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的答题方式方法

诗歌鉴赏答题规范指导与演练

编写人:司广胜 审核人:王思文 审批人:李书军 2010.12.14

考场上我们的学生一般能比较轻松地读懂诗歌,但答题结果却是失分严重。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不明答题方向,答题不规范,漏掉要点,只能“意会”而不能有效地“言传”。

解题指导:

(1)知人论世

看清诗歌题目、作者、注解、内容,甚至是题干的隐含信息,把握写作重点和相关背景。要注意的是,可以联系作家的身世、遭遇等帮助理解诗歌的内涵,但对作品的分析必须从实际出发,不能贴标签。不管是豪放派、婉约派,还是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还是隐居出世、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都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2)整体定位

整体感受作品所描写的自然景象、人物形象,把握诗歌的意象、意境,切不可断章取义。比如读南宋叶绍翁的七绝“萧萧梧桐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只看到“儿童挑促织”的喜悦,而不顾及诗歌主旨——“客情”,从而胡乱作答。

(3)抓关键词

寻求聚焦作者情感的核心词、中心句,把握作品的内容和主旨。林仰的《少年游(早行) 》:霁霞散晓月犹明。疏木挂残星。山径人稀, 翠萝深处, 啼鸟两三声。霜华重迫驼裘冷, 心共马蹄轻。十里青山, 一溪流水, 都做许多情。“心共马蹄轻”显然是聚焦作者情感的中心句。如果没注意这个中心句,就会将此诗错误理解为表现诗人早行的凄凉冷寂。

(4)前后协调

做答时要注意前后不同问答之间的协调性。如在不同的问答中对景的特点与情的基调分析是否协调,如果前后不同问题的答案之间矛盾抵触,则答案肯定出错。

(5)规范作答

揣摩作品的语言,尤其是作者炼字炼句的着力点,把握其内在意蕴;鉴赏术语的要灵活运用;注意评述结合(任何一个题目,如果这样问:“请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就必须评述结合);先拟草稿后誊写一定要在规定的字数内答题。

就古诗赏析题而言,大体可归纳出五种问答模式,请大家参考。

第一种模式:分析诗歌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式: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应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 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

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诗意。

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表述,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恰切地吻合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一般可表述为:愉悦、欢快、激动、沉痛、悲愤、迷恋、平静、舒适、恬淡、哀伤、怀才不遇、知音难寻、、积极向上、保家卫国、坚守节操、忧国忧民、关心同情人民疾苦、壮志未酬、批判„„,赞美之情、仰慕之情、惜别之情、依恋之情、豪迈之情、闲适恬淡之情等等,但切忌空洞,要答具体,答题表述方式一般形式为表达了作者对„„.怎样的思想感情,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哀伤的情怀”是不够的,还应答出为什么而“哀伤”。

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三年饥走荒山道”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之时。

提问: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变式问:请简析本诗意境)

回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描绘景) 。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概括境) 。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后暂时定居草堂的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表述情) 。

第二种模式:分析表现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提问变式: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或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表达效果?

应答分析: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艺术手法。艺术手法主要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抒情手法有直接抒情(或说“直抒胸臆”“即事抒怀”)和间接抒情两种。

直接抒情,直接表达主观感受、心理反应、思想感情等。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

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抒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寓情于景,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托物言志,一般是咏物诗,如《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托物寓理,一般是哲理诗,如《观书有感》(其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常见描写手法:

(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高适《别董大》用“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的黯淡景象来正衬离别之情,而王维《渭城曲》却用“渭城朝雨 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来反衬离别之情。反衬又有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声寂衬,如“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

(2)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如“野花留宝靥,碧草见罗裙”。

(3)正面(直接)描写与侧面(间接)描写相结合。如王昌龄《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诗人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描写美丽的荷花靠向采莲女脸边,在脸两边开放,从而写出“人面荷花相映红”的采莲女子的美,其描写角度极好。

(4)细描与白描 细描:对事物特征细致刻画,多用修饰和修辞方法。如白居易的《春题湖上》 “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诗人发挥泼墨皴染、工笔细描、奇思妙想的功夫写出西湖如画风景。白描:白描法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它要求画家只用白线勾描,不着颜色,不加渲染地勾画出物体的特征。描写景物采用白描法,是指以简洁、质朴的语言,粗线条地勾画景物轮廓的方法。采用这种方法绘景,往往能取得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

如“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比兴、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用典、对偶等。

答题步骤:第一步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指出此种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早 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提问: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回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什么手法) 。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为什么使用这种手法) 。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产生由飘

泊引起的孤独寂寞之感(步骤三:表现了什么) 。

2、清平乐 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提问:这首作品写春,运用的最明显的修辞手法是什么?试分析这种手法使用的妙处。

回答:拟人(或比拟)(步骤一);将春天“人格化”,幻想其去处,唤其归来同住,最终难见其踪影,将自然季节描写得生动活泼(步骤二),寄托了词人对春天的喜爱和对“无法与春住”的无奈,妙趣横生(步骤三)。

第三种模式:分析语言特色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式: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或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应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一般可表述为: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有节奏感、有音乐美、有艺术感染力等。

答题步骤:第一步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第二步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第三步指出这些诗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题示例:

春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提问: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回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概括特色) ,“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具体分析) 。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表现效果) 。

第四种模式:分析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式: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应答分析:古代诗歌的语言是最凝练的,往往一词一句就能生动地描摹出事物的特征,深刻地反映思想内容。这种题型是要求赏析时应联系全诗的主旨,从遣词、造句、修辞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推敲,来理解作者炼字技巧的精妙。

答题步骤: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或者修辞。第二步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第三步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南 浦 别

白 居 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提问: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回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 。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 。只一“看”字,就淋漓尽其所有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

第五种模式:分析关键词型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应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步骤:第一步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第二步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答题示例:

舟中读元九诗

白居易

把君诗卷灯前读,诗尽灯残天未明。眼痛灭灯犹暗坐,逆风吹浪打船声。

注:此诗写于诗人被贬为江州司马后赴任途中。元九:唐代诗人元稹,是白居易的好友,五个月前远谪通州。

提问:“犯复”,即一首诗中用重复的字,向来是诗家之大忌。而这首诗却一反故常,四句中三用“灯”字。对于这个问题,你有什么看法?请作简要分析。

回答:“灯”是串连起全诗的意象,是写作的一条线索,作者灯下夜读友人诗卷,灯残未眠,想起远谪的友人和自己的遭遇,悲愤交加,灭灯暗坐,无法安枕;由“亮”到“残”,再到“灭”,是诗人感情变化的象征;反复出现使音节紧连,形成一句紧接一句的效果,表达了诗人被谪后强烈的悲苦之情和友人的深切思念与同情。(扣紧“灯”行诗结构形式和诗句的思想内容两大角度分析即可)

思路体验:(给出答案,重在体味答题思路)

1、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8分)

[双调]水仙子·夜雨

徐再思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落灯花棋未收,叹新丰

逆旅淹留①。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

【注】①叹新丰句:化用马周困新丰的典故。据《新唐书·马周传》唐初中书令马周贫贱时,曾住在新丰的旅舍,店主人不理睬他,备受冷落。

(1)“落灯花棋未收”一句描写了什么情境?表现了作者什么情怀?(3分)

(2)本曲开头两个诗句的数量词叠用有什么妙处?请结合诗句内容进行赏析。(5分)

参考答案:(1)描写了纷纷落下的灯蕊余烬及散乱的棋局,从侧面表现了作者梦前以棋解闷,梦后独对孤灯百无聊赖的羁旅情怀。

(评分标准:答出“纷纷落下的灯蕊余烬及散乱的棋局”1分,“侧面”(或情境描写)1分,“百无聊赖”1分)

(2)作者在此取“一”的联想意义:一点点儿梧叶芭蕉之动,都会牵动秋的愁绪,羁旅的惆怅;一声声滴落在芭蕉叶上的嘀嗒雨响,都使得愁思更浓。开头两句诗的数量词叠用不仅巧妙地表现了作者愁肠百结、夜不能寐的心理状态,而且读来让人有抑扬顿挫之感,同时又渲染了孤寂惆怅的气氛,使诗句蕴含更丰富的内容,耐人寻味。

(评分标准: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合理2分。妙处:“夜不能寐”1分,“抑扬顿挫”1分,“渲染气氛”1)

2、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过分水岭 温庭筠

溪水无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湲一夜声。

再宿武关 李涉

远别秦城万里游,乱山高下出商州。关门不锁寒溪水,一夜潺湲送客愁。

注:潺湲 chan yuan形容河水慢慢流的样子

(1)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写“溪水”?请指出两首诗中通过溪水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5分)

(2)有人认为,“溪水无情似有情”中的“似”字改成“却”字更好,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3分)

参考答案(1)拟人(1分)前一首诗写一夜潺湲的溪水仿佛是在和自己这个同行三日的友伴殷勤话别。诗人由溪水的“有情”表现自己对溪水的依依惜别之情。(2分) 后一首诗写一夜潺湲的溪水仿佛是为诗人的不幸远别而呜咽啜泣,又仿佛是从他的心中流出,载着绵绵无尽的离愁别恨,长流远去。诗人借溪水抒发了去国离乡的愁苦情怀。(2分)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日日 李商隐

日日春光斗日光,山城斜路杏花香。几许心绪浑无事,得及游丝百尺长?

注:游丝,春天飘荡在晴空中的一种细丝。

①写出首句中“斗”字的妙用。(2分)

答:①生动地表达出诗人对艳阳普照下一片灿漫春光所引起的独特感受。春光烂漫,丽日当空,争艳竞妍。传达出春天方兴未艾的趋势,天地间充溢着热烈的大好春光的气氛。“斗”字似乎还呈现出春光日日与时光的脚步竞赛,暗含着作者韶光易逝的轻微感慨。

②钱钟书先生对此诗末句中“游丝”这一意象的评价说“著墨无多,神韵特远”,你同意他的评价吗?为什么?请作简要赏析。答:同意。“游丝”,是春天飘荡在晴空中的一种细丝,诗人巧妙地用它来比喻自己的绵绵思绪。既表现出有朝一日“心事浑无事”时的轻松悠闲、容与自得的的期待,也反衬出现时缭乱不宁的心绪。

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柏林寺南望 郎士元

溪上遥闻精舍钟,泊舟微径度深松。青山霁后云犹在,画出西南四五峰。

(1)诗题中有“南望”二字,请指出原诗中哪是“望”的内容?(2分)

(2)请体会末句中用“画”字的妙处。(6分)

参考答案:(1)青山霁后云犹在,画出西南四五峰。(指明是后两句即可得分。)

(2) “画”字说明本来没有山,而是飘动的白云描画出来的,写出了云彩的灵动和山峰的美妙,更传达了诗人登高远眺、难得望见无限风光的惊奇和喜悦之情。

5、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 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注:此诗写于安史之乱和长安被陷之时。

(1)这首诗写了___________这一中国传统节日,从本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词语可以看出。(2分)

(2)“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8分)(1)(2分)重阳节(1分),“九日”、“登高”、“饮酒”、“菊”(写出其中两点1分,每空0.5分)(2)(6分)两句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寄托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2分)诗人一是直抒其情,“遥怜”一词将诗人对故园的思念和担忧直接表现出来;二是以想像的手法描绘了长安故园纷飞的战火,断垣残壁间丛丛寂寞开放的菊花,以写故园菊来写故园长安,让读者仿佛看到一幅鲜明的战乱图,从而形象地表达诗人对故园的思念和对国事的忧虑。(4分,指出表现方法直接抒情和想像各计1分,分析正确各计1分)

演练平台:(灵活运用,贯彻解题指导)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清平乐 独宿博山王氏庵

辛弃疾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里万里江山。

(1)这首词上片的第四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请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人评词有“乐景,哀情;哀景,乐情”之说。你认为这首词的景与情的感情基调—致吗? 请依据词意鉴赏。(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1)拟人手法;破碎的窗纸,随着斜风急雨飒飒作响,好像自言自语。“自语”二字,将风吹纸响拟人化了。(手法1分,句意阐发1分,解说1分,总分3分)

(2)不一致。面对如此破败凄凉的景象,词人并不因此伤感消沉,而是由此回忆起自己一生走遍南北、奔走国事、晚年罢官归隐、壮志未酬的经历,激发“眼里万里江山”的感慨,深刻表达了词人虽然英雄失意,仍念念不忘收复失地的伟大抱负。上片荒凉孤寂的景物为结语“眼里万里江山”的无限感慨起了很好的铺垫反衬作用,结语突兀的转笔突出了词人宽阔博大的胸襟。(结合词意分析2分,景情反衬2分;写法好处1分,总分5分) 。

2、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9分)

雨 晴 王驾

雨前初见花问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1)诗歌的前两句用怎样的手法,吐露出一种什么样的感情?(3分)

(2)前人评论此诗的三、四两句,奇趣横生,尤其是“却疑春色在邻家”可谓神来之笔,造语奇峰突起,你是否同意此观点? 为什么? 试结合全诗加以分析。(6分)

参考答案:(9分)①紧扣象征春色的“花”字,以“雨前”所见和“雨后”情景相对比、映衬,吐露出一片惜春怨雨之情。

②同意。望着残红及纷纷过墙去的蜂蝶,诗人懊丧、怅惘,这时突发奇想,“却疑春色在邻家”,诗人的想像似乎小、真实有据又天真烂漫。“疑”字极有分寸,增加了真实感。这两句诗不仅把蜜蜂、蝴蝶追逐春色的神态写得活灵活现,更把春色写活,末句起了点石成金的作用,经他点化,小园、蜂蝶、春色一齐焕发出异样神采,妙趣横生。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江村即事 司空曙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1)题目中的“事”在全诗中指的是什么?(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说“不系船”是全诗关键,请简要说明理由。(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本诗的事指“江上钓鱼者归来不系船”这件事及由此勾起的心事。(意

合即可,2分。)

(2)因为“不系船”三字领起后面三句(1分)表现了诗人闲散自适的悠然心境(1分)。第二句上承第一句申明懒于系船的原因。时已深夜,月落人睡,因此连船也懒得系(1分)。第三、四句承第二句,宕开一笔,将意思推进一层,不要说船不一定会被风吹去,即使吹去了,也不过“只在芦花浅水边”,有什么关系呢?(1分)。(共2个得分点:作用2分,具体分析2分。)

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长安秋望 赵嘏

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鲈鱼正美①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②。

【注】①鲈鱼正美:吴郡人张翰,晋时为齐王司马冏的幕僚。秋风起,想起家乡的鲈鱼、莼菜,辞职而归。②后人以南冠、楚囚为囚徒的代称。

本诗的景物描写营造了怎样的氛围?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3分)

参考答案:用云雾、残星、秋雁、菊花、枯荷以及高楼的笛声,层层推进,反复渲染,勾勒出一个凄冷清

凉的意境。抒发了羁旅思乡归隐的感情。(意象特点或意境概括2分,感情1分,共3分)

4、阅读下面古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闽中秋思 唐·杜荀鹤

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北畔是山南畔海, 只堪图画不堪行。

附注:杜荀鹤,晚唐诗人。此诗是作者客居福建所作,后人评价极高,谓工于炼字。

(1)后人评说本诗工于炼字,试以“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一联为例,对“炼字”这一技法做出简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是诗文表情达意的最高境界。本诗在抒写内心情感方面即有此特点,试结合全诗的内容,从诗歌思想感情入手,加以分析(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上联当中“匀”“弄”两字,运用拟人的手法,使“雨”与“风”情态毕现,极富情趣;“丛丛”与“叶叶”二词用叠字,增添了音乐性,琅琅上口,余味无穷。(答四组字词1分,分别点出作用2分,共计3分)

(2)本诗全篇的抒情方式(手法)是乐景哀情。前三句写景,极尽明丽欢愉,与气象开阔之能事,全然无北国秋之萧瑟。末一句两个“堪”字,即构成心绪的对比。他乡虽美,但只堪图画,不能慰解思乡之苦,作者乡思愈浓。诗歌无一句明言思乡,但曲致委婉之情,让全诗清新自然,境界全出。

5、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清江引 秋怀 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1)作者抓住哪些景物点染出怎样的画面?“芭蕉雨声”烘托出怎样的情思?(2分)

答:

(2)这首小令的后三句与“问我归期未”是什么关系?试从表现手法上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分) 答:

参考答案:(1)用西风、红叶、黄花、芭蕉、雨声点染出一幅萧瑟的秋景。“芭蕉雨声”烘托出作者功名未就,展转反侧的愁思(答出“辗转反侧”即可得分)(每问1分)

(2)后三句并未从正面回答“归期”是否已定(1分),而是触景生情,情景相生。借北雁在霜林如醉的长空里唉啼,行人在黄花已瘦的疏篱边痛饮,把“有家归未得”的矛盾心情和“家乡何处是,忘了除却醉”的深沉乡思作出了出色表达。而秋雨打蕉,惊醒了神游故国的美梦。句句写景,句句抒情,情景高度统一。(3分)

6、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诗后问题。(6分)

渭川田家 王维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仗候荆扉。雉雊①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②。

【注】雉雊(gu ):野鸡鸣叫。②《式微》是《诗经》中的一篇,诗中反复咏叹:“式微,式微,胡不归?” 这首诗首联中的“归”字是关键字,全诗围绕“归”共写了哪几幅图画,这几幅图画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表现了诗人怎样的人生追求?(6分)

参考答案:围绕“归”字写了五幅画面:牛羊归巷、野老候童、野鸡唤伴、蚕儿造窝、农夫絮语(写出四个即可,2分)。前面写了那么多“归”,实际上都是反衬,以人皆有所归,反衬自己独无所归;以人皆归得及时、亲切、惬意,反衬自己归隐太迟,以及自己混迹官场的孤单、苦闷(2分)。诗人借此以抒发自己归隐田园的心情(2分)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题西太一宫 王安石

柳叶鸣蜩绿暗,荷花落日红酣。三十六陂春水, 白头想见江南。

注:[1]西太一宫:道教庙宇,宋仁宗天圣时期所建,在今河南省开封县西八角镇。这首 绝句是王安石时隔32年重游西太一宫写的。[2]蜩:蝉。

问:古人评这首诗,认为一、二句的“暗”和“酣”用的妙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这两个字的表达作用。 答:

参考答案:“暗”,写出了柳叶之密、柳色之浓(2分);“酣”把荷花拟人化,让人联想到美人喝醉了酒,脸庞泛着红晕(2分);“绿暗”和“红酣”色彩绚丽,境界甚美,并与第四句的白头相对照,表现了作者抚今追昔,思念亲人的情感。

诗歌鉴赏答题规范指导与演练

编写人:司广胜 审核人:王思文 审批人:李书军 2010.12.14

考场上我们的学生一般能比较轻松地读懂诗歌,但答题结果却是失分严重。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不明答题方向,答题不规范,漏掉要点,只能“意会”而不能有效地“言传”。

解题指导:

(1)知人论世

看清诗歌题目、作者、注解、内容,甚至是题干的隐含信息,把握写作重点和相关背景。要注意的是,可以联系作家的身世、遭遇等帮助理解诗歌的内涵,但对作品的分析必须从实际出发,不能贴标签。不管是豪放派、婉约派,还是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还是隐居出世、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都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2)整体定位

整体感受作品所描写的自然景象、人物形象,把握诗歌的意象、意境,切不可断章取义。比如读南宋叶绍翁的七绝“萧萧梧桐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只看到“儿童挑促织”的喜悦,而不顾及诗歌主旨——“客情”,从而胡乱作答。

(3)抓关键词

寻求聚焦作者情感的核心词、中心句,把握作品的内容和主旨。林仰的《少年游(早行) 》:霁霞散晓月犹明。疏木挂残星。山径人稀, 翠萝深处, 啼鸟两三声。霜华重迫驼裘冷, 心共马蹄轻。十里青山, 一溪流水, 都做许多情。“心共马蹄轻”显然是聚焦作者情感的中心句。如果没注意这个中心句,就会将此诗错误理解为表现诗人早行的凄凉冷寂。

(4)前后协调

做答时要注意前后不同问答之间的协调性。如在不同的问答中对景的特点与情的基调分析是否协调,如果前后不同问题的答案之间矛盾抵触,则答案肯定出错。

(5)规范作答

揣摩作品的语言,尤其是作者炼字炼句的着力点,把握其内在意蕴;鉴赏术语的要灵活运用;注意评述结合(任何一个题目,如果这样问:“请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就必须评述结合);先拟草稿后誊写一定要在规定的字数内答题。

就古诗赏析题而言,大体可归纳出五种问答模式,请大家参考。

第一种模式:分析诗歌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式: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应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 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

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诗意。

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表述,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恰切地吻合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一般可表述为:愉悦、欢快、激动、沉痛、悲愤、迷恋、平静、舒适、恬淡、哀伤、怀才不遇、知音难寻、、积极向上、保家卫国、坚守节操、忧国忧民、关心同情人民疾苦、壮志未酬、批判„„,赞美之情、仰慕之情、惜别之情、依恋之情、豪迈之情、闲适恬淡之情等等,但切忌空洞,要答具体,答题表述方式一般形式为表达了作者对„„.怎样的思想感情,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哀伤的情怀”是不够的,还应答出为什么而“哀伤”。

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三年饥走荒山道”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之时。

提问: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变式问:请简析本诗意境)

回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描绘景) 。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概括境) 。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后暂时定居草堂的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表述情) 。

第二种模式:分析表现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提问变式: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或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表达效果?

应答分析: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艺术手法。艺术手法主要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抒情手法有直接抒情(或说“直抒胸臆”“即事抒怀”)和间接抒情两种。

直接抒情,直接表达主观感受、心理反应、思想感情等。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

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抒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寓情于景,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托物言志,一般是咏物诗,如《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托物寓理,一般是哲理诗,如《观书有感》(其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常见描写手法:

(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高适《别董大》用“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的黯淡景象来正衬离别之情,而王维《渭城曲》却用“渭城朝雨 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来反衬离别之情。反衬又有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声寂衬,如“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

(2)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如“野花留宝靥,碧草见罗裙”。

(3)正面(直接)描写与侧面(间接)描写相结合。如王昌龄《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诗人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描写美丽的荷花靠向采莲女脸边,在脸两边开放,从而写出“人面荷花相映红”的采莲女子的美,其描写角度极好。

(4)细描与白描 细描:对事物特征细致刻画,多用修饰和修辞方法。如白居易的《春题湖上》 “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诗人发挥泼墨皴染、工笔细描、奇思妙想的功夫写出西湖如画风景。白描:白描法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它要求画家只用白线勾描,不着颜色,不加渲染地勾画出物体的特征。描写景物采用白描法,是指以简洁、质朴的语言,粗线条地勾画景物轮廓的方法。采用这种方法绘景,往往能取得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

如“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比兴、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用典、对偶等。

答题步骤:第一步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指出此种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早 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提问: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回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什么手法) 。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为什么使用这种手法) 。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产生由飘

泊引起的孤独寂寞之感(步骤三:表现了什么) 。

2、清平乐 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提问:这首作品写春,运用的最明显的修辞手法是什么?试分析这种手法使用的妙处。

回答:拟人(或比拟)(步骤一);将春天“人格化”,幻想其去处,唤其归来同住,最终难见其踪影,将自然季节描写得生动活泼(步骤二),寄托了词人对春天的喜爱和对“无法与春住”的无奈,妙趣横生(步骤三)。

第三种模式:分析语言特色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式: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或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应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一般可表述为: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有节奏感、有音乐美、有艺术感染力等。

答题步骤:第一步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第二步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第三步指出这些诗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题示例:

春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提问: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回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概括特色) ,“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具体分析) 。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表现效果) 。

第四种模式:分析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式: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应答分析:古代诗歌的语言是最凝练的,往往一词一句就能生动地描摹出事物的特征,深刻地反映思想内容。这种题型是要求赏析时应联系全诗的主旨,从遣词、造句、修辞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推敲,来理解作者炼字技巧的精妙。

答题步骤: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或者修辞。第二步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第三步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南 浦 别

白 居 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提问: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回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 。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 。只一“看”字,就淋漓尽其所有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

第五种模式:分析关键词型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应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步骤:第一步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第二步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答题示例:

舟中读元九诗

白居易

把君诗卷灯前读,诗尽灯残天未明。眼痛灭灯犹暗坐,逆风吹浪打船声。

注:此诗写于诗人被贬为江州司马后赴任途中。元九:唐代诗人元稹,是白居易的好友,五个月前远谪通州。

提问:“犯复”,即一首诗中用重复的字,向来是诗家之大忌。而这首诗却一反故常,四句中三用“灯”字。对于这个问题,你有什么看法?请作简要分析。

回答:“灯”是串连起全诗的意象,是写作的一条线索,作者灯下夜读友人诗卷,灯残未眠,想起远谪的友人和自己的遭遇,悲愤交加,灭灯暗坐,无法安枕;由“亮”到“残”,再到“灭”,是诗人感情变化的象征;反复出现使音节紧连,形成一句紧接一句的效果,表达了诗人被谪后强烈的悲苦之情和友人的深切思念与同情。(扣紧“灯”行诗结构形式和诗句的思想内容两大角度分析即可)

思路体验:(给出答案,重在体味答题思路)

1、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8分)

[双调]水仙子·夜雨

徐再思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落灯花棋未收,叹新丰

逆旅淹留①。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

【注】①叹新丰句:化用马周困新丰的典故。据《新唐书·马周传》唐初中书令马周贫贱时,曾住在新丰的旅舍,店主人不理睬他,备受冷落。

(1)“落灯花棋未收”一句描写了什么情境?表现了作者什么情怀?(3分)

(2)本曲开头两个诗句的数量词叠用有什么妙处?请结合诗句内容进行赏析。(5分)

参考答案:(1)描写了纷纷落下的灯蕊余烬及散乱的棋局,从侧面表现了作者梦前以棋解闷,梦后独对孤灯百无聊赖的羁旅情怀。

(评分标准:答出“纷纷落下的灯蕊余烬及散乱的棋局”1分,“侧面”(或情境描写)1分,“百无聊赖”1分)

(2)作者在此取“一”的联想意义:一点点儿梧叶芭蕉之动,都会牵动秋的愁绪,羁旅的惆怅;一声声滴落在芭蕉叶上的嘀嗒雨响,都使得愁思更浓。开头两句诗的数量词叠用不仅巧妙地表现了作者愁肠百结、夜不能寐的心理状态,而且读来让人有抑扬顿挫之感,同时又渲染了孤寂惆怅的气氛,使诗句蕴含更丰富的内容,耐人寻味。

(评分标准: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合理2分。妙处:“夜不能寐”1分,“抑扬顿挫”1分,“渲染气氛”1)

2、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过分水岭 温庭筠

溪水无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湲一夜声。

再宿武关 李涉

远别秦城万里游,乱山高下出商州。关门不锁寒溪水,一夜潺湲送客愁。

注:潺湲 chan yuan形容河水慢慢流的样子

(1)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写“溪水”?请指出两首诗中通过溪水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5分)

(2)有人认为,“溪水无情似有情”中的“似”字改成“却”字更好,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3分)

参考答案(1)拟人(1分)前一首诗写一夜潺湲的溪水仿佛是在和自己这个同行三日的友伴殷勤话别。诗人由溪水的“有情”表现自己对溪水的依依惜别之情。(2分) 后一首诗写一夜潺湲的溪水仿佛是为诗人的不幸远别而呜咽啜泣,又仿佛是从他的心中流出,载着绵绵无尽的离愁别恨,长流远去。诗人借溪水抒发了去国离乡的愁苦情怀。(2分)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日日 李商隐

日日春光斗日光,山城斜路杏花香。几许心绪浑无事,得及游丝百尺长?

注:游丝,春天飘荡在晴空中的一种细丝。

①写出首句中“斗”字的妙用。(2分)

答:①生动地表达出诗人对艳阳普照下一片灿漫春光所引起的独特感受。春光烂漫,丽日当空,争艳竞妍。传达出春天方兴未艾的趋势,天地间充溢着热烈的大好春光的气氛。“斗”字似乎还呈现出春光日日与时光的脚步竞赛,暗含着作者韶光易逝的轻微感慨。

②钱钟书先生对此诗末句中“游丝”这一意象的评价说“著墨无多,神韵特远”,你同意他的评价吗?为什么?请作简要赏析。答:同意。“游丝”,是春天飘荡在晴空中的一种细丝,诗人巧妙地用它来比喻自己的绵绵思绪。既表现出有朝一日“心事浑无事”时的轻松悠闲、容与自得的的期待,也反衬出现时缭乱不宁的心绪。

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柏林寺南望 郎士元

溪上遥闻精舍钟,泊舟微径度深松。青山霁后云犹在,画出西南四五峰。

(1)诗题中有“南望”二字,请指出原诗中哪是“望”的内容?(2分)

(2)请体会末句中用“画”字的妙处。(6分)

参考答案:(1)青山霁后云犹在,画出西南四五峰。(指明是后两句即可得分。)

(2) “画”字说明本来没有山,而是飘动的白云描画出来的,写出了云彩的灵动和山峰的美妙,更传达了诗人登高远眺、难得望见无限风光的惊奇和喜悦之情。

5、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 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注:此诗写于安史之乱和长安被陷之时。

(1)这首诗写了___________这一中国传统节日,从本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词语可以看出。(2分)

(2)“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8分)(1)(2分)重阳节(1分),“九日”、“登高”、“饮酒”、“菊”(写出其中两点1分,每空0.5分)(2)(6分)两句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寄托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2分)诗人一是直抒其情,“遥怜”一词将诗人对故园的思念和担忧直接表现出来;二是以想像的手法描绘了长安故园纷飞的战火,断垣残壁间丛丛寂寞开放的菊花,以写故园菊来写故园长安,让读者仿佛看到一幅鲜明的战乱图,从而形象地表达诗人对故园的思念和对国事的忧虑。(4分,指出表现方法直接抒情和想像各计1分,分析正确各计1分)

演练平台:(灵活运用,贯彻解题指导)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清平乐 独宿博山王氏庵

辛弃疾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里万里江山。

(1)这首词上片的第四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请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人评词有“乐景,哀情;哀景,乐情”之说。你认为这首词的景与情的感情基调—致吗? 请依据词意鉴赏。(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1)拟人手法;破碎的窗纸,随着斜风急雨飒飒作响,好像自言自语。“自语”二字,将风吹纸响拟人化了。(手法1分,句意阐发1分,解说1分,总分3分)

(2)不一致。面对如此破败凄凉的景象,词人并不因此伤感消沉,而是由此回忆起自己一生走遍南北、奔走国事、晚年罢官归隐、壮志未酬的经历,激发“眼里万里江山”的感慨,深刻表达了词人虽然英雄失意,仍念念不忘收复失地的伟大抱负。上片荒凉孤寂的景物为结语“眼里万里江山”的无限感慨起了很好的铺垫反衬作用,结语突兀的转笔突出了词人宽阔博大的胸襟。(结合词意分析2分,景情反衬2分;写法好处1分,总分5分) 。

2、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9分)

雨 晴 王驾

雨前初见花问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1)诗歌的前两句用怎样的手法,吐露出一种什么样的感情?(3分)

(2)前人评论此诗的三、四两句,奇趣横生,尤其是“却疑春色在邻家”可谓神来之笔,造语奇峰突起,你是否同意此观点? 为什么? 试结合全诗加以分析。(6分)

参考答案:(9分)①紧扣象征春色的“花”字,以“雨前”所见和“雨后”情景相对比、映衬,吐露出一片惜春怨雨之情。

②同意。望着残红及纷纷过墙去的蜂蝶,诗人懊丧、怅惘,这时突发奇想,“却疑春色在邻家”,诗人的想像似乎小、真实有据又天真烂漫。“疑”字极有分寸,增加了真实感。这两句诗不仅把蜜蜂、蝴蝶追逐春色的神态写得活灵活现,更把春色写活,末句起了点石成金的作用,经他点化,小园、蜂蝶、春色一齐焕发出异样神采,妙趣横生。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江村即事 司空曙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1)题目中的“事”在全诗中指的是什么?(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说“不系船”是全诗关键,请简要说明理由。(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本诗的事指“江上钓鱼者归来不系船”这件事及由此勾起的心事。(意

合即可,2分。)

(2)因为“不系船”三字领起后面三句(1分)表现了诗人闲散自适的悠然心境(1分)。第二句上承第一句申明懒于系船的原因。时已深夜,月落人睡,因此连船也懒得系(1分)。第三、四句承第二句,宕开一笔,将意思推进一层,不要说船不一定会被风吹去,即使吹去了,也不过“只在芦花浅水边”,有什么关系呢?(1分)。(共2个得分点:作用2分,具体分析2分。)

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长安秋望 赵嘏

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鲈鱼正美①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②。

【注】①鲈鱼正美:吴郡人张翰,晋时为齐王司马冏的幕僚。秋风起,想起家乡的鲈鱼、莼菜,辞职而归。②后人以南冠、楚囚为囚徒的代称。

本诗的景物描写营造了怎样的氛围?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3分)

参考答案:用云雾、残星、秋雁、菊花、枯荷以及高楼的笛声,层层推进,反复渲染,勾勒出一个凄冷清

凉的意境。抒发了羁旅思乡归隐的感情。(意象特点或意境概括2分,感情1分,共3分)

4、阅读下面古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闽中秋思 唐·杜荀鹤

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北畔是山南畔海, 只堪图画不堪行。

附注:杜荀鹤,晚唐诗人。此诗是作者客居福建所作,后人评价极高,谓工于炼字。

(1)后人评说本诗工于炼字,试以“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一联为例,对“炼字”这一技法做出简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是诗文表情达意的最高境界。本诗在抒写内心情感方面即有此特点,试结合全诗的内容,从诗歌思想感情入手,加以分析(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上联当中“匀”“弄”两字,运用拟人的手法,使“雨”与“风”情态毕现,极富情趣;“丛丛”与“叶叶”二词用叠字,增添了音乐性,琅琅上口,余味无穷。(答四组字词1分,分别点出作用2分,共计3分)

(2)本诗全篇的抒情方式(手法)是乐景哀情。前三句写景,极尽明丽欢愉,与气象开阔之能事,全然无北国秋之萧瑟。末一句两个“堪”字,即构成心绪的对比。他乡虽美,但只堪图画,不能慰解思乡之苦,作者乡思愈浓。诗歌无一句明言思乡,但曲致委婉之情,让全诗清新自然,境界全出。

5、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清江引 秋怀 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1)作者抓住哪些景物点染出怎样的画面?“芭蕉雨声”烘托出怎样的情思?(2分)

答:

(2)这首小令的后三句与“问我归期未”是什么关系?试从表现手法上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分) 答:

参考答案:(1)用西风、红叶、黄花、芭蕉、雨声点染出一幅萧瑟的秋景。“芭蕉雨声”烘托出作者功名未就,展转反侧的愁思(答出“辗转反侧”即可得分)(每问1分)

(2)后三句并未从正面回答“归期”是否已定(1分),而是触景生情,情景相生。借北雁在霜林如醉的长空里唉啼,行人在黄花已瘦的疏篱边痛饮,把“有家归未得”的矛盾心情和“家乡何处是,忘了除却醉”的深沉乡思作出了出色表达。而秋雨打蕉,惊醒了神游故国的美梦。句句写景,句句抒情,情景高度统一。(3分)

6、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诗后问题。(6分)

渭川田家 王维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仗候荆扉。雉雊①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②。

【注】雉雊(gu ):野鸡鸣叫。②《式微》是《诗经》中的一篇,诗中反复咏叹:“式微,式微,胡不归?” 这首诗首联中的“归”字是关键字,全诗围绕“归”共写了哪几幅图画,这几幅图画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表现了诗人怎样的人生追求?(6分)

参考答案:围绕“归”字写了五幅画面:牛羊归巷、野老候童、野鸡唤伴、蚕儿造窝、农夫絮语(写出四个即可,2分)。前面写了那么多“归”,实际上都是反衬,以人皆有所归,反衬自己独无所归;以人皆归得及时、亲切、惬意,反衬自己归隐太迟,以及自己混迹官场的孤单、苦闷(2分)。诗人借此以抒发自己归隐田园的心情(2分)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题西太一宫 王安石

柳叶鸣蜩绿暗,荷花落日红酣。三十六陂春水, 白头想见江南。

注:[1]西太一宫:道教庙宇,宋仁宗天圣时期所建,在今河南省开封县西八角镇。这首 绝句是王安石时隔32年重游西太一宫写的。[2]蜩:蝉。

问:古人评这首诗,认为一、二句的“暗”和“酣”用的妙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这两个字的表达作用。 答:

参考答案:“暗”,写出了柳叶之密、柳色之浓(2分);“酣”把荷花拟人化,让人联想到美人喝醉了酒,脸庞泛着红晕(2分);“绿暗”和“红酣”色彩绚丽,境界甚美,并与第四句的白头相对照,表现了作者抚今追昔,思念亲人的情感。


相关内容

  •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表现手法说课稿
  •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表现手法说课稿 刘 向 福 一.说设计思想 1.通过对十年来高考诗歌鉴赏题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两个明显的变化:其一是诗歌鉴赏由客观选择改变为主观表达,题型的转换利于中学素质教育:其二是作文的体裁要求从"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改为"文体不限".这两种变 ...

  • 诗歌鉴赏解题技巧
  • 高三诗歌鉴赏复习指导专题 一.意象与意境 1.知识准备--意象 "意"--诗人的思想.情感.意念.感兴. "象"--物象.形象. 渗透着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是"意"与"象"的统一.意象是诗歌 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 ...

  •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答题方法(自己整理打印版)
  •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答题方法 杨传益 鉴赏诗歌的形象(一) 人物形象 设问方式: 1.请分析抒情主人公当时的心情: 2.这首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方法点拨: 1.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从诗句中确定人物形象的身份:从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情.细节.侧面描写中剖析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2.要知人论世,关注 ...

  • 中考现代文文答题格式和诗歌赏析答题格式
  •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与古诗鉴赏攻关秘籍 考查现代文(说明文.记叙文.议论文) 说明文阅读的主要试题类型 一.内容概括题型 二.结构分析题型 三.信息提取概括题型 四.词句理解题型 五.说明方法运用题型 六.语言品析题型 七.材料链接题型 八.开放拓展题型 一.内容概括题型 [ 题型分类 ] 1.对某一 ...

  • 高中语文诗歌赏析的答题技巧或步骤
  • 高中语文诗歌赏析的答题技巧或步骤 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一.答题总则: 仔细审题,根据题目要求,问什么,答什么. 基本规律: 1.如果问"写了什么",则必答内容(可翻译后概括). 2.如果问"怎样写",则必答手法和内容(即用了什么手法,写了什么内容,顺便还可以答这 ...

  • 古诗词鉴赏题答题技巧
  • 古诗词鉴赏题答题技巧 解答古诗歌鉴赏题要注意三个方面: 一是整体感知,即阅读诗歌时不忘题目.作者.注解,注意辨析诗歌类别. 二是意象情感,即把握意象意境,并透过意象意境揣摩诗人所要抒发的感情. 三是答题要求,即审读题干,弄清要求,有针对性作答. 有时还要根据赋分确定答题详略.答题时一般遵循先观点后分 ...

  • 古诗词--鉴赏题答题模式及答题技巧
  • 古诗鉴赏题答题模式及答题技巧 怎样把握一首诗的主旨? 六看:1.看题目 2.看作者 3.看注释 4.看意象 5.看体现情感的词(直接的.间接的)6.看体现主旨的关键句. 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 1.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比.衬托.夸张.用典. 2.描写手法:动静结合.远近结合.视觉听觉嗅觉触觉.虚实结 ...

  •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型与答题方法
  • 古代诗歌鉴赏复习--答题方法及公式 准确解读文本:在了解诗歌多倒装特点的基础上,抓关键点: (1)上看:看诗歌题目,圈出题眼(某一词语),认真研究古诗的题目,有的题目实际上就概括了诗的主要内容,或者给你理解该诗提供了感情基调.再看作者,回忆作者所处的朝代和作品风格.注意时代对作家的影响. (2)下看 ...

  • 高考诗歌鉴赏规范答题技巧
  • 考什么 1.鉴赏古诗作品里的形象 诗中的主人公形象.诗人自己的形象.诗中所描写的景与物. 2.鉴赏古诗的语言 准确理解有关词语的特定意义.比喻意义.隐含意义.暗示意义,准确理解重要词语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赏析诗歌语言描绘形象.表达情感.创造意境的艺术效果等. 3.鉴赏诗歌作品的各类表达技巧 ①修辞 ...

  • 古代诗歌鉴赏复习--答题方法及公式
  • 考纲陈述:(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答题方法 [第一步]准确解读文本:在了解诗歌多倒装特点的基础上,抓关键点: (1)上看:看诗歌题目,圈出题眼(某一词语),认真研究古诗的题目,有的题目实际上就概括了诗的主要内容,或者给你理解该诗提供了感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