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文化与中国古代城市

山水文化与中国古代城市

“凡相度风水, 遇大工营建, 钦天监委官, 相阴阳, 定方位, 取吉兴工, 典至重也。”这句《大清会典》中的记录说明了“阴阳”“方位”在我国古代工程建设中的重要性。而所谓的阴阳方位只不过是风水学诸多考虑要素中的相对重要的几点。风水学这门古老的学说始终贯穿着中国古代的工程营建。

我国古代城市从来就不是那种简单的、纯实用功能的建筑聚合体, 而是一种充满了各种文化意蕴的古代生活环境,它在其漫长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中, 一直受到种种文化观念、意识 形态的多重撞击。风水术, 作为我国古代一种关于城市、宅居环境选择的山水文化观念, 它必然会深深地影响并制约着我国古代城市的规划建设。这正如吴良墉先生所云“ 中国传统 城市把山水作为城市构图的要素, 山水与城市浑然一体, 显然与重视山水构图和城市选址布局的“风水学说的理论有关”。

风水,“风”就是元气和场能,“水”就是流动和变化。“风水”本为相地之术,即临场校察地理的方法,也叫地相、古称堪舆术,是一种研究环境与宇宙规律的哲学。其实风水就是周围的环境,上至天文,下至地理。而城市的“地理”从大的尺度来看就是指城市周边及其内部的山川河流,即“山水”。

“水无山则气散而不附,山无水则气寒而不理。”《管氏地理指蒙》中的这句话是说山与水的相依相成,不可弃水言山,也不可弃山说水。古人所能考虑的地理学要素中,山与水是最清晰明了的关键要素。在自然界中,山与水又往往结合在一起。因此古人常常把山水放在一起讲。

正是因为“山水”在风水学中的重要地位,我国古代城市营建中往往对山势,水势有所考虑。例如《吴录》中,诸葛亮论金陵说,“钟阜龙蟠,石城虎踞,此帝王之宅。” 南京的东郊是紫金山,形似龙蟠,西郊是石头城,形似虎踞。今日南京的“虎踞龙盘”之说也是对风水学说的解读。

山水文化与中国古代城市的关系其一表现在风水学说上。其二则表现在“天人合一”的思想上。

“天地合其德, 与日月合其明, 与四时合其序, 与鬼神合吉凶, 先天而天弗违, 后天而奉天时。”这句出自《周易•乾卦•文言》的经典意思是说“大人的德性,要与天地的功德相契合,要与日月的光明相契合,要与春、夏、秋、冬四时的时序相契合,要与鬼神的吉凶相契合。在先天而言,它构成天道的运行变化,那是不能违背的自然功能。在后天而言,天道的变化运行,也必须奉行它的法则。”这句话其实也是对天人合一的具体解读。

“人法地, 地法天,天法道, 道法自然。”老子这句话是对天人合一思想最简洁的解读。孔子说“仁者乐山, 智者乐水。”寄身与山水就是融入自然,是古人渴望天人合一的表现。纵观我国古代历史,文人寄身山水的例子层出不穷。早至魏晋时期就有嵇康、郭璞等大隐士。山水田园诗也是我国古代诗歌重要流派之一。可见天人合一思想在我国古代思想中的重要地位。古人对天人合一的渴望也推动了古代城市建设中对山水的营建。

“筑咸阳宫, 因北陵营殿, 端门四达, 以则紫宫象帝居。引渭水灌都以象天汉, 横桥南 渡以法牵牛”——《三辅黄图•咸阳故城》。这句秦人修筑咸阳宫的记载

既是对风水学说的具体实践,又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反映。

山水文化与中国古代城市的关系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先秦时期为山水思想的缘起阶段;2、秦汉时期 为“山水”思想的萌芽阶段;3、魏晋南北朝时期为山水思想的成型阶段;4、隋唐至宋辽金 时期为山水思想的发展阶段;5、元明清时期为山水思想的鼎盛阶段。

“圣人之处国者,必于不倾之地,而择地形之肥饶者,乡山左右,经水若泽,内为落 渠之写,因大川而注焉”。——《管子•度地篇》

早期的山水思想便是古人基于生存目的对山川河流等地理形势研究方法的升华。古人将山水形式与人的福祉相联系,通过对山水形势的利害分析来进行城市、宫舍、陵墓等的 选址、营造。并有古人所谓“山厚人肥,山瘦人饥”,“水深民多富,水浅民多贫,水聚民多 稠,水散民多离”之说。在实践的过程中,山水形势的评价方法和审美原则与中国古人的崇 祖思想相结,合并融入祈福吉祥、占卜未来的精神追求,而产生了一套系统的相宅、卜地的论说,形成了早期的风水术即对山水环境选择意识的升华。

“凡田野万家之众, 可食之地, 方五十里, 可以为足矣。万家以下, 则就山泽可矣。万家以上, 则去山泽可矣”——《管子•八观》

山水大聚会之所必结为都会, 山水中聚会之所必结为市镇, 山水小聚会之所必结为村落。

山文化:我国的山文化可以简要概括为山脉文化、山镇文化、山岳文化。古人将昆仑山视为万山之祖,认为我国自西向东呈放射状形成的众多山脉发源于昆仑山,将山脉视为龙 脉,由四条大河流划分为三大干龙,是为山脉文化。周代将全国划分为九州,每州以一座山 为象征,由山镇来代表不同的地区是为山镇文化。山岳文化也是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 我国有“五岳”之说,五岳是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五座山峰。

水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水也有着富于哲理的认识,给水文化奠定了理性的哲学 基础 。《周易》中认为世间万物都离不开水的滋润:“说万物者莫说乎泽,润万物者莫润乎 水。”老子更是将水赋予了人文精神,在《老子•八章》中专门讲水的“德”性,“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是说极善之圣人就像水一样,水滋润于万 物而不相争,甘心为众人所不愿为之事,因而就像“道”一样。将水比作“道”,可以认为 是至高无尚的评价了。

山水文化与中国古代城市

“凡相度风水, 遇大工营建, 钦天监委官, 相阴阳, 定方位, 取吉兴工, 典至重也。”这句《大清会典》中的记录说明了“阴阳”“方位”在我国古代工程建设中的重要性。而所谓的阴阳方位只不过是风水学诸多考虑要素中的相对重要的几点。风水学这门古老的学说始终贯穿着中国古代的工程营建。

我国古代城市从来就不是那种简单的、纯实用功能的建筑聚合体, 而是一种充满了各种文化意蕴的古代生活环境,它在其漫长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中, 一直受到种种文化观念、意识 形态的多重撞击。风水术, 作为我国古代一种关于城市、宅居环境选择的山水文化观念, 它必然会深深地影响并制约着我国古代城市的规划建设。这正如吴良墉先生所云“ 中国传统 城市把山水作为城市构图的要素, 山水与城市浑然一体, 显然与重视山水构图和城市选址布局的“风水学说的理论有关”。

风水,“风”就是元气和场能,“水”就是流动和变化。“风水”本为相地之术,即临场校察地理的方法,也叫地相、古称堪舆术,是一种研究环境与宇宙规律的哲学。其实风水就是周围的环境,上至天文,下至地理。而城市的“地理”从大的尺度来看就是指城市周边及其内部的山川河流,即“山水”。

“水无山则气散而不附,山无水则气寒而不理。”《管氏地理指蒙》中的这句话是说山与水的相依相成,不可弃水言山,也不可弃山说水。古人所能考虑的地理学要素中,山与水是最清晰明了的关键要素。在自然界中,山与水又往往结合在一起。因此古人常常把山水放在一起讲。

正是因为“山水”在风水学中的重要地位,我国古代城市营建中往往对山势,水势有所考虑。例如《吴录》中,诸葛亮论金陵说,“钟阜龙蟠,石城虎踞,此帝王之宅。” 南京的东郊是紫金山,形似龙蟠,西郊是石头城,形似虎踞。今日南京的“虎踞龙盘”之说也是对风水学说的解读。

山水文化与中国古代城市的关系其一表现在风水学说上。其二则表现在“天人合一”的思想上。

“天地合其德, 与日月合其明, 与四时合其序, 与鬼神合吉凶, 先天而天弗违, 后天而奉天时。”这句出自《周易•乾卦•文言》的经典意思是说“大人的德性,要与天地的功德相契合,要与日月的光明相契合,要与春、夏、秋、冬四时的时序相契合,要与鬼神的吉凶相契合。在先天而言,它构成天道的运行变化,那是不能违背的自然功能。在后天而言,天道的变化运行,也必须奉行它的法则。”这句话其实也是对天人合一的具体解读。

“人法地, 地法天,天法道, 道法自然。”老子这句话是对天人合一思想最简洁的解读。孔子说“仁者乐山, 智者乐水。”寄身与山水就是融入自然,是古人渴望天人合一的表现。纵观我国古代历史,文人寄身山水的例子层出不穷。早至魏晋时期就有嵇康、郭璞等大隐士。山水田园诗也是我国古代诗歌重要流派之一。可见天人合一思想在我国古代思想中的重要地位。古人对天人合一的渴望也推动了古代城市建设中对山水的营建。

“筑咸阳宫, 因北陵营殿, 端门四达, 以则紫宫象帝居。引渭水灌都以象天汉, 横桥南 渡以法牵牛”——《三辅黄图•咸阳故城》。这句秦人修筑咸阳宫的记载

既是对风水学说的具体实践,又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反映。

山水文化与中国古代城市的关系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先秦时期为山水思想的缘起阶段;2、秦汉时期 为“山水”思想的萌芽阶段;3、魏晋南北朝时期为山水思想的成型阶段;4、隋唐至宋辽金 时期为山水思想的发展阶段;5、元明清时期为山水思想的鼎盛阶段。

“圣人之处国者,必于不倾之地,而择地形之肥饶者,乡山左右,经水若泽,内为落 渠之写,因大川而注焉”。——《管子•度地篇》

早期的山水思想便是古人基于生存目的对山川河流等地理形势研究方法的升华。古人将山水形式与人的福祉相联系,通过对山水形势的利害分析来进行城市、宫舍、陵墓等的 选址、营造。并有古人所谓“山厚人肥,山瘦人饥”,“水深民多富,水浅民多贫,水聚民多 稠,水散民多离”之说。在实践的过程中,山水形势的评价方法和审美原则与中国古人的崇 祖思想相结,合并融入祈福吉祥、占卜未来的精神追求,而产生了一套系统的相宅、卜地的论说,形成了早期的风水术即对山水环境选择意识的升华。

“凡田野万家之众, 可食之地, 方五十里, 可以为足矣。万家以下, 则就山泽可矣。万家以上, 则去山泽可矣”——《管子•八观》

山水大聚会之所必结为都会, 山水中聚会之所必结为市镇, 山水小聚会之所必结为村落。

山文化:我国的山文化可以简要概括为山脉文化、山镇文化、山岳文化。古人将昆仑山视为万山之祖,认为我国自西向东呈放射状形成的众多山脉发源于昆仑山,将山脉视为龙 脉,由四条大河流划分为三大干龙,是为山脉文化。周代将全国划分为九州,每州以一座山 为象征,由山镇来代表不同的地区是为山镇文化。山岳文化也是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 我国有“五岳”之说,五岳是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五座山峰。

水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水也有着富于哲理的认识,给水文化奠定了理性的哲学 基础 。《周易》中认为世间万物都离不开水的滋润:“说万物者莫说乎泽,润万物者莫润乎 水。”老子更是将水赋予了人文精神,在《老子•八章》中专门讲水的“德”性,“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是说极善之圣人就像水一样,水滋润于万 物而不相争,甘心为众人所不愿为之事,因而就像“道”一样。将水比作“道”,可以认为 是至高无尚的评价了。


相关内容

  • 中西方古典园林的比较
  • 摘要:对中西方古典园林的造园风格和园林艺术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中西方古典园林之间各方面的差异,更好地把握园林艺术的共性,从中找寻中西方古典园林对中国园林景观设计的意义.从而使得园林景观设计可以弥补现实生活环境的某些不足,更好地满足人类自身心理和生理需要. 关键词:中西方;古典园林;比较 中图分类号: ...

  • 中国古代建筑营造的自然观
  • [摘 要]中国古代文人"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念对中国古代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中国文人构成古代了唯一的上层社会,他们直接或间接的参与营建活动,把中国传统的自然观带入了建筑创造之中,建筑与自然的关系成为中国古代建筑区别于世界其他建筑体系的根本特征. [关键词]天人合一:风水堪舆:模 ...

  • 苏州古典园林的生态美学研究
  • 摘 要:苏州古典园林堪称中国园林艺术之典范,代表着中国古代园林的最高水平,在世界古典园林史上也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苏州古典园林的生态美学思想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以"天人合一"生态自然观为指导的江南古典园林,在浓缩自然.模山范水的过程中,体现着中国古人对宇宙.生命的认识,寄 ...

  • 浅谈中国园林建筑艺术
  • 中国传统园林建筑艺术 姓名: 王峰 学号:[1**********]1 班级:城市形象设计(1)班 目录 一.中国传统园林与西方自然传统园差异(以英国为例)........2 二.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园林艺术.............................3 三.中国传统建筑中的自然观.... ...

  • 各大城市宣传口号
  • 安徽宣城旅游口号亟旅游计划谋划一.宣城旅游整体形象主题口号:灵韵山水,诗墨宣城(州) 说明:1.灵韵山水:宣称著名山(如敬亭山),有名水(如桃花潭),而它们不同于其他地方山水的特色就是灵秀,富有江南的特质,"灵韵"可体现宣城山水的特色. 2.诗墨宣城(州):第一,"诗墨 ...

  • 中国园林与中国文化关系的研究
  • 学号:0805180079 商丘科技职业学院 2011届毕业生毕业论文(设计) 中国园林与中国文化关系的研究 学生姓名: 母智芳 属系部所: 建筑工程系 专业班级: 园林工程技术二班 指导老师: 宿茜倩 定稿时间: 2011年4月 商丘科技职业学院2011届毕业生毕业论文(设计) 目 录 前 言 . ...

  • 城市建筑风格与特色
  • 城市建筑风格与特色 摘要:具有传统特色居住建筑是我国城市文化和城市建筑风格的重要表现.对此类建筑应如何设计.管理.市场开发以及公众参与,进行了简要阐述. 关键词:传统特色居住建筑设计管理 中图分类号:TU3 文献标识码:A 中国建筑体系是以木结构为特色的独立的建筑艺术,在城市规划.建筑组群.单体建筑 ...

  • 中国建筑史笔记
  • 中国古代的建筑特征:建筑本身的特征 建筑历史的特征 建筑认识的特征 公官制度:样式雷 又名样子雷,样房雷.是清代宫廷建筑师雷氏家族的俗称. 掌握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及脉络流变 史前--夏商周(大迁徙促成文化互动)--春秋战国(佛教文化入境)--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境外文化交流)--北宋辽金南 ...

  • 天鹅湖论文
  • 从天鹅湖调研对山水景观的思考 罗足谋 09城规2 [1**********] 摘要:中国山水文化是以中国山水为载体和表现对象的一个庞大的文化体系是一个不断创新又不断积累的动态发展过程.山水文化源于山水又美化着山水,产生于人与山水的关系又服务于人与山水的关系.中国园林是山水的缩影 是"城市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