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于漪老师一起学语文--[往事依依]教学实录(本站论坛稿)

和于漪老师一起学语文——《往事依依》教学实录

2003军9月,“全国申小学语文孝文学改革研讨会”在连云港市举行,大会邀请的专家中有我一直崇拜的于满老师。作为主办学校的语文教研组长,我立刻想到要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好机会,让于老师参与我们的“教研活动”。“作报告”显得重复,“签名”、“合影”缺少内涵,“座谈会”时间不允许……我恰巧要教于漪老师的《往事依依》了。对了,为何不与于老师一起上这堂课呢?于是,在李震校长的指导鼓励下,我就开始了这次“班门弄斧”的准备。

(教室后面悬挂大幅横标:和于老师一起学语文)

师(激动、亲切地):同学们,今天是一个令我们难忘的日子,我们将和于漪老师一起学习她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就是----(生齐答:“往事依依”)(师板书课题)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对于老师的光临表示最诚挚的欢迎。

师:同学们,自从我们学习了赵丽宏先生的《为你打开一扇门》之后,文学就在我们心中留下了初步的影子。生活中不能没有文学啊!今天,我们和于老师一起走进《往事依依》,探究一下于老师是怎样在文学作品的熏陶下步入人生之路的。大家都已预习了这篇文章,下面,我想请一个同学把这篇文章的第1段朗读一遍,要带着感情读。在听读的过程中,同学们想一想:这一段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生朗读课文第1段)

师:读得怎么样?(部分学生小声说:“还可以。”)还有哪个同学愿意再读一遍?(又一生读)

师:这一次读得怎么样?

生:读得有感情,好像有点意味深长。

师:哪个词最能体现?

生:“年华似流水”,还有“但”字。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有些感悟了,不错。让我们来齐读这一段吧。(生齐读课文第1段,感情技入,在“年华似流水”和“但”等处作了重音和语调的处理。)

师:(略有夸张地范读这一句,表达出一种感慨万端的情绪)“年华——似——流水——”这几个字为什么要如此朗读呢?听到老师的朗读,你领悟到其中哪些感情?

生1:年华像流水一样,非常快,从小到大,一步一步就流走了,很难再回来。

生2:还有一种感觉,我觉得时间过得很快,有惋惜的意味,还想让时间再来一次。

生3:我觉得是舍不得年华流去,有一种希望,让年华停下来,让自己重新走一次。

生4:我觉得,这里表达的是一种感叹,感叹时间过得很快。跟下文的转折正好联系起来。

师:同学们说得不错。回忆往事,感慨万端,它为全文定下了感情基调,也紧扣了题目。紧扣题目的是哪一个词呢?(生齐声回答: 依依)

师:请大家看书下注释,什么叫“依依”呢?在文中是什么意思?!(生齐声回答:形容留恋)

师:“依依”是留恋的意思,在文中指萦绕胸怀,十分留恋。到这里我们已基本明白,文章的第1段很重要,它有总领全文的作用,它还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师边讲边板书)这一段中哪两个词最重要,为什么?

生:“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师:下面的文章应该怎么写呢?应该回忆往事了吧?下文回忆哪些事呢?你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件事吗?这句话力求精练、准确。(生充分阅读课文,准备回答)

生1:我觉得主要写于老师小时候读《水浒传》和对《千家诗》的热爱,还有国文老师对于老师的影响。

生2:我觉得还有小时候在家里看山水画。还有初中读书的时候新派老师教田汉的《南归》诗。

生3:我觉得看山水画不能算一件事,它只是为了引出读《水浒传》的。这两者实际上是一件事。

师:同学们发言很踊跃,概括得也比较准确。主要写了四件事情:一是读《水浒传》,二是读《千家诗》,三是昕国文老师讲辛弃疾的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四是听新派的老师讲田汉的新诗《南归》。(师边讲边板书)

师:根据于老师描写的情景,我们也跟着国文老师背诵一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好吗?(生齐背)

师:同学们真不简单。没有学过,大家竟然背下来了。看来是被于老师所描写的情景感染了,也热爱上这首词了。大家想一想:于老师为什么要选择这几件事情来回忆呢?可以讨论一下。(生围绕问题讨论)

生1:因为这几件事给于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这些事都跟读书有关系,因为于老师学生时代的生活乐趣,绝大部分来自读书。

生2:因为倒数第2段写了“多读书,读好书,能丰富知识,增添智慧,成为一个高尚的人”,可以看出读书给了于老师很多帮助。

师:同学们说得都有道理,其实,这些都包含在“往事依依”里,特别是“依依”一词,“历历在曰”、“记忆犹新”也是紧扣这些事。开头是总领,这一部分写了四件事,当然就是分写了。下面我们讨论一下结尾,请同学们朗读末尾两节。(生齐读末尾两节)

师:我觉得,同学们还没有读到位,没有把于老师那种深厚的感情读到位。文章开头写了:“年华——似——流水——”结尾又写道:”往事——依依——金色的回忆——唤起我——青春的激——情……”(生情不自禁地齐声跟读起来)

师:好,我们来齐读一遍,要读出“依依”的分量,读出深情,读出前后呼应的感觉。(生齐读课文末尾两段)

师:于老师在优秀文学作品的熏陶中,成长为一位知名的教育家、著名的特级教师。二十多年前,我所在的学校一位老教师退休的时候,送我一本《于漪教案选》(出示给学生看),我就像得到了宝贵的财富。后来我在书店又买了一本《于老师教记叙文》。从此,我上课就跟着于老师的感觉走(学生发出笑声)。好,我们还是回到题目上来吧。文章的最后两段有何作用?开头总领,中间分写了四件事,结尾应该干什么?(生齐答:总结全文)

师:是的,总结全文。(师边讲边板书)同学们在文章开头抓了两个词语,结尾该抓哪些词语呢?

生:“青春激情”。

师:还有什么词语?

生:还有“不断奋进”。

师:同学们有没有不同意见?其实,两个动词“唤”和“催”也很有表现力。

生:它们表达了回忆往事的意义,对我们也有启发意义。

师:我想,同学们讲的这些正是于老师写作这篇文章目的之所在。请同学们把自己的理解渗透到朗读中,再来品读这两节。(生齐读课文最后两段)

师:同学们研究一下,这几件事是怎么衔接在一起的?(学生快速阅读,寻找答案)

生:有承上启下的句子,我觉得是第3段。

师:请你读一下。(生声情并茂地朗读第3段)

师:读得非常好。我已受到了感染,好像是被于老师的情感带进去一样。除了这一处,还有没有呢?

师:还有“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心上雕镂(误读为lóu)下深刻的印象,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情趣”。

师:找得正确。“雕镂”的“镂”应该读作lòu,不读lóu(师边纠正边板书:镂lòu)这一句中还有重要的字读时应该强调出来,是哪一个字呢? 生:“也”字。

师:你为什么要抓这个“也”字呢?

生:因为不仅把上面的内容——读书和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雕镂在我心上,还把后面的事情也……

师:噢,你是说“也”字起到了联系上下文的作用。

生:67页的“也是在初中读书时,来了一位代课的国文教师,是年轻的新派人物……”也是的。

师:同学们找得很仔细。这里也有一个“也”字。于老师用了一个并不起眼的字,却把文章的前后内容自然地衔接起来,使文章结构特别紧凑,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我们还是通过朗读来感悟一下这几处过渡语句吧。(生齐读几处过渡句)

师:今天于老师已经来到我们的课堂上,我们要珍惜这个难得的机会。于老师为什么说不少事情已经模糊,惟有这几件小事“历历在曰”、“记忆犹新”呢?下面我们就欢迎于老师到讲台前跟大家讲一讲吧。(教室里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于漪(微笑、激动地,健步走上讲台):刚才老师教同学们学习的是《往事依依》,老师激情澎湃,全身心投入教课,而我们同学朗读得很好,理解得也很好。我坐在这儿已受到大家的青春活力的感染,因此,(亲切地微笑着)首先谢谢李震校长安排这样一个精彩的场面,让我回忆往事,让我分享同学们的青春活力。

刚才老师说,为什么要写这四件事呢?当时写的时候,有一本杂志要我写回忆童年的文章。我想:每个人只有一个童年,一个少年。我读这些诗的时候,大概和同学们一般大小,(慈祥地弯腰望着前排的同学,微笑地)是十三四岁。真是年华似流水啊,已经是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我已是七十几岁的入了。所以我在听这堂课的时候,幸福的感觉不仅是涌上心头,而且让我充满憧憬。

我感觉到同学们是非常幸福的二我们那时的学习条件没有这么好,没有这么敞亮的教室,但是,老师教我们也是激情澎湃的。比如刚才讲到新派的老师,我至今还记得:他姓黄,戴着金丝边眼镜,穿着一件长衫,下面穿一双雪亮的皮鞋,是非常时髦的,也非常引人注目,(谈笑风生地)用现代的话讲就是很时尚。那时教我们的老先生往往穿一双布鞋呀。黄老师的教课可真是出神入化啊。我至今记得他教《故乡》时的情景,他说深蓝色的天空中挂着金黄的圆月,地上是一望无际碧绿的西瓜田。就在这瓜田美景下,突然有一个少年英雄出场了,他出场的时候是动态的,颈子上戴的是银项圈,握一杆钢叉,向着殖刺去,银项圈在月光下发出的光与钢叉的光交相辉映。老师出神入化的教学一下子就把我们带到那瓜田美景中了。然后,他给我们讲中年闰土的变化。我当时坐在下面就想,教科书发下来的时候我们已经看过,为什么就没有想到这些深刻的问题呢?老师知道得真多呀。老师教我们从无知到有知,从知之较少到知之较多。此时此刻,我的心中油然升起对老师的敬佩之情,心里想着长大了也要做一名老师,让孩子们从无知到有知,从知之较少到知之较多。把人类的文明传给孩子,这是多么崇高幸福的职业。

今天看到同学们充满激情地朗读课文,我就情不自禁地想到:一个人只有一个青春,青春是无价之宝。小时候爱读书,爱学习,主动接受文学作品,你就会得到人类最好、最美、最宝贵的东西。语文是伴随每个人的终生的,形成了能力就不会下降的。从小读些文学作品,可以帮助我们认识社会、理解人生,受到美好事物的熏陶,那是终生受益的。刚才你们学的“历历在目”、“记忆犹新”,一件事一件事,看起来都是微不足道的,但是,你一旦把它们镜刻在心中就久久不能忘记。形成了能力,就像手脚在自己的身上一样,运用自如。我至今还记得读《水浒传》的情景,一看到插图就想到我们家乡焦山脚下的壮阔景象,书中描绘的场面就在眼前浮现。读文学作品,一定要发挥想像,联系实际。(师插话:于老师是我们的老乡啊,江苏镇江人)(于漪老师接着讲)我和你们一样,都是喝长江水长大的。人们讲人杰地灵,江苏,长江边上,地是灵的,人就要杰,(微笑着倾斜身子问前排同学)懂不懂?(学生点头说:懂)对,人就是要一辈子追求卓越,(幸福地微笑着)正像你们李校长题在墙上的”追求卓越”四个大字。

我们这一代是经历很多曲折的,坎坎坷坷,风风雨雨,才迎来了同学们很好的发展机会,施展才华的机会。那时,我们学业务,被说成是搞“白专”,连唐诗宋词都成了“四旧”啊。其实啊,我们的唐诗宋词真如天上璀璨的明星,世界上也是少有的啊。我们的同义词、近义词的丰富也是世界上少有的。我曾经问过一个日本的朋友,你们见面怎么老是“哈衣哈衣”啊?他跟我讲,我们哪有你们那些丰富的词呢!你看,我们的语言多么成熟,多么有魅力啊!

我是老人在回忆往事,当然是不堪回首,怎么一下子这样美好的时光就过去了?我奉送同学们四个字一一把握现在!将来你们写“往事依依”的时候,肯定比我写得更加充实、更加丰富了。谢谢同学,谢谢同学们今天和我这个七十好几的老太婆一起学习。(教室里再次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师:最后,让我们齐读课文的第4段,跟随于老师一起陶醉于《干家诗》的意境中。(生齐读课文第4段)

师:同学们,这节难忘的课就要结束了,我希望大家做人就要做像于老师这样的人,从小热爱自然,热爱读书,热爱文学,把握现在,创造明天,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为了表达我们全班同学对于老师由衷的敬意,下面请班干部向于老师献花。(于老师在一片掌声和笑声中,再次走上讲台)

生:于老师,祝您夕阳更红!(敬队礼)

生:于老师,祝您夕阳更美!(敬队礼)

于漪(拥着花束,灿烂地微笑):愿同学们像这鲜花一样幸福地成长,愿你们的新海实验中学也像这鲜花一样越办越好,万紫千红总是春。(教室里又一次爆发出经久不息的热烈掌声)

板书设计

往事依依

于漪

一、总提(感叹)

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读《水浒传》(古典小说) 文

二、分写 读《千家诗》(古典诗歌) 学

听教辛词《南乡子》(宋词) 作

听教新诗《南归》(现代诗歌) 品

三、总结(呼应)

青春激情、不断奋进

(江苏连云港市新海实验中学;222000)

转录自《语文教学通讯》2004年第1期

和于漪老师一起学语文——《往事依依》教学实录

2003军9月,“全国申小学语文孝文学改革研讨会”在连云港市举行,大会邀请的专家中有我一直崇拜的于满老师。作为主办学校的语文教研组长,我立刻想到要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好机会,让于老师参与我们的“教研活动”。“作报告”显得重复,“签名”、“合影”缺少内涵,“座谈会”时间不允许……我恰巧要教于漪老师的《往事依依》了。对了,为何不与于老师一起上这堂课呢?于是,在李震校长的指导鼓励下,我就开始了这次“班门弄斧”的准备。

(教室后面悬挂大幅横标:和于老师一起学语文)

师(激动、亲切地):同学们,今天是一个令我们难忘的日子,我们将和于漪老师一起学习她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就是----(生齐答:“往事依依”)(师板书课题)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对于老师的光临表示最诚挚的欢迎。

师:同学们,自从我们学习了赵丽宏先生的《为你打开一扇门》之后,文学就在我们心中留下了初步的影子。生活中不能没有文学啊!今天,我们和于老师一起走进《往事依依》,探究一下于老师是怎样在文学作品的熏陶下步入人生之路的。大家都已预习了这篇文章,下面,我想请一个同学把这篇文章的第1段朗读一遍,要带着感情读。在听读的过程中,同学们想一想:这一段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生朗读课文第1段)

师:读得怎么样?(部分学生小声说:“还可以。”)还有哪个同学愿意再读一遍?(又一生读)

师:这一次读得怎么样?

生:读得有感情,好像有点意味深长。

师:哪个词最能体现?

生:“年华似流水”,还有“但”字。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有些感悟了,不错。让我们来齐读这一段吧。(生齐读课文第1段,感情技入,在“年华似流水”和“但”等处作了重音和语调的处理。)

师:(略有夸张地范读这一句,表达出一种感慨万端的情绪)“年华——似——流水——”这几个字为什么要如此朗读呢?听到老师的朗读,你领悟到其中哪些感情?

生1:年华像流水一样,非常快,从小到大,一步一步就流走了,很难再回来。

生2:还有一种感觉,我觉得时间过得很快,有惋惜的意味,还想让时间再来一次。

生3:我觉得是舍不得年华流去,有一种希望,让年华停下来,让自己重新走一次。

生4:我觉得,这里表达的是一种感叹,感叹时间过得很快。跟下文的转折正好联系起来。

师:同学们说得不错。回忆往事,感慨万端,它为全文定下了感情基调,也紧扣了题目。紧扣题目的是哪一个词呢?(生齐声回答: 依依)

师:请大家看书下注释,什么叫“依依”呢?在文中是什么意思?!(生齐声回答:形容留恋)

师:“依依”是留恋的意思,在文中指萦绕胸怀,十分留恋。到这里我们已基本明白,文章的第1段很重要,它有总领全文的作用,它还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师边讲边板书)这一段中哪两个词最重要,为什么?

生:“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师:下面的文章应该怎么写呢?应该回忆往事了吧?下文回忆哪些事呢?你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件事吗?这句话力求精练、准确。(生充分阅读课文,准备回答)

生1:我觉得主要写于老师小时候读《水浒传》和对《千家诗》的热爱,还有国文老师对于老师的影响。

生2:我觉得还有小时候在家里看山水画。还有初中读书的时候新派老师教田汉的《南归》诗。

生3:我觉得看山水画不能算一件事,它只是为了引出读《水浒传》的。这两者实际上是一件事。

师:同学们发言很踊跃,概括得也比较准确。主要写了四件事情:一是读《水浒传》,二是读《千家诗》,三是昕国文老师讲辛弃疾的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四是听新派的老师讲田汉的新诗《南归》。(师边讲边板书)

师:根据于老师描写的情景,我们也跟着国文老师背诵一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好吗?(生齐背)

师:同学们真不简单。没有学过,大家竟然背下来了。看来是被于老师所描写的情景感染了,也热爱上这首词了。大家想一想:于老师为什么要选择这几件事情来回忆呢?可以讨论一下。(生围绕问题讨论)

生1:因为这几件事给于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这些事都跟读书有关系,因为于老师学生时代的生活乐趣,绝大部分来自读书。

生2:因为倒数第2段写了“多读书,读好书,能丰富知识,增添智慧,成为一个高尚的人”,可以看出读书给了于老师很多帮助。

师:同学们说得都有道理,其实,这些都包含在“往事依依”里,特别是“依依”一词,“历历在曰”、“记忆犹新”也是紧扣这些事。开头是总领,这一部分写了四件事,当然就是分写了。下面我们讨论一下结尾,请同学们朗读末尾两节。(生齐读末尾两节)

师:我觉得,同学们还没有读到位,没有把于老师那种深厚的感情读到位。文章开头写了:“年华——似——流水——”结尾又写道:”往事——依依——金色的回忆——唤起我——青春的激——情……”(生情不自禁地齐声跟读起来)

师:好,我们来齐读一遍,要读出“依依”的分量,读出深情,读出前后呼应的感觉。(生齐读课文末尾两段)

师:于老师在优秀文学作品的熏陶中,成长为一位知名的教育家、著名的特级教师。二十多年前,我所在的学校一位老教师退休的时候,送我一本《于漪教案选》(出示给学生看),我就像得到了宝贵的财富。后来我在书店又买了一本《于老师教记叙文》。从此,我上课就跟着于老师的感觉走(学生发出笑声)。好,我们还是回到题目上来吧。文章的最后两段有何作用?开头总领,中间分写了四件事,结尾应该干什么?(生齐答:总结全文)

师:是的,总结全文。(师边讲边板书)同学们在文章开头抓了两个词语,结尾该抓哪些词语呢?

生:“青春激情”。

师:还有什么词语?

生:还有“不断奋进”。

师:同学们有没有不同意见?其实,两个动词“唤”和“催”也很有表现力。

生:它们表达了回忆往事的意义,对我们也有启发意义。

师:我想,同学们讲的这些正是于老师写作这篇文章目的之所在。请同学们把自己的理解渗透到朗读中,再来品读这两节。(生齐读课文最后两段)

师:同学们研究一下,这几件事是怎么衔接在一起的?(学生快速阅读,寻找答案)

生:有承上启下的句子,我觉得是第3段。

师:请你读一下。(生声情并茂地朗读第3段)

师:读得非常好。我已受到了感染,好像是被于老师的情感带进去一样。除了这一处,还有没有呢?

师:还有“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心上雕镂(误读为lóu)下深刻的印象,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情趣”。

师:找得正确。“雕镂”的“镂”应该读作lòu,不读lóu(师边纠正边板书:镂lòu)这一句中还有重要的字读时应该强调出来,是哪一个字呢? 生:“也”字。

师:你为什么要抓这个“也”字呢?

生:因为不仅把上面的内容——读书和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雕镂在我心上,还把后面的事情也……

师:噢,你是说“也”字起到了联系上下文的作用。

生:67页的“也是在初中读书时,来了一位代课的国文教师,是年轻的新派人物……”也是的。

师:同学们找得很仔细。这里也有一个“也”字。于老师用了一个并不起眼的字,却把文章的前后内容自然地衔接起来,使文章结构特别紧凑,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我们还是通过朗读来感悟一下这几处过渡语句吧。(生齐读几处过渡句)

师:今天于老师已经来到我们的课堂上,我们要珍惜这个难得的机会。于老师为什么说不少事情已经模糊,惟有这几件小事“历历在曰”、“记忆犹新”呢?下面我们就欢迎于老师到讲台前跟大家讲一讲吧。(教室里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于漪(微笑、激动地,健步走上讲台):刚才老师教同学们学习的是《往事依依》,老师激情澎湃,全身心投入教课,而我们同学朗读得很好,理解得也很好。我坐在这儿已受到大家的青春活力的感染,因此,(亲切地微笑着)首先谢谢李震校长安排这样一个精彩的场面,让我回忆往事,让我分享同学们的青春活力。

刚才老师说,为什么要写这四件事呢?当时写的时候,有一本杂志要我写回忆童年的文章。我想:每个人只有一个童年,一个少年。我读这些诗的时候,大概和同学们一般大小,(慈祥地弯腰望着前排的同学,微笑地)是十三四岁。真是年华似流水啊,已经是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我已是七十几岁的入了。所以我在听这堂课的时候,幸福的感觉不仅是涌上心头,而且让我充满憧憬。

我感觉到同学们是非常幸福的二我们那时的学习条件没有这么好,没有这么敞亮的教室,但是,老师教我们也是激情澎湃的。比如刚才讲到新派的老师,我至今还记得:他姓黄,戴着金丝边眼镜,穿着一件长衫,下面穿一双雪亮的皮鞋,是非常时髦的,也非常引人注目,(谈笑风生地)用现代的话讲就是很时尚。那时教我们的老先生往往穿一双布鞋呀。黄老师的教课可真是出神入化啊。我至今记得他教《故乡》时的情景,他说深蓝色的天空中挂着金黄的圆月,地上是一望无际碧绿的西瓜田。就在这瓜田美景下,突然有一个少年英雄出场了,他出场的时候是动态的,颈子上戴的是银项圈,握一杆钢叉,向着殖刺去,银项圈在月光下发出的光与钢叉的光交相辉映。老师出神入化的教学一下子就把我们带到那瓜田美景中了。然后,他给我们讲中年闰土的变化。我当时坐在下面就想,教科书发下来的时候我们已经看过,为什么就没有想到这些深刻的问题呢?老师知道得真多呀。老师教我们从无知到有知,从知之较少到知之较多。此时此刻,我的心中油然升起对老师的敬佩之情,心里想着长大了也要做一名老师,让孩子们从无知到有知,从知之较少到知之较多。把人类的文明传给孩子,这是多么崇高幸福的职业。

今天看到同学们充满激情地朗读课文,我就情不自禁地想到:一个人只有一个青春,青春是无价之宝。小时候爱读书,爱学习,主动接受文学作品,你就会得到人类最好、最美、最宝贵的东西。语文是伴随每个人的终生的,形成了能力就不会下降的。从小读些文学作品,可以帮助我们认识社会、理解人生,受到美好事物的熏陶,那是终生受益的。刚才你们学的“历历在目”、“记忆犹新”,一件事一件事,看起来都是微不足道的,但是,你一旦把它们镜刻在心中就久久不能忘记。形成了能力,就像手脚在自己的身上一样,运用自如。我至今还记得读《水浒传》的情景,一看到插图就想到我们家乡焦山脚下的壮阔景象,书中描绘的场面就在眼前浮现。读文学作品,一定要发挥想像,联系实际。(师插话:于老师是我们的老乡啊,江苏镇江人)(于漪老师接着讲)我和你们一样,都是喝长江水长大的。人们讲人杰地灵,江苏,长江边上,地是灵的,人就要杰,(微笑着倾斜身子问前排同学)懂不懂?(学生点头说:懂)对,人就是要一辈子追求卓越,(幸福地微笑着)正像你们李校长题在墙上的”追求卓越”四个大字。

我们这一代是经历很多曲折的,坎坎坷坷,风风雨雨,才迎来了同学们很好的发展机会,施展才华的机会。那时,我们学业务,被说成是搞“白专”,连唐诗宋词都成了“四旧”啊。其实啊,我们的唐诗宋词真如天上璀璨的明星,世界上也是少有的啊。我们的同义词、近义词的丰富也是世界上少有的。我曾经问过一个日本的朋友,你们见面怎么老是“哈衣哈衣”啊?他跟我讲,我们哪有你们那些丰富的词呢!你看,我们的语言多么成熟,多么有魅力啊!

我是老人在回忆往事,当然是不堪回首,怎么一下子这样美好的时光就过去了?我奉送同学们四个字一一把握现在!将来你们写“往事依依”的时候,肯定比我写得更加充实、更加丰富了。谢谢同学,谢谢同学们今天和我这个七十好几的老太婆一起学习。(教室里再次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师:最后,让我们齐读课文的第4段,跟随于老师一起陶醉于《干家诗》的意境中。(生齐读课文第4段)

师:同学们,这节难忘的课就要结束了,我希望大家做人就要做像于老师这样的人,从小热爱自然,热爱读书,热爱文学,把握现在,创造明天,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为了表达我们全班同学对于老师由衷的敬意,下面请班干部向于老师献花。(于老师在一片掌声和笑声中,再次走上讲台)

生:于老师,祝您夕阳更红!(敬队礼)

生:于老师,祝您夕阳更美!(敬队礼)

于漪(拥着花束,灿烂地微笑):愿同学们像这鲜花一样幸福地成长,愿你们的新海实验中学也像这鲜花一样越办越好,万紫千红总是春。(教室里又一次爆发出经久不息的热烈掌声)

板书设计

往事依依

于漪

一、总提(感叹)

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读《水浒传》(古典小说) 文

二、分写 读《千家诗》(古典诗歌) 学

听教辛词《南乡子》(宋词) 作

听教新诗《南归》(现代诗歌) 品

三、总结(呼应)

青春激情、不断奋进

(江苏连云港市新海实验中学;222000)

转录自《语文教学通讯》2004年第1期


相关内容

  • [虞美人]课堂实录(本站论坛稿)
  • 投影呈现:故都金陵的画面一.引师:同学们想不想听故事.生:(小声)想.师:这"想"的声音不够"响"嘛!生(大声):想!师:好,那老师给大家讲一个历史故事.不过,需要提醒的是,这不是一个欢乐的故事,而是一个悲伤凄婉的故事.我要求大家在听读的过程中,能把听到的内容 ...

  • [满井游记]课堂教学即兴一例(实录片断)(本站论坛稿)
  • <满井游记>课堂教学即兴一例(实录片断) 执教者:本论坛老师 唐苇讲<满井游记>,讲到"红装而蹇者"--(生为多个学生) 师:"红装即漂亮的衣服,同学想象一下,怎么个漂亮?" 生:"红色的旗袍." 师:"有 ...

  • 率性而为--[陈太丘与友期]教学实录(本站论坛专稿)
  • 温州二中 吴积兴 10月24日评职称上课,抽到了<陈太丘与友期>.第一感觉是,这样的文章我不是很怕,而且相信自己肯定能找到一个比较好的切入点,虽然抽到的那刻自己心里没有什么底.开启电脑,搜索自己携带的资料,发现里面有一个<千古文人世说梦>的教学实录,可惜是<咏雪> ...

  • 猫]第一课时教学实录
  • 小学教案人教课标7册-<猫>第一课时教学实录之一 - 教案中心语文数学英语科学体育美术品德各科 - 多彩教育网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百度搜藏人人网腾讯微博开心网腾讯朋友百度空间豆瓣网搜狐微博MSNQQ收藏淘江湖百度贴吧谷歌Buzz更多...百度分享游客,您好 免费注册 用户登录 我来发表 ...

  • 调动情感 . 抓好朗读--让语文教学的亮点亮起来
  • 课堂实录专帖: 调动情感 . 抓好朗读--让语文教学的亮点亮起来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课堂实录及反思 教材内容: 人教版课标本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0课 教材简析: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一首送别诗,描绘了诗人送别朋友的情景. 学习目标: 1.学会诗中的" ...

  • [大自然的语言]课堂教学实录(本站论坛稿)
  • 作者:湖北 赵华    教案来源:新语文    点击数:126    更新时间:2005-7-30 师:在第五单元,我们进行过 "观察细致才能写得具体"的学习与训练.时至今日,不知同学们是否真正学会了观察并养成了良好的观察习惯.我想检验一下,可以吗? 生:可以! 师:撇开年.月. ...

  • [致橡树]教学实录
  • 2007年第7期总第401期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致橡树>教学实录 殷小平 [摘要]本文是关于舒婷的诗作<致橡树>的教学实录.在教学过程中是通过与学生共同讨论诗中意象的特征,来挖掘作者隐藏的爱情观,该诗表达了作者对世俗.落后爱情观的批判,对美好.自由.独立爱情的向往,对坚韧 ...

  • [雨霖铃]公开课教学实录
  • <雨霖铃>公开课教学实录 <雨霖铃>公开课教学实录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柳永.婉约词派的特征. 2.初步掌握鉴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并背诵课文. 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诵读.感悟诗词,结合创作背景,运用想象和讨论法,领悟其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意境. 情感态 ...

  • [童年的朋友]教学设计(本站论坛稿)
  • 苏教版七年级下第一课 <童年的朋友>教学设计 莫运亮 教学设想:本文是一篇自传体小说的节选,教学时应根据自传体的特点,结合教学实际,应用到平时的写作指导中,同时还应学习本文生动传神的人物描写方法. 教学重点:抓住外貌描写,分析人物性格 教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