遗诏,但中宗并未作任何改变,此后的唐代帝王也都视徐敬业起兵为谋逆。甚而至于后世,徐敬业始终身背反臣之骂名。《旧唐书》语及此事,皆称之为“作乱”、称其军士为“贼”。因反武后而定罪为叛逆,也暗示唐代帝王已承认武则天也是代表唐王朝利益的统治者之一。

既然皇室官方都对武氏的统治甚至帝号予以承认,史臣书史若偏离此旨,又何称为“史”?故而,吴兢立《则天本纪》合乎史实。然而,同样作为儒士,吴兢为何未如沈既济所想以“微言大义之法”对武后进行审判呢?

五、吴兢《则天本纪》与唐代前期

官方修史思想

其实,吴兢《则天本纪》与唐代前期的官方修史思想渊源极深。贞观年间,唐王朝大规模编修前代史,唐太宗所提倡的“直书实录”精神成为官方修史主导思想,据《贞观政要》“文史”条:

尚书左仆射房玄龄、侍中魏征,散骑常侍姚思廉……以贞观十一年撰成周、齐、梁、陈、隋等《五代史》奏上。太宗劳之日:“良史善恶必书,足为惩劝。……[4],钾为实现“直书”,太宗强调史官必须做到“不隐恶”。在唐太宗看来,史学的价值在于其作为社会道德教科书的角色。为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直书实录”,不应有任何讳饰。此后的著名史臣刘允济、朱敬则、刘知几等人皆奉之为圭臬,“直书不讳”作为唐代前期官方修史思想的主流得以在一任任史官手中传承延续。

据《唐会要》载:“长安二年,风阁舍人修国史刘允济尝云,史官善恶必书。言成轨范,使骄主贼臣,有所知惧。”一年后,朱敬则上《请择史官表》予以响应,提出从史官人选上来保证“善恶必书”的实现:

国之要者,在乎记事之官。……及文宣即位,又尝

敕收日:“好直笔,勿谓惧。”我终不作魏太武诛史官。又周文帝之为相也,纳柳虬之说,特命书法不隐,其志在惩劝如此。……且董狐南史,岂知生於往代,而独无於此时?…1735

朱敬则认为,选择史官需以“董狐”、“南史”等为准的,他本人在史学撰述中也坚持这一原则。据《新唐书・朱敬则传》载,侍中韦安石曾读到朱敬则之史稿,赞叹道:“董狐何以

加!”C314220

初与刘子玄撰定《武后实录》,叙张昌宗诱张说诬证魏元忠事,颇言“说已然可,赖宋碌等邀励苦切,故转祸为忠,不然,皇嗣且殆。”后说为相,读之,心不善,知兢所为,即从容谬谓日:“刘生书魏齐公事,不少假借,奈何?”兢日:“子玄已亡,不可受诬地下。兢实书之,其草故在。”闻者叹其直。说屡以情蕲改,辞日:“徇公之情,何名实录?”卒不改。世谓今董狐云o[314529

上述诸位良史皆将“直书不讳”作为史官的最大责任,身体力行。值得注意的是,朱敬则、吴兢皆被唐人赞比董狐,这也意味着当时社会主流思想认同以“实录直书”作为史学的终极意义。在这样的史学氛围之中,吴兢修《则天本纪》焉得不以史实为要?

综上可知,吴兢立《则天本纪》承认武则天的女皇地位,既是对当世史实的忠实反映,也是初盛唐时期官方修史思想的集中体现。若非吴兢秉笔直书,武则天在正史中恐怕只能拥有太后的名号,二十四史中唯一的女皇也就不复存在。

与此同时,史学家刘知几更是将“直书”上升为史学的最高标准,以之审视此前的所有史作,甚至大胆批判《春秋》未能坚持“实录直书”精神,多有“讳书”之弊:

……夫史官执简,宜类于斯。苟爱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善恶必书,斯为实录。观夫子修《春秋》也,多为贤者讳。狄实灭卫,因桓耻而不书;河阳召王,成文美而称狩。斯则情兼向背,志怀彼我。苟书法其如是也,岂不使为人君者,靡惮宪章,虽玷白圭,无惭良史也乎?

……[5】镕二册.炉I∞

刘知几推崇“直书”为史学之最高原则,为此不惜挑战《春秋》的经学地位,甚至对万世景仰的孔夫子都毫不留情,指责其有悖于“良史”之义。此举在惊世骇俗的同时也将太宗提倡的实录精神发挥到了极致。

作为朱敬则擢拔的史臣,吴兢同样秉承了实录精神,他在《请总成国史奏》云:“臣愚以为国史之作,在乎善恶必书”,此与太宗之言几无二致。他坚持直书,不惜得罪当朝权相张说,留下“吴兢不改史”的佳话,《新唐书・吴兢传》载:

参考文献:

[1]董诰,等.全唐文[z].北京:中华书局,1983.[2]刘晌,等.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3]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4]谢保成.贞观政要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3.[5]刘知几.史通[M].四部丛刊本.北京:商务印书馆,

1929.

TheOrginofOld死甥・The

BiographicSketches

UNa

oftheEmpressZetian

(Schoolof

Literarture,University

of

Zhengzhou,Zhengzhou,Henan

450001,China)

ofthedisputesofthehistori—

Abstract:WhetherWuZetianshouldberecognized鹬theempress

Rns

or

notis

one

inTangandSongDynasties。Forhistorians,thestatusofWunotonlyinvolvesthewritingstyleofhistory,but

alsorelatedtotheessentialunderstandingofhistory.Astheonlyofficialhistorybookacknowledgingher鹪anem-press,TheOldTang:TheBiographicSketches

yearsto

oftheEmpressZetianreflectsthepoliticalstrugglefromtheDragon

Kaiyuanyearsandtheofficialhistoricalthoughtsduringthattime.

Keywords:TheBiographicSketches

oftheEmpressZetian;thoughts

on

history—writing;statusofempress

一121—

万方数据

《旧唐书·则天本纪》探源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

李娜, LI Na

郑州大学,文学院,郑州,450001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HANXI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2011,38(3)

参考文献(5条)1. 董诰 全唐文 19832. 刘昫 旧唐书 1974

3. 欧阳修;宋祁 新唐书 19754. 谢保成 贞观政要集注 20035. 刘知几 史通 1929

引用本文格式:李娜. LI Na 《旧唐书·则天本纪》探源[期刊论文]-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3)


相关内容

  • _居上常有云气_及其他_史记_高祖本纪_神怪之笔探源
  • 第27卷 第3期 2005年6月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Vol.27 No.3 JournalofHuzhouTeachersCollegeJun.,2005 "居上常有云气"及其他 ---<史记・高祖本纪>神怪之笔探源 李明,常123 (1.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上海2 ...

  • 桂林历史探源
  • 桂林历史探源 [提 要]公元前111年设立始安县只是今桂林城区而不是桂林设县建城历史的开端.桂林设县建城的历史始于公元前382年楚国在今全州县境内设立兆阝阳县:而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则可以上推到公元前2100年左右的虞夏时期. [关键词]桂林 历史 探源 * [作 者]漆招进 桂林甑皮岩遗址博物馆研究馆 ...

  • 黄河流域上古神话探源
  • 2001年10月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28卷第4期 Journal ofShanxiTeachersUniversity(SocialScienceEdition)Oct.,2001.28 No.4Vol 段友文(山西师范大学黄河民俗文化研究所,山西临汾041004) 摘 要:黄河流域是中 ...

  • [史记]文学特质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 内容提要:司马迁是以文学笔法担当历史叙述的,是以生动的艺术形象承担博大精深的历史哲学观的.在以文学的笔法叙述历史时,司马迁重点关注的对象是人.在<史记>人物传记叙述时,司马迁有意识地建立了"通古今之变"与"原始察终,见盛观衰"之间的关系.在叙述&q ...

  • 关于夏代文字的推论
  • 摘 要:夏代有没有文字?从历史记载看,在传世文献中,屡有夏代文献的记载; 夏代的文化已经很发达,是不可能没有记录语言.促进思维的文字的,<吕氏春秋>甚至认为夏代不仅有文字而且已有图书典籍.从考古材料看,在甲骨文以前,我国境内已有很多尚未成熟的文字符号出现,在登封王城岗的夏代遗址中发现了一 ...

  • 中国上古神话中透视出的生死观_以伏羲_女娲神话为例
  • 姜志刚 (云南民族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昆明 !"##$%) 摘 要:面对自然的生命威胁和生存压力,远古先民在追求生死的奥秘过程中产生了诸多创始神话.伏羲.女娲 神话以生死为主题,体现了我国先民的生存智慧,演绎出了中国丰富灿烂的文化.本文以神话中的生死观为切入点, 探求远古神话对中华文 ...

  •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公布:五千年文明并非虚言
  •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公布:五千年文明并非虚言 发布时间:2012-7-30 13:45:25 阅读次数:521 上图从左至右依次为:距今5000多年的凌家滩遗址玉龙.玉人,距今5000多年的牛河梁女神庙遗址泥塑女神头像,距今4500年左右的陶寺遗址彩绘龙纹陶盘.骨杆玉簪,夏代后期 ...

  • 赢在单词必知记忆法:抗遗忘快速级忆法!
  • 赢在单词必知记忆法:抗遗忘快速级忆法! 神奇记忆法10000名学生的命运转折 抗遗忘快速级忆法震惊神奇记忆震惊北京大学,创造基尼斯快速记忆纪录.2分钟记住25-45位无规律数字! 2分钟记住25-45个互不关联的词语!轻松记忆圆周率小数点之后120位数字!一天牢记上百个英语单词-- 一位亲眼目睹这一 ...

  • 李之乎:论文字的起源和中国文字的起源
  • 李之乎:论文字的起源和中国文字的起源 古书上说:黄帝的史官仓颉,仰观天象,俯察鸟兽虫鱼之迹,创造出中国最早的象形文字.我认为这是非常有道理的.这种道理不在于黄帝的雄才伟略和仓颉的睿智,而在于这表明了:文字是在有了政权之后才产生的. 就一个族群来说,在文字产生之前,人们必定有了比较成熟和完善的语言.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