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三大流派

西方哲学三大流派

◆哲学是无门之门,入门极其困难。

哲学不是知识,是智慧,至高的形而上的智慧,同时也是实践的智慧。对哲学的学习就是追求智慧,获得人生完美幸福的过程。

歌德《浮士德》,反思一生,真正快乐的时光不到两个星期。

反思我们自己,一年365天,从早到晚快乐的日子可否有一天、两天?

有价值人生的基本标准?

断烦恼,得幸福的过程,也就是求智慧、人性升华的过程,也就是具有美德的过程。如果学哲学烦恼不仅没有少,而是越学越夺,那一定不是哲学。那是被“哲学知识”所害,一切人文学科都是如此,文学、历史,学佛更是如此。

有的人学哲学几十年也没入门。

陈修斋:“我越研究莱布尼茨,越不敢写”,哲学无定论。当我们觉得学哲学很困惑,找不到一个确定的标准的时候,哲学才算是入门了。(这就是从欲望构织的形而下的表象世界,慢慢趋向于本体世界的追寻)

麻老师:研究佛学,但是不信佛法,不懂佛法。禅外说禅。(哲学不能没有激情、兴趣,但是也不能陷入其中;禅外说禅,或迷信邪见)

入门类似禅宗:神秀“身是菩提树”,慧能“菩提本无树”。

慧能的故事:文盲,三岁丧父,打柴供养老母;“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金刚经》;弘忍;打杂八个月。传得衣钵,开禅门之盛。

文盲而具有天赋,道家,绝圣弃智,绝学无忧。一心不乱谓之“诚”,周敦颐。

当代人就是心思散乱,若制心一处,一生只做一件事,绝对成就辉煌!

哲学就是心学,类似禅宗的“以心传心”。道可道,非常道。言语道断,要从哲学知识的表象中洞悟至高的真理和智慧,类似康德所说的至善、至福的境界。

据佛经《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中载,释迦牟尼佛在灵鹫山为大梵天王说法时,闭口不言,拈花而立。全场只有摩诃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佛陀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与摩诃迦叶”。因此摩诃迦叶尊者为西天禅宗第一代初祖。

据称禅宗在印度历经二十八代,传到菩提达摩大师,远从西天来中土弘扬印心佛法,为中土禅宗第一代祖师,西天第二十八祖。

唐玄宗开元二年(730年),在洛阳的明定南北总是非大会上,慧能弟子神会辩倒其余宗派,使得禅宗树立了全国性的影响。此后禅宗在中国又分成“五家七派”(沩仰、临济、曹洞、云门、法眼、黄龙、杨岐),在中国佛教各宗派中流传时间最长,影响甚广,至今仍延绵不绝,在中国哲学思想上有着重要的影响。

禅宗,“口头禅”也流弊甚广。禅外禅说,胡说八道公案,甚至大妄语,自认为已经得道。所以近代第一高僧印光大师(1861~1940)号常惭愧僧,痛斥“狂禅”。

在当时印祖所处的时代中,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是抗日战争。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印祖应劫出世,救万民于水火,度化世人往生净土。

印祖极为反对当时所谓参禅人不务实,只是口头功夫的做法,而且由于真正的禅门善知识非常少,所谓参禅者多是禅外说禅,所说之禅并非真禅,乃是狂禅、伪禅、口头禅,如果普通

人不能分辨,就会被误入歧途,犹如以盲导盲,共堕火坑。

“今之人,每以世智辩聪之资,研究佛学。稍知义路,便谓亲得。从兹自高位置,藐视古今。且莫说现今之人,不入己目。即千数百年之高僧,多有古佛再来,或法身菩萨示现者。彼皆以为庸常,不足为法。未得言得,未证言证。听其言,高出九天之上。察其心,卑入九地之下。”

当代,学问越高,道德越低的人也很多,比如湖北经济学院的思想品德教授猥亵19岁女大学生,比如湖大副校长、武大副校长、副书记贪污腐化、武汉理工大学校长学术造假,都是如此。自己给自己挖坑,挖坟墓,愚痴!

印祖一方面痛斥这种贡高我慢、误导学人的做法,另一方面对于那些学禅人来说,也指出禅宗悟入何其之难!印祖曾举例说,赵州谂禅师从小出家,到了八十多虽还在行脚,长庆禅师坐破了七个蒲团才开悟,可是现在这些人刚刚一知半解就狂妄自大,未得言得,实在是大妄语!由于末法时期禅宗善知识稀少,人根陋劣,因此学禅者不明教理,“至于静坐澄思,空境现前。不过以静澄伏妄,偶尔发现之幻境耳。若错认消息,生大欢喜。则丧心病狂,佛亦难医矣。”由于没有善知识指导,一旦堕入魔道,非但不能了脱生死,只恐堕入恶道。这就是什么呢?走火入魔,当代自称开悟的人太多了。群魔乱舞!

印祖则自称:常惭愧僧,粥饭庸僧。度化弟子数十万,这才是毫不利己专门度人,这才叫大智大慧,大慈大悲。

弘一大师(李叔同,介绍。两个妻子。三次恳请成为印祖弟子。称赞印祖为“三百年来,一人而已”)在1924年到普陀山拜见印祖时,前后七天和印祖住在一起,默默观察印祖的一切行为。回来后弘一大师对于印祖的行为深为赞叹、敬佩。印祖每天早上只吃一大碗粥,无菜。弘一大师问,印祖回答说:“初至普陀时,晨食有咸菜,因北方人吃不惯,故改为仅食白粥,已三十余年矣。”吃完以后,印祖先把碗舔干净,再以白开水倒在碗里,漱口之后吞下,绝不浪费一点粮食。中午吃饭时,饭一碗,大众菜一碗。吃完之后也是先舔干净,再用白开水涤荡以漱口,和早饭一样。以上且举饭食而言,其他惜福之事,不胜枚举。

印祖数十年都是这样勤俭节俭。每见到有人吃饭后碗里有剩饭,必大呵曰:“汝有多么大的福气?竟如此糟蹋!”此事常常有。又有客人以冷茶泼弃痰桶中者,印祖亦呵诫之。而受呵斥者不仅不以为诩,反而觉得于平实中得到教育,对印祖更加敬佩。

大家自己反思一下,学哲学的、文学的、历史的、以及理工科的,有多少人连良好的生活习惯都坚持不下来?学其他学科的还好点,哲学是最接近智慧的学科,如果我们学哲学的不能改变人生,改变自我,那绝对是白学了,绝对是一场悲剧!

◆哲学的用处

哲学是无用之用,是为大用。道在器中,道器圆融。

哲学是“道”,其他学问是“术”。

哲学不是没有用,而是一般人不会用。

所以哲学,正如人类最高的智慧一样,永远只有少数人理解。

没有福缘,终生不得闻“哲学”之名。或闻之而诽谤。佛法,谤法。

◆哲学是实践智慧

哲学的核心在于知行合一,在于实践。说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寸。少实胜多虚。(引出后面将要重点谈论的“哲学的异化”)

马克思“哲学家重要的不是解释世界,而是改变世界”。

白居易(唐朝三大诗人?)古代帝王的服装颜色,隋唐以后皇帝用黄色,高官用“大红大紫”。

《琵琶行》:“坐上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50岁,“假著绯袍君莫笑。”“勿谓身未贵,金章照紫袍。”老百姓,白衣,布衣,青衣。

白居易拜访鸟窠禅师的公案:据《五灯会元》卷二记载,唐元和(806-821)中,白居易出任杭州太守,入秦望山去见“鸟窠禅师”道林。于是有了以下的一段对话:白居易问曰:“师傅住处甚危险?”禅师坐的摇摆不定的树上。

师曰:“太守危险尤甚!”

白曰:“弟子住镇江山,何险之有?”

师曰:“薪火相交,识性不停,得非险乎?”

白居易听了,心中大惭,又问:“如何是佛法大意?”

师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白居易不以为然,说:“三岁小孩也知道这么说。”

师曰:“三岁小孩虽得道,八十老翁行不得。”

◆哲学的本意。

分清两个概念:哲学,哲学知识。哲学气。

哲学是爱智慧——对至高智慧的追求(至善、至德、至福)。

哲学气:不要学得一身哲学气,那不是智慧。

爱智慧(philosophy),怎么爱?智慧是什么?感性、理性;智慧、聪明、知识。

哲学知识只是智慧的象征与隐喻,只有融会贯通、知行合一,哲学知识才升华为智慧。

◆经验主义、理性主义、宗教哲学(伦理思想)的介绍:

【经验主义】伊壁鸠鲁,培根,洛克,休谟(不可知论),费尔巴哈(唯物)

早期古希腊罗马的经验主义:

伊壁鸠鲁,感觉论,原子偏斜说。多世界理论(神逃避痛苦,因此住在世界的缝隙中,与人类无涉)。

继承了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类唯物主义者,反对迷信。“快乐是幸福生活的开始和目的。因为我们认为幸福生活是我们天生的最高的善,我们的一切取舍都从快乐出发;我们的最终目的乃是得到快乐。”快乐就是“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纷扰。”人都是趣乐避苦的,每一种快乐就其本身的性质而言,都是一种善(但这并不表示每一种快乐都值得选择;就像每一种痛苦都是一种恶,但并非每一种痛苦都应该被规避。取舍何种快乐或痛苦就体现了一个人在精神上的自由程度)。在快乐方面,灵魂的快乐更为深刻和持久。

总之,他的学说的宗旨是要使他的信徒产生一种个人自足的状态,他教导人们美好的生活在于享乐(主要是灵魂),不过他对于享乐的解释是消极的。真正的幸福在于避免一切痛苦、烦恼和忧虑。达到灵魂的宁静。

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原子偏斜说,个人自由意志的彰显。

在政治观上,伊壁鸠鲁提出了“社会契约”的主张。他认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如同相互约定的关系,个人并不先天地弱于社会,也不必事事服从社会,个人与社会是平等的。个人出于自愿与社会结成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体现了个人的自主意识。这里也第一次提出

了国家起源于人们相互间的契约,起源于社会契约的观点。

文艺复兴以后经验主义的尝试

一、经验主义和归纳法

弗兰西斯•培根,霍布斯、洛克、狄德罗、霍尔巴赫、休谟、贝克莱、马赫。

培根“知识和人的力量结合为一”、“知识就是力量”。人的一切知识都是来自对客观世界的感觉,认识过程就是从感官知觉上升到理智知觉的过程。单靠感性直观是不够的,还要以实验来弥补感觉的不足。为了能把实验的力量和理性的力量真正结合起来,为收集和加工材料提供一个新的正确方法,培根创立了“真正的归纳”的方法,“新工具”。

二、伦理学思想的反思

培根的批判性工作:①他认为以前的伦理学说主要是注重研究德性本身,将视角放在了德性的分类、范围以及实现途径和方法上,忽视从现实的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去揭示德性的来源和获得美德的方法;②以往的伦理学说或者只注重个人的快乐和幸福,或者只是空洞地高喊公共幸福,从来没有合理地把个人幸福和公共幸福结合起来;③以往的伦理学说绝大多数都没有重视对人的情感研究;④以往的伦理学说大多是从先验的一般公理、原则出发,用演绎推论的方法得出特殊行为的准则,而没有遵照自然的规律和社会的实际经验,把理性和经验密切结合起来,用观察和归纳的方法,从道德生活的特殊事实中引申出普遍公理和原则,用以指导生活和行为。特别是没有注重给人们指出道德价值的所在,人们的行为和相互关系“应该”如何。

三、培根的全体福利说

在道德来源上,培根认为知识是一切道德的来源和基础;在道德修养途径上,培根主张依靠知识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有德行的人(习惯的养成和良好的教育)。每一种事物都包含有双重的善,即事物作为整体的善和作为整体组成部分的善。整体的善高于部分的善,所以美德的价值就在于“利人”和“爱人”,这是人性中固有的倾向,是人性的本质。

培根的明智的利己主义:“要像别人爱你们那样爱别人”,而不是基督教道德的黄金律“爱人如己”。这隐含了资本主义的等价交换原则。

情感主义道德学,大卫•休谟,《人性论》《道德原则(理)研究》,《伦理和政治论文集》著名的不可知论者,引发康德十年沉思的天才。

一、人性和道德

休谟通过经验归纳法和心理分析方法对人类的思想、感觉和行为进行考察,发现在人性中对道德行为起决定作用的基本倾向不是理性,而是情感、同情。

理性不能直接导致行为的发生:①引发人们行动的是人们的欲求、需要而不是理性或推理;②理性在指导意志方面并不能反对情感(情感是第一性的存在,理性是第二性的);③通过理性、推论而获得的信念,不能直接导致行为(信念只有通过影响主体的心理倾向产生好恶感后才会引起人们行动的愿望)。

理性辨别事实真相,情感断定善与恶;理性指出行为或品质的趋向,情感判明它们的正当与否。(理性告诉我们倾向,情感才能告诉我们道德上的赞许和责备)。道德不是理性证明的科学。

决定道德善恶的情感,即不是自爱的利己心,也不是仁爱的利他心,而是人的同情心。“道德的区别是由道德感得来的”,道德感即自身基于快乐、不快的感觉(苦乐感)。

二、正义感和道德原则

德性的分类:“人为设计”的德性(如正义、忠诚)确立的基础是“公共效用”,“自然”

德性,基础是“私人效用”。

道德的两个原则:①有用性原则;②愉快原则。道德的真正起源发源于对他人有用、对自己有用、直接令他人愉快、直接令自己愉快,四个源泉。

正义缘起于人类物质财富的有限性和人性的局限性,通过协调人的自私性而使社会整体受益,其基础是人们对他的共同认同,即共同利益感(共同利益感是人类生活经验的警示和人性同情的结合)。

三、道德价值的发现

道德认识不同于科学认识。道德认识不是认识业已存在的事物及其属性,而是用情感的表达评价人们的行为和品质;

道德命题和事实命题判断的角度不同。科学命题中的“是”与“不是”,道德命题是“应该”与“不应该”;

道德判断依靠的是情感,事实判断依靠的是理性。

费尔巴哈的唯物论,感觉论。

思维与存在,客观存在是第一位的,主观思维由客观存在产生。统一于存在。

《基督教的本质》《黑格尔哲学批判》,费尔巴哈认为,精神不能脱离自然,感觉是一切认识的源泉,也是道德的源泉。个体是类的基础,是道德的尺度和基础。爱(新宗教)是最基本的生活事实,也是道德的基础和原则;道德就是要追求幸福,没有幸福也就没有道德

〖感性主义的缺陷〗只是经验性情感,缺乏形而上学,人的高贵性丧失。

【理性主义】

理性主义伦理学

早期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理性主义、伦理学

“伦理德性则是由风俗习惯沿袭约束。”

一、目的与至善

人的每种技艺与研究、实践与选择,都以某种善为目的,善就是这些活动所追求的目的。亚里士多德将生命的实现其最终完善状态的倾向或品质称为“隐德来希”,人的目的,即人的可实践的最高善,就是幸福。那么,什么是幸福?有这样三种生活:享乐的、政治的、沉思的。而沉思是最高等的实现活动,因为它是理性的那个最高部分——积极的努斯或理论理性的活动。幸福在与两种水准的生活:沉思的神性的生活,和合于伦理德性的生活。前一种是本义上的,后一种是引申义的。

二、伦理德性与理智德性

灵魂有一个有理性的部分和一个没有理性的部分,因此人的德性也可以分为理智德性与伦理德性两个部分。理性活动上的德性,即理智德性,可以由教导生成。欲望活动上的理性,即伦理德性,则需要通过习惯来养成。

理性又可以分为两个小部分:一部分思考其原因和本质不变的事物,另一部分思考可变的事物,所以“理智德性”又可以分为“理论理性”的德性和“实践理性”的德性。

两层关系: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的关系,实践理性与欲望的关系。即智慧与明智的关系,明智与欲望上的伦理德性的关系。理智德性照耀伦理德性(无理性),(理性之内)理论理性的德性即积极的努斯投射到实践事务上的那束光就是实践理性的德性。

三、德行的自愿与非自愿

在《物理学》和《形而上学》中,“四因说”:动力因是质料转为现实的推动者,目的因是质料转为现实的目的。形式、动力和目的是一致的。质料因和形式因。“质料和形式比较起来,还是把形式作为‘自然’比较确当。”质料是潜能,形式是现实,当潜在的事物转向现实的事物时就是事物的运动。导致事物运动的原因有二:一是合乎自然,二是反乎自然。 凡是合乎“自然”的运动都是主动的运动,行为的主动源于人自身,凡是因为灵魂某部分所引起的行为都是主动行为。人的行为除了源于自身的本性之外,还可能因为自身之外的某种原因,不得不进行反乎自身或反乎愿望的被动行为。其原因为无知或强制。

四、选择与中道原理

在欲望+努斯——目的——选择——实践的这个实践链条上,选择是实践的最近的环节。选择是必须出于意愿的,还必须是经过了预先考虑的。好的选择同实践理性的德性——明智不可分割,明智帮助人获得伦理德性,主要在于它在选择上提供给人好的考虑,好的考虑既是一种正确,也是一种善。亚里士多德反对苏格拉底的作恶都是违反当事人意愿的观点,认为如果说德性是出于意愿和选择,那么恶也就同样如此。

实践的中道原则:首先,要努力避开那个与适度品质最对立的极端;其次,要研究自己容易陷入其中不能自拔的那些事情,然后把自己拉向相反的方向。

文艺复兴之后的理性主义

一、科学与道德

近代自然科学的蓬勃发展:哥白尼、开普勒、伽利略、布鲁诺。近代科学理性精神的首要特征就是尊重事实,注重经验,尊重理性和自然,反对迷信和盲目信仰。

布鲁诺认为宗教神学不讲科学,不要正常的理性,用盲目信仰代替理性知识。他把神学家痛斥为“神圣的无知”和“神圣的驴性”。“谁要想从事哲学,那就得首先怀疑一切。”“英雄热情”的崇高道德理想。

二、理性主义方法

17世纪是方法论觉醒的世纪。培根是经验主义方法的始祖,笛卡尔是理性主义方法的先师。笛卡尔“我思故我在”。所谓理性,在他看来就是人的“判断和辨别真假的能力”。它是每个人生而具有的,是人的本性和自我的本质。自我是一个正在思想的东西,我只是一个在思想的东西,一个心灵,一个灵魂,一个理智,一个理性。天赋观念论。真理的标准在于理性思维的清楚明白。

对认识的出发点和结果的明确要求就是确定性、清晰性和全面性。其中,清楚明白是一个命题之所以真实确定的必要条件。如何获得明白清楚的知识呢?怀疑的方法、分析的方法、演绎推理的方法。

情感是灵魂的知觉或激动,为理性所产生和保持。理性是人人皆有的“良知”,人们要正确地做出判断、控制情感并指导行动,单有良知是不够的,更重要的还在于正确地应用它。“豁达”和“经常回想神圣的天意”。

三、斯宾诺莎伦理学

伦理学的出发点:“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每个个体应竭力以保存其自身,这是自然的最高的法律与权利。人的所有情感都不过是自私本性的派生物。能够引起痛苦或者快乐的情感便是道德的基础和善恶的根源。但是,自保欲望并不是道德的根基,道德的价值更在于在行为中对自保欲望的克制与调节。

在情感与理性问题上,斯宾诺莎既把理性看作满足情感的手段,也将理性视为最高的目

的。人的情感分为被动的情感和主动的情感(即被理性所认识和把握的情感)。只有主动的情感才是道德的基础,他主张人们应当成为情感的主人,要变被动情感为主动情感,在理性的指导下过和谐的生活。并由此证明了个人利益的正当性。

斯宾诺莎的“理性命令”:①德性的基础即在于保持自我存在的努力,而一个人的幸福就在于他能够保持其自己的存在;②追求德性即以德性为目的,除德性之外,世界不存在更有价值和更有益的东西;③凡自杀的人都是心灵薄弱的人,都是被违反他们本性的外因所征服的人。

当霍布斯认为人性自私,“人对人是豺狼”最终依靠契约和国家法律权威解决这种对立时,斯宾诺莎认为人类理性自身就可以解决这一冲突,人在认识到个人利益的同时,理性使其同时认识到保持个人利益必须为公共福利而努力,为利己而利他,只有利他才能实现利己。单纯的自我保存或利己是不符合人的本性即理性的,只有按照理性而生活,保持自我利益与公共利益的一致,才是合乎人的本性和德性要求的。

斯宾诺莎反对唯意志论,也反对宿命论。他认为自由就是对必然性的认识。“只有完全听理性的指导的人才是自由的人。”

四、康德伦理学

伊曼奴尔•康德(1724-1804)在1770年前研究自然科学,1755《自然通史和天体论》、1781《纯粹理性批判》、1788《实践理性批判》、1790《判断力批判》,分别对认识论、伦理学、美学作了阐述。“伦理学说标准原著”的《实践理性批判》和《伦理学讲演录》、《道德形而上学基础》。

“完成了哲学中的哥白尼式的革命”的《纯粹理性批判》建立起批判理性主义体系,即“批判哲学”。通过理论理性,“人为自然立法”;通过实践理性,“人为自己立法”。

康德主张为了认识世界,首先必须对认识能力的范围和局限性作批判的探讨,他认为,人的认识能力只限于“现象”的范围,而“本体”则不是人的认识所能达到的;“现象”是知识的领域,而“本体”是信仰的领域。离开意识而独立存在的自在之物(物自体)是不可认识的本体;现象是自在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而形成经验材料,再加上人的感性和知性的先天形式而产生的,是人们认识的对象。但是自在之物可以被信仰所揭示。

“纯粹理性”指的是纯粹的、不依赖于任何经验内容的认识能力。分为感性、知性、理性三个环节。知性把感性材料组织起来,使之构成有条有理的知识,但它所能认识的只是“现象”;理性以超现象的本体作为认识对象,要求对本体有所认识。不过理性在企图探讨本体问题时,例如在探讨世界的有限性和无限性、简单性和复杂性等问题时,却陷入了种种错误的推论和不可解决的自相矛盾之中。这就是康德所称的“二律背反”。因此康德得出结论:人的认识能力是有局限的,理性无力认识本体;要对本体有所认识,理性必须让位于信仰。康德批判哲学的两大任务:一是科学上反对蒙昧主义,论证科学规律的必然性;一是道德上反对奴隶主义和利己主义,解释自由意志的普遍必然性的法则。

康德的道德形上学原理

一、善良意志(在邓晓芒翻译的《实践理性批判》中没有这个过概念;只是认为善恶的概念必须后于道德律的原则,依照道德律的行动就是善的。)

人是理性的存在物,人的自由意志就是理性的实践能力,就是实践的理性。意志和理性不是相互分离的两样东西,而是同一个实践理性的两个方面。自由的规律就是实践理性的普遍法则,就是解决意志应当如何的问题。康德认为,超越常人的而具有普遍性的特殊意志就是善良意志。作为惟一的无条件善的善良意志,是一切道德价值的必要条件。首先,人的一切内在品质,只有具备善良意志才具有善的道德价值(如聪明、勇敢等);如果离开了善良

意志的统率,就必将酿成恶行;其次,人们通常追逐的身外之物,诸如“财富、权力、荣誉、健康„„也就是那名为幸福的东西”,如果没有善良意志就都可能造成道德祸害。善良意志本身就是善,是理性意志的自由。

康德的义务三命题:义务是道德价值的根据和标准(唯动机论);凡出于义务的行为,其道德价值不取决于它所要达到的目标,而取决于它所遵循的道德法则(善良意志的道德内在价值是惟一动机);义务就是由尊重规律而产生的行为必然性。(只有基于敬重理性道德律的行为才具有普遍必然性)

二、绝对命令(道德律)

“不论做什么,总要做到使你的意志所遵循的准则永远同时能够成为一条普遍的立法原理。”“要只按照你同时认为也能成为普遍规律的准则去行动。”善就是执行绝对命令,恶就是背离绝对命令。道德律不能涉及“命令”的内容,而只能有一个普遍适用的命令的“形式”,因为“内容”只能是后天的,只有“普遍的形式”才是先天的。

三、意志自律

道德律的实质是论证人的意志“自律”即“自由”。意志的自律即意志只从属于它自己订立的规律,而它之所以服从这个规律仅仅是因为它自己是这个规律的制订者,它敬重自己订立的规律的缘故。真正道德的行为必须是:客观上合乎道德律,主观上出于对道德律的敬重。

康德认为,个人的行为准则是以“主观的目的”(主观目的意味着具体目标)即个人的自我为根据的,而道德律的根据是“客观的目的”,这个客观的目的就是作为理性本身的人本身。“在全部宇宙中,人所希望和所能控制的一切东西都能够单纯用作手段;只有人类,以及一切有理性的被造物,才是一个自在目的。”一切道德法则和义务要求,不是基于其他任何目的,只是为了人本身,以人为“最高绝对目的”。“任何人都不应被视为或用为达到目的的手段,每个人本身就是独特的目的,——只要在道德上说来是如此。”

从“人是目的”和“自由是人的本质”出发,康德提出了“目的王国”,每个人的意志都是立法的意志、自律的意志。

康德认为:道德和幸福统一起来的“至善”才是实践理性的无制约的对象的全体,但是至善在现实世界中是不能达到的,只能在彼岸的理性世界依靠信仰才能达到。所以康德的道德学说有三个公认的假设:自由、灵魂不朽、上帝存在。为了给道德提供一个必要的根据,就必须假设人具有科学所不能证明的“自由意志”;人既然是一个感性的存在者,其意志就总是他律的,因此人要在生命期间做到意志与道德律的完全符合,建立起善良意志是不可能的,“至善只有在灵魂不朽的这个假设之下,才在实践上是可能的”;“这个至善是只有在神的存在的条件下才能实现。”

四、社会公正

“一个人的意志得以同他人的意志依自由的普遍法则相统一的总合状态,谓之公正。”“公正的普遍法则是:对外行为务必确保个人的意志自由同一切人的自由在普遍法则的指引下得以和谐共存。”

法律的惟一有力的正当性根据是公正而不是功利,法律必须促进而不是阻碍人的自由。为了实现社会公正,需要一套一切有理性者可能同意的社会裁决程序,公民政府就是这样的程序。好社会的标准就是实现自由,在人类社会这个目的王国中,任何自由人都不得被贬低为手段而收到羞辱。康德的政治理想是以人民主权和代议制为基础的共和政府。

〖康德哲学的缺陷〗

道德律的空形式性(无内容),人类无法达到,只能付诸信仰。无法解决伦理冲突(如火车撞人事件)

道德律的践行推动偏离理性,付诸于敬重感(情感)。

〖理性主义的缺陷〗

理性不是目的,只是工具,理性很软弱。缺陷形而上学的本体论信仰。不能实践。

【宗教哲学】

中世纪基督教伦理思想

一切可以朽坏的东西,都是“善”的;惟有“至善”,不能朽坏,也惟有“善”的东西,才能朽坏;因为如果是至善,则是不能朽坏,但如果没有丝毫善的成分,便也没有可以朽坏之处。 ——奥古斯丁

第一节:早期基督教的道德观

基督教产生于约公元1世纪的犹太教,《圣经》的道德观融合了希腊道德哲学、罗马律法要旨,综合体现了希伯来人的理性精神,其部分内容来源于希伯来文化和犹太教传统,部分内容产生于早期基督教的传教活动。

一、“约”的内涵和意义

《圣经》包括《旧约》和《新约》。《旧约》39卷,是古代希伯来人的经典;《新约》27卷,记载基督耶稣及其门徒的言行。中世纪流行的通俗拉丁文译本还收录了《后典》7卷。“约”是对于立约双方具有较强约束力的严肃诺言。“约”的核心是“十诫”。约对于以色列民族意味着一种深刻的道德严肃性和个人责任感。

摩西十诫:1、除上帝外不可崇拜别的神;2、不可崇拜偶像;3、不可妄称上帝的名;4、当守安息日;5、当孝敬父母;6、不可杀人;7、不可奸淫;8、不可偷盗;9、不可作假见证;10、不可贪恋别人的财物。

神我相约,神性至上,以神人关系为确定人我之约的依据。

二、《旧约》的伦理思想

《旧约》以叙述神迹和奇迹的方式,树立了希伯来人的宗教信仰耶和华。《圣经•出埃及记》中摩西问耶和华的名称时,“我是我所是。”

“定约”是整部《圣经》中以色列犹太人最基本的宗教实践活动。道德准则的践履是与宗教信仰并列的神圣责任。

三、《新约》的伦理思想

《新约》中2/3篇幅是保罗书信。一方面强调基督教新的观念和做法,另一方面将其他意义系统斥为“旧、属世、魔鬼”等。

救赎。救赎在《新约》中意味着使人离开旧的行为模式,转向一种新的道德生活,一种趋向全善、圣洁的基督教生活。

天国。在希腊伦理观念中,伦理学是实践哲学,它所探求的是人与人、人与城邦之间的关系,探求的是人的利益、德性的完善以及幸福。早期基督教以“天国”作为基督教意义的伦理根源和基石。

“世界”与上帝的对立。世界指代一切异于基督教意义系统的道德价值观,耶稣基督和世界的对立,像光明和黑暗的对立一样强烈。

只有惟一的神。“耶稣”意思是“耶和华的拯救”。

在对守法与违法、行为的善恶判定上,耶稣特别注重心理动机。耶稣教导守法的本质是内心的心悦诚服,不仅表现在行为,更重要的是根除违反律法的意念。耶稣突出地塑造和宣扬了上帝慈爱的、施恩的、庇护的父亲形象。

“你要尽心、尽性、尽意爱主你的神。这是诫命中第一的,且是最大的。其次也相仿,就是要爱人如己。这两条诫命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总纲。”《圣经•马太福音》。

四、爱的伦理原则

“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爱这三样,其中最大的是爱。”

在道德实践观上,“爱”的原则强调个人的道德修行;

在价值观上,“爱”的原则把人生追求的最终目的放在精神世界和来世拯救上;(道德的根基在于神而不在于人,道德标准是信仰主义而不是理性主义)

在德性观上,“爱”的原则强调人对上帝神圣性的顺从;

在道德标准上,“爱”的原则采取“这是你应当做的”绝对命令式;

在人性论上,“爱”的伦理原则期望人有获得解脱的本性;

在道德情感上,“爱”是需要道德情感的推动而实践的伦理原则;希腊人的爱是智慧、公正、勇敢、节制褚美德之爱,基督教的爱则是慈爱。

第二节:教父道德哲学

一、原教旨道德观

教父是护教士,他们坚持《圣经》创始说、原罪说、救赎说、天启说,是为基督教教义辩护的正统代言人。第一个运用希腊哲学建立基督教神学体系的人是奥利金。

希腊教父的道德观:①基督教是追求神圣的、至善的事业;②灵魂不朽;③肯定信仰的真理性、统一性和不可怀疑信;④提出并初步论证了基督教伦理学的自由意志观念。奥利金的自由意志理论:自由意志是人的内在活动;理性的判断力在有理性的存在物的本能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理性自身的判断力是自由意志的本质。事实上正是因为人自身的理性原则不够坚定,人的罪才是不可推诿的。

第一个拉丁教父德尔图良(正是因为荒谬,所以我相信)的道德观:①信仰不能以常识和理性加以衡量;②从灵魂观说明基督教信仰是正确的信仰;③一些护教士在某种程度上接受了古典自然律的普遍性和理性的标准,解决诸如基督徒与外邦人或异教徒、信仰与道德、神圣戒律与世俗法律的关系问题。阿诺毕乌斯、拉克坦修“没有智慧不能从事任何宗教,没有宗教无法证实任何智慧。”

二、善恶的起源

奥古斯丁是后期教父思想中形成道德哲学体系的第一人。他把上帝比作“至善”之光,把人的灵魂比作眼睛,把理性比作视觉;对世上的善进行了区分:三种不同等级的善:美德之善,如正义、勇敢、坚韧、谨慎等(上等之善)、灵魂的能力,如理性、自由意志等(中等之善);物体之美(下等之善)。此外还有朽坏之善和不朽之善。万物是按善的多少来排列等级的。

善的缺乏或减少,即是恶。“事实上所谓恶,岂不是缺乏善吗?在动物的身体中,所谓疾病和伤害,不过是缺乏健康而已„„同样,心灵之中的罪恶,也无非是缺乏天然之善。”善的生活是一种缘自真理的生活,是一种高于理性思辨的宗教生活。

对于人性的看法:出于维护“肉身复活”教义的需要,自然观上主张参照肉体的实体性来解释灵魂;但在道德观上,贬低肉体,幸福生活就是一种热爱上帝的信仰。

恶的现象的三种存在方式:“物理的恶”,由事物的自然性造成的损失和伤害;“认识的

恶”,这是在认识上将真理与谬误、确定与不确定、正确和错误的关系弄颠倒造成的恶;“伦理的恶”,即“罪”。罪是人的意志的反面,无视责任,沉溺于有害的东西。罪作为意志的反面,是指意志选择了它不应当选择的目标,放弃了不应放弃的目标。

三、自由意志论

奥古斯丁在388年完成了《论自由意志》426年《论恩典与自由意志》。奥古斯丁认为:上帝在造人的时候赋予了人认识能力、理性能力、自由意志。三者都源于上帝,本身是善的,但它们只是中等之善,有被误用的可能。当意志指向和追求较高之善,或靠近上帝时,就是行善;相反,当它指向和追求较低之善或远离上帝之时,即为犯罪,也就是伦理上的恶。所谓幸福便是自由意志朝向永恒之善运动的结果,善用自由意志的人便存在着幸福。

原罪之后,人不可能依靠自己的行为或抉择来获得拯救,只有信仰上帝的基督徒才能被救赎。“爱”是铭刻在人心中的神律,也是自然律。

第三节:基督教神学伦理学

一、神学伦理体系的方法结构

托马斯•阿奎那,《神学大全》、《反异教大全》。在《神学大全》中他把道德哲学分为三个部分:“修行学”(一般伦理学,探讨至善问题)、“经济学”“政治学”(个别伦理学,探讨个别美德和责任)。

二、上帝存在的道德论证

“第一推动者”证明(上帝是最终的推动者);运动者证明(上帝是最初的原因);必然性证明(上帝是最终的必然性);最高等级证明;终极目的证明。

上帝是神性的本质。上帝没有形体,是最高贵的存在。上帝是最高的秩序。上帝是全知、全善、全能的存在。总之,上帝的本质自身既是智,也是善,又是爱。上帝爱一切存在着的东西,希望它们为善。理性的存在物通过他们的理智和意志统治他们自身,而这两者又需要接受上帝的理智和意志的统治,才能达到完善。

三、善恶价值论

人与上帝的依存关系超越了人的理性的范围,正如人的存在只有在比照上帝存在才有意义一样,人的美德所能达到的善也只有在比照“最高的善”时,我们的得救才有价值。只有信仰才是获救的根本,因此,在托马斯的论证中,至善和人能达到的美德,分属于两个不同的领域,前者是信仰的领域,后者是理性的领域。理性的意义在于比照信仰,而信仰是人类道德活动的终极目的。

善与存在是统一类型的概念,它具有非单一性和类比性;善始终是人的目的,人的目的与善的同一是整个存在的仁慈的表现;善与存在在本质上是同一的。 “在人的某种行为中,可以存在着四重性的善。首先是来自这种行为的种属或形式的善;其次来自它的对象的善;第三来自它的条件的善;第四来自它的目的的善。目的善可以被看成是这种行为能够成为善的主要原因。”

“恶一般指善的不在场。不过,并不是善的一切不在场都必然是恶。因为善的不在场具有‘缺失’和‘否定’两种意义。否定意义上的善的不在场并不是恶;不然的话,我们就将得出一个结论:凡是不存在的东西都是恶的;或者说,每个事物都会因为它们并不拥有属于其他事物的善而变成恶的。例如,一个人实际上并不会因为他不具有小鹿的敏捷或是狮子的力量而变成恶的。”缺失意义上的善的不在场就是一种恶。恶的本质在于事物偏离善,偏离善本身,是意志选择的可能情景。这种偏离分为两类:一类是自身事物中的偏离,这一偏离

源于上帝,表现为事物的天然缺陷;一类是认为事物中的偏离,这一偏离产生于不完善的意志,是意志不服从律法和准则的结果。

四、基督教德性论

德性分为人学德性和神学德性。

人的德性主要存在于灵魂的理智能力和欲望能力之中。理智的德性是人的能够使他的思辨的或实在的理智趋于完美的德性;伦理的德性则是人的某种能够使他的欲望能力趋于完美的德性。德性就是善的习性,是使人的行为趋向于完美的习性;德性作为善的习性,通过训练和培养获得;理智德性和伦理德性存在明显的差异,伦理德性以理性为基础;基本美德主要有谨慎、正义、节制、坚韧四种。

理智理性和伦理德性依据于人类理性的哲学理论;神学德性则依赖于上帝启示的学问即神学。信(信仰)、望(希望)、爱(敬爱)是神学的三大德性。信德的对象是第一真理即上帝;望德以永恒的幸福为对象;爱德最终指向上帝,并统率一切的德性。

〖宗教改革与新教伦理〗

德国的马丁•路德,起因于罗马教廷的“赎罪券交易”。在人性上,路德主张原罪说和性恶论,人的双重本性:心灵的本性和肉体的本性。自由观上:人既是属灵的人,是新人和自由人;人又是属肉体的旧的人,是受束缚的。真正的自由只能来自于信仰,只能是一种灵性的自由。而人们获得拯救和通往自由的道路只有一条,就是对上帝的信仰。

路德同时又认为:履行职业劳动是胞爱的外在表现,是上帝应许的惟一生存方式,是个人道德活动所能采取的最高形式。这样由职业思想便引出了一切新教教派的核心教理:上帝应许的惟一生存方式不是要人们以苦修的禁欲主义超越世俗道德,而是要人们完成个人在现世里所处的地位赋予他的责任和义务,着就是他的天职。

真正成为资本主义精神的新教伦理是加尔文。首先是伦理行为的系统化。上帝的信徒不是个别的善行,而是一辈子的有计划的善行;其次是日常生活的神圣化。使禁欲主义世俗化,人们必须通过一生的世俗生活来证明自己的信仰,克勤克俭的世俗生活成为与上帝选召紧密联系的宗教活动;最后是日常生活的理性化,要有经常性的自我控制和精心的规范。这种伦理精神为人们追求财富的行为赋予了一种伦理上的肯定和神圣性,因为这一切的目的为了上帝,为了增添上帝的荣耀。服务于上帝的荣耀和最高的权威是人的惟一生存目的。(荣神益人)

〖与宗教哲学相对立的人道主义〗

我不想变成上帝,或者居住在永恒中,或者把天地抱在怀抱里。属于人的那种光荣对我就够了。这是我祈求的一切,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彼特拉克

人道主义(人文主义,humanism)是关于人性、人的使命、地位、价值和个性发展等的思想态度和理论;强调以人为本位、肯定人的价值、维护人的权利,并用人的本性作为考察历史的尺度。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多是艺术家、作家、思想家和科学家。如意大利的佩脱拉克、薄伽丘、达•芬奇、康帕内拉、米开朗基罗、布鲁诺、伽利略;法国的拉伯雷、蒙台涅;德国的闵采尔;英国的莎士比亚、培根;西班牙的塞万提斯•萨维德拉;荷兰的爱拉斯谟。他们用人性否定神性、用理性代替神启、用人权对抗神权。

强调以人为中心,以人性否定神性;歌颂人的伟大,崇尚人的价值和尊严;提倡意志自由和个性的自由发展。但丁《神曲》、彼特拉克、拉伯雷《巨人传》、莎士比亚《哈姆雷特》。 人道主义思想的道德基础是与国家主义和权威主义相对立的个人主义。蒙台涅承认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但当人们与他人交往时必须牢牢记住:只有自己才是目的,他人只是实现

这一目的的手段。人道主义思想本质上是一次道德世俗化的努力和尝试。爱拉斯谟《愚神颂》批判宗教禁欲主义。

〖宗教哲学的缺陷〗信仰的异化,形而上只能付诸道德、精神领域,但过多地干涉到形而下。和政治结合导致迷信、邪教。

〖人道主义的缺陷〗将人从一个神圣的超自然的自由的存在物下降为自然存在物(人是动物,人是机器),形而上学的丧失。道德沦丧的根源。

◆学习哲学理论的目的:经验主义、理性主义、宗教哲学。

是为了从这些天才、先贤的知识中得到“超越语言文字”的智慧,所以要反思,要从有相的文字的表象,走向无相的本体(真理,智慧)。

道可道,非常到。陷入语言文字的学问(游戏)中还不如“绝胜弃智,绝学无忧”,因为你至少还可以过得快乐、幸福。多思神伤,真理、本体、实相超越理性思维,只有清净心才能感应本体。比如夕阳中对美的本体性领悟,比如见到微风中摇曳的向日葵,比如见到浩瀚无垠的星空„„直观,直觉,才能悟道。因此,理性是工具,是重要的悟道(本体)的工具,但这个工具必不可少,但绝对不能将其当作目的,自茧自缚。

至高的智慧的基本要求是什么?至少要明白“生之前,死之后”,而且要实证。

西方哲学三大流派

◆哲学是无门之门,入门极其困难。

哲学不是知识,是智慧,至高的形而上的智慧,同时也是实践的智慧。对哲学的学习就是追求智慧,获得人生完美幸福的过程。

歌德《浮士德》,反思一生,真正快乐的时光不到两个星期。

反思我们自己,一年365天,从早到晚快乐的日子可否有一天、两天?

有价值人生的基本标准?

断烦恼,得幸福的过程,也就是求智慧、人性升华的过程,也就是具有美德的过程。如果学哲学烦恼不仅没有少,而是越学越夺,那一定不是哲学。那是被“哲学知识”所害,一切人文学科都是如此,文学、历史,学佛更是如此。

有的人学哲学几十年也没入门。

陈修斋:“我越研究莱布尼茨,越不敢写”,哲学无定论。当我们觉得学哲学很困惑,找不到一个确定的标准的时候,哲学才算是入门了。(这就是从欲望构织的形而下的表象世界,慢慢趋向于本体世界的追寻)

麻老师:研究佛学,但是不信佛法,不懂佛法。禅外说禅。(哲学不能没有激情、兴趣,但是也不能陷入其中;禅外说禅,或迷信邪见)

入门类似禅宗:神秀“身是菩提树”,慧能“菩提本无树”。

慧能的故事:文盲,三岁丧父,打柴供养老母;“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金刚经》;弘忍;打杂八个月。传得衣钵,开禅门之盛。

文盲而具有天赋,道家,绝圣弃智,绝学无忧。一心不乱谓之“诚”,周敦颐。

当代人就是心思散乱,若制心一处,一生只做一件事,绝对成就辉煌!

哲学就是心学,类似禅宗的“以心传心”。道可道,非常道。言语道断,要从哲学知识的表象中洞悟至高的真理和智慧,类似康德所说的至善、至福的境界。

据佛经《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中载,释迦牟尼佛在灵鹫山为大梵天王说法时,闭口不言,拈花而立。全场只有摩诃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佛陀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与摩诃迦叶”。因此摩诃迦叶尊者为西天禅宗第一代初祖。

据称禅宗在印度历经二十八代,传到菩提达摩大师,远从西天来中土弘扬印心佛法,为中土禅宗第一代祖师,西天第二十八祖。

唐玄宗开元二年(730年),在洛阳的明定南北总是非大会上,慧能弟子神会辩倒其余宗派,使得禅宗树立了全国性的影响。此后禅宗在中国又分成“五家七派”(沩仰、临济、曹洞、云门、法眼、黄龙、杨岐),在中国佛教各宗派中流传时间最长,影响甚广,至今仍延绵不绝,在中国哲学思想上有着重要的影响。

禅宗,“口头禅”也流弊甚广。禅外禅说,胡说八道公案,甚至大妄语,自认为已经得道。所以近代第一高僧印光大师(1861~1940)号常惭愧僧,痛斥“狂禅”。

在当时印祖所处的时代中,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是抗日战争。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印祖应劫出世,救万民于水火,度化世人往生净土。

印祖极为反对当时所谓参禅人不务实,只是口头功夫的做法,而且由于真正的禅门善知识非常少,所谓参禅者多是禅外说禅,所说之禅并非真禅,乃是狂禅、伪禅、口头禅,如果普通

人不能分辨,就会被误入歧途,犹如以盲导盲,共堕火坑。

“今之人,每以世智辩聪之资,研究佛学。稍知义路,便谓亲得。从兹自高位置,藐视古今。且莫说现今之人,不入己目。即千数百年之高僧,多有古佛再来,或法身菩萨示现者。彼皆以为庸常,不足为法。未得言得,未证言证。听其言,高出九天之上。察其心,卑入九地之下。”

当代,学问越高,道德越低的人也很多,比如湖北经济学院的思想品德教授猥亵19岁女大学生,比如湖大副校长、武大副校长、副书记贪污腐化、武汉理工大学校长学术造假,都是如此。自己给自己挖坑,挖坟墓,愚痴!

印祖一方面痛斥这种贡高我慢、误导学人的做法,另一方面对于那些学禅人来说,也指出禅宗悟入何其之难!印祖曾举例说,赵州谂禅师从小出家,到了八十多虽还在行脚,长庆禅师坐破了七个蒲团才开悟,可是现在这些人刚刚一知半解就狂妄自大,未得言得,实在是大妄语!由于末法时期禅宗善知识稀少,人根陋劣,因此学禅者不明教理,“至于静坐澄思,空境现前。不过以静澄伏妄,偶尔发现之幻境耳。若错认消息,生大欢喜。则丧心病狂,佛亦难医矣。”由于没有善知识指导,一旦堕入魔道,非但不能了脱生死,只恐堕入恶道。这就是什么呢?走火入魔,当代自称开悟的人太多了。群魔乱舞!

印祖则自称:常惭愧僧,粥饭庸僧。度化弟子数十万,这才是毫不利己专门度人,这才叫大智大慧,大慈大悲。

弘一大师(李叔同,介绍。两个妻子。三次恳请成为印祖弟子。称赞印祖为“三百年来,一人而已”)在1924年到普陀山拜见印祖时,前后七天和印祖住在一起,默默观察印祖的一切行为。回来后弘一大师对于印祖的行为深为赞叹、敬佩。印祖每天早上只吃一大碗粥,无菜。弘一大师问,印祖回答说:“初至普陀时,晨食有咸菜,因北方人吃不惯,故改为仅食白粥,已三十余年矣。”吃完以后,印祖先把碗舔干净,再以白开水倒在碗里,漱口之后吞下,绝不浪费一点粮食。中午吃饭时,饭一碗,大众菜一碗。吃完之后也是先舔干净,再用白开水涤荡以漱口,和早饭一样。以上且举饭食而言,其他惜福之事,不胜枚举。

印祖数十年都是这样勤俭节俭。每见到有人吃饭后碗里有剩饭,必大呵曰:“汝有多么大的福气?竟如此糟蹋!”此事常常有。又有客人以冷茶泼弃痰桶中者,印祖亦呵诫之。而受呵斥者不仅不以为诩,反而觉得于平实中得到教育,对印祖更加敬佩。

大家自己反思一下,学哲学的、文学的、历史的、以及理工科的,有多少人连良好的生活习惯都坚持不下来?学其他学科的还好点,哲学是最接近智慧的学科,如果我们学哲学的不能改变人生,改变自我,那绝对是白学了,绝对是一场悲剧!

◆哲学的用处

哲学是无用之用,是为大用。道在器中,道器圆融。

哲学是“道”,其他学问是“术”。

哲学不是没有用,而是一般人不会用。

所以哲学,正如人类最高的智慧一样,永远只有少数人理解。

没有福缘,终生不得闻“哲学”之名。或闻之而诽谤。佛法,谤法。

◆哲学是实践智慧

哲学的核心在于知行合一,在于实践。说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寸。少实胜多虚。(引出后面将要重点谈论的“哲学的异化”)

马克思“哲学家重要的不是解释世界,而是改变世界”。

白居易(唐朝三大诗人?)古代帝王的服装颜色,隋唐以后皇帝用黄色,高官用“大红大紫”。

《琵琶行》:“坐上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50岁,“假著绯袍君莫笑。”“勿谓身未贵,金章照紫袍。”老百姓,白衣,布衣,青衣。

白居易拜访鸟窠禅师的公案:据《五灯会元》卷二记载,唐元和(806-821)中,白居易出任杭州太守,入秦望山去见“鸟窠禅师”道林。于是有了以下的一段对话:白居易问曰:“师傅住处甚危险?”禅师坐的摇摆不定的树上。

师曰:“太守危险尤甚!”

白曰:“弟子住镇江山,何险之有?”

师曰:“薪火相交,识性不停,得非险乎?”

白居易听了,心中大惭,又问:“如何是佛法大意?”

师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白居易不以为然,说:“三岁小孩也知道这么说。”

师曰:“三岁小孩虽得道,八十老翁行不得。”

◆哲学的本意。

分清两个概念:哲学,哲学知识。哲学气。

哲学是爱智慧——对至高智慧的追求(至善、至德、至福)。

哲学气:不要学得一身哲学气,那不是智慧。

爱智慧(philosophy),怎么爱?智慧是什么?感性、理性;智慧、聪明、知识。

哲学知识只是智慧的象征与隐喻,只有融会贯通、知行合一,哲学知识才升华为智慧。

◆经验主义、理性主义、宗教哲学(伦理思想)的介绍:

【经验主义】伊壁鸠鲁,培根,洛克,休谟(不可知论),费尔巴哈(唯物)

早期古希腊罗马的经验主义:

伊壁鸠鲁,感觉论,原子偏斜说。多世界理论(神逃避痛苦,因此住在世界的缝隙中,与人类无涉)。

继承了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类唯物主义者,反对迷信。“快乐是幸福生活的开始和目的。因为我们认为幸福生活是我们天生的最高的善,我们的一切取舍都从快乐出发;我们的最终目的乃是得到快乐。”快乐就是“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纷扰。”人都是趣乐避苦的,每一种快乐就其本身的性质而言,都是一种善(但这并不表示每一种快乐都值得选择;就像每一种痛苦都是一种恶,但并非每一种痛苦都应该被规避。取舍何种快乐或痛苦就体现了一个人在精神上的自由程度)。在快乐方面,灵魂的快乐更为深刻和持久。

总之,他的学说的宗旨是要使他的信徒产生一种个人自足的状态,他教导人们美好的生活在于享乐(主要是灵魂),不过他对于享乐的解释是消极的。真正的幸福在于避免一切痛苦、烦恼和忧虑。达到灵魂的宁静。

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原子偏斜说,个人自由意志的彰显。

在政治观上,伊壁鸠鲁提出了“社会契约”的主张。他认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如同相互约定的关系,个人并不先天地弱于社会,也不必事事服从社会,个人与社会是平等的。个人出于自愿与社会结成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体现了个人的自主意识。这里也第一次提出

了国家起源于人们相互间的契约,起源于社会契约的观点。

文艺复兴以后经验主义的尝试

一、经验主义和归纳法

弗兰西斯•培根,霍布斯、洛克、狄德罗、霍尔巴赫、休谟、贝克莱、马赫。

培根“知识和人的力量结合为一”、“知识就是力量”。人的一切知识都是来自对客观世界的感觉,认识过程就是从感官知觉上升到理智知觉的过程。单靠感性直观是不够的,还要以实验来弥补感觉的不足。为了能把实验的力量和理性的力量真正结合起来,为收集和加工材料提供一个新的正确方法,培根创立了“真正的归纳”的方法,“新工具”。

二、伦理学思想的反思

培根的批判性工作:①他认为以前的伦理学说主要是注重研究德性本身,将视角放在了德性的分类、范围以及实现途径和方法上,忽视从现实的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去揭示德性的来源和获得美德的方法;②以往的伦理学说或者只注重个人的快乐和幸福,或者只是空洞地高喊公共幸福,从来没有合理地把个人幸福和公共幸福结合起来;③以往的伦理学说绝大多数都没有重视对人的情感研究;④以往的伦理学说大多是从先验的一般公理、原则出发,用演绎推论的方法得出特殊行为的准则,而没有遵照自然的规律和社会的实际经验,把理性和经验密切结合起来,用观察和归纳的方法,从道德生活的特殊事实中引申出普遍公理和原则,用以指导生活和行为。特别是没有注重给人们指出道德价值的所在,人们的行为和相互关系“应该”如何。

三、培根的全体福利说

在道德来源上,培根认为知识是一切道德的来源和基础;在道德修养途径上,培根主张依靠知识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有德行的人(习惯的养成和良好的教育)。每一种事物都包含有双重的善,即事物作为整体的善和作为整体组成部分的善。整体的善高于部分的善,所以美德的价值就在于“利人”和“爱人”,这是人性中固有的倾向,是人性的本质。

培根的明智的利己主义:“要像别人爱你们那样爱别人”,而不是基督教道德的黄金律“爱人如己”。这隐含了资本主义的等价交换原则。

情感主义道德学,大卫•休谟,《人性论》《道德原则(理)研究》,《伦理和政治论文集》著名的不可知论者,引发康德十年沉思的天才。

一、人性和道德

休谟通过经验归纳法和心理分析方法对人类的思想、感觉和行为进行考察,发现在人性中对道德行为起决定作用的基本倾向不是理性,而是情感、同情。

理性不能直接导致行为的发生:①引发人们行动的是人们的欲求、需要而不是理性或推理;②理性在指导意志方面并不能反对情感(情感是第一性的存在,理性是第二性的);③通过理性、推论而获得的信念,不能直接导致行为(信念只有通过影响主体的心理倾向产生好恶感后才会引起人们行动的愿望)。

理性辨别事实真相,情感断定善与恶;理性指出行为或品质的趋向,情感判明它们的正当与否。(理性告诉我们倾向,情感才能告诉我们道德上的赞许和责备)。道德不是理性证明的科学。

决定道德善恶的情感,即不是自爱的利己心,也不是仁爱的利他心,而是人的同情心。“道德的区别是由道德感得来的”,道德感即自身基于快乐、不快的感觉(苦乐感)。

二、正义感和道德原则

德性的分类:“人为设计”的德性(如正义、忠诚)确立的基础是“公共效用”,“自然”

德性,基础是“私人效用”。

道德的两个原则:①有用性原则;②愉快原则。道德的真正起源发源于对他人有用、对自己有用、直接令他人愉快、直接令自己愉快,四个源泉。

正义缘起于人类物质财富的有限性和人性的局限性,通过协调人的自私性而使社会整体受益,其基础是人们对他的共同认同,即共同利益感(共同利益感是人类生活经验的警示和人性同情的结合)。

三、道德价值的发现

道德认识不同于科学认识。道德认识不是认识业已存在的事物及其属性,而是用情感的表达评价人们的行为和品质;

道德命题和事实命题判断的角度不同。科学命题中的“是”与“不是”,道德命题是“应该”与“不应该”;

道德判断依靠的是情感,事实判断依靠的是理性。

费尔巴哈的唯物论,感觉论。

思维与存在,客观存在是第一位的,主观思维由客观存在产生。统一于存在。

《基督教的本质》《黑格尔哲学批判》,费尔巴哈认为,精神不能脱离自然,感觉是一切认识的源泉,也是道德的源泉。个体是类的基础,是道德的尺度和基础。爱(新宗教)是最基本的生活事实,也是道德的基础和原则;道德就是要追求幸福,没有幸福也就没有道德

〖感性主义的缺陷〗只是经验性情感,缺乏形而上学,人的高贵性丧失。

【理性主义】

理性主义伦理学

早期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理性主义、伦理学

“伦理德性则是由风俗习惯沿袭约束。”

一、目的与至善

人的每种技艺与研究、实践与选择,都以某种善为目的,善就是这些活动所追求的目的。亚里士多德将生命的实现其最终完善状态的倾向或品质称为“隐德来希”,人的目的,即人的可实践的最高善,就是幸福。那么,什么是幸福?有这样三种生活:享乐的、政治的、沉思的。而沉思是最高等的实现活动,因为它是理性的那个最高部分——积极的努斯或理论理性的活动。幸福在与两种水准的生活:沉思的神性的生活,和合于伦理德性的生活。前一种是本义上的,后一种是引申义的。

二、伦理德性与理智德性

灵魂有一个有理性的部分和一个没有理性的部分,因此人的德性也可以分为理智德性与伦理德性两个部分。理性活动上的德性,即理智德性,可以由教导生成。欲望活动上的理性,即伦理德性,则需要通过习惯来养成。

理性又可以分为两个小部分:一部分思考其原因和本质不变的事物,另一部分思考可变的事物,所以“理智德性”又可以分为“理论理性”的德性和“实践理性”的德性。

两层关系: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的关系,实践理性与欲望的关系。即智慧与明智的关系,明智与欲望上的伦理德性的关系。理智德性照耀伦理德性(无理性),(理性之内)理论理性的德性即积极的努斯投射到实践事务上的那束光就是实践理性的德性。

三、德行的自愿与非自愿

在《物理学》和《形而上学》中,“四因说”:动力因是质料转为现实的推动者,目的因是质料转为现实的目的。形式、动力和目的是一致的。质料因和形式因。“质料和形式比较起来,还是把形式作为‘自然’比较确当。”质料是潜能,形式是现实,当潜在的事物转向现实的事物时就是事物的运动。导致事物运动的原因有二:一是合乎自然,二是反乎自然。 凡是合乎“自然”的运动都是主动的运动,行为的主动源于人自身,凡是因为灵魂某部分所引起的行为都是主动行为。人的行为除了源于自身的本性之外,还可能因为自身之外的某种原因,不得不进行反乎自身或反乎愿望的被动行为。其原因为无知或强制。

四、选择与中道原理

在欲望+努斯——目的——选择——实践的这个实践链条上,选择是实践的最近的环节。选择是必须出于意愿的,还必须是经过了预先考虑的。好的选择同实践理性的德性——明智不可分割,明智帮助人获得伦理德性,主要在于它在选择上提供给人好的考虑,好的考虑既是一种正确,也是一种善。亚里士多德反对苏格拉底的作恶都是违反当事人意愿的观点,认为如果说德性是出于意愿和选择,那么恶也就同样如此。

实践的中道原则:首先,要努力避开那个与适度品质最对立的极端;其次,要研究自己容易陷入其中不能自拔的那些事情,然后把自己拉向相反的方向。

文艺复兴之后的理性主义

一、科学与道德

近代自然科学的蓬勃发展:哥白尼、开普勒、伽利略、布鲁诺。近代科学理性精神的首要特征就是尊重事实,注重经验,尊重理性和自然,反对迷信和盲目信仰。

布鲁诺认为宗教神学不讲科学,不要正常的理性,用盲目信仰代替理性知识。他把神学家痛斥为“神圣的无知”和“神圣的驴性”。“谁要想从事哲学,那就得首先怀疑一切。”“英雄热情”的崇高道德理想。

二、理性主义方法

17世纪是方法论觉醒的世纪。培根是经验主义方法的始祖,笛卡尔是理性主义方法的先师。笛卡尔“我思故我在”。所谓理性,在他看来就是人的“判断和辨别真假的能力”。它是每个人生而具有的,是人的本性和自我的本质。自我是一个正在思想的东西,我只是一个在思想的东西,一个心灵,一个灵魂,一个理智,一个理性。天赋观念论。真理的标准在于理性思维的清楚明白。

对认识的出发点和结果的明确要求就是确定性、清晰性和全面性。其中,清楚明白是一个命题之所以真实确定的必要条件。如何获得明白清楚的知识呢?怀疑的方法、分析的方法、演绎推理的方法。

情感是灵魂的知觉或激动,为理性所产生和保持。理性是人人皆有的“良知”,人们要正确地做出判断、控制情感并指导行动,单有良知是不够的,更重要的还在于正确地应用它。“豁达”和“经常回想神圣的天意”。

三、斯宾诺莎伦理学

伦理学的出发点:“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每个个体应竭力以保存其自身,这是自然的最高的法律与权利。人的所有情感都不过是自私本性的派生物。能够引起痛苦或者快乐的情感便是道德的基础和善恶的根源。但是,自保欲望并不是道德的根基,道德的价值更在于在行为中对自保欲望的克制与调节。

在情感与理性问题上,斯宾诺莎既把理性看作满足情感的手段,也将理性视为最高的目

的。人的情感分为被动的情感和主动的情感(即被理性所认识和把握的情感)。只有主动的情感才是道德的基础,他主张人们应当成为情感的主人,要变被动情感为主动情感,在理性的指导下过和谐的生活。并由此证明了个人利益的正当性。

斯宾诺莎的“理性命令”:①德性的基础即在于保持自我存在的努力,而一个人的幸福就在于他能够保持其自己的存在;②追求德性即以德性为目的,除德性之外,世界不存在更有价值和更有益的东西;③凡自杀的人都是心灵薄弱的人,都是被违反他们本性的外因所征服的人。

当霍布斯认为人性自私,“人对人是豺狼”最终依靠契约和国家法律权威解决这种对立时,斯宾诺莎认为人类理性自身就可以解决这一冲突,人在认识到个人利益的同时,理性使其同时认识到保持个人利益必须为公共福利而努力,为利己而利他,只有利他才能实现利己。单纯的自我保存或利己是不符合人的本性即理性的,只有按照理性而生活,保持自我利益与公共利益的一致,才是合乎人的本性和德性要求的。

斯宾诺莎反对唯意志论,也反对宿命论。他认为自由就是对必然性的认识。“只有完全听理性的指导的人才是自由的人。”

四、康德伦理学

伊曼奴尔•康德(1724-1804)在1770年前研究自然科学,1755《自然通史和天体论》、1781《纯粹理性批判》、1788《实践理性批判》、1790《判断力批判》,分别对认识论、伦理学、美学作了阐述。“伦理学说标准原著”的《实践理性批判》和《伦理学讲演录》、《道德形而上学基础》。

“完成了哲学中的哥白尼式的革命”的《纯粹理性批判》建立起批判理性主义体系,即“批判哲学”。通过理论理性,“人为自然立法”;通过实践理性,“人为自己立法”。

康德主张为了认识世界,首先必须对认识能力的范围和局限性作批判的探讨,他认为,人的认识能力只限于“现象”的范围,而“本体”则不是人的认识所能达到的;“现象”是知识的领域,而“本体”是信仰的领域。离开意识而独立存在的自在之物(物自体)是不可认识的本体;现象是自在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而形成经验材料,再加上人的感性和知性的先天形式而产生的,是人们认识的对象。但是自在之物可以被信仰所揭示。

“纯粹理性”指的是纯粹的、不依赖于任何经验内容的认识能力。分为感性、知性、理性三个环节。知性把感性材料组织起来,使之构成有条有理的知识,但它所能认识的只是“现象”;理性以超现象的本体作为认识对象,要求对本体有所认识。不过理性在企图探讨本体问题时,例如在探讨世界的有限性和无限性、简单性和复杂性等问题时,却陷入了种种错误的推论和不可解决的自相矛盾之中。这就是康德所称的“二律背反”。因此康德得出结论:人的认识能力是有局限的,理性无力认识本体;要对本体有所认识,理性必须让位于信仰。康德批判哲学的两大任务:一是科学上反对蒙昧主义,论证科学规律的必然性;一是道德上反对奴隶主义和利己主义,解释自由意志的普遍必然性的法则。

康德的道德形上学原理

一、善良意志(在邓晓芒翻译的《实践理性批判》中没有这个过概念;只是认为善恶的概念必须后于道德律的原则,依照道德律的行动就是善的。)

人是理性的存在物,人的自由意志就是理性的实践能力,就是实践的理性。意志和理性不是相互分离的两样东西,而是同一个实践理性的两个方面。自由的规律就是实践理性的普遍法则,就是解决意志应当如何的问题。康德认为,超越常人的而具有普遍性的特殊意志就是善良意志。作为惟一的无条件善的善良意志,是一切道德价值的必要条件。首先,人的一切内在品质,只有具备善良意志才具有善的道德价值(如聪明、勇敢等);如果离开了善良

意志的统率,就必将酿成恶行;其次,人们通常追逐的身外之物,诸如“财富、权力、荣誉、健康„„也就是那名为幸福的东西”,如果没有善良意志就都可能造成道德祸害。善良意志本身就是善,是理性意志的自由。

康德的义务三命题:义务是道德价值的根据和标准(唯动机论);凡出于义务的行为,其道德价值不取决于它所要达到的目标,而取决于它所遵循的道德法则(善良意志的道德内在价值是惟一动机);义务就是由尊重规律而产生的行为必然性。(只有基于敬重理性道德律的行为才具有普遍必然性)

二、绝对命令(道德律)

“不论做什么,总要做到使你的意志所遵循的准则永远同时能够成为一条普遍的立法原理。”“要只按照你同时认为也能成为普遍规律的准则去行动。”善就是执行绝对命令,恶就是背离绝对命令。道德律不能涉及“命令”的内容,而只能有一个普遍适用的命令的“形式”,因为“内容”只能是后天的,只有“普遍的形式”才是先天的。

三、意志自律

道德律的实质是论证人的意志“自律”即“自由”。意志的自律即意志只从属于它自己订立的规律,而它之所以服从这个规律仅仅是因为它自己是这个规律的制订者,它敬重自己订立的规律的缘故。真正道德的行为必须是:客观上合乎道德律,主观上出于对道德律的敬重。

康德认为,个人的行为准则是以“主观的目的”(主观目的意味着具体目标)即个人的自我为根据的,而道德律的根据是“客观的目的”,这个客观的目的就是作为理性本身的人本身。“在全部宇宙中,人所希望和所能控制的一切东西都能够单纯用作手段;只有人类,以及一切有理性的被造物,才是一个自在目的。”一切道德法则和义务要求,不是基于其他任何目的,只是为了人本身,以人为“最高绝对目的”。“任何人都不应被视为或用为达到目的的手段,每个人本身就是独特的目的,——只要在道德上说来是如此。”

从“人是目的”和“自由是人的本质”出发,康德提出了“目的王国”,每个人的意志都是立法的意志、自律的意志。

康德认为:道德和幸福统一起来的“至善”才是实践理性的无制约的对象的全体,但是至善在现实世界中是不能达到的,只能在彼岸的理性世界依靠信仰才能达到。所以康德的道德学说有三个公认的假设:自由、灵魂不朽、上帝存在。为了给道德提供一个必要的根据,就必须假设人具有科学所不能证明的“自由意志”;人既然是一个感性的存在者,其意志就总是他律的,因此人要在生命期间做到意志与道德律的完全符合,建立起善良意志是不可能的,“至善只有在灵魂不朽的这个假设之下,才在实践上是可能的”;“这个至善是只有在神的存在的条件下才能实现。”

四、社会公正

“一个人的意志得以同他人的意志依自由的普遍法则相统一的总合状态,谓之公正。”“公正的普遍法则是:对外行为务必确保个人的意志自由同一切人的自由在普遍法则的指引下得以和谐共存。”

法律的惟一有力的正当性根据是公正而不是功利,法律必须促进而不是阻碍人的自由。为了实现社会公正,需要一套一切有理性者可能同意的社会裁决程序,公民政府就是这样的程序。好社会的标准就是实现自由,在人类社会这个目的王国中,任何自由人都不得被贬低为手段而收到羞辱。康德的政治理想是以人民主权和代议制为基础的共和政府。

〖康德哲学的缺陷〗

道德律的空形式性(无内容),人类无法达到,只能付诸信仰。无法解决伦理冲突(如火车撞人事件)

道德律的践行推动偏离理性,付诸于敬重感(情感)。

〖理性主义的缺陷〗

理性不是目的,只是工具,理性很软弱。缺陷形而上学的本体论信仰。不能实践。

【宗教哲学】

中世纪基督教伦理思想

一切可以朽坏的东西,都是“善”的;惟有“至善”,不能朽坏,也惟有“善”的东西,才能朽坏;因为如果是至善,则是不能朽坏,但如果没有丝毫善的成分,便也没有可以朽坏之处。 ——奥古斯丁

第一节:早期基督教的道德观

基督教产生于约公元1世纪的犹太教,《圣经》的道德观融合了希腊道德哲学、罗马律法要旨,综合体现了希伯来人的理性精神,其部分内容来源于希伯来文化和犹太教传统,部分内容产生于早期基督教的传教活动。

一、“约”的内涵和意义

《圣经》包括《旧约》和《新约》。《旧约》39卷,是古代希伯来人的经典;《新约》27卷,记载基督耶稣及其门徒的言行。中世纪流行的通俗拉丁文译本还收录了《后典》7卷。“约”是对于立约双方具有较强约束力的严肃诺言。“约”的核心是“十诫”。约对于以色列民族意味着一种深刻的道德严肃性和个人责任感。

摩西十诫:1、除上帝外不可崇拜别的神;2、不可崇拜偶像;3、不可妄称上帝的名;4、当守安息日;5、当孝敬父母;6、不可杀人;7、不可奸淫;8、不可偷盗;9、不可作假见证;10、不可贪恋别人的财物。

神我相约,神性至上,以神人关系为确定人我之约的依据。

二、《旧约》的伦理思想

《旧约》以叙述神迹和奇迹的方式,树立了希伯来人的宗教信仰耶和华。《圣经•出埃及记》中摩西问耶和华的名称时,“我是我所是。”

“定约”是整部《圣经》中以色列犹太人最基本的宗教实践活动。道德准则的践履是与宗教信仰并列的神圣责任。

三、《新约》的伦理思想

《新约》中2/3篇幅是保罗书信。一方面强调基督教新的观念和做法,另一方面将其他意义系统斥为“旧、属世、魔鬼”等。

救赎。救赎在《新约》中意味着使人离开旧的行为模式,转向一种新的道德生活,一种趋向全善、圣洁的基督教生活。

天国。在希腊伦理观念中,伦理学是实践哲学,它所探求的是人与人、人与城邦之间的关系,探求的是人的利益、德性的完善以及幸福。早期基督教以“天国”作为基督教意义的伦理根源和基石。

“世界”与上帝的对立。世界指代一切异于基督教意义系统的道德价值观,耶稣基督和世界的对立,像光明和黑暗的对立一样强烈。

只有惟一的神。“耶稣”意思是“耶和华的拯救”。

在对守法与违法、行为的善恶判定上,耶稣特别注重心理动机。耶稣教导守法的本质是内心的心悦诚服,不仅表现在行为,更重要的是根除违反律法的意念。耶稣突出地塑造和宣扬了上帝慈爱的、施恩的、庇护的父亲形象。

“你要尽心、尽性、尽意爱主你的神。这是诫命中第一的,且是最大的。其次也相仿,就是要爱人如己。这两条诫命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总纲。”《圣经•马太福音》。

四、爱的伦理原则

“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爱这三样,其中最大的是爱。”

在道德实践观上,“爱”的原则强调个人的道德修行;

在价值观上,“爱”的原则把人生追求的最终目的放在精神世界和来世拯救上;(道德的根基在于神而不在于人,道德标准是信仰主义而不是理性主义)

在德性观上,“爱”的原则强调人对上帝神圣性的顺从;

在道德标准上,“爱”的原则采取“这是你应当做的”绝对命令式;

在人性论上,“爱”的伦理原则期望人有获得解脱的本性;

在道德情感上,“爱”是需要道德情感的推动而实践的伦理原则;希腊人的爱是智慧、公正、勇敢、节制褚美德之爱,基督教的爱则是慈爱。

第二节:教父道德哲学

一、原教旨道德观

教父是护教士,他们坚持《圣经》创始说、原罪说、救赎说、天启说,是为基督教教义辩护的正统代言人。第一个运用希腊哲学建立基督教神学体系的人是奥利金。

希腊教父的道德观:①基督教是追求神圣的、至善的事业;②灵魂不朽;③肯定信仰的真理性、统一性和不可怀疑信;④提出并初步论证了基督教伦理学的自由意志观念。奥利金的自由意志理论:自由意志是人的内在活动;理性的判断力在有理性的存在物的本能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理性自身的判断力是自由意志的本质。事实上正是因为人自身的理性原则不够坚定,人的罪才是不可推诿的。

第一个拉丁教父德尔图良(正是因为荒谬,所以我相信)的道德观:①信仰不能以常识和理性加以衡量;②从灵魂观说明基督教信仰是正确的信仰;③一些护教士在某种程度上接受了古典自然律的普遍性和理性的标准,解决诸如基督徒与外邦人或异教徒、信仰与道德、神圣戒律与世俗法律的关系问题。阿诺毕乌斯、拉克坦修“没有智慧不能从事任何宗教,没有宗教无法证实任何智慧。”

二、善恶的起源

奥古斯丁是后期教父思想中形成道德哲学体系的第一人。他把上帝比作“至善”之光,把人的灵魂比作眼睛,把理性比作视觉;对世上的善进行了区分:三种不同等级的善:美德之善,如正义、勇敢、坚韧、谨慎等(上等之善)、灵魂的能力,如理性、自由意志等(中等之善);物体之美(下等之善)。此外还有朽坏之善和不朽之善。万物是按善的多少来排列等级的。

善的缺乏或减少,即是恶。“事实上所谓恶,岂不是缺乏善吗?在动物的身体中,所谓疾病和伤害,不过是缺乏健康而已„„同样,心灵之中的罪恶,也无非是缺乏天然之善。”善的生活是一种缘自真理的生活,是一种高于理性思辨的宗教生活。

对于人性的看法:出于维护“肉身复活”教义的需要,自然观上主张参照肉体的实体性来解释灵魂;但在道德观上,贬低肉体,幸福生活就是一种热爱上帝的信仰。

恶的现象的三种存在方式:“物理的恶”,由事物的自然性造成的损失和伤害;“认识的

恶”,这是在认识上将真理与谬误、确定与不确定、正确和错误的关系弄颠倒造成的恶;“伦理的恶”,即“罪”。罪是人的意志的反面,无视责任,沉溺于有害的东西。罪作为意志的反面,是指意志选择了它不应当选择的目标,放弃了不应放弃的目标。

三、自由意志论

奥古斯丁在388年完成了《论自由意志》426年《论恩典与自由意志》。奥古斯丁认为:上帝在造人的时候赋予了人认识能力、理性能力、自由意志。三者都源于上帝,本身是善的,但它们只是中等之善,有被误用的可能。当意志指向和追求较高之善,或靠近上帝时,就是行善;相反,当它指向和追求较低之善或远离上帝之时,即为犯罪,也就是伦理上的恶。所谓幸福便是自由意志朝向永恒之善运动的结果,善用自由意志的人便存在着幸福。

原罪之后,人不可能依靠自己的行为或抉择来获得拯救,只有信仰上帝的基督徒才能被救赎。“爱”是铭刻在人心中的神律,也是自然律。

第三节:基督教神学伦理学

一、神学伦理体系的方法结构

托马斯•阿奎那,《神学大全》、《反异教大全》。在《神学大全》中他把道德哲学分为三个部分:“修行学”(一般伦理学,探讨至善问题)、“经济学”“政治学”(个别伦理学,探讨个别美德和责任)。

二、上帝存在的道德论证

“第一推动者”证明(上帝是最终的推动者);运动者证明(上帝是最初的原因);必然性证明(上帝是最终的必然性);最高等级证明;终极目的证明。

上帝是神性的本质。上帝没有形体,是最高贵的存在。上帝是最高的秩序。上帝是全知、全善、全能的存在。总之,上帝的本质自身既是智,也是善,又是爱。上帝爱一切存在着的东西,希望它们为善。理性的存在物通过他们的理智和意志统治他们自身,而这两者又需要接受上帝的理智和意志的统治,才能达到完善。

三、善恶价值论

人与上帝的依存关系超越了人的理性的范围,正如人的存在只有在比照上帝存在才有意义一样,人的美德所能达到的善也只有在比照“最高的善”时,我们的得救才有价值。只有信仰才是获救的根本,因此,在托马斯的论证中,至善和人能达到的美德,分属于两个不同的领域,前者是信仰的领域,后者是理性的领域。理性的意义在于比照信仰,而信仰是人类道德活动的终极目的。

善与存在是统一类型的概念,它具有非单一性和类比性;善始终是人的目的,人的目的与善的同一是整个存在的仁慈的表现;善与存在在本质上是同一的。 “在人的某种行为中,可以存在着四重性的善。首先是来自这种行为的种属或形式的善;其次来自它的对象的善;第三来自它的条件的善;第四来自它的目的的善。目的善可以被看成是这种行为能够成为善的主要原因。”

“恶一般指善的不在场。不过,并不是善的一切不在场都必然是恶。因为善的不在场具有‘缺失’和‘否定’两种意义。否定意义上的善的不在场并不是恶;不然的话,我们就将得出一个结论:凡是不存在的东西都是恶的;或者说,每个事物都会因为它们并不拥有属于其他事物的善而变成恶的。例如,一个人实际上并不会因为他不具有小鹿的敏捷或是狮子的力量而变成恶的。”缺失意义上的善的不在场就是一种恶。恶的本质在于事物偏离善,偏离善本身,是意志选择的可能情景。这种偏离分为两类:一类是自身事物中的偏离,这一偏离

源于上帝,表现为事物的天然缺陷;一类是认为事物中的偏离,这一偏离产生于不完善的意志,是意志不服从律法和准则的结果。

四、基督教德性论

德性分为人学德性和神学德性。

人的德性主要存在于灵魂的理智能力和欲望能力之中。理智的德性是人的能够使他的思辨的或实在的理智趋于完美的德性;伦理的德性则是人的某种能够使他的欲望能力趋于完美的德性。德性就是善的习性,是使人的行为趋向于完美的习性;德性作为善的习性,通过训练和培养获得;理智德性和伦理德性存在明显的差异,伦理德性以理性为基础;基本美德主要有谨慎、正义、节制、坚韧四种。

理智理性和伦理德性依据于人类理性的哲学理论;神学德性则依赖于上帝启示的学问即神学。信(信仰)、望(希望)、爱(敬爱)是神学的三大德性。信德的对象是第一真理即上帝;望德以永恒的幸福为对象;爱德最终指向上帝,并统率一切的德性。

〖宗教改革与新教伦理〗

德国的马丁•路德,起因于罗马教廷的“赎罪券交易”。在人性上,路德主张原罪说和性恶论,人的双重本性:心灵的本性和肉体的本性。自由观上:人既是属灵的人,是新人和自由人;人又是属肉体的旧的人,是受束缚的。真正的自由只能来自于信仰,只能是一种灵性的自由。而人们获得拯救和通往自由的道路只有一条,就是对上帝的信仰。

路德同时又认为:履行职业劳动是胞爱的外在表现,是上帝应许的惟一生存方式,是个人道德活动所能采取的最高形式。这样由职业思想便引出了一切新教教派的核心教理:上帝应许的惟一生存方式不是要人们以苦修的禁欲主义超越世俗道德,而是要人们完成个人在现世里所处的地位赋予他的责任和义务,着就是他的天职。

真正成为资本主义精神的新教伦理是加尔文。首先是伦理行为的系统化。上帝的信徒不是个别的善行,而是一辈子的有计划的善行;其次是日常生活的神圣化。使禁欲主义世俗化,人们必须通过一生的世俗生活来证明自己的信仰,克勤克俭的世俗生活成为与上帝选召紧密联系的宗教活动;最后是日常生活的理性化,要有经常性的自我控制和精心的规范。这种伦理精神为人们追求财富的行为赋予了一种伦理上的肯定和神圣性,因为这一切的目的为了上帝,为了增添上帝的荣耀。服务于上帝的荣耀和最高的权威是人的惟一生存目的。(荣神益人)

〖与宗教哲学相对立的人道主义〗

我不想变成上帝,或者居住在永恒中,或者把天地抱在怀抱里。属于人的那种光荣对我就够了。这是我祈求的一切,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彼特拉克

人道主义(人文主义,humanism)是关于人性、人的使命、地位、价值和个性发展等的思想态度和理论;强调以人为本位、肯定人的价值、维护人的权利,并用人的本性作为考察历史的尺度。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多是艺术家、作家、思想家和科学家。如意大利的佩脱拉克、薄伽丘、达•芬奇、康帕内拉、米开朗基罗、布鲁诺、伽利略;法国的拉伯雷、蒙台涅;德国的闵采尔;英国的莎士比亚、培根;西班牙的塞万提斯•萨维德拉;荷兰的爱拉斯谟。他们用人性否定神性、用理性代替神启、用人权对抗神权。

强调以人为中心,以人性否定神性;歌颂人的伟大,崇尚人的价值和尊严;提倡意志自由和个性的自由发展。但丁《神曲》、彼特拉克、拉伯雷《巨人传》、莎士比亚《哈姆雷特》。 人道主义思想的道德基础是与国家主义和权威主义相对立的个人主义。蒙台涅承认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但当人们与他人交往时必须牢牢记住:只有自己才是目的,他人只是实现

这一目的的手段。人道主义思想本质上是一次道德世俗化的努力和尝试。爱拉斯谟《愚神颂》批判宗教禁欲主义。

〖宗教哲学的缺陷〗信仰的异化,形而上只能付诸道德、精神领域,但过多地干涉到形而下。和政治结合导致迷信、邪教。

〖人道主义的缺陷〗将人从一个神圣的超自然的自由的存在物下降为自然存在物(人是动物,人是机器),形而上学的丧失。道德沦丧的根源。

◆学习哲学理论的目的:经验主义、理性主义、宗教哲学。

是为了从这些天才、先贤的知识中得到“超越语言文字”的智慧,所以要反思,要从有相的文字的表象,走向无相的本体(真理,智慧)。

道可道,非常到。陷入语言文字的学问(游戏)中还不如“绝胜弃智,绝学无忧”,因为你至少还可以过得快乐、幸福。多思神伤,真理、本体、实相超越理性思维,只有清净心才能感应本体。比如夕阳中对美的本体性领悟,比如见到微风中摇曳的向日葵,比如见到浩瀚无垠的星空„„直观,直觉,才能悟道。因此,理性是工具,是重要的悟道(本体)的工具,但这个工具必不可少,但绝对不能将其当作目的,自茧自缚。

至高的智慧的基本要求是什么?至少要明白“生之前,死之后”,而且要实证。


相关内容

  • 2法学流派
  • 本文由gaojian2010thu贡献 pdf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法学绪论 二.法学流派概述 (参考大纲) 自从人类社会有了法律,有关法律的法学思想便逐渐形成.法学(有关法律 的系统的学说思想)的形成晚于法律,并对法律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

  • 园林总体布局方法
  • 听课老师好:<园林规划设计I> 柳金英 5月14日上午3-4节或者15日上午3-4节 园林技术G1101班 同首页 园林布局的形式, 是园林设计的前提,有了具体的布局形式,园林内部的其它设计工作才能逐步进行. 第二章 园林规划设计方法 第二节 园林总体布局方法 一.园林布局的形式与特点 ...

  • 历史高考知识体系总结
  • 高考历史知识体系总结 一.古代史 (一)中国古代史 1.古代政治制度史:①夏商周政治有三制: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分封制.②秦代政治制度:一大包三小.一大: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三小: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③从汉至明清围绕两矛盾:君相矛盾.中央与地方矛盾.(汉代:中央:内外朝制,为加强中央集权 ...

  • [外国文学]课程教学大纲
  • <外国文学>课程教学大纲 制定(修订) 人: 刘伟炜 制定(修订) 时间: 2011 年 8月 所在单位:成都理工大学传播与经贸系 一.课程基本信息 二.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表 三.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一章 古代外国文学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一般性地了解古代几大文明的文学状况及相 ...

  •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发生与演进
  • 摘要 本文着重研究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发生与演进,首先对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研究作一历史的回顾,进而探讨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发生的内部条件与外部条件.文学思潮与文学思潮的关系.文学思潮与文学流派的关系.以及文学思潮与文学运动的多维关系,最后对中国三大文学思潮进行定位与评价.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 文学流派 ...

  • 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
  • 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共24课时)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 文昌侨中历史组 傅佑清 2011-2-3 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和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和韩非子思想的主要内容. 难点:儒家思想形成的原因. 一 ...

  • 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精神
  • 中国传统哲学是相对于中国近代哲学和现代哲学而言的.学术界一般把公元前11世纪的殷周时期,也就是传说周文王推演<周易>的时期到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国哲学称为传统哲学.中国传统哲学在整个中国文化体系中起着主导作用.黑格尔把中国传统哲学.西方哲学.印度哲学并称为世界三大哲学.今天,人们关 ...

  • [外国文学名著导读]期末考资料
  • 外国文学名著导读 一.单选题. 1.戏剧( D )的上演标志着浪漫主义对古典主义戏剧的胜利. A.<九三年>B.<悲惨世界C.<海上劳工>D.<欧那尼> 2.玛丝洛娃是( C )中的人物. A.<舞会之后>B.<教育的果实>C.< ...

  • 试题库及相应标准答案史学概论
  • 试题库及相应标准答案: 试题库 一.填空题: 1.有关历史运动的历史观点有: . 规律论等. 2.有关历史动力的历史观点有: . . 地理环境论等. 3.有关史学功能的历史观点有: . .经世史观等. 4.历史文献学包含有 . 辨伪学等. 5.历史学以历史资料为研究对象的分支学科有 . . .训诂学 ...

  • 西方翻译理论
  • 西方翻译理论简介 中西译论因其不同的哲学思想.价值观念和语言文化习惯形成了彼此相异的译论体系.西方翻译理论有着严格的方法论.精确的理论描述.细腻和定性定量的分析.战后西方翻译研究更是欣欣向荣,翻译流派异彩纷呈,翻译大家层出不穷,翻译思想.翻译方法.研究角度日新月异.译介和引进当代西方翻译理论的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