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说课稿

新 潮 冲 击 下 的 社 会 生 活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二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中的第12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描述了鸦片战争后,随着资方资本主义势力进入了中国,引起了中国社会生活的剧烈变动,与此相伴随,中国人的社会生活也迈入了一个新的进程,开始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本课涉及的内容虽然繁多,但要贯穿本课的线索的是一个字“变”,然后在这基础上分析出变化的原因、特点及认识。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近代中国的社会状况,包括:近代中国人在服装发式、休闲娱乐以及礼仪风俗等社会生活方面发生的变化;结合中国近现代政治和经济领域的变革,探讨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总结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提高学生分析、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掌握整合历史知识的方法;通过对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原因的探讨,认识到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是在西方物质文明和民族思潮影响下发生的,进一步领悟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精神。

2、过程与方法

根据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相关图片、史料和影像资料等,再现近代社会生活的场景。主动参与,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探究、合作交流以及体验、感悟和反思、拓展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的自主学习中感受到历史就在身边。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时代进步的结果,学习用历史唯物观看问题;认识到人类社会发展的多样性,既要理解和尊重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又要汲取世界先进文明的成果,理解“人类文明只在交流融合中不断不前进的”这一结论的深刻内涵;明白对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 了解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史实

2、难点 近代社会生活演变的原因、影响、特点

二、学情分析

这一课与人们的现实生活联系密切,学生很容易直观感受,具有浓厚的兴趣。大量使用我们熟悉的图片,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使教学的效果也随之提高。学生在此前历史学生中已经了解了近代社会进步在中国和世界的不同影响和表现,这些知识为本课学习铺就了良好的知识背景。当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尚较欠缺,创造性、自主性思维有待进一步引导开发,利用本课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加强训练,能更好的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教法学法

(一)教学方法的确定: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我决定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采用情境式教学法、问题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让学生在主动阅读、思考、讨论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和感悟历史,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大胆质疑、积极创新等思维品质,使学生的智能和认识水平都得到发展。

(二)学法指导: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引导学生收集整理资料,运用阅读理解、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学习方法去感知历史、认识历史。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语:“中国近代史上,列强通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大量的外国商品涌入中国,同时进入中国的还有西方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鸦片战争后,不仅中国的政治、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也发生了嬗变。”

(二)新课讲授

1、“断发易服”

①“竞尚洋装”

幻灯片播放第一组图片,提出

思考1:

鸦片战争之后我国服饰悄然发生了变化,通过这两张图片,你能总结出近代民间服饰有何变化吗?

答:由穿长袍马褂到着西装带领结,二者并行不悖。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指出鸦片战争后,我国的服饰开始发生变化,这种变化首先从民间开始。接下来播放第二组图片,提出

思考2:

通过这两张图片,你能总结出近代军服有何变化吗?

答:由清代的甲胄到采用西式军装及操衣、操帽。

接着教师让学生结合本目教材小字部分分析:“为什么鸦片战争前后出现了中式服装和西式服装并存的现象?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势力进入通商口岸,外国的生活方式也进入并影响着这些地区的人们;随着中国被迫开放区域的扩大,外国服饰的影响范围也不断扩大。这种中西服装并存的现象说明了清政府的通知能力大大下降。)

教师提出问题: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近代服饰发生了变革?”(受西式服饰的影响;迫于形势,清政府不得不实行改革;民国政府颁布男女礼服形制,这种法令带有一定的强制性,使新服饰得以迅速走向社会中下层。)

“洋装对中国服饰的影响?”(人们可以选择和设计自己喜欢的服饰;洋装促使了中国服饰的改良,出现了中西合璧的产物。)

教师让学生看教材插图《民国时期穿旗袍的女子》和《中山装》,让学生回答:“旗袍和中山装的出现说明了什么?”(中国文化根基深厚,在服装领域表现出对异族文化兼收并蓄的能力。)

②“断发”和不缠足运动

A.“断发”

首先介绍断发的过程,教师让阅读学生教材有关内容及插图《辛亥年间,革命士兵剪辫子》和幻灯片上《晚清留短发的留学生》,提出

思考3:

清政府及民国政府颁布剪辫法令的原因是什么?(改良社会风俗,革除陋习;反清革命兴起,辫子作为汉族屈从满族,臣民奴于君主的的标志,成为人民攻击的目标;辫子这种发式不适合近代社会发展趋势和世界潮流。)

B.不缠足运动

教师先让学生对比幻灯片图片《“三寸金莲”绣花鞋》和《20世纪30年代穿高跟鞋的时髦女子》,引导学生简要分析中国妇女缠足给身体带来的危害。接着教师向学生简单介绍缠足陋习被废除的经过:1840年前后,外国传教士组织“天足会”,宣传缠足的危害,但成效不大;晚清官员,劝戒缠足,有一定成效;维新派人士倡导发起女权运动——康有为在广东首创《不缠足会草例》、康氏兄弟在广州成立“不缠足会” 、新式学堂以不缠足为基本入学条件,一时间不缠足蔚然成风。

简单介绍后,教师给出第三组图片,提出

思考4:

通过阅读图片,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

结论:除了风气较为开放的大城市和受过教育的妇女接受了放足观念外,多数贫困落后的地区,缠足依然相沿成习。

原因:缠足习俗已经相沿千年,其观念根深蒂固,因此彻底根除是相当困难的。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在政府的倡导、强制下,广大妇女才彻底解放。

2、报刊与电影

知识卡片:报刊,即报纸和刊物的总称。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有报纸的国家之一。唐代“开元盛世”时,出现了手写的报纸,称为“邸报”、“报状”,又叫“状报”、“进奏院状报”等。主要报道宫廷动态,包括皇帝、宰相、大臣的政治、外交活动,传播范围只限于京师,甚至只有京官才看得到。到明清之际,邸报有过相当规模的发展,但是报纸的内容仍限于朝廷谕令、奏章和政治动态。传报组织系统为官府所把持,阅读范围也限于各级官吏,其政治功能的发达与对文化传播的影响成反比。

①近代中国报刊业

教师让学生阅读教材总结报刊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1815年:《察世俗每月统纪传》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民众有了新闻观念

1872年:《申报》

1894年《点石斋画报》

维新运动:报纸成为宣传政治纲领和开展政治斗争的武器

新文化运动:读报刊成为民众不可缺少的内容

教师简单介绍后,给一段材料,并提出

思考5:

《时务报》,清末维新派的报刊,旬刊。上海强学会被封禁后,会员黄宗宪、汪康年等倡议以学会余款创办报馆,以继续宣传维新变法,于1896年8月9日在上海出版《时务报》。该报”以变法图存为宗旨,设论说、谕折、京外进事、中外报译等栏目,梁启超连续发表《变法通议》等重要文章。其他维新人士也纷纷撰稿,揭示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倡言变法,抨击顽固守旧势力,颇受读者欢迎。

《时务报》创办的目的、宗旨分别是什么?材料反映出当时报刊的作用是什么? 目的:传维新变法

宗旨:变法图存

作用:它是宣传改良的武器,发挥着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重大启蒙作用。

②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

教师让学生阅读教材并总结在中国电影发展的历程,尤其要识记如下知识点:

电影传入中国的时间:19世纪末期

中国人第一部自摄电影:《定军山》(1905年)

中国第一部故事片:《难夫难妻》(1913年)

中国第一部有声片:《歌女红牡丹》(1931年)

3、移风易俗

旧礼仪:三跪九叩、长拜作揖(出示图片)

①日常礼仪的革新

让学生识读教材插图《清末中外官员握手致意》,提问“清末及民国时期我国的相见礼仪发生了哪些变化?发生这些变化的原因有哪些?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当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总结:

晚清:1886年 握手、鞠躬、免冠

民国:跪拜、作揖——握手、鞠躬

旧称谓废除(“大人”、“老爷”——“先生”、“君”)

显示出平等、自由等文明精神

②近代婚姻的变革

教师播放图片《新旧婚礼情况对照表》,提出

思考6:

新旧婚姻有何变化?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变化?这种变革主要集中在什么范围? 变化:父母包办,讲究门当户对到男女自由恋爱

婚姻礼仪由繁缛走向简约

原因:新文化运动和国民革命洪流的推动。

范围:主要发生在通商口岸的知识层以及官宦人家,广大的内地和农村地区,几乎没有变化。(教师通过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记忆)

③丧葬礼仪的变革

中国人对死亡礼仪的重视和铺张,决不亚于婚礼和其他礼仪的规模与繁琐,相沿成习,变化最为迟缓。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的丧葬礼仪有何变化呢?阅读有关文字回答。 “1905年,李书同为母亲办丧事,在《大公报》上发布‘哀启’,声明概不收受呢缎、轴幛、银钱、洋圆等物,可以送挽联、纪念诗文、花圈等;参加追悼会的人,不行旧礼,愿意者改行鞠躬礼。李书同特意为母亲写了哀歌,整个仪式简朴感人。”

变化:文明、卫生、简洁的西式葬礼开始引起国人注目。但是在现代中国,特别是农村厚葬风气依然存在。

感悟:对老人我们应该在他们生前尽孝心,去世后葬礼应简朴。

(三)课后作业

1、近代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原因

根本原因:西方的工业文明首先对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造成强烈冲击,然后中国在政治、经济、思想领域的变化共同影响的结果。

具体原因:西方先进的科技与西方自由、平等、民主的思想合力影响的结果。

2、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

①变化首先由通商口岸开始,逐渐向内地扩展。这与帝国主义列强势力的深入路线相同。 ②由于经济的发展及风俗习惯存在着极大的差别,各地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 ③中国的社会生活虽然变化,但始终保持着民族特色。

五、板书设计

第12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一、“断发易服”

(一)“竞尚洋装”

1、近代服饰变化的概况

2、近代服饰变化原因及影响

(二)“断发”与不缠足运动

二、报刊与电影

1、近代报刊的发展历程

2、电影的发展历程

三、移风易俗

1、日常礼仪的革新

2、婚礼的革新

3、葬礼的革新

运用板书设计的优点在于简洁明了、一目了然,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教学内容;同时通过内容整合,更能体现知识内在的逻辑性和关联性。

新 潮 冲 击 下 的 社 会 生 活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二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中的第12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描述了鸦片战争后,随着资方资本主义势力进入了中国,引起了中国社会生活的剧烈变动,与此相伴随,中国人的社会生活也迈入了一个新的进程,开始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本课涉及的内容虽然繁多,但要贯穿本课的线索的是一个字“变”,然后在这基础上分析出变化的原因、特点及认识。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近代中国的社会状况,包括:近代中国人在服装发式、休闲娱乐以及礼仪风俗等社会生活方面发生的变化;结合中国近现代政治和经济领域的变革,探讨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总结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提高学生分析、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掌握整合历史知识的方法;通过对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原因的探讨,认识到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是在西方物质文明和民族思潮影响下发生的,进一步领悟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精神。

2、过程与方法

根据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相关图片、史料和影像资料等,再现近代社会生活的场景。主动参与,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探究、合作交流以及体验、感悟和反思、拓展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的自主学习中感受到历史就在身边。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时代进步的结果,学习用历史唯物观看问题;认识到人类社会发展的多样性,既要理解和尊重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又要汲取世界先进文明的成果,理解“人类文明只在交流融合中不断不前进的”这一结论的深刻内涵;明白对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 了解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史实

2、难点 近代社会生活演变的原因、影响、特点

二、学情分析

这一课与人们的现实生活联系密切,学生很容易直观感受,具有浓厚的兴趣。大量使用我们熟悉的图片,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使教学的效果也随之提高。学生在此前历史学生中已经了解了近代社会进步在中国和世界的不同影响和表现,这些知识为本课学习铺就了良好的知识背景。当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尚较欠缺,创造性、自主性思维有待进一步引导开发,利用本课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加强训练,能更好的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教法学法

(一)教学方法的确定: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我决定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采用情境式教学法、问题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让学生在主动阅读、思考、讨论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和感悟历史,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大胆质疑、积极创新等思维品质,使学生的智能和认识水平都得到发展。

(二)学法指导: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引导学生收集整理资料,运用阅读理解、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学习方法去感知历史、认识历史。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语:“中国近代史上,列强通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大量的外国商品涌入中国,同时进入中国的还有西方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鸦片战争后,不仅中国的政治、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也发生了嬗变。”

(二)新课讲授

1、“断发易服”

①“竞尚洋装”

幻灯片播放第一组图片,提出

思考1:

鸦片战争之后我国服饰悄然发生了变化,通过这两张图片,你能总结出近代民间服饰有何变化吗?

答:由穿长袍马褂到着西装带领结,二者并行不悖。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指出鸦片战争后,我国的服饰开始发生变化,这种变化首先从民间开始。接下来播放第二组图片,提出

思考2:

通过这两张图片,你能总结出近代军服有何变化吗?

答:由清代的甲胄到采用西式军装及操衣、操帽。

接着教师让学生结合本目教材小字部分分析:“为什么鸦片战争前后出现了中式服装和西式服装并存的现象?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势力进入通商口岸,外国的生活方式也进入并影响着这些地区的人们;随着中国被迫开放区域的扩大,外国服饰的影响范围也不断扩大。这种中西服装并存的现象说明了清政府的通知能力大大下降。)

教师提出问题: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近代服饰发生了变革?”(受西式服饰的影响;迫于形势,清政府不得不实行改革;民国政府颁布男女礼服形制,这种法令带有一定的强制性,使新服饰得以迅速走向社会中下层。)

“洋装对中国服饰的影响?”(人们可以选择和设计自己喜欢的服饰;洋装促使了中国服饰的改良,出现了中西合璧的产物。)

教师让学生看教材插图《民国时期穿旗袍的女子》和《中山装》,让学生回答:“旗袍和中山装的出现说明了什么?”(中国文化根基深厚,在服装领域表现出对异族文化兼收并蓄的能力。)

②“断发”和不缠足运动

A.“断发”

首先介绍断发的过程,教师让阅读学生教材有关内容及插图《辛亥年间,革命士兵剪辫子》和幻灯片上《晚清留短发的留学生》,提出

思考3:

清政府及民国政府颁布剪辫法令的原因是什么?(改良社会风俗,革除陋习;反清革命兴起,辫子作为汉族屈从满族,臣民奴于君主的的标志,成为人民攻击的目标;辫子这种发式不适合近代社会发展趋势和世界潮流。)

B.不缠足运动

教师先让学生对比幻灯片图片《“三寸金莲”绣花鞋》和《20世纪30年代穿高跟鞋的时髦女子》,引导学生简要分析中国妇女缠足给身体带来的危害。接着教师向学生简单介绍缠足陋习被废除的经过:1840年前后,外国传教士组织“天足会”,宣传缠足的危害,但成效不大;晚清官员,劝戒缠足,有一定成效;维新派人士倡导发起女权运动——康有为在广东首创《不缠足会草例》、康氏兄弟在广州成立“不缠足会” 、新式学堂以不缠足为基本入学条件,一时间不缠足蔚然成风。

简单介绍后,教师给出第三组图片,提出

思考4:

通过阅读图片,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

结论:除了风气较为开放的大城市和受过教育的妇女接受了放足观念外,多数贫困落后的地区,缠足依然相沿成习。

原因:缠足习俗已经相沿千年,其观念根深蒂固,因此彻底根除是相当困难的。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在政府的倡导、强制下,广大妇女才彻底解放。

2、报刊与电影

知识卡片:报刊,即报纸和刊物的总称。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有报纸的国家之一。唐代“开元盛世”时,出现了手写的报纸,称为“邸报”、“报状”,又叫“状报”、“进奏院状报”等。主要报道宫廷动态,包括皇帝、宰相、大臣的政治、外交活动,传播范围只限于京师,甚至只有京官才看得到。到明清之际,邸报有过相当规模的发展,但是报纸的内容仍限于朝廷谕令、奏章和政治动态。传报组织系统为官府所把持,阅读范围也限于各级官吏,其政治功能的发达与对文化传播的影响成反比。

①近代中国报刊业

教师让学生阅读教材总结报刊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1815年:《察世俗每月统纪传》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民众有了新闻观念

1872年:《申报》

1894年《点石斋画报》

维新运动:报纸成为宣传政治纲领和开展政治斗争的武器

新文化运动:读报刊成为民众不可缺少的内容

教师简单介绍后,给一段材料,并提出

思考5:

《时务报》,清末维新派的报刊,旬刊。上海强学会被封禁后,会员黄宗宪、汪康年等倡议以学会余款创办报馆,以继续宣传维新变法,于1896年8月9日在上海出版《时务报》。该报”以变法图存为宗旨,设论说、谕折、京外进事、中外报译等栏目,梁启超连续发表《变法通议》等重要文章。其他维新人士也纷纷撰稿,揭示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倡言变法,抨击顽固守旧势力,颇受读者欢迎。

《时务报》创办的目的、宗旨分别是什么?材料反映出当时报刊的作用是什么? 目的:传维新变法

宗旨:变法图存

作用:它是宣传改良的武器,发挥着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重大启蒙作用。

②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

教师让学生阅读教材并总结在中国电影发展的历程,尤其要识记如下知识点:

电影传入中国的时间:19世纪末期

中国人第一部自摄电影:《定军山》(1905年)

中国第一部故事片:《难夫难妻》(1913年)

中国第一部有声片:《歌女红牡丹》(1931年)

3、移风易俗

旧礼仪:三跪九叩、长拜作揖(出示图片)

①日常礼仪的革新

让学生识读教材插图《清末中外官员握手致意》,提问“清末及民国时期我国的相见礼仪发生了哪些变化?发生这些变化的原因有哪些?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当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总结:

晚清:1886年 握手、鞠躬、免冠

民国:跪拜、作揖——握手、鞠躬

旧称谓废除(“大人”、“老爷”——“先生”、“君”)

显示出平等、自由等文明精神

②近代婚姻的变革

教师播放图片《新旧婚礼情况对照表》,提出

思考6:

新旧婚姻有何变化?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变化?这种变革主要集中在什么范围? 变化:父母包办,讲究门当户对到男女自由恋爱

婚姻礼仪由繁缛走向简约

原因:新文化运动和国民革命洪流的推动。

范围:主要发生在通商口岸的知识层以及官宦人家,广大的内地和农村地区,几乎没有变化。(教师通过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记忆)

③丧葬礼仪的变革

中国人对死亡礼仪的重视和铺张,决不亚于婚礼和其他礼仪的规模与繁琐,相沿成习,变化最为迟缓。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的丧葬礼仪有何变化呢?阅读有关文字回答。 “1905年,李书同为母亲办丧事,在《大公报》上发布‘哀启’,声明概不收受呢缎、轴幛、银钱、洋圆等物,可以送挽联、纪念诗文、花圈等;参加追悼会的人,不行旧礼,愿意者改行鞠躬礼。李书同特意为母亲写了哀歌,整个仪式简朴感人。”

变化:文明、卫生、简洁的西式葬礼开始引起国人注目。但是在现代中国,特别是农村厚葬风气依然存在。

感悟:对老人我们应该在他们生前尽孝心,去世后葬礼应简朴。

(三)课后作业

1、近代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原因

根本原因:西方的工业文明首先对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造成强烈冲击,然后中国在政治、经济、思想领域的变化共同影响的结果。

具体原因:西方先进的科技与西方自由、平等、民主的思想合力影响的结果。

2、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

①变化首先由通商口岸开始,逐渐向内地扩展。这与帝国主义列强势力的深入路线相同。 ②由于经济的发展及风俗习惯存在着极大的差别,各地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 ③中国的社会生活虽然变化,但始终保持着民族特色。

五、板书设计

第12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一、“断发易服”

(一)“竞尚洋装”

1、近代服饰变化的概况

2、近代服饰变化原因及影响

(二)“断发”与不缠足运动

二、报刊与电影

1、近代报刊的发展历程

2、电影的发展历程

三、移风易俗

1、日常礼仪的革新

2、婚礼的革新

3、葬礼的革新

运用板书设计的优点在于简洁明了、一目了然,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教学内容;同时通过内容整合,更能体现知识内在的逻辑性和关联性。


相关内容

  • 12.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13.交通与通讯的变化
  • 课题:第12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知识体系] [重难点解析] 1.近代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西方的工业文明首先对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造成强烈 冲击,中国在政治.经济.思想领域的变化共同影响的结果. ②具体原因:西方先进科技与西方自由.平等.民主思想的合力影响. 2.近代社会 ...

  •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 [知识拓展] 1.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主要特征及影响 特征:①发展不均衡,在通商口岸和大城市的人们社会生活近代化进程明显,农村和内地变化不大,②中国近代生活变化受西方舶来文明影响深刻,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化色彩,③变化过程中既有新旧冲突,又有东西文化碰撞,近代化特征越来越明显. 影响:①中国社会生活发生显 ...

  • 3D技术引领电影新潮流
  • [摘要]本文认为3D技术引领着当前世界电影的新潮流,电影也呈现出影像奇观化.奇观国际化和奇观电影迎合市场需求三大特征. [关键词]3D电影:奇观化:市场需求 电影是技术和艺术的结合体.从无声电影到有声电影,从黑白画面到彩色技术,电影在技术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实现艺术与人文价值的提升.每一次技术的革新都带 ...

  • 车险亦"新潮"
  • 与其落伍,不如创新.在竞争激烈的车险市场,新险种,新服务模式往往更容易赢得客户的青睐. "万元以下,资料齐全,一天赔付",对于这样的车险承诺,相信没有几个车主不为之心动.因为长期以来,车险理赔难的问题已经让不少车主习以为常.如今,车主的惯性思维被打破了, 平安产险开云南保险行业先 ...

  • 松本清张和三岛由纪夫文学观问题研究
  • 摘 要:松本清张和三岛由纪夫是日本著名作家,但在文学创作上两位作家有着很大的分歧.本文从两位作家生前的事迹和谈话中,对松本清张的"生活→文学"和三岛由纪夫的"文学→生活"的文学观,及松本清张的"社会隐形危险因素"和三岛由纪夫的对 " ...

  • 从历史发展角度看潮剧音乐创新
  • 2013年第206期 艺术研究 从历史发展角度看潮剧音乐创新 王庆苏 (广东潮剧院 广东 汕头 515041) [摘 要]五百年的历史证明,潮剧音乐是一个具有极大包容性的地方声腔音乐体系,从它 诞生开始就没有停止过对各种音乐元素的吸收利用,并在充分尊重地方方言音调特色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 ...

  • 新感觉派小说的现代性
  • 新感觉派小说的现代性 摘要:新感觉派是30年代一支颇具现代性的流派,发源于上世纪初"五四"新文化潮流.他们是以现代人的眼光打量描摹现代都市,以犀利笔锋形象地写出受现代思潮影响的都市人,他们将电影镜头直接映入小说之中,将心理分析方法运用到小说中,使中国文学更进一步地从"封 ...

  • 从启蒙主义到存在主义
  • 作者:张清华 中国社会科学 1998年01期 一.作为先锋文学思潮的 "启蒙主义" 与 "存在主义" "先锋派"."先锋文学"作为对当代中国诗歌运动和小说现象的某种指代,多年来已广为评论界所谈论.但总观已有论述,悉为对某 ...

  • 简析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
  • 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简析 在我们如今的语文教学中,老舍先生的作品几乎贯穿于整个始终.一说老舍的作品,大家几乎都知道那么几篇,就连没有上过学的人也耳熟目染.老舍是中国近代伟大的作家,被誉为"人民艺术家",他笔下的人物众多,性格各异.他用众多小说构建了一个广大的"市民世界&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