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媒体称马克思准确指出当今资本主义弊端

【日本《经济学人》周刊3月6日一期文章】题:马克思确实指出了当今自由主义经济的弊端(作者日本神奈川大学教授的场昭弘)

原文提要 在20世纪,马克思对世界政治、经济、哲学和思想产生了极大影响。进入本世纪后,虽然表面上他的影响力有所衰退,但如果理解了他留下的学说,就能够明白其过人之处。在研究当今世界经济不景气的相关问题时,马克思的理论是有用的。如果继续以政府出面延缓危机爆发,并继续将国内的过剩生产依赖于通过出口解决,资本主义经济终将难以为继。

在1872年出版的《资本论》第二版的后记中,马克思写道:“(当时的德国人)把黑格尔当作一条‘死狗’。因此,我要公开承认我是这位大思想家的学生。”

今天,马克思也被作为一条“死狗”。但问题在于,他真的是“死狗”么?

资本主义面临危机

马克思指出:“生产直接是消费,消费直接是生产。”但是,经济学将为生产商品而进行的消费称为生产性消费,对此以外的消费却并不关心。

但是,人类生存于自然界,为了维系自身活动,需要不断地消费能源。经常性的物质代谢,意味着反复的生产和消费过程。马克思将此过程称为劳动的自然历史过程,认为其是在为创造使用价值而进行的有目的活动,是为满足人类欲望而从自然界获取产品的过程,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一般形态,因此与人类生活在哪一个时代并无关系,而是贯穿于人类社会的所有阶段。

但是,资本主义社会却存在另一种问题。生产在尽可能地超过消费,甚至不是为了消费而生产。劳动者尚未购买的部分将作为利润而积累下来,但这部分产品却很可能最终并不被消费。

资本主义面临的问题恐怕就是难以消化这种过剩商品的积累。当今资本主义面临的危机是,资本主义的价值增殖过程,已经脱离了劳动的自然历史过程。

2008年雷曼兄弟公司破产以来,世界经济尚未摆脱困境。国家债务仍在膨胀,甚至还存在国家破产造成二次危机的可能性。

经济危机频繁出现

为建立分析一国经济或是世界经济的模型,马克思提出了“再生产公式”,即将一国的生产分为生产资料生产部门和消费资料生产部门。马克思首先分析了简单再生产引发恐慌的局面,也就是生产资料与消费资料出现产量不均衡的状态,例如生产资料的产量大于消费资料的情况。这种造成恐慌的局面称为生产部门之间的不平衡。

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和消费原本就是无计划的,因此二者的一致反而只是偶然现象。但是,这种过剩生产可以由国内需求吸收,或是向国外出口,因此不会立即引发恐慌。国内需求和海外市场成为避免恐慌的出口。

但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扩大再生产使过剩商品成为常态。因此,企业必须向海外寻求商品去向。一国暂时无法消费的产品,必须或是由信用创造的内需(提前消费)吸收,或是由海外市场所吸收。

在这一过程中,过剩资本和过剩生产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不断积累。最终,经济危机将这种积累一扫而空,可谓成为一种社会清理的方式。

在19世纪,大约每10年便出现一次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这种危机通过迫使企业破产而一次性清理过剩资本及过剩生产,并威为使缺乏竞争力的企业退出市场的手段。

但是,随着这种清理的进程,企业数量逐渐减少,出现了市场的垄断现象。企业即使遇到危机也不会破产,而会诉诸国家信用来避免破产。这又会导致新的危机。

以1929年的大萧条为分界线,国家在此方面的作用逐渐增大。不过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所谓由政府避免危机,只是推迟危机到来的过程而已。

后来发生的情况,确实是马克思未曾预想过的。但是,如果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最终的清算不知何时就将必然到来,那么其能量如今正在一点点逐渐蓄积。

小患可免大难难逃

二战之后,基于凯恩斯主义的内需政策在20世纪70年代滞涨时期终结。托派经济学家欧内斯特·曼德尔认为,景气与衰退将出现长周期,资本主义将迎来长期停滞。鉴于封闭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效果有限,转而向海外市场寻求出口的新自由主义随之诞生。

18世纪以来,资本主义多次回归自由主义政策。在内需不振的情况下,这是开拓海外市场的必要手段。在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学说中,将英国与葡萄牙的自由贸易作为具体案例,倡导发挥特定产业的优势而实现双赢。但实际上,葡萄牙后来被英国的过剩商品所压倒,几乎成为了英国经济的半殖民地。

马克思指出,自由贸易主义者认为廉价进口粮食可以提高工人的购买力,但实际上,工人在作为消费者的同时也是生产者。作为生产者,其劳动力的价值亦即工资也随着粮食的降价而降低,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工资水平下降。今天,新自由主义者的论点可以说与当年马克思批评过的一样,而发达国家的工资也在下降。

在拿破仑时代结束后,18世纪的自由贸易论曾经于19世纪的维多利亚时代复活,后来于20世纪80年代又有所抬头。这种现象的背景就是如何处理过剩资本和过剩生产的问题。

18世纪至19世纪自由贸易论的产生,是为了使资本剥削从国内向海外转移。从根本上而言,这一点至今亦未改变。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如是写道:“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

那么,有可能对抗将招致悲惨结果的自由贸易么?很遗憾,这十分困难。马克思指出:“自由贸易引起过去民族的瓦解,使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间的对立达到了顶点。总而言之,自由贸易制度加速了社会革命。先生们,也只有在这种革命意义上我才赞成自由贸易。”

不如说,马克思是在赞成对阶级矛盾激化促成新社会到来的期待。

【日本《经济学人》周刊3月6日一期文章】题:马克思确实指出了当今自由主义经济的弊端(作者日本神奈川大学教授的场昭弘)

原文提要 在20世纪,马克思对世界政治、经济、哲学和思想产生了极大影响。进入本世纪后,虽然表面上他的影响力有所衰退,但如果理解了他留下的学说,就能够明白其过人之处。在研究当今世界经济不景气的相关问题时,马克思的理论是有用的。如果继续以政府出面延缓危机爆发,并继续将国内的过剩生产依赖于通过出口解决,资本主义经济终将难以为继。

在1872年出版的《资本论》第二版的后记中,马克思写道:“(当时的德国人)把黑格尔当作一条‘死狗’。因此,我要公开承认我是这位大思想家的学生。”

今天,马克思也被作为一条“死狗”。但问题在于,他真的是“死狗”么?

资本主义面临危机

马克思指出:“生产直接是消费,消费直接是生产。”但是,经济学将为生产商品而进行的消费称为生产性消费,对此以外的消费却并不关心。

但是,人类生存于自然界,为了维系自身活动,需要不断地消费能源。经常性的物质代谢,意味着反复的生产和消费过程。马克思将此过程称为劳动的自然历史过程,认为其是在为创造使用价值而进行的有目的活动,是为满足人类欲望而从自然界获取产品的过程,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一般形态,因此与人类生活在哪一个时代并无关系,而是贯穿于人类社会的所有阶段。

但是,资本主义社会却存在另一种问题。生产在尽可能地超过消费,甚至不是为了消费而生产。劳动者尚未购买的部分将作为利润而积累下来,但这部分产品却很可能最终并不被消费。

资本主义面临的问题恐怕就是难以消化这种过剩商品的积累。当今资本主义面临的危机是,资本主义的价值增殖过程,已经脱离了劳动的自然历史过程。

2008年雷曼兄弟公司破产以来,世界经济尚未摆脱困境。国家债务仍在膨胀,甚至还存在国家破产造成二次危机的可能性。

经济危机频繁出现

为建立分析一国经济或是世界经济的模型,马克思提出了“再生产公式”,即将一国的生产分为生产资料生产部门和消费资料生产部门。马克思首先分析了简单再生产引发恐慌的局面,也就是生产资料与消费资料出现产量不均衡的状态,例如生产资料的产量大于消费资料的情况。这种造成恐慌的局面称为生产部门之间的不平衡。

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和消费原本就是无计划的,因此二者的一致反而只是偶然现象。但是,这种过剩生产可以由国内需求吸收,或是向国外出口,因此不会立即引发恐慌。国内需求和海外市场成为避免恐慌的出口。

但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扩大再生产使过剩商品成为常态。因此,企业必须向海外寻求商品去向。一国暂时无法消费的产品,必须或是由信用创造的内需(提前消费)吸收,或是由海外市场所吸收。

在这一过程中,过剩资本和过剩生产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不断积累。最终,经济危机将这种积累一扫而空,可谓成为一种社会清理的方式。

在19世纪,大约每10年便出现一次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这种危机通过迫使企业破产而一次性清理过剩资本及过剩生产,并威为使缺乏竞争力的企业退出市场的手段。

但是,随着这种清理的进程,企业数量逐渐减少,出现了市场的垄断现象。企业即使遇到危机也不会破产,而会诉诸国家信用来避免破产。这又会导致新的危机。

以1929年的大萧条为分界线,国家在此方面的作用逐渐增大。不过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所谓由政府避免危机,只是推迟危机到来的过程而已。

后来发生的情况,确实是马克思未曾预想过的。但是,如果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最终的清算不知何时就将必然到来,那么其能量如今正在一点点逐渐蓄积。

小患可免大难难逃

二战之后,基于凯恩斯主义的内需政策在20世纪70年代滞涨时期终结。托派经济学家欧内斯特·曼德尔认为,景气与衰退将出现长周期,资本主义将迎来长期停滞。鉴于封闭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效果有限,转而向海外市场寻求出口的新自由主义随之诞生。

18世纪以来,资本主义多次回归自由主义政策。在内需不振的情况下,这是开拓海外市场的必要手段。在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学说中,将英国与葡萄牙的自由贸易作为具体案例,倡导发挥特定产业的优势而实现双赢。但实际上,葡萄牙后来被英国的过剩商品所压倒,几乎成为了英国经济的半殖民地。

马克思指出,自由贸易主义者认为廉价进口粮食可以提高工人的购买力,但实际上,工人在作为消费者的同时也是生产者。作为生产者,其劳动力的价值亦即工资也随着粮食的降价而降低,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工资水平下降。今天,新自由主义者的论点可以说与当年马克思批评过的一样,而发达国家的工资也在下降。

在拿破仑时代结束后,18世纪的自由贸易论曾经于19世纪的维多利亚时代复活,后来于20世纪80年代又有所抬头。这种现象的背景就是如何处理过剩资本和过剩生产的问题。

18世纪至19世纪自由贸易论的产生,是为了使资本剥削从国内向海外转移。从根本上而言,这一点至今亦未改变。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如是写道:“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

那么,有可能对抗将招致悲惨结果的自由贸易么?很遗憾,这十分困难。马克思指出:“自由贸易引起过去民族的瓦解,使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间的对立达到了顶点。总而言之,自由贸易制度加速了社会革命。先生们,也只有在这种革命意义上我才赞成自由贸易。”

不如说,马克思是在赞成对阶级矛盾激化促成新社会到来的期待。


相关内容

  • 科学社会主义-21世纪社会主义发展前景展望
  • 21世纪社会主义发展前景展望 李慎明 20世纪初,社会主义以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赢得世人瞩目:20世纪末,社会主义又因苏东国家的剧变而使世人困惑.作为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几经飞跃发展,几经曲折坎坷,在跌宕起伏中走过了整整88年.毋庸讳言,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目前仍处于低潮.对于这一现象,众说纷纭.但是,我们 ...

  • 二战后日本的马克思主义研究综述
  • 马克思主义理论 二战后日本的马克思主义 研究综述 高娟1方菲2 (1.海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2.海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摘要]二战后日本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分为黄金时期.弱化时期和兴起时期三个阶段.二战后日 本的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热点有: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前景的研究,对社会主义理论及实 ...

  • 马克思社会基本矛盾理论和经济全球化
  • 作者:叶良茂 哲学研究 2002年11期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理论界对经济全球化的探讨和研究, 见仁见智,认识和评价还很不一致.我认为,经济全球化就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向全球 扩张的历史必然.因此,应当运用马克思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来分析经济全球化的实 质.发展趋势和前景.这是关 ...

  • 多极化趋势出现
  • 一.选择题 (每空? 分,共? 分) 1.下图为一位同学的历史笔记(部分),记录了某历史概念的部分内容.请你根据其内容,判断下列哪项正确 ( ) A.动荡的事例有两极格局瓦解.民族及宗教纠纷.领土争端.地区冲突.恐怖主义等 B.历史概念应为"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C.世界各种 ...

  • 资本主义的文化输出
  • 小议资本主义的文化输出 结02 李俊林 2010012153 [内容提要]在阅读了列宁的<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之后,笔者对于帝国主义的基本特征有所了解,并以此对当今世界的政治经济局势有了进一步认识.于此同时,我对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在当代社会的表现形式有了非常浓厚的兴趣,结合所参 ...

  • 党的十五大精神与科学社会主义学科建设
  • 作者:严书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1998年06期 一.十五大对科学社会主义教研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党的十五大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江泽民同志在讲话中要求我们,"要全面.正确地掌握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精神实质,努力学习邓小平同志观察和解决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善于运用这一理 ...

  • 高考历史综合试卷(十七)(ks5u高考资源网)
  • 历史综合试卷 (十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所列的4个选项中, 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我国最早的历法出现在 ( ) A.春秋 B.战国 C.夏朝 D.商朝 2.汉初统治者采取修养生息政策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是 ( ) A.文治天下,鼓励生产 B. ...

  • 由来已久的文学消亡论
  • 作者:崔海峰 文艺争鸣:当代文学版 2010年08期 文学处于困境,文学面临危机,文学已经衰落--这类言论可谓老生常谈,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今文学的真实境况.困境与顺境.危机与生机.衰落与繁荣通常是交替或并存的,从古至今,文学不断地自我调整.改良,有很强的灵活性.适应性和生命力,何曾沦落到消亡(终结 ...

  • 西方新闻观的真面目终于暴露了
  • 2008年04月15日来源:北京日报 新闻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最近,西方一些主流媒体对中国西藏发生的打砸抢烧暴力事件的报道,歪曲事实,颠倒黑白,混淆是非,干扰视听,极尽造谣诬蔑之能事,引起了中国人民的激愤,也引起人们思考.为什么一向标榜"真实客观"的西方新闻界和媒体,竟然如此违背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