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广角--集合教学设计

数学广角——集合教学设计

教学课题:数学广角——集合

授课班级:三年级

授课类型:新授课

课时:2个课时

内容分析: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 三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之“集合”(104-105页) 。集合思想是数学中最基本的思想,甚至可以说,集合理论是数学的基础。例1借助学生熟悉的题材,渗透了集合的有关思想,并利用直观图的方式求出两个小组的总人数。教学要使学生理解用直观图(集合圈) 表示“重叠现象”的方法,了解到直观图各部分的意义,特别是重叠部分(交集) 的意义,掌握根据直观图列式计算总数(两个集合的并集) 的方法。

集合是比较系统、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在本课中,仅仅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初步体会集合的思想方法,为后继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学生只要能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就可以了,教学时不需要使用集合、集合的元素、基数、交集、并集等数学化的语言进行描述。

学情分析:

学生对集合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从一开始学习数学,其实就已经在运用集合的思想方法了。例如,在学习数数时,学生常常把1个人、2朵花、3枝铅笔用一条封闭的曲线圈起来表示,这样表示出的数学概念更直观、形象,印象更深刻;又如,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事物进行分类(分类是集合理论的基础) 。

大多数学生已经能初步认识到求两个“单集”内的对象的总数可以用加法来计算,为“两集相交”的学习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基础,使学习成为可能。62%的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出现的思路受阻现象,表达出这样的信息:他们有进一步

学习的需要,教学的干预可以让他们更快更好地发展。38%的学习水平较高的学生需要在学习中接受更大的挑战,参与更复杂的学习,教师必须为此做好学习材料的准备。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使学生感受集合的思想,感知集合圈的产生过程。

2、能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同时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集合的思想,进而形成策略。

3、渗透多种方法解决重叠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让学生感知集合的思想,并能初步用集合的思想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对重叠部分的理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师:老师先给大家出一道脑筋急转弯:两位妈妈和两位女儿一同去看电影(每人都得买一张票),可是她们只买了3张票,便顺利地进了电影院。这是为什么?

学生活动:学生猜测各种可能性,你一言我一语地发表自己的高见。

师:大家的猜测都有自己的道理,但答案到底是什么呢?暂时老师还不想告诉你们,我想通过下面的活动,大家一定能自己找到答案的。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1、教学例1.

方法一

师:学校准备从每个班中选几名热爱运动的学生参加体育训练,为下学期的校运动会做准备。下面是三(1)班参加跳绳、踢毽比赛的学生名单。(出示第104页表格)

师:数一数,参加跳绳的有几位同学?参加踢毽的有几位同学?

生:参加跳绳的有9人,参加踢毽的有8人。师:那么,参加体育训练的一共有几位同学?你会计算吗?

学生可能回答;

一共有17人,9+8=17(人)。

可是,参加这两项活动的没有17人呀。

我发现有的人两项活动都参加了。

应该是一共有14人参加了,算式是9+8=14(人)。

„„

师:到底怎么回事呢?为什么有人说一共是14人呢?为什么要减去3呢? 生:因为有3个人重复了。

生:因为这3个人及参加了跳绳,又参加了踢毽。

生:因为跳绳的9人里面有这3个人,踢毽的8人里面也有这3个人,所以计算的时候就不能是9+8=17(人),还应该减去3人,所以是9+8-3=14(人)。

生:因为9+8就把这3个人重复算了,也就是多算了一遍,所以要减掉3人。

师:同学们的发言真是精彩,报名参加校体育训练的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呢? 生:14人。

方法二

师:为了能使同学们更方便的看清楚,我们把一项活动演示一遍,请班里的14名同学分别对应的替代其中一人,自己选一个替代的对象吧。

班内的14名学生分别选定自己要替代的人。

师:请报名参加跳绳的同学站到讲台的左边,报名参加踢毽的同学站到讲台的右边。

“参与报名”的学生活动,站到相应的位置。师:杨明、刘红、李芳你们怎么还不站好呀?

生:不知道站哪边。

师:哦?为什么?怎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生:因为他们两厢运动都参加了,站左边不行,站右边也不行。 师:请同学们来说说,他们应该怎么站比较好?

生:站中间。

三位同学都站到了讲台的中间。

师:那左边、右边、中间分别表示什么?

生:左边表示参加跳绳的同学,右边表示参加踢毽的同学,中间就是两种训练都参加的同学。

3、方法三

师:谁能用画图的方法来表示一下刚才看到的情形?

学生组内讨论,画出自己设计的图来,教师巡视观察了解情况并及时指导创作。

分组展示自己设计的图画,并介绍自己的创意或想法。

学生可能会说:

生1:我觉得左边的同学是代表参加跳高的,应该圈在一起;右边的同学代表参加跳远的,他们也应该圈在一起;中间的同学再画一个圈。

师:这样的话,能不能让大家一看就知道中间的是及参加了跳绳的,又参加了踢毽的呢?再想想,看还没有没更好的画法。

生2:中间的同学也应该和左边的圈在一起,因为他们也参加了跳绳的呀。 生3:那我还说中间的还可以圈到右边呢,他们还参加了踢毽呢。 师:那就按你们说的试试吧。

学生动手试着画图,并向全班展示。

方法四

师:看图,说说每一部分分别表示什么?

生:左边,表示只参加跳绳的;右边,表示只参加踢毽的;中间即参加跳

绳又参加踢毽的。

师:你能列式计算这两个小组的人数吗?

生:9+8-3=14(人)

生:(8-3)+3+(9-3)=14(人)

三、总结提升。

师:同学们今天表现都很出色,谁愿意来说说今天有什么收获?和同学们一起分享。

学生自己交流各自的收获。

课后请大家留心观察,用今天学习的知识还能解决生活中的哪些问题?

四、课堂作业。

做一做第1、2题

五、课后作业

106也1、2、3题

板书设计

数学广角——集合

参加的总人数=参加跳绳的人数+参加踢毽的人数—两项都参加的人数,即:

9+8-3=14(人)

数学广角——集合教学设计

教学课题:数学广角——集合

授课班级:三年级

授课类型:新授课

课时:2个课时

内容分析: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 三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之“集合”(104-105页) 。集合思想是数学中最基本的思想,甚至可以说,集合理论是数学的基础。例1借助学生熟悉的题材,渗透了集合的有关思想,并利用直观图的方式求出两个小组的总人数。教学要使学生理解用直观图(集合圈) 表示“重叠现象”的方法,了解到直观图各部分的意义,特别是重叠部分(交集) 的意义,掌握根据直观图列式计算总数(两个集合的并集) 的方法。

集合是比较系统、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在本课中,仅仅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初步体会集合的思想方法,为后继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学生只要能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就可以了,教学时不需要使用集合、集合的元素、基数、交集、并集等数学化的语言进行描述。

学情分析:

学生对集合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从一开始学习数学,其实就已经在运用集合的思想方法了。例如,在学习数数时,学生常常把1个人、2朵花、3枝铅笔用一条封闭的曲线圈起来表示,这样表示出的数学概念更直观、形象,印象更深刻;又如,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事物进行分类(分类是集合理论的基础) 。

大多数学生已经能初步认识到求两个“单集”内的对象的总数可以用加法来计算,为“两集相交”的学习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基础,使学习成为可能。62%的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出现的思路受阻现象,表达出这样的信息:他们有进一步

学习的需要,教学的干预可以让他们更快更好地发展。38%的学习水平较高的学生需要在学习中接受更大的挑战,参与更复杂的学习,教师必须为此做好学习材料的准备。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使学生感受集合的思想,感知集合圈的产生过程。

2、能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同时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集合的思想,进而形成策略。

3、渗透多种方法解决重叠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让学生感知集合的思想,并能初步用集合的思想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对重叠部分的理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师:老师先给大家出一道脑筋急转弯:两位妈妈和两位女儿一同去看电影(每人都得买一张票),可是她们只买了3张票,便顺利地进了电影院。这是为什么?

学生活动:学生猜测各种可能性,你一言我一语地发表自己的高见。

师:大家的猜测都有自己的道理,但答案到底是什么呢?暂时老师还不想告诉你们,我想通过下面的活动,大家一定能自己找到答案的。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1、教学例1.

方法一

师:学校准备从每个班中选几名热爱运动的学生参加体育训练,为下学期的校运动会做准备。下面是三(1)班参加跳绳、踢毽比赛的学生名单。(出示第104页表格)

师:数一数,参加跳绳的有几位同学?参加踢毽的有几位同学?

生:参加跳绳的有9人,参加踢毽的有8人。师:那么,参加体育训练的一共有几位同学?你会计算吗?

学生可能回答;

一共有17人,9+8=17(人)。

可是,参加这两项活动的没有17人呀。

我发现有的人两项活动都参加了。

应该是一共有14人参加了,算式是9+8=14(人)。

„„

师:到底怎么回事呢?为什么有人说一共是14人呢?为什么要减去3呢? 生:因为有3个人重复了。

生:因为这3个人及参加了跳绳,又参加了踢毽。

生:因为跳绳的9人里面有这3个人,踢毽的8人里面也有这3个人,所以计算的时候就不能是9+8=17(人),还应该减去3人,所以是9+8-3=14(人)。

生:因为9+8就把这3个人重复算了,也就是多算了一遍,所以要减掉3人。

师:同学们的发言真是精彩,报名参加校体育训练的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呢? 生:14人。

方法二

师:为了能使同学们更方便的看清楚,我们把一项活动演示一遍,请班里的14名同学分别对应的替代其中一人,自己选一个替代的对象吧。

班内的14名学生分别选定自己要替代的人。

师:请报名参加跳绳的同学站到讲台的左边,报名参加踢毽的同学站到讲台的右边。

“参与报名”的学生活动,站到相应的位置。师:杨明、刘红、李芳你们怎么还不站好呀?

生:不知道站哪边。

师:哦?为什么?怎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生:因为他们两厢运动都参加了,站左边不行,站右边也不行。 师:请同学们来说说,他们应该怎么站比较好?

生:站中间。

三位同学都站到了讲台的中间。

师:那左边、右边、中间分别表示什么?

生:左边表示参加跳绳的同学,右边表示参加踢毽的同学,中间就是两种训练都参加的同学。

3、方法三

师:谁能用画图的方法来表示一下刚才看到的情形?

学生组内讨论,画出自己设计的图来,教师巡视观察了解情况并及时指导创作。

分组展示自己设计的图画,并介绍自己的创意或想法。

学生可能会说:

生1:我觉得左边的同学是代表参加跳高的,应该圈在一起;右边的同学代表参加跳远的,他们也应该圈在一起;中间的同学再画一个圈。

师:这样的话,能不能让大家一看就知道中间的是及参加了跳绳的,又参加了踢毽的呢?再想想,看还没有没更好的画法。

生2:中间的同学也应该和左边的圈在一起,因为他们也参加了跳绳的呀。 生3:那我还说中间的还可以圈到右边呢,他们还参加了踢毽呢。 师:那就按你们说的试试吧。

学生动手试着画图,并向全班展示。

方法四

师:看图,说说每一部分分别表示什么?

生:左边,表示只参加跳绳的;右边,表示只参加踢毽的;中间即参加跳

绳又参加踢毽的。

师:你能列式计算这两个小组的人数吗?

生:9+8-3=14(人)

生:(8-3)+3+(9-3)=14(人)

三、总结提升。

师:同学们今天表现都很出色,谁愿意来说说今天有什么收获?和同学们一起分享。

学生自己交流各自的收获。

课后请大家留心观察,用今天学习的知识还能解决生活中的哪些问题?

四、课堂作业。

做一做第1、2题

五、课后作业

106也1、2、3题

板书设计

数学广角——集合

参加的总人数=参加跳绳的人数+参加踢毽的人数—两项都参加的人数,即:

9+8-3=14(人)


相关内容

  • 数学广角──集合
  • <数学广角──集合>教学设计 晋城三小 董列曜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适度让学生亲历集合思想方法的形成过程,初步理解集合知识的意义. 2.让学生借助直观图理解集合图中每一部分的含义,通过语言的描述和计算的方法,能解决简单的重复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实验. ...

  • 三年级上册数学广角集合教学设计
  • 数学广角--集合 郴州市第十六完小 廖海云 [教学目标] 1.理解集合圈里各部分的意义. 2.会读集合圈中的信息,会按条件填写集合圈. 3.使学生会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1.会读集合圈中的信息,会按条件填写集合圈. 2.使学生会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 ...

  • 李艳三年级上册数学广角集合教学设计
  • <数学广角-集合>的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三年级上册第九单元第104页<数学广角-集合> 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使学生感受集合的思想,感知集合圈的产生过程. 2.能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同时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集合的思想,进而形 ...

  •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
  •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活动四个领域的内容,共十个单元. ㈠数与代数 1.数的认识 第七单元,小数的初步认识. 这一次根据课标的要求:第一学段"能认.读.写小数",在实验教材的第六册安排了&qu ...

  • 小学三年级数学集合问题教案[人教版]
  • 集合问题教学设计 数学广角(集合问题) 执教人:郭上春 一: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108页及练习二十四1.2题 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集合的思想. 3.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

  • 三至六年级数学目录
  • 一 时.分.秒 二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 三 测量 四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五 倍的认识 六 多位数乘一位数 七 长方形和正方形 八 分数的初步认识 九 数学广角--集合 十 总复习 四年级上 一 大数的认识 综合应用:1亿有多大?二 公顷和平方千米 三 角的度量 四 三位数乘两位数 五 ...

  •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 学生情况分析: 三年级同学在上学期对知识的把握比较好,通过三年多的学习已初步掌握了有效的学习方法,本学期继续加强自学能力的培养,大力推进新课程改革,力求比上学期有更大的进步。 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小数的初步认识,位置与方向,面积,年、月、日 ...

  • [数学广角──找次品]教材分析
  • <数学广角──找次品>教材分析 浙江省诸暨市暨阳街道新世纪小学 侯周俊(初稿) 浙江省诸暨市教育局教研室 汤 骥(统稿) 本单元以"找次品"这一探索性操作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等方式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同时,进一步理解随机事件(例如,2个零件中有1个较 ...

  • 人教版小学数学各册的重点内容和教学目标
  • [一年级上册] 包括:数一数,比一比,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分类,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用数学,数学实践活动. 这一册的重点教学内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内容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一般总称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学生学习认数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