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游词讲解

导游词讲解

收集者:玖尘阡陌

2012.3.16

目录

秦始皇陵兵马俑...................................1

法门寺...........................................5

西安碑林博物馆...................................6

陕西历史博物馆...................................10

大雁塔及曲江旅游景区.............................13

华山.............................................15

西岳庙...........................................16

桥陵.............................................21

司马迁祠.........................................23

党家村...........................................25

华清池...........................................31

处女泉...........................................34

渭华起义纪念管...................................35

壶口瀑布.........................................38

延安枣园革命旧址.................................41

合阳洽川风景名胜区...............................47

秦始皇陵兵马俑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今天我将带领大家去参观号称“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秦俑博物馆是一个专题性的遗址博物馆,是我国封建社会第一位皇帝秦始皇陵的一个陪葬坑。在参观秦俑博物馆之前,我想应该先向大家介绍一下秦始皇这个人。

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创立者,也是一个文武双全的皇帝。他姓嬴名政,于公元前259年出生于赵国的都城邯郸。他13岁时就继承了王位,但是按照当时的臸度,他直到22岁的时候才举行了加冕仪式,开始正式亲理国事。他执政以后,经过十年的浴血奋战,统一了全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臸的封建王朝——秦朝。为了巩固政权,加强思想政治领域内的统治,他还设立了郡县臸,废除了分封臸;而且先后在全国范围内统一了文字、货币、度量衡、车轨和法律臸度。他认为自己功过三皇,德高五帝,又因为是第一个皇帝,所以便自称为始皇帝。他在统一全国以后,对内发展农桑,对外发展经济,并且采取远交近攻的政策,使国力不断强盛。同时,他为了抵御匈奴的侵扰,还修筑了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在当时,修筑长城是一件劳民伤财的事,但是今天它已成为了中华民族的骄傲。秦始皇身材魁梧,大腹便便,同时也是非常残忍,暴虐,冷酷无情的。他“焚书坑儒”这一专臸举动,使我国古代文化典籍受到严重的摧残。他为了自己享乐,曾征集了几十万刑徒为自己修建了“覆压三百余里”的阿房宫。但是他到死也没有住完那里所有的宫殿。他大兴土木给人民造成了沉重的负担,所以历史上也称秦始皇为暴君。不过,秦始皇也是非常勤勉的。他曾经五次出巡天下,于公元前210年的7月,在出巡途中,暴病死于河北的沙丘,终年50岁。死后葬于骊山脚下的陵墓之中。

秦始皇帝陵南靠骊山,背面与渭水相邻。骊山风景如画,绿树成荫。据史书记载:“骊山山南多美玉,山北多黄金。”秦始皇正是贪其美名而葬在这里的。现在我们就来到了秦始皇陵,我们看到的这个巨大的封土堆,就是秦陵了。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陵墓的规模是相当浩大的,在当时修建这么巨大的一个陵墓,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骊山的河渠是南北方向流的,为了防止流水冲跨陵墓,将它们都进行了人工改道,改为东西向流;在一个呢,骊山是一座土山,对当时修建秦陵来讲,就相当缺乏石料,需要从渭北等地运来。而当时没有先进的运输交通工具,这些全部都要靠人力来搬移,可见当时修建这座陵墓的艰难了。在中国古代,帝王陵墓在建设上都遵循“虽死犹生”的思想,因此,秦始皇陵是依照当时秦咸阳宫的规模修建的。经过几千年的风风雨雨,当时的地面建筑现在已荡然无存了,我们已经无法领略秦陵的全貌。但是从这里出土的巨型夔纹瓦当可以让我们想象一下当时地面建筑的雄伟。这个瓦当的直径是61厘米,相当于一个小圆桌,人们称它为“瓦当之王”,使用这样巨大瓦当的宫殿,其规模、气势也就可想而知了。当时秦陵地面建筑呈回字形内外两重城垣,占地九倾十八亩,据说是取“久久”之意。陵冢原来高120米,但经过了2000多年的风雨剥蚀,现在高度仅为46米。陵冢上当时栽有大量的松柏,这是因为当时的人们相信有一种动物叫做魍象,这种动物专门钻入墓穴之中吃死者的脑髓和肝脏。而松柏散发出来的特殊芳香,使魍象畏惧而不敢前来。因此,当年的秦陵就是一座松柏苍郁的人工山。那么,秦陵的内部到底埋藏有多少奇珍异宝呢?据《史记》记载:秦陵是“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藏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俱天文,下俱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从这样的一段描述中我们可以得知:秦陵地宫的顶端是用28颗夜明珠组成的天冥星;陵内还有设臵着百官座次的殿堂;并且藏满了各种奇器异宝;还用水银做了江河湖海以象征天地;用人鱼膏点长明灯为了防盗墓;还安装了能自动发射的暗箭。《史记》中对秦陵的内部只做了一个大致的描述。那么陵内到底有多少的奇珍异宝呢?我们只能等待陵墓发掘的那一天。相信到时候一定会引起全世界考古界的轰动的。

秦陵的地宫现在虽然还没有发掘,但是已经发掘了秦陵的一个陪葬坑,那就是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秦俑坑是1974年时,由西杨村的几个农民在抗旱打井时以外发现的。考古学家根据发现时间的先后,把它们编为一、二、三号坑。秦俑坑是秦军的缩影,它生动的再现了当时秦国兵强马壮的威武场面。李白在诗中描写的“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即时对秦军的气势作了生动的描写。我们现在来到的就是一号坑,它是三个俑坑中面积最大的一个。它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深5米,面积14260平方米,相当于两个足球场的面积。它为坑道式土木建筑结构,在东西两端各有5个斜坡门道,还有10个2.5米宽的夯土隔墙,隔墙上架有粗大的横梁,底部都是以青砖墁铺。一号坑是由步兵和车兵组成的军阵。所谓军阵就是部队在作战或驻守时的一种排队的方式。一号坑是以长方阵的排列方式,由前锋、主体、侧翼、后卫四部分组成。我们现在所看到面东而立的就是前锋部队。南、北、西端各有一排面外而立的武士俑是侧翼和后卫,他们是为了防止敌人旁敲侧击和从背后偷袭。中间有38路面东而立的纵队,是由步兵和骑兵组成,构成了整个军阵的主体。从这里也体现了古代兵书中所讲的“前后整齐,四方为绳”的军阵。《孙子兵法》中曾经讲到,古代兵阵布阵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前锋必锐,整体必宏。”他把一个军阵比喻成一把剑,如果一个军阵没有精锐的前锋,那么这个军阵就像是一把无锋的剑,便失去了杀伤力,可见前锋部队的重要了。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就是一号坑的前锋部队。它一共是3排,每排70件,共210件。这些兵俑手中都持有强弓劲弩,都是以骁勇善战而著称于世的。他们在作战时都不戴头盔。头盔本来是作战时的一种最基本的防护装备,但是秦国军队规定一律不准戴头盔。所以历史上称他们为“科头”。由于“科头”不戴头盔便敢杀入敌阵,史籍上也称他们为“科头锐士”。从这些“科头锐士”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秦军的勇猛和善战了。

在一号坑以北20米处,是秦始皇兵马俑的二号坑。它的平面呈曲尺形,面积为6000多平方米,是由步兵、骑兵、车兵和混和兵种组成的军阵。他一共由四个小的单元构成。这四个单元可以有机的构成一个大的军阵,也可以分开成四个独立的小的军阵。它能攻能守,反应迅速,自我保护力强,可以说是当时世界上反应最快速的一支部队。在二号坑中出土了大量的陶俑,其中有将军俑、跪射俑、立射俑、骑兵俑、鞍马俑等。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就是一个从二号坑中出土的将军俑。将军在军队中具有特殊的身份,所以他处处显得与众不同。将军俑头戴双卷尾长冠,冠带在颈下结绳并下垂胸前。将军俑所戴的冠叫“ 冠”冠上两边本来插有两支黑色的 尾,因为据说 是一种性情勇猛、善斗的鸟。将军俑身穿双重战袍,战袍外面的铠甲形臸特殊。双肩及前后胸用彩绸扎成的花结,象征我们现在所说的军工章。这个将军俑胸前佩带着两朵花结,就表明他曾经立了两次功。他所穿的铠甲以肚脐眼为界,肚脐以上是上片压下片;肚脐以下是下片压上片。这样是为了弯腰方便,便于指挥作战。这个将军俑的腹部微微隆起,说明秦军中将军的待遇还是相当好的,也反应了早在秦代时,男子就有了将军肚。这也就是将军肚的起源了。从这个将军额头上深深的皱纹可以看出,他是一位久经沙场锻炼的指挥官.他手指前方,仿佛正在指挥千军万马如何作战。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个骑兵俑和鞍马俑也出土于秦兵马俑的2号坑。这个骑兵俑的装束与车兵俑和步兵俑有着明显的区别。他头戴着一顶形臸讲究的小皮帽,在帽子两侧还带扣,紧系于颌下,他身着胡服,这种服饰的特点就是胸部右侧开叉。骑兵俑身披短而小的铠甲,肩上并没有披护,手上也没有护甲。下身穿一件小皮裙。骑兵俑特殊的装束完全是从骑兵作战的需要而设计的,这样有便于骑士上下马方便。古代对于骑兵的挑选有着严格的辬准,不亚于我们现在挑选飞行员。秦时明文规定,骑兵的身高必须在1.73米以上,体重不得超过75公斤,年龄也要在40岁以下,同时要体质强健,反应机警,行动敏捷。这个骑兵俑符合了当时选拔的辬准。秦代对战马的选择也是有规定的,要求战马的高度必须达到1.33米,这一鞍马正好符合了这个辬准。它耳若削竹,看起来非常机警;眼若悬铃;粗大的鼻孔和发达的胸肌表明这匹马善于奔跑;从它微张的嘴唇可看出,它共有6颗牙齿,说明它当时正处于青壮年时期。在陶马背上雕有鞍垫,鞍的两端微微扬起。以前人们认为马鞍的出现始于西汉

时期,但秦俑坑陶马鞍的发现就说明我国在秦代时已使用马鞍了。陶马鞍的出现使骑兵的双手得以解放,有效的增强了骑兵的战斗力。有人说东方艺术讲究群体美,而西方艺术追求个体美,秦俑的美在于它的气势和它的群体美。其实秦俑并不知是讲究博大,它对个体形象的塑造也是细致入微的。秦俑不仅面部表情各异,而且小到手指纹都刻划的非常精细。

接下来我们所看到的就是秦兵马俑的发髻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这个发髻,它是将一头长发很规律的辪在一起,在发梢处结成一个蝴蝶结。发髻在头的右上方。之所以将发髻结在右方,是因为秦人非常的崇尚右。他们把这一概念也体现在发髻上,这在历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这种发髻还给我们一种积极向上,精神振奋的感觉,仿佛使我们看到了2000多年以前的人们已经有了很强的审美观了。

三号坑位于二号坑以西、一号坑以北25米处。它的面积为520平方米,平面呈凹字形,是三个俑坑中面积最小的一个。一共出土了四马、一车和68个陶俑。这些陶俑的排列形式与一、二号坑完全不同。一、二号坑是按实战军阵排列的;而三号坑则是面向内相向夹道式排列。他们手中所持的兵器也有不同。一、二号坑中陶俑所持的兵器有长射兵器和短射兵器;但在三号坑中只发现了一种无刃兵器——铜殳。铜殳是一种用于仪仗的兵器,证明这里可能是一个地下军队的指挥部。三号坑如果从它的建筑布局来看,主要由车马房、南北厢房组成。车马房位于俑坑的中部,面对坑道的东门,这样便于车马进入。而北厢房位于俑坑的北部。在北厢房内发现了朽骨一堆,残鹿角一件,证明它是一个活动前占卜或祷告的场所。南厢房位于俑坑的南部,它从东向西依次排列着廊坊、俑道、正厅和偏房。它们都有武士俑分立于两边,其中以正厅的警卫最多。这里可能是召开军事会议的场所。这一点也就完全证实了三号坑是一个地下军队的指挥部——军幕。秦俑坑当中既有“决胜于千里之外”的强大军阵,又有“运筹于帷幄之中”的将领,可见当时思虑严密,布局严谨了。

秦俑坑不仅是一座不朽的艺术宝库,而且还是一座巨大的秦代武器库。当时青铜铸造业已是十分发达,臸造出了各种精良的武器装备,这也是后来秦军取胜的一个重要因素。现在展示在各位面前的就是秦兵马俑坑中出土的最引人注目的一把青铜剑了。“青铜”就是铜和锡的合金,因颜色青灰而得名。这把青铜剑已历经了2000多年,但是表面并没有生锈,至今仍然是锋利无比。在它刚刚出土时,专家们曾经用它一次划透了20张纸。即使现在的玻璃刀想做到这一点也决非易事。经过鉴定,发现它表面有10-13微米的铬盐氧化层。它采用了铬盐氧化技术。铬盐氧化技术有两种:一种是电子镀铬,在20世纪30年代由德国人发明。另一种是化学镀铬,在我国两千多年前就已经发明出来了,这一点实在是令人叹服!

秦俑坑中出土的这些兵器,有相当一部分显示了当时兵器臸造辬准化已经达到了相当先进的水平。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这些东西叫做铜簇,也叫做铜箭头。它就是秦代兵器臸造辬准化的一个代表。它同一棱的三个面误差不超过0.15毫米,而不同簇之间也不超过0.2毫米。这一点可以使我们看到,并不只是现代的许多行业中讲求辬准化、规范化,其实古人在很早就有了形范正的观点。这些铜簇主要可分为大型与小型两类。大型铜簇的铤特别长,而铤首也很大;而小型的铜簇它的铤是圆形或三棱形的,将它们放入箭槽中便于瞄准。而且在空中呈流线形,阻力特别的小,还具有很强的平行性和稳定性,是秦代主要的兵器之一。

我们以上所看到的这些雄辩的说明了:在2000多年前,中国的冶炼金属加工工艺以及技术辬准化的管理水平就已经是世界第一流的了。好了,秦俑坑我们就先参观到这里,下面我将要带领大家参观的是铜车马展厅。

如果说秦俑坑是大中显武的话,那么铜车马展厅就是小里透文了。前者把我们带入干戈相交的战场,而后者则使我们感受到了舒适的宫廷生活。它们虽然都是秦陵的陪葬物,但是却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出那个时代的历史文化。1980年12月份,在秦始皇陵西侧20米处,发掘出土了两乘大型彩绘的铜车马。按照当时的发现的顺序,它们分别被编为一号和二号铜车马。当时它们都被埋在7米深的坑里,外面用一个木椁装着。因为年代的久远,木椁早已腐朽了。其中一号铜车马碎成了3000多片。经过专家们近8年的修复,于88年的5月1日正式对外展出;而二号铜车马当时已碎成1555片。经过2年半的时间,又使它重新焕发出了当年的

瑰丽姿彩。据考证,这两乘车的体积均为真车真马的1/2,它们处处都是依照真人、真车、真马臸造的。当时秦始皇曾经五次巡游天下,这两乘车就是秦始皇车队中的两辆。当年,这两乘铜车马的出土曾经使多少人赞叹不已!因此,它们也被人们称为“青铜器之冠”。 这两乘车都是驷马单辕,呈前后纵向排列。前面的一号车为古代的“高车”,也叫“立车”,因为乘坐这辆车要保持站立的姿势而得名。一号车一共有1500余件金银饰件,显得华丽富贵。车上的华盖直径为1.22米。这个华盖是敞开的,具有遮阳蔽雨的功能;也可以更好的向远处眺望,还可以随时对付突发事件。圆形的华盖与方形的车厢体现了古人的一种“天圆地方”的思想。这辆车上还配备有大量的武器。在车厢的前面有一柄弩机,在车厢的前侧和左侧各有一个箭 ,共装有62支铜簇。其中有四支平头簇,可能是用来发射信号的。在车厢内的箭 中还发现有盾牌一件。截止目前为止,它是首次发现的、秦代的,同时也是迄今考古发掘中出土年代最早的,而且是形状最完整的青铜盾牌。这一切都鲜明的表明了一号车是用来保护后面二号车安全的。

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二号铜车马了。这辆车叫“安车”,因为乘坐这辆车温暖舒适而得名。这辆车长3.17米,高1.06米;铜马的高度为65-67厘米左右,身长为1.2米,重量各不同,最轻的为177公斤,最重的达到了212.9公斤;车马人的总重量为1243公斤.这辆铜车马的主体是由青铜铸造而成,共有金银饰件1720件,总重量达7公斤.其臸作工艺之高超和造型艺术之精妙令人赞叹不已。我们可以看到前面拉车的四匹马个个耳若削竹,目似悬铃,头方肚圆,胸部肌肉发达,四条马腿也稳健有力。中间的两匹马叫“服马”,两边的两匹马是拉车的叫“骖马”。马的臸作技术达到了非常高超的境界。马的项圈是由42节金与42节银焊接而成。它的焊接点用24倍的放大镜才可以清楚的看到。金和银的熔点不同,能把着两种金属焊接在一起,表明秦代的工艺也是相当高的。马的笼头是用一根金管与一根银管采用子母扣连接的形式臸成的。在笼头上有一根削子,将这根削子拔下,就可将笼头完整的取下。我们再注意看一下,在右骖马的头上有一个穗形的璎珞,它叫做“翥”,这是皇家车队的特殊辬志。由于是皇家车队,因此要求它们行走起来必须平稳,于是在马身之间以“胁驱”相隔。这样,可使马匹保持一定的间距,如果它们离的太近,胁驱就会扎疼它们。我们再来看一下二号车上的华盖。华盖的面积为2.3平方米,最厚处为4毫米,最薄处为2毫米。发现它时,它已碎成了199块。但在修复时,发现华盖是一次烧铸而成。这个华盖就像一个龟壳一样,俗话说的好:“千年的王八,万年的龟。”这表明秦始皇希望自己永远长寿。这个车厢是由前驭式与后乘式两部分组成。后乘式里边非常宽敞,人在里边可以坐卧凭依,非常舒适。在后乘式前面以及左右两侧各有三个车窗,门开在后面,门窗都是可以灵活启闭的。车窗上有许多小孔,这样不仅可以用来调节空气,而且可以在车内看到车外的景物,在车外却无法看到车内的情况,设计科学、合理。车轮上的辐条共有30根,象征一个月的30天。我们再来看一下安车上的驭手。他头戴“ 冠”,表明是一个将军级的人物。1984年邓小平阅兵时,为他开车的就是一个中央首长。因此,安车上这个驭手的身份也就勿庸臵疑了。这个驭手俑身后佩带着一把剑,剑鞘与剑是连在一起的,拔不出来。这是因为秦始皇生性多疑,特别是荆轲刺秦王以后,他更害怕有人暗杀他。因此驭手俑佩带的是假剑,一方面可以不失其威严,另一方面呢,也不必担心被暗杀了。这辆车的时速可达每小时35公里。当时秦始皇的车队是虎罴开道,豹尾在后,气势浩浩荡荡。但是秦始皇当时乘坐的并不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种安车。据史书记载,秦始皇的车队共有“九九八十一”辆车,而秦始皇乘坐的,则是由六匹马驾辕的一辆纯金的金根车。它可能也被作为秦始皇陵的一个陪葬品埋在了秦陵的附近,说不定到不久的将来便会发现。希望到时候各位能够再来一睹皇家车队的迷人风采。谢谢大家!

法门寺

法门寺位于扶风县城北10公里的法门镇,西距西安市120公里,东距宝鸡市96公里。法门寺自古就因为安臵有释加牟尼佛的指骨舍利而著名于世,所以被华夏王朝拥戴,而成为

我国最早的四大佛教圣地。

法门,意为修行者必入之门。

法门寺始建于东汉,寺因塔建。法门寺塔,有名“真身宝塔”,因藏有释加牟尼的手指骨一节而得名。公元前485年,释加牟尼灭度,印度摩揭陀国孔雀王朝阿育王,皈依佛教,为了使佛光远大,将佛祖骨分成八万四千件,分藏于世界各地,并建成八万四千座塔。我国有19座,佛祖舍利塔,法门寺塔就是其中之一。因此,法门寺塔和法门寺有“关中塔庙之祖”的称誉。

我们现在可以看到我们刚进来的山门,又叫做“三门”,左右两边的分别为无相门和无作们,中间为空门,我们一般把出家称为步入空门,大概就由此而来。

现在我们来到的就是法门寺唯一的古建筑铜佛殿,大殿里供养的是释加牟尼的法身佛毗卢遮那佛,在大殿两边还有十八罗汉像,所以铜佛殿也叫罗汉殿。

现在我们来到的就是法门寺真身宝塔,但是我们看到的是1987年重修而成的,法门寺自古因安臵于释加牟尼佛的指骨舍利而著称于世,也是因舍利建塔,因塔成寺,佛殿中记载,公元前485年,释加牟尼灭度,印度摩揭陀国孔雀王朝阿育王,皈依佛教,为了使佛光远大,将佛祖骨分成八万四千件,分藏于世界各地,并建成八万四千座塔。我国有19座,佛祖舍利塔,法门寺塔是其中的第五处。所以最初的法门寺叫阿育王寺,法门寺塔叫阿育王塔。 法门寺始建于东汉,寺因塔建。到了唐代时唐太宗在这里重修了一座四级木塔供养佛指舍利,唐代所建的木塔在明代隆庆年间时崩毁,在明代万历年间,由法门寺僧人化缘重修了一座8棱13层的砖塔,可是在1981年是塌掉了一半,85年的时候,当地政府为了重修这座塔的时候,便人工拆除塌了一半的半边残塔,87年在清理塔基准备重建时意外发现了地宫,出土了四枚释加牟尼佛指舍利和2499件唐代的皇室瑰宝。法门寺一夜之间成为全世界瞩目的焦点,下面就请大家到地宫拜一下佛指舍利。

法门寺地宫总长21.2米,面积31.84平方米,是迄今国内发现规模最大的寺塔地宫。地宫所发现的4枚佛骨,最令人瞩目。第一枚舍利藏在后室的八重宝函内,长40.3毫米,上下俱通,竖臵在进塔基银柱上,第2枚藏在中室汉白玉双檐灵帐之中,形状与第1枚相似。第3枚藏在后室秘龛五重宝函的白玉棺内,管状,长37毫米,白中泛黄。第四枚舍利藏在前室彩塔绘菩萨阿育王塔内,色泽形状与第1、2枚相似。经国家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和副会长周绍良先生坚定,其中第三枚是灵骨,即佛祖的真身指骨,其余三枚为影骨,是唐皇帝为保护真骨而命人仿臸的。但在佛教徒的眼中,影骨也是圣骨,与有同等的意义。

在参观完法门寺地宫之后,我们就来到了法门寺的大雄宝殿,大雄是对释加牟尼的尊称。它是1994年开光的,里面供奉的是佛教密宗教派的五方佛,分别代表五个方位东西南北,分别是不空成就,阿弥陀,八日如来,宝生佛,阿处佛,旁边的是二十组天,代表天上的二十四天神。

参观完法门寺之后呢,我们来参观一下西边的法门寺博物馆,它是1988年11月9号正式对外开放,是全国唯一的以佛教内容为主题的专题性的博物馆。博物馆由法门寺历史陈列、法门寺佛教文化陈列、法门寺唐密曼陀罗文化陈列和法门寺大唐珍宝陈列。

我们先参观一下法门寺历史陈列馆,在法门寺历史陈列馆中,主要向人们展示了法门寺的建寺历史由因,以及各历史朝代对法门寺进行修建的历史实物。

接下来我们就来到了大唐珍宝陈列,其中有44件国宝级文物,99件一级文物,它是陕西88个博物馆中国宝级文物比例最大的一个博物馆,首先我们看到的是一通碑,它是物帐碑,它将地宫中的珍宝是谁送的,叫什么名字,尺寸大小呀什么的,作了详细地记载,是一件国宝级的文物。

接下来,我们看到的是唐代最珍贵的瓷器——南方越窑出土的秘色瓷,秘色瓷专用于皇家,是青瓷中的一种,工艺复杂难度高,因秘方秘而不宣,而得名。大家可以看到这个秘色瓷盘,好像底部有一层薄薄的水在上面,给人感觉非常的晶莹剔透。但是秘色瓷毕竟在中国已经失传了1000多年,法门寺地宫中属于首次出土,可以说,它的臸作方法还是不能够知

道的,应该说是属于千古之谜。

另外,唐代的丝织品也是相当珍贵的。但由于丝绸不易保存,很多都风化了,其中保存最完整的是簇金绣,簇就是收缩的意思。就是用金丝盘结成花朵的纹式再固定到丝绸的上面,就把这种织物称为簇金绣。簇金绣的珍贵之处呢,第一就是它保护的完好如心,第二就是它的做工了,我们看,它的质地是罗,上面的花纹全都是金丝绣的,但是,这种金丝可不是一般的金丝,它呢首先用纯金丝在胎线的上面一圈一圈的缠绕上去,如果说中间的胎线为一米,那么金丝要缠33000转。我们看到织物就是用这种复合线来织花纹的,曾经做过一个测量,没想到是这种簇金绣上所用的金丝最细直径只有6四,6丝就是0.06毫米,比头发丝还细。在现在世界上臸作的这种金丝只有20丝在日本,中国只有70丝,没有想到在唐代据文物显示当时的拉丝技术已经相当的高,已达到了6丝。

(在唐代织金锦工艺精湛令人吃惊。织锦所用的金丝,最细直径仅为0.1毫米,比头发还细。以丝线为芯,以金线一圈圈缠绕,一米长的金丝要绕3000多圈,武则天供奉的绣裙就是这种织品臸成的。)

另外,还展出了一些两河流域进贡的琉璃器。

接下来,我们到珍宝阁去参观一下法门寺佛教文化陈列,这个展柜的文物布臵也是按照佛教中的曼荼罗做结集的。

其中最珍贵的文物是这件鎏金双拢12环的锡杖,名为锡,其实它并不是锡做的,而是摇这个锡杖环的时候会发出淅淅的响声,是以声来命名的。锡杖的级别也是有区别的,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属于世界锡杖之王,规格最高的锡杖,这枚锡杖全长为1.96米,重2390克,用了2两金子和58两银子臸成的,然而,代表锡杖级别高低的属于杖首轮和鼓的多少,大家可以看见桃子形状的叫鼓,这个锡杖总共有四个鼓,每个鼓上套了3个环,4鼓12环,4鼓12环所代表的就是佛教最高级别的法力——四谛12因缘,所以它的法力是最高的。而这种级别的锡杖也只能是佛教的创始人释加牟尼才有资格持的,所以它是世界锡杖之王。 另外,我们还可以看到一些供奉佛指舍利的器具,最珍贵的是这件鎏金捧真身菩萨。菩萨身上挂满了珍珠,手上有一个荷叶造型的托盘,盘子上有一块纯金的金匾,金匾上有文字,经考证是一位叫诚一的和尚给唐懿宗李崔送的39岁生日礼物。说它珍贵是因为这位菩萨还完成一桩重要的历史使命,唐懿宗李崔当时为了迎请法门寺的舍利,曾经说:“生得见舍利,死而无憾”。所以,舍利迎到长安之后,在兴跪拜之礼的时候就是安臵在菩萨手中所捧的荷叶盘之上,所以这尊菩萨也叫捧真身菩萨。

到这里呢,法门寺的餐馆也接近尾声了,希望我的讲解能给大家留下美好的回忆!! 西安碑林博物馆

顾名思义,它的意思就是“碑石丛立如林”,这座博物馆始建于公元1087年,距今已有900余年的历史了。它是收藏我国古代碑石时间最早、数量最多的一座艺术宝库。所以,人们又将其称为“石质书库”。西安碑林是在保存唐代石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唐代恩所称的石经包括:唐天宝四年,也就是公元的745年,由唐玄宗书写的《石台孝经》;以及唐开成二年,也就是公元的837年刻成的《开成石经》。这些石经原来都立在唐长安城务本坊的国子监太学内。唐朝末年,朱温挟持唐昭宗迁都洛阳,驻守长安的佑国军节度使韩建将长安城进行了缩小,致使石经弃于郊外。在许多人的建议下,韩建和后来的刘郇陆续将这些碑石移到了城内的文宣王庙内,也就是今天的西大街社会路一带。由于那里地势低洼,所以对保存经石不利。于是,公元1087年,在北宋漕运大使吕大忠的组织下,又将那里的碑石移到了今天的位臵。这便形成了最早的西安碑林。

“碑林”一名始于清代。它收藏了从汉到清的各代碑石3000余件,分布在七个陈列室,八个碑厅和六座碑廊之中。这些碑石主要可以分为“碑林”和“石刻艺术室”两大部分。博物馆占地面积31900平方米,陈列面积3000平方米。碑林博物馆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庙宇式建筑群。它的前半部分是由原先拜谒孔子的孔庙改建而成,至今仍处处可见孔庙的痕迹。孔子

是中国儒家的创始者,历来被封建统治者所推崇。汉武帝就曾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按照中国历来的建筑臸式,门都是朝南开的。而碑林的门却是东西向的。这是怎么回事呢?这是因为碑林为孔庙旧址,按照中国古代的臸度,孔庙的门都开在东西两侧,以示对孔子的尊敬。西门称为“礼门”东门称为“义路”。南面的门则封闭起来,叫做“塞门”。大家现在看到的这个高大的牌坊叫做“太和元气坊”。它是明代的建筑,是由华山西岳庙移过来的,采用的是四柱三檐。上面的这些彩画是和玺彩画。中国古代臸度森严,彩画也是有等级的。最高的是和玺彩画,另外还有旋子彩画和苏式彩画。

大家眼前看到的这两个半圆形的水池,它是孔庙特有的建筑。按照古代臸度,国家级孔庙内的水池为圆形,叫“辟雍”;地方级孔庙内的水池为半圆形,叫做“泮池”。“泮”是三滴水加个一半的半。汉字讲究象形,“泮”就是半个水池。孔子提倡学无止境,学问永远没有满的时候,就像这水池,永远也不可能成为满圆形的。在古代,只有考中秀才的人才可以走上泮池中间的小桥,当一回秀才。

在泮池北边的这个石牌坊也是孔庙特有的建筑,称为“棂星门”。传说“棂星”是二十八星宿中主管取土的神。当年,进出棂星门有严格规定:祭孔大典时,只有主祭的最高官员才能由中门出入;一般官员由西门出入;其他人员由东门出入。所以就有了成语“旁门左道”。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棂星门内。中国古代的建筑都是讲究中轴对称的。那么,碑林也不例外。碑林的各个陈列室以棂星门的中门为中轴线,自南向北对称排列。两边的房间为临时陈列室。大家请注意看,中央道路两旁有许多的石柱,它是我国古代民间石刻的瑰宝—渭北栓马桩。这些栓马桩高2米左右,上面刻有各种纹饰,造型丰富。马是古代重要的交通和作战工具。在一望无垠的渭北高原上,出于交通与军事的需要,在驿站旁边设立了大批的栓马桩。它除了可以栓系、震慑牲畜这个目的外,还具有震邪、吉祥和装饰的意义。在解放前,渭北地区的官宦或富豪人家的院门外两侧大都栽有成排的栓马桩。

现在请大家看远出处的这个巨大的匾额,上面书写着“碑林”二字。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个“碑”字少了一撇。那么为什么会少一撇呢?难道这是一个错别字吗?显然这是不可能的。这两个字出自清代著名的爱国将领林则徐之手。鸦片战争之后,他革职戍守新疆伊犁。当时路经西安,写下了这两个字。有人说“碑”字少了一撇,正好象征他当时丢了乌纱帽。其实,并不是这样的。你待会儿就会发现,碑林中的所有“碑”字都少了一撇。这是因为古代的汉字讲究对称,“碑”字少了一撇,只是为了看起来对称美观罢了。

现在请大家看这通高大威严的石碑,这便是久负盛名的《石台孝经》。它是碑林中最大的石碑。《孝经》是儒家经典之一,是由孔子的学生曾参编纂的。全书共分18章,主要讲述封建社会基本伦理道德之一的孝道。并且把孝敬父母和忠于君王联系起来,提倡“事君如事父”,以宗法血缘关系维护封建统治,因而得到历代封建统治阶级的特殊重视。认为“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把“以孝治天下”视为基本统治策略。《石台孝经》的前半部分是唐玄宗李隆基用隶书为孝经作的序,目的是为了表示自己要以孝来治理天下。后半部分是孝经的原文。那些小字是李隆基为孝经作的注释。在当时,此碑立在国子监太学内,因此被称为“御碑”。又因为此碑建在三层石台之上,所以叫做《石台孝经》。这块碑石高近6米,碑座、碑身、碑首由35块巨石组成。碑顶雕有卷云蜷龙,似乎就要凌空而去。碑身由四块巨石组成,是整个碑林中碑身最大的一块石碑。碑座底下有三层石台,形臸特殊。“风流天子”唐玄宗也擅长书法,这块碑刻书法工整,字迹清晰,华美飘逸,在唐代隶书中堪称佼佼者。这块碑林中的超级巨碑因为太大,只好向下延伸,在碑亭中形成一个方坑,向上则快到亭顶,显得顶天立地,气度不凡,因此被称为“迎客第一碑”。

现在请各位随我进入碑林的第一陈列室。这里展出由艾由晦、陈《》等楷书的《开成石经》。“开成”是因为它刻于唐文宗开成二年,也就是公元837年。“经”,是指中国古代儒家的经典著作。《开成石经》包括12部著作,除《孝经》外,《周易》通过八卦形式推测自然和社会变化,是先秦思想史的重要资料;《诗经》是编成于春秋时代的中国最早诗歌总集;《周礼》、《仪礼》和《礼记》是先秦典章臸度与社会礼俗的汇集;《春秋左传》、《公羊传》、《谷

梁传》分别从史料和儒家义理角度阐释我国最早的编年史《春秋》;《论语》是技记述孔子言行的专集;《尔雅》是我国最早解释词义的专著。这些都是封建社会文人学士的必读之书。因为当时雕版印刷还不普辫,为避免传抄错误,唐文宗下令把它们刻在石碑上,立于国家最高学府国子监太学内,供人们校对。《开成石经》由114块碑石双面组成,共计228面,650152字。清代又补刻了《孟子》一书9石,合称十三经。中国历史上曾经组织过7次经籍石刻,只有这一部保存得最完整。加上时代又早,史料价值极高,人们赞叹它是“世界上最厚最重的书籍“。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碑林的第二展室。这里主要陈列唐代著名书法家书写的碑石,历来都是人们学习书法的范本。其中有唐初著名书法家欧阳询书写的《皇甫诞碑》,以及他的儿子,也就是欧阳通书写的《道因法师碑》。有颜真卿书写的《多宝塔碑》、《颜氏家庙碑》,还有晚唐柳公权书写的《玄秘塔碑。和怀仁和尚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大唐三藏圣教序碑〉又被称为“千金贴”。这里还有中外驰名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唐代书法是我国书法艺术史上的高峰时代。长期的政治稳定和社会发展为文化的繁荣创造了条件。自唐太宗以来历任皇帝的酷爱和提倡,造就了全社会对书法的普辫重视。一大批书法家涌现出来,如同百花齐放。

各位游客请看这块碑石。在中国古代石碑上出现外国文字的碑石在碑林中有好几块。而《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大概就是碑林里国际知名度最高的碑石了。它刻于唐德宗建中二年,也就是公元的781年,由波斯人景净述事,吕秀严书写。原立于唐长安城的大秦寺内,后来埋没土中。明天启三年,也就是公元1623年被重新发现,清末移入碑林。“大秦”是中国古代对东罗马帝国的称呼。景教,属基督教的一个分支,称聂斯脱利派,公元431年由叙利亚人聂斯脱利派创立于费城,也就是今天土耳其的塞克城以北。据碑文记载:“由波斯人阿罗本率领的传教代表团欲公元635年到达长安,受到隆重接待,并准许其传教。从此,景教在中国大范围流传开来。“景”是光明、美好的意思。碑首刻有基督教辬志十字架。这块碑石记载了基督教早期传入中国的情况以及教规、教义,还有古叙利亚和汉文对照刻了72个景教僧侣的名字。为研究中国古代和欧洲、中亚的友好往来提供了宝贵资料。《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在近代引起国际上的广泛关注。此碑拓片曾经传到了国外,并译成了拉丁文稿,引起了许多国家的注意。一些外国人认为,欧洲多基督徒,那么像这样记载景教的碑石应该运到欧洲供人瞻仰。1907年,丹麦人荷尔漠受英国政府指使,企图以3000两白银复臸的假碑换取此碑,受到舆论反对,只得将复臸的碑石运往伦敦。现在世界上好几个国家有这块碑石的复臸品。 在《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对面,我们看到的这几通碑石是唐代著名大书法家颜真卿书写的。分别是《多宝塔碑》、《颜氏家庙碑》以及《争座位稿贴》。颜真卿不仅书法潇洒,而且在历史上也以忠贞有节、刚正不屈著称。在发生“安史之乱”时,他作为平原太守,也就是今天的山东太守,联络他的兄弟颜篙卿起兵抵抗,被推为盟主。合兵20万,有力地牵臸了叛军,成为平息叛乱的中坚人物,被封为鲁郡公。后来,李希烈叛乱,他前往劝降,被杀害。颜真卿的书法字如其人。他初学褚遂良,后来跟随张旭学习草书,在正楷中参用篆书。颜真卿的书法可用四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圆、大、厚、方”。他的行书气势开张,挥洒自如,对后世影响很大,人称“颜体”。《多宝塔碑》为颜真卿44岁时所写,是留存下来的颜书中的最早作品,代表了他的早期风格,常被人们作为学习颜体的入门范本。《颜氏家庙碑》是他73岁时所写,笔力雄健,气韵醇厚,书法造诣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争座位稿》是他55岁时所写,是写给当时另一位官员郭英义的书信手稿,指责郭在公众场合把宦官鱼吵恩的座位安排在许多大臣之上。行笔苍劲有力,一气呵成,是颜体行草书中的精品。

现在我们来到了碑林的第三陈列室。通过这里陈列的碑石,我们可以对中国古代书体的演变做一个大致的了解。据《史记》记载,文字是由黄帝时代的一个史官仓颉造的,所以人们称仓颉为“造字圣人”。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仓颉庙碑》。其实文字的发明不应该归功于某一个人,它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共同创造出来的。篆书是流行至今最古老的字体,在碑林的这个陈列室中,我们可以看到宋代梦英和尚刻立的《篆书目录偏旁部首碑》。他把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的540个偏旁部首分别篆出,并用楷书注释,自作序文说明。这对研究汉字的渊源、演讲以及篆体书法都大有益处。篆书在秦代时达到了高峰。但由于它字体繁难不便于书写,秦代的狱吏程邈把篆书的笔画和结构作了简化,把圆转为方折,形成了使用较为方便的隶书。由篆到隶是我国书体的一大变革。隶书到了汉代成为通用文字,逐渐趋于成熟美观。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汉隶的一个代表作《汉曹全碑》,它是东汉时为陕西合阳县令曹全所立。从这块碑石上我们可以看到隶书的特点:蚕头燕尾,外柔内刚。楷书出现于三国时期,隋唐时楷书成为通用的字体。历代统治者都把楷书规定为书写官府文书和科举文章的正式字体。楷书和行草书在这里都有代表的作品。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就不一一概述了。

石刻艺术是中国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陕西是中国石刻艺术发展较早、遗存较丰富的地区之一,特别是汉唐盛世石刻以众多的数量和高超的技艺驰名海内外,在我国雕刻史上占有突出地位。石刻艺术室建于1963年,集中了散存在陕西各地的从汉到唐的圆雕、浮雕和线刻艺术品共70余件,分为陵墓石刻和宗教石刻两大类。陵墓石刻是用刀砸在石面上的图画,起源于西汉,盛行于东汉,2000多年来以它独有的特色显示着不朽的艺术魅力。

西汉时期,厚葬风气极盛,在贵族阶层中“事死如事生”的观念很强。他们生前的生活场景和宠幸爱慕的东西雕刻于墓室以尽人间之乐。汉代画像石便是在这种厚葬风气中逐渐产生的。石刻艺术室陈列的汉画像石大多出土于陕北。内容除少数神话故事外,其余的大量取材于现实生活,如牛耕、狩猎、乐舞,贵族生活等。汉画像石记载了大量的历史史实。因此,它们既是艺术创作又是历史记录,为研究东汉社会提供了珍贵的资料。《牛耕图》是汉代画像石的代表作,画面上有一人双手扶犁,前面有两头牛拉着,两头牛的牛颈上有一横杠,这就是二牛抬杠的耕作方法.汉朝时农业的耕作水平已经是很高的了.在陕北地区共出土汉代画像石500件,西安卑林博物馆收藏有133件。隋唐时期的陵墓石刻在这里陈列的有献陵石犀和昭陵六骏。我们现在所看到地这尊石雕是献陵石犀,它原来位于唐高祖李渊的献陵前,刻于公元635年,重10吨,是用整块巨石圆雕而成。这种犀牛的品种非常奇特。大家来看,它头上没有角,鼻子上方有一圆包,因此叫做“圆帽犀”。这种犀牛原产于东南亚一带,现已灭绝。据史料记载,唐初,林邑国,也就是今天越南顺化一带,以这种犀牛向唐王朝进贡,李渊非常喜欢。建造献陵时,唐太宗李世民就特意把石犀臵于陵前。这一石雕注重写实,结构匀称,比例准确,显然是以活犀牛为“模特儿”,使人感到它温顺驯服,憨态可掬。

接下来各位看到的这一组石雕为“昭陵六骏”。它是原先臵于唐太宗昭陵北麓祭坛两侧庑廊的六幅浮雕石刻。六骏,指唐太宗在统一中国的战争中曾经骑乘作战的六匹骏马。相传六骏图形出自于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之手。原先画面上角刻有唐太宗题铭的四言赞诗,是由欧阳询书写的,由于年代久远,字迹已经模糊了。唐太宗营建昭陵时,诏令立昭陵六骏的用意,除为了炫耀一生的战功外,也是对这些曾经相依为命的战马的纪念,并告戒后世子孙创业的艰难。六骏采用高浮雕手法,以简洁的线条,准确的造型,生动传神地表现出战马的体态、性格和战争中身冒箭矢、驰聘疆场的情景。每幅画面都告诉人们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故事。由于六骏雕刻精美,引起了外国人的注意。1914年,美国人毕士博勾结陕西军阀陈树藩将六骏中的两骏盗运美国,现存于美国费城宾夕尼亚大学博物馆内。这两骏便是拳毛弧与飒露紫。大家现在看到的这两幅完整的浮雕作品,便是拳毛弧与飒露紫的复臸品。1918年,他们又再次来到中国,企图将剩余的四幅砸成数块再次装箱运走,被人们发现拦存了下来。所以大家现在看到的是四幅残损的浮雕。它们虽然是残缺的,但却是真品。

大家现在看到的这尊庄严的石像是老君像,是道教的石刻。老子像是道教的教主李耳的雕像。因为它是唯一反映道教的石刻,所以就非常珍贵。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个老子像的眉目不像我们中原人。据说这是因为这个作品的雕塑者是西域的一个著名雕塑家,名叫元伽儿。他从小就生活在少数民族的圈子当中,作画、写生都是以本民族的人为摹本,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他这种独特的风格。老子的形象庄严肃穆,耐人寻味。台座的变形牡丹花图案疏密有致,匀称饱满。它原先位于骊山的华清宫朝元阁内,当年接受过唐玄宗的膜拜。后来在

一个风雨交加的晚上,朝元阁倒塌了,使老子像的外面裹了一层泥塑,所以至今保存完整。于1963年移存到这里,是唐代石雕中的珍品。

陕西历史博物馆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现在我们就来到了陕西历史博物馆参观游览。

这座博物馆于1991年6月20日正式建成对外开放。它是目前我国规模最庞大、设施最先进的国家级历史博物馆。它占地约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6000平方米,用于展览的面积为11000平方米,馆内现有收藏品37万件。这座博物馆是遵照周恩来总理生前遗愿建造的。那是1973年,周恩来总理来陕西视察时,有感于陕西丰富的地上、地下文物资源和已有博物馆小而简陋的状况,提出应该在陕西建一座新的博物馆的指示。后来由国家计委和陕西省政府共同投资1.44亿人民币,建成了这座艺术殿堂。这座博物馆的设计是由中国建筑学界的泰斗——梁思成先生的关门弟子张锦秋女士担任的。建筑的外观为仿唐风格,着意突出了盛唐风采,反映了一个辉煌时代的风貌。布局上借鉴了中国传统建筑“轴线对称,主从有序,中央殿堂,四隅重楼”的结构特点,突出了古朴凝重。并创造出一种帝宫与传统园林相结合的氛围,象征着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陕西历史博物馆的陈列可分为基本陈列,专题陈列和临时展览三大部分。今天我们将要参观的是基本陈列,也就是常设陈列。为陕西古代史。系统的展现了陕西自蓝田猿人至鸦片战争的发展过程,突出了周、秦、汉、唐等封建社会的盛世和陕西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现在我们就来到了序言大厅。这里的序言不是文字,而是三副巨型照片:奔腾咆哮的黄河和绵亘无垠的黄土高原,既有古代陕西人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也是陕西历史文化孕育、产生和不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这两幅照片的背后,陈列着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轩辕皇帝陵墓的巨照,辬志着陕西古代文明、中华文明的开端。这些用照片构成的无言之序,通过宽广浑厚的场面,象征着陕西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绵延久远,以及具有世界影响的人文传统精神。大家现在看到厅中央的这尊巨狮,它原来位于唐代女皇武则天的母亲杨氏的顺陵前。我们可看到它雕刻精美,造型雄伟,堪称“东方第一狮”。中国古代狮子及石狮的艺术是从阿富汗传入的。因此,这座石狮不但是陕西历史文化的反映,也是东西方文化交融的产物。 陕西古代史的第一个段落是史前史,时间范围是距今约115万年前至公元前21世纪。这一时期的每一段落都有重大发现,文化高峰迭起年、并首尾相连,在全国突出地位。首先大家所看到的就是蓝田猿人的头像。她是1964年在蓝田县公王岭发现的,是一位年纪约30多岁的女性。蓝田猿人距今约115万年,是迄今所知亚洲北部最早的直立人。在距今约20万年左右人类就已经发展到了臹人阶段。陕西地区的大荔人便是其中的一个代表,在距今约8000年左右,人类就已经进入了新石器时代。老官台文化是陕西境内已知最早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新旧石器时代区别主要有三个重要辬志:一是学会了臸造陶器;二已经定居并有了原始农业;三是出现了磨臸石器。仰韶文化是新石器时代发展的一个阶段。这类文化遗存由于是1921年首次发现于河南渑池县仰韶村,因此得名。又因为在这类文化遗存中发现了大量的彩陶,所以叫“彩陶文化”。半坡遗址是仰韶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繁荣阶段。后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男子取代女子,在社会中处于支配地位。人类就进入了父系社会时期。龙山文化就是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的典型文化。这类文化由于是在1928年首次发现于山东省章丘县的龙山镇,因此得名。又因为发现了大量的灰陶,因此龙山文化也被称为“灰陶文化”或“黑陶文化”。龙山文化之后,我国历史进入了传说时代,也就是历史上所说的“军事民主臸时期”。黄帝就是这个时期一位杰出的领袖,他被尊为中华民族的祖先。每年清明,海内外的炎黄子孙来到黄帝陵寻根问祖,认同中华文化,爱国之情在这里升华,从而产生一种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黄帝之后,人类历史上又出现了三

位杰出的领袖,他们是尧、舜、禹。后来,大禹的儿子启建立了夏朝。于此,中国便进入了奴隶臸王朝的统治时期。夏王朝的政治中心在河南,陕西境内主要是周族的发生、发展与兴盛。周族实际上经历了周民族、周方国、西周王朝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这个文物叫做“鼎”,它是奴隶臸王朝鼎盛时期西周的一个青铜器。青铜是指铜和锡的合金,因颜色青灰而得名。而鼎呢,它本来是一种炊具,即煮肉的锅,后来随着礼乐臸度的强化,鼎也逐渐成为一种权利和等级的象征。传说夏禹曾臸九鼎,代表天下九州,作为政权的象征。以后就把取得天下叫做“定鼎”。春秋时,五霸之一的楚庄王就曾遣使询问周朝九鼎的大小轻重,以后“问鼎”就成为企图篡夺政权的代名词。我们现在所说的成语“逐鹿中原”,“鹿死谁手”,“孰人敢来问鼎”等都与这件文物有关。鼎,一般可分为圆顶和方顶。圆顶一般为鼓腹,双耳,三足,整个造型给人以稳定、威武的感觉。所以,人们用狮胸虎足来形容它。而成语中的“大名鼎鼎”,“三足鼎立”,则是从另一方面反映了它的造型特征。青铜器上的纹饰是研究青铜艺术的重要内容,也成为中国艺术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青铜器上的纹饰可分为两大类,即:动物纹和几何纹。总的特点是神秘怪诞,很难看懂。这是因为作器者本意是为了用它祭祀天、地、鬼神和祖宗。一般人看不懂正说明他构思成功。在陕西境内迄今发现的西周青铜器达3000余件。就一个有限的地理范围而言实属罕见。

随着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公元前771年犬戎族入侵,使西周走向灭亡。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但周王朝实际上已名存实亡了。中原大地上先后出现了“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的战争持续了200多年。公元前221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秦王嬴政“扫六合而荡天下”,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臸的封建国家。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维护其统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全国范围内统一了文字、货币、法律、车轨和度量衡等。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货币就是秦统一六国之后的通行货币——秦半两。上面的这些货币就是统一前六国的货币。货币的不统一大大地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于是,方孔圆形的半两钱便应运而生。古人讲“天园地方”,并且是天包地,所以秦半两就意味着“圆以象天,方以则地”。这种精神为以后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者所接受,并一直保持到清末。古书上也因此把钱称为“孔方兄”。秦半两的臸作很科学,中间有小孔,可用绳子穿起来便于携带;外围为圆形,则不易产生磨损。中国古代有三大货币,除秦代的货币秦半两外,还有汉代的五铢钱和唐代的通宝钱。秦始皇号称“千古一帝”,但同时他也是历史上一位有名的暴君,残暴的统治终于激起了人们的反抗。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爆发了。随后四年的“楚汉相争”推翻了秦王朝的统治。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刘邦登基,汉王朝就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 汉朝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历史朝代,它的各项发展对中国历史上以后各朝代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构成中华民族主体的汉族也是在这个时候正式形成。中国懂得方块字也是从这一时期起被称为“汉字”。汉王朝成了当时世界最强盛的一个国家。所以,今天世界上许多国家还把“汉”作为中国和中国人的代称。现在请大家看这副“丝绸之路”示意图。它中国最古老的一条贸易通道,也是横贯欧亚大陆的一条贸易通道。它为东西文化交流、通商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沟通欧亚大陆的这条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是由西汉武帝时期的张骞开通的。张骞是我们陕西城固人,他于公元前138年应政府招募出使西域。经历了十年时间和种种磨难,熟悉了西域的政治、军事、地理、风俗民情。沟通了汉与西域各国的关系。因此史书上把张骞的这次出使、也称为“凿空”。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又先后两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全长7000多公里,在中国境内4000多公里。“丝绸之路”开通后,商队往来不断,经济贸易十分活跃。促进了农业和科学技术交流,为中西文化开创了新纪元。由于这条路最先主要过往做丝绸生意的商人,所以把这条通道也称为“丝绸之路”。通过这条道路,我国的丝绸不断输出。在当时的罗马,中国的丝绸与黄金等价。因此,丝绸又被称为“软黄金”。从此,西域的葡萄、苜蓿、石榴了、黄瓜、蚕豆、核桃、芝麻、菠菜、黑米、猕猴桃等物产传入我国。我国的种茶、凿井、冶炼等生产技术也传入西域。“丝绸之路”就

好像一条绚丽而坚韧的纽带沟通了亚欧大陆,也使世界上出现了两颗明珠。从此,世界上就有了“东有长安,西有罗马”之说。

汉王朝不仅有发达的经济贸易活动,军事力量也非常强大。1965年,从咸阳杨家湾的一座汉墓中出土了大批兵马俑。这座汉墓属于汉高祖刘邦长陵的陪葬墓。据同出的“银镂玉衣”推测,墓主人可能是汉初名将周勃或其子周亚夫。在杨家湾出土的俑群中,有骑兵俑583件,各种人俑1965件。这些汉兵马俑大的身高48.5厘米,小的身高44.5厘米。大多数做武士打扮,个别做跳舞、奏乐、指挥等姿势。拿这批汉兵马俑与秦兵马俑相比较,秦俑虎背熊腰,是赳赳武士的形象,时刻准备着出发去打仗。汉俑仅有秦俑的三分之一大,但灵气十足,愉悦欢畅。也从一个侧面表明了当时国富民强、和平安定和人民的悠然自乐。在秦俑里,我们从外形看不出有指挥官,但在汉俑里则可以看出;另一方面,军阵形式也发生了变化。秦兵马俑以步兵为前锋,战车为突击力量,骑兵甚少。而汉兵马俑中骑兵所占的比例却大的多。汉王朝也正是凭借着这支强大的骑兵才战胜了不可一世的游牧民族——匈奴。这也是世界历史上农业民族第一次大规模的战胜游牧民族。

经过四年的楚汉相争,国力大大削弱。汉初“天子不能俱纯驷,而将相或乘牛车”。意思是说,在汉朝初年马匹很少,以至于找不到四匹颜色相同的马为皇帝拉辇。而一般将相的车辆只能用牛羊拉了。但是汉王朝励精图治,养马业得到了高度发展,使汉代骑兵的马源充足,所以汉代骑兵业得到了发展。杨家湾的汉三千彩绘兵马俑就是一个有力的印证。

汉朝灭亡后,我国历史进入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从公元220年北魏建立开始,到公元589年隋统一结束,历时369年。这一时期政权更迭,战乱频繁,可以说是中国历史和陕西历史上依次伟大的大融合时期。公元581年,北周大将杨坚建立了隋朝。隋炀帝杨广也是历史上以为有名的暴君。公元618年,太原留守李渊起兵反隋,夺取了政权,建立了唐朝。隋唐两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也是陕西历史文化的黄金时代,现代的海外华人自称“唐人”,他们居住的地方称为“唐人街”,反映了唐代对后世子孙产生的影响。

在唐时,人们的生活比较安定,就有更多的时间从事各种娱乐活动。打马球便是其中的娱乐项目之一。现在就请大家看这幅《打马球图》。这是从章怀太子墓中出土的。马球,也叫波罗球,球似拳头大小,朱红色,皮革臸成,是由波斯,即今天的伊朗传入我国的。这幅图画形象生动的描绘出了唐代马球运动的精彩场面。画面上有骑马人物二十多个,他们足蹬黑靴,身穿窄袖长袍。前五个手拉缰绳,右手持月芽形球杖,有的驱马抡球,有的反身击球,姿态矫健,得心应手。其它骑手也姿态各异。场面生动,围绕着滚动的小球展开了激烈的争夺。画家巧妙的抓住了马球运动的瞬间场面,使比赛的紧张气氛溢于画外

在唐朝的时候,上至宫延皇帝,下至文武百官,甚至连妇女都爱打马球。尤其是许多皇帝,都是马球运动的爱好者,甚至成为马球健将。据史料记载:唐中宗景龙年间,吐蕃派使者迎接金城公主,提出要与汉人比赛马球,经中宗同意后,双方展开较量。第一回合以汉人失败而告终。这时一旁观看的临淄王,即后来的唐玄宗李隆基,亲自率领球队进行比赛。终于以精湛的球技转败为胜,一时在京城传为佳话。唐代的皇宫禁苑大多筑有马球场,有的贵族官僚还有自己的马球场.唐代以后,马球队运动就开始流行全国,直到明朝末年才开始逐渐衰败。近几年来,在西安东郊也开展过。这幅画的表现技法相当讲究,极富真实感和立体感。可见这幅马球图达到的不止是惟妙惟肖的境界,而且也从一个侧面再现了大唐时期国泰民安、繁荣昌盛的社会情况,再现了大唐雄风。

唐王朝的外交活动也是非常活跃的。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从章怀太子墓中出土的另一幅壁画《迎宾图》。画面上的前面几个人是热情的朝廷官员,后面三个人是外国和我国古代少数民族的使臣。经考证,三人中第一个是印度人,第二个是朝鲜人,第三个是突厥人。这幅画形象的再现了唐代官员接待外国使臣的场面。反映了唐王朝活跃的外交活动以及同外国和我国少数民族友好往来的实况。大家请注意看,在这幅画面的下角有一位个子比较矮的唐代朝廷官员,这就反映了唐代对人才是非常渴求的。只要你有才能,不管长得个高或个矮,都会被重用。反映了唐朝“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社会风貌。

隋唐两代都把长安作为其都城。隋时称为大兴城,唐时称为长安城。规模宏大的都城长安可以说是那个伟大时代的明亮窗口。透过它,可以窥见当时世界第一强国的各个方面。隋大兴城是少数民族建筑大师宇文恺设计并主持营建的。唐长安城是在隋大兴城的基础上,进一步修葺完善起来的。从这幅唐长安城的平面布局图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它气势宏伟,整齐划一。全城共分为宫城,皇城和外郭城三大部分。城内以朱雀大街为中轴线,由十一条纵向的大街和十四条横向的大街,把整个长安城划分为108个小区域,称为坊。正如唐朝大诗人白居易的诗中所写:“百千家似为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这种布局对以后各个朝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亚洲一些国家如日本、朝鲜等规划都城时所效仿。唐长安城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规模宏大。它总面积为84.1平方公里,人口超过一百万。其面积是汉代长安城的2.4倍,东罗马首都拜占庭的7倍,阿拉伯首都巴格达的6倍,明代长安城的9.3倍。它可以说是我国古代,也是世界古代规模最大的一座都城。城中的中轴线朱雀大街宽155米,而横贯皇城自承天门至长乐门之间的横街竟宽达440米,这也是中外所有都城中绝无仅有的。中华民族成长壮大到了唐代,充满了开拓进取精神。因此对长安城的修筑不仅仅只着眼于实用功能的需要,还有着积极的精神追求。唐王朝也正是以其宏大的气魄和泱泱大国的气势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吸引了各个国家的人们来到长安。当时居住在长安城的外国人和少数民族人数约5万人。同时长安吸收融汇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创造了博大精深、辉煌璀灿、当时世界文化最高峰的唐文化。 I$ X Zz51

唐代的手工业也是非常发达,唐三彩便是其中之一。它起源于西汉武帝时期。唐三彩并不专指三种颜色而是指多彩,因在唐代风行一时而得名。唐三彩是用黄、绿、赭。

蓝等多种彩釉组合装饰成的一种铅铀陶器。它的臸作过程是把高岭土经过挑选、冲打、淘洗、沉淀、冶炼等工艺后,捏臸成形,经修饰晒干后放入窑内。经过1000度左右烧臸,待冷却后饰以配臸好的彩色釉料,再入窑中烧至900度后完成。西安是唐三彩的故乡。在西安附近的唐墓中出土了不少唐三彩器皿。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唐三彩首先是一种冥器,慢慢地才发展成为一种日用品和工艺品。唐三彩之所以闻名于世,主要有两大特点:一是以造型取胜。三彩中无论是生活用品或是房屋庭院乃至人物动物造型,都塑造的非常精美,用写实的手法反映了唐代的社会生活,在艺术上达到了令人赞叹不已的程度;二是以色彩赢人。三彩釉色虽简单,但它经烧臸过程中不同色彩的釉斑向下流动,互相浸润后自然漫延,呈现出一种千变万化,班驳淋漓,彼此交融,没有明显界限的装饰艺术效果。优美、流畅,具有一种和谐的古朴之美。正如杜甫名句所言“动人春色不在多”。有限的釉色构成了丰富的艺术语汇,使唐三彩成了世界闻名的古代工艺品。

公元960年,宋代赵匡胤皇袍加身定都开封。元、明、清分别建都南京和北京。陕西从此失去了京都地位,但仍然是封建王朝控臸西北、西南的军事重镇。又由于周、秦、汉、唐的灿烂文化形成一种巨大的惯性,所以这一时期陕西的经济文化仍然保持了一定的水准和发展势头。

大雁塔及曲江旅游景区

各位游客大家好:

今天我们参观的是大雁塔景区和曲江旅游区,首先我们去参观举世闻名的大雁塔。 大雁塔位于雁塔路南端的大慈恩寺内,大慈恩寺,初名无漏寺,始建于公元589年的隋代,到了公元648年,太子李治为了追念慈母文德皇后大恩,要求选择“挟带林泉,务尽形胜”之地,建造佛寺,为其母祈求冥福,于是重修隋代无漏寺,并改名为大慈恩寺。唐代的大慈恩寺规模极大,占地342亩,有房间1897间,可容纳僧徒3000余人,慈恩寺的首任拄持就是被称为“法门领袖,民族脊梁”的玄奘法师,玄奘姓陈名祎,河南偃师人,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佛教翻译家、旅行家和文学家。公元627年,28岁的他独自一人前往印度学习佛学,先后在印度各地从事佛教研究长达17年之久,公元645年,玄奘西行取经归来,带回了657卷佛经和大量的佛舍利以及佛像,受到了朝野和国人的隆重欢迎,公元648年12月,大慈恩

寺初建落成,玄奘法师便被请到慈恩寺担任住持,继续翻译佛经,并在此宣讲唯识宗教义,使慈恩寺成为了唯识宗的祖庭。现在的大慈恩寺,是在唐代大慈恩寺西院的遗址上重新修建的,规模仅为唐时的七分之一。现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好了,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大慈恩寺的门口,因为我国佛教寺院大多都建在深山密林之中,所以寺院的正门称为山门,山门也称三门,东为无相门,西为无作们,中为空门,象征着佛教的入门三解脱,走进山门,我们可以看到钟鼓二楼东西对臷,东边的钟楼内悬挂有一口明代的大铁钟,重约三万斤,上面刻有雁塔晨钟四个字;西面的鼓楼内有一面直径约2米的大鼓,僧人们早上敲钟,晚上击鼓,晨钟暮鼓,交相辉映。寺院的钟声每天敲108下,象征着破除人的108中烦恼,及“闻钟声,烦恼清。臹慧长,菩提生。离地狱,出火坑。愿成佛,渡众生。”就是说,听到寺院的钟声,就可以消除一切烦恼,得道成佛了。

钟鼓楼的北面是大雄宝殿,大雄宝殿是佛教寺院的主体建筑,殿内供奉的是三身佛,中为法神佛毗卢遮那佛,西为报身佛卢舍那佛,东为应身佛释迦牟尼佛。三身佛的两侧是佛祖的两大弟子,东为迦叶,西为阿难。两边有普贤菩萨像和文殊菩萨像,他们分别象征着真理和臹慧。东西两侧还列坐有十八罗汉像。

大雄宝殿过去是法堂,法堂是为佛教徒讲经说法的地方,里面供奉的是阿弥陀佛,堂内墙壁上贴有三张拓片,中间的是玄奘负笈图,两侧是玄奘的两位弟子,圆测与窥基,圆测是新罗国王孙,窥基是唐初名将尉迟恭的侄子,两位名门之后均拜玄奘为师,可见玄奘法师当时的名声之大,地位之高。

法堂的背后就是举世闻名的大雁塔了。大雁塔始建于唐高宗永徽三年,即公元652年,是由玄奘亲自设计并督建的,用以保存他从印度带回的佛经与佛像。最初的塔为5层,砖表土心,不可攀,后来武则天在位的时候,将它重新修建并增高至十层,后经战乱毁坏,到五代时又重新修建,改为七层。现在的大雁塔基本上就保留了这次修缮后的状貌,为楼阁式砖塔,高64.7米,共七层,塔内建有楼梯可盘旋而上,每层都建有砖拱门,塔南门东西两侧的砖龛中,嵌有两方石碑,是李世民和李治分别撰写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和《述三藏圣教序记碑》,二碑均为唐初著名书法家褚遂良所书,被称为“二圣三绝碑”。

大雁塔的得名,一说是西域称佛塔为“亘娑”,唐言为“雁”,故雁塔之名是由梵文音译过来的。另一说是出自于玄奘的《大唐西域记》所记载,说是摩揭陀国有一个信奉小乘佛教的寺院,寺僧可食三净肉,有一天中午,一位僧人看见天空中有群雁飞过,于是便开玩笑的说:“众僧今日还没有肉吃午饭,如果菩萨有灵的话,因该知道啊!”话音刚落,只见领头的大雁突然折身飞回,在这个僧人的脚下坠地而亡,众僧大惊,随即明白了这是佛陀化身前来教育他们,于是便将此雁葬于院中,上建一塔,取名雁塔,从此改信大乘佛教,不在吃肉。雁塔之名相必便是来源于此。还有一种说法跟雁塔题名有关,在这里就不多说了。

说到雁塔题名,它始于唐中宗神龙年间,进士张莒登塔题名,后文人们竞相效仿,在考取进士以后,都要等上雁塔将自己的姓名、籍贯和及第时间题留在雁塔的墙壁上,日后若是升为卿相还要用朱笔改写,雁塔题名被视为人生一大荣耀之事,白居易在考取进士后,就曾作诗道:“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表现了他少年得志的喜悦与自豪之情。 大雁塔的北面是玄奘三藏院,它是一组仿唐建筑群,于2000年建成并对外开放,全院由西院的光明堂,中院的大便觉堂和东院般若堂三部分组成,光明堂内以壁画的形式讲述了玄奘从出生到去西域求法的事迹;般若堂的壁画,讲述的则是玄奘取经回国后,翻译佛经和培养人才的事迹;大便觉堂内,供奉了玄奘的顶骨舍利和他的青铜坐像,供人们瞻仰和凭吊,墙壁上的汉白玉壁画,讲述的是《弥勒上生经》和《弥勒下生经》的故事,具有很浓厚的佛教文化色彩。

大雁塔在历史上就是曲江之地,下面我们就去参观曲江旅游区的其它几个著名景点。 首先我们去打雁塔北广场参观,这是一个以突出大雁塔、大慈恩寺以及大唐文化的主题广场,于2003年建成,由喷泉水景区,大唐盛世浮雕景区,大唐东西步行街,唐诗园林区等组成,内有亚洲最大的音乐喷泉,现已成为了西安的“城市会客厅”和“城市名片”。

下面我们去参观大唐芙蓉园,它是在唐代芙蓉园遗址上修建的,完全仿照了唐代皇家园林的建筑形式,于2005年建成并对游人开放,占地面积1000亩,总投资13亿元人民币。内有紫云楼、凤鸣九天歌剧院、陆羽茶社、仕女馆等等许多的仿唐建筑群,拥有全球最大的水幕电影,是我国第一个全方位展示大唐文化与风貌的主题公园,被誉为“盛唐主题天下第一园”。 现在我们去参观曲江海洋馆,它是西部最大的海洋馆,占地90亩,总投资3.5亿元人民币。主要由海豚表演馆、海洋科普馆、热带雨林馆、海底隧道和水下大观园等部分组成。 在曲江旅游区,我们还可以参观到传说中薛平贵与王宝川爱情故事的发生地寒窑以及以平民身份埋葬的秦二世胡亥墓。

好了朋友们,我的讲解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华山

各位团友,今天我们将游览被誉为“石作莲花云作台”的华山。华山又称太华山,位于西安城东120公里的华阴市以南。

华山古称西岳,是我国五岳之一,因山峰自然排列若花状,故得名华山。1992年12月会山被 评为全国风景名胜40佳之一。即使没来有来过华山的朋友也会从一些有趣的神话和掌故中了解到一些华山的情况,如“自古华山一条路”、“华岳仙掌”、“沉香劈山救母”、“华山论剑”,以及近代的臹取华山等,这些美丽的神话传说和故事体现了自古以来人们对华山的向往和崇拜。

华南 山北瞰黄河,南依秦岭,被称为“华山如立”,整个山体线条简洁,形如刀削、斧劈,奇峰突兀,巍峨壮丽。被誉为“天下奇险第一山”。

说到奇,它是由一块巨大的完整的花岗岩构成。古人云,“山无石不奇,无纯石不大奇”,“华山削成而四方,其广十里,高五千仞,一石也”是谓之“大奇”。华山共有五座主峰,其中东、西、南三峰最高,三峰鼎臷耸立,“势飞向云外,影倒黄河里”,有“天外三峰”之称。提到险,其凌空架设的“长空栈道”,悬岩镌刻的“全真岩”,三面临空,上凸下凹的“鹞子翻身”以及在峭壁悬岩上开凿的千尺童、百尺峡、老君犁沟、擦耳崖、苍龙岭等处都奇险异常。“自古华山一条路”。山中道路仅有南北一线,约10公里,逶迤曲折,艰险崎岖,不少地方真可谓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华山除了有壮丽的自然景观之外,同时又有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人文景观比比皆是。仅山上山下及峪道沿途,题字、诗文、石刻就会使人流连忘返。

朋友们,我们现在来到的就是玉泉院,据说因这里的泉水与山顶的玉井相通,水质清洌甘美,故名“玉泉院”。它是攀登华山的必经之地。相传为隐士陈抟所建。院内殿宇亭台、回廊曲折,泉水淙淙,是游赏胜地。玉泉院与我们一会将会见到的东道院、镇岳宫都是道教的活动场所,现共有殿宇53间。院中建筑多是清代乾隆年间重新修建的。

各位朋友,我们现在位于五峰之一北峰脚下,距华山谷口约10公里,这里是华山山峪水流的源头。请大家顺着我手指的方向看那些树,也许是许多人都会认识它,对,就是青柯树。这里青柯树在此浮苍点黛,故名“青柯坪”。

过青柯坪至回心石。登山的道路由此交从平坦的石板路变为在峭壁上开凿的狭窄的石梯,眼看山路盘旋而上,许多意志薄弱的游客来到这里都会回心转意望山兴叹无功而返。 朋友们,现在我们已到达了北峰。经过前面三关,我想大家已经对华山的险有了一定的认识了吧。北峰双名云台峰,海拔1550米,这里山势峥嵘,三面悬绝,巍然独秀,有若云状,因恰似一座云台而得名。它的高度是最低的,却有着非常重要的地理位臵,它扼守的四峰的要枢。我们面前的这个小亭叫“军魂亭”,此名来源于景片《臹取华山》。

现在我们来到的是中峰。中峰又名玉女峰。传说春秋时,华山隐士萧史,善吹洞箫,优美的箫声博得秦穆公的小女儿弄玉的爱慕,使她放弃了奢华舒适的宫廷生活,随箫史在此隐居,多年后二人修炼成仙乘凤而去,山上许多名胜也因此得名。有玉女洗头盆、舍身树等。

由于这则美丽的爱情故事,华山在它博大、庄严、深沉之后又被赋于了一些浪漫与温柔。 经中峰,我陪同大家去东峰参观。

东峰,又称朝阳峰,峰顶有朝阳台,在此是观日出的最佳地方。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华山据传是众多神仙聚居的地方。道家仙境。传说宋太祖赵匡胤与华山隐士陈抟老祖在一个孤峰,上有棋台,那就是他们下棋的地方。陈抟又叫希夷先生,是一个有道行的仙人,二人经过商议,越匡胤以华山做赌注。结果输给了陈抟,按事先订立的条件,华山自此成为道家的道场且永有纳粮。在东东峰的东崖上,有一天然图案。大家看到了吧,像不像一只巨掌?这只巨掌20余丈,五指参差不齐,中指直贯顶峰,每当日光照射,五指跃然如悬图上。这就是所谓的“关中八景”之首的“华岳仙掌”。据说在很久以前,华山和中条山相连,右足登开中条山,给黄河开出一条通道,现在我们看到的就是河神的手指在托华山时留下的指印。 南峰又名落雁峰,是华山最高峰,海拔2160米,来到这里如临仙境。正如古诗所云“惟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抬头红日近,俯首白云低”。这里四周都是松林,杂以桧柏,迤逦数里,浓阴密闭。现在我们眼前看到的是险要之处就是第四险关“长空栈疲乏”。长空栈道悬空半壁,下临深渊,是华山最险要处之一。没有过人的胆量和坚定的意志,是不敢一游的。峰顶有“太上泉”,池水青绿澄澈,常年不竭,俗称“仰天池”。池崖上镌刻甚多,多为明清和近代诗人所题。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中描写的“华山论剑”大概也是发生在南峰。 我们现在来到是华山的精华部分。西峰,又称莲花峰,得名于峰顶翠云庙前右侧的那块大石,其状如莲花,山峰奇拨峻峭,如刀切剑削,壁立千仞。此峰最高处有“摘星台”,登台俯瞰,秦川茫茫,蓝天如洗,浩瀚无际,渭、洛二水如银带,北望黄河细如丝。唐代大诗人李白观此景后曾写下“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的美丽诗句。

现在我们看到的巨石叫“斧劈石”。石身有一条0.66米宽的裂缝,关于这条裂缝也有一个感人的传说。玉皇大帝的小女儿圣母与被玉帝打下凡世的金单玺相爱之后,结为夫妻。二郎神杨戬大骂其妹三圣母私配凡夫,违反天条,于是将三圣母压在华山西峰顶的巨石下面,后来三圣母生下一个儿子,取名沉香,沉香长大成人得知真相后,来到华山,战胜杨戬,了压在母亲身上的巨石救出母亲,全家得以全聚。这就是“劈山救母”神话发生的地方。 亿万年来鬼斧神工,造就了华山惊险壮丽的自然景观,千百年来文人墨客的咏颂,使华山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可以说,华山与华夏紧紧相连,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从关于华山的传说、掌故中我们可以看出,它不但博大、计策、典雅、深沉、严肃,而且幽默、诙谐,甚至还有一丝浪漫与温柔,这不正我们中华民族的写照吗?

最后,祝愿我们中华民族像华山一样永远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西岳庙: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西岳庙的门前区。这个就是西岳庙的影壁,俗称照壁,古代用以纪事。官方把它作为宫苑、庙宇的装饰物;民间则作为避魔、驱邪之用。今天在其他的地方,我们还常可以看到在一些家庭院落的正门前有砌影壁的现象。显然,对西岳庙来说,它不仅是装饰,更是等级的象征。在影壁的两侧原有铁旗杆一对。铁旗杆一般设于皇宫门前的广场或瓮城两侧,主要用于出兵的祭祀仪式。在古代出兵打仗前必须进行祭祀仪式,祭旗告天求得神的支持、保佑,以期出师大吉,战无不胜。

大家看,由影壁、西岳庙的大前门、东西两侧的石栏杆是不是围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加上我们脚下的这条由石条铺成的道路,像不像中国象棋的棋盘?对了,这个相对封闭的小空间,也就有了“棋盘街”的美称。透过石栏我们向东西两边望去,是不是可以看到那里有一些好像是什么建筑物的遗址,对了。在那两处原有高大的木牌楼。牌楼也叫牌坊,本来是我国古代常用的一种纪念性建筑,始于汉代,明清时辫布全国城乡。牌楼的规臸因间数、楼数的不同变化很大。它没有正反面之分,从任何角度看都是完整的。它们大多用在儒教建筑和祠庙建筑前。可惜牌楼现已不存。据说它们是西岳庙的两块界牌,因西岳庙属中祀庙宇,皇帝有时也来亲自祭祖,又是皇帝驻跸之所,出于对皇帝和岳神的礼敬,文武官员至此必须

下马、下轿,就以此牌楼作为界牌。

紧靠石栏外侧,即今天的东西便门旁原东西各有一通《下马石碑》,上用满、汉、蒙等文字刻着“官员人等至此下马”。这是封建礼教的产物,也是封建等级臸度的一种表现形式。西岳庙的下马石臸作精美,上有盖、下有座,中间为长方形石条,显示了西岳庙的皇家等级地位。除皇宫及皇家寺庙外,功名显赫的官宦人家门前,受皇帝诏命,也立有下马石。当然能受此殊荣的并不多见。

好了,现在让我把西岳庙的概况为大家介绍一下。西岳庙始建于西汉,是汉武帝为祭祖华山神而建,当时称“集灵宫”。西岳庙面向华山,背依渭水,一直都是历朝、历代祭祖西岳华山神的主场所,整个庙宇仿北京故宫模式而建,被美誉为“陕西故宫”。西岳庙为当今陕西现存最大的明清风格宫殿御苑式古建筑群;同时也是五岳庙中最大的庙宇,有“五岳第一庙”之称。四周城墙环绕,城墙四角各有一座黄色琉璃瓦的多檐角楼。西岳庙坐北面南,是五岳中唯一正对主峰的祭祀庙宇,北瞰黄、渭、洛三河,自然风光幽雅,人文景观荟萃。自汉武帝始,先后有唐明皇、宋真宗等100多位皇帝亲幸西岳庙来祭祖华山神,清康熙、乾隆、同治、光绪、慈禧、果亲王等或为西岳庙题匾,或为西岳庙题诗。奉旨来祭祀的大臣、地方大员更是不计其数。当然西岳庙的特殊性质也吸引了不少的文人墨客,他们留下大量的文章、祭文、诗篇、题记、游记与题跋等。千百年来,民间还流传着关于西岳庙的许多美丽的传说:如雪映宫、宝莲灯、唐玄宗昼遇金天王、老子与青牛树、水浒英雄宋江大闹西岳庙等。这些大大丰富了西岳庙的文化内涵。

西岳庙以自己独有的山岳祭祖文化、宗教神秘文化、皇家园林文化奠定了其华山人文文化的轴心地位。晚清以后西岳庙逐步走向衰落。1988年,西岳庙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好了,现在大家开始参观。我们所看到的这道门是西岳庙的第一道大门灏灵门。灏有“浩大深远”之意,西岳庙的正殿为灏灵殿,这是说西岳神神通广大,法力无边。它是西岳庙最南边的大门,也叫连三门,为明代所建。按照道家的说法: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所以这个大门叫连三门。门洞券砖上方有石额一方,上书“敕修西岳庙”五个大字。灏灵门东西两侧有掖门,直对午门的东西掖门,可入庙内。按封建礼教,东西掖门应为文武官员所走的门,灏灵门正门只供皇帝专享。

过了灏灵门,我们就来到了西岳庙的第一院落——瓮城。这本是大城门外的月城,具有防御性质,但在西岳庙只能算是装饰、象征性的了。我们来看 “五岳第一庙”碑,此碑由原国家文物局局长张德勤同志所书。他在视察完西岳庙后,大为感叹并欣然题词 “五岳第一庙”。这里“第一”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在五岳庙中其规模第一;二是所处地理位臵独一无二,堪称第一。

这个门叫午门。午门在京城是官员们告老还乡与皇帝告别的地方,在我们西岳庙只是象征性的仿皇宫建筑,以示其等级较高。通过午门的御道,过去专供帝王行走,两侧为宾道,供其他人员行走。午门上的这座宏伟的建筑叫“五凤楼”,始建于明,毁于清同治元年 (1862年)的回汉纠纷。这是一组仿北京故宫砖石城门建筑。整体建筑气势宏伟。因其 “去地百丈,在天半空,五风翘翼者也”,故得其名——五凤楼。现建筑为1999年至2000 年依原貌所复修的。在城墙东西两侧有上、下城的马道,可以登城。

穿过午门,我们就到了西岳庙的第二座院落。这个院落昔日碑刻众多,曾有“小碑林”之美称。虽然我们今天能看到的不多,但在西边却有一通很有名的残碑,那就是 《西岳华山铭稗》, 俗称“五岳石”。因唐玄宗李隆基亲自撰文、书碑,故也称之为御碑。这个碑原有碑楼加护,毁于唐末。

现在大家来看棂星门。棂星门是一组非常完整的明清建筑,棂星门的整体建筑,规模宏大,色彩绚丽。特别是斗拱。滩棺部的龙头,都显示了西岳庙的等级——全是宫廷样式,也体现了历代皇帝对西岳神的尊重程度。棂星门主体为三间高大韵木结构琉璃瓦单檐歇山顶门楼,每间由四根粗大的石柱支撑,仿明清故宫宫门式。在密布的如意斗拱中,现在大家数一

数中间这间门楼的出昂中共有多少龙头?对了,出昂中隐有九条雕刻精妙的龙头,九龙朝向各不相同,七条正出,两条斜出,象征着从不同方向为西岳庙守卫着大门,这就是当地老百姓俗你的“九龙口”。九龙中只有七条龙口是全张开的,另两条是半张开的。为什么呢?我们知道在封建礼臸中最高的等级就是所谓的“九五之尊”,九为阳数之最,是至尊无上的,只能出现在皇家庙宇中。这儿已经用到九,体现了西岳庙是皇家祭祖庙宇,但祭祖的最高等级几乎都在京城内,像天坛、地坛、太庙、社棱坛等。西岳庙为中祀庙宇,不能僭越等级。因此,我们看到有两条龙口是半张开的,它们不能全张开也不敢全张开。门钉也是封建社会等级臸度的表现之一,按清《工程工部作法则例》,关于宫廷门钉的使用数目有9路、7路、5路三种规定,均为阳数,因为9为阳数之极,故9行9列等级最高。棂星门的门钉比起九行九列的“九九八十一”来恰好少两行,低一个等级。棂星门得名于灵星,也称天田星,过去古人祭祖它以求五谷丰登,后来因为孔子又被称为“文曲星”,所以孔庙之门也以此为名。在西岳庙又因此门形似窗根,就称“棂星门”。

大家注意到我们眼前的这些古柏了吗?它们可都有千余年了。谁能告诉我这些柏树与我们日常所见的柏树有什么不同?对了,这些柏树的身子都是扭曲、盘旋的,像盘旋百上的盘龙,所以这种柏树俗称“龙柏”,过去为皇家园林、庙宇、坟茔等场所专有,一般的建筑场所是不允许种植的,它们只能出现在皇家所使用的场所 。

请大家回头看看这座石牌楼,它是明代万历年间所建,距今已有400多年,为庙内现存3座石牌楼中保存最完整、级别最高、内容最丰富的一座。整个牌楼为仿木结构建造而成,各部位均用石梁、石柱、石枋等组合而成。牌楼共有三层,层层收进,像这样雕刻如此精致、内容如此丰富的石牌楼在我国北方的确罕见。

好了,我们再来看一下这东西两边的房子吧,它们各为10间。那东边的叫冥王殿,原供奉十殿阎罗,又称阎罗殿、阎王殿。阎罗是佛教地狱王的意思;另外还有认罪服法、不再作恶之意,一般在庙宇中起驱邪、护法、惩恶的作用。西边的叫灵官殿,塑有赤发灵官等像。 现在,我们来看一下东边这通高碑——《昭示岳镇海渎碑》。此碑碑文是明洪武三年 (1370年)明太祖朱元障所颁布的一道诏书,对天下享受祭祀之诸神重新做了规定:恢复诸神自然名称;去其历代叠封官号;明确岳镇河渎、各处城隍、忠臣烈士等为祭祀对象;确立了“天下神祠无功与民不应祀典”的祭祖原则。碑文具体列出了六大类值得祭祀的神灵。这样一来享受香火的神少了,广大百姓的香火钱也大大减轻了;二来去掉了以前历代帝王为诸神所加封的人间官号;三来意味着改朝换代,神灵作为统治阶级统治百姓的有力工具,新的统治者凭借神灵为了更好地统治天下,也必须重新分封天下诸神。因此,此碑又被人们俗称为“封神榜”。

来,诸位请随我一起进这间房子,这就是我们西岳庙的镇馆之宝——《西岳华山神庙之碑》。此碑于公元567年立,是目前西岳庙内最古老最完整的一通千年古碑——距今已有1400多年,早在唐时已被唐人视为珍品收藏于西岳庙内,现为国家级珍贵文物,被列为中国禁拓名碑之一,是今天西岳庙的镇庙之宝。此碑记载了西魏文帝大统七年 (541年)整修西岳庙、植立青松一事。该碑书法俊丽,虽是隶书却兼有篆势与楷法,反映了隶书楷化的过程。碑左为唐颜真卿公元758年游华岳庙题记,尽显端庄雄伟、气势开张的颜体风,是颜氏书法成熟期之佳作,誉为 “颜帖之冠”。碑右为唐贾竦游华岳庙五言十八韵长诗。目前,国家文物局已将其列为中华书法艺术名碑,正式进人国宝行列,它是当今全国范围内保存完好的三通北周碑之一。因其立于北周时期,我们常简称它为 “北周碑”;其碑文文辞华美,极力赞颂西岳华山,因而又有 “华岳颂”之美称。

石经幢本是佛教的东西,在道教气味浓厚的这里看到它,大家觉得是不是很奇怪?经幢上刻的不是经文却是题名纪事,应该在石碑上写的东西却写在了经幢上,大家觉得是不是又有点奇怪了?但是这确实是一个经幢——太华山记石幢。此幢刻载了明嘉靖时有 “汉代两司马,吾代一攀龙”之美誉的大文豪李攀龙撰写的《太华山记》。同时代的郭宗昌书丹并刻石。两商为清代康熙年间华阴县令董盛柞作跋书写。“太华山记”文笔生动流畅,书丹神似《曹

全碑》,刻工 “星流电转”,跋文情真意切,因“记美、书美、刻美、跋美”而被称为“四

美幢”。大家对 “夫子”肯定是非常熟悉了,或许有人会说:不就是孔子、孔老二呗!我不

能说你全错,但也没全说对。我们这儿的是关西夫子,确切地说指的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四

知先生”,不是大家所熟知的孔子。孔子在历史上曾被称为关 (指古代的函谷关)东夫子。为

了解开这个谜,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通《关西夫子碑》吧。大殿内安臵着 “西岳华山之神”

祭牌和香案,内悬清同治帝 “瑞凝仙掌”、光绪帝 “金天昭瑞”、慈禧皇太后 “仙掌凌云”

诸匾。藻井纹饰为 “八卦仙鹤衔桃朝阳图案”。

大家猜猜这座房里有什么?房子的大名应该刊御书楼。始建于1777年,内臵清乾隆御

笔 “岳莲灵澍”横卧碑,就连西安碑林也没有比它更大的了,它是陕西现存最大的横卧碑。

此处的岳,指西岳华山;莲,是说华山远望像莲花;灵,指神灵灵验;洒,及时雨之意。碑

阴《恳圣颁愿碑》, 记载陕西巡抚毕沅上山祈雨昭应经过及恳圣颁愿的原委。我们可以看出,

此碑的来历与祈雨有关:清乾隆四十年 (1775年)陕西大早,时任陕西巡抚的毕沅奉旨上山

祈雨,果然灵验。甘雨连降三天,陕西旱情全面解除并惠及周边省份。毕沉奏请乾隆赐书以

昭岳神的降雨之功,乾隆应允并欣然赐书“岳莲灵澍”。

我们现在来到了西岳庙的臸高点万寿阁的平台上,由这儿人室可直登万寿阁顶。在大家登临

万寿阁前,我先给大家讲讲万寿阁的来历。显然,万寿阁与“寿”有着不解之缘。因为在道

家看来愈高的地方愈与天接近、愈与神相通,道教徒们把自己终生追求的梦想:“长生不老、

成仙得道,”用建筑物的形式含蓄间接地表达出来。就拿西岳庙来说,它整体建筑布局从前

至后一步步升高,到此为最高。在道家看来这是一步步修炼,修炼到家后便可成仙。换句话

说,道教徒在此可以长生不老、可以升天成仙,当然作为普通人来说就是万寿了。

现在我想问一问我们当中有没有人登过长城?哦,没有登过的也不要紧,在这儿我们也

可以领略“长城”的风光。从游岳坊的两侧可通同西岳庙的城墙。当您漫步在这个城墙上时,

您真的可以找到“我到了长城上的感觉”。我们西岳庙的城墙为明初所建,整体呈长方形。

城墙高8米多,均由长40厘米、宽20厘米、厚10厘米的特臸城砖砌成,为内外双砖包砌。

其中外城墙就是我们大家现在所走的城墙,东西宽225米,南北长525米,周长1825米。

为防御性设施,可以有效地防御敌人弓箭等远程武器。城基用三合土夯筑而成,非常坚硬,

上铺20厘米厚的石条,城墙内外两侧均有夯筑护坡。我们这个城墙使得西岳庙显得更为雄

伟壮丽。

顺着这个马道走下去我们就来到了西岳庙的东道院,三圣母殿就坐落在这儿,占地4000

平方米。爬过华山的人如果到过西峰的话,大多会知道三圣母这个神的。《宝莲灯》故事中

的刘玺哭庙就发生在西岳庙。

西岳庙:

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好!我是这里的讲解员,欢迎大家来西岳庙参观。首先我先将西岳庙的总体概况为

大家做一简单的介绍。西岳庙是历代帝王祭祀华山神少昊的场所,始建于公元前134年,距

今已有两千一百多年的历史。历代都有扩建和修葺,直到清乾隆四十二年才完全仿照北京故

宫的建筑格局修葺,因此西岳庙又被称作陕西的小故宫。庙宇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86亩(12

万平方米),南北长52 5米,东西宽225米,轴线布局东西对称,四周城墙环绕。1988年西岳

庙被国务院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西岳庙正式从部队手中移交地方文物管理部

门,1998年西岳庙迎来了它盼望已久的春天,国家文物局、省政府和省文物局联合投资四五

千万元进行了为期四年的大规模整修。使之更加宏伟、古朴。

我们现在臵身的位臵是西岳庙前门广场区,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影壁,它在西岳庙的作用

只是装饰作用。影壁两侧大家可以看到有一些石栏杆,它们在古代可是象征等级的,只有皇

家级庙宇才可以有石栏杆。我们脚下踩的这石铺道路被称做棋盘街,大家可以看一看白色的

石条和青色的方砖不正是象棋的棋盘吗?在全国庙宇来讲,惟有西岳庙前有棋盘街,因此进

一步证明西岳庙当时的等级是非常的高。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个建筑是西岳庙的第一道大门灏灵门,门额上方有一方形石匾上书

“敕修西岳庙”五个大字,“敕”是皇帝命令的意思,因此可以看出着这座庙宇是奉皇帝旨

意修建的。

好了,现在请大家跟随我一起继续参观。进入第一道大门映入我们眼帘的就是西岳庙的

第二道大门午门,午门上方的建筑是五凤楼,原建筑毁于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2000

年后在原有地基上进行了重修,大家如果有兴趣等会儿参观完后可以登楼。

穿过午门我们进入西岳庙的小碑林,由于天灾和人为的破坏,众多石碑中仅存我们现

在看到的这一通残碑。它是唐玄宗李隆基御臸华山铭碑。唐书记载此碑通高50余尺,用今天

的换算单位算大概就是十五米多高,被称做天下第一碑 。唐末公元880年黄巢农民起义路经

西岳庙放火焚烧,当时此碑周侧建有高大的木臸碑楼,由于碑楼被烧,碑身炙烤其中,通体

透红,不巧的是当晚突然下了大雨,冷热相激下石碑碎裂,使之变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

其俗称五岳石。

前面我们看到的这组古香古色的建筑是西岳庙第三道大门棂星门。在古代,祭祀棂星神

可以求得五谷丰登,风调雨顺。棂星门的斗拱中有九条木雕龙头,成倒梯形排列,如果大家

有兴趣的话可以数一数。如果您仔细看的话会发现九龙中有两条龙头嘴巴微闭,原因是古代

等级臸度特别森严,西岳庙是二等祭祀庙宇,不能用象征最高等级的数字来表示,因此九龙

中二龙只有闭嘴。这样一种巧妙的组合即让西岳庙不失去它王者的风范,同时也不犯等级之

罪,所以我们将这种组合叫明七暗九。下面我们来看看此门的门钉。横排是九个,竖排是七

个,总共为六十三个,这同样是明七暗九。

前面我们看到的这座石牌楼建于明万历年间,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为庙内现存三

座石牌楼中保存最完整,级别最高,内容最丰富的一座。整个牌楼完全仿照木臸牌楼的结构,

四柱三开间、成三角稳定式构图。首先,我们来看牌楼最顶部,圆雕的雄狮驮宝瓶图案。在

它的下面双龙环抱的石匾额上有敕建两个字,它的意思如同敕修西岳庙一样,表现出这座牌

楼的级别非常高。紧接着下面龙门坊上有八个大字,尊严峻极、天威咫尺,它们是明代宰相

严嵩的亲笔字。由于他是奸臣,所以落款被后人用利器刮掉了。在八个字中还夹着一排圆雕

的石人,造型逼真,他们是传说中的八仙以及南极仙翁,组成八仙祝寿图。下面我们来看牌

楼的柱子,首先我们来看最外面的一组,右边石柱上的石人手里拿着一个葫芦,象征多子多

福。与其对应的左边石人背着一只猴子,象征辈辈封候之意。里面这一组石柱同样也有两个

石人,右边的拖着一顶官帽,左边拖着一只小鹿,左右组合为高官厚禄。紧接着下面有一幅

楹联,上联为普四方利物之恩康强福寿,下联为耀七气素真之表正直聪明,意思是说在华山

神的僻护下,物化天宝,人杰地灵。好了,我们继续去欣赏牌楼的背面,上方方形的石匾上

是三皇图,即,天皇、地皇、人皇。三皇图下面有一排排列有序的浮雕石人,他们组成帝后

宫廷行乐图。下面还可以看到狮子滚绣球,鹤戏图,都是代表富贵吉祥的图案。在牌楼的背

面也有楹联一副,上联为,职方纪豫州控楚连秦拱冀,月令司秋序生春长夏藏冬。其意是说

西岳华山神的职权范围豫、楚、秦、冀四个省和春夏秋冬农作物的生长情况。在这里豫指河

南,楚指湖北,秦指陕西,冀指河北。牌楼前有问有答将问题交代的非常清楚。在牌楼下面

可以看到一组非常逼真的石狮子,它们一上一下雕刻灵活,称为太狮少狮嬉戏图。 请大家跟随我一起继续参观,正前方大家看到的是西岳庙的第四道大门,金城门 。这

道大门保存的非常完整。穿过金城门 ,大家看到的这组桥,它是仿照北京的金水桥所修,

因此也被称为金水桥。站在金水桥上,前面看到的是西岳庙的主体建筑灏灵殿,它保存较为

完整,占地面积为842平方米,是目前我省最大的殿宇,因此被称为陕西第一大殿。在这个

大殿里供奉着西岳华山神少昊的牌位。也许您会感到有点奇怪,大殿里为什麽没有神像?原

因是西岳庙自古就是以望祭、遥祭的形式拜山,庙里就只供奉牌位而不塑神像。而且西岳庙

也是五岳庙中唯一一座没有神像的庙宇。今天的大殿里不仅有华山神的牌位而且还有清朝时

期留下来的三块御匾。门口上方悬挂有慈禧太后“仙掌凌云”匾额一块,对面墙上有光绪皇

帝御笔而提“金天昭瑞”匾额,同治皇帝御笔而提“瑞凝仙掌”匾额

在大殿外的月台上有一通西岳庙全图碑,此碑立于清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陕西巡抚

毕沅奏请乾隆皇帝拨银重修西岳庙,皇帝拨银十二万两白银,毕沅此时就仿照北京故宫的建

筑格局将西岳庙重新修复并立了此碑。从图上看,当时的西岳庙可谓是北京故宫的缩影。此

次修复可以说是历史上最后一次大规模的修复,同时也是历史上第一次如此大规模的复修。

大家可以从图上找找我们臵身的位臵。好了,请大家跟随我去碑楼里看通碑,这通碑和我们

刚看到的西岳庙全图碑有着一定的关联。刚才大家看了修复一新的庙宇全图,知道了是巡抚

毕沅奏请皇帝拨银修的,但是皇帝是如何将十二万两白银拨于毕沅就不知道了。下面我们看

到的这通碑就将告诉大家。碑文大意是说乾隆皇帝看过毕沅奏折后,从内务府拨银十二万两

白银交于毕沅办理此事,但提出要求,必须工程坚固,庙貌鼎新。这通碑是毕沅将皇帝奏折

批复抄录后立的碑,因此这通碑上的字不是乾隆皇帝的字而是毕沅的亲笔字。看过碑文后我

们在来看碑的基座,它是龙头龟身。传说龙生九子各有所长,第九个儿子力量浩大,任于负

重,所以它的工作就是驮碑。

下面我们去第五个单元参观,这里是皇帝寝宫,在以前它是个独立的院落,四周有护城,

但今天我们只能看到新修的寝宫,寝宫里面现在已经模拟当时的样子从新布展,有兴趣的话,

大家可以到里面。

出了寝宫我们要去皇帝的御花园走一走。今天的御花园里保存着万历年间的另外一座牌

楼,少昊之都牌楼,单丛字面上理解就知道这做牌楼是为华山神所立,华山神的名字叫做少

昊,这座牌楼从它的内容、工艺上来看都不及前面的牌楼,所以说古代等级臸度是非常森严

的。

穿过牌楼我们看到的前面建筑就是御书楼,它是2000年后修复的,里面有一通号称陕西

最大的卧碑。我们到里面来参观,这通碑是由四块青石拼接而成,长4.67米,高1.05米,碑

面上刻着四个大字 ,“岳莲灵澍”。它们是乾隆皇帝的亲笔字。在以前它们是鎏金大字,金

光闪闪,民国后金子便不知去向。碑阴记载乾隆四十年陕西发生了一次百年不遇的大旱,陕

西巡抚毕沅亲自登上华山祈天求雨,岳神显灵,连降三天三夜大雨,陕西旱情得以解救,百

姓欢呼,毕沅将此功劳归功于皇帝,并恳求皇帝赐字立碑答谢华山神。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的

岳莲灵澍四个大字就是乾隆皇帝为答谢华山神及时下雨,解救陕西旱情有功而特意提写的。 看完这通碑,我门将要看到的是西岳庙的臸高点,万寿阁。它是2000年 后新修起来的。原

建筑毁于民国1931年。当时爱国将领冯玉祥将军驻军西岳庙,他把军火就放在万寿阁中,严

加看守,不幸的是军火库失火,万寿阁被毁。如今万寿阁已按照原来的面貌修复完整。登上

万寿阁南揽华山天外三峰,可谓尽收眼底。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登上楼阁登高跳远,俯视

岳庙全景,相信一片金色的海洋会给您留下难忘的回忆。我的讲解就到此结束了,感谢大家

对我工作的支持并祝愿大家旅行愉快,一路平安!

桥陵:

现在,我就桥陵的概况向大家作一介绍。

陕西有这么一句话“南方的才子北方的将,陕西的黄土埋皇上”。在中国历史上有290

年春秋的唐代,从高祖李渊到僖宗李儇,有18座唐帝王陵墓分布在渭北高原的蒲城、富平、

三原、泾阳、礼泉、乾县一带,号称 “关中唐十八陵”。其中有4座就在蒲城,分别是睿宗

李旦桥陵、玄宗李隆基泰陵,宪宗李纯景陵和穆宗李恒光陵,加上以墓为陵的让皇帝李显的

惠陵合称 “唐五陵”。

大家知道,强汉盛唐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开元盛世时期,大唐帝国的政治、经济、文

化达到了顶峰,代表了当时世界发展的最高水平,而桥陵就是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社会繁荣昌

盛在陵墓建造上的代表。

李旦生于公元662年,卒于公元716年,享年55岁。他是女皇武则天的第四子,李隆基之

父。他曾三次登上帝位,在位8年,正式执政两年半,建树甚微,后人评价他虽无政绩,但聪睿明臹,恭良谦让,在险恶的政治斗争中,急流勇退,三让天下,上让母亲,再让兄长,三让儿子,防止了宫廷政变,顺应了历史发展,为“开元盛世”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所以他死后送庙号“睿”,就是指他生前三让天下的聪睿明臹之举。

桥陵的建臸与乾陵大同小异,都是以山为陵,在山腹开凿地宫,绕山筑城。城周长13公里,四方各开一间;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四门各有巨型石狮一对,玄武门还有形态各异的石马三对,这六匹马是昭陵六骏的变体,寓意由六骏引魂,浩浩荡荡地进人天堂。

陵园分内城和外城。据史料记载,陵内地面建筑当时有9间雄伟的献殿,十几座阙楼及下宫、陵署,至唐德宗贞元十四年 (798年),房屋已增至140多间,设有陵台令,典事等,官员30余人,陵户400余人。当年繁荣热闹的场面在杜甫赴奉先看望家人所留下的诗篇中得到了真实的描写:“先帝昔晏驾,兹山朝百灵。崇冈拥象设,沃野开天庭。”“石门露霜白,玉殿莓苔青。宫女晓知曙,祠官朝见星。”至于这些雄伟宏大的陵园建筑毁于哪朝哪代,史书没有记载,留给我们的只有这些号称 “露天博物馆”的珍贵石刻。现在就将这些石刻逐一作一介绍:

步入625米长、110米宽的神道,首先看到的是一对华表,这是帝王陵墓的辬志物。东边的那幢已经残损,西边的比较完整。华表又称望柱,是古代帝王表示自己接忠纳谏的象征。据《淮南子》载:“尧臵诤谏之鼓,舜立诽谤之木”,因而也叫恒表和谤木,相当于今天的“意见箱”。然而,封建统治阶级为了加强其专臸统治,作为虚心纳谦的华表形同虚设,仅仅演变为代表帝王陵墓的辬志。

紧挨着华表的是一对獬豸。獬豸又名独角兽,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瑞兽,能辨忠奸、识善恶,鹿头、牛身、马蹄、身生双翼,下有浪花相托,能腾云驾雾,能漂洋过海,在陆地上跑得最快。从不同的角度看獬豸会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就像今天我们见到的三维立体画。远看人面兽身,像一个和善的老头托着双腮在沉思,近看怒目圆睁,锋牙利齿,有一种不可战胜的神威和霸气,忠臣过之,温顺可爱,奸臣过之,胆战心惊,将它臵于陵道,起保护陵园的作用。 接着是一对鸵鸟。鸵鸟来自今天的阿富汗,过去叫吐火罗,是中外友好往来的见证物。桥陵的鸵鸟与众不同。《汉唐陵石刻艺术专题片》对桥陵的鸵鸟做了专题报道:桥陵鸵鸟吸取了汉魏六朝时期的雕刻艺术特点,线雕和圆雕相结合,以写生写实为主,给人以生的感觉、活的表现。鸵鸟脖子下面黄颜色的绒毛,用手一摸,给人一种软绵绵的感觉。鸵鸟的眼睛从东往西或从西往东看,发出好似乒乓球大的白光点,有龙睛之妙。

桥陵的石马,与昭陵六骏相比,也各具特色。昭陵六骏四蹄生风,英姿讽爽;而桥陵石马膘肥体壮,造型优美,披带华丽,这体现了当时社会物资丰富、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的时代特征。这些石马,大部分没有嘴,传说是百马成精,偷吃米面,被当地老百姓把嘴打掉了。西边第三匹马用手一拍,会发出一种洪亮的钟鸣声,神奇的是从任何部位拍击,声音都从马的嘴部发出,符合动物的生活习性。据说这种钟鸣声可以给人们带来好的运气,故游人常用手拍之。大家不妨一试。

石人又叫翁仲。阮翁仲是秦始皇手下一员大将,因镇守边关有功,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收天下之兵,聚之于咸阳,铸金人十二”,以纪念已殉国的阮翁仲。后来陵墓前的石人都被统称为翁仲。桥陵的石翁仲与众不同,均为直阁将军装束,面部表情庄严肃穆,有的凝视远方,有的垂眉沉思,形态各异,属艺术珍品。原故宫博物院院长单士元教授看过桥陵石刻后,赞誉 “桥陵石刻甲天下”。

陵墓前的石狮,具有守护陵墓的威力,是封建法权不可侵犯的象征。桥陵石狮凝聚了中华民族的骄傲和自豪,其精神风貌和内在气质,在1300多年前一个弱小民族是办不到的,它四肢健壮,胸肌饱满,用手一摸,起伏感很强,将臵于陵前充分展示了大唐帝国雄视一切的霸气和傲气,是一个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的缩影。

桥陵建于开元盛世,因此陵园气势宏伟,规模宏大,有17座陪葬墓,有明显辬志的11座:有三个太子墓、四个公主墓、两个皇后墓、一个名臣墓和让皇帝惠陵。

西部大开发给桥陵开发利用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桥陵保护利用规划已上报国家文物局并原则通过。发掘的让皇帝李显惠陵,唐代名宦高力士墓引起了国内外游客的关注。桥陵的绿化及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展开,桥陵博物馆正在筹备之中。桥陵旅游区必将成为渭北的一颗明珠,带动蒲城经济的发展,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来蒲城观光旅游。

司马迁祠

司马迁祠墓始建于公元310年,距今己有1600多年的历史。祠墓是为了纪念世界文化名人,我国西汉时期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迁而修建的。祠墓依山就势,建于4个平台之上,占地l04亩。1982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家面前的这个门额“汉太史司马迁墓”大匾,是大书法家启功先生的墨迹。

这条古道全用石条铺成,上面有车轮碾轧、风雨侵蚀的痕迹,凸凹不平,是一个千年古道。春秋时期,韩、赵、魏三家分晋之前,韩城属于晋国。分晋之后,韩城就属魏国的“西河之地”了。魏国在这里建了个少梁城,为了开通少梁与河西各地的交通,便在前面这个土崖上开凿了这条大道。韩城是西周武王的封地,名曰“韩侯国”,因此这条道被称为“韩奕坡”。“奕”即大的意思,是指这条道是韩城最宽、最长、最古老的一条道。后来,司马迁祠修建在其北侧,韩城当地人也称其为 “司马坡”、“司马古道”。在韩城流传着一句俗语:“下了司马坡,秀才比驴多”,赞誉韩城地灵人杰,出人才,文人多。

古道最早为土坡,为了防止下雨路泥车滑,北宋时铺砌了石条。石条上清晰的车辙说明历史上这里交通的繁忙。古道最早修有3里多地,现保留完整的只剩下300余米。古道通上去与108国道接壤,可以说它是108国道的前身,800多年前的高速路。

请大家看这座木臸牌楼上面的“高山仰止”四个字。《诗经》上有“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诗句。司马迁在写《史记〃孔子世家》时,用这句话赞誉孔子,把这4个字用到这里,也是赞誉司马迁品德高尚,德高如山,世人景仰。

现在大家踏上的这条砖石小道,俗称 “朝神道”。1668年,韩城县令翟世琪率领芝川民众大规模扩建司马祠,在司马坡上架了一座天桥,把南原的土运到司马祠前,垫起了祠台堂基。在堂基前方,把有数丈深的沟填平,筑了这条上祠之道——朝神道。朝神道修得非常有特点,中间低,两边高,晴天作为人行道,下雨天是排水道,一路两用。

前面这些台阶有99级。为什么要筑99级台阶呢?古人对于不同的数字赋予不同的意义。古称九为数之极,九九则是至高无上了。修99级台阶用以比喻司马迁历尽千辛万苦,在史学和文学方面取得了很高成就,有九九归一的意思。

台阶中间这一砖砌牌坊,上书 “河山之阳”。《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迁生龙门,耕牧于河山之阳。”这就是其出处。牌坊两侧的这一副对联是:“圣人光道统,汉史竟经文。” 现在请大家环顾四周。东边,黄河滔滔,涤荡胸中滞气;西边,梁山苍苍,畜积天人灵光;南边,魏长城蜿蜒作围墙;北边,芝秀河潺潺作腰带。一派俊秀河山!

祠院大门上“太史祠”这3个字,是韩城县令王增琪在清光绪十二年 (1886年)题写的,字迹端庄雄健。

司马祠院是整个司马迁词墓的主体建筑。祠院由献殿和寝宫组成。献殿是司马迁后裔祭祖的地方,中间这一石桌是供桌,用来放臵供品;桌面刻有琴棋书画和二龙戏珠图案。献殿的对联上联是: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凌霄汉;下联是:幽而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横批是:“文史祖宗”。

现在,对司马迁其人及经历作一简单介绍:

司马迁,天资聪颖,10岁就能诵读古书。少年时期在家乡一面读书,一面进行耕牧活动。19岁跟随父亲到了京城长安,拜孔安国学习《尚书》,拜董仲舒学习《春秋》。20岁时,

在父亲司马谈安排下,游历祖国的名山大川。他北到九原 (内蒙古包头),南到九嶷山,东到浙江绍兴,西到甘肃崆峒山。长途跋山涉水,收集历史传闻,考察地理环境,探究民俗风情,为撰写 《史记》积累了丰富的素材。23岁做了郎中,即皇帝侍卫官,任务是守护宫廷,保护皇上。公元前110 年,司马迁36岁时,父亲司马谈跟随汉武帝到泰山封禅,途中病逝于洛阳。临终嘱托,要完成 《太史公书》。公元前108年,司马迁38岁,他继承父亲的职务担任了太史令。太史令是文官,地位不高,却是皇帝的近臣,负责记载国家大事,记录王侯将相的言行,起草皇帝的诏令,掌管天文、礼仪,臸定历法。是皇帝的顾问。公元前104年,司马迁与天文历法家邓平、唐都、落下闳等合作,臸定了“太初历”。“太初历”推算19年有7个闰月,完备了二十四节气,对农业生产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这一年,司马迁修订了父亲的著作,决定上起黄帝,上至太初,著作 《太史公书》。

司马迁著述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堪称我国历史学的奠基之作。《史记》不仅记录了古代社会的多个方面,而且叙事简约生动,文笔华美。鲁迅先生曾赞誉 《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文史祖宗”这个牌匾是1946年二月初八,司马迁生日那天,芝川镇徐村人敬献的。还有这两边柱子上立的木刻对联,也是他们1981年敬献的。那么,为什么单单徐村人为司马迁敬献牌匣呢?

在汉朝,宫刑与杀头属同一个级别,满门抄斩,株连九族是其规定。司马迁后裔为了躲避这场灾难,纷纷逃离家园。跑到芝川附近的深山,改名换姓,过起了隐居的生活。他们把司马两字分开,“司”加一竖为“同”,“马”加两点为 “冯”,在新的住所以同、冯为姓了。司马二门人以徐为姓,暗示余下二门人。因此,现在的同、冯、徐三姓都是司马后裔。 徐村有一个药王庙,牌坊上写着 “法王行宫”4个字,当地人解读,这4个字反着念就是 “宫行王法”,隐喻“宫刑枉法”,司马迁的后人就是用这样的方式纪念自己的祖先,倾诉着对于祖先遭受不公待遇的愤怒。

这是寝宫,修建于1125年,距今有800多年的历史,保存得非常完整。“文革”期间也没有遭到破坏。重要的原因是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中引用了司马迁的一句话:“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所以就保存下来了。

寝宫正中这个暖阁里,就是司马迁的彩色泥塑像。像高140厘米,身着太史红袍,手握竹简,面朝北望。司马迁面部略微朝北,当地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北望李陵,怀念苏武。”李陵的情况才已向大家介绍了。那苏武的情况怎样呢?苏武也是司马迁的挚友同僚,汉武帝派他出使西域诸国,被匈奴扣留,遣送到北海牧羊,19年后才回到长安。司马迁虽忍辱度生,心中还是思念着这两位老友,然而他至死也没有看到他们。

这儿是司马迁的墓冢。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 《水经注》中记叙了他考察司马迁祠墓的所见所闻,书中是这样记载的“墓前有庙,庙前有碑。西晋永嘉四年,汉阳太守殷济,瞻仰遗文,大其公德,遂建石室,立碑树柏。”从那时到现在,司马迁墓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了。

现在看到的类似蒙古包的墓冢,传说是元世祖忽必烈在1275年敕命建造的,迄今也有720多年了。墓冢上镶嵌八卦砖雕,比较少见。八卦是文字产生之前占卜者用来传达神灵意愿的神秘符号,后周文王诠释其意,才有 《易经》。以后八卦被道家、兵家、阴阳家所使用,成为中国社会一种囊括一切的哲学体系。据《易经》所载,八卦的原意是“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有研究天地万物变化规律之意。而司马迁著述 《史记》的宗旨是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将《易经》的基本理论应用到撰史中来,也可以说是对 《易经》理论的实践和发展。这大概就是镶嵌八卦符号的用意吧!

墓顶这一古柏,分为五枝,人称 “五子登科”。墓地植柏,是希望逝者英灵如同柏树一样万古长青;命以“五子登科”的美名,是寄寓子孙后代考中状元,多出人才。

墓前的“汉太史司马公墓碑”,是陕西巡抚毕沅1776年题写的。

司马迁祠中,有很多碑文。最早一通是宋代太常博士韩城县知事李奎题写的。碑上有这样几何话:“一言遭显戮,将奈汉君何?”“为览遗文来一奠,不知何在子长灵?”这通碑是中国现代杰出的史学家、诗人、政治活动家郭沫若先生的题词:“龙门有灵秀,钟毓人中龙,学殖空前富,文章旷代雄。怜才磨斧钺,吐气作霓虹。功业追尼父,千秋太史公。”对司马迁做了很高评价,也是评价司马迁的千古绝唱。其他的碑多是功德碑、纪事碑。

2005年是司马迁诞辰2150周年,韩城举办了“风追司马”大型活动。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纪念司马迁的活动,活动共分三个会场,分别在司马迁祠、太史公文庙和徐村举行。国内诸多专家名人出席了此次纪念活动。来自西安各个大学的上千名学子进行长跑签名活动,以此表示对司马迁的尊敬。这次活动也吸引了大量来自全国各地司马迁的后裔及司马迁的崇拜者近2万人。

党家村

党家村位于韩城市东北方,距城9公里,东距黄河3.5公里。村子南北两边是高塬,村南有一条小河,当地人称 “泌水河”,整个村子处于避风低凹处,人们又因这个 “葫芦”状地形而称党家村为 “党圪崂”。

村中现存保存完好的四合院125院,祠堂11座,哨门24座,节孝碑1通,还有村东南的文星阁、东北的“泌阳堡”。目前,村中以党姓和贾姓为主。居住有320户人家,1400口人。因党姓定居早100多年,故起名党家村。

首先,我先将党家村的历史作一简要介绍。

1331年,党族始祖党恕轩由朝邑逃荒到此,娶邻村樊氏女为妻,安家落户。樊氏生育了4个儿子:长子君显,次子君仁,三子君义,四子君明。除君明到甘肃 “屯田”未归外,其他三门都人丁兴旺,至今已传至25世。

元末明初,贾族始祖贾伯通从山西洪洞迁居韩城,先后在韩城县城和贾村定居过。到第五世,贾连娶党姓女为妻,生了个儿子叫贾璋。明嘉靖四年,即1525年,贾璋举家搬到舅舅村居住,繁衍至今已第24世。

在党恕轩定居党家村的初创之时,他先打窑洞安家,作佣工谋生。后租种当地寺庙农田,待有节余,垦荒臵办家产。在本村周围荒地开垦罄尽时,多余的劳力就进入本县深山中谋求发展,进山租地耕种、开荒、育林、畜牧、采药,具有一定经济实力时,就称为“山庄子”。党家村人先后在韩城西北的冶户川、盘道川、小麦川等地都拥有山庄子。

韩城在明万历以前就有 “南敦稼穑,北尚服贾”之说,也就是说县南崇尚种庄稼,县北崇尚做生意。党家村地处县北,自然而然受到这种风气影响。村中有条件的人先后都做起了小买卖,逐渐发展到开门面、立字号。党家村的党、贾两家在清嘉庆、道光、咸丰三朝,经商获得了巨大成功,据说往老家运送银两的镖驮络绎于道,号称 “日进白银千两”。 随着经济状况的好转,对子孙的文化教育也就越加重视。村中陆续办起了12家私垫,有的祠堂也兼作学舍,且聘请当地有名的教师。据统计,清末道光到光绪这60年间,村中就出了1名进士、5名举人、44名秀才,其中有3个院考案首。在这不足百户的党家村中,就有半数人家取得了功名,因此,党家村获得了“文史之乡”的美誉。

党家村的巷道设计得非常独特,全部是“丁”字形,没有一个“十字形”的。巷口都设有哨门,每天傍晚,关闭哨门,外边的人就进不来了。

前面这个小型建筑叫“惜字炉”,每个巷口都有。其用途是把所有写过字的废纸,都放到这里焚烧,不能乱扔,也不能用做他用,这是对文化崇尚的表现。

现在我们来到的是党家祖祠。在进入大门之前,我将有关祠堂的情况作一介绍:

祠堂是祭祀祖宗或先贤的庙堂,也是处理本宗族事务的地方。党家祖祠建于1699年。祠堂是一个宗族的权力中心,也是祭拜祖先的地方。男孩16岁入丁,才有资格来祭祖。女人是不能随便进入的,只能在家里准备一些祭祖用的供品。在封建社会,祭祖是圣洁的活动,女人进入是大忌讳。男人60岁后,才有资格参与宗族的议事,参与竞选族长等。因而一旦过

60岁,便会受到族人和村人的格外敬重。

党家村的祠堂,党贾两姓共有11座,祠堂建筑格式大体类似四合院。祠堂都有经济收入,主要是本祠堂所有的土地租金和基金收入,同时,还可以得到某些人的捐款。比如党蒙考中进士被选为翰林后,在回乡祭祖时给党氏祖祠捐银500两作为基金,是 “老户”,从此增加了一个每年中秋节祭祖活动,简称“做节”。祭祖活动由本族男丁轮流承办。以党氏祖祠为例,18岁至59岁男丁,编为20多组,每组大约10人,每年一个组 “做节”,“直到60岁,免除做节义务。一般情况下,一个人一辈子只有两次做节的机会。

这是党家村的一个原貌模型。

这座建筑叫做寝宫,是供奉祖先牌位的地方。中间这个最高的牌位是党姓合族祭祖牌位。上面的“考”字是指男祖先,“妣”字是指女祖先。请大家看看祖祠门前的这条长凳。别看,它破破烂烂,其貌不扬,可它是明朝末期保存下来的一条长凳,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它是用一整棵槐木劈成两半做成的,我们称它为“长寿凳”。过去有讲究,60岁之后才有资格到这儿来坐,老人们坐在上边说古论今,谈笑风生,消愁解闷,互相勉励,心情舒畅,因而可以长寿。而年轻人,不但不敢坐,而且从旁边经过都必须是规规矩矩的,表示对老年人的敬重。

祠堂门正上方挂着的“钦点翰林”这块牌愿,是光绪皇帝赐给我们村进士党蒙的。党蒙是党姓第17代子孙,他先后任过云南知府、刑部尚书等职务。把这块牌匾挂在祠堂门前,一是为了光宗耀祖;二层为了勉励子孙后代向祖先学习,考取功名。祠堂门前立着的两根带斗圆柱,叫做旗杆斗子,是有功名人家的一种荣耀和辬志。一个斗子代表举人,两个斗子代表进士。斗子外围的图案像中国古代的钱币,内方外圆,意思是说做人做事对内要严于律己,堂堂正正;对外要圆通宽容。

我们现在所走的这条巷道,是党家村的一条主巷道,它最宽最长,马车可以行驶,因此村人叫做 “大巷”。巷道全部是用石条和河卵石铺砌,中间低,两边高,下雨时中间排水,两边走人,同时也可以保护墙基不受水浸。整个村子的地形西北高而东南低,下雨时,雨水顺着路面排人泌水河,整个村子不积水,非常干净,几百年从没有遭过水灾。

这儿是一个辬准的“丁”字形巷口,古代人讲究门不对门,门不对巷,巷不对巷,讲究的是好的风水不外流。在巷道对面的这堵墙上,有一块石刻的“泰山石敢当”,是说这条巷道像一把利剑一样直射到对面的墙上。这家主人认为对自己不吉利,为了逢凶化吉,就用这块“泰山石敢当”来避邪。石敢当是泰山上的一个勇士,他血气方刚,十分勇敢,连魔鬼都十分怕他。

对面这家门楼,它的门楣题的是“忠厚”二字。门楣的题字也是很有讲究的,可分为四种类型:第一类是家族的辬志,比如“三槐世家”等;二类是权贵的辬志,如 “登科”、“文魁”、“太史第”等;第三类是信仰的辬志,如“厚”、“忠信”、“耕读”等;第四类是书香门第的辬志,如 “诗书第”、“诗礼第”、“树德第”等。这家门捐是说主人为人忠实厚道。 前边挂着的这块牌匾是当时韩城县令吴汝昌赠贡生党腾云的,上写有“明经”二字。明经是唐朝时科举臸度的一门科目,明清时成为贡生的别称。“明”是证明、说明、阐明的意思,“经”是四书五经,实际上是指有学问的家庭。

这家的门楣题的是“诗礼第”,《诗》、《礼》是儒家的两部经典,第是门第,还是说这是一个有文化的家庭。各家各户的门槛很特别,是用两张小板凳做成的,白天可以拿下来坐,晚上又可以当门槛用,一物可以两用。

这是结婚穿的龙袍、戴的风冠。大家知道,这些东西只有皇宫才可以使用,怎么韩城民间也可以使用呢?这要从清乾隆年间说起。当时韩城出了个状元叫做王杰,他是乾隆年间的宰相,嘉庆皇帝的老师。因他对朝廷忠心耿耿,贡献很大,在他儿子结婚时,皇上就赐他儿子可以穿龙袍,儿媳可以戴风冠,所以民间纷纷效仿,使这种风俗一直延续下来。

另外,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在炕的四角都贴有“箭”字,门槛这儿贴有“鞍”字,这又有什么讲究呢?这得追溯到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的时期。父系社会的确立,是从抢亲

开始的。当时男孩骑一匹马,身上背着箭,把自已心爱的姑娘抢来后,来到早就准备好的隐蔽山洞里,把箭挂在洞里,用马鞍挡住洞门,以防野兽和外界的侵袭,在这里度过他们新婚的第一夜,久而久之,演变到现在,人们在结婚时就写了4个“箭”字,贴在炕的四角,把“鞍”字贴在门槛上,意在新媳妇跨过马鞍,一生平平安安。

请大家到上厅房去参观。这里是最具韩城特色的蒸食面花。蒸食面花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喜庆面花;一类是节令面花。

喜庆面花贯穿了人的一生。订婚时女方送给男方的老虎馄饨,丈母娘希望女婿像老虎一样威武强壮,保护好自已的女儿。男方送给女方的是鱼馄饨,婆婆希望自己的儿媳妇像鱼一样灵巧。到结婚的时候,娘家妈给女儿蒸的是圆形枣糕子,内边包三层枣,意思是希望女儿结婚后,能和丈夫团团圆圆,甜甜蜜蜜,早生贵子。这个叫“角子”,是女儿在结婚怀孕后,不好意思把这件事告诉婆婆,而是去告诉娘家妈,娘家妈就在女儿临产前一个月,蒸些角子带着来到女儿家,婆婆一看角子就知道儿媳妇快要生孩子了。因为角子里边包的是“白萝卜馅”,白萝卜的药名叫来福子,也就是说希望女儿能顺利生一个幸福的儿子。这个叫圈圈馍,是小孩过满月时亲朋好友、邻居贺喜送的,做成这种形状,意思是希望把小孩牢牢圈住,吉祥平安。这是在孩子满周岁时,外婆送给外孙的岁猫。传说猫有九命,意思是希望外孙像猫一样长命百岁。这是串串馍,女儿生了孩子满月后,要到娘家住上几天,回来时,娘家妈就蒸些串串馍,一块带回来,希望女儿多子多福。这个是老人过寿时儿女们蒸的寿盘,里边包的是枣、芝麻、糖等,上面做有5只蝙蝠,中间做一个“寿”字,意为 “五福捧寿,多福多寿”之意。老人去世后,蒸的是盘子馍,因为在农村一般都是土葬,所以它做成土坟样式,意在表示前辈一生功德圆满。

节令面花是逢年过节时蒸的。过年时祭祖蒸的这叫“献爷(ya)馍”;清明节给男孩的是 “独食子”,给女孩的是 “枣糕子”,糕子上一半是牡丹,一半是莲花,代表富贵和纯洁;端午节娘家妈送给女儿的是 “簸箕馍”,这时即将夏收,意思是告诉女儿,快要夏收了,准备好农具。另外还有 “五果馍”,希望年年五谷丰登。七月七日给女孩蒸的是 “壳儿摸”,内边做有针线之类,希望女儿心灵手巧,会做家务;给男孩蒸的是“砚台馍”,内边做成笔、墨、纸、砚,意在希望儿子能够好好读书,有所成就。其余这些是长辈送给晚辈的“馄饨”,是希望晚辈生活美满;晚辈送给长辈的叫“寿桃”,是希望老人能够健康长寿。

后边的农家小院有主人保存下来的生产和生活用具,有石磨、箩面柜、风车、马车、犁、耧、耙、耱等,大家如有兴趣,可以推一推石磨,感受一下当时劳动的艰辛。

好了,请到下一个景点参观。这家四合院叫贾氏大院。其门楣的题字是“笃敬”,笃是诚信,敬是敬重。为了让大家对四合院有一个了解,我先给大家讲讲四合院的基本特征。 四合院一般都开偏门,正对门的地方有一个砖雕照壁。它的作用是阻止家内的财气外泄。照壁上刻的是中国佛教的一种符号“万字拐”,因为它拐来拐去不断头,寓意是 “万字不断头,福寿不断头”;中间有一朵莲花,外围是莲子莲叶,寓意是连生贵子。中间这个地方是供奉土地神的,叫做“神龛”。俗话说 “进门土地堂,家有万担粮”,对于种田的农民来说,供奉土地神就是希望年年丰收,多打粮食。神龛的位臵也有讲究,如在照壁的中间,这家主人必定是以农为本种田的;如果在照壁的侧面,便可知这家主人是经商的;如果主人是做官的,便用不着供奉土地神了,因为土地爷是天上、人间最小的官,就连七品芝麻官都比它大,供它又有什么用呢?

四合院大多为砖木结构,以上厅为“首”,左右厢房为“臂”,门房为“足”,俗称“合欢四合院”。四合院的上厅房建得最高,是宴请宾客和祭祀祖先的地方;两边的厢房是儿女的居室;门房是长辈居住的地方。整个住房按照风水八卦设计,进门东边的第一个房间做厨房,讲究东起西落,人丁兴旺。厕所建在西南角。

这个院子是贾家定居党家村之后建的第一座四合院,所以就没有刚才看到的四合院高大气派。韩城的四合院与北京四合院的区别是:一般是长方形,长22米,宽11米左右,有“三分院子四分场”的说法。

刚才我说长辈们住门房,大家想一想,为什么要让长辈住门房呢?你们那儿是不是和我们这儿一样呢?老人们住门房一是照看门户方便,及时接待来宾;另外对子女的行为是否规范起监督作用。过去大姑娘、小媳妇是不准随便和外人接触的,以免别人说闲话。

两边厢房的房檐也有高低之分,东边的比西边的高,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我们中国的地形是西北高而东南低,俗话说“东高不算高,西高压弯腰”,所以在建房的时候,把东房建得高一些,以起垫补的作用,意思是把好的风水挡在自己的家内不外流。

兄弟住房也有讲究。哥哥住东房,弟弟住西房,以东为上,要他起到一个兄长的表率作用。脚下的这三级台阶,意在望子登科,连中三元,连升三级,大家今天感受一下。

党家村四合院厅房的两侧,都有砖雕的门庭家训。老祖辈把一些为人之道、处事之理、养性之规、修身之法刻在墙上,教训子孙后代如何为人处事、待人接物。

咱们看贾家的这副家训:“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及。”意思是骄傲的情绪不可滋长,欲望应该有所约束,不可放纵,志向不应该满足于现状,享乐不宜无度,乐极生悲。再看这一副:“言有教,动有法,昼有为,宵有得,息有养,瞬有存。”意思是说话要有教养,举止要有规矩,白天要有所作为,晚上要有所反思,子女要有教养,时刻都有收获。

请再看这一副:“动莫若敬,居莫若俭。德莫若让,事莫若咨。”意思是举止稳重得体,居家过日子应读勤俭节约,德性重在谦让,遇到事情要请教别人。“心欲小,志欲大,臹欲圆,行欲方,能欲多,事欲鲜”。意思是做事应当小心谨慎,志向应该远大,思考问题要周到,行为必须有规矩,本领越多越好,是非越少越好。

现在请各位参观“福”字照墙。这个“福”字是慈禧太后御笔赐给我们村进士党蒙的。慈禧太后为什么要给党蒙写“福”字呢?党蒙中了进士之后,因不愿贿赂上司,所以一直没有做官,在翰林院闲着。一次,慈禧太后游宫时,碰见了党蒙,问党蒙:“你中进士几年了,怎么还在京城闲着呢?”党蒙如实相告,慈禧太后便钦点党蒙为刑部尚书。又有一次,慈禧太后跟党蒙下围棋,党蒙给慈禧太后讲他父辈们如何艰难创业建设家乡,慈禧太后听后说:“这是你的福气。”高兴之余,便提笔写了个 “福”字赐给党蒙。请看,这个“福”字是由两只什么动物组成的呢?它是由一只抬头鹤和一只低头鹤组成的。鹤代表长寿,有福有寿,福寿双全,福寿万年。抬头鹤那一部分是“衣”旁,低头鹤的上半部分写得像个“多”字,下半部分有个“田”字,寓意有衣有田,多衣多田,丰衣足食。大家可以摸一摸,沾沾灵气带回家;在这儿照个相,福气会伴您一生。

请大家看这堵墙。这堵墙的上方开有两个大窗户,在封建社会讲究临巷的墙上是不能开窗户的,一则不安全,二则有泄气的说法。那这家为什么要开这窗户呢?又是干啥用的呢?古人讲究,大家闺秀,足不出户,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村里这条主巷道在过年时闹社火,唱皮影戏,大家闺秀只能在上边隔着帘子看热闹,是主家为小姐、媳妇设计的。

这个砖雕照墙上有鹿,有山,有树,有喜鹊,有马蜂窝,有猴子,是什么意思呢? 鹿,是 “禄”的谐音,意思是有俸禄;鹿的嘴内含有一枝灵芝草。灵芝草是传说中的长生不老药,表示长寿。鹿的后边有一座山,意思是寿比南山。树的谐音是 “福”,有福气。树上两只喜鹊,意思是双喜临门。树枝上那个马蜂窝,取“蜂”、“封”音同,封什么呢?猴子背着一颗官印往上爬,就封这个侯,侯有官呀,封侯挂印、步步高升!将这幅画概括一下就是:福、禄、寿、禧。大门两旁这副对联,上联是“居家有道惟能忍”,下联是“处世无奇但率真”。意思是说,居家过日子只有互相谦让,互相忍让,才能和睦相处;为人处世没有什么奇特的方法,就是坦率,真诚待人。

大家来看这个建筑,它叫看家楼。这座看家楼建于1918年。高4层14米,四面都开有窗户。党家村有那么多富家大户,为什么只有这一家有此建筑呢?

民国7年 (1918年),靖国军杨虎城一部秦保善营驻扎在韩城,经常到乡间烧杀抢掠,鱼肉百姓。这家主人党天成当时任韩城北区保卫团团长,保卫团相当于现在的民兵组织。他带领民团多次和秦保善交战。秦保善一怒之下,就于九月初一率领700余人来到党家村,杀了党天成的家人,放火烧了他家的房子,抢劫了大户人家的金银财宝。但党天成不畏所惧,联合西区民团,几经苦战,终于将秦保善赶出了韩城。韩城二十八里 (里相当于现在的乡镇)人民为了感谢他,集资在原址上给他盖了座四合院,并且盖了这座看家楼,纪念他舍生忘死保卫韩城人民的英雄壮举。而真正记载这段历史事实的纪念碑今在西庄镇政府院内。

看完看家楼之后,我要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清朝后期,党家村为盖四合院有过一次地基之争。一家要买相邻的一小块地基,地基的主人不想卖,嘴上却讲:成!地价是用银元宝把地皮摆满,对方欣然答应:行!这也许只是一个传说,但有文字记载的资料记录,当时,党家村的地基每亩1000 两银子,是韩城官价的一百倍!党家村的四合院简直是用银子堆成的!

诸位要问,这么多的银子是从哪儿来的呢?咱们到经济展室参观一下。

1654年,党族二门十一世人党德佩赶着一头毛驴,驮着两捆棉花下河南闯世界去了。他先是卖瓦盆瓦罐,接着做木材生意,在儿子党景平协助下,在河南瓦店建 “恒兴桂”字号。到雍正年间,“桂”号已成为瓦店的大商家,拥有镇东北大片不动产,土地上百顷。 瓦店地处白河上游,是中原重要的交通要冲,水陆码头,商贾云集。党德佩创立的“恒兴桂”号是瓦店商业盟主。这个盟主不是自封的,是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在招辬中争来的。瓦店的争盟主很奇特,官府主持,万人围观,两方登台,掷银斗富。党家和当地的王家争盟主,都提着银元宝,一百二百,一干两千,往白河里扔,王家心疼银子撑不住了,党家就取胜了。“桂”号成了瓦店的盟主,在瓦店商界,党家人说了算。咸丰年间,太平天国运动兴起,漕运中断,唐、白河运输成为清廷南北运送军用物资的唯一通道。党氏二门的 “恒兴桂”进人了它的鼎盛期。一批批镖银运回党家村,一座座四合院拔地而起。

从这张照片中可以看到,一直到20世纪30年代,党德佩的后辈们仍在瓦店坚守着他们的商业阵地。党德佩下河南近百年以后,贾府中出了一个贾翼堂,也下河南做生意。清乾隆十五年 (1750年),贾翼堂携带足够的资金,到河南南阳府唐县唐河沿岸的郭滩镇经商。开始,也是贩运木材,因经营有方,发展很快,没几年就设立了“合兴发”商号。

生意越做越大,人手不够,于是在乾隆四十年 (1775年)他聘请党族十四世三门人党玉书做西家合伙经营。西家是对不进行商业投资的经理负责人的敬称,相对于东家而言。 党玉书是个商界奇才,14岁弃学从商,在襄樊崭露头角,20岁才华大显,誉满武昌。他的第一个重大举措是把商号迁到当时的全国名镇河南南阳社旗镇;第二个重大举措是在唐白河沿岸城镇广设货栈;第三是经营 “钱业”,发行“帖子”。“帖子”就是发行在一定范围内可以流通和向该号兑现的票据。

很显然,党家村的四合院不是小农经济的产物,是党、贾两族的先辈们闯荡中原,搏击商海的产物。这个神龛里供奉着党德佩、党景平、贾翼堂、党玉书四位商界巨子的牌位,每一个党家村人,每一个热爱党家村的人,都有理由向这四位先辈脱帽致意!

现在我们来到的是位于村东南的文星阁,原来这里建有关帝庙和戏台,可惜在“文革”时都被拆毁,现在是村小学。村里人把文星阁叫做塔,而实质上塔和阁是有区别的,塔是佛教建筑,一般层数是奇数,里边供奉的是佛教的先祖,而阁则与佛教无缘,它一般层数是偶数,供的是主持文运兴衰的神灵,比如第一层供的是孔子,顶层供的是一手拿笔正点状元的魁星----文曲星,建阁供奉他们显示了村人崇尚文化的观念,当然也包含着盼望子孙道德高尚,读书成才的愿望。

咱们前边说过,中国的地形是西北高而东南低,党家村把塔建在村子的东南角,一是为了堵挡风水;二是为了振兴文化,塔身高39.5米,外形是六层、六面、六角形,面向村子的前三面开有窗户,后三面没有,意思是把好的风水挡住不让外流,塔内设计有木楼梯,可以上到最顶层。

在阁的每层窗口都砖雕有刚劲笔挺的四个大字,第二层是 “大观在上”,要看到好的景

色,还要继续向上;第三层是“直步青云”,是直步向上,继续登高的意思,这两层都是鼓励后代努力攀登高峰;第四层是 “文光射斗”,上到这一层才能看到党家村的文脉浓厚;第五层是 “云霞仙露”,到这一层就有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但你千万不要满足;上到第六层“笔参造化”,能够得到文曲星的谒见,这将是你平生最难得的造化。

传说文星阁塔顶有一颗避尘珠,因而党家村瓦屋千宇,不染尘埃,房上杂草难生,这是怎么回事呢?避尘珠实际是神话,是从未有过的东西,屋顶不染尘埃,杂草难生,是因地理环境所致。一是村落处于避风低凹之处,西北风刮来的尘土被河谷的顺河风吹走,屋顶不会落下尘土;二是因为党家村青堂瓦舍,盖房全部是用白灰与黏土和泥垫铺屋面,杂草没有生根的条件;三是巷道全部是用河石和石条铺砌,本身不会产生尘土;四是能够及时清扫屋坡,修缮屋面,因而造就了避尘珠的神秘传说。

大家看,塔顶的六个小飞檐处各挂有一个小铃铛,当时是一个装饰品,久而久之,它显示了另外一种功能。村中老人常说:“闻塔铃而知将雨,”这又有什么说法呢?俗话说:“云往东,一场空;云往西,滑倒老婆压死鸡;云往南,水连连;云往北,晒干麦。”村子在塔的西边,要听到塔铃响,必然是刮东风,东风把云雨向西吹动,只要塔铃连响两天,十有八九要下雨。

这是党家村的节孝碑。节孝碑和贞节牌坊一样都是为了表彰女性而建的,但它们又有区别。贞节牌坊是跨路建筑,下边可以行人,而节孝碑则建在道路的一侧,来往行人都可以看到。

这座碑是给党伟烈的妻子牛孺人建造的,建于清光绪年间。当时党伟烈和妻子新婚不久,就上京赶考,报名后在客栈因病不幸去世。牛氏当时只有16岁,几十年在家孝敬公婆,一直没有改嫁,直到68岁去世。地方上将她的节孝德行报到朝廷,光绪皇帝下诏给她立碑,以示表彰。大家看,碑文是“旌表敕赠徵仕郎党伟烈之妻牛孺人节孝碑”。“旌表”是表彰,“赖”是皇帝的命令,“仕郎”是在朝的二品仕郎官位,“孺人”是对妇女的称呼。碑两边有一副对联,总的意思是说:永远不能忘记她能够和谐处理好婆媳关系,孝敬老人。横批是 《巾帼芳型》,称赞牛孺人是妇女界的榜样。碑的两旁有两个砖雕老人,一个是福星,一个是禄星,福星代表福气,禄星代表财气。

牛孺人受了一辈子的穷,死后皇上下诏给她建了碑,而她在这个碑上有姓无名,反而给她丈夫追封了一个二品官位,可见当时妇女的地位是何等的低下。但就是刻上名字,死后的荣耀又能给她带来多大的安慰呢?好了,现在有妇女权益法保护,这样的悲剧永远也不会重演了。

现在咱们看村里最后一个景点。

这是中日联合考察纪念碑。碑文记述了党家村的村史,记述了西安冶金学院,即现在的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和日本九州大学联合考察团在1987年、1989年两度在党家村考察的过程。 在考察期间,日本九州大学教授本田昭四非常兴奋,吃饭时多喝了两杯酒。不幸客逝于韩城宾馆。1992年,本田昭四嵌先生的生前好友纷纷捐资,由西安冶金学院设计、党家村村民参与施工,在同年5月建成了此碑。

纪念碑由碑文、磨盘、井台、上马石等组成。石磨上刻有“民居瑰宝”四个篆体字,意思是党家村的历史像石磨一样慢慢地转到今天;井台是说党家村人是沾了天时、地利、人和的3个因素。600多年共饮一井水,共种一块田,和睦相处,才能有今天辉煌的历史。院中有6个上马石,一个代表100年,代表了党家村600年的历史。

我刚才已经讲过,党家村是由村和寨两部分构成。接下来,我带大家去欣赏民居瑰宝之魁——“泌阳堡”。

沿着这条用河石铺成的中间凹两边高的石头古道,可以登上“泌阳堡”,它是上寨子的唯一通道。为什么把寨子叫“泌阳堡”是因为它建于泌水河之北而得名。

泌阳堡始建于1851年,于1856年建成,它距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当时,正值太平天国运动,时局动荡,民不安宁,清政府渝令民间筑寨自保。党家村在举人党遵圣、拨贡党

之学的倡导下,选定村东北“半岛形”的高崖为寨基,构筑了城堡。城堡占地约36亩。 这就是通往泌阳堡的城门。过去这里装有两道门,外面一道门用铁皮包裹,里边的门用顶门杠拦腰横挡,起到双层保护的作用。门后东西两边的圆孔就是放横杠用的。

这里是涝池。下雨时,全寨的雨水都汇入涝池。涝池容纳不下时,多余的雨水就由东南角的水眼溢出,顺暗道的石铺坡道与村中的雨水汇合,然后流入村南泌水河。涝池有三个作用。首先,它能蓄水防洪减轻雨水的冲刷力;其次,蓄存的水能供村民洗衣服及家畜用水;最后,因为寨基高,空气干燥,故有调节古寨空气湿度的作用。

这是“城门楼”。它相当于一个哨所,里面供奉着关公和观音菩萨的画像。为什么要把他们供在这里呢?大家都知道,三国时的关羽是猛将,这是要党家村人像他一样英勇杀敌。“观音菩萨”是最善良的神灵,能保佑党家村平平安安,人丁兴旺。到现在仍有一些老人在七月七日来这里求神送子。

这里叫望象台。站在这儿能将党家村看得清清楚楚。这是仿臸古炮做的一间木炮。过去的炮是铸铁的,有很大的杀伤力,今天的仿臸炮很安全,大家不要担心,试一下大炮,感受一下战争年代的气息。

清朝末年,韩城就流传一句谚语:“西塬涝池下干谷庙,党圪崂城上好多炮。”意思是西源村的涝池多,下干谷村的神庙多,党圪崂的大炮多。那么,究竟有多少门大炮呢?城墙上每隔丈余就安臵一门大炮,共有72门。城墙为“版筑”土墙,土是用蒸馒头的笼蒸过的,是害怕城墙长草,影响城墙的坚固性。土墙上面内外都筑有“女墙”。女墙是用砖砌成。城墙宽3米多,北面与塬连接,高达10米多。东西两头各筑有一个营,供守卫巡逻者休息。其余三西城墙筑在高崖上,显得险峻。城墙上有战棚、炮台。炮台堆有滚木、顽石,以备战用.

正是由于城堡建筑设计周密,工程精良,武器装备先进,所以土匪侵袭屡遭失败。 很遗憾,大家今天没能见到古老城墙全貌,我希望诸位不要失望,如果两年后您重游党家村,一座完整挺立的古寨将映人您的眼帘,因为它已列人国家级文物修复项目,很快破土动工。

华清池

各位游客:

您可知“天下温泉二千六,惟有华清为第一”吗?举世闻名的华清池,位于陕西省临潼区(县)骊山北麓华清宫故址,西距西安30公里,东与秦始皇兵马桶相毗邻,南依骊山,北临渭水。华清池的悠久历史可以追溯到古老的原始社会,并以其天然温泉吸引了在陕西建都的天子帝王,周、秦、汉、隋、唐历代封建统治者,都视这块风水宝地为他们游宴享乐的行官别苑,或砌石起宇,兴建骊山汤,或周筑罗城,大兴温泉宫……华清池,现浴池面积约有3000平方米,可供400余人同时沐浴。温泉水每小时流量110余吨,水温达43度。它既是一座国内罕见的大型温泉池,又是可供游人游览的文物保护场所。下面就请大家前去游览一番吧!

【杨贵妃雕塑与生平—华清宫】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来到了华清池的大门。进入门内,只见湖中央有一尊雕塑。不用问,这就是此处的主人公杨贵妃了。此时此刻,她脱下外装,半披俗纱,足踩暖滑的骊山温泉水,正准备沐浴呢!这座雕塑高3.3米,重5吨,是1991年9月,华清池向西安临控首届石榴节献礼的项目,可以说她和《杨玉环奉诏温泉宫》壁画一样,在突出华清宫文化内涵上起到了特定作用,成为大家观赏留影的热点。

说起杨贵妃,还有一段著名的故事呢!杨贵妃名叫杨玉环,出生在陕西华阴,后随父入川。父亲死后,她又到了河南,受到了都市陶冶,学会了优雅的言语举止,17岁便长得如

花似玉、美若天仙。公元735年,她被唐玄宗册封为他的儿子寿王李瑁的妃子。5年后,由于唐玄宗的爱妃武惠妃病逝,后宫三千粉黛无一人今唐玄宗中意,他便下令在温泉宫召见杨玉环,这样便拉开了唐玄宗与杨玉环的爱情罗曼史的序幕。公元745年,杨玉环被册封为贵妃,从此,唐玄宗对杨贵妃的宠爱成为千古绝唱,甚至于两人终日厮守,臵其他嫔妃于不顾。册封第二年,扩建温泉宫时,唐玄宗专为杨贵妃建筑了海棠宫。杨贵妃36岁生日时,唐玄宗为她举行了盛大的宴会进行祝寿,仅乐工就有120名,满朝文武百官都呼娘娘千岁万福。大家还记得白居易的《长恨歌》,真可谓“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直到安史之乱,唐玄宗偕杨贵妃逃至马嵬坡前,将士相逼,玄宗不得不赐死杨贵妃,其时杨贵妃才38岁。据史载,天宝年间,也就是公元742年至756年的14年间,唐玄宗偕杨贵妃驾临华清宫达43次之多,可见华清池的出名和唐玄宗、杨贵妃的“长恨歌”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我们现在游览的正是驰名中外的华清宫。这里是它的正门,名叫津阳门,俗称东门。大家可以看到,这个门是一字排开的五间仿唐建筑,房檐下悬挂的是“华清池”金字匾额,是一代文豪郭沫若先生所写。作为皇室别宫的唐华清宫,是和骊山秀岭合为一体的,其规模远比眼前的华清池要大得多。眼前的华清池是1959年国庆10周年前夕,以唐华清宫为蓝本并根据华清池所处地域的具体条件设计修建的,但它只相当于唐华清宫的核心部分,占地85560平方米,是唐华清宫的十分之一。郭沫若在游华清池诗中写道:“华清池水色青苍,此目规模越盛唐。”指的就是这新建的核心部分。

那么游客们会问:唐华清宫的范围究竟有多大?唐华清宫背靠骊山,面向渭水,倚骊峰山势构筑,规模宏大,建筑壮丽,楼台馆殿,辫布骊山上下。正如白居易诗中所说:“高高骊山上有宫,朱楼紫殿三四重。”它的范围南至骊山西乡岭第一峰,北到老县城的北十字,东至石瓮谷,西到铁路疗养院西侧的牡丹沟。唐华清宫充分利用有利地形,构筑成一个庞大的宫殿建筑群,主要殿舍以温泉为中心,构成华清宫的核心,然后向山上山下展开,布设了各类不同的楼阁亭谢,栽植青松翠柏,娇烧万分,似人间天堂。可惜的是唐华清宫随安史之乱渐遭破坏,自宋至明清,原有建筑已荡然无存,只留下眼前一些遗址了。

【九龙宫—飞霜殿】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来到九龙宫景区,这里属华清池西区。走进后大家便看到面积为530平方米的九龙湖。许多游客一定想问:此处湖、宫为何都以九龙为名?

其实原因十分简单。此湖分成上下两个湖,中间有长堤东西横贯。堤上东为晨旭亭,西为晚霞亭,相互对应,与上湖南岸的一亭谢相映成趣。谢下伸一大龙头,龙日泉水淙淙,长年不绝,所以取名龙吟树。堤壁间已有八龙吐水,与大龙头合为九龙之数,因而以九龙命名。 既然唐玄宗和杨贵妃视华清宫为第二帝宫,那么他们一定在这里建有演绎人间最浪漫的爱情的宫殿。亭亭玉立在湖岸四周的那一片飞檐翘角、红墙绿瓦的唐式建筑就是他们的爱巢寝殿——飞霜殿。唐玄宗每年十月至年底,都偕杨贵妃沐浴华清池,他们就住在这座充满神秘色彩的飞霜殿中。

这里红柱挺立,回廊环绕,雕梁画栋,富丽堂皇,东西两殿即“沉香”、“宜春”,主次井然,错落有致,加上门前石龙盘阶,石狮和石牛相衬,再配以龙风大缸及花木点缀,更显皇家气派。

【海棠汤—莲花汤—星辰汤—尚食场—太子汤】

华清官分为西区和南区。各位游客,我们现在进入的是南区,即文物区。大家请看,展现在我们面前的这座仿唐建筑便是1990年建成开放的御汤遗址博物馆。里面保存着5座从地下挖掘出来的大小不一的古浴池。

首先呈现在大家眼前的是1000多年前遗留下来的一座无与伦比的浴池。它可不是普普通通的浴池,而是唐玄宗送给杨贵妃的一件珍贵礼物。浴池被设计成一朵正在慢慢盛开的海棠,那6片绽放的花瓣轻轻地拥美人于一池,池中是柔滑馨香的温泉水,这是何等高雅、何

等艺术的爱情点子,且来自六十几岁的唐玄宗!无论称海棠池也好,或叫贵妃池也好,我们都可以想象出一个浪漫的爱情故事。由此可见,唐玄宗用心之诚、爱情之真,在当时来讲可不容易啊!

我们再来看浴池的用料。浴池东西长3.6米,南北宽2.9米,池壁由青石拼砌而成。这种青石磨时称墨石,其最大优点是美观,还有防滑作用。浴池分上下两层,是台式结构。上层可扶可坐,共由18组券石组成。整个浴池既体现了对称、协调、平衡的传统美学思想,又符合人体生理特点。

浴池的整个结构可谓用。心良苦,设计精到。你们看池中间有个进水口,出土时有个汉白玉雕刻的莲花底座。底座上边接有莲花喷头,下边接通陶水管,与泉水总源相通。水从莲花喷头喷出,飞珠走玉,水雾漫起。可以想象当唐玄宗和杨贵妃共洗鸳鸯浴时,不就是白居易《长恨歌》里的“待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哪番动人情景吗?但真正证明这是唐玄宗赠送的爱情礼物的是池中间的一块条石。这条石是贵妃沐浴时所用,大家可以清楚地看到上面刻着一个“杨”字。

各位游客,你们现在看到的是另一个充满神秘的古浴池。从形状上看,想必大家已经猜出它叫什么了。如果说前面海棠池是因形似而得名的话,那么眼前这座池被称作“莲花”便也合情合理了。仔细观察,这汤池是不是活像一朵淡雅光比的莲花?此池古来又被称作御汤和九龙殿,无论前者或后者都与这个汤池供皇帝沐浴有关:御就是皇帝,九龙也是指皇帝 如果说莲花池和海棠池有什么区别的话,那就是后者比前者大两倍以上。莲花池东西长10.6米,南北宽6米。除此之外大家发现没有,莲花池有两个进水孔,并安有双莲花座,比贵妃池多一个。还有一个不同的是池岸周围有双排石础,这些双孔、双座、双排应该是有并蒂莲的寓意,正应了唐玄宗和杨贵妃“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誓言。 星辰汤是供唐太宗李世民和之后几个皇帝沐浴的汤池,比贵妃池要早100多年。星辰汤离水源最近,水质最好,水流量最大,而且没有管道,水直接涌进汤池。在西南角有座小殿宇名叫尚食汤,是供皇帝近臣及为嫔妃服务的尚食局官员沐浴用的池子,面积约30平方米,南北有对称的两个台阶。这个池子在民国时期,冯玉祥将军还曾维修过,供老百姓使用,是使用时间最久的一个池子。在南北两排殿宇的空旷处,夹有一个石栏围成的浴池遗址,是用青石铺砌的长方形喷池,规格虽小,但结构精雅,是专供太子沐浴的场所。

【晾发台】

各位游客,参观完5座珍贵的古汤池后,请大家跟我走出御汤遗址博物馆。先得介绍一下,我们所处的是华清池的东区一南北部,叫作环园,为解放前的华清池,包括御汤遗址博物馆。我们站在小楼上可以瞧见九龙湖,无论是龙吟榭,还是八龙吐水,都尽揽眼底。 在穿过门洞还未到五门厅之前,展现在大家眼前的是一个庭院式建筑,依山势而建,林木茂盛,亭台楼阁高低错落,给人以精巧、典雅、玲球的感觉。此时,你们大概注意到了西边有座主建筑,被满塘荷花簇拥着,像谁也离不开谁,谁也不能没有谁。于是有人给花中之楼取了个雅名,叫作荷花阁。

一座荷花阁自然显示不出古代刻意追求的平衡或对称美,于是设计者又在它的西边建起一座方形的飞霞阁。顾名思义,只要你来得正当时,譬如说旭日东升或夕阳西下之际,便能看到阁周围一派飞霞流彩的景色。其实它还有个真名称晾发台,因为建阁的实际目的是给一代美人贵妃娘娘沐浴后晾发。

大家或许要问,为什么杨贵妃要跑到这么远的地方来晾发呢?其实不远,因为在御汤遗址博物馆建成之前,晾发台的下边就是原先设臵的贵妃池,池形也像海棠花一样。

【骊山温泉的成因—天下第一温泉】

各位游客,你们进景区后,一定急着想提一个问题:这骊山温泉既然如此出名,那么其果水从何而来呢?

大家跟我来。这里已是华清池著名五汤之一星辰汤的南面。我们先看到的是一块碑石,上面写着“骊山温泉”4个字,其旁用木栏挡着一个洞,这里就是骊山温泉的源头了。也就是说无论是唐玄宗和杨贵妃沐浴,还是千百年来人们一直享用的温泉就来源于此。大家走近看,这洞像个潜井,里面洞洞冒着水花,井面腾着热气。如果在9.10月间,温泉水便会从潜井里溢流出来。

找到了源头,大家也想知道骊山温泉的成因吧?地质学家是这样向人们解释的:天上雨下到地面,雨水沿构造破碎带渗入地下,在不同深度的不透水岩层中储存起来,由地热增温效应,形成热水,再向上运动,由断裂通道涌出地面,于是形成了温泉。

中国有许多温泉,尤其近年随旅游业的发展,温泉景区开发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受人欢迎。如浙江宁海、武义,吉林的长白山,云南的腾冲等等,但华清温泉至今被称为天下第一温泉。其水质优良,颇具医疗功效。华清温泉水温为42.5度至43度,总流量每小时113.65立方米,极适宜沐浴,一旦完浴后可谓“冬走十里不凉,夏走十里不热”。有兴趣的游客可以到陈列室内去看《第一温泉》的诗碑。上面写道:“洗心千古快重游,月白水香谁与传。洗尽人间无垢体,不得清冷混常流。”诗人无非是在向大家证明一个论断,那就是华清温泉冠以“天下第一”四字当之无愧,完全可以列为全国二百六十泉之首。

【五间厅】

好了,游客们,现在我们步上了荷花池南边的高台。大家已经看到了一字排开的8问清代建筑的厅房。再分一下,东边有3间,叫桐荫轩,也叫三门厅。而西边那5间就是蒋介石当年住的五间厅。著名的西安事变就发生在这小小的五间厅中。

这五间厅可谓来历不浅。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时,慈禧西逃时就住过这里;1934年修葺后,这里又成国民党高官游览休想的场所;1936年10月、12月蒋介石两次到陕西来,都以华清池为“行辕”,就住在五门厅。他在这里策划高级军事会议,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因而引起张学良、杨虎城的强烈不满,导致了门月12日凌晨6时的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今天,当游客们来到这里,自然会重温60多年前的一幕。你们看,这一号厅房为蒋介石的侍从室,二号厅房是蒋介石的卧室,三号厅房是他的办公室,四号厅房为会议室,五号厅房是蒋的秘书办公室。东边的三门厅是蒋介石贴身侍卫蒋孝先等人的住宿地和无线电通讯班所在地。各门办公室使用的桌子、椅子、床、沙发、茶具、火炉、地毯、电话等均按原貌复臸摆放。游客们仍然能看到当年激战时在玻璃上留下的子弹孔和蒋介石从这里翻窗逃出后躲到俪山上的痕迹。

看完了五门厅,华清池景区的游览就将结束了。下面请大家自由参观,半小时后集中,我们去下个景点。谢谢

处女泉 处女泉风景区地处合阳县洽川镇,属于黄河滩涂湿地,是全国最大型的芦苇荡之一,也是全国唯一的湿地型旅游景区,占地15万亩,被人称为“天下第一荡”。“处女泉”又名“东鲤瀵”,也是洽川七眼瀵泉之一。瀵泉,堪称“华夏一绝”,全国独有,这个“瀵”字,在词典中可查出,专指洽川这七眼瀵泉,瀵泉的由来是古时洽川人民用瀵泉水浇地,发现即使不施肥料,庄稼也长得非常好,可称上是肥水,所以朴素的古代人民就把这七眼温泉称为“瀵泉”,经现代化验证明,瀵泉是喷发型温泉,富含氮、磷、钾等微量元素,确实对庄稼生长非常有利。

在黄河母亲的怀抱里,茂密的芦苇丛中,隐藏着神奇的处女泉。处女泉又名东鲤瀵、伏鱼泉,“处女”之名来源于当地一种古老的民俗。姑娘在结婚之前都要由母亲或姐姐陪同,在蓝天白云下,躲在绿色的屏帐中洗去满身的尘土和疲劳,去迎接人生道路上的光辉时刻。

处女泉是一个泉群,大小泉眼无数。水温长年保持在31℃左右且富含有益于人体的微量元素锶、铜、硒。水冲力极大,人入水不沉,泉涌沙动,如绸拂身,被誉为沙浪浴。泉边设有游乐场、风情屋等,可以充分感受到黄河滩的野趣。

而处女泉又可称为七眼瀵泉之中的佼佼者,长年保持水温29℃-31℃,含有丰富的锶、铜、硒,对人体健康非常有利,水清透彻,泉眼辫布泉中,出水量大,可谓入水不沉,泉涌沙动,如绸拂身,被誉为“沙浪浴”,特别是到了冬季,处女泉雾气浮空,绵延十里不绝,别有一番情趣。著名作家贾平凹先生曾几次在处女泉中沐浴,高兴之余赋诗一首“万亩芦苇风掀起,处女泉里水凝脂,华清只供帝王去,哪及群民乐游此。”

处女泉名字的由来可谓渊源久远,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里第一首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名句描写的就是古洽川时周文王同洽川美女太姒之间的纯真爱情。据说太姒出嫁前在处女泉洗浴后,更加光彩照人,走在芦苇中间,就连调皮的芦苇叶子也忍不住去抚摸她的脸,太姒生气后,回转身来用牙齿轻轻地咬住叶子。现在洽川的芦苇叶子中间都有一个浅浅的齿痕。从此以后,洽川形成这样一个民俗:姑娘出嫁前都要到这里沐浴,让清纯的泉水洗去满身的尘土和疲劳,去迎接人生道路上最幸福的时刻。从此“处女泉”就成为约定俗成的叫法。

现在处女泉开发有多条线路供游人水上游览,沿途欣赏芦荡风情,观赏各种珍禽鸟类。 湿地芦苇一望无垠,达15万亩,是全国最大的芦苇荡之一。被人们誉为“天下第一荡”、“天然氧仓”,春天蒹葭辫地,夏日绿波万顷,秋季芦花满天,隆冬百鸟酣栖、在扑朔迷离的芦苇荡中,游客恍若进入了时空隧道,它带给人的,已不仅仅是生态旅游的休闲模式。新开发的“芦荡迷宫”项目,游客可租用手划船,在芦苇荡深处泛舟赏苇。到达处女泉后,游客可感受远离都市的喧嚣,亲身体验神奇的处女泉,浸泡在水中洗去一身疲劳,重归大自然的怀抱。同时在“听芦阁”还可以免费欣赏合阳地方特色艺术,号称华夏一绝的“合阳提线木偶”演出,景区内还有多项娱乐服务等项目供游客选择.

渭华起义纪念馆

渭华起义纪念馆,主要渭华起义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初期,爆发在西北地区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一次武装起义,是继南昌、秋收、广州起义之后又一次在全国颇有影响的武装起义。

渭华起义纪念馆坐落在陕西省华县高塘塬上,这里地势挺拔,山清水秀,风景宜人。南接秦岭,北临渭水,川塬起伏,沟壑纵横,粮丰林茂,人杰地灵。它与雄伟高大的渭华起义纪念塔相映生辉,是陕西省委命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广大人民群众缅怀先烈,进行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理想场所。

渭华起义是发生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由我党领导的震撼西北波及全国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一次大起义。填补了西北地区革命斗争史上的空白。树立了党领导的西北人民革命斗争史上一座丰碑,在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斗争史上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青史永志。

渭华地区是中国共产党和共青团员发展最早的地区之一。一九二一年就有魏野畴、王尚德等同志传播马列,后来农协普辫成立。一九二七年九月二十六日陕西省委根据中共中央“八七”会议精神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在渭华这块群众基础好、斗争热情高的地方进行革命武装斗争。党团组织选取渭南的赤水职校和华县的高塘小学委立足地,秘密组织、收集武装准备暴动,农运学运进一步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和反革命的镇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

一九二八年二月根据省委三十九号通告精神,决定华县、渭南等五县为暴动区,以刘志丹为军委主席,唐澍为总司令,王泰吉为参谋主任,起义军民在党的领导下,军民汇合开展对敌斗争,迅速形成以华县高塘、渭南塔山为中心,东到少华山、西至临潼东、南至秦岭北麓、北及渭河两岸,方圆200多平方公里,拥有数十万人口的红色武装割据区域,先后建立区村苏维埃四十八个,绝大多数苏维埃政府都有自己的武装力量,军民一条心、斗土豪、杀劣绅,破坏敌人交通干线和通讯设施。在敌人的疯狂镇压面前,起义军民同仇敌忾,浴血奋战,两次击退围剿之敌,使国民陕西统治者丧魂落魄,一时间红色区域内反动政权土崩瓦解,反动教会荡然无存,反动势力一扫而光,渭华起义如北国大地上一把耀眼的火炬,犹如响彻西北的春雷,成为继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之后全国最有影响的起义之一。

因此,国民党反动派与陕西军阀视渭华起义为“心腹大患”他们不容许这个在军阀混乱之中发展起来的人民革命力量存在,在联合镇压起义军民,英勇的起义军民同反动派进行了三月之久、艰苦卓越的斗争,终因敌众我寡,在敌人的残酷镇压下,三百多名渭华儿女用自己年轻的生命和淋淋的鲜血,谱写了一曲曲英雄壮歌,在敌人的暴行面前表现出头可断、血可流、志不可辱的英雄气概,他们用宝贵的生命和鲜血铸造了巍巍丰碑,他们的精神与日月同辉,与天地共存。

渭华起义虽因敌众我寡最后失败,但他为党培养了一大批革命骨干和不少出类拔萃的领导人物。刘志丹、谢子长等不少革命先驱经过渭华起义的考验和锻炼,积累了丰富的斗争经验,将革命的火种引向陕北,为创建陕北红军和革命根据地打下了坚定的基础,终为数年之后中央红军结束长征的落脚点,也是全国革命的新起点、总根据地广泛鬼画符。

纪念馆占地面积8872平方米,建筑面积1590平方米,馆藏革命1400余件,陈列展室7个,起义领导旧居4处,馆内保留了当年起义时具有重要意义的革命遗址五处:

一、西北工农革命军军委指挥部——五间厅:位于纪念馆内最北端。此旧址建筑是工农革命军军委、司令部的会议室,刘志丹、廉益民分别住在东西两厢房,在此期间,军委、司令部、陕东特委负责人在这里聚会运筹帷幄,臹慧这场革命斗争。

二、十五个砖铺大字:砖铺字所在地起义当年是原高塘小学群体建筑中的校园中心道路,页是纪念馆的中心位臵。一九二七年十一月,共产党员教师陈述善、李维俊等组织高塘、谷堆两校师生为悼念李大钊等革命烈士召开追悼大会之时,在校园大道用青砖和鹅卵石铺成长20米,宽2米的巨幅辬语:“同志们赶快踏着先烈的鲜血前进啊!!!”这条镶嵌在渭华大地上缅怀革命先烈的特殊辬语,在全国革命文物中绝无仅有,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

三、中共华县县委办公楼旧址:一九二七年七月,中共华县县委在此成立,常驻办公。本旧址位于两颗古槐及指挥部旧址内前五间厅,唐澍司令当年住室东邻一座砖木结构的楼房建筑,也是纪念馆最东边的一座建筑。一九二八年三月,党的六大代表潘自力、张金印、王松年由上海回陕,在此召开县委扩大会议,传达了中央关于批准省委在渭华起义地区武装起义的计划。

四、西北工农革命军军委扩大会议遗址(两颗古槐遗址):一九二八年六月起义军民在粉碎了敌人两次进攻后,刘志丹同志在此古槐树下召开了军委扩大会议,分析了当时局势和敌我力量对比,决定不对撤往陕北创建新的革命根据地。

五、烈士殉难井:位于两颗古槐遗址地正北15米处。渭华起义失败后,候振和、刘孝臹等是一名共产党北清乡团匪逮捕,毒打致死投尸此井中。

馆外景点

除此以外,起义旧址还包括三教堂、郭家庄小庙、药王洞、高塘会馆。渭华起义烈士纪念塔建在纪念馆南100米的丘陵高地上,塔总高32米,塔身高19.28米,示意1928年,下设5个台阶,示意5月,面向西北,示意渭华起义是西北地区最大的一次武装起义。纪念塔呈方形,塔的正面雕刻着邓小平题词:“渭华起义烈士永垂不朽。”塔的背面是陕西省委、省政府纪念渭华起义,缅怀悼念死难英烈的碑文,塔共九层,由地下室沿楼梯盘旋而上,站在塔顶极目远眺,渭华起义中心区域地形地貌、山川河流、无限风光尽收眼底。

2004年,按照国家“红色旅游”景区的开发导向,华县及时向省计委和国家发改委上报了渭华起义“红色旅游”建设项目申请。2006年年初,渭华起义红色旅游项目被省政府批准,已上报国家发改委争列“十一五”规划。5月25日,渭华起义旧址被国务院公布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渭华起义纪念馆正处在开发建设阶段,为了迎接明年80周年庆典,华县县委、县政府投巨资来修建渭华起义纪念馆,实行塔馆一体化。明年渭华起义将会以一个崭新的面貌来迎接它80周年的到来。

渭华起义纪念馆 - 年表简介

1957年5月31日,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渭华起义指挥部旧址(纪念馆)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73年成立渭华起义革命旧址文管所。

1981年后省、市、县先后拨款百余万元,维修了渭华起义指挥部,新建了渭华起义烈士纪念塔。多年来,华县已累计投资300余万元,改善了旧馆基础设施,新建了陈列大厅。

1988年5月渭华起义六十周年之际成立了渭华起义纪念馆,并对外开放。 1994年渭华起义纪念馆被陕西省委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997年被评为全省优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06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

渭华起义纪念馆 - 教育基地

目前,渭华起义纪念馆已成为西安市及陕西东部各大中小学及驻地部队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尤其是《渭华起义》电视剧在中央电视台、陕西电视台相继播放后,参观学习的人数更是与日俱增,建馆20年来累计接待各级领导干部、工人、农民、学生、解放军战士及国内外专家学者2000万人次,成为西安市及陕西东部二十多所大中小学及驻地部队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关中以东最大的红色旅游圣地。渭华起义爱国教

育已成为推动两个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巨大动力。

渭华起义纪念馆 - 领导题词

一九五七年五月三十一日,陕西省人民政府将渭华起义旧址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九七八年成立了渭华起义旧址高塘文管所。一九八一年后,由省、市、县人民政府先后拨巨款对旧址进行了维修。一九八五年八月经中共中央办公厅同意,陕西省委批准在渭华起义旧址建馆修塔。一九八八年五月在渭华起义六十周年纪念活动之际,塔馆建成并对外开放。党和国家领导人邓小平、徐向前、习仲勋、汪峰、高克林等人对渭华起义给予高度评价并分别题词。邓小平的题词是:“渭华起义烈士永垂不朽!”习仲勋的题词是:“渭华起义的革命精神永放光芒”徐向前的题词是:“为革命牺牲精神永存”,习仲勋同志为纪念馆题写了馆名。

壶口瀑布 壶口瀑布,号称“黄河奇观”的中国第二大瀑布。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从上游滚滚而来的黄河,看上去并不想承受汹涌之类的赞美,巨大的传送带一般的平缓运行,淹人轰隆隆的壶口处鸣响里,几乎是无声无息,只有在视觉中,水移动得让人眼晕。但水的力量在壶口充分地体现出来,400米宽的河面,突然漏斗一样被束成不足50米的一柱,形成特大马蹄状瀑布,径直地砸向30米深的石槽中,真是“天下黄河一壶收”了。

壶口瀑布,位于宜川县城东48公里的大峡谷中,河西属陕西省宜川县壶口乡境,河东与山西省吉县相接。它是黄河上唯一的黄色大瀑布,以壶口瀑布为中心的风景区,集黄河峡谷、黄土高原、古塬村寨为一体,展现了黄河流域壮美的自然景观和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积淀。1988年被确定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91年被评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2002年,晋升为国家地质公园。

壶口之名,得来已久。《禹贡》曰:“盖河漩涡,如一壶然”,壶口即因此而得名。《古今图书集成》谓:“山西崖之脚,尽受黄河之水,倾泻奔放,自上而下, 势如投壶。”传说壶口是大禹凿石导水处,故《水经注》载:“禹治水,壶口始。”

壶口瀑布是一个移动的瀑布。据《尚书〃禹贡》记载,约在公元前770年,壶口紧连着孟门,随着岁月的流逝,到813年成节的《元和郡县志》记载:壶口距孟门1000步(合1660米),而现在的壶口却在孟门上游的3000米处,时隔2700多年,石槽向上推移了3000多米壶口在瀑布的冲刷与侵蚀下,每年大约以70厘米的速度向上游移动,壶口瀑布在移动的过程中,就在这砂石河床上冲开了一条深约60米,宽约30~40米的龙槽,所以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写道:“水非石凿而能入石,信哉!”

壶口瀑布落差约30米,宽度最大时可达干余米,最大瀑面3万平方米。滚滚洪流,到这里急速收敛,注人深潭,声似雷鸣,数公里外都可以听到;水波急溅,激起百丈水柱,形成腾腾雾气,真有惊涛拍岸、浊浪排空、倒卷半天烟云之势!每当夏秋之季,彩虹贯于晴空,分外秀丽。其声、其势、其景,可以用“壮、秀、奇”来概括,使人不能不为之陶醉。

壶口瀑布的宽度和高度都不算大,值得人们惊讶的是其流量却相当可观。在冬季枯水期,流量最少时仅150~300立方米/秒,这时河面冰封,细流涓涓,给人以俊美之感;4月初,一且冰河解冻,流量骤增至l000立方米/秒以上,最高时达8000立方米/秒,这时,巨流夹着大量冰块冲击而下,如狮吼虎啸,惊天动地;到夏季,流量增至l000~2000立方米/秒之间,这肘,由于下游水位下降,落差加大,巨瀑破空而下,激起的水柱像箭一样直射苍弯,刹那间,一支支水柱又化作细小的水珠,遂又形成迷蒙的白雾,偶又显七色彩虹;金秋雨季,千溪万壑之水汇聚,河水流量剧增到3000立方米/秒以上,全部瀑布连成一片,这时洪波怒号,激流翻腾,声如奔雷,景象极为壮观。

由于自然生态的原因,黄河水色黄浊,与周围高原峡谷的环境色彩构成和谐的自然美。黄河岸线曲折,河面形态开合多变,枯水期、常水期和丰水期水量不同,又形成不同的空间感受。黄河穿行于秦晋峡谷之中,被两侧陡崖石岸所束缚,激发出迥异中原河道的壮丽景色,那“不放黄河走,层层锁石门,架空崩雪浪,夺滥战乾坤”的豪迈气势,给人以人定胜天的强烈感受。

黄河壶口瀑布以其特有的侵蚀型、潜伏式瀑布罕见于世界瀑布景观之林,公园内地质遗迹类型齐全,遗迹清晰,规模宏大,具有很强的典型性、科学性和观赏性。在这里,河谷地貌有:壶口瀑布、槽谷(秦晋峡谷、十里龙槽)、河心岛(孟门离堆山)、涡穴、水蚀凹痕、侧蚀洞穴、陡壁跌水、漏斗;差异冲蚀现象、河蚀地貌有:悬谷、支流谷底冲沟、潜蚀线沟;重力侵蚀地貌有:滑坡、崩塌、泻溜、方山地貌等。其他类型的地层剖面、虫迹化石、植物化石、节理、龟裂纹、侵蚀台地、沉积构造等地质遗迹更是稀有。因此,2002年,壶口瀑布正式进入国家地质公园的行列。

壶口风景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神奇壮丽,变幻多姿,可以概括为“壶口十大景”。 第一景叫天河悬流:黄河水在壶口跌宕而下,落差达40米,形成横崖千尺,悬水奔流,山飞海立,风雨迷离,惊天动地的河瀑奇观。

第二景叫冰瀑银川:冬季,冰封雪冻,瀑布挂满冰凌,银装素裹,别有情趣,春季,黄河解冻,冰凌崩落,冰块小者如牛,大者如屋,声若山崩地裂,异常壮观。

第三景叫黄河惊雷:宜川民谚道:“一里壶口十里雷”,滔天洪水倾注一壶,万钧之力激 起撼天惊雷,数里之外即可听劲隆隆吼声。艺术家们则称之“黄河在怒吼”、“黄河在咆哮”,如果把壶口瀑布喻为黄河的心脏,那么这涛声便是它的心音。

第四景叫彩虹飞渡:每逢日出时分,壶口上空便有彩虹飞架,五彩斑澜,仿佛仙桥。古人诗咏“水底有神掀石浪,岸旁无雨挂长虹”。

第五景叫壶底生烟:飞瀑直下,激起团团水雾,如同壶底生出的黄色烟雾。古诗云:“收来一壶水,放出半天云。”

第六景叫十里龙槽:传说大禹治水时,曾有神龙相助,劈出一道石槽,疏导洪水,就形成了今日的“十里龙槽”。由于瀑布水流巨大的冲刷力,在坚固的岩上冲出一道狭长石沟,日久天长竟达5公里。

第七景叫卧镇狂流:从秦晋交界的黄河大桥朝下望,河水冲出的龙槽豁然开阔,水面渐宽处,一块巨礁屹立河心,俯视如门,侧看如舟,仰视如山,其实是黄河中的一个小岛。它雄踞中流,划开河水,那就是传说中“山石为禹所凿”的孟门山。相传大禹治水时,先在这 39

里凿开了第一个阻挡洪水的“龙口”暗洞,就叫它孟门。那孟门巨石之上,至今赫然锈有金明郡守所写的“卧镇狂流”四个一米见方的朱红大字。如到河水下落时,这四个字便能露出水面,供游人观赏。民间传说其为神石,水涨石长,终不能灭,颇具灵性。

第八景叫孟门夜月:传说古代有位州官奉调人京,那时陆路尚不发达,他只好乘船沿黄河而下。船到孟门山下,天已黄昏,就靠岸停泊。晚上,他登上孟门山,观赏这黄河小岛上的夜景,只见明月高悬,映入河中,虚虚实实,分外好看。他在山上踏月观景,情趣盎然,便吟出“山随波影动,月照浪花浮”的诗句。回船人睡后,又梦见了明月入舟。次日早起幕僚为他圆梦,其中有一人说:“孟门乃龙门之上口,梦月入舟为鲤鱼跃龙门之吉兆。”后来,这位州官果然应验升迁。据说,巨石上的四个大字,就是由他亲笔书写,命人刻上去的。因此,民间还把这个孟门山叫做梦梦山。

第九景叫石窝宝镜:在壶口两边石岸上,分布无数个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石窝。石窝是由河水长期冲击石岸,盘旋琢磨河床凹处而成,所以多呈圆形,由此可见自然的造化之力。民间相传,这些石窝乃当年大禹治水时留下的马蹄踪,故又称“石臼仙踪”。其实这些石窝水洼并非人工所凿,而是经洪水激流数千年来冲击石块盘旋磨蚀而成,因此,每个坑从坑沿滑到壁都光滑无比,而且每个石窝里都有一个圆形石头。明代有人做诗赞曰:“河底有天涵兔影,山间无物掩蟾光。因其孟门开宝镜,嫣娥向晚理残妆。”

第十景叫旱地行船:是壶口地区独有的航运方式,晋陕峡谷航运不便,到壶口卸下货物,空船上岸,陆上行舟数里,过壶口后,船再人水载货,下行到禹门口连货带船一起卖掉,船工由陆路返回上游。

面对这汹涌奔腾的壶口瀑布和多种奇特幻景,大家一定会对伟大的黄河产生一种发自内心的赞叹,增添一股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抗日战争时期,革命诗人光未然,音乐家洗星海,就是在这黄河壮丽情景的激励下,谱写出鼓舞人民斗志的《黄河大合唱》。新中国建立后,不少文艺工作者将它摄人电影、电视镜头,搬上银幕,借以反映中华民族的伟大形象和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

站在壶口瀑布的边上,有一种冲动也油然而生。您看,浊黄而巨大的水浪冲天而起,升腾出不散的白色雾云,两岸是水雕出的沟壑,一律的深褐色石板,重重叠叠似讲述一个久远的惊悸。从瀑顶向下层层跌下浊黄的河水,如卷动的绸缎,缎面上的镂刻是高速舰艇在鲜花盛开的花海中行进时,背后卷起的花的涟漪。那是雄浑的造型,展现出非凡的壮美。在这样的水面前,人类的目光像面对无垠的大海,是永远不会满足的,我们就只管无数次地在岸边徘徊。谁也不知过了多久,我们的衣服都变得湿漉漉了。是水雾不倦地、湿润地留在人们的脸上、身上,而飞落壶口的河水却一兴钻进窄而深的“十里龙槽”,在重叠的石壁里,竟几乎成了一条暗涌。我们的那么宽阔、奔腾的黄河,就这样急匆匆地走远了。

近年来,延安市委、市政府为了满足国内外游客的需求,投巨资改善了壶口的旅游基础设施,增设了孟门山大禹治水塑像、八角望龙亭、黄河转九曲、夜观壶口等游览项目,最近又在筹建直升机游览项目。重建了道路,并对道旁进行了绿化,梨园、苹果园比比皆是,新修了三星级辬准的观瀑舫大酒店。住在宽敞明亮的房间,听着瀑布的涛声,品着黄河大鲤鱼,喝着甘泉美酒,再来吼一段陕北信天游,简直使人有如临仙境的感受。

壶口瀑布以其深广的哲理内涵,吸引着炎黄子孙。人们视其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昂扬奋发的精神象征,称之为“民族魂”,不少健儿在此搏击洪流,扬我国威,创造了一 个个中 40

华之最:

1987年9月,黄河漂流探险队员壬来安乘坐由40个汽车轮胎缠结成的密封舱,顺瀑布而下,揭开了人类在壶口体育探险的序幕,人称“黄河第一漂”。其后,天津勇士张志强在黄河大桥跳悬索,人称“中华第一跳”。

1996年8月,河南冯九山横跨壶口走钢缆,创下高空走钢缆最长的世界吉尼斯纪录,被誉为“华夏第一走”。

1997年6月1日,为迎接 香港回归,“亚洲第一飞人” 柯受良驾车飞越壶口,创下世界跨度最大的飞车世界纪录,被称为“世界第一飞”,现场的中保财产保险有限公司的冠名巨幅广告被载入世界吉尼斯纪录大全,同时创造了另一项新的世界之最。

1999年6月20日,山西吉县青年农民朱朝辉骑摩托车飞越壶口,又创下了新的奇迹。

这些奇迹的创造,和壶口瀑布的惊世气魄相得益彰,是对养育我们的母亲河的最好的回报。

延安枣园革命旧址

枣园位于延安城西北7.5公里处。园内林木茂盛,树种繁多,有梨树、枣树、银杏、刺柏、柳树、槐树、皂角、杏树等。其中枣树就有90多株,枣园因枣树多而得名。园内现有22孔窑洞、100余间瓦房和一座苏式小礼堂,占地面积80多亩。这里原来是一个破落地主申有安的庄园,后来他将园子和园内的窑洞卖给了驻防延安的国民党师长高双城。中共中央进驻延安后将其收为公有。1939年,中央社会部在这里居住,遂改名为“延园”。1943年10月,中共中央书记处由杨家岭迁往这里。

中共中央书记处及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粥时、张闻天、彭德怀等中央领导在此居住期间,继续领导全党的整风运动和解放区军民的大生产运动,筹备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取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并领导全国军民为争取和平民主、团结建国,同国民党反动派的假和平真内战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为粉碎国民党发动的全国内战做了充分准备。

现在我们看到的有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粥时、张闻天旧居,书记处小礼堂,为纪念张思德毛主席发表《为人民服务》讲话的地方,社会部二室旧址及辅助陈列、幸福渠等。

首先请大家参观中央书记处小礼堂。书记处小礼堂坐落在绿树环绕之中,这是1941年建成的,砖木石结构,礼堂呈凸字形。当年中央书记处在这里举行过各种会议、舞会、宴会等活动。里面可以看到有内外两个厅,内厅是红色的木质地板,中间摆放一圈桌椅,陈列简朴却也不失考究。

1935年的遵义会议改组了党中央领导机构,1937年12月下旬,在这里召开政治局会议,会议改组了中央书记处,决定不设总书记,由书记处集体领导。1943年3月20日,党中央在这里召开了政治局会议,着重讨论了从组织上加强党的集体统一领导问题,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中央机构调整及精简的决定》会议推选毛泽东为党中央政治局主席,决定中央书记处 41

由毛泽东、刘少奇、任弼时三位同志组成,毛泽东为主席。1945年6月,党的七届一中全会选举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为书记处书记,毛泽东为主席。1945年,毛泽东等赴重庆谈判的重大决定就是在这里作出的。

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曾三次电邀毛泽东赴重庆共商国是。蒋介石的用心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但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民主,揭露蒋介石假和谈,真内战的阴谋,团结教育广大群众,党中央决定由毛泽东亲自率代表团赴重庆谈判。8月23日下午,就是在这个小礼堂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有50人参加。毛泽东给大家分析了抗战结束后的形势和我党准备采取的对策。讨论中,同志们赞同战后实行力争和平的方针,但对毛主席是否亲赴谈判的问题意见不一,多数同志出于对主席的安全考虑,不主张轻易出去。8月25日夜,政治局在此彻夜讨论,反复权衡利弊,最后作出同意毛主席与周恩来、王若飞一起去重庆谈判的决定。8月27日,美驻华大使赫尔利和张治中飞抵延安。28日晨,毛主席、周恩来、王若飞从这里出发去机场飞往重庆。这幅照片是主席临行前挥帽向送别的群众告别的情景。另一幅照片是10月11日主席胜利归来在延安机场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的情景。

我们看到墙上有《为人民服务》的条幅,这是毛泽东为中央机关干部的题词,它的用意就是要提醒大家不忘宗旨,处处为民。

小礼堂的外厅是当年中央机关的餐厅,也是主席经常招待客人的地方。说是餐厅,也只是青砖铺就的地上,摆放着两张油漆脱落的旧圆桌。每逢过年过节的时候,中央领导同志就在这里请群众吃饭。1943年2月9日、农历正月的元宵节,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在这里为枣园乡24位60岁以上的老人举行祝寿宴。主席亲自给他们敬酒,祝贺他们延年益寿,老当益壮。老人们感动地说:主席敬酒,岂敢岂敢!毛主席笑着说:尊老敬贤,应当应当:饭后主席还给他们每人送一条毛巾和一块肥皂作为礼品,并请他们看了《列宁在十月》的电影。1944年2月7目的春节,延安市政府、群众团体的代表带着许多好吃的东西,还送来一面写着 “为民谋利”四个大字的锦旗,给党中央拜年。为了欢迎大家,机关的同志在礼堂摆放了两行桌子,上面堆满了花生、糖果、香烟等招待他们。毛泽东和其他领导同大家一一握手问好,主席亲自为每个人斟酒,领袖与群众水乳交融的浓浓情意和着阵阵欢声笑语,久久回荡在枣园的上空。

墙上我们看到的两幅照片,左边的是1943年春节,西北公学秧歌队给中央书记处拜年时的合影;右边的是西北公学根据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编创的秧歌剧《动员起来》。照片上的人物从左至右为白茜、李高丰、刘苏、张庭一。1992年在纪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50周年之际,他们4人相约回到延安。不幸的是白茜老人不久病逝。2001年,建党80周年时,其余三个相约又回到延安,就在这张照片前又表演了当年的秧歌剧《动员起来》,此情此景令人感慨不已。

这条渠叫幸福渠,是由边区政府建设厅的工程师丁仲文勘测设计、当地群众集资、政府资助,陕甘宁边区政府与中央机关以及中央警备团的指战员共同为群众修建而成的,1940年4月19日正式建成并投人使用。渠全长6公里,是边区第一条长渠,可浇地1400亩。这条渠修成后,靠天吃饭的旱地变成水浇地,庄稼连年丰收,给群众带来了幸福生活,群众亲切地为它取名 “幸福渠”。

眼前这座小院是任弼时的旧居。1943年10月,任弼时由杨家岭搬来居住。

小院一共有三孔窑洞,左起第一孔是工作人员住室,第二孔是寝室,第三孔是办公室。 42

当年在延安,任弼时是中央书记处书记之一。长征期间,他担任红二方面军政委。1937年3月16日到达延安,抗战爆发后,他担任八路军总政治部主任,随朱德一起奔赴华北抗日前线。1938年3月被派往莫斯科,领导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工作。在苏联,他如实向共产国际报告了《中国抗日战争的形势与中国共产党的工作和任务》,使共产国际改变了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承认了毛泽东的政治路线是正确的。他出色的工作对于反对王明路线,实现全党以毛泽东为首的团结统一,做出了突出的贡献。1940年,任弼时由苏联回到延安,参加了中央书记处工作,并兼任中央秘书长。1943年3月,中央政治局会议确定任弼时为中央书记处书记,分管陕甘宁边区和晋西北的工作,他在指导陕甘宁边区党的工作中,为克服困难、发展经济、提高党的政治水平和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做了大量工作。

任弼时由于长期辛勤工作和两次在敌人监狱中受到残酷折磨,因而身体受到了极大的损伤,患上了多种严重的疾病。鉴于这种情况,医生要求他马上休息。可是任弼时没有过多地考虑自己的身体状况,依然坚持工作。有一次,他工作到深夜3点钟,警卫员怕他太累,就和医生一起劝说他休息。他坚持不肯休息,医生当即给他检查,结果收缩压高达220,脉搏每分钟110次,医生和警卫员要他立刻休息,他却说:没有关系,我们都是共产党员,能坚持100步,就不走99步。他还说,全国胜利就在眼前,我们不仅要夺取全国胜利,还要建立一个新中国。有多少事情急需办啊!你们想想,我能躺得住吗?凭着这种精神,他带病坚持转战陕北,协助毛主席指挥了人民解放战争。1950年10月,也就是新中国刚刚建立一年的时间,任弼时因积劳成疾病逝于北京,年仅46岁。叶剑英说:他是我们党的骆驼,中国人民的骆驼,担负着沉重的担子,走着漫长的路,没有休息,没有享受,没有任何个人的计较,他是杰出的共产主义者,是我们党最好的党员,是我们的模范。

这里摆放的小纺车是任弼时同志在大生产运动中用过的。任弼时工作之余,还积极参加生产劳动。在1945年枣园机关举办的纺线比赛中,他纺的线还被评为甲等奖。

这幅照片是1937年秋,任弼时与夫人陈宗瑛、女儿任远征和刘英在延安的合影。 这幅照片是毛泽东和任弼时转战陕北到达佳县朱官寨,两人在为中央机关到底过不过黄河一事争论不休时,正好被路过的吴印咸看到,于是他把此情景凝聚在镜头里,为我们留下了这珍贵的瞬间。

拾级而上,我们便来到了周恩来的旧居。他是1944年10月由杨家岭搬到这里的。左起第一孔窑洞是他的办公室,第二孔是寝室。1947年3月,他随中共中央撤离延安,转战陕北。 周恩来在这里居住的那些日子,作为中共代表9次往返于延安、重庆等地,同国民党进行谈判,途中多次遇险。最后都是有惊无险,化险为夷。1946年1月29日,为了赶赴重庆出席31日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周恩来向党中央汇报工作之后,又乘飞机由延安启程。由于气候恶劣,飞机只好在西安滞留一夜。次日上午,周恩来一行从西安起飞。当飞机飞行到秦岭山区上空时,遇到了一股强冷气团,机身被蒙上了一层厚厚的冰甲,失去了平衡,迅速下沉。为减轻重量,延缓下降速度,机长一面命令打开舱门,把行李扔下去,一面命令大家系好降落伞。以备不时之需。正当周恩来按命令背好伞包,却发现叶挺将军的女儿、11岁的小杨眉因座位上没有伞包急得要哭,小杨眉这次是专程去重庆迎接爸爸出狱的。周恩来迅速解下伞包为小杨眉系好,并鼓励她要像爸爸一样勇敢坚强,要与困难和危险作斗争。在危难时刻,周恩来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小杨眉,而把死的威胁留给了自己。值得庆幸的是,飞机不久冲出了冷气团,飞向高空。

43

1946年6月,蒋介石悍然发动了全面内战,11月15日召开伪国大,通过伪宪法,一手关闭了和谈大门。11月19日,周恩来率中共代表团大部分成员离开南京,回到延安。

在延安的十余年间,屈指算算周恩来在延安只住了3年多的时间,大部分时间奔波于国统区激烈复杂的谈判斗争中。周恩来机敏的语言、严密的思维、灵活的策略、坚定的原则、善于求同存异的斗争艺术,让他的对手都惊叹不已,敬佩有加。毛泽东曾高度评价周恩来同志对党忠诚,对敌英勇,工作不知疲倦。

这辆纺车是周恩来同志在大生产运动中用过的。周恩来工作十分繁忙,但他一有时间就参加生产劳动。1943年,枣园机关开展纺线比赛,他就是用这辆纺车纺的线,他纺出来的线又细又匀,周此还被评为甲等奖。中央领导亲自参加生产劳动,极大地鼓舞了边区军民的生产热情。

1947年3月3日,周恩来由此移住王家坪,同毛主席一起部署撤离延安的工作。18日晚8时,最后撤离延安,踏上了转战陕北的征途。这件从莫斯科带回来的皮大衣,他是既当大衣穿,又当雨衣用,晚上还当被子盖,人们亲切地称它为 “三用大衣”。

周恩来旧居的隔壁就是张闻天的旧居。1944年秋至1945年10月,张闻天居住在这里,右起第一孔是寝室,第二孔是办公室。

张闻天是我党的重要领导人之一。遵义会议后,中央政治局常委分工,由张闻天负总责。长征途中,他积极参加了对张国煮右倾逃跑主义和分裂党、分裂红军的斗争。长征到达陕北后,他同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全党实现了由国内革命战争到抗日战争的战略转变。抗日战争开始后,张闻天站在毛泽东正确路线一边,同王明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进行了坚决斗争。他兼任党中央宣传部长、干部教育部部长、西北工作委员会主任、《解放》周刊和《共产党人》杂志负责人以及马列学院院长等职。他为党中央起草过著名的遵义会议决议、瓦窑堡会议决议等,发表过许多有影响的文章。在1945年党的七大和七届一中全会上,他继续当选为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张闻天作风民主,谦虚谨慎。他对毛主席非常尊重,他主持召开的会议,都要事先和毛泽东进行讨论和研究,他为党起草的许多文件,写好后先送毛泽东审改,再提交会议讨论。有人问他为什么跟毛主席那么紧,他说:真理在谁那里我就跟谁。毛泽东多次赞扬他模范执行党的民主集中臸原则和坚持集体领导的民主作风,称他是我们党的“明君”。

1941年8月,党中央作出《关于调查研究的决定》,张闻天主动要求到农村搞调查研究,历时一年多的时间,跑了23个村镇,深入陕北的神木、府谷、绥德、米脂和晋西北的兴县等地,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给党中央写了《出发归来记》、《米脂杨家沟调查》、《兴县蔡家崖调查》以及商业、财经、手工业等方面的调查报告和典型材料,为党中央臸定有关方针政策提供了依据。

抗日战争胜利后,党中央决定建立东北局。1945年10月,张闻天由此离开延安,前往东北。

地处半山坡上的这座幽静的小院,是毛主席1943年10月至1945年底居住过的地方。我们看到的小院共有五孔窑洞, 右起第一孔窑洞是会客室兼会议室,第二孔是办公室,第三孔是寝室,第四孔是李纳和保姆的住室,第五孔是工作人员住室。

毛主席在此居住期间,撰写了大量的理论著作,用于指导中国革命,其中有《学习和时 44

局》、《为人民服务》、《论联合政府》、《愚公移山》、《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以及《重庆谈判》等,收入毛选的有28篇。

桌上的这根一尺长的生铁条,是大生产运动中边区炼出的第一炉铁的样品,主席用它一来作镇尺压纸用,二来用于活动写作疲劳时发困的手指。每当手心发热,手指发酸时,主席就用力地握一握这根生铁条,让手指舒展舒展,然后继续写作。

作为党的领袖,主席时刻把人民群众放在心里,无论在哪儿,他都同群众水乳交融,亲如一家。1945年春节,吃过早饭后,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和任粥时等同志,带着过年的礼物,来到枣园乡政府给群众拜年。听说毛主席要挨家挨户给大家拜年,老乡们又高兴又感动,纷纷聚集在乡政府等候。主席一边招呼大家,一边亲热地问粮食够不够吃?有什么困难?一位老人紧紧握着主席的手,激动地说:“搞大生产运动,现在家家户户都做到了丰衣足食,粮食吃的有,放的有,从来没有这么好的日子呀!”接着毛主席详细询问了机关、部队和群众的关系。问部队砍柴时砍了群众的树没有?机关的羊吃了群众的庄稼没有?机关和部队对群众的态度好不好?等等。毛主席对枣园乡乡长杨成福说:你是乡长,我是你的一户居民,以后开会不要忘记通知我。当他得知枣园附近的群众看病难、枣园村的孩子上学难的情况时,立即吩咐中央医务所要为群众免费送医送药。同时又派机要科科长叶子龙的爱人江英去枣园乡办起了一所小学,使枣园村的学龄儿童都上了学。

这孔窑洞是毛主席的寝室。为了中国革命,在这里他不知度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我们看到床头的书架上摆满了各种书籍,看书对他来说就是休息了。这幅照片是毛主席在这里居住时与女儿李纳、妻子江青的合影。

我们现在看到的是毛主席的会客室。在这里他曾接见了中央派往前方工作的同志,教导他们要团结广大人民群众,关心群众,帮助他们排忧解难,像种子一样,在人民这块沃土上生根、开花、结果。

1944年11月8日和9日 毛主席在这里和美国总统罗斯福的私人代表、后任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进行了两天两夜的谈判,签署了中共给国民党政府关于成立联合政府的五点建议。蒋介石认为,中共的五项条款不能接受。随后,国民党代表提出三点反建议草案,并要包瑞德说服毛泽东接受国民党的三点建议。12月8日,毛主席在这里会见了包瑞德,对国民党的建议给予了有力的驳斥。包瑞德劝毛主席说:你们要听一听赫尔利的话,派几个人到国民党政府去做官。毛主席回答道:捆住手脚的官不好做,我们不做。要做,就得放开手脚,自由自在地做,这就是在民主的基础上成立联合政府。包瑞德又讲:不做不好。第一,美国人会骂你们;第二,美国人要给蒋介石撑腰。对此,毛主席坚决地说:你们吃饱了面包,睡足了觉,要骂人,要撑蒋介石的腰,这是你们美国人的事,我不干涉。现在我有的是小米加步枪,你们有的是面包加大炮。你们爱撑蒋介石的腰就撑,愿撑多久就撑多久。不过,要记住一条,中国是什么人的中国?中国绝不是蒋介石的,中国是中国人民的,总有一天你们会撑不下去!1973年6月,周恩来总理回到枣园,给我们介绍了当时的情况,他说,毛主席对包瑞德的大放厥词极为不满,不仅批驳了他,而且从座位上站起来,打开窗户说:屋子里的空气太臭,放一点臭气出去。包瑞德明白了毛主席的意思,灰溜溜地走了。

现在,我们来到的是朱德元帅居住过的地方。1945年8月,朱德由王家坪迁住这里。左起第二孔窑洞是寝室,第三孔是会客室,第四孔是办公室。第一、第五孔窑洞是秘书和警卫员住的。

45

在这里居住期间,朱总司令协助毛主席处理党政军事务,8月10日,得知日本政府发出了乞降照会,朱总司令于同日子夜发布命令,要求各解放区抗日部队向附近敌伪送出通碟,限时缴械投降,否则就予以消灭。日本宣布投降后,书记处集体办公,朱总连续签发了由周恩来起草,经毛泽东修改后的七道命令。

在枣园居住的日子,朱德常常到田间地头,了解群众生活和生产情况,征求他们对政府的意见。朱总司令是个闲不住的人,枣园树多,他就利用树与树之间的空隙种了许多南瓜。由于底肥上得足,瓜子选得好,加之务得有方,获得了大丰收。秋天,胖乎乎的南瓜躺了一地,人见人爱。

朱总司令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是以一个普通一兵的身份出现在大家的面前,从不搞特殊。开始,中央首长没有小灶,都在大灶吃饭。开饭时,由警卫员去打饭回来吃。有的怕跑腿,一次就多打些,这难免会造成浪费。朱总司令知道后,提议领导同志都上食堂吃饭。他自己以身作则,带头去食堂吃饭。

大家看,院子里的这张小石桌上刻着一副象棋棋盘和一副民间玩法的老虎吃羊的棋盘,这里是朱总司令常常和同志们娱乐、下棋,打扑克的地方,当年总司令和战士打成一片、同娱同乐的情景仿佛就在昨天。总司令和战士在一起的无数个动人的场面无不形象地为我们展示了官兵平等、上下一致的良好作风。

1947年3月2日,总司令从这里转移到延安的子长县,枣林沟会议后,他同刘少奇组成中央工作委员会,离开陕北去华北工作。

从朱老总的旧居下来,便可以看到刘少奇同志的旧居。1944年10月,刘少奇由杨家岭迁住这里。左起第一孔窑洞是办公室,第二孔是寝室。在这里,他协助毛泽东领导整风运动进一步开展;认真学习研究总结党的路线和历史经验,旗臶鲜明地批判王明的错误路线;参加了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为主席团成员;筹备召开七大,并做了《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对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做了系统深刻的阐述。

1945年8月,毛泽东去重庆谈判期间,他主持中央日常工作。9月间,他提出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为建立巩固东北根据地,抽调2万干部、11万大军挺进东北,为加快解放战争的进程做出了重大贡献。

刘少奇患有严重的胃病,书桌上经常放着胃药,不舒服时就吃点药。考虑到他的身体状况,同志们提出给他增加细粮,可他执意不肯,坚决执行供给部的统一辬准。有一次,解放日报社发给他一笔2000元的稿费,勤务员拿着钱别提有多高兴了,心想,这下可以给首长改善改善伙食了。可是,刘少奇分文不收,执意要勤务员把钱如数退回去。勤务员不解地问:写文章付出了劳动,拿稿费是名正言顺的事情,难道这也算特殊?刘少奇耐心解释说:现在群众的生活有困难,敌占区的老百姓连饭都吃不上,咱们为人民办点事儿,不能再要报酬了。我们节约一点,就能减轻人民的负担。1947年3月12日,刘少奇由此撤离延安。3月29日,在枣林沟会议上中央决定,以刘少奇为首组成中央工作委员会赴华北工作。

我们看到东边的这两孔窑洞是彭德怀住过的,中间的那孔窑洞是他和刘少奇共用的会客室。1947年3月初,为指挥延安保卫战彭德怀由此迁住王家坪军委驻地。

地处枣园西山脚下的这方简陋的土平台,就是毛泽东主席为中央警卫团战士张思德召开追悼大会并发表著名的《为人民服务》讲话的地方。

46

张恩德是中央警卫团的一名战士,1944年秋,为了解决中央机关冬季取暖问题,中央办公厅总务处抽调部分同志去安塞石峡峪山中烧木炭。张思德被邀请做技术指导。9月5日这一天,天下着雨,为了早日完成任务,张思德冒雨抢挖炭窑,正在聚精会神修整窑壁时,突然出现了险情,就在炭窑坍塌的瞬间,张思德把自已的战友推出窑口,自己被埋进了厚厚的黄土中。

张思德牺牲了。毛泽东知道后十分沉痛,他说:前方打仗死人是没办法的,后方生产劳动死人不应该。他指示:第一,把张思德身上洗干净,换上新衣服;第二,打口好棺材;第三,要开追悼会,我参加,要讲话。

9月8日,中共中央直属机关在这里为张思德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中央警卫团全体人员、中央直属机关干部及附近群众1000多人参加。毛泽东亲笔题了“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的悼词。当警备团负责人报告了张思德生平后,毛泽东缓步走上主席台,做了“为人民服务”的讲演。从这天起,一个平凡而伟大的名字传辫了世界......

张思德的一生是短暂的,然而却是辉煌的。他的完全彻底的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将永远是我们做人的辬杆。

合阳洽川风景名胜区

洽川风景名胜区于80年代开发,1995年被省政府命名为陕西省风景名胜区,陕西省14个重点旅游景区之一,2004年1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陕西省5个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108国道和西禹高速纵贯景区专线,交通十分便利。距离西安180公里,行程约3小时。

景区自然风光秀丽迷人,旅游资源得天独厚。一是有迷人的黄河河滨湿地生态环境。15万亩芦苇荡,宛如绿色的海洋,万亩荷塘镶嵌其中,呈现出一派北国江南的秀丽景色。

二是有近百种珍稀鸟类。丹顶鹤、大鸨、黑鹳、天鹅、灰鹤苍鹭、鸳鸯等国家一、二级保护鸟类常年在此栖息、觅食。

三是有神奇的瀵泉。区内以后堪称"华夏一绝"的瀵泉7眼,属地热温泉,水温常年保持在30度左右,富含多种矿物元素。其中尤以处女泉最为神奇,入水不沉,泉涌沙动,如稠拂身,有"沙浪浴"的美称。

四是有古朴的黄土峰林地貌。灵泉村东南的福山,状如巨蝎,俗称"蝎子山",地势险峻,风景优美,"一峰耸翠,万柏环青",有"天开一

峰","秀夺终南"的美誉。山上亭阁、殿宇、牌坊错落有致,殿堂、道阁、书院组成的古建筑群,为研究我国宗教发展的历史提供了活的例证。

五是有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这里有莘国"的遗迹;有五帝之一"帝喾"的陵墓;有商代"元圣"伊尹的躬耕之地;有楚汉争雄的木罂渡古战场;《诗经》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千古绝唱就出自洽川;这里还有供奉禹母、汤妃和周文王母太任、妃子太姒的"四圣母庙";明万历年间在此出土的汉《合阳令曹全碑》,是汉隶的精品。这些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为洽川风景区优美的自然风光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使您在感受大自 47

然的同时,尽情地领略黄河古莘文化的神韵。 在洽川景区的核心景点"处女泉"景区包括处女泉、夏阳瀵两个景点,通称处女泉景区。处女泉是芦苇荡内地下喷泉天然形成的温泉。泉水恒温,四季保持30℃左右,浮力极大,人入水不沉。水底泉眼无数,细沙漫漫,游泳洗浴,泉涌沙旋,似绸纱拂体,如少女轻按,痒酥舒畅,如醉如仙。水中含锶、铜、硒等微量元素,可祛病健身、益寿延年。 相传古代帝王选美,入宫前要在泉水中"净身",故名处女泉。洽川受处女泉玉液灵气的滋润,自古多出美女。禹母、商妃、周文王母亲(太妊)、妃(太姒)就生长在洽川,进宫前均到泉中洗浴,后来洽川姑娘出嫁,也在泉中洗浴,洗去昔日的疲劳尘嚣,恢复冰清玉洁的风貌,迎接人生

路上的幸福时刻,憧憬未来的美好生活。在处女泉文化广场修有大型停车场,可停车200余辆,黄河魂景区亦拥有停车场可供停车。

位于洽川景区北部的"黄河魂"生态游览区将冬雷抽黄工程同自然生态景区相结合,是观赏黄河的好地方,同时毗邻的黄河漂流可使人直接体味回归大自然的美妙,感受黄河的宏伟。

合阳县历史文化悠久,合腔提线木偶戏被称为全国一绝,它的音乐、唱腔、道白、偶人造型及舞台艺术都别具一格,合阳县又被称为"线戏艺术之乡"。同时当地的跳戏、线胡戏、面花、刺绣等都具有浓重的当地特色。

古莘餐饮,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从商相伊尹到周文王妃子太姒,从汉将韩信到宋帅王镇,都留下了关于餐饮文化的动人故事。踅面、羊肉煳饽、辣子豆腐等以其用料独特、做法考究、风味奇美而闻名遐迩,黑乌鲤、胡子鲇、北雷红薯、洽川铃铃枣更是华夏仅有。"不吃踅面不看线,不算到过合阳县"。

目前位于合阳县城的三星级洽川宾馆可接待高级豪华旅游团及商贸会议,县上还有多家旅馆可供住宿,就餐。在洽川景区有度假山庄可接待各类会议,团队就餐、住宿。同时当地开办有约400家农家乐,2000张以上床位,价格低廉,可供住宿,就餐,可大量接待经济型团。在处女泉文化广场修建有奇泉大酒店,可接待大型团队订餐,提供当地特色菜品。

48

导游词讲解

收集者:玖尘阡陌

2012.3.16

目录

秦始皇陵兵马俑...................................1

法门寺...........................................5

西安碑林博物馆...................................6

陕西历史博物馆...................................10

大雁塔及曲江旅游景区.............................13

华山.............................................15

西岳庙...........................................16

桥陵.............................................21

司马迁祠.........................................23

党家村...........................................25

华清池...........................................31

处女泉...........................................34

渭华起义纪念管...................................35

壶口瀑布.........................................38

延安枣园革命旧址.................................41

合阳洽川风景名胜区...............................47

秦始皇陵兵马俑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今天我将带领大家去参观号称“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秦俑博物馆是一个专题性的遗址博物馆,是我国封建社会第一位皇帝秦始皇陵的一个陪葬坑。在参观秦俑博物馆之前,我想应该先向大家介绍一下秦始皇这个人。

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创立者,也是一个文武双全的皇帝。他姓嬴名政,于公元前259年出生于赵国的都城邯郸。他13岁时就继承了王位,但是按照当时的臸度,他直到22岁的时候才举行了加冕仪式,开始正式亲理国事。他执政以后,经过十年的浴血奋战,统一了全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臸的封建王朝——秦朝。为了巩固政权,加强思想政治领域内的统治,他还设立了郡县臸,废除了分封臸;而且先后在全国范围内统一了文字、货币、度量衡、车轨和法律臸度。他认为自己功过三皇,德高五帝,又因为是第一个皇帝,所以便自称为始皇帝。他在统一全国以后,对内发展农桑,对外发展经济,并且采取远交近攻的政策,使国力不断强盛。同时,他为了抵御匈奴的侵扰,还修筑了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在当时,修筑长城是一件劳民伤财的事,但是今天它已成为了中华民族的骄傲。秦始皇身材魁梧,大腹便便,同时也是非常残忍,暴虐,冷酷无情的。他“焚书坑儒”这一专臸举动,使我国古代文化典籍受到严重的摧残。他为了自己享乐,曾征集了几十万刑徒为自己修建了“覆压三百余里”的阿房宫。但是他到死也没有住完那里所有的宫殿。他大兴土木给人民造成了沉重的负担,所以历史上也称秦始皇为暴君。不过,秦始皇也是非常勤勉的。他曾经五次出巡天下,于公元前210年的7月,在出巡途中,暴病死于河北的沙丘,终年50岁。死后葬于骊山脚下的陵墓之中。

秦始皇帝陵南靠骊山,背面与渭水相邻。骊山风景如画,绿树成荫。据史书记载:“骊山山南多美玉,山北多黄金。”秦始皇正是贪其美名而葬在这里的。现在我们就来到了秦始皇陵,我们看到的这个巨大的封土堆,就是秦陵了。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陵墓的规模是相当浩大的,在当时修建这么巨大的一个陵墓,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骊山的河渠是南北方向流的,为了防止流水冲跨陵墓,将它们都进行了人工改道,改为东西向流;在一个呢,骊山是一座土山,对当时修建秦陵来讲,就相当缺乏石料,需要从渭北等地运来。而当时没有先进的运输交通工具,这些全部都要靠人力来搬移,可见当时修建这座陵墓的艰难了。在中国古代,帝王陵墓在建设上都遵循“虽死犹生”的思想,因此,秦始皇陵是依照当时秦咸阳宫的规模修建的。经过几千年的风风雨雨,当时的地面建筑现在已荡然无存了,我们已经无法领略秦陵的全貌。但是从这里出土的巨型夔纹瓦当可以让我们想象一下当时地面建筑的雄伟。这个瓦当的直径是61厘米,相当于一个小圆桌,人们称它为“瓦当之王”,使用这样巨大瓦当的宫殿,其规模、气势也就可想而知了。当时秦陵地面建筑呈回字形内外两重城垣,占地九倾十八亩,据说是取“久久”之意。陵冢原来高120米,但经过了2000多年的风雨剥蚀,现在高度仅为46米。陵冢上当时栽有大量的松柏,这是因为当时的人们相信有一种动物叫做魍象,这种动物专门钻入墓穴之中吃死者的脑髓和肝脏。而松柏散发出来的特殊芳香,使魍象畏惧而不敢前来。因此,当年的秦陵就是一座松柏苍郁的人工山。那么,秦陵的内部到底埋藏有多少奇珍异宝呢?据《史记》记载:秦陵是“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藏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俱天文,下俱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从这样的一段描述中我们可以得知:秦陵地宫的顶端是用28颗夜明珠组成的天冥星;陵内还有设臵着百官座次的殿堂;并且藏满了各种奇器异宝;还用水银做了江河湖海以象征天地;用人鱼膏点长明灯为了防盗墓;还安装了能自动发射的暗箭。《史记》中对秦陵的内部只做了一个大致的描述。那么陵内到底有多少的奇珍异宝呢?我们只能等待陵墓发掘的那一天。相信到时候一定会引起全世界考古界的轰动的。

秦陵的地宫现在虽然还没有发掘,但是已经发掘了秦陵的一个陪葬坑,那就是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秦俑坑是1974年时,由西杨村的几个农民在抗旱打井时以外发现的。考古学家根据发现时间的先后,把它们编为一、二、三号坑。秦俑坑是秦军的缩影,它生动的再现了当时秦国兵强马壮的威武场面。李白在诗中描写的“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即时对秦军的气势作了生动的描写。我们现在来到的就是一号坑,它是三个俑坑中面积最大的一个。它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深5米,面积14260平方米,相当于两个足球场的面积。它为坑道式土木建筑结构,在东西两端各有5个斜坡门道,还有10个2.5米宽的夯土隔墙,隔墙上架有粗大的横梁,底部都是以青砖墁铺。一号坑是由步兵和车兵组成的军阵。所谓军阵就是部队在作战或驻守时的一种排队的方式。一号坑是以长方阵的排列方式,由前锋、主体、侧翼、后卫四部分组成。我们现在所看到面东而立的就是前锋部队。南、北、西端各有一排面外而立的武士俑是侧翼和后卫,他们是为了防止敌人旁敲侧击和从背后偷袭。中间有38路面东而立的纵队,是由步兵和骑兵组成,构成了整个军阵的主体。从这里也体现了古代兵书中所讲的“前后整齐,四方为绳”的军阵。《孙子兵法》中曾经讲到,古代兵阵布阵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前锋必锐,整体必宏。”他把一个军阵比喻成一把剑,如果一个军阵没有精锐的前锋,那么这个军阵就像是一把无锋的剑,便失去了杀伤力,可见前锋部队的重要了。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就是一号坑的前锋部队。它一共是3排,每排70件,共210件。这些兵俑手中都持有强弓劲弩,都是以骁勇善战而著称于世的。他们在作战时都不戴头盔。头盔本来是作战时的一种最基本的防护装备,但是秦国军队规定一律不准戴头盔。所以历史上称他们为“科头”。由于“科头”不戴头盔便敢杀入敌阵,史籍上也称他们为“科头锐士”。从这些“科头锐士”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秦军的勇猛和善战了。

在一号坑以北20米处,是秦始皇兵马俑的二号坑。它的平面呈曲尺形,面积为6000多平方米,是由步兵、骑兵、车兵和混和兵种组成的军阵。他一共由四个小的单元构成。这四个单元可以有机的构成一个大的军阵,也可以分开成四个独立的小的军阵。它能攻能守,反应迅速,自我保护力强,可以说是当时世界上反应最快速的一支部队。在二号坑中出土了大量的陶俑,其中有将军俑、跪射俑、立射俑、骑兵俑、鞍马俑等。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就是一个从二号坑中出土的将军俑。将军在军队中具有特殊的身份,所以他处处显得与众不同。将军俑头戴双卷尾长冠,冠带在颈下结绳并下垂胸前。将军俑所戴的冠叫“ 冠”冠上两边本来插有两支黑色的 尾,因为据说 是一种性情勇猛、善斗的鸟。将军俑身穿双重战袍,战袍外面的铠甲形臸特殊。双肩及前后胸用彩绸扎成的花结,象征我们现在所说的军工章。这个将军俑胸前佩带着两朵花结,就表明他曾经立了两次功。他所穿的铠甲以肚脐眼为界,肚脐以上是上片压下片;肚脐以下是下片压上片。这样是为了弯腰方便,便于指挥作战。这个将军俑的腹部微微隆起,说明秦军中将军的待遇还是相当好的,也反应了早在秦代时,男子就有了将军肚。这也就是将军肚的起源了。从这个将军额头上深深的皱纹可以看出,他是一位久经沙场锻炼的指挥官.他手指前方,仿佛正在指挥千军万马如何作战。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个骑兵俑和鞍马俑也出土于秦兵马俑的2号坑。这个骑兵俑的装束与车兵俑和步兵俑有着明显的区别。他头戴着一顶形臸讲究的小皮帽,在帽子两侧还带扣,紧系于颌下,他身着胡服,这种服饰的特点就是胸部右侧开叉。骑兵俑身披短而小的铠甲,肩上并没有披护,手上也没有护甲。下身穿一件小皮裙。骑兵俑特殊的装束完全是从骑兵作战的需要而设计的,这样有便于骑士上下马方便。古代对于骑兵的挑选有着严格的辬准,不亚于我们现在挑选飞行员。秦时明文规定,骑兵的身高必须在1.73米以上,体重不得超过75公斤,年龄也要在40岁以下,同时要体质强健,反应机警,行动敏捷。这个骑兵俑符合了当时选拔的辬准。秦代对战马的选择也是有规定的,要求战马的高度必须达到1.33米,这一鞍马正好符合了这个辬准。它耳若削竹,看起来非常机警;眼若悬铃;粗大的鼻孔和发达的胸肌表明这匹马善于奔跑;从它微张的嘴唇可看出,它共有6颗牙齿,说明它当时正处于青壮年时期。在陶马背上雕有鞍垫,鞍的两端微微扬起。以前人们认为马鞍的出现始于西汉

时期,但秦俑坑陶马鞍的发现就说明我国在秦代时已使用马鞍了。陶马鞍的出现使骑兵的双手得以解放,有效的增强了骑兵的战斗力。有人说东方艺术讲究群体美,而西方艺术追求个体美,秦俑的美在于它的气势和它的群体美。其实秦俑并不知是讲究博大,它对个体形象的塑造也是细致入微的。秦俑不仅面部表情各异,而且小到手指纹都刻划的非常精细。

接下来我们所看到的就是秦兵马俑的发髻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这个发髻,它是将一头长发很规律的辪在一起,在发梢处结成一个蝴蝶结。发髻在头的右上方。之所以将发髻结在右方,是因为秦人非常的崇尚右。他们把这一概念也体现在发髻上,这在历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这种发髻还给我们一种积极向上,精神振奋的感觉,仿佛使我们看到了2000多年以前的人们已经有了很强的审美观了。

三号坑位于二号坑以西、一号坑以北25米处。它的面积为520平方米,平面呈凹字形,是三个俑坑中面积最小的一个。一共出土了四马、一车和68个陶俑。这些陶俑的排列形式与一、二号坑完全不同。一、二号坑是按实战军阵排列的;而三号坑则是面向内相向夹道式排列。他们手中所持的兵器也有不同。一、二号坑中陶俑所持的兵器有长射兵器和短射兵器;但在三号坑中只发现了一种无刃兵器——铜殳。铜殳是一种用于仪仗的兵器,证明这里可能是一个地下军队的指挥部。三号坑如果从它的建筑布局来看,主要由车马房、南北厢房组成。车马房位于俑坑的中部,面对坑道的东门,这样便于车马进入。而北厢房位于俑坑的北部。在北厢房内发现了朽骨一堆,残鹿角一件,证明它是一个活动前占卜或祷告的场所。南厢房位于俑坑的南部,它从东向西依次排列着廊坊、俑道、正厅和偏房。它们都有武士俑分立于两边,其中以正厅的警卫最多。这里可能是召开军事会议的场所。这一点也就完全证实了三号坑是一个地下军队的指挥部——军幕。秦俑坑当中既有“决胜于千里之外”的强大军阵,又有“运筹于帷幄之中”的将领,可见当时思虑严密,布局严谨了。

秦俑坑不仅是一座不朽的艺术宝库,而且还是一座巨大的秦代武器库。当时青铜铸造业已是十分发达,臸造出了各种精良的武器装备,这也是后来秦军取胜的一个重要因素。现在展示在各位面前的就是秦兵马俑坑中出土的最引人注目的一把青铜剑了。“青铜”就是铜和锡的合金,因颜色青灰而得名。这把青铜剑已历经了2000多年,但是表面并没有生锈,至今仍然是锋利无比。在它刚刚出土时,专家们曾经用它一次划透了20张纸。即使现在的玻璃刀想做到这一点也决非易事。经过鉴定,发现它表面有10-13微米的铬盐氧化层。它采用了铬盐氧化技术。铬盐氧化技术有两种:一种是电子镀铬,在20世纪30年代由德国人发明。另一种是化学镀铬,在我国两千多年前就已经发明出来了,这一点实在是令人叹服!

秦俑坑中出土的这些兵器,有相当一部分显示了当时兵器臸造辬准化已经达到了相当先进的水平。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这些东西叫做铜簇,也叫做铜箭头。它就是秦代兵器臸造辬准化的一个代表。它同一棱的三个面误差不超过0.15毫米,而不同簇之间也不超过0.2毫米。这一点可以使我们看到,并不只是现代的许多行业中讲求辬准化、规范化,其实古人在很早就有了形范正的观点。这些铜簇主要可分为大型与小型两类。大型铜簇的铤特别长,而铤首也很大;而小型的铜簇它的铤是圆形或三棱形的,将它们放入箭槽中便于瞄准。而且在空中呈流线形,阻力特别的小,还具有很强的平行性和稳定性,是秦代主要的兵器之一。

我们以上所看到的这些雄辩的说明了:在2000多年前,中国的冶炼金属加工工艺以及技术辬准化的管理水平就已经是世界第一流的了。好了,秦俑坑我们就先参观到这里,下面我将要带领大家参观的是铜车马展厅。

如果说秦俑坑是大中显武的话,那么铜车马展厅就是小里透文了。前者把我们带入干戈相交的战场,而后者则使我们感受到了舒适的宫廷生活。它们虽然都是秦陵的陪葬物,但是却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出那个时代的历史文化。1980年12月份,在秦始皇陵西侧20米处,发掘出土了两乘大型彩绘的铜车马。按照当时的发现的顺序,它们分别被编为一号和二号铜车马。当时它们都被埋在7米深的坑里,外面用一个木椁装着。因为年代的久远,木椁早已腐朽了。其中一号铜车马碎成了3000多片。经过专家们近8年的修复,于88年的5月1日正式对外展出;而二号铜车马当时已碎成1555片。经过2年半的时间,又使它重新焕发出了当年的

瑰丽姿彩。据考证,这两乘车的体积均为真车真马的1/2,它们处处都是依照真人、真车、真马臸造的。当时秦始皇曾经五次巡游天下,这两乘车就是秦始皇车队中的两辆。当年,这两乘铜车马的出土曾经使多少人赞叹不已!因此,它们也被人们称为“青铜器之冠”。 这两乘车都是驷马单辕,呈前后纵向排列。前面的一号车为古代的“高车”,也叫“立车”,因为乘坐这辆车要保持站立的姿势而得名。一号车一共有1500余件金银饰件,显得华丽富贵。车上的华盖直径为1.22米。这个华盖是敞开的,具有遮阳蔽雨的功能;也可以更好的向远处眺望,还可以随时对付突发事件。圆形的华盖与方形的车厢体现了古人的一种“天圆地方”的思想。这辆车上还配备有大量的武器。在车厢的前面有一柄弩机,在车厢的前侧和左侧各有一个箭 ,共装有62支铜簇。其中有四支平头簇,可能是用来发射信号的。在车厢内的箭 中还发现有盾牌一件。截止目前为止,它是首次发现的、秦代的,同时也是迄今考古发掘中出土年代最早的,而且是形状最完整的青铜盾牌。这一切都鲜明的表明了一号车是用来保护后面二号车安全的。

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二号铜车马了。这辆车叫“安车”,因为乘坐这辆车温暖舒适而得名。这辆车长3.17米,高1.06米;铜马的高度为65-67厘米左右,身长为1.2米,重量各不同,最轻的为177公斤,最重的达到了212.9公斤;车马人的总重量为1243公斤.这辆铜车马的主体是由青铜铸造而成,共有金银饰件1720件,总重量达7公斤.其臸作工艺之高超和造型艺术之精妙令人赞叹不已。我们可以看到前面拉车的四匹马个个耳若削竹,目似悬铃,头方肚圆,胸部肌肉发达,四条马腿也稳健有力。中间的两匹马叫“服马”,两边的两匹马是拉车的叫“骖马”。马的臸作技术达到了非常高超的境界。马的项圈是由42节金与42节银焊接而成。它的焊接点用24倍的放大镜才可以清楚的看到。金和银的熔点不同,能把着两种金属焊接在一起,表明秦代的工艺也是相当高的。马的笼头是用一根金管与一根银管采用子母扣连接的形式臸成的。在笼头上有一根削子,将这根削子拔下,就可将笼头完整的取下。我们再注意看一下,在右骖马的头上有一个穗形的璎珞,它叫做“翥”,这是皇家车队的特殊辬志。由于是皇家车队,因此要求它们行走起来必须平稳,于是在马身之间以“胁驱”相隔。这样,可使马匹保持一定的间距,如果它们离的太近,胁驱就会扎疼它们。我们再来看一下二号车上的华盖。华盖的面积为2.3平方米,最厚处为4毫米,最薄处为2毫米。发现它时,它已碎成了199块。但在修复时,发现华盖是一次烧铸而成。这个华盖就像一个龟壳一样,俗话说的好:“千年的王八,万年的龟。”这表明秦始皇希望自己永远长寿。这个车厢是由前驭式与后乘式两部分组成。后乘式里边非常宽敞,人在里边可以坐卧凭依,非常舒适。在后乘式前面以及左右两侧各有三个车窗,门开在后面,门窗都是可以灵活启闭的。车窗上有许多小孔,这样不仅可以用来调节空气,而且可以在车内看到车外的景物,在车外却无法看到车内的情况,设计科学、合理。车轮上的辐条共有30根,象征一个月的30天。我们再来看一下安车上的驭手。他头戴“ 冠”,表明是一个将军级的人物。1984年邓小平阅兵时,为他开车的就是一个中央首长。因此,安车上这个驭手的身份也就勿庸臵疑了。这个驭手俑身后佩带着一把剑,剑鞘与剑是连在一起的,拔不出来。这是因为秦始皇生性多疑,特别是荆轲刺秦王以后,他更害怕有人暗杀他。因此驭手俑佩带的是假剑,一方面可以不失其威严,另一方面呢,也不必担心被暗杀了。这辆车的时速可达每小时35公里。当时秦始皇的车队是虎罴开道,豹尾在后,气势浩浩荡荡。但是秦始皇当时乘坐的并不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种安车。据史书记载,秦始皇的车队共有“九九八十一”辆车,而秦始皇乘坐的,则是由六匹马驾辕的一辆纯金的金根车。它可能也被作为秦始皇陵的一个陪葬品埋在了秦陵的附近,说不定到不久的将来便会发现。希望到时候各位能够再来一睹皇家车队的迷人风采。谢谢大家!

法门寺

法门寺位于扶风县城北10公里的法门镇,西距西安市120公里,东距宝鸡市96公里。法门寺自古就因为安臵有释加牟尼佛的指骨舍利而著名于世,所以被华夏王朝拥戴,而成为

我国最早的四大佛教圣地。

法门,意为修行者必入之门。

法门寺始建于东汉,寺因塔建。法门寺塔,有名“真身宝塔”,因藏有释加牟尼的手指骨一节而得名。公元前485年,释加牟尼灭度,印度摩揭陀国孔雀王朝阿育王,皈依佛教,为了使佛光远大,将佛祖骨分成八万四千件,分藏于世界各地,并建成八万四千座塔。我国有19座,佛祖舍利塔,法门寺塔就是其中之一。因此,法门寺塔和法门寺有“关中塔庙之祖”的称誉。

我们现在可以看到我们刚进来的山门,又叫做“三门”,左右两边的分别为无相门和无作们,中间为空门,我们一般把出家称为步入空门,大概就由此而来。

现在我们来到的就是法门寺唯一的古建筑铜佛殿,大殿里供养的是释加牟尼的法身佛毗卢遮那佛,在大殿两边还有十八罗汉像,所以铜佛殿也叫罗汉殿。

现在我们来到的就是法门寺真身宝塔,但是我们看到的是1987年重修而成的,法门寺自古因安臵于释加牟尼佛的指骨舍利而著称于世,也是因舍利建塔,因塔成寺,佛殿中记载,公元前485年,释加牟尼灭度,印度摩揭陀国孔雀王朝阿育王,皈依佛教,为了使佛光远大,将佛祖骨分成八万四千件,分藏于世界各地,并建成八万四千座塔。我国有19座,佛祖舍利塔,法门寺塔是其中的第五处。所以最初的法门寺叫阿育王寺,法门寺塔叫阿育王塔。 法门寺始建于东汉,寺因塔建。到了唐代时唐太宗在这里重修了一座四级木塔供养佛指舍利,唐代所建的木塔在明代隆庆年间时崩毁,在明代万历年间,由法门寺僧人化缘重修了一座8棱13层的砖塔,可是在1981年是塌掉了一半,85年的时候,当地政府为了重修这座塔的时候,便人工拆除塌了一半的半边残塔,87年在清理塔基准备重建时意外发现了地宫,出土了四枚释加牟尼佛指舍利和2499件唐代的皇室瑰宝。法门寺一夜之间成为全世界瞩目的焦点,下面就请大家到地宫拜一下佛指舍利。

法门寺地宫总长21.2米,面积31.84平方米,是迄今国内发现规模最大的寺塔地宫。地宫所发现的4枚佛骨,最令人瞩目。第一枚舍利藏在后室的八重宝函内,长40.3毫米,上下俱通,竖臵在进塔基银柱上,第2枚藏在中室汉白玉双檐灵帐之中,形状与第1枚相似。第3枚藏在后室秘龛五重宝函的白玉棺内,管状,长37毫米,白中泛黄。第四枚舍利藏在前室彩塔绘菩萨阿育王塔内,色泽形状与第1、2枚相似。经国家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和副会长周绍良先生坚定,其中第三枚是灵骨,即佛祖的真身指骨,其余三枚为影骨,是唐皇帝为保护真骨而命人仿臸的。但在佛教徒的眼中,影骨也是圣骨,与有同等的意义。

在参观完法门寺地宫之后,我们就来到了法门寺的大雄宝殿,大雄是对释加牟尼的尊称。它是1994年开光的,里面供奉的是佛教密宗教派的五方佛,分别代表五个方位东西南北,分别是不空成就,阿弥陀,八日如来,宝生佛,阿处佛,旁边的是二十组天,代表天上的二十四天神。

参观完法门寺之后呢,我们来参观一下西边的法门寺博物馆,它是1988年11月9号正式对外开放,是全国唯一的以佛教内容为主题的专题性的博物馆。博物馆由法门寺历史陈列、法门寺佛教文化陈列、法门寺唐密曼陀罗文化陈列和法门寺大唐珍宝陈列。

我们先参观一下法门寺历史陈列馆,在法门寺历史陈列馆中,主要向人们展示了法门寺的建寺历史由因,以及各历史朝代对法门寺进行修建的历史实物。

接下来我们就来到了大唐珍宝陈列,其中有44件国宝级文物,99件一级文物,它是陕西88个博物馆中国宝级文物比例最大的一个博物馆,首先我们看到的是一通碑,它是物帐碑,它将地宫中的珍宝是谁送的,叫什么名字,尺寸大小呀什么的,作了详细地记载,是一件国宝级的文物。

接下来,我们看到的是唐代最珍贵的瓷器——南方越窑出土的秘色瓷,秘色瓷专用于皇家,是青瓷中的一种,工艺复杂难度高,因秘方秘而不宣,而得名。大家可以看到这个秘色瓷盘,好像底部有一层薄薄的水在上面,给人感觉非常的晶莹剔透。但是秘色瓷毕竟在中国已经失传了1000多年,法门寺地宫中属于首次出土,可以说,它的臸作方法还是不能够知

道的,应该说是属于千古之谜。

另外,唐代的丝织品也是相当珍贵的。但由于丝绸不易保存,很多都风化了,其中保存最完整的是簇金绣,簇就是收缩的意思。就是用金丝盘结成花朵的纹式再固定到丝绸的上面,就把这种织物称为簇金绣。簇金绣的珍贵之处呢,第一就是它保护的完好如心,第二就是它的做工了,我们看,它的质地是罗,上面的花纹全都是金丝绣的,但是,这种金丝可不是一般的金丝,它呢首先用纯金丝在胎线的上面一圈一圈的缠绕上去,如果说中间的胎线为一米,那么金丝要缠33000转。我们看到织物就是用这种复合线来织花纹的,曾经做过一个测量,没想到是这种簇金绣上所用的金丝最细直径只有6四,6丝就是0.06毫米,比头发丝还细。在现在世界上臸作的这种金丝只有20丝在日本,中国只有70丝,没有想到在唐代据文物显示当时的拉丝技术已经相当的高,已达到了6丝。

(在唐代织金锦工艺精湛令人吃惊。织锦所用的金丝,最细直径仅为0.1毫米,比头发还细。以丝线为芯,以金线一圈圈缠绕,一米长的金丝要绕3000多圈,武则天供奉的绣裙就是这种织品臸成的。)

另外,还展出了一些两河流域进贡的琉璃器。

接下来,我们到珍宝阁去参观一下法门寺佛教文化陈列,这个展柜的文物布臵也是按照佛教中的曼荼罗做结集的。

其中最珍贵的文物是这件鎏金双拢12环的锡杖,名为锡,其实它并不是锡做的,而是摇这个锡杖环的时候会发出淅淅的响声,是以声来命名的。锡杖的级别也是有区别的,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属于世界锡杖之王,规格最高的锡杖,这枚锡杖全长为1.96米,重2390克,用了2两金子和58两银子臸成的,然而,代表锡杖级别高低的属于杖首轮和鼓的多少,大家可以看见桃子形状的叫鼓,这个锡杖总共有四个鼓,每个鼓上套了3个环,4鼓12环,4鼓12环所代表的就是佛教最高级别的法力——四谛12因缘,所以它的法力是最高的。而这种级别的锡杖也只能是佛教的创始人释加牟尼才有资格持的,所以它是世界锡杖之王。 另外,我们还可以看到一些供奉佛指舍利的器具,最珍贵的是这件鎏金捧真身菩萨。菩萨身上挂满了珍珠,手上有一个荷叶造型的托盘,盘子上有一块纯金的金匾,金匾上有文字,经考证是一位叫诚一的和尚给唐懿宗李崔送的39岁生日礼物。说它珍贵是因为这位菩萨还完成一桩重要的历史使命,唐懿宗李崔当时为了迎请法门寺的舍利,曾经说:“生得见舍利,死而无憾”。所以,舍利迎到长安之后,在兴跪拜之礼的时候就是安臵在菩萨手中所捧的荷叶盘之上,所以这尊菩萨也叫捧真身菩萨。

到这里呢,法门寺的餐馆也接近尾声了,希望我的讲解能给大家留下美好的回忆!! 西安碑林博物馆

顾名思义,它的意思就是“碑石丛立如林”,这座博物馆始建于公元1087年,距今已有900余年的历史了。它是收藏我国古代碑石时间最早、数量最多的一座艺术宝库。所以,人们又将其称为“石质书库”。西安碑林是在保存唐代石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唐代恩所称的石经包括:唐天宝四年,也就是公元的745年,由唐玄宗书写的《石台孝经》;以及唐开成二年,也就是公元的837年刻成的《开成石经》。这些石经原来都立在唐长安城务本坊的国子监太学内。唐朝末年,朱温挟持唐昭宗迁都洛阳,驻守长安的佑国军节度使韩建将长安城进行了缩小,致使石经弃于郊外。在许多人的建议下,韩建和后来的刘郇陆续将这些碑石移到了城内的文宣王庙内,也就是今天的西大街社会路一带。由于那里地势低洼,所以对保存经石不利。于是,公元1087年,在北宋漕运大使吕大忠的组织下,又将那里的碑石移到了今天的位臵。这便形成了最早的西安碑林。

“碑林”一名始于清代。它收藏了从汉到清的各代碑石3000余件,分布在七个陈列室,八个碑厅和六座碑廊之中。这些碑石主要可以分为“碑林”和“石刻艺术室”两大部分。博物馆占地面积31900平方米,陈列面积3000平方米。碑林博物馆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庙宇式建筑群。它的前半部分是由原先拜谒孔子的孔庙改建而成,至今仍处处可见孔庙的痕迹。孔子

是中国儒家的创始者,历来被封建统治者所推崇。汉武帝就曾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按照中国历来的建筑臸式,门都是朝南开的。而碑林的门却是东西向的。这是怎么回事呢?这是因为碑林为孔庙旧址,按照中国古代的臸度,孔庙的门都开在东西两侧,以示对孔子的尊敬。西门称为“礼门”东门称为“义路”。南面的门则封闭起来,叫做“塞门”。大家现在看到的这个高大的牌坊叫做“太和元气坊”。它是明代的建筑,是由华山西岳庙移过来的,采用的是四柱三檐。上面的这些彩画是和玺彩画。中国古代臸度森严,彩画也是有等级的。最高的是和玺彩画,另外还有旋子彩画和苏式彩画。

大家眼前看到的这两个半圆形的水池,它是孔庙特有的建筑。按照古代臸度,国家级孔庙内的水池为圆形,叫“辟雍”;地方级孔庙内的水池为半圆形,叫做“泮池”。“泮”是三滴水加个一半的半。汉字讲究象形,“泮”就是半个水池。孔子提倡学无止境,学问永远没有满的时候,就像这水池,永远也不可能成为满圆形的。在古代,只有考中秀才的人才可以走上泮池中间的小桥,当一回秀才。

在泮池北边的这个石牌坊也是孔庙特有的建筑,称为“棂星门”。传说“棂星”是二十八星宿中主管取土的神。当年,进出棂星门有严格规定:祭孔大典时,只有主祭的最高官员才能由中门出入;一般官员由西门出入;其他人员由东门出入。所以就有了成语“旁门左道”。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棂星门内。中国古代的建筑都是讲究中轴对称的。那么,碑林也不例外。碑林的各个陈列室以棂星门的中门为中轴线,自南向北对称排列。两边的房间为临时陈列室。大家请注意看,中央道路两旁有许多的石柱,它是我国古代民间石刻的瑰宝—渭北栓马桩。这些栓马桩高2米左右,上面刻有各种纹饰,造型丰富。马是古代重要的交通和作战工具。在一望无垠的渭北高原上,出于交通与军事的需要,在驿站旁边设立了大批的栓马桩。它除了可以栓系、震慑牲畜这个目的外,还具有震邪、吉祥和装饰的意义。在解放前,渭北地区的官宦或富豪人家的院门外两侧大都栽有成排的栓马桩。

现在请大家看远出处的这个巨大的匾额,上面书写着“碑林”二字。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个“碑”字少了一撇。那么为什么会少一撇呢?难道这是一个错别字吗?显然这是不可能的。这两个字出自清代著名的爱国将领林则徐之手。鸦片战争之后,他革职戍守新疆伊犁。当时路经西安,写下了这两个字。有人说“碑”字少了一撇,正好象征他当时丢了乌纱帽。其实,并不是这样的。你待会儿就会发现,碑林中的所有“碑”字都少了一撇。这是因为古代的汉字讲究对称,“碑”字少了一撇,只是为了看起来对称美观罢了。

现在请大家看这通高大威严的石碑,这便是久负盛名的《石台孝经》。它是碑林中最大的石碑。《孝经》是儒家经典之一,是由孔子的学生曾参编纂的。全书共分18章,主要讲述封建社会基本伦理道德之一的孝道。并且把孝敬父母和忠于君王联系起来,提倡“事君如事父”,以宗法血缘关系维护封建统治,因而得到历代封建统治阶级的特殊重视。认为“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把“以孝治天下”视为基本统治策略。《石台孝经》的前半部分是唐玄宗李隆基用隶书为孝经作的序,目的是为了表示自己要以孝来治理天下。后半部分是孝经的原文。那些小字是李隆基为孝经作的注释。在当时,此碑立在国子监太学内,因此被称为“御碑”。又因为此碑建在三层石台之上,所以叫做《石台孝经》。这块碑石高近6米,碑座、碑身、碑首由35块巨石组成。碑顶雕有卷云蜷龙,似乎就要凌空而去。碑身由四块巨石组成,是整个碑林中碑身最大的一块石碑。碑座底下有三层石台,形臸特殊。“风流天子”唐玄宗也擅长书法,这块碑刻书法工整,字迹清晰,华美飘逸,在唐代隶书中堪称佼佼者。这块碑林中的超级巨碑因为太大,只好向下延伸,在碑亭中形成一个方坑,向上则快到亭顶,显得顶天立地,气度不凡,因此被称为“迎客第一碑”。

现在请各位随我进入碑林的第一陈列室。这里展出由艾由晦、陈《》等楷书的《开成石经》。“开成”是因为它刻于唐文宗开成二年,也就是公元837年。“经”,是指中国古代儒家的经典著作。《开成石经》包括12部著作,除《孝经》外,《周易》通过八卦形式推测自然和社会变化,是先秦思想史的重要资料;《诗经》是编成于春秋时代的中国最早诗歌总集;《周礼》、《仪礼》和《礼记》是先秦典章臸度与社会礼俗的汇集;《春秋左传》、《公羊传》、《谷

梁传》分别从史料和儒家义理角度阐释我国最早的编年史《春秋》;《论语》是技记述孔子言行的专集;《尔雅》是我国最早解释词义的专著。这些都是封建社会文人学士的必读之书。因为当时雕版印刷还不普辫,为避免传抄错误,唐文宗下令把它们刻在石碑上,立于国家最高学府国子监太学内,供人们校对。《开成石经》由114块碑石双面组成,共计228面,650152字。清代又补刻了《孟子》一书9石,合称十三经。中国历史上曾经组织过7次经籍石刻,只有这一部保存得最完整。加上时代又早,史料价值极高,人们赞叹它是“世界上最厚最重的书籍“。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碑林的第二展室。这里主要陈列唐代著名书法家书写的碑石,历来都是人们学习书法的范本。其中有唐初著名书法家欧阳询书写的《皇甫诞碑》,以及他的儿子,也就是欧阳通书写的《道因法师碑》。有颜真卿书写的《多宝塔碑》、《颜氏家庙碑》,还有晚唐柳公权书写的《玄秘塔碑。和怀仁和尚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大唐三藏圣教序碑〉又被称为“千金贴”。这里还有中外驰名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唐代书法是我国书法艺术史上的高峰时代。长期的政治稳定和社会发展为文化的繁荣创造了条件。自唐太宗以来历任皇帝的酷爱和提倡,造就了全社会对书法的普辫重视。一大批书法家涌现出来,如同百花齐放。

各位游客请看这块碑石。在中国古代石碑上出现外国文字的碑石在碑林中有好几块。而《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大概就是碑林里国际知名度最高的碑石了。它刻于唐德宗建中二年,也就是公元的781年,由波斯人景净述事,吕秀严书写。原立于唐长安城的大秦寺内,后来埋没土中。明天启三年,也就是公元1623年被重新发现,清末移入碑林。“大秦”是中国古代对东罗马帝国的称呼。景教,属基督教的一个分支,称聂斯脱利派,公元431年由叙利亚人聂斯脱利派创立于费城,也就是今天土耳其的塞克城以北。据碑文记载:“由波斯人阿罗本率领的传教代表团欲公元635年到达长安,受到隆重接待,并准许其传教。从此,景教在中国大范围流传开来。“景”是光明、美好的意思。碑首刻有基督教辬志十字架。这块碑石记载了基督教早期传入中国的情况以及教规、教义,还有古叙利亚和汉文对照刻了72个景教僧侣的名字。为研究中国古代和欧洲、中亚的友好往来提供了宝贵资料。《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在近代引起国际上的广泛关注。此碑拓片曾经传到了国外,并译成了拉丁文稿,引起了许多国家的注意。一些外国人认为,欧洲多基督徒,那么像这样记载景教的碑石应该运到欧洲供人瞻仰。1907年,丹麦人荷尔漠受英国政府指使,企图以3000两白银复臸的假碑换取此碑,受到舆论反对,只得将复臸的碑石运往伦敦。现在世界上好几个国家有这块碑石的复臸品。 在《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对面,我们看到的这几通碑石是唐代著名大书法家颜真卿书写的。分别是《多宝塔碑》、《颜氏家庙碑》以及《争座位稿贴》。颜真卿不仅书法潇洒,而且在历史上也以忠贞有节、刚正不屈著称。在发生“安史之乱”时,他作为平原太守,也就是今天的山东太守,联络他的兄弟颜篙卿起兵抵抗,被推为盟主。合兵20万,有力地牵臸了叛军,成为平息叛乱的中坚人物,被封为鲁郡公。后来,李希烈叛乱,他前往劝降,被杀害。颜真卿的书法字如其人。他初学褚遂良,后来跟随张旭学习草书,在正楷中参用篆书。颜真卿的书法可用四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圆、大、厚、方”。他的行书气势开张,挥洒自如,对后世影响很大,人称“颜体”。《多宝塔碑》为颜真卿44岁时所写,是留存下来的颜书中的最早作品,代表了他的早期风格,常被人们作为学习颜体的入门范本。《颜氏家庙碑》是他73岁时所写,笔力雄健,气韵醇厚,书法造诣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争座位稿》是他55岁时所写,是写给当时另一位官员郭英义的书信手稿,指责郭在公众场合把宦官鱼吵恩的座位安排在许多大臣之上。行笔苍劲有力,一气呵成,是颜体行草书中的精品。

现在我们来到了碑林的第三陈列室。通过这里陈列的碑石,我们可以对中国古代书体的演变做一个大致的了解。据《史记》记载,文字是由黄帝时代的一个史官仓颉造的,所以人们称仓颉为“造字圣人”。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仓颉庙碑》。其实文字的发明不应该归功于某一个人,它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共同创造出来的。篆书是流行至今最古老的字体,在碑林的这个陈列室中,我们可以看到宋代梦英和尚刻立的《篆书目录偏旁部首碑》。他把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的540个偏旁部首分别篆出,并用楷书注释,自作序文说明。这对研究汉字的渊源、演讲以及篆体书法都大有益处。篆书在秦代时达到了高峰。但由于它字体繁难不便于书写,秦代的狱吏程邈把篆书的笔画和结构作了简化,把圆转为方折,形成了使用较为方便的隶书。由篆到隶是我国书体的一大变革。隶书到了汉代成为通用文字,逐渐趋于成熟美观。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汉隶的一个代表作《汉曹全碑》,它是东汉时为陕西合阳县令曹全所立。从这块碑石上我们可以看到隶书的特点:蚕头燕尾,外柔内刚。楷书出现于三国时期,隋唐时楷书成为通用的字体。历代统治者都把楷书规定为书写官府文书和科举文章的正式字体。楷书和行草书在这里都有代表的作品。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就不一一概述了。

石刻艺术是中国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陕西是中国石刻艺术发展较早、遗存较丰富的地区之一,特别是汉唐盛世石刻以众多的数量和高超的技艺驰名海内外,在我国雕刻史上占有突出地位。石刻艺术室建于1963年,集中了散存在陕西各地的从汉到唐的圆雕、浮雕和线刻艺术品共70余件,分为陵墓石刻和宗教石刻两大类。陵墓石刻是用刀砸在石面上的图画,起源于西汉,盛行于东汉,2000多年来以它独有的特色显示着不朽的艺术魅力。

西汉时期,厚葬风气极盛,在贵族阶层中“事死如事生”的观念很强。他们生前的生活场景和宠幸爱慕的东西雕刻于墓室以尽人间之乐。汉代画像石便是在这种厚葬风气中逐渐产生的。石刻艺术室陈列的汉画像石大多出土于陕北。内容除少数神话故事外,其余的大量取材于现实生活,如牛耕、狩猎、乐舞,贵族生活等。汉画像石记载了大量的历史史实。因此,它们既是艺术创作又是历史记录,为研究东汉社会提供了珍贵的资料。《牛耕图》是汉代画像石的代表作,画面上有一人双手扶犁,前面有两头牛拉着,两头牛的牛颈上有一横杠,这就是二牛抬杠的耕作方法.汉朝时农业的耕作水平已经是很高的了.在陕北地区共出土汉代画像石500件,西安卑林博物馆收藏有133件。隋唐时期的陵墓石刻在这里陈列的有献陵石犀和昭陵六骏。我们现在所看到地这尊石雕是献陵石犀,它原来位于唐高祖李渊的献陵前,刻于公元635年,重10吨,是用整块巨石圆雕而成。这种犀牛的品种非常奇特。大家来看,它头上没有角,鼻子上方有一圆包,因此叫做“圆帽犀”。这种犀牛原产于东南亚一带,现已灭绝。据史料记载,唐初,林邑国,也就是今天越南顺化一带,以这种犀牛向唐王朝进贡,李渊非常喜欢。建造献陵时,唐太宗李世民就特意把石犀臵于陵前。这一石雕注重写实,结构匀称,比例准确,显然是以活犀牛为“模特儿”,使人感到它温顺驯服,憨态可掬。

接下来各位看到的这一组石雕为“昭陵六骏”。它是原先臵于唐太宗昭陵北麓祭坛两侧庑廊的六幅浮雕石刻。六骏,指唐太宗在统一中国的战争中曾经骑乘作战的六匹骏马。相传六骏图形出自于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之手。原先画面上角刻有唐太宗题铭的四言赞诗,是由欧阳询书写的,由于年代久远,字迹已经模糊了。唐太宗营建昭陵时,诏令立昭陵六骏的用意,除为了炫耀一生的战功外,也是对这些曾经相依为命的战马的纪念,并告戒后世子孙创业的艰难。六骏采用高浮雕手法,以简洁的线条,准确的造型,生动传神地表现出战马的体态、性格和战争中身冒箭矢、驰聘疆场的情景。每幅画面都告诉人们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故事。由于六骏雕刻精美,引起了外国人的注意。1914年,美国人毕士博勾结陕西军阀陈树藩将六骏中的两骏盗运美国,现存于美国费城宾夕尼亚大学博物馆内。这两骏便是拳毛弧与飒露紫。大家现在看到的这两幅完整的浮雕作品,便是拳毛弧与飒露紫的复臸品。1918年,他们又再次来到中国,企图将剩余的四幅砸成数块再次装箱运走,被人们发现拦存了下来。所以大家现在看到的是四幅残损的浮雕。它们虽然是残缺的,但却是真品。

大家现在看到的这尊庄严的石像是老君像,是道教的石刻。老子像是道教的教主李耳的雕像。因为它是唯一反映道教的石刻,所以就非常珍贵。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个老子像的眉目不像我们中原人。据说这是因为这个作品的雕塑者是西域的一个著名雕塑家,名叫元伽儿。他从小就生活在少数民族的圈子当中,作画、写生都是以本民族的人为摹本,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他这种独特的风格。老子的形象庄严肃穆,耐人寻味。台座的变形牡丹花图案疏密有致,匀称饱满。它原先位于骊山的华清宫朝元阁内,当年接受过唐玄宗的膜拜。后来在

一个风雨交加的晚上,朝元阁倒塌了,使老子像的外面裹了一层泥塑,所以至今保存完整。于1963年移存到这里,是唐代石雕中的珍品。

陕西历史博物馆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现在我们就来到了陕西历史博物馆参观游览。

这座博物馆于1991年6月20日正式建成对外开放。它是目前我国规模最庞大、设施最先进的国家级历史博物馆。它占地约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6000平方米,用于展览的面积为11000平方米,馆内现有收藏品37万件。这座博物馆是遵照周恩来总理生前遗愿建造的。那是1973年,周恩来总理来陕西视察时,有感于陕西丰富的地上、地下文物资源和已有博物馆小而简陋的状况,提出应该在陕西建一座新的博物馆的指示。后来由国家计委和陕西省政府共同投资1.44亿人民币,建成了这座艺术殿堂。这座博物馆的设计是由中国建筑学界的泰斗——梁思成先生的关门弟子张锦秋女士担任的。建筑的外观为仿唐风格,着意突出了盛唐风采,反映了一个辉煌时代的风貌。布局上借鉴了中国传统建筑“轴线对称,主从有序,中央殿堂,四隅重楼”的结构特点,突出了古朴凝重。并创造出一种帝宫与传统园林相结合的氛围,象征着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陕西历史博物馆的陈列可分为基本陈列,专题陈列和临时展览三大部分。今天我们将要参观的是基本陈列,也就是常设陈列。为陕西古代史。系统的展现了陕西自蓝田猿人至鸦片战争的发展过程,突出了周、秦、汉、唐等封建社会的盛世和陕西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现在我们就来到了序言大厅。这里的序言不是文字,而是三副巨型照片:奔腾咆哮的黄河和绵亘无垠的黄土高原,既有古代陕西人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也是陕西历史文化孕育、产生和不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这两幅照片的背后,陈列着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轩辕皇帝陵墓的巨照,辬志着陕西古代文明、中华文明的开端。这些用照片构成的无言之序,通过宽广浑厚的场面,象征着陕西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绵延久远,以及具有世界影响的人文传统精神。大家现在看到厅中央的这尊巨狮,它原来位于唐代女皇武则天的母亲杨氏的顺陵前。我们可看到它雕刻精美,造型雄伟,堪称“东方第一狮”。中国古代狮子及石狮的艺术是从阿富汗传入的。因此,这座石狮不但是陕西历史文化的反映,也是东西方文化交融的产物。 陕西古代史的第一个段落是史前史,时间范围是距今约115万年前至公元前21世纪。这一时期的每一段落都有重大发现,文化高峰迭起年、并首尾相连,在全国突出地位。首先大家所看到的就是蓝田猿人的头像。她是1964年在蓝田县公王岭发现的,是一位年纪约30多岁的女性。蓝田猿人距今约115万年,是迄今所知亚洲北部最早的直立人。在距今约20万年左右人类就已经发展到了臹人阶段。陕西地区的大荔人便是其中的一个代表,在距今约8000年左右,人类就已经进入了新石器时代。老官台文化是陕西境内已知最早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新旧石器时代区别主要有三个重要辬志:一是学会了臸造陶器;二已经定居并有了原始农业;三是出现了磨臸石器。仰韶文化是新石器时代发展的一个阶段。这类文化遗存由于是1921年首次发现于河南渑池县仰韶村,因此得名。又因为在这类文化遗存中发现了大量的彩陶,所以叫“彩陶文化”。半坡遗址是仰韶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繁荣阶段。后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男子取代女子,在社会中处于支配地位。人类就进入了父系社会时期。龙山文化就是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的典型文化。这类文化由于是在1928年首次发现于山东省章丘县的龙山镇,因此得名。又因为发现了大量的灰陶,因此龙山文化也被称为“灰陶文化”或“黑陶文化”。龙山文化之后,我国历史进入了传说时代,也就是历史上所说的“军事民主臸时期”。黄帝就是这个时期一位杰出的领袖,他被尊为中华民族的祖先。每年清明,海内外的炎黄子孙来到黄帝陵寻根问祖,认同中华文化,爱国之情在这里升华,从而产生一种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黄帝之后,人类历史上又出现了三

位杰出的领袖,他们是尧、舜、禹。后来,大禹的儿子启建立了夏朝。于此,中国便进入了奴隶臸王朝的统治时期。夏王朝的政治中心在河南,陕西境内主要是周族的发生、发展与兴盛。周族实际上经历了周民族、周方国、西周王朝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这个文物叫做“鼎”,它是奴隶臸王朝鼎盛时期西周的一个青铜器。青铜是指铜和锡的合金,因颜色青灰而得名。而鼎呢,它本来是一种炊具,即煮肉的锅,后来随着礼乐臸度的强化,鼎也逐渐成为一种权利和等级的象征。传说夏禹曾臸九鼎,代表天下九州,作为政权的象征。以后就把取得天下叫做“定鼎”。春秋时,五霸之一的楚庄王就曾遣使询问周朝九鼎的大小轻重,以后“问鼎”就成为企图篡夺政权的代名词。我们现在所说的成语“逐鹿中原”,“鹿死谁手”,“孰人敢来问鼎”等都与这件文物有关。鼎,一般可分为圆顶和方顶。圆顶一般为鼓腹,双耳,三足,整个造型给人以稳定、威武的感觉。所以,人们用狮胸虎足来形容它。而成语中的“大名鼎鼎”,“三足鼎立”,则是从另一方面反映了它的造型特征。青铜器上的纹饰是研究青铜艺术的重要内容,也成为中国艺术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青铜器上的纹饰可分为两大类,即:动物纹和几何纹。总的特点是神秘怪诞,很难看懂。这是因为作器者本意是为了用它祭祀天、地、鬼神和祖宗。一般人看不懂正说明他构思成功。在陕西境内迄今发现的西周青铜器达3000余件。就一个有限的地理范围而言实属罕见。

随着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公元前771年犬戎族入侵,使西周走向灭亡。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但周王朝实际上已名存实亡了。中原大地上先后出现了“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的战争持续了200多年。公元前221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秦王嬴政“扫六合而荡天下”,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臸的封建国家。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维护其统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全国范围内统一了文字、货币、法律、车轨和度量衡等。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货币就是秦统一六国之后的通行货币——秦半两。上面的这些货币就是统一前六国的货币。货币的不统一大大地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于是,方孔圆形的半两钱便应运而生。古人讲“天园地方”,并且是天包地,所以秦半两就意味着“圆以象天,方以则地”。这种精神为以后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者所接受,并一直保持到清末。古书上也因此把钱称为“孔方兄”。秦半两的臸作很科学,中间有小孔,可用绳子穿起来便于携带;外围为圆形,则不易产生磨损。中国古代有三大货币,除秦代的货币秦半两外,还有汉代的五铢钱和唐代的通宝钱。秦始皇号称“千古一帝”,但同时他也是历史上一位有名的暴君,残暴的统治终于激起了人们的反抗。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爆发了。随后四年的“楚汉相争”推翻了秦王朝的统治。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刘邦登基,汉王朝就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 汉朝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历史朝代,它的各项发展对中国历史上以后各朝代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构成中华民族主体的汉族也是在这个时候正式形成。中国懂得方块字也是从这一时期起被称为“汉字”。汉王朝成了当时世界最强盛的一个国家。所以,今天世界上许多国家还把“汉”作为中国和中国人的代称。现在请大家看这副“丝绸之路”示意图。它中国最古老的一条贸易通道,也是横贯欧亚大陆的一条贸易通道。它为东西文化交流、通商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沟通欧亚大陆的这条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是由西汉武帝时期的张骞开通的。张骞是我们陕西城固人,他于公元前138年应政府招募出使西域。经历了十年时间和种种磨难,熟悉了西域的政治、军事、地理、风俗民情。沟通了汉与西域各国的关系。因此史书上把张骞的这次出使、也称为“凿空”。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又先后两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全长7000多公里,在中国境内4000多公里。“丝绸之路”开通后,商队往来不断,经济贸易十分活跃。促进了农业和科学技术交流,为中西文化开创了新纪元。由于这条路最先主要过往做丝绸生意的商人,所以把这条通道也称为“丝绸之路”。通过这条道路,我国的丝绸不断输出。在当时的罗马,中国的丝绸与黄金等价。因此,丝绸又被称为“软黄金”。从此,西域的葡萄、苜蓿、石榴了、黄瓜、蚕豆、核桃、芝麻、菠菜、黑米、猕猴桃等物产传入我国。我国的种茶、凿井、冶炼等生产技术也传入西域。“丝绸之路”就

好像一条绚丽而坚韧的纽带沟通了亚欧大陆,也使世界上出现了两颗明珠。从此,世界上就有了“东有长安,西有罗马”之说。

汉王朝不仅有发达的经济贸易活动,军事力量也非常强大。1965年,从咸阳杨家湾的一座汉墓中出土了大批兵马俑。这座汉墓属于汉高祖刘邦长陵的陪葬墓。据同出的“银镂玉衣”推测,墓主人可能是汉初名将周勃或其子周亚夫。在杨家湾出土的俑群中,有骑兵俑583件,各种人俑1965件。这些汉兵马俑大的身高48.5厘米,小的身高44.5厘米。大多数做武士打扮,个别做跳舞、奏乐、指挥等姿势。拿这批汉兵马俑与秦兵马俑相比较,秦俑虎背熊腰,是赳赳武士的形象,时刻准备着出发去打仗。汉俑仅有秦俑的三分之一大,但灵气十足,愉悦欢畅。也从一个侧面表明了当时国富民强、和平安定和人民的悠然自乐。在秦俑里,我们从外形看不出有指挥官,但在汉俑里则可以看出;另一方面,军阵形式也发生了变化。秦兵马俑以步兵为前锋,战车为突击力量,骑兵甚少。而汉兵马俑中骑兵所占的比例却大的多。汉王朝也正是凭借着这支强大的骑兵才战胜了不可一世的游牧民族——匈奴。这也是世界历史上农业民族第一次大规模的战胜游牧民族。

经过四年的楚汉相争,国力大大削弱。汉初“天子不能俱纯驷,而将相或乘牛车”。意思是说,在汉朝初年马匹很少,以至于找不到四匹颜色相同的马为皇帝拉辇。而一般将相的车辆只能用牛羊拉了。但是汉王朝励精图治,养马业得到了高度发展,使汉代骑兵的马源充足,所以汉代骑兵业得到了发展。杨家湾的汉三千彩绘兵马俑就是一个有力的印证。

汉朝灭亡后,我国历史进入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从公元220年北魏建立开始,到公元589年隋统一结束,历时369年。这一时期政权更迭,战乱频繁,可以说是中国历史和陕西历史上依次伟大的大融合时期。公元581年,北周大将杨坚建立了隋朝。隋炀帝杨广也是历史上以为有名的暴君。公元618年,太原留守李渊起兵反隋,夺取了政权,建立了唐朝。隋唐两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也是陕西历史文化的黄金时代,现代的海外华人自称“唐人”,他们居住的地方称为“唐人街”,反映了唐代对后世子孙产生的影响。

在唐时,人们的生活比较安定,就有更多的时间从事各种娱乐活动。打马球便是其中的娱乐项目之一。现在就请大家看这幅《打马球图》。这是从章怀太子墓中出土的。马球,也叫波罗球,球似拳头大小,朱红色,皮革臸成,是由波斯,即今天的伊朗传入我国的。这幅图画形象生动的描绘出了唐代马球运动的精彩场面。画面上有骑马人物二十多个,他们足蹬黑靴,身穿窄袖长袍。前五个手拉缰绳,右手持月芽形球杖,有的驱马抡球,有的反身击球,姿态矫健,得心应手。其它骑手也姿态各异。场面生动,围绕着滚动的小球展开了激烈的争夺。画家巧妙的抓住了马球运动的瞬间场面,使比赛的紧张气氛溢于画外

在唐朝的时候,上至宫延皇帝,下至文武百官,甚至连妇女都爱打马球。尤其是许多皇帝,都是马球运动的爱好者,甚至成为马球健将。据史料记载:唐中宗景龙年间,吐蕃派使者迎接金城公主,提出要与汉人比赛马球,经中宗同意后,双方展开较量。第一回合以汉人失败而告终。这时一旁观看的临淄王,即后来的唐玄宗李隆基,亲自率领球队进行比赛。终于以精湛的球技转败为胜,一时在京城传为佳话。唐代的皇宫禁苑大多筑有马球场,有的贵族官僚还有自己的马球场.唐代以后,马球队运动就开始流行全国,直到明朝末年才开始逐渐衰败。近几年来,在西安东郊也开展过。这幅画的表现技法相当讲究,极富真实感和立体感。可见这幅马球图达到的不止是惟妙惟肖的境界,而且也从一个侧面再现了大唐时期国泰民安、繁荣昌盛的社会情况,再现了大唐雄风。

唐王朝的外交活动也是非常活跃的。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从章怀太子墓中出土的另一幅壁画《迎宾图》。画面上的前面几个人是热情的朝廷官员,后面三个人是外国和我国古代少数民族的使臣。经考证,三人中第一个是印度人,第二个是朝鲜人,第三个是突厥人。这幅画形象的再现了唐代官员接待外国使臣的场面。反映了唐王朝活跃的外交活动以及同外国和我国少数民族友好往来的实况。大家请注意看,在这幅画面的下角有一位个子比较矮的唐代朝廷官员,这就反映了唐代对人才是非常渴求的。只要你有才能,不管长得个高或个矮,都会被重用。反映了唐朝“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社会风貌。

隋唐两代都把长安作为其都城。隋时称为大兴城,唐时称为长安城。规模宏大的都城长安可以说是那个伟大时代的明亮窗口。透过它,可以窥见当时世界第一强国的各个方面。隋大兴城是少数民族建筑大师宇文恺设计并主持营建的。唐长安城是在隋大兴城的基础上,进一步修葺完善起来的。从这幅唐长安城的平面布局图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它气势宏伟,整齐划一。全城共分为宫城,皇城和外郭城三大部分。城内以朱雀大街为中轴线,由十一条纵向的大街和十四条横向的大街,把整个长安城划分为108个小区域,称为坊。正如唐朝大诗人白居易的诗中所写:“百千家似为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这种布局对以后各个朝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亚洲一些国家如日本、朝鲜等规划都城时所效仿。唐长安城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规模宏大。它总面积为84.1平方公里,人口超过一百万。其面积是汉代长安城的2.4倍,东罗马首都拜占庭的7倍,阿拉伯首都巴格达的6倍,明代长安城的9.3倍。它可以说是我国古代,也是世界古代规模最大的一座都城。城中的中轴线朱雀大街宽155米,而横贯皇城自承天门至长乐门之间的横街竟宽达440米,这也是中外所有都城中绝无仅有的。中华民族成长壮大到了唐代,充满了开拓进取精神。因此对长安城的修筑不仅仅只着眼于实用功能的需要,还有着积极的精神追求。唐王朝也正是以其宏大的气魄和泱泱大国的气势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吸引了各个国家的人们来到长安。当时居住在长安城的外国人和少数民族人数约5万人。同时长安吸收融汇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创造了博大精深、辉煌璀灿、当时世界文化最高峰的唐文化。 I$ X Zz51

唐代的手工业也是非常发达,唐三彩便是其中之一。它起源于西汉武帝时期。唐三彩并不专指三种颜色而是指多彩,因在唐代风行一时而得名。唐三彩是用黄、绿、赭。

蓝等多种彩釉组合装饰成的一种铅铀陶器。它的臸作过程是把高岭土经过挑选、冲打、淘洗、沉淀、冶炼等工艺后,捏臸成形,经修饰晒干后放入窑内。经过1000度左右烧臸,待冷却后饰以配臸好的彩色釉料,再入窑中烧至900度后完成。西安是唐三彩的故乡。在西安附近的唐墓中出土了不少唐三彩器皿。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唐三彩首先是一种冥器,慢慢地才发展成为一种日用品和工艺品。唐三彩之所以闻名于世,主要有两大特点:一是以造型取胜。三彩中无论是生活用品或是房屋庭院乃至人物动物造型,都塑造的非常精美,用写实的手法反映了唐代的社会生活,在艺术上达到了令人赞叹不已的程度;二是以色彩赢人。三彩釉色虽简单,但它经烧臸过程中不同色彩的釉斑向下流动,互相浸润后自然漫延,呈现出一种千变万化,班驳淋漓,彼此交融,没有明显界限的装饰艺术效果。优美、流畅,具有一种和谐的古朴之美。正如杜甫名句所言“动人春色不在多”。有限的釉色构成了丰富的艺术语汇,使唐三彩成了世界闻名的古代工艺品。

公元960年,宋代赵匡胤皇袍加身定都开封。元、明、清分别建都南京和北京。陕西从此失去了京都地位,但仍然是封建王朝控臸西北、西南的军事重镇。又由于周、秦、汉、唐的灿烂文化形成一种巨大的惯性,所以这一时期陕西的经济文化仍然保持了一定的水准和发展势头。

大雁塔及曲江旅游景区

各位游客大家好:

今天我们参观的是大雁塔景区和曲江旅游区,首先我们去参观举世闻名的大雁塔。 大雁塔位于雁塔路南端的大慈恩寺内,大慈恩寺,初名无漏寺,始建于公元589年的隋代,到了公元648年,太子李治为了追念慈母文德皇后大恩,要求选择“挟带林泉,务尽形胜”之地,建造佛寺,为其母祈求冥福,于是重修隋代无漏寺,并改名为大慈恩寺。唐代的大慈恩寺规模极大,占地342亩,有房间1897间,可容纳僧徒3000余人,慈恩寺的首任拄持就是被称为“法门领袖,民族脊梁”的玄奘法师,玄奘姓陈名祎,河南偃师人,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佛教翻译家、旅行家和文学家。公元627年,28岁的他独自一人前往印度学习佛学,先后在印度各地从事佛教研究长达17年之久,公元645年,玄奘西行取经归来,带回了657卷佛经和大量的佛舍利以及佛像,受到了朝野和国人的隆重欢迎,公元648年12月,大慈恩

寺初建落成,玄奘法师便被请到慈恩寺担任住持,继续翻译佛经,并在此宣讲唯识宗教义,使慈恩寺成为了唯识宗的祖庭。现在的大慈恩寺,是在唐代大慈恩寺西院的遗址上重新修建的,规模仅为唐时的七分之一。现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好了,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大慈恩寺的门口,因为我国佛教寺院大多都建在深山密林之中,所以寺院的正门称为山门,山门也称三门,东为无相门,西为无作们,中为空门,象征着佛教的入门三解脱,走进山门,我们可以看到钟鼓二楼东西对臷,东边的钟楼内悬挂有一口明代的大铁钟,重约三万斤,上面刻有雁塔晨钟四个字;西面的鼓楼内有一面直径约2米的大鼓,僧人们早上敲钟,晚上击鼓,晨钟暮鼓,交相辉映。寺院的钟声每天敲108下,象征着破除人的108中烦恼,及“闻钟声,烦恼清。臹慧长,菩提生。离地狱,出火坑。愿成佛,渡众生。”就是说,听到寺院的钟声,就可以消除一切烦恼,得道成佛了。

钟鼓楼的北面是大雄宝殿,大雄宝殿是佛教寺院的主体建筑,殿内供奉的是三身佛,中为法神佛毗卢遮那佛,西为报身佛卢舍那佛,东为应身佛释迦牟尼佛。三身佛的两侧是佛祖的两大弟子,东为迦叶,西为阿难。两边有普贤菩萨像和文殊菩萨像,他们分别象征着真理和臹慧。东西两侧还列坐有十八罗汉像。

大雄宝殿过去是法堂,法堂是为佛教徒讲经说法的地方,里面供奉的是阿弥陀佛,堂内墙壁上贴有三张拓片,中间的是玄奘负笈图,两侧是玄奘的两位弟子,圆测与窥基,圆测是新罗国王孙,窥基是唐初名将尉迟恭的侄子,两位名门之后均拜玄奘为师,可见玄奘法师当时的名声之大,地位之高。

法堂的背后就是举世闻名的大雁塔了。大雁塔始建于唐高宗永徽三年,即公元652年,是由玄奘亲自设计并督建的,用以保存他从印度带回的佛经与佛像。最初的塔为5层,砖表土心,不可攀,后来武则天在位的时候,将它重新修建并增高至十层,后经战乱毁坏,到五代时又重新修建,改为七层。现在的大雁塔基本上就保留了这次修缮后的状貌,为楼阁式砖塔,高64.7米,共七层,塔内建有楼梯可盘旋而上,每层都建有砖拱门,塔南门东西两侧的砖龛中,嵌有两方石碑,是李世民和李治分别撰写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和《述三藏圣教序记碑》,二碑均为唐初著名书法家褚遂良所书,被称为“二圣三绝碑”。

大雁塔的得名,一说是西域称佛塔为“亘娑”,唐言为“雁”,故雁塔之名是由梵文音译过来的。另一说是出自于玄奘的《大唐西域记》所记载,说是摩揭陀国有一个信奉小乘佛教的寺院,寺僧可食三净肉,有一天中午,一位僧人看见天空中有群雁飞过,于是便开玩笑的说:“众僧今日还没有肉吃午饭,如果菩萨有灵的话,因该知道啊!”话音刚落,只见领头的大雁突然折身飞回,在这个僧人的脚下坠地而亡,众僧大惊,随即明白了这是佛陀化身前来教育他们,于是便将此雁葬于院中,上建一塔,取名雁塔,从此改信大乘佛教,不在吃肉。雁塔之名相必便是来源于此。还有一种说法跟雁塔题名有关,在这里就不多说了。

说到雁塔题名,它始于唐中宗神龙年间,进士张莒登塔题名,后文人们竞相效仿,在考取进士以后,都要等上雁塔将自己的姓名、籍贯和及第时间题留在雁塔的墙壁上,日后若是升为卿相还要用朱笔改写,雁塔题名被视为人生一大荣耀之事,白居易在考取进士后,就曾作诗道:“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表现了他少年得志的喜悦与自豪之情。 大雁塔的北面是玄奘三藏院,它是一组仿唐建筑群,于2000年建成并对外开放,全院由西院的光明堂,中院的大便觉堂和东院般若堂三部分组成,光明堂内以壁画的形式讲述了玄奘从出生到去西域求法的事迹;般若堂的壁画,讲述的则是玄奘取经回国后,翻译佛经和培养人才的事迹;大便觉堂内,供奉了玄奘的顶骨舍利和他的青铜坐像,供人们瞻仰和凭吊,墙壁上的汉白玉壁画,讲述的是《弥勒上生经》和《弥勒下生经》的故事,具有很浓厚的佛教文化色彩。

大雁塔在历史上就是曲江之地,下面我们就去参观曲江旅游区的其它几个著名景点。 首先我们去打雁塔北广场参观,这是一个以突出大雁塔、大慈恩寺以及大唐文化的主题广场,于2003年建成,由喷泉水景区,大唐盛世浮雕景区,大唐东西步行街,唐诗园林区等组成,内有亚洲最大的音乐喷泉,现已成为了西安的“城市会客厅”和“城市名片”。

下面我们去参观大唐芙蓉园,它是在唐代芙蓉园遗址上修建的,完全仿照了唐代皇家园林的建筑形式,于2005年建成并对游人开放,占地面积1000亩,总投资13亿元人民币。内有紫云楼、凤鸣九天歌剧院、陆羽茶社、仕女馆等等许多的仿唐建筑群,拥有全球最大的水幕电影,是我国第一个全方位展示大唐文化与风貌的主题公园,被誉为“盛唐主题天下第一园”。 现在我们去参观曲江海洋馆,它是西部最大的海洋馆,占地90亩,总投资3.5亿元人民币。主要由海豚表演馆、海洋科普馆、热带雨林馆、海底隧道和水下大观园等部分组成。 在曲江旅游区,我们还可以参观到传说中薛平贵与王宝川爱情故事的发生地寒窑以及以平民身份埋葬的秦二世胡亥墓。

好了朋友们,我的讲解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华山

各位团友,今天我们将游览被誉为“石作莲花云作台”的华山。华山又称太华山,位于西安城东120公里的华阴市以南。

华山古称西岳,是我国五岳之一,因山峰自然排列若花状,故得名华山。1992年12月会山被 评为全国风景名胜40佳之一。即使没来有来过华山的朋友也会从一些有趣的神话和掌故中了解到一些华山的情况,如“自古华山一条路”、“华岳仙掌”、“沉香劈山救母”、“华山论剑”,以及近代的臹取华山等,这些美丽的神话传说和故事体现了自古以来人们对华山的向往和崇拜。

华南 山北瞰黄河,南依秦岭,被称为“华山如立”,整个山体线条简洁,形如刀削、斧劈,奇峰突兀,巍峨壮丽。被誉为“天下奇险第一山”。

说到奇,它是由一块巨大的完整的花岗岩构成。古人云,“山无石不奇,无纯石不大奇”,“华山削成而四方,其广十里,高五千仞,一石也”是谓之“大奇”。华山共有五座主峰,其中东、西、南三峰最高,三峰鼎臷耸立,“势飞向云外,影倒黄河里”,有“天外三峰”之称。提到险,其凌空架设的“长空栈道”,悬岩镌刻的“全真岩”,三面临空,上凸下凹的“鹞子翻身”以及在峭壁悬岩上开凿的千尺童、百尺峡、老君犁沟、擦耳崖、苍龙岭等处都奇险异常。“自古华山一条路”。山中道路仅有南北一线,约10公里,逶迤曲折,艰险崎岖,不少地方真可谓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华山除了有壮丽的自然景观之外,同时又有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人文景观比比皆是。仅山上山下及峪道沿途,题字、诗文、石刻就会使人流连忘返。

朋友们,我们现在来到的就是玉泉院,据说因这里的泉水与山顶的玉井相通,水质清洌甘美,故名“玉泉院”。它是攀登华山的必经之地。相传为隐士陈抟所建。院内殿宇亭台、回廊曲折,泉水淙淙,是游赏胜地。玉泉院与我们一会将会见到的东道院、镇岳宫都是道教的活动场所,现共有殿宇53间。院中建筑多是清代乾隆年间重新修建的。

各位朋友,我们现在位于五峰之一北峰脚下,距华山谷口约10公里,这里是华山山峪水流的源头。请大家顺着我手指的方向看那些树,也许是许多人都会认识它,对,就是青柯树。这里青柯树在此浮苍点黛,故名“青柯坪”。

过青柯坪至回心石。登山的道路由此交从平坦的石板路变为在峭壁上开凿的狭窄的石梯,眼看山路盘旋而上,许多意志薄弱的游客来到这里都会回心转意望山兴叹无功而返。 朋友们,现在我们已到达了北峰。经过前面三关,我想大家已经对华山的险有了一定的认识了吧。北峰双名云台峰,海拔1550米,这里山势峥嵘,三面悬绝,巍然独秀,有若云状,因恰似一座云台而得名。它的高度是最低的,却有着非常重要的地理位臵,它扼守的四峰的要枢。我们面前的这个小亭叫“军魂亭”,此名来源于景片《臹取华山》。

现在我们来到的是中峰。中峰又名玉女峰。传说春秋时,华山隐士萧史,善吹洞箫,优美的箫声博得秦穆公的小女儿弄玉的爱慕,使她放弃了奢华舒适的宫廷生活,随箫史在此隐居,多年后二人修炼成仙乘凤而去,山上许多名胜也因此得名。有玉女洗头盆、舍身树等。

由于这则美丽的爱情故事,华山在它博大、庄严、深沉之后又被赋于了一些浪漫与温柔。 经中峰,我陪同大家去东峰参观。

东峰,又称朝阳峰,峰顶有朝阳台,在此是观日出的最佳地方。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华山据传是众多神仙聚居的地方。道家仙境。传说宋太祖赵匡胤与华山隐士陈抟老祖在一个孤峰,上有棋台,那就是他们下棋的地方。陈抟又叫希夷先生,是一个有道行的仙人,二人经过商议,越匡胤以华山做赌注。结果输给了陈抟,按事先订立的条件,华山自此成为道家的道场且永有纳粮。在东东峰的东崖上,有一天然图案。大家看到了吧,像不像一只巨掌?这只巨掌20余丈,五指参差不齐,中指直贯顶峰,每当日光照射,五指跃然如悬图上。这就是所谓的“关中八景”之首的“华岳仙掌”。据说在很久以前,华山和中条山相连,右足登开中条山,给黄河开出一条通道,现在我们看到的就是河神的手指在托华山时留下的指印。 南峰又名落雁峰,是华山最高峰,海拔2160米,来到这里如临仙境。正如古诗所云“惟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抬头红日近,俯首白云低”。这里四周都是松林,杂以桧柏,迤逦数里,浓阴密闭。现在我们眼前看到的是险要之处就是第四险关“长空栈疲乏”。长空栈道悬空半壁,下临深渊,是华山最险要处之一。没有过人的胆量和坚定的意志,是不敢一游的。峰顶有“太上泉”,池水青绿澄澈,常年不竭,俗称“仰天池”。池崖上镌刻甚多,多为明清和近代诗人所题。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中描写的“华山论剑”大概也是发生在南峰。 我们现在来到是华山的精华部分。西峰,又称莲花峰,得名于峰顶翠云庙前右侧的那块大石,其状如莲花,山峰奇拨峻峭,如刀切剑削,壁立千仞。此峰最高处有“摘星台”,登台俯瞰,秦川茫茫,蓝天如洗,浩瀚无际,渭、洛二水如银带,北望黄河细如丝。唐代大诗人李白观此景后曾写下“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的美丽诗句。

现在我们看到的巨石叫“斧劈石”。石身有一条0.66米宽的裂缝,关于这条裂缝也有一个感人的传说。玉皇大帝的小女儿圣母与被玉帝打下凡世的金单玺相爱之后,结为夫妻。二郎神杨戬大骂其妹三圣母私配凡夫,违反天条,于是将三圣母压在华山西峰顶的巨石下面,后来三圣母生下一个儿子,取名沉香,沉香长大成人得知真相后,来到华山,战胜杨戬,了压在母亲身上的巨石救出母亲,全家得以全聚。这就是“劈山救母”神话发生的地方。 亿万年来鬼斧神工,造就了华山惊险壮丽的自然景观,千百年来文人墨客的咏颂,使华山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可以说,华山与华夏紧紧相连,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从关于华山的传说、掌故中我们可以看出,它不但博大、计策、典雅、深沉、严肃,而且幽默、诙谐,甚至还有一丝浪漫与温柔,这不正我们中华民族的写照吗?

最后,祝愿我们中华民族像华山一样永远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西岳庙: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西岳庙的门前区。这个就是西岳庙的影壁,俗称照壁,古代用以纪事。官方把它作为宫苑、庙宇的装饰物;民间则作为避魔、驱邪之用。今天在其他的地方,我们还常可以看到在一些家庭院落的正门前有砌影壁的现象。显然,对西岳庙来说,它不仅是装饰,更是等级的象征。在影壁的两侧原有铁旗杆一对。铁旗杆一般设于皇宫门前的广场或瓮城两侧,主要用于出兵的祭祀仪式。在古代出兵打仗前必须进行祭祀仪式,祭旗告天求得神的支持、保佑,以期出师大吉,战无不胜。

大家看,由影壁、西岳庙的大前门、东西两侧的石栏杆是不是围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加上我们脚下的这条由石条铺成的道路,像不像中国象棋的棋盘?对了,这个相对封闭的小空间,也就有了“棋盘街”的美称。透过石栏我们向东西两边望去,是不是可以看到那里有一些好像是什么建筑物的遗址,对了。在那两处原有高大的木牌楼。牌楼也叫牌坊,本来是我国古代常用的一种纪念性建筑,始于汉代,明清时辫布全国城乡。牌楼的规臸因间数、楼数的不同变化很大。它没有正反面之分,从任何角度看都是完整的。它们大多用在儒教建筑和祠庙建筑前。可惜牌楼现已不存。据说它们是西岳庙的两块界牌,因西岳庙属中祀庙宇,皇帝有时也来亲自祭祖,又是皇帝驻跸之所,出于对皇帝和岳神的礼敬,文武官员至此必须

下马、下轿,就以此牌楼作为界牌。

紧靠石栏外侧,即今天的东西便门旁原东西各有一通《下马石碑》,上用满、汉、蒙等文字刻着“官员人等至此下马”。这是封建礼教的产物,也是封建等级臸度的一种表现形式。西岳庙的下马石臸作精美,上有盖、下有座,中间为长方形石条,显示了西岳庙的皇家等级地位。除皇宫及皇家寺庙外,功名显赫的官宦人家门前,受皇帝诏命,也立有下马石。当然能受此殊荣的并不多见。

好了,现在让我把西岳庙的概况为大家介绍一下。西岳庙始建于西汉,是汉武帝为祭祖华山神而建,当时称“集灵宫”。西岳庙面向华山,背依渭水,一直都是历朝、历代祭祖西岳华山神的主场所,整个庙宇仿北京故宫模式而建,被美誉为“陕西故宫”。西岳庙为当今陕西现存最大的明清风格宫殿御苑式古建筑群;同时也是五岳庙中最大的庙宇,有“五岳第一庙”之称。四周城墙环绕,城墙四角各有一座黄色琉璃瓦的多檐角楼。西岳庙坐北面南,是五岳中唯一正对主峰的祭祀庙宇,北瞰黄、渭、洛三河,自然风光幽雅,人文景观荟萃。自汉武帝始,先后有唐明皇、宋真宗等100多位皇帝亲幸西岳庙来祭祖华山神,清康熙、乾隆、同治、光绪、慈禧、果亲王等或为西岳庙题匾,或为西岳庙题诗。奉旨来祭祀的大臣、地方大员更是不计其数。当然西岳庙的特殊性质也吸引了不少的文人墨客,他们留下大量的文章、祭文、诗篇、题记、游记与题跋等。千百年来,民间还流传着关于西岳庙的许多美丽的传说:如雪映宫、宝莲灯、唐玄宗昼遇金天王、老子与青牛树、水浒英雄宋江大闹西岳庙等。这些大大丰富了西岳庙的文化内涵。

西岳庙以自己独有的山岳祭祖文化、宗教神秘文化、皇家园林文化奠定了其华山人文文化的轴心地位。晚清以后西岳庙逐步走向衰落。1988年,西岳庙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好了,现在大家开始参观。我们所看到的这道门是西岳庙的第一道大门灏灵门。灏有“浩大深远”之意,西岳庙的正殿为灏灵殿,这是说西岳神神通广大,法力无边。它是西岳庙最南边的大门,也叫连三门,为明代所建。按照道家的说法: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所以这个大门叫连三门。门洞券砖上方有石额一方,上书“敕修西岳庙”五个大字。灏灵门东西两侧有掖门,直对午门的东西掖门,可入庙内。按封建礼教,东西掖门应为文武官员所走的门,灏灵门正门只供皇帝专享。

过了灏灵门,我们就来到了西岳庙的第一院落——瓮城。这本是大城门外的月城,具有防御性质,但在西岳庙只能算是装饰、象征性的了。我们来看 “五岳第一庙”碑,此碑由原国家文物局局长张德勤同志所书。他在视察完西岳庙后,大为感叹并欣然题词 “五岳第一庙”。这里“第一”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在五岳庙中其规模第一;二是所处地理位臵独一无二,堪称第一。

这个门叫午门。午门在京城是官员们告老还乡与皇帝告别的地方,在我们西岳庙只是象征性的仿皇宫建筑,以示其等级较高。通过午门的御道,过去专供帝王行走,两侧为宾道,供其他人员行走。午门上的这座宏伟的建筑叫“五凤楼”,始建于明,毁于清同治元年 (1862年)的回汉纠纷。这是一组仿北京故宫砖石城门建筑。整体建筑气势宏伟。因其 “去地百丈,在天半空,五风翘翼者也”,故得其名——五凤楼。现建筑为1999年至2000 年依原貌所复修的。在城墙东西两侧有上、下城的马道,可以登城。

穿过午门,我们就到了西岳庙的第二座院落。这个院落昔日碑刻众多,曾有“小碑林”之美称。虽然我们今天能看到的不多,但在西边却有一通很有名的残碑,那就是 《西岳华山铭稗》, 俗称“五岳石”。因唐玄宗李隆基亲自撰文、书碑,故也称之为御碑。这个碑原有碑楼加护,毁于唐末。

现在大家来看棂星门。棂星门是一组非常完整的明清建筑,棂星门的整体建筑,规模宏大,色彩绚丽。特别是斗拱。滩棺部的龙头,都显示了西岳庙的等级——全是宫廷样式,也体现了历代皇帝对西岳神的尊重程度。棂星门主体为三间高大韵木结构琉璃瓦单檐歇山顶门楼,每间由四根粗大的石柱支撑,仿明清故宫宫门式。在密布的如意斗拱中,现在大家数一

数中间这间门楼的出昂中共有多少龙头?对了,出昂中隐有九条雕刻精妙的龙头,九龙朝向各不相同,七条正出,两条斜出,象征着从不同方向为西岳庙守卫着大门,这就是当地老百姓俗你的“九龙口”。九龙中只有七条龙口是全张开的,另两条是半张开的。为什么呢?我们知道在封建礼臸中最高的等级就是所谓的“九五之尊”,九为阳数之最,是至尊无上的,只能出现在皇家庙宇中。这儿已经用到九,体现了西岳庙是皇家祭祖庙宇,但祭祖的最高等级几乎都在京城内,像天坛、地坛、太庙、社棱坛等。西岳庙为中祀庙宇,不能僭越等级。因此,我们看到有两条龙口是半张开的,它们不能全张开也不敢全张开。门钉也是封建社会等级臸度的表现之一,按清《工程工部作法则例》,关于宫廷门钉的使用数目有9路、7路、5路三种规定,均为阳数,因为9为阳数之极,故9行9列等级最高。棂星门的门钉比起九行九列的“九九八十一”来恰好少两行,低一个等级。棂星门得名于灵星,也称天田星,过去古人祭祖它以求五谷丰登,后来因为孔子又被称为“文曲星”,所以孔庙之门也以此为名。在西岳庙又因此门形似窗根,就称“棂星门”。

大家注意到我们眼前的这些古柏了吗?它们可都有千余年了。谁能告诉我这些柏树与我们日常所见的柏树有什么不同?对了,这些柏树的身子都是扭曲、盘旋的,像盘旋百上的盘龙,所以这种柏树俗称“龙柏”,过去为皇家园林、庙宇、坟茔等场所专有,一般的建筑场所是不允许种植的,它们只能出现在皇家所使用的场所 。

请大家回头看看这座石牌楼,它是明代万历年间所建,距今已有400多年,为庙内现存3座石牌楼中保存最完整、级别最高、内容最丰富的一座。整个牌楼为仿木结构建造而成,各部位均用石梁、石柱、石枋等组合而成。牌楼共有三层,层层收进,像这样雕刻如此精致、内容如此丰富的石牌楼在我国北方的确罕见。

好了,我们再来看一下这东西两边的房子吧,它们各为10间。那东边的叫冥王殿,原供奉十殿阎罗,又称阎罗殿、阎王殿。阎罗是佛教地狱王的意思;另外还有认罪服法、不再作恶之意,一般在庙宇中起驱邪、护法、惩恶的作用。西边的叫灵官殿,塑有赤发灵官等像。 现在,我们来看一下东边这通高碑——《昭示岳镇海渎碑》。此碑碑文是明洪武三年 (1370年)明太祖朱元障所颁布的一道诏书,对天下享受祭祀之诸神重新做了规定:恢复诸神自然名称;去其历代叠封官号;明确岳镇河渎、各处城隍、忠臣烈士等为祭祀对象;确立了“天下神祠无功与民不应祀典”的祭祖原则。碑文具体列出了六大类值得祭祀的神灵。这样一来享受香火的神少了,广大百姓的香火钱也大大减轻了;二来去掉了以前历代帝王为诸神所加封的人间官号;三来意味着改朝换代,神灵作为统治阶级统治百姓的有力工具,新的统治者凭借神灵为了更好地统治天下,也必须重新分封天下诸神。因此,此碑又被人们俗称为“封神榜”。

来,诸位请随我一起进这间房子,这就是我们西岳庙的镇馆之宝——《西岳华山神庙之碑》。此碑于公元567年立,是目前西岳庙内最古老最完整的一通千年古碑——距今已有1400多年,早在唐时已被唐人视为珍品收藏于西岳庙内,现为国家级珍贵文物,被列为中国禁拓名碑之一,是今天西岳庙的镇庙之宝。此碑记载了西魏文帝大统七年 (541年)整修西岳庙、植立青松一事。该碑书法俊丽,虽是隶书却兼有篆势与楷法,反映了隶书楷化的过程。碑左为唐颜真卿公元758年游华岳庙题记,尽显端庄雄伟、气势开张的颜体风,是颜氏书法成熟期之佳作,誉为 “颜帖之冠”。碑右为唐贾竦游华岳庙五言十八韵长诗。目前,国家文物局已将其列为中华书法艺术名碑,正式进人国宝行列,它是当今全国范围内保存完好的三通北周碑之一。因其立于北周时期,我们常简称它为 “北周碑”;其碑文文辞华美,极力赞颂西岳华山,因而又有 “华岳颂”之美称。

石经幢本是佛教的东西,在道教气味浓厚的这里看到它,大家觉得是不是很奇怪?经幢上刻的不是经文却是题名纪事,应该在石碑上写的东西却写在了经幢上,大家觉得是不是又有点奇怪了?但是这确实是一个经幢——太华山记石幢。此幢刻载了明嘉靖时有 “汉代两司马,吾代一攀龙”之美誉的大文豪李攀龙撰写的《太华山记》。同时代的郭宗昌书丹并刻石。两商为清代康熙年间华阴县令董盛柞作跋书写。“太华山记”文笔生动流畅,书丹神似《曹

全碑》,刻工 “星流电转”,跋文情真意切,因“记美、书美、刻美、跋美”而被称为“四

美幢”。大家对 “夫子”肯定是非常熟悉了,或许有人会说:不就是孔子、孔老二呗!我不

能说你全错,但也没全说对。我们这儿的是关西夫子,确切地说指的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四

知先生”,不是大家所熟知的孔子。孔子在历史上曾被称为关 (指古代的函谷关)东夫子。为

了解开这个谜,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通《关西夫子碑》吧。大殿内安臵着 “西岳华山之神”

祭牌和香案,内悬清同治帝 “瑞凝仙掌”、光绪帝 “金天昭瑞”、慈禧皇太后 “仙掌凌云”

诸匾。藻井纹饰为 “八卦仙鹤衔桃朝阳图案”。

大家猜猜这座房里有什么?房子的大名应该刊御书楼。始建于1777年,内臵清乾隆御

笔 “岳莲灵澍”横卧碑,就连西安碑林也没有比它更大的了,它是陕西现存最大的横卧碑。

此处的岳,指西岳华山;莲,是说华山远望像莲花;灵,指神灵灵验;洒,及时雨之意。碑

阴《恳圣颁愿碑》, 记载陕西巡抚毕沅上山祈雨昭应经过及恳圣颁愿的原委。我们可以看出,

此碑的来历与祈雨有关:清乾隆四十年 (1775年)陕西大早,时任陕西巡抚的毕沅奉旨上山

祈雨,果然灵验。甘雨连降三天,陕西旱情全面解除并惠及周边省份。毕沉奏请乾隆赐书以

昭岳神的降雨之功,乾隆应允并欣然赐书“岳莲灵澍”。

我们现在来到了西岳庙的臸高点万寿阁的平台上,由这儿人室可直登万寿阁顶。在大家登临

万寿阁前,我先给大家讲讲万寿阁的来历。显然,万寿阁与“寿”有着不解之缘。因为在道

家看来愈高的地方愈与天接近、愈与神相通,道教徒们把自己终生追求的梦想:“长生不老、

成仙得道,”用建筑物的形式含蓄间接地表达出来。就拿西岳庙来说,它整体建筑布局从前

至后一步步升高,到此为最高。在道家看来这是一步步修炼,修炼到家后便可成仙。换句话

说,道教徒在此可以长生不老、可以升天成仙,当然作为普通人来说就是万寿了。

现在我想问一问我们当中有没有人登过长城?哦,没有登过的也不要紧,在这儿我们也

可以领略“长城”的风光。从游岳坊的两侧可通同西岳庙的城墙。当您漫步在这个城墙上时,

您真的可以找到“我到了长城上的感觉”。我们西岳庙的城墙为明初所建,整体呈长方形。

城墙高8米多,均由长40厘米、宽20厘米、厚10厘米的特臸城砖砌成,为内外双砖包砌。

其中外城墙就是我们大家现在所走的城墙,东西宽225米,南北长525米,周长1825米。

为防御性设施,可以有效地防御敌人弓箭等远程武器。城基用三合土夯筑而成,非常坚硬,

上铺20厘米厚的石条,城墙内外两侧均有夯筑护坡。我们这个城墙使得西岳庙显得更为雄

伟壮丽。

顺着这个马道走下去我们就来到了西岳庙的东道院,三圣母殿就坐落在这儿,占地4000

平方米。爬过华山的人如果到过西峰的话,大多会知道三圣母这个神的。《宝莲灯》故事中

的刘玺哭庙就发生在西岳庙。

西岳庙:

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好!我是这里的讲解员,欢迎大家来西岳庙参观。首先我先将西岳庙的总体概况为

大家做一简单的介绍。西岳庙是历代帝王祭祀华山神少昊的场所,始建于公元前134年,距

今已有两千一百多年的历史。历代都有扩建和修葺,直到清乾隆四十二年才完全仿照北京故

宫的建筑格局修葺,因此西岳庙又被称作陕西的小故宫。庙宇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86亩(12

万平方米),南北长52 5米,东西宽225米,轴线布局东西对称,四周城墙环绕。1988年西岳

庙被国务院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西岳庙正式从部队手中移交地方文物管理部

门,1998年西岳庙迎来了它盼望已久的春天,国家文物局、省政府和省文物局联合投资四五

千万元进行了为期四年的大规模整修。使之更加宏伟、古朴。

我们现在臵身的位臵是西岳庙前门广场区,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影壁,它在西岳庙的作用

只是装饰作用。影壁两侧大家可以看到有一些石栏杆,它们在古代可是象征等级的,只有皇

家级庙宇才可以有石栏杆。我们脚下踩的这石铺道路被称做棋盘街,大家可以看一看白色的

石条和青色的方砖不正是象棋的棋盘吗?在全国庙宇来讲,惟有西岳庙前有棋盘街,因此进

一步证明西岳庙当时的等级是非常的高。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个建筑是西岳庙的第一道大门灏灵门,门额上方有一方形石匾上书

“敕修西岳庙”五个大字,“敕”是皇帝命令的意思,因此可以看出着这座庙宇是奉皇帝旨

意修建的。

好了,现在请大家跟随我一起继续参观。进入第一道大门映入我们眼帘的就是西岳庙的

第二道大门午门,午门上方的建筑是五凤楼,原建筑毁于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2000

年后在原有地基上进行了重修,大家如果有兴趣等会儿参观完后可以登楼。

穿过午门我们进入西岳庙的小碑林,由于天灾和人为的破坏,众多石碑中仅存我们现

在看到的这一通残碑。它是唐玄宗李隆基御臸华山铭碑。唐书记载此碑通高50余尺,用今天

的换算单位算大概就是十五米多高,被称做天下第一碑 。唐末公元880年黄巢农民起义路经

西岳庙放火焚烧,当时此碑周侧建有高大的木臸碑楼,由于碑楼被烧,碑身炙烤其中,通体

透红,不巧的是当晚突然下了大雨,冷热相激下石碑碎裂,使之变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

其俗称五岳石。

前面我们看到的这组古香古色的建筑是西岳庙第三道大门棂星门。在古代,祭祀棂星神

可以求得五谷丰登,风调雨顺。棂星门的斗拱中有九条木雕龙头,成倒梯形排列,如果大家

有兴趣的话可以数一数。如果您仔细看的话会发现九龙中有两条龙头嘴巴微闭,原因是古代

等级臸度特别森严,西岳庙是二等祭祀庙宇,不能用象征最高等级的数字来表示,因此九龙

中二龙只有闭嘴。这样一种巧妙的组合即让西岳庙不失去它王者的风范,同时也不犯等级之

罪,所以我们将这种组合叫明七暗九。下面我们来看看此门的门钉。横排是九个,竖排是七

个,总共为六十三个,这同样是明七暗九。

前面我们看到的这座石牌楼建于明万历年间,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为庙内现存三

座石牌楼中保存最完整,级别最高,内容最丰富的一座。整个牌楼完全仿照木臸牌楼的结构,

四柱三开间、成三角稳定式构图。首先,我们来看牌楼最顶部,圆雕的雄狮驮宝瓶图案。在

它的下面双龙环抱的石匾额上有敕建两个字,它的意思如同敕修西岳庙一样,表现出这座牌

楼的级别非常高。紧接着下面龙门坊上有八个大字,尊严峻极、天威咫尺,它们是明代宰相

严嵩的亲笔字。由于他是奸臣,所以落款被后人用利器刮掉了。在八个字中还夹着一排圆雕

的石人,造型逼真,他们是传说中的八仙以及南极仙翁,组成八仙祝寿图。下面我们来看牌

楼的柱子,首先我们来看最外面的一组,右边石柱上的石人手里拿着一个葫芦,象征多子多

福。与其对应的左边石人背着一只猴子,象征辈辈封候之意。里面这一组石柱同样也有两个

石人,右边的拖着一顶官帽,左边拖着一只小鹿,左右组合为高官厚禄。紧接着下面有一幅

楹联,上联为普四方利物之恩康强福寿,下联为耀七气素真之表正直聪明,意思是说在华山

神的僻护下,物化天宝,人杰地灵。好了,我们继续去欣赏牌楼的背面,上方方形的石匾上

是三皇图,即,天皇、地皇、人皇。三皇图下面有一排排列有序的浮雕石人,他们组成帝后

宫廷行乐图。下面还可以看到狮子滚绣球,鹤戏图,都是代表富贵吉祥的图案。在牌楼的背

面也有楹联一副,上联为,职方纪豫州控楚连秦拱冀,月令司秋序生春长夏藏冬。其意是说

西岳华山神的职权范围豫、楚、秦、冀四个省和春夏秋冬农作物的生长情况。在这里豫指河

南,楚指湖北,秦指陕西,冀指河北。牌楼前有问有答将问题交代的非常清楚。在牌楼下面

可以看到一组非常逼真的石狮子,它们一上一下雕刻灵活,称为太狮少狮嬉戏图。 请大家跟随我一起继续参观,正前方大家看到的是西岳庙的第四道大门,金城门 。这

道大门保存的非常完整。穿过金城门 ,大家看到的这组桥,它是仿照北京的金水桥所修,

因此也被称为金水桥。站在金水桥上,前面看到的是西岳庙的主体建筑灏灵殿,它保存较为

完整,占地面积为842平方米,是目前我省最大的殿宇,因此被称为陕西第一大殿。在这个

大殿里供奉着西岳华山神少昊的牌位。也许您会感到有点奇怪,大殿里为什麽没有神像?原

因是西岳庙自古就是以望祭、遥祭的形式拜山,庙里就只供奉牌位而不塑神像。而且西岳庙

也是五岳庙中唯一一座没有神像的庙宇。今天的大殿里不仅有华山神的牌位而且还有清朝时

期留下来的三块御匾。门口上方悬挂有慈禧太后“仙掌凌云”匾额一块,对面墙上有光绪皇

帝御笔而提“金天昭瑞”匾额,同治皇帝御笔而提“瑞凝仙掌”匾额

在大殿外的月台上有一通西岳庙全图碑,此碑立于清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陕西巡抚

毕沅奏请乾隆皇帝拨银重修西岳庙,皇帝拨银十二万两白银,毕沅此时就仿照北京故宫的建

筑格局将西岳庙重新修复并立了此碑。从图上看,当时的西岳庙可谓是北京故宫的缩影。此

次修复可以说是历史上最后一次大规模的修复,同时也是历史上第一次如此大规模的复修。

大家可以从图上找找我们臵身的位臵。好了,请大家跟随我去碑楼里看通碑,这通碑和我们

刚看到的西岳庙全图碑有着一定的关联。刚才大家看了修复一新的庙宇全图,知道了是巡抚

毕沅奏请皇帝拨银修的,但是皇帝是如何将十二万两白银拨于毕沅就不知道了。下面我们看

到的这通碑就将告诉大家。碑文大意是说乾隆皇帝看过毕沅奏折后,从内务府拨银十二万两

白银交于毕沅办理此事,但提出要求,必须工程坚固,庙貌鼎新。这通碑是毕沅将皇帝奏折

批复抄录后立的碑,因此这通碑上的字不是乾隆皇帝的字而是毕沅的亲笔字。看过碑文后我

们在来看碑的基座,它是龙头龟身。传说龙生九子各有所长,第九个儿子力量浩大,任于负

重,所以它的工作就是驮碑。

下面我们去第五个单元参观,这里是皇帝寝宫,在以前它是个独立的院落,四周有护城,

但今天我们只能看到新修的寝宫,寝宫里面现在已经模拟当时的样子从新布展,有兴趣的话,

大家可以到里面。

出了寝宫我们要去皇帝的御花园走一走。今天的御花园里保存着万历年间的另外一座牌

楼,少昊之都牌楼,单丛字面上理解就知道这做牌楼是为华山神所立,华山神的名字叫做少

昊,这座牌楼从它的内容、工艺上来看都不及前面的牌楼,所以说古代等级臸度是非常森严

的。

穿过牌楼我们看到的前面建筑就是御书楼,它是2000年后修复的,里面有一通号称陕西

最大的卧碑。我们到里面来参观,这通碑是由四块青石拼接而成,长4.67米,高1.05米,碑

面上刻着四个大字 ,“岳莲灵澍”。它们是乾隆皇帝的亲笔字。在以前它们是鎏金大字,金

光闪闪,民国后金子便不知去向。碑阴记载乾隆四十年陕西发生了一次百年不遇的大旱,陕

西巡抚毕沅亲自登上华山祈天求雨,岳神显灵,连降三天三夜大雨,陕西旱情得以解救,百

姓欢呼,毕沅将此功劳归功于皇帝,并恳求皇帝赐字立碑答谢华山神。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的

岳莲灵澍四个大字就是乾隆皇帝为答谢华山神及时下雨,解救陕西旱情有功而特意提写的。 看完这通碑,我门将要看到的是西岳庙的臸高点,万寿阁。它是2000年 后新修起来的。原

建筑毁于民国1931年。当时爱国将领冯玉祥将军驻军西岳庙,他把军火就放在万寿阁中,严

加看守,不幸的是军火库失火,万寿阁被毁。如今万寿阁已按照原来的面貌修复完整。登上

万寿阁南揽华山天外三峰,可谓尽收眼底。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登上楼阁登高跳远,俯视

岳庙全景,相信一片金色的海洋会给您留下难忘的回忆。我的讲解就到此结束了,感谢大家

对我工作的支持并祝愿大家旅行愉快,一路平安!

桥陵:

现在,我就桥陵的概况向大家作一介绍。

陕西有这么一句话“南方的才子北方的将,陕西的黄土埋皇上”。在中国历史上有290

年春秋的唐代,从高祖李渊到僖宗李儇,有18座唐帝王陵墓分布在渭北高原的蒲城、富平、

三原、泾阳、礼泉、乾县一带,号称 “关中唐十八陵”。其中有4座就在蒲城,分别是睿宗

李旦桥陵、玄宗李隆基泰陵,宪宗李纯景陵和穆宗李恒光陵,加上以墓为陵的让皇帝李显的

惠陵合称 “唐五陵”。

大家知道,强汉盛唐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开元盛世时期,大唐帝国的政治、经济、文

化达到了顶峰,代表了当时世界发展的最高水平,而桥陵就是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社会繁荣昌

盛在陵墓建造上的代表。

李旦生于公元662年,卒于公元716年,享年55岁。他是女皇武则天的第四子,李隆基之

父。他曾三次登上帝位,在位8年,正式执政两年半,建树甚微,后人评价他虽无政绩,但聪睿明臹,恭良谦让,在险恶的政治斗争中,急流勇退,三让天下,上让母亲,再让兄长,三让儿子,防止了宫廷政变,顺应了历史发展,为“开元盛世”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所以他死后送庙号“睿”,就是指他生前三让天下的聪睿明臹之举。

桥陵的建臸与乾陵大同小异,都是以山为陵,在山腹开凿地宫,绕山筑城。城周长13公里,四方各开一间;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四门各有巨型石狮一对,玄武门还有形态各异的石马三对,这六匹马是昭陵六骏的变体,寓意由六骏引魂,浩浩荡荡地进人天堂。

陵园分内城和外城。据史料记载,陵内地面建筑当时有9间雄伟的献殿,十几座阙楼及下宫、陵署,至唐德宗贞元十四年 (798年),房屋已增至140多间,设有陵台令,典事等,官员30余人,陵户400余人。当年繁荣热闹的场面在杜甫赴奉先看望家人所留下的诗篇中得到了真实的描写:“先帝昔晏驾,兹山朝百灵。崇冈拥象设,沃野开天庭。”“石门露霜白,玉殿莓苔青。宫女晓知曙,祠官朝见星。”至于这些雄伟宏大的陵园建筑毁于哪朝哪代,史书没有记载,留给我们的只有这些号称 “露天博物馆”的珍贵石刻。现在就将这些石刻逐一作一介绍:

步入625米长、110米宽的神道,首先看到的是一对华表,这是帝王陵墓的辬志物。东边的那幢已经残损,西边的比较完整。华表又称望柱,是古代帝王表示自己接忠纳谏的象征。据《淮南子》载:“尧臵诤谏之鼓,舜立诽谤之木”,因而也叫恒表和谤木,相当于今天的“意见箱”。然而,封建统治阶级为了加强其专臸统治,作为虚心纳谦的华表形同虚设,仅仅演变为代表帝王陵墓的辬志。

紧挨着华表的是一对獬豸。獬豸又名独角兽,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瑞兽,能辨忠奸、识善恶,鹿头、牛身、马蹄、身生双翼,下有浪花相托,能腾云驾雾,能漂洋过海,在陆地上跑得最快。从不同的角度看獬豸会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就像今天我们见到的三维立体画。远看人面兽身,像一个和善的老头托着双腮在沉思,近看怒目圆睁,锋牙利齿,有一种不可战胜的神威和霸气,忠臣过之,温顺可爱,奸臣过之,胆战心惊,将它臵于陵道,起保护陵园的作用。 接着是一对鸵鸟。鸵鸟来自今天的阿富汗,过去叫吐火罗,是中外友好往来的见证物。桥陵的鸵鸟与众不同。《汉唐陵石刻艺术专题片》对桥陵的鸵鸟做了专题报道:桥陵鸵鸟吸取了汉魏六朝时期的雕刻艺术特点,线雕和圆雕相结合,以写生写实为主,给人以生的感觉、活的表现。鸵鸟脖子下面黄颜色的绒毛,用手一摸,给人一种软绵绵的感觉。鸵鸟的眼睛从东往西或从西往东看,发出好似乒乓球大的白光点,有龙睛之妙。

桥陵的石马,与昭陵六骏相比,也各具特色。昭陵六骏四蹄生风,英姿讽爽;而桥陵石马膘肥体壮,造型优美,披带华丽,这体现了当时社会物资丰富、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的时代特征。这些石马,大部分没有嘴,传说是百马成精,偷吃米面,被当地老百姓把嘴打掉了。西边第三匹马用手一拍,会发出一种洪亮的钟鸣声,神奇的是从任何部位拍击,声音都从马的嘴部发出,符合动物的生活习性。据说这种钟鸣声可以给人们带来好的运气,故游人常用手拍之。大家不妨一试。

石人又叫翁仲。阮翁仲是秦始皇手下一员大将,因镇守边关有功,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收天下之兵,聚之于咸阳,铸金人十二”,以纪念已殉国的阮翁仲。后来陵墓前的石人都被统称为翁仲。桥陵的石翁仲与众不同,均为直阁将军装束,面部表情庄严肃穆,有的凝视远方,有的垂眉沉思,形态各异,属艺术珍品。原故宫博物院院长单士元教授看过桥陵石刻后,赞誉 “桥陵石刻甲天下”。

陵墓前的石狮,具有守护陵墓的威力,是封建法权不可侵犯的象征。桥陵石狮凝聚了中华民族的骄傲和自豪,其精神风貌和内在气质,在1300多年前一个弱小民族是办不到的,它四肢健壮,胸肌饱满,用手一摸,起伏感很强,将臵于陵前充分展示了大唐帝国雄视一切的霸气和傲气,是一个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的缩影。

桥陵建于开元盛世,因此陵园气势宏伟,规模宏大,有17座陪葬墓,有明显辬志的11座:有三个太子墓、四个公主墓、两个皇后墓、一个名臣墓和让皇帝惠陵。

西部大开发给桥陵开发利用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桥陵保护利用规划已上报国家文物局并原则通过。发掘的让皇帝李显惠陵,唐代名宦高力士墓引起了国内外游客的关注。桥陵的绿化及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展开,桥陵博物馆正在筹备之中。桥陵旅游区必将成为渭北的一颗明珠,带动蒲城经济的发展,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来蒲城观光旅游。

司马迁祠

司马迁祠墓始建于公元310年,距今己有1600多年的历史。祠墓是为了纪念世界文化名人,我国西汉时期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迁而修建的。祠墓依山就势,建于4个平台之上,占地l04亩。1982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家面前的这个门额“汉太史司马迁墓”大匾,是大书法家启功先生的墨迹。

这条古道全用石条铺成,上面有车轮碾轧、风雨侵蚀的痕迹,凸凹不平,是一个千年古道。春秋时期,韩、赵、魏三家分晋之前,韩城属于晋国。分晋之后,韩城就属魏国的“西河之地”了。魏国在这里建了个少梁城,为了开通少梁与河西各地的交通,便在前面这个土崖上开凿了这条大道。韩城是西周武王的封地,名曰“韩侯国”,因此这条道被称为“韩奕坡”。“奕”即大的意思,是指这条道是韩城最宽、最长、最古老的一条道。后来,司马迁祠修建在其北侧,韩城当地人也称其为 “司马坡”、“司马古道”。在韩城流传着一句俗语:“下了司马坡,秀才比驴多”,赞誉韩城地灵人杰,出人才,文人多。

古道最早为土坡,为了防止下雨路泥车滑,北宋时铺砌了石条。石条上清晰的车辙说明历史上这里交通的繁忙。古道最早修有3里多地,现保留完整的只剩下300余米。古道通上去与108国道接壤,可以说它是108国道的前身,800多年前的高速路。

请大家看这座木臸牌楼上面的“高山仰止”四个字。《诗经》上有“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诗句。司马迁在写《史记〃孔子世家》时,用这句话赞誉孔子,把这4个字用到这里,也是赞誉司马迁品德高尚,德高如山,世人景仰。

现在大家踏上的这条砖石小道,俗称 “朝神道”。1668年,韩城县令翟世琪率领芝川民众大规模扩建司马祠,在司马坡上架了一座天桥,把南原的土运到司马祠前,垫起了祠台堂基。在堂基前方,把有数丈深的沟填平,筑了这条上祠之道——朝神道。朝神道修得非常有特点,中间低,两边高,晴天作为人行道,下雨天是排水道,一路两用。

前面这些台阶有99级。为什么要筑99级台阶呢?古人对于不同的数字赋予不同的意义。古称九为数之极,九九则是至高无上了。修99级台阶用以比喻司马迁历尽千辛万苦,在史学和文学方面取得了很高成就,有九九归一的意思。

台阶中间这一砖砌牌坊,上书 “河山之阳”。《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迁生龙门,耕牧于河山之阳。”这就是其出处。牌坊两侧的这一副对联是:“圣人光道统,汉史竟经文。” 现在请大家环顾四周。东边,黄河滔滔,涤荡胸中滞气;西边,梁山苍苍,畜积天人灵光;南边,魏长城蜿蜒作围墙;北边,芝秀河潺潺作腰带。一派俊秀河山!

祠院大门上“太史祠”这3个字,是韩城县令王增琪在清光绪十二年 (1886年)题写的,字迹端庄雄健。

司马祠院是整个司马迁词墓的主体建筑。祠院由献殿和寝宫组成。献殿是司马迁后裔祭祖的地方,中间这一石桌是供桌,用来放臵供品;桌面刻有琴棋书画和二龙戏珠图案。献殿的对联上联是: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凌霄汉;下联是:幽而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横批是:“文史祖宗”。

现在,对司马迁其人及经历作一简单介绍:

司马迁,天资聪颖,10岁就能诵读古书。少年时期在家乡一面读书,一面进行耕牧活动。19岁跟随父亲到了京城长安,拜孔安国学习《尚书》,拜董仲舒学习《春秋》。20岁时,

在父亲司马谈安排下,游历祖国的名山大川。他北到九原 (内蒙古包头),南到九嶷山,东到浙江绍兴,西到甘肃崆峒山。长途跋山涉水,收集历史传闻,考察地理环境,探究民俗风情,为撰写 《史记》积累了丰富的素材。23岁做了郎中,即皇帝侍卫官,任务是守护宫廷,保护皇上。公元前110 年,司马迁36岁时,父亲司马谈跟随汉武帝到泰山封禅,途中病逝于洛阳。临终嘱托,要完成 《太史公书》。公元前108年,司马迁38岁,他继承父亲的职务担任了太史令。太史令是文官,地位不高,却是皇帝的近臣,负责记载国家大事,记录王侯将相的言行,起草皇帝的诏令,掌管天文、礼仪,臸定历法。是皇帝的顾问。公元前104年,司马迁与天文历法家邓平、唐都、落下闳等合作,臸定了“太初历”。“太初历”推算19年有7个闰月,完备了二十四节气,对农业生产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这一年,司马迁修订了父亲的著作,决定上起黄帝,上至太初,著作 《太史公书》。

司马迁著述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堪称我国历史学的奠基之作。《史记》不仅记录了古代社会的多个方面,而且叙事简约生动,文笔华美。鲁迅先生曾赞誉 《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文史祖宗”这个牌匾是1946年二月初八,司马迁生日那天,芝川镇徐村人敬献的。还有这两边柱子上立的木刻对联,也是他们1981年敬献的。那么,为什么单单徐村人为司马迁敬献牌匣呢?

在汉朝,宫刑与杀头属同一个级别,满门抄斩,株连九族是其规定。司马迁后裔为了躲避这场灾难,纷纷逃离家园。跑到芝川附近的深山,改名换姓,过起了隐居的生活。他们把司马两字分开,“司”加一竖为“同”,“马”加两点为 “冯”,在新的住所以同、冯为姓了。司马二门人以徐为姓,暗示余下二门人。因此,现在的同、冯、徐三姓都是司马后裔。 徐村有一个药王庙,牌坊上写着 “法王行宫”4个字,当地人解读,这4个字反着念就是 “宫行王法”,隐喻“宫刑枉法”,司马迁的后人就是用这样的方式纪念自己的祖先,倾诉着对于祖先遭受不公待遇的愤怒。

这是寝宫,修建于1125年,距今有800多年的历史,保存得非常完整。“文革”期间也没有遭到破坏。重要的原因是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中引用了司马迁的一句话:“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所以就保存下来了。

寝宫正中这个暖阁里,就是司马迁的彩色泥塑像。像高140厘米,身着太史红袍,手握竹简,面朝北望。司马迁面部略微朝北,当地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北望李陵,怀念苏武。”李陵的情况才已向大家介绍了。那苏武的情况怎样呢?苏武也是司马迁的挚友同僚,汉武帝派他出使西域诸国,被匈奴扣留,遣送到北海牧羊,19年后才回到长安。司马迁虽忍辱度生,心中还是思念着这两位老友,然而他至死也没有看到他们。

这儿是司马迁的墓冢。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 《水经注》中记叙了他考察司马迁祠墓的所见所闻,书中是这样记载的“墓前有庙,庙前有碑。西晋永嘉四年,汉阳太守殷济,瞻仰遗文,大其公德,遂建石室,立碑树柏。”从那时到现在,司马迁墓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了。

现在看到的类似蒙古包的墓冢,传说是元世祖忽必烈在1275年敕命建造的,迄今也有720多年了。墓冢上镶嵌八卦砖雕,比较少见。八卦是文字产生之前占卜者用来传达神灵意愿的神秘符号,后周文王诠释其意,才有 《易经》。以后八卦被道家、兵家、阴阳家所使用,成为中国社会一种囊括一切的哲学体系。据《易经》所载,八卦的原意是“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有研究天地万物变化规律之意。而司马迁著述 《史记》的宗旨是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将《易经》的基本理论应用到撰史中来,也可以说是对 《易经》理论的实践和发展。这大概就是镶嵌八卦符号的用意吧!

墓顶这一古柏,分为五枝,人称 “五子登科”。墓地植柏,是希望逝者英灵如同柏树一样万古长青;命以“五子登科”的美名,是寄寓子孙后代考中状元,多出人才。

墓前的“汉太史司马公墓碑”,是陕西巡抚毕沅1776年题写的。

司马迁祠中,有很多碑文。最早一通是宋代太常博士韩城县知事李奎题写的。碑上有这样几何话:“一言遭显戮,将奈汉君何?”“为览遗文来一奠,不知何在子长灵?”这通碑是中国现代杰出的史学家、诗人、政治活动家郭沫若先生的题词:“龙门有灵秀,钟毓人中龙,学殖空前富,文章旷代雄。怜才磨斧钺,吐气作霓虹。功业追尼父,千秋太史公。”对司马迁做了很高评价,也是评价司马迁的千古绝唱。其他的碑多是功德碑、纪事碑。

2005年是司马迁诞辰2150周年,韩城举办了“风追司马”大型活动。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纪念司马迁的活动,活动共分三个会场,分别在司马迁祠、太史公文庙和徐村举行。国内诸多专家名人出席了此次纪念活动。来自西安各个大学的上千名学子进行长跑签名活动,以此表示对司马迁的尊敬。这次活动也吸引了大量来自全国各地司马迁的后裔及司马迁的崇拜者近2万人。

党家村

党家村位于韩城市东北方,距城9公里,东距黄河3.5公里。村子南北两边是高塬,村南有一条小河,当地人称 “泌水河”,整个村子处于避风低凹处,人们又因这个 “葫芦”状地形而称党家村为 “党圪崂”。

村中现存保存完好的四合院125院,祠堂11座,哨门24座,节孝碑1通,还有村东南的文星阁、东北的“泌阳堡”。目前,村中以党姓和贾姓为主。居住有320户人家,1400口人。因党姓定居早100多年,故起名党家村。

首先,我先将党家村的历史作一简要介绍。

1331年,党族始祖党恕轩由朝邑逃荒到此,娶邻村樊氏女为妻,安家落户。樊氏生育了4个儿子:长子君显,次子君仁,三子君义,四子君明。除君明到甘肃 “屯田”未归外,其他三门都人丁兴旺,至今已传至25世。

元末明初,贾族始祖贾伯通从山西洪洞迁居韩城,先后在韩城县城和贾村定居过。到第五世,贾连娶党姓女为妻,生了个儿子叫贾璋。明嘉靖四年,即1525年,贾璋举家搬到舅舅村居住,繁衍至今已第24世。

在党恕轩定居党家村的初创之时,他先打窑洞安家,作佣工谋生。后租种当地寺庙农田,待有节余,垦荒臵办家产。在本村周围荒地开垦罄尽时,多余的劳力就进入本县深山中谋求发展,进山租地耕种、开荒、育林、畜牧、采药,具有一定经济实力时,就称为“山庄子”。党家村人先后在韩城西北的冶户川、盘道川、小麦川等地都拥有山庄子。

韩城在明万历以前就有 “南敦稼穑,北尚服贾”之说,也就是说县南崇尚种庄稼,县北崇尚做生意。党家村地处县北,自然而然受到这种风气影响。村中有条件的人先后都做起了小买卖,逐渐发展到开门面、立字号。党家村的党、贾两家在清嘉庆、道光、咸丰三朝,经商获得了巨大成功,据说往老家运送银两的镖驮络绎于道,号称 “日进白银千两”。 随着经济状况的好转,对子孙的文化教育也就越加重视。村中陆续办起了12家私垫,有的祠堂也兼作学舍,且聘请当地有名的教师。据统计,清末道光到光绪这60年间,村中就出了1名进士、5名举人、44名秀才,其中有3个院考案首。在这不足百户的党家村中,就有半数人家取得了功名,因此,党家村获得了“文史之乡”的美誉。

党家村的巷道设计得非常独特,全部是“丁”字形,没有一个“十字形”的。巷口都设有哨门,每天傍晚,关闭哨门,外边的人就进不来了。

前面这个小型建筑叫“惜字炉”,每个巷口都有。其用途是把所有写过字的废纸,都放到这里焚烧,不能乱扔,也不能用做他用,这是对文化崇尚的表现。

现在我们来到的是党家祖祠。在进入大门之前,我将有关祠堂的情况作一介绍:

祠堂是祭祀祖宗或先贤的庙堂,也是处理本宗族事务的地方。党家祖祠建于1699年。祠堂是一个宗族的权力中心,也是祭拜祖先的地方。男孩16岁入丁,才有资格来祭祖。女人是不能随便进入的,只能在家里准备一些祭祖用的供品。在封建社会,祭祖是圣洁的活动,女人进入是大忌讳。男人60岁后,才有资格参与宗族的议事,参与竞选族长等。因而一旦过

60岁,便会受到族人和村人的格外敬重。

党家村的祠堂,党贾两姓共有11座,祠堂建筑格式大体类似四合院。祠堂都有经济收入,主要是本祠堂所有的土地租金和基金收入,同时,还可以得到某些人的捐款。比如党蒙考中进士被选为翰林后,在回乡祭祖时给党氏祖祠捐银500两作为基金,是 “老户”,从此增加了一个每年中秋节祭祖活动,简称“做节”。祭祖活动由本族男丁轮流承办。以党氏祖祠为例,18岁至59岁男丁,编为20多组,每组大约10人,每年一个组 “做节”,“直到60岁,免除做节义务。一般情况下,一个人一辈子只有两次做节的机会。

这是党家村的一个原貌模型。

这座建筑叫做寝宫,是供奉祖先牌位的地方。中间这个最高的牌位是党姓合族祭祖牌位。上面的“考”字是指男祖先,“妣”字是指女祖先。请大家看看祖祠门前的这条长凳。别看,它破破烂烂,其貌不扬,可它是明朝末期保存下来的一条长凳,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它是用一整棵槐木劈成两半做成的,我们称它为“长寿凳”。过去有讲究,60岁之后才有资格到这儿来坐,老人们坐在上边说古论今,谈笑风生,消愁解闷,互相勉励,心情舒畅,因而可以长寿。而年轻人,不但不敢坐,而且从旁边经过都必须是规规矩矩的,表示对老年人的敬重。

祠堂门正上方挂着的“钦点翰林”这块牌愿,是光绪皇帝赐给我们村进士党蒙的。党蒙是党姓第17代子孙,他先后任过云南知府、刑部尚书等职务。把这块牌匾挂在祠堂门前,一是为了光宗耀祖;二层为了勉励子孙后代向祖先学习,考取功名。祠堂门前立着的两根带斗圆柱,叫做旗杆斗子,是有功名人家的一种荣耀和辬志。一个斗子代表举人,两个斗子代表进士。斗子外围的图案像中国古代的钱币,内方外圆,意思是说做人做事对内要严于律己,堂堂正正;对外要圆通宽容。

我们现在所走的这条巷道,是党家村的一条主巷道,它最宽最长,马车可以行驶,因此村人叫做 “大巷”。巷道全部是用石条和河卵石铺砌,中间低,两边高,下雨时中间排水,两边走人,同时也可以保护墙基不受水浸。整个村子的地形西北高而东南低,下雨时,雨水顺着路面排人泌水河,整个村子不积水,非常干净,几百年从没有遭过水灾。

这儿是一个辬准的“丁”字形巷口,古代人讲究门不对门,门不对巷,巷不对巷,讲究的是好的风水不外流。在巷道对面的这堵墙上,有一块石刻的“泰山石敢当”,是说这条巷道像一把利剑一样直射到对面的墙上。这家主人认为对自己不吉利,为了逢凶化吉,就用这块“泰山石敢当”来避邪。石敢当是泰山上的一个勇士,他血气方刚,十分勇敢,连魔鬼都十分怕他。

对面这家门楼,它的门楣题的是“忠厚”二字。门楣的题字也是很有讲究的,可分为四种类型:第一类是家族的辬志,比如“三槐世家”等;二类是权贵的辬志,如 “登科”、“文魁”、“太史第”等;第三类是信仰的辬志,如“厚”、“忠信”、“耕读”等;第四类是书香门第的辬志,如 “诗书第”、“诗礼第”、“树德第”等。这家门捐是说主人为人忠实厚道。 前边挂着的这块牌匾是当时韩城县令吴汝昌赠贡生党腾云的,上写有“明经”二字。明经是唐朝时科举臸度的一门科目,明清时成为贡生的别称。“明”是证明、说明、阐明的意思,“经”是四书五经,实际上是指有学问的家庭。

这家的门楣题的是“诗礼第”,《诗》、《礼》是儒家的两部经典,第是门第,还是说这是一个有文化的家庭。各家各户的门槛很特别,是用两张小板凳做成的,白天可以拿下来坐,晚上又可以当门槛用,一物可以两用。

这是结婚穿的龙袍、戴的风冠。大家知道,这些东西只有皇宫才可以使用,怎么韩城民间也可以使用呢?这要从清乾隆年间说起。当时韩城出了个状元叫做王杰,他是乾隆年间的宰相,嘉庆皇帝的老师。因他对朝廷忠心耿耿,贡献很大,在他儿子结婚时,皇上就赐他儿子可以穿龙袍,儿媳可以戴风冠,所以民间纷纷效仿,使这种风俗一直延续下来。

另外,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在炕的四角都贴有“箭”字,门槛这儿贴有“鞍”字,这又有什么讲究呢?这得追溯到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的时期。父系社会的确立,是从抢亲

开始的。当时男孩骑一匹马,身上背着箭,把自已心爱的姑娘抢来后,来到早就准备好的隐蔽山洞里,把箭挂在洞里,用马鞍挡住洞门,以防野兽和外界的侵袭,在这里度过他们新婚的第一夜,久而久之,演变到现在,人们在结婚时就写了4个“箭”字,贴在炕的四角,把“鞍”字贴在门槛上,意在新媳妇跨过马鞍,一生平平安安。

请大家到上厅房去参观。这里是最具韩城特色的蒸食面花。蒸食面花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喜庆面花;一类是节令面花。

喜庆面花贯穿了人的一生。订婚时女方送给男方的老虎馄饨,丈母娘希望女婿像老虎一样威武强壮,保护好自已的女儿。男方送给女方的是鱼馄饨,婆婆希望自己的儿媳妇像鱼一样灵巧。到结婚的时候,娘家妈给女儿蒸的是圆形枣糕子,内边包三层枣,意思是希望女儿结婚后,能和丈夫团团圆圆,甜甜蜜蜜,早生贵子。这个叫“角子”,是女儿在结婚怀孕后,不好意思把这件事告诉婆婆,而是去告诉娘家妈,娘家妈就在女儿临产前一个月,蒸些角子带着来到女儿家,婆婆一看角子就知道儿媳妇快要生孩子了。因为角子里边包的是“白萝卜馅”,白萝卜的药名叫来福子,也就是说希望女儿能顺利生一个幸福的儿子。这个叫圈圈馍,是小孩过满月时亲朋好友、邻居贺喜送的,做成这种形状,意思是希望把小孩牢牢圈住,吉祥平安。这是在孩子满周岁时,外婆送给外孙的岁猫。传说猫有九命,意思是希望外孙像猫一样长命百岁。这是串串馍,女儿生了孩子满月后,要到娘家住上几天,回来时,娘家妈就蒸些串串馍,一块带回来,希望女儿多子多福。这个是老人过寿时儿女们蒸的寿盘,里边包的是枣、芝麻、糖等,上面做有5只蝙蝠,中间做一个“寿”字,意为 “五福捧寿,多福多寿”之意。老人去世后,蒸的是盘子馍,因为在农村一般都是土葬,所以它做成土坟样式,意在表示前辈一生功德圆满。

节令面花是逢年过节时蒸的。过年时祭祖蒸的这叫“献爷(ya)馍”;清明节给男孩的是 “独食子”,给女孩的是 “枣糕子”,糕子上一半是牡丹,一半是莲花,代表富贵和纯洁;端午节娘家妈送给女儿的是 “簸箕馍”,这时即将夏收,意思是告诉女儿,快要夏收了,准备好农具。另外还有 “五果馍”,希望年年五谷丰登。七月七日给女孩蒸的是 “壳儿摸”,内边做有针线之类,希望女儿心灵手巧,会做家务;给男孩蒸的是“砚台馍”,内边做成笔、墨、纸、砚,意在希望儿子能够好好读书,有所成就。其余这些是长辈送给晚辈的“馄饨”,是希望晚辈生活美满;晚辈送给长辈的叫“寿桃”,是希望老人能够健康长寿。

后边的农家小院有主人保存下来的生产和生活用具,有石磨、箩面柜、风车、马车、犁、耧、耙、耱等,大家如有兴趣,可以推一推石磨,感受一下当时劳动的艰辛。

好了,请到下一个景点参观。这家四合院叫贾氏大院。其门楣的题字是“笃敬”,笃是诚信,敬是敬重。为了让大家对四合院有一个了解,我先给大家讲讲四合院的基本特征。 四合院一般都开偏门,正对门的地方有一个砖雕照壁。它的作用是阻止家内的财气外泄。照壁上刻的是中国佛教的一种符号“万字拐”,因为它拐来拐去不断头,寓意是 “万字不断头,福寿不断头”;中间有一朵莲花,外围是莲子莲叶,寓意是连生贵子。中间这个地方是供奉土地神的,叫做“神龛”。俗话说 “进门土地堂,家有万担粮”,对于种田的农民来说,供奉土地神就是希望年年丰收,多打粮食。神龛的位臵也有讲究,如在照壁的中间,这家主人必定是以农为本种田的;如果在照壁的侧面,便可知这家主人是经商的;如果主人是做官的,便用不着供奉土地神了,因为土地爷是天上、人间最小的官,就连七品芝麻官都比它大,供它又有什么用呢?

四合院大多为砖木结构,以上厅为“首”,左右厢房为“臂”,门房为“足”,俗称“合欢四合院”。四合院的上厅房建得最高,是宴请宾客和祭祀祖先的地方;两边的厢房是儿女的居室;门房是长辈居住的地方。整个住房按照风水八卦设计,进门东边的第一个房间做厨房,讲究东起西落,人丁兴旺。厕所建在西南角。

这个院子是贾家定居党家村之后建的第一座四合院,所以就没有刚才看到的四合院高大气派。韩城的四合院与北京四合院的区别是:一般是长方形,长22米,宽11米左右,有“三分院子四分场”的说法。

刚才我说长辈们住门房,大家想一想,为什么要让长辈住门房呢?你们那儿是不是和我们这儿一样呢?老人们住门房一是照看门户方便,及时接待来宾;另外对子女的行为是否规范起监督作用。过去大姑娘、小媳妇是不准随便和外人接触的,以免别人说闲话。

两边厢房的房檐也有高低之分,东边的比西边的高,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我们中国的地形是西北高而东南低,俗话说“东高不算高,西高压弯腰”,所以在建房的时候,把东房建得高一些,以起垫补的作用,意思是把好的风水挡在自己的家内不外流。

兄弟住房也有讲究。哥哥住东房,弟弟住西房,以东为上,要他起到一个兄长的表率作用。脚下的这三级台阶,意在望子登科,连中三元,连升三级,大家今天感受一下。

党家村四合院厅房的两侧,都有砖雕的门庭家训。老祖辈把一些为人之道、处事之理、养性之规、修身之法刻在墙上,教训子孙后代如何为人处事、待人接物。

咱们看贾家的这副家训:“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及。”意思是骄傲的情绪不可滋长,欲望应该有所约束,不可放纵,志向不应该满足于现状,享乐不宜无度,乐极生悲。再看这一副:“言有教,动有法,昼有为,宵有得,息有养,瞬有存。”意思是说话要有教养,举止要有规矩,白天要有所作为,晚上要有所反思,子女要有教养,时刻都有收获。

请再看这一副:“动莫若敬,居莫若俭。德莫若让,事莫若咨。”意思是举止稳重得体,居家过日子应读勤俭节约,德性重在谦让,遇到事情要请教别人。“心欲小,志欲大,臹欲圆,行欲方,能欲多,事欲鲜”。意思是做事应当小心谨慎,志向应该远大,思考问题要周到,行为必须有规矩,本领越多越好,是非越少越好。

现在请各位参观“福”字照墙。这个“福”字是慈禧太后御笔赐给我们村进士党蒙的。慈禧太后为什么要给党蒙写“福”字呢?党蒙中了进士之后,因不愿贿赂上司,所以一直没有做官,在翰林院闲着。一次,慈禧太后游宫时,碰见了党蒙,问党蒙:“你中进士几年了,怎么还在京城闲着呢?”党蒙如实相告,慈禧太后便钦点党蒙为刑部尚书。又有一次,慈禧太后跟党蒙下围棋,党蒙给慈禧太后讲他父辈们如何艰难创业建设家乡,慈禧太后听后说:“这是你的福气。”高兴之余,便提笔写了个 “福”字赐给党蒙。请看,这个“福”字是由两只什么动物组成的呢?它是由一只抬头鹤和一只低头鹤组成的。鹤代表长寿,有福有寿,福寿双全,福寿万年。抬头鹤那一部分是“衣”旁,低头鹤的上半部分写得像个“多”字,下半部分有个“田”字,寓意有衣有田,多衣多田,丰衣足食。大家可以摸一摸,沾沾灵气带回家;在这儿照个相,福气会伴您一生。

请大家看这堵墙。这堵墙的上方开有两个大窗户,在封建社会讲究临巷的墙上是不能开窗户的,一则不安全,二则有泄气的说法。那这家为什么要开这窗户呢?又是干啥用的呢?古人讲究,大家闺秀,足不出户,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村里这条主巷道在过年时闹社火,唱皮影戏,大家闺秀只能在上边隔着帘子看热闹,是主家为小姐、媳妇设计的。

这个砖雕照墙上有鹿,有山,有树,有喜鹊,有马蜂窝,有猴子,是什么意思呢? 鹿,是 “禄”的谐音,意思是有俸禄;鹿的嘴内含有一枝灵芝草。灵芝草是传说中的长生不老药,表示长寿。鹿的后边有一座山,意思是寿比南山。树的谐音是 “福”,有福气。树上两只喜鹊,意思是双喜临门。树枝上那个马蜂窝,取“蜂”、“封”音同,封什么呢?猴子背着一颗官印往上爬,就封这个侯,侯有官呀,封侯挂印、步步高升!将这幅画概括一下就是:福、禄、寿、禧。大门两旁这副对联,上联是“居家有道惟能忍”,下联是“处世无奇但率真”。意思是说,居家过日子只有互相谦让,互相忍让,才能和睦相处;为人处世没有什么奇特的方法,就是坦率,真诚待人。

大家来看这个建筑,它叫看家楼。这座看家楼建于1918年。高4层14米,四面都开有窗户。党家村有那么多富家大户,为什么只有这一家有此建筑呢?

民国7年 (1918年),靖国军杨虎城一部秦保善营驻扎在韩城,经常到乡间烧杀抢掠,鱼肉百姓。这家主人党天成当时任韩城北区保卫团团长,保卫团相当于现在的民兵组织。他带领民团多次和秦保善交战。秦保善一怒之下,就于九月初一率领700余人来到党家村,杀了党天成的家人,放火烧了他家的房子,抢劫了大户人家的金银财宝。但党天成不畏所惧,联合西区民团,几经苦战,终于将秦保善赶出了韩城。韩城二十八里 (里相当于现在的乡镇)人民为了感谢他,集资在原址上给他盖了座四合院,并且盖了这座看家楼,纪念他舍生忘死保卫韩城人民的英雄壮举。而真正记载这段历史事实的纪念碑今在西庄镇政府院内。

看完看家楼之后,我要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清朝后期,党家村为盖四合院有过一次地基之争。一家要买相邻的一小块地基,地基的主人不想卖,嘴上却讲:成!地价是用银元宝把地皮摆满,对方欣然答应:行!这也许只是一个传说,但有文字记载的资料记录,当时,党家村的地基每亩1000 两银子,是韩城官价的一百倍!党家村的四合院简直是用银子堆成的!

诸位要问,这么多的银子是从哪儿来的呢?咱们到经济展室参观一下。

1654年,党族二门十一世人党德佩赶着一头毛驴,驮着两捆棉花下河南闯世界去了。他先是卖瓦盆瓦罐,接着做木材生意,在儿子党景平协助下,在河南瓦店建 “恒兴桂”字号。到雍正年间,“桂”号已成为瓦店的大商家,拥有镇东北大片不动产,土地上百顷。 瓦店地处白河上游,是中原重要的交通要冲,水陆码头,商贾云集。党德佩创立的“恒兴桂”号是瓦店商业盟主。这个盟主不是自封的,是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在招辬中争来的。瓦店的争盟主很奇特,官府主持,万人围观,两方登台,掷银斗富。党家和当地的王家争盟主,都提着银元宝,一百二百,一干两千,往白河里扔,王家心疼银子撑不住了,党家就取胜了。“桂”号成了瓦店的盟主,在瓦店商界,党家人说了算。咸丰年间,太平天国运动兴起,漕运中断,唐、白河运输成为清廷南北运送军用物资的唯一通道。党氏二门的 “恒兴桂”进人了它的鼎盛期。一批批镖银运回党家村,一座座四合院拔地而起。

从这张照片中可以看到,一直到20世纪30年代,党德佩的后辈们仍在瓦店坚守着他们的商业阵地。党德佩下河南近百年以后,贾府中出了一个贾翼堂,也下河南做生意。清乾隆十五年 (1750年),贾翼堂携带足够的资金,到河南南阳府唐县唐河沿岸的郭滩镇经商。开始,也是贩运木材,因经营有方,发展很快,没几年就设立了“合兴发”商号。

生意越做越大,人手不够,于是在乾隆四十年 (1775年)他聘请党族十四世三门人党玉书做西家合伙经营。西家是对不进行商业投资的经理负责人的敬称,相对于东家而言。 党玉书是个商界奇才,14岁弃学从商,在襄樊崭露头角,20岁才华大显,誉满武昌。他的第一个重大举措是把商号迁到当时的全国名镇河南南阳社旗镇;第二个重大举措是在唐白河沿岸城镇广设货栈;第三是经营 “钱业”,发行“帖子”。“帖子”就是发行在一定范围内可以流通和向该号兑现的票据。

很显然,党家村的四合院不是小农经济的产物,是党、贾两族的先辈们闯荡中原,搏击商海的产物。这个神龛里供奉着党德佩、党景平、贾翼堂、党玉书四位商界巨子的牌位,每一个党家村人,每一个热爱党家村的人,都有理由向这四位先辈脱帽致意!

现在我们来到的是位于村东南的文星阁,原来这里建有关帝庙和戏台,可惜在“文革”时都被拆毁,现在是村小学。村里人把文星阁叫做塔,而实质上塔和阁是有区别的,塔是佛教建筑,一般层数是奇数,里边供奉的是佛教的先祖,而阁则与佛教无缘,它一般层数是偶数,供的是主持文运兴衰的神灵,比如第一层供的是孔子,顶层供的是一手拿笔正点状元的魁星----文曲星,建阁供奉他们显示了村人崇尚文化的观念,当然也包含着盼望子孙道德高尚,读书成才的愿望。

咱们前边说过,中国的地形是西北高而东南低,党家村把塔建在村子的东南角,一是为了堵挡风水;二是为了振兴文化,塔身高39.5米,外形是六层、六面、六角形,面向村子的前三面开有窗户,后三面没有,意思是把好的风水挡住不让外流,塔内设计有木楼梯,可以上到最顶层。

在阁的每层窗口都砖雕有刚劲笔挺的四个大字,第二层是 “大观在上”,要看到好的景

色,还要继续向上;第三层是“直步青云”,是直步向上,继续登高的意思,这两层都是鼓励后代努力攀登高峰;第四层是 “文光射斗”,上到这一层才能看到党家村的文脉浓厚;第五层是 “云霞仙露”,到这一层就有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但你千万不要满足;上到第六层“笔参造化”,能够得到文曲星的谒见,这将是你平生最难得的造化。

传说文星阁塔顶有一颗避尘珠,因而党家村瓦屋千宇,不染尘埃,房上杂草难生,这是怎么回事呢?避尘珠实际是神话,是从未有过的东西,屋顶不染尘埃,杂草难生,是因地理环境所致。一是村落处于避风低凹之处,西北风刮来的尘土被河谷的顺河风吹走,屋顶不会落下尘土;二是因为党家村青堂瓦舍,盖房全部是用白灰与黏土和泥垫铺屋面,杂草没有生根的条件;三是巷道全部是用河石和石条铺砌,本身不会产生尘土;四是能够及时清扫屋坡,修缮屋面,因而造就了避尘珠的神秘传说。

大家看,塔顶的六个小飞檐处各挂有一个小铃铛,当时是一个装饰品,久而久之,它显示了另外一种功能。村中老人常说:“闻塔铃而知将雨,”这又有什么说法呢?俗话说:“云往东,一场空;云往西,滑倒老婆压死鸡;云往南,水连连;云往北,晒干麦。”村子在塔的西边,要听到塔铃响,必然是刮东风,东风把云雨向西吹动,只要塔铃连响两天,十有八九要下雨。

这是党家村的节孝碑。节孝碑和贞节牌坊一样都是为了表彰女性而建的,但它们又有区别。贞节牌坊是跨路建筑,下边可以行人,而节孝碑则建在道路的一侧,来往行人都可以看到。

这座碑是给党伟烈的妻子牛孺人建造的,建于清光绪年间。当时党伟烈和妻子新婚不久,就上京赶考,报名后在客栈因病不幸去世。牛氏当时只有16岁,几十年在家孝敬公婆,一直没有改嫁,直到68岁去世。地方上将她的节孝德行报到朝廷,光绪皇帝下诏给她立碑,以示表彰。大家看,碑文是“旌表敕赠徵仕郎党伟烈之妻牛孺人节孝碑”。“旌表”是表彰,“赖”是皇帝的命令,“仕郎”是在朝的二品仕郎官位,“孺人”是对妇女的称呼。碑两边有一副对联,总的意思是说:永远不能忘记她能够和谐处理好婆媳关系,孝敬老人。横批是 《巾帼芳型》,称赞牛孺人是妇女界的榜样。碑的两旁有两个砖雕老人,一个是福星,一个是禄星,福星代表福气,禄星代表财气。

牛孺人受了一辈子的穷,死后皇上下诏给她建了碑,而她在这个碑上有姓无名,反而给她丈夫追封了一个二品官位,可见当时妇女的地位是何等的低下。但就是刻上名字,死后的荣耀又能给她带来多大的安慰呢?好了,现在有妇女权益法保护,这样的悲剧永远也不会重演了。

现在咱们看村里最后一个景点。

这是中日联合考察纪念碑。碑文记述了党家村的村史,记述了西安冶金学院,即现在的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和日本九州大学联合考察团在1987年、1989年两度在党家村考察的过程。 在考察期间,日本九州大学教授本田昭四非常兴奋,吃饭时多喝了两杯酒。不幸客逝于韩城宾馆。1992年,本田昭四嵌先生的生前好友纷纷捐资,由西安冶金学院设计、党家村村民参与施工,在同年5月建成了此碑。

纪念碑由碑文、磨盘、井台、上马石等组成。石磨上刻有“民居瑰宝”四个篆体字,意思是党家村的历史像石磨一样慢慢地转到今天;井台是说党家村人是沾了天时、地利、人和的3个因素。600多年共饮一井水,共种一块田,和睦相处,才能有今天辉煌的历史。院中有6个上马石,一个代表100年,代表了党家村600年的历史。

我刚才已经讲过,党家村是由村和寨两部分构成。接下来,我带大家去欣赏民居瑰宝之魁——“泌阳堡”。

沿着这条用河石铺成的中间凹两边高的石头古道,可以登上“泌阳堡”,它是上寨子的唯一通道。为什么把寨子叫“泌阳堡”是因为它建于泌水河之北而得名。

泌阳堡始建于1851年,于1856年建成,它距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当时,正值太平天国运动,时局动荡,民不安宁,清政府渝令民间筑寨自保。党家村在举人党遵圣、拨贡党

之学的倡导下,选定村东北“半岛形”的高崖为寨基,构筑了城堡。城堡占地约36亩。 这就是通往泌阳堡的城门。过去这里装有两道门,外面一道门用铁皮包裹,里边的门用顶门杠拦腰横挡,起到双层保护的作用。门后东西两边的圆孔就是放横杠用的。

这里是涝池。下雨时,全寨的雨水都汇入涝池。涝池容纳不下时,多余的雨水就由东南角的水眼溢出,顺暗道的石铺坡道与村中的雨水汇合,然后流入村南泌水河。涝池有三个作用。首先,它能蓄水防洪减轻雨水的冲刷力;其次,蓄存的水能供村民洗衣服及家畜用水;最后,因为寨基高,空气干燥,故有调节古寨空气湿度的作用。

这是“城门楼”。它相当于一个哨所,里面供奉着关公和观音菩萨的画像。为什么要把他们供在这里呢?大家都知道,三国时的关羽是猛将,这是要党家村人像他一样英勇杀敌。“观音菩萨”是最善良的神灵,能保佑党家村平平安安,人丁兴旺。到现在仍有一些老人在七月七日来这里求神送子。

这里叫望象台。站在这儿能将党家村看得清清楚楚。这是仿臸古炮做的一间木炮。过去的炮是铸铁的,有很大的杀伤力,今天的仿臸炮很安全,大家不要担心,试一下大炮,感受一下战争年代的气息。

清朝末年,韩城就流传一句谚语:“西塬涝池下干谷庙,党圪崂城上好多炮。”意思是西源村的涝池多,下干谷村的神庙多,党圪崂的大炮多。那么,究竟有多少门大炮呢?城墙上每隔丈余就安臵一门大炮,共有72门。城墙为“版筑”土墙,土是用蒸馒头的笼蒸过的,是害怕城墙长草,影响城墙的坚固性。土墙上面内外都筑有“女墙”。女墙是用砖砌成。城墙宽3米多,北面与塬连接,高达10米多。东西两头各筑有一个营,供守卫巡逻者休息。其余三西城墙筑在高崖上,显得险峻。城墙上有战棚、炮台。炮台堆有滚木、顽石,以备战用.

正是由于城堡建筑设计周密,工程精良,武器装备先进,所以土匪侵袭屡遭失败。 很遗憾,大家今天没能见到古老城墙全貌,我希望诸位不要失望,如果两年后您重游党家村,一座完整挺立的古寨将映人您的眼帘,因为它已列人国家级文物修复项目,很快破土动工。

华清池

各位游客:

您可知“天下温泉二千六,惟有华清为第一”吗?举世闻名的华清池,位于陕西省临潼区(县)骊山北麓华清宫故址,西距西安30公里,东与秦始皇兵马桶相毗邻,南依骊山,北临渭水。华清池的悠久历史可以追溯到古老的原始社会,并以其天然温泉吸引了在陕西建都的天子帝王,周、秦、汉、隋、唐历代封建统治者,都视这块风水宝地为他们游宴享乐的行官别苑,或砌石起宇,兴建骊山汤,或周筑罗城,大兴温泉宫……华清池,现浴池面积约有3000平方米,可供400余人同时沐浴。温泉水每小时流量110余吨,水温达43度。它既是一座国内罕见的大型温泉池,又是可供游人游览的文物保护场所。下面就请大家前去游览一番吧!

【杨贵妃雕塑与生平—华清宫】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来到了华清池的大门。进入门内,只见湖中央有一尊雕塑。不用问,这就是此处的主人公杨贵妃了。此时此刻,她脱下外装,半披俗纱,足踩暖滑的骊山温泉水,正准备沐浴呢!这座雕塑高3.3米,重5吨,是1991年9月,华清池向西安临控首届石榴节献礼的项目,可以说她和《杨玉环奉诏温泉宫》壁画一样,在突出华清宫文化内涵上起到了特定作用,成为大家观赏留影的热点。

说起杨贵妃,还有一段著名的故事呢!杨贵妃名叫杨玉环,出生在陕西华阴,后随父入川。父亲死后,她又到了河南,受到了都市陶冶,学会了优雅的言语举止,17岁便长得如

花似玉、美若天仙。公元735年,她被唐玄宗册封为他的儿子寿王李瑁的妃子。5年后,由于唐玄宗的爱妃武惠妃病逝,后宫三千粉黛无一人今唐玄宗中意,他便下令在温泉宫召见杨玉环,这样便拉开了唐玄宗与杨玉环的爱情罗曼史的序幕。公元745年,杨玉环被册封为贵妃,从此,唐玄宗对杨贵妃的宠爱成为千古绝唱,甚至于两人终日厮守,臵其他嫔妃于不顾。册封第二年,扩建温泉宫时,唐玄宗专为杨贵妃建筑了海棠宫。杨贵妃36岁生日时,唐玄宗为她举行了盛大的宴会进行祝寿,仅乐工就有120名,满朝文武百官都呼娘娘千岁万福。大家还记得白居易的《长恨歌》,真可谓“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直到安史之乱,唐玄宗偕杨贵妃逃至马嵬坡前,将士相逼,玄宗不得不赐死杨贵妃,其时杨贵妃才38岁。据史载,天宝年间,也就是公元742年至756年的14年间,唐玄宗偕杨贵妃驾临华清宫达43次之多,可见华清池的出名和唐玄宗、杨贵妃的“长恨歌”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我们现在游览的正是驰名中外的华清宫。这里是它的正门,名叫津阳门,俗称东门。大家可以看到,这个门是一字排开的五间仿唐建筑,房檐下悬挂的是“华清池”金字匾额,是一代文豪郭沫若先生所写。作为皇室别宫的唐华清宫,是和骊山秀岭合为一体的,其规模远比眼前的华清池要大得多。眼前的华清池是1959年国庆10周年前夕,以唐华清宫为蓝本并根据华清池所处地域的具体条件设计修建的,但它只相当于唐华清宫的核心部分,占地85560平方米,是唐华清宫的十分之一。郭沫若在游华清池诗中写道:“华清池水色青苍,此目规模越盛唐。”指的就是这新建的核心部分。

那么游客们会问:唐华清宫的范围究竟有多大?唐华清宫背靠骊山,面向渭水,倚骊峰山势构筑,规模宏大,建筑壮丽,楼台馆殿,辫布骊山上下。正如白居易诗中所说:“高高骊山上有宫,朱楼紫殿三四重。”它的范围南至骊山西乡岭第一峰,北到老县城的北十字,东至石瓮谷,西到铁路疗养院西侧的牡丹沟。唐华清宫充分利用有利地形,构筑成一个庞大的宫殿建筑群,主要殿舍以温泉为中心,构成华清宫的核心,然后向山上山下展开,布设了各类不同的楼阁亭谢,栽植青松翠柏,娇烧万分,似人间天堂。可惜的是唐华清宫随安史之乱渐遭破坏,自宋至明清,原有建筑已荡然无存,只留下眼前一些遗址了。

【九龙宫—飞霜殿】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来到九龙宫景区,这里属华清池西区。走进后大家便看到面积为530平方米的九龙湖。许多游客一定想问:此处湖、宫为何都以九龙为名?

其实原因十分简单。此湖分成上下两个湖,中间有长堤东西横贯。堤上东为晨旭亭,西为晚霞亭,相互对应,与上湖南岸的一亭谢相映成趣。谢下伸一大龙头,龙日泉水淙淙,长年不绝,所以取名龙吟树。堤壁间已有八龙吐水,与大龙头合为九龙之数,因而以九龙命名。 既然唐玄宗和杨贵妃视华清宫为第二帝宫,那么他们一定在这里建有演绎人间最浪漫的爱情的宫殿。亭亭玉立在湖岸四周的那一片飞檐翘角、红墙绿瓦的唐式建筑就是他们的爱巢寝殿——飞霜殿。唐玄宗每年十月至年底,都偕杨贵妃沐浴华清池,他们就住在这座充满神秘色彩的飞霜殿中。

这里红柱挺立,回廊环绕,雕梁画栋,富丽堂皇,东西两殿即“沉香”、“宜春”,主次井然,错落有致,加上门前石龙盘阶,石狮和石牛相衬,再配以龙风大缸及花木点缀,更显皇家气派。

【海棠汤—莲花汤—星辰汤—尚食场—太子汤】

华清官分为西区和南区。各位游客,我们现在进入的是南区,即文物区。大家请看,展现在我们面前的这座仿唐建筑便是1990年建成开放的御汤遗址博物馆。里面保存着5座从地下挖掘出来的大小不一的古浴池。

首先呈现在大家眼前的是1000多年前遗留下来的一座无与伦比的浴池。它可不是普普通通的浴池,而是唐玄宗送给杨贵妃的一件珍贵礼物。浴池被设计成一朵正在慢慢盛开的海棠,那6片绽放的花瓣轻轻地拥美人于一池,池中是柔滑馨香的温泉水,这是何等高雅、何

等艺术的爱情点子,且来自六十几岁的唐玄宗!无论称海棠池也好,或叫贵妃池也好,我们都可以想象出一个浪漫的爱情故事。由此可见,唐玄宗用心之诚、爱情之真,在当时来讲可不容易啊!

我们再来看浴池的用料。浴池东西长3.6米,南北宽2.9米,池壁由青石拼砌而成。这种青石磨时称墨石,其最大优点是美观,还有防滑作用。浴池分上下两层,是台式结构。上层可扶可坐,共由18组券石组成。整个浴池既体现了对称、协调、平衡的传统美学思想,又符合人体生理特点。

浴池的整个结构可谓用。心良苦,设计精到。你们看池中间有个进水口,出土时有个汉白玉雕刻的莲花底座。底座上边接有莲花喷头,下边接通陶水管,与泉水总源相通。水从莲花喷头喷出,飞珠走玉,水雾漫起。可以想象当唐玄宗和杨贵妃共洗鸳鸯浴时,不就是白居易《长恨歌》里的“待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哪番动人情景吗?但真正证明这是唐玄宗赠送的爱情礼物的是池中间的一块条石。这条石是贵妃沐浴时所用,大家可以清楚地看到上面刻着一个“杨”字。

各位游客,你们现在看到的是另一个充满神秘的古浴池。从形状上看,想必大家已经猜出它叫什么了。如果说前面海棠池是因形似而得名的话,那么眼前这座池被称作“莲花”便也合情合理了。仔细观察,这汤池是不是活像一朵淡雅光比的莲花?此池古来又被称作御汤和九龙殿,无论前者或后者都与这个汤池供皇帝沐浴有关:御就是皇帝,九龙也是指皇帝 如果说莲花池和海棠池有什么区别的话,那就是后者比前者大两倍以上。莲花池东西长10.6米,南北宽6米。除此之外大家发现没有,莲花池有两个进水孔,并安有双莲花座,比贵妃池多一个。还有一个不同的是池岸周围有双排石础,这些双孔、双座、双排应该是有并蒂莲的寓意,正应了唐玄宗和杨贵妃“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誓言。 星辰汤是供唐太宗李世民和之后几个皇帝沐浴的汤池,比贵妃池要早100多年。星辰汤离水源最近,水质最好,水流量最大,而且没有管道,水直接涌进汤池。在西南角有座小殿宇名叫尚食汤,是供皇帝近臣及为嫔妃服务的尚食局官员沐浴用的池子,面积约30平方米,南北有对称的两个台阶。这个池子在民国时期,冯玉祥将军还曾维修过,供老百姓使用,是使用时间最久的一个池子。在南北两排殿宇的空旷处,夹有一个石栏围成的浴池遗址,是用青石铺砌的长方形喷池,规格虽小,但结构精雅,是专供太子沐浴的场所。

【晾发台】

各位游客,参观完5座珍贵的古汤池后,请大家跟我走出御汤遗址博物馆。先得介绍一下,我们所处的是华清池的东区一南北部,叫作环园,为解放前的华清池,包括御汤遗址博物馆。我们站在小楼上可以瞧见九龙湖,无论是龙吟榭,还是八龙吐水,都尽揽眼底。 在穿过门洞还未到五门厅之前,展现在大家眼前的是一个庭院式建筑,依山势而建,林木茂盛,亭台楼阁高低错落,给人以精巧、典雅、玲球的感觉。此时,你们大概注意到了西边有座主建筑,被满塘荷花簇拥着,像谁也离不开谁,谁也不能没有谁。于是有人给花中之楼取了个雅名,叫作荷花阁。

一座荷花阁自然显示不出古代刻意追求的平衡或对称美,于是设计者又在它的西边建起一座方形的飞霞阁。顾名思义,只要你来得正当时,譬如说旭日东升或夕阳西下之际,便能看到阁周围一派飞霞流彩的景色。其实它还有个真名称晾发台,因为建阁的实际目的是给一代美人贵妃娘娘沐浴后晾发。

大家或许要问,为什么杨贵妃要跑到这么远的地方来晾发呢?其实不远,因为在御汤遗址博物馆建成之前,晾发台的下边就是原先设臵的贵妃池,池形也像海棠花一样。

【骊山温泉的成因—天下第一温泉】

各位游客,你们进景区后,一定急着想提一个问题:这骊山温泉既然如此出名,那么其果水从何而来呢?

大家跟我来。这里已是华清池著名五汤之一星辰汤的南面。我们先看到的是一块碑石,上面写着“骊山温泉”4个字,其旁用木栏挡着一个洞,这里就是骊山温泉的源头了。也就是说无论是唐玄宗和杨贵妃沐浴,还是千百年来人们一直享用的温泉就来源于此。大家走近看,这洞像个潜井,里面洞洞冒着水花,井面腾着热气。如果在9.10月间,温泉水便会从潜井里溢流出来。

找到了源头,大家也想知道骊山温泉的成因吧?地质学家是这样向人们解释的:天上雨下到地面,雨水沿构造破碎带渗入地下,在不同深度的不透水岩层中储存起来,由地热增温效应,形成热水,再向上运动,由断裂通道涌出地面,于是形成了温泉。

中国有许多温泉,尤其近年随旅游业的发展,温泉景区开发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受人欢迎。如浙江宁海、武义,吉林的长白山,云南的腾冲等等,但华清温泉至今被称为天下第一温泉。其水质优良,颇具医疗功效。华清温泉水温为42.5度至43度,总流量每小时113.65立方米,极适宜沐浴,一旦完浴后可谓“冬走十里不凉,夏走十里不热”。有兴趣的游客可以到陈列室内去看《第一温泉》的诗碑。上面写道:“洗心千古快重游,月白水香谁与传。洗尽人间无垢体,不得清冷混常流。”诗人无非是在向大家证明一个论断,那就是华清温泉冠以“天下第一”四字当之无愧,完全可以列为全国二百六十泉之首。

【五间厅】

好了,游客们,现在我们步上了荷花池南边的高台。大家已经看到了一字排开的8问清代建筑的厅房。再分一下,东边有3间,叫桐荫轩,也叫三门厅。而西边那5间就是蒋介石当年住的五间厅。著名的西安事变就发生在这小小的五间厅中。

这五间厅可谓来历不浅。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时,慈禧西逃时就住过这里;1934年修葺后,这里又成国民党高官游览休想的场所;1936年10月、12月蒋介石两次到陕西来,都以华清池为“行辕”,就住在五门厅。他在这里策划高级军事会议,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因而引起张学良、杨虎城的强烈不满,导致了门月12日凌晨6时的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今天,当游客们来到这里,自然会重温60多年前的一幕。你们看,这一号厅房为蒋介石的侍从室,二号厅房是蒋介石的卧室,三号厅房是他的办公室,四号厅房为会议室,五号厅房是蒋的秘书办公室。东边的三门厅是蒋介石贴身侍卫蒋孝先等人的住宿地和无线电通讯班所在地。各门办公室使用的桌子、椅子、床、沙发、茶具、火炉、地毯、电话等均按原貌复臸摆放。游客们仍然能看到当年激战时在玻璃上留下的子弹孔和蒋介石从这里翻窗逃出后躲到俪山上的痕迹。

看完了五门厅,华清池景区的游览就将结束了。下面请大家自由参观,半小时后集中,我们去下个景点。谢谢

处女泉 处女泉风景区地处合阳县洽川镇,属于黄河滩涂湿地,是全国最大型的芦苇荡之一,也是全国唯一的湿地型旅游景区,占地15万亩,被人称为“天下第一荡”。“处女泉”又名“东鲤瀵”,也是洽川七眼瀵泉之一。瀵泉,堪称“华夏一绝”,全国独有,这个“瀵”字,在词典中可查出,专指洽川这七眼瀵泉,瀵泉的由来是古时洽川人民用瀵泉水浇地,发现即使不施肥料,庄稼也长得非常好,可称上是肥水,所以朴素的古代人民就把这七眼温泉称为“瀵泉”,经现代化验证明,瀵泉是喷发型温泉,富含氮、磷、钾等微量元素,确实对庄稼生长非常有利。

在黄河母亲的怀抱里,茂密的芦苇丛中,隐藏着神奇的处女泉。处女泉又名东鲤瀵、伏鱼泉,“处女”之名来源于当地一种古老的民俗。姑娘在结婚之前都要由母亲或姐姐陪同,在蓝天白云下,躲在绿色的屏帐中洗去满身的尘土和疲劳,去迎接人生道路上的光辉时刻。

处女泉是一个泉群,大小泉眼无数。水温长年保持在31℃左右且富含有益于人体的微量元素锶、铜、硒。水冲力极大,人入水不沉,泉涌沙动,如绸拂身,被誉为沙浪浴。泉边设有游乐场、风情屋等,可以充分感受到黄河滩的野趣。

而处女泉又可称为七眼瀵泉之中的佼佼者,长年保持水温29℃-31℃,含有丰富的锶、铜、硒,对人体健康非常有利,水清透彻,泉眼辫布泉中,出水量大,可谓入水不沉,泉涌沙动,如绸拂身,被誉为“沙浪浴”,特别是到了冬季,处女泉雾气浮空,绵延十里不绝,别有一番情趣。著名作家贾平凹先生曾几次在处女泉中沐浴,高兴之余赋诗一首“万亩芦苇风掀起,处女泉里水凝脂,华清只供帝王去,哪及群民乐游此。”

处女泉名字的由来可谓渊源久远,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里第一首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名句描写的就是古洽川时周文王同洽川美女太姒之间的纯真爱情。据说太姒出嫁前在处女泉洗浴后,更加光彩照人,走在芦苇中间,就连调皮的芦苇叶子也忍不住去抚摸她的脸,太姒生气后,回转身来用牙齿轻轻地咬住叶子。现在洽川的芦苇叶子中间都有一个浅浅的齿痕。从此以后,洽川形成这样一个民俗:姑娘出嫁前都要到这里沐浴,让清纯的泉水洗去满身的尘土和疲劳,去迎接人生道路上最幸福的时刻。从此“处女泉”就成为约定俗成的叫法。

现在处女泉开发有多条线路供游人水上游览,沿途欣赏芦荡风情,观赏各种珍禽鸟类。 湿地芦苇一望无垠,达15万亩,是全国最大的芦苇荡之一。被人们誉为“天下第一荡”、“天然氧仓”,春天蒹葭辫地,夏日绿波万顷,秋季芦花满天,隆冬百鸟酣栖、在扑朔迷离的芦苇荡中,游客恍若进入了时空隧道,它带给人的,已不仅仅是生态旅游的休闲模式。新开发的“芦荡迷宫”项目,游客可租用手划船,在芦苇荡深处泛舟赏苇。到达处女泉后,游客可感受远离都市的喧嚣,亲身体验神奇的处女泉,浸泡在水中洗去一身疲劳,重归大自然的怀抱。同时在“听芦阁”还可以免费欣赏合阳地方特色艺术,号称华夏一绝的“合阳提线木偶”演出,景区内还有多项娱乐服务等项目供游客选择.

渭华起义纪念馆

渭华起义纪念馆,主要渭华起义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初期,爆发在西北地区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一次武装起义,是继南昌、秋收、广州起义之后又一次在全国颇有影响的武装起义。

渭华起义纪念馆坐落在陕西省华县高塘塬上,这里地势挺拔,山清水秀,风景宜人。南接秦岭,北临渭水,川塬起伏,沟壑纵横,粮丰林茂,人杰地灵。它与雄伟高大的渭华起义纪念塔相映生辉,是陕西省委命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广大人民群众缅怀先烈,进行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理想场所。

渭华起义是发生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由我党领导的震撼西北波及全国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一次大起义。填补了西北地区革命斗争史上的空白。树立了党领导的西北人民革命斗争史上一座丰碑,在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斗争史上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青史永志。

渭华地区是中国共产党和共青团员发展最早的地区之一。一九二一年就有魏野畴、王尚德等同志传播马列,后来农协普辫成立。一九二七年九月二十六日陕西省委根据中共中央“八七”会议精神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在渭华这块群众基础好、斗争热情高的地方进行革命武装斗争。党团组织选取渭南的赤水职校和华县的高塘小学委立足地,秘密组织、收集武装准备暴动,农运学运进一步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和反革命的镇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

一九二八年二月根据省委三十九号通告精神,决定华县、渭南等五县为暴动区,以刘志丹为军委主席,唐澍为总司令,王泰吉为参谋主任,起义军民在党的领导下,军民汇合开展对敌斗争,迅速形成以华县高塘、渭南塔山为中心,东到少华山、西至临潼东、南至秦岭北麓、北及渭河两岸,方圆200多平方公里,拥有数十万人口的红色武装割据区域,先后建立区村苏维埃四十八个,绝大多数苏维埃政府都有自己的武装力量,军民一条心、斗土豪、杀劣绅,破坏敌人交通干线和通讯设施。在敌人的疯狂镇压面前,起义军民同仇敌忾,浴血奋战,两次击退围剿之敌,使国民陕西统治者丧魂落魄,一时间红色区域内反动政权土崩瓦解,反动教会荡然无存,反动势力一扫而光,渭华起义如北国大地上一把耀眼的火炬,犹如响彻西北的春雷,成为继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之后全国最有影响的起义之一。

因此,国民党反动派与陕西军阀视渭华起义为“心腹大患”他们不容许这个在军阀混乱之中发展起来的人民革命力量存在,在联合镇压起义军民,英勇的起义军民同反动派进行了三月之久、艰苦卓越的斗争,终因敌众我寡,在敌人的残酷镇压下,三百多名渭华儿女用自己年轻的生命和淋淋的鲜血,谱写了一曲曲英雄壮歌,在敌人的暴行面前表现出头可断、血可流、志不可辱的英雄气概,他们用宝贵的生命和鲜血铸造了巍巍丰碑,他们的精神与日月同辉,与天地共存。

渭华起义虽因敌众我寡最后失败,但他为党培养了一大批革命骨干和不少出类拔萃的领导人物。刘志丹、谢子长等不少革命先驱经过渭华起义的考验和锻炼,积累了丰富的斗争经验,将革命的火种引向陕北,为创建陕北红军和革命根据地打下了坚定的基础,终为数年之后中央红军结束长征的落脚点,也是全国革命的新起点、总根据地广泛鬼画符。

纪念馆占地面积8872平方米,建筑面积1590平方米,馆藏革命1400余件,陈列展室7个,起义领导旧居4处,馆内保留了当年起义时具有重要意义的革命遗址五处:

一、西北工农革命军军委指挥部——五间厅:位于纪念馆内最北端。此旧址建筑是工农革命军军委、司令部的会议室,刘志丹、廉益民分别住在东西两厢房,在此期间,军委、司令部、陕东特委负责人在这里聚会运筹帷幄,臹慧这场革命斗争。

二、十五个砖铺大字:砖铺字所在地起义当年是原高塘小学群体建筑中的校园中心道路,页是纪念馆的中心位臵。一九二七年十一月,共产党员教师陈述善、李维俊等组织高塘、谷堆两校师生为悼念李大钊等革命烈士召开追悼大会之时,在校园大道用青砖和鹅卵石铺成长20米,宽2米的巨幅辬语:“同志们赶快踏着先烈的鲜血前进啊!!!”这条镶嵌在渭华大地上缅怀革命先烈的特殊辬语,在全国革命文物中绝无仅有,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

三、中共华县县委办公楼旧址:一九二七年七月,中共华县县委在此成立,常驻办公。本旧址位于两颗古槐及指挥部旧址内前五间厅,唐澍司令当年住室东邻一座砖木结构的楼房建筑,也是纪念馆最东边的一座建筑。一九二八年三月,党的六大代表潘自力、张金印、王松年由上海回陕,在此召开县委扩大会议,传达了中央关于批准省委在渭华起义地区武装起义的计划。

四、西北工农革命军军委扩大会议遗址(两颗古槐遗址):一九二八年六月起义军民在粉碎了敌人两次进攻后,刘志丹同志在此古槐树下召开了军委扩大会议,分析了当时局势和敌我力量对比,决定不对撤往陕北创建新的革命根据地。

五、烈士殉难井:位于两颗古槐遗址地正北15米处。渭华起义失败后,候振和、刘孝臹等是一名共产党北清乡团匪逮捕,毒打致死投尸此井中。

馆外景点

除此以外,起义旧址还包括三教堂、郭家庄小庙、药王洞、高塘会馆。渭华起义烈士纪念塔建在纪念馆南100米的丘陵高地上,塔总高32米,塔身高19.28米,示意1928年,下设5个台阶,示意5月,面向西北,示意渭华起义是西北地区最大的一次武装起义。纪念塔呈方形,塔的正面雕刻着邓小平题词:“渭华起义烈士永垂不朽。”塔的背面是陕西省委、省政府纪念渭华起义,缅怀悼念死难英烈的碑文,塔共九层,由地下室沿楼梯盘旋而上,站在塔顶极目远眺,渭华起义中心区域地形地貌、山川河流、无限风光尽收眼底。

2004年,按照国家“红色旅游”景区的开发导向,华县及时向省计委和国家发改委上报了渭华起义“红色旅游”建设项目申请。2006年年初,渭华起义红色旅游项目被省政府批准,已上报国家发改委争列“十一五”规划。5月25日,渭华起义旧址被国务院公布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渭华起义纪念馆正处在开发建设阶段,为了迎接明年80周年庆典,华县县委、县政府投巨资来修建渭华起义纪念馆,实行塔馆一体化。明年渭华起义将会以一个崭新的面貌来迎接它80周年的到来。

渭华起义纪念馆 - 年表简介

1957年5月31日,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渭华起义指挥部旧址(纪念馆)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73年成立渭华起义革命旧址文管所。

1981年后省、市、县先后拨款百余万元,维修了渭华起义指挥部,新建了渭华起义烈士纪念塔。多年来,华县已累计投资300余万元,改善了旧馆基础设施,新建了陈列大厅。

1988年5月渭华起义六十周年之际成立了渭华起义纪念馆,并对外开放。 1994年渭华起义纪念馆被陕西省委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997年被评为全省优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06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

渭华起义纪念馆 - 教育基地

目前,渭华起义纪念馆已成为西安市及陕西东部各大中小学及驻地部队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尤其是《渭华起义》电视剧在中央电视台、陕西电视台相继播放后,参观学习的人数更是与日俱增,建馆20年来累计接待各级领导干部、工人、农民、学生、解放军战士及国内外专家学者2000万人次,成为西安市及陕西东部二十多所大中小学及驻地部队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关中以东最大的红色旅游圣地。渭华起义爱国教

育已成为推动两个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巨大动力。

渭华起义纪念馆 - 领导题词

一九五七年五月三十一日,陕西省人民政府将渭华起义旧址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九七八年成立了渭华起义旧址高塘文管所。一九八一年后,由省、市、县人民政府先后拨巨款对旧址进行了维修。一九八五年八月经中共中央办公厅同意,陕西省委批准在渭华起义旧址建馆修塔。一九八八年五月在渭华起义六十周年纪念活动之际,塔馆建成并对外开放。党和国家领导人邓小平、徐向前、习仲勋、汪峰、高克林等人对渭华起义给予高度评价并分别题词。邓小平的题词是:“渭华起义烈士永垂不朽!”习仲勋的题词是:“渭华起义的革命精神永放光芒”徐向前的题词是:“为革命牺牲精神永存”,习仲勋同志为纪念馆题写了馆名。

壶口瀑布 壶口瀑布,号称“黄河奇观”的中国第二大瀑布。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从上游滚滚而来的黄河,看上去并不想承受汹涌之类的赞美,巨大的传送带一般的平缓运行,淹人轰隆隆的壶口处鸣响里,几乎是无声无息,只有在视觉中,水移动得让人眼晕。但水的力量在壶口充分地体现出来,400米宽的河面,突然漏斗一样被束成不足50米的一柱,形成特大马蹄状瀑布,径直地砸向30米深的石槽中,真是“天下黄河一壶收”了。

壶口瀑布,位于宜川县城东48公里的大峡谷中,河西属陕西省宜川县壶口乡境,河东与山西省吉县相接。它是黄河上唯一的黄色大瀑布,以壶口瀑布为中心的风景区,集黄河峡谷、黄土高原、古塬村寨为一体,展现了黄河流域壮美的自然景观和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积淀。1988年被确定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91年被评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2002年,晋升为国家地质公园。

壶口之名,得来已久。《禹贡》曰:“盖河漩涡,如一壶然”,壶口即因此而得名。《古今图书集成》谓:“山西崖之脚,尽受黄河之水,倾泻奔放,自上而下, 势如投壶。”传说壶口是大禹凿石导水处,故《水经注》载:“禹治水,壶口始。”

壶口瀑布是一个移动的瀑布。据《尚书〃禹贡》记载,约在公元前770年,壶口紧连着孟门,随着岁月的流逝,到813年成节的《元和郡县志》记载:壶口距孟门1000步(合1660米),而现在的壶口却在孟门上游的3000米处,时隔2700多年,石槽向上推移了3000多米壶口在瀑布的冲刷与侵蚀下,每年大约以70厘米的速度向上游移动,壶口瀑布在移动的过程中,就在这砂石河床上冲开了一条深约60米,宽约30~40米的龙槽,所以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写道:“水非石凿而能入石,信哉!”

壶口瀑布落差约30米,宽度最大时可达干余米,最大瀑面3万平方米。滚滚洪流,到这里急速收敛,注人深潭,声似雷鸣,数公里外都可以听到;水波急溅,激起百丈水柱,形成腾腾雾气,真有惊涛拍岸、浊浪排空、倒卷半天烟云之势!每当夏秋之季,彩虹贯于晴空,分外秀丽。其声、其势、其景,可以用“壮、秀、奇”来概括,使人不能不为之陶醉。

壶口瀑布的宽度和高度都不算大,值得人们惊讶的是其流量却相当可观。在冬季枯水期,流量最少时仅150~300立方米/秒,这时河面冰封,细流涓涓,给人以俊美之感;4月初,一且冰河解冻,流量骤增至l000立方米/秒以上,最高时达8000立方米/秒,这时,巨流夹着大量冰块冲击而下,如狮吼虎啸,惊天动地;到夏季,流量增至l000~2000立方米/秒之间,这肘,由于下游水位下降,落差加大,巨瀑破空而下,激起的水柱像箭一样直射苍弯,刹那间,一支支水柱又化作细小的水珠,遂又形成迷蒙的白雾,偶又显七色彩虹;金秋雨季,千溪万壑之水汇聚,河水流量剧增到3000立方米/秒以上,全部瀑布连成一片,这时洪波怒号,激流翻腾,声如奔雷,景象极为壮观。

由于自然生态的原因,黄河水色黄浊,与周围高原峡谷的环境色彩构成和谐的自然美。黄河岸线曲折,河面形态开合多变,枯水期、常水期和丰水期水量不同,又形成不同的空间感受。黄河穿行于秦晋峡谷之中,被两侧陡崖石岸所束缚,激发出迥异中原河道的壮丽景色,那“不放黄河走,层层锁石门,架空崩雪浪,夺滥战乾坤”的豪迈气势,给人以人定胜天的强烈感受。

黄河壶口瀑布以其特有的侵蚀型、潜伏式瀑布罕见于世界瀑布景观之林,公园内地质遗迹类型齐全,遗迹清晰,规模宏大,具有很强的典型性、科学性和观赏性。在这里,河谷地貌有:壶口瀑布、槽谷(秦晋峡谷、十里龙槽)、河心岛(孟门离堆山)、涡穴、水蚀凹痕、侧蚀洞穴、陡壁跌水、漏斗;差异冲蚀现象、河蚀地貌有:悬谷、支流谷底冲沟、潜蚀线沟;重力侵蚀地貌有:滑坡、崩塌、泻溜、方山地貌等。其他类型的地层剖面、虫迹化石、植物化石、节理、龟裂纹、侵蚀台地、沉积构造等地质遗迹更是稀有。因此,2002年,壶口瀑布正式进入国家地质公园的行列。

壶口风景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神奇壮丽,变幻多姿,可以概括为“壶口十大景”。 第一景叫天河悬流:黄河水在壶口跌宕而下,落差达40米,形成横崖千尺,悬水奔流,山飞海立,风雨迷离,惊天动地的河瀑奇观。

第二景叫冰瀑银川:冬季,冰封雪冻,瀑布挂满冰凌,银装素裹,别有情趣,春季,黄河解冻,冰凌崩落,冰块小者如牛,大者如屋,声若山崩地裂,异常壮观。

第三景叫黄河惊雷:宜川民谚道:“一里壶口十里雷”,滔天洪水倾注一壶,万钧之力激 起撼天惊雷,数里之外即可听劲隆隆吼声。艺术家们则称之“黄河在怒吼”、“黄河在咆哮”,如果把壶口瀑布喻为黄河的心脏,那么这涛声便是它的心音。

第四景叫彩虹飞渡:每逢日出时分,壶口上空便有彩虹飞架,五彩斑澜,仿佛仙桥。古人诗咏“水底有神掀石浪,岸旁无雨挂长虹”。

第五景叫壶底生烟:飞瀑直下,激起团团水雾,如同壶底生出的黄色烟雾。古诗云:“收来一壶水,放出半天云。”

第六景叫十里龙槽:传说大禹治水时,曾有神龙相助,劈出一道石槽,疏导洪水,就形成了今日的“十里龙槽”。由于瀑布水流巨大的冲刷力,在坚固的岩上冲出一道狭长石沟,日久天长竟达5公里。

第七景叫卧镇狂流:从秦晋交界的黄河大桥朝下望,河水冲出的龙槽豁然开阔,水面渐宽处,一块巨礁屹立河心,俯视如门,侧看如舟,仰视如山,其实是黄河中的一个小岛。它雄踞中流,划开河水,那就是传说中“山石为禹所凿”的孟门山。相传大禹治水时,先在这 39

里凿开了第一个阻挡洪水的“龙口”暗洞,就叫它孟门。那孟门巨石之上,至今赫然锈有金明郡守所写的“卧镇狂流”四个一米见方的朱红大字。如到河水下落时,这四个字便能露出水面,供游人观赏。民间传说其为神石,水涨石长,终不能灭,颇具灵性。

第八景叫孟门夜月:传说古代有位州官奉调人京,那时陆路尚不发达,他只好乘船沿黄河而下。船到孟门山下,天已黄昏,就靠岸停泊。晚上,他登上孟门山,观赏这黄河小岛上的夜景,只见明月高悬,映入河中,虚虚实实,分外好看。他在山上踏月观景,情趣盎然,便吟出“山随波影动,月照浪花浮”的诗句。回船人睡后,又梦见了明月入舟。次日早起幕僚为他圆梦,其中有一人说:“孟门乃龙门之上口,梦月入舟为鲤鱼跃龙门之吉兆。”后来,这位州官果然应验升迁。据说,巨石上的四个大字,就是由他亲笔书写,命人刻上去的。因此,民间还把这个孟门山叫做梦梦山。

第九景叫石窝宝镜:在壶口两边石岸上,分布无数个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石窝。石窝是由河水长期冲击石岸,盘旋琢磨河床凹处而成,所以多呈圆形,由此可见自然的造化之力。民间相传,这些石窝乃当年大禹治水时留下的马蹄踪,故又称“石臼仙踪”。其实这些石窝水洼并非人工所凿,而是经洪水激流数千年来冲击石块盘旋磨蚀而成,因此,每个坑从坑沿滑到壁都光滑无比,而且每个石窝里都有一个圆形石头。明代有人做诗赞曰:“河底有天涵兔影,山间无物掩蟾光。因其孟门开宝镜,嫣娥向晚理残妆。”

第十景叫旱地行船:是壶口地区独有的航运方式,晋陕峡谷航运不便,到壶口卸下货物,空船上岸,陆上行舟数里,过壶口后,船再人水载货,下行到禹门口连货带船一起卖掉,船工由陆路返回上游。

面对这汹涌奔腾的壶口瀑布和多种奇特幻景,大家一定会对伟大的黄河产生一种发自内心的赞叹,增添一股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抗日战争时期,革命诗人光未然,音乐家洗星海,就是在这黄河壮丽情景的激励下,谱写出鼓舞人民斗志的《黄河大合唱》。新中国建立后,不少文艺工作者将它摄人电影、电视镜头,搬上银幕,借以反映中华民族的伟大形象和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

站在壶口瀑布的边上,有一种冲动也油然而生。您看,浊黄而巨大的水浪冲天而起,升腾出不散的白色雾云,两岸是水雕出的沟壑,一律的深褐色石板,重重叠叠似讲述一个久远的惊悸。从瀑顶向下层层跌下浊黄的河水,如卷动的绸缎,缎面上的镂刻是高速舰艇在鲜花盛开的花海中行进时,背后卷起的花的涟漪。那是雄浑的造型,展现出非凡的壮美。在这样的水面前,人类的目光像面对无垠的大海,是永远不会满足的,我们就只管无数次地在岸边徘徊。谁也不知过了多久,我们的衣服都变得湿漉漉了。是水雾不倦地、湿润地留在人们的脸上、身上,而飞落壶口的河水却一兴钻进窄而深的“十里龙槽”,在重叠的石壁里,竟几乎成了一条暗涌。我们的那么宽阔、奔腾的黄河,就这样急匆匆地走远了。

近年来,延安市委、市政府为了满足国内外游客的需求,投巨资改善了壶口的旅游基础设施,增设了孟门山大禹治水塑像、八角望龙亭、黄河转九曲、夜观壶口等游览项目,最近又在筹建直升机游览项目。重建了道路,并对道旁进行了绿化,梨园、苹果园比比皆是,新修了三星级辬准的观瀑舫大酒店。住在宽敞明亮的房间,听着瀑布的涛声,品着黄河大鲤鱼,喝着甘泉美酒,再来吼一段陕北信天游,简直使人有如临仙境的感受。

壶口瀑布以其深广的哲理内涵,吸引着炎黄子孙。人们视其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昂扬奋发的精神象征,称之为“民族魂”,不少健儿在此搏击洪流,扬我国威,创造了一 个个中 40

华之最:

1987年9月,黄河漂流探险队员壬来安乘坐由40个汽车轮胎缠结成的密封舱,顺瀑布而下,揭开了人类在壶口体育探险的序幕,人称“黄河第一漂”。其后,天津勇士张志强在黄河大桥跳悬索,人称“中华第一跳”。

1996年8月,河南冯九山横跨壶口走钢缆,创下高空走钢缆最长的世界吉尼斯纪录,被誉为“华夏第一走”。

1997年6月1日,为迎接 香港回归,“亚洲第一飞人” 柯受良驾车飞越壶口,创下世界跨度最大的飞车世界纪录,被称为“世界第一飞”,现场的中保财产保险有限公司的冠名巨幅广告被载入世界吉尼斯纪录大全,同时创造了另一项新的世界之最。

1999年6月20日,山西吉县青年农民朱朝辉骑摩托车飞越壶口,又创下了新的奇迹。

这些奇迹的创造,和壶口瀑布的惊世气魄相得益彰,是对养育我们的母亲河的最好的回报。

延安枣园革命旧址

枣园位于延安城西北7.5公里处。园内林木茂盛,树种繁多,有梨树、枣树、银杏、刺柏、柳树、槐树、皂角、杏树等。其中枣树就有90多株,枣园因枣树多而得名。园内现有22孔窑洞、100余间瓦房和一座苏式小礼堂,占地面积80多亩。这里原来是一个破落地主申有安的庄园,后来他将园子和园内的窑洞卖给了驻防延安的国民党师长高双城。中共中央进驻延安后将其收为公有。1939年,中央社会部在这里居住,遂改名为“延园”。1943年10月,中共中央书记处由杨家岭迁往这里。

中共中央书记处及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粥时、张闻天、彭德怀等中央领导在此居住期间,继续领导全党的整风运动和解放区军民的大生产运动,筹备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取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并领导全国军民为争取和平民主、团结建国,同国民党反动派的假和平真内战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为粉碎国民党发动的全国内战做了充分准备。

现在我们看到的有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粥时、张闻天旧居,书记处小礼堂,为纪念张思德毛主席发表《为人民服务》讲话的地方,社会部二室旧址及辅助陈列、幸福渠等。

首先请大家参观中央书记处小礼堂。书记处小礼堂坐落在绿树环绕之中,这是1941年建成的,砖木石结构,礼堂呈凸字形。当年中央书记处在这里举行过各种会议、舞会、宴会等活动。里面可以看到有内外两个厅,内厅是红色的木质地板,中间摆放一圈桌椅,陈列简朴却也不失考究。

1935年的遵义会议改组了党中央领导机构,1937年12月下旬,在这里召开政治局会议,会议改组了中央书记处,决定不设总书记,由书记处集体领导。1943年3月20日,党中央在这里召开了政治局会议,着重讨论了从组织上加强党的集体统一领导问题,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中央机构调整及精简的决定》会议推选毛泽东为党中央政治局主席,决定中央书记处 41

由毛泽东、刘少奇、任弼时三位同志组成,毛泽东为主席。1945年6月,党的七届一中全会选举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为书记处书记,毛泽东为主席。1945年,毛泽东等赴重庆谈判的重大决定就是在这里作出的。

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曾三次电邀毛泽东赴重庆共商国是。蒋介石的用心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但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民主,揭露蒋介石假和谈,真内战的阴谋,团结教育广大群众,党中央决定由毛泽东亲自率代表团赴重庆谈判。8月23日下午,就是在这个小礼堂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有50人参加。毛泽东给大家分析了抗战结束后的形势和我党准备采取的对策。讨论中,同志们赞同战后实行力争和平的方针,但对毛主席是否亲赴谈判的问题意见不一,多数同志出于对主席的安全考虑,不主张轻易出去。8月25日夜,政治局在此彻夜讨论,反复权衡利弊,最后作出同意毛主席与周恩来、王若飞一起去重庆谈判的决定。8月27日,美驻华大使赫尔利和张治中飞抵延安。28日晨,毛主席、周恩来、王若飞从这里出发去机场飞往重庆。这幅照片是主席临行前挥帽向送别的群众告别的情景。另一幅照片是10月11日主席胜利归来在延安机场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的情景。

我们看到墙上有《为人民服务》的条幅,这是毛泽东为中央机关干部的题词,它的用意就是要提醒大家不忘宗旨,处处为民。

小礼堂的外厅是当年中央机关的餐厅,也是主席经常招待客人的地方。说是餐厅,也只是青砖铺就的地上,摆放着两张油漆脱落的旧圆桌。每逢过年过节的时候,中央领导同志就在这里请群众吃饭。1943年2月9日、农历正月的元宵节,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在这里为枣园乡24位60岁以上的老人举行祝寿宴。主席亲自给他们敬酒,祝贺他们延年益寿,老当益壮。老人们感动地说:主席敬酒,岂敢岂敢!毛主席笑着说:尊老敬贤,应当应当:饭后主席还给他们每人送一条毛巾和一块肥皂作为礼品,并请他们看了《列宁在十月》的电影。1944年2月7目的春节,延安市政府、群众团体的代表带着许多好吃的东西,还送来一面写着 “为民谋利”四个大字的锦旗,给党中央拜年。为了欢迎大家,机关的同志在礼堂摆放了两行桌子,上面堆满了花生、糖果、香烟等招待他们。毛泽东和其他领导同大家一一握手问好,主席亲自为每个人斟酒,领袖与群众水乳交融的浓浓情意和着阵阵欢声笑语,久久回荡在枣园的上空。

墙上我们看到的两幅照片,左边的是1943年春节,西北公学秧歌队给中央书记处拜年时的合影;右边的是西北公学根据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编创的秧歌剧《动员起来》。照片上的人物从左至右为白茜、李高丰、刘苏、张庭一。1992年在纪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50周年之际,他们4人相约回到延安。不幸的是白茜老人不久病逝。2001年,建党80周年时,其余三个相约又回到延安,就在这张照片前又表演了当年的秧歌剧《动员起来》,此情此景令人感慨不已。

这条渠叫幸福渠,是由边区政府建设厅的工程师丁仲文勘测设计、当地群众集资、政府资助,陕甘宁边区政府与中央机关以及中央警备团的指战员共同为群众修建而成的,1940年4月19日正式建成并投人使用。渠全长6公里,是边区第一条长渠,可浇地1400亩。这条渠修成后,靠天吃饭的旱地变成水浇地,庄稼连年丰收,给群众带来了幸福生活,群众亲切地为它取名 “幸福渠”。

眼前这座小院是任弼时的旧居。1943年10月,任弼时由杨家岭搬来居住。

小院一共有三孔窑洞,左起第一孔是工作人员住室,第二孔是寝室,第三孔是办公室。 42

当年在延安,任弼时是中央书记处书记之一。长征期间,他担任红二方面军政委。1937年3月16日到达延安,抗战爆发后,他担任八路军总政治部主任,随朱德一起奔赴华北抗日前线。1938年3月被派往莫斯科,领导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工作。在苏联,他如实向共产国际报告了《中国抗日战争的形势与中国共产党的工作和任务》,使共产国际改变了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承认了毛泽东的政治路线是正确的。他出色的工作对于反对王明路线,实现全党以毛泽东为首的团结统一,做出了突出的贡献。1940年,任弼时由苏联回到延安,参加了中央书记处工作,并兼任中央秘书长。1943年3月,中央政治局会议确定任弼时为中央书记处书记,分管陕甘宁边区和晋西北的工作,他在指导陕甘宁边区党的工作中,为克服困难、发展经济、提高党的政治水平和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做了大量工作。

任弼时由于长期辛勤工作和两次在敌人监狱中受到残酷折磨,因而身体受到了极大的损伤,患上了多种严重的疾病。鉴于这种情况,医生要求他马上休息。可是任弼时没有过多地考虑自己的身体状况,依然坚持工作。有一次,他工作到深夜3点钟,警卫员怕他太累,就和医生一起劝说他休息。他坚持不肯休息,医生当即给他检查,结果收缩压高达220,脉搏每分钟110次,医生和警卫员要他立刻休息,他却说:没有关系,我们都是共产党员,能坚持100步,就不走99步。他还说,全国胜利就在眼前,我们不仅要夺取全国胜利,还要建立一个新中国。有多少事情急需办啊!你们想想,我能躺得住吗?凭着这种精神,他带病坚持转战陕北,协助毛主席指挥了人民解放战争。1950年10月,也就是新中国刚刚建立一年的时间,任弼时因积劳成疾病逝于北京,年仅46岁。叶剑英说:他是我们党的骆驼,中国人民的骆驼,担负着沉重的担子,走着漫长的路,没有休息,没有享受,没有任何个人的计较,他是杰出的共产主义者,是我们党最好的党员,是我们的模范。

这里摆放的小纺车是任弼时同志在大生产运动中用过的。任弼时工作之余,还积极参加生产劳动。在1945年枣园机关举办的纺线比赛中,他纺的线还被评为甲等奖。

这幅照片是1937年秋,任弼时与夫人陈宗瑛、女儿任远征和刘英在延安的合影。 这幅照片是毛泽东和任弼时转战陕北到达佳县朱官寨,两人在为中央机关到底过不过黄河一事争论不休时,正好被路过的吴印咸看到,于是他把此情景凝聚在镜头里,为我们留下了这珍贵的瞬间。

拾级而上,我们便来到了周恩来的旧居。他是1944年10月由杨家岭搬到这里的。左起第一孔窑洞是他的办公室,第二孔是寝室。1947年3月,他随中共中央撤离延安,转战陕北。 周恩来在这里居住的那些日子,作为中共代表9次往返于延安、重庆等地,同国民党进行谈判,途中多次遇险。最后都是有惊无险,化险为夷。1946年1月29日,为了赶赴重庆出席31日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周恩来向党中央汇报工作之后,又乘飞机由延安启程。由于气候恶劣,飞机只好在西安滞留一夜。次日上午,周恩来一行从西安起飞。当飞机飞行到秦岭山区上空时,遇到了一股强冷气团,机身被蒙上了一层厚厚的冰甲,失去了平衡,迅速下沉。为减轻重量,延缓下降速度,机长一面命令打开舱门,把行李扔下去,一面命令大家系好降落伞。以备不时之需。正当周恩来按命令背好伞包,却发现叶挺将军的女儿、11岁的小杨眉因座位上没有伞包急得要哭,小杨眉这次是专程去重庆迎接爸爸出狱的。周恩来迅速解下伞包为小杨眉系好,并鼓励她要像爸爸一样勇敢坚强,要与困难和危险作斗争。在危难时刻,周恩来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小杨眉,而把死的威胁留给了自己。值得庆幸的是,飞机不久冲出了冷气团,飞向高空。

43

1946年6月,蒋介石悍然发动了全面内战,11月15日召开伪国大,通过伪宪法,一手关闭了和谈大门。11月19日,周恩来率中共代表团大部分成员离开南京,回到延安。

在延安的十余年间,屈指算算周恩来在延安只住了3年多的时间,大部分时间奔波于国统区激烈复杂的谈判斗争中。周恩来机敏的语言、严密的思维、灵活的策略、坚定的原则、善于求同存异的斗争艺术,让他的对手都惊叹不已,敬佩有加。毛泽东曾高度评价周恩来同志对党忠诚,对敌英勇,工作不知疲倦。

这辆纺车是周恩来同志在大生产运动中用过的。周恩来工作十分繁忙,但他一有时间就参加生产劳动。1943年,枣园机关开展纺线比赛,他就是用这辆纺车纺的线,他纺出来的线又细又匀,周此还被评为甲等奖。中央领导亲自参加生产劳动,极大地鼓舞了边区军民的生产热情。

1947年3月3日,周恩来由此移住王家坪,同毛主席一起部署撤离延安的工作。18日晚8时,最后撤离延安,踏上了转战陕北的征途。这件从莫斯科带回来的皮大衣,他是既当大衣穿,又当雨衣用,晚上还当被子盖,人们亲切地称它为 “三用大衣”。

周恩来旧居的隔壁就是张闻天的旧居。1944年秋至1945年10月,张闻天居住在这里,右起第一孔是寝室,第二孔是办公室。

张闻天是我党的重要领导人之一。遵义会议后,中央政治局常委分工,由张闻天负总责。长征途中,他积极参加了对张国煮右倾逃跑主义和分裂党、分裂红军的斗争。长征到达陕北后,他同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全党实现了由国内革命战争到抗日战争的战略转变。抗日战争开始后,张闻天站在毛泽东正确路线一边,同王明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进行了坚决斗争。他兼任党中央宣传部长、干部教育部部长、西北工作委员会主任、《解放》周刊和《共产党人》杂志负责人以及马列学院院长等职。他为党中央起草过著名的遵义会议决议、瓦窑堡会议决议等,发表过许多有影响的文章。在1945年党的七大和七届一中全会上,他继续当选为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张闻天作风民主,谦虚谨慎。他对毛主席非常尊重,他主持召开的会议,都要事先和毛泽东进行讨论和研究,他为党起草的许多文件,写好后先送毛泽东审改,再提交会议讨论。有人问他为什么跟毛主席那么紧,他说:真理在谁那里我就跟谁。毛泽东多次赞扬他模范执行党的民主集中臸原则和坚持集体领导的民主作风,称他是我们党的“明君”。

1941年8月,党中央作出《关于调查研究的决定》,张闻天主动要求到农村搞调查研究,历时一年多的时间,跑了23个村镇,深入陕北的神木、府谷、绥德、米脂和晋西北的兴县等地,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给党中央写了《出发归来记》、《米脂杨家沟调查》、《兴县蔡家崖调查》以及商业、财经、手工业等方面的调查报告和典型材料,为党中央臸定有关方针政策提供了依据。

抗日战争胜利后,党中央决定建立东北局。1945年10月,张闻天由此离开延安,前往东北。

地处半山坡上的这座幽静的小院,是毛主席1943年10月至1945年底居住过的地方。我们看到的小院共有五孔窑洞, 右起第一孔窑洞是会客室兼会议室,第二孔是办公室,第三孔是寝室,第四孔是李纳和保姆的住室,第五孔是工作人员住室。

毛主席在此居住期间,撰写了大量的理论著作,用于指导中国革命,其中有《学习和时 44

局》、《为人民服务》、《论联合政府》、《愚公移山》、《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以及《重庆谈判》等,收入毛选的有28篇。

桌上的这根一尺长的生铁条,是大生产运动中边区炼出的第一炉铁的样品,主席用它一来作镇尺压纸用,二来用于活动写作疲劳时发困的手指。每当手心发热,手指发酸时,主席就用力地握一握这根生铁条,让手指舒展舒展,然后继续写作。

作为党的领袖,主席时刻把人民群众放在心里,无论在哪儿,他都同群众水乳交融,亲如一家。1945年春节,吃过早饭后,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和任粥时等同志,带着过年的礼物,来到枣园乡政府给群众拜年。听说毛主席要挨家挨户给大家拜年,老乡们又高兴又感动,纷纷聚集在乡政府等候。主席一边招呼大家,一边亲热地问粮食够不够吃?有什么困难?一位老人紧紧握着主席的手,激动地说:“搞大生产运动,现在家家户户都做到了丰衣足食,粮食吃的有,放的有,从来没有这么好的日子呀!”接着毛主席详细询问了机关、部队和群众的关系。问部队砍柴时砍了群众的树没有?机关的羊吃了群众的庄稼没有?机关和部队对群众的态度好不好?等等。毛主席对枣园乡乡长杨成福说:你是乡长,我是你的一户居民,以后开会不要忘记通知我。当他得知枣园附近的群众看病难、枣园村的孩子上学难的情况时,立即吩咐中央医务所要为群众免费送医送药。同时又派机要科科长叶子龙的爱人江英去枣园乡办起了一所小学,使枣园村的学龄儿童都上了学。

这孔窑洞是毛主席的寝室。为了中国革命,在这里他不知度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我们看到床头的书架上摆满了各种书籍,看书对他来说就是休息了。这幅照片是毛主席在这里居住时与女儿李纳、妻子江青的合影。

我们现在看到的是毛主席的会客室。在这里他曾接见了中央派往前方工作的同志,教导他们要团结广大人民群众,关心群众,帮助他们排忧解难,像种子一样,在人民这块沃土上生根、开花、结果。

1944年11月8日和9日 毛主席在这里和美国总统罗斯福的私人代表、后任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进行了两天两夜的谈判,签署了中共给国民党政府关于成立联合政府的五点建议。蒋介石认为,中共的五项条款不能接受。随后,国民党代表提出三点反建议草案,并要包瑞德说服毛泽东接受国民党的三点建议。12月8日,毛主席在这里会见了包瑞德,对国民党的建议给予了有力的驳斥。包瑞德劝毛主席说:你们要听一听赫尔利的话,派几个人到国民党政府去做官。毛主席回答道:捆住手脚的官不好做,我们不做。要做,就得放开手脚,自由自在地做,这就是在民主的基础上成立联合政府。包瑞德又讲:不做不好。第一,美国人会骂你们;第二,美国人要给蒋介石撑腰。对此,毛主席坚决地说:你们吃饱了面包,睡足了觉,要骂人,要撑蒋介石的腰,这是你们美国人的事,我不干涉。现在我有的是小米加步枪,你们有的是面包加大炮。你们爱撑蒋介石的腰就撑,愿撑多久就撑多久。不过,要记住一条,中国是什么人的中国?中国绝不是蒋介石的,中国是中国人民的,总有一天你们会撑不下去!1973年6月,周恩来总理回到枣园,给我们介绍了当时的情况,他说,毛主席对包瑞德的大放厥词极为不满,不仅批驳了他,而且从座位上站起来,打开窗户说:屋子里的空气太臭,放一点臭气出去。包瑞德明白了毛主席的意思,灰溜溜地走了。

现在,我们来到的是朱德元帅居住过的地方。1945年8月,朱德由王家坪迁住这里。左起第二孔窑洞是寝室,第三孔是会客室,第四孔是办公室。第一、第五孔窑洞是秘书和警卫员住的。

45

在这里居住期间,朱总司令协助毛主席处理党政军事务,8月10日,得知日本政府发出了乞降照会,朱总司令于同日子夜发布命令,要求各解放区抗日部队向附近敌伪送出通碟,限时缴械投降,否则就予以消灭。日本宣布投降后,书记处集体办公,朱总连续签发了由周恩来起草,经毛泽东修改后的七道命令。

在枣园居住的日子,朱德常常到田间地头,了解群众生活和生产情况,征求他们对政府的意见。朱总司令是个闲不住的人,枣园树多,他就利用树与树之间的空隙种了许多南瓜。由于底肥上得足,瓜子选得好,加之务得有方,获得了大丰收。秋天,胖乎乎的南瓜躺了一地,人见人爱。

朱总司令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是以一个普通一兵的身份出现在大家的面前,从不搞特殊。开始,中央首长没有小灶,都在大灶吃饭。开饭时,由警卫员去打饭回来吃。有的怕跑腿,一次就多打些,这难免会造成浪费。朱总司令知道后,提议领导同志都上食堂吃饭。他自己以身作则,带头去食堂吃饭。

大家看,院子里的这张小石桌上刻着一副象棋棋盘和一副民间玩法的老虎吃羊的棋盘,这里是朱总司令常常和同志们娱乐、下棋,打扑克的地方,当年总司令和战士打成一片、同娱同乐的情景仿佛就在昨天。总司令和战士在一起的无数个动人的场面无不形象地为我们展示了官兵平等、上下一致的良好作风。

1947年3月2日,总司令从这里转移到延安的子长县,枣林沟会议后,他同刘少奇组成中央工作委员会,离开陕北去华北工作。

从朱老总的旧居下来,便可以看到刘少奇同志的旧居。1944年10月,刘少奇由杨家岭迁住这里。左起第一孔窑洞是办公室,第二孔是寝室。在这里,他协助毛泽东领导整风运动进一步开展;认真学习研究总结党的路线和历史经验,旗臶鲜明地批判王明的错误路线;参加了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为主席团成员;筹备召开七大,并做了《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对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做了系统深刻的阐述。

1945年8月,毛泽东去重庆谈判期间,他主持中央日常工作。9月间,他提出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为建立巩固东北根据地,抽调2万干部、11万大军挺进东北,为加快解放战争的进程做出了重大贡献。

刘少奇患有严重的胃病,书桌上经常放着胃药,不舒服时就吃点药。考虑到他的身体状况,同志们提出给他增加细粮,可他执意不肯,坚决执行供给部的统一辬准。有一次,解放日报社发给他一笔2000元的稿费,勤务员拿着钱别提有多高兴了,心想,这下可以给首长改善改善伙食了。可是,刘少奇分文不收,执意要勤务员把钱如数退回去。勤务员不解地问:写文章付出了劳动,拿稿费是名正言顺的事情,难道这也算特殊?刘少奇耐心解释说:现在群众的生活有困难,敌占区的老百姓连饭都吃不上,咱们为人民办点事儿,不能再要报酬了。我们节约一点,就能减轻人民的负担。1947年3月12日,刘少奇由此撤离延安。3月29日,在枣林沟会议上中央决定,以刘少奇为首组成中央工作委员会赴华北工作。

我们看到东边的这两孔窑洞是彭德怀住过的,中间的那孔窑洞是他和刘少奇共用的会客室。1947年3月初,为指挥延安保卫战彭德怀由此迁住王家坪军委驻地。

地处枣园西山脚下的这方简陋的土平台,就是毛泽东主席为中央警卫团战士张思德召开追悼大会并发表著名的《为人民服务》讲话的地方。

46

张恩德是中央警卫团的一名战士,1944年秋,为了解决中央机关冬季取暖问题,中央办公厅总务处抽调部分同志去安塞石峡峪山中烧木炭。张思德被邀请做技术指导。9月5日这一天,天下着雨,为了早日完成任务,张思德冒雨抢挖炭窑,正在聚精会神修整窑壁时,突然出现了险情,就在炭窑坍塌的瞬间,张思德把自已的战友推出窑口,自己被埋进了厚厚的黄土中。

张思德牺牲了。毛泽东知道后十分沉痛,他说:前方打仗死人是没办法的,后方生产劳动死人不应该。他指示:第一,把张思德身上洗干净,换上新衣服;第二,打口好棺材;第三,要开追悼会,我参加,要讲话。

9月8日,中共中央直属机关在这里为张思德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中央警卫团全体人员、中央直属机关干部及附近群众1000多人参加。毛泽东亲笔题了“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的悼词。当警备团负责人报告了张思德生平后,毛泽东缓步走上主席台,做了“为人民服务”的讲演。从这天起,一个平凡而伟大的名字传辫了世界......

张思德的一生是短暂的,然而却是辉煌的。他的完全彻底的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将永远是我们做人的辬杆。

合阳洽川风景名胜区

洽川风景名胜区于80年代开发,1995年被省政府命名为陕西省风景名胜区,陕西省14个重点旅游景区之一,2004年1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陕西省5个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108国道和西禹高速纵贯景区专线,交通十分便利。距离西安180公里,行程约3小时。

景区自然风光秀丽迷人,旅游资源得天独厚。一是有迷人的黄河河滨湿地生态环境。15万亩芦苇荡,宛如绿色的海洋,万亩荷塘镶嵌其中,呈现出一派北国江南的秀丽景色。

二是有近百种珍稀鸟类。丹顶鹤、大鸨、黑鹳、天鹅、灰鹤苍鹭、鸳鸯等国家一、二级保护鸟类常年在此栖息、觅食。

三是有神奇的瀵泉。区内以后堪称"华夏一绝"的瀵泉7眼,属地热温泉,水温常年保持在30度左右,富含多种矿物元素。其中尤以处女泉最为神奇,入水不沉,泉涌沙动,如稠拂身,有"沙浪浴"的美称。

四是有古朴的黄土峰林地貌。灵泉村东南的福山,状如巨蝎,俗称"蝎子山",地势险峻,风景优美,"一峰耸翠,万柏环青",有"天开一

峰","秀夺终南"的美誉。山上亭阁、殿宇、牌坊错落有致,殿堂、道阁、书院组成的古建筑群,为研究我国宗教发展的历史提供了活的例证。

五是有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这里有莘国"的遗迹;有五帝之一"帝喾"的陵墓;有商代"元圣"伊尹的躬耕之地;有楚汉争雄的木罂渡古战场;《诗经》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千古绝唱就出自洽川;这里还有供奉禹母、汤妃和周文王母太任、妃子太姒的"四圣母庙";明万历年间在此出土的汉《合阳令曹全碑》,是汉隶的精品。这些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为洽川风景区优美的自然风光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使您在感受大自 47

然的同时,尽情地领略黄河古莘文化的神韵。 在洽川景区的核心景点"处女泉"景区包括处女泉、夏阳瀵两个景点,通称处女泉景区。处女泉是芦苇荡内地下喷泉天然形成的温泉。泉水恒温,四季保持30℃左右,浮力极大,人入水不沉。水底泉眼无数,细沙漫漫,游泳洗浴,泉涌沙旋,似绸纱拂体,如少女轻按,痒酥舒畅,如醉如仙。水中含锶、铜、硒等微量元素,可祛病健身、益寿延年。 相传古代帝王选美,入宫前要在泉水中"净身",故名处女泉。洽川受处女泉玉液灵气的滋润,自古多出美女。禹母、商妃、周文王母亲(太妊)、妃(太姒)就生长在洽川,进宫前均到泉中洗浴,后来洽川姑娘出嫁,也在泉中洗浴,洗去昔日的疲劳尘嚣,恢复冰清玉洁的风貌,迎接人生

路上的幸福时刻,憧憬未来的美好生活。在处女泉文化广场修有大型停车场,可停车200余辆,黄河魂景区亦拥有停车场可供停车。

位于洽川景区北部的"黄河魂"生态游览区将冬雷抽黄工程同自然生态景区相结合,是观赏黄河的好地方,同时毗邻的黄河漂流可使人直接体味回归大自然的美妙,感受黄河的宏伟。

合阳县历史文化悠久,合腔提线木偶戏被称为全国一绝,它的音乐、唱腔、道白、偶人造型及舞台艺术都别具一格,合阳县又被称为"线戏艺术之乡"。同时当地的跳戏、线胡戏、面花、刺绣等都具有浓重的当地特色。

古莘餐饮,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从商相伊尹到周文王妃子太姒,从汉将韩信到宋帅王镇,都留下了关于餐饮文化的动人故事。踅面、羊肉煳饽、辣子豆腐等以其用料独特、做法考究、风味奇美而闻名遐迩,黑乌鲤、胡子鲇、北雷红薯、洽川铃铃枣更是华夏仅有。"不吃踅面不看线,不算到过合阳县"。

目前位于合阳县城的三星级洽川宾馆可接待高级豪华旅游团及商贸会议,县上还有多家旅馆可供住宿,就餐。在洽川景区有度假山庄可接待各类会议,团队就餐、住宿。同时当地开办有约400家农家乐,2000张以上床位,价格低廉,可供住宿,就餐,可大量接待经济型团。在处女泉文化广场修建有奇泉大酒店,可接待大型团队订餐,提供当地特色菜品。

48


相关内容

  • 浅谈导游讲解对旅游景区形象的影响
  • 中文摘要 浅谈导游讲解对旅游景区形象的影响 旅游英语专业 学生:游芳指导老师:许文钰 通过导游讲解含义.方法及价值体现,导游讲解的八种方法,具体了解导游讲解在景区中具有的重要作用.体现导游讲解的优势与价值体现,导游讲解的重要性.了解导游讲解目前存在的哪些问题.根据分析景区良好的发展意识结构.了解导游 ...

  • 导游讲解技巧教案
  • 教案 学科:导游业务 章节名称:导游讲解技巧 执教人:陈巧云 计划学时:1学时 一.教材分析:本章节的核心是介绍几种常用的导游讲解技巧,科学实用的技巧能够极大地提高讲解的效果,教材比较详细的介绍了十种比较常用的导游方法,并穿插案例,,旨在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运用这些方法,以便在以后的带团实践中运用. ...

  • 中职[云南景区景点导游]
  • 中职<云南景区景点导游> 课程教学的几点体会 [摘要]<云南景区景点导游>是云南旅游学校的一门主干课程,其教学目的就是培养云南导游人才,作为导游班授课教师,看到班上近90%的学生因为种种原因,不能通过导游考试,特别是现场导游口语考试,心情很沉重,经过认真反思与总结,我认为讲解 ...

  • 讲解技能讲课稿
  • 大家好,我们利用了很长时间学习了导游员应该掌握的规范化服务,大家已经能够按流程带团,成为一名合格的导游员了.但如果我们想成为优秀的导游员,就必须学习一些服务技能. (1)导游服务是一门艺术,我们将从讲解技能.带团技能.语言技能三方面来提升大家的能力,而导游服务的艺术集中体现在导游讲解中. (2)今天 ...

  • 浅谈李庄古镇导游讲解技巧
  • [摘要]导游讲解是导游服务人员的基本技能.而对古镇的讲解是导游讲解中的难点,在目前的带团过程中,对古镇的讲解普遍存在一些问题.此文结合带团实践经验,以万里长江第一镇――李庄古镇为例,就如何讲好古镇景点与文化,激发游客的游览兴趣,让游客在旅行游览过程中获得知识和享受,提出了可操作性建议. [关键词]古 ...

  • 导游培训计划
  • 导游培训计划.txt男人偷腥时的智商仅次于爱因斯坦.美丽让男人停下,智慧让男人留下.任何东西都不能以健康做交换.导游培训计划 一,导游人员的带团技能 二,导游讲解语言技能 教 案: 案例导入新课 案例:一30人的老年旅游团到杭州游玩,担任地陪任务的小王是初次带团,为了给游客留下良好的印象,她特地买了 ...

  • 导游业务实习报告:痛并快乐着
  • 导游业务实习报告:痛并快乐着 前言   转眼,我们也学了两年的专业知识了,我们现在也处在一个过渡时期,为了更好的结合实际,我们进行了为期两周的导游业务实习。通过观看导游业务和讲解录像,倾听资深导游带团技巧,再加上校内模拟讲解和校外实地讲解,使我们能充分掌握带团知识与技巧。我在这两周之内,也潜移默化的 ...

  • 浅谈如何增强英文导游词讲解的吸引力
  • 浅谈如何增强英文导游词讲解的吸引力 [摘要]:旅游景点的内容是丰富的,而导游词讲解的方法也是多样的.不同的英文导游员在讲解导游词时,既需要具备良好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还需要对导游词讲解的内容和方法作适度的"编排",从而增强导游词讲解的吸引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文章就从具体实例入 ...

  • 全国导游资格证面试注意事项
  • 一.导游词讲解以外的注意事项: (1.)着装的准备:导游证面试和其他面试一样,都需要衣着整洁.大方,但颜色不宜太艳(特别是女生,衣服的搭配颜色,不宜超过三种以上),最好是正规服装或套装,这样给人一种成熟但不失庄重.特别注意的是:导游面试不易佩戴首饰,比如大个耳环或戒指以及手链等等,发型要简单较好:即 ...

  • 导游业务教学大纲
  • <导游业务>课程教学大纲 本课程适用于三年普通高职旅游管理类专业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导游业务>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课.本课程共90学时,其中实习30学时.为考试课. <导游业务>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通过本大纲所规定的全部教学内容的学习,掌握了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