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为何命人打开隋炀帝陵墓?或许和萧皇后有关

隋炀帝杨广,一代天子,生前风光,死后凄凉,历经多次改葬。

根据史书记载,公元618年,隋炀帝身在扬州,右屯卫将军宇文化及发动兵变,逼迫隋炀帝自杀,限于当时形式紧迫,隋炀帝虽贵为皇帝,萧皇后也只能令人“撤床箦为棺以埋之”,就是拆下床板做了付小棺材,把他草草埋葬。

宇文化及率部离开后,留守的右御卫将军陈稜感念隋炀帝旧恩,重新把隋炀帝的棺柩挖出,找到所能找到的车马鼓乐,勉强能达到天子下葬的仪仗和卫队标准,以天子之礼,把隋炀帝改葬到江都宫西的吴公台下。

唐初,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唐高祖李渊已经平定江南,两次发布诏书,把在扬州的隋炀帝以及隋朝皇室宗亲的灵柩全都迁到雷塘,并让江都宫原来的那些宫人为隋炀帝守墓。

这一历史事件在新旧《唐书》和《资治通鉴》中都有记载。此后史书再没有隋炀帝迁葬的记载。

也就是说,按照史书的记载,隋炀帝最后一次迁葬,发生在公元622年。这也应该是他的陵墓最后一次被打开。

然而考古发现却表明情况并非如此。

2013年,考古部门在扬州市曹庄发现了隋炀帝的陵墓。出土玉器、铜器、陶器、漆器等珍贵文物100余件(套)。

隋炀帝墓俯视图

其中两种文物规格甚高,显示着隋炀帝的天子身份。

十三环金镶玉蹀躞带

隋炀帝墓中出土一套完整的十三环金镶玉蹀躞带。

所谓蹀躞带,就是腰带。唐代蹀躞带上的带板有玉、犀、金、银、铜、铁等多种质地,分别代表不同等级。

十三环玉质蹀躞带是最高等级,只有帝王才能使用。

《隋书·李穆传》中说,北周末年,北周元老李穆的儿子劝李穆谋反,但是“穆深拒之,乃奉十三环金带于高祖(即隋文帝),盖天子之服也。”这段史料说明“十三环金带”确实是天子之服。隋炀帝杨广墓出土的这件十三环蹀躞带应继承自隋文帝,既说明了他的天子身份,也让我们看到了史书中李穆奉给隋文帝的“十三环金带”的真容。

青铜鎏金兽面大铺首

四件青铜鎏金兽面大铺首。

“铺首”形似今天所见故宫宫门上的大门环。

隋炀帝墓中出土的四件铜兽面铺首通体鎏金,兽面直径达26厘米。相似大小的铺首只在唐朝的皇宫——大明宫遗址中出土过。那么,这些铺首或许是来自杨广的江都宫门上的门环,象征着杨广曾经是位天子。

也有学者认为这四件不是门上的门环,而是棺木上的饰件。但直径达到26厘米,是发现的尺寸最大者,同样符合隋炀帝曾经的帝王身份。

显示隋炀帝故国天子身份的,还有他的墓志。

墓志为石灰岩,再加上常年水浸,字迹多有散漫,但仍保存不少志文可读。目前媒体报道的志文:

“隨故煬帝墓誌 惟隨大業十四年太歲……一日帝崩於揚州江都縣……扵流珠堂其年八月……西陵荊棘蕪……永異蒼悟……貞觀元年……朔……葬煬……禮也方……”

墓志中说隋炀帝死于“隨大業十四年”。大业是隋炀帝的年号。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李渊已经让傀儡隋恭帝登基,遥尊杨广为太上皇,改元“义宁”。大业十四年(公元618年)五月,隋炀帝的右屯卫将军宇文化及在江都兵变,勒死了隋炀帝。隋炀帝一死,李渊就逼隋恭帝禅位,称帝建立唐朝,改年号为武德,定都长安,公元618年就是武德元年。

当时有学者质疑,墓志上即使不书“义宁二年”,也应该书“武德元年”,绝不敢书“隋大业四年”。这岂不是不忘前朝之罪?

实际上,书“大业十四年”,正是体现了对隋炀帝前朝天子身份的尊重:作为天子,隋炀帝的生死,在自己的陵寝中,自然要使用自己的年号。

至此,都说的是隋炀帝是以天子的身份下葬。

唐太宗李世民曾命人打开隋炀帝陵墓

但墓志中出现“贞观元年”,却与史书记载的严重不符!

“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贞观元年是公元627年。因为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政治清明,史称“贞观之治”。在李世民当皇帝之前,是没有“贞观”这一称呼的。墓志上出现“贞观元年”四字,就说明这块墓志最早是在贞观元年才书写的。

而墓志,是放在墓葬里的刻有死者生平事迹的石刻,伴随着墓主人的下葬而放入墓穴。考古发掘中把墓志作为断定墓主和墓葬年代的重要标准。

很简单的道理,如果隋炀帝最后一次迁葬发生在武德五年(公元622年),此时唐太宗李世民还未称帝,就绝不会在墓志上出现“贞观元年”(公元627年)的字样。

所以,可以推定,在李世民当上皇帝之后,隋炀帝陵墓曾被打开,也可能曾被迁葬,才会写这样一块墓志。打开前朝皇帝陵墓这样的大事,必然是经李世民所同意的。隋炀帝墓葬打开,随葬天子才能用的十三环玉蹀躞带和巨大的铜铺首也一定是被唐太宗李世民所知道和认可的。

这样的大事为何史书没有记载呢?

唐太宗为何命人打开隋炀帝陵墓?或许和萧太后合葬事有关。

史载,贞观四年,唐太宗破突厥,迎萧皇后回京。回京后的萧皇后得到了唐太宗的礼遇。贞观二十二年(648年),萧皇后崩逝,唐太宗以皇后之礼将萧皇后与隋炀帝合葬。

至于如何合葬,史书没有记载,一种可能是把萧皇后葬在原来隋炀帝墓的旁边。而考古发现似乎倾向于第二种可能:新建两座陵墓,让隋炀帝和萧皇后比邻而居,并为隋炀帝书写新的墓志。

而墓志上说的究竟是“贞观元年”的何事,或许将永远是个谜。

隋炀帝杨广,一代天子,生前风光,死后凄凉,历经多次改葬。

根据史书记载,公元618年,隋炀帝身在扬州,右屯卫将军宇文化及发动兵变,逼迫隋炀帝自杀,限于当时形式紧迫,隋炀帝虽贵为皇帝,萧皇后也只能令人“撤床箦为棺以埋之”,就是拆下床板做了付小棺材,把他草草埋葬。

宇文化及率部离开后,留守的右御卫将军陈稜感念隋炀帝旧恩,重新把隋炀帝的棺柩挖出,找到所能找到的车马鼓乐,勉强能达到天子下葬的仪仗和卫队标准,以天子之礼,把隋炀帝改葬到江都宫西的吴公台下。

唐初,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唐高祖李渊已经平定江南,两次发布诏书,把在扬州的隋炀帝以及隋朝皇室宗亲的灵柩全都迁到雷塘,并让江都宫原来的那些宫人为隋炀帝守墓。

这一历史事件在新旧《唐书》和《资治通鉴》中都有记载。此后史书再没有隋炀帝迁葬的记载。

也就是说,按照史书的记载,隋炀帝最后一次迁葬,发生在公元622年。这也应该是他的陵墓最后一次被打开。

然而考古发现却表明情况并非如此。

2013年,考古部门在扬州市曹庄发现了隋炀帝的陵墓。出土玉器、铜器、陶器、漆器等珍贵文物100余件(套)。

隋炀帝墓俯视图

其中两种文物规格甚高,显示着隋炀帝的天子身份。

十三环金镶玉蹀躞带

隋炀帝墓中出土一套完整的十三环金镶玉蹀躞带。

所谓蹀躞带,就是腰带。唐代蹀躞带上的带板有玉、犀、金、银、铜、铁等多种质地,分别代表不同等级。

十三环玉质蹀躞带是最高等级,只有帝王才能使用。

《隋书·李穆传》中说,北周末年,北周元老李穆的儿子劝李穆谋反,但是“穆深拒之,乃奉十三环金带于高祖(即隋文帝),盖天子之服也。”这段史料说明“十三环金带”确实是天子之服。隋炀帝杨广墓出土的这件十三环蹀躞带应继承自隋文帝,既说明了他的天子身份,也让我们看到了史书中李穆奉给隋文帝的“十三环金带”的真容。

青铜鎏金兽面大铺首

四件青铜鎏金兽面大铺首。

“铺首”形似今天所见故宫宫门上的大门环。

隋炀帝墓中出土的四件铜兽面铺首通体鎏金,兽面直径达26厘米。相似大小的铺首只在唐朝的皇宫——大明宫遗址中出土过。那么,这些铺首或许是来自杨广的江都宫门上的门环,象征着杨广曾经是位天子。

也有学者认为这四件不是门上的门环,而是棺木上的饰件。但直径达到26厘米,是发现的尺寸最大者,同样符合隋炀帝曾经的帝王身份。

显示隋炀帝故国天子身份的,还有他的墓志。

墓志为石灰岩,再加上常年水浸,字迹多有散漫,但仍保存不少志文可读。目前媒体报道的志文:

“隨故煬帝墓誌 惟隨大業十四年太歲……一日帝崩於揚州江都縣……扵流珠堂其年八月……西陵荊棘蕪……永異蒼悟……貞觀元年……朔……葬煬……禮也方……”

墓志中说隋炀帝死于“隨大業十四年”。大业是隋炀帝的年号。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李渊已经让傀儡隋恭帝登基,遥尊杨广为太上皇,改元“义宁”。大业十四年(公元618年)五月,隋炀帝的右屯卫将军宇文化及在江都兵变,勒死了隋炀帝。隋炀帝一死,李渊就逼隋恭帝禅位,称帝建立唐朝,改年号为武德,定都长安,公元618年就是武德元年。

当时有学者质疑,墓志上即使不书“义宁二年”,也应该书“武德元年”,绝不敢书“隋大业四年”。这岂不是不忘前朝之罪?

实际上,书“大业十四年”,正是体现了对隋炀帝前朝天子身份的尊重:作为天子,隋炀帝的生死,在自己的陵寝中,自然要使用自己的年号。

至此,都说的是隋炀帝是以天子的身份下葬。

唐太宗李世民曾命人打开隋炀帝陵墓

但墓志中出现“贞观元年”,却与史书记载的严重不符!

“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贞观元年是公元627年。因为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政治清明,史称“贞观之治”。在李世民当皇帝之前,是没有“贞观”这一称呼的。墓志上出现“贞观元年”四字,就说明这块墓志最早是在贞观元年才书写的。

而墓志,是放在墓葬里的刻有死者生平事迹的石刻,伴随着墓主人的下葬而放入墓穴。考古发掘中把墓志作为断定墓主和墓葬年代的重要标准。

很简单的道理,如果隋炀帝最后一次迁葬发生在武德五年(公元622年),此时唐太宗李世民还未称帝,就绝不会在墓志上出现“贞观元年”(公元627年)的字样。

所以,可以推定,在李世民当上皇帝之后,隋炀帝陵墓曾被打开,也可能曾被迁葬,才会写这样一块墓志。打开前朝皇帝陵墓这样的大事,必然是经李世民所同意的。隋炀帝墓葬打开,随葬天子才能用的十三环玉蹀躞带和巨大的铜铺首也一定是被唐太宗李世民所知道和认可的。

这样的大事为何史书没有记载呢?

唐太宗为何命人打开隋炀帝陵墓?或许和萧太后合葬事有关。

史载,贞观四年,唐太宗破突厥,迎萧皇后回京。回京后的萧皇后得到了唐太宗的礼遇。贞观二十二年(648年),萧皇后崩逝,唐太宗以皇后之礼将萧皇后与隋炀帝合葬。

至于如何合葬,史书没有记载,一种可能是把萧皇后葬在原来隋炀帝墓的旁边。而考古发现似乎倾向于第二种可能:新建两座陵墓,让隋炀帝和萧皇后比邻而居,并为隋炀帝书写新的墓志。

而墓志上说的究竟是“贞观元年”的何事,或许将永远是个谜。


相关内容

  • 中国历代皇帝的陵墓
  • [元成吉思汗陵] 成吉思汗的陵园坐落在内蒙内伊金霍洛旗阿腾席连镇东南面的敖包上.从这里放眼四望,碧草如茵,繁花似锦,充满诗情画意,是一派草原特有的瑰丽景色.陵墓呈蒙古包式的大殿,雍容大方,巍峨耸立,分外壮观. 成吉思汗陵园,号称"八白室".八白室顾名思义是由八间白色的建筑构成的, ...

  • 历代皇帝故事
  • 上古历史更多... 09-12洛水女神宓妃和后羿的爱情故事 09-12历史上真实的后羿:因为爱打猎而丢了性命 09-12后羿如何射九日的?十个太阳的神话故事 09-03伏羲画八卦的传说 09-03婚嫁制度的由来?伏羲是中国婚嫁制度肇启者 09-03伏羲简介 伏羲的传说故事 08-24黄帝的治国举措有 ...

  • 隋炀帝和他的扬州城
  • 隋炀帝和他的扬州城 (作者 浙江大学历史地理学 刘见华) 2013年4月,扬州市北郊的楼盘工地,考古发掘出的一处墓葬,出土的墓志铭文残缺不全,关键的"隋故炀帝墓志"却清晰可见,成为证明墓主身份的最有力证据.而代表天子的十三环蹀躞带和两颗五十岁男性的牙齿都与隋炀帝符合,成为辅证.旁 ...

  • 揭秘李渊和杨广的关系:李渊和表弟杨广争夺皇位
  • [史海秘闻 民间故事]导读:李渊和杨广的关系:李渊生于566年,而杨广生于569年.李渊长杨广三岁.李渊的母亲是隋文帝杨坚的妻子独孤皇后(也就是杨广的老妈)的姐姐,所以李渊和杨广是姨表兄弟. 李渊和杨广的关系 李渊和杨广的关系:姨表兄弟 李渊生于566年,而杨广生于569年.李渊长杨广三岁.李渊的母 ...

  • 昂扬进取的社会风貌
  • 昂扬进取的社会风貌 一.选择题 1.<武状元苏乞儿>电影曾风靡全国,最早设立武举的是 A.隋炀帝 B.唐玄宗 C.武则天 D.唐太宗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科举制度的相关知识,唐朝时期科举制度得到了完善,武则天为完善科举制作出的贡献是:开创了殿试和武举,所以答案是C ...

  • 隋文帝杨坚有多少个儿子和女儿
  • 隋文帝杨坚有多少个儿子和女儿? 子 长子杨勇.为人忠厚善良,但生活奢华,因而受杨坚厌恶,常告诫太子勇说:"自古帝王未有好奢侈而能长久者.汝为储后,当以俭约为先,乃能奉承宗庙". 次子杨广 隋炀帝,为人凶残而贪欢好色,但善于作伪,在杨坚面前装得很朴素,但背后比杨勇更奢侈,所以深得杨 ...

  • 李渊的东宫西宫
  • 唐高祖李渊 隋末动乱,群雄蜂起,关乎大局的力量不过四支,也就是据守西都长安的李渊,争夺东都洛阳的李密.王世充,以及纵横河北的窦建德.李渊的智慧谋略未必胜过其余三人,最后成功开创唐朝,其迅速占据关中.以逸待劳.伺机东进的策略,起了重要作用.还有就是,他生了个了不起的儿子. 李世民曾自诩"古来 ...

  • 扬州主要旅游景点介绍
  • 扬州主要旅游景点介绍 扬州是一个被唐诗宋词浸泡过的城市,是一个令人感觉舒适的小城市,环绕着运河有绿树成荫的小道,各具特色的石桥和公园点缀期间.所谓"烟花三月下扬州",每年的春季,扬州迎来旅游旺季,也是游览扬州的最佳时间.每年4月18日-5月18日,扬州市都举行"烟花三月 ...

  • 昭陵导游词
  • 昭陵是唐朝第二代皇帝李世民的陵墓,是陕西关中"唐十八陵"中规模最大的一座,位于礼泉县城东北20多公里处.陵园规模宏大,总面积2万余公顷,被誉为"天下名陵"和世界最大的皇家陵园.地上地下遗存了大量的文物.它是初唐走向盛唐的实物见证,是我们了解.研究唐代乃至中国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