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四光:地质力学理论让中国甩掉"贫油"的帽子

【4月29日科技名家推荐:李四光】

1971年4月29日,中国地质学家、地质力学创立人李四光逝世,享年82岁。

李四光是中国现代地质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所创立的地质力学理论帮助中国甩掉了“贫油”的帽子,他为中国的“两弹”研发作出了重大贡献。

1965年,李四光在北京地质部研究所察看矿石标本(资料图片)

学成回国效力的爱国者

1904年,15岁的李四光被破格选派去日本官费留学。在大阪高等工业学校,李四光学习刻苦,生活清贫。他常去留学生会馆,听演讲,听报告,结识了许多民主革命家。

1905年7月,李四光在东京见到了他敬仰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并参加了“中国同盟会”成立大会。孙中山亲切地摸着李四光的头说,你小小年纪就参加革命,很好,一定要“努力向学,蔚为国用”。当时,李四光年仅16岁。

1910年李四光从日本学成归国,到武昌县花林湖北中等工业学堂任教。辛亥革命后,袁世凯上台,李四光发展实业、造福人民、建设新湖北的宏伟计划已成幻想,他内心郁闷,陷入彷徨之中。

1913年,李四光由官派出国,1918年获伯明翰大学自然科学硕士学位后,回国担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李四光赴英国参加第18届国际地质学会。在摆脱了国民党政府的威胁之后,1950年,李四光夫妇到达北京,受到热烈欢迎。

周总理鼓励李四光协助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做好自然科学方面的工作,同时发挥专业特长与优势,把组织全国地质工作者为国家建设服务的主要责任担负起来。

地质力学理论的创立者

地质力学是我国科学家创立的有重要影响的大地构造理论,是李四光一生心血的结晶。这一理论为寻找我国紧缺的重要矿产资源和解决国家重大工程地质问题发挥了关键作用。

李四光提出地质力学理论的核心是构造体系。1926年,他发表了《地球表面形象变迁的主因》,这是李四光地质力学研究的第一个里程碑,吸收了当时国际先进地质学家的思想。40年代初,李四光率先将力学引入地质构造的分析,发表了《地质力学之基础与方法》,正式提出地质力学这个名词。

这时,地质力学理论初具雏形。

在这个理论的指导下,李四光写成了《新华夏海之起源》的论文。1948年李四光出席伦敦第18届国际地质年会时,宣读了这篇论文,轰动了国际地质学界。1962年《地质力学概论》的完稿,是李四光对地质力学理论的总结。

在1972年出版的《天文、地质、古生物资料摘要(初稿)》中,他进一步强调解决大陆构造问题,应该立足于确实可靠的构造现象,即构造体系的研究。构造体系概念的建立和构造体系理论的运用,是地质力学的精华和灵魂,是李四光毕生研究地球科学意义最为深邃、用途最广的创造性贡献,这一思想在地球科学飞速发展的今天仍闪烁着光芒。

挑战“贫油论”的实践者

关于中国石油资源的远景,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不少地质学家抱着悲观的看法。经过实地地质调查,美国的石油公司工程师和一些大学的专家学者都认为,中国是贫油国家,在中国东南部找到石油的可能性不大,西南部找到石油的可能性更是遥远,西北部不会成为重要的油田,东北地区不会有大量石油。从此以后,中国“贫油论”就流传开来。

作为地质学家的李四光,他根据自己对中国地质的多年深入钻研,认为中国“贫油论”是没有事实根据的。早在30年代,他就预言中国东部新华夏系沉降带中蕴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他从构造地质角度出发,认为油区是生油和储油条件比较优越的地区,而油田是储油条件特别好的地区。找油要先找油区再找油田。

新中国成立后,李四光提出扭动构造体系控油理论,并据此提出战略、战役、战术找油工作的7个步骤,坚信不论海相或陆相,只要有适宜的地质条件便可以形成丰富石油。据此,他率先提出进行“华北平原和松辽平原摸底工作”,大胆建议并实施了我国石油地质工作“战略东移”的重大决策,为我国东部大庆等一系列大型油气田的发现铺平了道路。

李四光的研究及其理论极大地鼓舞了石油战线的广大工作者。正是按照这一理论,我国发现了大庆油田。随后,我国的石油队伍南下,沿新华夏系沉降带向华北、江汉和北部湾推进,相继发现了胜利、大港和江汉等油田。这些油田的发现和开采,从根本上解决了我国当时石油资源匮乏的问题。

李四光以其精湛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指导,为我国甩掉“贫油”帽子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两弹”研制的突出贡献者

李四光早就预见到新中国的国防和经济建设需要铀矿资源。1949年启程回国时,他克服重重困难,从英国带回了一台伽马仪,为我国后来寻找铀矿发挥了重要作用。

1955年1月15日,毛泽东主持召开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研究发展原子能事业的问题,拉开了我国原子能事业的序幕。在这次会议上,李四光和刘杰、钱三强一起作了工作汇报。李四光多次听取找铀队伍汇报、指导工作。他根据地质力学理论,对找铀前景持乐观态度,指出:“一是要找富集带,二是要便于开采。……在我国主要是在几个东西带上。”实践证实了李四光的预测。尤其南岭带的一些铀矿床以规模大、品位高、易开采著称全国。

李四光在强调构造规律的研究时提出:“关键要把对构造规律的研究与辐射测量结合起来。”遵循李四光的思路,覃慕陶、吴磊伯等经过艰苦工作,找到了211特大型铀矿床。到“二五”计划末期,我国已发现一系列铀矿床,铀产量已能保证我国核工业发展需要。李四光作为原子能委员会主席,为我国原子弹和氢弹的研制成功作出了突出贡献。

【人物百科】

李四光(1889年10月26日-1971年4月29日),字仲拱,原名李仲揆。湖北黄冈人,蒙古族,中国著名音乐家、科学家、地质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是中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的主要领导人和奠基人之一,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杰出的科学家和为新中国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元勋,北京地质学院(中国地质大学的前身)的创建者之一。

东北地质学院(现为吉林大学地学部)的首任院长。

毕业于英国伯明翰大学并获博士学位。首创地质力学。中国科学院院士,历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科院古生物研究所所长、地质部部长等职。是中国地质力学的创立者。195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著作有《中国地质学》、《地质力学概论》、《地震地质》、《天文、地质、古生物》等。

(科普中国出品,4月29日编辑报道)

[责任编辑:吴劲珉]

【4月29日科技名家推荐:李四光】

1971年4月29日,中国地质学家、地质力学创立人李四光逝世,享年82岁。

李四光是中国现代地质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所创立的地质力学理论帮助中国甩掉了“贫油”的帽子,他为中国的“两弹”研发作出了重大贡献。

1965年,李四光在北京地质部研究所察看矿石标本(资料图片)

学成回国效力的爱国者

1904年,15岁的李四光被破格选派去日本官费留学。在大阪高等工业学校,李四光学习刻苦,生活清贫。他常去留学生会馆,听演讲,听报告,结识了许多民主革命家。

1905年7月,李四光在东京见到了他敬仰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并参加了“中国同盟会”成立大会。孙中山亲切地摸着李四光的头说,你小小年纪就参加革命,很好,一定要“努力向学,蔚为国用”。当时,李四光年仅16岁。

1910年李四光从日本学成归国,到武昌县花林湖北中等工业学堂任教。辛亥革命后,袁世凯上台,李四光发展实业、造福人民、建设新湖北的宏伟计划已成幻想,他内心郁闷,陷入彷徨之中。

1913年,李四光由官派出国,1918年获伯明翰大学自然科学硕士学位后,回国担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李四光赴英国参加第18届国际地质学会。在摆脱了国民党政府的威胁之后,1950年,李四光夫妇到达北京,受到热烈欢迎。

周总理鼓励李四光协助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做好自然科学方面的工作,同时发挥专业特长与优势,把组织全国地质工作者为国家建设服务的主要责任担负起来。

地质力学理论的创立者

地质力学是我国科学家创立的有重要影响的大地构造理论,是李四光一生心血的结晶。这一理论为寻找我国紧缺的重要矿产资源和解决国家重大工程地质问题发挥了关键作用。

李四光提出地质力学理论的核心是构造体系。1926年,他发表了《地球表面形象变迁的主因》,这是李四光地质力学研究的第一个里程碑,吸收了当时国际先进地质学家的思想。40年代初,李四光率先将力学引入地质构造的分析,发表了《地质力学之基础与方法》,正式提出地质力学这个名词。

这时,地质力学理论初具雏形。

在这个理论的指导下,李四光写成了《新华夏海之起源》的论文。1948年李四光出席伦敦第18届国际地质年会时,宣读了这篇论文,轰动了国际地质学界。1962年《地质力学概论》的完稿,是李四光对地质力学理论的总结。

在1972年出版的《天文、地质、古生物资料摘要(初稿)》中,他进一步强调解决大陆构造问题,应该立足于确实可靠的构造现象,即构造体系的研究。构造体系概念的建立和构造体系理论的运用,是地质力学的精华和灵魂,是李四光毕生研究地球科学意义最为深邃、用途最广的创造性贡献,这一思想在地球科学飞速发展的今天仍闪烁着光芒。

挑战“贫油论”的实践者

关于中国石油资源的远景,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不少地质学家抱着悲观的看法。经过实地地质调查,美国的石油公司工程师和一些大学的专家学者都认为,中国是贫油国家,在中国东南部找到石油的可能性不大,西南部找到石油的可能性更是遥远,西北部不会成为重要的油田,东北地区不会有大量石油。从此以后,中国“贫油论”就流传开来。

作为地质学家的李四光,他根据自己对中国地质的多年深入钻研,认为中国“贫油论”是没有事实根据的。早在30年代,他就预言中国东部新华夏系沉降带中蕴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他从构造地质角度出发,认为油区是生油和储油条件比较优越的地区,而油田是储油条件特别好的地区。找油要先找油区再找油田。

新中国成立后,李四光提出扭动构造体系控油理论,并据此提出战略、战役、战术找油工作的7个步骤,坚信不论海相或陆相,只要有适宜的地质条件便可以形成丰富石油。据此,他率先提出进行“华北平原和松辽平原摸底工作”,大胆建议并实施了我国石油地质工作“战略东移”的重大决策,为我国东部大庆等一系列大型油气田的发现铺平了道路。

李四光的研究及其理论极大地鼓舞了石油战线的广大工作者。正是按照这一理论,我国发现了大庆油田。随后,我国的石油队伍南下,沿新华夏系沉降带向华北、江汉和北部湾推进,相继发现了胜利、大港和江汉等油田。这些油田的发现和开采,从根本上解决了我国当时石油资源匮乏的问题。

李四光以其精湛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指导,为我国甩掉“贫油”帽子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两弹”研制的突出贡献者

李四光早就预见到新中国的国防和经济建设需要铀矿资源。1949年启程回国时,他克服重重困难,从英国带回了一台伽马仪,为我国后来寻找铀矿发挥了重要作用。

1955年1月15日,毛泽东主持召开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研究发展原子能事业的问题,拉开了我国原子能事业的序幕。在这次会议上,李四光和刘杰、钱三强一起作了工作汇报。李四光多次听取找铀队伍汇报、指导工作。他根据地质力学理论,对找铀前景持乐观态度,指出:“一是要找富集带,二是要便于开采。……在我国主要是在几个东西带上。”实践证实了李四光的预测。尤其南岭带的一些铀矿床以规模大、品位高、易开采著称全国。

李四光在强调构造规律的研究时提出:“关键要把对构造规律的研究与辐射测量结合起来。”遵循李四光的思路,覃慕陶、吴磊伯等经过艰苦工作,找到了211特大型铀矿床。到“二五”计划末期,我国已发现一系列铀矿床,铀产量已能保证我国核工业发展需要。李四光作为原子能委员会主席,为我国原子弹和氢弹的研制成功作出了突出贡献。

【人物百科】

李四光(1889年10月26日-1971年4月29日),字仲拱,原名李仲揆。湖北黄冈人,蒙古族,中国著名音乐家、科学家、地质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是中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的主要领导人和奠基人之一,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杰出的科学家和为新中国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元勋,北京地质学院(中国地质大学的前身)的创建者之一。

东北地质学院(现为吉林大学地学部)的首任院长。

毕业于英国伯明翰大学并获博士学位。首创地质力学。中国科学院院士,历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科院古生物研究所所长、地质部部长等职。是中国地质力学的创立者。195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著作有《中国地质学》、《地质力学概论》、《地震地质》、《天文、地质、古生物》等。

(科普中国出品,4月29日编辑报道)

[责任编辑:吴劲珉]


相关内容

  • 李四光事迹
  • 李四光(1889?--1971)地质学家.湖北黄冈人.字仲揆. 早年加入同盟会.参加了辛亥革命.1919年毕业于英国伯明翰大学,获硕士学位. 1920年回国.曾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从事古生物学.冰川学和地质力学的研究和教学工作. 建国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科院古生物研究所 ...

  • 3.[中国地质力学的奠基人李四光]教学教案
  • <中国地质力学的奠基人李四光>教学教案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①识记:李四光留日学习造船及其志向:留英学习地质及其目的. 李四光代表性的地质力学论著及其成就:创立蜓科化石鉴定标准:确定中国第四纪冰川的存在. 以地质力学理论指导石油.铀等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地震预测. ②理解:李四光能够 ...

  • 3[中国地质力学的奠基人李四光]教学教案2
  • <中国地质力学的奠基人李四光>教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①识记:李四光留日学习造船及其志向:留英学习地质及其目的. 李四光代表性的地质力学论著及其成就:创立蜓科化石鉴定标准:确定中国第四纪冰川的存在. 以地质力学理论指导石油.铀等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地震预测. ②理解:李四光能够成 ...

  • 感恩祖国,从立志报国做起
  • 感恩祖国,从立志报国做起 小时候,最想听的是爷爷.奶奶说起童年的往事,那时的我对他们童年生活的艰苦感到既好奇又怀疑,他们的童年怎么会那么艰苦呢?他们说的话,我总是半信半疑的.上了小学,老师也常在课堂上讲述一些革命先辈的故事,然而,对老师的话我不再怀疑了,而是被先辈们的英雄事迹感动得热泪盈眶,对祖国. ...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下)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第4-6单元知识总结 编稿:张爱华 责编:陈敏 考点提示 选考内容--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亚洲觉醒的先驱 无产阶级革命家 杰出的科学家 知识清单 一.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 2.主要活动 1.背景:半殖半封社会,社会危机日益严重. (1)革命前两次思想转变:①弃医 ...

  •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4-第6单元-第3课-中国地质力学的奠基人李四光-作业
  • 推动中国首批幼童赴美留学的直接原因是*' 清政府为巩固统治洋务运动的需要(' ) ' 幼童在中国无法学习人民的强烈需要+' , ' 詹天佑参与修筑的第一条铁路是-' 关东铁路(' 粤汉铁路+' 京张铁路) ' 津沽铁路, ' ! # 请回答" ! #材料一体现了詹天佑怎样的心情. 反映了他 ...

  • 高三历史中外科学家
  • 专题 六[课标准] 程杰 的中外科学出 了解李时家.珍詹天佑.四李等光科家的主学 事迹要,认识他对们社发展所作会的献贡. 解了牛.顿爱因斯坦人成长等历程主要及科学 就,认成识们他社在发展会的中用作. [学 习要] 1.求解了李时.詹天佑珍.李光等科学四家进 行学科探索主的事要. 2迹知道李时.珍著编 ...

  • 议论文论据:自信
  • 成就事业就要有自信,有了自信才能产生勇气.力量和毅力.具备了这些,困难才有可能被战胜,目标才可能达到.但是自信决非自负,更非痴妄,自信建筑在崇实和自强不息的基础之上才有意义. [事实论据] 李四光不信洋人信自己 李四光,字仲揆,湖北黄冈人.卓越越的科学家,地质力学的创立人. 在20世纪20年代之前, ...

  • 撰写机关公文的功夫在文外
  • 厚积薄发,主要功夫在文外。作为一个称职的秘书,特别是作为一个文字秘书,一定要使自己成为一个通才、全才。没有别的路可供选择,只有把功天放在文外,走厚积薄发这条路。具体讲,就是从两个方面去充实自己:一是理性的充实;二是实践的充实。理性的充实就是读书、学习,广积知识,只有这样才能逐渐使自己成为一个通才、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