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1[白居易诗四首]导学案含答案

《白居易诗四首》导学案(教师版)

[学习目标]

1. 了解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诗歌理论。

2. 概括《轻肥》的思想内容,指出其对比手法的特点;分析《花非花》中博喻手法的运用;理解《杜陵叟》中通过人称转换来加强社会批判性的手法;掌握《问刘十九》中情景交融的写法。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轻肥》

一、自主学习(课前完成)

1、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原籍太原(今属山西),祖上迁居下邦(今陕西渭南东北),生于新郑(今属河南)。贞元十六年(800)登进士第,历任左拾遗、翰林学士。元和十年(815)因上书请急捕刺杀宰相武元衡的凶手,被贬为江州司马。后历任忠州、杭州、苏州刺史,官终刑部尚书。晚年闲居洛阳,皈依佛教,自号“香山居士”,世称白香山。 白居易是中唐新乐府诗歌创作的主要倡导者。受历代乐府诗特别是杜甫乐府“即事名篇”影响,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创新乐府,指斥时弊,反映民瘼,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性。与元稹交厚,世称“元白”。晚年居洛阳与刘禹锡唱和颇多,世称“刘白”。一生有诗近3000首,自分为讽喻、闲适、感伤、杂律四类,其中讽喻诗以《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感伤诗以《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 白居易诗善于叙述,语言明白晓畅,通俗易懂,开中晚唐浅俗诗风,影响深远。

2、写作背景

《轻肥》为诗人《秦中吟》十首组诗之七,约作于元和三、四年(808、809)。《秦中吟》自序云“贞元、元和之际,予在长安,闻见之间,有足悲者。(因直歌其事),命为《秦中吟》”。唐代中叶以后宦官专权越来越严重,而且过着骄奢淫逸、豪华糜烂的生活。他们结成一团,操纵朝政,甚至敢于废立皇帝;另一方面,天下民不聊生,苦难深重,元和三、四年,江南大旱,竟至民间有人人相食的惨状。

3、字音识记

朱绂( fú ) 紫绶( shòu ) 樽罍( léi ) 果擘( bài ) 衢州( qú ) 京畿( jī ) 蠲免( juān ) 醅酒( péi ) 脍(kuài )切 天池鳞( lín )

4、思考

(1)“轻肥”是什么意思(教师陈述:是“轻度肥胖”?“减肥”?还是其他意思)? 明确:轻肥:用《论语·雍也》句:“乘肥马,衣轻裘”之意,骑肥壮的马,穿轻暖的皮衣,喻指豪华生活。

(2)骑肥壮的马,穿轻暖皮衣的人是谁?请从诗中找出。 明确:指内臣,即宦官。

二、课堂探究展示

1、 这些内臣要去做什么?

明确:这些内臣要去军中赴宴。

2、 他们赴宴前是怎样的情况?从哪些字词可以看出来。 说说这些词语的表达效果。

分析:先写神态,骄 、照 → 写出了宦官们骄横跋扈之状。后点身份:内臣 → 令人惊异,也令人愤愤不平。揭示原因:皆、或→大权在握,怎能不骄。进一步描绘,夸 → 写出了盛气凌人,耀武扬威之态。如云 → 一大帮人,旁若无人的骄横之态,令人触目惊心。 明确:他们赴宴前骄横跋扈,盛气凌人,耀武扬威,从“骄”、“照”、“夸”、“如云”等字词可以看出来。

3、作者是如何描绘内臣赴宴场面的?

分析:铺陈菜单:九酝、 八珍 、 洞庭橘 、天池鳞 豪华奢侈。 夸张、渲染气氛:溢、罗、擘、切 大吃大喝。

明确:作者通过铺陈、夸张和渲染来描绘内臣们所赴宴会豪华奢侈,大吃大喝,酒酣足食。

4、结合全诗,说说“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概括诗的主题。 明确:这两句诗写出了当时江南老百姓艰难的生活境况,与前面宦官奢侈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好表现了作者对老百姓的同情和对宦官“只顾自己行乐,不顾老百姓死活”的痛恨。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性。

5、白居易这首诗与杜甫的一句诗可以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将统治阶级和劳动人民进行了强烈的对比,是哪一句?

明确: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教学内容:《花非花》

一、自主学习

1、写作背景: 这首诗几乎所有的资料都没有介绍其背景,作者于何时、在何种情况下所写不详,但从诗的内容与风格看,当属于白居易后期作品,诗人想表达什么呢?请反复诵读《花非花》。

2、思考

本首诗用了(博喻)的修辞手法来润饰,这些喻体分别是什么东西,各自有什么特征?暗示了本体有些怎样的特征? 明确:喻体是“花”、“雾”、“春梦”、“朝云”,“花”很美丽,但容易凋谢;“雾”很轻灵,但很朦胧,捉摸不透;“春梦”很美,是美梦,但时间短促,容易醒过来;“朝云”灿烂,但容易幻灭。所有的这些喻体都暗示了本体有这样的特征:美丽多姿,但却容易消逝。

二、课堂探究展示

1、你觉得这首诗写的是什么?

明确:是花又不是花,是雾又不是雾。夜半时分来了,天明时分又离去了。来的时候像春梦一般,能有多长时间呢?去的时候像朝霞一样,很快就无处可寻了。

2、这首诗的主题到底是什么呢?

明确:①有人以为是悼亡之作。白居易自编集时,将此诗编人“感伤”部分。这部分中另有两首诗与此诗情调极为接近:一首是《真娘墓》:“真娘墓,虎丘道;不识真娘镜中面,惟见真娘墓头草。霜摧桃李风折莲,真娘死时犹少年。脂肤荑手不坚固,世间尤物难留连。难留连,易消歇,塞北花,江南雪”。另一首是《简简吟》,其中有句:“二月繁霜杀桃李,明年欲嫁今年死”,“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碎”。二诗均为悼亡作品,末句的比喻,如“易消歇”的“塞北花”和“易散”的“彩云”,与《花非花》诗末的比喻如出一辙,音情逼真,都表现出一种对已经消逝了的美好事物的追念与惋惜之情。《花非花》紧编在《简简吟》诗后,这也可能是作者想表达的一种意思吧?

②有人认为这首诗是感伤身世之作。白居易晚年家庭迭遭变故,对其打击颇大,再加上其病眼几至失明,故此诗写其难言的伤痛。 ③今人施蛰存认为此诗“是为妓女而作”。“花非花”两句比喻她的行踪似真似幻,似虚实。唐宋时代旅客招妓女伴宿,都是夜半才来,黎明即去。因此,她来的时间不多,旅客宛如做了一个春梦。她去了之后,就像清晨的云,消散得无影无踪。

总之这首诗主要表现对某种存在过而又消逝了的美好的人或物的追念、惋惜之情。

三、课后拓展

(2013年浙江卷)阅读下面,完成1—2题。(7分)

秦中吟·歌舞

(唐)白居易

秦中岁云暮,大雪满皇州。

雪中退朝者,朱紫尽公侯。

贵有风云兴,富无饥寒忧。

所营唯第宅,所务在追游。

朱轮车马客,红烛歌舞楼。

欢酣促密坐,醉暖脱重裘。

秋官为主人,廷尉居上头。

日中为一乐,夜半不能休。

岂知阌乡狱,中有冻死囚!

【注】阌(wén)乡,旧县名,白居易有《奏阌乡县禁囚状》,讲述了无辜妇孺被关进阌乡狱并遭受迫害的惨状。

1.这首诗揭露了中唐尖锐的社会矛盾,表现出强烈的忧国忧民之情,与杜甫的名句“一脉相承。(2分)

答: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2.赏析这首诗对比的艺术特色。(5分)

答:①从结构上看,开头两句领起全篇,接下来十四句详写统治者骄奢侈靡的生活,而结尾仅用两句描述“冻死囚”,文势陡急,有一落千丈之势。②从艺术效果看,前面十四句通过层层铺叙、渲染,为结尾一幕作艺术的铺垫,前后构成强烈、鲜明的对比,震撼人心。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杜陵叟》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1、【写作背景】

此诗属于《新乐府》五十首,自序说是“伤农夫之困”,作于唐宪宗元和三年前后,当时江南长安周围遭受严重旱灾,诗人时任左拾遗,上疏奏陈民间疾苦,请求“减免租税”,“以实惠及人”。皇帝批准,并下了罪己诏(实际上不过是笼络人心的把戏而已)。为此,白居易写了《轻肥》和这首《杜陵叟》。杜陵,在今陕西西安东南十公里少陵原上,秦代为杜县之地,汉代宣帝葬于此处,故称杜陵。

2、熟读《杜陵叟》。

3、思考:

(1)杜陵叟是什么身份?他遇到了什么难题?官府是怎么处理这个问题的?请找出相关的词语。

明确:杜陵叟是个农民,今年干旱,禾苗大多枯死。官吏们为了“考课”,不仅不奏报朝廷,反而变本加厉地加紧搜刮,使得农民在死亡线上挣扎。

二、课堂探究展示:

1、本诗描绘了几幅怎样的画面?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画面一:千里灾情。

开头七句“杜陵叟,杜陵居,岁种薄田一顷余。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九月降霜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干”,写出灾情之严重。从三月写到九月,可见全年适合长庄稼的时候全部是恶劣的天气,麦苗和禾穗不是黄死就是青干。 典桑卖地纳官租,明年衣食将何如?写出了百姓的处境。

画面二:官吏之恶

接下来四句“长吏明知不申破,急敛暴征求考课。”写官吏们在此天灾面前的可恶表现和百姓们的困难处境。官吏们为了“考课”,不仅不奏报朝廷,反而变本加厉地加紧搜刮。

2、面对此情此景,诗歌的人称有什么变化?这种变化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 “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改第三人称为第一人称,用“杜陵叟”的口气,痛斥了那些为了自己升官发财而不顾农民死活的“长吏”,其作用是增强批判的力度,体现作者对农民的深切同情。

3、请分析本诗塑造的“杜陵叟”形象的意义。

明确: 杜陵叟是一位守着薄田,衣食不继,受尽剥削的贫苦农民形象。高度概括地反映了封建时代千百万农民的悲惨处境和不屈的反抗精神,至今仍有很高的认识意义和审美价值。

4、在封建社会中,百姓遇到饥荒时,通常由帝王下诏免除租税,而由地方官加紧勒索,这一直都是统治阶级惯用的诡计,说说你对本诗“双簧戏”的认识?

明确:“长吏”明知天灾却不奏报,仍然强征暴敛;一个小小的“里胥”一直等到“十家租税九家毕”才慢腾腾地宣布“免税”的“德音”,背后明显有官府的支持;皇帝一直等到有人奏报后才下诏“免税”,此前却一直不闻不问,装作不知,虚假伪善。“帝心恻隐”是虚伪的,而用考课的办法鼓励各级官吏搜刮更多的民脂民膏却是真正的目的。对封建统治者用“双簧戏”方式剥削农民暴行的深刻揭露。

三、小结:本诗的社会批判性。

白居易用极其悲愤的情感,写出了农夫之苦,揭露和控诉和统治者玩弄权术,剥削人民。极为精练的概括了封建时代千百万农民的悲惨处境和体现在他们身上不屈的反抗精神。尤其是对 “双簧戏”的揭露,增加了诗的讽刺力度。

四、当堂检测:背诵《杜陵叟》全诗。

教学内容:鉴赏《问刘十九》

一、自主学习

写作背景简介 :此诗作于元和十二年(817),诗人时任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刘十九,名不详。作者另有《刘十九同宿》诗,有句“唯共嵩阳刘处士”,可知其为河南登封人。有人以为即隐居庐山的刘轲。十九,兄弟间的排行。

二、自主思考:

此诗语浅而情深,你是如何理解它的内容的?

提示: 一二句“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写酒香袭人。酒是新酿的酒,还未滤清,上面浮着酒渣,微绿色,细小如蚁。炉火正旺,炉是红泥铸就的,小巧而又简朴雅致。红红的炉火,泡沫浮动的绿酒,香气自然十分诱人。

三四句“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邀对方傍晚过来饮酒。一场暮雪眼看就要飘洒下来,室外寒气袭人,而时值黄昏,还有什么比朋友间饮酒叙情更能令人快慰的事呢?结句虽为问句,但给人盛情难却之感。

三、合作探究展示(技法学习):

本诗是邀请人喝酒的小诗。虽然简短,而景与情相得益彰。本诗是如何把情与景融合起来的?

明确:明确:诗中写景,有新酿的米酒,正架在炭火燃烧着的红泥小炉上,酒香四溢,再加上傍晚快要下雪的寒天,一热一冷,温馨亲切。此种情境,相约友人,如何会不来?邀得真诚,来得高兴,定会一醉方休。全诗更透出两人的友谊比美酒还要醇厚。

3、小组总结本诗特点: 诗中蕴含生活气息,不加任何雕琢,信手拈来,遂成妙章。语言

平淡而情味盎然。细细品味,胜于醇酒,令人身心俱醉。

诗中先景后情,情与景相得益彰。室外虽然天寒地冻,室内却温暖宜人,生活在一刹那时泛出令人沉醉的温馨,引人浮想联翩。

四、当堂检测:背诵《花非花》、《问刘十九》

五、拓展阅读 :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题。

惜牡丹花 白居易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惟有两枝残。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花下醉 李商隐

寻芳不觉醉流霞,倚树沉眠日已斜。

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

1. 两首诗都描写了夜里持火赏花的情节,表达了两位诗人什么样的共同心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表达了两位诗人对美好事物的深刻留恋之情,对时间无情流逝(或青春易逝)的感伤之情和对生命的珍惜之情。

2.如果说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表现力最强的词,那么这两首诗的诗眼各是什么呢?各是怎样突出它的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白诗的诗眼是“惜”,李诗的诗眼是“醉”。白诗第一句表达出作者惜花的惆怅之情;第二句“惟有”“两枝”,见出诗人惜花之情深;第三句,“应”字表达出诗人的忧虑,这促使诗人连夜把火看花。全篇诗意几经铺垫,把诗人怜花爱花的一片痴情抒发得淋漓尽致。李诗第一句写诗人因爱花而去寻花,遇花后不知不觉陶醉于花树下;次句进一步写“醉”,因迷花而不觉倚树,由倚树而不觉沉眠,由沉眠而不觉日已西斜;第三句写“酒醒”,这是为衬托第四句,“酒醒”后还要持烛赏残花,更突出陶醉的程度,它比酒醉还要深。

《白居易诗四首》导学案(教师版)

[学习目标]

1. 了解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诗歌理论。

2. 概括《轻肥》的思想内容,指出其对比手法的特点;分析《花非花》中博喻手法的运用;理解《杜陵叟》中通过人称转换来加强社会批判性的手法;掌握《问刘十九》中情景交融的写法。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轻肥》

一、自主学习(课前完成)

1、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原籍太原(今属山西),祖上迁居下邦(今陕西渭南东北),生于新郑(今属河南)。贞元十六年(800)登进士第,历任左拾遗、翰林学士。元和十年(815)因上书请急捕刺杀宰相武元衡的凶手,被贬为江州司马。后历任忠州、杭州、苏州刺史,官终刑部尚书。晚年闲居洛阳,皈依佛教,自号“香山居士”,世称白香山。 白居易是中唐新乐府诗歌创作的主要倡导者。受历代乐府诗特别是杜甫乐府“即事名篇”影响,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创新乐府,指斥时弊,反映民瘼,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性。与元稹交厚,世称“元白”。晚年居洛阳与刘禹锡唱和颇多,世称“刘白”。一生有诗近3000首,自分为讽喻、闲适、感伤、杂律四类,其中讽喻诗以《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感伤诗以《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 白居易诗善于叙述,语言明白晓畅,通俗易懂,开中晚唐浅俗诗风,影响深远。

2、写作背景

《轻肥》为诗人《秦中吟》十首组诗之七,约作于元和三、四年(808、809)。《秦中吟》自序云“贞元、元和之际,予在长安,闻见之间,有足悲者。(因直歌其事),命为《秦中吟》”。唐代中叶以后宦官专权越来越严重,而且过着骄奢淫逸、豪华糜烂的生活。他们结成一团,操纵朝政,甚至敢于废立皇帝;另一方面,天下民不聊生,苦难深重,元和三、四年,江南大旱,竟至民间有人人相食的惨状。

3、字音识记

朱绂( fú ) 紫绶( shòu ) 樽罍( léi ) 果擘( bài ) 衢州( qú ) 京畿( jī ) 蠲免( juān ) 醅酒( péi ) 脍(kuài )切 天池鳞( lín )

4、思考

(1)“轻肥”是什么意思(教师陈述:是“轻度肥胖”?“减肥”?还是其他意思)? 明确:轻肥:用《论语·雍也》句:“乘肥马,衣轻裘”之意,骑肥壮的马,穿轻暖的皮衣,喻指豪华生活。

(2)骑肥壮的马,穿轻暖皮衣的人是谁?请从诗中找出。 明确:指内臣,即宦官。

二、课堂探究展示

1、 这些内臣要去做什么?

明确:这些内臣要去军中赴宴。

2、 他们赴宴前是怎样的情况?从哪些字词可以看出来。 说说这些词语的表达效果。

分析:先写神态,骄 、照 → 写出了宦官们骄横跋扈之状。后点身份:内臣 → 令人惊异,也令人愤愤不平。揭示原因:皆、或→大权在握,怎能不骄。进一步描绘,夸 → 写出了盛气凌人,耀武扬威之态。如云 → 一大帮人,旁若无人的骄横之态,令人触目惊心。 明确:他们赴宴前骄横跋扈,盛气凌人,耀武扬威,从“骄”、“照”、“夸”、“如云”等字词可以看出来。

3、作者是如何描绘内臣赴宴场面的?

分析:铺陈菜单:九酝、 八珍 、 洞庭橘 、天池鳞 豪华奢侈。 夸张、渲染气氛:溢、罗、擘、切 大吃大喝。

明确:作者通过铺陈、夸张和渲染来描绘内臣们所赴宴会豪华奢侈,大吃大喝,酒酣足食。

4、结合全诗,说说“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概括诗的主题。 明确:这两句诗写出了当时江南老百姓艰难的生活境况,与前面宦官奢侈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好表现了作者对老百姓的同情和对宦官“只顾自己行乐,不顾老百姓死活”的痛恨。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性。

5、白居易这首诗与杜甫的一句诗可以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将统治阶级和劳动人民进行了强烈的对比,是哪一句?

明确: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教学内容:《花非花》

一、自主学习

1、写作背景: 这首诗几乎所有的资料都没有介绍其背景,作者于何时、在何种情况下所写不详,但从诗的内容与风格看,当属于白居易后期作品,诗人想表达什么呢?请反复诵读《花非花》。

2、思考

本首诗用了(博喻)的修辞手法来润饰,这些喻体分别是什么东西,各自有什么特征?暗示了本体有些怎样的特征? 明确:喻体是“花”、“雾”、“春梦”、“朝云”,“花”很美丽,但容易凋谢;“雾”很轻灵,但很朦胧,捉摸不透;“春梦”很美,是美梦,但时间短促,容易醒过来;“朝云”灿烂,但容易幻灭。所有的这些喻体都暗示了本体有这样的特征:美丽多姿,但却容易消逝。

二、课堂探究展示

1、你觉得这首诗写的是什么?

明确:是花又不是花,是雾又不是雾。夜半时分来了,天明时分又离去了。来的时候像春梦一般,能有多长时间呢?去的时候像朝霞一样,很快就无处可寻了。

2、这首诗的主题到底是什么呢?

明确:①有人以为是悼亡之作。白居易自编集时,将此诗编人“感伤”部分。这部分中另有两首诗与此诗情调极为接近:一首是《真娘墓》:“真娘墓,虎丘道;不识真娘镜中面,惟见真娘墓头草。霜摧桃李风折莲,真娘死时犹少年。脂肤荑手不坚固,世间尤物难留连。难留连,易消歇,塞北花,江南雪”。另一首是《简简吟》,其中有句:“二月繁霜杀桃李,明年欲嫁今年死”,“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碎”。二诗均为悼亡作品,末句的比喻,如“易消歇”的“塞北花”和“易散”的“彩云”,与《花非花》诗末的比喻如出一辙,音情逼真,都表现出一种对已经消逝了的美好事物的追念与惋惜之情。《花非花》紧编在《简简吟》诗后,这也可能是作者想表达的一种意思吧?

②有人认为这首诗是感伤身世之作。白居易晚年家庭迭遭变故,对其打击颇大,再加上其病眼几至失明,故此诗写其难言的伤痛。 ③今人施蛰存认为此诗“是为妓女而作”。“花非花”两句比喻她的行踪似真似幻,似虚实。唐宋时代旅客招妓女伴宿,都是夜半才来,黎明即去。因此,她来的时间不多,旅客宛如做了一个春梦。她去了之后,就像清晨的云,消散得无影无踪。

总之这首诗主要表现对某种存在过而又消逝了的美好的人或物的追念、惋惜之情。

三、课后拓展

(2013年浙江卷)阅读下面,完成1—2题。(7分)

秦中吟·歌舞

(唐)白居易

秦中岁云暮,大雪满皇州。

雪中退朝者,朱紫尽公侯。

贵有风云兴,富无饥寒忧。

所营唯第宅,所务在追游。

朱轮车马客,红烛歌舞楼。

欢酣促密坐,醉暖脱重裘。

秋官为主人,廷尉居上头。

日中为一乐,夜半不能休。

岂知阌乡狱,中有冻死囚!

【注】阌(wén)乡,旧县名,白居易有《奏阌乡县禁囚状》,讲述了无辜妇孺被关进阌乡狱并遭受迫害的惨状。

1.这首诗揭露了中唐尖锐的社会矛盾,表现出强烈的忧国忧民之情,与杜甫的名句“一脉相承。(2分)

答: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2.赏析这首诗对比的艺术特色。(5分)

答:①从结构上看,开头两句领起全篇,接下来十四句详写统治者骄奢侈靡的生活,而结尾仅用两句描述“冻死囚”,文势陡急,有一落千丈之势。②从艺术效果看,前面十四句通过层层铺叙、渲染,为结尾一幕作艺术的铺垫,前后构成强烈、鲜明的对比,震撼人心。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杜陵叟》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1、【写作背景】

此诗属于《新乐府》五十首,自序说是“伤农夫之困”,作于唐宪宗元和三年前后,当时江南长安周围遭受严重旱灾,诗人时任左拾遗,上疏奏陈民间疾苦,请求“减免租税”,“以实惠及人”。皇帝批准,并下了罪己诏(实际上不过是笼络人心的把戏而已)。为此,白居易写了《轻肥》和这首《杜陵叟》。杜陵,在今陕西西安东南十公里少陵原上,秦代为杜县之地,汉代宣帝葬于此处,故称杜陵。

2、熟读《杜陵叟》。

3、思考:

(1)杜陵叟是什么身份?他遇到了什么难题?官府是怎么处理这个问题的?请找出相关的词语。

明确:杜陵叟是个农民,今年干旱,禾苗大多枯死。官吏们为了“考课”,不仅不奏报朝廷,反而变本加厉地加紧搜刮,使得农民在死亡线上挣扎。

二、课堂探究展示:

1、本诗描绘了几幅怎样的画面?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画面一:千里灾情。

开头七句“杜陵叟,杜陵居,岁种薄田一顷余。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九月降霜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干”,写出灾情之严重。从三月写到九月,可见全年适合长庄稼的时候全部是恶劣的天气,麦苗和禾穗不是黄死就是青干。 典桑卖地纳官租,明年衣食将何如?写出了百姓的处境。

画面二:官吏之恶

接下来四句“长吏明知不申破,急敛暴征求考课。”写官吏们在此天灾面前的可恶表现和百姓们的困难处境。官吏们为了“考课”,不仅不奏报朝廷,反而变本加厉地加紧搜刮。

2、面对此情此景,诗歌的人称有什么变化?这种变化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 “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改第三人称为第一人称,用“杜陵叟”的口气,痛斥了那些为了自己升官发财而不顾农民死活的“长吏”,其作用是增强批判的力度,体现作者对农民的深切同情。

3、请分析本诗塑造的“杜陵叟”形象的意义。

明确: 杜陵叟是一位守着薄田,衣食不继,受尽剥削的贫苦农民形象。高度概括地反映了封建时代千百万农民的悲惨处境和不屈的反抗精神,至今仍有很高的认识意义和审美价值。

4、在封建社会中,百姓遇到饥荒时,通常由帝王下诏免除租税,而由地方官加紧勒索,这一直都是统治阶级惯用的诡计,说说你对本诗“双簧戏”的认识?

明确:“长吏”明知天灾却不奏报,仍然强征暴敛;一个小小的“里胥”一直等到“十家租税九家毕”才慢腾腾地宣布“免税”的“德音”,背后明显有官府的支持;皇帝一直等到有人奏报后才下诏“免税”,此前却一直不闻不问,装作不知,虚假伪善。“帝心恻隐”是虚伪的,而用考课的办法鼓励各级官吏搜刮更多的民脂民膏却是真正的目的。对封建统治者用“双簧戏”方式剥削农民暴行的深刻揭露。

三、小结:本诗的社会批判性。

白居易用极其悲愤的情感,写出了农夫之苦,揭露和控诉和统治者玩弄权术,剥削人民。极为精练的概括了封建时代千百万农民的悲惨处境和体现在他们身上不屈的反抗精神。尤其是对 “双簧戏”的揭露,增加了诗的讽刺力度。

四、当堂检测:背诵《杜陵叟》全诗。

教学内容:鉴赏《问刘十九》

一、自主学习

写作背景简介 :此诗作于元和十二年(817),诗人时任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刘十九,名不详。作者另有《刘十九同宿》诗,有句“唯共嵩阳刘处士”,可知其为河南登封人。有人以为即隐居庐山的刘轲。十九,兄弟间的排行。

二、自主思考:

此诗语浅而情深,你是如何理解它的内容的?

提示: 一二句“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写酒香袭人。酒是新酿的酒,还未滤清,上面浮着酒渣,微绿色,细小如蚁。炉火正旺,炉是红泥铸就的,小巧而又简朴雅致。红红的炉火,泡沫浮动的绿酒,香气自然十分诱人。

三四句“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邀对方傍晚过来饮酒。一场暮雪眼看就要飘洒下来,室外寒气袭人,而时值黄昏,还有什么比朋友间饮酒叙情更能令人快慰的事呢?结句虽为问句,但给人盛情难却之感。

三、合作探究展示(技法学习):

本诗是邀请人喝酒的小诗。虽然简短,而景与情相得益彰。本诗是如何把情与景融合起来的?

明确:明确:诗中写景,有新酿的米酒,正架在炭火燃烧着的红泥小炉上,酒香四溢,再加上傍晚快要下雪的寒天,一热一冷,温馨亲切。此种情境,相约友人,如何会不来?邀得真诚,来得高兴,定会一醉方休。全诗更透出两人的友谊比美酒还要醇厚。

3、小组总结本诗特点: 诗中蕴含生活气息,不加任何雕琢,信手拈来,遂成妙章。语言

平淡而情味盎然。细细品味,胜于醇酒,令人身心俱醉。

诗中先景后情,情与景相得益彰。室外虽然天寒地冻,室内却温暖宜人,生活在一刹那时泛出令人沉醉的温馨,引人浮想联翩。

四、当堂检测:背诵《花非花》、《问刘十九》

五、拓展阅读 :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题。

惜牡丹花 白居易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惟有两枝残。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花下醉 李商隐

寻芳不觉醉流霞,倚树沉眠日已斜。

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

1. 两首诗都描写了夜里持火赏花的情节,表达了两位诗人什么样的共同心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表达了两位诗人对美好事物的深刻留恋之情,对时间无情流逝(或青春易逝)的感伤之情和对生命的珍惜之情。

2.如果说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表现力最强的词,那么这两首诗的诗眼各是什么呢?各是怎样突出它的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白诗的诗眼是“惜”,李诗的诗眼是“醉”。白诗第一句表达出作者惜花的惆怅之情;第二句“惟有”“两枝”,见出诗人惜花之情深;第三句,“应”字表达出诗人的忧虑,这促使诗人连夜把火看花。全篇诗意几经铺垫,把诗人怜花爱花的一片痴情抒发得淋漓尽致。李诗第一句写诗人因爱花而去寻花,遇花后不知不觉陶醉于花树下;次句进一步写“醉”,因迷花而不觉倚树,由倚树而不觉沉眠,由沉眠而不觉日已西斜;第三句写“酒醒”,这是为衬托第四句,“酒醒”后还要持烛赏残花,更突出陶醉的程度,它比酒醉还要深。


相关内容

  • 粤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目录(11本)
  • 粤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目录(11本) 粤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目录(11本)杨翠清 粤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目录(11本) 1.<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目录 第一单元 唐诗之旅(上) 导语 基本阅读 1.王维诗四首 积雨辋川庄作 辛夷坞 送沈子福归江东 观猎 2.李白诗四首 梦游天姥吟留别 哭 ...

  • 粤教版高中语文选修目录
  • 粤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目录(10本) 1.<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目录 第一单元 唐诗之旅(上) 导语 基本阅读 1.王维诗四首 积雨辋川庄作 辛夷坞 送沈子福归江东 观猎 2.李白诗四首 梦游天姥吟留别 哭晁卿衡 丁都护歌 越女词五首(其三) 3.杜甫诗五首 月夜 哀江头 蜀相 又呈吴郎 ...

  • 北师大版高中语文课文目录
  • (北师大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目录 必修一 第一单元 家国情怀 1 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 2 诗二首 我爱这土地 故土 3 狱中上母书 第二单元 青春岁月 4 诗二首 预言 相信未来 5 哦,香雪 6 草莓 第三单元 往事悠悠 7 <呐喊>自序 8 项脊轩 ...

  • 古诗词名句接龙9
  •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唐]杜甫<阁夜>)→摇裔双白鸥,鸣飞沧江□.([唐]李白<古风>)→□水淘沙不暂停,前波未灭后波□.([唐]刘禹锡<浪淘沙>)→□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唐]杜甫 <兵车行>)→□枯鹰眼疾,雪尽马蹄□. ( ...

  • 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曲选读]王维诗四首 练习 Word版含解析
  • 一.阅读鉴赏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题. 辛夷坞 王 维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1."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描绘了怎样一幅图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高中语文第三专题[月下独酌四首(其一)]教学设计苏教版选修系列[唐诗宋词选读]
  • <月下独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学习"月"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常被赋予的象征意.认识诗歌划分节奏的重要性. (2)学会寻找诗中关键信息,分析诗人情感的变化,体会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3)了解并把握浪漫主义诗歌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1)拓展带" ...

  • 初一上册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
  • 篇一: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 2.培养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3.能够准确背诵并默写,能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

  • 白居易诗四首:轻肥.杜陵叟.花非花.问刘十九
  •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诗人白居易及其作品 2. 了解白居易诗"明白如话"的特点 3. 了解诗歌背景,把握诗歌主旨,了解白诗"写意"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 1. 把握白居易诗"明白如话"的特点 2. 了解白诗强烈的现实批判性,准确把握每一首诗 ...

  • 七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古代诗歌四首]理解性默写
  • <古代诗歌四首>理解性默写 一.根据提示填空. 1.曹操<观沧海>一诗中着力渲染大海苍茫动荡气势的语句 是 , . 2.<观沧海>一诗中描写山岛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以衬托大海的勃发生机的语句 是 , . 3.<观沧海>一诗中写大风大浪中的大海令人惊心动 ...