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历代名人

三晋帝王

春秋霸主 晋文公、胡服骑射 武灵王

简襄功烈 赵简子、简襄功烈 赵襄子

鲜卑骄子 拓跋宏、汉国皇帝 刘 渊

汉国皇帝 刘 聪、前赵皇帝 刘 曜

后赵皇帝 石 勒、后赵皇帝 石 虎

后唐太祖 李克用、后唐庄宗 李存勖

后唐明宗 李嗣源、后晋高祖 石敬瑭

后晋出帝 石重贵、后汉高祖 刘知远

北汉皇帝 刘 崇、北汉末帝 刘继元

政治强人

前 秦:赵 衰、赵 盾、祁 奚

汉 代:郅 都、霍 光、王 允 常 惠、尔朱荣

唐 代:温彦博、温大雅、裴 炎 杨国忠、狄仁杰、裴 度

宋 代:毕士安、文彦博、司马光

明 清:王 琼、王家屏、栗毓美 陈廷敬、徐继畲、孙嘉淦 于成龙 近 代:高君宇、阎锡山、孔祥熙

现 代:华国锋、陈永贵、纪登奎、薄一波、姬鹏飞、彭真、程子华、 薄熙来

文化名人

荀 子、董 狐 、法 显、慧 远、昙 鸾 、王 通、薛道衡、司空图 王 勃、王 维、王之涣、王昌龄 、王 翰、卢 纶、宋之问、温庭筠 柳宗元、白居易、元好问 、白 朴、郑光祖、罗贯中

傅 山、阎若璩、李殿林、刘大鹏 、赵树理

三晋良将

前 秦:李 牧

汉 代:卫 青、霍去病、关 羽

北 朝:独孤信、斛律光、刘武周

唐 代:尉迟恭、薛仁贵、张 巡

宋 代:李 筠、王全斌、折从阮 、呼延赞、杨家将、狄 青 、慕容延钊 清 代:任 举、宋世杰

近 代:姚以价、张培梅、傅作义、 赵鼎、卫立煌、 徐向前、高君宇、郜晨宇

商界名人

现 代:郭台铭、孙宏斌、李彦宏

山西巾帼

汉 代:卫子夫、貂 婵

两 晋:贾南风、卫夫人、娄昭君

隋 唐:独孤后、王皇后 、 杨玉环、虢国夫人

宋 代:李三娘、佘太君

近 代:石评梅

山西名人概述

三晋大地,人杰地灵,两千多年来,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涌现出一批又一批著名的人物。他们之中,有著名的君主晋文公,我国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荀况,著名的政治家蔺相如、狄仁杰、毕士安、田呈瑞、杨深秀,著名的军事家和将领廉颇、卫青、霍去病、关羽、薛仁贵、杨业,著名的文学家、艺术家和学者王勃、王之涣、王维、王昌龄、柳宗元、白居易、司马光、米芾、白朴、关汉卿、郑光祖、罗贯中、傅山、阎若璩,地图学家裴秀,治黄专家贾鲁„„。他们象历史长河中灿烂的群星,放射出耀眼的光芒,给当时的社会以积极的影响,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关于传说中的黄帝、伏羲、女娲、神农、尧、舜、禹、伯益、后稷、巫咸、风后、彭祖、祝融、精卫以及共工、羿和嫦娥、丹朱等等,传说比较多,但真实性不太可考.我就不多说了.但我仍为我们山西的这些老祖先而自豪亿万年.下面我来说说有史可查,有证可考的一些三晋名人。

帝尧,帝喾次子,姓尹祁,号放勋,晋南平阳人(今山西临汾)。初封于陶,又封于唐,故有天下之号为陶唐氏。其号曰[尧],史称为唐尧。十八岁时,尧代挚为天子,都于蒲阪(今山西永济蒲州),后迁平阳。尧在位百年,有德政,常征求平民的意见,设置谏言之鼓,让天下百姓尽其言;立诽谤之木,让天下百姓攻击他的过错,这就是华表最初的由来。尧设立了最初的政权组织,制定颁布了礼仪制度,还要求大家荐举贤人,然后根据每个人的才能,加以任用。他测定推求历法,制定四时成岁,为百姓颁授农耕时令,测定出了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尧推行耕种,教大家养殖,并且最早开始懂得挖井取水(是他最早发明挖井饮水,我们把生活的地方叫市井,离开故乡叫背井离乡,即是缘于此)他组织大臣发明创造了最初的文字。尧在位时,天下洪水汤汤,他用鲧治水,九年无功而返,又启用鲧的儿子禹,使洪水得以治理。他治天下五十年,问天下治与不治?百姓爱戴自己与否?左右不知,朝野不知。他于是微服访于民间,有一位老人含着食,鼓着腹,敲着土地唱道:“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这首古诗称作《击

壤歌》。.由于他德高望重,人民倾心于帝尧。他严肃恭谨,光照四方,上下分明,能团结族人,使邦族之间团结如一家,和睦相处。尧为人简朴,吃粗米饭,喝野菜汤。深得人民的爱戴。

尧还开创了帝王禅让之先河,在位七十年,认为儿子丹朱不成器,决定从民间选用贤良之才。尧问四方诸侯首领:“谁能担负起天子的重任?”四方诸侯首领说:“有个单身汉,在民间。叫虞舜。”于是,尧微服私访,来到历山一带,听说舜在田间耕地,便到了田间。看见一个青年,身材魁伟、体阔神敏,聚精会神地耕地,犁前驾着一头黑牛、一头黄牛。奇怪的是,这个青年从不用鞭打牛,而是在犁辕上挂一个簸箕,隔一会儿,敲一下簸箕,吆喝一声。尧等舜犁到地头,便问:“耕夫都用鞭打牛,你为何只敲簸箕不打牛?”舜见有老人问,拱手以揖答道:“牛为人耕田出力流汗很辛苦,再用鞭打,于心何忍!我打簸箕,黑牛以为我打黄牛,黄牛以为我打黑牛,就都卖力拉犁了。”尧一听,觉得这个青年有智慧,又有善心,对牛尚如此,对百姓就更有爱心。尧与舜在田间扯起话题,谈了一些治理天下的问题,舜的谈论明事理,晓大义,非一般凡人之见。尧又走访了方圆百里,都夸舜是一个贤良之才。尧便决定试一试舜。尧把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让两个女儿观其德;把九个男儿安排在舜周围,让九个男儿观其行。把舜放进深山之中,虎豹毒蛇都被他驯服。舜头脑清醒,方向明确,深山之中不迷失,很快就走了出来。尧先让舜在朝中作虞官,试舜三年后,让舜在尧的文庙拜了尧的先祖,尧便让舜代其行天子之政。尧让位二十八年后死去,葬于平阳,百姓悲哀,如丧父母。三年,四方莫举乐,以思尧。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则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尧曰:「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而卒授舜以天下。尧之天下为公的博大胸怀,日月同辉。

《论语·泰伯》:“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意思是说:“帝尧作为一代君王是多么伟大!他像崇山一样高高耸立着,上天是最高大的,帝尧就是在效法着上天!他像大地一样一望无际,民众无法用现有的词语来称道他!因此,他所成就的功业是如此崇高伟大,他所制订的礼仪制度是如此灿烂辉煌。”孔子赞尧

黄帝被后世尊为“华夏文明初祖”,尧被称为“中华文明始祖”。

尧都平阳城南有尧庙,城东筑尧陵。尧庙 ,位于临汾市区南3公里处,是后人为祭祀尧王所建。创建年代已无可考。现存建筑原为清代遗物。前有山门,内有仪门、围廊、牌坊、五凤楼、尧井亭、广运殿、寝宫等建筑。尧王及其四大臣被喻为“五凤”。“一凤升天,四凤共鸣”,五凤楼就因此得名。尧井相传为尧所掘,为记其功,上筑一亭,。广运殿是供奉尧王的主殿,高达27米,殿宇四周设环廊,42根石柱,柱础雕刻工精,殿内金柱子肥硕,直通上层檐下,础石上云龙盘绕。龛内塑有尧王像及其侍从。庙内存在碑碣10余通,记载尧王功绩及庙宇建造经过。

广运殿和尧井亭1998年毁于大火,后于1999年重建。 尧庙也被山西百姓称为祖庙,是我国人民寻根祭祖的圣地。唐太宗李世民和清康熙皇帝曾亲自来此拜祭过帝尧。 尧陵 ,在山西临汾市东北35公里郭村,陵周土崖环峙,河水经陵前南泄。松 柏苍翠,陵丘耸峙,高50米,绕周80米。陵前筑有祠宇, 相传为唐初所建。 金泰和二年(1202年)碑文载:唐太宗征辽曾驻跸于此,因谒尧陵遂塑己像。 元中统年间道人姜善信奉元世祖命修筑尧陵,明成化,嘉靖,清雍正、乾隆间,都曾重修。现陵丘如故,松柏依旧。祠内有山门(门上为乐楼)、牌坊、厢房、献殿、寝殿、碑亭等建筑。布局紧凑,木雕精细,红墙绿瓦,围以清流古柏,相映成画。祠内碑碣十余通,记尧王功绩与陵宇沿革。因为年久和文革破坏,日渐残塌。现地方政府已拨巨资重修尧陵,同时接受全球华人的捐助,望华夏儿女踊跃参加,修我祖陵!

帝舜,虞舜者,名曰重华,冀州之人也(今山西冀城县)。耕于历山。舜年少丧母,二十以孝闻。三十而帝尧问可用者,四岳咸荐虞舜,曰可。尧老,使舜摄行天子政,巡狩。舜得举用事二十年,而尧使摄政。摄政八年而尧崩。三年丧毕,让丹朱,天下归舜。而禹、皋陶、契、后稷、伯夷、夔、龙、倕、益、彭祖自尧时而皆举用,未有分职。于是舜乃至于文祖,谋于四岳,辟四门,明通四方耳目,命十二牧论帝德,行厚德,远佞人,则蛮夷率服。舜年二十以孝闻,年三十尧举之,年五十摄行天子事,年五十八尧崩,年六十一代尧践帝位。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舜之践帝位,载天子旗,往朝父瞽叟,夔夔唯谨,如子道。封弟象为诸侯。舜子商均亦不肖,舜乃豫荐禹于天。十七年而崩。三年丧毕,禹亦乃让舜子,如舜让尧子。诸侯归之,然后禹践天子位。

姜子牙,姜姓,吕氏,名望,字子牙,也称吕尚,黄河畔屈地(今山西石楼)人。史书文献多称姜太公,太公望。相传姜子牙的先祖在舜帝时作过官,而且屡立战功,被舜封在吕地(今河南南阳),所以又称吕尚。他生活在距今三千多年的商周之际,据说活了 139 岁。姜子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颇享盛名的韬略家、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尚武功,重智谋,军事思想博大精深,用兵打仗无往不胜。在渭水垂钓遇到明主后,他协助周文王、周武王修德理政、兴国安邦,不仅贤能爱民,而且带领军队纵横驰骋于战场,为周朝的建立立下了赫赫战功,因其雄才伟略被后人称为中国谋略家的开山鼻祖,(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史记·齐太公世家》)。由于姜子牙在兴周灭商中建有殊功,武王姬发把姜子牙封到了齐地,成为周代齐国的始祖。姜子牙励精图治,终将齐国治理成为战国七雄中的强国之一。 姜太公是齐国的缔造者,齐文化的创始人,历代典籍都公认他的历史地位,儒、道、法、兵、纵横诸家皆追他为本家人物,被尊为“百家宗师”,这充分说明了其在中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和其思想理论的博大精深。姜太公死后,返周而葬,葬于文王、武王的陵墓旁。在唐宋以前,姜太公被历代皇帝封为

(另关于姜子牙是山东人----一说日照市,一说郯城县的说法,无可考证.其实,那只是他的封地.而山西石楼通过出土的文献和史料以及地方志,有剧可查,是他早期的生活之地.石楼,古称屈地,河内之地,,隔黄河与延安相对,曾出土过大量的商周时期的文物青铜器,保存于故宫博物院和中国历史博物馆,现为国家级贫困县,今属吕梁市)

唐叔虞 周成王姬诵之弟,名虞,字子于。晋国的始封君。

晋文公(公元前697—前628)晋献公之子,名重耳,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晋国国君,与齐桓公齐名,为春秋五霸之一。

介子推,又作介之推,春秋时晋国之义士。(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曾出现了两位后来在神州大地上颇有些影响的著名悲剧人物,一位是楚国的三闾大夫屈原,一位则是晋国的清高君子介子推。由于这两个人,使得两个地方在后世人心目中成为神圣之所在,那就是淹死了屈原的湖南汩罗江和烧死过介子推及其老母的晋中绵山。也还是由于这两个人,从两千多年前始,华夏民族历史上即产生了两个最深入人心的纪念性的节令--吃粽子的“端午节”和禁烟火吃冷饭的“寒食节”。)

师旷,字子野,春秋时晋国乐师。目盲而辨音能力极强,善弹琴,有“乐圣”之称。

赵盾,春秋时期晋国正卿,即赵宣子,赵衰之子。前 621年在晋国执政,节俭奉公,注意整饬政纪,大得民和,又以车八百平周乱,立匡王。前607年,晋灵公图谋杀他,他避难出走,未及越境,灵公被杀。他回朝迎立成公,继续执政。

董狐,春秋时晋国史官,一称史狐。前607年,赵盾族弟赵穿攻杀晋灵公于桃园,他认为赵盾身为正卿,“亡不出境,返不诛国乱”,罪责难逃,乃直书“赵盾弑其君”,以正视听。孔子以其“书法不隐”,赞为“古之良史”。百里奚,春秋时秦国大夫。少时贫困,乞食于齐,一度以养牛谋生,后为虞大夫。晋献公灭虞,把他虏去,作陪嫁的媵臣,押送往秦。中途逸去,又为楚人所执。秦穆公以五张黑牡羊皮把他赎回,故号“五羊大夫”。时年七十余,曾向秦穆公推荐老友蹇叔,共襄国政。

孟明视,春秋时秦大夫,百里奚子。前 627年,奉秦穆公命,与西乞术、白乙丙(皆蹇叔子)将兵袭郑、灭滑(今河南偃师东南),归途过崤山(今河南渑池东)时,遭晋军伏击,三将均被俘。后释放回国,穆公仍不咎既往,复职如故,而礼待盖厚。他悉心雪耻,三年后,又将兵伐晋,渡河焚船,大败晋人。

豫让,春秋末晋知氏家臣。先事范氏、中行氏,继归知伯,颇受尊宠。后韩、赵、魏三家灭知氏,尽分其地。他改变名姓,漆身吞炭,伺机谋刺赵襄子,为主报仇。襄子过桥。他伏桥下欲刺襄子,因马惊,遂被索捕。他直陈动机不讳,并请襄子解衣,拔剑击衣雪恨,然后自伏剑而死。

李悝 (前455—前395),战国时期魏国(故里在今运城市盐湖区安邑一带)人。 李悝的一生,在历史上留下永久名声的,是他任魏文侯相时在魏国的变法改革。 李悝在魏国的变法,是我国变法之始,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当时便对其他各国震动很大,从而引发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轰轰烈烈的全国性变法,为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铺平了道路。后来著名的商鞅变法、吴起变法等,无不受到李悝变法的影响。

李悝为了进一步实行变法,巩固变法成果,汇集各国刑典,著成《法经》一书,通过魏文侯予以公布,使之成为法律,以法律的形式肯定和保护变法,固定封建法权。《法经》共六篇,为《盗法》、《贼法》、《囚法》、《捕法》、《杂律》和《具律》。这是法家倡导法治的成功表现。李悝的《法经》,对维护封建地主阶级利益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为后世所效仿。《晋书·刑法志》说:商鞅“受之以相秦”,而“秦汉旧律,其文起自魏文侯师李悝”。先秦思想学派的法家学说和我国传统法学,均以《法经》为奠基之作;而它在法制史上的开创之功,更不容忽视。因而,李悝日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

荀况(约公元前313——前238)即荀子,号卿,战国时赵国(在今山西安泽一带)人。战国末期儒家学派中的大师,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象、教育家。李斯、韩非都是他的学生。荀况是新兴地主阶级的思想家。他的学问渊博,在继承前期儒家学说的基础上,又吸收了各家的长处加以综合、改造,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发展了古代唯物主义传统。现存的《荀子》三十二篇,大部分是荀子自己的著作,涉及到哲学、逻辑、政治、道德许多方面的内容。在自然观方面,他反对信仰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转移的,并提出人定胜天的思想;在人性问题上,他提出“性恶论”,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在政治思想上,他坚持儒家的礼治原则,同时重视人的物质需求,主张发展经济和礼治法治相结合。在认识论上,他承认人的思维能反映现实。但有轻视感官作用的倾向。在有名的《劝学篇》中,他集中论述了他关于学习的见解。中文强调“学”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博学才能“知助而无过”,同时指出学习必须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学习态度应当精诚专一,坚持不懈。他非常重视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认为国家要兴旺,就必须看重教师,同时对教师提出严格要求,认为教师如果不给学生做出榜样,学生是不能躬行实践的。在儒学分化中,代表革新势力。在稷下三任祭酒。曾到秦国考察,晤见范睢;后至赵国,与孝成王议兵。晚年,应楚春申君召,受任兰陵(今山东苍山西南)令,著书终老。其学术原于儒家,但又吸收和熔化了当时进步的思想学说。在天道观上,提出天人相分,人定胜天的观点,强调“制天命而用之”;在认识论上,提出“方贵于知”的观点,强调必待“天官”普遍接触事物,才能做到“征知”、“解蔽“,正确发挥“天君”之作用;在“正名”论上提出“制名以制实”的观点,强调“名”必待“约定俗成”,需经社会实践的检验。对人性问题,认为“材性知能,君子小人一也”,“材朴”的“本始”表现即是“恶”。要改“恶”从“善”,必有待于“化性起伪”。他特别强调“礼”的“化性”作用,以为“礼者,法之大分”,必待“隆礼至法”,纳法入儒,实现“王道”才有保证。《汉书·艺文志》著录《孙卿子》三十二篇,其中《大略》以下六篇,可能为后人附托。

西门豹,生卒不详,战国时期魏国人(故里在今运城市盐湖区安邑一带),著名的政治家。战国时魏国的建立者魏文侯曾起用西门豹为邺(故址在今河北临漳县西南)令,奖励农耕,兴修水利,进行改革。西门豹在邺期间,还实行了寓兵于农,存粮

于民的改革,为巩固魏国新兴的封建制度,做了一定的工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李牧(?一前 228),战国末赵国将领。长于用兵。悼襄王时,将兵驻守北边,抵御匈奴,打败东胡(今内蒙南部一带)、林胡(今内蒙呼和浩特附近),积有战功,甚得军心。前 233年,秦攻赤丽、宜安他奋起反击,在肥大败泰军。下一年,秦军越太行山,攻番吾(今河北平山东),又被他击败。统一战争中,秦灭韩后,转而攻赵,他和司马尚率兵堵击,相持一年。秦收买赵王嬖臣郭开,诬他造反,被杀。三个月后,赵国被秦国灭亡。

赵武灵王(?——前295)名雍,战国时赵国第六代国君,著名政治家,军事改革家。对传统的军事体制进行改革,推行胡服骑射,使赵国成为当时的军事强国。

李冰(约公元前302—前235),原名李讳冰,又名季冰,号称陆海,魏国永泽(今山西运城市盐湖区解州镇)人。《李氏家谱》、《李冰家庙》等有关史料考证,李冰生于今解州镇(属运城市盐湖区)郊斜村。秦昭王十七年(前290),随魏向秦献河东400里地而为秦民,公元前256年至前251年,被秦昭王任为蜀郡守。都江堰位于四川灌县城西岷江上游,距成都59公里。都江堰工程主要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部分组成。鱼嘴为建于江心的分水堤,形若鱼口。由此把岷江水分导流入内外二江,外江为岷江正流,内江经宝瓶口流入川西平原灌溉农田;飞沙堰在内金刚堤与人字堤之间,是内江分洪减淤入外江的工程,以此确保内江灌区的安全;宝瓶口是人工凿开玉垒山,右为离堆,是控制内江灌渠流量的咽喉。此工程在历史上早已闻名中外,李冰也因此成为我国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后来,他还倡议主持了凿平青衣江的溷崖(在今夹江县境)、治导什邡等县的洛水和疏通邛崃等县的汶井江,又穿广都(在今双流县境)盐井陂池等。还开创了航运、桥梁、秦岭栈道等多项具有实用价值的工程,被蜀人尊称为“川主”,建祠祭祀。

今运城市盐湖区解州镇郊斜村有李家祠堂和原供的李氏牌位。效斜村李家还存有李氏家谱及清雍正五年(1728)四川奏请加封李冰父子及雍正皇帝的钦批抄件。分别敕封李冰为“敷泽兴济通佑□王”,其子李金山为“承绩广惠显英王”。

廉颇,生于公元前327年卒于公元前243年,死时已是84岁高龄.战国时期赵国杰出的军事将领。出生于山西平遥廉庄福安堡的武风世家,父祖辈均是农家百姓。 廉颇16岁结婚,18岁充军,他为人禀直豪爽,作战勇猛,身先士卒,屡建战功,到36岁时升为将军。赵惠文王初,东方六国以齐最为强盛,齐与秦各为东西方强国。秦围欲东出扩大势力,赵国当其冲要。为扫除障碍,秦王曾多次派兵进攻赵国。廉颇统领赵军屡败秦军,迫使秦改变策略,实行合纵,于惠文王五十四年(前258年)在中阳(今山西中阳县西)与赵相会讲和。以联合韩、燕、魏、赵五国之师共同讨伐齐国,大败齐军。其中,廉颇于惠文王十六年(前283年)带赵军伐齐,长驱深入齐境,攻取阳晋,扬名诸侯,而赵国也随之越居六国之首。廉颇班师回朝,拜为上卿(上卿为当时最高级的文官,相当于后来的宰相),秦国虎视赵国而不放贸然进攻,正是慑于廉颇的威力。此后,廉颇率军征战,守必固,攻必取,几乎百战百胜,威震列国。“负荆请罪,将相和”的故事,后人以各种不同的文艺形式加以表现,它强烈的爱国情感催人泪下,感人奋发。而廉颇勇于改过,真诚率直的性格,更使人觉得可亲可爱。公元前205年,廉颇封信平君,官拜相国,后因年老体病和离间被赵

王不用,赵国逐渐走向衰亡......廉颇的陵墓在今安徽省寿县,西临淮河,南北东三面环山,一代风流领山川之胜,英风浩气激荡千秋。平遥县廉庄村的福安堡、廉宗祠、《廉氏家谱》等历史遗迹现已在整理开发中。廉颇是战国时期一位杰出的军事将领,其征战数十年,攻城无数而未尝败绩。为人襟怀坦荡,正直、忠诚、勇猛,敢于知错就改。年事很高,仍思报效国家,思国忧民。他的一生,司马迁称其“赵之良将也,以勇气闻于诸侯”。司马光:“廉颇一身用与不用,实为赵国存亡所系。此真可以为后代用人殷鉴矣。”这一结论,既概括了廉颇一生荣辱经历的史实,又揭示了人才与国家盛袁兴亡的重要关系,确实值得后人深思。“能征惯战忠良将、高节亮风启后生,将相和好国事重,负荆请罪第一人。”概括了他的一生。

蔺相如,战国时期赵国上卿,山西安泽、古县北宝丰村人,其墓在村之附近。蔺相如原本是赵国宦官头目缪贤家中的一名舍人,按正常升迁,很难位居国相地位,但秦赵之间的尖锐斗争,为其提供了脱颖而出的机会。战国后期,强秦加紧了东出兼并六国的攻势,而三晋当其冲要。经过几大战役后,韩魏国力锐减,慑于秦威,逐渐不敢做正面相抗。赵国自武灵王(前325-前229年)胡服骑射、大兴改革以来,奋发图强,比之其他中原各国,实力强盛,成为秦向东发展的劲敌。到了赵惠文王(前307-前251年)后期,秦的攻势加剧,秦、赵之间的外交、军事斗争日趋复杂起来。一次,秦昭王向赵提出以15城易赵之“和氏壁”。这是强国对弱国进行的一场政治讹诈,想借机试探赵之虚实。赵王对此束手无策,大家也没其它办法,蔺相如在这紧要关头,出面打破僵局。他对比秦赵实力,说明赵虽不能以武力相抗,但可从道义的曲直着眼,采取“宁许以负秦曲”的策略,来揭穿秦的骗局,使秦得不到出兵的借口,而赵在道义上取得主动。蔺相如“奉壁往使”。秦素称“虎狼之国”,想借强大的武力来欺压赵国,并无赖般占有和氏壁.秦王便殿接见,轻慢赵使,接玉后又无意偿城。蔺相如智索国宝,严辞揭穿骗局,气势上占了上风。秦人欲以武力夺回壁玉,蔺相如“怒发冲冠”,“举壁睨柱”,表示了与国宝共存亡的决心,以生命维护了赵国的尊严,取得了“完壁归赵”的胜利。赵惠文王二十年(前279年)的秦赵“渑池会’,是秦对赵的又一次政治胁迫。在会谈中,以其机敏和雄辩,阻止了秦的欺侮,挫败了秦的胁迫,再次获得外交斗争的胜利。廉颇为赵之良将,屡立战功,威震诸侯,拜为上卿。蔺相如的两次外交斗争的胜利,与廉颇的统军镇守密不可分,秦仅以外交活动试探虚实,也正是慑于廉颇的武力。当廉颇看到蔺相如仅凭口舌之利便拜为上卿,且位在自己之上时,极为气愤,公然宣言:“吾见相如,必辱之。”。针对廉颇的挑战,蔺相如很清醒,“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相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他顾全大局,主动忍让,毫不计较,终于感动了廉颇,由此谱写了一曲负荆请罪,将相和佳话。蔺相如的一生,是在维护祖国的尊严,保卫赵国政权的斗争中度过的。就其行事来看,显然是一位有着深厚政治素养和卓越识见的政治家,他足智多谋,胆略超人,雄材善辩,顾全大局,而他与廉颇“将相和”的故事,又谱写了一曲公忠爱国的赞歌。

郅都,西汉河东郡杨县(今山西省洪洞县)人,主要活动于汉景帝时期,是西汉最早以严刑峻法镇压不法豪强,维护封建秩序的名臣。郅都文武全才,刚正不阿,作战勇猛,曾威震匈奴,使其闻名丧胆,很长时间不敢进犯。司马迁称赞他:“伉直,引是非,争天下大体。”.“赵有廉颇、马服,强秦不敢窥兵井陉;近汉有郅都、魏

尚,匈奴不敢南向沙幕。”后人把他与战国时的廉颇、赵奢等名将并列,誉为“战克之将,国之爪牙”。

卫青(?——前106) 字仲卿,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西汉名将,曾多次率军击败匈奴,横扫大漠。官至大将军,大司马,封长平侯。卫青一生忠勇善战,指挥有方,身先士卒,清廉正直,居功不傲,公元前 106年,卫青去世,汉武帝命人在自已的茂陵东边特地为卫青修建了一座象庐山(匈奴境内的一座山)的坟墓,以象征卫青一生的赫赫战功。

霍去病(前140——前117)卫青之甥,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西汉名将,前后六次率兵出击匈奴,并获大胜,功绩显赫一时,深得汉武帝宠爱。官至骠骑将军,封冠军侯。他和卫青都出身贫苦,以武报国,建立不朽功绩,但他没有他舅舅为人平和宽容,有些年轻气盛.公元前 117年,霍去病因病去世,年仅24岁。对于这位青年名将的过早离去,人们都感到无比的悲痛和惋惜。汉武帝特地命人在自己的茂陵旁边为霍去病修建了一座形状象祁连山的坟墓,并发动陇西、北地等五郡的匈奴人民,身穿黑甲,把霍去病的灵柩从长安护送到墓地安葬。霍去病的墓至今仍然矗立在茂陵旁边,墓前的“马踏匈奴”的石像,象征着他为国家立下的不朽功勋。

冯奉世(?——前39),西汉将领,字子明。上党潞(今山西潞城东北)人,武帝末,以良家子升为郎。昭帝时;以功次补武安长。后失官。年三十余,乃学《春秋》,明习兵法,经前将军韩增奏以为军司空令。本始中,从军击匈奴。军罢,复为郎。宣帝时,为光禄大夫、水衡都尉,曾出使大宛,率兵击破莎车,代为右将军典属国。后以军功为左将军光禄勋,封关内侯。

尹翁归(?——公元前62年),临汾人,西汉著名官吏,以刚正廉洁。执法严明,治理社会秩序而著称。

张敞(?——公元前48年),临汾人,西汉宣帝时大臣。以治赋有方,善理社会秩序而闻名。

班婕妤(约公元前48——公元前 6年),西汉楼烦(今朔县)人,婕妤是西汉时女官(嫔妃)名。班婕妤是班固的祖姑,有才学,善词赋,成帝初即位,入选后宫,始为少使,后立为婕妤。不久因赵飞燕得宠,惧祸自求供养太后,成帝许其入长信宫侍奉。著有《自悼赋》、《捣素赋》和《怨歌赋》等,抒发宫中苦闷之情。

郭泰( 128—— 169年),东汉名士,字林宗,介休人。家世贫贱,少好学,善论谈,博通古籍。尝游洛阳,为河南尹李膺赏识,遂相友善。在就为太学生所敬仰,一度名震京师。后归故里,官府征召,不就。党锢之祸起,他闭门教授,弟子数千。建宁二年,卒于家,四方之士千余人会葬,志同者共刻石立碑,蔡邕为之撰文。

霍光(?——前68),字子孟,约生于汉武帝元光年间,卒于汉宣帝地节二年(前68年)。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市)人。他跟随汉武帝近30年,是武帝时

期的重要谋臣。汉武帝死后,他受命为汉昭帝的辅政大臣,执掌汉室最高权力近20年,为汉室的安定和中兴建立了功勋,成为西汉历史发展中的重要政治人物。

纪信(?——公元前 204年),赵城(今洪洞县)人,秦末刘邦起义军的将领。在项羽围困荥阳城时卫子夫(?——前90),汉武帝后,河东平阳人(今山西临汾西南)人。本是平阳公主家中歌妓,前 128年生戾太子,遂被立为皇后。征和三年(前90),因“巫蛊”之祸,戾太子起兵失败后自杀,她不能自明被赐死,代刘邦舍身赴难,使刘邦解脱重围,转败为胜。

王允(137——192年),东汉末大臣。字子师,太原祁(今祁县)人。少有大志,勤于习诵经诗,朝夕不忘驰射。年十九,为郡吏,曾捕杀宦官党羽。灵帝时,任豫州刺史,参加镇压黄巾起义军。灵帝死,奔丧京师,时大将军何进欲诛宦官,与之谋事,任从事中中郎,转河南尹。献帝即位,任太仆,迁尚书令、司徒。后与吕布密谋,诛杀董卓。不久,为卓部将李榷、郭汜所杀。

貂禅,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任姓,小字红昌,出生在并州郡九原县(今忻州市)木耳村,和吕布生活于同一时期,15岁被选人宫中,执掌朝臣戴的貂蝉(汉代侍从官员的帽饰)冠,从此更名为貂蝉。汉末宫廷风云骤起,貂蝉出宫被司徒王允收为义女。不久董卓专权。王允利用董、吕好色,遂使貂蝉施“连环计”,终于促使吕布杀了董卓,立下功勋。之后,貂蝉为吕布之妾。白门楼吕布殒命,曹操重演“连环计”于桃园兄弟,遂赐与关羽。貂蝉为不祸及桃园兄弟,“引颈祈斩,”被关羽保护逃出,当了尼姑。曹操得知后抓捕貂蝉,貂蝉毅然扑剑身亡。貂蝉故里在忻州市东南三公里的木芝村,位于从太原或忻州去禹王洞的途中。现在旅游景点叫貂蝉陵园,是近年乡民在墓地原址上复原筑砌的。陵园位于村之西南,占地面积4000余平方米,四周围以红底黄瓦波浪式龙形围墙,在麦海茫茫中,光艳夺目。门檐上悬“貂蝉陵园”横匾,两侧有“闭月羞花堪为中国骄傲;忍辱步险实令须眉仰止”对联。陵区北院内建拜月亭和凤仪亭,后部建青石墓台,台前有貂蝉像碑,在飘带动态下,貂蝉步履闲雅,婀娜多姿,犹有“闭月羞花”之貌。南院建仿古建筑20间,辟为“貂蝉彩塑馆”,反映貂蝉“不惜万金躯,何惧险象生”惊天动地的一生。乡民传说,桃园三兄弟得势后,便把貂蝉送回故里,老死后就埋在这里。又说貂蝉扑剑自戕,关羽得知后将遗体护送回故乡安葬。所以后殿有关羽像,殿前有表示貂蝉演戏的戏台,都是报答关羽拒杀和护送之恩。另在定襄县东南的中霍村是吕布故里,有“霍清泉”、“智擒赤兔马”、“歪脖子树”等民间传说,都与吕布有关。所以民谚有“忻州没好女,定襄没好男”,是说因为有貂蝉和吕布之故,从此,忻州再也生不出好看的女人,定襄也生不出帅气的男人了。

吕布(?—— 198年),字奉先,定襄人,以勇武著称,善弓箭,号为“飞将”。初从并州刺史丁原。董卓入京师。欲杀原,并其兵众,他为董卓收买后杀原归卓,被任命为骑都尉。后又与王允合谋杀卓,受任为奋威将军,封温候,割据徐州,建安三年,为曹操所杀。其故事流传民间,成为有勇无谋、反复无常者之典型。

关羽(?—— 219),三国时期刘备部将。字云长,河东解(今山西运城)人,东汉末,亡命奔涿郡,时刘备在乡里招合徒众,他与张飞往投,誓共生死。官渡之战前,曹操分兵东征,击败刘备,他被俘,被曹操拜为偏将军,封汉寿亭候。后仍投刘备,镇守荆州。建安二十四年(219),刘备为汉中王,任他为前将军,率

众围攻曹仁于樊城,降于禁,杀庞德,北方震动,曹操拟迁都以避其锋。不久,孙权袭取荆州,他因骄傲轻敌,后备空虚,兵败被杀。

张辽(165——222年),字文远,三国时代雁门马邑(今朔县)人。少为郡吏。东汉末,并州刺史丁原以其武力过人,如为从事。旋而降曹操,为其五大名将之一。任中郎将,赐爵关内候。因数有战功,迁裨将军,从攻袁尚兄弟,和乌桓。建安二十年(215),孙权攻合肥,他率死士八百余人,奋勇突击,大破吴军,拜征东将军。后率军攻吴,死于军中。

徐晃(?—— 227年),宇公明,平阳郡杨县(今洪洞县东南)人。三国时曹操翦除割据势力、统一北方的的五大名将之一。

贾逵(173——228年),字梁道,河东襄陵(今襄汾县)人,东汉、三国之际政治家、军事家,一生忠于曹魏。

贾充(217——282),西晋大臣,字公闾,平阳襄陵(今襄汾)人。曹魏后期,任司马氏属下右长史,指使成济杀魏帝曹髦,参与军国机密。晋初历任司空、侍中、尚书令、太尉等职。泰始四年(268)主持删革刑书,制定《晋律》。其女贾南凤为太子司马衷妃,另一女为齐王司马攸妃,故深受宠信。他竭力反对伐吴,司马炎仍诏为大都督,被迫受任。

贾南凤(256——300),西晋惠帝皇后。平阳襄陵(今襄汾)人,贾充之女,性妒悍而多权诈。惠帝即位后,欲专朝政,密诏楚王玮等进京,杀辅政大臣杨骏及汝南王亮、卫灌等,株连数千人,又以矫诏擅杀之罪杀楚王玮,挑起宗室内部大混战,史称“八王之乱”。她用张华、裴顾等人掌政数年,后为赵王司马伦所杀。 裴秀(224——271) 字季彦,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县)人。西晋著名地图学家。晋武帝时官至司空。绘有《禹贡地域图》十八篇及《地形方丈图》。

刘渊(?—— 310年),十六国时汉国建立者,304——310年在位。字元海,出身新兴(今忻州市)匈奴贵族,少时常住洛阳,与名儒官僚交游。父豹死,袭匈奴左部帅,任建威将军、匈奴五大部大都督。八王之乱中,成都王司马颖欲发五部众为援,派他返回并州。元熙元年( 304),于离石起兵反晋,自称大单于,即汉王位,出击并州各地,并王弥、石勒等部,赶走并州刺史司马腾。五年,称帝改元,建都平阳(今临汾),向晋都洛阳发动进攻,不久病死。

孙盛,生卒年不详。太原中都(今平遥)人。东晋无神论者,曾驳斥佛教“神不灭”的思想。著有《魏氏春秋》、《晋阳秋》等。

郭璞(276——324),字景纯,河东闻喜人,博学才高,诗赋都很有名,曾注释《尔雅》、《方言》、《楚辞》等,是东晋有名的训诂学家和重要文学家。

温峤(288——329),东晋太原祁县(今祁县)人。初从刘琨讨石勒,为其谋主。司马睿也镇江左,他奉琨命南下劝进,被留用,参与机密,甚受倚重。

石勒(274——333),十六国时后赵建立者,319——333年在位。上党武乡(分榆社县北)人,羯族,父祖均为部落小帅。少时耕田行贩,生计穷困,为并州刺史司马腾掠卖至山东茬平为奴,后与牧马帅汲桑起兵反晋。桑被杀,他投奔刘渊,为安东大将军,转战冀、并、幽地区,并王弥、王浚等部众,逐渐形成割据势力。光初二年(319),北据襄国(今河北邢台)称赵王,建国初期,竭力提高羯人地位,同时重用汉族人张宾为辅佐,恢复租调剥削,典定九流,崇儒学,兴佛教,借以稳定后赵政权。太和二年(329)攻灭前赵,控制中原大部,次年称帝,不久病死。

慧远(334一416),东晋名僧,雁门楼烦(今宁武)人。本姓贾,少时通儒学,亦善老庄,与弟慧持同受戒于名僧道安,太元四年( 379)赴荆州传教,在庐山宣讲《丧服经》。他精研佛教,创立净土宗,在南方广流传。在探讨哲理时,与名士陶渊明等常有来往。

法显(334——420),东晋名僧,平阳武阳(今临汾)人,一说襄垣人。幼年出家,后以经律多有误阙,矢志赴天竺求经。弘始元年(399),自长安西行,经西域、逾葱岭,历经艰险,抵达北、中天竺,得佛经,学会梵书梵语,又至狮子国(今斯里兰卡)搜求佛经,经海道归国。义熙八年(412)在青州牢山(今山东崂山)登陆,次年抵建康。译出佛经百余万言,又将亲历三十余国见闻写成《佛国记》(又名《法显传》、《佛游天竺记》等),为研究古代中外交通和中亚、南亚诸国及南海地区历史、地理提供了重要资料。近年来还有人认登上美洲大陆的第一人。

王僧辩(?—— 555),南朝梁将领。字君才,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东)人。本乌丸氏,属鲜卑族。梁时,随父南渡,为湘东王萧绎部下,历任武宁、广平、新蔡、竟陵等地太守。侯景乱起,奉命赴援建康,未至而城陷。后攻灭湘州刺史萧誉,与陈霸先共同讨平侯景。萧绎称帝后,他以太尉出镇石头(今江苏南京西)。绎死,又与霸先欲立萧方智为帝;后受北齐怂恿,迎立萧衍任渊明,以方智为太子,因丧失支持,终为霸先袭杀。

斛律光(515——572),北齐大臣。字明月,朔州人。高车族。少工骑射。初为候景部属,后被齐高祖任为都曾。能射飞雕,每射必中,时称“落雕都督”。长期从事对北周的战争。河清三年( 564年)周将尉迟迥、王雄等以十万众攻洛阳,他率骑五万往拒,战于芒山(今河南洛阳西),大败周军,射杀王雄,以功迁升太尉。后主武平元年(570年),再次击败周将宇文桀部,直逼宜阳(今属河南)。旋又击败宇文宪。诏加右丞相、并州刺史,又徙左丞相,封清河郡公。因遭后主所忌,以谋反罪被杀,灭其族。

薛道衡(540——609),隋大臣、诗人。字玄卿,河东汾阳(今山西万荣西南)人。历仕北齐、北周.入隋,官内史侍郎、襄州总管等职,炀帝即位,官司隶大夫。因上《高祖文皇帝颂》及赞扬颖为炀帝所忌,被杀。他善文辞,以文章才华名重当时,所作诗辞藻华丽,《昔昔盐》中“空梁落燕泥”一语,甚为时人称赏。后人辑有《薛司隶集》。

王通(584——617),隋朝哲学家,字仲淹,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曾上隋文帝《太平策》十二篇,为朝臣疑忌,返归乡里。朝廷屡召不出,执教自给。

有弟子多人,时称“河汾门下”。他适应全国统一的形势,主张儒、佛、道三教归一,而以儒家为其基本立足点。著作大都散佚。今存《文中子》十卷,语录形式,最能代表其思想。

裴矩(?—— 627),隋末唐初大臣。河东闻喜人。隋文帝时官至吏部侍郎。大业初,西域诸蕃款张掖塞与隋朝互市,他主管其事。遂采访西域政教风俗、山川险易、君长族姓、物产章服等,撰《西域图记》三卷,叙四十四国事,大得炀帝宠信,拜民部侍郎,迁黄门侍郎,参预朝政。又诱致西域各国入朝,使炀帝扩张欲望无限膨胀。大业未,炀帝入江都,字文化及称帝,他被任为尚书右仆射。及字文化及败亡,他为窦建德所获,复以为吏部尚书,不久转尚书右仆射,专掌选事,并为其制定朝仪。建德败于虎牢,举山东之地降于唐,他又官至检校待中、民部尚书。

薛世雄(555——617年),字世英,一河东汾阳(今万荣县西)人,是隋代著名的将领。他所统领的军队“破敌之处,秋毫无犯”,以纪律严明而著称。在保证“丝绸之路”畅通方面做过显著贡献。

裴行俭(619——682),唐朝官吏,字守约,绛州闻喜(今山西闻喜东北)人。高宗鳞德二年( 665年),任安西都护,曾招抚西域诸国归附,后迁吏部侍郎。仪凤四年( ( 679年),西突厥十姓可汗阿史那都支及李遮匐叛变,他袭俘都支,降遮匐,拜礼部尚书。调露元年( 679年),又击灭单于大都护府属下突厥人的叛乱,以功封闻喜县公。

刘渊(?——310) 字元海,匈奴贵族,世袭匈奴左部帅,居新兴(今山西忻县)。西晋末年,起兵反晋,建立汉国,都离石(今属山西)。永嘉二年(308)称帝,都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北)。

卫夫人(272——349) 姓卫,名铄,字茂漪,河东安邑(今山西夏县)人。东晋著名女书法家。善隶书及正书。著有《笔阵图》.

石勒(274——333) 字世龙,原名 ,上党武乡(今山西榆社北)羯人。319年建后赵,330年称帝,都襄国(今河北邢台)。

郭璞(276——324) 字景纯,河东闻喜(今属山西)人。东晋文学家,训诂学家。曾任东晋著作佐郎,有《尔雅注》、《方言注》、《穆天子传注》等。今有明人辑《郭弘农集》二卷。

慧远(334——416) 俗姓贾,雁门楼烦(今山西宁武)人。东晋名僧,倡弥陀净土法门,为净土宗初祖。著有《法性论》、《沙门不敬王者论》等。

法显(约334——420) 本姓龚,平阳武阳(今山西襄垣)人。东晋僧人,杰出的旅行家和翻译家。隆安三年(399)西行求法,携回大量梵语佛经,译出经律论六部。撰成《佛国记》。

裴松之(372——451) 字世期,河东闻喜(今属山西)人。南朝宋时著名史学家。曾任中书侍郎、永嘉太守等。撰有《三国志》注。

薛道衡(540——609) 字玄卿,河东汾阴(今山西万荣西)人。隋代诗人。官终番州刺史。明人辑有《薛司隶集》。

王通(584——617) 字仲淹,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隋代哲学家,门人私谥为文中子。著有现存《文中子》(又名《中说》)。

王绩(585——644) 字无功,王通弟,号东皋子。唐代诗人。历仕隋唐。有《东皋子集》,

尉迟恭(585~658)

中国唐初将领。字敬德。朔州善阳( 今山西朔州 )人。行伍出身,隋末从军于高阳 ,以勇武著称 。刘武周于马邑(今山西朔州)起兵后,以为偏将,与宋金刚南下,攻陷晋州、浍州(今山西临汾、翼城),击败唐永安王李孝基。唐武德三年(620),在柏壁之战中降唐 ,任右一府统军 ,随秦王李世民迫降据洛阳称帝的王世充,并击灭窦建德等起义军。击王世充时,李世民以 500 骑察看地形,被王世充万余步骑围困,他跃马横槊,掩护李世民冲出重围。在与刘黑闼军作战中,李世民又身陷重围,他率壮士破围而入,拼死冲杀,使李世民突出重围,因功授秦王府左二副护军。武德九年玄武门之变 ,助李 世民夺取帝位功居第一 , 授右武侯大将军,封吴国公。后历任泾州道行军总管、襄州都督等职 。晚年笃信方术,杜门不出。显庆三年(658)卒。

温大雅 字彦弘,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唐初名医、史学家。著有《大唐创业起居注》三卷。

杨玉环(716——756),唐玄宗贵妃。蒲州永乐(今山西芮城西南)人。父玄琰早丧,养于叔父玄圭家。小字玉环,晓音律。始为玄宗子寿王李瑁妃,召入禁中,深得玄宗宠爱。天宝四载(745)进册贵妃,三姊分别封为韩、虢、秦三国夫人,堂兄钊(国忠)升任宰相,操纵朝政,恩宠声焰震天下,使唐玄宗醉心于享乐之中。十四载(755),安禄山以“清君侧”诛杨国忠为名,发动叛乱。玄宗西逃四川,至马嵬驿(今陕西兴平县),士兵停止前进,杀杨国忠。禁军将领陈玄礼等请求杀她,玄宗无奈,命缢杀于佛堂。

武士 hou(577——635),唐朝大臣。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东)人。武则天之父。世经商,家富有。隋末为鹰扬府队正。李渊尝领屯汾、晋,休止其家,因而结识。李渊作太原留守,引为行军司铠参军。及举兵,为大将军府铠曹,随军入长安。李渊称帝后,任工部尚书,进封应国公。武德末年,任扬州都督府长史。贞观元年( 627年),任利州都督,九年卒于荆州都督任上。

武则天(624——705) 名曌,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东)人。唐高宗皇后,后自立为帝,改唐为周,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著有《武则天集》。

薛稷(649——713) 字嗣通,蒲州汾阴(今山西万荣)人。唐代大臣、著名书画家。官至太子太保、礼部尚书。书学褚遂良,为唐初四大书法家之一。画以人物、花鸟为擅长,尤以画鹤称誉一时。

王勃((650——678),唐朝文学家。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隋本大儒王通之孙。十四岁,应举及第,授朝散郎,及李贤为沛王,引为王府修撰。后为高宗斥逐,补虢州参军。因犯死罪遇赦,其父受连累,贬交趾。后渡海省亲,溺水受惊而死。少时即才华出众,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号为“初唐四杰”,所作诗偏于描写个人生活及抒发政治感慨,风格虽未摆脱六朝排偶华艳余风,但已向清新、质朴方向发展。所作骈文,音律谐和,对仗精切,句式齐整。《滕王阁序》脍炙人口,为其代表作品。明人辑有《王子安集》。 唐代著名诗人、骈文家。官至虢州参军。

宋之问(约656——712) 又名少连,字延清。汾州(今山西汾阳)人。唐代文学家,官至考功员外郎。明人辑有《宋之问集》。

王翰(687——?) 一作王澣,字子羽,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唐代诗人,官至仙州别驾。其《凉州词》为千古名作。

王之涣(688——742) 字季陵,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唐代著名诗人。曾官文安县尉。现存《凉州词》,被后人誉为唐代七绝压卷之作。

裴炎(?—— 684年),唐朝大臣,绛州闻喜(今山西闻喜东北)人。高宗晚年,官至侍中,弘道元年( 683),受遗诏辅佐中宗即位。中宗欲以皇后父韦玄贞为侍中,他力争,中宗不听,因与武后共废中宗,立李旦为帝。武后把持朝政。后武承嗣请立武氏七庙,追王武氏祖先,唆使武后诛韩王元嘉、鲁王灵夔,他坚决反对。徐敬业以兴复唐室为号召,起兵于扬州,他要武后归政皇帝,武则天将其逮捕处死

王昌龄(约698——约756) 字少伯,太原(今属山西)人。唐代著名诗人,官至江宁丞。明人辑有《王昌龄集》。

王维(701——761,一说698——、759) 字摩诘,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后徒蒲州(今山西永济)。唐代大诗人、画家。官至尚书右丞。诗歌以山水诗为大宗,画工山水,苏轼称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著有《王右丞集》。

卢纶(748——约800) 字允言,河中蒲州(今山永济人)唐代“大历十才子”之一。官至检校户部郎中。明人辑有《卢纶集》。

裴度(765——一839) 字中立,河东闻喜人。唐代名相。贞元进士,官至宰相。817年督师攻破淮西,促成了“元和中兴”。

白居易(772——846) 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属山西),唐代大诗人。有《白氏长庆集》。

柳宗元(773——819) 字子厚,河东解(今山西运城)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历官礼部员外郎、柳州刺史等职。倡导古文运动,名列“唐宋八大家”。著作有《河东先生集》。

张彦远 字爱宾,河东猗氏(今山西临猗)人。唐代绘画理论家。官至大理卿。著作有《历代名画记》、《法书要录》。

吕洞宾(798——?) 名喦(一作岩),号纯阳子,唐河中府(今山西永济)人,俗传八仙之一,通称“吕祖”。(参见本期有关文章)

温庭筠(约812——866) 原名岐,字飞卿,太原(今属山西)人。晚唐著名诗人、词人。官至国子助教。有《温庭筠集》辑本。

司空图(837——908) 字表圣,河中(今山西永济)人。唐代诗人,诗歌理论家。官至中书舍人。著有《诗品》、《一鸣集》。

石敬瑭(892——942) 沙陀部人,其祖先徙居代北(今山西大同一带)。五代后晋王朝的建立者。勾结契丹贵族灭亡后唐,由契丹册封为帝,都汴(今河南开封)。

李克用(850——908) 沙陀部人,其祖先徒居定襄(今属山西)。曾官唐代州刺史,其子李存勖建后唐,尊为太祖。

荆浩 字浩然,号洪谷子,沁水(今属山西)人。五代后梁著名画家。精于山水,著有《笔法记》一卷。

安重诲(?—— 931),五代时后唐大臣。应州人。初事李嗣源,为中门使。魏州兵变,佐嗣源取得帝位,后任左令军卫大将军、枢密使、兵部尚书,加侍中、兼中书令,参与军政机密。但他恃功矜宠,渐与皇权发生冲突,又每与宰相任寰不协,至矫诏杀寰。后为明宗侄李从璋杀死。

石敬瑭(892——942),五代时后晋建立者,936——942年在位。太原人,沙陀族。先世久事沙陀贵族。后唐时,为李嗣源所赏识,以为婿。魏州兵变,献计劝嗣源回兵入洛。历任保义军、宣武军、河东诸镇节度使,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废帝从珂即位,诏徙天平节度使,他拒不受命。后以割地岁贡,认耶律德光为父,自称“儿皇帝”,求契丹出兵援助,灭唐建晋。称帝后,割让幽云十六州予契丹,使中原丧失重要屏障。天福七年( 942)忧郁而卒。庙号晋高祖。

刘知远(895——948),五代时后汉建立者,947——948年在位。太原人,沙陀族。初与石敬瑭事唐明宗,后助石氏得契丹之援建晋,任河东节度使、北京(今太原西南)留守等。出帝继位,进封王爵,拜中书令。以位高见忌。晋辽交锋,他守境不出。开运四年( 947),称帝于晋阳(今太原西南)。旋东进河南,都汴(今开封),国号汉,史称的汉。庙号汉高祖。

刘崇(895——954),五代十国时北汉建立者,951——954年在位。太原人,刘知远从弟。少为无赖。知远镇河东,他任都指挥使。后汉初建,为太原尹、北京留守。郭威建周,他即位于太原,史称北汉。遣使通好契丹,自称“侄皇帝”。乾佑七年( 954),乘郭威死,乞兵契丹攻后周,被周世宗柴荣大败于高平。次年,忧病而死。

王全斌(908——976),北宋初将领。太原人。先后在后唐、后晋、后周任职。宋初,他与慕荣延钊率东路军讨平潞州(今山西长治)李筠,升安国军节度使。他重士轻财,不求声誉,对部下宽容,很受人们敬重。建隆四年(963),率兵攻太原。乾德二年(964)冬,为忠武军节度使、西川行营前军都部署,领兵攻后蜀。四年,孟昶投降。他杀后蜀降兵二万人于成都,激起万民怨嗟。虽渐次平定,实因擅杀降兵、豪夺妇女、广纳货财等罪行昭著,受降职处分。开宝末,又升任武宁军节度使,至镇数月即卒。

慕容延钊(913——969),五代后周及北宋大将。太原人。初隶郭威帐下。后周初,任铁骑都虞候。世宗时,从征淮南,大破敌军。累迁至殿前副都点检,与殿前都点检赵匡胤亲厚,以兄弟相称。匡胤夺后周帝位,他屯兵真定,支持匡胤。未几,加殿前都点检、同中书门下三品,匡胤仍以史称之。建隆二年( 961)解除禁军兵权,出任山南东道节度使,未几病死。

杨业(?—— 986),北宋将领。又名继业,太原人,父为后汉麟州刺史,他亦为汉将,累迁至建雄军节度使,屡立战功,号杨无敌。北汉降宋,他奉旨归宋,任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屡败契丹兵。雍熙三年(986),宋军三路攻契丹,潘美与他率西路军也雁门,因东路军在涿州战败,形成孤军深入。潘美与监军王先强令他攻寰州,在陈家谷陷入重围,重伤后被俘,绝食而死,时年约六十。子延朗、延浦、延训、延环、延贵、延彬、孙文广等均为宋官。

呼延赞(?——1000年),并州太原人,是北宋有胆有勇,性格刚强的著名武将。

毕士安( 938——1005),北宋大臣。字仁叟,代州云中(今大同)人。乾德进士。初任地方官及冀王府记室参军。淳化二年(991)召为翰林学士。咸平初,拜礼部侍郎。景德元年(1004),进吏部侍郎客参知政事,荐寇准,两人同拜平章事,他兼监修国史。是年九月,辽将挞览统军南下,他与准力主真宗亲征,反对迁都。真宗至澶州(今河南濮阳),宋军射杀挞览,宋辽两军达成和议,他赞成,并主张选良将以加强边防,通互市,除铁禁,招流亡,广储蓄。二年,病卒。

杨延昭( 958——1014),北宋将领。本名延朗,杨业子,称杨六郎。幼时戏为军阵,业以为此儿类我。常从业出征。雍熙三年,从业攻辽,为先锋。咸平三年(999)冬,辽军南下,攻遂城(今河北徐水西),他在城上灌水为冰,使辽军退去。其后屡败辽军于河北边境,官至高阳关副都部署。他号令严明,身先士卒,戍边二十余年。

杨文广(?——1074),字仲容,太原人,杨业之孙,杨延昭之子。北宋著名抗辽名将。仁宗时为范仲淹所用,后从狄青南下,为广西钤辖,知宜、邕二州。英宗时迁兴州防御使,神宗时曾击败西夏,任定州路副都总管。《杨家将》中说杨延昭之子是杨宗保,而杨文广是杨宗保之子,为民间传说,而非历史事实。

文彦博(1006——1097),字宽夫,汾州介休人,进士出身。因处理西夏边防事务有政绩,升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庆历七年(1047)冬,恩州(今河北清河西北)王则起义,他为宣抚使,与明镐前往镇压。八年,任宰相。嘉佑三年(1058)后出判河南等地。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变法,他竭力反对,居洛阳,与富弼、司马光等十三人,用白居易九老会故事,置酒赋诗相乐,谓之“洛阳耆英会”。哲宗元佑初,司马光为相,荐他同居相位,废除新法。五年辞退。绍圣初(1094),章敦为相,降其职。有《潞公集》。

孙复(992——1057) 字明复,晋州平阳(今山西临汾)人。北宋著名学者。著作有《春秋尊王发微》、《孙明复小集》等。

狄青(1008——1057) 字汉臣,汾州西河(今山西汾阳)人。北宋名将,在对西夏的战争中战功累累,又平定侬智高之乱。

郭若虚 太原(今属山西)人。北宋著名艺术史论家。官供奋库使。著《图画见闻志》六卷。

司马光(1019——1086) 字君实,号迂夫,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大臣,著名史学家。官至宰相。著有《资治通鉴》,有《文集》、《稽古录》等二百余卷。

王诜(1037——?) 字晋卿,太原(今属山西)人,居开封。北宋著名山水画家。名作有《烟江迭嶂图》、《渔村小雪图》等。

米芾(1051——1107) 初名黻,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等。其先为西域米国(在今苏联境内)人,世居太原(今属山西),北宋大书画家。官至书画学博士。书法擅行、草,为“宋四家”之一。画工山水,世谓“米家山水”。著有《画史》、《书史》等。

马远 字遥父,.号钦山,祖籍河中(今山西永济)南宋著名山水画家。官画院待诏,为“南宋四大家”之一。绘画喜作边角之景,又工画水,存世作品有《踏歌图》、《水图》等。

元好问(1190——1257) 字裕之,号遗山,秀容(今山西忻县)人。金元之际最著名的诗人、文学家。其先为拓跋族。官行尚书省左司员外郎。曾作《论诗》绝句三十首,主张天然真实,在文学批评史上地位颇高。著有《遗山集》。

刘祁 (1203——1250) 字京叔,号神川遁士,浑源(今属山西)人。金元之际史学家、文学家。著《归潜志》十四卷,为研究金史的重要资料。

刘郁 刘祁弟,字文季,为元监察御史。曾笔录出使波斯的使节常德的口述为《西使记》,为研究西域史和中西交通史的珍贵资料。

关汉卿 号己斋,解州(今山西运城)人,后居大都(今北京)。元代著名杂剧作家。(详见本期有关文章)

郝经(1223——1275) 字伯常,泽州陵川(今属山西)人。元代史学家。官翰林侍读学士,著有《续后汉书》、《陵川集》等。

白朴(1226——约1306) 初名白恒,字仁甫,后改字太素,号兰谷,隩州(今山西河曲)人。元代著名剧曲作家。现存杂剧有《墙头马上》等三种。

乔吉(1280——1345) 一作乔吉甫,字梦符,号笙鹤翁、惺惺道人,太原(今属山西)人,流寓杭州。元代后期重要的散曲、杂剧作家。现存《两世姻缘》等三种

萨都刺(1308——?) 字天锡,号直斋,先世为西域回人,世居云、代,遂为雁门(今山西代县)人。元代优秀诗人。生平诗作达七百余首,词作数量不多,尤以《念奴娇·登石头城》、《满江红·金陵怀古》脍灸人口。

郑光祖 字德辉,平阳襄陵(今山西襄汾)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元曲四大家”之一。现存《倩女离魂》等五种杂剧。

薛瑄(1389——1464) 字德温,号敬轩,河津(今属山西)人。明代著名学者、理学家。官至礼部右侍郎。是“河东学派”的创始者。著有《薛文清公集》、《读书录》

傅山(1607——1684) 初字青竹,后改青主,山西阳曲人。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医学家、书画家。其书法强调个性自由,画工山水、花鸟,医学特重医德,有《傅氏女科》传世。主要著作有《霜红龛集》、《西汉书姓名韵》等。

于成龙(1617——1684) 字北溟,号于山,山西永宁(今方山)人。清代大臣,官至两江总督。著作有《于清端公政书》等。

阎若璩(1638——1704) 字百诗,号潜丘,山西太原人。清代著名经学家、考据学家。(详见本期有关文章)

陈廷敬(1639——1712) 原名敬,字子端,山西阳城人。清代大臣,著名学者。官至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曾担任《大清一统志》、《佩文韵府》、《明史》及《康熙字典》的总裁官,对文化事业颇有贡献。著有《午亭文编》、《河上集》等。

徐昆(1715——?) 字后山,号柳涯,平阳(今山西临汾)人。清代文学家。官至内阁中书舍人。其《柳涯外编》,为文言短篇小说集,另著有《易说》、《说文长笺》等。

祁寯藻(1793——1866) 字叔颖,后改春圃,号观斋,平定寿阳(今属山西)人。清代大臣,官至体仁阁大学士、礼部尚书,卒谥文端。著有《 亭集》。

徐继畲(1795——1873) 字健男,号松龛,山西五台人。清代大臣,地理学家。著有《瀛寰志略》,为我国研究世界地理的先驱者。另有《退密斋文集》、《五台新志》等。

张穆(1805——1849) 初名瀛暹,字硕洲,后改字诵风,山西平定人。清代地理学家、史学家。代表作为《蒙古游牧记》、《顾亭林阎若璩年谱》等。

柴绍(?—— 638),唐初将军。字嗣昌,临汾人。李渊女平阳公主之夫。李渊自太原起兵反隋,他时居长安,留其妻子关中,组织兵众响应。后只身赴太原,随李渊攻占长安。唐建国后,从李世民击灭薛举、宋金刚、王世充、窦建德等,累立战功,又曾战败吐谷浑、梁师都。官至左、右卫大将军、右骁卫大将军、华州刺史等。

狄仁杰(607——700),唐朝大臣。字怀英,太原(今山西太原)人。高宗时,历任并州法曹参军、大理丞、侍御史、宁州刺史等职。武则天执政,转文昌右丞,出为豫州(治今河南汝南)刺史。天授二年( 691年)。以地官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后为来俊巨诬陷下狱,免死远贬。神功元年( 697年),复相位。执政期间,请求赦免曾被突厥胁从的百姓;谏武后造浮屠大像;建议召回中宗;引荐张柬之、桓彦范、敬晖、姚崇等著名将相。成为武则天晚年最敬信的大臣

薛仁贵(614——683),唐朝大将。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贞观末年,太宗侵高丽,应募从军。大军围安市(今辽宁海城),高丽全力驰援;他著白衣驰入敌阵,所向披靡,大军乘之,高丽大败。太宗颇为赏识,擢至右领军郎将。高宗时,在对西突厥及高丽的战争中频立战功。龙朔二年( 662年),领兵击铁勒于天山。发三矢,中三人,余众悉降。军中唱道:“将军三箭定天山,战士长歌入汉关。”总章元年( 668年),高丽亡,他首任安东都护。咸亨元年( 670年),帅师敌御吐蕃,因副总管违背节制,大败于大非川(在今青海湖南),被除名。后又担任右领军卫将军、代州都督等职。

王度(585?——625年?),原籍太原祁县(今祁县)人,后迁绛州龙门(今河津县),唐初著名小说家。他创作的《古镜记》开唐初传奇小说之先河。

宋之问(?—— 712年),唐朝诗人。字延清,一字少连,汾州(今山西汾阳)人。高宗上元进士,官至考功员外郎。初诌事武则天宠臣张易之,贬为泷州参军。不久归洛阳,又趋附武三思,因主持贡举受贿,贬越州长史。睿宗时流放钦州,被赐死。其诗与沈全期齐名,并称“沈宋”。

狄青( 1008—— 1061),字汉臣。汾州西河(今汾阳县)人。出身行伍。宝元初,宋与西夏对峙,他参加守边四年,为先锋,大小二十五战,勇不可挡。时韩琦、范仲淹为以略使,加以重用,仁宗升他为马前副都指挥使。并要他敷药除面涅(兵士脸上的刺青),他说:臣愿留以对军中。后升枢密副使。皇佑年间,率兵镇压侬智高。五年,升枢密使。

司马光(1019——1086),北宋大臣、史学家。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宝元进士。仁宗时,初任地方官,后为京官,任天章阁待制兼知谏院。英宗时,进龙图阁直学士,献《通志》八卷,命设局续修。神宗初,任翰林兼侍读学士,《通志》赐名《资志通鉴》,受命续编。王安石行新法,他竭力反对,并与王安石、吕惠卿等展开激烈辩论。神宗任他为枢密使,他辞归洛阳,居十五年,撰《资治通鉴》。在高太后支持下,排斥变法派,恢复旧制,是为“元佑更化”。所著《资志通鉴》凡二百九十四卷,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取材除十七史外,尚有野史、文集等二百余种,全书年以事纬,史实系统而完备,确可为历代封建统治者取得鉴戒。诗文有《司马文公集》。

王彦( 1090—— 1139年),北宋上党(今长治)人。徽宗时以武艺选为清河尉,曾从种师道守边,有战功。金兵入汴京,他归河北招抚使张志,为都统制,率岳飞等败金兵,后创建“八字军”。

郭若虚,北宋画家,太原人。熙中七年(1074)为贺辽正旦副使,次年还朝,因随行士卒逃亡,降一官。著有《图画见闻录》,实为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之续篇,为中国画史重要著作。

元好问(1190——1257年),金末文学家。字裕之,号遗山,秀容(今忻州市)人。七岁能诗,二十岁成学,名闻京师。兴定进士。官至尚书省左司员外郎。金亡不仕。蒙古宪宗二年(1252),曾与张雄飞北上见忽必烈,请其保护 儒生。诗词风格沉郁,多伤时感世之作。有《遗山集》,其中有诗一千三百余首。所编《中州集》为研究金代诗歌的主要资料。所写的《论诗绝句三十首》对魏晋以来的诗歌作了系统的批评。一直受到诗家的重视。

乔吉(约1280——1345),也称乔吉甫,字梦符,冀宁路阳曲(今太原市)人。元代著名的剧作家、戏曲理论家。

萨都剌(约1272——?),字天锡,号直斋,回族。元代著名的少数民族诗人,并擅长书画,至今故宫还珍藏着他的两幅名画。

关汉卿(约1220——约1300),元朝戏剧家。号已斋叟,解州(今山西运城)人。在大都的玉京书会中从事杂剧创作。他多材多艺,会围棋,会歌舞,会吹弹,会吟诗,会演剧。所作杂剧六十余种,现存十三种,有《窦娥冤》、《救风尘》、《拜月亭》等,其作品对后世影响极大,为元曲四大家之首。

白朴(1226——约1306),元朝戏剧家。山西河曲人。金末战乱时失母,由元好问教育成长。入元不仕,参加玉京书会,从事杂剧创作。作品存目十六种,今存《墙头马上》、《梧桐雨》,《墙头马上》为代表作,歌颂自由恋爱,反对封建礼教。为元曲四大家之一。

郑光祖,元后期剧作家。平阳襄陵(今山西临汾西南)人。作剧十八种,今存八种,主要是爱情剧和历史剧,《倩女离魂》为其代表作,表现封建压迫下青年男女追求婚姻自由的强烈愿望。为元曲四大家之一。

罗贯中(约1330——约1400),元末明初小说家。名本,号湖海散人,山西清徐人。相传为施耐庵的学生,撰有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演义》、《三遂平妖传》、《残唐五代史演义》。诸书多传世,但均为后人修改。有说《水浒传》亦为他所撰,或说施耐庵撰,罗贯中编次。另有杂剧《宋太祖龙虎风云会》。

薛宣(1389——1464年),字德温,号敬轩,明代平阳府河津人。是明代大臣、学者和文学家、教育家。正统中因忤奸臣王振,下狱论死,多人请愿,才得免死。其学说宗程、朱,以复“性”为主,又以主张“理在气中”修正朱熹“理在气先”之说。有《读书录》、《薛文清集》、《从政名言》、《河汾诗集》等。

乔宇(1457——1524),明朝大臣,字希大,号白岩,乐平(今山西昔阳)人。成化进士,授礼部主事,官至兵部尚书,参赞机务。宁王朱宸濠反,扬言旦夕下南京,他严为警备,斩宸濠潜伏南京为内应之羽三百人,吏其不敢东向。宸濠败,武宗幸南京,论功加太子太保,又加少保。世宗即位,召为吏部尚书,朝政为之一清,凡为权贵所黜者,皆起列庶位。“大礼”之争起,世宗召席书、桂萼等,他力谏,因忤帝意,被夺官。他善诗文,有《乔庄简公集》。

王琼(1459——1532),字德华,号晋溪,太原人。成化二十年(1484)进士。历事成化、弘治、正德和嘉靖四个皇帝,官至户部、兵部、吏部尚书,连进“三孤”、“三辅”。主要功绩有治理运河,整束西北边防,任用王阳明平定了宸濠叛乱。史家称他与于谦、张居正为明代三重臣。

麻贵,大同府右卫(今右玉县)人。明代守边抗倭将领之一。曾援助朝鲜抵抗日本侵扰,同朝鲜将领合力作战,将日寇全部驱逐出境。

王家屏(1538——1603年),字忠伯,明大同府山阴(今山阴县)人。隆庆二年(1568)进士,敢于冒死直谏,以为人正派不阿权贵著称。近年来有学者认为《金瓶梅》为其所著。

傅山(1607——1684),清初学者。初名鼎臣,字青竹,改字青主,忻州人。明末诸生。崇祯十三年(1636),山西提学袁继咸为阉党诬陷下狱,他约集通省诸生赴京营救。明亡,隐居不出,自称居士、道人。清廷开博学鸿词,他称疾拒荐,被邑令抬至北京后,特旨授中书舍人,拒不谢恩。他博通经史、诸子、佛道、医药之学,亦工诗文、书画、金石,尤以音韵见长。在学术研究中,他将诸子与《六经》并列,不拘泥于传统注释,重视字义训诂,对后学影响颇深。有《霜红龛集》、《荀子评注》等。传世之《傅青主女科》、《傅青主男科》等医著,亦有谓为后人假托。

于成龙(1617——1684年),清初大臣,字北溟,号于山,汾州府永宁州(今离石县)人。贡生出身。顺治年间为广西罗城知县,为官清廉。康熙十三年(1674),累迁至武昌知府。时吴三桂叛乱,湖北州县震动,他受命为黄州知府,前往弹压招抚。十七年,擢福建按察使,为全省廉吏第一。十九年,升直隶巡抚,严惩贪官污吏、扶正压邪,深得人心。戒州县火耗,平粜米粮,赈济灾民,康熙誉为天下第一廉吏,亲自召见。他益加清操,严拒亲友请托,不取馈赠,名称当时。次年授江南、江西总督。

阎若璩(1636——1704),清朝考据学家。字百诗,号潜丘,山西太原人。侨居江苏。幼是口吃性钝,后苦学多思,形容经史,自学成名。曾参修《大清一统志》。年二十,读《古文尚书》即疑其伪,遂潜研二十余年,成《古文尚书疏证》八卷,广征博引,列出一百二十八条证据,确证为伪作,受学术界推崇。毛奇龄等虽百般辨解,亦无法全部否认。又有《日知录补正》、《孟子生卒年月考》、《潜丘札记》等。

陈廷敬( 1639—— 1712),字子端,号说岩,清代泽州(今晋城)人。清代大臣和著名学者。是我国收字最多的《康熙字典》的总裁官。

孙嘉淦(1682——1753),字锡公,清代太原府兴县(今兴县)入。清代大臣,敢于直言争辩,扶正祛邪,不畏权贵,处理多起冤案。

康基洲(?—— 1779),清代太原府兴县(今兴县)人。清代地方官。他在任上“办官事如家事”,善于调查研究,权衡利弊,找出原因,定出措施。在引水灌田、兴学育人、拯救女婴等方面都有政绩。

徐继畲(1795——1873),字松龛,代州五台(令五台县)人,清代大臣。他敢于直谏,一入朝就接连上疏,弹劾了几个违法地方官吏,坚决反对官官相卫的不法行为。他对美国民主制度的见解至今仍被刻在美国国会前。

杨深秀(1849——1898),清末维新派。本名毓秀,字漪村或仪村,山西闻喜人。光绪进士。精通中西数学。授刑部主事,累迁郎中,后又授山东道监察御史。1898年3月,与宋伯鲁等在北京成立关学会,又列名保国会。6月上疏请定国是。戊戌政变中,不避艰危,援引古义,请慈禧撤帘归政,遂遇害,为戊戌六君子之一。有《杨漪村侍御奏稿》、《虚声堂诗抄》、《闻喜县新志》。

高君宇(1896——1925),“五四”运动领导人。原名尚德,山西静乐人。早年入北京大学学习,“五四”运动时为该校学生会负责人,领导学生示威游行。1921年加入共产党,曾出席莫斯科远东各国共产党和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1922年任中共中央机关报《向导》周报编辑,在党的第三次人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委员。国民党改组后加入该党,出席国民党第一次人国代表大会。1925年初,赴京参加孙中山主持的国民会议全国代表大会促成会。不久病逝于北京。

石评梅(1901——1928),二十年代著名女作家。山西平定人,毕业于北京女高师。高君宇红颜知已,死后与高合葬于北京陶然亭公园。

孔祥熙(1880——1967),山西太谷人,早年经营钱庄。毕业于耶鲁大学。辛亥革命后任山西都督阎锡山顾问。1924年赴粤,任国民政府财政厅厅长。夫人为宋氏长女宋蔼龄。之后历任国民党政府实业部长、财政厅长、行政院长、中央银行总裁、中国银行总裁等职。是中国官僚资产阶级的典型代表。1948年赴美要求贷款,即定居美国。1967年病逝于纽约。

阎锡山(1886——1960),近代山西军阀、国民党官僚。字百川,山西五台人。早年入日本士官学校留学。辛亥革命时被举为山西都督,从此成为拥据一省的地方

军阀。1930年与冯玉祥等出兵反对蒋介石,因张学良突然宣布东北易帜而失败,逃往大连。1931年又被蒋介石任为太原绥靖公署主任。在此期间发展了山西的现代工业,建设了同蒲铁路,以山西有所贡献。抗日战争期间,就任第二战区司令长官,组织了忻口会战,太原失守后,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部和山西省政府驻扎于壶口五年。1949年4有,逃出解放军包围下的太原。南京解放后,又逃往广州,就任国民党行政院院长。后病死于台湾。

姚以价(1881-1947),

字维藩,号龙门,万荣县通化镇西毋庄(原属河津)人。光绪二十六年(1990)考入山西武备学堂,后保送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光绪三十三年,学成回国,任山西督练公所教练,从事招募新兵和培训工作。

宣统元年(1909),调任新军43混成协(旅)86标(团)三营管带,不久转任85标三营管带,后又转任85标二营管带。辛亥武昌起义后,山西革命党人策划在太原起义,10月28日,推以价为起义军总司令,兵分三路,攻占巡抚衙门,光复太原。

太原光复后,清政府震恐,急派新任山西巡抚吴禄贞率兵进攻娘子关。以价率军到娘子关布防,抗击清军人晋。姚与吴密谋组织“晋燕联军”进攻北京。后因吴禄贞被清廷刺杀于石家庄而失败。12月8日,姚率四五百革命军在井陉与清军激战,后退据乏驴岭,因寡不敌众,娘子关失守。次年回并,受阎锡山排挤,旋到北京任晋威将军,后赴赣李烈钧部任参谋总长。李在赣发动二次革命,姚以价衔命北上,计划策应,被袁侦知,以价遂辗转赴滇,参与蔡锷发动的护国战争。任川陕派遣军支队司令,兴帅讨袁。民国16提(1927)1月,姚作为冯五祥的高级代表,赴陕游说杨虎城参加国民革命。民国19年,蒋、冯、阎中原会战,以价策动韩复榘、石友三反阎,被石友三诱捕,解送石家庄,姚伺机跳车脱逃。后客居山东,为韩复榘高参。抗战爆发,他不满韩复榘媚日行径,尽弃家资,只身离鲁。在此期间,孔祥熙委任姚为山东盐务局长,姚坚辞不受;蒋介石拟委姚为冀鲁监察使、上将参议,也未到职;日军曾对其诱降,姚嗤之以鼻。民国36年,病逝西安。

姚以价喜好书法,光学魏碑,后仿王羲之,笔体秀丽,行草俱精。曾著有《世风校正》、《抗战实录》、《读书札记》等。

经过长期的艺术创作实践,丁绍光成功地融合了东方古典艺术和西方现代艺术的特色,在作品中呈现出崭新的境界,富有强烈的感染力,别开生面,为世人所瞩目。

三晋帝王

春秋霸主 晋文公、胡服骑射 武灵王

简襄功烈 赵简子、简襄功烈 赵襄子

鲜卑骄子 拓跋宏、汉国皇帝 刘 渊

汉国皇帝 刘 聪、前赵皇帝 刘 曜

后赵皇帝 石 勒、后赵皇帝 石 虎

后唐太祖 李克用、后唐庄宗 李存勖

后唐明宗 李嗣源、后晋高祖 石敬瑭

后晋出帝 石重贵、后汉高祖 刘知远

北汉皇帝 刘 崇、北汉末帝 刘继元

政治强人

前 秦:赵 衰、赵 盾、祁 奚

汉 代:郅 都、霍 光、王 允 常 惠、尔朱荣

唐 代:温彦博、温大雅、裴 炎 杨国忠、狄仁杰、裴 度

宋 代:毕士安、文彦博、司马光

明 清:王 琼、王家屏、栗毓美 陈廷敬、徐继畲、孙嘉淦 于成龙 近 代:高君宇、阎锡山、孔祥熙

现 代:华国锋、陈永贵、纪登奎、薄一波、姬鹏飞、彭真、程子华、 薄熙来

文化名人

荀 子、董 狐 、法 显、慧 远、昙 鸾 、王 通、薛道衡、司空图 王 勃、王 维、王之涣、王昌龄 、王 翰、卢 纶、宋之问、温庭筠 柳宗元、白居易、元好问 、白 朴、郑光祖、罗贯中

傅 山、阎若璩、李殿林、刘大鹏 、赵树理

三晋良将

前 秦:李 牧

汉 代:卫 青、霍去病、关 羽

北 朝:独孤信、斛律光、刘武周

唐 代:尉迟恭、薛仁贵、张 巡

宋 代:李 筠、王全斌、折从阮 、呼延赞、杨家将、狄 青 、慕容延钊 清 代:任 举、宋世杰

近 代:姚以价、张培梅、傅作义、 赵鼎、卫立煌、 徐向前、高君宇、郜晨宇

商界名人

现 代:郭台铭、孙宏斌、李彦宏

山西巾帼

汉 代:卫子夫、貂 婵

两 晋:贾南风、卫夫人、娄昭君

隋 唐:独孤后、王皇后 、 杨玉环、虢国夫人

宋 代:李三娘、佘太君

近 代:石评梅

山西名人概述

三晋大地,人杰地灵,两千多年来,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涌现出一批又一批著名的人物。他们之中,有著名的君主晋文公,我国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荀况,著名的政治家蔺相如、狄仁杰、毕士安、田呈瑞、杨深秀,著名的军事家和将领廉颇、卫青、霍去病、关羽、薛仁贵、杨业,著名的文学家、艺术家和学者王勃、王之涣、王维、王昌龄、柳宗元、白居易、司马光、米芾、白朴、关汉卿、郑光祖、罗贯中、傅山、阎若璩,地图学家裴秀,治黄专家贾鲁„„。他们象历史长河中灿烂的群星,放射出耀眼的光芒,给当时的社会以积极的影响,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关于传说中的黄帝、伏羲、女娲、神农、尧、舜、禹、伯益、后稷、巫咸、风后、彭祖、祝融、精卫以及共工、羿和嫦娥、丹朱等等,传说比较多,但真实性不太可考.我就不多说了.但我仍为我们山西的这些老祖先而自豪亿万年.下面我来说说有史可查,有证可考的一些三晋名人。

帝尧,帝喾次子,姓尹祁,号放勋,晋南平阳人(今山西临汾)。初封于陶,又封于唐,故有天下之号为陶唐氏。其号曰[尧],史称为唐尧。十八岁时,尧代挚为天子,都于蒲阪(今山西永济蒲州),后迁平阳。尧在位百年,有德政,常征求平民的意见,设置谏言之鼓,让天下百姓尽其言;立诽谤之木,让天下百姓攻击他的过错,这就是华表最初的由来。尧设立了最初的政权组织,制定颁布了礼仪制度,还要求大家荐举贤人,然后根据每个人的才能,加以任用。他测定推求历法,制定四时成岁,为百姓颁授农耕时令,测定出了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尧推行耕种,教大家养殖,并且最早开始懂得挖井取水(是他最早发明挖井饮水,我们把生活的地方叫市井,离开故乡叫背井离乡,即是缘于此)他组织大臣发明创造了最初的文字。尧在位时,天下洪水汤汤,他用鲧治水,九年无功而返,又启用鲧的儿子禹,使洪水得以治理。他治天下五十年,问天下治与不治?百姓爱戴自己与否?左右不知,朝野不知。他于是微服访于民间,有一位老人含着食,鼓着腹,敲着土地唱道:“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这首古诗称作《击

壤歌》。.由于他德高望重,人民倾心于帝尧。他严肃恭谨,光照四方,上下分明,能团结族人,使邦族之间团结如一家,和睦相处。尧为人简朴,吃粗米饭,喝野菜汤。深得人民的爱戴。

尧还开创了帝王禅让之先河,在位七十年,认为儿子丹朱不成器,决定从民间选用贤良之才。尧问四方诸侯首领:“谁能担负起天子的重任?”四方诸侯首领说:“有个单身汉,在民间。叫虞舜。”于是,尧微服私访,来到历山一带,听说舜在田间耕地,便到了田间。看见一个青年,身材魁伟、体阔神敏,聚精会神地耕地,犁前驾着一头黑牛、一头黄牛。奇怪的是,这个青年从不用鞭打牛,而是在犁辕上挂一个簸箕,隔一会儿,敲一下簸箕,吆喝一声。尧等舜犁到地头,便问:“耕夫都用鞭打牛,你为何只敲簸箕不打牛?”舜见有老人问,拱手以揖答道:“牛为人耕田出力流汗很辛苦,再用鞭打,于心何忍!我打簸箕,黑牛以为我打黄牛,黄牛以为我打黑牛,就都卖力拉犁了。”尧一听,觉得这个青年有智慧,又有善心,对牛尚如此,对百姓就更有爱心。尧与舜在田间扯起话题,谈了一些治理天下的问题,舜的谈论明事理,晓大义,非一般凡人之见。尧又走访了方圆百里,都夸舜是一个贤良之才。尧便决定试一试舜。尧把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让两个女儿观其德;把九个男儿安排在舜周围,让九个男儿观其行。把舜放进深山之中,虎豹毒蛇都被他驯服。舜头脑清醒,方向明确,深山之中不迷失,很快就走了出来。尧先让舜在朝中作虞官,试舜三年后,让舜在尧的文庙拜了尧的先祖,尧便让舜代其行天子之政。尧让位二十八年后死去,葬于平阳,百姓悲哀,如丧父母。三年,四方莫举乐,以思尧。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则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尧曰:「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而卒授舜以天下。尧之天下为公的博大胸怀,日月同辉。

《论语·泰伯》:“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意思是说:“帝尧作为一代君王是多么伟大!他像崇山一样高高耸立着,上天是最高大的,帝尧就是在效法着上天!他像大地一样一望无际,民众无法用现有的词语来称道他!因此,他所成就的功业是如此崇高伟大,他所制订的礼仪制度是如此灿烂辉煌。”孔子赞尧

黄帝被后世尊为“华夏文明初祖”,尧被称为“中华文明始祖”。

尧都平阳城南有尧庙,城东筑尧陵。尧庙 ,位于临汾市区南3公里处,是后人为祭祀尧王所建。创建年代已无可考。现存建筑原为清代遗物。前有山门,内有仪门、围廊、牌坊、五凤楼、尧井亭、广运殿、寝宫等建筑。尧王及其四大臣被喻为“五凤”。“一凤升天,四凤共鸣”,五凤楼就因此得名。尧井相传为尧所掘,为记其功,上筑一亭,。广运殿是供奉尧王的主殿,高达27米,殿宇四周设环廊,42根石柱,柱础雕刻工精,殿内金柱子肥硕,直通上层檐下,础石上云龙盘绕。龛内塑有尧王像及其侍从。庙内存在碑碣10余通,记载尧王功绩及庙宇建造经过。

广运殿和尧井亭1998年毁于大火,后于1999年重建。 尧庙也被山西百姓称为祖庙,是我国人民寻根祭祖的圣地。唐太宗李世民和清康熙皇帝曾亲自来此拜祭过帝尧。 尧陵 ,在山西临汾市东北35公里郭村,陵周土崖环峙,河水经陵前南泄。松 柏苍翠,陵丘耸峙,高50米,绕周80米。陵前筑有祠宇, 相传为唐初所建。 金泰和二年(1202年)碑文载:唐太宗征辽曾驻跸于此,因谒尧陵遂塑己像。 元中统年间道人姜善信奉元世祖命修筑尧陵,明成化,嘉靖,清雍正、乾隆间,都曾重修。现陵丘如故,松柏依旧。祠内有山门(门上为乐楼)、牌坊、厢房、献殿、寝殿、碑亭等建筑。布局紧凑,木雕精细,红墙绿瓦,围以清流古柏,相映成画。祠内碑碣十余通,记尧王功绩与陵宇沿革。因为年久和文革破坏,日渐残塌。现地方政府已拨巨资重修尧陵,同时接受全球华人的捐助,望华夏儿女踊跃参加,修我祖陵!

帝舜,虞舜者,名曰重华,冀州之人也(今山西冀城县)。耕于历山。舜年少丧母,二十以孝闻。三十而帝尧问可用者,四岳咸荐虞舜,曰可。尧老,使舜摄行天子政,巡狩。舜得举用事二十年,而尧使摄政。摄政八年而尧崩。三年丧毕,让丹朱,天下归舜。而禹、皋陶、契、后稷、伯夷、夔、龙、倕、益、彭祖自尧时而皆举用,未有分职。于是舜乃至于文祖,谋于四岳,辟四门,明通四方耳目,命十二牧论帝德,行厚德,远佞人,则蛮夷率服。舜年二十以孝闻,年三十尧举之,年五十摄行天子事,年五十八尧崩,年六十一代尧践帝位。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舜之践帝位,载天子旗,往朝父瞽叟,夔夔唯谨,如子道。封弟象为诸侯。舜子商均亦不肖,舜乃豫荐禹于天。十七年而崩。三年丧毕,禹亦乃让舜子,如舜让尧子。诸侯归之,然后禹践天子位。

姜子牙,姜姓,吕氏,名望,字子牙,也称吕尚,黄河畔屈地(今山西石楼)人。史书文献多称姜太公,太公望。相传姜子牙的先祖在舜帝时作过官,而且屡立战功,被舜封在吕地(今河南南阳),所以又称吕尚。他生活在距今三千多年的商周之际,据说活了 139 岁。姜子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颇享盛名的韬略家、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尚武功,重智谋,军事思想博大精深,用兵打仗无往不胜。在渭水垂钓遇到明主后,他协助周文王、周武王修德理政、兴国安邦,不仅贤能爱民,而且带领军队纵横驰骋于战场,为周朝的建立立下了赫赫战功,因其雄才伟略被后人称为中国谋略家的开山鼻祖,(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史记·齐太公世家》)。由于姜子牙在兴周灭商中建有殊功,武王姬发把姜子牙封到了齐地,成为周代齐国的始祖。姜子牙励精图治,终将齐国治理成为战国七雄中的强国之一。 姜太公是齐国的缔造者,齐文化的创始人,历代典籍都公认他的历史地位,儒、道、法、兵、纵横诸家皆追他为本家人物,被尊为“百家宗师”,这充分说明了其在中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和其思想理论的博大精深。姜太公死后,返周而葬,葬于文王、武王的陵墓旁。在唐宋以前,姜太公被历代皇帝封为

(另关于姜子牙是山东人----一说日照市,一说郯城县的说法,无可考证.其实,那只是他的封地.而山西石楼通过出土的文献和史料以及地方志,有剧可查,是他早期的生活之地.石楼,古称屈地,河内之地,,隔黄河与延安相对,曾出土过大量的商周时期的文物青铜器,保存于故宫博物院和中国历史博物馆,现为国家级贫困县,今属吕梁市)

唐叔虞 周成王姬诵之弟,名虞,字子于。晋国的始封君。

晋文公(公元前697—前628)晋献公之子,名重耳,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晋国国君,与齐桓公齐名,为春秋五霸之一。

介子推,又作介之推,春秋时晋国之义士。(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曾出现了两位后来在神州大地上颇有些影响的著名悲剧人物,一位是楚国的三闾大夫屈原,一位则是晋国的清高君子介子推。由于这两个人,使得两个地方在后世人心目中成为神圣之所在,那就是淹死了屈原的湖南汩罗江和烧死过介子推及其老母的晋中绵山。也还是由于这两个人,从两千多年前始,华夏民族历史上即产生了两个最深入人心的纪念性的节令--吃粽子的“端午节”和禁烟火吃冷饭的“寒食节”。)

师旷,字子野,春秋时晋国乐师。目盲而辨音能力极强,善弹琴,有“乐圣”之称。

赵盾,春秋时期晋国正卿,即赵宣子,赵衰之子。前 621年在晋国执政,节俭奉公,注意整饬政纪,大得民和,又以车八百平周乱,立匡王。前607年,晋灵公图谋杀他,他避难出走,未及越境,灵公被杀。他回朝迎立成公,继续执政。

董狐,春秋时晋国史官,一称史狐。前607年,赵盾族弟赵穿攻杀晋灵公于桃园,他认为赵盾身为正卿,“亡不出境,返不诛国乱”,罪责难逃,乃直书“赵盾弑其君”,以正视听。孔子以其“书法不隐”,赞为“古之良史”。百里奚,春秋时秦国大夫。少时贫困,乞食于齐,一度以养牛谋生,后为虞大夫。晋献公灭虞,把他虏去,作陪嫁的媵臣,押送往秦。中途逸去,又为楚人所执。秦穆公以五张黑牡羊皮把他赎回,故号“五羊大夫”。时年七十余,曾向秦穆公推荐老友蹇叔,共襄国政。

孟明视,春秋时秦大夫,百里奚子。前 627年,奉秦穆公命,与西乞术、白乙丙(皆蹇叔子)将兵袭郑、灭滑(今河南偃师东南),归途过崤山(今河南渑池东)时,遭晋军伏击,三将均被俘。后释放回国,穆公仍不咎既往,复职如故,而礼待盖厚。他悉心雪耻,三年后,又将兵伐晋,渡河焚船,大败晋人。

豫让,春秋末晋知氏家臣。先事范氏、中行氏,继归知伯,颇受尊宠。后韩、赵、魏三家灭知氏,尽分其地。他改变名姓,漆身吞炭,伺机谋刺赵襄子,为主报仇。襄子过桥。他伏桥下欲刺襄子,因马惊,遂被索捕。他直陈动机不讳,并请襄子解衣,拔剑击衣雪恨,然后自伏剑而死。

李悝 (前455—前395),战国时期魏国(故里在今运城市盐湖区安邑一带)人。 李悝的一生,在历史上留下永久名声的,是他任魏文侯相时在魏国的变法改革。 李悝在魏国的变法,是我国变法之始,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当时便对其他各国震动很大,从而引发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轰轰烈烈的全国性变法,为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铺平了道路。后来著名的商鞅变法、吴起变法等,无不受到李悝变法的影响。

李悝为了进一步实行变法,巩固变法成果,汇集各国刑典,著成《法经》一书,通过魏文侯予以公布,使之成为法律,以法律的形式肯定和保护变法,固定封建法权。《法经》共六篇,为《盗法》、《贼法》、《囚法》、《捕法》、《杂律》和《具律》。这是法家倡导法治的成功表现。李悝的《法经》,对维护封建地主阶级利益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为后世所效仿。《晋书·刑法志》说:商鞅“受之以相秦”,而“秦汉旧律,其文起自魏文侯师李悝”。先秦思想学派的法家学说和我国传统法学,均以《法经》为奠基之作;而它在法制史上的开创之功,更不容忽视。因而,李悝日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

荀况(约公元前313——前238)即荀子,号卿,战国时赵国(在今山西安泽一带)人。战国末期儒家学派中的大师,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象、教育家。李斯、韩非都是他的学生。荀况是新兴地主阶级的思想家。他的学问渊博,在继承前期儒家学说的基础上,又吸收了各家的长处加以综合、改造,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发展了古代唯物主义传统。现存的《荀子》三十二篇,大部分是荀子自己的著作,涉及到哲学、逻辑、政治、道德许多方面的内容。在自然观方面,他反对信仰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转移的,并提出人定胜天的思想;在人性问题上,他提出“性恶论”,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在政治思想上,他坚持儒家的礼治原则,同时重视人的物质需求,主张发展经济和礼治法治相结合。在认识论上,他承认人的思维能反映现实。但有轻视感官作用的倾向。在有名的《劝学篇》中,他集中论述了他关于学习的见解。中文强调“学”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博学才能“知助而无过”,同时指出学习必须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学习态度应当精诚专一,坚持不懈。他非常重视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认为国家要兴旺,就必须看重教师,同时对教师提出严格要求,认为教师如果不给学生做出榜样,学生是不能躬行实践的。在儒学分化中,代表革新势力。在稷下三任祭酒。曾到秦国考察,晤见范睢;后至赵国,与孝成王议兵。晚年,应楚春申君召,受任兰陵(今山东苍山西南)令,著书终老。其学术原于儒家,但又吸收和熔化了当时进步的思想学说。在天道观上,提出天人相分,人定胜天的观点,强调“制天命而用之”;在认识论上,提出“方贵于知”的观点,强调必待“天官”普遍接触事物,才能做到“征知”、“解蔽“,正确发挥“天君”之作用;在“正名”论上提出“制名以制实”的观点,强调“名”必待“约定俗成”,需经社会实践的检验。对人性问题,认为“材性知能,君子小人一也”,“材朴”的“本始”表现即是“恶”。要改“恶”从“善”,必有待于“化性起伪”。他特别强调“礼”的“化性”作用,以为“礼者,法之大分”,必待“隆礼至法”,纳法入儒,实现“王道”才有保证。《汉书·艺文志》著录《孙卿子》三十二篇,其中《大略》以下六篇,可能为后人附托。

西门豹,生卒不详,战国时期魏国人(故里在今运城市盐湖区安邑一带),著名的政治家。战国时魏国的建立者魏文侯曾起用西门豹为邺(故址在今河北临漳县西南)令,奖励农耕,兴修水利,进行改革。西门豹在邺期间,还实行了寓兵于农,存粮

于民的改革,为巩固魏国新兴的封建制度,做了一定的工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李牧(?一前 228),战国末赵国将领。长于用兵。悼襄王时,将兵驻守北边,抵御匈奴,打败东胡(今内蒙南部一带)、林胡(今内蒙呼和浩特附近),积有战功,甚得军心。前 233年,秦攻赤丽、宜安他奋起反击,在肥大败泰军。下一年,秦军越太行山,攻番吾(今河北平山东),又被他击败。统一战争中,秦灭韩后,转而攻赵,他和司马尚率兵堵击,相持一年。秦收买赵王嬖臣郭开,诬他造反,被杀。三个月后,赵国被秦国灭亡。

赵武灵王(?——前295)名雍,战国时赵国第六代国君,著名政治家,军事改革家。对传统的军事体制进行改革,推行胡服骑射,使赵国成为当时的军事强国。

李冰(约公元前302—前235),原名李讳冰,又名季冰,号称陆海,魏国永泽(今山西运城市盐湖区解州镇)人。《李氏家谱》、《李冰家庙》等有关史料考证,李冰生于今解州镇(属运城市盐湖区)郊斜村。秦昭王十七年(前290),随魏向秦献河东400里地而为秦民,公元前256年至前251年,被秦昭王任为蜀郡守。都江堰位于四川灌县城西岷江上游,距成都59公里。都江堰工程主要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部分组成。鱼嘴为建于江心的分水堤,形若鱼口。由此把岷江水分导流入内外二江,外江为岷江正流,内江经宝瓶口流入川西平原灌溉农田;飞沙堰在内金刚堤与人字堤之间,是内江分洪减淤入外江的工程,以此确保内江灌区的安全;宝瓶口是人工凿开玉垒山,右为离堆,是控制内江灌渠流量的咽喉。此工程在历史上早已闻名中外,李冰也因此成为我国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后来,他还倡议主持了凿平青衣江的溷崖(在今夹江县境)、治导什邡等县的洛水和疏通邛崃等县的汶井江,又穿广都(在今双流县境)盐井陂池等。还开创了航运、桥梁、秦岭栈道等多项具有实用价值的工程,被蜀人尊称为“川主”,建祠祭祀。

今运城市盐湖区解州镇郊斜村有李家祠堂和原供的李氏牌位。效斜村李家还存有李氏家谱及清雍正五年(1728)四川奏请加封李冰父子及雍正皇帝的钦批抄件。分别敕封李冰为“敷泽兴济通佑□王”,其子李金山为“承绩广惠显英王”。

廉颇,生于公元前327年卒于公元前243年,死时已是84岁高龄.战国时期赵国杰出的军事将领。出生于山西平遥廉庄福安堡的武风世家,父祖辈均是农家百姓。 廉颇16岁结婚,18岁充军,他为人禀直豪爽,作战勇猛,身先士卒,屡建战功,到36岁时升为将军。赵惠文王初,东方六国以齐最为强盛,齐与秦各为东西方强国。秦围欲东出扩大势力,赵国当其冲要。为扫除障碍,秦王曾多次派兵进攻赵国。廉颇统领赵军屡败秦军,迫使秦改变策略,实行合纵,于惠文王五十四年(前258年)在中阳(今山西中阳县西)与赵相会讲和。以联合韩、燕、魏、赵五国之师共同讨伐齐国,大败齐军。其中,廉颇于惠文王十六年(前283年)带赵军伐齐,长驱深入齐境,攻取阳晋,扬名诸侯,而赵国也随之越居六国之首。廉颇班师回朝,拜为上卿(上卿为当时最高级的文官,相当于后来的宰相),秦国虎视赵国而不放贸然进攻,正是慑于廉颇的威力。此后,廉颇率军征战,守必固,攻必取,几乎百战百胜,威震列国。“负荆请罪,将相和”的故事,后人以各种不同的文艺形式加以表现,它强烈的爱国情感催人泪下,感人奋发。而廉颇勇于改过,真诚率直的性格,更使人觉得可亲可爱。公元前205年,廉颇封信平君,官拜相国,后因年老体病和离间被赵

王不用,赵国逐渐走向衰亡......廉颇的陵墓在今安徽省寿县,西临淮河,南北东三面环山,一代风流领山川之胜,英风浩气激荡千秋。平遥县廉庄村的福安堡、廉宗祠、《廉氏家谱》等历史遗迹现已在整理开发中。廉颇是战国时期一位杰出的军事将领,其征战数十年,攻城无数而未尝败绩。为人襟怀坦荡,正直、忠诚、勇猛,敢于知错就改。年事很高,仍思报效国家,思国忧民。他的一生,司马迁称其“赵之良将也,以勇气闻于诸侯”。司马光:“廉颇一身用与不用,实为赵国存亡所系。此真可以为后代用人殷鉴矣。”这一结论,既概括了廉颇一生荣辱经历的史实,又揭示了人才与国家盛袁兴亡的重要关系,确实值得后人深思。“能征惯战忠良将、高节亮风启后生,将相和好国事重,负荆请罪第一人。”概括了他的一生。

蔺相如,战国时期赵国上卿,山西安泽、古县北宝丰村人,其墓在村之附近。蔺相如原本是赵国宦官头目缪贤家中的一名舍人,按正常升迁,很难位居国相地位,但秦赵之间的尖锐斗争,为其提供了脱颖而出的机会。战国后期,强秦加紧了东出兼并六国的攻势,而三晋当其冲要。经过几大战役后,韩魏国力锐减,慑于秦威,逐渐不敢做正面相抗。赵国自武灵王(前325-前229年)胡服骑射、大兴改革以来,奋发图强,比之其他中原各国,实力强盛,成为秦向东发展的劲敌。到了赵惠文王(前307-前251年)后期,秦的攻势加剧,秦、赵之间的外交、军事斗争日趋复杂起来。一次,秦昭王向赵提出以15城易赵之“和氏壁”。这是强国对弱国进行的一场政治讹诈,想借机试探赵之虚实。赵王对此束手无策,大家也没其它办法,蔺相如在这紧要关头,出面打破僵局。他对比秦赵实力,说明赵虽不能以武力相抗,但可从道义的曲直着眼,采取“宁许以负秦曲”的策略,来揭穿秦的骗局,使秦得不到出兵的借口,而赵在道义上取得主动。蔺相如“奉壁往使”。秦素称“虎狼之国”,想借强大的武力来欺压赵国,并无赖般占有和氏壁.秦王便殿接见,轻慢赵使,接玉后又无意偿城。蔺相如智索国宝,严辞揭穿骗局,气势上占了上风。秦人欲以武力夺回壁玉,蔺相如“怒发冲冠”,“举壁睨柱”,表示了与国宝共存亡的决心,以生命维护了赵国的尊严,取得了“完壁归赵”的胜利。赵惠文王二十年(前279年)的秦赵“渑池会’,是秦对赵的又一次政治胁迫。在会谈中,以其机敏和雄辩,阻止了秦的欺侮,挫败了秦的胁迫,再次获得外交斗争的胜利。廉颇为赵之良将,屡立战功,威震诸侯,拜为上卿。蔺相如的两次外交斗争的胜利,与廉颇的统军镇守密不可分,秦仅以外交活动试探虚实,也正是慑于廉颇的武力。当廉颇看到蔺相如仅凭口舌之利便拜为上卿,且位在自己之上时,极为气愤,公然宣言:“吾见相如,必辱之。”。针对廉颇的挑战,蔺相如很清醒,“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相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他顾全大局,主动忍让,毫不计较,终于感动了廉颇,由此谱写了一曲负荆请罪,将相和佳话。蔺相如的一生,是在维护祖国的尊严,保卫赵国政权的斗争中度过的。就其行事来看,显然是一位有着深厚政治素养和卓越识见的政治家,他足智多谋,胆略超人,雄材善辩,顾全大局,而他与廉颇“将相和”的故事,又谱写了一曲公忠爱国的赞歌。

郅都,西汉河东郡杨县(今山西省洪洞县)人,主要活动于汉景帝时期,是西汉最早以严刑峻法镇压不法豪强,维护封建秩序的名臣。郅都文武全才,刚正不阿,作战勇猛,曾威震匈奴,使其闻名丧胆,很长时间不敢进犯。司马迁称赞他:“伉直,引是非,争天下大体。”.“赵有廉颇、马服,强秦不敢窥兵井陉;近汉有郅都、魏

尚,匈奴不敢南向沙幕。”后人把他与战国时的廉颇、赵奢等名将并列,誉为“战克之将,国之爪牙”。

卫青(?——前106) 字仲卿,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西汉名将,曾多次率军击败匈奴,横扫大漠。官至大将军,大司马,封长平侯。卫青一生忠勇善战,指挥有方,身先士卒,清廉正直,居功不傲,公元前 106年,卫青去世,汉武帝命人在自已的茂陵东边特地为卫青修建了一座象庐山(匈奴境内的一座山)的坟墓,以象征卫青一生的赫赫战功。

霍去病(前140——前117)卫青之甥,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西汉名将,前后六次率兵出击匈奴,并获大胜,功绩显赫一时,深得汉武帝宠爱。官至骠骑将军,封冠军侯。他和卫青都出身贫苦,以武报国,建立不朽功绩,但他没有他舅舅为人平和宽容,有些年轻气盛.公元前 117年,霍去病因病去世,年仅24岁。对于这位青年名将的过早离去,人们都感到无比的悲痛和惋惜。汉武帝特地命人在自己的茂陵旁边为霍去病修建了一座形状象祁连山的坟墓,并发动陇西、北地等五郡的匈奴人民,身穿黑甲,把霍去病的灵柩从长安护送到墓地安葬。霍去病的墓至今仍然矗立在茂陵旁边,墓前的“马踏匈奴”的石像,象征着他为国家立下的不朽功勋。

冯奉世(?——前39),西汉将领,字子明。上党潞(今山西潞城东北)人,武帝末,以良家子升为郎。昭帝时;以功次补武安长。后失官。年三十余,乃学《春秋》,明习兵法,经前将军韩增奏以为军司空令。本始中,从军击匈奴。军罢,复为郎。宣帝时,为光禄大夫、水衡都尉,曾出使大宛,率兵击破莎车,代为右将军典属国。后以军功为左将军光禄勋,封关内侯。

尹翁归(?——公元前62年),临汾人,西汉著名官吏,以刚正廉洁。执法严明,治理社会秩序而著称。

张敞(?——公元前48年),临汾人,西汉宣帝时大臣。以治赋有方,善理社会秩序而闻名。

班婕妤(约公元前48——公元前 6年),西汉楼烦(今朔县)人,婕妤是西汉时女官(嫔妃)名。班婕妤是班固的祖姑,有才学,善词赋,成帝初即位,入选后宫,始为少使,后立为婕妤。不久因赵飞燕得宠,惧祸自求供养太后,成帝许其入长信宫侍奉。著有《自悼赋》、《捣素赋》和《怨歌赋》等,抒发宫中苦闷之情。

郭泰( 128—— 169年),东汉名士,字林宗,介休人。家世贫贱,少好学,善论谈,博通古籍。尝游洛阳,为河南尹李膺赏识,遂相友善。在就为太学生所敬仰,一度名震京师。后归故里,官府征召,不就。党锢之祸起,他闭门教授,弟子数千。建宁二年,卒于家,四方之士千余人会葬,志同者共刻石立碑,蔡邕为之撰文。

霍光(?——前68),字子孟,约生于汉武帝元光年间,卒于汉宣帝地节二年(前68年)。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市)人。他跟随汉武帝近30年,是武帝时

期的重要谋臣。汉武帝死后,他受命为汉昭帝的辅政大臣,执掌汉室最高权力近20年,为汉室的安定和中兴建立了功勋,成为西汉历史发展中的重要政治人物。

纪信(?——公元前 204年),赵城(今洪洞县)人,秦末刘邦起义军的将领。在项羽围困荥阳城时卫子夫(?——前90),汉武帝后,河东平阳人(今山西临汾西南)人。本是平阳公主家中歌妓,前 128年生戾太子,遂被立为皇后。征和三年(前90),因“巫蛊”之祸,戾太子起兵失败后自杀,她不能自明被赐死,代刘邦舍身赴难,使刘邦解脱重围,转败为胜。

王允(137——192年),东汉末大臣。字子师,太原祁(今祁县)人。少有大志,勤于习诵经诗,朝夕不忘驰射。年十九,为郡吏,曾捕杀宦官党羽。灵帝时,任豫州刺史,参加镇压黄巾起义军。灵帝死,奔丧京师,时大将军何进欲诛宦官,与之谋事,任从事中中郎,转河南尹。献帝即位,任太仆,迁尚书令、司徒。后与吕布密谋,诛杀董卓。不久,为卓部将李榷、郭汜所杀。

貂禅,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任姓,小字红昌,出生在并州郡九原县(今忻州市)木耳村,和吕布生活于同一时期,15岁被选人宫中,执掌朝臣戴的貂蝉(汉代侍从官员的帽饰)冠,从此更名为貂蝉。汉末宫廷风云骤起,貂蝉出宫被司徒王允收为义女。不久董卓专权。王允利用董、吕好色,遂使貂蝉施“连环计”,终于促使吕布杀了董卓,立下功勋。之后,貂蝉为吕布之妾。白门楼吕布殒命,曹操重演“连环计”于桃园兄弟,遂赐与关羽。貂蝉为不祸及桃园兄弟,“引颈祈斩,”被关羽保护逃出,当了尼姑。曹操得知后抓捕貂蝉,貂蝉毅然扑剑身亡。貂蝉故里在忻州市东南三公里的木芝村,位于从太原或忻州去禹王洞的途中。现在旅游景点叫貂蝉陵园,是近年乡民在墓地原址上复原筑砌的。陵园位于村之西南,占地面积4000余平方米,四周围以红底黄瓦波浪式龙形围墙,在麦海茫茫中,光艳夺目。门檐上悬“貂蝉陵园”横匾,两侧有“闭月羞花堪为中国骄傲;忍辱步险实令须眉仰止”对联。陵区北院内建拜月亭和凤仪亭,后部建青石墓台,台前有貂蝉像碑,在飘带动态下,貂蝉步履闲雅,婀娜多姿,犹有“闭月羞花”之貌。南院建仿古建筑20间,辟为“貂蝉彩塑馆”,反映貂蝉“不惜万金躯,何惧险象生”惊天动地的一生。乡民传说,桃园三兄弟得势后,便把貂蝉送回故里,老死后就埋在这里。又说貂蝉扑剑自戕,关羽得知后将遗体护送回故乡安葬。所以后殿有关羽像,殿前有表示貂蝉演戏的戏台,都是报答关羽拒杀和护送之恩。另在定襄县东南的中霍村是吕布故里,有“霍清泉”、“智擒赤兔马”、“歪脖子树”等民间传说,都与吕布有关。所以民谚有“忻州没好女,定襄没好男”,是说因为有貂蝉和吕布之故,从此,忻州再也生不出好看的女人,定襄也生不出帅气的男人了。

吕布(?—— 198年),字奉先,定襄人,以勇武著称,善弓箭,号为“飞将”。初从并州刺史丁原。董卓入京师。欲杀原,并其兵众,他为董卓收买后杀原归卓,被任命为骑都尉。后又与王允合谋杀卓,受任为奋威将军,封温候,割据徐州,建安三年,为曹操所杀。其故事流传民间,成为有勇无谋、反复无常者之典型。

关羽(?—— 219),三国时期刘备部将。字云长,河东解(今山西运城)人,东汉末,亡命奔涿郡,时刘备在乡里招合徒众,他与张飞往投,誓共生死。官渡之战前,曹操分兵东征,击败刘备,他被俘,被曹操拜为偏将军,封汉寿亭候。后仍投刘备,镇守荆州。建安二十四年(219),刘备为汉中王,任他为前将军,率

众围攻曹仁于樊城,降于禁,杀庞德,北方震动,曹操拟迁都以避其锋。不久,孙权袭取荆州,他因骄傲轻敌,后备空虚,兵败被杀。

张辽(165——222年),字文远,三国时代雁门马邑(今朔县)人。少为郡吏。东汉末,并州刺史丁原以其武力过人,如为从事。旋而降曹操,为其五大名将之一。任中郎将,赐爵关内候。因数有战功,迁裨将军,从攻袁尚兄弟,和乌桓。建安二十年(215),孙权攻合肥,他率死士八百余人,奋勇突击,大破吴军,拜征东将军。后率军攻吴,死于军中。

徐晃(?—— 227年),宇公明,平阳郡杨县(今洪洞县东南)人。三国时曹操翦除割据势力、统一北方的的五大名将之一。

贾逵(173——228年),字梁道,河东襄陵(今襄汾县)人,东汉、三国之际政治家、军事家,一生忠于曹魏。

贾充(217——282),西晋大臣,字公闾,平阳襄陵(今襄汾)人。曹魏后期,任司马氏属下右长史,指使成济杀魏帝曹髦,参与军国机密。晋初历任司空、侍中、尚书令、太尉等职。泰始四年(268)主持删革刑书,制定《晋律》。其女贾南凤为太子司马衷妃,另一女为齐王司马攸妃,故深受宠信。他竭力反对伐吴,司马炎仍诏为大都督,被迫受任。

贾南凤(256——300),西晋惠帝皇后。平阳襄陵(今襄汾)人,贾充之女,性妒悍而多权诈。惠帝即位后,欲专朝政,密诏楚王玮等进京,杀辅政大臣杨骏及汝南王亮、卫灌等,株连数千人,又以矫诏擅杀之罪杀楚王玮,挑起宗室内部大混战,史称“八王之乱”。她用张华、裴顾等人掌政数年,后为赵王司马伦所杀。 裴秀(224——271) 字季彦,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县)人。西晋著名地图学家。晋武帝时官至司空。绘有《禹贡地域图》十八篇及《地形方丈图》。

刘渊(?—— 310年),十六国时汉国建立者,304——310年在位。字元海,出身新兴(今忻州市)匈奴贵族,少时常住洛阳,与名儒官僚交游。父豹死,袭匈奴左部帅,任建威将军、匈奴五大部大都督。八王之乱中,成都王司马颖欲发五部众为援,派他返回并州。元熙元年( 304),于离石起兵反晋,自称大单于,即汉王位,出击并州各地,并王弥、石勒等部,赶走并州刺史司马腾。五年,称帝改元,建都平阳(今临汾),向晋都洛阳发动进攻,不久病死。

孙盛,生卒年不详。太原中都(今平遥)人。东晋无神论者,曾驳斥佛教“神不灭”的思想。著有《魏氏春秋》、《晋阳秋》等。

郭璞(276——324),字景纯,河东闻喜人,博学才高,诗赋都很有名,曾注释《尔雅》、《方言》、《楚辞》等,是东晋有名的训诂学家和重要文学家。

温峤(288——329),东晋太原祁县(今祁县)人。初从刘琨讨石勒,为其谋主。司马睿也镇江左,他奉琨命南下劝进,被留用,参与机密,甚受倚重。

石勒(274——333),十六国时后赵建立者,319——333年在位。上党武乡(分榆社县北)人,羯族,父祖均为部落小帅。少时耕田行贩,生计穷困,为并州刺史司马腾掠卖至山东茬平为奴,后与牧马帅汲桑起兵反晋。桑被杀,他投奔刘渊,为安东大将军,转战冀、并、幽地区,并王弥、王浚等部众,逐渐形成割据势力。光初二年(319),北据襄国(今河北邢台)称赵王,建国初期,竭力提高羯人地位,同时重用汉族人张宾为辅佐,恢复租调剥削,典定九流,崇儒学,兴佛教,借以稳定后赵政权。太和二年(329)攻灭前赵,控制中原大部,次年称帝,不久病死。

慧远(334一416),东晋名僧,雁门楼烦(今宁武)人。本姓贾,少时通儒学,亦善老庄,与弟慧持同受戒于名僧道安,太元四年( 379)赴荆州传教,在庐山宣讲《丧服经》。他精研佛教,创立净土宗,在南方广流传。在探讨哲理时,与名士陶渊明等常有来往。

法显(334——420),东晋名僧,平阳武阳(今临汾)人,一说襄垣人。幼年出家,后以经律多有误阙,矢志赴天竺求经。弘始元年(399),自长安西行,经西域、逾葱岭,历经艰险,抵达北、中天竺,得佛经,学会梵书梵语,又至狮子国(今斯里兰卡)搜求佛经,经海道归国。义熙八年(412)在青州牢山(今山东崂山)登陆,次年抵建康。译出佛经百余万言,又将亲历三十余国见闻写成《佛国记》(又名《法显传》、《佛游天竺记》等),为研究古代中外交通和中亚、南亚诸国及南海地区历史、地理提供了重要资料。近年来还有人认登上美洲大陆的第一人。

王僧辩(?—— 555),南朝梁将领。字君才,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东)人。本乌丸氏,属鲜卑族。梁时,随父南渡,为湘东王萧绎部下,历任武宁、广平、新蔡、竟陵等地太守。侯景乱起,奉命赴援建康,未至而城陷。后攻灭湘州刺史萧誉,与陈霸先共同讨平侯景。萧绎称帝后,他以太尉出镇石头(今江苏南京西)。绎死,又与霸先欲立萧方智为帝;后受北齐怂恿,迎立萧衍任渊明,以方智为太子,因丧失支持,终为霸先袭杀。

斛律光(515——572),北齐大臣。字明月,朔州人。高车族。少工骑射。初为候景部属,后被齐高祖任为都曾。能射飞雕,每射必中,时称“落雕都督”。长期从事对北周的战争。河清三年( 564年)周将尉迟迥、王雄等以十万众攻洛阳,他率骑五万往拒,战于芒山(今河南洛阳西),大败周军,射杀王雄,以功迁升太尉。后主武平元年(570年),再次击败周将宇文桀部,直逼宜阳(今属河南)。旋又击败宇文宪。诏加右丞相、并州刺史,又徙左丞相,封清河郡公。因遭后主所忌,以谋反罪被杀,灭其族。

薛道衡(540——609),隋大臣、诗人。字玄卿,河东汾阳(今山西万荣西南)人。历仕北齐、北周.入隋,官内史侍郎、襄州总管等职,炀帝即位,官司隶大夫。因上《高祖文皇帝颂》及赞扬颖为炀帝所忌,被杀。他善文辞,以文章才华名重当时,所作诗辞藻华丽,《昔昔盐》中“空梁落燕泥”一语,甚为时人称赏。后人辑有《薛司隶集》。

王通(584——617),隋朝哲学家,字仲淹,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曾上隋文帝《太平策》十二篇,为朝臣疑忌,返归乡里。朝廷屡召不出,执教自给。

有弟子多人,时称“河汾门下”。他适应全国统一的形势,主张儒、佛、道三教归一,而以儒家为其基本立足点。著作大都散佚。今存《文中子》十卷,语录形式,最能代表其思想。

裴矩(?—— 627),隋末唐初大臣。河东闻喜人。隋文帝时官至吏部侍郎。大业初,西域诸蕃款张掖塞与隋朝互市,他主管其事。遂采访西域政教风俗、山川险易、君长族姓、物产章服等,撰《西域图记》三卷,叙四十四国事,大得炀帝宠信,拜民部侍郎,迁黄门侍郎,参预朝政。又诱致西域各国入朝,使炀帝扩张欲望无限膨胀。大业未,炀帝入江都,字文化及称帝,他被任为尚书右仆射。及字文化及败亡,他为窦建德所获,复以为吏部尚书,不久转尚书右仆射,专掌选事,并为其制定朝仪。建德败于虎牢,举山东之地降于唐,他又官至检校待中、民部尚书。

薛世雄(555——617年),字世英,一河东汾阳(今万荣县西)人,是隋代著名的将领。他所统领的军队“破敌之处,秋毫无犯”,以纪律严明而著称。在保证“丝绸之路”畅通方面做过显著贡献。

裴行俭(619——682),唐朝官吏,字守约,绛州闻喜(今山西闻喜东北)人。高宗鳞德二年( 665年),任安西都护,曾招抚西域诸国归附,后迁吏部侍郎。仪凤四年( ( 679年),西突厥十姓可汗阿史那都支及李遮匐叛变,他袭俘都支,降遮匐,拜礼部尚书。调露元年( 679年),又击灭单于大都护府属下突厥人的叛乱,以功封闻喜县公。

刘渊(?——310) 字元海,匈奴贵族,世袭匈奴左部帅,居新兴(今山西忻县)。西晋末年,起兵反晋,建立汉国,都离石(今属山西)。永嘉二年(308)称帝,都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北)。

卫夫人(272——349) 姓卫,名铄,字茂漪,河东安邑(今山西夏县)人。东晋著名女书法家。善隶书及正书。著有《笔阵图》.

石勒(274——333) 字世龙,原名 ,上党武乡(今山西榆社北)羯人。319年建后赵,330年称帝,都襄国(今河北邢台)。

郭璞(276——324) 字景纯,河东闻喜(今属山西)人。东晋文学家,训诂学家。曾任东晋著作佐郎,有《尔雅注》、《方言注》、《穆天子传注》等。今有明人辑《郭弘农集》二卷。

慧远(334——416) 俗姓贾,雁门楼烦(今山西宁武)人。东晋名僧,倡弥陀净土法门,为净土宗初祖。著有《法性论》、《沙门不敬王者论》等。

法显(约334——420) 本姓龚,平阳武阳(今山西襄垣)人。东晋僧人,杰出的旅行家和翻译家。隆安三年(399)西行求法,携回大量梵语佛经,译出经律论六部。撰成《佛国记》。

裴松之(372——451) 字世期,河东闻喜(今属山西)人。南朝宋时著名史学家。曾任中书侍郎、永嘉太守等。撰有《三国志》注。

薛道衡(540——609) 字玄卿,河东汾阴(今山西万荣西)人。隋代诗人。官终番州刺史。明人辑有《薛司隶集》。

王通(584——617) 字仲淹,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隋代哲学家,门人私谥为文中子。著有现存《文中子》(又名《中说》)。

王绩(585——644) 字无功,王通弟,号东皋子。唐代诗人。历仕隋唐。有《东皋子集》,

尉迟恭(585~658)

中国唐初将领。字敬德。朔州善阳( 今山西朔州 )人。行伍出身,隋末从军于高阳 ,以勇武著称 。刘武周于马邑(今山西朔州)起兵后,以为偏将,与宋金刚南下,攻陷晋州、浍州(今山西临汾、翼城),击败唐永安王李孝基。唐武德三年(620),在柏壁之战中降唐 ,任右一府统军 ,随秦王李世民迫降据洛阳称帝的王世充,并击灭窦建德等起义军。击王世充时,李世民以 500 骑察看地形,被王世充万余步骑围困,他跃马横槊,掩护李世民冲出重围。在与刘黑闼军作战中,李世民又身陷重围,他率壮士破围而入,拼死冲杀,使李世民突出重围,因功授秦王府左二副护军。武德九年玄武门之变 ,助李 世民夺取帝位功居第一 , 授右武侯大将军,封吴国公。后历任泾州道行军总管、襄州都督等职 。晚年笃信方术,杜门不出。显庆三年(658)卒。

温大雅 字彦弘,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唐初名医、史学家。著有《大唐创业起居注》三卷。

杨玉环(716——756),唐玄宗贵妃。蒲州永乐(今山西芮城西南)人。父玄琰早丧,养于叔父玄圭家。小字玉环,晓音律。始为玄宗子寿王李瑁妃,召入禁中,深得玄宗宠爱。天宝四载(745)进册贵妃,三姊分别封为韩、虢、秦三国夫人,堂兄钊(国忠)升任宰相,操纵朝政,恩宠声焰震天下,使唐玄宗醉心于享乐之中。十四载(755),安禄山以“清君侧”诛杨国忠为名,发动叛乱。玄宗西逃四川,至马嵬驿(今陕西兴平县),士兵停止前进,杀杨国忠。禁军将领陈玄礼等请求杀她,玄宗无奈,命缢杀于佛堂。

武士 hou(577——635),唐朝大臣。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东)人。武则天之父。世经商,家富有。隋末为鹰扬府队正。李渊尝领屯汾、晋,休止其家,因而结识。李渊作太原留守,引为行军司铠参军。及举兵,为大将军府铠曹,随军入长安。李渊称帝后,任工部尚书,进封应国公。武德末年,任扬州都督府长史。贞观元年( 627年),任利州都督,九年卒于荆州都督任上。

武则天(624——705) 名曌,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东)人。唐高宗皇后,后自立为帝,改唐为周,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著有《武则天集》。

薛稷(649——713) 字嗣通,蒲州汾阴(今山西万荣)人。唐代大臣、著名书画家。官至太子太保、礼部尚书。书学褚遂良,为唐初四大书法家之一。画以人物、花鸟为擅长,尤以画鹤称誉一时。

王勃((650——678),唐朝文学家。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隋本大儒王通之孙。十四岁,应举及第,授朝散郎,及李贤为沛王,引为王府修撰。后为高宗斥逐,补虢州参军。因犯死罪遇赦,其父受连累,贬交趾。后渡海省亲,溺水受惊而死。少时即才华出众,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号为“初唐四杰”,所作诗偏于描写个人生活及抒发政治感慨,风格虽未摆脱六朝排偶华艳余风,但已向清新、质朴方向发展。所作骈文,音律谐和,对仗精切,句式齐整。《滕王阁序》脍炙人口,为其代表作品。明人辑有《王子安集》。 唐代著名诗人、骈文家。官至虢州参军。

宋之问(约656——712) 又名少连,字延清。汾州(今山西汾阳)人。唐代文学家,官至考功员外郎。明人辑有《宋之问集》。

王翰(687——?) 一作王澣,字子羽,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唐代诗人,官至仙州别驾。其《凉州词》为千古名作。

王之涣(688——742) 字季陵,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唐代著名诗人。曾官文安县尉。现存《凉州词》,被后人誉为唐代七绝压卷之作。

裴炎(?—— 684年),唐朝大臣,绛州闻喜(今山西闻喜东北)人。高宗晚年,官至侍中,弘道元年( 683),受遗诏辅佐中宗即位。中宗欲以皇后父韦玄贞为侍中,他力争,中宗不听,因与武后共废中宗,立李旦为帝。武后把持朝政。后武承嗣请立武氏七庙,追王武氏祖先,唆使武后诛韩王元嘉、鲁王灵夔,他坚决反对。徐敬业以兴复唐室为号召,起兵于扬州,他要武后归政皇帝,武则天将其逮捕处死

王昌龄(约698——约756) 字少伯,太原(今属山西)人。唐代著名诗人,官至江宁丞。明人辑有《王昌龄集》。

王维(701——761,一说698——、759) 字摩诘,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后徒蒲州(今山西永济)。唐代大诗人、画家。官至尚书右丞。诗歌以山水诗为大宗,画工山水,苏轼称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著有《王右丞集》。

卢纶(748——约800) 字允言,河中蒲州(今山永济人)唐代“大历十才子”之一。官至检校户部郎中。明人辑有《卢纶集》。

裴度(765——一839) 字中立,河东闻喜人。唐代名相。贞元进士,官至宰相。817年督师攻破淮西,促成了“元和中兴”。

白居易(772——846) 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属山西),唐代大诗人。有《白氏长庆集》。

柳宗元(773——819) 字子厚,河东解(今山西运城)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历官礼部员外郎、柳州刺史等职。倡导古文运动,名列“唐宋八大家”。著作有《河东先生集》。

张彦远 字爱宾,河东猗氏(今山西临猗)人。唐代绘画理论家。官至大理卿。著作有《历代名画记》、《法书要录》。

吕洞宾(798——?) 名喦(一作岩),号纯阳子,唐河中府(今山西永济)人,俗传八仙之一,通称“吕祖”。(参见本期有关文章)

温庭筠(约812——866) 原名岐,字飞卿,太原(今属山西)人。晚唐著名诗人、词人。官至国子助教。有《温庭筠集》辑本。

司空图(837——908) 字表圣,河中(今山西永济)人。唐代诗人,诗歌理论家。官至中书舍人。著有《诗品》、《一鸣集》。

石敬瑭(892——942) 沙陀部人,其祖先徙居代北(今山西大同一带)。五代后晋王朝的建立者。勾结契丹贵族灭亡后唐,由契丹册封为帝,都汴(今河南开封)。

李克用(850——908) 沙陀部人,其祖先徒居定襄(今属山西)。曾官唐代州刺史,其子李存勖建后唐,尊为太祖。

荆浩 字浩然,号洪谷子,沁水(今属山西)人。五代后梁著名画家。精于山水,著有《笔法记》一卷。

安重诲(?—— 931),五代时后唐大臣。应州人。初事李嗣源,为中门使。魏州兵变,佐嗣源取得帝位,后任左令军卫大将军、枢密使、兵部尚书,加侍中、兼中书令,参与军政机密。但他恃功矜宠,渐与皇权发生冲突,又每与宰相任寰不协,至矫诏杀寰。后为明宗侄李从璋杀死。

石敬瑭(892——942),五代时后晋建立者,936——942年在位。太原人,沙陀族。先世久事沙陀贵族。后唐时,为李嗣源所赏识,以为婿。魏州兵变,献计劝嗣源回兵入洛。历任保义军、宣武军、河东诸镇节度使,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废帝从珂即位,诏徙天平节度使,他拒不受命。后以割地岁贡,认耶律德光为父,自称“儿皇帝”,求契丹出兵援助,灭唐建晋。称帝后,割让幽云十六州予契丹,使中原丧失重要屏障。天福七年( 942)忧郁而卒。庙号晋高祖。

刘知远(895——948),五代时后汉建立者,947——948年在位。太原人,沙陀族。初与石敬瑭事唐明宗,后助石氏得契丹之援建晋,任河东节度使、北京(今太原西南)留守等。出帝继位,进封王爵,拜中书令。以位高见忌。晋辽交锋,他守境不出。开运四年( 947),称帝于晋阳(今太原西南)。旋东进河南,都汴(今开封),国号汉,史称的汉。庙号汉高祖。

刘崇(895——954),五代十国时北汉建立者,951——954年在位。太原人,刘知远从弟。少为无赖。知远镇河东,他任都指挥使。后汉初建,为太原尹、北京留守。郭威建周,他即位于太原,史称北汉。遣使通好契丹,自称“侄皇帝”。乾佑七年( 954),乘郭威死,乞兵契丹攻后周,被周世宗柴荣大败于高平。次年,忧病而死。

王全斌(908——976),北宋初将领。太原人。先后在后唐、后晋、后周任职。宋初,他与慕荣延钊率东路军讨平潞州(今山西长治)李筠,升安国军节度使。他重士轻财,不求声誉,对部下宽容,很受人们敬重。建隆四年(963),率兵攻太原。乾德二年(964)冬,为忠武军节度使、西川行营前军都部署,领兵攻后蜀。四年,孟昶投降。他杀后蜀降兵二万人于成都,激起万民怨嗟。虽渐次平定,实因擅杀降兵、豪夺妇女、广纳货财等罪行昭著,受降职处分。开宝末,又升任武宁军节度使,至镇数月即卒。

慕容延钊(913——969),五代后周及北宋大将。太原人。初隶郭威帐下。后周初,任铁骑都虞候。世宗时,从征淮南,大破敌军。累迁至殿前副都点检,与殿前都点检赵匡胤亲厚,以兄弟相称。匡胤夺后周帝位,他屯兵真定,支持匡胤。未几,加殿前都点检、同中书门下三品,匡胤仍以史称之。建隆二年( 961)解除禁军兵权,出任山南东道节度使,未几病死。

杨业(?—— 986),北宋将领。又名继业,太原人,父为后汉麟州刺史,他亦为汉将,累迁至建雄军节度使,屡立战功,号杨无敌。北汉降宋,他奉旨归宋,任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屡败契丹兵。雍熙三年(986),宋军三路攻契丹,潘美与他率西路军也雁门,因东路军在涿州战败,形成孤军深入。潘美与监军王先强令他攻寰州,在陈家谷陷入重围,重伤后被俘,绝食而死,时年约六十。子延朗、延浦、延训、延环、延贵、延彬、孙文广等均为宋官。

呼延赞(?——1000年),并州太原人,是北宋有胆有勇,性格刚强的著名武将。

毕士安( 938——1005),北宋大臣。字仁叟,代州云中(今大同)人。乾德进士。初任地方官及冀王府记室参军。淳化二年(991)召为翰林学士。咸平初,拜礼部侍郎。景德元年(1004),进吏部侍郎客参知政事,荐寇准,两人同拜平章事,他兼监修国史。是年九月,辽将挞览统军南下,他与准力主真宗亲征,反对迁都。真宗至澶州(今河南濮阳),宋军射杀挞览,宋辽两军达成和议,他赞成,并主张选良将以加强边防,通互市,除铁禁,招流亡,广储蓄。二年,病卒。

杨延昭( 958——1014),北宋将领。本名延朗,杨业子,称杨六郎。幼时戏为军阵,业以为此儿类我。常从业出征。雍熙三年,从业攻辽,为先锋。咸平三年(999)冬,辽军南下,攻遂城(今河北徐水西),他在城上灌水为冰,使辽军退去。其后屡败辽军于河北边境,官至高阳关副都部署。他号令严明,身先士卒,戍边二十余年。

杨文广(?——1074),字仲容,太原人,杨业之孙,杨延昭之子。北宋著名抗辽名将。仁宗时为范仲淹所用,后从狄青南下,为广西钤辖,知宜、邕二州。英宗时迁兴州防御使,神宗时曾击败西夏,任定州路副都总管。《杨家将》中说杨延昭之子是杨宗保,而杨文广是杨宗保之子,为民间传说,而非历史事实。

文彦博(1006——1097),字宽夫,汾州介休人,进士出身。因处理西夏边防事务有政绩,升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庆历七年(1047)冬,恩州(今河北清河西北)王则起义,他为宣抚使,与明镐前往镇压。八年,任宰相。嘉佑三年(1058)后出判河南等地。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变法,他竭力反对,居洛阳,与富弼、司马光等十三人,用白居易九老会故事,置酒赋诗相乐,谓之“洛阳耆英会”。哲宗元佑初,司马光为相,荐他同居相位,废除新法。五年辞退。绍圣初(1094),章敦为相,降其职。有《潞公集》。

孙复(992——1057) 字明复,晋州平阳(今山西临汾)人。北宋著名学者。著作有《春秋尊王发微》、《孙明复小集》等。

狄青(1008——1057) 字汉臣,汾州西河(今山西汾阳)人。北宋名将,在对西夏的战争中战功累累,又平定侬智高之乱。

郭若虚 太原(今属山西)人。北宋著名艺术史论家。官供奋库使。著《图画见闻志》六卷。

司马光(1019——1086) 字君实,号迂夫,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大臣,著名史学家。官至宰相。著有《资治通鉴》,有《文集》、《稽古录》等二百余卷。

王诜(1037——?) 字晋卿,太原(今属山西)人,居开封。北宋著名山水画家。名作有《烟江迭嶂图》、《渔村小雪图》等。

米芾(1051——1107) 初名黻,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等。其先为西域米国(在今苏联境内)人,世居太原(今属山西),北宋大书画家。官至书画学博士。书法擅行、草,为“宋四家”之一。画工山水,世谓“米家山水”。著有《画史》、《书史》等。

马远 字遥父,.号钦山,祖籍河中(今山西永济)南宋著名山水画家。官画院待诏,为“南宋四大家”之一。绘画喜作边角之景,又工画水,存世作品有《踏歌图》、《水图》等。

元好问(1190——1257) 字裕之,号遗山,秀容(今山西忻县)人。金元之际最著名的诗人、文学家。其先为拓跋族。官行尚书省左司员外郎。曾作《论诗》绝句三十首,主张天然真实,在文学批评史上地位颇高。著有《遗山集》。

刘祁 (1203——1250) 字京叔,号神川遁士,浑源(今属山西)人。金元之际史学家、文学家。著《归潜志》十四卷,为研究金史的重要资料。

刘郁 刘祁弟,字文季,为元监察御史。曾笔录出使波斯的使节常德的口述为《西使记》,为研究西域史和中西交通史的珍贵资料。

关汉卿 号己斋,解州(今山西运城)人,后居大都(今北京)。元代著名杂剧作家。(详见本期有关文章)

郝经(1223——1275) 字伯常,泽州陵川(今属山西)人。元代史学家。官翰林侍读学士,著有《续后汉书》、《陵川集》等。

白朴(1226——约1306) 初名白恒,字仁甫,后改字太素,号兰谷,隩州(今山西河曲)人。元代著名剧曲作家。现存杂剧有《墙头马上》等三种。

乔吉(1280——1345) 一作乔吉甫,字梦符,号笙鹤翁、惺惺道人,太原(今属山西)人,流寓杭州。元代后期重要的散曲、杂剧作家。现存《两世姻缘》等三种

萨都刺(1308——?) 字天锡,号直斋,先世为西域回人,世居云、代,遂为雁门(今山西代县)人。元代优秀诗人。生平诗作达七百余首,词作数量不多,尤以《念奴娇·登石头城》、《满江红·金陵怀古》脍灸人口。

郑光祖 字德辉,平阳襄陵(今山西襄汾)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元曲四大家”之一。现存《倩女离魂》等五种杂剧。

薛瑄(1389——1464) 字德温,号敬轩,河津(今属山西)人。明代著名学者、理学家。官至礼部右侍郎。是“河东学派”的创始者。著有《薛文清公集》、《读书录》

傅山(1607——1684) 初字青竹,后改青主,山西阳曲人。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医学家、书画家。其书法强调个性自由,画工山水、花鸟,医学特重医德,有《傅氏女科》传世。主要著作有《霜红龛集》、《西汉书姓名韵》等。

于成龙(1617——1684) 字北溟,号于山,山西永宁(今方山)人。清代大臣,官至两江总督。著作有《于清端公政书》等。

阎若璩(1638——1704) 字百诗,号潜丘,山西太原人。清代著名经学家、考据学家。(详见本期有关文章)

陈廷敬(1639——1712) 原名敬,字子端,山西阳城人。清代大臣,著名学者。官至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曾担任《大清一统志》、《佩文韵府》、《明史》及《康熙字典》的总裁官,对文化事业颇有贡献。著有《午亭文编》、《河上集》等。

徐昆(1715——?) 字后山,号柳涯,平阳(今山西临汾)人。清代文学家。官至内阁中书舍人。其《柳涯外编》,为文言短篇小说集,另著有《易说》、《说文长笺》等。

祁寯藻(1793——1866) 字叔颖,后改春圃,号观斋,平定寿阳(今属山西)人。清代大臣,官至体仁阁大学士、礼部尚书,卒谥文端。著有《 亭集》。

徐继畲(1795——1873) 字健男,号松龛,山西五台人。清代大臣,地理学家。著有《瀛寰志略》,为我国研究世界地理的先驱者。另有《退密斋文集》、《五台新志》等。

张穆(1805——1849) 初名瀛暹,字硕洲,后改字诵风,山西平定人。清代地理学家、史学家。代表作为《蒙古游牧记》、《顾亭林阎若璩年谱》等。

柴绍(?—— 638),唐初将军。字嗣昌,临汾人。李渊女平阳公主之夫。李渊自太原起兵反隋,他时居长安,留其妻子关中,组织兵众响应。后只身赴太原,随李渊攻占长安。唐建国后,从李世民击灭薛举、宋金刚、王世充、窦建德等,累立战功,又曾战败吐谷浑、梁师都。官至左、右卫大将军、右骁卫大将军、华州刺史等。

狄仁杰(607——700),唐朝大臣。字怀英,太原(今山西太原)人。高宗时,历任并州法曹参军、大理丞、侍御史、宁州刺史等职。武则天执政,转文昌右丞,出为豫州(治今河南汝南)刺史。天授二年( 691年)。以地官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后为来俊巨诬陷下狱,免死远贬。神功元年( 697年),复相位。执政期间,请求赦免曾被突厥胁从的百姓;谏武后造浮屠大像;建议召回中宗;引荐张柬之、桓彦范、敬晖、姚崇等著名将相。成为武则天晚年最敬信的大臣

薛仁贵(614——683),唐朝大将。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贞观末年,太宗侵高丽,应募从军。大军围安市(今辽宁海城),高丽全力驰援;他著白衣驰入敌阵,所向披靡,大军乘之,高丽大败。太宗颇为赏识,擢至右领军郎将。高宗时,在对西突厥及高丽的战争中频立战功。龙朔二年( 662年),领兵击铁勒于天山。发三矢,中三人,余众悉降。军中唱道:“将军三箭定天山,战士长歌入汉关。”总章元年( 668年),高丽亡,他首任安东都护。咸亨元年( 670年),帅师敌御吐蕃,因副总管违背节制,大败于大非川(在今青海湖南),被除名。后又担任右领军卫将军、代州都督等职。

王度(585?——625年?),原籍太原祁县(今祁县)人,后迁绛州龙门(今河津县),唐初著名小说家。他创作的《古镜记》开唐初传奇小说之先河。

宋之问(?—— 712年),唐朝诗人。字延清,一字少连,汾州(今山西汾阳)人。高宗上元进士,官至考功员外郎。初诌事武则天宠臣张易之,贬为泷州参军。不久归洛阳,又趋附武三思,因主持贡举受贿,贬越州长史。睿宗时流放钦州,被赐死。其诗与沈全期齐名,并称“沈宋”。

狄青( 1008—— 1061),字汉臣。汾州西河(今汾阳县)人。出身行伍。宝元初,宋与西夏对峙,他参加守边四年,为先锋,大小二十五战,勇不可挡。时韩琦、范仲淹为以略使,加以重用,仁宗升他为马前副都指挥使。并要他敷药除面涅(兵士脸上的刺青),他说:臣愿留以对军中。后升枢密副使。皇佑年间,率兵镇压侬智高。五年,升枢密使。

司马光(1019——1086),北宋大臣、史学家。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宝元进士。仁宗时,初任地方官,后为京官,任天章阁待制兼知谏院。英宗时,进龙图阁直学士,献《通志》八卷,命设局续修。神宗初,任翰林兼侍读学士,《通志》赐名《资志通鉴》,受命续编。王安石行新法,他竭力反对,并与王安石、吕惠卿等展开激烈辩论。神宗任他为枢密使,他辞归洛阳,居十五年,撰《资治通鉴》。在高太后支持下,排斥变法派,恢复旧制,是为“元佑更化”。所著《资志通鉴》凡二百九十四卷,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取材除十七史外,尚有野史、文集等二百余种,全书年以事纬,史实系统而完备,确可为历代封建统治者取得鉴戒。诗文有《司马文公集》。

王彦( 1090—— 1139年),北宋上党(今长治)人。徽宗时以武艺选为清河尉,曾从种师道守边,有战功。金兵入汴京,他归河北招抚使张志,为都统制,率岳飞等败金兵,后创建“八字军”。

郭若虚,北宋画家,太原人。熙中七年(1074)为贺辽正旦副使,次年还朝,因随行士卒逃亡,降一官。著有《图画见闻录》,实为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之续篇,为中国画史重要著作。

元好问(1190——1257年),金末文学家。字裕之,号遗山,秀容(今忻州市)人。七岁能诗,二十岁成学,名闻京师。兴定进士。官至尚书省左司员外郎。金亡不仕。蒙古宪宗二年(1252),曾与张雄飞北上见忽必烈,请其保护 儒生。诗词风格沉郁,多伤时感世之作。有《遗山集》,其中有诗一千三百余首。所编《中州集》为研究金代诗歌的主要资料。所写的《论诗绝句三十首》对魏晋以来的诗歌作了系统的批评。一直受到诗家的重视。

乔吉(约1280——1345),也称乔吉甫,字梦符,冀宁路阳曲(今太原市)人。元代著名的剧作家、戏曲理论家。

萨都剌(约1272——?),字天锡,号直斋,回族。元代著名的少数民族诗人,并擅长书画,至今故宫还珍藏着他的两幅名画。

关汉卿(约1220——约1300),元朝戏剧家。号已斋叟,解州(今山西运城)人。在大都的玉京书会中从事杂剧创作。他多材多艺,会围棋,会歌舞,会吹弹,会吟诗,会演剧。所作杂剧六十余种,现存十三种,有《窦娥冤》、《救风尘》、《拜月亭》等,其作品对后世影响极大,为元曲四大家之首。

白朴(1226——约1306),元朝戏剧家。山西河曲人。金末战乱时失母,由元好问教育成长。入元不仕,参加玉京书会,从事杂剧创作。作品存目十六种,今存《墙头马上》、《梧桐雨》,《墙头马上》为代表作,歌颂自由恋爱,反对封建礼教。为元曲四大家之一。

郑光祖,元后期剧作家。平阳襄陵(今山西临汾西南)人。作剧十八种,今存八种,主要是爱情剧和历史剧,《倩女离魂》为其代表作,表现封建压迫下青年男女追求婚姻自由的强烈愿望。为元曲四大家之一。

罗贯中(约1330——约1400),元末明初小说家。名本,号湖海散人,山西清徐人。相传为施耐庵的学生,撰有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演义》、《三遂平妖传》、《残唐五代史演义》。诸书多传世,但均为后人修改。有说《水浒传》亦为他所撰,或说施耐庵撰,罗贯中编次。另有杂剧《宋太祖龙虎风云会》。

薛宣(1389——1464年),字德温,号敬轩,明代平阳府河津人。是明代大臣、学者和文学家、教育家。正统中因忤奸臣王振,下狱论死,多人请愿,才得免死。其学说宗程、朱,以复“性”为主,又以主张“理在气中”修正朱熹“理在气先”之说。有《读书录》、《薛文清集》、《从政名言》、《河汾诗集》等。

乔宇(1457——1524),明朝大臣,字希大,号白岩,乐平(今山西昔阳)人。成化进士,授礼部主事,官至兵部尚书,参赞机务。宁王朱宸濠反,扬言旦夕下南京,他严为警备,斩宸濠潜伏南京为内应之羽三百人,吏其不敢东向。宸濠败,武宗幸南京,论功加太子太保,又加少保。世宗即位,召为吏部尚书,朝政为之一清,凡为权贵所黜者,皆起列庶位。“大礼”之争起,世宗召席书、桂萼等,他力谏,因忤帝意,被夺官。他善诗文,有《乔庄简公集》。

王琼(1459——1532),字德华,号晋溪,太原人。成化二十年(1484)进士。历事成化、弘治、正德和嘉靖四个皇帝,官至户部、兵部、吏部尚书,连进“三孤”、“三辅”。主要功绩有治理运河,整束西北边防,任用王阳明平定了宸濠叛乱。史家称他与于谦、张居正为明代三重臣。

麻贵,大同府右卫(今右玉县)人。明代守边抗倭将领之一。曾援助朝鲜抵抗日本侵扰,同朝鲜将领合力作战,将日寇全部驱逐出境。

王家屏(1538——1603年),字忠伯,明大同府山阴(今山阴县)人。隆庆二年(1568)进士,敢于冒死直谏,以为人正派不阿权贵著称。近年来有学者认为《金瓶梅》为其所著。

傅山(1607——1684),清初学者。初名鼎臣,字青竹,改字青主,忻州人。明末诸生。崇祯十三年(1636),山西提学袁继咸为阉党诬陷下狱,他约集通省诸生赴京营救。明亡,隐居不出,自称居士、道人。清廷开博学鸿词,他称疾拒荐,被邑令抬至北京后,特旨授中书舍人,拒不谢恩。他博通经史、诸子、佛道、医药之学,亦工诗文、书画、金石,尤以音韵见长。在学术研究中,他将诸子与《六经》并列,不拘泥于传统注释,重视字义训诂,对后学影响颇深。有《霜红龛集》、《荀子评注》等。传世之《傅青主女科》、《傅青主男科》等医著,亦有谓为后人假托。

于成龙(1617——1684年),清初大臣,字北溟,号于山,汾州府永宁州(今离石县)人。贡生出身。顺治年间为广西罗城知县,为官清廉。康熙十三年(1674),累迁至武昌知府。时吴三桂叛乱,湖北州县震动,他受命为黄州知府,前往弹压招抚。十七年,擢福建按察使,为全省廉吏第一。十九年,升直隶巡抚,严惩贪官污吏、扶正压邪,深得人心。戒州县火耗,平粜米粮,赈济灾民,康熙誉为天下第一廉吏,亲自召见。他益加清操,严拒亲友请托,不取馈赠,名称当时。次年授江南、江西总督。

阎若璩(1636——1704),清朝考据学家。字百诗,号潜丘,山西太原人。侨居江苏。幼是口吃性钝,后苦学多思,形容经史,自学成名。曾参修《大清一统志》。年二十,读《古文尚书》即疑其伪,遂潜研二十余年,成《古文尚书疏证》八卷,广征博引,列出一百二十八条证据,确证为伪作,受学术界推崇。毛奇龄等虽百般辨解,亦无法全部否认。又有《日知录补正》、《孟子生卒年月考》、《潜丘札记》等。

陈廷敬( 1639—— 1712),字子端,号说岩,清代泽州(今晋城)人。清代大臣和著名学者。是我国收字最多的《康熙字典》的总裁官。

孙嘉淦(1682——1753),字锡公,清代太原府兴县(今兴县)入。清代大臣,敢于直言争辩,扶正祛邪,不畏权贵,处理多起冤案。

康基洲(?—— 1779),清代太原府兴县(今兴县)人。清代地方官。他在任上“办官事如家事”,善于调查研究,权衡利弊,找出原因,定出措施。在引水灌田、兴学育人、拯救女婴等方面都有政绩。

徐继畲(1795——1873),字松龛,代州五台(令五台县)人,清代大臣。他敢于直谏,一入朝就接连上疏,弹劾了几个违法地方官吏,坚决反对官官相卫的不法行为。他对美国民主制度的见解至今仍被刻在美国国会前。

杨深秀(1849——1898),清末维新派。本名毓秀,字漪村或仪村,山西闻喜人。光绪进士。精通中西数学。授刑部主事,累迁郎中,后又授山东道监察御史。1898年3月,与宋伯鲁等在北京成立关学会,又列名保国会。6月上疏请定国是。戊戌政变中,不避艰危,援引古义,请慈禧撤帘归政,遂遇害,为戊戌六君子之一。有《杨漪村侍御奏稿》、《虚声堂诗抄》、《闻喜县新志》。

高君宇(1896——1925),“五四”运动领导人。原名尚德,山西静乐人。早年入北京大学学习,“五四”运动时为该校学生会负责人,领导学生示威游行。1921年加入共产党,曾出席莫斯科远东各国共产党和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1922年任中共中央机关报《向导》周报编辑,在党的第三次人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委员。国民党改组后加入该党,出席国民党第一次人国代表大会。1925年初,赴京参加孙中山主持的国民会议全国代表大会促成会。不久病逝于北京。

石评梅(1901——1928),二十年代著名女作家。山西平定人,毕业于北京女高师。高君宇红颜知已,死后与高合葬于北京陶然亭公园。

孔祥熙(1880——1967),山西太谷人,早年经营钱庄。毕业于耶鲁大学。辛亥革命后任山西都督阎锡山顾问。1924年赴粤,任国民政府财政厅厅长。夫人为宋氏长女宋蔼龄。之后历任国民党政府实业部长、财政厅长、行政院长、中央银行总裁、中国银行总裁等职。是中国官僚资产阶级的典型代表。1948年赴美要求贷款,即定居美国。1967年病逝于纽约。

阎锡山(1886——1960),近代山西军阀、国民党官僚。字百川,山西五台人。早年入日本士官学校留学。辛亥革命时被举为山西都督,从此成为拥据一省的地方

军阀。1930年与冯玉祥等出兵反对蒋介石,因张学良突然宣布东北易帜而失败,逃往大连。1931年又被蒋介石任为太原绥靖公署主任。在此期间发展了山西的现代工业,建设了同蒲铁路,以山西有所贡献。抗日战争期间,就任第二战区司令长官,组织了忻口会战,太原失守后,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部和山西省政府驻扎于壶口五年。1949年4有,逃出解放军包围下的太原。南京解放后,又逃往广州,就任国民党行政院院长。后病死于台湾。

姚以价(1881-1947),

字维藩,号龙门,万荣县通化镇西毋庄(原属河津)人。光绪二十六年(1990)考入山西武备学堂,后保送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光绪三十三年,学成回国,任山西督练公所教练,从事招募新兵和培训工作。

宣统元年(1909),调任新军43混成协(旅)86标(团)三营管带,不久转任85标三营管带,后又转任85标二营管带。辛亥武昌起义后,山西革命党人策划在太原起义,10月28日,推以价为起义军总司令,兵分三路,攻占巡抚衙门,光复太原。

太原光复后,清政府震恐,急派新任山西巡抚吴禄贞率兵进攻娘子关。以价率军到娘子关布防,抗击清军人晋。姚与吴密谋组织“晋燕联军”进攻北京。后因吴禄贞被清廷刺杀于石家庄而失败。12月8日,姚率四五百革命军在井陉与清军激战,后退据乏驴岭,因寡不敌众,娘子关失守。次年回并,受阎锡山排挤,旋到北京任晋威将军,后赴赣李烈钧部任参谋总长。李在赣发动二次革命,姚以价衔命北上,计划策应,被袁侦知,以价遂辗转赴滇,参与蔡锷发动的护国战争。任川陕派遣军支队司令,兴帅讨袁。民国16提(1927)1月,姚作为冯五祥的高级代表,赴陕游说杨虎城参加国民革命。民国19年,蒋、冯、阎中原会战,以价策动韩复榘、石友三反阎,被石友三诱捕,解送石家庄,姚伺机跳车脱逃。后客居山东,为韩复榘高参。抗战爆发,他不满韩复榘媚日行径,尽弃家资,只身离鲁。在此期间,孔祥熙委任姚为山东盐务局长,姚坚辞不受;蒋介石拟委姚为冀鲁监察使、上将参议,也未到职;日军曾对其诱降,姚嗤之以鼻。民国36年,病逝西安。

姚以价喜好书法,光学魏碑,后仿王羲之,笔体秀丽,行草俱精。曾著有《世风校正》、《抗战实录》、《读书札记》等。

经过长期的艺术创作实践,丁绍光成功地融合了东方古典艺术和西方现代艺术的特色,在作品中呈现出崭新的境界,富有强烈的感染力,别开生面,为世人所瞩目。


相关内容

  • 关于西部五省博览馆园的设计创意文案
  • 第一部分 关于您个人的原始认知 本部分由您本人独立完成.在您不与任何人交流.不浏览参考任何资料(网上.书面好其它资料)前提下,完全根据您个人主观印象.想法和感觉回答,不要抄袭.没有对错之说,有话则长.话少则短,无话不说,字数不限.唯据此才能判断出那些省在您脑海中的真实认知. 对于下列每一个省,都要顺 ...

  • 四大名楼简介
  • 四大名楼简介 和人们对审美观点的变化来设计的.新黄鹤楼比旧楼更壮观.这是因为飞架大江的长江大桥就横在它的面前,而隔江相望的则是这24层的晴川饭店.这一组建筑,交相辉映,使江城武汉大为增色. 黄鹤楼内部,层层风格不相同.底层为一高大宽敞的大厅,其正中藻井高达10多米,正面壁上为一幅巨大的"白 ...

  • 庸庵 - 历代名人室名别号辞典 - 中国工具书网络出版总库
  • 庸庵      字体 [大]   [中]   [小] 宋禧(一作宋僖),字无逸,号庸庵,明余姚人.初名元禧.元至正十年中浙江乡试,补蘩昌教谕.明洪武二年召修<元史>,<外国传>自高丽以下,悉出其手.禧诗清和婉转,文亦详赡明达.著有<庸庵集>十四卷,行于世. 薛福成 ...

  • 墨香集-名人佳作.王祥之书法[古诗词]
  • 墨香集-名人佳作 王祥之书法<古诗词> 王祥之 王祥之,字振羽,号竹堂散人.是中央电视台和中国书法家协会联合录制的电视系列专题片<中国书法五十家>之一.他幼承庭训,九岁习书.其隶书古朴凝重.个性鲜明,大篆古意盎然,自成家风.其隶书被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开发入电脑字库,定名&q ...

  • 人文旅游资源的形成与发展
  • 5财贸经济62003年第9期 Finance&TradeEconomics,No.9,2003 人文旅游资源的形成与发展 叶全良 内容提要:研究人文旅游资源形成与发展时是有选择性的,其中历史古迹.古代建筑和古代园林最具有典型性,因此,本文重点研究历史古迹与旅游资源.古代建筑与旅游资源.古代园 ...

  • 甘肃历史人物分布及演变规律
  • 甘肃历史人物分布及演变规律 文史学院 人文教育系二班 李芳 263020217 指导教师 苏海洋 摘 要:在漫长的历史时期,甘肃出现了许多有影响的历史人物,为中国历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甘肃历史人物的分布表现出时代与地域间不平衡的特点.宋以前甘肃历史人物数量多,级别高,影响大,宋以后任务数量大为减 ...

  • 对文化旅游的认识
  • 对文化旅游的认识及最喜欢的文化旅游景点 旅游是现代人的一种特殊生活方式.文化旅游是方兴未艾的旅游活动中极有魅力的一种,是以参观.考察文物古迹.风景名胜.风土人情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化活动.文化旅游,是最近几年才出现并流行的一个名词,它的出现与游客需求的转变密切相关.目前文化旅游的定义是 : 文化定义1 ...

  • 中国十大历史名人专祠
  • 标签: 武侯祠 文丞相祠 医圣祠 范成大祠 韩文公祠 韩侯祀祠 屈原祠 杨家祠旅游 历史名人专祠是官方或民间为国家和地方名人建立的纪念性祠堂,有别于宗族祭祖的姓氏祠堂.历史名人专祠一般不进行族姓的祭祀活动(但有的群众也上供品或进香,举行非集体的祭祀仪式),不设神主龛.神主牌,也不修族谱,仅为了弘扬历 ...

  • 山西文物古迹资料收集
  • 山西文物古迹大全--有怀仁鹅毛口 最大的祠堂式古园林建筑群--晋祠 晋祠位于太原市西南25千米悬瓮山麓的晋水源头,相传为纪念周成王胞弟唐叔虞而建,其子燮父,因境内有晋水,改国号为晋.所建唐叔虞祠,也叫晋祠.<水经注>和<魏书·地形志>已有关于晋祠的记载,可知创建于北魏之前.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