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yuyong)

《咬文嚼字》编辑部

(2012年12月20日)

一、在谈论新闻事件时,经常用到“发酵”一词,比如“钓鱼岛争端再次发酵”“韩日岛争连续发酵”。“发酵”的“酵”往往误读成xiào。“发酵”本指复杂的有机物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 比喻事物受外力影响发生某种变化。“酵”字历史上有两读:jiào和xiào。根据《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酵”字统读为jiào,不再读xiào。

二、在报道黄岩岛事件时,媒体上多次把“潟湖”误为“泻湖”。误“潟”为“泻”是媒体的一个习惯性错误。去年日本大地震时,曾把日本地名“新潟”误为“新泻”;今年又把“潟湖”误为“泻湖”。“潟”音xì,义为咸水浸渍的土地;“潟湖”是浅水海湾因湾口被淤积的泥沙封堵阻泻而形成的湖,也指珊瑚礁围成的水域。我国黄岩岛的潟湖,属于后一种情况。因为“泻”的繁体字“瀉”与“潟”形近,导致误读误用。

三、在报道诺贝尔文学奖时,莫言的《天堂蒜薹之歌》常被误为《天堂蒜苔之歌》。“薹”,是蒜、韭菜、油菜等生长到一定阶段时在中央部分长出的细长的茎;蒜薹,大蒜的薹,嫩的称蒜苗,是人们喜欢吃的蔬菜之一。“苔”,是指一类苔藓植物。有人误以为“苔”是“薹”的简化字,以致把“蒜薹”写作“蒜苔”。

四、在使用繁体字的场合,“皇后”的“后”常被误成“前後”的“後”。这一差错,在以往的书法作品和商品广告中多次出现。今年某书画研究机构的书法家,将装裱好的写有“影後”二字的立轴现场送给台湾影星归亚蕾,又一次犯了“后”“後”不分的错误。由于这一场面曾由电视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影响。“后”字本已有之,原指君主,引申指“君主的妻子”,和“前後”的“後”是两码事。

五、在报道捕捉悍匪周克华的新闻时,某些媒体很不得体地把周克华称作“爆头哥”。“哥”字是近年来的流行用语,逐渐出现滥用的倾向,“爆头哥”便是一例。恶魔周克华在作案时近距离对着被害人的头部开枪,这是一种疯狂、残忍的举动。称周克华为“爆头哥”,无异是化残忍为一笑。

六、在微博语文中,产生重大社会影响的差错是:女子自称“贱内”。2012年7月,台湾某艺人陪同丈夫赴云南捐赠“希望厨房”,并发布一条微博,说:“老公的餐饮服务业能往这样美好的方向发展,贱内与有荣焉!”网友一时议论纷纷。“贱内”是一个谦辞,旧时用于对人称说自己的妻子。一个现代时尚女性用它来自称,显然是说错了。

七、在法制新闻报道中,“囹圄”一词常被误为“囫囵”。这和两个词的词形相近有关。比如,今年某影星在一份因儿子吸毒而代其道歉的网络声明中说儿子“目前又身陷囫囵,暂不能对公众有一个交代”,又一次搞错了这两个词。“囹圄”读作línɡyǔ,意思是监狱。一个人被关押在监狱,就叫“身陷囹圄”。“囫囵”读作húlún,意思是完整、整个儿的,如“囫囵吞枣”。

八、在交通安全新闻报道中,“酒驾”“醉驾”纠缠不清。从2011年醉驾入刑开始,媒体上有这方面的报道,往往张冠李戴。2012年10月,某知名演员在上海街头酒驾被查,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不少媒体在报道时,都把“酒驾”误说成“醉驾”。“酒驾”是酒后驾驶,每100毫升的血液中酒精含量超过20毫克但不到80毫克;“醉驾”是醉酒驾驶,指每100毫升血液中酒精含量等于或大于80毫克。两者的法律后果不一样。

九、在谈论中日钓鱼岛争端时,网络上常常把“兄弟阋于墙”误成“兄弟隙于墙”。2012年,针对日本图谋侵占中国领土钓鱼岛的挑衅,中国大陆与台湾都坚决地采取了一系列反制措施。网民们在谈论这一时事热点时,喜欢引用“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来说明当下的情势,但不少人不会写 “阋”字,有人误成“隙”,还有人误成“嬉”。这句古语出自《诗经》,大意是,兄弟们虽然在家里争吵,但能一致抵御外人的欺侮。比喻内部虽有分歧,但能团结起来对付外来侵略。“阋”音xì,义为争吵,不能写成“间隙”的“隙”或“嬉戏”的“嬉”。

十、在使用汉字数字时,“零”和“〇”常被弄混。阿拉伯数字“0”有“零”和“〇”两种汉字书写形式。2011年开始正式实施的《出版物上数字用法》规定:一个数字用作计量时,其中“0”的汉字书写形式为“零”;用作编号时,“0”的汉字书写形式为“〇”。许多人在涉及编号的场合,错误地以“零”代“〇”。比如,“二〇一二年”常被误作“二零一二年”。

《咬文嚼字》编辑部

1) 正能量 指的是一种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动力和情感。“正能量”本是物理学名词,霍金《时间简史》中就用过:“宇宙中的物质是由正能量组成的。”“正能量”的流行源于英国心理学家理查德·怀斯曼的专著《Rip it up》(中文译名《正能量》),其中将人体比作一个能量场,通过激发内在潜能,可以使人表现出一个新的自我,从而更加自信、更加充满活力。当下,人们为所有积

极的、健康的、催人奋进的、给人力量的、充满希望的人和事,贴上“正能量”标签。

2) 元芳,你怎么看?出自电视剧《神探狄仁杰》。狄仁杰遇到案情难解之处,时常会问副手李元芳:“元芳,你怎么看?”而李元芳的回答通常都是:“大人,此事蹊跷,背后隐藏着一个惊天的阴谋。”今年的流行,是源于一起网络事件。泉州有一女孩疑似被肢解后坠落高楼,警方判断为自杀。一名网友以“元芳,你怎么看”进行嘲讽,暗指案情背后或有蹊跷。该句式于是迅速流行,人们多将它缀于某个句子或语段的末尾,表达某种质疑、嘲讽或公开征询看法。

3) 舌尖上 2012年中央电视台播出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展示了中国各地的美食生态和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引起广泛关注。此纪录片的走红,使得 “舌尖上”也受到了人们的青睐,俨然成了饮食文化的 “代言人”,灵活地表达与之相关的丰富意蕴。如“舌尖上的中国”,即中国的饮食文化;“舌尖上的快乐”,意思是品味美食的乐趣;而“舌尖上的爱情”则可以理解为与饮食息息相关的爱情生活。

4) 躺着也中枪 一般而言,枪战中如果躺在地上,中枪的概率是最低的。“躺着也中枪”于是用来形容无缘无故地受到牵连,或被卷进是非。出自周星驰电影《逃学威龙》中的一句台词。剧中双方激烈打斗,某人装死,另一人向地上发了一枪,正中装死的人,装死的人叫道“我靠! 躺着都能中枪!”现在也有人使用缩略形式“躺中”“躺枪”,还有人干脆说“中枪”,表达的都是同样的意思。

5) 高富帅 指高大、富有、帅气的男人,是由三个单音节形容词并列构成的准固定词组。“高富帅”和“白富美”(肤白、钱多、貌美),是择偶方面最有优势的男人和女人。最初这两个词是网民对青春偶像剧和日本动漫中男女主人公特征的概括,表达了对虚拟世界里“高富帅”与“白富美”之间童话婚恋的艳羡,同时也寄托着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对平凡现实的自我解嘲。“高富帅”和“白富美”现已成为日常生活里的热门词语。

6) 中国式 “中国式”的说法最初源自王海鸰的小说《中国式离婚》,改编成电视剧后曾火热一时,衍伸出“中国式XX”等说法。而今年,网友提出的“中国式过马路”,即“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成为“中国式”爆发的导火线。媒体上出现大批以戏谑口吻议论国人或中国社会问题的“中国式XX”,如“中国式接送孩子”“中国式相亲”“中国式插队”等等,

于戏谑中表达自嘲与质疑。

7) 压力山大 意思是压力像山一样大。这个词是由我国男女老少最为熟悉的外国人名“亚历山大”,通过谐音、暗喻演变过来的。前半部分谐音,后半部分暗喻。后来又出现变体“鸭梨山大”,更加诙谐有趣。“压力山大”一问世,就被人们广泛接受,一来是交际上的需要,二来是念着顺口、听着顺耳,并且幽默感十足。

8) 赞 先在网络上流行,然后打入传统媒体,有动词、形容词两种用法。作动词的“赞”可以替代许多双音词:赞美、赞赏、赞叹、赞同、赞许,以及称赞、夸赞等。作为形容词的“赞”表示好,一说来源于台湾,理由是台湾有一家报纸评选的2011年台湾年度汉字就是“赞”字,一说吴方言区(包括江苏南部、浙江大部和上海)一向用“赞”表示好,如上海话里“蛮赞”便是很好的意思。 9) 最美 “最美丽”的简称,新兴的用法“最美+身份”的组合作为一种对人物的美称在2012年已成为感动中国的新力量。这种组合的流行始于“最美妈妈”。2011年,一个2岁女童从10楼坠落,正在楼下的吴菊萍冲过去用左臂接住了孩子。小女孩得救了,而吴菊萍左臂粉碎性骨折,人们称赞吴菊萍为“最美妈妈”。此后各种“最美”称号不断涌现,如最美教师张丽莉、最美司机吴斌、最美战士高铁成、最美女法官后莉„„

10) 接地气 本义是“接土地之气”,民间常说的“水土不服”就是不接(当地的)土地之气(泛指自然环境和气候)。流行语“接地气”中的“地”用的是比喻义,指老百姓的生活。“接地气”就是“贴近老百姓真实生活的实际”“反映百姓真实生活情感”。莫言的小说就是“接地气”的一个典型。而党员干部“接地气”,就是要深入基层,广泛接触民众,了解民众的苦与乐、民众的意愿和需求。

《咬文嚼字》编辑部

(2012年12月20日)

一、在谈论新闻事件时,经常用到“发酵”一词,比如“钓鱼岛争端再次发酵”“韩日岛争连续发酵”。“发酵”的“酵”往往误读成xiào。“发酵”本指复杂的有机物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 比喻事物受外力影响发生某种变化。“酵”字历史上有两读:jiào和xiào。根据《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酵”字统读为jiào,不再读xiào。

二、在报道黄岩岛事件时,媒体上多次把“潟湖”误为“泻湖”。误“潟”为“泻”是媒体的一个习惯性错误。去年日本大地震时,曾把日本地名“新潟”误为“新泻”;今年又把“潟湖”误为“泻湖”。“潟”音xì,义为咸水浸渍的土地;“潟湖”是浅水海湾因湾口被淤积的泥沙封堵阻泻而形成的湖,也指珊瑚礁围成的水域。我国黄岩岛的潟湖,属于后一种情况。因为“泻”的繁体字“瀉”与“潟”形近,导致误读误用。

三、在报道诺贝尔文学奖时,莫言的《天堂蒜薹之歌》常被误为《天堂蒜苔之歌》。“薹”,是蒜、韭菜、油菜等生长到一定阶段时在中央部分长出的细长的茎;蒜薹,大蒜的薹,嫩的称蒜苗,是人们喜欢吃的蔬菜之一。“苔”,是指一类苔藓植物。有人误以为“苔”是“薹”的简化字,以致把“蒜薹”写作“蒜苔”。

四、在使用繁体字的场合,“皇后”的“后”常被误成“前後”的“後”。这一差错,在以往的书法作品和商品广告中多次出现。今年某书画研究机构的书法家,将装裱好的写有“影後”二字的立轴现场送给台湾影星归亚蕾,又一次犯了“后”“後”不分的错误。由于这一场面曾由电视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影响。“后”字本已有之,原指君主,引申指“君主的妻子”,和“前後”的“後”是两码事。

五、在报道捕捉悍匪周克华的新闻时,某些媒体很不得体地把周克华称作“爆头哥”。“哥”字是近年来的流行用语,逐渐出现滥用的倾向,“爆头哥”便是一例。恶魔周克华在作案时近距离对着被害人的头部开枪,这是一种疯狂、残忍的举动。称周克华为“爆头哥”,无异是化残忍为一笑。

六、在微博语文中,产生重大社会影响的差错是:女子自称“贱内”。2012年7月,台湾某艺人陪同丈夫赴云南捐赠“希望厨房”,并发布一条微博,说:“老公的餐饮服务业能往这样美好的方向发展,贱内与有荣焉!”网友一时议论纷纷。“贱内”是一个谦辞,旧时用于对人称说自己的妻子。一个现代时尚女性用它来自称,显然是说错了。

七、在法制新闻报道中,“囹圄”一词常被误为“囫囵”。这和两个词的词形相近有关。比如,今年某影星在一份因儿子吸毒而代其道歉的网络声明中说儿子“目前又身陷囫囵,暂不能对公众有一个交代”,又一次搞错了这两个词。“囹圄”读作línɡyǔ,意思是监狱。一个人被关押在监狱,就叫“身陷囹圄”。“囫囵”读作húlún,意思是完整、整个儿的,如“囫囵吞枣”。

八、在交通安全新闻报道中,“酒驾”“醉驾”纠缠不清。从2011年醉驾入刑开始,媒体上有这方面的报道,往往张冠李戴。2012年10月,某知名演员在上海街头酒驾被查,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不少媒体在报道时,都把“酒驾”误说成“醉驾”。“酒驾”是酒后驾驶,每100毫升的血液中酒精含量超过20毫克但不到80毫克;“醉驾”是醉酒驾驶,指每100毫升血液中酒精含量等于或大于80毫克。两者的法律后果不一样。

九、在谈论中日钓鱼岛争端时,网络上常常把“兄弟阋于墙”误成“兄弟隙于墙”。2012年,针对日本图谋侵占中国领土钓鱼岛的挑衅,中国大陆与台湾都坚决地采取了一系列反制措施。网民们在谈论这一时事热点时,喜欢引用“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来说明当下的情势,但不少人不会写 “阋”字,有人误成“隙”,还有人误成“嬉”。这句古语出自《诗经》,大意是,兄弟们虽然在家里争吵,但能一致抵御外人的欺侮。比喻内部虽有分歧,但能团结起来对付外来侵略。“阋”音xì,义为争吵,不能写成“间隙”的“隙”或“嬉戏”的“嬉”。

十、在使用汉字数字时,“零”和“〇”常被弄混。阿拉伯数字“0”有“零”和“〇”两种汉字书写形式。2011年开始正式实施的《出版物上数字用法》规定:一个数字用作计量时,其中“0”的汉字书写形式为“零”;用作编号时,“0”的汉字书写形式为“〇”。许多人在涉及编号的场合,错误地以“零”代“〇”。比如,“二〇一二年”常被误作“二零一二年”。

《咬文嚼字》编辑部

1) 正能量 指的是一种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动力和情感。“正能量”本是物理学名词,霍金《时间简史》中就用过:“宇宙中的物质是由正能量组成的。”“正能量”的流行源于英国心理学家理查德·怀斯曼的专著《Rip it up》(中文译名《正能量》),其中将人体比作一个能量场,通过激发内在潜能,可以使人表现出一个新的自我,从而更加自信、更加充满活力。当下,人们为所有积

极的、健康的、催人奋进的、给人力量的、充满希望的人和事,贴上“正能量”标签。

2) 元芳,你怎么看?出自电视剧《神探狄仁杰》。狄仁杰遇到案情难解之处,时常会问副手李元芳:“元芳,你怎么看?”而李元芳的回答通常都是:“大人,此事蹊跷,背后隐藏着一个惊天的阴谋。”今年的流行,是源于一起网络事件。泉州有一女孩疑似被肢解后坠落高楼,警方判断为自杀。一名网友以“元芳,你怎么看”进行嘲讽,暗指案情背后或有蹊跷。该句式于是迅速流行,人们多将它缀于某个句子或语段的末尾,表达某种质疑、嘲讽或公开征询看法。

3) 舌尖上 2012年中央电视台播出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展示了中国各地的美食生态和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引起广泛关注。此纪录片的走红,使得 “舌尖上”也受到了人们的青睐,俨然成了饮食文化的 “代言人”,灵活地表达与之相关的丰富意蕴。如“舌尖上的中国”,即中国的饮食文化;“舌尖上的快乐”,意思是品味美食的乐趣;而“舌尖上的爱情”则可以理解为与饮食息息相关的爱情生活。

4) 躺着也中枪 一般而言,枪战中如果躺在地上,中枪的概率是最低的。“躺着也中枪”于是用来形容无缘无故地受到牵连,或被卷进是非。出自周星驰电影《逃学威龙》中的一句台词。剧中双方激烈打斗,某人装死,另一人向地上发了一枪,正中装死的人,装死的人叫道“我靠! 躺着都能中枪!”现在也有人使用缩略形式“躺中”“躺枪”,还有人干脆说“中枪”,表达的都是同样的意思。

5) 高富帅 指高大、富有、帅气的男人,是由三个单音节形容词并列构成的准固定词组。“高富帅”和“白富美”(肤白、钱多、貌美),是择偶方面最有优势的男人和女人。最初这两个词是网民对青春偶像剧和日本动漫中男女主人公特征的概括,表达了对虚拟世界里“高富帅”与“白富美”之间童话婚恋的艳羡,同时也寄托着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对平凡现实的自我解嘲。“高富帅”和“白富美”现已成为日常生活里的热门词语。

6) 中国式 “中国式”的说法最初源自王海鸰的小说《中国式离婚》,改编成电视剧后曾火热一时,衍伸出“中国式XX”等说法。而今年,网友提出的“中国式过马路”,即“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成为“中国式”爆发的导火线。媒体上出现大批以戏谑口吻议论国人或中国社会问题的“中国式XX”,如“中国式接送孩子”“中国式相亲”“中国式插队”等等,

于戏谑中表达自嘲与质疑。

7) 压力山大 意思是压力像山一样大。这个词是由我国男女老少最为熟悉的外国人名“亚历山大”,通过谐音、暗喻演变过来的。前半部分谐音,后半部分暗喻。后来又出现变体“鸭梨山大”,更加诙谐有趣。“压力山大”一问世,就被人们广泛接受,一来是交际上的需要,二来是念着顺口、听着顺耳,并且幽默感十足。

8) 赞 先在网络上流行,然后打入传统媒体,有动词、形容词两种用法。作动词的“赞”可以替代许多双音词:赞美、赞赏、赞叹、赞同、赞许,以及称赞、夸赞等。作为形容词的“赞”表示好,一说来源于台湾,理由是台湾有一家报纸评选的2011年台湾年度汉字就是“赞”字,一说吴方言区(包括江苏南部、浙江大部和上海)一向用“赞”表示好,如上海话里“蛮赞”便是很好的意思。 9) 最美 “最美丽”的简称,新兴的用法“最美+身份”的组合作为一种对人物的美称在2012年已成为感动中国的新力量。这种组合的流行始于“最美妈妈”。2011年,一个2岁女童从10楼坠落,正在楼下的吴菊萍冲过去用左臂接住了孩子。小女孩得救了,而吴菊萍左臂粉碎性骨折,人们称赞吴菊萍为“最美妈妈”。此后各种“最美”称号不断涌现,如最美教师张丽莉、最美司机吴斌、最美战士高铁成、最美女法官后莉„„

10) 接地气 本义是“接土地之气”,民间常说的“水土不服”就是不接(当地的)土地之气(泛指自然环境和气候)。流行语“接地气”中的“地”用的是比喻义,指老百姓的生活。“接地气”就是“贴近老百姓真实生活的实际”“反映百姓真实生活情感”。莫言的小说就是“接地气”的一个典型。而党员干部“接地气”,就是要深入基层,广泛接触民众,了解民众的苦与乐、民众的意愿和需求。


相关内容

  •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课堂实录
  • 咬文嚼字 教学设计 作者:陈畅 贵阳一中高二语文备课组 [三维目标] 1. 知识与能力:总体把握课文,了解相关字词知识: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文章的能力,总结课文的实例,分析作者的主要观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一字不肯放松"的严谨精神,并体会汉语言的 ...

  • [咬文嚼字]教案
  • <咬文嚼字>教案 年级:高二 编写:管彩虹 审定:高二语文备课组 日期:2013.10 [学习目标] 知识教育目标:分析文章结构,概括文章内容,理出作者观点. 能力培养目标:品味佳句,培养发表独立见解的能力 德育渗透目标:体会在文学创作.阅读中"咬文嚼字"的作用与意义 ...

  • [咬文嚼字]说课稿(正)
  • <咬文嚼字>说课稿 (第一课时) 尊敬的评委老师: 你们好!我是来自七中的钟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咬文嚼字> 下面我将从教材.目标.方法.过程.教学反思五个方面说这篇课文 的第一课时的设计: 首先说教材: 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结构自由而不失严谨,富有"理趣&quo ...

  •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8课[咬文嚼字]教案
  • <咬文嚼字> 一.三维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分析评价课文观点 :掌握一些常见词的用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文中几个实例的品味,体会斟酌文字与精确地传情达意之间的重 要关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中国文学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 体会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 三.教 ...

  • [咬文嚼字]公开课
  • 咬文嚼字教案 歇后语:小老鼠看书 (打一成语)咬文嚼字 "两猿截木山中,问猴儿如何对锯?" "匹马陷身泥里,看畜生怎样出蹄!" 唐玄宗的宠臣杨国忠,嫉恨李白之才,总想奚落他一番.传说,一日,杨国忠想出一个办 法,约李白去对三步句.李白一进门,杨国忠便道:&qu ...

  • [咬文嚼字]读书笔记
  • <咬文嚼字>读书笔记 双语学院英德1301班 罗芸蕾 <咬文嚼字>创刊发行于1995年1月,发行者为上海文化出版社,今为32开,约50页的文艺月刊,主要内容则为纠正媒体艺人.名家作品的错别字.其的栏目有:卷首幽默.语林漫步.众矢之的.借题发挥.连珠炮.一针见血等.因内容颇具特 ...

  • 咬文嚼字导学案
  • <咬文嚼字>导学案 江苏 秦 葆 [学习目标] 1.识记文中的字词,背诵文中引用的诗文名句. 2.理清文章的思路,准确筛选文中的信息,把握作者观点. 3.理解古诗词中的炼字技巧. [课前自学] 一.自读课文,识记了解 1.涵咏词义 (1)咬文嚼字: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儿而不注 ...

  • [咬文嚼字]说课教案
  • 江西省广丰中学 高翔 一.教材分析 1.课文的特点及地位 <咬文嚼字>是人教版语文第二册第四单元第一篇文章,第四单元是一个"文化随笔"单元.<咬文嚼字>是朱光潜先生讲述"文字重要性"的一篇文化随笔,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很富有" ...

  • 对课文中咬文嚼字市里的解析和补充
  • ①郭沫若改字 ② 王若虚改句 ③贾岛"推敲" ④苏轼<惠>诗 ⑤"套板反应" 2.文章最后一段中说"以上只是随便举几个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但显然这些例子不仅不是随便举的,而且是用心选择的.从选材的内容来看,一方面是关于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