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之[孟子译注]

读书笔记:孟子译注感

书名:孟子译注(简体字本)

译注者:杨伯峻

责任编辑:聂丽娟

出版发行: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版次):2008年12月北京第一版

初识“孟子”是在中学的课本中,知道孟子是战国时期鲁国人,中国各代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背“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到烂熟于心。确并未揣测他更深的意义。

再次走进“孟子”,又有了一种不同的感受。感到孟子有一种雄辩的气势,他具有丰厚的学养,刚健的气质,机智应变的能力。感受到他性善论、仁政、王道等重要思想。

其中民本也是其中之精华所在。“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摘自《孟子译注.梁惠王章句上p11》)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摘自《孟子译注.尽心章句下p258》)他认为,决定统治者统治地位的是民心的向背,民心所向是一统天下的决定因素。“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摘自《孟子译注.离娄章句上p129》)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民比君主重要,所以他还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摘自《孟子译注.公孙丑章句下p64》)民本这一理念,与我们现在所说的“以人为本”的思想是有联系、共同点的。“保民”“富民”“教民”,服务人民,满足人民的需求,促进全面发展。但是也有所不同,“以人为本”不仅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还有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这比起民本的范围就扩大了,社会进步的体现,眼界也就放得更大了。“以人为本”就像是孟子思想的发展进步的成果,历史文化的借鉴与继承。

细细品味《孟子译注》,同时读到杨伯峻老师的注释,更加通俗地明白儒家思想,中华千年的文化精髓,倘佯在浓浓的“之乎者也”中,更觉一种享受。

《孟子译注.尽心章句上p233》:孟子曰:“莫非命也,顺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孟子译注.尽心章句上p234》译文:孟子说:“无一不是命运,但顺理而行,所接受的便是正命;所以懂得命运的人不站在有倾倒危险的墙壁之下。尽力行道而死的人所受的是正命,犯罪而死的人所受是不是正命。”

纷繁复杂,美丽奢华的大千世界,每个人的遭遇和经历相差甚远,怎样的生活,是苦是累,是快乐是难过,在孟子看来,是我们无法抗拒的命运安排。但是他说,如果我们遵循命运发展的规律,尽到自己最大的努力,不屈服,不懈努力,奋斗不止,无论结果怎么样,都符合“正命”。在主观努力中,顺其自然。相反的,如果有人明知危险,却偏要留恋于此,违背了事物的自然发展规律,最终压于围墙,落得“非正命”。在我看来他想要告诉我们的是,尽管人无法与命运抗衡,但是人们在命运面前也不是消极的,如果我们采取积极的心态,在能够预见事物的发展的最终结果,能够知道危墙即将倒塌的情况下,就会努力躲避开行将倒塌的危墙避免无谓的伤亡。同样的道理,不违法乱纪,不做坑蒙拐骗偷的坏事,坚持仁爱善良本性,认真的去对待生活,这就是孟子所谓的“知命。”

人身难免诸多的缺憾,人生难免诸多的坎坷。如果我们一味消极的听命于,等待于命运的安排,生命便会在命运的锁链下枯萎窒息,失去应有的光彩。让我们主动的去拥抱生活,热爱生活,这就是先哲遗训的丰富内涵了。

在孟子的言语中,似乎张口便是哲理,都是我们生活中实实在在可以总结的真谛。

《孟子译注·尽心上p243》:“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孟子译注.尽心章句上p243》译文:孔子登上了东山,便觉得鲁国小;登上了泰山,便觉得天下也小了;所以对于看过海洋的人,别的水便难于吸引他了;对于曾在圣人之门学习过的人,别的议论也就难以吸引他了。

表面上指泰山之高,实际指人的眼界。这一点告诉我们要不断寻求突破,超越自我,不断积淀,使自

己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形成更开阔的视野和人生境界。在生活和事业的征途上,我们经常都只能看到眼前的事物的发展,或者“一叶障目”,被一点小障碍阻挡了视线。为眼前利益的迷惑而看不到长远的发展呢,为视野不够开阔而错失了机遇。因此我们要努力登上人生的“泰山”,观到事业的“大海”,摒弃“井底之蛙”的心态,做一只向往“井外世界”的“青蛙”,向着更高更远更开阔的境界靠近。

而“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译:“看水有方法,一定要看它的壮阔的波澜。太阳月亮都有光辉,一点儿缝隙都一定照到。流水这个东西不把洼地流满,不再向前流;君子的有志于道,没有一定的成就,也就不能通达。”

这里,杨伯峻老师的翻译已经明白地告诉了我们怎样理解原文。想要自己能都不断成长,不断进步,我们要有一种有效的方法,而不能够盲目的寻找。有了目标、方法,我们就要有坚定的信念,朝着已定的方向,前进、前进!

并且,在此书中,我还可以扩展知识面,了解历史、地理等方面的知识。谓受益匪浅。

我想流传千年的璀璨文字,是需要一遍一遍读的,反复琢磨、推敲,然后运用、传播。Disiye77

读书笔记:孟子译注感

书名:孟子译注(简体字本)

译注者:杨伯峻

责任编辑:聂丽娟

出版发行: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版次):2008年12月北京第一版

初识“孟子”是在中学的课本中,知道孟子是战国时期鲁国人,中国各代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背“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到烂熟于心。确并未揣测他更深的意义。

再次走进“孟子”,又有了一种不同的感受。感到孟子有一种雄辩的气势,他具有丰厚的学养,刚健的气质,机智应变的能力。感受到他性善论、仁政、王道等重要思想。

其中民本也是其中之精华所在。“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摘自《孟子译注.梁惠王章句上p11》)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摘自《孟子译注.尽心章句下p258》)他认为,决定统治者统治地位的是民心的向背,民心所向是一统天下的决定因素。“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摘自《孟子译注.离娄章句上p129》)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民比君主重要,所以他还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摘自《孟子译注.公孙丑章句下p64》)民本这一理念,与我们现在所说的“以人为本”的思想是有联系、共同点的。“保民”“富民”“教民”,服务人民,满足人民的需求,促进全面发展。但是也有所不同,“以人为本”不仅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还有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这比起民本的范围就扩大了,社会进步的体现,眼界也就放得更大了。“以人为本”就像是孟子思想的发展进步的成果,历史文化的借鉴与继承。

细细品味《孟子译注》,同时读到杨伯峻老师的注释,更加通俗地明白儒家思想,中华千年的文化精髓,倘佯在浓浓的“之乎者也”中,更觉一种享受。

《孟子译注.尽心章句上p233》:孟子曰:“莫非命也,顺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孟子译注.尽心章句上p234》译文:孟子说:“无一不是命运,但顺理而行,所接受的便是正命;所以懂得命运的人不站在有倾倒危险的墙壁之下。尽力行道而死的人所受的是正命,犯罪而死的人所受是不是正命。”

纷繁复杂,美丽奢华的大千世界,每个人的遭遇和经历相差甚远,怎样的生活,是苦是累,是快乐是难过,在孟子看来,是我们无法抗拒的命运安排。但是他说,如果我们遵循命运发展的规律,尽到自己最大的努力,不屈服,不懈努力,奋斗不止,无论结果怎么样,都符合“正命”。在主观努力中,顺其自然。相反的,如果有人明知危险,却偏要留恋于此,违背了事物的自然发展规律,最终压于围墙,落得“非正命”。在我看来他想要告诉我们的是,尽管人无法与命运抗衡,但是人们在命运面前也不是消极的,如果我们采取积极的心态,在能够预见事物的发展的最终结果,能够知道危墙即将倒塌的情况下,就会努力躲避开行将倒塌的危墙避免无谓的伤亡。同样的道理,不违法乱纪,不做坑蒙拐骗偷的坏事,坚持仁爱善良本性,认真的去对待生活,这就是孟子所谓的“知命。”

人身难免诸多的缺憾,人生难免诸多的坎坷。如果我们一味消极的听命于,等待于命运的安排,生命便会在命运的锁链下枯萎窒息,失去应有的光彩。让我们主动的去拥抱生活,热爱生活,这就是先哲遗训的丰富内涵了。

在孟子的言语中,似乎张口便是哲理,都是我们生活中实实在在可以总结的真谛。

《孟子译注·尽心上p243》:“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孟子译注.尽心章句上p243》译文:孔子登上了东山,便觉得鲁国小;登上了泰山,便觉得天下也小了;所以对于看过海洋的人,别的水便难于吸引他了;对于曾在圣人之门学习过的人,别的议论也就难以吸引他了。

表面上指泰山之高,实际指人的眼界。这一点告诉我们要不断寻求突破,超越自我,不断积淀,使自

己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形成更开阔的视野和人生境界。在生活和事业的征途上,我们经常都只能看到眼前的事物的发展,或者“一叶障目”,被一点小障碍阻挡了视线。为眼前利益的迷惑而看不到长远的发展呢,为视野不够开阔而错失了机遇。因此我们要努力登上人生的“泰山”,观到事业的“大海”,摒弃“井底之蛙”的心态,做一只向往“井外世界”的“青蛙”,向着更高更远更开阔的境界靠近。

而“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译:“看水有方法,一定要看它的壮阔的波澜。太阳月亮都有光辉,一点儿缝隙都一定照到。流水这个东西不把洼地流满,不再向前流;君子的有志于道,没有一定的成就,也就不能通达。”

这里,杨伯峻老师的翻译已经明白地告诉了我们怎样理解原文。想要自己能都不断成长,不断进步,我们要有一种有效的方法,而不能够盲目的寻找。有了目标、方法,我们就要有坚定的信念,朝着已定的方向,前进、前进!

并且,在此书中,我还可以扩展知识面,了解历史、地理等方面的知识。谓受益匪浅。

我想流传千年的璀璨文字,是需要一遍一遍读的,反复琢磨、推敲,然后运用、传播。Disiye77


相关内容

  • 新阅读书目(一)
  • 阅读书目 (一) 进入大学,如何学习是重要的一环,与中学迥然不同的学习环境与学习方式.学习氛围,使得很多初入大学的同学感到不适应和困惑,简单地说,大学与中学的不同,在学习方面,主要体现在老师管得少了,讲课快了:学生自主学习多了:学习范围广了.中学时期大家学习目的很明确,考大学.一切围绕高考进行.而大 ...

  • 教育部清华北大大学生必读书目
  • 读书无目则乱.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指定了大学生必读书目100部.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百部名著". 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推荐名著: 1997年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参考校内外专家的意见,开出了清华大学学生应读的经典书单80部,其中分为中国文化.外国文化.中国文学和外国文学四类,每 ...

  • 中国古代传统阅读模式研究
  • 囤童占.}8拓 ・理论园地・ 2010年第5期 中国古代传统阅读模式研究 许欢(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北京100871) 摘 要:中国古代社会有一个兼具开放性与超稳定的阅读系统.文章从四个方面总结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阅读特征:从阅读的绝对垄断到有限控制:以儒家经典为主要阅读对象:强烈的实用主义阅读色彩:口语 ...

  • 一起来看看小学阶段[古代文学]包含哪些内容?
  • 古代文学是中国文化的底蕴,对于小学生而言要如何了解并学习好这些古代文学知识呢? 首先读一读下方朝代歌,了解中国历史上朝代更迭: <朝代歌> 三皇五帝始 尧舜禹相传 夏商与西周 东周分两段 春秋与战国 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 两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 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 王朝至此完 其次 ...

  • 孟子读书报告
  • <孟子>读书笔记 作为传统文化的先祖,孟子于中国的影响是达数千年之长远,我辈中人自然难以三言两 语以揽括,虽然我的认识只是管锥之见,但孟子本人的思想.精神和气魄却如穿透万里晴空 的红日,我即使局限于视野和眼识,亦已感到了耀眼的光芒. <孟子>一共七篇,梁惠王章句.公孙丑章句. ...

  • 经典的历史著作
  • 经典的历史著作 虞云国.周育民<中国文化史年表> 严耕望<治史三书> 许冠三<新史学九十年> 许倬云<西周史> 刘宗绪等<世界近代史> 段炳麟等<世界当代史> 夏东元<洋务运动史> 美国读本:感动过一个国家的文字(上 ...

  • 北京大学书单
  • 北京大学书单 2010-10-02 17:25 转载自 phillisbovie 最终编辑 phillisbovie 第一部分 推荐书目 一.北大学生应读.选读书目 应读书目(30本) : ● <周易>参读<周易大传今注>高享编注 参读<周易译注>周振甫译注 ● ...

  • [立志 博学 修身 报国]--立志篇之一
  • 劝崇惟志,业广惟勤. --<尚书·周书·周官> [译注]功高由于有志向,业大由于勤劳. 崇:高.惟:由于. [评述]<尚书>是中国上古历史文献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全书分<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个部分,共 ...

  • [立志 博学 修身 报国]--立志篇之二
  • 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 --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 [译注]大丈夫一定有治理天下的远大志向. [评述]李白是盛唐诗人.<上安州裴长史书>是他年轻时向安州的地方长官呈送的"求职信".在历述生平.表白心迹时,说了这句话.李白的一生是坎坷多难的,但他始终没有放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