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余秋雨新作[何谓文化]有感

普及爱和善良

——读余秋雨新作《何谓文化》有感

胡 鹏

余秋雨是我极喜爱的作家,近日他刚刚出了一本新书《何谓文化》,我迫不及待地买来,如获至宝的将它读完,仿佛享受了一顿精神上的饕餮盛宴,不由得想与人分享。只是我的文字水平有限,不能将此书精华尽现,只能跟随自己的感触随手写来。

文化这两个字,听起来似乎通俗易懂,细想却又显得高深莫测,因为你实在无法准确地去解释什么才是文化,怎样才叫有文化。本书通过四个方面的回答来阐述:学理的回答、生命的回答、大地的回答、古典的回答。在这四个方面的回答中,我觉得学理的回答最专业,生命的回答最感人,大地的回答最透彻,古典的回答最睿智。

在学理的回答中,我最喜爱他对文化最终目标的定义,文化的最终目标,是在人世间普及爱和善良。爱和善良超越一切,又能把一切激活,很多时候我们追求了一生,会发现原来最终目标是那样的原始和简单,爱和善良不正是孔子所说的“仁者爱人”吗?

在《身上的文化》这一章节中,余秋雨老师提出,一个人身上要有真正的文化,必须体现为两个不再,即“不再扮演”和“不再黏着”,还必须体现为两个必要——必要贮存和必要风范。不再扮演指真正有文化的人不会去扮演文化,不再黏着指要摆脱一切束缚和限制,才能回归到文化的本性。

我们再来看“必要的贮存”,一个真正有文化的人是“有恃无恐”的,他所恃的是胸中的贮存。余秋雨老师列举了一系列中华文化典籍,可见中华文化的宝库里可以让我们吸取的营养太丰富,只看你是不是愿意去吸收。有了必要的贮存就自然形成了必要的风范,他概括为“书卷气”、“长者风”、“裁断力”和“慈爱相”,在这里我不再细细地解释,只用一句话总结:腹有诗书自气华”。 令我颇有感触的还有《向市长建言》一文,在这里他谈到了城市文化,这对于现在的领导其实是很重要的一课,且不说市长,任何一个做着与城市管理或者与文化产业息息相关的工作人员,都应该来读一读,走出所谓“城市文化”的误区——发掘本地古人、重建本地古迹、大话地方特色。

作者认为一个城市的文化建设有两个环节至关重要,它们是“公共审美”和“集体礼仪”。看了书中的解释,你真的会觉得他的分析很一针见血,一个城市的公共审美对于一个城市的文化形象是多么的重要啊。而他所倡导的标准,则是

融入自然,这可能是最高境界了,试问现在处处在提倡文化创意的城市,有几个能真正达到融入自然的标准?

第二部分《生命的回答》是作者最动情的一部分,也是全书最感人的章节。余秋雨是中国现代文坛中极受欢迎的人物,但他也是饱受争议的人物,或者说是多年来受尽诋毁的作家。在这一章节中,作者写了一些文学巨匠对他的支持,其中有认识和不认识的,已故和健在的,包括周恩来总理领导的文化重建对他的影响。也写到了一直寻找始终诽谤他的人给他的署名“石一歌”,最后他无比宽容又洒脱地写道,决定正式接受这个名字,并且以它的谐音开一间古典小茶馆叫“拾遗阁”,再开一间现代咖啡馆叫“诗亦歌”,让我想到了作者在之前写道的长者风和慈爱相,他的宽容大度正显现于此吧。

对于这一部分印象很深的是一篇名叫《Let them say 》的文章,是写作者的忘掉交戏剧大师黄佐临先生的,标题的这句话是黄先生的老师萧伯纳镌刻在壁炉上的三句话之一,翻译成中文是:他们骂啦,骂些什么,让他们去骂!后来在余秋雨遭遇文化挫折时,黄佐临先生在信中送给了他,“Let them say ”后来成为余秋雨先生渡过重重黑水的木筏。

《大地的回答》收录了作者为一些古迹书写的碑文和名胜的题额,另外加上好友谢晋导演的墓碑。这一部分有些我不能全部读懂,但仍然带着崇敬的心欣赏之,这份崇敬不仅是对余秋雨老师的文笔,还有对中华古迹的虔诚与膜拜。其中尤以都江堰和净月坛最让我有感触,前者是大灾之后重建碑,后者因为它的生态文化,文化的最后指向是自然之道,这些石碑中,我觉得作者的文化与自然已经浑然一体。

值得一提的还有余秋雨老师的书法,我虽不懂书法,也只能以一个外行的眼光去欣赏,但我忽然想起书画大师梅墨生所说,书法讲究气,一个人的气质和人格决定了它的字,所谓“字如其人”就是这个意思吧。所以我相信余秋雨的字一定蕴藏着文化的深厚力量、人格的崇高魅力和精神的自由随性。

最后一部分《古典的回答》是此书中最短的一部分,只有四篇,对佛陀的《心经》、屈原的《离骚》、庄子的《逍遥游》和苏轼的《赤壁赋》的今译。作者用尽可能通俗优美的文字来翻译这几篇经典的古文,既展现了原文作者的睿智和精辟,又尽显作者的才情与智慧,正如作者所说,请出古人是为了尽善尽美,至此我觉得这本书已经非常完美。

合上此书,我的心中充满了感激与感动,感动于余秋雨对文化的诠释,感激他引领我打开了一扇文化之门,而门后是比我想象中还要广阔得多的文化天地。他说那些古人不是文化的诠释者,是创造者,而我却认为他不仅仅是文化的诠释者、创造者,还是救赎者、引导者,它必将引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朝着文化最终的目标——爱与善良走去,不会停下脚步。

普及爱和善良

——读余秋雨新作《何谓文化》有感

胡 鹏

余秋雨是我极喜爱的作家,近日他刚刚出了一本新书《何谓文化》,我迫不及待地买来,如获至宝的将它读完,仿佛享受了一顿精神上的饕餮盛宴,不由得想与人分享。只是我的文字水平有限,不能将此书精华尽现,只能跟随自己的感触随手写来。

文化这两个字,听起来似乎通俗易懂,细想却又显得高深莫测,因为你实在无法准确地去解释什么才是文化,怎样才叫有文化。本书通过四个方面的回答来阐述:学理的回答、生命的回答、大地的回答、古典的回答。在这四个方面的回答中,我觉得学理的回答最专业,生命的回答最感人,大地的回答最透彻,古典的回答最睿智。

在学理的回答中,我最喜爱他对文化最终目标的定义,文化的最终目标,是在人世间普及爱和善良。爱和善良超越一切,又能把一切激活,很多时候我们追求了一生,会发现原来最终目标是那样的原始和简单,爱和善良不正是孔子所说的“仁者爱人”吗?

在《身上的文化》这一章节中,余秋雨老师提出,一个人身上要有真正的文化,必须体现为两个不再,即“不再扮演”和“不再黏着”,还必须体现为两个必要——必要贮存和必要风范。不再扮演指真正有文化的人不会去扮演文化,不再黏着指要摆脱一切束缚和限制,才能回归到文化的本性。

我们再来看“必要的贮存”,一个真正有文化的人是“有恃无恐”的,他所恃的是胸中的贮存。余秋雨老师列举了一系列中华文化典籍,可见中华文化的宝库里可以让我们吸取的营养太丰富,只看你是不是愿意去吸收。有了必要的贮存就自然形成了必要的风范,他概括为“书卷气”、“长者风”、“裁断力”和“慈爱相”,在这里我不再细细地解释,只用一句话总结:腹有诗书自气华”。 令我颇有感触的还有《向市长建言》一文,在这里他谈到了城市文化,这对于现在的领导其实是很重要的一课,且不说市长,任何一个做着与城市管理或者与文化产业息息相关的工作人员,都应该来读一读,走出所谓“城市文化”的误区——发掘本地古人、重建本地古迹、大话地方特色。

作者认为一个城市的文化建设有两个环节至关重要,它们是“公共审美”和“集体礼仪”。看了书中的解释,你真的会觉得他的分析很一针见血,一个城市的公共审美对于一个城市的文化形象是多么的重要啊。而他所倡导的标准,则是

融入自然,这可能是最高境界了,试问现在处处在提倡文化创意的城市,有几个能真正达到融入自然的标准?

第二部分《生命的回答》是作者最动情的一部分,也是全书最感人的章节。余秋雨是中国现代文坛中极受欢迎的人物,但他也是饱受争议的人物,或者说是多年来受尽诋毁的作家。在这一章节中,作者写了一些文学巨匠对他的支持,其中有认识和不认识的,已故和健在的,包括周恩来总理领导的文化重建对他的影响。也写到了一直寻找始终诽谤他的人给他的署名“石一歌”,最后他无比宽容又洒脱地写道,决定正式接受这个名字,并且以它的谐音开一间古典小茶馆叫“拾遗阁”,再开一间现代咖啡馆叫“诗亦歌”,让我想到了作者在之前写道的长者风和慈爱相,他的宽容大度正显现于此吧。

对于这一部分印象很深的是一篇名叫《Let them say 》的文章,是写作者的忘掉交戏剧大师黄佐临先生的,标题的这句话是黄先生的老师萧伯纳镌刻在壁炉上的三句话之一,翻译成中文是:他们骂啦,骂些什么,让他们去骂!后来在余秋雨遭遇文化挫折时,黄佐临先生在信中送给了他,“Let them say ”后来成为余秋雨先生渡过重重黑水的木筏。

《大地的回答》收录了作者为一些古迹书写的碑文和名胜的题额,另外加上好友谢晋导演的墓碑。这一部分有些我不能全部读懂,但仍然带着崇敬的心欣赏之,这份崇敬不仅是对余秋雨老师的文笔,还有对中华古迹的虔诚与膜拜。其中尤以都江堰和净月坛最让我有感触,前者是大灾之后重建碑,后者因为它的生态文化,文化的最后指向是自然之道,这些石碑中,我觉得作者的文化与自然已经浑然一体。

值得一提的还有余秋雨老师的书法,我虽不懂书法,也只能以一个外行的眼光去欣赏,但我忽然想起书画大师梅墨生所说,书法讲究气,一个人的气质和人格决定了它的字,所谓“字如其人”就是这个意思吧。所以我相信余秋雨的字一定蕴藏着文化的深厚力量、人格的崇高魅力和精神的自由随性。

最后一部分《古典的回答》是此书中最短的一部分,只有四篇,对佛陀的《心经》、屈原的《离骚》、庄子的《逍遥游》和苏轼的《赤壁赋》的今译。作者用尽可能通俗优美的文字来翻译这几篇经典的古文,既展现了原文作者的睿智和精辟,又尽显作者的才情与智慧,正如作者所说,请出古人是为了尽善尽美,至此我觉得这本书已经非常完美。

合上此书,我的心中充满了感激与感动,感动于余秋雨对文化的诠释,感激他引领我打开了一扇文化之门,而门后是比我想象中还要广阔得多的文化天地。他说那些古人不是文化的诠释者,是创造者,而我却认为他不仅仅是文化的诠释者、创造者,还是救赎者、引导者,它必将引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朝着文化最终的目标——爱与善良走去,不会停下脚步。


相关内容

  • 我读余秋雨[何谓文化]
  • 我读了余秋雨老师的<何谓文化>,感到他经多年封笔之后,仍激情不减当年,此次他推出了新著<何谓文化>.这是继<文化苦旅>面世20年之后,余秋雨又一部谈文化的重磅之作.在书中,余秋雨从学理.生命.大地.古典四个方面阐释了何谓文化这一根本性问题.余秋雨先生为我们带来了一 ...

  • 同心共筑中国梦--观看筑梦中国有感
  • 同心共筑中国梦 --观看<筑梦中国-中华民族复兴之路>有感 纪录片<筑梦中国-中华民族复兴之路>用一件件鲜活的历史事例,一个个真实的数据和一幅幅生动的图片向我们描绘了无数中华儿女为了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前仆后继.上下求索的艰难历程.向我们呈现了中国人民如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

  • 信客优秀教案
  • <信客>教学设计 课题:<信客> 课型:自读 执笔:张荣早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著作 2.积累词语: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妙处. 过程和方法目标 1.把握文章脉络,理解思想内容 2.揣摩佳句,提高品味语言的能力 情感和态度目标 1.了 ...

  • 读书笔记[寻觅中华]余秋雨
  •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里是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鲁迅 从总序中可以看出,余秋雨之所以要进行一场恢弘壮阔 的文化的苦旅,皆因为当时的动荡而冷 ...

  • [余秋雨散文]读书笔记1500字
  • 尽管我也写过一些批评余秋雨的文章,对余氏的某些做法不以为然,但读完余氏新作<借我一生>后,还是心悦诚服地认为:此书瑕不掩瑜,可圈可点,值得一读. 首先是此书文笔优美.<借我一生>从父亲去世写起,牵涉到祖母.祖父.叔叔.姑妈,又牵涉到母亲.外公.外婆.姨妈,每个人都是典型,组合 ...

  • 读[文化苦旅]之[道士塔]有感
  • 读<文化苦旅>之<道士塔>有感 读<文化苦旅>之<道士塔>有感今天,我读了余秋雨先生写的<文化苦旅>的第一篇--道士塔.这一片主要写了作者到了莫高窟的门外,看见了王元转的圆寂塔,从而想起了清朝时有关莫高窟的一大民族悲剧,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 ...

  • 寻找远方的自己,开创圈外的生命
  • 毕业,是要寻找远方的自己.爱因斯坦讲过,他说什么才是最好的学校呢,让毕业生很快把课堂上的内容都忘记了的学校,是最好的学校.这句话,我最早听到的时候,觉得有一点不太理解,后来我慢慢地理解了.最好的学校,是把学生送向远方的一个学校,这个远方并不一定是地理距离上的远方,首先是精神距离上的远方.你以为我自己 ...

  • 袁莉澄清代言红十字会两大致命错误?十大明星慈善信任危机大事件(图)
  • 袁莉澄清代言红十字会两大致命错误 十大明星慈善信任危机大事件(图) 代言红十字会惹争议 核心提示:近日,由袁莉代言的中国红十字会广告在北京地铁里上线,号召公众通过手机向红十字会捐款.有网友拍摄了一张相关照片并上传到了自己的微博,引发网友热议.袁莉随后澄清,称该广告是去年拍摄的,而且无一分钱费用. 自 ...

  • 读[中国文脉]有感
  • 读<中国文脉>有感 车窗外是绵延的山脉,高低起伏,各有其态.遍布竹海的高山少不了几许裸露的山脊,却也不觉突兀,黄褐色的土壤与竹的墨绿相衬,颇有几分相映成趣的味道.这,或许便是一种脉吧?一种自然的脉,有起有落,或有断裂,却依然浑然一体.这,又多像余秋雨先生在<中国文脉>中所提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