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婚姻习俗的变迁

近现代婚姻习俗的变迁

姓名:尹飞飞

班级:政史系0903

学号:[1**********]

指导教师:潘慧生

近现代婚姻习俗的变迁

婚姻是男女两性结合的社会形式,是为一定社会制度所确认的夫妻关系,是维系人类繁衍和社会延续的最基本的制度和社会现象,婚姻是社会的基础,在任何时代,婚姻形态的演变都是同社会的发展紧密联系,并和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和文化思想相互影响以及相互作用的,这种影响就决定了婚姻制度必然伴随着社会的变迁而作适时的调整,以便顺应历史的发展。婚姻制度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而且婚姻制度则是顺应历史发展的要求而提出的相应的规则。在我国传统的人生礼仪中,男婚女嫁是不可轻视的。中国在历史的洗礼下,结婚礼仪、习俗也随着社会变迁而变迁,进而符合社会进程。中国文化在历经数千年后,不仅有着丰富的积累和沉淀,并且还随社会变化延续至今。

作为具有悠久文明史的国家,中国有一套体系繁复的婚礼习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门当户对,为古代中国人的婚恋观,也成为中国最传统的婚礼形式;聘礼嫁妆、定情结发、凤冠霞帔、启轿拜堂、洞房花烛„„是老祖宗的婚礼形式。民国肇始,西风东渐,传统婚俗与新式婚俗并行发展,互相融合。1949年开始,结婚与革命挂钩,不仅仅是家庭之间,个人之间的事,更重要的还是个人与“组织”之间的事。改革开放后,婚俗再次向着传统回归,与组织脱钩。60年来,中国人的婚礼奏出了一首响亮的“解放进行曲”,如今我们正迎来一个婚俗多元化、个性化的时代。

婚姻民俗是我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演变的一个很好的例子,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婚姻习俗发生了巨大变化,表现为择偶标准、男女结婚形式,婚姻习俗表现出个性化、多元化的特点。在近代男女之间的结合渐渐形成一定的规范,而且逐步产生了相应的婚姻和某些特定的婚俗,使得男女结合,是以得到社会的许可为特征的;1950年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正式实施,这是建国后颁布的首部法律,法律将男女之间构成婚姻的原则,用条文的形式固定下来,使婚姻不仅得到社会的认可,而且受到法律的承认和保护。这是人类婚姻的一大进步,但是近现代婚姻习俗中也保留了许多传统。

传统婚姻是责任,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女之间的婚姻都是听命于父母。婚姻礼仪包括议婚、订婚和完婚等全部过程的礼仪程式。主要分为“成妻之礼”和“成妇之礼”, 自古以来,中国婚姻礼仪都遵循着周代即已确立的“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这六种从议婚至完婚过程中的仪式和礼节。随着社会的发展,“六礼”的程序不断得到简化。尽管各地区之间的婚俗不尽相同,但其总的演进趋势都是由繁到简。到中国近代,从1840年鸦片战争就开始,传统闭关自守状态逐渐被打破,随着国门的打开,西方文化涌入中国,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传统婚姻习俗,不可避免地受到西方近代文明的冲击,人们的婚姻习俗发生了变化。

一、变化

1. 中国传统的婚姻遵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姻当事人则毫无选择权利,在新婚花烛才知对方,当事人缺乏最基本的感情交流,完婚男女双方成为婚姻的牺牲品。20世纪初,随着西方文化逐渐渗透,人们开始追求自由婚姻,主要表现在自由恋爱,特别是一些青年男女,更要求打破包办婚姻,要求自由恋爱,体现了男女自主意识,发挥人们独特性格。

2. 中国婚礼习俗仪式,中国婚礼流程,婚礼,在中国原为“昏礼”,属于汉族传统文化精粹之一,是华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中式传统婚礼源于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积累,中国人喜爱红,认为红是吉祥

的象征。吉祥、祝福、孝敬成为婚礼上的主旨,几乎婚礼中的每一项礼仪都渗透着中国人的哲学思想。随着社会的发展,旧式的婚礼习俗渐渐变为新式婚礼,更多的人们由排斥转为羡慕,或者追随,新式婚礼的优势被认可,新式婚礼更多地被现今中国人采纳,并逐渐形成了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式婚礼,因为这个新式婚俗中保留了大量的传统因素。例如:闹洞房、宴席。

3. 清末明初的新式结婚与社会上传统的旧式婚礼交杂在一起,后者还占上风,因而从婚礼形式到婚礼内容都不免新旧混杂。到20年代初,“文明结婚”的礼仪逐渐改变了过去那种新旧杂陈,不伦不类的仪式终于定型。

4. 婚礼仪式由传统的繁杂趋向简化,新式婚礼日益流行,简约化成为一种时尚,礼节越来越简化及至更新式更简化的婚礼形成——“集体结婚”出现。

以上是近现代婚姻习俗的变化,传统婚姻习俗向新型的婚礼习俗转变。这不仅仅是习俗的变化,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人们婚姻观念的变化,旧的婚姻观念不断受到批评,新的婚姻观念在重重阻挠中不断形成和流行。

二、以娄烦县为例看近现代婚姻习俗的变迁(个案分析)

娄烦县是一个比较闭塞的地区,旧的婚姻习俗保留了传统的习俗,但在近现代历史文化的冲击之下,婚姻习俗还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变迁,落后的地区同样也不可避免地出现或者正经历着社会与文化的巨大变迁,在社会文化变迁过程中,娄烦婚姻习俗发生了很大变化。就这些变化进行了走访调查,整理如下:

张亮梅(女,70岁,媒人)

在1940年到1949年,作为以家庭为基础的婚姻,基本上是封建的,父母包办。父母给子女完婚被视为一种“义务”和“权力”,而子女不能抗拒父母之命。由父母做主和由媒人或邻里向青年男女的父母介绍择偶是很普遍的,相反,自由恋爱结婚是很少见的。20世纪50年代,姑娘心中的伴侣标准是:踏实肯干、劳动模范,小伙子心中的最佳伴侣的标准是:不慕虚荣、勤劳贤惠。文革期间,人们谈婚论嫁的首要标准是看出身、看成分,军人、工人是姑娘最钟情的对象,能找个共产党员则是无上荣光。到改革开放以来的九十年代,人们的择偶标准趋于多元化,一方面要情投意合,有事业心;另一方面则越来越表现出很强的功利性。

尹俊生(男,64岁,村干部)

新中国成立前,绝大多数青年男女的婚姻仍然沿用传统的婚姻习俗,无论是婚姻提起,还是成婚

过程,结婚仪式等都是最传统的,个别有文化的知识青年自由恋爱,自主婚姻打破了传统的婚姻习俗。娄烦人成婚的习惯过程是先由男女双方的父母找媒人介绍相亲,即将男青年观察了解后,再找适合的配对女青年后,向女方家提亲,女方父母就到男方家里“看人家”,了解南方的基本情况,若女方的父母同意,就约好日子请男方的父母到女方家见面,通过观察同意后,就选日子给女方家送试验酒,三天过后女方家里平安无事,媒人就约双方定个日子去女方家商议彩礼、布衣等事宜;双方商议成功,就选个吉日订婚。这一天,男方邀请上六个长辈,连同男子的父亲七人,带上彩礼、布衣,和女子买订婚衣服,一席酒宴后,就算订了婚。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中华人名共和国婚姻法》的颁布实施,从此一些婚姻习俗就被打破。新的婚姻习俗有了大的发展变化,一切都按新的规章制度办事。那女青年的婚姻也按照“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的习俗办事,打破了包办买卖式的传统习俗,男女双方只要没有什么意见,就到婚姻登记机构登记,领取结婚证就是合法婚姻,婚礼也比较简单。

张建英(女,50岁,县民政局)

随着时间的推移,婚姻习俗发生重大变化,特别是彩礼方面非常明显。

五十年代婚礼简单,政治挂帅,1950年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正式实施,这是建国后颁布的首部法律,可见婚姻在社会生活中之重要。从此以后,“组织”开始影响中国人的婚姻,结婚要打申请,领证需要单位证明和领导签字;婚姻的主导力量是政治,婚礼的突出特征是简朴。一切要体现出“新”,革掉很多老习俗。干部显然是这一时期“新”的主要代表,与干部联姻,是很多人的梦想。新人讲讲“革命婚史”、唱两支“革命歌曲”,表明今后为革命事业努力工作、互促进步的打算,是婚礼上常见的节目。五十年代中后期,逐渐增添了向毛主席像鞠躬的内容。

六十年代婚礼变成誓师大会,物质匮乏虽然贯穿着改革开放前30年,但从未像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那样严峻。因为“三年困难”,食物、物资有关部门工作的职工,突然在择偶时具有了无可比拟的优势。那个年代,有至亲在这种部门工作的人,都可以向你讲述物资匮乏时期的“幸福生活”。 这个时侯,婚礼已不单纯是简朴,而是困难。但婚礼的喜庆仍不可少,整体过程却像誓师大会,政治压倒一切。结婚证写上毛主席语录,明确指示:“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夫妻有互爱互敬,互相帮助、互相扶养、和睦团结、劳动生产、抚育子女,为家庭幸福和新社会建设而共同奋斗的义务”。唱罢《东方红》,再来首《大海航行靠舵手》;结婚现场到处是标语口号,新郎新娘痛说革命家史,对着毛主席像宣誓:“永远忠于毛主席,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解放全人类„„”

七十年代政治婚姻从高潮走向衰落,在七十年代建国初出生的一代逐渐进入适婚年龄,比起老一辈,他们所受的教育致使他们更为“根红苗正”,经过文革头几年的洗礼,战斗激情更加汹涌澎湃。政

治仍然在婚姻中占据绝对优势,婚礼的革命意味空前浓烈。恋爱常常以“探讨革命工作,交流革命思想”的名义悄悄进行,经历了破四旧,立新风,革命婚礼革命办。这时期结婚照开始流行,组织批准后,拍张手握红宝书,心向红太阳的结婚照。婚礼上,散些水果糖,请领导和贫下中农宣读革命誓言,算作证婚;《东方红》、《大海航行靠舵手》唱毕,来个宾朋新人合唱《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就是好》。痛说革命家史,倾诉战天斗地的豪情,忆苦思甜之后,一拜毛主席,二拜领导(父母不在身边) ,三夫妻对拜。

八十年代三大件开启崭新生活,人品、外貌、家境、学识在婚姻考虑中所占比重逐步提升;与此同时,中国社会大踏步地朝着金钱婚姻的时代迈进。个体户找对象时的地位得到大幅度提升。结婚仍然不很奢华,但一般得有“三大件”或者“三转一响”,才算具备了结婚的基础。自行车、缝纫机、手表,为三转,录音机,为一响。并非有了这三样才能结婚,但结婚有这三样,可称得上最体面的婚礼。那个年代,买到这些东西不容易,除经济原因外,往往需要通过关系才能备齐。八十年代末,三转一响也不好使了,逐渐被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所替代。

原汁原味的传统婚礼虽未出现,但传统婚礼的因子顽强地“死灰复燃”,更多地体现出土洋合壁,今古融合,地方自创的特色。订婚、迎亲、哭嫁、拜堂、揭盖头„„已不少见;西装、旗袍、婚纱比比皆是。

九十年代票子+车子+房子,中国人婚礼的排场越来壮观,自行车队、摩托车队迎亲已无法适应时代的需求,豪华轿车排成长龙迎娶新娘也不算稀罕。亲朋友好友中酒量大、能言善辩、幽默风趣的人,常被选为婚礼总管;这个时代,他们因为“不专业”,被更加高水平的专职司仪所替代。

礼金继续疯涨的同时,酒席就像不搞“计划生育”的磨菇群般疯狂繁殖,几百桌、甚至数千桌的婚宴只是“毛毛雨”。反正酒席越多,票子越多,吃完了再付饭钱。人们似乎“人情味”更“浓郁”了,曾经一面之缘,居然也接到请柬。大款老板在择偶中成为强势群体,世纪之交,没有“票子+车子+房子”,最好莫考虑一场“体面”的婚礼。

二十一世纪婚俗还在继续“解放”中,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人总体摆脱了物质生活的贫乏,在较富足生活中成长起来的新一代,也该结婚了。对于这个群体,婚姻虽然离不开物质基础,似乎个性更加张扬,思想比较开放,“感觉”有逐渐战胜物质的趋势。如今个性化时代,政治因素在婚姻中已降到忽略不计的程度,金钱和排场也可能变得不是首要追求,简约浪漫更受大家青睐。年龄不是问题,身高不是距离,姐弟恋、“翁杨恋”早就提不起人们的好奇心。个性化恋情,个性化婚礼已得到充分的尊重理解。

李国华(女,48岁,农民)

对于婚姻习俗,当今社会个别比较偏远的地区,仍然有按传统方式成婚的现象,并且女方为了刁

难男方,还追加了什么离娘钱、开门开柜钱等项目,看似在形式上隆重,但大大加重了男方家庭的经济负担。新世纪的农村,主要男女青年通过谈恋爱,婚姻关系一确定,就找一名证婚人给双方父母做工作,双方父母一旦同意,就进行订婚并商议结婚事宜,婚礼比较简单文明,有在农村家里办的,也有在饭店办的。结婚的那天,新娘及娘家人都是用小轿车接来的,席毕再用小轿车吧娘家人送回去。这些变化都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婚姻习俗也变得越来越简单、易行、进步文明。

三、我国近代婚姻习俗变迁的原因

女性家庭地位与婚姻价值观发生变化的背后,有着深刻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原因。社会政治制度变革为女性婚姻价值观提供了制度支持,女子教育的兴起女性婚姻价值观的改变起了积极的思想启蒙作用,女包的兴起为女性婚姻价值观的转变起了积极的舆论导向作用;女性经济上的相对独立以及女性主体意思的提高,不再是“在家从父母,既嫁从夫,夫没从子”,也不再是“女子无才便是德”,相继走出家庭,投身社会工作。

婚姻习俗的变化特别是农村婚姻习俗的变化,主要是在外来思潮的冲击下,其不断抗争、接纳,慢慢融合其他各种习俗,并以各种形式保存下来的文化现象。在农村婚姻习俗方面的变化过程中,民众是行为的主体,民众对于婚姻习俗的遵从程度及遵从与否,是与其社会地位、文化程度、对外交往等息息相关的,是各方力量“博弈”的结果。传统力量在维系农村婚姻习俗上还存在相当程度的影响。比如:民众将“婚宴”而不是单纯的结婚证书视为婚宴合法性的重要依据,但法制观念在农村中已在成长,领取结婚证书也逐渐被认为是婚姻的重要一环。婚姻礼节中,婚姻仪式等地变化,不仅是婚姻习俗的变化,更是社会文化、社会观念变化的一个缩影。在农村,婚姻习俗变化的过程中,在人口、家庭、社会等各种条件的影响下,农民对婚姻习俗的遵从与否形成了不同态度。另外,教育的发展也是促进婚姻习俗改变的原因。

四、我国近代婚姻习俗变迁的影响及意义

我们今天的时代是一个变革的时代,我们今天的社会是一个处于转型时期的社会。村落与中国社会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转型是农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转型。作为社会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婚姻文化,在这种剧烈的社会变迁影响下,也必然会产生多种多样的变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思想意识的更新,整个婚姻文化呈现出新旧并存、中西杂糅、丰富多彩的新局面。婚姻习俗中与物质相联系的部分是变化最大、最快的部分,文化和观念的变化速度远远落后于经济的变化,或者说民众的思想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发生彻底的变化。传统的婚姻习俗仍有很大势力,继续对社会生活产生广泛影响,当然,这些传统习

俗随着社会经济生活状况的变化也有所变更。

婚姻习俗的变迁使人们对于“文明婚礼”的推动过程更进一层,同时在“自由恋爱”的不断提倡,为男女青年提供了更多寻找幸福的机会,他们享受到自主、民主与充分的独立。对于解放人们的思想观念,促进人们的人格独立和个性解放,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新式婚姻改变了传统的一些弊端。这是一个重大的历史进步,但近代结婚费日益高涨,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并促成社会浪费、奢靡、虚荣之风,还严重妨碍了千家万户健康文明的生活形成,而且将有限地资金耗在婚礼上,加重了家庭经济负担。

在男女平等的时代背景之下,建立在爱情基础上的一夫一妻制的婚姻,虽历经沧桑,但却永葆青春。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幸福。在社会主义的今天.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随着旧有的婚姻陋习的肃清,真正建立在男女相爱,男女平等基础上的一夫一妻制的婚姻会更加完美,更加合乎人性!

近现代婚姻习俗的变迁

姓名:尹飞飞

班级:政史系0903

学号:[1**********]

指导教师:潘慧生

近现代婚姻习俗的变迁

婚姻是男女两性结合的社会形式,是为一定社会制度所确认的夫妻关系,是维系人类繁衍和社会延续的最基本的制度和社会现象,婚姻是社会的基础,在任何时代,婚姻形态的演变都是同社会的发展紧密联系,并和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和文化思想相互影响以及相互作用的,这种影响就决定了婚姻制度必然伴随着社会的变迁而作适时的调整,以便顺应历史的发展。婚姻制度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而且婚姻制度则是顺应历史发展的要求而提出的相应的规则。在我国传统的人生礼仪中,男婚女嫁是不可轻视的。中国在历史的洗礼下,结婚礼仪、习俗也随着社会变迁而变迁,进而符合社会进程。中国文化在历经数千年后,不仅有着丰富的积累和沉淀,并且还随社会变化延续至今。

作为具有悠久文明史的国家,中国有一套体系繁复的婚礼习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门当户对,为古代中国人的婚恋观,也成为中国最传统的婚礼形式;聘礼嫁妆、定情结发、凤冠霞帔、启轿拜堂、洞房花烛„„是老祖宗的婚礼形式。民国肇始,西风东渐,传统婚俗与新式婚俗并行发展,互相融合。1949年开始,结婚与革命挂钩,不仅仅是家庭之间,个人之间的事,更重要的还是个人与“组织”之间的事。改革开放后,婚俗再次向着传统回归,与组织脱钩。60年来,中国人的婚礼奏出了一首响亮的“解放进行曲”,如今我们正迎来一个婚俗多元化、个性化的时代。

婚姻民俗是我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演变的一个很好的例子,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婚姻习俗发生了巨大变化,表现为择偶标准、男女结婚形式,婚姻习俗表现出个性化、多元化的特点。在近代男女之间的结合渐渐形成一定的规范,而且逐步产生了相应的婚姻和某些特定的婚俗,使得男女结合,是以得到社会的许可为特征的;1950年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正式实施,这是建国后颁布的首部法律,法律将男女之间构成婚姻的原则,用条文的形式固定下来,使婚姻不仅得到社会的认可,而且受到法律的承认和保护。这是人类婚姻的一大进步,但是近现代婚姻习俗中也保留了许多传统。

传统婚姻是责任,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女之间的婚姻都是听命于父母。婚姻礼仪包括议婚、订婚和完婚等全部过程的礼仪程式。主要分为“成妻之礼”和“成妇之礼”, 自古以来,中国婚姻礼仪都遵循着周代即已确立的“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这六种从议婚至完婚过程中的仪式和礼节。随着社会的发展,“六礼”的程序不断得到简化。尽管各地区之间的婚俗不尽相同,但其总的演进趋势都是由繁到简。到中国近代,从1840年鸦片战争就开始,传统闭关自守状态逐渐被打破,随着国门的打开,西方文化涌入中国,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传统婚姻习俗,不可避免地受到西方近代文明的冲击,人们的婚姻习俗发生了变化。

一、变化

1. 中国传统的婚姻遵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姻当事人则毫无选择权利,在新婚花烛才知对方,当事人缺乏最基本的感情交流,完婚男女双方成为婚姻的牺牲品。20世纪初,随着西方文化逐渐渗透,人们开始追求自由婚姻,主要表现在自由恋爱,特别是一些青年男女,更要求打破包办婚姻,要求自由恋爱,体现了男女自主意识,发挥人们独特性格。

2. 中国婚礼习俗仪式,中国婚礼流程,婚礼,在中国原为“昏礼”,属于汉族传统文化精粹之一,是华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中式传统婚礼源于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积累,中国人喜爱红,认为红是吉祥

的象征。吉祥、祝福、孝敬成为婚礼上的主旨,几乎婚礼中的每一项礼仪都渗透着中国人的哲学思想。随着社会的发展,旧式的婚礼习俗渐渐变为新式婚礼,更多的人们由排斥转为羡慕,或者追随,新式婚礼的优势被认可,新式婚礼更多地被现今中国人采纳,并逐渐形成了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式婚礼,因为这个新式婚俗中保留了大量的传统因素。例如:闹洞房、宴席。

3. 清末明初的新式结婚与社会上传统的旧式婚礼交杂在一起,后者还占上风,因而从婚礼形式到婚礼内容都不免新旧混杂。到20年代初,“文明结婚”的礼仪逐渐改变了过去那种新旧杂陈,不伦不类的仪式终于定型。

4. 婚礼仪式由传统的繁杂趋向简化,新式婚礼日益流行,简约化成为一种时尚,礼节越来越简化及至更新式更简化的婚礼形成——“集体结婚”出现。

以上是近现代婚姻习俗的变化,传统婚姻习俗向新型的婚礼习俗转变。这不仅仅是习俗的变化,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人们婚姻观念的变化,旧的婚姻观念不断受到批评,新的婚姻观念在重重阻挠中不断形成和流行。

二、以娄烦县为例看近现代婚姻习俗的变迁(个案分析)

娄烦县是一个比较闭塞的地区,旧的婚姻习俗保留了传统的习俗,但在近现代历史文化的冲击之下,婚姻习俗还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变迁,落后的地区同样也不可避免地出现或者正经历着社会与文化的巨大变迁,在社会文化变迁过程中,娄烦婚姻习俗发生了很大变化。就这些变化进行了走访调查,整理如下:

张亮梅(女,70岁,媒人)

在1940年到1949年,作为以家庭为基础的婚姻,基本上是封建的,父母包办。父母给子女完婚被视为一种“义务”和“权力”,而子女不能抗拒父母之命。由父母做主和由媒人或邻里向青年男女的父母介绍择偶是很普遍的,相反,自由恋爱结婚是很少见的。20世纪50年代,姑娘心中的伴侣标准是:踏实肯干、劳动模范,小伙子心中的最佳伴侣的标准是:不慕虚荣、勤劳贤惠。文革期间,人们谈婚论嫁的首要标准是看出身、看成分,军人、工人是姑娘最钟情的对象,能找个共产党员则是无上荣光。到改革开放以来的九十年代,人们的择偶标准趋于多元化,一方面要情投意合,有事业心;另一方面则越来越表现出很强的功利性。

尹俊生(男,64岁,村干部)

新中国成立前,绝大多数青年男女的婚姻仍然沿用传统的婚姻习俗,无论是婚姻提起,还是成婚

过程,结婚仪式等都是最传统的,个别有文化的知识青年自由恋爱,自主婚姻打破了传统的婚姻习俗。娄烦人成婚的习惯过程是先由男女双方的父母找媒人介绍相亲,即将男青年观察了解后,再找适合的配对女青年后,向女方家提亲,女方父母就到男方家里“看人家”,了解南方的基本情况,若女方的父母同意,就约好日子请男方的父母到女方家见面,通过观察同意后,就选日子给女方家送试验酒,三天过后女方家里平安无事,媒人就约双方定个日子去女方家商议彩礼、布衣等事宜;双方商议成功,就选个吉日订婚。这一天,男方邀请上六个长辈,连同男子的父亲七人,带上彩礼、布衣,和女子买订婚衣服,一席酒宴后,就算订了婚。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中华人名共和国婚姻法》的颁布实施,从此一些婚姻习俗就被打破。新的婚姻习俗有了大的发展变化,一切都按新的规章制度办事。那女青年的婚姻也按照“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的习俗办事,打破了包办买卖式的传统习俗,男女双方只要没有什么意见,就到婚姻登记机构登记,领取结婚证就是合法婚姻,婚礼也比较简单。

张建英(女,50岁,县民政局)

随着时间的推移,婚姻习俗发生重大变化,特别是彩礼方面非常明显。

五十年代婚礼简单,政治挂帅,1950年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正式实施,这是建国后颁布的首部法律,可见婚姻在社会生活中之重要。从此以后,“组织”开始影响中国人的婚姻,结婚要打申请,领证需要单位证明和领导签字;婚姻的主导力量是政治,婚礼的突出特征是简朴。一切要体现出“新”,革掉很多老习俗。干部显然是这一时期“新”的主要代表,与干部联姻,是很多人的梦想。新人讲讲“革命婚史”、唱两支“革命歌曲”,表明今后为革命事业努力工作、互促进步的打算,是婚礼上常见的节目。五十年代中后期,逐渐增添了向毛主席像鞠躬的内容。

六十年代婚礼变成誓师大会,物质匮乏虽然贯穿着改革开放前30年,但从未像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那样严峻。因为“三年困难”,食物、物资有关部门工作的职工,突然在择偶时具有了无可比拟的优势。那个年代,有至亲在这种部门工作的人,都可以向你讲述物资匮乏时期的“幸福生活”。 这个时侯,婚礼已不单纯是简朴,而是困难。但婚礼的喜庆仍不可少,整体过程却像誓师大会,政治压倒一切。结婚证写上毛主席语录,明确指示:“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夫妻有互爱互敬,互相帮助、互相扶养、和睦团结、劳动生产、抚育子女,为家庭幸福和新社会建设而共同奋斗的义务”。唱罢《东方红》,再来首《大海航行靠舵手》;结婚现场到处是标语口号,新郎新娘痛说革命家史,对着毛主席像宣誓:“永远忠于毛主席,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解放全人类„„”

七十年代政治婚姻从高潮走向衰落,在七十年代建国初出生的一代逐渐进入适婚年龄,比起老一辈,他们所受的教育致使他们更为“根红苗正”,经过文革头几年的洗礼,战斗激情更加汹涌澎湃。政

治仍然在婚姻中占据绝对优势,婚礼的革命意味空前浓烈。恋爱常常以“探讨革命工作,交流革命思想”的名义悄悄进行,经历了破四旧,立新风,革命婚礼革命办。这时期结婚照开始流行,组织批准后,拍张手握红宝书,心向红太阳的结婚照。婚礼上,散些水果糖,请领导和贫下中农宣读革命誓言,算作证婚;《东方红》、《大海航行靠舵手》唱毕,来个宾朋新人合唱《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就是好》。痛说革命家史,倾诉战天斗地的豪情,忆苦思甜之后,一拜毛主席,二拜领导(父母不在身边) ,三夫妻对拜。

八十年代三大件开启崭新生活,人品、外貌、家境、学识在婚姻考虑中所占比重逐步提升;与此同时,中国社会大踏步地朝着金钱婚姻的时代迈进。个体户找对象时的地位得到大幅度提升。结婚仍然不很奢华,但一般得有“三大件”或者“三转一响”,才算具备了结婚的基础。自行车、缝纫机、手表,为三转,录音机,为一响。并非有了这三样才能结婚,但结婚有这三样,可称得上最体面的婚礼。那个年代,买到这些东西不容易,除经济原因外,往往需要通过关系才能备齐。八十年代末,三转一响也不好使了,逐渐被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所替代。

原汁原味的传统婚礼虽未出现,但传统婚礼的因子顽强地“死灰复燃”,更多地体现出土洋合壁,今古融合,地方自创的特色。订婚、迎亲、哭嫁、拜堂、揭盖头„„已不少见;西装、旗袍、婚纱比比皆是。

九十年代票子+车子+房子,中国人婚礼的排场越来壮观,自行车队、摩托车队迎亲已无法适应时代的需求,豪华轿车排成长龙迎娶新娘也不算稀罕。亲朋友好友中酒量大、能言善辩、幽默风趣的人,常被选为婚礼总管;这个时代,他们因为“不专业”,被更加高水平的专职司仪所替代。

礼金继续疯涨的同时,酒席就像不搞“计划生育”的磨菇群般疯狂繁殖,几百桌、甚至数千桌的婚宴只是“毛毛雨”。反正酒席越多,票子越多,吃完了再付饭钱。人们似乎“人情味”更“浓郁”了,曾经一面之缘,居然也接到请柬。大款老板在择偶中成为强势群体,世纪之交,没有“票子+车子+房子”,最好莫考虑一场“体面”的婚礼。

二十一世纪婚俗还在继续“解放”中,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人总体摆脱了物质生活的贫乏,在较富足生活中成长起来的新一代,也该结婚了。对于这个群体,婚姻虽然离不开物质基础,似乎个性更加张扬,思想比较开放,“感觉”有逐渐战胜物质的趋势。如今个性化时代,政治因素在婚姻中已降到忽略不计的程度,金钱和排场也可能变得不是首要追求,简约浪漫更受大家青睐。年龄不是问题,身高不是距离,姐弟恋、“翁杨恋”早就提不起人们的好奇心。个性化恋情,个性化婚礼已得到充分的尊重理解。

李国华(女,48岁,农民)

对于婚姻习俗,当今社会个别比较偏远的地区,仍然有按传统方式成婚的现象,并且女方为了刁

难男方,还追加了什么离娘钱、开门开柜钱等项目,看似在形式上隆重,但大大加重了男方家庭的经济负担。新世纪的农村,主要男女青年通过谈恋爱,婚姻关系一确定,就找一名证婚人给双方父母做工作,双方父母一旦同意,就进行订婚并商议结婚事宜,婚礼比较简单文明,有在农村家里办的,也有在饭店办的。结婚的那天,新娘及娘家人都是用小轿车接来的,席毕再用小轿车吧娘家人送回去。这些变化都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婚姻习俗也变得越来越简单、易行、进步文明。

三、我国近代婚姻习俗变迁的原因

女性家庭地位与婚姻价值观发生变化的背后,有着深刻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原因。社会政治制度变革为女性婚姻价值观提供了制度支持,女子教育的兴起女性婚姻价值观的改变起了积极的思想启蒙作用,女包的兴起为女性婚姻价值观的转变起了积极的舆论导向作用;女性经济上的相对独立以及女性主体意思的提高,不再是“在家从父母,既嫁从夫,夫没从子”,也不再是“女子无才便是德”,相继走出家庭,投身社会工作。

婚姻习俗的变化特别是农村婚姻习俗的变化,主要是在外来思潮的冲击下,其不断抗争、接纳,慢慢融合其他各种习俗,并以各种形式保存下来的文化现象。在农村婚姻习俗方面的变化过程中,民众是行为的主体,民众对于婚姻习俗的遵从程度及遵从与否,是与其社会地位、文化程度、对外交往等息息相关的,是各方力量“博弈”的结果。传统力量在维系农村婚姻习俗上还存在相当程度的影响。比如:民众将“婚宴”而不是单纯的结婚证书视为婚宴合法性的重要依据,但法制观念在农村中已在成长,领取结婚证书也逐渐被认为是婚姻的重要一环。婚姻礼节中,婚姻仪式等地变化,不仅是婚姻习俗的变化,更是社会文化、社会观念变化的一个缩影。在农村,婚姻习俗变化的过程中,在人口、家庭、社会等各种条件的影响下,农民对婚姻习俗的遵从与否形成了不同态度。另外,教育的发展也是促进婚姻习俗改变的原因。

四、我国近代婚姻习俗变迁的影响及意义

我们今天的时代是一个变革的时代,我们今天的社会是一个处于转型时期的社会。村落与中国社会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转型是农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转型。作为社会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婚姻文化,在这种剧烈的社会变迁影响下,也必然会产生多种多样的变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思想意识的更新,整个婚姻文化呈现出新旧并存、中西杂糅、丰富多彩的新局面。婚姻习俗中与物质相联系的部分是变化最大、最快的部分,文化和观念的变化速度远远落后于经济的变化,或者说民众的思想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发生彻底的变化。传统的婚姻习俗仍有很大势力,继续对社会生活产生广泛影响,当然,这些传统习

俗随着社会经济生活状况的变化也有所变更。

婚姻习俗的变迁使人们对于“文明婚礼”的推动过程更进一层,同时在“自由恋爱”的不断提倡,为男女青年提供了更多寻找幸福的机会,他们享受到自主、民主与充分的独立。对于解放人们的思想观念,促进人们的人格独立和个性解放,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新式婚姻改变了传统的一些弊端。这是一个重大的历史进步,但近代结婚费日益高涨,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并促成社会浪费、奢靡、虚荣之风,还严重妨碍了千家万户健康文明的生活形成,而且将有限地资金耗在婚礼上,加重了家庭经济负担。

在男女平等的时代背景之下,建立在爱情基础上的一夫一妻制的婚姻,虽历经沧桑,但却永葆青春。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幸福。在社会主义的今天.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随着旧有的婚姻陋习的肃清,真正建立在男女相爱,男女平等基础上的一夫一妻制的婚姻会更加完美,更加合乎人性!


相关内容

  • 历史研究性学习
  • <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研究性学习课题 学校:象山中学 班级:201 小组成员: 张路遥 陈鸿祎 张倩倩 1 研究背景 社会风俗的变迁既是一百年来政治变迁,经济转型,外来影响等作用下的产物.又是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变革的表现.社会风俗不是细枝末节的小事,而是关系的社会发展的大事,,很 ...

  •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 第五单元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和独立思考,理解"断发易服""废止缠足""菜篮子工程""安居工程"等概念的内涵和意义. 2.通过归 ...

  • 社会文化变迁对婚姻家庭的影响及趋势
  • 2009年第3期(总第175期) 人口学刊 PO PULA TI ON JOURNAL N o 13, 2009 (Tot 1N o . 175) 社会文化变迁对婚姻家庭的 影响及趋势 齐晓安 (东北师范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所, 吉林长春130024) [摘 要]婚姻家庭既是人类文化的积淀, , ...

  • 法律对彩礼返还是怎样规定的
  • 法律对彩礼返还是怎样规定的 结婚送彩礼,这种习俗历经几千年,目前在中国农村地区依然盛行.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一些地方的婚嫁彩礼水涨船高,因为彩礼引发的纠纷也频频出现.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彩礼返还问题.如果给付彩礼后一方悔婚或双方离婚,作为彩礼的赠送方,是否有权要求返还彩礼?应该如何返还?对这个问 ...

  • 从摒弃到尊重:现代法治建设与传统文化
  •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JOURNALOFRENMIN UNIVERSITYOFCHINA 2012年第4期No.4 2012 从摒弃到尊重: 现代法治建设与传统文化 邢朝国 郭星华 [摘要]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法治建设具有何种关联,这是中国现代法治建设的一个核心议题.在"现代/传统" ...

  • 电大社会学概论(简答及论述题)
  • 简答及论述题: 简答及论述题: 1.马克思是怎样看待社会的? .马克思是怎样看待社会的? 答: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是社会关生活费的总和:马克思主义对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是社会关生活费的总和: "社会 的第二个论点是:人类社会区别于动物社会的特征 ...

  • 浅论土家族风俗文化
  • 浅论土家族风俗文化 --土家婚嫁习俗 摘要: 这是一篇关于土家风俗的文章.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土家族的婚俗.服饰等方面内容.土家人婚嫁有着自己独特的习俗:哭嫁.穿离娘鞋.抢床(坐床)等.土家族的服饰更具有民族特色.独特的土家文化造就了独特的土家人生活习俗,土家人的日常生活都蕴涵着土家族独有的文化魅力. ...

  • 从苗族古歌_姊妹歌_看苗族社会历史的变迁_吴倩华
  • 2012年第4期(第33卷总第146期)贵州民族研究 GuizhouEthnicStudiesNo.4,2012 (Vol.33.General.No.146) 从苗族古歌<姊妹歌>看苗族 社会历史的变迁 吴倩华1罗丹阳1尤小菊2 (·贵阳1.贵州大学人文学院,贵州 550025:2.清 ...

  • 历史研究的新方法
  • 历史研究的新方法.新领域  一.比较史学  二.口述史学  三.心态史学  四.社会史学 一.比较史学 (一)比较史学概说  1.定义  比较史学是现代史学中一个主要从事历史比较研究的派别.所谓历史比较研究,就是历史学家在研究中使用比较的方法,即通过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历史现象的比较,来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