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太宗十思疏]导学案

《谏太宗十思疏》自主学习方案

班级: 小组: 姓名: 评价:

【学习目标】:

1. 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虚词和特殊句式;领悟“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以纳下”的道理及“十思”的积极意义。

2. 学习本文多用比喻说理的手法,体会对偶句、排比句的风格特征

一、知识链接

1、创作背景: 唐太宗李世民跟随其父李渊反隋时作战勇敢,生活俭朴,很有作为。公元627年李世民登基,改元贞观。在贞观初年,他鉴于隋炀帝覆亡的教训,进一步保持了节俭、谨慎的作风,实行了不少有利国计民生的政策。经过十几年的治理,经济得到发展,百姓生活富足,加上边防巩固,内外无事,国家安定。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劳民伤财。魏征对此极为忧虑,他清醒地看到了繁荣昌盛的背后隐藏着危机,在群臣齐唱赞歌时,独能上书进谏,使太宗猛醒。太宗看此疏后很惭愧,表示从谏改过,并把这篇奏疏置于案头,奉为座铭。

2 、作者简介 :敢于“犯颜切谏”的诤臣——魏征

魏征(580—643) ,字玄成,巨鹿曲城人,后迁居相州内黄(今河南省内黄县) 。他是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隋朝末年,为避乱,曾一度出家为道士。后参加李密的反隋起义军。李密失败后,他降唐,辅佐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李世民。拜谏议大夫、检校侍中,领导周、隋各史的修撰工作。书成,拜迁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魏征先后上书二百多事,大多被唐太宗采纳。魏征提倡“无面从退有后言”,“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建议太宗广开言路,认为“兼听则明,偏听则暗”。魏征病卒后,唐太宗痛惜“遂亡一镜矣”。作有《隋书》的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主编有《群书治要》,还有《魏郑公诗集》、《魏郑公文集》等。言论散见于《贞观纪要》。

3. 文学常识——疏 : 疏,是奏议文体的一种,奏议类文章是古代臣属进呈给帝王的奏章的统称,包托奏、议、疏、表、对策等。疏,是分条陈述的意思。有名的“疏”类文章有《论贵粟疏》(晁错)、《谏逐客疏》(李斯)、《论积贮疏》(贾谊)等。

二、读准字音

求木之长( ) 疏浚( ) 壅( )蔽 谬( )论 黜( )恶 无( )因怒而滥刑 人君当( )神器之重

三、文本研读

1、文章的内容与结构 :全文共三段,请分别概括每一段的主要内容。

第1段, 。

第2段, 。

第3段, 。

2、第一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试举例。

3、读第二段,填空:本段首先概括了历代君主能创业不能守业的普遍规

律 ;接着以 引出分析论证,用“殷忧”和“得志”的不同心态说明 ;最后用古人的论述以 的关系比喻 的关系,切中要害,令人警觉。

4、读第三段,说说“十思” 的内容各有什么侧重? 其核心内容是什么?

四、疑难问题探析

1、作者魏征对以严法治国持什么看法?我们现在强调健全法制,你认为可行吗?

2.下面是宋代洪迈《容斋随笔》中的《魏郑公谏语》,请与课文作比较阅读,并回答文后问题。

魏郑公谏止唐宗封禅,中间数语,引喻帖切,曰:“今有人十年长患,疗治且愈,此人应皮骨仅存,便欲使负米一石,日行百里必不可得。隋氏之乱,非止十年,陛下为之良医,疾苦虽乂(y ì, 承平无事)安, 未甚充实。告成天地,臣切有疑。”太宗不能夺。 (中国世界语出版社1995年10月版)

从课文及此文这两处你可看出魏征进谏有什么特点?请用用自己的话稍作展开。

提示: 魏征劝谏极有艺术性,选段与《谏太宗十思疏》说理方面有相似之处,注意由课文和选段作有理有据的正确表述。

五、【拓展练习】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回答文后的问题。

帝宴群臣积翠池,酣乐赋诗。徵赋《西汉》,其卒章曰:“终藉叔孙礼,方知皇帝尊。”帝曰:“徵言未尝不约我以礼。”它日,从容问曰:“比政治若何?”徵见久承平,帝意有所忽,因对曰:“陛下贞观之初,导人使谏。三年以后,见谏者悦而从之。比一二年,勉强受谏,而终不平也。”帝惊曰:“公何物验之?”对曰:“陛下初即位,论元律师死,孙伏伽谏以为法不当死,陛下赐以兰陵公主园,直百万。或曰:‘赏太厚。’答曰:‘朕即位,未有谏者,所以赏之。’此导人使谏也。后柳雄妄诉隋资,有司得,劾其伪,将论死,戴胄奏罪当徙,执之四五然后赦。谓胄曰‘弟守法如此,不畏滥罚。”此悦而从谏也。近皇甫德参上书言‘修洛阳宫,劳人也;收地租,厚敛也;俗尚高髻,宫中所化也。’陛下恚曰:‘是子使国家不役一人,不收一租,宫人无发,乃称其意。’臣奏:‘人臣上书,不激切不能起人主意,激切即近讪谤。’于时,陛下虽从臣言,赏帛罢之,意终不平。此难于受谏也。”帝悟曰:“非公,无能道此者。人苦不自觉耳!” (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二十二·魏徵》 )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戴胄奏罪当徙 人君当神器之重 B 、比政治若何 比一二年 ....

C 、见谏者悦而从之 陛下虽从臣言 D 、不激切不能起人主意 意终不平 ....

2.加点的词古今同义的一项是( )

A 、凡百元首 B、比政治若何 C、勉强受谏 D、人苦不自觉耳 ........

3.不属于介宾结构后置的一项是( )

A 、徵言未尝不约我以礼 B、陛下赐以兰陵公主园 C、导人使谏 D、帝宴群臣积翠池

4.翻译:

(1)见谏者悦而从之

(2)是子使国家不役一人,不收一租,宫人无发,乃称其意。

5.对语段透露出来的信息的筛选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魏徵指唐太宗纳谏三阶段的表现分别是:“导人使谏”、“见谏者悦而从之”和“勉强受谏”,与此相关的人物分别是:孙伏伽、戴胄、皇甫德参与魏徵。

B 、唐太宗虽为明君,但文中也提到,他因国势承平已久而心生过怠惰忽慢。

C 、魏徵在积翠池宴上借赋《西汉》寄讽谏之意,当时唐太宗没有领会,所以后来又追问此事,才有君臣一番论谏的对话。

D 、魏徵言谏,以无可辩驳的事实条分缕析,不仅达到进谏的目的,而且使唐太宗番然省悟。

参考答案

二、【难读字】 求木之长(ch án ɡ) 浚(j ùn ) 壅(y ōn ɡ)蔽 谬(mi ù)论 黜(ch ù)恶

三、整体感知

1、 第1段,以“固本浚源”为喻,说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要性。

第2段,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第3段,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 。

2、开篇没有直接提出十思的内容,而是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打开话题。如开头“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源泉”,将国事的处理比喻成木的成长及水的流动,浅显易懂,更易让人理解、接受。

3、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能否恭俭下人是事业成败的关键;君与民的关系比作舟与水的关系

4、读第三段,说说“十思” 的内容各有什么侧重? 其核心内容是什么?

戒奢侈 戒骄躁 戒骄纵 戒轻人言 戒赏罚不公 核心内容是正己安人

四、疑难问题探析

1、作者魏征对以严法治国持什么看法?我们现在强调健全法制,你认为可行吗?

魏征对“严法治国”既没有推崇,也没有反对,只是认为“法制”不是问题的关键,根本还在于统治者对天下黎民要竭诚相待。我们强调健全法制,实际也是为了使天下变成一个公平合理的社会,这与魏征主张“竭诚以待”是一致的,那当然是可行的。

2.下面是宋代洪迈《容斋随笔》中的《魏郑公谏语》,请与课文作比较阅读,并回答文后问题。

魏郑公谏止唐宗封禅,中间数语,引喻帖切,曰:“今有人十年长患,疗治且愈,此人应皮骨仅存,便欲使负米一石,日行百里必不可得。隋氏之乱,非止十年,陛下为之良医,疾苦虽乂(y ì, 承平无事)安, 未甚充实。告成天地,臣切有疑。”太宗不能夺。 (中国世界语出版社1995年10月版)

从课文及此文这两处你可看出魏征对谏有什么特点?请用百余字稍作展开,用自己的话表述。

提示: 魏征劝谏极有艺术性,选段与《谏太宗十思疏》说理方面有相似之处,注意由课文和选段作有理有据的正确表述。

思路点拨:从这两处可看出魏征劝谏不但有大勇,还有大智。他很讲究劝谏艺术,善于用比喻来说理。课言语《谏太宗十思疏》一开始就是比喻,用“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引出道理:积累道义是治国之本。本文则以“十年长患”来比喻“隋氏之乱”,以“疗治且愈”“日行百里必不可得”来说明“告成天地”(封禅)之事的不可行。魏征劝谏确实是“引喻凯切”,得体动人,能让唐太宗心服。

五、 [拓展练习]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回答文后的问题。

1、C 2、C 3、C

4.翻译:

(1)见谏者悦而从之 。

翻译:见到进谏的人就感到高兴并听从他们的意见

(2)是子使国家不役一人,不收一租,宫人无发,乃称其意

翻译:这是你想要国家不役使一个人,不收一份租,宫里的人不出一个念头,才合符你的心意 .

5、C

《谏太宗十思疏》自主学习方案

班级: 小组: 姓名: 评价:

【学习目标】:

1. 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虚词和特殊句式;领悟“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以纳下”的道理及“十思”的积极意义。

2. 学习本文多用比喻说理的手法,体会对偶句、排比句的风格特征

一、知识链接

1、创作背景: 唐太宗李世民跟随其父李渊反隋时作战勇敢,生活俭朴,很有作为。公元627年李世民登基,改元贞观。在贞观初年,他鉴于隋炀帝覆亡的教训,进一步保持了节俭、谨慎的作风,实行了不少有利国计民生的政策。经过十几年的治理,经济得到发展,百姓生活富足,加上边防巩固,内外无事,国家安定。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劳民伤财。魏征对此极为忧虑,他清醒地看到了繁荣昌盛的背后隐藏着危机,在群臣齐唱赞歌时,独能上书进谏,使太宗猛醒。太宗看此疏后很惭愧,表示从谏改过,并把这篇奏疏置于案头,奉为座铭。

2 、作者简介 :敢于“犯颜切谏”的诤臣——魏征

魏征(580—643) ,字玄成,巨鹿曲城人,后迁居相州内黄(今河南省内黄县) 。他是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隋朝末年,为避乱,曾一度出家为道士。后参加李密的反隋起义军。李密失败后,他降唐,辅佐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李世民。拜谏议大夫、检校侍中,领导周、隋各史的修撰工作。书成,拜迁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魏征先后上书二百多事,大多被唐太宗采纳。魏征提倡“无面从退有后言”,“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建议太宗广开言路,认为“兼听则明,偏听则暗”。魏征病卒后,唐太宗痛惜“遂亡一镜矣”。作有《隋书》的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主编有《群书治要》,还有《魏郑公诗集》、《魏郑公文集》等。言论散见于《贞观纪要》。

3. 文学常识——疏 : 疏,是奏议文体的一种,奏议类文章是古代臣属进呈给帝王的奏章的统称,包托奏、议、疏、表、对策等。疏,是分条陈述的意思。有名的“疏”类文章有《论贵粟疏》(晁错)、《谏逐客疏》(李斯)、《论积贮疏》(贾谊)等。

二、读准字音

求木之长( ) 疏浚( ) 壅( )蔽 谬( )论 黜( )恶 无( )因怒而滥刑 人君当( )神器之重

三、文本研读

1、文章的内容与结构 :全文共三段,请分别概括每一段的主要内容。

第1段, 。

第2段, 。

第3段, 。

2、第一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试举例。

3、读第二段,填空:本段首先概括了历代君主能创业不能守业的普遍规

律 ;接着以 引出分析论证,用“殷忧”和“得志”的不同心态说明 ;最后用古人的论述以 的关系比喻 的关系,切中要害,令人警觉。

4、读第三段,说说“十思” 的内容各有什么侧重? 其核心内容是什么?

四、疑难问题探析

1、作者魏征对以严法治国持什么看法?我们现在强调健全法制,你认为可行吗?

2.下面是宋代洪迈《容斋随笔》中的《魏郑公谏语》,请与课文作比较阅读,并回答文后问题。

魏郑公谏止唐宗封禅,中间数语,引喻帖切,曰:“今有人十年长患,疗治且愈,此人应皮骨仅存,便欲使负米一石,日行百里必不可得。隋氏之乱,非止十年,陛下为之良医,疾苦虽乂(y ì, 承平无事)安, 未甚充实。告成天地,臣切有疑。”太宗不能夺。 (中国世界语出版社1995年10月版)

从课文及此文这两处你可看出魏征进谏有什么特点?请用用自己的话稍作展开。

提示: 魏征劝谏极有艺术性,选段与《谏太宗十思疏》说理方面有相似之处,注意由课文和选段作有理有据的正确表述。

五、【拓展练习】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回答文后的问题。

帝宴群臣积翠池,酣乐赋诗。徵赋《西汉》,其卒章曰:“终藉叔孙礼,方知皇帝尊。”帝曰:“徵言未尝不约我以礼。”它日,从容问曰:“比政治若何?”徵见久承平,帝意有所忽,因对曰:“陛下贞观之初,导人使谏。三年以后,见谏者悦而从之。比一二年,勉强受谏,而终不平也。”帝惊曰:“公何物验之?”对曰:“陛下初即位,论元律师死,孙伏伽谏以为法不当死,陛下赐以兰陵公主园,直百万。或曰:‘赏太厚。’答曰:‘朕即位,未有谏者,所以赏之。’此导人使谏也。后柳雄妄诉隋资,有司得,劾其伪,将论死,戴胄奏罪当徙,执之四五然后赦。谓胄曰‘弟守法如此,不畏滥罚。”此悦而从谏也。近皇甫德参上书言‘修洛阳宫,劳人也;收地租,厚敛也;俗尚高髻,宫中所化也。’陛下恚曰:‘是子使国家不役一人,不收一租,宫人无发,乃称其意。’臣奏:‘人臣上书,不激切不能起人主意,激切即近讪谤。’于时,陛下虽从臣言,赏帛罢之,意终不平。此难于受谏也。”帝悟曰:“非公,无能道此者。人苦不自觉耳!” (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二十二·魏徵》 )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戴胄奏罪当徙 人君当神器之重 B 、比政治若何 比一二年 ....

C 、见谏者悦而从之 陛下虽从臣言 D 、不激切不能起人主意 意终不平 ....

2.加点的词古今同义的一项是( )

A 、凡百元首 B、比政治若何 C、勉强受谏 D、人苦不自觉耳 ........

3.不属于介宾结构后置的一项是( )

A 、徵言未尝不约我以礼 B、陛下赐以兰陵公主园 C、导人使谏 D、帝宴群臣积翠池

4.翻译:

(1)见谏者悦而从之

(2)是子使国家不役一人,不收一租,宫人无发,乃称其意。

5.对语段透露出来的信息的筛选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魏徵指唐太宗纳谏三阶段的表现分别是:“导人使谏”、“见谏者悦而从之”和“勉强受谏”,与此相关的人物分别是:孙伏伽、戴胄、皇甫德参与魏徵。

B 、唐太宗虽为明君,但文中也提到,他因国势承平已久而心生过怠惰忽慢。

C 、魏徵在积翠池宴上借赋《西汉》寄讽谏之意,当时唐太宗没有领会,所以后来又追问此事,才有君臣一番论谏的对话。

D 、魏徵言谏,以无可辩驳的事实条分缕析,不仅达到进谏的目的,而且使唐太宗番然省悟。

参考答案

二、【难读字】 求木之长(ch án ɡ) 浚(j ùn ) 壅(y ōn ɡ)蔽 谬(mi ù)论 黜(ch ù)恶

三、整体感知

1、 第1段,以“固本浚源”为喻,说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要性。

第2段,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第3段,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 。

2、开篇没有直接提出十思的内容,而是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打开话题。如开头“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源泉”,将国事的处理比喻成木的成长及水的流动,浅显易懂,更易让人理解、接受。

3、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能否恭俭下人是事业成败的关键;君与民的关系比作舟与水的关系

4、读第三段,说说“十思” 的内容各有什么侧重? 其核心内容是什么?

戒奢侈 戒骄躁 戒骄纵 戒轻人言 戒赏罚不公 核心内容是正己安人

四、疑难问题探析

1、作者魏征对以严法治国持什么看法?我们现在强调健全法制,你认为可行吗?

魏征对“严法治国”既没有推崇,也没有反对,只是认为“法制”不是问题的关键,根本还在于统治者对天下黎民要竭诚相待。我们强调健全法制,实际也是为了使天下变成一个公平合理的社会,这与魏征主张“竭诚以待”是一致的,那当然是可行的。

2.下面是宋代洪迈《容斋随笔》中的《魏郑公谏语》,请与课文作比较阅读,并回答文后问题。

魏郑公谏止唐宗封禅,中间数语,引喻帖切,曰:“今有人十年长患,疗治且愈,此人应皮骨仅存,便欲使负米一石,日行百里必不可得。隋氏之乱,非止十年,陛下为之良医,疾苦虽乂(y ì, 承平无事)安, 未甚充实。告成天地,臣切有疑。”太宗不能夺。 (中国世界语出版社1995年10月版)

从课文及此文这两处你可看出魏征对谏有什么特点?请用百余字稍作展开,用自己的话表述。

提示: 魏征劝谏极有艺术性,选段与《谏太宗十思疏》说理方面有相似之处,注意由课文和选段作有理有据的正确表述。

思路点拨:从这两处可看出魏征劝谏不但有大勇,还有大智。他很讲究劝谏艺术,善于用比喻来说理。课言语《谏太宗十思疏》一开始就是比喻,用“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引出道理:积累道义是治国之本。本文则以“十年长患”来比喻“隋氏之乱”,以“疗治且愈”“日行百里必不可得”来说明“告成天地”(封禅)之事的不可行。魏征劝谏确实是“引喻凯切”,得体动人,能让唐太宗心服。

五、 [拓展练习]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回答文后的问题。

1、C 2、C 3、C

4.翻译:

(1)见谏者悦而从之 。

翻译:见到进谏的人就感到高兴并听从他们的意见

(2)是子使国家不役一人,不收一租,宫人无发,乃称其意

翻译:这是你想要国家不役使一个人,不收一份租,宫里的人不出一个念头,才合符你的心意 .

5、C


相关内容

  • 浅析唐太宗的用人思想
  • 浅析唐太宗的用人思想 摘 要: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开明的封建君主,他统治时期出现的"贞观之治",在中国封建社会里一直享有盛誉."贞观之治"的出现,固然有诸多因素,但是李世民的用人政策以及决定其用人政策的用人思想是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方面.但他实行的用人政策以 ...

  • 唐高祖三许立太宗辨伪
  • 唐高祖三许立太宗辨伪 作者:李树桐 一.引 言 <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武德五年(六二二)十一月记曰: 上(指唐高祖)之起兵晋阳也,皆秦王世民之谋.上谓世民曰:"若事成,则天下皆汝所致,当以汝为太子."世民拜且辞.及为唐王,将佐亦请以世民为世子,上将立之,世民固辞且止 ...

  • 唐太宗待遇最差的儿子吴王李恪
  • 虽然一直以来由于电视剧的宣传,很多人误以为李恪是唐太宗最喜欢的儿子,但就史实而言,论起唐太宗所有儿子中谁的待遇最差,李恪称第二,没人能比他更差.真相究竟如何,我们不妨一起来看一看史书是如何记载的. 首先,同样是在<旧唐书>中,对李恪是"太宗常称其类己"(<唐会要 ...

  • 唐太宗心惊胆跳的地府经历
  • 阎王出手,非同小可!唐太宗的地府游,不仅有崔判官和朱太尉两位顶级导游,而且回报丰厚,平添了二十年阳寿.那么阎王这样的安排为了什么呢?我们来看一下太宗游地府的情况. 幽冥背阴山. 有朱太尉执幡引路,崔判官随后保护的太宗,忽见一座高山,阴云垂地,黑雾迷空.太宗道:崔先生,那厢是什么山?判官道:乃幽冥背阴 ...

  • 一代名君唐太宗--贞观政绩流芳千古
  • 唐太宗在位共二十三年,虽然他在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远远比不上清朝的康熙和乾隆,但其业绩却是在历史上最杰出的,正是由于他的努力,才使唐朝在当时的世界成为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处于领先地位,日本古代社会的政治与经济几乎是唐朝的翻版,至今日本中央的省(相当于我国的部)就是来源于唐朝中央的三省制.所以,后来 ...

  • [李世民游地府][经典鬼片老电影]_标清
  • 老电影<李世民游地府>视频 电影名称:李世民游地府 故事介绍: 泾河龙王与袁守诚打赌,错行雨布,被唐太宗李世民的老臣魏征梦斩,泾河龙王要唐太宗还命,整得唐太宗日夜不得安宁,最后重病而亡.再他死前,魏征奏道:"陛下宽心,臣有一事,管保陛下长生."太宗道:"病势 ...

  • 唐太宗等唱和诗春日望海写作时地考
  • 唐太宗等唱和诗<春日望海>写作时地考 [内容提要]唐太宗与长孙无忌等十人唱和,诸诗见存于<翰林学士集>,亦散见<畿辅通志>.<山东通志>.<永平府志>.<全唐诗>等典籍.这组诗作于何时何地,学界颇有异议,经考辨,这组诗乃贞观十九 ...

  • 武则天是唐太宗侍妾?李世民将其赐给儿子李治
  • 是唐太宗侍妾?李世民将其赐给儿子李治武则天是唐太宗侍妾?李世民将其赐给儿子李治 2011-9-13 10:13  来源:凤凰网  评论 0 条 查看评论 [字体:大 中 小] 核心提示:为何太宗戴了绿帽子,不对李治.武则天有所行动呢?假若我们拔高此事之意义,而从社会风气.社会心态以及政治动向三方面加 ...

  • 高阳公主是唐太宗最喜欢的女儿吗
  • 高阳公主是唐太宗最喜欢的女儿吗? 高阳公主 很多人认为高阳公主是唐太宗最心爱的女儿,除了是受小说和电视剧的影响外,主要是因为<旧唐书>中的一句话:"初,主(高阳公主)有宠于太宗,故遗爱特承恩遇,与诸主婿礼秩绝异." 意思就是,因为高阳公主受到唐太宗的宠爱,所以房遗爱待 ...

  • 唐太宗的14个儿子
  • 恒山王李承乾: 母亲长孙皇后,是唐太宗极为宠爱和最为器重的儿子. 李承乾3岁时,唐太宗便让长孙皇后的侄子长孙家庆担任了他的侍读,承乾5岁时,唐太宗又让陆德明与孔颖达这两位秦王府十八学士教导儿子儒学经典.唐太宗即位后没多久,就将年仅8岁的李承乾立为皇太子.从贞观4年起,唐太宗便开始让李承乾处理朝中庶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